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八章短篇信息 目錄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約書亞記第十八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繪畫地形(蘇佐揚) 約書亞記箋記(十八章)(于中旻) 得勝者之分地(蘇穎智) 任務的完成(邁爾)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各場大的戰役先後結束了,以色列人已經可以控制迦南全地。雖然還有一些零星的勢力存留著,但並不能對以色列發生有害的影響。因此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必須往前跨出一步。迦南地的爭戰是必須要有的,但爭戰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達到目的的時候所不能缺少的。爭戰乃是為了承受產業,神應許的終點站就是承受產業。所以以色列人結束了主力戰以後,他們就向承受產業這個方向前進。 人或多或少總是有點惰性的,特別是遇上重要的關鍵事,躊躇不前是可以理解並給予同情的。但神的應許必定要作成,祂不會讓人畏縮不前,所以祂就向人說話了。人的躊躇不一定是因為膽怯,多半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一步。人可以不知道,但神全知道;祂向人說了話,人也就知道了該怎樣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是神,領以色列人進入產業的也是神。祂不完成祂所要作的,祂就不會歇下祂的工。所以在人等候往前去的時候,祂的引導也就顯明出來。 承受應許的帶領 神一說話,人就蘇醒了。神的話一來,人就看見當走的路。叫人最感難受的就是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繼續往前行,裡面感覺到不平安;要繼續往前行,又不知道該如何舉步。人一生的年日有限,能確實作工的時日更是有限。在出埃及的時候,約書亞的年歲在聖經中沒有記錄。但是四十年在曠野的飄流,五年在迦南地的爭戰(參十四7-10)共是四十五年,若是他在出埃及時是四十歲,現今也已經是八十五歲了。到了這個時候,他該如何的使以色列人得著產業,就成了他心頭上的重壓。 神的時間是最美的,祂不會給人起了頭,而不領人走到終點。祂的信實使祂不能忘記祂交給人的託付,祂一定及時給人幫助,使他能完成祂的託付。祂向約書亞說話了,祂絕不甘心讓約書亞落在傍徨裡。「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現在你要把這地分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十三1-7)主的話一來,前面的路就開通了,進迦南就來到了決定性的最後階段。 確定應許的範圍 神的應許不是籠統與含糊的,祂給人的應許都是十分的具體。是神的應許,祂必定成就。不是祂的應許,人也不能強求。所以神給了人應許,祂就要求接受應許的人明白應許的內容,並應許的範圍,使人可以確實的享用祂的應許。神把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時候,祂要求亞伯蘭從所站之地一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創十三14)凡他所看見的地都賜給他,並且還要求他「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創十三17)好確定神所應許的地。在約但河東,神給摩西明確的指引迦南地的四界(民三十四1-12),神如今向約書亞說話,就是根據迦南地的四界指出他尚未得著的地。 神要人明確的知道祂應許的內容。祂不要祂的子民作糊塗人,祂要他們明白祂的旨意是什麼。祂不喜歡人越過祂的旨意向祂有所求,祂也不喜歡人因無知而不去享用祂的應許,祂就是喜歡人把祂所應許的充充足足來享用。祂從不責備人盡情的享用祂的應許,祂只是指出人不會使用祂的應許,祂十分樂意看見人以享用祂的應許作他們的喜樂。人若是以神的應許作他們的滿足,這也就是神自己感覺到滿足。 所以神不讓人對祂的應許無知,祂要求人對祂所應許給人的有充分的把握。因為神所有的應許,不管是作預表的,或是直接說明的,都是在顯出祂兒子的所是和所作,並祂兒子所顯明的神永遠計畫的目的。在主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抓緊神的應許往前行,不增加,也不減少,更不偏左右,只是走在祂的應許中,就是憑著祂說的話而定規自己的腳步,這人是十分蒙福的,因為他所走的道路的終點,就是完全的得著主的自己。 在神的話中往前行 出埃及是因著神說的話,進迦南是因著神說的話,在迦南地的爭戰中也是根據神說的話,承受產業還是根據神說的話。在屬天的路程上奔跑,每一樣都是根據神說的話。這是一條不能改變的規律。因為屬天的事都是根源於神,祂既是不改變的,一切根源於祂的事物就沒有可改變的條件。祂是怎樣作了定規,跟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是正途,不隨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找不著道路。 神給約書亞列出了「許多未得之地」,神也清楚的說了,「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十三6)局部占住迦南地的人雖然還在,但這並不妨礙產業的分配,因為神應訐說祂必把這些人趕走。是神的應許,祂一定負責完成。事情的成就不是根據當時眼見的環境,而是根據神已經說了的話。所以是神已經給了應許的,就可以放心去取用。在神的話中往前行,一定能經歷神的信實。在前後十一年裡,我們一同聚會的弟兄姊妹們,用現金購買了兩處會所,顯明了神的豐富,教會沒有負債羞辱主的名。在流行貸款購業的今天,不是因為我們富有而不需要貸款,乃是因著神說了話,叫我們可以支取祂的豐富,去作成我們憑自己所有而作不成的事。 是神說了的話,我們都可以支取。神沒有說的話,我們也不必向祂要。祂要給的,祂一定向我們說。祂不要給的,祂就不說,祂說了的祂就一定給。祂給是祂的信實,我們去取用祂所說的是我們的順從。所以神所不給的,就不必去向祂要。這就如雅各書上說的,「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四2-3)向神要,或是不向神要,都是在學習跟隨主說的話往前行。主說了的,我們放心去取用。主沒有說的,我們不向祂強求。我們只是一心一意的跟著主的話走,這是祂向我們顯明的。保羅因為主說的話,就不再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那就是個跟隨主的話行走的好榜樣。他只要神的命定,他不要神的允許。 拈鬮——在信心中行動 神一切應許的內容,都是指著神的兒子基督耶穌的所是和所作。人接受基督的所作的方法就是相信神的應許,信心就是承受神應許的唯一途徑。在信心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聯接到神那裡去。人在伊甸園失落以後,神不住的引領人學習行走信心的路,使人可以從失落中給挽回過來。舊約時代的人是這樣在神面前走過,新約的人也一樣的在神面前走過來。從信心開始進入神的應許,繼續在信心裡承受神的應許。羅馬書一章17節所說的「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就是這個事實。 以色列人因信出了埃及,也因信渡過了約但河,更因信贏得了迦南地的爭戰。現今神帶領他們去分地作為他們的產業,仍然是讓他們在信心中去接受。我們別要忘了,以色列人在這時雖是得了迦南地,但只是限於城和城與城之間的交通線,所以神說他們尚有許多未得之地。他們所已經控制了的只是點與線,對於迦南地廣大的面,他們還沒有確實的掌握到。在這樣的情形下,怎能進行分地呢?關鍵就在這裡,因為神說了「你只管照我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所以就有了分地的根據,只是這根據必須要用信心去配合,才能使這根據成為事實。 再有一點該要注意的,神告訴他們分地的方法是拈鬮。這樣的方法就是在信心的原則上作的。在外面看來,這是碰運氣,但實際上是相信神在作分配。在舊約的日子,聖靈還沒有普遍的賜給每一個屬神的人,所以在尋求神旨意的事上,就要用烏陵和土明的方法,拈鬮就是按著這原則來作的。在新約的日子,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前,決定馬提亞作十二使徒之一還是使用拈鬮的方法,這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聖靈來了,神就直接給人引導,再也不必間接的使用拈鬮作引導。 不管是舊約時的拈鬮,或是在新約裡的聖靈引導,在人這一方面都是用信心去接受的。神引導人的方法有更改,但人在信心中接受引導這個原則卻沒有更改。人必須在信心中行動,神的應許才會成就在他們身上。「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只有在信心中行走的人,神在基督裡的一切豐富,就要照著神的應許成為他們所享用的杯中的分。 隱藏的爭戰 拈鬮是分地的方法,分到了地就要去得地。地得到了,才成為真實的產業。我們不會忽略,在迦南地的幾次大戰役中,以色列人得了主要的點與線,在廣大的面上就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在土師記開頭的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繼續爭戰的簡略記錄,其中除了少數重複記載約書亞記中的歷史以外,大部份是新的爭戰記錄。