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第三章拾穗 【得三1】「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 “安身之处”:平安、安息之所,安全处、女子的归宿即婚姻。路得为婚姻,为人类最终的归宿,而到波阿斯的禾场。是第三章的在主题,这章也是围绕这主题而展开帷幕。 拿俄米在这里的身份有二层意思:预表赐恩圣灵的计划。圣灵关心我们,要使我们得着真正的安息(来四9),另有一安息。 “使你享福吗”:指圣灵要带领我们到主里得真安息(太十一28;十二8)。主是平安之源(约十六33;十四27),福气之源(弗一3~4)。——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安身之处”。即从婚姻而得到的保护。――《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安身之处”指女子的归宿(婚姻)。拿俄米的希望重燃,为路得的将来作安排。她教路得向波阿斯表示,愿意和他结婚,希望他负起至近亲属的责任。 我们对此种风俗认识不多,以现代眼光来看,不易接受。但从拿俄米的劝导和波阿斯对路得的赞许,可以见出此事是正当的,二人的结合有神的美意在内。――《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安身之处: 指家庭,意指拿俄米要为路得找一个新丈夫。家庭可以说是所有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信仰教育的课堂,也是慰藉孤独而疲倦之身心的安息地。与此相反,家庭的破裂也会成为所有社会恶的火种。今天,许多家庭都面临离婚、分居等等家庭问题。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5】为了使路得与波阿斯缔结良缘婆婆所定的计划: 本文突出表现了路得的顺服。即使拿俄米的计划全然出自以色列的习俗,但对出身外邦的年轻女子路得而言,履行此计划必令她感到很为难。虽然如此,路得却毫无怨言地顺服了婆婆的话。圣徒也当学会如此顺服神的态度。人的理性不能看穿神的智慧,因此,圣徒首先要凭着信心顺服神,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神宝贵的恩典之中(赛40:13,14;罗11:33;林前1:25)。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18】路得与波阿斯的爱情结出果实: 本章描绘了波阿斯与路得在前章的相遇发展成结婚的过程。收割结束之时,拿俄米为了使路得与波阿斯结百年之好便拟定了一个计划。那计划便是使路得在打场的晚上去波阿斯的住处,要求他履行赎回产业者的义务(3,4节)。若按照今日的道德标准,拿俄米的此番计划有很多费解之处。然而,若考虑当时以色列的“赎回产业的风俗”,我们非但不能非难拿俄米,反而应当称许她对儿妇的深切的关怀与智慧。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2】「『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打麦子在露天进行,因为需利用风力把禾碎吹走(看<参考资料>“历史背景”条中收割的步骤)。打麦场为公用,用的人须轮候。暖风多在下午及傍晚从地中海吹来,波阿斯大概到晚上才轮到。收割的时间很长,工人均在田间过夜。――《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当时显然不只波阿斯一人打麦。打麦场设在空旷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让晚风帮助将谷壳吹走。晚间有人在麦堆旁守候,提防别人来偷窃。 「今夜」:是指波阿斯轮值工作的时候。――《串珠圣经注释》 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当时打场的方法就是把禾捆铺在场上,小心地用脚踏或打,使谷粒摔落下来。之后将这些谷粒收在一起抛在空中簸,糠或秕便会被风吹去只剩下米粒。因此,打场时必须借助于风。夏天,风主要是从下午五时吹到日落之后,因此人们主要是在晚上打场。而且,工人们一般会彻夜作工,并在场中的谷堆旁和衣而睡。拿俄米告诉路得就在那时接近波阿斯。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2 在场上簸大麦,是怎么一回事?】打谷场是使收割的麦子脱粒的地方。用手或牛将麦杆碾碎,可食用的麦粒就从谷壳中脱落出来。打谷场通常是泥土地或由岩石块做成,位于村外的高坡处。当扬起碾碎的麦杆时,风可吹走较轻的谷壳。波阿斯在打谷场边过夜有两个原因,一是防贼偷盗,二是要脱粒(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晚上才进行脱粒)。――《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三2~3】收割后需要打谷,然后看守,这两个活动都伴随庆祝会。“衣服”。可能是一件大的外衣,于晚间盖在身上保暖。――《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3】「『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 拿俄米要路得打扮一番才见波阿斯。伯利恒位于山脊上,地势比打麦场高,所以路得要「下到场上」。 「那人」:指波阿斯。