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剛強壯膽的得勝者(王國顯)

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歸回河東(蘇佐揚)

約書亞記箋記(二十二章)(于中旻)

偏行己路的危機(九、二十二章)(包樂)

屬靈的戰爭—同心的配搭(二十二章)(劉承業)

應許之地的生活(邁爾)

 

 

剛強壯膽的得勝者(王國顯)

 

第九章 剛強壯膽的得勝者

 

  以色列人已經在迦南地生活了。從出埃及到進迦南,足足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日子,神在祂子民身上所作的定規,算是初步的完成了。爭戰雖還繼續在進行,但承受產業已經在信心裡完成,以色列人在享用神的應許這事上也成了眼見的事實。經過四十多年的飄流與爭戰生活,如今可以進到享用安息的地步,這是以色列人極大的歡欣與滿足。

  九個半支派在迦南地承受產業的事安排妥當以後,那些早在河東承受產業的兩個半支派的人,他們也該回家去。所以約書亞召了這兩個半支派的人來,「對他們說,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也聽從了。你們這許多日子,總沒有撇離你們的弟兄,直到今日。並守了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你們當守的。如今耶和華你們神照著祂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到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你們為業之地。」(二十二24)他們接受了約書亞的祝福就回去了。

  沒有享用安息的爭戰

  在希伯來書第四章所記述的話中,我們明白了進迦南的實意是表明進入安息。雖然那進入安息的意義仍是一個預表,但那九個半支派卻實實在在的進入了神的應許,也享用了神的應許。而回到河東的那兩個半支派,雖然也有他們所想要得著的享用,他們在那裡有可牧放牲畜的美地,他們可以與家人團聚,但是他們還是沒有享用神的應許,也沒有得著神起初所定規要給他們的產業。

  在爭戰中總會有傷亡,但進入迦南的爭戰除了在艾城一役中有傷亡的記錄以外,其他的戰役都沒有傷亡的記錄。也許在神為他們爭戰時,他們實在是沒有傷亡,但是爭戰總得要付出時間和力量的代價。那兩個半支派確實付出了爭戰的代價,也承受了爭戰中的艱苦,只是卻沒有享用到神的定規,也沒有作成神的目的,更沒有進到神應許的安息。我們不能從表面的現象來看他們的經歷。或許有人以為他們是「為弟兄捨命」的好榜樣,我們卻絕不能這樣看。我們必須要從達到神的目的這個焦點來著眼。沒有達成神的目的,就是一個虧損。

  得了產業卻沒有得著安息

  回到河東的那兩個半支派,他們確實是得了他們所想要的產業,但他們卻沒有得到安息。因為他們所得著的都不在神的應許裡。不在主應許裡的事物,都不能使人得到安息。人在屬地的事物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這些滿足並不能帶給人安息。我們記得主向人所發的呼召,人要得著安息,就必須到祂的面前來;人要得享安息,就必須跟著主的腳蹤行走。所以一切在主以外的事物,都可以給人一定程度的滿足,只是這樣的滿足也一定是沒有帶著安息的。

  那兩個半支派回到河東地,立刻就感到不平安,眼見的滿足也沒有減低那種不安的感覺。他們看到約但河橫亙在他們和在河西的九個半支派中間,這河把他們分隔在東邊。這一個地理上的分隔,使他們感覺好像是給遺棄了,因為神的約櫃在示羅,在河東沒有神的帳幕,他們好像成了與神無分無關的人(參二十二2429)。這樣的感覺使他們不安,也使他們恐懼。不安與恐懼都使人完全失去安息,在心思上背上了一個卸不下來的重擔。

  為了除去這個對安息的威脅,這兩個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約但河的一帶迦南地,就在約但河那裡,築了一座壇。」(廿二10)他們要用這一個壇來證明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是神所揀選的以色列人。這個築壇的動作顯露了他們裡面的不安,也顯露了他們心裡的恐懼。他們確實是得著了物質上的豐富,但他們也明顯的失去了心靈上的安息。在他們的經歷上,我們可以更領會,「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十六4

  製造在弟兄中間的難處

  為了解除心裡的不安,河東的兩個半支派為自己築了一個壇。這壇有沒有使他們恢復安息的果效,聖靈沒有給我們留下記錄,但卻記錄下了一個更大的困擾。事實上,要用人的辦法來解決屬靈的難處,那是走不通的死胡同。從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要實際的卸下屬靈的重擔,只有回轉到神的心意去,才能恢復裡面的平靜與安息。要用別的方法來減輕難處,結果是使原有的難處更重,更複雜。

  河西的九個半支派聽說住在河東的人築了一座壇,「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廿二12)這些有過在曠野漂流經歷的人,他們對築壇的事產生了極激烈的反應。他們回想在曠野漂流的日子,就認定那兩個半支派不再跟從耶和華,所以就大興問罪之師。弟兄們中間的內戰臨近爆發的邊沿,這一個難處鬧大了。若不是以色列人在動手前差派人去瞭解實情,這一次莫名其妙的仗是打定了。

  不走在主的道路上,不單是給自已製造難處,也同時給弟兄們製造難處,叫神的見證大受傷害。人以為美的事常是阻擋神的;注重了眼見的好處,就忽視了神的心意。兩個半支派當日所作的,在歷代屬神的人中間也不停的出現。個人受虧損還算是小事,給神的兒女製造難處而打岔神計畫的成就,那才是真的大事。像這兩個半支派的人,本該是在神的心意中作得勝者,就因著看重眼見的事物,而輕看神的定意,結果不僅是失去得勝者的賞賜,並且也成了弟兄們的難處。

  活在自我陶醉的無知裡

  在河東的以色列人把他們築壇的心意告訴了九個半支派的人,說他們不是偏離神,乃是要為著他們的子孫給以色列人承認並接納,所以築這個壇作為見證。「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廿二30)以色列人也以為美,一場臨近爆發的戰爭就平息了。「流便人、迦得人,給壇起名叫證壇。意思說,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神。」(廿二34)迫近眉睫的難處是暫時過去了,但難處是不是就因而解決了呢?

  我們先來注意聖靈的記錄,中文聖經的「證壇」這兩個字旁是有「……」作記號的,說明這兩個字是外加上去的,在原文是沒有的。這一點就讓我們明白,這名字的含意雖好,但神卻沒有接受。所以聖靈只記錄了起名的事,卻不記錄那名字叫什麼。這是很嚴肅的一點,因為神與人的關係並不依存在人的保證上,神只看人裡面的實際。人在外面作的,並沒有給人加添什麼保證。人在神面前所站的地位不對了,人再作一些什麼,也不能改變他們在神面前的光景。不對的人總作不出對的事來,正如苦水的泉源流不出甜水來一樣。

  在河東的以色列人,既然不看重神應許的心意,也就不會看重神的自已。所以築一個壇來作見證,這只不過是個自我陶醉的動作。他們幻想自己是神的見證人,是神的子民,但事實上在他們的心裡卻沒有神的地位。所以這壇只給他們陶醉,讓他們在神面前迷失,至於他們所想要得到的正面作用,一點也顯不出來。我們看歷代志上第五章2526節,就看到「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神就讓他們給亞述人擄去。他們是最早給擄走的,比北方的以色列國被擄還要早得多。那壇沒有給他們加添什麼。人在外面所作的一切,只能給人陶醉在自已裡,絕不能使人在神面前由不對轉變為對。

  剛強壯膽的得勝者

  「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賜給他們的地。」(一6)對於約書亞來說,神起初呼召他的時刻所給他的吩咐,他可以說已經完全作好了,他可以坦然向神交帳了。我們記得以弗所書上的話是這樣說:「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3)有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成就了一切」,有一些人是成就了一切,但是人卻沒能站住。神不單要人成就一切,並且也要人繼續的站立。約書亞確實是神所要的得勝者,他實在是成就了神所要作的,並且也站立得住。

  從神永遠的旨意來看,以色列人不單要離開埃及,也要進入迦南,更要永遠承受迦南,因為神選中他們作背負神見證的人。埃及已經出了,迦南也已經進了,只是永遠承受迦南就得付代價去遵守神的律法,持守神的見證。神不是只要一個約書亞作得勝者,祂願意所有給選召的人都作得勝者。所以神使用了約書亞領以色列人進了迦南,也承受了產業,神繼續的使用他去維持以色列人不離開見證的地位。

  以色列人中的暗流

  「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安靜,不與四圍的一切仇敵爭戰,已經多日。」(廿三1)外面的環境是平靜的,又是蒙福的。但是在以色列人中間卻已經出現了暗流。這時年邁的約書亞召集了以色列人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並官長來到他那裡,對他們說勸勉的話,讓他們回想過去神為他們所作的一切事,好把以色列人的心思,釘牢在神的身上,使他們不至走上偏離神的路,免得神在他們中間把祝福變成咒詛。

  約書亞早就看出在以色列人中間已經出現了偏離神的路的跡象。雖然這些跡象還沒有公然的顯露,以色列人在外表還是敬畏神,但是他們能容忍一些神不能接受的事,這就不能因表面的敬畏神而忽略對神心意的偏離。所以當以色列人表明要事奉耶和華的時候,約書亞一再的向他們說了這樣的話。「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的事奉祂。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廿四14)「你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為祂是聖潔的神,是忌邪的神,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罪惡。……你們現在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專心歸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廿四1923)這些話就指出了隱藏在以色列人敬畏神的外貌下的偏離。

