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撒母耳记上导论拾穗

 

撒母耳记上提要

 

壹 概略

一 撒母耳记上、下两书,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原是一卷,并不分成上、下。

二 本书大部分(一~二四)是撒母耳所写的,以后的部分是先知拿单和迦得所写的。(代上二九29。)

三 因撒母耳是本书部分的著者,又是主要人物,故名‘撒母耳记。’

 

贰 性质

一 本书所记载的历史是从以利起一直到扫罗战死止,所包括的时间约有一百十五年,自主前一一七一年起,至主前一○五六年止。

二 本书在历史书中是最能引人发生兴趣的一卷,因为它不只是一卷历史书,并且也是一卷动人的传记,里面有撒母耳的童年、大卫战胜歌利亚、大卫与约拿单…许多生动的事迹。

 

参 属灵名词

本书中有许多重要的属灵名词,例如:

一 ‘万军之耶和华’(一3)-在全部圣经中,‘万军之耶和华’约用过二百八十一次,这里是第一次。它表明神是大能者,是天上众军之主。这名称对于神的子民在遭患难、受逼迫时,是何等的安慰和帮助。

二 本书中有一位妇女第一次用‘弥赛亚’(二10,原文)这名称。‘弥赛亚’的意思就是受膏者,也就是新约中的‘基督。’她在祷告中预言到我们的主。

三 ‘以迦博’(四21)也是一个重要的名词。它实在是今天教会的警钟,极可能工作兴旺,人数众多,外壳美丽,可是‘以迦博’-神的荣耀离去了。

四 ‘以便以谢’(七12)的意思是‘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当神的儿女数算祂的恩典的时候,对这名字都会发生共鸣。

五 先知原称‘先见。’(九9。)这名字的含意就是,一个先知不仅有豫先知道事情的恩赐,他自己必须是先认识神,并有先看见异象的经历。

 

肆 几处可注意之点

一 撒母耳是神所立的先知。(三1921。)在过去,祭司是居于重要地位,百姓要事奉神、亲近神,非得经过祭司不可。自从神立撒母耳为先知,以及祭司以利死去以后,祭司不再占有重要地位,先知起而代之。百姓或是君王,要知道神的心意,就得经过先知。(在新约时代中,祭司和先知的特殊地位都已经过去了,因为:至圣所的幔子已经从上到下裂为两半,我们有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就不再需要通过祭司而可以直接亲近神了;同时恩膏的教训也在我们里面,我们就不再需要通过先知而可以直接明白神的心意了。)

二 初读圣经者对于四章十一节神的约柜被掳的事未免纳闷。神岂能让祂的约柜落到外邦人之手?岂知神藉这件事正是要彰显两件事:

()祂的审判-祂不能忍容何弗尼、非尼哈两个作恶的祭司利用祂的约柜当作拒敌的工具。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迷信形式(信赖表记而不信赖表记的实底)是何等的危险。

()祂是惟一的真神(五)-约柜虽落在外邦人之手,可是咒诅立刻临到他们。

三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十五2223。)对于基督徒,尤其是神的仆人们,这是何等严重的教训。扫罗是神所选、所膏、所用的人,在战场上他也颇有功绩,他留下亚玛力人的上好的牛羊和美物,是为着依从民意,也是为着献祭;可是因为他没有完全顺服神的命令,(十五39,)所以神厌弃他,另找合乎祂心意的人。原来神对于所有未曾得救的人的要求是相信,过于一切的要求;神对于所有得救的人的要求是顺服,过于一切的要求。我们在神面前断不能以献祭、事奉、工作、好心来代替顺服。

四 ‘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十六7。)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训。神不看外貌-外面多大、多好、多美;祂却看内心-里面实际的情形。神知道我们各人的内心,还有我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内心。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偏会越过了自己里面属灵的实际,却以外面的工作和成绩来向人、向己、甚至向神夸示。

五 本书还包含其他属灵的教训,例如:

()多妻制所产生的痛苦。(一6。)

()不管教儿子的结果。(二12172225,四1718。)奇怪的事就是撒母耳也会重蹈以利的覆辙。(八23。)真愿意神怜悯祂的仆人们,能够注意到自己的下一辈。

()本书也说明关于圣灵的工作-使人变为新人;(十6;)赐人新心;(十9;)使人有神的性情,对罪发出义怒;(十一6;)使人勇敢,能说合宜的话;(十六1318;)保守人脱离恶者。(十六14。)

六 本书也有几处难解之点,例如:

()十六章十八至二十三节,大卫在扫罗面前弹琴,可是到了十七章大卫杀了歌利亚后,扫罗似乎不认识大卫,还问少年人是谁的儿子。如果我们把这故事多读几遍,我们看见可能的答复是这样:

甲,扫罗时常被恶灵所附,神经和记忆并不正常。

乙,大卫是耶西的第八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在扫罗面前弹琴时还不过是童子。大卫弹琴后,仍回父家放羊。(十七1215。)后来他杀歌利亚时,已是少年人,面貌已经改变了。

丙,扫罗的问题是:‘少年人…是谁的儿子?’(并非指不认识大卫。)所以大卫的答复是:‘我是你仆人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十七58。)

()二十八章三至二十五节,那交鬼的妇人所看见的是不是撒母耳?按我们所领受的一点是这样:那上来的是真的撒母耳,因为默示圣经的圣灵承认他是撒母耳,他所说的也是撒母耳的话,站在神一边责备扫罗。本来巫妇所招来的魂,都是邪灵假冒,并非真的本人,而且所有的指示都是叫人作违背神和拜鬼的事。只是这次撒母耳是神特许他上来的,为要警告扫罗。所以当那巫妇看见上来的是真撒母耳,就极其惧怕,大声呼叫。(二八1214。)

 

伍 信息

本书主要的信息正和书名‘撒母耳’的意义相合,就是祷告。(‘撒母耳’的意义是神听祷告。)所以本书中充满了关乎祷告的故事:哈拿祷告,蒙神应允。(一128。)撒母耳祷告,使以色列百姓得胜。(七510。)他又因以色列人要求一个王治理他们,就恳切求告神。(八56。)他看不为神的百姓祷告是罪。(十二23。)诗人和先知都承认他是祷告的人。(诗九九6,耶十五1。)

 

陆 钥字和钥节

一 钥字:‘祷告。’(撒上七5。)

二 钥节:

()‘至于我,断不停止为你们祷告,以致得罪耶和华。’(十二23。)

()‘…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十六7。)

()‘…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十五2223。)

 

柒 分析

本书可按照书中三个重要人物分成三大段:关于撒母耳、关于扫罗、关于大卫。

 

1 关于撒母耳(一至七章)

一 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祷告与得蒙应允。(一。)

二 哈拿包含预言的祷告。(二111。)

三 以利两个劣子-撒母耳处在他们作恶的地方得蒙保守。(二1226。)

四 无名神人对以利(撒母耳的带领者)严重的警告。(二2736。)

五 神越过以利,亲自向撒母耳启示,并教导他。(三。)

六 神向撒母耳的启示应验-以利和他两个儿子受咒诅,并且约柜亦因他们的缘故被掳。(四。)

七 约柜成了非利士人的咒诅。(五。)

八 约柜的归回。(六1~七1。)

九 撒母耳祷告神,使以色列人得胜。(七217。)

 

2 关于扫罗(八至十五章)