――《串珠圣经注释》 【得三4】「『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 『…他必告诉你所当作的事。』从约书亚的日子直到基督降世的时候,所有以色列的子民都要保存他们的产业。所以到了禧年的时候,那些让给别人的产业都要归还给原来的物主。由于持续承受产业需要原来的业主有后嗣,所以律法规定,人死后遗下妻子而没有儿子,他的近亲便应该娶那寡妇,为死者存留后嗣。但拿俄米的遭遇比这个更悲惨。她既守寡又年老,已经不能再生育了。这样,她已故丈夫的产业如何被赎回呢?她的媳妇路得虽然愿意,但她是一个外邦人,只有那位上了年纪的波阿斯才是能够帮助拿俄米的近亲。但波阿斯肯赎一个外邦人么?因路得的需要不单是要赎回田地,她还必须结婚。她必须将自己献给波阿斯。 如果我们没有将自己献给神,救赎便成为空洞无益的事。波阿斯称赞路得是很切当的,因为她没有恋慕英俊而转去跟从少年人;她要的是成全神的律法。我们只要稍看一下她的后代,就知道祂实在大获赏赐了。凡奉献给神的人,必得着丰富的报答。――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被”:指衣襟、外袍(三9)。 “看准他睡的地方”:指看准他脚的地方。他的脚有钉痕,意即经历主的死,知道十架的主(林前二2)。 “卧在那里”:指与主同死、同埋葬(罗六4~5;西三3~4)。 “他必告诉你当做的事”:指我们祷告主,主必会答应(路十一7~8;约十六23~24)。——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掀开他脚上的被”。即拿开波阿斯的外衣,好让他醒来注意到她。――《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路得向波阿斯示意,表示愿意嫁给他。“被”就是三9的“衣襟”。――《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路得去躺卧在波阿斯的脚旁,可能是使他的脚受凉而醒过来,亦表示路得身分卑微。这可能是当时求婚的习俗。――《串珠圣经注释》 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4 拿俄米这个建议真是十分奇怪,相信不会是在诱惑波阿斯吧?】拿俄米的建议似乎相当的离奇,但并非诱惑行为。事实上,她在告诉路得按以色列的习俗和律法行事。那时仆人睡在他主人的脚下,甚至共享被子是常有的事。通过遵守这项习俗,路得告知波阿斯可以成为她的至近亲属,这样,波阿斯就可以找另外的亲属,或是他本人娶路得为妻。这是家族的内务,不带有任何浪漫情调。但在故事的结尾,路得与波阿斯彼此间那种无私而深厚的爱慕之情却演变成了一部绝妙的浪漫佳作。――《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三5】「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得三6】「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 “下到场上”:得着主,不是到天上找主,乃是在日常生活中存谦卑的新,去经历主的同在。——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得三6~13】有分辨能力的波阿斯: 这是波阿斯发现奉拿俄米之命而躺在自己身旁的路得,与她交谈的场面。路得按照以色列的惯例,庄重地向负有“赎产业”义务的波阿斯求婚,波阿斯则欣然接受。波阿斯首先高度评价了路得不随己欲,而欲忠于以色列的律法,以及对已去世的丈夫及婆婆的态度。并且,告诉路得有比自己更加亲近的亲族,且要先问他是否承担“赎回产业”的义务。波阿斯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不为私欲所惑而遵行律法之正道的即慎重且有属灵分辨能力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7】「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 “吃喝”:指十架的经历(可十38~39;赛三十20)。 “心中欢畅”:指心满意足。 “睡”:指死(约十一11~19)。 “麦堆旁边”:指结生命子粒(林前十五20;约十二24)。 “躺卧”:指同死、同葬的经历(罗六3~6;西三3~4)。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波阿斯睡在麦堆旁边加以看守。――《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8】「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 “到了夜半”:在黑暗笼罩大地时,一个软弱的小女子下到禾场,若无顽强的新,是不能达到的(弗六10)。——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得三9】「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 “婢女”:女性奴隶。 “衣襟”:表明保护与联合,与翅膀同字根。 “至近亲属”:拥有赎业权的亲属。 “他说:‘你是谁?’”:指主对我们的提醒,要我们再扫自己的身份。 “我是你的婢女路得”:认识与看见自己的并不配。