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士師記第二十章拾穗

 

【士二十1於是以色列從但到別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眾人都出來,如同一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

         “如同一人”。除了一個例外(基列雅比;二一89)。“從但到別是巴”。從以色列的北界到南界(從作者的觀點來看;作者在但遷移到北方後才撰寫此書)。“米斯巴”。不是約但河以東的米斯巴(比較一○17),而是在耶路撒冷以北約八英里(13公里)和距離基比亞約有三英里(5公里)的地方。――《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但在以色列境最北,而別是巴在南端,因此「從但到別是巴」是聖經內的一個地理名詞,指以色列全地。

          「米斯巴」:在基比亞以西五公里(三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從但到別是巴”是以色列人泛指全境的說法(好像我們說“從黃海到天山”),自最北端的但到最南端的別是巴。基列地指河東的以色列地。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極少能如此“出來如一人”。此事當發生在以色列人受外族欺壓之前。

此處在米斯巴不同於基列地的米斯巴(17)。這是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約13公里的小城,距伯特利不遠(二十18)――《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從但到別是巴:但是迦南北端的城邑,別是巴是南端的城邑。這句話指迦南全地(撒上320;撒下310242;代上212;代下305)。基列地:約但河東部兩個半支派的領土。米斯巴:距耶和華殿所在地示羅較近,此地適合招聚全體會眾。撒母耳時代,是舉國集會的場所(撒上75~12)――《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從但到別是巴」(1),代表以色列全境,「但」是最北端的城市,「別是巴」是最南端的城市。「基列地」(1)在約旦河東。「米斯巴」(1)位於便雅憫境內,在基比亞西北約5公里,約櫃此時從「示羅」(書十八1)臨時運到了米斯巴,所以說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1)

         這是百姓進迦南以後的第五次全體「聚集」(1):第一次是在示劍的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宣佈祝福和咒詛(書八33),第二次是在示羅分地業(書十八1),第三次是在示羅處理河東支派建證壇的事(書二十二12),第四次是在示劍聆聽約書亞遺訓(書二十四1),第五次是在米斯巴商議攻打基比亞。從此以後,即使外敵入侵,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人也不再能全體聚集「如同一人」(1),一直到掃羅抵抗亞捫人的時候(撒上十一7)。── 士師記綜合解讀

         「從但到別是巴」:以色列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兩個城,表示「全以色列」的意思。不過這件事情可能是士師記早期發生的,那時但恐怕還沒移到以色列北部,這句話很可能是王國初期的作者加入的。

         「基列地」:泛指約但河東以色列人的屬地。

         「米斯巴」:字義是「瞭望台」,大約在耶路撒冷以北13公里處的那斯貝廢坵(Tell en~Nasbeh)。──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都出來。即出來準備戰鬥(見士215;等) 

  如同一人。這是一次自發的集會,他們共同討論問題的嚴重後果。 

  從但到別是巴。即從希伯來人最北端的居住地但城(見士十八章)到以色列人最南端猶大南部邊緣的居住地別是巴。這種表述在聖經中出現過七次(201;撒上 320;撒下 310 1711 24215;王上 425),並且有一次是說,從別是巴到但(代上 212) 

  基列地。這種表述似乎包括約旦河東的所有希伯來人(見士5171156;等)。所有的希伯來定居地都派出代表,除了基列·雅比以外(21810) 

  在耶和華面前。此處不能理解,為何他們把約櫃或會幕帶到這裡,也不是說米斯巴就是設置約櫃的示羅。大衛在希伯侖被立為王在耶和華面前”(撒下 53),但那裡卻沒有約櫃。這句話意思可能是,他們集會一起討論採取什麼行動,並祈求神引領他們的商議(見書241;也見士 2027) 

  米斯巴。這個定居地常常被認為是耶路撒冷西北五英里處(4.8 公里.)的山地,離基比亞犯罪現場三英里(4.8 公里)。這座山約三千英尺(914)高,更可能是耶路撒冷北部7.5英里(12 公里)的泰奧拿貝。米斯巴在便雅憫其他時候作為各支派聚集之地(撒上 75~17 1017)。這是自約書亞時期以來第一次所有希伯來人的大聚集。──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20:1>

【士二十1  “從但到別是巴”的意思是──】但位於以色列最北邊的城市,別是巴在最南端,將這兩個城市並提,意指全國而言。──《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二十1~11除便雅憫支派外,眾支派齊集攻討基比亞。──《串珠聖經注釋》

 

【士二十1~48上一章事件引發的以色列內戰。聽到利未人令人震驚的控訴(1929),憤怒的以色列所有支派都聚在米斯巴,決意處治基比亞城(1~11)。發動攻擊之前,他們下了最後通諜,要求便雅憫支派交出匪徒。然而,便雅憫支派卻不予理睬,反而招聚兵馬,決心抵抗(12~16)。戰鬥初期,便雅憫支派以寡敵眾,最後勝利還是屬於聯軍,便雅憫支派幾乎滅絕(17~48)。本故事指出以下事實:①雖然當時支派之間關係並不牢固,至少還有形式上的共同體意識(10),保留著解決民族性事件之前,首先求告神的信仰(18);②便雅憫支派包庇內部罪惡勢力,及聯軍懲戒便雅憫支派的舉動,如實反映各支派之間的矛盾。便雅憫支派為維護本派的自尊心,不考慮整個民族的立場;聯軍的崛起,也不單出於義怒,而是藉此暴發支派之間潛在的敵對。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2以色列民的首領,就是各支派的軍長,都站在 神百姓的會中;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萬。

         以色列人剛進迦南時,除了便雅憫支派,能出去打仗的人口大約是五十五萬六千(民二十六4151),現在「各支派的軍長」(2)所代表的「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萬」(2),表明幾乎所有能打仗的男丁都捲入了這場內戰。以色列人如此興師動眾,顯然不是為了對付基比亞的那些匪徒,而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公義;結果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把弟兄推向匪徒一邊,逼著便雅憫人與他們打仗。── 士師記綜合解讀

         「首領」:原文是「角落」,可能是用「房角石」的意思來指「領袖」。

         「四十萬」:原文是四百「千」,這個「千」可能不是真的1000人,而是一個「家族」或「軍隊單位」。因為 58 底波拉時期能動員的軍隊也只有四萬人。此段所有的「千」字應該都要解釋成一種「單位」而不是真的一千人。──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首領。原文字義角落角石。這些人是各支派的棟樑,中流砥柱,他們都來到米斯巴。──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憫人都聽見了。以色列人說:“請你將這件惡事的情由對我們說明。”

         便雅憫人都聽見了:被切成十二塊的屍體,也被傳送到了便雅憫支派(1929)。他們可能調查過此事的來龍去脈,掌握滋事匪徒的身份。但是,便雅憫支派對事態的發展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並未參加米斯巴總會。因為:①他們看到聚集在米斯巴的40萬軍隊,大為憤慨(20);②心中充滿自尊和排他情緒。若教會中發現罪惡,可以以此為鑒,按順序智慧地解決問題。教會若只以饒恕和愛為口號,容忍罪行、沒有分辨,悖逆神的面酵就會擴散到整個教會(林前56~13)。①發現信徒的行為該受指責,發現者就要私下給予勸告,讓他回轉離開罪(1815;約壹51617);②倘若不肯聽從,由兩三位信實的聖徒為證人,再次勸其悔改(1816);③若還不聽從,教會就要奉耶穌基督的聖名責備他,勸他悔改認罪(1817;提後42);④若他不接受教會的勸勉,就要逐出教會,從而維護教會的聖潔(31819;太1817)――《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憫人都聽見了」(3),還沒有經過調查,四十萬大軍就集結在便雅憫境內,便雅憫人無法不把這看作是對自己的恐嚇,當然也無法冷靜地對待這件事情(13)。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申十二8),卻沒有人去想什麼是「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申十二25),結果是肉體惹動肉體,內戰一觸即發。── 士師記綜合解讀

