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一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哈拿奉献撒母耳】 一、哈拿不生育被欺负(1~6节) 二、哈拿上圣殿默祷被误会(7~16节) 三、哈拿祷后平安回家果然生撒母耳(17~20节) 四、哈拿等断奶后携孩子上圣殿奉献(21~28节) 贰、逐节详解 【撒上一1】「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苏弗的玄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 〔吕振中译〕「以法莲山地有一个人属于拉玛地、是苏弗人,他名叫以利加拿,是以法莲人苏弗的元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 〔原文字义〕「以法莲」我将获双倍果子,两堆灰尘;「拉玛琐非」暸望塔的两倍高;「以利加拿」神所拥有,神创造的;「苏弗」蜂巢;「托户」低下;「以利户」他是我的神;「耶罗罕」表示怜悯。 〔文意注解〕「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苏弗的玄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拉玛琐非』位于示罗西方约26公里,伯特利西北方约23公里;『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以利加拿按照家谱应当是利未支派哥辖族人(参代上六33~38),其祖先当年分派到以法莲的城邑居住(参书二十一20~21;比较士十七7),故说是以法莲人。 〔话中之光〕(一)根据以利加拿的身分,他是利未支派哥辖族人可拉的后裔(参代上六22,27),他后来所生的儿子撒母耳奉献归给神(参阅28节),成了新一代的先知(参撒上三20)兼士师(参撒上七15)。可拉曾因为反对亚伦当祭司而被神惩罚(参民十六),但神却在他的后裔中兴起了撒母耳。神不会因为祖先的罪而看轻任何人,「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二十四16)。 【撒上一2】「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吕振中译〕「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哈拿,一个名叫毘尼拿;毘尼拿有孩子,哈拿没有孩子。」 〔原文字义〕「哈拿」慈悲;「毗尼拿」宝石。 〔文意注解〕「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虽然多妻制不符合神当初所定规的一夫一妻制(创二24),但在首任妻子没有孩子(比较申二十一15~17)和叔娶寡嫂的婚姻里(参申二十五5~10),是被摩西律法认可的。 「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不能生育是女人最大的耻辱,因为生育是神最大祝福的表征(参诗一百二十七3)。 〔灵意注解〕「没有儿女」生育表征分赐生命,没有属灵的儿女,表明生命不够丰盛。 〔话中之光〕(一)哈拿不能生育所带给她的难处是:(1)招来对手的攻击(参6节);(2)使她苦恼(参7节)。信徒倘若生命不够丰盛,不能分赐生命给别人,或不能传福音带领别人信主,就会给仇敌撒但有攻击的机会,使自己陷于深处伤痛的苦境。 (二)以利加拿的家庭因有两个妻子而失和(参6节),多妻制度虽为摩西律法所允许,却不是神当初造人的原意,难怪多妻的人必多有烦恼。新约的信徒应当满足于自己的妻子,千万不可觊觎「齐人之福」。 【撒上一3】「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 〔吕振中译〕「这人年年从本城上示罗去敬拜、献祭给万军之永恒主;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做永恒主的祭司。」 〔原文字义〕「示罗」安歇之地;「以利」升高;「何弗尼」战士,强壮;「非尼哈」铜管乐器的口。 〔文意注解〕「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这人』指以利加拿;『本城』指拉玛琐非(参1节);『上到示罗』示罗是当时会幕的所在地,地势较高,故形容「上到」;『敬拜祭祀』指藉献祭并分享祭物过节期,以色列人每年须守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三大节期;『万军之耶和华』意指耶和华是以色列军队的元帅(参出七4)或耶和华是天上天使天军的统帅(参王上二十二19)。 「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以利』是亚伦的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参撒上十四3;二十二9、20;代上十八16;二十四3;出六23),当时担任大祭司(参撒上二11)兼士师(参撒上四18),是以色列人宗教和政治领袖;『耶和华的祭司』祭司乃世袭制度,惟祭司才能为献祭的人在祭坛上献祭。 