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士師記第十五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參孫兩次擊殺非利士人】

    一、參孫為報復妻子岳父被殺,大大擊殺非利士人(1~8)

    二、參孫被猶大人出賣,他用驢腮骨擊殺一千非利士人(9~17)

    三、神使窪處裂開湧出水來,解參孫乾渴(18~19)

    四、當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時,參孫任士師二十年(20)

 

貳、逐節詳解

 

【士十五1過了些日子,到割麥子的時候,參孫帶著一隻山羊羔去看他的妻,說:“我要進內室見我的妻。”他岳父不容他進去,

   〔呂振中譯〕過了些日子,到割麥子的時候,參孫帶着一隻山羊羔去看望他妻子;他說:『我要進臥房去找我妻子』;妻子的父親卻不讓他進去。

   〔原文字義〕割」收割,收穫;「麥子」小麥;「內室」房間;「容」允許。

   〔文意註解〕過了些日子,到割麥子的時候,參孫帶著一隻山羊羔去看他的妻」:『割麥子的時候』約陽曆五月間;『一隻山羊羔』當地的慣常見面禮,作為賠罪。

         「說:我要進內室見我的妻。他岳父不容他進去」:『內室』婦女的起居處;『我的妻』參孫的妻子婚後仍住在娘家。

 

【士十五2說:“我估定你是極其恨她,因此我將她給了你的陪伴。她的妹子不是比她還美麗嗎?你可以娶來代替她吧!”

   〔呂振中譯〕父親說:『我心裏估定說:你一定極恨她,因此我將她給了你的一個陪伴;她的小妹子不是比她俊美麼?那儘可以歸你來代替她呀。』

   〔原文字義〕估定(原文雙同字)」心裡想,斷言;「極其恨(原文雙同字)」恨惡。

   〔文意註解〕說:我估定你是極其恨她,因此我將她給了你的陪伴」:『估定』心裡以為;『極其恨她』因她出賣了參孫(參士十四1719);『給了你的陪伴』請參閱十四20

         「她的妹子不是比她還美麗嗎?你可以娶來代替她吧」:『她的妹子』參孫的岳父已經收過了參孫的聘禮,所以自知理虧,也可能害怕參孫的力量,所以提議娶他更美麗的次女,以避免報復。

 

【士十五3參孫說:“這回我加害于非利士人不算有罪。”

   〔呂振中譯〕參孫對他們說:『這回我若加害於非利士人,我對他們是不算為有罪的。』

   〔原文字義〕加」做,製作,完成;「害」壞的,惡的;「不算有罪」除罪,無罪。

   〔文意註解〕參孫說:這回我加害于非利士人不算有罪」:『不算有罪』參孫遷怒於非利士人,自認為報復有理。

   〔話中之光〕()「這回我加害于非利士人不算有罪」,這句出於血氣的狠話,是因為參孫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參孫的岳父知道他很容易被「眼目的情欲」(約壹二16,下同)吸引,沒想到不但他「肉體的情欲」需要被滿足,「今生的驕傲」也需要獲得滿足。活在肉體裡的人,不但很容易得罪人,也很容易被人得罪。

         ()這是參孫一生的一個重要時刻。一般來說,參孫會報復這個焦慮不安的父親或背信棄義的妻子,但他可能認為,他們向他所做的事是由於非利士人的施壓,他們恨他是因為他是以色列人。在那次事件中,他決心藉著打擊非利士人的暴政找出結症。非利士人已招致麻煩,在燒滅非利士人禾稼的火光中,參孫覺得真摯地投入到反抗非利士人的戰鬥中是無可指責的。

 

【士十五4於是參孫去捉了三百隻狐狸(或作“野狗”),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

   〔呂振中譯〕於是參孫去捉了三百隻狼,取了火把來,將狼尾巴對尾巴捆上,將一枝火把插在兩條尾巴中間。

   〔原文字義〕狐狸」狐狸,狐狼,野狗。

   〔文意註解〕於是參孫去捉了三百隻狐狸」:『狐狸』可能是野狗或胡狼,因狐狸非群居動物,不容易抓到三百隻。

         「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如何捆上而不被咬傷,實非易事;『火把』指浸有油脂或樹脂的易燃物。