這一些新的爭戰,我就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 我所以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乃是因為他們在信心上已經得了地。他們對那些地已經有了所有權,但是在他們所有的地上卻是有敵人盤據著,他們還不能在那些地上作完全的管理與享用,他們必須要把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清除。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可以說是隱藏在他們的產業裡的殘餘勢力。他們必須要清除這些殘餘勢力,才能實際的享用他們的產業。在迦南地的大戰役是主力戰,是明顯的。清除殘餘的勢力是零星的戰鬥,相對來說就是隱藏的,是不太明顯的。但是這些隱藏的戰爭一定要繼續下去,直到一切阻擋承受產業的力量都徹底的清除。 神在基督裡所應許給我們的,都是基督給我們作成的。基督給我們打勝了主力戰,我們也在信心裡接受了祂所作成功的,也接受了祂自己作我們的生命。但是亞當的生命殘存在我們身上的影響,還是會不住的阻擋我們完全的享用基督,不使我們在基督裡成長。因此,我們已經在基督裡的人還常常有靈裡的掙扎,有時甚至灰心失望,要從屬靈生命追求的路上退去。「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19)「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27,30)這些話都是主提醒我們,不要給這隱藏在我們身上的肉體再轄制我們。我們必須要藉著主的得勝去勝過它,使我們可以實際的享用基督的豐富。 河東地的數算 神吩咐約書亞把地分給以色列人以後,聖靈立刻就數算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河東所得之地。若是留意神吩咐約書亞分地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的這些話,我們定會發現聖靈對河東地的數算是有原因的。河東地首先給數算,並不是因為這地已經分給那兩個半支派為業,乃是和神起初給以色列人的安排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來注意,從其中領會一個嚴肅的屬靈問題。 河東地不在神的應許內 神把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這迦南地並不包括河東地。亞伯蘭當日縱橫走遍這地的時候,他沒有越過約但河。神給摩西所指明迦南的地界,河東地也不在其中。我們不要忘記,神給摩西指明迦南地界的時候,河東地已經落在以色列人手中,但是神還是沒有把河東地加算進祂的應許裡。這些歷史的事實是十分重要。神要藉著這些史實,讓人學習看重神的應許,輕看神應許以外的事物。 那兩個半支派雖然是已經得了河東地,只是我們回到當日的歷史去看,我們就明白了。神從來沒有說河東地可以代替迦南地。相反的,我們看到摩西當日答應他們的要求是有條件的。“倘若他們不帶著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民三十二30)那意思就是說,他們必須要為迦南地爭戰;不然,神還是要他們在迦南地得產業。他們若是放棄在迦南地爭戰的成果,那只是他們的意思,神要讓他們看見,他們的產業應當是在迦南地,因為神的應許只是在迦南地。 在分地的事上,神允許那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地得產業,但神卻沒有承認河東地是祂賜給他們的。聖靈記錄他們所得之地「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給他們的。」(參十三8,15,24,29)其餘的九個半支派所得之地,都是照著神的方法,用拈鬮分給他們的。九個半支派是在信心裡接受神的應許,那兩個半支派是在強求中接受神的允許,因為河東地原來並不在神的應許裡。神在分地的事上向人明顯的表白這一點。 既成的事實也不能使非應許變成應許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是享用得勝的歷程,而兩個半支派留在河東地卻不能說是享用得勝,只能說是在得勝中留下了破口,埋下了以後在以色列人中間所發生的難處的原因。這些都不是神所要看見的,所以神必須表白他們所作的並不在祂的應許中。他們所作的,神不能負他們的責任,他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重看神的應許而羡慕應許以外的事物,那一定給人帶來重大的虧損。 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得了產業是既成的事實。以色列人在河東的攻略中也作了一些神所要作的事。他們滅盡了亞摩利人,「卻沒有趕逐基述人,瑪迦人。」(十三13)因為他們不列在迦南七族的人當中。以色列人也在攻略亞摩利王西去的國時,「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土巴蘭。」(十三22)這些事都是神看為好的。但這一切事都不能改變神的定規,把不是應許的事物改變成神應許的內容。 在神子民的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例證:像亞伯蘭娶夏甲生下以實瑪利,亞多尼雅搶在所羅門以先自立為王,摩西的孫子在米迦的家裡作祭司(士十七)。這些事都不是作在神的應許中,神不因為是既成的事實就接受它歸入祂的應許中。是應許的永遠是應許,不是應許的,永不能成為神的應許。不在應許中作的,結局都是不美的。以色列人的強求,神雖是同意,但也只是神的允許,不是神的應許,希西家王在神允許中多得了十五年的壽命,但這十五年對他和猶大來說都是禍不是福(參王下二十章)。神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叫後來的人知道準確的揀選神的應許,而不要神的允許。 留下利未人作神的見證 神不承認河東地作應許,但祂卻紀念住在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人所作的雖是不美,但神卻不能不義,忘記祂自己的應許。所以我們看見祂在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的時候,祂特別一再的提到利未人。「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他們的產業,乃是獻與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火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十三14,33)利未支派是不承受產業的,神把祂的份給了利未人,作利未人的享用。 神把一部份利未人留在河東地居住,這個安排是非常的恰當,他們作了在河東的居民中間的見證。他們不承受產業,所以他們在河東沒有產業,這表明了神沒有接受河東地是稱為祂名下的民的住處。但利未人是神所紀念的人,是神特別分別他們出來,使他們接近神,作在神面前服事的人。神把利未人放在兩個半支派的人中間,正是說明了神不離棄在河東地的人,讓他們明白他們雖是作得不合神的心意,但神仍是憐憫他們,不丟棄他們,只是他們必須要保守自己,不再轉離神的道路。 河東地的面積占全以色列人所得之地的五分之二,人口占全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強。從二十一章所記載的事上,我們看到一件特別的事。神在以色列中只設立六座逃城,而河東地竟占了三座。這事明明說出河東地的人特別需要神恩典的憐憫,因為逃城是神救恩的預表。每一個人都需要恩典,那些離棄神的話的人更需要恩典。神把利未人和恩典特別多的留給河東地的百姓,這不正是那位「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的神在表明祂的自己嗎! 在信心中承受應許 神讓九個半支派在迦南地承受產業,利未支派不在承受產業的支派內。但神再三的提起,他們是以神的份作他們的產業,又在以色列人中把城邑給他們居住,也把郊野給他們牧放牲畜,安置財物。他們雖然不參加分地,但因為約瑟支派分開成了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所以在承受地業的見證上,以色列仍然是十二個支派,在見證上仍然是完整的(參十四4)。這是應驗了神藉著雅各在臨終前所宣告的話。利未要散居在以色列中,而約瑟是承受長子的祝福,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參創四十九7,22)。因為利未支派在拜金牛犢的事上分別了自己,站在神的一邊,所以神給他們保留了咒詛的樣式,而把祝福代替了咒詛的內容。 九個半支派照著神吩咐約書亞的話,拈鬮分配在迦南的地業。在分配的過程中,神記錄了一些事,藉著這些事指出承受與享用的經歷,也可以說是條件。承受是一件事,能享用是另外一件事。在正常的情形下,承受與享用應當是調和在一起,不會發生難處。但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承受了的卻不能享用所承受的,或是在享用中卻得不到該有的豐富。這一些都在向我們發出警告,叫我們必須學會越過一切眼見的環境,單單在信心中去承受並享用神的應許,這是得勝者該有的操練。 專心跟從耶和華是承受產業的條件 提到分地承受產業,聖靈立刻就說到猶大支派。說到了猶大支派的時候,就記錄下迦勒得地的事。聖靈這樣作記錄,似乎隱約的說出在以色列中,猶大支派是為首的。這與猶大承受長子的名分一事很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指出迦勒得地的經歷,因為迦勒的經歷向人啟示了得勝者的道路和結局。在本書的起首,神給約書亞的呼召是要他「剛強壯膽」,這個呼召實際是得勝者的呼召。話是向約書亞說的,實際是向以色列全體說的。