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路得说:「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波阿斯就说:「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 「亲属」,在希伯来文是goel,而希伯来人有关亲属的或远亲的律例,十分值得留意,那些律法在利未记二十五章,民数记三十五章,申命记十九和二十五章,均有详细叙述,简言之,作亲属的有三种义务: (1)他的兄弟若因贫穷而变卖了田地,或卖身为奴,作亲属的要为他赎出。 (2)他的兄弟若身受人害,作亲属的要为他复仇。 (3)他的兄弟若膝下犹虚而离世,作亲属的要与他妻子同房,生子作他的后嗣。── 巴斯德《路得记研究之二》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作为他愿意娶她的承诺。这种说法在以西结书十六章8节用来表达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路得发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波阿斯是她“至近的亲属”(希伯来文是goel;“救赎者”)。(至于基督作为近亲买赎者,参看以赛亚书五十九章17至21节的脚注。)近亲买赎者的责任包括(1)赎回那已经易手的家族财产,(2)迎娶没有孩子的寡妇,为她已过世的丈夫留后。根据叔娶寡嫂制的规定(参看一11,12的脚注),若没有兄弟为死者留后,这责任便延伸至一个至近的亲属。路得的行动是符合这个规定的,那就是要求寡妇主动寻找这种婚姻的机会(申二五5,7~10)。路得在当天晚上正要表达她的意愿,希望表明愿意后,波阿斯尽至近亲属责任后,进而履行这个责任。――《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常用衣服来作各种有比喻含义的行动。男子用“衣襟遮盖”女子,是愿意娶她为妻的表示(申二十七20;结十六8)。以利沙拾起以利亚身上掉下的外衣,为继承先知职位的记号(王下二13)。――《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衣襟」:与2:12「翅膀」同字根,意思上互相呼应。路得向波阿斯求婚,好为以利米勒家生子立后。――《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 象征求婚, 这种表达方式也用于表示以色列与神的关系(结16:8)。路得说这话是让波阿斯守护自己一生。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0】「波阿斯说:『女儿啊,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随」路得并非以个人考虑(爱情或财富)为优先,反而表现对家庭(或拿俄米)的忠贞。因此「末后的恩」应该是指路得对波阿斯所提出的要求,即选择对此家庭有益的婚姻。——《路得记查经》 “恩”(希伯来文是hesed;如在一8;二20)。路得“先前”的恩就是为她的婆婆想。她“末后”的恩就是愿意嫁给波阿斯(他可能是她家翁那一代的人),而不是亲属中的“少年人”。――《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波阿斯在祝福中赞许路得,因她求婚非凭个人意愿(“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而是按规矩行事。她的婚姻观念乃对一个家庭从一而终(9节)。神对人的“恩”不受环境影响,始终如一。――《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应作「你末后所表现的恩情比先前的更坚固」(吕振中译本);先前的恩情指路得忠地跟随婆婆一事,末后的恩情指她对以利米勒一家的忠心──为了替夫家立嗣宁舍弃自己的幸福,不嫁给城中的年青人,反要求嫁给波阿斯。 「跟从」:有物色对象的含意。――《串珠圣经注释》 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称赞路得年纪轻轻原可按着私欲去跟从年轻的男子,却追随婆婆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1】「『女儿啊,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 “至近的亲属”:代表旧约、律法、旧人(亚当的生命)。 “更近”: ①指律法在恩典之光,我们原先被看管在律法之下,为要引我们到基督那里(加三23~24)故律法比恩典更近。 指旧人若不解决,就无法与主完全联合(罗六6),生命中最难对付的是旧人老我。故旧人比新人生命更近。──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我本城的人」:原文为「我所有在城门的人」。古时城门口为市民集会的地方,故此城门成了城市的代称,而这里一词是「全城的人」的意思。――《串珠圣经注释》 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 波阿斯未提半句民族、文化的差异,却按照以色列的惯例视路得的要求为正当的。他在路得的人格中发现了超越世俗条件与利害关系的仁爱,自己也以同样的仁爱响应了路得。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2】「『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 路得所渴望的这种安排有点复杂,因为波阿斯并不是以利米勒的至近亲属。