  隱藏著對神的偏離不是偶發的,它在以色列人中有著深遠的淵源。「在大河那邊的神」就是巴比倫地區的神,那是偶像的發源地。巴比倫地區的神進到以色列中間,埃及的假神也沒有在出埃及的時候除掉,神的作為在以色列人中是那樣的明顯,但他們卻沒有辦法脫得掉,外邦神就像陰魂不散的纏著他們。河東的兩個半支派不重視神的應許,河西的九個半支派不重視神的自己。不管是在那一方面表現出來,這一股偏離神的暗流已經在神的百姓中湧流。

  維持活在神的見證中是何等嚴肅的爭戰,比進迦南的爭戰還要詭秘。人天然的傾向就是要背離神,以色列人是這樣,神的教會也是這樣。若是循著天然的傾向行走,早晚都會摘下敬畏神的假面具,公然的離棄神。在屬靈的爭戰中,這一股敵對神的暗流一直在湧流,只要屬神的人稍一不儆醒,這暗流就會把人沖倒,叫人從神的見證上滑落。

  站立得住的秘訣——細數神的所作

  約書亞一生的路程快要走到終點了。那些日子雖是滿布屬靈的暗流,但這一位得勝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他依然是堅強的站在神那一邊,沒有什麼事物可以叫他在神面前退去。他起初是怎樣的揀選神的道路,在快到路程的終點時,他還是一樣的揀選神的道路。他起初是如何的嚮往神的見證,他在末了的日子仍舊是一樣的嚮往神的見證。作為一個屬靈的領袖,約書亞不單自己守住該站的地位,他也念念不忘的勸勉神的百姓要守住在神面前該站的地位。

  在約書亞的裡面有一個強而有勁的力量,這力量不住的帶動他要朝著神的方嚮往前行。這力量是建基在神的應許和律法上,也就是建基在神的話語上。他抓緊神的話語作奔走的方向,也是以神的話語作跟隨的目的,更是以神的話語作學習敬畏神的內容。在廿三至廿四章裡,約書亞對以色列的首領們說的話,大部份是在數說神如何在他們中間作工。從亞伯拉罕被召時開始,一直細數到他向眾人說話的日子。在他裡面充滿的是神的作為,在他的記憶中全是神在他們中間怎樣作工。

  細數神的作為,很自然的叫人領會兩件重要的事:一是神的恩典,另外的一件就是神的計畫,也可以說是神的目的。當人看明瞭神的作為,他一定看見自己的不配,也一定明白一切都是神在恩典中作成。離開了神,人就一事無成。在看明瞭神的作為,人也同時會明白神在人身上的計畫,祂不是只叫人在今生的日子裡蒙恩,祂也要人在祂永遠的榮耀中作祂榮耀豐富的彰顯。他更能體會神要得著個人來榮耀祂,祂同時要得著一個團體人(舊約時是以色列,新約時是教會)來成就祂的旨意。

  人看見了神的所是,就不能自禁的愛慕祂;人明白了神的所作,也是不能自禁的跟隨祂。細數神的作為,人才能有把握的認識神的所是和所作。約書亞是會細數神作為的人,所以他認識神的所是和所作,因此他能堅強的站住在神一邊。人是十分善忘的,連神明顯的作為也會忘記,以至人在神面前有膽量放肆。只是一個愛慕追求作得勝者的人,他必然是時刻細數神的作為。從細數中認定自己的不配,也肯定了神的所是,以神自己為跟隨的方向,也以神自己作跟隨的目的與道路。

  正確的生活目的——事奉神

  明白了神的自己和祂的心意,人就有了正確的生活目的和態度。以色列人被召出埃及的時候,神已經說得很清楚。神對摩西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出三12)神三番四次的藉著摩西向法老宣告說,「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出八120。九113)從出埃及開始,約書亞就明白了,也經歷了,他們被召出埃及的目的乃是為了事奉神。在進迦南的經歷中,他更領會了神是配在人中間得著事奉。所以他確定了他生活的目的是事奉神,他生活的態度也是事奉神,一切都是為了事奉神。因此在順遂的日子,他事奉神。在不順遂的日子裡,他仍然是事奉神。得勝者的心思就是人活著的目的乃是事奉神。

  約書亞看准了事奉神是真正蒙福的路,所以他自己以事奉神為生活的目的,也帶領他全家以事奉神為生活的目的。他明明的向以色列的百姓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廿四15)百姓要不要事奉耶和華都不能影響他向著神的揀選。只有認定神是配得事奉的人,才能超脫出環境的影響,專心的以事奉神作生活的目的。得著人的同情和讚賞,他固然是事奉神,就是人的反對和踐踏接踵而來,他仍然不離開事奉神的路。這是約書亞的見證,也是得勝者的見證。

  事奉神乃是照著神所喜悅的去作成神所要得著的。所以簡單而具體的說,事奉神的實際乃是事奉神的旨意,把祂的旨意實行出來。在約書亞的日子,神永遠的旨意還沒有完全的啟示出來,那時他們不能像現今的我們對神的計畫有那麼清楚的啟示。但是神要在迦南地建立以色列作「祭司的國度」,約書亞是領會的。所以那時的約書亞把他的家,也要把以色列人,都帶到事奉神的實際裡去,讓神把以色列建立成「祭司的國度」。他這樣作就是事奉神的旨意,也就是事奉神。

  用新約的話來解說約書亞事奉神的見證,就是基督徒全身全心投入神永遠的計畫。神要在全地顯明祂的國度,祂也要更進一步的在宇宙中彰顯祂的榮耀和豐富,權柄與智慧,能力並尊貴,就是在新天新地中把新耶路撒冷顯出來。這新耶路撒冷就是現今在地上的教會事奉神的結晶。這結晶不單是將來在永世裡作神榮美的自己的彰顯,也是現今神永遠的計畫成全的關鍵。因此追求站在得勝者的地位上去事奉神的人,就該全心全身全意的投入神要建立基督身體的定意裡。

 

 

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證壇

   

讀經:書22

內容:

一、嘉獎囑咐

22:1  當時,約書亞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來, 

22:2  對他們說: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也都聽從了。 

22:3  你們這許多日子,總沒有撇離你們的弟兄,直到今日,並守了耶和華你們 神所吩咐你們當守的。 

22:4  如今耶和華你們 神照著他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到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旦河東所賜你們為業之地。 

22:5  只要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 神,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誡命,專靠他,盡心盡性事奉他。” 

本章講述的事情是與河東兩個半支派有關的。他們遵守當初的承諾(1:16-18;民32:17-182731-32),差遣他們的戰士跟隨以色列人跨過約旦河,在河西的迦南地上衝鋒陷陣、勇敢殺敵。

現在迦南地基本佔領了,土地分好了,是這些戰士們返鄉的時候了。約書亞就招聚他們,對他們的信守諾言和英勇殺敵當眾嘉獎(1-3節);告訴他們可以返鄉了(4節);囑咐他們謹守律法,愛神,順服神,依靠神,侍奉神(5節)。

二、祝福賞賜

22:6  於是約書亞為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去,他們就回自己的帳棚去了。 

22:7  瑪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給他們地業。這半支派,約書亞在約旦河西,在他們弟兄中,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打發他們回帳棚的時候為他們祝福, 

22:8  對他們說:你們帶許多財物,許多牲畜和金、銀、銅、鐵,並許多衣服,回你們的帳棚去,要將你們從仇敵奪來的物,與你們眾弟兄同分。” 

約書亞又為河東的戰士們祝福,並且叫他們把在迦南爭戰數年所得的戰利品帶回去,與他們在河東的弟兄們分享。

三、返鄉築壇

22:9  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從迦南地的示羅起行,離開以色列人,回往他們得為業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為業之地。 

22:10 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約旦河的一帶迦南地,就在約旦河那裡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 

河東的戰士們就歡歡喜喜的凱旋而歸。回到家鄉的時候,在約旦河東岸(比較11節)築了一座高壇。

四、興師問罪

22:11  以色列人聽說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約旦河邊,在迦南地屬以色列人的那邊築了一座壇。 

22:12  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 

22:13  以色列人打發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 

22:14  又打發十個首領與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個首領,都是以色列軍中的統領。 

河東建壇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河西以軍總部,約書亞他們認為河東支派此舉是公然違背摩西的律法,另行築壇要拜假神(比較16節;利17:8-9;申12:1-1413:12-18),因此極其震驚。顯然,河東支派忘記了在他們的戰士臨行前約書亞的諄諄教誨(5節)。

這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因為這是在得罪神,雖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不可姑息縱容。因此,震驚之余,全會眾就聚集到示羅,一致要求興師問罪。

不過畢竟只是道聼塗説,並不瞭解事情真相。為了慎重起見,約書亞還是先委派了一個極具權威的代表團去查明真相。代表團首領是忠心愛神的大祭司非尼哈(出6:25;民25:7),成員是河西十個支派的首領。

五、嚴厲責備

22:15  他們到了基列地,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對他們說: 

22:16  “耶和華全會眾這樣說:你們今日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干犯以色列的 神,為自己築一座壇,悖逆了耶和華,這犯的是什麼罪呢? 