【撒上一4】「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 〔吕振中译〕「这一天、以利加拿献祭的时候,哈拿竟哭了,不吃饭。起因是:以利加拿常将祭肉分儿给他的妻子毘尼拿和毘尼拿的儿女;」 〔原文字义〕「每逢献祭」为献祭而宰杀。 〔文意注解〕「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献祭的日子』指三大节期(参阅3节注解);『将祭肉分给』献祭者可以分享平安祭的祭肉(参利七15)。 【撒上一5】「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吕振中译〕「虽然他比较爱哈拿,给哈拿的倒只有一分,是因为永恒主闭着她的子宫。」 〔原文字义〕「双分(原文三字)」一(首字);脸,鼻孔(次字);一份(末字);「不使…生育(原文双字)」关闭(首字);子宫(次字)。 〔文意注解〕「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意指哈拿不能生育,乃是耶和华主宰的管理(参创十一30;二十五 21;二十九31;三十2;士十三2)。 〔话中之光〕(一)神圣善的美意,乃是要借着哈拿不能生育,在她心中创造一个真实祷告的负担,并借着她的祷告,让祂的旨意有丰满的出路。而真实祷告的负担,乃是圣灵在人外面的管治,及在人里面的运行而产生的。 (二)今天神要借着种种难处来预备、磨练与主同工的器皿,让他们成为神百姓的祝福。凡是专心跟从主的人所经历的苦难,都不会白受,都是因为神「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九3)。 【撒上一6】「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 〔吕振中译〕「只因永恒主闭着她的子宫,她的对头就大大惹了她发怒,要使她大发雷霆。」 〔原文字义〕「不使…生育(原文三字)」关闭(首字);离开「次字」;子宫(末字);「对头」使烦恼者,竞争的对手;「大大激动她(原文双字)」苦恼(首字);愁烦(次字);「生气」打雷。 〔文意注解〕「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对头』指敌人,抗争的对手;『大大激动』意指用言语和行动使对方苦恼、愁烦。 〔话中之光〕(一)毗尼拿可能认为哈拿无法生育是神的惩罚(创20:17,18撒下6:13)。属灵的无知使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论断邻舍。 (二)仇敌总是窥探我们的弱点,而后才寻隙加以攻击。撒但对于约伯的攻击是如此(参伯二4~5),对于大祭司约书亚的攻击也是如此(参亚三1~4)。信徒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参彼前五8)。这话暗示并非一切信徒都是魔鬼所能吞吃的,那些软弱而打盹的人,才是牠吞吃的对象;所以我们战胜这凶猛仇敌的方法,就是作一个刚强的人。 (三)毗尼拿和哈拿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1)「毗尼拿有儿女」(2节)、有盼望,也没有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没有难处的人。因此,她的生活里不需要神,满足于活在肉体里,结果就成了一个「属肉体」(罗八8)的人,不但自己不能经历神、认识神,也不能给人带来祝福,反而给别人带来难处(6节)。(2)「哈拿没有儿女」(2节)、没有盼望,还要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长久充满难处的人。因此,她盼望神介入她的生活,救自己「脱离这取死的身体」(罗七24),结果就成了一个「属圣灵」(罗八9)的人,不但自己经历了神、认识了神,更给神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祝福。 (四)在士师时代的末期,百姓的属灵光景黑暗到一个地步,即使被非利士人辖制了四十年,也不肯回转呼求神(参士十三1;十五11)。所以神就允许沉重的难处长久地停留在哈拿身上,好炼净她的生命,把她带进与神亲密的关系里,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因此,难处不但没有让哈拿沉沦,反而催促她「不住地祷告」(12节),最终能从神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难处。 (五)人若是透过难处来看神,只会沉溺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陷入自怜、埋怨和苦毒;人若是透过神来看难处,才能看到难处所表明的神的心意,祷告的重心才会从自己转移到神。当哈拿透过神来看难处的时候,「没有儿女」(2节)的难处,就让她体会到神更需要一个「合祂心意」(士十三14)的器皿;而毗尼拿「作她的对头」的难处,也让哈拿能体会神因着百姓的悖逆而被仇敌羞辱的心情。 