  便雅憫人都聽見了。以色列人集結起來要懲罰罪惡,這個消息在第一批人到達米斯巴的時候,甚至是他們到達之前,可能就傳到基比亞的便雅憫人那裡了。也可能是便雅憫如其他支派一樣收到了相同的召喚(見士1929) 

  對我們說明。這是對利未人說的話。當以色列人聚集起來的時候,他們要求利未人直接講述基比亞人犯下的罪行。──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那利未人,就是被害之婦人的丈夫,回答說:“我和我的妾到了便雅憫的基比亞住宿。

 

【士二十5基比亞人夜間起來,圍了我住的房子,想要殺我,又將我的妾強姦致死。

         想要殺我:匪徒的確威脅過利未人的生命,但他為了隱藏自己的卑鄙和自私,杜撰內容。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這位利未人和所有善於煽動群眾的人一樣,只強調基比亞人「凶淫醜惡的事」(6),卻隻字不提自己出賣家人的醜行;他隱瞞了自己的自私、無情(十九25)和冷漠(十九27~28),卻把基比亞匪徒的惡行誇大為基比亞全城的人都「想要殺我」(5);他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操縱百姓的情緒,不惜以公義的名義來製造全以色列的災難。百姓果然被煽動起來,既不照著律法的要求「細細地探聽」(申十七4),也沒有「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申十七6),更不去求問神,就憑著血氣的衝動,「眾民都起來如同一人」(8),一面倒地做出了決定(8~10)。── 士師記綜合解讀

  想要殺我。雖然前面一章沒有顯示這種恐嚇,但可能是為了實現記錄在士1922中的意圖。──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6我就把我妾的屍身切成塊子,使人拿著傳送以色列得為業的全地,因為基比亞人在以色列中行了凶淫醜惡的事。

         「兇淫」:「亂倫」、「通姦」、「姦淫」。──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這個利未人的陳述雖然有點誇大,但是還算中肯,距離事實不遠。他的控訴導致全以色列人的同心聚集,這是以色列進迦南以後第三次聚集,第一次是 書 181~28 分地業,第二次是 書 2210~29 為了約但河東建祭壇的事。──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士二十7你們以色列人都當籌畫商議。”

 

【士二十8眾民都起來如同一人,說:“我們連一人都不回自己帳棚、自己房屋去。

         對惡事的反感:以色列人是個很不簡單的民族。會為了一個社經地位頂多是中等的利未人,其離家的妾被姦殺的「小」事,而全部聚集起來,如同一人,欲對驍勇善戰的便雅憫支派作戰以除掉惡事。在現代,這種女人(尤其是社經地位平凡的)被輪姦致死的事,其實蠻常見於報章雜誌,可是不會全國都群起激憤,欲要除掉這等惡事。多數人的心態是,只要不發生在我或我的家人身上就好。雖說士師記時代是以色列道德最紊亂的時代,可是我們現代人連那個時候的道德觀,都比不上。

         「自己帳棚、自己房屋」:顯示這是剛由曠野進入迦南地的初期。──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眾民都起來。利未人講述了他受辱的經過以後,整個聚集的民眾齊聲抗議,群情激憤,同仇敵愾,他們無人願意回家,直到復仇之後。──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8~11總會上,以色列百姓做出決定:①懲戒基比亞匪徒之前,都不回家(8);②從40萬人中選出4萬名為民運糧(10);③不把女兒嫁給便雅憫人為妻(211);④治死不參加耶和華總會的支派(215)。十一個支派,決心除去以色列內部的罪惡,持定純潔的信仰,這理當得到高度評價(1351771919)。但在無情論斷兄弟支派的罪以先,他們應當為民族的光景向神悔改。今天許多人為教會和社會的問題,大發義怒、批評,但將這些問題視作自己的傷痛,“從改變自己開始”的改革者卻少之又少(73~5)――《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9我們向基比亞人必這樣行,照所掣的簽去攻擊他們。

         百姓衝動地做出了決定,既是因為對神的無知,「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也是因為對自己的無知,不知道自己同樣是需要憐憫的罪人,所以也不會公正、憐憫地對待罪人。正如主耶穌在說到那位行淫婦人時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人只有認識到神「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百三十3),才不敢隨隨便便地憑血氣去指責別人,而是戰戰兢兢地照著神的吩咐去除掉自己(太七1~5)和教會中的罪惡(太十八15~17),免得成了「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

         雖然百姓「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1),但他們只是打著神的招牌、走自己的路。神的百姓應當照著神的吩咐「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申十七7),但對付罪的動機和方法都應當根據神,而不是根據人,「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20)。人的血氣不能代替神的聖潔與公義,人的同情也不能代替神的慈愛和憐憫;人的情緒越高漲,就越容易意氣用事,被偏見所蒙蔽、被情緒所控制,結果只是被人操縱和利用,並不能榮耀神的名。── 士師記綜合解讀

  去攻擊。他們決定投入戰鬥,去攻擊基比亞的城邑並要求這些行惡者投降。──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0我們要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萬人挑取千人為民運糧。等大眾到了便雅憫的基比亞,就照基比亞人在以色列中所行的醜事征伐他們。”

         「為民運糧」:眾支派知道這次征討不易取勝,於是明智地部署供應糧草的方法。──《串珠聖經注釋》

         「醜事」:「不道德、褻瀆的行為」。──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一百人挑取十人。眾多的數量的人安營在一個地方,很難使所有的人得到食物,全部軍兵的十分之一由摯簽選出,被派去為集結的隊伍收集糧食。因而,一個人為前線的九個人提供食物。──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1於是以色列眾人彼此連合如同一人,聚集攻擊那城。

         連合如同一人:本書多處出現支派之間的敵意、不肯協助的態度(517121)。本文則描繪除便雅憫支派外,所有以色列緊緊凝聚在一起。共同體若要發展,就需全體成員團結一致。共同目標越明確,共同體就會越團結。教會的致命弱點之一就是教派之間的分裂,或同一教派內的紛爭。撒但的目的就是離間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31~5;加520),因此教會“合而為一”非常重要(44~6)。但合一運動有可能淪為盲目的一致主義,使福音變質。因此,當從多種角度,不斷思考和推動教會的合一。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彼此聯合如同一人。原文字義是聯合在一起如同一個會社這是件不同尋常的事,如此全體一致,同仇敵愾的士氣將消除希伯來各支派的利益分歧。──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2以色列眾支派打發人去,問便雅憫支派的各家說:“你們中間怎麼作了這樣的惡事呢?