22:17  從前拜毗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 

22:18  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嗎?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 

22:19  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 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 

22:20  從前謝拉的曾孫亞幹,豈不是在那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臨到以色列全會眾嗎?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獨一人死亡。’” 

代表團抵達河東之後,當即向他們作出嚴厲的責備:

1  責備為什麼膽敢離棄真神耶和華,為要敬拜假神而築壇(16節);

2  應當吸取昔時在河東什亭拜巴力毗珥和今日在河西亞幹取了當滅之物都被神嚴懲

的教訓(17,20節);

3、強調這樣的犯罪不僅僅危害自己,而且會連累全民(17-18,20節);

4、如果嫌河東的土地不理想,仍然可以在河西分得土地,但萬不可得罪神,築壇向假神獻祭(19節)。

顯然,代表團這番陳述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語重心長;並且為了不得罪神作出了巨大的讓步,就是仍然可以在河西分得土地(19節)。不過,也是語帶威脅的,因為這樣的做法不但得罪神,而且會連累全民,如果執迷不悟,必然發兵討伐;代表團是來先行規勸的,先禮後兵。

但是,約書亞和當日的摩西一樣,都犯了衝動武斷的錯誤(民32:6-15)。既然是為了查明真相,就應當先行詢問;等瞭解事實真相之後再表明態度不遲。

六、澄清真相

22:21  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說: 

22:22  “大能者 神耶和華!大能者 神耶和華!他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們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華(願你今日不保佑我們), 

22:23  為自己築壇,要轉去不跟從耶和華,或是要將燔祭、素祭、平安祭獻在壇上,願耶和華親自討我們的罪。 

22:24  我們行這事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說恐怕日後你們的子孫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有何關涉呢? 

22:25  因為耶和華把約旦河定為我們和你們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份了。這樣,你們的子孫就使我們的子孫不再敬畏耶和華了。 

22:26  因此我們說:不如為自己築一座壇,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 

22:27  乃是為你我中間和你我後人中間作證據,好叫我們也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平安祭,和別的祭事奉他,免得你們的子孫日後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份了。’ 

22:28  所以我們說:日後你們對我們,或對我們的後人這樣說,我們就可以回答說:你們看我們列祖所築的壇,是耶和華壇的樣式,這並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作你我中間的證據 

22:29  我們在耶和華我們 神帳幕前的壇以外,另築一座壇,為獻燔祭、素祭和別的祭,悖逆耶和華,今日轉去不跟從他,我們斷沒有這個意思!” 

面對代表團嚴厲而又武斷的責備,河東支派也極為震驚和氣憤:

1、連聲強調耶和華神是大能者,無所不知,監察一切(22節)。言下之意,神是知道他們的動機的,並不是要離棄神。

2、他們若是為離棄神而築壇,就求神親自懲罰他們(22-23節)。

3、他們築這座高壇(10節)確實是有目的,而且是特意的。因為他們擔心因著約旦河的間隔,日後河西的後代否認河東的他們與神有任何的關係,因此就仿造會幕祭壇的樣式造了這座高壇。不是為了給神獻祭,或者離棄真神給假神獻祭,而是作為證據,以證明他們與河西的以色列人一樣,都是神的子民,都能在會幕敬拜神(24-28節)。

4、說他們築壇是為了離棄神,敬拜假神,是武斷,是無中生有,是不實之詞;他們根本沒有這樣悖逆的意圖(29節)!

七、歡喜感恩

22:30  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  

22:31  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對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 

22:32  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與眾首領離了流便人、迦得人,從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裡,便將這事回報他們。 

22:33  以色列人以這事為美,就稱頌 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 

真相大白了!不但是一場虛驚,而且確實武斷了,錯怪了河東支派,竟然把他們的良苦用心說成是悖逆犯罪。代表團在如釋重負的同時,也深深的自責。估計會向河東支派致歉的。但更多的是歡喜感恩,因為河東支派對神的一片赤誠,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代表團趕緊返回河東以軍總部,說明真相,消除誤會。河東支派對神的赤誠之心,也同樣贏得了河西全民的尊敬,他們也向神歡喜感恩。

事情到此總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場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內戰,因著妥善的處理得以避免。誤會冰釋之後,全民更加團結一致,全心全意侍奉耶和華神。

八、命名紀念

22:34  流便人、迦得人給壇起名叫證壇。意思說: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 神。 

河東支派就為這座高壇取了名字,叫證壇,為的是作為他們及其後代也都是神的子民一個不容置疑的證據。

九、反省反思

1、本章記述的誤會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麼處理的?最終的結果是什麼?給我們哪些教訓?

2證壇是什麼意思?河東支派為什麼要這樣命名?表達了什麼願望?

── 張策《約書亞記文字釋經證道》(原載「約拿的家」)

 

 

歸回河東(蘇佐揚)

 

(約書亞記廿二章)

只要切切的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盡心盡性事奉祂(5節)。

一、兩支派半,返回河東(1-9節)。約書亞辦完分地業給十二支派及利未人的地業後,大功已告成,但他沒有忘記那兩支派的勇士,他們的家人已在河東巴珊地區定居,這些勇士都願意和其它支派的勇士一同在河西與迦南七族作戰,直至任務完成。這兩支派的人乃是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一12)。他們把妻子、孩子和牲畜留在河東地區,但勇士們都帶著兵器和其它各支派的勇士一同渡過約但河作戰,一直等到得著耶和華神所賜他們為業之地,那時才可以回到他們所得之地,安居樂業,那些乃是約但河東向日出之地(一14-15)。這時約書亞召了這兩支派半的勇士來,訓勉他們,並打發他們回去,約書亞為他們祝福,並吩咐他們回去之後,要將打仗時從仇敵所奪來的許多財物,與其他的弟兄分享,

二、遵行神命,對神盡忠。約書亞對那兩支派的勇士所訓勉的話是十分重要的,共有六次:

1、要切切的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

2、華愛耶和華你們的神。

3、行祂一切的道。

4、守祂的誡命。

5、專倚靠祂。

6、盡心盡性事奉祂。這六項等於河東以色列人的生活守則。可是神的旨意是要以色列人在神的應許地迦南,並不包括河東巴珊地區在內。當時這兩支派半的人曾大膽地請求摩西准許他們的婦人孩子住在河東,摩西當時實在十分不滿,曾責備他們一頓,但後來他們說願意和其它支派的勇士一起渡河作戰,直等到戰爭完畢才回到東岸來(民卅二16-32)。後來在列王時代,北國的以色列人因犯罪而被亞述人全部擄到亞述,河東的兩支派半的以色列人是首先遭殃的,十分可惜。

三、建壇高大,引起驚恐(10-20節)。這兩支派半的人於是從示羅起行,離開河西的以色列人。當時示羅是約書亞發施號令之處,會幕也設在那裡(十八1)。他們拈鬮分地也是在示羅舉行的(十九50,所以這兩支派的勇士在示羅聆聽約書亞的訓勉之後,便由該處起行,渡過約但河。示羅在以法蓮支派內,在耶路撒冷之北,離約但河的七公里,渡河後即抵河東迦得支派之地,然後他們南北分路回到自己的帳棚。但他們可能就在迦得支派近約但河之處建築一座壇,並非祭壇,實乃「紀念之壇」。此壇建築得高大,引起河西九支派半的人恐慌,發生誤會,以為他們築了一座「悖逆之壇」(16節)。於是他們打發祭司以利亞撒和熱衷事主的非尼哈和十個支派的首領一同到了河東的基列地,亦即迦得支派所居之地,對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說話,質問他們為何建築一個這樣高大的壇,其用心為何?他們又因從前有人因拜昆珥而干犯神命,結果死於瘟疫甚多(民廿五9)。他們述說亞幹因貪財而喪命,也連累全家的人都滅亡(書七22-26)。這些領袖所陳述前人種種罪行,年紀較大的河東兩支派半的人都親歷其境,知道當時的災難,實在是觸目驚心。

四、以壇作征,表示同宗(21-29節)。於是兩支派半的領袖們向以色列軍中的眾統領(21節統領一詞原文為多數字,原意為率領千人的眾首領)申訴築壇的理由。

1、自認並無餑逆耶和華的意思,如有此意,願神討罪(22-23節)。

2、避免後代子孫的誤會,以為河東河西無關係(24-25節)。

3·對後代子孫作證,表示河東河西同為神的百姓。

4、以後亦將在神會幕前獻祭,表示敬畏耶和華(28-29節)。

五、領袖明白,對神稱頌(30-34節)。這些軍中統領明白河東兩支派半的人築壇的理由,大家都以為美(30節),於是他們回到迦南地,到九支派半的人那裡,回報這事,大家亦都以為美,都稱頌神(33節)。於是給這壇起一名(經文未說明起了何名,但中文加上證壇二字),其實只稱為「壇」而已,後來河東的兩支派半的人,一提起「壇」,便知是指此壇而言,大家心知肚明,這是一個作見證的壇了。

六、作戰七年,勞苦高功。有人問過我,到底約書亞在迦南與當地的七族作戰,用了多少時間?約書亞記並沒有說明,但我們可以想辦法算得出來。首先和約書亞一同去窺探迦南的眾探子中,有一位是猶大支派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後來因為有十二探子不相信神的話,引致全民都哭號,結果神十分震怒,所以宣佈他們都不能進入迦南,於是他們要在曠野流浪三十八年。他們進入迦南之後,約書亞為十二支派的人分地業,當時迦勒向約書亞申請一塊山地,他對約書亞說:「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書十四7)。後來又說:「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十四10)。迦勒四十歲窺探迦南,後來與眾民一同流浪在曠野三十八年,他進入迦南時為七十八歲,七年之後,他是八十五歲,證明他們在迦南作戰只有七年,並非幾十年。這兩支派半的勇士離開河東的家人,為神忠心作戰,有七年之久,一定思家心切,現在得以回家,心情當然十分快樂了。