 

【士十五5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站著的禾稼,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

   〔呂振中譯〕他將火把點著,就放狼進入非利士人站着的莊稼,將堆積的禾捆、站着的禾稼、以及葡萄園、橄欖園、盡都燒了。

   〔原文字義〕堆集的禾捆」堆疊;「未割的禾稼」禾稼。

   〔文意註解〕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站著的禾稼」:『站著的禾稼』禾稼割後綁成捆使之站立,容易曬乾。

         「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盡都燒了』三百隻狐狸帶著點燃的火把,瘋狂逃竄;時值五、六月間,天乾物燥,牠們所到之處,傾刻間成為火海。

 

【士十五6非利士人說:“這事是誰作的呢?”有人說:“是亭拿人的女婿參孫,因為他岳父將他的妻給了他的陪伴。”于是非利士人上去,用火燒了婦人和她的父親。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說:『這是誰作的呢?』有人說:『是亭拿人的女婿參孫,因為他岳父將他的妻子給了他的一個伴郎。』於是非利士人上去,用火燒了婦人和她的父親〔有古卷加:的房屋〕。

   〔原文字義〕亭拿」你將數算,一部分。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說:這事是誰作的呢?」:參孫大概是在晚間作這事,所以一般非利士人並不知校是誰作的。

         「有人說:是亭拿人的女婿參孫,因為他岳父將他的妻給了他的陪伴」:『有人說』無法確定是誰說的,也許是知悉參孫婚事內幕的人,根據他自己的猜測。

         「于是非利士人上去,用火燒了婦人和她的父親」:這話顯示:(1)婦人由於害怕她和父家被火燒才出賣參孫(參士十四15~17),如今反而導致恐嚇成真;(2)非利士人可能想藉此羞辱參孫,反而更引起參孫的報復(7)。這兩種情形正好表明了世人無由生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士十五7參孫對非利士人說:“你們既然這樣行,我必向你們報仇才肯甘休。”

   〔呂振中譯〕參孫對非利士人說:『你們既然這樣行,我總要在你們身上報仇纔肯罷休。』

   〔原文字義〕報仇」報復;「甘休」中止,結束。

   〔文意註解〕參孫對非利士人說:你們既然這樣行,我必向你們報仇才肯甘休」:任性的人總要找理由為自己出氣:(1)參孫認為伴郎對不起他,就去擊殺了三十個非利士人(參士十四19)(2)又認為岳父對不起他,就放火燒毀了非利士人的莊稼就「不算有罪」(3)(3)如今非利士人報復他的岳父一家,他就覺得非利士人都對不起他,必須報仇『才肯甘休』。上述理由都不合邏輯。

   〔話中之光〕()參孫的邏輯很任性,他認為伴郎對不起他,就去擊殺了三十個非利士人(參士四19);他認為岳父對不起他,就放火燒毀了非利士人的莊稼就「不算有罪」(3);而非利士人報復他的岳父一家,他就覺得非利士人都對不起他,必須報仇「才肯甘休」。錯誤加上錯誤永遠不會等於正確,肉體碰肉體永遠也不能變得屬靈,參孫完全活在自己的肉體裡。但在神看來,這不過是當時神百姓的生活寫照。百姓就是這樣活在自己裡面,無視律法的管理,更沒有分別為聖的實際。

         ()冤冤相報何時了,必須有人出面承擔,仇恨方能解決。基督在十架上受死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參孫可不是這種人。是他自己給一度想聯姻的家庭帶來這場災禍,現在又口口聲聲說要進行最後一次的復仇,言下之意,彷彿憑他一己之力就能弭平這個血淋淋的惡性循環似的。

 

【士十五8參孫就大大擊殺他們,連腿帶腰都砍斷了。他便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內。