  問便雅憫支派的各家。在訴諸于武力之前,集結的以色列人勸告便雅憫支派,促使其認識到他們所犯的罪行,交出當處死的罪犯。這是一個公平的主張,那些有罪的匪徒應該為他們所犯的罪行受到懲罰。──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2~16便雅憫人包庇基比亞匪徒,要與眾支派作戰。──《串珠聖經注釋》

 

【士二十13現在你們要將基比亞的那些匪徒交出來,我們好治死他們,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便雅憫人卻不肯聽從他們弟兄以色列人的話。

         他們只要懲治那些在這罪行上直接有罪的人。――《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是遵守《申命記》十七12的原則。以民此時尚遵神的吩咐,不似士師時代後期,任憑己意而行。――《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基比亞匪徒犯了十誡中六、七、十誡命,當受死刑(201517;利2013;申2212)。若放任罪人,就會削弱律法的權威,使百姓不懼神的公義。若不除去以色列共同體內部的罪惡,神的懲罰必然會臨到(1826~28)。便雅憫人卻不肯聽從:頑梗的人不僅容忍當死的罪,還慫恿行惡的人(132)――《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以色列人從前處理河東支派證壇事件的時候,是先由非尼哈帶著十個支派的代表去瞭解事實,好言相勸(書二十二13~20),所以沒有發生內戰。現在非尼哈還活著作祭司(27),但百姓的領袖們已經忘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而是帶著替天行道、自以為義的情緒,仗著人多勢眾,一上來就是宣判定罪、武力威脅(12~13),結果把便雅憫人的肉體也惹動了。一方是要「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13),結果卻是踐踏了弟兄的自尊;一方是要捍衛尊嚴,結果卻是為了惡人與「弟兄以色列人」(13)打仗。人若不以神為王,自己作自己的王,「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二十一25原文),結果自然就是爆發內戰。今天,多少家庭、教會的內戰,豈不也是因為我們「各人任意而行」(二十一25)的結果嗎?── 士師記綜合解讀

         「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這是遵守 申 1712 的原則。

         種族主義的惡:便雅憫支派不論對錯、一味地保護自己人,「種」族主義反倒帶來滅「種」之患。反觀現代,許多人不也是被種族主義所綑綁?就像每年的選舉,就是有三成的人,不管候選人人品好壞、能力高低,單純只憑看候選人講台語或國語,他的出生地在哪裡來投票,即使這個候選人包賭包娼、收受賄賂,都沒關係。便雅憫支派的下場,可作為借鏡。──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除掉這惡。他們所犯的罪如此嚴重,遭致必然處死的懲罰。只有這樣各支派才能從罪疚中得以自由(見申1351771919~21) 

  不肯聽從。便雅憫支派寧願內戰也不交出罪犯,在這種情況下,支派的利益和自尊使他們支持和護衛這些罪大惡極的匪徒。──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3  包庇袒護自己人犯的罪,就是參與犯罪……】便雅憫支派的首領對於在境內發生的嚴重罪行,也許聽到的是不符實際的報告,或者是過分驕傲,不肯承認百姓會那樣的下流卑鄙。不管怎樣,他們總是不肯聽從以色列其餘支派首領的話,交出犯罪之人由他們處理。他們忠於自己的支派勝於神的律法。

  既然包庇隱瞞親族的罪行,便雅憫全支派就與罪人同罪。從這件事可以窺見以色列全族的道德體系已整個瓦解。士師記以血腥的內戰作為結束,這就為以後在撒母耳領導之下,進入屬靈更新的新階段埋下伏筆(參撒上)。──《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二十14便雅憫人從他們的各城裡出來,聚集到了基比亞,要與以色列人打仗。

         「便雅憫」:以驍勇善戰聞名 創 4927 中雅各的祝福即可約略得知, 代上 840 122 也有提及。──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聚集。便雅憫支派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但卻是基於邪惡的動機。──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5那時便雅憫人,從各城裡點出拿刀的,共有二萬六千。另外還有基比亞人點出七百精兵。

         便雅憫是以色列勇敢善戰的支派,雅各預言便雅憫是個「撕掠的狼」(創四十九27),士師以笏(15)和掃羅王(撒上十20~21)都出自便雅憫支派。但便雅憫也是一個驕傲的支派,他們為了尊嚴、不顧真理,以二萬六千七百人面對「四十萬」敵人(17),好像很有勇氣,其實不過是白白地為幾個匪徒殉葬。

         「基比亞人點出七百精兵」(15),可能就是那「左手便利的」(16)的「七百精兵」(16),他們像以笏一樣都是左撇子(15)。── 士師記綜合解讀

  二萬六千。這個人數少於四十年曠野漂流結束時人口普查的人數(2641),只有其三分之一多,同樣的人口減少也表現在其他支派(見士2017)──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5~16便雅憫為以色列各支派中果敢善戰的一族;雅各在祝福中說他是個“撕掠的狼”(創四十九27)。士師中的以笏(15)和第一位君王掃羅(撒上十2021)都出自此族。參《代上》八40;十二2――《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聚集在基比亞的便雅憫軍隊有26700名,其中有700精兵,都是左手便利。便雅憫意為“右手之子”,他們卻是左手便利,頗有諷刺意味。雅各曾預言他們的勇武。他們雖處於數量的劣勢,卻敢於首先宣戰,體現了其勇氣(4927)。機弦:用小塊皮或用布編制而成的一種武器,中間夾上石頭,甩擲在敵人身上(撒上1749)――《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二十15~48 這事發生在士師時代的初期,即約書亞和他那一代人死後不久,因為當時由非尼哈作大祭司(28),會幕仍立在伯特利而不在示羅。便雅憫支派只有二萬六千七百士兵對抗其它支派的四十萬大軍(1517)。不過在第一場戰役中,便雅憫殺了二萬二千人(821)。在第二場戰役中,一萬八千以色列人被擊殺(2225)。以色列陷入這麼艱難的時刻,是因為他們不親近主,即使他們作戰的理由是合理的。在第18232628節,我們看到全國被迫在主面前謙卑下來,直到最後得到神所應許的成功。

在第三次的交戰中,以色列人利用伏兵的軍事策略。他們引開便雅憫人走出基比亞城外,然後放火燒城,正當便雅憫人逃到曠野時。以色列人便殺滅二萬五千一百便雅憫人。跟著他們燒毀所有便雅憫人的城邑,並殺了那裡的婦嬬(2948)
  在三次戰役中,便雅憫損失了二萬六千一百士兵(比較1517)(我們必須總結,他們在首兩天損失了一千人)35節和第4446節提到的殺滅,只指到最後一次戰役的傷亡數字。六百個生還者逃到臨門磐(47)。若非還有這些殘餘,那支派就被滅絕了。——馬唐納《士師記》

 

【士二十16在眾軍之中有揀選的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

         關於便雅憫人左手便利的問題,參看第三章15節的腳註。約重一磅(0.45千克)的“石”可以時速九十英里(145公里)的速度準確地投向目標。――《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有揀選的七百精兵」:可能是指15節的基比亞精兵。

          「機弦甩石」:是當時軍隊常用的戰具,亞述、埃及和巴比倫等國家都有使用。──《串珠聖經注釋》

         “機弦甩石”為古代作戰用的武器,亞述、巴比倫、埃及的軍隊都用過。甩出的石頭有的重達半公斤,射速有的快達每小時150公里。――《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機弦甩石」(16)是古代的一種遠端投擲武器,亞述、埃及、巴比倫和以色列的軍隊都用過。── 士師記綜合解讀

         「機弦甩石」:這是古時的戰爭武器,埃及、亞述、巴比倫與以色列人都使用過,大衛也用這武器打死過歌利亞撒上 1749 。甩出的彈石大約半公斤,速度可達每小時145~160公里。──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七百。這些使用機弦的熟練射手,可能就是前一節所述的,在便雅憫軍隊中代表基比亞的七百人。 

  毫髮不差。這個表述只是表示極其準確,便雅憫人後來也因善於用機弦甩石射箭而受到關注(代上122)。在現世歷史中據報告說,有些熟練的善射高手其技巧能使彈弓彈出的石頭擊穿盾牌和頭盔。──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7便雅憫人之外,點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萬,都是戰士。