【撒上一7】「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份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 〔吕振中译〕「这样、年年都是如此:每逢她上永恒主的殿,毘尼拿总是这样惹她发怒,以致她哭了,不吃饭。」 〔原文字义〕「激动」苦恼,生气。 〔文意注解〕「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份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耶和华殿』原文是「耶和华的房屋」,指会幕和周围的房屋;『激动她』指使她苦恼。 〔话中之光〕(一)神对哈拿有其计划,祂有意使她延迟数年才生孩子。毘尼拿与以利加拿只看到哈拿表面的处境,却不知与此同时,神正在实施祂的计划。请顾念那些在你周围切切祷告,但尚未蒙神应允的人。他们需要你的爱心与帮助。扶助在祷告上缺乏信心的人,帮助他们坚定信心,使他们确信到了神所定的时间,神必成全自己的计划。 【撒上一8】「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吕振中译〕「她的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阿,你为甚么哭?为甚么不吃饭?为甚么心里难过呢?在你看,我不是比十个儿子还好么?』」 〔原文字义〕「愁闷」发抖,颤抖。 〔文意注解〕「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意指她丈夫并不要求她一定要生孩子,因他爱她本人。 〔话中之光〕(一)「你为何...心里愁闷呢?」这句话并非出于以利加拿的无知,他是在与哈拿一同伤心、安慰她。当人陷入极度痛苦的时候,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就可以克服困境。这就是基督教辅导的必要性与目标(参伯十二2)。使徒保罗说圣徒要彼此「同乐,同哭」和「彼此同心」(罗十二15~16)。 (二)别人的不公平对待,我们管不了,但我们却能选择用甚么态度来回应恶言。与其沉溺于一己的难题,不如欣赏神所赐下的恩爱亲情,这样才会把自艾自怜化为盼望。 【撒上一9】「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 〔吕振中译〕「人在示罗吃完了饭,也喝完了酒,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永恒主殿堂的门柱旁边在他的位上坐着。」 〔原文字义〕「位」座位,宝座。 〔文意注解〕「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祭司取出属于自己的平安祭祭肉之后,会将剩余的部分还给奉献者,使他与一同上圣殿的家人分享(参利七11~21)。哈拿没有吃喝(参18节),只是参加了家人的宴席;『哈拿就站起来』指哈拿到会幕前祈祷(参10节)。 「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门框旁边』大概是指大祭司住处的门前;『自己的位』供大祭司坐着的椅子。 【撒上一10】「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 〔吕振中译〕「哈拿心里愁苦,就向永恒主祈祷,直痛哭饮泣。」 〔原文字义〕「愁苦」苦,苦的;「痛痛哭泣(原文双同字)」哭泣,哀号;「祈祷」祈祷,介入。 〔文意注解〕「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心里愁苦』指她为不能生育而苦恼;『祈祷耶和华』指她未出声地向神默祷(参13节)。 〔话中之光〕(一)哈拿有十足的理由愁苦伤心。她不能生儿育女,又与讥讽她的毘尼拿共事一夫(参7节),丈夫深爱她,也未能为她解忧(参8节),就连大祭司都误解她的行为(参14节),把她蠕动嘴唇的祷告当作醉酒。但她既没有报复,也不放弃盼望,只向神坦诚诉苦,亦向祂祈求。人人都会遇到徒劳无功的时刻,在工作上,事奉上,或是人际关系上,都有山穷水尽、一事无成之际,也可能感到很难再用信心祷告。但哈拿看出只有祷告才是让神动工的惟一出路(参19~20节)。 (二)「痛痛哭泣」的祷告,就是有极重负担的祷告。必须是从破碎的心中所发出的祈祷,才是最感动神的心的祈祷。祷告不是外面话语的问题,而是里面负担的问题。 【撒上一11】「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吕振中译〕「她许个愿说:『万军之永恒主阿,你若真地看到使女的困苦,眷念到我,不忘了使女,而赐给使女一个男的后裔,那么我就要使他尽他一生的日子献与永恒主,剃刀总不上到他的头。』」 〔原文字义〕「许愿(原文双字)」发誓(首字);誓言(次字);「垂顾(原文双字)」察看,察觉;「眷念」记得,回忆;「终身(原文双字)」日子(首字);有生命的(次字)。 〔文意注解〕「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许愿』指向神立下誓愿,求使她能生儿子。 「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意指使她所生的儿子终身作拿细耳人(参士十三5),奉献归给神。 