 

 

約書亞記箋記(二十二章)(于中旻)

 

  證壇

  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神(書二二:34

  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決定不進迦南地得業,安置在約但河東。他們派遣武裝將兵,幫助完成以色列征服西岸土地的大業。到一切底定之後,約書亞為他們召開歡送大會,分給他們許多戰利品;他們從示羅起行,“離開以色列人,回往他們得為業的基列地”(書二二:9)。
  不久,消息傳來,河東的人在那裏“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書二二:10-14
  以色列人一聽到這消息,大家都極為激動:難道這些人才轉背走了沒有多時,就去建立另外的宗教,明目張膽的跟我們對立?那還得了!那時,經過了七八年的休養生息,曠野飄流的困疲已經過去了,好戰的心性和士氣又再高漲。於是很多人主張向他們宣戰。但有人提議,不問明情節就討伐,只憑假定有罪,就興師問罪,絕沒有這樣的道理;還是該先經過細察。於是決定組成宗教政治聯合調查團,由非尼哈率領,因為他不僅是祭司,而且有神忌邪的心,絕對不會容忍異教或與罪惡妥協;又有十個首領跟他同去,每人代表一個支派。
  哪知道查問以後,發現他們築的壇,原來不是出於搞分裂對立的惡意,也不是要在壇上向甚麼神鬼獻祭;而是特意仿照耶和華壇的樣式,作為宗教上認同的證據,成為聯結的臍帶。恐怕約但河地理的界限,造成你我後代之間的隔膜。
  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聽來順耳,非尼哈宣布,接受他們的解釋:“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祂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回去報告以色列人,全體也都滿意,稱頌神。(書二二:21-34
  這樣,把“證壇”合法化了。只是從聖經中,我們沒有看見證壇發揮其功能的見證,使人更親近神。其證未見,成了僅有文化上和形式上的認同。示劍有那麼多耶和華的祭壇: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獻祭,雅各在那裏築過壇,約書亞也在那裏築壇獻祭;而且約瑟和約書亞都在那裏埋骨。但這些都不能阻止後人在同一地方大建巴力廟。高大的證壇,像許多高大雄偉的教堂一樣,原是幫助人敬畏神的,到現在還不是都成了文化古蹟!只有傳揚福音,聖靈把神的話寫在人的心版上,留心教育子孫,才是可大可久的見證。

 

 

偏行己路的危機(九、二十二章)(包樂)

 

8  偏行己路的危機

 

    詩人在詩篇一O五篇四十三至四十四節說:「祂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祂將列國的地賜給他們,他們便承受眾民勞碌得來的。」這是否指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之地就得以完全了呢?一點也不,艾城的失敗已清楚證明此點。但他們已經脫離埃及,為奴之枷鎖己擊碎,他們跟隨那象徵神同在的約櫃,走出曠野,踏上得勝之地土。

    他們成聖了嗎?是的,自他們分別出來歸向神,成為屬神的一群百姓就成為聖潔。艾城的功課學得很痛苦,但是悖逆之癌經過手術後徹底治癒了。前面仍有更多危機,甚至是致命的危險,不能放鬆警戒或防守。毫無疑問地,此時此刻是以讚美神—百姓得力泉源的呼喊時刻。

    打贏艾城之戰,得勝已成定局後,約書亞立即聚集會眾,包括長老們、住在他們中間的外邦人、全部會眾以及孩子們。我真喜歡這一幅圖畫,全部以色列人聚集在一起,為著得勝向神獻上感恩。他們為神築了一座祭壇,同心敬拜神。耶利哥已倒塌,艾城亦奪取成功,因此他們心存感恩。

  隱藏的敵人危機

    以色列百姓已駐紮在應許之地內的邊境,攻取艾城不久後,必須面對既狡滑又說謊言的敵人基遍人(參書九)。基遍人的詭計削弱了以色列百姓剛強的力量。我們讀到基遍人的陰謀,會立即聯想起以弗所書第六章告訴我們,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才能抵擋魔鬼的詭計。

    我們所面對的是善欺哄、狡詐的敵人,牠們極端恨惡我們。我們要明白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聖靈的保守和輔助。

    以色列百姓下一個欲征服的敵人是基遍人。他們在絕望中設計出一個計謀,派遣兩位使者穿上又舊又髒的衣服,看起來好像從幾百哩之外徒步而來,兩位使者來到以色列營中,袋中的餅已長黴,更證明他們是長途跋涉而來。他們說:「看吧,我們從遠方而來,我們聽見神向你們所行的一切事及祂與你們同在的大能。我們要和你們協議訂約,請答應絕不毀滅我們的百姓。」

    約書亞在作決定之前又忘記求問神,居然同意他們所要求的約定,答應赦免他們。結果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必須忍受內部紛爭的痛苦,就只因為約書亞並未順從神的吩咐,在合適之時候消滅基遍人。

    基遍人事件正是撒但攻擊基督徒的例子。牠出現之時好像光明的天使,虔誠又正直,所編造的故事聽起來也很合理,每件事似乎都查驗無誤。然而潛伏在騙局背後隱藏著我們靈魂的敵人,等待著要完全吞滅我們。

    你看得出敵人的策略嗎?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二章十一節提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牠的詭計。」我們要知曉敵人欲消滅我們的諸般詭計。牠若不能從正面直接地攻擊我們,就會企圖設法由後門溜進來。撒旦既然不能使以色列人敗在耶利哥城和艾城,於是決定用更靈巧的方法試探他們。結果牠成功了,因為以色列百姓未求問神,基遍成為他們眼中的砂粒和腳跟的水泡。他們阻礙了神的計畫;使神的旨意延誤多年。

分門結黨

    廿年光陰荏苒而逝。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在曠野的漂流已成為歷史,正期盼承受產業,享受豐足。他們親眼目睹神奇妙的作為。神的應許正一一成就,以色列百姓在耶利哥和艾城的輝煌戰果令人目眩,他們勇往直前,節節逼近,嬴得戰爭的勝利,奪取了一國又一國、一地又一地。

    正當他們在此地上真正安定下來,勝利已成定局之時,突然間,第二個危機露出醜陋之角,兄弟間紛爭導致不正確的批判、論斷。

    「當時,約書亞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來,對他們說:『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也都聽從了。你們這許多日子,總沒有撇離你們的弟兄,直到今日,並守了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你們當守的。如今耶和華—你們神照著祂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到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旦河東所賜你們為業之地。只要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盡心盡性事奉祂。』於是約書亞為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去,他們就回自己的帳棚去了。瑪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給他們地業。這半支派,約書亞在約旦河西,在他們弟兄中,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打發他們回帳棚的時候為他們祝福。對他們說:『你們帶許多財物,許多牲畜和金、銀、銅、鐵,並許多衣服,回你們的帳棚去,要將你們從仇敵奪來的物,與你們眾弟兄同分。』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從迦南地的示羅起行,離開以色列人,回往他們得為業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為業之地。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約旦河一帶的迦南地,就在約旦河那裡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以色列人聽說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約旦河邊,在迦南地屬以色列人的那邊築了一座壇。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書廿二l12

    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要回到他們在約旦河另一邊得為業的應許之地。在回程路上,他們築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看起來像壇一樣。他們的理由十分充分,乃是為了確保在他們死後,他們的子孫仍被承認為以色列家的。他們說,築這座壇的目的乃是一個象徵,要見證子孫仍屬以色列族。

    可惜那時候,他們的動機被人誤會。其餘的以色列百姓認為這兩個半支派的人企圖獨立,聯合起來抵擋神。因此他們也開始全副武裝備戰,甚至不惜爭戰以除滅自己的兄弟。其實他們不僅是兄弟,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曾有一段時間幫助以色列人在迦南地上爭戰,從仇敵手中取得土地。才一會兒功夫,九個半支派非但沒有感激他們的協助,反之罪證未鑿便定他們的罪,而武裝起來與自己兄弟敵對爭戰。

弟兄相爭

    我們的生命也歷經類似的場面;當誤解某人那一刻,我們會奮起而戰,與那位曾與我們共用喜樂的友誼,也曾帶給我們極大的祝福的人敵對。

    以色列人派代表過河去興師問罪(參書廿二1318),他們沒有發出任何問題,一開始就論斷這些可憐又困惑的兄弟們,這些曾擺上生命代價與以色列人站在同一陣線上,幫助他們奪取土地的弟兄們。祭司和首領的代表們開始對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述說,他們之所以判定其悖逆神,百姓的仇敵之原因。

    「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祂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書廿二1819

    你看到這景象了嗎?突然之間以色列人變得如此自義。得了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人甚至沒有任何疑問,就就下結論,說教起來。「如果你們嫌約旦河東的地方不潔淨,何不過來得我們的地?你們最好還是過來我們這邊,這兒有神學院的畢業生,可以認識神的話,這邊的土地絕對潔淨。」這是他們對這批曾經並肩作戰,一起作工、奮鬥的兄弟們所說的話。他們也曾在主的名下一同得勝。可是整個團體突然間產生了紛爭裂痕,兄弟們相爭。

