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第一章拾穗 【得一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士师记廿一章25节:「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可预表神的教会,各人心中并不以主耶稣为王,都是任意而行。――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国中遭遇饥荒,』这表明教会到顶败坏的时候,就有了属灵的饥荒,没有寻求真理,因此圣徒中就不满有走错了路的。无论我们遭遇甚么缺乏,总要安静等候祂。因为这事是出于祂,凡等候祂的,就不至于羞愧。――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以利米勒虽有了周全的计划,想避开饥荒而保全生命,结果反而死了,不单自己死,连儿子们也死了。以利米勒不让『神作王』,自己想办法去改变外面的环境,这是不行的。――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就是说,当士师们在以色列人当中作管理的时候,就发生了路得记里面的事情。如果我们接上士师记来看,士师秉政时候的特点,就是神在他们中间没有地位,人在那里代替神。而人也因着这样的愚昧,不住的接受神的管教和鞭打。虽然神一再给他们有机会回转,也一再的在他们身上重新来施恩,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办法脱离,他们不让神在他们中间作王。—— 王国显《各人任意而行》 「饥荒」是神对选民的一种试炼。在圣经中神对他的选民曾多次使用这种方法,有人因这试炼而回转,(路十五:11/24),有人却因这试炼而失败(创十二:10/20)这里竟成可失败的一个因素,所以,自以为站力得稳,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上十:12)——《默想路得记》 「摩押地」指约但河东亚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离犹大山地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当时近东人民多不愿意寄居异乡,以免跟自己的家断绝来往,有危难时无人搭救及保护,而且也怕要看当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异乡实在是要付出相当代价。 ──《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以色列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一片的时代(士二16注),各人随己意而行。“国中”当指南部的犹大支派所在地,位于死海西岸,土地属半干燥性。若遇雨水充足,麦子、葡萄等作物生长茂盛,民食充足;若天气干旱,则谷物歉收,饥荒来临。《士师记》所记多为发生在北部和中部的战事与外患,以及西南沿海一带的非利士人的侵犯,很少提到犹大(参士五12~18注)。伯利恒(有“粮仓”之意,原名以法他)位于犹大中部山区,当时为一村庄;大卫在此出生,也是耶稣的降生地。此事历史背景看书前<参考资料>。――《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士师秉政的时候」:无论从波阿斯的家谱推算,抑或从书中的历史背景来看,一般学者认为路得是属士师时代早期的人物。当时以色列民制服了摩押(参士3:30),安享一段太平的日子。 「饥荒」:在巴勒斯坦,因旱灾而引起的饥荒相当普遍。 「摩押地」:指约但河东亚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离犹大山地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当时近东人民多不愿意寄居异乡,以免跟自己的家断绝来往,有危难时无人搭救及保护,而且也怕要看当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异乡实在是要付出相当代价。――《串珠圣经注释》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 所谓士师时代是指从约书亚死后至王政时代开始的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约书亚去世后,因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各自疲于扩张自己的领土。故很难在支派之间找到团结的力量。因此,他们不断遭受以米甸为首的外邦势力所加诸于身上的痛苦,据推测本书的时间背景是以色列与摩押暂享和平之时(士3:12-20)。国中遭遇饥荒: 当时农耕生活受自然因素的绝对影响,因此饥荒并不鲜见。圣经一般将这样饥荒视为神的惩罚(利26:19,20;王下8:1;诗105:16)。当以色列违背神时,便会有欺压、饥馑、疾病等临到,当以色列在承受痛苦的过程中认识到神的旨意而悔改时,救恩便会再次临到他们。这样的现象尤为突出地反复出现在士师时代,因此若有严重灾难,以色列百姓就可视其为神的惩罚(16节),本节的饥荒亦是如此。去寄居的: 以利米勒一家因遭遇饥荒便丢弃神所赐的产业而移居摩押,这是不信的行为。可以说,移居摩押后他们所经历的所有不幸皆源自这错误的选择。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2】路得那美丽而浪漫的故事,发生在充满信仰反叛和外来欺压的“士师”时期。