         以色列人……四十萬:曠野第一次人口調查,以色列人共有603550(2321121),第二次601730(2651)。本文,除便雅憫支派(26700)和基列雅比人(218)外,聚集的兵丁達40萬。據此來看,幾乎可以參戰的以色列男丁,都參加了這次戰爭,如實反映內戰的嚴重程度。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四十萬。以色列的人口在減少。在出埃及後的頭一年,爭戰的人計算起來有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人,包括便雅憫的三萬五千四百人(14637)。出埃及後的第四十年,據說有六十萬零一千七百三十人,包括四萬五千六百便雅憫人(265141)──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7~18兩次戰事中,眾支派的軍隊均敗於便雅憫人手中。──《串珠聖經注釋》

 

【士二十18以色列人就起來,到伯特利去求問 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

         「到伯特利去求問神」:當時存放約櫃與祭司供職的地方是在伯特利(28)

         以色列人進迦南後,會幕先後設於示劍(8章; 24)、示羅(181 2212)、伯特利、示羅(撒上1章; 3)

          猶大支派首先進攻,因為他們驍勇善戰(參士11~21)。──《串珠聖經注釋》

         士師時代,會幕曾一度停放在伯特利(2628)。伯特利距米斯巴(1)只有8公里。從二十一12“迦南地的示羅”一語看,示羅這時還未建為以民敬拜中心。――《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伯特利:亞伯拉罕第一次築壇的地方(128),也是雅各見到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的地方(2810~19)。士師時代,伯特利作為宗教中心備受矚目(2026;撒上103;王上1228~135;王下23)。據2627節,以色列人在伯特利獻燔祭和平安祭,神的約櫃也在那裡。書181記載聖所在示羅,據撒上1321432143記載,約櫃被非利士人奪去之前一直在示羅。2119記載,耶和華的節期每年都在示羅舉行。由此可見,聖所和約櫃原在示羅,在本文的戰爭期間,把約櫃移到伯特利。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伯特利」(18)在「米斯巴」(1)北面不到8公里,可能是開戰以後,以色列人把約櫃從便雅憫境內的米斯巴運到了以法蓮境內更安全的伯特利(28)。這兩處可能都是會幕的臨時地點,會幕的常駐地點是「示羅」(二十一19)

         士師記一開始,就是以色列人求問神:「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1),神的回答是:「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2)。到了士師記的末尾,還是以色列人求問神,但內容卻不是攻擊迦南人,而是「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18);雖然神的回答也很相似:「猶大當先上去」(18),但卻不再有當初得勝的應許:「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2)

         當初,百姓求問「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而不是「我們如何上去攻擊迦南人」;雖然是把自己作戰方案交給神來批准,但畢竟還是神決定發動爭戰,所以神還是賜下了得勝的應許(24)。現在,百姓根本不求問神「能不能與便雅憫人爭戰」,而是仗著人多勢眾、自己決定開戰以後,才例行公事地來利用神、求問「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既然百姓不再以神為王,執意行在自己的路上,神就任憑他們弟兄相爭(28),接受教訓。

         猶大支派是領導支派。利未人的妾來自猶大支派的伯利恒(十九1),可能猶大支派的情緒也最激烈;但不肯善待摩西的孫子的,也正是猶大的伯利恒(十七9)。所以神就讓這個自以為義、卻不善待利未人的猶大支派首先上去接受管教,但卻沒有應許得勝。── 士師記綜合解讀

         「伯特利」:位置與「艾城」相當接近。 書 8912 這城座落於便雅憫與以法蓮的邊界。此城距離米斯巴大概有8公里。

         「猶大」:因為猶大支派也以驍勇善戰聞名,且猶大的地業接近便雅憫,可能比較熟悉當地的地形。──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就起來。最大的可能只是那些領袖到示羅的約櫃前去求問他們部署的計畫。很難想像全部四十萬軍隊都行軍到會幕求問耶和華,而這個地方可能就在附近。 

  伯特利。也有將該詞譯為神的殿。有人認為譯為神的殿比使用專有名詞伯特利更適宜,因為會幕在示羅,它位於伯特利以北9.5英里(15.2公里),米斯巴以北12.5英里(20公里),軍隊在米斯巴安營。他們就常去示羅到耶和華的殿中求問祂(見士212412)。然而,有可能約櫃後來在以利的時候被暫時從示羅移走(撒上434) 

  我們中間誰?。如此龐大的隊伍不容易在基比亞小山周圍展開,他們決定一次只派一個支派去進攻。 

  猶大。該支派以勇猛著稱,他們從本書一開始就已把守了險要的位置(112)──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8~28神給以色列人的教訓】一、他們與神的關係。神是他們的“王”。宣戰是神的事,他們不能自己商議決定之後,再讓神去執行—那是利用神的態度。這一點他們在這裡學習了。本來他們是非常堅決要攻打便雅憫。他們來到神面前,只問神誰當首先上去攻打;他們也如此認為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必定取勝的。第一日失敗後,他們在神面前哭號到晚上,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再去攻打便雅憫人。第二日失敗後,他們不但哭號,而且禁食到晚上,又獻燔祭和平安祭,甚至罷兵了。可見他們越來越察覺他們與神之間的問題,要求神赦免,重新建立與神之間的關係了。二、他們與便雅憫之間的關係。他們與便雅憫是兄弟,兩者不能分開,便雅憫的罪和傷害也是他們的罪和傷害。故此,他們攻打便雅憫人,首先受傷的是他們自己。最後,他們是否應該去攻打便雅憫人了。神卻應許他們不單可以去攻打便雅憫人,而且必然得勝。為什麼他們有意罷兵的時候,神卻要他們去攻打呢?原來,神使他們敗在便雅憫人面前,並不等於便雅憫人的罪不需要懲罰。罪是必須對付的,否則惡必隨著來到,但必須按照約法而行。現在,以色列人要思想如何懲罰便雅憫人了。從四十八節看他們似乎又過分了,因為他們將整個便雅憫支派都放在整個聖戰的規條之下,殺了全支派及城裡的人口和牲畜,又燒了所有的城邑。他們自己也為此痛苦了。這不是很荒謬嗎?可見徒有宗教規條而沒有神的帶領是很容易混亂,也是很危險的。——曾祥新《天道聖經注釋,士師記》

 

【士二十19以色列人早晨起來,對著基比亞安營。

         便雅憫人因為占盡地理優勢,又傳統善戰,故兩戰俱勝(1928)。以色列聯軍後用伏兵才取得勝利(2948)――《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起來。顯然是從米斯巴起來,那裡是軍隊主力安營的地方。──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19~21記載首場戰役,以色列聯軍被便雅憫支派擊敗。聯軍的兵力是便雅憫支派的十五倍,卻慘遭失敗,原因:①以色列聯軍雖是神的審判工具,本身也有必須除去的罪惡(191~2125)。他們本應為手足相殘的巨大悲劇負起責任、悔改,卻驕傲愚蠢地以審判官自居,為此受到神的懲罰;②便雅憫支派士兵懷著戰敗就滅亡的強烈危機意識,決一死戰。相反,聯軍或許仗著人多勢強掉以輕心;或許在戰場上不肯衝鋒陷陣,只想跟在其他支派之後。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20以色列人出來,要與便雅憫人打仗,就在基比亞前擺陣。

 