    我覺得稀奇的一件事是,基督徒的行為也會一下子轉變得像世上屬肉體的人一般。我們很快地變成憤世嫉俗、諷刺人、冷酷嚴厲,把共用的友誼關係與愛心拋諸腦後。

    這類危機對我們有何啟示?它提醒我們:即使我們明白耶穌基督住在我們裡面,即使神為我們在個人或整個身體之生命中成就極大的得勝;即使我們學會了許多屬靈的功課,即使耶穌基督已攻取佔領了大部分領土;此時仍有很大的危機能使得勝的基督徒感到苦惱,那就是使整體支離破碎,開始不理會基督身體中的其他肢體,獨斷獨行。千萬勿忽略這個危機。

    以弗所書四章四至六節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在這段經文裡,神告訴以弗所教會信徒的信息也是神要我們明白的信息,與約書亞記廿二章中神教導以色列百姓的信息相同。

    即使基督住在我們裡面,已成為得勝的基督徒,我們仍會有一個危險,那就是忘記與基督身體合一的關係。我們可能認為:「我明白基督住在我裡面,主與我十分親近,過著得勝的生活。我也學會憑信心行事為人,並且花時間尋求神的旨意和神的話語。基本上我也完全順服祂,未獲答案以先敬拜祂,因此憑著信心我得以看見我的生命和事奉都能得勝。我自己可以過得很好。」我們卻忘記了基督身體中的其他肢體。

    以弗所書第四章教導我們要認識並接受在基督裡的合一,每一個人都與他人相互依賴,無人能說:「沒有你,我一樣可以活得很好。即使你們和其他人選擇停留在屬靈的侏儒階段,我仍然可以成長。我可獨力完成許多事,因我心中擁有神的話,基督住在我裡面。我不需要與你共同服事,甚至不需要去教會。」

    這是個真實的危機,也是另一個伺機而動的「後門危機」。假如你基督徒的生命路程還沒有走到這個階段,遲早有一天會走到這危險地帶。當你長進很多,並大大享受耶穌基督時,卻看到別人無法享受此種生命,你說:「如果他們不肯成長,如果他們繼續停留在屬肉體的階段,我要跑到前頭去,我要成長,伸展枝條進入陽光照耀之中。其他人不願意長進,就任憑他們爬在地上吧。讓神決定對他們那夥基督徒要如何做。」這正是神所不期望的態度。

    當然,我們都承認:「我們在基督耶穌裡合而為一,我愛弟兄們。被同一個十字架,和同樣的耶穌基督所拯救、救贖。」但問題來了。某人曾說:「我愛全人類,但就是受不了那個人。」的確如此,我們很快地接著說:「我當然愛教會全體,不論他們是長老會或是美南浸信會會友。我當然愛他們,畢竟將來在天上還會相聚。」但要我花時間與他們相處的話,又另當別論!因此我們繼續與其他肢體疏離。

    神期望整個基督的身體實際地運作真正發揮其功能果效。神首先要我們認識眾人合而為一的真理,每個人就像身體中的一個細胞,不能脫離而獨自地存在。如果我掉了一根手指,十五分鐘內,全世界的醫生中沒有人能再把它接回去與手掌相連。手指頭一旦與身體分離就會幹死,不管我們如何盡力想將之放回手上,都無法使之回復生機。

    我們或可嘗試仿佛不屬於基督的身體而獨力行事,但這是極危險的事。我們存活也要依靠其餘神的兒女。

為要成全聖徒

    以弗所書四章的信息超過我們對在基督身體合而為一之真理的認知和接受。七至十一節告訴我們要發掘並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因為每個人的確有所不同。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弗四711

    是的,我們合而為一,但每個人有神所賜的獨特恩賜。恩賜的目的是要彼此建造,不是為了榮耀自己,也不是為炫耀它或引起很大的事端,而是要使用恩賜建立基督身體內其他眾肢體。

    危機在於當我們得勝、成功之時會忘記建造別人。因剛經歷過的得勝使我們興奮莫名,不但會忽略別的肢體,甚至如同以色列百姓所行所為,向身體中的弟兄姊妹開戰。

如同身體一般地各盡其職

    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中,主告訴我們:「儘管你們是一體,然而,你們同時又各有獨特之處,是身體中的一部分,要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參1216節)這就是所謂肢體生活的內容。你和我彼此需要。我們每個人在地方教會或查經班裡,彼此需要。有時我們會失去這種透視力,以色列人就是如此,他們忘記這兩個半支派曾是得勝成果中的合作夥伴。如今卻準備與這些同工爭戰。

    許多時候我們和他們一樣做出相同的事情,忘記彼此的需要。即使完全的那一位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仍是不完全的人,實際上不是我們嬴得勝利而是基督。主立意要使我們合而為一,祂不要我們只是彼此容忍,單單意識到有對方存在就足夠了。這種容忍與耶穌基督那真實偉大的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呢!

    我們是在愛中彼此建立。如果你看見某位肢體正陷入軟弱或生命的掙扎中,別只是舒舒眼服地坐在後面評論他:「可憐的某人,顯然他在經歷某種掙扎,我不能幫他太多,他對我不夠敞開坦誠,況且我還不清楚問題究竟出在何處。」

    這時要表達出真實的肢體生活和基督徒真正的愛的態度,就應該不理會對方高不高興,而走到他面前對他說:「弟兄,我看你不像前幾個禮拜那麼快樂。我想可能有某事讓你煩惱。我能不能幫你什麼忙?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隨時樂意幫忙。我也樂意與你禱告,因為我們在基督裡合而為一,我覺得不太對勁,你願不願意談一談呢?」

    我們應該從「獨善其身」中出來,竭力保守並增進和諧、合一及在基督身體裡的整體表現。以弗所書四章三節說:「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是不容易的事,也不是屬血氣的老我願意做的事。這絕非靠世界的方法能運作的事。

    我們很安舒之時,不喜歡承擔一些義務,我們會說:「如果我涉入他人的困難之中,會佔用我許多的時間,週末下午我要去滑雪,如果要探討他問題之根源,將之帶到主耶穌面前尋求解決之道,非得花二、三個小時才行。

    另外,太介入容易使自己受傷害。我必須卸下自己的防衛,更加敞開自己。而且對方會如何反應,我完全不知道,這是冒險的事,或許他會叫我少管閒事。

    然而,我們忘記基督身體中某些肢體正在受苦,他們受苦我們也一同受苦,不論我們願意與否因為我們原為一體。

    我們身體的器官就是如此運作。當身體內所有機能都和諧之時,一切沒有問題。一日一感到不舒服,不須別人通知,全身就察覺「胃」的部分不對勁了。身體狀況良好時,會迫不及待欲進入餐館進食,身體覺得暢快、滿足、熱切。如果有點不對勁,胃立刻反應:「今天不想吃。」手也挺合作:「我不想動用筷子。」嘴唇也一致回應:「就算你把食物塞入口裡,我也不會咀嚼。」全身都介入「胃」的困擾之中,都盼望儘快恢復健康。我們都盼望健康、快樂、強壯,不喜歡疾病的感覺。

    當我們在耶穌基督裡行走,享受祂的安息並祂所賜給我們能承擔的力量,就像如此情況。我們越成熟,就越瞭解別人的屬靈情況。或許我們不能常與人談話或幫助人,但可以體會其他肢體的感受,若有人正受苦那是明顯的,你可從他滿面的愁容、異常的反應或什麼地方不對勁而察覺出來。

    我們先開始為此事禱告,在聖靈催促下儘快地介入並給予適時的協助。不要只坐在一旁觀望,或只說:「哦!他們倆人之間好像不太對勁;瞧一瞧他們如何解決。」你要介入他們的痛苦之中,並且成為他們得醫治和痊癒的一部分。「我不要讓他們這樣繼續下去。」人的本能傾向於速離麻煩,不想插手也不願介入。但是在耶穌基督的身體裡面,行動的原則正相反。何時哪裡出現問題,或是感覺基督的身體不協調時,要立刻介入參與。不是因為我們能解決問題,是因為耶穌基督有醫治大能的手,且基督身體必須合一地運作。

用愛心說誠實話

    「唯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弗四15

    我們怎樣引用這節經文呢?就好像紙飛機在微風裡飛翔那般容易地從嘴裹溜出來,,就好像把它以燙金方式刻在文具上那般容易,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害怕這句真理。「說誠實話」的思想好似在內心溫暖、安全的小世界裡刺入一根冰冷的針那般令人畏懼。我們的成長環境使人習慣模仿政治家那種阿諛靈巧的言詞,聽起來既聰明又世故。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乃屬於永生神家中的一分子,忽略了救主要我們彼此建造,且要在真誠關愛的氣氛下彼此說誠實話的命令。