〔话中之光〕(一)哈拿的祷告︰(1)从心中有需要的感觉而发出来的(参10节);(2)不是为自己祈求,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本节)。 (二)在圣经中有一个特别宝贵的点,就是神特别宝贵人向着祂的那一个心愿。因为撒母耳的母亲向神有这个心愿,后来神就得着了撒母耳,成功了神在那一个时代中的计划。神只要看见有人向着祂有心愿,神就宝贵那一个心愿。 (三)我们虽然没有资格与神讨价还价,祂仍可能会答应我们许愿的祷告。你祷告的时候,请你自问,「如果神答允我,我会不会向祂还愿?」对人许愿不还,是不守信用的表现,而且可能会惹祸;对神许愿,事情就更加严肃。神既向我们成全祂的应许,也就指望你向祂守诺言。 (四)哈拿虽是求神赐她一个儿子,但她不是为自己,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有负担的祷告,不仅是有需要的感觉,更是不为自己来祈求。哈拿的祷告正说明了神的需要,也最摸着了神的衷心!因为当时就是缺少一个肯终身归给耶和华的人。 (五)被神所纪念才是最为蒙福的人(参诗二十五7;一百零六4)。哈拿的呼求中丝毫也没有自义的成份,只是恳求神施恩与怜悯。全然的信靠与交托方能打动神的心(餐代下十四11)。 (六)今天的父母也有权力和义务将自己的子女完全献给神,使他们作「君尊的祭司」(彼前2:9)。 (七)哈拿很可能生活在参孙的年代,知道参孙是一个被动的、不合格的拿细耳人。「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所以哈拿体贴神的心意,求神「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也就是主动把自己所求的头生儿子归给神,作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满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敌的羞辱。这个祷告摸着了神的需要,立刻蒙了神的悦纳。因为神就是要把人带到一个地步,愿意把自己所领受的恩典用来荣耀神。这个祷告使神心满意足,也改变了神百姓的历史。 (八)参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他只是被神用来「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十三5),也作为以色列人属灵光景的镜子,激励哈拿献上那位合格的拿细耳人撒母耳。只有从恩典(哈拿名字的意思)而生,又被人主动献上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才能被神用来预备大卫的宝座。而到了新约里,神又使用另一位从恩典里来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施洗约翰,预备永恒国度的君王——耶稣基督的道路(参可一2~4)。 【撒上一12】「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 〔吕振中译〕「哈拿在永恒主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直观察看她的嘴。」 〔原文字义〕「不住地」许多,增多;「定睛」观看,注意。 〔文意注解〕「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不住地祈祷』原文是「多多地祈祷」。 【撒上一13】「(原来哈拿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吕振中译〕「原来哈拿是心中念念有词,只是嘴唇动动,声音却听不到,因此以利以为她是个喝醉了的妇人。」 〔原文字义〕「默祷」说话;「出」听到。 〔文意注解〕「原来哈拿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默祷』指不出声的祷告;『以为她喝醉了』指她好像喝醉的人自言自语。 〔话中之光〕(一)当哈拿把她的苦情带到神面前时,她不出声祈祷。感谢主,人不知道她求甚么,连以利都误会了她,但神却听见她祈祷。我们心中所望的,有时很难告诉人,但神体察我们的心,同情我们的苦衷,祂会照着我们所求的,七倍赐给我们。无声的祈祷在神面前一样被听见,蒙悦纳。 【撒上一14】「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吕振中译〕「以利对她说:『你露醉像要到几时呢?把你的酒除去吧!』」 〔原文字义〕「不应该喝」转变方向,出发。 〔文意注解〕「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圣经仅禁止神的儿女醉酒(参弗五18),但不禁止喝酒。不过,若要不醉酒,最好是不喝酒。 【撒上一15】「哈拿回答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吕振中译〕「哈拿回答说:『主阿,不是的;我是个心灵苦闷的妇人;清酒浓酒我都没有喝,我乃是在永恒主面前倾心吐意的。」 〔原文字义〕「愁苦」艰苦,困难;「倾心吐意(原文双字)」倾倒,溢出(首字);情绪,渴望(次字)。 