神實在願意看到全體以色列人都作得勝者,因為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 迦勒實在是一個得勝者。四十多年前,在加低斯巴尼亞,只有約書亞和他堅持要行在神的引導中。四十多年後,他還能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十四10-11)曠野飄流的生活沒有使他埋怨神,也沒有使他失去當初對神的跟從,他仍然是緊緊的抓住神說的話。所以聖靈給他見證說,「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十四14) 希伯侖是大衛起首作王的地方。他是合神心意的王。神給他的應許是他的寶座是存到永遠,這應許就應驗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上。迦勒得了希伯侖為產業,是根據神的應許(參十四12)。希伯侖的意思是「朋友」,是當日神稱亞伯拉罕為朋友的地方,又是作王之地。「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十四15)迦勒得了這地,不正是說出了他因為與神的聯結,對付了人以為不能戰勝的亞衲族人(難處),使希伯侖成了作王之地。這是得勝者的歷史,是跟從神的人的好榜樣。主在祂的教會中也是不住的呼召得勝者,主也是巴不得全教會都成為得勝者。但是只有聽見主的話,又毫無保留的跟從主的人,才能成為得勝者。我們千萬要記緊,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就是作王的產業,這是神給教會的應許中最頂尖的心意。 拈鬮所得之地 九個半支派包括猶大和約瑟這兩個半支派,他們得地都是根據拈鬮而得的。只有在河東那兩個半支派得地,是沒有照著拈鬮的原則來處理。所以從第十五章到十九章記載每個支派得地,都是留下相同的記錄,「XX支派拈鬮所得之地。」不單是支派用拈鬮的方法分得地業,就是支派內的宗族也是以拈鬮作分地的方法。因此在分地的記錄上都留下「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的記錄。拈鬮在當時是在信心支取神的原則下實行的。上面已經提說過,在新約的日子,聖靈來了,祂給人直接的引導,拈鬮的方法就不在教會中使用了。 怎麼看見拈鬮是信心的運用呢?我們不要忘記,以色列各個支派的人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以男丁為計算的根據,在渡約但河以前的數點,人數最多的是猶大支派,共有七萬六千五百人。人數最少的是西緬支派,只有二萬二千二百人。那是三倍的差別。我們記得神這樣的吩咐:「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按著人名的數目,將地分給這些人為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雖是這樣,還要拈鬮分地。……要照產所拈的鬮,看人數多,人數少,把產業分給他們。」(民二十六52-56)按人數多少來分配產業是神說的,要拈鬮來分配也是神說的,怎樣能保證人數多的支派一定拈到大的地方呢?這是一個難題。 問題的解決是在神的手裡。話是神說的,祂就要使祂的話不落空。在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的手中是不會有難成的事,因為在祂凡事都能。我們相信當猶大支派的族長伸出手來去拿鬮的時候,神的手也同時伸出來,把最大的地段的鬮放在猶大支派族長的手中。烏明和土陵的法則就是這樣,馬提亞接上作十二使徒之一也是這樣。表面上是人的手在作,實際上是神的手在作。這就是信心原則的運用。得勝者就是那些實在相信神要照著祂的話行作萬事,就單純的照著神的話來跟從的人。他們的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承受神所應許的作他們的產業。 經過爭戰而實際承受產業 地業經過在信心裡作分配,交到各支派的手中。在名義上,各支派都得了地業,但實際上有許多的土地還是在敵人的手中。因此要實際享用地土,還要進行深一層的爭戰,要把實際的所有權,從點與線擴展到全面。 所以在分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爭戰的記錄。沒有更深一層的爭戰,就不能實際享用所有權。要實際的享用所得到的應許,就必須進行深一層的爭戰。當日以色列承受應許是這樣,現今我們享用神應許的豐富也是這樣。沒有經過爭戰,就沒有條件享用豐富。 爭戰的結果不是得勝就是失敗。信心的爭戰也不例外。只是信心爭戰得勝的把握在乎依靠神。懂得依靠神的必定能得勝,得勝的也必承受地土。以色列人在深一層的爭戰中有得勝,也有失敗。得勝的就承受了地土,失敗的就承受不到地土,並且還留下了破口,不能享用到神所應許的安息與豐富。迦勒能享用神特別的應許(參十五13),因為他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俄陀聶能享用應許中的豐富(參十五16-19),因為他也會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 猶大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參十五63),固然因為耶路撒冷不該是猶大支派去占取,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我們且看看不能得勝的原因在那裡。猶大支派沒有盡滅迦南人,約瑟的子孫也沒能完全趕出住那地的迦南人(參十六10,十七12)「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人,都有鐵車。」(十七16)只看難處,又不肯付代價,這才是爭戰不能得勝的主要原因。只看難處就是不看神,不肯付代價就是不順從神,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在爭戰中得勝,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承受。 在更新的信心中再往前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最早分得地業的是猶大支派和約瑟支派。迦勒和約書亞分屬這兩個支派,但最早得地卻不是因著他們兩人,而是因著猶大所得的長子祝福,和約瑟所得的長子的名份。這兩個支派(實際是兩個半支派)所分得的地,都是以色列人所已經攻佔之地。以色列人把會幕設立在以法蓮地的示羅,這城和約書亞所得的亭拿西拉很接近。這時,「以色列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你們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十八2-8)這是他們祖宗亞伯蘭接受迦南地的應許的腳蹤,要付代價去得地,也要在信心中去接受。 地還沒有攻取,但是因為神已經這樣說了,他們就在信心中去接受,如同已經攻取了一樣。不單是在信心中接受,也進一步在信心中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如同是自己的地業一樣。我們不要忘記,那時這些地方還是在敵人的手上。在那種敵對的氣氛中進入敵境,那是危險的動作,還要畫明地勢,就更惹動敵人的注意。這樣的進入敵境,不僅是需要勇氣,更需要信心。這事本身就是一個信心的考驗,在信心裡面勇敢的向前行,這樣才能完全的承受地土。 畫明地勢是個重要的關鍵。用現今的話語來表達,就是明確的瞭解應許的內容。迦南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但實際是怎樣,就需要去查察,並作出記錄。這樣掌握了應許的內容,付代價去得著這應許就更有把握了。在新約的應許中,神把祂一切的豐富都在基督裡賞賜給我們,我們必須要竭力的追求認識我們的主的所是,和祂的所作,叫我們在任何的境遇中,也不會失去信心,我們就是照著祂的應許往前行。 在分地的事上一些帶著啟示的插曲 在分地的過程中,發生了好些事情。我們對這些事情多加以注意,一定能發現這些似乎是小事的,卻都是帶著神的啟示,預先說明了一些將來要發生的事。我們不以為這些是偶然發生的事,我們相信神要藉著神子民在歷史上所遇到的事向我們說話,叫我們明白祂的心意。 1.都是神的兒子 「瑪拿西的元孫,瑪姬的曾孫,基列的孫子,希弗的兒子西羅非哈,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他們來到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眾首領面前,說,耶和華曾吩咐摩西,在我們弟兄中分給我們產業。於是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在他們伯叔中,把產業分給他們。」(十七3-4)這事在民數記中已經一再提起,(參民廿七1-7),如今是把這事實行。我們要留心的是,在一般的情形下,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西羅非哈的女兒們也不例外。只因西羅非哈沒有兒子,而他又必須在以色列中留名,所以他的女兒就因此而有了承受產業的權利。雖然是女兒,但卻站在兒子的地位上。 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神要藉著這事向我們說出祂對人的心意。照著一般的情形說,我們在神面前都是罪人,男人女人都一樣,只配給定罪,不配談承受產業,因為我們都是與神無分無關的。因著神的救贖大恩,我們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裡,神賜給我們權柄作祂的兒女。是弟兄也好,是姊妹也好,這只是在肉身上的區別。