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扫罗登基后面对非利士人的挑战】 一、双方阵容不能相提并论(1~7节) 二、扫罗违规献祭而受责(8~16节) 三、非利士人的三队掠兵到处横行(17~18节) 四、非利士人不允许以色列人有铁匠(19~23节) 贰、逐节详解 【撒上十三1】「扫罗登基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 〔吕振中译〕「扫罗登极的时候、年三十岁;既作了王管理以色列有两年了,」 〔原文字义〕「登基」成为国王,成为统治者。 〔文意注解〕「扫罗登基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登基年四十岁』原文无此句(参七十士译本;KJV等)。不过,他的儿子约拿单此时已经成年,能够带兵打仗(参2节),故这个年岁也是合理的。圣经记载扫罗作王四十年(参徒十三21)。 【撒上十三2】「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二千跟随扫罗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随约拿单在便雅悯的基比亚;其余的人,扫罗都打发各回各家去了。」 〔吕振中译〕「扫罗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二千跟从扫罗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从约拿单在便雅悯基比亚;其余的人、扫罗都打发各回各家而去。」 〔原文字义〕「拣选」选择,挑选;「密抹」隐藏的;「伯特利」神的家;「约拿单」耶和华已给予;「基比亚」山谷。 〔文意注解〕「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二千跟随扫罗在密抹和伯特利山」:『密抹』位于耶路撒冷北北东方约11公里,伯特利东南方约7公里;『伯特利山』原文是「伯特利的山区」;『密抹和伯特利山』意指在那一带的山区进行游击战。 「一千跟随约拿单在便雅悯的基比亚;其余的人,扫罗都打发各回各家去了」:『基比亚』是扫罗的家乡(参撒上十26);『打发各回各家』扫罗似乎打算不跟非利士人正面对敌,而实行突袭其弱点、打了就跑的游击战。 【撒上十三3】「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非利士人听见了。扫罗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 〔吕振中译〕「约拿单击打了那在迦巴的非利士人驻防兵;非利士人听见了;扫罗就在遍地吹号角,意思是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 〔原文字义〕「迦巴」山;「防营」要塞。 〔文意注解〕「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非利士人听见了」:『迦巴』位于伯特利的南方约8公里,耶路撒冷北方约9公里,地处密抹和基比亚之间,亦即扫罗和约拿单所率两队以色列军的中间;『非利士人的防营』相当于前卫哨站;『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可能指突击将该防营,并将它拔除;『非利士人听见了』指非利士人的大本营已经接到哨站被拔除的消息了。 「扫罗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在遍地吹角』吹角的用意是宣告喜乐的消息,号召四散的以色列人聚集;『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的别名。 【撒上十三4】「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又听见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就跟随扫罗聚集在吉甲。」 〔吕振中译〕「以色列众人听说扫罗击打非利士人的驻防兵,又听说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中成了臭名,就有步兵应召而来、跟随扫罗在吉甲。」 〔原文字义〕「攻击」打击,攻打;「憎恶」发臭,可憎;「吉甲」滚动,轮子。 〔文意注解〕「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又听见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就跟随扫罗聚集在吉甲」:『扫罗攻击』虽是约拿单作的(参3节),但仍是在扫罗得指挥下,故称扫罗攻击;『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非利士人将迦巴防营被攻击的事归罪给全体以色列人;『聚集在吉甲』吉甲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北方约24公里,密抹的东方约17公里。 〔话中之光〕(一)约拿单成功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参3节),扫罗却将一切的光荣归于自己(本节)。按昔日的社会风气,这种事虽然普通,却不算光明磊落。他的骄傲从小事上渐渐加增,先是夺取儿子胜利的光荣,又对自己的骄傲不加遏制,因此变得邪恶,不能自拔;骄傲毁灭了他自己,也使他家无宁日,甚至危害国家。