一 以色列人要求有一个王,撒母耳祷告神。(八。)

二 扫罗被选为王。(九。)

三 扫罗被膏为主。(十。)

四 扫罗第一次的大得胜。(十一。)

五 撒母耳对百姓最后一次公开的讲话。(十二。)

六 扫罗初次的跌倒-不顺服,擅自献祭。(十三114。)

七 扫罗第二次的大得胜。(十三15~十四52。)

八 扫罗第二次的跌倒-不顺服,擅自留下当毁灭的人和物。(十五。)

 

3 关于大卫(十六至三十一章)

一 大卫被选、被膏。(十六113。)

二 大卫作扫罗的琴师和拿兵器的人。(十六1423。)

三 大卫战胜歌利亚。(十七。)

四 大卫与约拿单结盟。(十八15。)

五 扫罗因嫉妒,企图谋杀大卫。(十八6~二十42。)

六 大卫的逃亡与漂泊。(二一~三十。)

七 撒母耳的死。(二五1。)

八 扫罗与约拿单的死。(三一。)扫罗阵亡的经过:()中箭重伤;(三一3;)()恐受敌辱,要求拿兵器的人将自己刺死;(三一4;)()但遭拒绝,不得已,伏刀自杀,拿兵器的人也伏刀自杀;(三一45;)()扫罗并未气绝,‘生命尚存,’所以伏在枪上,后来被一个亚玛力少年人来杀死他。(撒下一610。)

—— 倪柝声《圣经提要》

 

撒母耳记乃是紧接在士师记之后,叙述于列王记之前的一卷书(路得记是插进的一卷书,是和大卫的家谱有关)。撒母耳乃是主所兴起转移时代的器皿,他结束士师记时期混乱荒凉的光景,而带进那预表基督作作大君王所建立的荣耀国度的大卫王朝。

         「撒母耳」字意是「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换句话说,是借着向神祷告而产生的。每一时代的转移,除了神出来作事之外,在人这一边最大而该尽的责任,就是祷告的职事。祷告是每一次属灵转机最大的动力!撒母耳记上一开头就看见有哈拿的祷告,到撒母耳记下的末了又记载︰「大卫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如此耶和华垂听了国民所求的」(撒下廿四25)。所以这书上下卷是肇始于神听祷告,也结束于神听所求。至于全书内容,满了祷告和求问的记述,同时更是充沛了主耶稣那丰富属灵的意义。──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撒上一 20何谓撒母耳记上(下)?作者是谁?】

答:撒母耳记Samuel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与列王记,历代志,这三部史书原皆各为一卷。以后七十士希腊文译本Septu-agint才把它们分成上下两卷。其要义乃是记述以色列王国的兴衰史,而以本书最为著名。

1 撒母耳记上I Samuel是旧约历史书的第四卷(书,士,得,撒上)。本书系以感人兴趣的方式,来记述最后的士师撒母耳之生平历史。祭司以利Eli(意我的神)家庭道德上的败坏。扫罗Saul(意求问的)为王建国的胜利与错失。而至大卫David(意亲爱的)即位登基后之得胜与逃亡的生活,以及扫罗最后死亡的结局。前后所记事迹,自主前11711056年,约包括115年。

撒母耳Samuel(意神听到了)是以法莲人,乃以利加拿Elkanah(意神所创造的)之子,母名哈拿Hannah(意恩典)。撒母耳自幼由其父母奉献归于神,作以色列人的士师、先知、并兼祭司之职。他尽忠职守,是书写先知书的先声。(撒上一 1 19 20 27 28,三 20,七 10 15,十 25)。因本书大部分是撒母耳所写的(一一廿四章),且他又是主要的人物,故名撒母耳记。至其以后部分(廿五一卅一),为本书之补编,乃为先知迦得Gad(意万幸)和拿单Nathan(意神赐的)所写的。(代上廿九 29)。本书着于拉玛(参撒上七 17,十五 34 35,廿五 1),或犹太其他地区,其对象为以色列人的会众。

2 撒母耳记下ⅡSamuel是旧约历史书的第五卷(书、士、得、撒上、撒下)。本书为撒母耳记上之延续,记述以色列王国历史初叶之史实,简言之,乃是大卫时期的实录。自他卅岁登基始,叙述其在位四十年间成功胜利,与千罪失败的事迹。(撒下五 4 5)。自主前10561018年,其内容所包括的时间约有38年。本书所论大卫乃为作君王的预表,(徒二 30,撒下五 2),其国度亦为基督国度之预表,(撒下七 13,路一 32 33),并且应验了选民先祖雅各临终祝福之预言。(创四九 9 10)。

本书为撒母耳死后之先知拿单和迦得所写。(代上廿九 29)。他们与大卫同时,本书大概着于耶路撒冷,其对象乃为以色列人会众。──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书之名称】书名撒母耳记,非必以本书为撒母耳所写,乃以书之开始,详记他的事迹,且以书内所载扫罗与大卫二王,皆经撤母耳所立。或有称本书为列王纪第一书,称撒母耳下为列王纪第二书,称列王纪上下,则为第三书与第四书者。——贾玉铭《圣经要义》

 

【书之著者   】既于本书第二十五章,记载撒母耳卒,所以教中学士,多以首二十四章为其本人所写,于二十五章以下,则为先知拿单,或他人所写。——贾玉铭《圣经要义》

 

【书之要旨】本书要旨是“过渡”,按政治方面说,是从士师秉政——神权政治,变为王国——仿效列国。按宗教方面说,是从祭司时代,变为先知时代。按撒母耳则为最后的士师,也是先知时代最先的先知。他既适当此过渡,所以他于国家与宗教,皆有极大关系。——贾玉铭《圣经要义》

 

【书之时代】1)为国政扰乱的时代——“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十八1,十1,廿一25)。(2)为宗教腐败的时代——于士师时代,未提到帐幕祭祀等事,至撒母耳时方提起。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三1)。(3)为道德衰落的时代——看士师记十九至二十章,便雅悯人所犯的罪,可知当时社会人心如何黑暗,道德如何堕落。(4)为急需复兴的时代——不论政治、宗教、社会,既皆腐败不堪,正是需要大复兴的时候。所以撒母耳就作了当时复兴的人物,他是当时的士师,也是当时的先知。他不仅改革政治,也是巡行各地,训教百姓,并立先知学校,今日教中的神学院,正是拉玛的遗风。——贾玉铭《圣经要义》

 

【书之内容   】本书内容,系述明以色列国,如何自士师时代,过渡到王国时代,其中经过足以显出百姓的悖逆,在吉甲要求立王之罪,是神所痛恨的。圣经说:他们一切的恶事,都在吉甲,神在那里憎恶他们。书中所记事实,即以利、撒母耳、扫罗、大卫四人的历史。从这四人的事迹中,显出百姓虽欲效法列邦,立王治理他们,但神在他允许的旨意里,终究要达到他那命定的旨意。所以以色列国于此王国时代,神仍在天上为王,对其选民施行他的权柄;人的政治虽失败,神的政治却胜利。故实际说来,仍为神权政治的王国政治。——贾玉铭《圣经要义》

 