    很不幸,我們習慣表裡不一致,彼此相欺。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二節說:「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當基督的身體產生不和諧之時,有某部位生病,有身體裡的某肢體—弟兄或姊妹—生命弦律走調,可千萬別對這整件事變得疑神疑鬼或像心理學家似的。神並沒有呼召我們成為心理學家。祂呼召我們在愛中坦誠說出真理。不需要讀佛洛伊德、楊格和阿德勒的書,然後問神說佛洛伊德會如何處理這事。不!神只要我們正常的反應,並棄絕暗昧、不恩慈的處理方式。除非神呼召你接受心理學的訓練,不要擔心一定要用正確的心理學,也不需煩惱弟兄對弟兄或姊妹對姊妹,或弟兄對姊妹的問題。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拒絕使用技倆。不要玩弄神的話語,使勁搜索一段針對當事人特殊狀況合適引用的經節。任意引用經文,並與困難之間保持安全距離,是很容易的事。造就如同你在五十碼外用傳聲筒來做這事。

    我並不想在輔導界創下新記錄,也不願將心理學的獎牌當作壁爐上的裝飾品,然後禱告:「主啊!我又處理好了一個個案。按書上所描寫的,我正確地應用了每個原理,解開一切心結,依我看,這是一次漂亮出擊!」

    完全不是這樣!我所渴望的乃是如基督身體的肢體一般,當我們看到弟兄或姊妹正在受苦,無法享受在基督裡的生命時,我們要用謙卑和溫柔的心適切地扶持他們。我不需要執行一套方案或安排一系列演講,只須在愛中對他們個人說誠實話,並讓聖靈帶出醫治、更新的喜樂與盼望。我們在為此情況迫切禱告後,仍必須走到那受苦的肢體面前用愛心說實話。

    以弗所書四章廿五節說:「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然而,我們卻憂慮害怕會因說實話而擾亂了平靜。其實在整本聖經裡「真理」就如同「光」,不論何時你應用真理去解決問題或特殊情況便將萬事帶進光中。

    多數時候,你會發現人會在神話語的光照下看出問題,如果他是真基督徒便會希望看到有所改變,除非他深深地悖逆神。我相信大部分的基督徒盼望行走在神的喜樂和聖潔中,享受靈裡更深的更新和靈命的進深,但可惜的是,有時候他們不知其途徑,或許神會在恩典中使用我們去幫助和鼓勵他們。我們靠耶穌的聖名去事奉是何等的權利。

    我們已踏上得勝之地,基督住在我們裡面。我們已看見許多大耶利哥城和小艾城等得勝的戰跡。我們的生命不斷邁向成熟,然而在成長中同時亦有危險和若隱若現的危機,還有待征服的未得之地,在神這塊美好、豐饒之應許地上尚有很大的空間待征服。

    當我讓主使用我特殊的恩賜,又容許他人來服事我時,聖靈開始大有能力地動工。聖靈常在會眾之中運行,但這一切卻始於我內心對神持何種態度。這必須由聖靈先在我一家中我和我太太、孩子的關係先開始運行。約書亞記第八章記載,甚至小孩子也在得勝慶典的行列中。因此無論在家庭或地方教會中,從最小之孩童至最大的成人都必須合一且敞開。

    「肢體生活」 ( Body-life )這一觀念已實際在加州帕的洛阿爾托( Palo Alto )由史德門博士(DrRay Steaman )所帶領的半島聖經教會( Peninsula Bible Church)紮根成長。我曾與那兒的會眾一起參加多次聚會。他們以實際的方式操練此概念,當地得到極大的祝福,乃至引起世界各地的迴響。這不過是由一個當地教會會眾所帶出的結果。

    許多時候,長老們的會議或任何基督教團體發生問題時,大家傾向於忽略它,只是說:「為它祈禱」,然後盼望問題自動消失,但是魯德·克樸( Rudyard Kipling)如此說:「除非事情處理得正確,否則等於沒有處理。」在基督身體裡唯一正確處理事情之方式就是全體參與,並按照聖經中的原則來處理。

    基本上,發生不和諧的事或有問題待處理時,就必須在基督整個身體裡來解決。如此敞開、愛和真誠的氣氛便會彌漫在整個基督的身體,不論是十二人或一千兩百人。如果我們按此樣式來運作,肢體之間「彼此建造」的成效會令人驚奇!原先隱藏在暗處的憎恨、嫌惡等事也變得明朗。

    當你看到某人的軟弱,對方也看到他自己的軟弱,其他人也看到了,但唯有把這些帶到聖靈裡處理時,愛才顯明出來。聖靈開始溶化你們,而且你們要渴慕和學習享受合而為一。

    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我們彼此互相需要。但除非我們採取行動並開始依此方式實行,合一便永不會發生。人都傾向於退縮,等待別人先在愛中說誠實話,如果你等待別人先開始行動,這事便不會發生。總得從某處開始,而這個起點就是你和我。

    當有所行動時,在聖靈引導下,結果便如奇跡般出現。約書亞經歷了,當非尼哈和代表們越過約旦河和弟兄們溝通,才發現事實上根本沒有悖逆這回事,只是單方錯誤的決斷,由於缺乏溝通而造成的誤解。

    「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說:『大能者神耶和華!祂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們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華(願禰今日不保佑我們),為自己築壇,要轉去不跟從耶和華,或是要將燔祭、素祭、平安祭獻在壇上,願耶和華親自討我們的罪。我們行這事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說:恐怕日後你們的子孫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因為耶和華把約旦河定為我們和你們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這樣,你們的子孫就使我們的子孫不再敬畏耶和華了。因此我們說:『不如為自己築一座壇,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你我中間和你

我後人中間作證據,好叫我們也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平安祭,和別的祭事奉祂,免得你們的子孫日後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所以我們說:『日後你們對我們,或對我們的後人這樣說,我們就可以回答說,你們看我們列祖所築的壇是耶和華壇的樣式;這並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作你我中間的證據』。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帳幕前的壇以外,另築一座壇,為獻燔祭、素祭,和別的祭,悖逆耶和華,今日轉去不跟從他,我們斷沒有這個意思。』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對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祂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書廿二2131

他們同心聚集一堂敬拜神,這真是美好的景像,支派與支派之間充滿合一、溫暖之氣氛。然而這次分裂的危機險些導致互相攻擊的戰爭,他們差點忘了他們原為一及以色列神是全以色列人的神。忽視的真理重現使得芬芳美酒再次湧流,歡唱伴著豎琴,再次響起在約旦河邊。

 

 

屬靈的戰爭—同心的配搭(二十二章)(劉承業)

 

第九講  同心與配搭

 

  先父在生的時候,他的行為也不大好,家中的子女對他很畏懼。當他中午回來午睡時,子女們紛紛走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就完全的改變。成為一個慈愛、顧家的父親;他親自買菜燒飯給我們吃,他改變後的影子,時常停留在我的腦海中。他在晚上又講故事給我們聽,至今他所講的故事,我仍然記憶猶新。為何他會判若兩人,有那樣重大的改變?正因為面對已爆發戰事,他覺得自己已時日無多了!

  今日我們住在香港這個非常安定繁榮,表面看來是平安穩妥的地方;但若從屬靈的角度去看時,實在這是一個爭戰的時代。(彼前五8-9):「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今日一些蒙福的教會,都是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就如腓立比教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初期教會時常同心合意,在殿裏或家中擘餅,存凓歡喜誠實的心用飯;然後,主就預備將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今日我們都盼望我們個人的靈性、我們的團契和教會得到復興和更新,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今天的信息!同心與配搭。

  約書亞時代,人民是在靈性較高的層次上;因為他們能彼此同心配搭,證明同心就是力量的真理。撒但最懼怕的是教會的肢體能夠同心,因為牠知道任何的逼迫,都不能令教會妥協低頭;唯有分裂,讓他們失去同心的追求,牠便能有機可乘了。我們從(書一16)看看以色列人如何同心:「他們回答約書亞說:『你所吩咐我們行的,我們都必行;你所差遣我們去的,我們都必去。』」同心的表現是在支持、接納、並在順服領袖們的引導上流露出來!約書亞之所以能被神這麼大的使用,因為以色列人全體都支持他,(書一18)更說明,若以色列人不遵從約書亞命令,結果如何呢?「無論甚麼人違背你的命令,不聽從你所吩他的一切話,就必治死他。你只要剛強壯膽!」當教會的信徒能夠支持他們的傳道人和領袖們時,他們能夠剛強壯膽。有好的牧人而無信徒支持,他就像無兵司令,不能發展作用。教會單有好的執事也不行,因為她不能靠幾個人去建立,必須全教會一同去面對這場屬靈的爭戰。

  我們身為支持者,不能因領袖有恩賜、才能,或領袖與我們有特殊密切的關係,而大力支持他,與他合作。因為人是有短點,難免犯錯,就如約書亞在第九章與基遍人立約的事上,就造成很大的錯誤。當時以色列人並無埋怨約書亞,他們都很支持接納約書亞這位領袖;在分地的事情上,也看見以色列人很順服他的決定,在利益財產上的處理分配,是很容易出現磨擦不和,但在本書十八章中,約書亞吩咐分地的原則,並採用神決斷的方法──拈鬮,去處理分配,所以他們都接納這等方法,沒有表示不滿。他們接納約書亞,因為他們知道神揀選使用他,他們又順服神管治的權柄。

  迦勒的事奉也是一樣,他更謙卑地到約書亞面前求取希伯崙的地業;雖然他的背景和閱歷可與約書亞看齊、平起平坐;但他卻非常尊重約書亞的決策、定奪,因為他接納神在約書亞身上的權柄,而沒有因不滿而策動猶大支派叛變。當神興起領袖去帶領我們時,我們都應支持、接納,以致順服他,使神的工作因我們的同心配搭而興旺起來。