窃取别人的成就,就表示你已经受骄傲辖制,若发觉骄傲正在你的生命中生根,你应当立刻将荣耀归于配得的人。 【撒上十三5】「非利士人聚集要与以色列人争战,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萨那样多,就上来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安营。」 〔吕振中译〕「非利士人聚集了来、要同以色列人交战;有车三千〔传统:三万〕辆,骏马六千,步兵像海边的沙那么多;他们上来,在伯亚文东边、密抹扎营。」 〔原文字义〕「聚集」聚集,招聚;「伯亚文」虚华之家,罪恶之家;「密抹」隐藏的。 〔文意注解〕「非利士人聚集要与以色列人争战,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车三万辆』七十士译本及叙利亚译本是「三千辆」战车,此数对照「马兵六千」似较合理,马兵指驾驶战车的人。 「步兵像海边的萨那样多,就上来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安营」:『像海边的沙』意指数目非常的多;『伯亚文』不同于书七2的「伯亚文」,该地是密抹的南边约1公里,而这个伯亚文是在密抹的西边,确实地点不详,可能是伯特利或其近郊。 【撒上十三6】「以色列百姓见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 〔吕振中译〕「以色列人见自己危急(因为以色列民真地窘迫),就藏在山洞、丛林、岩穴、地窘、或坑井中,」 〔原文字义〕「危急窘迫」紧缩,陷入困境;「隐密处」坑道,地下室。 〔文意注解〕「以色列百姓见自己危急窘迫」:『危急窘迫』意指「被全然制压」;当时以色列的战力,不能与非利士人相提并论,既无战车,连正式的刀枪也几乎没有(参阅19~22节),简直以卵击石,仅能打游击战。 「就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山洞』指山区里大的洞穴,可以容纳许多人;『丛林』原文「蒺藜」,生在树丛的外围,形成一层保护网;『石穴』指峭壁上的石缝;『隐密处』指地洞;『坑』原文「井」,指人工挖掘的深坑,可以藏人。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忘记神与我们同在,只看见自己的微小,就会因敌人的强盛而惊惶。以色列人遇上强大的非利士军队就害怕,忘记了自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因为他们有神的帮助。面对困难与试探,要专一仰望神,信靠祂的帮助(参罗八31~37)。 【撒上十三7】「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扫罗还是在吉甲,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 〔吕振中译〕「或是渡过了约但河渡口,到了迦得和基列地。那时扫罗还在吉甲;众民都震颤发抖、跟从着他。」 〔原文字义〕「希伯来人」过河的人;「迦得」军队;「基列」多岩之地;「战战兢兢」颤抖,惊恐。 〔文意注解〕「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希伯来人』本书作者似乎有意将「希伯来人」(参3节)和「以色列人」有所区别,以色列人指奋起抗敌者,希伯来人则指一般平民;『迦得和基列地』指约但河东地的北部,离开战场较远。 「扫罗还是在吉甲,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吉甲』请参阅4节注解;『战战兢兢地跟随』指心中虽害怕,但仍勉强自己跟随。 〔话中之光〕(一)以色列人被非利士军队的规模和威势所逼,丧失士气而四处逃命。他们的心中充满由罪而来的恐惧(参创三10)。被罪所玷污的人格通常只能看到眼下的危险,但信仰神的人却不惧怕千军万马的包围和攻击(参诗三6)。因为信心之人不会单单看到眼前的现象,他会仰望在背后掌管一切的神(参徒二十七22~25)。 【撒上十三8】「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 〔吕振中译〕「扫罗照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天;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人民都渐渐离开扫罗散去了。」 〔原文字义〕「等了(原文双同字)」等待。 〔文意注解〕「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等了七日』指撒母耳原来所约定的等待日期;『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圣经没有说明原因,可能是他故意拖延以试验扫罗和跟随他的人。 〔话中之光〕(一)撒母耳要扫罗在吉甲这个地方等候七天,这是具有属灵意义的一件事。吉甲是以色列人进迦南的第一站,是以色列人受割礼的地方。吉甲就是滚的意思,意即把肉体割掉,将肉体从他们中间滚去(参书五2~9)。神藉撒母耳叫扫罗在吉甲等候七天,一面是试验他,看他肯不肯遵命等;一面则使扫罗的肉体在等候中被对付。因为只有肉体受过更深对付的人,才能蒙神更大的使用和托付。 (二)当百姓跟随人、不跟随神的时候,出于肉体的勇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撒上十三9】「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 〔吕振中译〕「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送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 〔原文字义〕「燔祭」上升,登阶;「平安」友好,结盟。 〔文意注解〕「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燔祭』指整个祭物须在祭坛上经过火烧,使馨香之气上升,全部献给神;『平安祭』指为感恩而献的祭;『扫罗就献上燔祭』根据摩西律法,必须由祭司献祭(参利一7~8),故扫罗献祭乃触犯律法。 【撒上十三10】「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 〔吕振中译〕「刚把燔祭献上完了,撒母耳就来到了;扫罗出去迎接他,要向他祝福请安。」 〔原文字义〕「迎接」遭遇,降临。 〔文意注解〕「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刚献完燔祭』意指还未献平安祭之前;『出去迎接』表示尊敬之意。 〔话中之光〕(一)刚献完祭,撒母耳就来到。如果扫罗肯忍耐多等一点点时候,就可以等着撒母耳的及时来到。扫罗就是最后几分钟的时间不能忍耐等候,结果过去所有的等候都成为枉然,真是前功尽弃了。这真是给我们一个何等深刻的鉴戒。学习等候神的人必须知道,往往等候到最忍不住,最难再忍下去的时候,就是神的答应快要来到的时候。 【撒上十三11】「撒母耳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 〔吕振中译〕「撒母耳说:『你干了甚么事了?』扫罗说:『因为我见人民渐渐离开我散去了,你又没有在所定的日期以内来到,而且非利士人也聚集在密抹;」 〔原文字义〕「散去」分散,粉碎。 〔文意注解〕「撒母耳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撒母耳有意迫使扫罗认错。 「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扫罗没有认罪,反而替自己寻找一些托辞。 〔话中之光〕(一)扫罗列出了不得不献祭的理由:(1)百姓离开我散去。表明当时的情况紧急。但情况的紧迫性也不能使犯罪正当化。人认为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行恶,这不是圣经的教导;(2)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即使撒母耳延期,扫罗也应该耐心等待。因为等待与其说是法律上的义务,勿宁说是信心的标志。我们也应照神的话语存心忍耐,谦卑地等候主的应许得到成就的日子(雅五7~11)。 (二)属肉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只看环境:因为只注意环境,所以就会放大环境里的难处(参11~12节),然后替神出主意、违背神的命令。因此,活在肉体当中的扫罗王和百姓,都不能「默默无声,专等候神」(诗六十二1)。 【撒上十三12】「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 〔吕振中译〕「故此我心里说:“非利士人这就会下吉甲来攻打我,我又还没求求永恒主的情面呢”,因此我便勉强把燔祭献上了。」」 〔原文字义〕「没有祷告(原文双字)」软弱,生病(首字);面,在…之前(次字);「勉强」强迫自己。 〔文意注解〕「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意指时间紧迫,不能再等待下去。 〔话中之光〕(一)「我心里说」,并非神的命令。神要我们按着祂的吩咐来事奉祂,却不要我们随着「我想」、「我以为」来作祂的工。一切根据于「我想」、「我以为─而作的,都是神所弃绝的。神所要的是人合乎祂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们也像扫罗那样,只看自己的需要和环境的需要,而忘记了等候神的时间,就去作了神所没有命令我们作的。 (二)「恐怕我没有祷告」,难道祷告是做错事吗?许多信徒有祷告的外表形式,却没有祷告的属灵实际。许多人祷告的动机出于功利主义,祷告仅为求取神的保守和赐福,却不遵行神的话语和命令,难怪他们的祷告不蒙神垂听。祷告,要「在圣灵里祷告」(犹20),祷告要先求圣灵的引导、光照、洁净,因为圣灵会照着神的旨意替我们祈求(参罗八26~27)。 (三)「我就勉强献上燔祭」,显露扫罗的形式主义信仰。他只关注律法上规定的外在仪式,而没有思想过那些仪式的本质——信心与顺从(参撒上十四33,35;赛一10~14;太二十三13;启三15)。扫罗的此番回答证明他不是真正的信心之人,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环境可以改变他的价值标准。 (四)属肉体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肯认罪:扫罗「勉强」献祭,是因为害怕百姓「离开扫罗散去了」(8节)。但他在神的光照面前(参11节)却不肯认罪,反而找出两个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1)撒母耳「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11节);实际上,扫罗刚献完燔祭(10节),还没开始献平安祭(9节),撒母耳就到了,并没有耽延。