【名称】撒母耳记上下,原是一卷书,其名称取自撒母耳记上前几章的主角,先知撒母耳。其实全卷书共有三位主角,除撒母耳外,还有两位以色列国最早的君王,扫罗和大卫根据故事内容,撒母耳膏立扫罗及大卫作王,从某个角度看,他其实是处于这两个人之间,故用他的名字作全书的名称好像不太恰当。同时,这也可能不是最初的名称,主耶稣降生前约一或两个世纪,希腊文旧约圣经,即七十士译本完成的时代,撒母耳记及列王纪同被称为『王朝统治时期』(Reigns)的四卷书,可见用这名称较为适当。——《每日研经丛书》

 

【作者】犹太传统奉撒母耳为这书的作者。现分为撒母耳记上、下。但他只能撰写书卷中他生平的事(一1-二五1),而卷书许多的资料是在先知撒母耳死后发生的。
  可能是一位跟随撒母耳学习的年轻先知,撰写余下的部分。另一个可能是祭司亚比亚他收集第一手的数据并完成这书。他曾与大卫同事,甚至与他一同度过逃亡的岁月。——马唐纳《撒母耳记上》

 

【写作日期】很难确实指出撒母耳记的写作日期。大概在主前一OOO年写作较早期的部分。事实上,书中没有关于以色列人被掳的数据(主前722年),所以可以肯定写作日期是在此之前。有些人相信提述以色列犹大的数据显示本书是在主前九三一年写成,当时正直以色列王朝分裂为二,有些用词在政治分裂前才可使用。例如在美国历史中,有些字眼可在一八六一年脱离联邦前使用,如(美国)北方人Yankees)和(美国)南方人Southrons)。——马唐纳《撒母耳记上》

 

【背景与主题】撒母耳记上、下勾画从主前十二世纪到十世纪时,神为以色列所作的事情。撒母耳(先知兼士师)、扫罗(被厌弃的君王)和大卫(牧羊人兼君王),是故事主要人物,也编织当中的情节。
  撒母耳被神兴起,从而结束士师时代,开展王朝的历史。在成长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祭司的失败(以利和他的儿子为代表),以及引进先知的职任。撒母耳是当时最后一位土师和第一位先知(并非在圣经中提及的第一位先知——创二O7),他也是膏立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的人。虽然他是利未人,但是他不属于亚论家族;然而,他作为一位祭司,显然得到神批准。他心清且全然奉献;而以利却是被沾污的,不顺服的。
  撒母耳记的主题是神以色列真正的君王,如何回答百姓的要求,把王权交予扫罗,然后是大卫及他的后裔。莫汝征把书卷,与圣经的主旨紧紧扣合起来:在大卫的王室家族里,他伟大的儿子耶稣基督最后道成肉身而来。基督在他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彰显他的王权。他借着死亡和复活让所有相信的人,可以与他一同作王,也借着他作王(撒下七1-16;诗八九36-37;赛九7)。
  单从趣味看,撒母耳记上确引人入胜。不但因为书中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历史事件交织三位极具风采的人物生平——撒母耳、扫罗和大卫。这卷书被他们的事迹组合起来。——马唐纳《撒母耳记上》

 

【内容】撒母耳记是旧约历史书的一部分,与约书亚记、士师记和列王纪有很密切的联系;旧约的整个故事由创世记的创造开始,结束于列王纪记载被掳到巴比伦。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之下,撒母耳记讨论以色列采取君主政体的这个重要过渡时期。故此,撒母耳记上开始记载最后的士师以利及撒母耳本人,随后是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扫罗;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不是这个君主制度真正的开始。所以撒母耳记下继续以大卫的统治开始,他是犹大王朝的创始人,而且建立很好的模范,让他的继承者和后裔有所仿效。撒母耳记与士师记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提及早期的政治领袖就是『士师』;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也很有联系,它们都对大的生平作出结论,并且继而描述他的继承者所罗门王的统治。——《每日研经丛书》

 

【内容】撒母耳记是旧约历史书的一部分,与约书亚记、士师记和列王纪有很密切的联系;旧约的整个故事由创世记的创造开始,结束于列王纪记载被掳到巴比伦。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之下,撒母耳记讨论以色列采取君主政体的这个重要过渡时期。故此,撒母耳记上开始记载最后的士师以利及撒母耳本人,随后是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扫罗;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不是这个君主制度真正的开始。所以撒母耳记下继续以大卫的统治开始,他是犹大王朝的创始人,而且建立很好的模范,让他的继承者和后裔有所仿效。撒母耳记与士师记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提及早期的政治领袖就是士师;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也很有联系,它们都对大卫的生平作出结论,并且继而描述他的继承者所罗门王的统治。——《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撒母耳记的目的】为何写撒母耳记及为谁而写呢?这是创世记至历代志所谓旧约的历史书常遇见的两个问题。许多人以为这些经卷的主要目的,乃是记录历史发生过什么事,完全为后代子孙的好处。从某方面来看,这种传统的观念不算错,因为每个国家都很喜欢知道他们过去的历史,特别是有关他们的创始人和英雄。毫无疑问,无数代的以色列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已经发现古代犹大王国的诞生,是非常有趣和有启发性的,没有理由怀疑原来作者的动机,他定意将历史数据传递给他们那个时代和后代的人。

究竟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如何,这是另外的问题,它也再次带我们进入更为引起争论之区域。近代学者在很广泛之文献范围和考古学的发现中,验证了列王纪的圣经材料;但很可惜我们不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证实撒母耳记,我们甚至不能证明撒母耳或扫罗曾否存在过──虽然可能没有人会这样怀疑他们。因此,难怪许多学者在评估这卷书的历史性方面,有相当不同的见解。大 有否杀死歌利亚,抑或这只是一种传说?大 是否与押尼珥及其他人掷无关,是否这故事在撒母耳记下的记载有某方面掩饰,纯粹只有宣传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肯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我们否定这些圣经数据,那么我们便一无所知,只能求助于我们的想象力──因为再没有其他数据的来源。故此,很少有学者会整体上否认撒母耳记,否认它包括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数据,因为也许除此以外,我们不能有其他数据源。

         还有,撒母耳记虽然具有历史性,但是如果我们以为作者惟一的目的,只是传递历史的话,这便错了。也许传记是对这卷著作的较好描述──它提醒我们主角是上帝自己。本故事不单提及撒母耳的品德,扫罗的失败和大 的成功,更讲到上帝在以色列重要时刻的工作。撒母耳记不单是历史,也是神学;在撒母耳记里的资料不单是历史教训,也是讲章。作者看见上帝的计划,成就在 百姓的历史上,他相信这些历史可以引出伦理道德教训,对当时的人用得 。——《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目的】本书详细记下由士师至大卫末期一百多年的历史。透过这段历史中三个重要人物,我们可以明白选民的王国制度;撒母耳奠定了王国的基础,为它准备了一切;扫罗试图建立王国,却失败了;大卫才是把王国建成的英雄。不但如此,本书重申神的信实:祂实践对列祖的应许,赐给选民一个君王(创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并指出王与王权的永恒性。大卫成了弥赛亚的预表,他的王国也象征了弥赛亚的神圣国度。——《新旧约辅读》

 

简介】

作者:撒母耳及其它   日期:主前930年及其后

作者 虽然两卷撒母耳记都以早期的主要人物撒母耳来命名,但撒母耳所撰写的部分,不会超过撒母耳记上的前大半部,因为第二十五章是有关他逝世的记载。撒母耳记上十章25节证明撒母耳确实写了一本书。历代志上二十九章29节指出,撒母耳记的事迹也写在先知拿单和迦得的书上。