〔文意注解〕「哈拿回答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清酒』指淡酒;『倾心吐意』指将自己内心的重压倾倒在神面前。 〔话中之光〕(一)在神面前的倾心吐意,就是负担的祷告。一个有负担祷告的人,定规有许多心意压在他的里头,这些心意压得越厉害,他的负担就越沉重。真实的祷告,就是把里头的心意完全倾吐出来。我们里头的心意,常不能向人倾吐,因此成了内心的重压;但我们在神面前可以尽情倾吐,因此祷告是极其甘甜的一件事。 (二)有时,沉浸在圣洁的热情中的人,仿佛醉了酒一般。五旬节圣灵降临时,使徒们就是如此(参徒二13)。唯有以耶和华为至高的人,才能不拘泥于周围人的评价,充满活力与激情地事奉神(参诗六十二8)。 【撒上一16】「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 〔吕振中译〕「不要将使女看为无赖的女子哦;我是因为愁苦很多、被人惹怒、纔念念有词到如今的。』」 〔原文字义〕「不正经」无足轻重;「激动」愤怒,愁烦;「愁苦太多(原文双同字)」面,表面。 〔文意注解〕「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不正经的女子』指无用的、卑下的女子。 〔话中之光〕(一)哈拿在遭到指责以后,以镇定的态度,温柔的语气和恭敬的精神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愁苦,并无畏地坚持说自己无辜。基督也是用这种精神应付指控者的。 (二)「祈求到如今,」乃是坚持不舍,长期等候的祷告。许多人在祷告上的毛病,就是为着一件事迫切祷告一段时间,以后就放弃,甚至忘记了。 【撒上一17】「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 〔吕振中译〕「以利回答说:『你安心去吧!愿以色列的神将你向他所求的赐给你。』」 〔原文字义〕「平平安安」健全,平安;「允准」给,置,放;「所求的(原文双同字)」要求,恳求。 〔文意注解〕「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这是祝福的话,意指「但愿神答应你的祈祷,使你得着平安」。 〔话中之光〕(一)以利已经年老昏花,但却说对了话,成为神话语的出口。他之所以能说对话,并非因为他明白神的心意,而是因为他的职分是祭司。正如新约时代的大祭司该亚法所说的预言「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约十一50)。 (二)平安只能来自敌意的消除,完全的胜利或顺服。哈拿既完全顺服于主,就不再理会毗尼拿的冷嘲热讽。她能与她的救主同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二十三34)! 【撒上一18】「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吕振中译〕「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这妇人便走她的、去吃饭,脸上再不带着愁容了。」 〔原文字义〕「蒙恩(原文双字)」找到,到达(首字);恩惠,恩宠(次字);「愁容」面,表面。 〔文意注解〕「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面上再不带愁容』指她因着大祭司以利祝福的话,对神生发信心,心灵大得安慰。 〔话中之光〕(一)哈拿祷告到一个地步,神借着以利向她说话(参17节)。她心中沉重的负担既已交托耶和华,因此她恢复吃饭,并且面上再不带愁容了。确信祷告已蒙应允的人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安(参约十四13,27)。面孔最能表达内心的状态,面带平安意味着内心的平安。诗篇的作者也曾颂赞神是他「脸上的帮助(光荣)」(诗四十二5,11)。 (二)哈拿听到了以利的一句话,「面上再不带愁容了」,因为神所赐的平安已经进入了她的心,让她得着了安息。她里面的安息,使她能顺服神的安排:有儿子,接受;没有儿子,也一样能接受。人不再强求自己所要的,而是存感恩的心接受神所给的,这才是真正的顺服。 (三)哈拿的祷告使伟大的先知撒母耳得以出生。在祷告之前,她的心中充满了「愁苦」(10、15、16节);在祷告之后,脸上再也不带愁容了(18节)。进到耶稣面前的叙利非尼基妇人,在经历最后的试炼之后,也蒙受了神莫大的祝福(参可七24~30)。 (四)哈拿的人生新的开始,不只是她个人的,也意味着以色列历史的黎明。今天,神依然愿意借着一位圣徒真诚的祷告来改变圣徒本人和他的家庭,甚至社会和国家(参出三十三12~33;代下七14)。对圣徒而言,祷告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新生活之开始(参耶三十三3)。 【撒上一19】「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 〔吕振中译〕「第二天、他们清早起来,在永恒主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子哈拿同房,永恒主眷念着哈拿,」 〔原文字义〕「拉玛」小山丘;「同房」认识;「顾念」记得,回忆。 