【士二十21便雅憫人就從基比亞出來,當日殺死以色列人二萬二千。

         便雅憫以二萬六千七百人的軍隊(1516)對抗四十萬的以色列人,在第一天便使他們傷亡二萬二千人(21),第二天再有一萬八千人傷亡(25)――《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基比亞附近山丘起伏,利於防守,不利進攻;便雅憫人又熟悉地勢、同仇敵愾;所以眾支派聯軍無法發揮人多的優勢,第一天就傷亡了「二萬二千」人(21)。以色列人和便雅憫人是弟兄,便雅憫人的罪,也是以色列的罪,便雅憫的痛,也是以色列的痛;百姓既然執意要攻打弟兄,神就讓他們自己先嘗到傷痛的滋味。── 士師記綜合解讀

         雖然這場戰爭神准許 2018 ,但以色列人還是失敗,大概是因為基比亞附近多山,地形崎嶇,因此便雅憫人佔了地利之便。

         以色列人來求問神,只是問「誰應該先上去爭戰」,整個場景與問答有如 士 11~2 ,只是對象由迦南人變成以色列的一個支派,這樣的對比出現在士師記的開始與最後,好像作者特別安排要凸顯出這個時代的荒謬。而理論上決定開戰前就應該來問神,但是以色列人已經決定開戰了才來問該派誰出去。──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出來。整個便雅憫軍隊二萬六千七百精兵強將集結在基比亞周圍。他們勇敢地出了城牆並襲擊佈滿山頭的猶大軍隊。 

  二萬二千。意思是便雅憫人幾乎是一人殺死一個。但這裡沒有提到便雅憫人的損失,他們肯定會損失一些。──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22以色列人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

  彼此奮勇。有人建議說22節應該在23節後面,才與故事內容的順序相符,這是古代的抄錄者不注意時,顛倒了這兩節的順序。然而,按照這樣的順序敘述故事的事件,仍然是能夠被理解的。──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22~25以色列人首戰失敗,並未認識到原因何在,故第二次戰爭再次遭到失敗。戰爭開始前,他們也曾求問過神(18),但那只是形式,他們並未認識此戰的真意。戰敗後,他們“彼此奮勇”(22),再次擺陣,以圖挽回局面。而且“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23),估計這並不是出於悔改,乃是出於埋怨。因此,他們不得不再次經歷痛心的慘敗。由此可知:①神為了使子民達到自己期望的境界,有時會使之經歷苦澀的失敗和挫折(3118);②公義之神對罪惡極其憎恨。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23未擺陣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求問耶和華說:“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華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

         第一天的慘敗使百姓冷靜下來,才想到便雅憫人是「弟兄」(23);他們已經打了一天的仗,然後才想起來求問神「可以不可以」打仗(23)。── 士師記綜合解讀

  上去。似乎是各支派聯盟派遣另一個代表團,求問耶和華指引方向。 

  哭號。以色列的失敗使眾民在耶和華面前謙卑下來,並認識到要全然地信靠祂,他們或許需要學到這樣的功課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87)。許多人他們對基比亞人的犯罪行為極其的憤概,但他們或許也犯有同類的罪行。例如,在西奈山和巴力~毗珥,所有以色列人隨同拜偶像的敗壞風俗。 

  我們兄弟。以色列人對捲入兄弟相互殘殺的戰爭感到心神不安,他們對便雅憫人的憤怒開始化為柔和。然而,耶和華指示他們繼續攻打。便雅憫人也需要謙卑下來,承認自己所犯的罪行。──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24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擊便雅憫人。

 

【士二十25便雅憫人也在這日從基比亞出來,與以色列人接戰,又殺死他們一萬八千,都是拿刀的。

         人一旦走在自己的路上,若不對自己徹底絕望,總是不肯甘心回轉的。所以神允許百姓繼續打仗,讓他們接受徹底的拆毀(23~25),第二天又傷亡了「一萬八千」人(25)。人以為美、神又允許的,不一定是我們所盼望的好事,也可能是對我們的拆毀和管教;唯有神以為美的,才是上好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滿足於神的「允許」。── 士師記綜合解讀

 

【士二十26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經過兩次的挫折,以軍更逼切地求問神。

          「獻燔祭和平安祭」:是為要向神認罪,與祂和好。──《串珠聖經注釋》

         經過再三失敗,以色列人開始思考失敗的根本原因,省察自己,為自己的驕傲和頑梗悔改。之前他們依靠兵力,尋求神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這次則以“一切出於耶和華”的謙卑懇切之心到神面前。他們通過“苦難”直視自己的罪惡本相,學會全然“順服”的態度(11971;來58)。神應許以自己的權能、智慧和安慰,使誠心悔改、虛己的人得飽足(1079;雅25)。禁食直到晚上:首戰失敗,他們在進到耶和華面前之前“彼此奮勇”(22),這次,立志單單依靠神。倘若他們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與便雅憫支派交戰,就不會作削弱體力的禁食禱告<41~17,關於禁食>。聖經記載很多為悔改、或為迫切的心願求告而禁食的例子(撒上76;珥213;徒99)(3428;珥114)――《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以色列人第一次慘敗,只是在神面前「哭號」(23);第二次慘敗,不但「哭號」(26),而且禁食、獻祭(26)。但他們所獻上的不是認罪悔改的贖罪祭,而是「燔祭和平安祭」(26),表明他們並不是認罪悔改,而是失去了自信和勇氣,所以要來討好神、利用神。── 士師記綜合解讀

         「燔祭」:整隻祭牲都在祭壇上燒掉的祭,有認罪,求神赦免的意思,參考 利 14 413~21

         「平安祭」:神與獻祭者一起分享祭物的祭,表示與神和好的意思。

         「獻燔祭和平安祭」:顯示他們有「悔改」與「與神和好」的心意。──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禁食。這是以色列軍隊第二次在便雅憫的挑釁下遭受災難性的損失。他們不知所措,困惑不解,並哀傷不已。耶和華指示他們去進攻,他們卻遭受了巨大的傷亡。他們試圖找到失敗原因的答案,就禁食並獻燔祭和平安祭。這是聖經中第一處出現禁食一詞的地方,儘管我們知道很早就有禁食的習慣。──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26~28經文提到伯特利的“約櫃”(在它長期放置在示羅之前)和“非尼哈”(參看書二二13),顯示這些事件發生在士師時代的早期。――《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士二十27~28那時 神的約櫃在哪裡。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這人早在以色列人未進迦南之前已負盛名(251~15 316), 在十二支派定居之初更扮演重要角色(229~34) 。 這次征討便雅憫人之役,他仍在場,可見整件事是在士師時代的早期發生(另參18)。──《串珠聖經注釋》

         非尼哈是位忠心的祭司,他的事蹟見《民數記》二十五115;《約書亞記》二十二934。摩西、亞倫、約書亞、以利亞撒死後,非尼哈便做了以色列人的宗教領袖。此時非尼哈仍在,證明所記的事發生在士師時代初期。

“神的約櫃”:本書只在此處提到約櫃。――《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百姓不再求問「可以不可以」打仗(23),而是求問是否應該「罷兵」(28),不但「彼此連合如同一人」(11)的心志不見了,伸張公義的豪情也沒有了。人出於肉體的情緒,不但來的快,去得也快;出頭是為了滿足肉體,縮頭也是因為體貼肉體。

         神任憑以色列人失敗兩次,死了四萬人,直到他們的自信徹底消失,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懷疑之後,這才說:「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28)。如果神一開始就讓人多勢眾的以色列人得勝,他們就會更加囂張、更難蘇醒。因此,神在前兩天是管教以色列人,第三天才是對付便雅憫人;雙方的罪神都不會放過,「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 士師記綜合解讀