但「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加三26)「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八17)因為我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羅八15)神越過我們肉身上性別的區別,叫我們在救恩中得了兒子的名分,與祂的獨生子一同作後嗣,這是極大的恩典。祂承認我們是兒子,把天上屬靈的基業賜給我們。 2.在咒詛中仍舊沾上恩典 「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十九1-9)我們記得西緬在雅各臨終前的預告中,與利未支派一樣,「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中。」(參創四十九7)這是咒詛,說出他們得不著自己的產業。現在分地的時候,西緬支派確實是分到他們該有的一份,但他們的份是從猶大中分出來的。從土師記的記載中,我們好像看不見西緬支派確實的去攻取他們所分得的份,他們只是短暫的佔有他們的份,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中,又遷移到東邊的西珥地(參代上四39-43)以後到了猶大與以色列分成南北兩國的時候,西緬支派是在北方的十個支派中,他們更失去了在所分到的地上所有的一切。雅各的預言還是應驗在他們身上。 但是值得留心的,迦南地本身就是應許的恩典。西緬雖是享用不到他們該得的份,但是他們還是活在迦南地,還是分沾著神恩典的豐富。他們雖是在咒詛的形式中經過,但是神沒有把他們拋在恩典以外。這就是神對人的心意。在伊甸園墮落以後的人也好,現今在救恩中的人也好,他們若是有指望的,他們的指望就是建築在神這一份憐憫人的心意上。 3.但必作道上的蛇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十九47)這事的經過,在土師記中有詳盡的記載。他們不依靠神為能力,沒有攻取他們分得的地,但他們卻越界到北方去,掠取了神沒有給他們的地,殺了神沒有要毀滅的民。這些作為都是不服神權柄的表現,也是脫離作神見證的行動。 雅各指著但支派的預言是這樣的宣告,「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蹄,使騎馬的墜落於後。耶和華阿,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創四十九16-18)這個宣告大大令人感到不尋常,查看啟示錄七章,十二支派中不再看見但支派的名字,而以利未支派加進來。究竟在大災難期中,但支派發生了什麼事呢?這實在是耐人尋味。雖然一般人都以為那時出現的假基督該是出於猶大支派,但既然稱為「假基督」,那從但支派出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管怎樣,這個不服權柄的支派在大災難期中的動作,叫他們的祖宗雅各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 還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到將來國度顯現的時候,但支派還是在國度中有分於承受地業。是照著神的定規承受地業,不再是憑自己的力量去霸佔地業。這也許是他們在災難的磨煉中悔改。但肯定的是,神的信實紀念亞伯拉罕的約,也是神的憐憫紀念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 4.得勝者是神心意中所等候要得著的 分地的記錄以約書亞得了亭拿西拉作結束,「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十九51)這時以色列人雖還沒有完全得著迦南地,但神的心意已經在他們的信心中完成了。到了有一天,這信心的事實也要成為眼見的事實。在神的救贖計畫中,祂為我們在基督裡所存留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也是照著這從信心進入眼見的次序來完成。現今不是在眼見中接受神的賞賜,到那日,現今在信心中所見到的都要成為眼見的事實。 神的應許成了神的賞賜的經歷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留心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承受地業的安排,我們會看到整個過程是由迦勒得地開始,由約書亞得地結束。這兩個人是經歷了出埃及又進到迦南的碩果僅有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就是得勝者的經歷。這兩個得勝者作為承受產業的開始和結束,很顯然的說出了得勝者在神計畫中的地位。神在祂的子民中所等候的,就是這些能圓滿的作成神心意的得勝者。在每一個世代中,神就是要得著這樣的得勝者。 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雖然都承受產業,但迦勒承受的是作王之地,約書亞所承受的是結果豐盛的地,(亭拿西拉的意思就是結果豐盛)是靠近設立神會幕的示羅,又是在宣告神祝福的基利心山地帶。在屬靈的意義上,他們所承受的都是神應許中的最豐富。現今在教會中,神仍然是等候得勝者。祂要藉著他們來成全祂的計畫,也要讓他們享用並彰顯基督最榮耀的豐富。巴不得讀本書的人,都揭幕在神面前作個得勝者。 約書亞記第十八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分地續五 讀經:書18章 內容: 一、設立會幕 18:1 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
本章這裡提到了會幕設立的地點,是示羅,所在地已經被以色列人制伏。 “示羅”意思是“安息”。此城屬以法蓮支派。約書亞揀選示羅為設立會幕的地方,供全民敬拜神(申12:5,11)。示羅位於伯特利北15公里的山岡上,在迦南地中央(士21:12),會幕暫時設在此(19:51;士18:31),稱為“神的殿”(撒上3:3)。士師時代會幕一直設在示羅。以利為士師時,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示羅地位衰落(撒上1-4章)。聖經沒有詳細記述示羅衰微的經過,其情況一定曾令當時的人震驚。示羅的命運說明犯罪所能招致的慘痛後果(詩78:60;耶7:12,14;26:6)。後來,會幕先後建在挪伯(撒上21:1)、基遍(王上3:5)等地,直到所羅門建成聖殿取代為止。 二、其餘支派 18:2 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 18:3 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 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 18:4 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按著各支派應得的地業寫明(注:或作“畫圖”),就回到我這裡來。
18:5 他們要將地分做七份。猶大仍在南方,住在他的境內;約瑟家仍在北方,住在他的境內。 18:6 你們要將地分做七份,寫明瞭拿到我這裡來。我要在耶和華我們 神面前為你們拈鬮。
18:7 利未人在你們中間沒有份,因為供耶和華祭司的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迦得支派、流便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已經在約旦河東得了地業,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所給他們的。” 18:8 劃地勢的人起身去的時候,約書亞囑咐他們說:“你們去走遍那地,劃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 18:9 他們就去了,走遍那地,按著城邑分做七份,寫在冊子上,回到示羅營中見約書亞。
18:10 約書亞就在示羅耶和華面前,為他們拈鬮。約書亞在那裡按著以色列人的支派,將地分給他們。 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已經在約旦河東分得土地,前面15-17章講過了猶大、以法蓮以及瑪拿西的另半個支派已經在河西分得了土地。這樣還剩下七個支派未能分得土地。會幕已經設立,他們就請求約書亞給他們分配土地(2節)。約書亞先批評他們的懶惰和膽怯(3節),然後叫他們選出代表,去走遍迦南全地,把未分之地分成七份(4-9節),最後他為他們在神面前拈鬮(10節)。 本章至19章所記即為分給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和但的土地。他們在示羅拈鬮,最後還特別給了約書亞一塊土地。比較來說,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三個大支派分得的土地面積較大,較小的是西布倫和以薩迦。 三、便雅憫支派的土地 18:11 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 18:12 他們的北界是從約旦河起,往上貼近耶利哥的北邊,又往西通過山地,直到伯亞文的曠野。 18:13 從那裡往南接連到路斯,貼近路斯(路斯就是伯特利),又下到亞他綠亞達,靠近下伯和侖南邊的山。 18:14 從那裡往西,又轉向南,從伯和侖南對面的山,直達到猶大人的城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這是西界。 18:15 南界是從基列耶琳的盡邊起,往西達到尼弗多亞的水源。 18:16 又下到欣嫩子穀對面山的盡邊,就是利乏音穀北邊的山。又下到欣嫩穀,貼近耶布斯的南邊,又下到隱羅結。 18:17 又往北通到隱示麥,達到亞都冥坡對面的基利綠。又下到呂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18:18 又接連到亞拉巴對面,往北下到亞拉巴。