历史背景 在历时三百五十年的士师时期里,撒母耳是最后一位士师。本书涉及的时期约有一百一十五年,从撒母耳的孩童时期,直到大卫王执政的开始。撒母耳出现在以色列历史中的黑暗时期,他呼吁百姓复兴耶和华的真敬拜(徒三24)。他是一个拥立君王的人,他亲手膏立了扫罗(一○1)和大卫(一六13)。因此,撒母耳记上是士师统治和君主政治之间的一个连系。

内容 撒母耳记上的焦点落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撒母耳、扫罗和大卫。(撒母耳记下只集中谈到大卫。)本书的教训主要谈到百姓及其领袖犯罪或保持圣洁的后果。书中著名的故事包括:大卫与歌利亚(一七),大卫与约拿单(一八),和扫罗与隐多珥的女巫(二八)。――《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下在希伯来古卷原为一册,因所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造诣均极出色,若称其作者为“史圣”,亦可当之无愧。惜作者与写作时期都难确定,一般相信当写于所罗门王死后、北国沦亡之前,也就是主前十世纪末与八世纪之间或更迟。

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扫罗和大卫出现历史场景时,一个已是勇士,在追赶一群失驴;一个是年轻的牧羊人,喜欢音乐,力足捏死狮子和熊。只有撒母耳的记载,始自母腹,终于故乡拉玛的坟墓。他是以色列人历史转捩期的关键人物,是以色列王朝的真正奠基人。本书以士师时代晚期始,而以大卫王朝的开剑终。

此时际,雄踞以色列西疆地中海畔的非利士人,挟其战车和铁制武器,浸浸乎有席卷全以色列之势。迦南地山峦起伏,以民各部族为山河分隔,各自为政,面临顽敌,切望建立强大王朝,统一政军以图存。撒母耳所奠立的王国不同领邦建制,国王权力来自神,必须遵守神的律法,听从先知的话。王只是治理神百姓的仆人;百姓和王必须敬畏耶和华神,尽心侍奉祂。

扫罗为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王,气宇轩昂,却命途多舛;在战场上战绩彪炳,但战胜不了自己,不能听命神旨,终为神所离弃,陷入半疯癫状态。更遇大卫,既得民心,复获神佑,如初升的旭日;在扫罗疯狂追杀中,大卫胸襟恢宏,以德报怨。

在耶斯列平原与非利士人大战中,扫罗兵败,伏刀自杀。结束了悲剧式的一生。

书中有战场描写:大卫以机弦甩石,打败巨人歌利亚;他又击杀亚玛力人,夺回被掳妻儿子女和焚城洗革拉的大小人口。在《撒母耳记下》里,我们就要读到这位牧羊的少年怎样拯救以民脱离外患,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人尽管软弱、犯错误,但神总能在祂所定的时间内成就祂的美旨。

书中也有可和《路得记》农家生活记述比美的牧场风光,得窥以色列南部畜牧区的民情风俗。――《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

撒母耳为本书的主要人物,本书上下卷都以他为书名。希伯来古卷原来不分上下,只是一卷书。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将之分为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依此分法。《七十士译本》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合称为《王国记》,分成四卷;《武加大译本》也照此分为四卷,但称之为《列王纪》。换言之,今天的《撒母耳记》上、下及《列王纪》上、下,当时叫做《王国记》或《列王纪》一、二、三、四卷。中文《和合本》依希腊文圣经称呼,把本书叫做《撒母耳记》,但分上下卷。

本书的作者与写成时期均难确定,犹太人传统认为撒母耳是写此书的人,或出诸对一位先知又兼祭司与士师的民族巨人的尊敬,殊乏内、外证支持。而《撒上》二十五1记有撒母耳逝世的事,2531章及《撒下》所记的事都发生在撒母耳已死之后。《撒上》二十七6“洗革拉属犹大王,直到今日”,讲的是王国分裂以后的事。不过也有人认为写作时期不会迟过大卫王朝的终结。

撒母耳能著述,他的作品一定收录在本书中。《历代志上》二十九29说:“大卫王始终的事,都写在先见撒母耳的书上,和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上”。由于《撒母耳记》未有大卫逝世的记载,可见应写于他死前。

也有人主张本书为一位犹大国(南国)的先知所写。他受圣灵感动,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原始史料,在王国分裂后写成本书。

现代评鉴学者认为本书由早期与后期两个数据源编写而成。早期资料属所罗门时代,主要为有关扫罗和大卫的记事。 的资料属主前8世纪,属撒母耳的事迹。编写成书的时期在主前7世纪。

一般相信,本书当写于所罗门死后(主前930年)与主前722年之间,也就是北国沦亡以前。一个可能的作者是《王上》四5提到的祭司撒布得。他是先知拿单的儿子,当时担任所罗门王的顾问(《和合本》称他为“领袖”,也可作“私人顾问”)。他不难从父亲拿单和宫廷纪录中搜集到撒母耳和大卫的资料。不问作者为谁,他应该是所罗门王死后和王国分裂之后仍在世的一个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大事】

《撒母耳记上》一共三十一章,综合起来讲了三件大事:

1,17章:以法莲人以利加拿的妻子哈拿不能生育,向神恳求,生子撒母耳。她感恩的祷告后来在马利亚的“尊主颂”(路一4655)和撒迦利亚的预言中(路一6779)都有引用。撒母耳在圣所示罗度过童年,神向他说话,把祭司以利全家必遭刑罚的事告诉了他。撒母耳被立为先知后,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打败,连神的约柜都给掳了去,以利的两个儿子被杀。以利闻讯死去。非利士人把约柜放在他们的神大衮的庙里,夜里神像跌断在约柜前,当地的人且都生痔。约柜遂送回以色列人。

2,813章:以色列人要求设立一个王,神要撒母耳答应了。扫罗见撒母耳,被膏为王。后来众百姓聚集米斯巴,从各支派中抽签,也抽出扫罗来。扫罗听到基列雅比给亚扪人包围,威胁要剜出他们的右眼,遂率军大败亚扪人,众百姓在吉甲正式立扫罗为王。撒母耳年纪老迈,不再直接处理政事,只作王的顾问。扫罗因未完全遵依神命,王位不保。

3,1431章;神拣选了年轻的大卫作扫罗王位的继承人,撒母耳秘密膏他为王。大卫先做了扫罗弹琴的人,后来以五粒石子一战而杀败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声誉鹊起。他结识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成刎颈交。扫罗妒嫉大卫,意图加害。大卫四处逃匿。后在基利波山战役中,以色列军大败于非利士人,扫罗及三子阵亡。大卫的逃亡生活才结束。――《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历史背景】

读《撒母耳记》若能先知道一点当时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神学上的含义。可以帮助更深入了解书中教训。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以色列人所取得的迦南地,论面积不到我国海南岛或台湾的一半,但山峦起伏,成为统一的大障碍。中央险峻山脉将全国分切为二,东边为陡峭的约但河谷,西边为沙仑平原,伸展至地中海。以色列人受地理环境影响,至为分散;聚族而居,各自为政。只有在每年全境共庆的三大节期,或重申与耶和华的立约,以及遭逢关乎全民安危的大局时,才有机会走在一起。由于组织松散,时受四邻欺凌。