   〔呂振中譯〕參孫就打到他們四腳朝天,大行殺戮;他便下去,住在以坦磐巉岩的罅隙裏。

   〔原文字義〕大大」巨大的;「擊殺」傷害,屠殺;「以坦」野獸的巢穴。

   〔文意註解〕參孫就大大擊殺他們,連腿帶腰都砍斷了」:本句乃描述參孫殺人如麻:『連腿帶腰都砍斷了』乃是當時的一句諺語,源自摔跤用語,「小腿在大腿之上」形容全然地摔倒對方,此處用來表示「大大擊殺」。

         「他便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內」:『以坦磐的穴內』指某處一般人難以到達的懸崖裂縫,確實地點不詳,可能位於猶大支派境內(9)

 

【士十五9非利士人上去安營在猶大,布散在利希。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上去,紮營在猶大,在利希〔即:「腮骨」的意思〕四散侵掠。

   〔原文字義〕安營」紮營;「猶大」讚美的;「布散」鬆開,擴散;「利希」腮骨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上去安營在猶大,布散在利希」:『利希』原文字義「腮骨」,是事件之後才命名以紀念參孫「用驢腮骨殺人成堆」(1619),確實地點不詳。

 

【士十五10猶大人說:“你們為何上來攻擊我們呢?”他們說:“我們上來是要捆綁參孫,他向我們怎樣行,我們也要向他怎樣行。”

   〔呂振中譯〕猶大人說:『你們為甚麼上來攻打我們呢?』他們說:『我們上來是要捆綁參孫,他怎樣待我們,我們也怎樣待他。』

   〔原文字義〕捆綁」綁住,監禁。

   〔文意註解〕猶大人說:你們為何上來攻擊我們呢?」:參孫是但族人(參士十三224),現在非利士人到猶大境內尋仇,想必是因為參孫所躲之處就在猶大。

         「他們說:我們上來是要捆綁參孫,他向我們怎樣行,我們也要向他怎樣行」:『也要向他怎樣行』就是以牙還牙,報仇的意思。

 

【士十五11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對參孫說:“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你向我們行的是什麼事呢?”他回答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

   〔呂振中譯〕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巉岩的罅隙裏,對參孫說:『非利士人怎樣轄制我們、難道你不知道麼?你對我們這樣行、是甚麼意思?』參孫對他們說:『他們怎樣待我,我就怎樣待他們。』

   〔原文字義〕轄制」管轄,統治。

   〔文意註解〕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對參孫說」:『三千猶大人』猶大人勞師動眾,不去抵擋一千非利士人(15),卻用來捕捉一個參孫,可見對他相當忌憚。

         「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你向我們行的是什麼事呢?」:意指你怎麼叫我們受連累呢?

         「他回答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意指我報仇有理。

   〔話中之光〕()參孫雖然渾,猶大人卻更渾。參孫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固然是出於血氣的報復心理;但猶大人說「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你向我們行的是什麼事呢」,更是靈裡昏暗到極點。

         ()非利士人的「轄制」原文又譯為「管理」(士八22),與從前那些仇敵的「欺壓」(士四3)、「壓制」(士六2)、「擾害欺壓」(士十8)不同,表明非利士人的「轄制」很有技巧,以致猶大支派已經習以為常地甘做受「轄制」的順民。進迦南時最勇敢的猶大「獅子」(參士一3;創四十九9),現在已經被馴服成了獅子狗,分不清誰是仇敵、誰是弟兄;不但不敢抵擋一千非利士人(15),反而興師動眾地動員三千人去捉拿參孫,把神幫助他們爭取自由的器皿當作麻煩。

         ()猶大人違背神,不願負神的軛,而甘心負非利士人的軛:「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顯然是責怪參孫干擾平安被奴役的現狀;他們寧願聚眾捆綁參孫,而不肯團結支援參孫,同胞的愛在哪裏?真是沒有原則的世代。