         「約櫃」:士師記中約櫃只出現在此處。

         神也很有意思,一直任憑以色列人失敗,直等到以色列人失敗兩次,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不問神就開戰,神反而要他們繼續打,並且應許要把便雅憫人交在他們手裡。好像神透過戰敗來教導以色列人要尊重神,但便雅憫人的罪惡也是必須懲罰的,所以第三回合神就讓以色列人打勝仗。

         正義之師,甚至帶著神的旨意,也不一定保證過程中的每次出擊都必會獲勝。當然,最後的戰役是一定獲勝。士師記這裡的歷史記載,打破受成功神學影響的舊有觀念。這對人生的道路行走,具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我們生命中各樣的遭遇,即使是為了傳福音、為了正義的緣故,也不一定凡事順利,甚至可能還遭遇流血犧牲的苦難,但是不要因此而氣餒,失去信心。要相信最後在神的手裡。──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約櫃。這是士師記唯一一次提到約櫃。 

  在那裡。有些人認為所指的是示羅,有的認為是伯特利。會幕顯然是在示羅,從約書亞時期就設立在那裡(181)。到以利作士師的後期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撒上41011)。會幕在示羅見書2212;撒上1321432143。約櫃可能被轉移到臨時的場所,見士2018── SDA聖經註釋

  非尼哈。根據書221213記載,在約書亞的日子,非尼哈是示羅會幕中的祭司。在這段經文中提及他的名字,所以,與利未人和他的妾相關的事件是在巴勒斯坦的第一代以色列人生活的時期。這種說法支持了稍早闡述的觀點(見士182930191),即士師記最後五章描述的兩個事件發生在本書描述的其他的事件很多年以前。值得注意的有趣之點是,在但人遷移敘述中,摩西的孫子扮演了突出的角色,而在利未人的故事中,又提到了亞倫的孫子(見士1830) 

  明日我必將……交。神沒有讓以色列人贏得勝利,直到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預備以後。遭遇的挫折有效地驅使他們禁食和禱告,並認真地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勝利的延遲是神指出他們自己品格的缺點和糾正他們與別人相似的過失的時機,使他們在這期間能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以色列人過多的想要糾正他們弟兄的過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缺點。為了糾正人們這一普遍的毛病,耶穌闡釋了有關梁木和刺的道理(見太75)──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20:27-28>

【士二十27~28  神的約櫃不是在示羅嗎?】士師記單單在這段經文之中,提到神約櫃所在的城市。這件事可能說明,百姓很少去求問神。

  大祭司非尼哈也是約書亞時代的大祭司(參書2213)。這裡提到非尼哈作大祭司,以及會幕立在伯特利而不在示羅,可能表明這件事發生在士師時代的初期。──《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二十29以色列人在基比亞的四圍設下伏兵。

         本節到35節為戰事的綜述;3948節則是同一故事的詳細記載。――《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那時神的約櫃在那裡:聖經多次記載,百姓抬著象徵神臨格的約櫃參戰(612~1620;撒上434)。實際上,約櫃只象徵神的臨格,約櫃本身並不具備神奇的力量,可在戰爭中獲勝。以色列百姓依賴約櫃多於依靠神,從而多次戰敗(撒上451117~22)

         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可以藉著非尼哈這一歷史人物推測本事件發生的年代。非尼哈是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與普鐵的女兒,在曠野得的兒子,他是在士師時代初期作祭司。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設下伏兵。在前兩場戰役中,以色列軍兵過於自負,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基於正義的動機,並且人多勢眾。但這樣的優勢並非不需要精心地準備,勤於禱告,和仔細地謀劃。──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29~3629上與36~44是對該次戰爭的兩個描述,而以後者更為詳盡。──《串珠聖經注釋》

         29~35節是整個戰役的概述。── 士師記綜合解讀

         ◎ 2029~35 是整個戰事的概略敘述, 2036~48 則是戰事的詳細敘述。便雅憫人因為太過自信,使得自己失去城池的保護,終於被擊敗。──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士二十29~48便雅憫支派終於被以色列聯軍殲滅。以色列人在神面前徹底悔改,得到勝利的確信(28)。他們沒有像以前那樣魯莽地從正面進攻,經過周密的計畫,採用類似約書亞佔領艾城的戰術(83~28),大獲全勝。首先,以色列聯軍在四周設下伏兵(29)。然後,挑釁基比亞城中的便雅憫軍隊。兩次的勝利使便雅憫軍隊趾高氣揚,要出城殺個片甲不留(31)。擺陣的聯軍按著戰略故作撤退,便雅憫支派興高采烈地追擊(32)。埋伏在基比亞城邑四周的聯軍,一舉佔領了空蕩蕩的基比亞城(37);詐逃的聯盟主力軍回頭反擊便雅憫人,各處的伏兵也起來參戰。於是便雅憫支派成了籠中之鳥,除少數九死一生的人逃到曠野,幾乎全軍覆沒(42)。由此可知:①雖然惡人有時亨通,但他們的勝利和榮譽只是暫時,必有滅亡臨到他們(14520;箴2420);②神不會離棄真心信靠自己的人,必為他們存留最後的勝利和輝煌。人若依賴自己的才華、謀略,必會自投羅網。相反,人若順服聖靈的帶領,就會得享永恆的喜樂。因為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125),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提前48)――《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30第三日,以色列人又上去攻擊便雅憫人,在基比亞前擺陣,與前兩次一樣。

 

【士二十31便雅憫人也出來迎敵,就被引誘離城。在田間兩條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亞,像前兩次,動手殺死以色列人約有三十個。

         “被引誘離城”。約書亞攻擊艾城的時候也曾使用這種戰略。參看約書亞記八章12節的腳註。――《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本節下半可重譯如下:「他們像以前一樣殺傷以色列人;約有三十人倒斃在城郊和大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亞。」──《串珠聖經注釋》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十六18)。若沒有前兩次得勝,便雅憫人還不會這麼大意;但兩次得勝卻使便雅憫人自信心膨脹,所以才會「被引誘離城」(31),以致徹底失敗。── 士師記綜合解讀

         一通「基比亞」:這裡可能是抄寫的錯誤,應該是通「基遍」才對。──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引誘。以色列軍隊假裝撤退,從而引誘便雅憫人追趕他們。這樣便雅憫軍隊的後背和側腰就暴露在以色列軍隊的伏兵面前。 

  兩條路上。以色列軍隊佯裝沿著兩條大路逃跑,一條向北通向伯特利和示羅,另外一條通向名叫基比亞的小鎮。後者,有別於便雅憫人作基地的基比亞,便雅憫的基比亞被稱為在田野的基比亞。基比亞是一個很普遍的名字,意思是山丘。後者不在山地,而是在平地。──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2便雅憫人說:“他們仍舊敗在我們面前。”但以色列人說:“我們不如逃跑引誘他們離開城到路上來。”

 

【士二十33以色列眾人都起來,在巴力他瑪擺陣,以色列的伏兵從馬利迦巴埋伏的地方沖上前去。

         「巴力他瑪」:地點不詳。

          「馬利迦巴」:應作「基比亞之西」或「迦巴的空曠地」。迦巴在基比亞東北五公里(三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巴力他瑪:棕樹產地,位於拉瑪和伯特利之間的底波拉棕樹林(45)――《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巴力他瑪」:地點不詳,可能在基比亞的東北邊。