2,撒母耳时代,以色列境内仍有不少迦南人居住的城镇,但最难对付的强敌只剩了非利士人。非利士人骁勇善战,组织严密,且拥有铁制刀枪,与民兵式的以色列军队(只有简单铜制的武器)对阵,势如破竹。非利士人从原居地带来铸铁技术,在当时为高度军事秘密,决不让外人取得;非利士人的铁车与骑兵从沿海向内陆进攻,以色列人无力抗拒,连约柜也给敌人掳去,战争中伤亡累累。到主前约1050年,非利士人已占有迦南中央山地逾半,摧毁了圣所示罗;并且用希伯来人雇佣兵来打仗(十四21),同时不许以色列人自己打仗;农家置备耕作工具,只可以高价向非利士人的铁匠购买(十三1922)。

3,如果任令这情形继续下去,以色列难免要为非利士人所灭。各族的长老遂决定要求先知撒母耳设立一个王,这样国家有个中心,可以把全国统一起来。这是与传统大相径庭的要求,因为以色列人是与神立约的民,只有耶和华神才是他们的中心,也是他们的王。神一直保守他们,令非利士人送回约柜,而且在撒母耳领导下,也打败过敌人(七511)。撒母耳听到百姓的要求非常不悦,但神却答允了。

4,耶和华神所允许立的王,与四邻的王不同。以色列人的王权力来自神,这位王必须遵守神的律法,听从神藉先知说的话(十二1215)。换言之,王只是神治理祂百姓的仆人,百姓和王仍须敬畏耶和华神,尽心侍奉祂。扫罗被立为王之后,未守这命令,一再违反撒母耳说的话,遂被弃绝,另立大卫(十五23;十六12)。大卫坚守此约,为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王国。

5,主前十世纪是古代以色列人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主前1000922年间,以色列不只取得当日耶和华神所应许给他们的全部土地(参民三十四112及注),而且成为埃及尼罗河上达幼发拉底河间中东声威显赫的大国。原来组织松散的部族联盟式的国家,现在由中央发号施令,全民在大卫和他儿子所罗门的统治下,有一个长时期的安定富裕。――《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重要数据】

要  旨:

记录以色列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的生平,以色列第一个国王扫罗的兴衰和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大卫的兴起。

作  者:

可能是撒母耳,其中包括了先知拿单和先见迦得的手笔(参代上29:29)。

背  景:

此书始于士师时代,描述以色列由神治转为王治的过程。

钥  节: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故此你要依从他们的话,只是当警戒他们,告诉他们将来那王怎样管辖他们。”(8:79

主要人物:

以利、哈拿、撒母耳、扫罗、约拿单、大卫――《灵修版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撒母耳记上下原为一卷书,七十士译本为了实用方便缘故,首先将它分为上下两册,与列王纪上下共四册合称为「王国书」。

          本书虽以撒母耳命名,但他显然不是全卷书的作者,因他的离世记录在撒母耳记上结束之前,他不可能记载下卷提及的大卫王以后的事迹。后人以其名冠之于王国前期历史,大抵因为他是书中三位主角之一,是拯救以色列脱离士师时代的危难绝望,转入君主政制的平安兴盛时代的民族英雄;他更是膏立书中其余二位主角(扫罗, 大卫)为王的先知,可见他在以色列历史中的重要性,本书以他命名,实为合宜。

          撒母耳生于主前十一世纪中叶,介乎士师时代与君王时代之间,是最后的一位士师,引渡以色列人入君王时期。本书详载他的出生、童年及当士师的经过。当时以色列人正面临历史上最黑暗时期:宗教上,祭司制度腐败,信仰生活濒于破产;政治上,人民目无法纪,「各人任意而行」(参士17:6; 18:1; 19:1; 21:25);外交上又受制于强邻非利士人,正是充满内忧外患。本书记述撒母耳如何带领以色列人回转归向耶和华,引进属灵上及政治上复兴的经过。

          根据经文的内证显示,本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必定是一部汇编。撒母耳可能是卷上前二十四章的编者 而从代上29:29; 代下9:29看来,拿单与加得的文献,也在被编纂之列,此外,诗歌体裁如雅煞珥的书(撒下1:18)也被包括在内。

          本书最后编纂成书的日期,根据撒上27:6的记载,应该不会在王国分裂之前(主前九三一年),因该处隐含了王国分裂的事实。不少学者更相信:撒上、下与王上、下是在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后才最后成书(参列王纪上「写作背景」)。――《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

 1 写作目的:撒上、下与王上、下编纂成书,是针对王国的失败,向被掳至异域的犹太人解释为什么他们身为选民竟沦落到如此可怜的地步,以色列王国的失败可以追溯到所罗门身上,甚至更远的事件,诸如大卫的犯罪,祭司以利家族的失职等都是构成整个悲剧的一些因素。

 

  先知记录历史的另一目的,是要作为指控以色列民族背约的证据。原来先知在神和人所订立的誓约中,除了担任约的中保外,更是约的监管人。当人毁约背弃神的时候,他们作为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就会向人提出控告和警告,甚至宣布刑罚。历史就是先知控告以色列民的好证据。

 2 神学思想:由于本书的目的并非为提供王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而是从神学观点将有关选民的历史事迹加以评论和解释,并引为后人的监戒,全书所强调的中心思想是:选民能否在应许之地生存,视乎他们是否忠于神与他们所立的约:整个朝代甚至国家的兴亡,也完全在乎他们是否遵守神的律法(参申28章)。这个论点影响了作者处理历史数据的手法:他没有详尽无遗地将所搜集的数据一一记下,而是经过小心的选择,按着各事件的神学意义和教训加以整理。由于作者纯粹从神学角度看以色列的历史,在撒母耳记、列王纪中,有关人物、朝代或君王事迹所占的篇幅,并不是按其政治地位、成就或贡献而定。例如:以利统治长达四十年,但他的治绩却从未被提及。扫罗作王亦有四十年,除早期对外战争外,书中亦鲜有记述他其余的事迹。北国最英勇的君王是暗利(见王上16:15-26注), 但作者仅以六节经文轻描淡写地提及他的统治(王上16:23-28); 另一方面,功绩远不及暗利的亚哈王,在巴力先知与以利亚的针锋相对下,反而占了六章篇幅。作者对各君王的评价,也完全视乎他们是否作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有关这方面。作者特别强调耶路撒冷的圣殿是唯一合法的献祭地方 (见申12:5-14 南国的君王每每因为没有停止在邱坛献祭(见王上3:2注)   而遭受指摘(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王例外);所有北国的君王则因耶罗波安在伯特利和但所建的邱坛,犯了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见王上12:26-32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指出先知在以色列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不但详述先知的嘉言懿行(单是以利亚和以利沙的事迹便占了列王纪上下篇幅的三分之一),并且不断提醒读者,以色列的王国是由先知建立、辅助和监督的。以色列的兴亡、以及历史中各样大小的事迹,正应验了神藉各先知所说的预言。

 3 文学特色:作者喜用一套套故事的形式来刻划以色列民族史上的英雄人物,例如撒母耳记可顺序清楚地划分为撒母耳、扫罗和大卫的事迹。在这些英雄事迹中,作者常常用比对的方式表明不同人物对约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前途的兴衰。 例如 撒上1-3章中以利的儿子代表当日法定宗教的领袖,而童子撒母耳则代表神所拣选的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渐渐地,以利的儿子因失职而遭撇弃,但撒母耳却受神的抬举,成为 所重用的先知。――《串珠圣经注释》