由于地域性的“饥荒”,“以利米勒”(指我神是王)带妻子“拿俄米”(指可爱的)和两个儿子,合宜地名为“马伦”(“弱小的”)和“基连”(“消瘦的”),往附近的“摩押”暂住。“摩押”距离伯利恒约有五十英里(80公里),位于死海的东面。摩押是罗得与大女儿发生乱伦关系后所生的儿子。参看创世记十九章31至38节的脚注。“以法他人”。给伯利恒居民的称谓(撒上一七12)。――《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一1~2 犹大、伯利恒、以法他、摩押;这么多的名字都有关系吗?】 摩押地位于死海的东部。在士师时代摩押曾是压迫以色列人的国家之一(参士三12~30),与以色列之间存有敌意。当时,以色列发生了极严重的饥荒,以致以利米勒领着全家移居摩押地。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以法他人,是因为原来的伯利恒就叫以法他。尽管当时的以色列已击败了摩押,两地的关系仍十分紧张。──《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一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玛伦」的字义是「病」;「基连」的字义是「弱」。玛伦和基连,说出了王权失落后,神子民普遍的属灵光景:非病即弱──又病又弱,终至死亡(5节)。─ 门徒之家《路得记伴读》 以利米勒一名有“我神为王”的意思。拿俄米意为“甜”。玛伦的意思是“弱者”,基连是“憔悴”。伯利恒四周的地方叫以法他(创三十五19;四十八7)。这地方如收成好便成“粮仓”,相当富庶。现在遇到干旱,发生饥荒。――《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以利米勒」:意即神是王。 「玛伦」:即「羸弱」。 「基连」:就是「憔悴」。――《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米勒: 是犹大人,路得的公公,遭遇饥荒后移居摩押,并在那地去世。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 摩押地为一小王国,在约但河东岸与沙漠之间,以亚嫩河西岸为主要居住地。从摩押沿死海东岸北行到约但河南端渡河。经耶利哥去伯利恒,不过60至70公里;但路途崎岖,步行需四、五天。――《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得一3离开神的应许之地】「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以利米勒一家离开迦南到摩押,离开神的应许进到神的咒诅。迦南地是神应许给祂的子民的,摩押是给神咒诅的。现在以利米勒从神的应许地撤退,逃到神咒诅的地区。—— 王国显《各人任意而行》 【得一3~5】「……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以利米勒死后,他的儿子娶了摩押人为妻。玛伦娶了路得(四10);基连娶了俄珥巴。虽然在申命记七章1至3节没有明确指出,以色列人不能与摩押人通婚,但是后来的经卷数据对他们有清楚的列述(拉九1~2;尼一三23~25)。律法也特别说明摩押人不得进入耶和华的会,十代以外,也不得进入(申二三3)。恩典却超越路得的情况,正如我们将要看见,耶和华容许她的后裔大卫,成为以色列的王。—— 马唐纳《路得记圣经注释》 【得一3~15】记载这三个寡妇的不同态度:拿俄米成为一个忧伤的寡妇,她被神的审判夺去丈夫和家庭,也失去了地上的快乐。俄珥巴听到婆婆的忧伤说话,知道她只能作一个寡妇后,便选择最简单和方便的解决方法。路得却是一个坚定的寡妇,即便拿俄米打激她,路得仍是要跟随拿俄米。当她选择跟随拿俄米开始新生活时,她知道这并非易事,贫穷和艰苦正等着她们。她们已失去生活依靠,而路得亦要与家人和所爱的人分离。—— 马唐纳《路得记》圣经注释 【得一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儿子”:指里面的新生命 (加 四:6)。 “摩押”:指世界、罪恶。 “娶了摩押女子为妻”:指与罪亲近、联合。 “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指生命与世界、罪恶完全联合。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娶了摩押女子为妻”。虽然这种异族通婚并不是摩西律法明明禁止的,但他们的男性后裔却十代不得进入以色列人的会中。参看申命记二十三章3至6节的脚注。――《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和以色列人有血统渊源(创十九36~37)。以色列人虽无明文禁止其人民和摩押人婚娶,但因摩押人信奉基抹,道德宗教腐败,故不许摩押人加入以色列人社会(申二十三3),后来且成为世仇。士师时代早期,摩押人且曾一度逼迫以色列人(士三12~14)。 拿俄米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叫俄珥巴,意思是“颈”或“硬着颈项”;一为路得,意思是“友善”。――《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娶了摩押女子为妻: 这是以利米勒一家所犯的又一过错。申7:3严禁与外邦女子结婚,士3:6也责备与外邦女子结婚。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国粹主义观点理解这些律例,而视其为维护信仰纯洁的措施。