         「衝上前去」:「爆炸出來」、「破裂出來」的意思。──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在巴力·他瑪。原文字義棕樹的巴力。無人知道其準確位置,但它一定在基比亞附近地區。除了在基比亞設下伏兵外,另一部分以色列軍隊部署在這不知名的地點。當便雅憫人緊跟撤退的以色列軍隊而來時,他們出乎意料地遭到一支勇猛力量的打擊,與此同時在基比亞附近秘密設伏的伏兵也從背後攻擊便雅憫軍隊。以色列軍隊好像分成了三股軍隊。──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4有以色列人中的一萬精兵,來到基比亞前接戰,勢派甚是兇猛,便雅憫人卻不知道災禍臨近了。

         來到基比亞:貼切的譯法為“對抗基比亞(便雅憫)的軍隊”。在便雅憫面前故作逃亡,引誘他們離城,現在轉過頭來夾攻他們。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第三天的戰役,幾乎是約書亞艾城戰役(書八3~25)的翻版。但新一代百姓既然「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自然也不懂得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所以「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 士師記綜合解讀

  一萬精兵。這明顯是組成伏兵進攻基比亞基地的那支隊伍。 

  卻不知道。雖然便雅憫人意識到,他們在戰鬥中陷於困境,各人都忙於單兵作戰,各自為陣,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軍隊已完全陷入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厄運。 

  作者在下一節,中斷了對戰鬥進程細節的描述,轉而講述最後的結果,好像有意識地轉換讀者的注意力。──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5耶和華使以色列人殺敗便雅憫人。那日以色列人殺死便雅憫人二萬五千一百,都是拿刀的。

 

【士二十36於是便雅憫人知道自己敗了。先是以色列人,因為靠著在基比亞前所設的伏兵,就在便雅憫人面前詐敗。

  於是。作者在描述了戰場主要進程後,現在又回來並補充了其它一些細節。三十六節到本章結束,很好的補充了33節相關的戰鬥記敘,但作者插入34節和35節作為附加的解釋說明,顯然是要告訴作者交戰的結果。然後36節又重新開始繼續詳細的描述。──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7伏兵急忙闖進基比亞,用刀殺死全城的人。

  殺死全城的人。組成伏兵的一萬人(34)成功地奪取基比亞,然後放火將其燒毀。這是對同伴發出的信號,表示伏兵已取得成功,現在是佯裝逃跑的部隊回來參加到主力軍中乘勝追擊便雅憫人的時候了。──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37~38前兩次,以色列聯軍仗著人多勢強輕舉妄動,結果慘敗。這次,他們擬定周密的計畫。聖徒的屬靈爭戰亦然。雖然,聖徒有時會因罪惡勢力跌倒,要把它當作轉禍為福的機會,更加徹底地武裝自己<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37~42正如約書亞在艾城的策略一樣書八429),以色列人在此設下埋伏。以色列人假裝敗退,基比亞的軍隊在毫無防備下離城追趕,結果基比亞被佔領了。以色列的軍隊看見基比亞城火,便知道他們的伏擊成功了。――《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36~47節是戰役的詳細敘述。── 士師記綜合解讀

 

【士二十38以色列人預先同伏兵約定在城內放火,以煙氣上騰為號。

         神從前怎樣使所多瑪「煙氣上騰」(創十九28),現在也怎樣使基比亞的「煙氣上騰」(38)。神沒有立刻阻擋基比亞人的犯罪,只是因為神的時候還沒有到。現在神的時候到了,祂過去怎樣刑罰淫亂的所多瑪,現在也要怎樣對付淫亂的基比亞。── 士師記綜合解讀

 

【士二十39以色列人臨退陣的時候,便雅憫人動手殺死以色列人,約有三十個,就說:“他們仍像前次被我們殺敗了。”

  以色列人。似乎將39節第一部分與38節最後一部分連起來就更容易明白了,這是描述以色列人達成一致的計畫,這兩個句子可以這樣理解:他們應使巨大火焰的煙氣從城中升騰而起,然後以色列人就應該投入戰鬥。本書作者講述了這個計畫後,又繼續講述事情的進展情況,他說:便雅憫動手殺死。接著就描述事情如何準確地按照他們的計畫進行(40節,41)。便雅憫人看到他們背後城中的煙氣升騰,與此同時,逃跑的以色列軍隊突然停止逃跑,並開始強硬地抵抗。於是便雅憫人意識到他們上當了,他們被兩面夾擊的以色列軍隊捕獲,沒有一點可逃跑的機會。──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0當煙氣如柱從城中上騰的時候,便雅憫人回頭觀看,見全城的煙氣沖天。

 

【士二十41以色列人又轉身回來,便雅憫人就甚驚惶,因為看見災禍臨到自己了。

 

【士二十42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轉身往曠野逃跑;以色列人在後面追殺。那從各城裡出來的,也都夾攻殺滅他們。

         本節可重譯如下:「於是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轉身往曠野方面逃去;可是仍擺脫不了戰鬥。那從各城裡出來的把他們夾在中間殲滅。」

          「曠野」:指東邊的山區。──《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軍隊進入正式的追擊戰。據推測本節“曠野”與書161“曠野”、王下2545“平地”是同一場所。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曠野」:指「以色列中央山脈東面的乾燥地帶」。──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曠野。就是·亞文的曠野”(1812),在基比亞東面,從約旦河穀高地下來的坡地。這個地區在書161描述為從耶利哥上去,通過山地的曠野,到伯特利 

  那從各城裡出來的。一些舊的譯本此處是他們從城中出來[就是奪取基比亞的人]在他們中間消滅了他們。意思就是,那一萬以色列人,放火燒毀了基比亞以後,攔截了試圖逃向曠野的便雅憫人。──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3以色列人圍繞便雅憫人,追趕他們,在他們歇腳之處,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他們。

         「日出之地」:即東面。──《串珠聖經注釋》

         「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他們」(43),原文是「踐踏他們直到基比亞對面,向著日出之地」(英文ESV譯本)。── 士師記綜合解讀

         「追趕他們,在他們歇腳之處」:原文是「不歇息地追趕他們」。

         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有可能是「迦巴」的筆誤,迦巴與基比亞文字相當接近,且東面有深谷。

         「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他們」:應該是「踐踏他們直到基比亞對面,向著日出之地」。──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歇腳之處。原文單詞的意思是歇息。七十士譯本將該詞譯為從盧阿這好像是一個專有名詞,希伯來文該詞是指便雅憫人尋求庇護的地方,以色列人找到他們,並把他們殺掉。──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4便雅憫人死了的有一萬八千,都是勇士。

  一萬八千。這個人數是指在最初交戰中被殺的人數。其餘的二萬五千一百人(35)是在向曠野逃跑的追趕途中被殺的(45)──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4~45根據記載從夾攻到追擊、剿滅殘黨,共擊殺25000名便雅憫人,比35節記錄的人數,僅僅少100名。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二十45其餘的人轉身向曠野逃跑,往臨門磐去。以色列人在道路上殺了他們五千人,如拾取遺穗一樣,追到基頓又殺了他們二千人。

         「臨門磐」:為石灰地質之圓錐型山丘,位於伯特利以東六公里(四英里)

          「基頓」:地點不詳。

          「追到基頓」:又可譯作「直到把他們斬除」。──《串珠聖經注釋》

  臨門盤。被認為是在峻峭的石灰山上,這個山從各個方向都可以看到,它位於伯特利以東約3.5英里(5.6公里)和基比亞東北8.5英里(13.6公里)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一個叫臨門的村莊,今天為世人所知。 

