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約書亞記中的領袖觀(吳庭樑) 約書亞與迦勒(何衛中) 約書亞記第十四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約書亞記箋記(十四章)(于中旻) 老當益壯的得勝戰士:迦勒(蘇穎智) 榮耀的老兵(邁爾)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各場大的戰役先後結束了,以色列人已經可以控制迦南全地。雖然還有一些零星的勢力存留著,但並不能對以色列發生有害的影響。因此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必須往前跨出一步。迦南地的爭戰是必須要有的,但爭戰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達到目的的時候所不能缺少的。爭戰乃是為了承受產業,神應許的終點站就是承受產業。所以以色列人結束了主力戰以後,他們就向承受產業這個方向前進。 人或多或少總是有點惰性的,特別是遇上重要的關鍵事,躊躇不前是可以理解並給予同情的。但神的應許必定要作成,祂不會讓人畏縮不前,所以祂就向人說話了。人的躊躇不一定是因為膽怯,多半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一步。人可以不知道,但神全知道;祂向人說了話,人也就知道了該怎樣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是神,領以色列人進入產業的也是神。祂不完成祂所要作的,祂就不會歇下祂的工。所以在人等候往前去的時候,祂的引導也就顯明出來。 承受應許的帶領 神一說話,人就蘇醒了。神的話一來,人就看見當走的路。叫人最感難受的就是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繼續往前行,裡面感覺到不平安;要繼續往前行,又不知道該如何舉步。人一生的年日有限,能確實作工的時日更是有限。在出埃及的時候,約書亞的年歲在聖經中沒有記錄。但是四十年在曠野的飄流,五年在迦南地的爭戰(參十四7-10)共是四十五年,若是他在出埃及時是四十歲,現今也已經是八十五歲了。到了這個時候,他該如何的使以色列人得著產業,就成了他心頭上的重壓。 神的時間是最美的,祂不會給人起了頭,而不領人走到終點。祂的信實使祂不能忘記祂交給人的託付,祂一定及時給人幫助,使他能完成祂的託付。祂向約書亞說話了,祂絕不甘心讓約書亞落在傍徨裡。「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現在你要把這地分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十三1-7)主的話一來,前面的路就開通了,進迦南就來到了決定性的最後階段。 確定應許的範圍 神的應許不是籠統與含糊的,祂給人的應許都是十分的具體。是神的應許,祂必定成就。不是祂的應許,人也不能強求。所以神給了人應許,祂就要求接受應許的人明白應許的內容,並應許的範圍,使人可以確實的享用祂的應許。神把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時候,祂要求亞伯蘭從所站之地一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創十三14)凡他所看見的地都賜給他,並且還要求他「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創十三17)好確定神所應許的地。在約但河東,神給摩西明確的指引迦南地的四界(民三十四1-12),神如今向約書亞說話,就是根據迦南地的四界指出他尚未得著的地。 神要人明確的知道祂應許的內容。祂不要祂的子民作糊塗人,祂要他們明白祂的旨意是什麼。祂不喜歡人越過祂的旨意向祂有所求,祂也不喜歡人因無知而不去享用祂的應許,祂就是喜歡人把祂所應許的充充足足來享用。祂從不責備人盡情的享用祂的應許,祂只是指出人不會使用祂的應許,祂十分樂意看見人以享用祂的應許作他們的喜樂。人若是以神的應許作他們的滿足,這也就是神自己感覺到滿足。 所以神不讓人對祂的應許無知,祂要求人對祂所應許給人的有充分的把握。因為神所有的應許,不管是作預表的,或是直接說明的,都是在顯出祂兒子的所是和所作,並祂兒子所顯明的神永遠計畫的目的。在主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抓緊神的應許往前行,不增加,也不減少,更不偏左右,只是走在祂的應許中,就是憑著祂說的話而定規自己的腳步,這人是十分蒙福的,因為他所走的道路的終點,就是完全的得著主的自己。 在神的話中往前行 出埃及是因著神說的話,進迦南是因著神說的話,在迦南地的爭戰中也是根據神說的話,承受產業還是根據神說的話。在屬天的路程上奔跑,每一樣都是根據神說的話。這是一條不能改變的規律。因為屬天的事都是根源於神,祂既是不改變的,一切根源於祂的事物就沒有可改變的條件。祂是怎樣作了定規,跟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是正途,不隨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找不著道路。 神給約書亞列出了「許多未得之地」,神也清楚的說了,「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十三6)局部占住迦南地的人雖然還在,但這並不妨礙產業的分配,因為神應訐說祂必把這些人趕走。是神的應許,祂一定負責完成。事情的成就不是根據當時眼見的環境,而是根據神已經說了的話。所以是神已經給了應許的,就可以放心去取用。在神的話中往前行,一定能經歷神的信實。在前後十一年裡,我們一同聚會的弟兄姊妹們,用現金購買了兩處會所,顯明了神的豐富,教會沒有負債羞辱主的名。在流行貸款購業的今天,不是因為我們富有而不需要貸款,乃是因著神說了話,叫我們可以支取祂的豐富,去作成我們憑自己所有而作不成的事。 是神說了的話,我們都可以支取。神沒有說的話,我們也不必向祂要。祂要給的,祂一定向我們說。祂不要給的,祂就不說,祂說了的祂就一定給。祂給是祂的信實,我們去取用祂所說的是我們的順從。所以神所不給的,就不必去向祂要。這就如雅各書上說的,「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四2-3)向神要,或是不向神要,都是在學習跟隨主說的話往前行。主說了的,我們放心去取用。主沒有說的,我們不向祂強求。我們只是一心一意的跟著主的話走,這是祂向我們顯明的。保羅因為主說的話,就不再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那就是個跟隨主的話行走的好榜樣。他只要神的命定,他不要神的允許。 拈鬮——在信心中行動 神一切應許的內容,都是指著神的兒子基督耶穌的所是和所作。人接受基督的所作的方法就是相信神的應許,信心就是承受神應許的唯一途徑。在信心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聯接到神那裡去。人在伊甸園失落以後,神不住的引領人學習行走信心的路,使人可以從失落中給挽回過來。舊約時代的人是這樣在神面前走過,新約的人也一樣的在神面前走過來。從信心開始進入神的應許,繼續在信心裡承受神的應許。羅馬書一章17節所說的「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就是這個事實。 以色列人因信出了埃及,也因信渡過了約但河,更因信贏得了迦南地的爭戰。