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基连』原文即『扣住』,『玛伦』原文即『有病』。许多弟兄姊妹的灵性,起初是那么自由活泼、倾心爱主、追求主,但以后被人、或物、或环境『扣住』,始则爱主的心冷落,后则『有了病』!――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没有丈夫”:指失去父神的同在。 “没有儿子”:指失去新生的生命,没有活出基督的生命与形象。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我们看到这个事实很严重,这跟士师记所说的「以色列人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那个原则对上了。神从来没有应许说,难处不在祂所应许的范围里,神只是告诉我们说,就算是在神应许的事上,你往前行,你在其中行走,你还是会碰到有难处的。因为最低限度来说,仇敌不甘心你行走在神的路上,你要拣选在神的路上往前行,牠就要反对,我们就碰到难处了。 如果他们一遇到饥荒,灵里是苏醒的,他们面对这种光景的时候,准确的领会,他们应该作些什么事呢?他们就要到神面前来,寻求神的光照,「神啊!是不是我们有什么事情过不去?神啊!是不是我们有些事情得罪了你?是不是我们有些事情偏离了你的心思?所以你允许这些难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真是我们愚昧,我们又不知道,神啊!求你给我们光照,你厉害的给我们光照,给我们看到我们是如何的在你面前过不来。」简单的来说,就是认罪悔改,到神面前去认罪悔改,回转。这是准确的作法,也是维持我们在神面前蒙记念的路。但当时以利米勒这一家,他们没有这样作。—— 王国显《各人任意而行》 拿俄米身处异乡,无夫又无子。假如年轻,还可别嫁;象她这个年龄,生活无依,两手空空,只有靠周济维生(看21节)。她连自己的名字都觉得不好,因为她的环境和自己都已不再“甜”。――《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描述了拿俄米的悲惨处境。她在陌生的异国失去了丈夫,而且含辛茹苦抚养大的两个儿子也竟离她而去了。在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可让拿俄米依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多半会受挫折而进一步堕落,所幸的是拿俄米能深深痛悔昔日的过错,更加依靠安慰者、拯救者神(6节)。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人总是软弱的,但神的救恩从人的软弱中显出他的刚强来。从人的失败中看出神的得胜来。所以当剩下拿俄米一个人的时候,神要从她身上显出他的救恩。故此,我们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既或环境困难,遭遇非常的事,使你抬不起头来,不要紧,神有他更大的恩典,救恩总是从人的失败中显出荣耀来。另一方面看,一个人失败了,我们就丢弃他,或者把路走错了,我们就不理他。我们不应当这样,他若真是神的孩子,神所拣选的器皿,神不会丢弃他。我们相信,神的选召是没有后悔的,不过他不顺服神的旨意,走了弯路,浪费了光阴,虚度了年日,他自己受了亏损。按神的旨意看,神还要给他成全,还要把他复兴起来,还要使用他,经过苦难熬炼以后纔会认识自己的软弱,开始渴望恢复,开始羡慕伯利恒。当你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神就施行奇妙的恩典,吸引你走上正路,神恩何等奇妙!——《默想路得记》 今天许多非基督徒所以不肯信主,乃是因为基督徒的表现贫穷可怜。如果碰见了一个丰满生活的基督徒,那么碰见的人就要羡慕主,愿意跟着信主。这是一个大原则。――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得一6~7】在本文,故事的内容与舞台在急速转变。在异国他乡失去丈夫与两个儿子的拿俄米,除了对神的恳切的信仰之外,一无所有(亚13:9;彼前1:6,7)。 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 忠于传统信仰的希伯来人相信人的一切生活都在神统治之下(13,20节)。拿俄米虽然在摩押地生活了10年,却尚未丢弃这种传统信仰。她听说伯利恒的饥荒结束了,就认识到拯救者神的膀臂。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所住之地」,指摩押地、罪地、世界。[犹大地],指基督里、教会中。「两个儿妇」,指原在罪中的外邦人。——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得一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罢。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拿俄米既然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不再有后嗣),便一再催促她的媳妇返回摩押本地去(另参看12,15节)。“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希伯来文hesed(“恩待”;也见于二20;三10)表达拿俄米的祷告,她期望“耶和华”(直译作:耶威,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名字;参看创二4的脚注)向这两个摩押人寡妇彰显祂的信实和守约的爱。