 

【撒

壹、书名

  在《马索拉抄本》,这两卷书原是一卷,后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将它分成上下两卷,分别称为王国史壹书王国史贰书,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分别称为列王纪壹书列王纪贰书,后来的译本则以书中一主角撒母耳为名。

贰、作者与日期

  作者:不详。写作日期:主要看法有两种,一是早期说,即约主前900年;另一是晚期说,即主前六世纪。

叁、内容剖析

  一、 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

  本书主要记载以色列最初两位君王的事迹,交代扫罗王被大卫王取代的前因后果。第一至七章以撒母耳取代以利祭司的职分作为全书主题发展的伏笔。以利年老时,他的两个儿子贪财行恶、藐视 神,引致 神责备以利尊重自己的儿子过于尊重祂,而且向他宣告别人将要取代他(撒上2:35)。

  二、百姓要求立王取代 神

  撒母耳兴起,不但成为 神选立的祭司和先知,更击败非利士人,成为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外族欺压的士师(撒上7:15)。可惜他晚年时立两个儿子为士师,他们却不行他的道,反而收受贿赂,屈枉正直(撒上8:3)。撒母耳和两个儿子重蹈祭司以利家的覆辙,读者正期待 神介入施行惩罚时,以色列百姓这时却突然要求撒母耳为他们立一个王治理他们,像列国一样(撒上8:5)。这不但引起撒母耳不悦,更激怒 神,因祂知道他们不是厌弃撒母耳,而是厌弃祂,不要祂作他们的王(撒上8:7)。 神藉撒母耳警戒他们将来的王会怎样管辖他们,可惜他们还是坚决要求立王。在对答的过程中, 神三次重复指示撒母耳只管依从百姓的话(撒上8:7922),为他们(撒上8:22;比较16:1,立大卫时耶和华却说是为祂作王)立了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扫罗(撒上10:1)。

  三、 神立大卫取代扫罗

  本书的作者认为扫罗一生的战绩是非常辉煌的,他打败以色列四境的仇敌,救了以色列人脱离抢掠他们的人(撒上14:47~48),可惜他被 神选立的地位最后也是由别人取代。这悲剧不是在他年老时发生,更不是被不肖儿子拖累,竟然是他年轻时,初登基作王出战,两度以献祭为借口抗拒遵守 神的命令(撒上13:12~1315:22),引致 神在他初为王不久后,就藉撒母耳宣判放弃他:但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为自己找到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自己子民的领袖,因为你没有谨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扫罗不但犯罪抗拒 神的命令,后来他迫害儿子约拿单和女婿大卫,正表明他拒绝 神的刑罚,处心积虑地要铲除两位比他更合 神心意的人。

  四、 神在大卫心中是不能被取代的

  年轻的大卫俊美英武,深受众人爱戴(撒上18:17162022)。当他被追杀时,有两次良机可以铲除仇敌扫罗(撒上24:626:9),但他因为敬畏 神而不敢伸手害耶和华的受膏者,难怪 神认为他是更合 神心意的人。不过,大卫登基作王后也犯下滔天大罪,不但奸淫爱国忠臣之妻,更借刀杀人,掩饰罪行。拿单先知斥责他的恶行是藐视耶和华的命令,行祂眼中看为恶的事(撒下12:9)。所以论罪的性质而言,对比前王扫罗,大卫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可否认,大卫将要受的报应也不轻。不但实时要面对奸淫而生的儿子病逝(撒下12:15~18),而且连累自己的儿女、妃嫔在日后接二连三遭遇祸患。以利和扫罗的失败正表明 神是轻慢不得的,人若离弃 神, 神也会离弃他。但为甚么大卫虽然受罚不轻,却没有为 神所弃?为甚么他的王位没有被人取代?原因可能在于大卫肯真诚认罪悔改(撒下12:13),不像扫罗诸多推卸责任。而且扫罗不甘心被人取代,更抗拒 神的刑罚,不断追杀更合 神心意的受膏者。相对而言,大卫处处降服 神惩罚的旨意(撒下12:22~2316:11)。他对 神的敬虔和依靠可在书末他的心声中表露无遗:我们情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不要让我落在人的手里。(撒下24:14

肆、与新约的关系

  一、哈拿之歌(撒上2:1~10)赞美及感谢 神的作为,跟新约马利亚的尊主颂(路1:46~55)十分相似。

  二、大卫是合 神心意的王,但也有缺点;新约的耶稣基督却是完美无瑕的君王,完全满足 神的心意。

伍、大纲

卷上

一、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1~7章)

二、百姓要求立王取代 神(8~12章)

三、神立大卫取代扫罗(13~31章)

  

卷下

一、大卫在希伯仑作王(1~4章)

二、大卫作全国的王(5~10章)

三、大卫的失败(11~20章)

  1. 犯罪(11~12章)

  2. 家变(13~18章)

  3. 叛变(19~20章)

四、大卫事迹的附录(21~24章)

  1. 三年饥荒(21章)

  2. 赞美之诗(22章)

  3. 临终之言(23章)

  4. 核点民数(24章)

陆、读经提示

  一、比较以利和撒母耳、扫罗和大卫有甚么异同,犯错后有甚么反应?

  二、思考为何以利、扫罗会被别人取代、被 神所弃?

  三、从大卫家的遭遇(撒下13~20章)反省犯罪的后果是何等严重。

──《圣经新译本》

 

撒母耳记上引言(钟鹏章)

 

撒母耳记上 - 撒母耳、扫罗、大卫

第二课 - 引言

经文:撒上八:19 - 22

主旨:认识《撒母耳记上》的背景、作者、文体、内容、主题、简纲等事项。

1。《撒母耳记上》在旧约正典的地位:

根据犹太传统,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是以三部分组成: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

律法书(Torah)是摩西五经﹔

先知书(Nebiim)

前先知书,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上下、列王记上下﹔

后先知书,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书﹔

圣卷(Ketubim)是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路得记、传道书、耶利米哀歌、以斯帖记、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上下。

所以,《撒母耳记上下》被列为前先知书的第三卷,前先知书所记载的是以色列人从征服和定居迦南到王国建立和灭亡的历史。撒母耳记上下原来是一卷书,不分上下。分上下两卷始于主前二、三世纪的希腊七十士译本( 旧约的希腊文译本 Septuagint LXX),理由很可能是原稿写在蒲草纸或皮纸所做成的卷轴,通常不会超过三十五尺长。刚好是一本上集或下集的长度,就好像新约两本最长的书,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各用 了三十一尺或三十二尺的蒲草纸写完。 同样的道理,《列王记上下》和《历代志上下》都从原来的一本分为两卷。七十士译本还把《撒母耳记上下》分别起名叫《王国史一》和《王国史二》﹔《列王记上下》则称为《王国史三》和《王国史四》。希伯来文圣经是在十六世纪才沿用七十士译本的分法,把撒母耳记分为上下两卷。

至于英文圣经的排列法,则是根据七十士译本。这种译本将旧约分为摩西五经、历史书(书 - )、诗歌书( - )、先知书( - )四大类。《撒母耳记上》被列为历史书的第四卷,在《约书亚记》、《士师记》和《路得记》之后。

2。《撒母耳记上》的年代:

不管是根据出埃及早年派或晚年派的说法,圣经学者大致上都同意撒母耳、扫罗和大卫是出现在主前十一世纪到十世纪的历史舞台上,但不能肯定确实的日期。

撒母耳:1062 - 1042 BC  (20年)

扫罗  1042 - 1010 BC 32年)

大卫  1010 - 970 BC40年)

参考文件:《各人任意而行之士师记》第一课

3。作者和著作日期:

按犹太人的传说,巴比伦《他勒目》(Talmud)记载:“撒母耳写了以他为名的书,至少到《撒母耳记上》第二十五章一节他死以前的事,并《士师记》。其余由先知拿单(撒下十二:1)和迦得(撒下二十四:11)所补充。”代上二十九:29 - 30 又说:“大卫王始终的事,都写在先见撒母耳的书上和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上。他的国事和他的勇力,以及他和以色列并列国所经过的事,都写在这书上。”

有人根据撒上二十七:6 “当日亚吉将洗革拉赐给他(大卫),因此洗革拉属犹大王,直到今日。”认为当时犹大和北国以色列已经分开了,所以作者生活在王国分裂后不久,因此本书是在所罗门王死后才写成的。也有人认为书中大部分是在撒母耳死后才完成(撒上二十五:1,二十八:3)。不过我们还是认为《他勒目》和代上二十九:29 - 30 的说法比较可信。当然我们也不否定书上的一些数据是经过王国分裂后的一位或多位作者,根据史官的记录(撒下二十:24)、雅煞珥书(撒下一:18)和有关大卫生平的书(代上二十九:29)而编写。整个编写过程都有着圣灵的指引。

4。写作目的:

《撒母耳记上下》详细记载了主前十一世纪到十世纪,由士师末期至大卫末期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撒母耳记上》是以色列从松散的支派联盟转变为君王制度的过渡时期 ﹔《撒母耳记下》则是大卫王朝建立和得到巩固的时期。作者编撰这段历史,目的是要指出为何以色列民厌弃耶和华神为他们的王,扫罗王如何被立和最终被废,以及大卫王国的兴起和扩张。从神权制度转变为王权制度的过程中,作者要我们把眼光集中在三个重要的人物:撒母耳奠定了王国的基础,为它准备了一切﹔扫罗试图建立王国,却失败了﹔大卫才是合神心意的王,是他建立并扩张了王国。

但正如其他历史书一样,作者不是单单为了编撰历史而写的﹔对他来说,神是掌管万事的神,是历史的主,主动权是在神的手中,是他自己借着所拣选的大卫,将王权移交给以色列国。他要借着大卫一系的王朝,管理百姓,并且和他立约(撒下七:11 - 16),从他的后裔中,耶稣在以后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建立弥赛亚王国,直到永永远远。

5。历史背景:

从主前十四世纪开始,在迦南的以色列支派同盟时常遭受四邻的外邦敌人,如摩押、亚扪、米甸、非利士人的欺压,虽然不时有兴起的士师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的人,但平安的日子过了不久,他们又再深陷叩拜别神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主前十一世纪末,士师时代已到了尾声,这时的以色列在政治、道德、灵性方面皆陷于无政府状态,各人任意而行。

这时的埃及、米所波大米亚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其他国家,如赫人帝国、腓尼基又是处在怎样的光景呢?他们有乘机挥军侵入迦南吗?大家温习上一课就知道详情了,这里不再赘述。

6。内容概要:

当以利和他的两个儿子在示罗的会幕作祭司的时候,耶和华神垂听妇人哈拿的祷告,赐给她小孩撒母耳。哈拿把撒母耳献给耶和华,让他从小就跟随以利在会幕长大,服事耶和华。身兼三职 - 祭司、先知和士师的撒母耳,在他英明的领导下,以色列在米斯巴的一场战役中大败非利士人,从内忧外患中得到暂时的喘息。

撒母耳年纪老迈时,因为儿子不行正道,百姓要求他立一王治理他们像列国一样。当撒母耳感到非常困扰的时候,耶和华神 吩咐他“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八:7)在神的安排下,撒母耳膏立便雅悯人扫罗为王。扫罗始初还有敬畏神的心,神也大大地赐福给他,凡事亨通,凡战皆胜,但后来因为僭越祭司的职分,又藐视神的命令,最终被神弃绝。从扫罗的被拣选到他的被弃绝,圣经里除了卖主的犹大,还有谁比他更可悲的呢?

最后神吩咐撒母耳膏立合他心意,属于犹大支派的大卫为王。靠着从耶和华来的力量,大卫因击杀非利士巨人歌利亚而名噪一时,却也引起扫罗的嫉妒,因妒而恨,由恨生杀之心,非把大卫置于死地不肯罢休。大卫逃到旷野躲避扫罗的追杀,虽屡次有刺杀他的机会,但却不敢伸手杀他,因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本书以基利波战役为结束,扫罗因重伤为了免受敌人的羞辱,自杀疆场。

7。简纲:

A。撒母耳的出生、蒙召、治理、告别、去世 - 最后的士师,祭司和先知  撒上一:1 - 八:22,十二:1 - 25,二十五:1

B。扫罗的兴起  撒上九:1 - 十四:52

C。扫罗的没落和大卫的兴起(一)  撒上十五:1 - 二十:42

D。扫罗的没落和大卫的兴起(二)  撒上二十一:1 - 三十一:13

8。文体:记述体

默想:

自从约书亚离世后,到主前十一世纪末期,神没有为以色列兴起一个接班人,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台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说:“培养接班人是企业很重要的工作,接班人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要长期、按部就班思考。。。最重要的是,企业日常工作就是做接班的安排,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进行接班。领导者要把自己的理念、对事情的看法,不断地传递给可能的接班人。。。”做生意的人都如此重视栽培接班人,神也的确在摩西在世的时候,就栽培了约书亚为接班人,何以在约书亚的时候,却没有如此做呢?我在《士师记》第二课这样解释:

跟摩西的死不同的是, 约书亚没有求问神指定一个继承人(民二十八:15 - 23)。为什么?有的人也许会说,约书亚是一介武夫,只会舞枪弄棒,南征北伐,不像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懂得把以色列人从一盘散沙组织成一支有效的作战部队。这样的猜度不是不可以,但最好适可而止。其实神早有他的计划,他不安排一个接班人是有目的的。士二:21 - 23 说:“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为要借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过去当以色列人受埃及人奴役,在旷野漂流,和第一次踏足迦南地,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神知道他们的 迫切需要,除非有一个领袖率领,不然他们一定四分五裂,被敌人吞吃,死无葬身之地。但现在的情势不同了, 自从约书亚率领以色列军南征北伐后,迦南地的敌人已经闻风丧胆,心都消化﹔书十二章记载了约书亚所击杀的诸王共计三十一个,这里的击杀并不表示城邑也被烧毁,除了艾城和夏琐被烧毁外,其他的城邑还是存留,有的还被敌人重夺,如耶路撒冷。约书亚也把迦南地分给各支派,命令他们要将敌人灭净杀绝,并在临终前在示剑与他们立约,要他们除掉中间的外邦神,诚心实意地事奉耶和华神。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大环境已经改变了,现在是神试验以色列民的时候,看他们是否真的守约,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地事奉他。这个时候,以色列有足够的军力来对付迦南的敌人,但在试验中,神却要他们看到,“你们若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耶和华必降祸与你们,把你们灭绝。”(书二十四:20)争战不是靠军力,乃是靠耶和华。这是我们查考《士师记》时, 必须铭记在心的。

我们查考《士师记》的时候,知道以色列人在这场试验中一败涂地。每当以色列人遭受敌人欺压,呼求耶和华的时候,神就兴吉士师拯救他们,这有点像派遣救火员去灭火, 不过是急就章,只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以色列仍然深陷在罪恶的泥潭里,无药可治,除非神出手拯救。。。。

就在这乌烟瘴气弥漫的时代里,神兴起了一个“合神心意”的撒母耳,他按着正道治理以色列,又行神迹击杀非利士人,作士师二十年里,“以色列全家都倾向耶和华”(撒上七:2)。好景不长在,突然晴天霹雳,“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撒上八:19)把撒母耳从梦中惊醒,原本以为以色列复兴在望,现在一切化为泡影。更糟糕的是,神还叫他“你只管依从他们的话”(撒上八:22),试问一个为神大发热心的撒母耳,如何承受这样的挫折?我们在教会事奉是否也遇到这样的光景呢?学学撒母耳吧!