18:19 又接連到伯曷拉的北邊,直通到鹽海的北汊,就是約旦河的南頭,這是南界。 18:20 東界是約旦河。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照他們四圍的交界所得的地業。 18:21 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城邑,就是耶利哥、伯曷拉、伊麥基悉、 18:22 伯亞拉巴、洗瑪臉、伯特利、 18:23 亞文、巴拉、俄弗拉、 18:24 基法阿摩尼、俄弗尼、迦巴,共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18:25 又有基遍、拉瑪,比錄、 18:26 米斯巴、基非拉、摩撒、 18:27 利堅、伊利毗勒、他拉拉、 18:28 洗拉、以利弗、耶布斯(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本章最後講的是便雅憫支派分得的土地,講了所在的位置(11節)、四界(12-20節)和按照宗族分配的城邑(21-28節)。這個支派分得的是一個狹長的地帶,作為猶大和以法蓮之間的緩衝區,猶大和以法蓮後來統治了這地。 在便雅憫的城邑中,伯特利和耶路撒冷都是宗教聖地(22,28節)。列王時代,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分裂後,北國的耶羅波安卻在伯特利設金牛犢和祭壇(王上12:25-33)。 16節的“欣嫩子穀” 在耶利米的時代,變成拜摩洛(亞捫人的神)之地。在那些可怕的禮儀之中,有時要將自己的兒女獻上為祭。後來,以色列人就在這個穀中焚燒垃圾、罪人與牲畜的屍體。於是這個地名就成了地獄的同義詞。 28節的“基比亞”是以色列國第一任君王掃羅的家鄉(撒上10:26;11:4)。 四、反省反思 1、會幕設立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做? 2、還有哪些支派沒有分得土地?約書亞怎麼做的? 3、便雅憫支派得到的土地在哪裡?四界是什麼? ── 張策《約書亞記文字釋經證道》(原載「約拿的家」) 繪畫地形(蘇佐揚) (約書亞記十八章全至十九章) 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十八章1節)。 一、聚集示羅,選廿一人(1-10節)。在此提及三件事: 1、他們把會幕遷到示羅,以之為新的大本營,亦為宗教生活中心。 2、每支派選三人繪畫地形,以便分配給其餘七支派的人。 3、繪畫地形的人回報約書亞,在神面前為七支派分地。在此首次提及示羅,約書亞渡約但河後,以吉甲為大本營,在該處發施號令,攻佔各城,現在作戰已完畢,他們由吉甲遷到示羅。約書亞在此要為其餘七支派的人分配產業,所以由每支派選出三人,共廿一人,他們要走遍各地繪畫地形,然後向約書亞回報力「示羅」(SHILOH)在伯特利北九裡處,教會初期的教父如尤西表、耶柔米及不少聖徒均曾到此參觀。約書亞當時把會幕設立在該處,後來會幕加建成為有門有閂的建築物,方便以色列人前往敬拜神及獻祭,所以在撒母耳時代,該會幕是有門框的(撒上一9),而且人們也稱為「殿」,為何約書亞要把他的工作大本營由吉甲遷到示羅呢?有人相信是應驗雅各臨終所作的一首詩歌說:「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四十九10;參閱以西結書廿一章27節)。此處的「細羅」原文與約書亞記的「示羅」原文同字同意(中文聖經在細羅二字之下有小字說:就是平安者,但原文此字是指安靜而言,與原文「沙龍」不同字),會幕在示羅,一直到撒母耳時代,才把約櫃遷到基列耶琳山上的亞比拿達家中(撒上七1)。 二、緣畫地形,共為七分(2-6節)。當時兩支派半已在河東定居,所以兩岸只有九支派半的人分配地業,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已分配妥,所以尚有七支派的人等候分配,包括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和但。這廿一個人起來走遍那些地方,畫明地勢,包括山脊地帶(迦南地中央),高原地帶和北方近大海之處,約書亞住在示羅為他們抓鬮,把地業分給他們。 三、有廿六城,為便雅憫(11-28節)。便雅憫和約瑟是雅各愛妻—所生的二子(創三十24;卅五16-18),所以便雅憫的地業也在約瑟二子即以法蓮和瑪拿西之南,但又在猶大支派之北,聖經說是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互相連接,彼此相愛。雖然雅各臨終時為十二支派所作之詩,對便雅憫似無好感,說他是個撕掠的狼(創四十九27),但摩西臨終時為十二支派所寫的詩對便雅憫則有非常動人的詩句,說他是耶和華所親愛的,耶和華終日遮蔽他(申卅三12)。便雅憫支派產生以色列國首位國王(撒上九1-2),在新約時代便雅憫也產生一個偉大的使徒保羅(羅十;腓三5),所以便雅憫支派可謂得天獨厚。在士師時代有一士師名以笏,他是便雅憫人,聖經說他是左手便利的人(士三15)。後來便雅憫人與基比亞作戰時有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士二十比)。有人說天生左手便利的人,都是比較聰明的,不知是否屬實。便雅憫人在迦南所得城市有廿六座,其中值得注意的城市是: 1、耶利哥,這是約書亞渡河後首次攻克的名城。 2、伯特利,在後來以色列史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3、基遍,約書亞與亞摩利人作戰時,曾作偉大的信心祈禱,吩咐日頭停在基遍。 4、耶布斯,就是後來耶路撒冷所在地。可見便雅憫支派所得的產業十分寶貴 四、西緬地業,猶大所分(十九章1-9節)。西緬地業,是在猶大支派之南,事實上是以猶大支派中分一半來的地方,共十七城邑。這支派中最重要的城市為別示巴。這是一個古城,因為亞伯拉罕曾在此處與非利士人首領亞米比勒在此立約,互不侵犯(創廿一22—34)。亞伯拉罕也曾在此旅居一段時間(創廿二19)。西緬和利未曾聯合屠城,殺死示劍城的人,使以色列人有了臭名(創卅四30)。在雅各臨終所作的詩歌中把西緬和利未兩人寫在一起(創四十九5),但在摩西臨終的詩歌中,西緬則失縱(申卅三章),解經家對此有不同解釋。請看默想舊約「申命記」一書365條便知其詳,茲不贅。 約書亞記箋記(十八章)(于中旻) 往前得地
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書一八:3) 如果我們只仰望人,等別人用湯匙餵養,就要一輩子作嬰孩,不用指望長進。約書亞是偉大的領袖,英勇的將才;但跟從他的人,很容易養成躲在偉大領袖蔭下的習慣,凡事仰望領袖,不想自己獨立進取。正像大樹之下,草不沾霜;卻也少沾雨露和陽光。 約書亞對他們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書一八:3) 約書亞激勵他們,每支派派三個代表,去勘察地界,以便正式分地給他們。雖然即將解甲歸田,這位年老的統帥,還是鼓勵他們,以神的應許為目標,作當作的事。 得勝者之分地
經過七年的爭戰,以色列終於如願以償,得享勝利的成果,把應許之地分給各支派的人,從十五章至十九章看得勝者的分地,首先是約旦河西的分地,猶大支派所得之地,他們分地是用抽籤和拈鬮的形式,沒有照雅各臨終前的遺言及預言,但是抽籤的結果卻完全應驗了雅各的預言,猶大支派是最大的支派,所以他的地比其他支派大。言包括: 1
猶大地的四周被仇敵所包圍。確實猶大分地後東邊有摩押人,南有以東人,西南有亞瑪利人,西有非利士人,這些都是雅各預言的一部分。 2
這地方應是種葡萄最理想的地方,民數記十三章 24 節,「因為以色列人從那裡砍來的那掛葡萄,所以那地方叫作以實各谷。」探子把葡萄帶回後,猶大人就把葡萄種在這裡,後來這裡就盛產葡萄。 3
彌賽亞也是從這地方生的,迦勒有侄兒名俄陀聶,協助迦勒奪取那塊地後,成了他的女婿,也是後來的士師之一,在猶大的南邊有 29 個城市和村莊,高原有 42 個城和村莊,山地有 38 個城和村莊,曠野有 6 個城,猶大足有一百個城和村莊。 約瑟兩個支派所分得之地(十六章至十七章)。約書亞記十六章 4 至 10 節,「約瑟的兒子瑪拿西,以法蓮就得了他們的地業。以法蓮子孫的境界,按著宗族所得的,記在下面。他們地業的東界,是亞他綠亞達到上伯和侖;往西通到北邊的密米他,又向東繞到他納示羅,又接連到雅挪哈的東邊;從雅挪哈下到亞他綠,又到拿拉,達到耶利哥,通到約但河為止。從他普亞往西,到加拿河,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以法蓮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另外在瑪拿西人地業中,得了些城邑和屬城的村莊。這都是分給以法蓮子孫的。他們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迦南人卻住在以法蓮人中間,成為作苦工的僕人,直到今日。」 以法蓮所得之地,在但和便雅憫支派之北,從約旦河一直伸展到地中海,包括示羅,約書亞爭戰之地,也是約櫃呈放在那裡有三百年之久的。以法蓮的城邑有些是在瑪拿西以內,他們的目的就是使他們兩個合二為一,以至聯合起來有更大的力量,來抵抗外族。 瑪拿西半個支派的所得之地,瑪拿西的長子在約旦河以西的地方定居了下來。第十七章 1 至 2 節,「瑪拿西是約瑟的長子。他的支派拈鬮所得之地,記在下面。至於瑪拿西的長子基列之父〔父或作主〕瑪吉,因為是勇士,就得了基列和巴珊。瑪拿西其餘的子孫按著宗族拈鬮分地,就是亞比以謝子孫,希勒子孫,亞斯列子孫,示劍子孫,希弗子孫,示米大子孫;這些按著宗族,都是約瑟兒子瑪拿西子孫的男丁。」 其餘的人在迦南的本土,或是在以法蓮以北之地,從約旦河一直伸展到地中海,約書亞記對瑪拿西玄孫西羅非哈的五個女兒有特別的記載,因為她們沒有兄弟,所以五個女兒也同時獲得分地。