参看何西阿书二章19节的脚注。――《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拿俄米是个有信心的女子,她决定回到家乡,因为神眷顾祂的百姓;同时相信神也会“恩待”她的媳妇。“恩待”的原文为hesed(参书二12),在圣经中常用来表示与人立约的神永不改变的慈爱(出十五13),这慈爱普及全人类。――《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得一8 娘家的优点】女子得保护的地方通常是父家,不是娘家。路得记二11暗示路得父亲依然健在。「娘家」在其他经文出现(创二十四28;歌三4,八2),都和预备出嫁有关。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情况都与此吻合,母亲是女儿的护卫者,也是爱情、婚姻、性爱方面的顾问和监督。故此拿俄米劝这两个女子回娘家的意思,不是要她们寻求法律上的保障,而是希望能够为她们提供新的家庭。──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得一8~9】「你们各人回娘家去罢,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 「平安」一词,希伯来文menuchah不单是普通平安之意,乃具有「安全的荫庇所」的含义,是希伯来人用来形容「夫家」的,故此这是女人的men uchah。按古代东方的观念,未婚或失婚的女人是没有保障的,她们唯一得到尊敬和保障的地方,就是丈夫的家中,只有在那里她们才不会被轻视或侵害。—— 巴斯德《路得记研究之二》 【得一8~14】路得恳求与婆婆同行: 这是拿俄米说服情愿与婆婆同行的两个儿妇的场面。结果,俄珥巴回到了摩押,我们不能非难俄珥巴的行为,因为她对婆婆也尽了力(9,10,14节),后来只是顺服婆婆的劝告。从不顾婆婆的劝说,坚持与婆婆同行到底的路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婆婆的孝心与在人类救赎史背后动工的神之主权。关于拿俄米定意要打发儿妇回去的行为,我们可作以下思考:①拿俄米不愿儿妇们也遭遇到自己所经历的痛苦与不幸;②拿俄米醒悟到自己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神的不顺服,并且意识到自己与儿妇之间信仰上的不同,便想要承担离别的伤悲;③拿俄米的不足之处是,虽然她在自己的生活中,间接地以耶和华信仰影响了儿妇们,却未能表现出进一步将儿妇们引领到神面前的积极信仰。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得平安”。即找到另一个丈夫。――《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即是得着个好归宿之意。按当时习俗,一个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可以选择留在夫家或先返父家另嫁。路得选择了前者,俄珥巴几经劝谕才选了后者。从二人都愿意随拿俄米一同回去,可以看见当日希伯来人的理想嫌妇:终身从夫,生死不离。――《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得一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得一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罢!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么?』」 拿俄米说自己不能再生子作她们的丈夫,是照以色列人“弟续兄孀”的律法说的(申二十五5~10)。她自己年纪已大,也不能再嫁。――《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我女儿们哪……我还能: 若要理解本节,就应该首先了解申25:5,6的继代结婚风俗。所谓继代结婚风俗是指存留的弟兄代替无子而死的弟兄,义务地和所留下的寡妇结婚<申25:5-10,继代结婚法>。在耶稣时代,撒都该人也曾以这种风俗来试探耶稣(可12:19-23)。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1 这句话代表了甚么意思?就算她真可以有孩子,那孩子也不能作他们的丈夫啊!】拿俄米在这里说“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所涉及的是一种叔娶寡嫂的制度,即死者的兄弟对于寡妇所应承担的义务(参申25:5-10)。这项律法保障了寡妇不为贫穷所困扰,同时也使死者的族系能得以延续。然而,对拿俄米来说,她没有别的儿子可供路得和俄珥巴婚配,所以拿俄米就劝她们留在故乡,再寻找合适的丈夫,这也是她们的权利。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却为了照顾拿俄米而情愿放弃这种保障自己和――《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一11~12】拿俄米提到不能再生子的绝望,显然与以色列人叔娶寡嫂的风俗有关;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男人死后无子,他的兄弟便有责任把寡妇娶过来,为死人留后。参看申命记二十五章5至10节的脚注。再说,拿俄米也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了。