〔文意注解〕「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次日』指节期的次日;『拉玛』即拉玛琐非(参1节)的简称。 「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同房』原文是「知道」,是夫妻间的性行为的委婉说法;『耶和华顾念哈拿』暗示神使哈拿怀孕(参20节)。 〔话中之光〕(一)「清早...起来,」我们当以祈祷开始和结束一天的生活,使神成为我们生活的带领者。我们是十字架的精兵,每天都要面对属灵的争战,若不从神领受属灵的能力,就必败给撒但的势力。为此,晨祷是非常重要的。 【撒上一20】「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吕振中译〕「哈拿就怀孕;日期到、便生了一个儿子,她就给他起名叫撒母耳,因为她说:『他是我从永恒主求来的。』」 〔原文字义〕「怀孕」怀孕,怀胎;「满足」周期;「撒母耳」神听见祷告。 〔文意注解〕「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日期满足』指母亲正常怀胎日期约280天;『撒母耳』原文意思是「神听见祷告」,表明他乃是神答应祷告的结果。 〔话中之光〕(一)人的祷告对了,成了能与神同工的人,神的手就开始作工,撒母耳就出生了。 (二)有时神会单独作工以推进自己的计划,但通常会要求人与神同工。在这种背景中,神为以色列的复兴预备了一个人,且为了使那人出生,要求一个妇人献上祷告。由此可知:(1)人的出生并非出于偶然,乃是出于神的旨意(参创十八10;赛四十四2);(2)人借着祷告会将荣耀归给神,是成就神旨意的途径(参诗五十15)。 (三)「撒母耳」原文意思是「神垂听」。今天在你我手中的事物,有多少是我们「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呢? 【撒上一21】「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 〔吕振中译〕「以利加拿本人和他全家都上去,要将年祭和所许的愿献与永恒主。」 〔原文字义〕「年」日子;「祭」祭物;「愿」誓言。 〔文意注解〕「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全家』哈拿和婴儿撒母耳除外(参22节);『上示罗去』指到示罗过节;『献年祭』指每年过节所需献的祭。 〔话中之光〕(一)「还所许的愿,」表明以利加拿乐意接受哈拿的许愿。夫妻应是属灵的同工。当夫妻彼此尊重对方,共同履行对神的承诺时,神就会祝福他们(参撒上二20~21)。彼得将夫妻定为「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前三7)。 【撒上一22】「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吕振中译〕「哈拿却没有上去;她对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让他朝见永恒主,永远住在那里。』」 〔原文字义〕「上去」上升,攀登;「朝见(原文双字)」看见,觉察(首字);面(次字)。 〔文意注解〕「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断了奶』犹太人幼儿的哺乳期通常是二至三年;『使他永远住在那里』意指将他一生奉献给神。 〔话中之光〕(一)哈拿为着乳养撒母耳,有些年间没有上会幕去。今天有一些基督徒,借口事奉主,忽略在家庭中尽作人的本分,这就不是按着神的心意事奉。属灵的事奉,不是看你作了甚么,乃是看你为谁而作。你若是为主而作,虽然从外表看,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在主面前,却甚有属灵的价值。 (二)犹太人在哺乳期间,母亲要给孩童朗诵律法(示玛),使他们从小熟悉耶和华信仰(参申六4~9)。现代的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视这三年的养育过程。 (三)「使他永远住在那里。」撒母耳在家庭仅仅生活了约两三年,从此之后,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都过着委身于神的生活。神预备撒母耳是为要使以色列归正,故要求他持守彻底的委身与完全的圣洁。我们是属灵的拿细耳人,当在神面前委身,(Coram Deo)持守圣洁(参罗十二1)。 【撒上一23】「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 〔吕振中译〕「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你看怎么好、就怎么作吧;你尽管呆着、等到给孩子断了奶;但愿永恒主实现你〔传统:他〕的话。』于是那妇人在家里呆着、乳养儿子,直到给孩子断了奶。」 〔原文字义〕「意(原文双字)」眼目(首字);好的,令人愉悦的(次字);「应验」成全;「乳养」哺乳,喂奶。 