(2)担心「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实际上,密抹到吉甲有一天的路程,扫罗有足够的反应时间。神只悦纳人认罪悔改的心,任何为罪的辩解都不能带来生命。 (五)当计穷力竭之时,很难信靠神。扫罗觉得时间紧急,就不等候神所定的时候。他以为尽了宗教礼仪就事事顺利,其实是用礼仪取代了信靠神的心。我们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势,别因急躁而违背神。只要知道是神的心意,就要义无反顾,照祂的计划而行。神常常以延迟来考验我们的顺服与忍耐。 【撒上十三13】「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 〔吕振中译〕「撒母耳对扫罗说:『你干了胡涂事了;假使你〔传统:你没有〕遵守永恒主你的神所吩咐你的命令,那么永恒主就会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 〔原文字义〕「胡涂事」愚蠢,愚昧;「坚立」坚定,牢固。 〔文意注解〕「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作了胡涂事』即指行事愚昧,作了不该作的事;『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即指没有遵行律法。 「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坚立』意指坚定不改。 〔话中之光〕(一)「你作了胡涂事了」。凡不遵守神的命令,即使作了善事,也是胡涂。新约的教训仍是这样:「不要作胡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7)。今天许多基督徒,以为只要是善事,就可以尽量作,而不问这事是否合乎神的旨意;这就是胡涂人。唉!今日胡涂人实在太多了!胡涂热心的人何止扫罗一人呢? 扫罗一开始正式作王,便作了神所不喜悦的事,违背了神的吩咐,私自献祭。表面看来,扫罗听从撒母耳的吩咐,在吉甲等候他七天,但当情势看似不妙之时,扫罗便失去信靠神的心,擅自采取行动。扫罗这种不听从神和没信心的表现于日后与亚玛力人交战一事(15章)仍旧可见,显示他这次并没有悔改,以致神终于要弃绝他。 (二)扫罗在撒母耳抵达之前献燔祭的事件,他的行为在以下方面理当受到批评:(1)违背了撒母耳的指示(参撒上十18);(2)侵犯了祭司职权;(3)扫罗献祭不是出于真正的委身,乃是出于恐惧心理,为逃避而献祭(参11节)。由此扫罗的王位未能世袭下来,而被交给合神心意的人(参14节)。这个事件教导我们,若人心急不能等候神的时候,就会酿成巨大的悲剧(参撒上十二16)。本文与15章所记录的第二个试验,是以色列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三)人的肉体都是不肯接受对付的,只有被圣灵引导的人,才能甘心接受神的对付。扫罗受膏以后,是偶尔「被神的灵大大感动」(撒上十26;十一6;十九23),所以始终不肯接受神的对付;而大卫受膏以后,是「从这日起,耶和华的灵就大大感动大卫」(撒上十六13节;诗五十一11),所以能一直接受神的对付。 (四)扫罗允许自已在感觉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在基于过去的天意眷顾而对神的信心的控制之下。如果神与你同在,谁还能与你作对呢?基甸用出自32,000人的300人所做的,扫罗当然能用出自3,000人的600做!但是如果他拒绝信靠神的应许和祂仆人话语,并表现一种不信和在危机中游移不定的态度,神如何还能继续与他同在呢?要是扫罗愿意谦卑他的心,以色列的历史可能会多么不同啊。 (五)私自献燔祭从表面来看,似乎不致影响他丧失王位。但却是他道德失败的症结。他没有顺从主的命令,他又怎么可以治理呢?他不能控制急躁的性格,依照神的安排,怎能成为神拣选的器皿呢?他只求方便,却不着重信心,又怎可成为合乎神心意的人?急躁与不稳是现代人心理的特征,却不可影响我们对神的事奉。不然福音的进展受了阻碍,无法成就。 (六)我们必须学习等候神,有时祂似乎没有照预定的日期来到,但祂一定会来。祂要在十分准确的时刻,最恰当的机会,来帮助你。总要忍耐,不可使忍耐破产,你一定要有把握,知道安全必然来到,非利士人决无法来侵犯你。 【撒上十三14】「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 〔吕振中译〕「但现在你的王位必立不住了;永恒主已经为自己找到一个合他心意的人;永恒主已经委任他做人君来管理他的人民,因为你没有遵守永恒主所吩咐你的。』」 〔原文字义〕「长久」固定,坚守;「君」领袖,统治者。 〔文意注解〕「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一个合祂心意的人』即指大卫。 〔话中之光〕(一)「你的王位必不长久,」(1)揭露一个属灵原理,就是「若王得不到神的信任,其王权就不能在以色列持续下去」(何八4);(2)扫罗的后裔必不得继承王位;(3)不久后,扫罗就会被废掉(参撒上十五23)。结果,扫罗因缺乏等候的智慧,而毁了自己和子孙的将来。今天的基督徒追求速度和简单方便,应从扫罗的过失得到启发(参彼后三11~15)。同样的原则,倘若蒙召做神工人的,不顺从神的命令和话语,从此他就不再是神的工人。 (二)属肉体的第三个特点是不肯顺服:神知道扫罗的肉体本相,早就知道扫罗不能遵守神的命令。但神仍然允许这事发生,是要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遵守神的命令的人,才能为神作王(参13节);而人的肉体若不经过神的对付,就不可能遵守神的命令、成为「合祂心意」的王。 (三)「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指神已经预备了「合祂心意的人」,而不是神终于找到了「合祂心意的人」。此时是扫罗作王第二年(参1节),大卫可能还要过八年才会出生(参撒下五4;徒十三21),所以神拣选大卫,并不是因为大卫比扫罗的品德更高尚、更愿意遵行神的命令。这两个人都是亚当的后裔,肉体的本相并没有任何不同。但神要对付大卫的肉体,把他造就成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向我们显明两种王的两种结局:「属肉体」(罗八8)的扫罗是在肉体中作王,「属圣灵」(罗八9)的大卫是在肉体不断被对付中作王。 (四)每个新约信徒都有圣灵永远内住(参约十四16~17),也都要与基督「一同作王」(提后二12)。因此,我们不能像扫罗一样在肉体中作王,而要「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肉体不断地接受十字架对付,才能「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 【撒上十三15】「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数点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 〔吕振中译〕「撒母耳就起身,从吉甲上去,走他的路,其余的众民都跟着扫罗上去迎接战士;他们从吉甲来〔传统:起身从吉甲上便雅悯的基比亚〕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点阅所有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 〔原文字义〕「数点」数点,造访。 〔文意注解〕「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数点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撒母耳就起来』表示动身离开扫罗,圣经未记载他离开前有无献祭;『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之前聚集的百姓,大部分已经离开扫罗散去了(参8节)。 【撒上十三16】「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 〔吕振中译〕「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并所有跟随他的众兵都住在迦巴在便雅悯境内;非利士人乃是在密抹扎营。」 〔原文字义〕「迦巴」山;「密抹」隐密的。 〔文意注解〕「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迦巴』原驻有非利士人的防营,但被约拿单拔除了(参3节);『密抹』原来是扫罗游击队活动的地区,现在改由非利士人的大军驻扎。 【撒上十三17】「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往俄弗拉向书亚地去,」 〔吕振中译〕「有游击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向俄弗拉的路向、向书亚地进发,」 〔原文字义〕「掠兵」毁坏,破坏;「俄弗拉」幼鹿;「书亚」豺狼。 〔文意注解〕「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往俄弗拉向书亚地去」:『掠兵』原文「破坏」,专门抢劫掠夺,含有示威的意味;『俄弗拉』位于密抹的北面;『书亚地』确实地点不详,可能在俄弗拉以北。 【撒上十三18】「一队往伯和仑去,一队往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 〔吕振中译〕「一队向伯和仑进发,一队向那眺望洗波音谷境地之路向、向旷野进发。」 〔原文字义〕「伯和仑」空虚之家;「洗波音」斑点;「地境」边界,界线。 〔文意注解〕「一队往伯和仑去,一队往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伯和仑』位于密抹的西面;『洗波音谷』位于密抹的东面。 【撒上十三19】「那时,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 〔吕振中译〕「那时以色列全地找不着一个匠人,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矛。』」 〔原文字义〕「铁匠」工匠,雕刻匠。 〔文意注解〕「那时,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没有一个铁匠』因被非利士人垄断了冶金业;『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目的是为阻止以色列人的反抗。 【撒上十三20】「以色列人要磨锄、犁、斧、铲,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 〔吕振中译〕「以色列众人都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各人修打自己的犁头、耒耜、斧子、镰刀〔传统:作「犁头」〕;」 〔原文字义〕「磨」磨利,捶打。 