         ()參孫在節的答覆,說明這一章之中的事件背後的精神:「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報復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劣行。冤冤相報,永無了結。這也像澳洲土人所用的回擲器,你將它投向別人,它仍會飛回傷害你。只有饒恕能止息彼此之間的不斷報復行為。

         ()在士師記開始的時候,以色列就開始失去團體的見證。用新約的話來說,他們不再站在身體裡去跟隨主的路。現在到了參孫的時候,就不僅是失去了團體的見證的問題,而是他們用團體的見證那一個原則來對付弟兄,而去抓參孫。抓參孫作甚麼?交給非利士人。為甚麼要交給非利士人呢?祈求我們自己的平安。

 

【士十五12猶大人對他說:“我們下來是要捆綁你,將你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參孫說:“你們要向我起誓,應承你們自己不害死我。”

   〔呂振中譯〕猶大人對他說:『我們下來、是要捆綁你,將你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參孫對他們說:『你們要向我起誓不將我殺掉纔行。』

   〔原文字義〕交在」給,置,放;「應承」(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猶大人對他說:我們下來是要捆綁你,將你交在非利士人手中」:『下來』形容從懸崖峭壁的頂上爬下來到達洞穴處(8)

         「參孫說:你們要向我起誓,應承你們自己不害死我」:參孫的意思是,他不反抗族親的捕捉,不傷害骨肉之親,但求他們不對他動刑。

   〔話中之光〕()對猶大人的懦弱和邪惡,參孫感到失望和懷疑。但他的仇敵是非利士人,不是同胞。此事件或許會加劇參孫對仇敵的憎恨,因為正是他們使同胞變得如此卑劣。參孫像羊羔任由自己熱愛的同胞捆綁,使人聯想到耶穌基督的崇高之愛,為救贖人類任由人苦待,如同被牽往宰殺之地的羊羔(參徒八32;羅八36)

 

【士十五13他們說:“我們斷不殺你,只要將你捆綁,交在非利士人手中。”於是用兩條新繩捆綁參孫,將他從以坦磐帶上去。

   〔呂振中譯〕他們告訴他說:『不,我們只要將你捆綁,交在非利士人手中罷了;我們斷不害死你。』他們就用兩條新的粗繩子捆綁參孫,從巉岩裏給帶上去。

   〔原文字義〕斷不殺(原文雙同字)」殺害,治死;「以坦磐」巖石,山崖。

   〔文意註解〕他們說:我們斷不殺你,只要將你捆綁,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參孫束手就擒,甘願被弟兄捆綁,顯出他的弟兄之情,雖然私德有缺陷,仍有其被神使用之處。

         「於是用兩條新繩捆綁參孫,將他從以坦磐帶上去」:『兩條新繩』非常結實,用意在防止押送途中被他掙脫。

   〔話中之光〕()雖然遭受非利士人的逼迫,大多數以色列人無意對抗。他們習慣安於現狀、相安無事,忘了從神領受祭司國度的偉大使命(參出十九6)。與曠野漂流的以色列人相似,不積極邁向應許之地迦南,常常想念埃及的為奴生活(參出十六2~3)。參孫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欲脫離充滿奴性的屈從。對以色列百姓而言,他的崛起或許僅僅是匹夫之勇,結果他們將參孫捆綁,交到外邦人手中(參太二十六14~15)

         ()大人綑綁參孫之舉,證實敬虔之人必受逼迫(參提後三12),先知在本家不受尊敬(參太十三57)。現今也有很多類似的人,他們一味惜已,視將安逸為至福,嘲笑委身崇高真理的人。但基督徒卻渴慕永恆,雖生活在世界卻不屬於世界(參傳三11;約十六33;十八36)

         ()參孫雖然活在肉體裡,卻比猶大人強得多,從來沒有傷害弟兄,而是甘願受綁,這正是他對神的信心。神藉著參孫身上的這一點點信心和美德,顯明了神百姓墮落後的可憐光景。今天,也有一些信徒對於拯救靈魂、與仇敵爭戰沒有勇氣,對教會內部的是非紛爭卻很有興趣;指責那些活在肉體裡的「參孫」時很起勁,卻看不見自己是甘心順服世界「轄制」的猶大人。