現今神帶領他們去分地作為他們的產業,仍然是讓他們在信心中去接受。我們別要忘了,以色列人在這時雖是得了迦南地,但只是限於城和城與城之間的交通線,所以神說他們尚有許多未得之地。他們所已經控制了的只是點與線,對於迦南地廣大的面,他們還沒有確實的掌握到。在這樣的情形下,怎能進行分地呢?關鍵就在這裡,因為神說了「你只管照我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所以就有了分地的根據,只是這根據必須要用信心去配合,才能使這根據成為事實。 再有一點該要注意的,神告訴他們分地的方法是拈鬮。這樣的方法就是在信心的原則上作的。在外面看來,這是碰運氣,但實際上是相信神在作分配。在舊約的日子,聖靈還沒有普遍的賜給每一個屬神的人,所以在尋求神旨意的事上,就要用烏陵和土明的方法,拈鬮就是按著這原則來作的。在新約的日子,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前,決定馬提亞作十二使徒之一還是使用拈鬮的方法,這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聖靈來了,神就直接給人引導,再也不必間接的使用拈鬮作引導。 不管是舊約時的拈鬮,或是在新約裡的聖靈引導,在人這一方面都是用信心去接受的。神引導人的方法有更改,但人在信心中接受引導這個原則卻沒有更改。人必須在信心中行動,神的應許才會成就在他們身上。「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只有在信心中行走的人,神在基督裡的一切豐富,就要照著神的應許成為他們所享用的杯中的分。 隱藏的爭戰 拈鬮是分地的方法,分到了地就要去得地。地得到了,才成為真實的產業。我們不會忽略,在迦南地的幾次大戰役中,以色列人得了主要的點與線,在廣大的面上就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在土師記開頭的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繼續爭戰的簡略記錄,其中除了少數重複記載約書亞記中的歷史以外,大部份是新的爭戰記錄。這一些新的爭戰,我就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 我所以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乃是因為他們在信心上已經得了地。他們對那些地已經有了所有權,但是在他們所有的地上卻是有敵人盤據著,他們還不能在那些地上作完全的管理與享用,他們必須要把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清除。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可以說是隱藏在他們的產業裡的殘餘勢力。他們必須要清除這些殘餘勢力,才能實際的享用他們的產業。在迦南地的大戰役是主力戰,是明顯的。清除殘餘的勢力是零星的戰鬥,相對來說就是隱藏的,是不太明顯的。但是這些隱藏的戰爭一定要繼續下去,直到一切阻擋承受產業的力量都徹底的清除。 神在基督裡所應許給我們的,都是基督給我們作成的。基督給我們打勝了主力戰,我們也在信心裡接受了祂所作成功的,也接受了祂自己作我們的生命。但是亞當的生命殘存在我們身上的影響,還是會不住的阻擋我們完全的享用基督,不使我們在基督裡成長。因此,我們已經在基督裡的人還常常有靈裡的掙扎,有時甚至灰心失望,要從屬靈生命追求的路上退去。「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19)「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27,30)這些話都是主提醒我們,不要給這隱藏在我們身上的肉體再轄制我們。我們必須要藉著主的得勝去勝過它,使我們可以實際的享用基督的豐富。 河東地的數算 神吩咐約書亞把地分給以色列人以後,聖靈立刻就數算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河東所得之地。若是留意神吩咐約書亞分地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的這些話,我們定會發現聖靈對河東地的數算是有原因的。河東地首先給數算,並不是因為這地已經分給那兩個半支派為業,乃是和神起初給以色列人的安排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來注意,從其中領會一個嚴肅的屬靈問題。 河東地不在神的應許內 神把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這迦南地並不包括河東地。亞伯蘭當日縱橫走遍這地的時候,他沒有越過約但河。神給摩西所指明迦南的地界,河東地也不在其中。我們不要忘記,神給摩西指明迦南地界的時候,河東地已經落在以色列人手中,但是神還是沒有把河東地加算進祂的應許裡。這些歷史的事實是十分重要。神要藉著這些史實,讓人學習看重神的應許,輕看神應許以外的事物。 那兩個半支派雖然是已經得了河東地,只是我們回到當日的歷史去看,我們就明白了。神從來沒有說河東地可以代替迦南地。相反的,我們看到摩西當日答應他們的要求是有條件的。“倘若他們不帶著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民三十二30)那意思就是說,他們必須要為迦南地爭戰;不然,神還是要他們在迦南地得產業。他們若是放棄在迦南地爭戰的成果,那只是他們的意思,神要讓他們看見,他們的產業應當是在迦南地,因為神的應許只是在迦南地。 在分地的事上,神允許那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地得產業,但神卻沒有承認河東地是祂賜給他們的。聖靈記錄他們所得之地「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給他們的。」(參十三8,15,24,29)其餘的九個半支派所得之地,都是照著神的方法,用拈鬮分給他們的。九個半支派是在信心裡接受神的應許,那兩個半支派是在強求中接受神的允許,因為河東地原來並不在神的應許裡。神在分地的事上向人明顯的表白這一點。 既成的事實也不能使非應許變成應許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是享用得勝的歷程,而兩個半支派留在河東地卻不能說是享用得勝,只能說是在得勝中留下了破口,埋下了以後在以色列人中間所發生的難處的原因。這些都不是神所要看見的,所以神必須表白他們所作的並不在祂的應許中。他們所作的,神不能負他們的責任,他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重看神的應許而羡慕應許以外的事物,那一定給人帶來重大的虧損。 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得了產業是既成的事實。以色列人在河東的攻略中也作了一些神所要作的事。他們滅盡了亞摩利人,「卻沒有趕逐基述人,瑪迦人。」(十三13)因為他們不列在迦南七族的人當中。以色列人也在攻略亞摩利王西去的國時,「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土巴蘭。」(十三22)這些事都是神看為好的。但這一切事都不能改變神的定規,把不是應許的事物改變成神應許的內容。 