――《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一11~13】两个媳妇要跟拿俄米回国,拿俄米指出她已无法再生儿子来娶她们为妻,叫她们不要跟随她。原来摩西的律法规定寡妇不可再嫁,要由丈夫之弟娶过来为兄长立后(参申25:5-6),但这例在拿俄米媳妇的身上自然无法应用。――《串珠圣经注释》 【得一12】「『我女儿们哪,回去罢!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得一12~13】拿俄米用渐进的逻辑说服儿妇们,若与她同去终不免守寡的事实。这可以说是人的软弱限制神之护理的例子。倘若路得也默默听从了拿俄米的劝告,必未能拥有日后所得的荣耀。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她看见了神的手,在她过去十年当中,她怎样从一个大富户,成了一个不名一文的人,怎样从一个富足的人成为一个贫乏的人。在整个过程里,她不只是看见普通人间的遭遇,她看见这一切遭遇的背后是神的手在那里运作,她看见神的手,但没有埋怨神的手,她接受神的手。—— 王国显《各人任意而行》 “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直译作:我比你们更痛苦。“耶和华……手”。通常用来表达神之作为的说法。在这情况下,神就是要“攻击”她,但她愿意顺服神的主权。――《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拿俄米的两个媳妇年纪尚轻,仍可再嫁,但她自己则孤苦伶仃,完全无望。她的苦比媳妇更甚;也非年轻如她们所能承担。她自己不幸,却连累到两个媳妇,心中实在难过。――《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我为你们的缘故 ...... 攻击我」:拿俄米认为两个媳妇守寡,境况可怜,都是神惩罚她之故。――《串珠圣经注释》 【得一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人若不是真有信心,到神试验他的时候,就必露出他的虚假来(如俄珥巴)。如果真有信心,也必显出她的真实来(如路得)。――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俄珥巴因为爱世界的缘故,就从恩典中坠落了;路得却仍然站住。这完全是爱心的问题,路得因为爱拿俄米过于一切的缘故,就忘记了自己的享乐和肉体的前途。――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亲嘴”:指极其相爱之意 原文作吻别。“舍不得”:指粘住、胶在一起 固守、献身、紧依着。——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舍不得”即依附,紧贴。――《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本节刻画了俄珥巴与路得相对照的行为。希伯来语的“舍不得”超越一般的亲密感,具有全人性结合的含意。亦即,路得并非只因对婆婆的同情心而坚持留下,她对婆婆表现出了全人性的,甚至是宗教层次上的深深的共鸣。――《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她……的神”。基抹是摩押民族的神(民二一29;王上一一7)。参看列王纪下三章26、27节的脚注。――《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她所拜的神”指摩押人的神基抹。从这句话可见拿俄米一家虽在异教国家中,不但自己,连媳妇也一齐敬拜耶和华神。路得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6节),成为她蒙福之源。――《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回他本国和他所拜的神: 因当时每个部族(民族)都各自事奉自己的神,所以拿俄米才会这么说。当时摩押人的神是基抹。拿俄米的这句话似乎包括要求路得作信仰决志的意图。路得所作的回答“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证明了这一点(16节)。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5~18】路得的信仰告白: 这部分记录了表现路得坚定决心的感人故事。路得下定决心,即使是与自己的民族与宗教相分离,也要跟随婆婆到底。这是欲承受所有牺牲的感人觉悟,也是路得对神的一种信仰告白。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5~18为何摩押女子能进入神的子民中】神借着摩西在律法上说:摩押、亚扪的子孙,过十代也不能入耶和华的会,为什么路得可以入神选民的家谱呢?我们从两方面来看: 一、神在他的律法当中所定的律例是不能违反的。 二、人的信心如果蒙神悦纳了,神能够给我们超过律法以外的恩典。 神藉摩西把律法颁布出来,说:摩押、亚扪的子孙,过十代也不能进入耶和华的会。但路得已经超过了律法的标准,因他是凭着信而跟从的。他相信拿俄米的神,他相信自己已经成为拿俄米的神的国民了,我是属于耶和华的,我是从生命上与神的联合的。这生命的律已经超过了律法的范畴,不是条文所能限制的,不是传统、宗教、形式所能约束的。从这方面看,路得列入选民的谱系,没有什么违背神旨意的地方。——《默想路得记》 【得一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这教训我们信主的人,不在乎你明白道理多少,只在乎你是否凭着信心而行。