         ()當參孫被自己的骨肉以色列人,捆綁交給非利士人的時候,是甚麼力量支持他繼續攻擊非利士人,因為參孫知道自己一出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拿細耳人是分別出來歸神的人,他和以色列人有分別。他不與以色列人計較恩怨,計較是非。他不為自己伸冤,他願意被猶大人捆綁交給非利士人,他單單依靠神。在他絕望之時,他的眼睛只望天,仰望神賜他力量,所以他列在信心見證人中(參來十一32)

 

【士十五14參孫到了利希,非利士人都迎著喧嚷。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臂上的繩就像火燒的麻一樣,他的綁繩都從他手上脫落下來。

   〔呂振中譯〕參孫來到利希〔即:「腮骨」的意思〕,非利士人就吶喊起來迎着他;永恆主的靈大大激動參孫,他手臂上的粗繩子就像火燒的麻一樣,綁他的繩子都從他手上成了灰般掉下來。

   〔原文字義〕迎著」遭遇,降臨;「喧嚷」喊叫;「大大」昌盛,興旺;「綁繩」綑綁物。

   〔文意註解〕參孫到了利希,非利士人都迎著喧嚷」:『迎著喧嚷』形容非利士人欣喜若狂,對著他大聲喊叫。

         「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臂上的繩就像火燒的麻一樣,他的綁繩都從他手上脫落下來」:『感動』原文是「猛推、驅使」的意思,表明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動參孫;『像火燒的麻一樣』形容非常容易掙開。

 

【士十五15他見一塊未乾的驢腮骨,就伸手拾起來,用以擊殺一千人。

   〔呂振中譯〕他看見一塊未乾未脆的驢腮骨,就伸手撿起來,用來擊殺千人。

   〔原文字義〕未乾的」(原文無此字);「腮骨」顎骨。

   〔文意註解〕他見一塊未乾的驢腮骨,就伸手拾起來,用以擊殺一千人」:『未乾的驢腮骨』重而有韌性,不易斷碎,是參孫唯一用過的武器;『擊殺一千人』有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話中之光〕()參孫用驢腮骨擊敗非利士人。參孫隻身擊敗一千非利士人,用詩歌慶祝自己的勝利。(1)因著耶和華的靈,捆綁他的繩索脫落。這象徵復活的耶穌,破除死亡的捆綁和轄制、敗壞黑暗的權勢(參來二14)。參孫靠神的幫助擊敗愚弄他的勢力;(2)手持鐵器的一千非利士人,與撿起驢腮骨孤軍奮戰的參孫,形成鮮明的對比。神揀選世上軟弱的,使強壯的羞愧(參林前一27)

 

【士十五16參孫說:“我用驢腮骨殺人成堆,用驢腮骨殺了一千人。”

   〔呂振中譯〕參孫說:『我用驢腮骨殺人一堆一堆;我用驢腮骨擊殺了千人。』

   〔文意註解〕參孫說:我用驢腮骨殺人成堆,用驢腮骨殺了一千人」:『驢腮骨殺人成堆』原文「驢」和「堆」的讀音相似,是典型的希伯來文詼諧雙關語,展現出參孫特有的粗曠風格,中文無法將意思傳神地翻譯出來。

 

【士十五17說完這話,就把那腮骨從手裡拋出去了。那地便叫拉末利希。

   〔呂振中譯〕說完這話,就把那腮骨從手裏拋出去;於是那地便叫做拉末利希〔即:「腮骨高地」的意思〕。

   〔原文字義〕拉末利希」腮骨的高,腮骨成堆。

   〔文意註解〕說完這話,就把那腮骨從手裡拋出去了。那地便叫拉末利希」:『拉末利希』將殺人地點取名「腮骨造成的高堆」,簡稱「利希」(919),意即腮骨,確實地點不詳。