――《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12 “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这是谁?波阿斯也许早就想过要娶路得也说不定……】路得和拿俄米已认定波阿斯是她们最近的亲属,而从波阿斯的回答中可看出,他已考虑过娶路得为妻这件事。显然他不可能考虑与拿俄米结婚,因为她已年迈,不能再生育了(1:11-12)。在伯利恒城里还有一位比波阿斯更近的亲属,他具有娶路得的优先权。除非他放弃这个权利,才能轮到波阿斯(3:13)。――《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三13】「你今夜在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为你尽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意即波阿斯透过与上帝的真实性相连结,强调其承诺的可靠。——《路得记查经》 “尽……本分”。即担任近亲买赎者的角色,并且迎娶路得。――《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14】「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 “路得便在地”:指信心的交托、接受。 “他脚下”:指经历十架,知道十架和完全谦卑。 “躺到天亮”:指灵交的不间断。 “不可……到场上来”:指起来时要注意,不让别人知道。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波阿斯希望保护路得,免得她给人说闲话。――《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波阿斯说」:大概是他自言自语或只在心中思量而已。 「六簸箕大麦」:约为廿四公升。――《串珠圣经注释》 路得之所以避开他人耳目在黎明时分离开波阿斯,并非因她行为不检点,乃是为了不使不了解情况的人误会她。――《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4~18】路得对婆婆顺服心意: 夜尽晨来,路得回到正在等候她的婆婆那里,将事情经过全部告诉了拿俄米,拿俄米相信波阿斯的信实,告诉路得只需等待即可。如今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三15】「又对路得说:“打开你所披的外衣。”她打开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麦,帮她扛在肩上,她便进城去了。」 “打开”:传记信心接受。 “外衣”:指能力(王下二14)。 “扛在肩上”:指降在身上。——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外衣”装满了大麦。一分送给拿俄米表达善意和保证的礼物,路得可能把大麦顶在头上。“六簸箕”。大概是六细亚(seahs),四十二夸脱(46公升)。――《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16】「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说:『女儿阿,怎么样了?』路得就将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说了一遍,」 “怎么样了?”原文作:你是谁?――《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三17】「又说:『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 「六簸箕大麦」代表生命的丰盛。波阿斯的意思是说:你追求我,与我联合,我答应了你的要求。你很爱我,你的心在我身上,所以你就不能再空手回去,应当丰丰富富的回去。你的生命已经不是那么瘦弱,不是那么缺乏,不是那么空虚,而是实实在在的,丰丰富富的回天家去。——《默想路得记》 【得三18】「婆婆说:『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路得安息在主的里面, 这是生命发展的最高峰,就是安息在主的怀抱中。我们不再忧愁,不再使自己的劲,不再有挂虑,因为都是主的了。我这个人是主的,和主成为一体。主有他的安排,他替我操心,我们只管安静等候,那人不作成这事,必不休息。主是信实的,他必作成这事(帖前五24)。——《默想路得记》 “那人”。即波阿斯,他没有解决这件事决不休息。――《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拿俄米确信波阿斯对路得的好意与爱情,相信凭波阿斯的信实人格必会履行应许之事。因此,她告诉路得只需等候。这体现了事情的结局在于耶和华的信仰(箴16:1,33)。全力以赴尽人所当尽的责任,之后,将一切全然交托给神,这就是圣徒应有的正确态度(腓4:6,7;彼前5:7)。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思想问题】 1 拿俄米所关心的(1)是不是路得主要关注的事呢? 路得为拿俄米作出了那些牺牲呢?参10节。 2 路得的顺从是信心的表现。 她听从拿俄米的话,行事会有什么危险呢?参4, 9节。 你的信心和你听的道是否相称呢?参路24:25; 来4:2。 3 诚如波阿斯所说,路得的确是贤德的女子(参5, 11)。 拿俄米和波阿斯又有什么长处呢?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