在神子民的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例證:像亞伯蘭娶夏甲生下以實瑪利,亞多尼雅搶在所羅門以先自立為王,摩西的孫子在米迦的家裡作祭司(士十七)。這些事都不是作在神的應許中,神不因為是既成的事實就接受它歸入祂的應許中。是應許的永遠是應許,不是應許的,永不能成為神的應許。不在應許中作的,結局都是不美的。以色列人的強求,神雖是同意,但也只是神的允許,不是神的應許,希西家王在神允許中多得了十五年的壽命,但這十五年對他和猶大來說都是禍不是福(參王下二十章)。神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叫後來的人知道準確的揀選神的應許,而不要神的允許。 留下利未人作神的見證 神不承認河東地作應許,但祂卻紀念住在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人所作的雖是不美,但神卻不能不義,忘記祂自己的應許。所以我們看見祂在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的時候,祂特別一再的提到利未人。「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他們的產業,乃是獻與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火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十三14,33)利未支派是不承受產業的,神把祂的份給了利未人,作利未人的享用。 神把一部份利未人留在河東地居住,這個安排是非常的恰當,他們作了在河東的居民中間的見證。他們不承受產業,所以他們在河東沒有產業,這表明了神沒有接受河東地是稱為祂名下的民的住處。但利未人是神所紀念的人,是神特別分別他們出來,使他們接近神,作在神面前服事的人。神把利未人放在兩個半支派的人中間,正是說明了神不離棄在河東地的人,讓他們明白他們雖是作得不合神的心意,但神仍是憐憫他們,不丟棄他們,只是他們必須要保守自己,不再轉離神的道路。 河東地的面積占全以色列人所得之地的五分之二,人口占全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強。從二十一章所記載的事上,我們看到一件特別的事。神在以色列中只設立六座逃城,而河東地竟占了三座。這事明明說出河東地的人特別需要神恩典的憐憫,因為逃城是神救恩的預表。每一個人都需要恩典,那些離棄神的話的人更需要恩典。神把利未人和恩典特別多的留給河東地的百姓,這不正是那位「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的神在表明祂的自己嗎! 在信心中承受應許 神讓九個半支派在迦南地承受產業,利未支派不在承受產業的支派內。但神再三的提起,他們是以神的份作他們的產業,又在以色列人中把城邑給他們居住,也把郊野給他們牧放牲畜,安置財物。他們雖然不參加分地,但因為約瑟支派分開成了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所以在承受地業的見證上,以色列仍然是十二個支派,在見證上仍然是完整的(參十四4)。這是應驗了神藉著雅各在臨終前所宣告的話。利未要散居在以色列中,而約瑟是承受長子的祝福,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參創四十九7,22)。因為利未支派在拜金牛犢的事上分別了自己,站在神的一邊,所以神給他們保留了咒詛的樣式,而把祝福代替了咒詛的內容。 九個半支派照著神吩咐約書亞的話,拈鬮分配在迦南的地業。在分配的過程中,神記錄了一些事,藉著這些事指出承受與享用的經歷,也可以說是條件。承受是一件事,能享用是另外一件事。在正常的情形下,承受與享用應當是調和在一起,不會發生難處。但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承受了的卻不能享用所承受的,或是在享用中卻得不到該有的豐富。這一些都在向我們發出警告,叫我們必須學會越過一切眼見的環境,單單在信心中去承受並享用神的應許,這是得勝者該有的操練。 專心跟從耶和華是承受產業的條件 提到分地承受產業,聖靈立刻就說到猶大支派。說到了猶大支派的時候,就記錄下迦勒得地的事。聖靈這樣作記錄,似乎隱約的說出在以色列中,猶大支派是為首的。這與猶大承受長子的名分一事很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指出迦勒得地的經歷,因為迦勒的經歷向人啟示了得勝者的道路和結局。在本書的起首,神給約書亞的呼召是要他「剛強壯膽」,這個呼召實際是得勝者的呼召。話是向約書亞說的,實際是向以色列全體說的。神實在願意看到全體以色列人都作得勝者,因為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 迦勒實在是一個得勝者。四十多年前,在加低斯巴尼亞,只有約書亞和他堅持要行在神的引導中。四十多年後,他還能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十四10-11)曠野飄流的生活沒有使他埋怨神,也沒有使他失去當初對神的跟從,他仍然是緊緊的抓住神說的話。所以聖靈給他見證說,「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十四14) 希伯侖是大衛起首作王的地方。他是合神心意的王。神給他的應許是他的寶座是存到永遠,這應許就應驗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上。迦勒得了希伯侖為產業,是根據神的應許(參十四12)。希伯侖的意思是「朋友」,是當日神稱亞伯拉罕為朋友的地方,又是作王之地。「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十四15)迦勒得了這地,不正是說出了他因為與神的聯結,對付了人以為不能戰勝的亞衲族人(難處),使希伯侖成了作王之地。這是得勝者的歷史,是跟從神的人的好榜樣。主在祂的教會中也是不住的呼召得勝者,主也是巴不得全教會都成為得勝者。但是只有聽見主的話,又毫無保留的跟從主的人,才能成為得勝者。我們千萬要記緊,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就是作王的產業,這是神給教會的應許中最頂尖的心意。 拈鬮所得之地 九個半支派包括猶大和約瑟這兩個半支派,他們得地都是根據拈鬮而得的。只有在河東那兩個半支派得地,是沒有照著拈鬮的原則來處理。所以從第十五章到十九章記載每個支派得地,都是留下相同的記錄,「XX支派拈鬮所得之地。」不單是支派用拈鬮的方法分得地業,就是支派內的宗族也是以拈鬮作分地的方法。因此在分地的記錄上都留下「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的記錄。拈鬮在當時是在信心支取神的原則下實行的。上面已經提說過,在新約的日子,聖靈來了,祂給人直接的引導,拈鬮的方法就不在教會中使用了。 怎麼看見拈鬮是信心的運用呢?我們不要忘記,以色列各個支派的人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以男丁為計算的根據,在渡約但河以前的數點,人數最多的是猶大支派,共有七萬六千五百人。人數最少的是西緬支派,只有二萬二千二百人。那是三倍的差別。我們記得神這樣的吩咐:「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按著人名的數目,將地分給這些人為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雖是這樣,還要拈鬮分地。