因为拿俄米虽有信心,也明白道理,但却走错了路,因她不凭信心。路得虽不明白甚么道理,但凭着信心就走了一条对的路。可见路得比拿俄米宝贝得多了。――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羡慕神(参二12),她不是直接与拿俄米发生关系,她晒与神发生直接的关系。今天在教会中有许多难处发生,就是人与人发生关系,而人与神却没有清清楚楚的发生关系。――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路得作此决定,表明她不只愿意和自己民族的信仰割断关系,且决心成为以色列民一分子,侍奉耶和华神;而这是一生的决定,艰难却十分重要。路得此时父母尚在(二11),有可以投靠的人;而拿俄米则是贫而无依。何况前途难卜,以一异族女子,必受歧视。但她却能指着耶和华起誓,说“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17节)。这种忠信与爱心既完全也坚定,是路得真性情的流露,无丝毫保留与虚假。――《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你的国……就是我的神: 在旧约时代,外邦也可以成为以色列百姓。因以色列是信耶和华的信仰共同体。所以,外邦男子可借着割礼,外邦女子则可借着信仰告白加入以色列百姓当中。亦即,以色列社会并不是闭锁的,反而具有开放性性质。神虽然严禁以色列被外邦所同化,却喜悦外邦以色列化。路得虽然是外邦女子,却借着对耶和华的信仰告白,成了以色列百姓中的一员。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6~17】「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神重重的降罚与我。」时光流转,霎眼间十年就溜过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祖家食有余粮,就决定回去。在这段日子,她两个媳妇对婆婆的爱日增月长,希望与她一并归去,因为她们从拿俄米身上,找到那独一的真神耶和华。她们婆媳之间的爱,都不是自私自利的,拿俄米不想拖累她们,就劝两个媳妇各回本地去,俄珥巴听从了,路得却决定留下,为着孤苦伶仃的婆婆甘愿冒任何的危险。 路得经过了肉体的考验,魂里的对付,心灵的破碎。摩押的国在他里面没有了地位,失去了权利。他只有一个心思:我要跟从拿俄米进入神的国。拿俄米的神就是我的神,拿俄米的国就是我的国。路得的定意并不是一时之间感情冲动的作用。他对神有了真的认识,从拿俄米身上认识了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同一个信仰);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同一个道路);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同一样的生活);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同存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的话愿神重重的降罚于我。意思是说:婆婆啊!不是我要跟从你,我要事奉你,而是你的国和你的神吸引了我的心,你怎能把我催回去呢?俄耳巴他能影响我吗?他不事奉不要紧,他不跟从也不要紧,他回摩押去动摇不了我的心,我一点不羡慕,因为我早就看见了你的国和你的神,这样我才定意来跟从你到你本国去。——《默想路得记》 路得……不愿离开拿俄米。在旧约圣经里,这是一个最可贵的外邦人故事,路得表现出一个全然献身的生命(对于拿俄米)。她选择拿俄米的最终地方、她的住处、她的国(或作百姓)、她的神,甚至她埋葬之地。—— 马唐纳《路得记》 路得献身的声明也许是在所有文学作品里最美丽的语句,配在基督徒的婚礼上占重要的位置。路得的离去意味与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完全地割绝。“愿耶和华……降罚与我”。恳求神降罚的公式说法,再加上“重重的”,指出路得不忠于誓言的最坏后果。――《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为诗歌体裁,17节是咒诅的誓言,可见路得意向坚决。――《串珠圣经注释》 【得一16~17 路得承诺的性质】拿俄米没有传道的用意,反而设法将路得赶回她自己的神那里去。嫁进异邦家庭的女子继续寻求原有神祇的庇护,并非罕见之事(见:创三十一19;王上十一8,十六31)。基于经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作出的结论是,路得承认耶和华只是她归化新民族、新地方的结果。路得说拿俄米往哪里去、在哪里住,她也去哪里、住哪里,亦同样说拿俄米的民族、神明也是她的民族、神明。这似乎是她对拿俄米而非耶和华所作的承诺,其基础是她和拿俄米的关系,不是因为她对一神信仰在神学上的超然性,或耶和华是诸天全地惟一真神的认识。──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得一17】「『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除非死能使……愿: 路得指着“耶和华”的名字起誓,离开婆婆拿俄米的惟一条件将是死亡。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注意路得使用了耶和华这一名称。当时,近东的外邦人以“伊罗欣”来称神(王上19:2),只有希伯来人才使用“耶和华”这一称呼。