另外,在以撒家及雅各的地業當中,如伯善,以法蓮,多珥,隱多珥,他納,米吉多等迦南眾多堅固的城邑,也被分給了瑪拿西,也許他們在軍事上有特別的用處,為了保護以色列,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支派來防備,但在分地之後,以法蓮和瑪拿西的人太多,他們嫌分地太少就埋怨,約書亞便激勵他們,讓他們先砍伐樹木,使他們住森林密佈的地方也可以加強防禦,勸他們趕出迦南人,免得霸佔他們的地方,可惜這兩個支派的人沒有信心,只看見負面卻沒有看見正面的,他們與迦勒和約書亞的看法完全是相反的。 原來直到十八章,還有七個支派沒有分給地業,約書亞就對他們說:「耶和華你們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要到幾時呢?」他們安於遊牧民族的生活,約書亞很著急,責問他們為什麼要耽延,為什麼要安於現狀,結果就會失去神所給予的應許。從那時起,約書亞從每支派選出三個人,一共三十六個人組成小組,走遍了還沒有分的地界,詳細地把這些地業記下來,劃定分界,然後抽籤,拈鬮。這裡我們也看到人的罪是惰性,貪圖享樂,不求進展,也留下很多的禍患。 便雅憫支派在猶大與約瑟之間,神把另外一塊地分給便雅憫支派,重要的城市如耶利哥,基遍,拉瑪,以斯巴,布斯,耶路撒冷等等,這支派也是聖殿的所在地,他與猶大一直都是屬於南國的,因為這緣故,我們看見這支派本身也是特別蒙神祝福的。 西緬支派的分地在約書亞記十九章 1 至 9 節,「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他們所得為業之地,就是別是巴,(或名示巴)摩拉大,哈薩書亞,巴拉,以森,伊利多拉比土力,何珥瑪,洗革拉,伯瑪加博,哈薩蘇撒,伯利巴勿,沙魯險,共十三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又有亞因,利門,以帖,亞珊,共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並有這些城邑四圍一切的村莊,直到巴拉比珥,就是南地的拉瑪。這是西緬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西緬人的地業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因為猶大人的分過多,所以西緬人在他們的地業中得了地業。」 因為猶大支派分得的地業過多,應驗了雅各在創世記四十九章 5 至 7 節的預言,西緬支派獲得了猶大支派北面一共十七個城市和村莊,過了不久,西緬支派不再獨立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地界後來被拼入了猶大支派之中,而他們許多的居民向北遷移,住在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地業之內,這事解釋了所羅門作王以後,以色列國分裂,在北國有十個支派,南國只有兩個支派,就是這個原因。 西布倫支派也獲得分地,第十九章 10 至 16 節,「為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三鬮。他們地業的境界是到撒立。往西上到瑪拉拉,達到大巴設,又達到約念前的河。又從撒立往東轉向日出之地,到吉斯綠他泊的境界,又通到大比拉,上到雅非亞。從那裡往東,接連到迦特希弗,至以特加汛,通到臨門,臨門延到尼亞。又繞過尼亞的北邊,轉到哈拿頓,通到伊弗他伊勒谷。還有加他,拿哈拉,伸侖,以大拉,伯利恆,共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據雅各的預言,創世記四十九章 13 節,西布倫支派必住在海口,必成為停船的海口,這支派經過拈鬮後,就下到加利利地。有人認為這地是被圍在陸地之中,從那裡有一道狹長的地帶直通到地中海,屬於西布倫的領土,拿撒勒城是在西布倫支派所分得的地業之內,但聖經沒有繼續再提西布倫支派不是一個小的支派,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九章 17 至 23 節,「為以薩迦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四鬮。他們的境界是到,耶斯列,基蘇律,書念,哈弗連,示按,亞拿哈拉,拉璧,基善,亞別,利篾,隱干寧,隱哈大,伯帕薛,又達到他泊,沙哈洗瑪,伯示麥,直通到約但河為止,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以薩迦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以薩迦支派在西布倫支派地界以東,加利利海以南,佔領肥沃佳美的耶斯列山谷,這山谷是著名的戰場,在大衛以前,這山地的居民是住在山谷以東的盡頭,並沒有住在山谷的其它地方。 第十九章 24 至 31 節,「為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五鬮。他們的境界是,黑甲,哈利,比田,押煞,亞拉米勒,亞末,米沙勒,往西達到迦密,又到希曷立納,轉向日出之地,到伯大袞,達到細步綸,往北到伊弗他伊勒谷,到伯以墨和尼業,也通到迦步勒的左邊。又到義伯侖,利合,哈們,加拿,直到西頓大城,轉到拉瑪和堅固城推羅,又轉到何薩,靠近亞革悉一帶地方,直通到海。又有烏瑪,亞弗,利合,共二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亞設支派的地業,從加利山一直往北走,伸展到西頓,推羅。因為這是個重要的地界,這族要抵擋從北方海岸而來的敵人,從而保護以色列人,在大衛支派以前,亞設支派已經衰落,但這支派實質上並沒有失去,在主耶穌降生的時候,西緬與女先知雅拿,就是生在亞設這支派中的。 第十九章 32 至 39 節,「為拿弗他利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六鬮。他們的境界是從希利弗,從撒拿音的橡樹,從亞大米尼吉和雅比聶,直到拉共,通到約但河。又轉向西到亞斯納他泊,從那裡通到戶割,南邊到西布倫,西邊到亞設,又向日出之地,達到約但河那裡的猶大。堅固的城,就是西丁,側耳,哈末,拉甲,基尼烈,亞大瑪,拉瑪,夏瑣,基低斯,以得來,隱夏瑣,以利穩,密大伊勒,和璉,伯亞納,伯示麥,共十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拿弗他利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拿弗他利支派的地業,位於亞設支派以東,有約旦河和加利利海作為他們東邊的地界,舊約時代這支派的地業雖不算是非常重要,但在新約歷史中卻非常重要,因為耶穌基督主要是在加利利傳道,這就是當時傳福音的一個中心點。以賽亞先知曾將拿弗他利早期陰暗的情形與耶穌基督在那裡榮耀的工作作一個對比,讓我們看到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十九章 40 至 48 節,「為但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七鬮。他們地業的境界是,瑣拉,以實陶,伊珥示麥,沙拉賓,亞雅侖,伊提拉,以倫亭拿他,以革倫,伊利提基,基比頓,巴拉,伊胡得,比尼比拉,迦特臨門,美耶昆,拉昆,並約帕對面的地界。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但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但支派得到的地業並不太理想,北面有以法蓮,便雅憫兩個支派,南面有猶大支派,但支派的邊界剛好在這兩個支派的中間,與之相連,所以這裡就沒有描述但支派的地界,他們的支派一共有十七個城邑,這支派起初的地業不單是太小,其後被亞摩利人佔去了一部分,大多數人就遷居到遙遠的北方,他們攻取了利善城,且住在那裡,那城與拿弗他利支派的北部相對,他們把這城改名叫但。 我們若留意的話,便會發現以色列常常用信心去佔領地土,相信神能使他們打敗仇敵,經過好幾百年以後,耶利米先知從入侵巴比倫軍隊手中買了一塊田地 ( 耶利米書三十二章 ) 。以後再過幾百年,有一個羅馬籍的居民設法買了一塊地,入侵的羅馬軍隊曾經在那塊地上紮營,以色列人也照樣憑著信心領取各支派的產業,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做的話,他們便會過著貧窮軟弱的生活,神不願意看著祂的百姓有這樣的光境。 最後是分給利未人的各個城邑。第廿一章 1 至 3 節,「那時,利未人的眾族長來到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面前。在迦南地的示羅對他們說,從前耶和華藉著摩西吩咐給我們城邑居住,並城邑的郊野可以牧養我們的牲畜。於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從自己的地業中,將以下所記的城邑和城邑的郊野給了利未人。」 這段聖經描寫以色列人拈鬮分地的最後情況,也是工作的高潮,利未支派的眾族長站起來,要求獲得摩西應許給他們的城邑,現在這四十八個城邑連同郊野的地帶,都分給利未人。 第廿一章 4 至 7 節,「為哥轄族拈鬮,利未人的祭司亞倫的子孫,從猶大支派,西緬支派,便雅憫支派的地業中,按鬮得了十三座城。哥轄其餘的子孫,從以法蓮支派,但支派,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業中,按鬮得了十座城。革順的子孫,從以薩迦支派,亞設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住巴珊的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業中,按鬮得了十三座城。米拉利的子孫,按著宗族,從流便支派,迦得支派,西布倫支派的地業中,按鬮得了十二座城。」