 

【士十五18參孫甚覺口渴,就求告耶和華說:“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

   〔呂振中譯〕參孫非常口渴,就呼求永恆主說:『你既將這麼大的拯救交在你僕人手中,難道你如今要任我渴死,落在沒受割禮的人手中麼?』

   〔原文字義〕甚」極度地,非常地;「這麼大的」巨大的。

   〔文意註解〕參孫甚覺口渴,就求告耶和華說」:『甚覺口渴』形容精疲力竭時的狀態;『求告耶和華』參孫雖然神勇,卻仍如常人受肉身的限制,故此轉向神求告祂。

         「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這麼大的拯救』形容非同凡響的戰果;『未受割禮的人』指非利士人,因他們沒有行割禮的習俗。

   〔話中之光〕()就在參孫擊殺一千人那個時刻他說快要渴死了。這是要說明,力大如參孫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候,人是不能過分自信,因為他知道的實在是有限。真正知道的是神。他在人「你爭我奪」和「爾虞我詐」的過程中,仍然成就了他的目的──攻擊非利士人。神的秘密往往是人所忽略的。

         ()耶和華的力量臨到參孫,但他驕傲並誇張自己的勇力。他說:「我用驢腮骨殺了一千人」(16),並自恃他有這樣大的功蹟,求神賜他水喝。驕傲會使我們將神所成就的工作之榮耀歸於自己。

         ()參孫在肉體上、精神上皆感到精疲力竭。在個人的大勝利以後,他的態度很快消沉,變為自艾自憐──「豈可任我渴死呢?」我們做出極大的努力,心力交瘁之後,情緒容易受到損傷。在大的成就以後,常會有嚴重的情緒低落。你受到傷害時,不要以為神對你有所虧欠,切記要避免這種試探!是祂的力量使你得勝的。要讓你的態度、行動、言語,專心一意地以神為中心,不要高舉你自己。

         ()我們原來沒有權利,在危機的困苦中要神賜力。我們必須先與祂相交,為祂爭戰,甚至到筋疲力盡的地步。我們若真的在祂的生命中,也為事奉祂而盡力,我們就沒有什麼不可祈求了。

 

【士十五19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那泉直到今日還在利希。

   〔呂振中譯〕神就使利希的臼狀窪地裂開,就有水從那裏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便復了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即:「呼求者的水泉」的意思〕;那泉到今日還在利希。

   〔原文字義〕窪處」臼;「裂開」劈開,破開;「復原(原文雙字)」返回,轉回(首字);復甦(次字);「隱哈歌利」神的回應之泉。

   〔文意註解〕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窪處』指地面下陷成一天然的坑洞;『有水從其中湧出來』指湧出泉水。

         「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那泉直到今日還在利希」:『隱哈歌利』意思是「呼求者的水泉」,確實地點不詳;『直到今日』即指本書寫作之時。

   〔話中之光〕()神的水泉在任何地方都能湧出。如果沒有現成的,可以造一個出來。在炎熱的岩石中間,我們實在已經困倦。於是祂在曠野為我們湧出水來。疲乏的戰士啊,要有勇氣!神是造你的,知道你的情況。祂也必使用你,供給你一切的需要。那水泉現在還有。祂能使水泉從岩石湧出,使苦水變為甘甜,使你喝了生命的活水,解除心靈的乾渴。

         ()參孫到底是必死的世人,他的耐力有限,久戰感到口渴;這是聖經記載他第一次呼求耶和華:「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18)?這表示他知道自己的缺乏,想到神的榮耀。這是參孫第一次祈禱蒙允的經驗,是在他自己力量衰竭,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他拋開驢腮骨,拋開血氣的兵器,仰望呼求神,就得神賜下活水湧出:「呼求者的泉源」。