……要照產所拈的鬮,看人數多,人數少,把產業分給他們。」(民二十六52-56)按人數多少來分配產業是神說的,要拈鬮來分配也是神說的,怎樣能保證人數多的支派一定拈到大的地方呢?這是一個難題。 問題的解決是在神的手裡。話是神說的,祂就要使祂的話不落空。在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的手中是不會有難成的事,因為在祂凡事都能。我們相信當猶大支派的族長伸出手來去拿鬮的時候,神的手也同時伸出來,把最大的地段的鬮放在猶大支派族長的手中。烏明和土陵的法則就是這樣,馬提亞接上作十二使徒之一也是這樣。表面上是人的手在作,實際上是神的手在作。這就是信心原則的運用。得勝者就是那些實在相信神要照著祂的話行作萬事,就單純的照著神的話來跟從的人。他們的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承受神所應許的作他們的產業。 經過爭戰而實際承受產業 地業經過在信心裡作分配,交到各支派的手中。在名義上,各支派都得了地業,但實際上有許多的土地還是在敵人的手中。因此要實際享用地土,還要進行深一層的爭戰,要把實際的所有權,從點與線擴展到全面。 所以在分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爭戰的記錄。沒有更深一層的爭戰,就不能實際享用所有權。要實際的享用所得到的應許,就必須進行深一層的爭戰。當日以色列承受應許是這樣,現今我們享用神應許的豐富也是這樣。沒有經過爭戰,就沒有條件享用豐富。 爭戰的結果不是得勝就是失敗。信心的爭戰也不例外。只是信心爭戰得勝的把握在乎依靠神。懂得依靠神的必定能得勝,得勝的也必承受地土。以色列人在深一層的爭戰中有得勝,也有失敗。得勝的就承受了地土,失敗的就承受不到地土,並且還留下了破口,不能享用到神所應許的安息與豐富。迦勒能享用神特別的應許(參十五13),因為他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俄陀聶能享用應許中的豐富(參十五16-19),因為他也會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 猶大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參十五63),固然因為耶路撒冷不該是猶大支派去占取,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我們且看看不能得勝的原因在那裡。猶大支派沒有盡滅迦南人,約瑟的子孫也沒能完全趕出住那地的迦南人(參十六10,十七12)「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人,都有鐵車。」(十七16)只看難處,又不肯付代價,這才是爭戰不能得勝的主要原因。只看難處就是不看神,不肯付代價就是不順從神,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在爭戰中得勝,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承受。 在更新的信心中再往前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最早分得地業的是猶大支派和約瑟支派。迦勒和約書亞分屬這兩個支派,但最早得地卻不是因著他們兩人,而是因著猶大所得的長子祝福,和約瑟所得的長子的名份。這兩個支派(實際是兩個半支派)所分得的地,都是以色列人所已經攻佔之地。以色列人把會幕設立在以法蓮地的示羅,這城和約書亞所得的亭拿西拉很接近。這時,「以色列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你們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十八2-8)這是他們祖宗亞伯蘭接受迦南地的應許的腳蹤,要付代價去得地,也要在信心中去接受。 地還沒有攻取,但是因為神已經這樣說了,他們就在信心中去接受,如同已經攻取了一樣。不單是在信心中接受,也進一步在信心中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如同是自己的地業一樣。我們不要忘記,那時這些地方還是在敵人的手上。在那種敵對的氣氛中進入敵境,那是危險的動作,還要畫明地勢,就更惹動敵人的注意。這樣的進入敵境,不僅是需要勇氣,更需要信心。這事本身就是一個信心的考驗,在信心裡面勇敢的向前行,這樣才能完全的承受地土。 畫明地勢是個重要的關鍵。用現今的話語來表達,就是明確的瞭解應許的內容。迦南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但實際是怎樣,就需要去查察,並作出記錄。這樣掌握了應許的內容,付代價去得著這應許就更有把握了。在新約的應許中,神把祂一切的豐富都在基督裡賞賜給我們,我們必須要竭力的追求認識我們的主的所是,和祂的所作,叫我們在任何的境遇中,也不會失去信心,我們就是照著祂的應許往前行。 在分地的事上一些帶著啟示的插曲 在分地的過程中,發生了好些事情。我們對這些事情多加以注意,一定能發現這些似乎是小事的,卻都是帶著神的啟示,預先說明了一些將來要發生的事。我們不以為這些是偶然發生的事,我們相信神要藉著神子民在歷史上所遇到的事向我們說話,叫我們明白祂的心意。 1.都是神的兒子 「瑪拿西的元孫,瑪姬的曾孫,基列的孫子,希弗的兒子西羅非哈,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他們來到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眾首領面前,說,耶和華曾吩咐摩西,在我們弟兄中分給我們產業。於是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在他們伯叔中,把產業分給他們。」(十七3-4)這事在民數記中已經一再提起,(參民廿七1-7),如今是把這事實行。我們要留心的是,在一般的情形下,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西羅非哈的女兒們也不例外。只因西羅非哈沒有兒子,而他又必須在以色列中留名,所以他的女兒就因此而有了承受產業的權利。雖然是女兒,但卻站在兒子的地位上。 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神要藉著這事向我們說出祂對人的心意。照著一般的情形說,我們在神面前都是罪人,男人女人都一樣,只配給定罪,不配談承受產業,因為我們都是與神無分無關的。因著神的救贖大恩,我們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裡,神賜給我們權柄作祂的兒女。是弟兄也好,是姊妹也好,這只是在肉身上的區別。但「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加三26)「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八17)因為我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羅八15)神越過我們肉身上性別的區別,叫我們在救恩中得了兒子的名分,與祂的獨生子一同作後嗣,這是極大的恩典。祂承認我們是兒子,把天上屬靈的基業賜給我們。 2.