分地給利未人是按照這支派中有三個主要的宗族而分的,宗族就是利未的三個兒子,一個是哥轄,一個是革順,另一是米拉利。 第廿一章 8 至 19 節,「以色列人照著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將這些城邑和城邑的郊野,按鬮分給利未人。從猶大支派,西緬支派的地業中,將以下所記的城給了利未支派哥轄宗族亞倫的子孫,因為給他們拈出頭一鬮,將猶大山地的基列亞巴和四圍的郊野給了他們。亞巴是亞衲族的始祖(基列亞巴就是希伯侖)。惟將屬城的田地和村莊,給了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為業。以色列人將希伯侖,就是誤殺人的逃城和屬城的郊野,給了祭司亞倫的子孫。又給他們立拿和屬城的郊野,雅提珥和屬城的郊野,以實提莫和屬城的郊野,何侖和屬城的郊野,底璧和屬城的郊野,亞因和屬城的郊野,淤他和屬城的郊野,伯示麥和屬城的郊野,共九座城,都是從這二支派中分出來的。又從便雅憫支派的地業中給了他們基遍和屬城的郊野,迦巴和屬城的郊野,亞拿突和屬城的郊野,亞勒們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亞倫子孫作祭司的共有十三座城,還有屬城的郊野。」 首先是分給哥轄宗族十三座城邑,九座城是在猶大支派和西緬支派之中,包括希伯倫,四座城邑是在便雅憫支派的地業中,十三個城邑是給亞倫的子孫做祭司的。另外還有十座城邑,包括示劍,也分給以法蓮和但的支派,以及在約旦河以西,瑪拿西半支派地業中居住的哥轄宗族和其它宗族的人,所以宗族也得著了他們自己的城邑。 第廿一章 27 至 33 節,「以色列人又從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業中,將巴珊的哥蘭,就是誤殺人的逃城和屬城的郊野,給了利未支派革順的子孫。又給他們比施提拉和屬城的郊野,共兩座城。又從以薩迦支派的地業中,給了他們基善和屬城的郊野,大比拉和屬城的郊野,耶末和屬城的郊野,隱干寧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又從亞設支派的地業中給了他們米沙勒和屬城的郊野,押頓和屬城的郊野,黑甲和屬城的郊野,利合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又從拿弗他利支派的地業中將加利利的基低斯,就是誤殺人的逃城和屬城的郊野,給了他們。又給他們哈末多珥和屬城的郊野,加珥坦和屬城的郊野,共三座城。革順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城,共十三座,還有屬城的郊野。」 利未支派革順族的十三個城邑,它們是位於約旦河以東的瑪拿西,以薩迦,亞設和拿弗他利的地業之中,包括兩座逃城,在巴珊的哥蘭,以及在加利利的基底斯。 最後廿一章 34 至 40 節,「其餘利未支派米拉利子孫,從西布倫支派的地業中所得的就是,約念和屬城的郊野,加珥他和屬城的郊野,丁拿和屬城的郊野,拿哈拉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又從流便支派的地業中給了他們比悉和屬城的郊野,雅雜和屬城的郊野,基底莫和屬城的郊野,米法押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又從迦得支派的地業中,將基列的拉末,就是誤殺人的逃城和屬城的郊野,給了他們。又給他們瑪哈念和屬城的郊野,希實本和屬城的郊野,雅謝和屬城的郊野,共四座城。其餘利未支派的人,就是米拉利的子孫,按著宗族拈鬮所得的,共十二座城」 利未支派中米拉利和西布倫支派和約旦河以東的流便,與迦得支派的地業之中,一共分得十二個城邑,和拉未與基列地的逃城。所以,利未人得著的四十八座城之中,有十個是在約旦河以東,兩個在瑪龕西半支派之內,其餘的都在約旦河以西的地方, 第廿一章 40 至 42 節,「其餘利未支派的人,就是米拉利的子孫,按著宗族拈鬮所得的,共十二座城。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地業中所得的城,共四十八座,並有屬城的郊野。這些城四圍都有屬城的郊野,城城都是如此。」 在他們拈鬮的時候,分給利未人的大部分仍然受迦南人的控制,他們必須要把這城攻佔下來,明顯地利未人並沒有常常的得勝,而其它支派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幫助。 記載利未支派獲得的城邑,在歷代志上六章 54 至 81 節, 「他們的住處按著境內的營寨,記在下面。哥轄族亞倫的子孫先拈鬮得地。在猶大地中得了希伯侖和四圍的郊野;只是屬城的田地和村莊都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所得。亞倫的子孫得了逃城希伯侖,又得了立拿與其郊野,雅提珥,以實提莫與其郊野,希侖與其郊野,底璧與其郊野,亞珊與其郊野,伯示麥與其郊野。在便雅憫支派的地中,得了迦巴與其郊野,阿勒篾與其郊野,亞拿突與其郊野。他們諸家所得的城共十三座。哥轄族其餘的人又拈鬮,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十座城。革順族按著宗族在以薩迦支派的地中,亞設支派的地中,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巴珊內瑪拿西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三座城。米拉利族按著宗族拈鬮,在流便支派的地中,迦得支派的地中,西布倫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二座城。以色列人將這些城與其郊野給了利未人。這以上錄名的城,在猶大,西緬,便雅憫三支派的地中,以色列人拈鬮給了他們。哥轄族中,有幾家在以法蓮支派的地中也得了城邑。在以法蓮山地,得了逃城示劍與其郊野,又得了基色與其郊野,約緬與其郊野,伯和侖與其郊野,亞雅侖與其郊野,迦特臨門與其郊野。哥轄族其餘的人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亞乃與其郊野,比連與其郊野。革順族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巴珊的哥蘭與其郊野,亞斯他錄與其郊野。又在以薩迦支派的地中,得了基低斯與其郊野,大比拉與其郊野,拉末與其郊野,亞年與其郊野。在亞設支派的地中,得了瑪沙與其郊野,押頓與其郊野,戶割與其郊野,利合與其郊野。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與其郊野,哈們與其郊野,基列亭與其郊野。還有米拉利族的人,在西布倫支派的地中,得了臨摩挪與其郊野,他泊與其郊野。又在耶利哥的約但河東,在流便支派的地中,得了曠野的比悉與其郊野,雅哈撒與其郊野,基底莫與其郊野,米法押與其郊野。又在迦得支派的地中,得了基列的拉末與其郊野,瑪哈念與其郊野,希實本與其郊野,雅謝與其郊野。」 因為他們缺乏信心,沒有按照神的應許去攻佔那地。從分地過程,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神是按照人信心的多少把地分給人,你的信心越多,你能夠分的便越多,你的信心越強,神的賞賜也越大,雖然是經過拈鬮所分,但是他們必須經過努力把拈鬮所分之地攻戰下來。 過去我們看見很多人因為他們的信心非常強,神給他們的應許,賞賜與能力也特別大。我們的容器越多,神給的恩典也越多,我們的容器越小,神給的恩賜也會越少,不是因為祂不願意,乃是我們不願意來接受祂更多的恩典。我們有否給自己一個目標,求神把更大的恩賜賜給我們呢?願意我們都能像迦勒一樣,求更高的山。神已經告訴我們,「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已經給了我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要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們有沒有把握神這個應許,到各地叫萬民作他的門徒,憑信心建立教會,差遣更多的人到各處不同的地方,叫萬民做主的門徒呢? 任務的完成(邁爾) 約書亞記第十八章 兩大支派的領地已經分派妥當。其中猶大像一隻獅子護衛著南方,橫臥于錫安的要塞旁;而以法蓮,則是較沉靜但亦不失威武的小公牛,悠游於巴勒斯坦中部富庶的山谷中,作北方的守衛。現在約書亞可以轉而處理別的事情了。 一、約書亞在示羅設立會幕。當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軍時,營地每設定在一個地方,會幕就設在營地的中心;會幕周圍是祭司和利未人的帳棚,各支派則分別有其特定的位置,四周的每一邊各有三個支派紮營。要是留心比較十二支派在應許之地所分配的地業,可以看出跟以往安營的位置有顯著的相似點。好像以前的安營,都是不斷在重複他們最後安定在迦南地的位置。後來,會幕從吉甲移到示羅,因為那裡可說是最靠近迦南地的中心位置,就使這樣的對比更完全。 示羅這個古老的地點如今並無標記可循。也不像世界上其它的聖地,這個地方幾乎毫無特色。讀者可以想像,在那廣闊的平原,四周有些矮山丘,北面則有一塊多石的臺地。這就是經過良久流浪後,會幕被設定之處,它可能立在那傾斜的臺地上。而這也成全了偉大的頒佈律法者的命令:「那時要將我所吩咐你們的……都奉到耶和華你們的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申十二11)。 在這裡,它位於應許之地的中心,為最強大的支派所守護,在它的東面有大道自伯特利通往示劍,這就是神所選擇當他住在以色列人中時設立會幕的地點。若他們的所行名符其實像他的子民,他就擦乾他們每一滴眼淚;他們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同時承繼一切。 示羅這個神聖名字的意思是平安或安息,也象徵彌賽亞所帶來的禮物。