  基頓。無人知道這個地方在哪裡。──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6那日便雅憫死了的,共有二萬五千人,都是拿刀的勇士。

         「二萬五千人」:為約數(35)。這數目顯然未包括前兩次與以軍交戰的死亡人數。──《串珠聖經注釋》

 

【士二十47只剩下六百人,轉身向曠野逃跑,到了臨門磐,就在那裡住了四個月。」

         逃亡而躲藏了四個月,直至雙方成立和平條約(二一1314)的“六百人”,是整個便雅憫支派惟一生還的人。――《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這六百人若未逃脫,便雅憫族早遭滅族之禍。――《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只剩下六百人……逃跑:便雅憫支派為罪付出慘重的代價。他們終於自食其果了(67)。但神在震怒中,仍然施行憐憫,留下六百人,成就對以色列12支派的應許(35224928;出244;民15~15;書434;太1928;雅11;啟74)。倘若當時便雅憫支派被徹底滅絕,後來就不能看到使徒保羅的名字(111)。臨門磐:據說那裡有一個大山洞,可供數百人藏身。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便雅憫支派共有二萬六千七百名戰士(15),在前兩天的戰鬥中死了一千人,第三天死了二萬五千一百人(35節;44~46),只剩下了六百人跑到「臨門磐」(47)。── 士師記綜合解讀

         「臨門磐」:位於基比亞東北約九公里,有天然峽谷,易守難攻。──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臨門磐。全部便雅憫軍隊的士兵只有六百人逃掉,他們隱藏在臨門山的石灰岩洞穴裡。── SDA聖經註釋

 

【士二十48以色列人又轉到便雅憫地,將各城的人和牲畜,並一切所遇見的,都用刀殺盡,又放火燒了一切城邑。

         以色列人大概惱恨便雅憫人的惡行和頑抗,以致有滅城之舉。

          「各城的人」:應作「男丁」。──《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人在兩次失敗後求問神的時候,還能謙卑地說是「弟兄便雅憫人」(2327);一旦得勝,卻又再次張狂起來,完全不顧便雅憫人是「弟兄」,以為只要神站在自己的一邊,就可以為所欲為地屠城,幾乎整個便雅憫支派都給基比亞的匪徒當了殉葬品。

         表面上,以色列人是在替天行道、施行公義的審判。實際上,只有經過「探聽,查究,細細地訪問」(申十三14),確認某城裡的百姓集體拜偶像的時候,律法才允許執行滅城的刑罰(申十三12~16)。 以色列人殘酷地毀滅了便雅憫支派的「一切城邑」(48),不管是出於熱心,還是為了報復,都不符合神的律法。然而神卻任憑這一切發生,讓他們做完之後才後悔(二十一2),好讓我們認識到「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的可怕惡果。

         士師記就是我們的鏡子,在人言更加可畏的網路時代,我們更應當提醒自己:我們越是想行公義,越要注意不可讓肉體出頭;我們越是站在神一邊,越要注意「行公義」時不要忘記「好憐憫」(彌六8)。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活在自己裡面的人,屬靈的知識越多,就會變得越驕傲、越自以為義,以致得理不饒人,把「行公義」變成自以為義,把「造就人」變成「敗壞人」(林後十三10),最後自己也落到神「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裡。只有「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才可能按著真理去「行公義,好憐憫」(彌六8);只有活在基督裡面,讓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成形,屬靈的知識才能成為對自己、對別人的祝福。── 士師記綜合解讀

         ◎ 2048 的處理方法,跟神命令對迦南人的「滅絕淨盡」申 72 2016~18 是一樣的,但這是神的心意與命令嗎?──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一切所遇見的。這種不加區分的對平民百姓的肆意屠殺,不管他們是不是潰散逃跑的軍兵,這種作法全然沒有道理。基比亞人的罪需要被懲罰,因為他們罪大惡極。然而,當便雅憫人有效地抵抗被消滅以後,以色列人的義務就盡完了。個別肆意作惡者可以將之繩之以法。他們的城基比亞已經成了廢墟,這就足夠了。沒有任何理由要把整個支派無情地滅絕,也不應該將他們所有的城邑都燒毀。然而,似乎戰爭鼓動人喪失理智的狂熱尚未熄滅,縱使他們肆意妄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常常不由自主,聽不到理性和良知的聲音。特別是在他們沒有傑出領袖引領的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領袖要為軍隊尋求方向並鍛煉他們的控制能力。以色列軍隊受傷的自尊心,在被遠遠弱小於他們的敵人兩次擊敗以後,更是刺痛難耐,這也招致他們犯更大的罪,這罪無論在程度和範圍上,都比他們試圖要懲罰的人更嚴重。──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20:48>

【士二十48  便雅憫支派出了哪些名人?】便雅憫支派經過這場大屠殺以後,最終得以恢復元氣。以色列人第一任君王掃羅(參撒上921)是出於這個支派。以後的王后以斯帖(參斯25~7),以及使徒保羅(參羅111)都是便雅憫人。不過這支派常常被認為是以色列各支派之中最小的一個(有如在詩6827之中所說)。──《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二十章  利未人的醜陋】利未人正是醜陋人性的寫照。這一點從他向以色列“會眾”的報告中可以看到:a 第四節中故事的敘述者稱她的妾是被害之婦人,更清楚的翻譯是“被謀殺之婦人”。我們在十九章二十九節說,利未人的妾是被他自己殺害的。那麼,這裡的敘述者是在暗示,利未人就是兇手。這一點利未人隱藏了,卻將責任推給了基比亞人。b 他將矛頭指向基比亞的領袖們,將全城的人都牽扯在內。他也許害怕,若不這樣說,以色列的“會眾”不會為他報仇。c 他改變了基比亞人圍房子的動機。基比亞匪徒的目的是要與他交合,他卻說是要殺他。他又隱藏了自私地將妾拉出房外的作為,卻暗示基比亞人謀殺了他的妾。

利未人誤導了“會眾”,暴露了自己的醜陋。他稱基比亞的人行了“凶淫醜陋的事”其中“醜陋”的基本意思是愚蠢和不敬畏神。他的指責也指向了自己的行為。他呼籲以色列全“會眾”遵照以色列的約法處理這件事,其實是“利用”神聖的約法去成就他“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 ,比從開始即放棄約法而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的人更加顯得醜陋。——曾祥新《天道聖經注釋,士師記》

 

【思想問題(20)

 1 以色列人處理基比亞人的暴行時持什麽態度?參1930 201 8~9。和士師時代通常各自為政的局面有什麽差異呢?

 2 你認為以色列支派出兵攻打基比亞人是魯莽之舉嗎?參9~10 18節。當你處理重要事務時,會否因為環境急逼而無暇先求問神的心意呢?

 3 你認為眾支派所提出的要求(13)是否合理呢?為何便雅憫支派不肯把原凶交出?是基於自義、面子還是不想受制於外在道德規範呢?

 4 你會否因為「黨派觀念」而袒護別人,不肯認錯呢?保羅對教會內分黨的現象提出了那些教訓呢?參林前110~17。你是否重視在基督裡的合一,甘願放下你自己在事奉崗位、經驗及人際關係上所建立的「領導地位」呢?

 5 以色列支派的軍隊連敗兩天,但是仍沒有灰心,反而緊緊求問神。你有沒有這種精神和信心呢?

 6 以色列民在伯特利獻燔祭和平安祭,和戰爭的成敗有何關連呢?

 7 以色列軍隊第一次敗陣除了不熟悉地勢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嗎?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