在咒詛中仍舊沾上恩典 「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十九1-9)我們記得西緬在雅各臨終前的預告中,與利未支派一樣,「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中。」(參創四十九7)這是咒詛,說出他們得不著自己的產業。現在分地的時候,西緬支派確實是分到他們該有的一份,但他們的份是從猶大中分出來的。從土師記的記載中,我們好像看不見西緬支派確實的去攻取他們所分得的份,他們只是短暫的佔有他們的份,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中,又遷移到東邊的西珥地(參代上四39-43)以後到了猶大與以色列分成南北兩國的時候,西緬支派是在北方的十個支派中,他們更失去了在所分到的地上所有的一切。雅各的預言還是應驗在他們身上。 但是值得留心的,迦南地本身就是應許的恩典。西緬雖是享用不到他們該得的份,但是他們還是活在迦南地,還是分沾著神恩典的豐富。他們雖是在咒詛的形式中經過,但是神沒有把他們拋在恩典以外。這就是神對人的心意。在伊甸園墮落以後的人也好,現今在救恩中的人也好,他們若是有指望的,他們的指望就是建築在神這一份憐憫人的心意上。 3.但必作道上的蛇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十九47)這事的經過,在土師記中有詳盡的記載。他們不依靠神為能力,沒有攻取他們分得的地,但他們卻越界到北方去,掠取了神沒有給他們的地,殺了神沒有要毀滅的民。這些作為都是不服神權柄的表現,也是脫離作神見證的行動。 雅各指著但支派的預言是這樣的宣告,「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蹄,使騎馬的墜落於後。耶和華阿,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創四十九16-18)這個宣告大大令人感到不尋常,查看啟示錄七章,十二支派中不再看見但支派的名字,而以利未支派加進來。究竟在大災難期中,但支派發生了什麼事呢?這實在是耐人尋味。雖然一般人都以為那時出現的假基督該是出於猶大支派,但既然稱為「假基督」,那從但支派出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管怎樣,這個不服權柄的支派在大災難期中的動作,叫他們的祖宗雅各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 還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到將來國度顯現的時候,但支派還是在國度中有分於承受地業。是照著神的定規承受地業,不再是憑自己的力量去霸佔地業。這也許是他們在災難的磨煉中悔改。但肯定的是,神的信實紀念亞伯拉罕的約,也是神的憐憫紀念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 4.得勝者是神心意中所等候要得著的 分地的記錄以約書亞得了亭拿西拉作結束,「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十九51)這時以色列人雖還沒有完全得著迦南地,但神的心意已經在他們的信心中完成了。到了有一天,這信心的事實也要成為眼見的事實。在神的救贖計畫中,祂為我們在基督裡所存留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也是照著這從信心進入眼見的次序來完成。現今不是在眼見中接受神的賞賜,到那日,現今在信心中所見到的都要成為眼見的事實。 神的應許成了神的賞賜的經歷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留心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承受地業的安排,我們會看到整個過程是由迦勒得地開始,由約書亞得地結束。這兩個人是經歷了出埃及又進到迦南的碩果僅有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就是得勝者的經歷。這兩個得勝者作為承受產業的開始和結束,很顯然的說出了得勝者在神計畫中的地位。神在祂的子民中所等候的,就是這些能圓滿的作成神心意的得勝者。在每一個世代中,神就是要得著這樣的得勝者。 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雖然都承受產業,但迦勒承受的是作王之地,約書亞所承受的是結果豐盛的地,(亭拿西拉的意思就是結果豐盛)是靠近設立神會幕的示羅,又是在宣告神祝福的基利心山地帶。在屬靈的意義上,他們所承受的都是神應許中的最豐富。現今在教會中,神仍然是等候得勝者。祂要藉著他們來成全祂的計畫,也要讓他們享用並彰顯基督最榮耀的豐富。巴不得讀本書的人,都揭幕在神面前作個得勝者。 約書亞記中的領袖觀(吳庭樑) 驟眼看,約書亞記給人印象是講論這位偉大的領袖,並他的功積都一一記錄在以色列的歷史冊上。但宏觀上看,全書重點卻記載以色列十二支派得業分地,成了一部在歷史轉接中的交待史。其實在歷史時空下,領袖既是具足輕重,又是微不足道,歷史的總歸仍在神的手上。祂是導演,領袖是要角,群眾也是要角,敵人也是要角,艾城之敗(七章)與亞干的事件,便可見非領袖能預計?在神的拼圖中,從沒有閒角!彼此都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這是身為領袖的不可不知之事。 然而約書亞記也刻劃了領袖的個人特色和風采!首先,約書亞和迦勒既是神所揀選的,也是支派選出的領袖。究竟領袖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育的呢(bornormade)?答案顯然二者並存。他們早年窺探迦南地(民十三),便嶄露領袖的勇毅、果敢和自信之氣質;其後人生的歷鍊,使他們更具領袖的風範。迦勒那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八十五歲)還是如何!」(十四11),多麼豪氣爽朗,令人欽佩!作他們的跟隨者,人生必定不平凡。 約書亞什麼地方表現出他是傑出的領袖呢?我想是他擁有鮮明的人生目標-就是帶領國民進入迦南神所預備應許之地為業。簡單來說:「入迦南得地立國。」這份使命感,讓他窮一生之力,也要完成托付;他可說是當代的民族英雄,比他的師傅摩西毫不遜色。若我們也想當領袖,那麼個人的人生異象在那?呢?作領袖的,就是有方向目標地帶領別人,進入他們的迦南美地。內中必然、也必須付上極大的代價,若我們渴望此位份,也當衡量有否持久的耐力、不捨不棄的精神。 領袖的信心並決心來自那??約書亞以「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廿一45),這句話便是他之信念根基。正如迦勒一樣,他多番說「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十四9-10,14)這乃是屬靈領袖與別不同之處!當眼目定睛放在神的身上,他便能跳出個人的框框和狹詣。他能從高處、遠處看事物,神也給他四度、立體空間審視及辨別的能力。正如聖經說「屬靈人參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因為再沒有另一人,比他和神更瞭解並掌握自己。若我們塑造領袖的話,我們得讓他更多浸淫於神的道,勤於靈修操練,將自己忘情於神的關係上。 領袖還懂得立約。約書亞跟民眾立下遵守神律法典章的聖約(廿四27),這事非同小可,也帶有預言的成份。日後果然以色列民就把神的道,忘記得一乾二淨。領袖知道執行的難處,若要持久,守法守約便不可少;事工的依據,背後的理由和信仰的基礎,三者的肯定甚為重要。今天普遍人都須要約朿和規範,若懂得自處自律,也是領袖的特質了。 最後領袖懂得靈活、寬容和長線周詳的部署。領袖策動和推行計劃,往往顧及各方面的需要,也預期困難出現的地方,以致及早作出防範。第廿四章巧妙地為以色列民設立逃城,好作避難所並且可尋得公允合理的判決。這樣作,為的乃避免了許多 枉死和流無辜人之血,以致神的地土被污染。作領袖除了魅力外,也要講求實力、靈力、腦力又或體力。到如今我們有什麼力呢? 曾有一則招聘廣告,強調「人才仿如鑽石,珍貴、難尋並待發掘和刁琢。」若此難怪人才難求,好的人才更是世間難求。不過,在神的家所講求的人才,應是那些像約書亞的肯被便神使用,神便能把他刁琢成才。這也是他的福氣,恩典,該感恩了。無論怎樣,教會永遠擁有不同的人才,就是那些願意交給神用,是牛是馬、是龍是鳳,或杯或碟、或花或草,都變成了神的器皿,神便能恰當地運用,和擺放適當的位置。是不是摩西、約書亞、迦勒這樣的領袖,只會變得次要了。你認為怎樣!──