〔文意注解〕「以色列人要磨锄、犁、斧、铲,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锄、犁、斧、铲』指农耕及生活日用工具。 【撒上十三21】「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 〔吕振中译〕「所费是一个犁头或耒耜要一舍客勒银子的三分之二,一根三齿叉、一个斧子或修整一根犁刺要一舍客勒银子的三分之一。」 〔原文字义〕「锉(原文双字)」价钱(首字);末端,尽头(次字);「锉铲」犁头,犁刃;「赶牛锥」刺棒。 〔文意注解〕「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锉』指细齿的磨具;『三齿叉』指木制叉子(forks),末端镶金属;『赶牛锥』指赶牛用的刺棍(goads)。 【撒上十三22】「所以到了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 〔吕振中译〕「所以当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矛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就有。」 〔原文字义〕「枪」枪,矛。 〔文意注解〕「所以到了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可能后来从溃败的非利士兵手上夺取了不少的兵器。 【撒上十三23】「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 〔吕振中译〕「非利士人的一队驻防兵出发到了密抹的隘口。」 〔原文字义〕「防兵」驻军;「隘口」通路,浅滩。 〔文意注解〕「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一队防兵』即指防营(参3节);『密抹的隘口』非利士的大本营安营在密抹(参16节),「隘口」指峡谷的出入口,派了一队卫兵扼守通道。 叁、灵训要义 【扫罗通不过作王的考验】 一、荣耀的考验(1~4节): 1.「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扫罗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3节):约拿单突袭得胜,扫罗却窃夺儿子的功劳。 2.「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4节):『约拿单攻击』变成了『众人听见扫罗攻击』。 二、环境的考验(5~7节): 1.「非利士人聚集要与以色列人争战,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萨那样多,就上来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安营」(5节):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参2节)。 2.「扫罗还是在吉甲,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7节):扫罗从密抹(参2节)转移到吉甲。 三、等候的考验(8~10节): 1.「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8节):按照约定等了七日。 2.「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9节):不能再忍耐等待。 3.「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10节):差之一刻,前功尽弃。 四、认罪的考验(11~12节): 1.「撒母耳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撒母耳有意迫使扫罗认错。 2.「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11~12节):讲了一大堆的理由,就是不肯认错。 五、明理的考验(13~14节): 1.「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13节):最要紧的乃是遵守神的命令。 2.「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14节):明白神旨意的人才能作王。 六、兵器的考验(15~23节): 1.「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16节):两军相隔对阵。 2.「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17,23节):敌军攻守策画与执行非常严密。 3.「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22节):我方无法取得刀枪兵器,一筹莫展。其实,最重要的兵器乃是神的话和圣灵(参弗六17~18;亚四6)。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撒母耳记上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撒母耳记上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