         ()水表徵生命(約四10的活水原文是生命水;啟二十二1的水也是生命水)。參孫在得勝時,容易落在肉體裏(魂的興奮和驕傲中),口渴表明參孫的靈缺乏生命的供應,這時他應當向神禱告,從肉體回到靈裏,尋求從神來的湧泉供應他,使參孫的靈得到復興,靈就能管理魂和身體。

 

【士十五20當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

   〔呂振中譯〕當非利士人的日子、參孫作了士師二十年、來拯救以色列。

   〔原文字義〕非利士人」移居者。

   〔文意註解〕當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以色列人受非利士人的壓迫共有四十年(參士十三1);『作以色列的士師』可能僅局限在他所在很小的地區範圍。

   〔話中之光〕()參孫曾被同胞徹底棄絕,卻以「拉末利希」(17)之捷為契機,被同胞接納為領袖。聯想到耶穌基督——祂是被匠人所棄的石頭,卻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參詩一百十八22)

         ()神興起參孫作士師,並不是為了制服仇敵,而是要用這個不合格的拿細耳人,喚醒不合格的神的百姓,讓他們回轉過來作合格的「拿細耳人」。士師只是神所使用的器皿,拯救不在乎士師的所能、所是或屬靈光景,神自己才是真正的拯救者,祂要把制服非利士人的工作交給撒母耳(參撒上七13)、掃羅(參撒上十四47)、大衛(參撒下八1)來完成。

 

叁、靈訓要義

 

【參孫擊殺非利士人】

   一、先為報復妻子岳父被殺(1~8)

         1.參孫帶著一隻山羊羔去看他的妻,說:我要進內室見我的妻。他岳父不容他進去,說:我估定你是極其恨她,因此我將她給了你的陪伴」(1~2):參孫再去時,發現其妻已另配給別人。

         2.「參孫說:這回我加害于非利士人不算有罪」(3):參孫歸咎非利士人。

         3.「於是參孫去捉了三百隻狐狸,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站著的禾稼,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4~5):捉三百隻狐狸,點火燒禾稼並橄欖園。

         4.「非利士人說:這事是誰作的呢?有人說:是亭拿人的女婿參孫,因為他岳父將他的妻給了他的陪伴。于是非利士人上去,用火燒了婦人和她的父親」(6):非利士人報復,火燒婦人和她父親。

         5.「參孫對非利士人說:“你們既然這樣行,我必向你們報仇才肯甘休。參孫就大大擊殺他們,連腿帶腰都砍斷了」(7~8):參孫大大擊殺非利士人。

   二、其後因為被猶大人出賣(8~17)

         1.參孫住在以坦磐的穴內。非利士人上去安營在猶大,布散在利希」(8~9):非利士人安營在猶大,參孫藏身的以坦磐就在猶大境內。

         2.「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猶大人對他說:我們下來是要捆綁你,將你交在非利士人手中」(11~12):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捉拿參孫。

         3.「參孫說:你們要向我起誓,應承你們自己不害死我。他們說:我們斷不殺你,只要將你捆綁,交在非利士人手中。於是用兩條新繩捆綁參孫,將他從以坦磐帶上去」(12~13):參孫讓猶大人用兩條新繩捆綁。

         4.參孫到了利希,非利士人都迎著喧嚷。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臂上的繩就像火燒的麻一樣,他的綁繩都從他手上脫落下來。他見一塊未乾的驢腮骨,就伸手拾起來,用以擊殺一千人」(14~15):神的靈大大感動參孫,綁繩脫落,用一塊未乾的驢腮骨擊殺一千人。

         5.「參孫說:我用驢腮骨殺人成堆,說完這話,就把那腮骨從手裡拋出去了。那地便叫拉末利希」(16~17):拋出那驢腮骨處命名拉末利希。

   三、神使窪處裂開湧出水來,解參孫乾渴(18~19)

         1.參孫甚覺口渴,就求告耶和華說: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18):參孫因口渴求神。

         2.「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19):神使窪處裂開湧出水來。

   四、參孫任士師二十年(20)

         1.當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四十年(參士十三1)

         2.「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參孫作士師二十年。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士師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士師記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