耶穌是他子民的中心,他們圍繞著他聚集。不是繞著職業化的教會、宗教的會議、或者教條以及宗教儀式聚集,而是圍繞著賜與安息者,以他為中心,他的百姓聚集。他是頭也是心臟,使整個身體合而為一。一個以復活主為中心的生活,必是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我們和所有愛他的人擁有的美好團契,也和我們集中注意力於他的程度成正比。後來在約但河邊所築的壇,為在以色列人中間證明耶和華是神的證壇,並不是一件美事,如果百姓注意到一年三次在神的中心——示羅——聚集的意義,設立那座證壇其實並沒有必要。 二、約書亞責備百姓行動遲緩。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書十八3)。即刻,有二十一個人被派出巡查測量那地。他們把結果記在一本冊子裡,其中把那地的城邑分作七分,帶回給約書亞。這可能是神用來喚醒他沉溺於冷漠的子民的方法,他讓他們再看一看那應得之地。 在我們的基督徒生命中,神也已派遣許多使者走遍並描繪那片約書亞渴切率領百姓進入之地。有不計其數的書本是那些已進入應許之地者調查的報導,它們大大鼓舞神子民的心。我們也盼望這些文字能激勵基督徒的心,使他們不再延宕不前,而獲取天父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美地。 便雅憫——神所心愛的支派,安適地依傍著他,在他的雙肩之間,終日蒙得保守,就像母親懷抱嬰孩,給予他們溫暖與撫慰之地。西布倫所得之地是擁有汪洋大海無盡寶藏的海岸,那裡有革尼撒勒,是後來留有基督芳香腳蹤之處。以薩迦所得之他,是由沙地取得寶藏之地,以出產寶石、珍珠、以及具屬靈特質的水晶著稱。亞設所得之地,從造酒泉湧的瓊漿玉液彷佛預示聖靈熱切的運行;它足下的力量也證明那將惡魔蛇蠍踐踏腳下那無堅不摧的大能。拿弗他利所得之地,是滿足於神恩寵,有神豐富恩典之地;它擁有富饒的森林、環繞加利利的城市,以及巴勒斯坦的林園。這些都是具有屬靈寶藏的地業,是我們所應該起而擁有的。 我們遲緩、延宕而未擁有聖靈的豐富恩典,實在已經太久了。聖靈本當在我們裡面,成為一股活泉,使我們全然滿足;又像被嚴密防守、百敵不侵的堡壘庭院中,恣意噴灑的泉水一般。我們本應更認識耶穌、分享他的勝利、且確知自己被賜福,這種生命比起尋常的基督徒經驗,就好像迦南美地之於曠野一樣。然而,可歎啊!我們對這一切卻所知無幾。 引起停滯不前的原因很多。我們退縮不前去追求屬靈的高峰,因為必須經過自我否定、犧牲一些可愛但引人議論的事情,再加上高處路途艱險、山坡陡峭、空氣稀薄,我們的肌肉活動不靈敏,頭腦也暈眩了。然而,當我們試著持守與聖靈的關係,那些愛輕鬆、愛親近世界、害怕自己與眾不同,以及自量應該撇棄許多我們原本珍視的東西……這種種事情都影響我們,就像鳥籠限制了原本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鳥兒正常飛行一般。 我們喪失了多少東西阿!遊蕩的生活和脆弱的帳棚,豈能禁得住以色列的七個支派長久安居樂業在他們的地業之上?沙漠中的草場豈能與以實德倫和加利利的橄欖園、葡萄園相比?然而這些比喻還不足以形容,當我們自絕於享受神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各樣福氣時,我們所失去的東西。那是順服的生活;侍立神前等候他使用;清潔的心;勝過罪;目標單純;連結的關係;以及聖靈的充滿!讓我們來到示羅的約書亞面前,求他帶領我們進入上述的應許之境吧! 三、約書亞自己承受的產業。「照耶和華的吩咐,將約書亞所求的城,就是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他」(書十九50)。在下一卷書裡提到這城名叫「亭拿西烈(士二9),意為「屬太陽之地」。 這位老兵的確當得起以色列人的好意,他一定也很高興在這城退休,安度餘生二十年。而他對以色列人重大的影響力,可由在他被主接去後,惡魔如排山倒海一般吞噬以色列民的情形看得出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以色列人的一個約束。他和他的全家都事奉主,一直遵行恪守摩西所吩咐的,因此他的典範如同照亮黑暗海岬的明亮燈塔。這句記載對他的專一篤定是多麼鮮明的見證:「約書亞在世的時候,百姓都事奉耶和華。」他就像某些教堂中支持整個屋頂重量的棟樑,撐著那尖尖的哥德式屋頂,及精雕細琢的花葉石雕壁飾。 他所承繼之地的名稱是極具吸引力的。屬太陽之地!它是否特別住在能承受太陽之地?能捕捉旭日的第一道光芒,又能持守夕陽最後一線炫爛?也許是吧!但這名稱有一種特別的美,尤其是我們將之與約書亞一生不動搖信靠神旨意的歷程連在一起時,更有深一層的體會。就如迦勒,他全心跟從神,而當人生的一段是在與神有美好關係的情況中結束,就必進入永恆的光中居住,這是人所能企及的最高的屬天福分了。 專一順服神,這樣你也必像他一樣住在光裡。他那溫暖的愛必使你也充滿他的熱情,且教導你愛的功課;他那真理之光必驅走你心中的迷惑與黑暗,而引進確實可靠的知識;他的同在曾激勵你,給你力量、活力、彈性以及永不衰竭的青春。那裡有陽光,那裡就有生命、健康、喜樂與充沛的活力。 四、約書亞也為殺人者作了安排。有六座城被指定出來,約但河兩邊各三座,且均是鄰近地區中心點,很容易抵達。在那裡,凡是無心而誤殺人的,這些城可作他們逃避報血仇之人的地方。通往這些城的路都修築良好,十字路口都有清楚標示指出逃城位置,而且,根據猶太人的傳說,還有熟習律法的人,在不同的路段指示、幫助這些亡命奔逃的人。 一旦進了城牆範圍之內,這位上氣不接下氣的殺人者,要等在城門口,把他的事情說給城內的長老聽,長老有權把他收在城裡,讓他住在他們中間。若是報血仇的人追了來,如果證實殺人者實在是素無仇恨,無心殺了人,他可以一直留在逃城裡,直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亡為止。 應許之地上的這個安排很有意思。疏忽之罪與僣越之罪不同,因為對後者並無任何安排。這只是為不是出於仇恨而犯的錯預備的,就如利未記中,有為誤犯了罪的人而設的贖罪祭(利四)。啊!基督徒們,要謹記在心!你曾因疏忽不仔細而犯罪,本是難辭其咎,要被逐出應許之地的,但是神為你預備了寬恕。只要到逃城去,也就是祭司們住的城去,躲在那裡;那裡不光是安全,以後仍可享受所承繼的地業,一旦大祭司過世,他的死就使你的罪全被除去;因此,現在再也沒有甚麼能定你的罪了,因為你在他的裡面。 猶太人就是扮演著殺人者的角色。他們殺了生命的主,但他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徒三15、17)。因此他們失去了所承繼的地業,但他們仍然存活,彷佛被囚者仍存盼望,找著有祭司在的避難所,直到有一天耶穌把現今的世代,如同一件破損的舊衣包卷起來,開創一個新而榮耀的國度,是由他自己掌權的王國。這時以色列將回歸,各人有他們的居所,且回到他所逃出來的那城去。 五、約書亞為利未人分配的城市。西緬和利未的命運受著遠古咒詛的威脅。這對兄弟曾聯合犯了殺人罪,而使雅各——他們的父親在所客居之地那些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創三十四30)。雅各臨終時仍忘不了他們殘忍的惡行,當這一幕由他眼前浮現,他便說: 「他們的刀劍是殘忍的器具, 他們的怒氣暴烈可咒; 他們的忿恨殘忍可詛; 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 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四十九5~7) 但是同樣的,這個咒詛也並沒有真的實現。西緬是順其自然發展,先定居在迦南南方,位於猶大和非利士之間,這個支派的形態愈來愈趨於流浪的生活,最後終致同盟的關係愈來愈弱。而利未人的例子,即完全轉為祝福。這個支派的行動很引人矚目。在西乃山下,當摩西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裡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面前聚集(出三十二26)。非尼哈也曾在巴力毗珥這件事上,採取了決定性的舉動,他也是利未人——也許是典型的利未人(民二十五)。因此耶和華將平安的約賜給他們,將他們視為以色列的長子,且讓他自己作他們的產業(書十三33) 在神聖的命令下,有四十八座城給了利未人,還有從城牆外算起一千肘方圓的郊野都屬於他們。當他們不在聖殿事奉時,就住在那兒,還有當他們限於年齡無法再任聖職時,也安居於此。 就如雅各預言的,他們分散各地,但這樣反倒效果最好。他們深入全迦南地,帶著來自示羅深切的影響力。一個人的命運若是進入神的殿且在祈禱時焚香,這該是何等大的榮光,又有多少好處集他一身啊!想想看,特別是當利未人能實行他被賦予的崇高呼召時,整個國家將受到多麼好的影響。再者,教導律法也是利未人的最高特權,因此他們要在所屬的城邑巡行。他們教導雅各家,他的典章,以色列家,他的律法,也在祭壇前燒香獻祭。他們指導百姓分辨潔淨與不潔淨的事物,同時為百姓的爭論判別是非。他們是萬軍之主的使者(申三十三10)。 於是,任務完成了。「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書二十一43~45)。至今這句話仍然真實的。天父已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種種屬靈的福氣。他不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在耶穌裡滿是豐足,是我們生活及虔敬所需的。我們在他裡面就完全了。如果有失敗,是我們的失敗,而不在他。若士師記成為接續約書亞記的一卷書,這是由於神的後嗣向不信及罪屈服的緣故。 在永恆裡——其實它就近在眼前——當我們一同站立回顧生命的歷程——看其間的爭戰、行進與經驗;看其間的得與失;榮耀的頂峰與失敗的深谷——我們都該毫無懷疑歡喜地重複宣告這些尊貴的話語:主所應許賜福給我們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