这些事实暗示我们,路得虽然是外邦人却持有对耶和华的信仰。最终,路得的信仰也得到了波阿斯的认可(2:12)。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圣灵对一个有决心背十字架的人,是不会拒绝的。――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不再劝她”。即停止说话。――《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一18-22】当拿俄米和路得返回伯利恒的时候,正是农作物初熟的日子(象征基督的复活),要开始动手割大麦。再次看见拿俄米,合城的人都惊讶,热烈地叫她的名字问安。她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她满满的出去(她有丈夫和儿子),但耶和华使她空空的回来(无儿子又变成寡妇)。我们也一样,当我们背离主,走上背道的路;耶和华让便我们一无所有,有时更要受痛苦的惩罚。—— 马唐纳《路得记圣经注释》 【得一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伯利恒城的人就都惊讶」:「都」一字似乎暗示以利米勒家在伯利恒是望族,并且当年他们移居摩押地可能是全城都知道的大事。——《路得记查经》 原来拿俄米是个尊贵的人,是个有财产的人,是个富足的人。那么富态,那么使人注目。今天这个拿俄米变样子啦!那么憔悴,那么瘦弱,那么孤单,甚至大家不能认出他来。 一个真正属灵的人,属灵程度有份量的人,有长进的人,要叫人看见你是不是拿俄米阿!你刚被拣选,刚蒙恩的时候,那么的火热,刚勇有力,要奉献,要服事主。神与你同在,活出许多见证。现在呢?经过了失败,经过了软弱,经过了熬炼,经过了对付以后,外边看瘦弱、衰老,而里面的生命却老练起来。——《默想路得记》 “合城的人”。多半是妇女(“妇女们说”原文作“她们说”,而且是一个阴性的动词),因为男人都出去收割了(22节)。――《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得一19~20】「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惊讶”:议论纷纷,大大骚动,并极度的兴奋与许多闲话绕环其身。 “全能者”:原文“以利沙代”即:“母亲的胸怀”指我们的神是全有全足全丰的神,母亲的胸怀是要一切的丰富都带给儿女,所以“全能者”用来形容“ 完全足够”。——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得一19~22】拿俄米与路得归回: 本文是拿俄米与路得归回的场面,为2章以下所展开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背景。她们归回的时期为收割麦子(3、4月份)的时候(22节)。因此,很有可能多数男丁都去了田地,伯利恒城只剩下了妇女。她们看到拿俄米悲惨地回到故土,就甚为惊讶,说了许多表示同情的话。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20】「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拿俄米”的意思是“可爱的”,而“ 玛拉” 的意思是“ 苦的” 。虽然神苦待拿俄米, 但她仍然承认神是“ 全能者” ( E lShaddai)。参看创世记十七章1节的脚注。――《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拿俄米(“甜”)要大家叫她做玛拉(“苦”),这两个名字代表她前后两种经历。她没料到她虽然空空的回来,神可藉一个空无所有但信心十足的女子,在祂眷顾的大地上,重获丰满的生活,“比有七个儿子还好”(四15)。――《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全能者」:这名称常见于约伯记。在圣经中,这名称与神的能力和怜悯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拿俄米称耶和华为全能者,指出神降灾与人,人无力拦阻。不过,从本书结局看,神是施怜悯的。――《串珠圣经注释》 【得一21】「『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一切盼望进入神家的实际和丰满的人,都不要挂虑我们的空空、贫穷和软弱。――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一个人顶怕跌倒了仍不觉悟,犯了罪又想掩饰。一个基督徒最怕他犯了罪不肯悔改,在黑暗中还自己欺哄自己,这样的人真是连神也没有办法。――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从前那种灵性光景何等的虚浮,我自己当家,我的热心,我的决心,我的志愿,我的喜好……神都给我拿去了。我是以恩赐、本事、知识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我虽到了伯利恒,我并没有从物质上发财回来,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是神把我剥夺掉的。我自以为好的,我的好计划,我的好愿望都完全的落空,神使我空空的回来。 什么时候你以为自己是满的,什么都有,你要当心,神要剥夺你,把你的一切都给你拿掉,使你感觉到空空的回来。同时也说明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是空空的话,你就不能到伯利恒。