〔文意注解〕「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随你的意行』意指同意她的决定;『但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意指但愿神赐福给她,使她谨守誓愿。 〔话中之光〕(一)基督徒的家庭生活,有赖于夫妻双方的合作。以利加拿深为妻子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他衷心赞同妻子的意愿。他是保罗勉言的范例:「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五25)。他负起了履行妻子誓言在职责,通力与之配合,同时他承认妻子有选择的自由,并希望他妻子所作献身神的决定能够实现。他的态度说明了基督希望与每一个人合作,使他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好在全宇宙面前显示神品格的荣美。 【撒上一24】「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孩子还小。)」 〔吕振中译〕「既给孩子断了奶,她就把他带上去,又将一只三岁公牛〔传统:三只公牛〕、一伊法面粉、一皮袋酒、一齐带到示罗永恒主的殿;也带孩子去〔传统:那时孩子还小〕;」 〔原文字义〕「孩子还小(原文双同字)」男孩,少年。 〔文意注解〕「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意指要将孩子奉献给神,履行她向神所许的愿。 「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孩子还小。)」:『三只公牛』公牛是还愿祭中最昂贵的一种(参民十五3),而哈拿却献上了三只,可能一只为还愿,一只为奉献儿子撒母耳作拿细耳人,一只为过节;『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是同献的素祭和奠祭的份量(参民十五8~10)。 〔话中之光〕(一)真实的奉献,乃是将神所赐的转过来归给神。凡凭自己意思而作的,所献的不过是「凡火」和「该隐的祭」,不能蒙神悦纳。 【撒上一25】「宰了一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 〔吕振中译〕「他们宰了那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 〔原文字义〕「领」进入,进去。 〔文意注解〕「宰了一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一只公牛』即指那只为奉献儿子撒母耳作拿细耳人的祭牲,祭肉归给祭司以利享用。 【撒上一26】「妇人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 〔吕振中译〕「妇人说:『哦,我主阿,我敢指着我主的性命来起誓,从前在这里站在你旁边、向永恒主祈祷的那妇人就是我。」 〔原文字义〕「我(原文双字)」自我,生命(首字);活人(次字)。 〔文意注解〕「妇人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主』是对大祭司以利的尊称;『起誓』意指用誓言来左证。 【撒上一27】「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 〔吕振中译〕「我祈祷让我得这孩子,永恒主已将我向他求的赐给我了。」 〔原文字义〕「要得」祈求,询问;「所求的」要求,恳求;「赐给」给,置,放。 〔文意注解〕「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意指这孩子就是我从前在你面前向神祈求所得的赏赐。 〔话中之光〕(一)「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27节),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28节)。」当所定的日子临到,我要如同哈拿一样,把我的撒母耳,就是我一切盼望所集中的,从自己手里交出献与神时,我才认识什么是敬拜神的真义。敬拜紧随十字架之后,而神在那里必须成为我们一切中的一切。当我们将自己所宝贵的全献与神而两手空空的时候,我们生命的焦点,便从我们本身转移到神的身上,这就是真实的敬拜。 【撒上一28】「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吕振中译〕「所以我,我也将这孩子献归永恒主,使他尽他一生的日子献归永恒主。』他们就在那里敬拜永恒主。」 〔原文字义〕「归与」要求,恳求;「终身」日子;「敬拜」下拜。 〔文意注解〕「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归与』指把向神祈求得来的孩子,奉献归给神,使他终身事奉神。 〔话中之光〕(一)哈拿的摆上并非暂时委托而是永远的交托。她认为一切均来自神的主权(伯一21),故能超越人之母爱,而决志委身于神。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神时(参罗十一36),才能克服一切矛盾和苦恼。 (二)哈拿把向神「求」来的献上「归于」神,这正是神所悦纳的「本于祂,倚靠祂,归与祂」(罗十一36)的事奉,动机、方法和结果都合神心意。