吳庭樑《約書亞記中的領袖觀》 約書亞與迦勒(何衛中) 當摩西帶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的時候,年輕的約書亞特別得天獨厚,也得摩西的賞識,在芸芸眾多的以色列青年中,竟然成為摩西身邊最得信任之人。約書亞的名字首次出現在聖經中乃是當以色列民在曠野利非訂的時候,當時遭遇到強悍的敵人亞瑪力人的攔阻,摩西就在此時點名約書亞,下令他去選出人馬來與亞瑪力人爭戰,顯然約書亞當時就已經是摩西身邊的左右手,且是值得信任之人,更是一個軍事天才。約書亞果然沒有讓摩西失望,他初試啼聲,一鳴驚人,首次出征就旗開得勝。他殺了亞瑪力王和他的百姓,這一方面固然因摩西在山上的禱告,但約書亞山下的軍事行動也功不可沒。當他成功殺敗亞瑪力人的時候,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作記念,又唸給約書亞聽。”(出一七:14)可見耶和華也記了約書亞一功。出埃及記有兩次記載稱約書亞為摩西的幫手,都是在重要的場合出現:一次是神召摩西上西乃山去領受律法和誡命,約書亞與摩西同上西乃山。(出二四:13)另一次出現是當以色列人的會幕造好之後,“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裏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出三三:9-11)上述兩段的記載就已表明約書亞在摩西身邊已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一三:7)── 何衛中《約書亞與迦勒》 約書亞記第十四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分地續一 讀經:書14章 內容: 一、分地綜述 14:1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所得的產業,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所分給他們的,都記在下面, 14:2 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把產業拈鬮分給九個半支派。 14:3 原來,摩西在約旦河東,已經把產業分給那兩個半支派,只是在他們中間沒有把產業分給利未人。 14:4 因為約瑟的子孫是兩個支派,就是瑪拿西和以法蓮,所以沒有把地分給利未人。但給他們城邑居住,並城邑的郊野,可以牧養他們的牲畜,安置他們的財物。 14:5 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以色列人就照樣行,把地分了。 本章繼續講分地。開頭這裡回顧了上一章的內容,提出了利未支派沒有參與分地的另一個原因。雅各因著長子流便犯過罪,就立了約瑟為長子(創48:5;代上5:1)。這樣,約瑟所得的產業就比其他支派多一份(創48:22);而雅各又同時將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的地位提高,是與其他十一個兒子同列,等於過繼孫兒為子,約瑟一系就分為兩個支派。利未支派曾分別出來侍奉神,不可有產業(民3:12;18:20),因此在迦南分配土地時,沒有給利未支派,只給了若干城邑和郊野(4節)。這樣,分地的支派仍然是十二。 二、迦勒請求 14:6 那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 14:7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 14:8 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 神。
14:9 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 神。’ 14:10 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 14:11 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14:12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本章這裡特意提到迦勒,當初面對因著十個探子報惡信掀起全民背叛的逆流,和另一個探子約書亞堅定依靠神,呼召全民仰望神的那個可敬的探子(7-8節;民13-14章)。正因為他堅定依靠神,才和約書亞得以進入迦南。現在他向約書亞請求分地,就是當初他曾經窺探的希伯侖,也是摩西起誓應許給他的(9,12節;比較13-15節;民13:22)。 7節提到迦勒奉命偵探迦南的時候他正四十歲。以色列人因為不信神的話,在曠野流浪三十八年,迦勒進迦南的時候應當七十八歲了。現在分地時他有八十五歲(10節)。從他的年紀看,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征戰應有六、七年了。“按照心意回報”,意思是誠誠實實回報,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 三、允諾所求 14:13 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侖給他為業。 14:14 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 14:15 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迦勒雖然高齡,但仍然信心百倍、鬥志昂揚,主動請纓去攻打防守堅固的希伯侖城。約書亞感動之餘很爽快了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希伯侖分給他為業。希伯侖舊名“基列亞巴”(15節;創23:2),又名“亞巴”(15節;21:11;創35:27),亞伯拉罕和撒拉都葬在此(創23:19;25:1)。後來,此城劃歸猶大支派,成為利未人的城邑(21:11),又成為六座逃城之一(20:7)。迦勒自己住在屬城的郊野(21:12)。 四、反省反思 1、本章提到利未人沒有分到產業的另一方原因是什麼? 2、迦勒向約書亞提出怎樣的請求?我們應當向他學習哪些? ── 張策《約書亞記文字釋經證道》(原載「約拿的家」) 約書亞記箋記(十四章)(于中旻) 老而不衰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書一四:12) 人到臨老萬事休。一般人到了年高髮白,常是壯志消磨,感覺日暮塗窮,而倒行逆施。但猶大支派,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卻是到了老年,不想退休享福,頤養天年,偏找艱險的事去作。雖老不衰,何等的雄心壯志!這出埃及碩果僅存的元老,去見當年的同志,現在以色列的統帥約書亞說: “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書一四:11-12) 在四十五年前,約書亞和迦勒都還是四十壯年,他們與其餘的十名探子,同去窺探迦南地。他們回來報告,一致同意迦南是個好地方,但大多數人認為去不得,因為有高大可怕的偉人住在那裏,會把我們給吃掉,撇下孤兒寡婦無依無靠,就消滅了。只有約書亞與迦勒,相信神的大能,可以勝過任何甚麼偉人而有餘。 老當益壯的得勝戰士:迦勒