  對領袖的支持,可從他們的欣賞、愛戴中表現出來;這樣的表達,可帶來很大的鼓勵。領袖的工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很容易就被人誤解、批評;教會中很多的信徒就會對領袖的工作產生逃避的心態,不肯承接領導的職事。在教會中事奉的領袖、同工,也許要任勞任怨,不怕人的批評和誹議;並要厚起面皮,面對各種的問題。也不怕失去面子,要為真理而站穩持守到底。

  我認識一位一年一任的執事,他在任之時似乎受了很多委屈;所以他有時就嘆氣,要在卸任後對批評他的人還以顏色。他這種態度雖然不正確,須要被糾正;但他在教會中為領袖所受的苦楚,也是很多事奉者的心聲。這種現象很普遍,令很多願意承擔的領袖舉足不前。我們應該設法去支持欣賞我們的領袖,使他們有信心勇敢為神作事。我們更應為領袖們代禱,使他們更有力量事奉。

  我們在(書廿二)可看到以色列人如何同心。那裏記載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打完仗,預備過約但河返回他們所得的地業生活。那時他們發覺若過河後,恐怕其他支派或將來他們的子孫,可能忘記他們曾參與爭戰的歷史;便在河邊築一座壇,以作記念,以便給將來的子孫謹記敬畏耶和華。可是其他九個半支派卻誤解他們的做法,以為他們所造的壇是拜其他偶像,放棄敬拜事奉神。他們就同心合意的為神大發熱心,要興師問罪,阻止他們的做法。我們若要同心,就要先要與神同心,追求聖潔,同心抗拒異端,並不妥協;這是為真理,為神的心意,為神的性情而力爭,因為這是同心的基礎。我們這樣同心,是穩固的,不會受環境或別人的疏擺而影響;求神幫助我們有這樣穩固的基礎,去建立同心的行動。

  同心的另一個表現在(書廿二14-15)。兩個半支派的戰士打仗完畢,要返回家園;他們過去曾經冒死地爭戰,離開他們的家園,又與其他九支派半同心作戰。他們不是單顧自己,而是為整體以色列人的好處,作出了犧牲。我們要真正同心,是要放棄自私心的;並且看別人比自己強,這樣我們才能擴闊我們的心胸。以愛心出發,顧及別人的需要,成為神更大的祝福。在教會中我們應強調彼此相愛,顧及到有需要的人;可能教會慈惠部,是教會中較弱的一環。因未能發展對他人有所幫助,因為我們少付出和施與。實在我們周圍很多人,在屬靈和肉身上都有很大的需要,我們亦要關顧別人的整全需要。

  我們同心,並不是說甚麼都是一樣。在以弗所書第四章論及的同心,是說明在不同的崗位;職份或恩賜中,我們應要同心配搭,有同一個目標和見證,去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雖然在學問、年齡、背景、經歷、文化等事上有很多不同;但我們的目標仍是相同的,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彼此接納、諒解。在不同職份和功能中,我們必須注重彼此的配搭和協調。我們從(弗四11-12)就看到第一個配搭,是傳道人與弟兄姊妹的配搭;今日教會發生很多問題就在這關係上,並且彼此不熟知對的職責,生發很多磨擦。

  今天論及配搭,是從(弗11-12):「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信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這裏論及神賜給教會各種恩賜或職務。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這裏的「成全」兩個字,有裝備的意思,是裝備,造就信徒;預備這些信徒作神使用的器皿,去作成神的聖工。教會的傳道和牧師,就為要裝備成全聖徒,作主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這些被裝備成全好的信徒,就去建立基督的身體──教會。教會中的傳道人與信徒,必須建立起團隊的精神,彼此配搭事奉;在原文翻譯上,成全信徒後之逗號可略去。使成全聖徒各盡其職連結一起,更加強全體配搭的重要;這樣教會的工作方能興旺,並且發揮更大的動力。美國史丹福大學旁邊有一間半島聖經教會,這間教會就是從五個家庭開始發展;牧養該會的牧師,在那裏工作了三十多年。該會出版一本書名為──「以愛相繫」。內容特別論及教會每一個弟兄姊妹,如何配搭事奉,以愛相繫。其中有弟兄姊妹奉獻,起來事奉,並且被教會其他家庭支持,得凓迅速的發展。

  我們如何去配搭呢?從(弗四13-16)說出三方面的合一。第一是在真理上的合一。第13節:「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一定要在真理上同受一樣造就和教訓;特別是在研究解釋聖經上,不能稍有偏差,或是標奇立異。否則就會成為異端,如摩門教和復臨安息日會相似,不能自拔。我們要在真理上合一,領受純正的教訓。第二是在靈交上的合一:第15節要連於元首耶穌基督,與神有一個良好的關係。我們若尊主為大,接受神的主權,我們就不論背景上的差距,仍然能夠交通,互相尊重。在靈裏不能交通,可能是彼此不能坦誠,開放自己;沒有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們不應掩飾自己,並且要保持良好的開放態度,接納與任何按真理生活的肢體相交。另一方面我們要凡事長進,若一人長進,一人放鬆生活,不願追求;彼此就會有差距,在靈裏相交就出現問題。能在靈裏相交,我們就能同心合一。第三是在事工上的合一;第16節百節各按各職,各人在不同崗位和職份上努力成長,事奉;照凓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神的教會需要增長,被建立起來;就必須要人人起來,並且各人一同參與事奉。我們在神的家中,要使肢體百節各按各職;我的靈性有沒有長進,事奉有沒有更投入、得力?我們應時作反省,保持一種戰爭的心態,作耶穌基督的精兵。我們要為神的家做得更好,並且要為神作大事,好像現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的盼望:「為神祈求大事,為神成就大事。」

  今天我們面對陰險可怖的魔鬼,更要小心提防;同心協力的建立神的家和教會,使神得凓最高的榮耀。── 劉承業《屬靈的戰爭》

 

 

約書亞記二十二章  -- 兩支派半的人(劉銳光)

 

        從前當兩支派半的人要求住在河東地的時候,人對他們的印象是不佳的,總以為他們是自私自利的人。但是,直讀到這章聖經,才發現他們是一群可敬,直得我們學習和記念的人。

. 遵守諾言   (v.1-6)
              
「你們都遵守了」,「你們也都聽從了」,「並守了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你們當守的」,「使你們的弟兄得享平安」。他們是守諾言,為弟兄而擺上的人。為別人而戰,為他人勞苦,直到別人得了他們應得的,這種人是值得讚揚的。
              
爭戰會有死傷,軍旅的生涯不好過,然而他們沒有半途
開小差,沒有因為年日久遠而不守約,這是我們今天這個自
私的世代的人要學習的。

. 共享勝利   (v.7-9)
               
「要將你們從仇敵奪來的物,與你們的眾弟兄同分」。人都是自私的,勞力得來的,鮮能與別人共享。然而,這兩支派半的人卻能將戰利品和弟兄分享,是他們另一優點。

               其實,與別人共享勝利品,就是與人共享勝利的喜悅。一人快樂總不如與別人共樂,可是世上就沒有幾人願與別人分享快樂,也沒有幾人能分享別人的快樂。神藉約書亞這個吩咐,要人養成與眾人同樂的良好習性。

. 永屬耶和華   (v.10-34)
              
兩支派半的人在河東築壇,雖曾惹來誤會,險些發生衝突。可幸各方能節制,肯聽解釋,結果平安無事。這件事說明了他們是一群抓緊神的人:他們自己屬於神,也要子孫屬於神。他們自己記得神,也要子孫永遠記得神。
               
人很善忘,特別是在勝利之後。人容易忘記神,特別是經過一兩代之後。人真是需要築壇,時時提醒自己和下一代,好叫我們不要忘記神,提醒自己永遠屬於神。

 

 

應許之地的生活(邁爾)

 

  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

當數年的戰爭終告結束,以色列子民便歡歡喜喜地定居在他們的地業上。就如同暴風雨的早晨過後,清澈的陽光重新普照大地,又好像經過迷惑狂放的青少年期後,進入愉快興旺的盛年期。聖經上對這段時期鮮少記載,可以想像當他們將神的律法帶入迦南地、佔領那些現成的美好城邑、和前所未有的富足房舍時,是在享受何等的福氣。他們又從現成的貯水池裡,引出新鮮的水灌溉葡萄園、橄欖園以及花園,在那兒又吃又喝,心滿意足。

一個具有成熟基督徒體驗的人,縱然他仍然繼續在謹慎儆醒地往前走,但是他對屬天的福分和美地,也不斷有更完整的認識。這人因品嘗神的良善慈愛而滿足,又好像一座被澆灌良好的園子;有來自沒藥山上的微風吹拂著他。空氣裡有濃郁的香氣;蔓藤發芽,開花了;石榴花也綻放了;在他的面前存放著各式珍果,新鮮與陳年的珍果俱全。