奉献的结果,也必带来灵里真实的敬拜与事奉。谁有真实的奉献,谁就有真实的敬拜。 (三)今天,向神求恩典的人,常常在得着恩典以后,却把恩典当成了偶像,把恩典看得比赐恩典的神还重要。但这位名叫「恩典 Grace」(「哈拿 Hannah」原文的意思)的姊妹,经过了难处的长久磨练,生命被神炼净、与神的关系更加亲密,成了一位真正认识恩典的人。她并没有让恩典在心中代替神,而是把恩典献给了神。这就是以神为王(参出十五18)的心思,也是真正敬拜神的心思。 (四)哈拿不是把神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偶像,而是把神当作配得的神来敬拜;她的祷告里带着用彻底的奉献所证明的信心,并不是一个肤浅、表面的祷告(参11节)。因此,这个信心的祷告加上信心的奉献,就成就了神百姓历史的转折点,神将使用甘心与神同工的哈拿所献上的撒母耳作为士师、祭司与先知,结束混乱黑暗的士师时代,膏立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引进永恒的宝座和国度。 (五)本节可直译为:「关于我所求的这个孩子,主已经按照我的恳求赐给我了。我也要他献身归主。只要他活着,都得归主。」哈拿很高兴地承认她所奉献给神的礼物是神先赐给她的。她能与大卫同说:「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代上二十九14)。正是有了这种爱心,路得说:「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一17);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 (六)当时的以色列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多少有所安定,但在灵性上却有衰退的迹像。在这种历史转折期,神预备了撒母耳来推进自己的救赎事工,本文记叙了他的出生。本章教导我们:(1)虽然人会失败(哈拿无法生育,2节),但神的救赎事工却要准确无误地成就;(2)在历史的黑暗时期,神会预备驱逐那黑暗的属灵领袖。 (七)撒母耳是以色列最后的士师,也是君王时代首位祭司兼先知,是众士师的典范。他以神的圣言治理人民,而不是任意妄为。撒母耳曾膏立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 叁、灵训要义 【哈拿的祷告】 一、祷告的动机(1~6节): 1.「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2节):在生命中有所缺陷。 2.「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6节):在生活中有对头。 二、祷告的态度(7~19节上): 1.「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10节):迫切向神祷告。 2.「赐我一个儿子」(11节):专一的祷告。 3.「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11节):为着神的祷告。 4.「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12节):不住的祷告。 5.「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15节):倾心吐意的祷告。 6.「祈求到如今」(16节):直到如今的祷告。 7.「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 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17~18节):祷告直到得着平安。 8.「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19节):清晨敬拜神。 三、祷告的效应(19节下~20节): 1.「耶和华顾念哈拿,哈拿就怀孕」(19~20节):祷告蒙神顾念。 2.「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20节):祷告蒙神垂听。 四祷告的后续(21~28节): 1.「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还所许的愿」(21节):向神献上感谢。 2.「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22~23节):切实尽自己的职责。 3.「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28节):将从神求得的,奉献归还给神。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撒母耳记上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撒母耳记上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