在整個以色列的會眾中,只有兩人真正地進入迦南美地,一個是約書亞,一個就是迦勒。這一章讓我們看看在迦勒身上能學到什麼功課。迦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人,聖經多次告訴我們說,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我們是不是一個忍耐到底的人呢?還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呢? 約書亞記十四章 1 至 15 節,「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所得的產業,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所分給他們的,都記在下面,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把產業拈鬮分給九個半支派。原來,摩西在約但河東,已經把產業分給那兩個半支派,只是在他們中間沒有把產業分給利未人。因為約瑟的子孫是兩個支派,就是瑪拿西和以法蓮,所以沒有把地分給利未人。但給他們城邑居住,並城邑的郊野,可以牧養他們的牲畜,安置他們的財物。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以色列人就照樣行,把地分了。那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侖給他為業。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從經文中可以清楚看到,迦勒得到神的稱讚和賞賜,完全是後天的,創世記十五章 19 節提到基尼洗族人,是迦南一族的人,是屬於以色列以外的,而迦勒就是基尼洗族人,但他憑信加入了以色列人群中,在他一生的信仰裡,從來沒有離棄神,甚至比以色列本族還要一心一意地跟從神。神是公義的,並不看一個人的出生,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歸入神裡面,我們在神眼裡是平等的,他是按照我們的忠心與否賞賜我們,迦勒得著神的賞賜和稱讚,主要原因是他專一跟從神。 民數記十三章 27 至 33 節,「又告訴摩西說,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裡看見了亞衲族的人。亞瑪力人住在南地;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邊,並約但河旁。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 當時神派他和另外 11 個探子去窺探迦南全地,他們窺探時發現那地的確是流奶與蜜之地,但是那地的民也確實非常高大,城牆非常堅固,軍隊也非常強大,儘管這樣,迦勒和約書亞也認定,既然神把這地應許賜給他們,他們就一定能把這地拿到。迦勒專心跟從神,不受任何影響和騷擾,只認定神的應許。就像奧運比賽,不管是哪個項目,對運動員的要求就是不能分心,要專心認定一個目標,不受外界影響。 第十四章 10 節,「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迦勒深信神的應許一定會成就,四十五年前窺探迦南地,他沒有因那地人強馬壯而膽脅,四十五年來從沒有動搖,堅信自己一定能承受神所賜的希伯侖山地為業。有不少人對神的應許隨著時間的轉移而愈來愈模糊,以至慢慢地失去了鬥志和信心。我們應當深信,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神一定會按著祂的應許賜福給我們。 第十四章 11 節,「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迦勒說「我還是強壯……。」要成為一個老當益壯的人,就要緊握神的應許,堅持操練自己,首先是信心的操練。 你記得神給我們在困境中的應許是什麼嗎?哥林多前書十章 13 節,「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當你已信主的親人離世,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 13 至 17 節,「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哥林多前書卅五章 42 至 44 節,「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啟示錄二十章 1 至 5 節,「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他。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它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我們還記得以上這些章節嗎?如果我們被人冤枉、被人誣告、陷害,我們饒恕他們的時候,還記得詩篇三十篇嗎?」耶和華啊,我要尊崇你,因為你曾提拔我,不叫仇敵向我誇耀。耶和華我的神啊,我曾呼求你,你醫治了我。耶和華啊,你曾把我的靈魂從陰間救上來,使我存活,不至於下坑。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要歌頌他,稱讚他可記念的聖名。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至於我,我凡事平順,便說,我永不動搖。耶和華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穩固;你掩了面我就驚惶。耶和華啊,我曾求告你。我向耶和華懇求,說,我被害流血,下到坑中,有什麼益處呢。塵土豈能稱讚你,傳說你的誠實麼。耶和華阿,求你應允我,憐恤我。耶和華阿,求你幫助我。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好叫我的靈〔原文作榮耀〕歌頌你,並不住聲。耶和華我的神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聖經中有很多應許,只要我們心中不疑惑,把握這些應許,我們便會有盼望,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迦勒的操練不單在信心上,還有身體、體力的操煉。