爱华得(Ewald)说:“撒母耳是人类历史上少数的伟人之一,这些伟人都是处身于危险困难的时代,以他们品格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精力,结束了从前一个优越的系统 -- 起初,这样作有违他们自己的心意,但是当他们体会到其必要性时,就全心全力地投注其中,不惜自己受苦,遭人迫害,最终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系统。”

扫罗是伟人吗?作为以色列开国第一位皇帝,他当然有资格成为伟人,何况他还是神所拣选的呢?一个被神拣选,具有优越条件的王,怎么又会被神弃绝,最终自杀疆场呢?圣经里除了卖主的犹大,还有谁比他更可悲的呢?

圣经学者迈尔(F B Meyer)说:“扫罗王朝的兴衰,隐含了极深的意义。他似乎代表今世的王子,曾经是路西弗(Lucifer),是早晨之子,被神指派作代表去管理他的产业﹔他从高处坠落,不仅使一些光明、美丽的灵被绊倒,与他一同坠落,又使他四周的人都受到毁坏性的影响。在这几点上,扫罗和撒但有极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被受宠爱,有极光明的开始,都被指定去治理神的产业﹔二者皆不顺服,刚愎自负,骄傲自大﹔他们都从重要的位置坠落下来,而且将别人也一起拖下水,留下无穷祸患。两者都被他们国度兴起的另一个国度所取代。在扫罗的例子中,取代他的是大卫﹔在撒但的例子中,取代他的是那存到永远、永不废除的新国度。”

在这个课程里,大卫过的是颠沛流离的旷野流亡生涯,他在那里受试炼,受装备。我们把他当作配角,留待《撒母耳记下》再把镜头对准他。

 

【撒母耳记上前言】

一、撒母耳是最后一位士师,也是最大的一个士师,是引进君王时代、引进大卫进的人。大卫是旧约圣经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预表耶稣基督、是神百姓的君王的人物。所以撒母耳记是旧约圣经中很重要的一卷书。

二、撒母耳的属生命从诗篇中十一篇可后裔的诗中可以看他启示和经的丰富,这十一篇诗特别的意义是圣殿和锡安。大卫的生命可以从诗篇中知道,诗篇特别称为大卫的宝库。我们要从诗篇撒母耳和大卫的属生命。

三、本书的作者主要是撒母耳,二十四章以后的部分是先知拿单和迦得写的。(代上二十九29节)本书涵盖的代经一百十五,自主前一一七一起至主前一六年止。

四、撒母耳名字的意义是「神听見了」,撒母耳属生命的特点是祷告,士师是唯一的一个以祷告胜过仇敌的。

五、本书是史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属意义最丰富的一部分。君王所产生的教训都是应用在每一位神儿日常生活中,所以对我们是非常宝贵的一卷书。

── 史伯诚《撒母耳记上纲要》

 

《撒母耳记》背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撒母耳记上、下》是一卷书,紧接着《士师记》,之后是《列王纪》。七十士译本为了方便,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各分为上下两册。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把《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合称为《王国记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称之为《列王纪一、二、三、四卷》。《撒母耳记》记录了主前11世纪初叶到10世纪早期撒母耳、扫罗和大卫的历史,叙述神怎样照着祂对列祖的应许,在百姓中兴起君王(创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用大卫的宝座来预表基督永恒的王权,用大卫的王国来预表基督永恒的国度(撒下七16)。

         《撒母耳记》是在圣灵的管理下,由多部文献编撰而成的。先知撒母耳可能是《撒母耳记上》前二十四章的作者 ,而先知拿单与迦得的书(代上二十九29)、诗歌《雅煞珥书》(撒下一18)也被编辑在内。撒母耳是书中的三位主角之一,他是最后一位士师,也是祭司和先知。神借着他带领百姓回转归向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了「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混乱与黑暗,也脱离了非利士人的辖制;神又借着他膏立了另外两位主角扫罗(撒上十1)和大卫(撒上十六13)为王,使以色列从士师时代进入了王国时代。而「撒母耳」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也是「求」神(撒上一27)、「归于」神(撒上一28)的谐音,因此,以「撒母耳」为书名,能贴切地表明神是历史的主宰。

         《撒母耳记》不但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先知的话语,所以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为《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的第三卷。先知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为了写历史而记录历史,他们更关心的是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好作为后人的鉴戒。因此,《撒母耳记》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并不是按其政治地位、执政时间或治国成就,也没有罗列所有的历史数据,而是按照属灵的意义加以取舍、整理。例如:以利当士师四十年,但他的政绩却从未被提及;扫罗作王四十年,除了早期的争战以外,其他的事迹也鲜有记述。相反,圣灵却借着三对人物,让我们看到:同样是神的百姓,里面却有两种不同的生命,因此向神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人生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1.两种生活:属肉体的毗尼拿和属圣灵的哈拿(撒上一1-11);

2.两种事奉:属肉体的以利和属圣灵的撒母耳(撒上二12-17);

3.两种君王:属肉体的扫罗王(撒上八1-十五35)和属圣灵的大卫王(撒上十六1-撒下二十四25)。

         圣灵要我们在《撒母耳记》里看清这两种生命的结局,也认识神对付我们的肉体,破碎旧人、造就新人的过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罗八6-9)。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当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不放纵肉体的情欲」(加五16),而是甘心接受十字架的对付。这样,神的手就能把我们模造成「合祂心意的人」(十三14),好让我们能成为「合乎主用」的「贵重的器皿」(提后二21)。

         《撒母耳记》的最后成书时间可能是在所罗门死后、北国灭亡之前(撒上二十七6),目的是为了向南北分裂后陷入失败的以色列人说明,神的选民为什么会沦落到当时可怜的光景,神对大卫宝座的应许到底有没有前途?先知所要传达的信息是:神是历史的掌管者,百姓在应许之地的生存、国家的兴亡,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忠于圣约、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虽然以色列的失败可以追溯到所罗门的败坏,甚至远至大卫的犯罪、士师时代的败坏,但在失败中的百姓也可以盼望:不管人怎样软弱、失败,神都有办法挽回自己的百姓,把「属肉体」(罗八8)的生命改变成「属圣灵」(罗八9)的生命,把全然败坏的亚当后裔造就成合神心意的君王(徒十三22),将来在荣耀的国度里「与基督一同作王」(启二十6),「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