是在這樣的季節裡,我們學習安息的真義;合一的真正源頭;以及對付過犯與跌倒時所需的忍耐。

一、第一發現——安息的真義。「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一切話,使他們四境平安」(書二十一44)。約書亞對兩支派半的人說:「如今耶和華你們神照著他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書二十二4)。這也是耶和華與其選民之間關係的高潮。為了這一段,他將百姓和牧養他全群的人從海裡領上來;將他的聖靈降在他們中間;使他榮耀的膀臂在摩西的右手邊行動,在他們前面將水分開,要建立自己永遠的名;又帶領他們經過深處,如馬行走曠野,不至絆跌。神行了這一切的心意,是要讓選民如同牲畜下到山谷,在陰涼處享受甜美多汁的青草,以免他們受烤炙之痛,如此,耶和華便使他們得享安息(賽六十三1114)。

這已經是相當程度的安息。國中太平沒有戰爭了(書十一23),人民也安息了。但是很顯然的,迦南地還並沒有完全達到神的理想。這地雖然美好,但這福分仍局限于世俗的財富與物質的利益,顯然不夠完整。一個人怎麼可能只因增加一大筆屬世的財富,心靈就得到安息!這就好像期待人吃了麵包就會長胖一樣!同樣的,僅僅得著應許之地,也不可能使一意追求真理的心得安息。迦南的安息,就如這卷書裡別的許多部分一樣,都只是屬靈的安息、聖潔的寧靜、難以言喻之平安的一個模式與影子,惟有在神自己裡面的安息,才能填滿人的靈魂。請聽這話——我的安息:他的安息;為神的子民所存留的安息日的安息。這比起在迦南因豐收所帶來的喜樂,與得著地業時踏步的歌聲還要豐富得多。因此,誠如希伯來書所言:「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89)。

當我們因重生而歡欣雀躍時,便有安息;但隨著年月增長,安息的程度也漸漸深濃,正如四月天的淡蘭轉為八月的深蘭。造成這變化的原因,乃是對神的道最完全、神的旨意最可愛以及神的計畫最美好這些信念不斷增深的堅信。當我們初踏入安息,必須抵擋不信任,不斷告訴自己凡事都好,且以應許和確據安慰自己。但當年歲消逝,懷疑與自言自語也盡褪去,我們心中的密雲裡是被甜蜜經歷的聲音所充滿。我們對那位元所信的有更多認識,也記起他所應許的好處一樣也不落空。我們看到生命中最險惡的烏雲,不是消散的無影蹤,就是化為沛然恩雨。我們憶起那些我們曾禱告、爭戰對付的事物,都成了最大的祝福。我們不得不承認,每當走自己的路,便滿布煩惱愁怨;但當走在神的路上,就總是流奶與蜜之地。

當我們想起這些事,從一個生命的峰頂回顧以往,心裡就滿是寧靜的安息。我們為甚麼憂悶煩躁,自討苦吃,讓我們的靈在裡面不安呢?凡是在律法掌管之下,凡是在愛之下,所有事物都會合作完好。神自己曾賜下恩典與榮耀。對那些他曾賜給獨生愛子的人,他不曾留下一樣好處不給他們。他的愛裡揉合著父嚴母慈,我們的每一步他都考慮到,每條道路他都仔細挑選過;沒有一滴眼淚他不顧念;沒有一種痛楚在碰到我們之前,他不曾先嘗過;也沒有一種哀傷臨到我們之前,他不曾先感受過那分沉重。我的心哪!你的神是這樣的一位神!你要噤聲;信靠他,他在作一切的美事,要安靜休息!就好像一座珍珠門在你身後那樣安全,這種喜樂是人搶奪不去的;每陣風都是和煦的南風;每塊土地都是故土;每個有著艱難包裝的環境,都蘊含著天父愛的禮物。

因此,這種出於信靠所生的安息,就更往前進深了。因為隨著認識加增,信靠也擴大了。我們愈多認識神和他的愛子耶穌基督,我們對他那永存、無所不在的愛的信靠也就愈堅定;因之我們的安息也愈不能被破壞。不錯,當他們渡過約但河時,他們就得到安息;不錯,他們進入了那地以後,掬飲了山上泉水時,更會發現,那裡的水更加甜美。這正是羔羊所救贖、所帶領的人,不斷體驗更完全之安息的過程之畫像。他要再帶領他們進入那地的心臟地帶,那裡沒有狂風暴雨的侵襲,也沒有大海的巨浪滔天。

二、第二發現——合一的真正源頭。約書亞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四萬勇士來,當眾稱讚並感謝他們完成了早先所許下的承諾,然後他吩咐他們:「……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只要切切的謹慎遵行神的誡命」(書二十二45)。他在打發他們回帳棚時,也表示他對他們熱切的盼望——要他們帶許多牲畜、金、銀、銅、鐵並許多衣服回去,這些福分都是他們配得的。

當他們來到約但河,涉水而過之後,回顧那如今將他們與其它子民分隔兩邊的河水,突然有一種恐懼臨到他們。為避免將來有一天,那另外七個半支派的人會對他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因為耶和華把約但河定為我們和你們……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書二十二2425)。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為了嚮往後的其餘支派表明他們的身分,他們在約但河的西岸築了一座壇。那是一座讓人看的大壇,不是為了獻燔祭、平安祭或別的祭;而是為作一個永久的證據,告訴後人建這壇的是忠心事奉神的以色列人。

但這卻是個大錯。這壇的形狀不是來自神的啟示,它的結構也不是;如果他們遵守神的指示,那麼每年三次,他們的男子便應當到示羅朝見神,自然也不需要這笨拙的計畫了。在他們的想法裡,人的合一不可能僅靠靈裡的連結保存,一定得有外在實質的證明。光是示羅祭壇的連結還不夠,必須再有他們所築的這座大壇才行。

然而,對約書亞和其它的以色列人而言,這種合一的觀念卻是很真實的。同樣的,屬天的生活會在我們裡面產生一個清晰的觀念:神的子民是真正合一的。這也是約書亞記這卷書和以弗所書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相似之處。以弗所書裡除了特別講到屬天的生活,也啟示了身體的奧秘,就是肢體雖有不同,身子只有一個,每一個信徒都分享了神自己的合一。在初信的階段,我們以為只能借著共同的信條,或者屬於某些大教會的會眾這種形式,才能有合一。我們築起自己的祭壇;無視于神合一的原則,卻築起自己的原則。換句話說,我們將形式的合一,當作是實質的合一。但久而久之,當我們逐漸長大,就發現所有在祭壇前聚集的真靈魂便是合一的。他們從各個地方來,心中燃著同樣的盼望,為同一個目的懇求,倚靠同樣的寶血,這共同的吸引力建立起一個活的合一;就好像一棵樹,那分歧的枝葉莖脈都在輔助同一個生命力;也如同一個身體,所有的肢體都從屬於一個賦予生命的靈。

我們愈接近基督,就愈能辨識出自己與那些屬他的人合一。我們學習少思想那些分歧的觀念,而多思想大家共同相信的。我們發現每位信徒的個別差異,正好讓他適合擔任特別的事工,即不影響其連結於永活的救主,而得的內在生命之深度。當這些分散啃齧牧草的羊群,漸漸接近同一個峰頂時,他們漸漸向一個中心點集中,那兒只有一群羊,只有一位牧羊人。

這是聖經中終極的異象,也是那些最被敬重的聖徒所公認的:雖然新耶路撒冷中有以色列各支派和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有各色寶石裝飾,又有面向四面八方的門,然而仍然只有一位「新婦、羔羊的妻」(啟二十一9)。那麼為甚麼這個世界以及有時候教會認為主禱文尚未實現,合一也尚未完成呢?合一已經完成了,惟獨屬靈的和有屬靈辨識力的人,才能看到其均稱調和。

三、第三發現——對付過犯與跌倒時需要忍耐。當以色列別的支派乍聽到豎立另一座壇的消息時,他們馬上有股要前去攻打弟兄的衝動。他們在示羅聚集,因為設立祭壇看來是干犯這聖地的罪行。

但是另一個較明智的計畫出現了,也許最好先委派非尼哈和以色列中著名的十個首領,代表耶和華所有的會眾去質問他們。這些代表到了基列——這是另兩個半支派的人暫時聚集之處,便開始諄諄告誡,並引了亞幹和拜毗珥的例子,警告他們這罪會使審判臨到全體會眾。他們的論點是,沒有一個屬於以色列的支派或個人,會犯罪而不牽連整個會眾都受審判。「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書二十二19)。

這些代表們心中的愛是如此深,因此他們甚至提議讓弟兄們分享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一起到迦南西部居住。「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書二十二19)。

這想挽回弟兄犯錯的意願是如此親切、甜美,和原先準備大事進攻的態度迥然不同。他們也收到了效果:弟兄們坦白表示這種行為並非出於要離開神,也為他們行事的動機作了簡單的解釋。於是在整章書的結尾,記載著兄弟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而且大家共同歡喜快樂感謝讚美神。

事情總是這樣,以神的慈悲懇求人會使激怒的迫害者靜止。我們本是嚴於責人,激烈衝動的。但當我們不歇息地追求真理,就會學習以溫和的態度去面對錯誤;我們會以溫和的靈幫助人恢復,擔別人的重擔,會因贏回一個弟兄而快樂,而不去想在辯論中壓倒或者以諷刺擊敗他。就這樣,在金碧輝煌的秋日,原本生澀的果實飽滿成熟了,散發著濃郁的香味。原本如劍的憤怒之火如今消滅如微弱的火花;而彼得,這位性烈如火的門徒,在經過多年試煉的熔鑄之下,已能以一顆柔軟的心去撫慰服事那些受創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