伯利恒是个粮仓,是真的。一个不饥饿的人,他不认识伯利恒。不经过饥饿,他不知道面包的宝贝。不经过对付,他不认识神恩典的浩大,他不能够享受伯利恒的福份。——《默想路得记》 「满满的出去」:可能指她离开犹大地时有丈夫和儿子。――《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使我受苦: “使我受苦”的希伯来语曾使用在书24:20,警告以色列若离弃耶和华而事奉其它外邦神,神便会收回其恩典,降祸与他们。由此来看,拿俄米的告白中,包含着对无视应许之地,而逃到外邦之地的悔改之情。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21全能者降祸于我】 “降”:指外面的经历、外面的破碎、外面的压力。 “降祸”:原文作降低。“回来”:原文是恢复。——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得一22】「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在第一章里面能看见,人若照自己的意思行(即拿恶米),所受的是试炼和苦难。在第二章里面能看见,若若照着神的意思行(即路得),所得的是喜乐与平安。――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当拿俄米认识自己是空的时候,就回到伯利恒。一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多少时候我们说:主阿!我们没有恩赐事奉你,没有能力事奉你,工作又没有果效。我怎么能跟从你呢?你也不与我同在,也不使用我,也不把能力给我,读圣经没有亮光,讲道没有能力,祷告也祷告不通。主阿!我怎么能事奉你呢? 主在这里向我们启示,当拿俄米认识到自己“空”的时候回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意思就是工作的开始。从那时候起,就有了工作,有了事奉,这是每一个被神使用的人的规律。——《默想路得记》 “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四月下旬近四月底。――《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在逾越节之后。收割季节一共七周,自阳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关于中东收割的情形,看<参考资料>中“历史背景”。――《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割大麦的时候」:为四月。――《串珠圣经注释》 路得成为以色列人的背景: 本文是整本书的历史背景,简洁地记录了为了躲避伯利恒所遭遇的饥荒,而移居到摩押地的以利米勒一家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及拿俄米与路得返乡的过程。尤其是,本文以感人的笔锋描绘了在极其困苦暗淡的境遇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年轻寡妇(路得)的孝心与爱心。当然,促使路得下决心要跟随婆婆,其中必有她对婆婆的责任感与关爱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她对婆婆之神的信仰(16,17节)。就是说,路得因受到拿俄米所事奉的神的影响,才会来到伯利恒。结果,外邦女子路得竟作了大卫王朝的嫡系祖先,得以被记录在基督的家谱(太1:5)中,这很好地显明了在神的主权性护理之下所展开的救赎史<徒7:6,认识救赎史>。亦即,一个外邦女子得以加入到基督的血统(太1:5),这并不意味着从亚伯拉罕那一代所传下来的正统血统被断绝了,而是显明了借着基督连外邦人也可得救的福音真理(加3:14)。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得一22 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该是怡人的时节吧?】以色列的气候十分温和,每年有两次收获期,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春季以收获大麦为主。就在这充满着希望和丰盛的日子里,路得和拿俄米回到了伯利恒。伯利恒是个农庄,由于正值收割期,田地里到处都有遗落的麦穗。这些散落的麦穗拾起来可当粮食(参2:2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 1 路得记的背景和士师记17-21章的背景有什么显然不同之处呢? 由此看来,路得记这卷书所要记载的是那一方面的生活素材呢? 2 拿俄米丧夫失子的遭遇(3, 5)对她的信仰有什么影响呢?参13, 21节。 当你遭遇人间悲剧时,有没有同样的心态呢? 3 拿俄米为什么要返回犹大伯利恒城去呢?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参9, 11节。 由此看来,拿俄米有否因境遇不顺而变得自私自利,不近人情? 4 古时人一般认为一国之神只管辖自己的土地,在其他地方则不能行事。那么,路得跟拿俄米回伯利恒的决心,表明她有那些特点? 5 拿俄米的遭遇和约伯的有何相似之处呢? 他们对「命运」有什么看法呢? 6 为什么学者认为本章22节为全书故事掀起新的一页,洗尽前段惨淡的气氛? 你认为神会否介入 子民的生活中,为他们经营和安排呢?参罗8:28。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