迦勒說:「我現今已經八十五歲了,四十五年前我的力量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一樣的強壯。」如果迦勒看見再不需要打仗,便躺下貪圖舒服,不操煉身體,那麼體力只會一天不如一天。但迦勒不是這樣,希伯侖的爭戰一共用了七年時間,迦勒從七十八歲打到八十五歲時,終於把希伯侖取下了,他的力量仍和四十五年前一樣。迦勒的操練還有心志上的,他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請戰;也不是找容易攻打之地,而是攻打那不易的希伯侖的高山。 今天什麼是我們的「高山」呢?我們的性格中有沒有一些壞習慣、一些罪、一些弱點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征服的,我們有沒有向神求,去征服這些「高山」,去把這些」高山」拿下來呢?願我們都能像迦勒一樣得神的賞賜。 ── 蘇穎智《約書亞記》 榮耀的老兵(邁爾) 約書亞記第十四章 分配迦南地是在吉甲舉行的。在這裡,埃及的恥辱已輥去,以色列主要的營地堅立。這些圍繞著會幕的營中,住著多年來拋妻別子為耶和華爭戰的戰士們。吉甲很適合作為分配勝利獎賞的地點。這是以色列史上一件大事:各支派的人齊集于老約書亞周圍,他和以利亞撒面前有兩個筒,一個裡面是各支派的名字,一個裡面是一塊塊分好的美地,這些地就在他們身邊,從山丘谷地到蘭天都向他們微笑。 猶大,在作戰和行軍中打頭陣的支派首先走上來。他們是很好的支派,同時命定要在以色列和人類歷史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但這時一個更急迫的要求阻止他們拈鬮;畢竟,信仰生活是自己的事,我們從個人言行中所學的,要比從一個支派的行動學得多。注意阿,基督徒們!希望有一天這一幕也出現在你自己身上:在這最重大的一刻,一個灰發名叫迦勒的戰士——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幼獅——提出要求。他不僅名符其實,實際上,他更強壯、勇敢、像個英雄。大約五十年前,他曾是猶大支派裡一隻年輕的獅子;但當他現在從猶大支派出來要求他的權利時,仍然像當年摩西派他去窺探迦南地時一樣神勇。 一、迦勒一生都保持他年少時那種全心事奉主的精神。聖經裡一再告訴我們,他和約書亞「專心跟從主」。這一點可以從這位老戰士領著以色列子民身經百戰、跋涉行軍看得出來。還記得當別的探子看到敵人高大、城牆宏偉、軍容壯盛時,便灰心喪膽想放棄,他們不再定睛仰望神的意旨,和他手中的大能大力,因此不但不勉力跟從神,反倒驚惶氣餒,而使別的子民之心消化如水。 但迦勒的心並沒有驚惶。他只考慮到,神喜悅他的百姓,要帶他們進入流奶與蜜之地,把這地當禮物賜給他們。當他心裡這樣想,就說出口來,甚至敢以戰士不加修飾的言詞誇口迦南地居民是以色列軍隊的食物;之後,又語重心長地說,蔭庇那地的已經離開他們,表示他明白神已棄絕那地的居民。 這件事之後,在那段萎頓疲憊的漫長歲月裡,他始終專心跟從神。他們在曠野中繞來又繞去,經過無數人的死亡,以色列人不斷的發怨言,背叛的事件此起彼伏,這些漫長的年間他仍然保持堅定的目標,也就是只遵照神的旨意行,作神所喜悅的事,他絕不跟從別的領袖,也不聽別的聲音。要企圖使這幼獅作違背摩西和亞倫的事是毫無作用的,他不會像米利暗因嫉妒而懷恨,也不受摩押女子的詭計引鏽。他總是堅強、真實、純潔又高尚;就好像在浪潮變幻莫測中的巌石,又好像在烏雲、暴風、豔陽不測風雲之中,始終覆蓋白雪的山峰。像這樣一個堅強的人,軟弱者可以隱藏在他裡面,得他的保護扶助;他又像一座力量之塔,是新生一代要作以色列人先鋒的年輕人的榜樣。從他身上,我們可以預見詩人所描述的:他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在憂愁滿布的流浪時期,和紛亂的爭鬥中,有兩件事照亮這顆偉大的心。第一,他的良心,就像是夏天海上的太陽,讓神因他而歡喜;從他身上流露出神的性情,是充滿了愛和喜樂;而超過人所能理解屬神的平安,更是他揮不去的產業。就像神在光中行走一般,他也在光中行走。他與神有好的關係;在進入應許之地前,他一直常保純淨神聖的性格。 第二,就是想到希伯侖。自他見到那座建於橡樹下的神聖古城,迄今已有四十五年了。他在那兒大概只待了一、兩個小時。當時他的同伴們正忙著砍葡萄樹的一枝,摘取當地其它山谷的產品;但在他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也看過他們砍下葡萄枝的以實各谷,但除了那座他心所想望的城,再也沒有別的能吸引他了。他看過耶路撒冷,群山環繞,環境優美,但現在他以情人般的眼光看希伯侖,耶路撒冷的榮耀也比不過希伯侖。即使是由基順河灌溉的以斯德倫平原,也奪不去他對希伯侖的響往。希伯侖,亞伯拉罕曾把帳棚搬到它的橡樹下;希伯侖,留有永生神顯現的腳蹤,當時他帶著兩個天使造訪亞伯拉罕的帳棚;希伯侖是埋葬撒拉和亞伯拉罕、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利亞之地;每一個地點,都像是帶著信靠守住這塊地,彷佛已逝者一直為活著的人守住這塊地,直到神的應許實現,亞伯拉罕的後裔重回宣告承繼這片地業。 神知道他的心意,便分配這塊他心愛的土地給他,由他保有、管理。這是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他先教導他愛這塊地,一等他返回營地,就頒佈這神聖的命令:「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十四24)。這句應許在他的心中,就彷佛旱地中的甘露,又好像心愛之人最後的留言,迦勒珍視無比,一直經過了許多年。常常,當他躺在營火邊上,就想著希伯侖;在日正當中熱氣蒸騰的薄霧中,地平線的那一端浮起海市蜃樓,就好像希伯侖的青翠山岡隔著荒漠向他招手呼喚。縱然他的同伴一個一個相繼逝去,然而,瘟疫傷不了他,惡病害不得他;死亡一接近他,便無功而返。 從迦勒在這段令人難忘的經節中所說的話,可以得知他多年來心中的態度:「看哪!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書十四10、12)。神的應許是他的支持、安慰與至高無上的獎賞。他得等待這個應許實現,而正如等待的時間總顯得很長,特別是當人等候神時;這個應許的實現似乎也等了很久。但聖經說,「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賽六十四4)。 二、迦勒如此忠心的獻身,結果收穫極豐富 (1)只有信心培育的土壤才能產生應許的實現——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這樣的宣告不是普通的信心能作得到的。試想光陰的流逝!試想這是何等大的一分產業!試想亞衲族人如何把這地緊握在他們巨手中!但是信心得勝了;不過若是在他的說詞裡,有「也許」,有些害怕的顫抖,我們要明白那並不是出於懷疑神,而是所有擁有崇高道德的人,所特有的一種不信賴自己的表現。具有最高貴的人格,沒有一個人敢全然自信的;雖然他非常倚靠神,但當主提出有人背叛他的時,他還是輕聲回應:「主啊!是我嗎?」 你的信心軟弱,並不是出於與生俱來的缺乏信心,而是因為你還沒學到這話的真義:「他專一跟從主他的神。」有許多產業等待你承繼——有些是希伯侖應許之地,有些是神在基督裡出於無限之愛所賜予的恩賜。你該有像迦勒一樣的信心,說:「把這山地給我。」 (2)與神有交誼。希伯侖代表友誼、情誼與愛。這是這個地名的原義。後來這個地方因為亞衲族著名的巨人亞巴而改名為基列亞巴。也許迦勒急欲除去基列亞巴這個巨人的名字,而還這個地名的本來面目。希伯侖這個名稱是亞伯拉罕常掛在嘴邊的,因為在他流浪生活的漫長年歲中,這個地名可以提醒他,他和那位看不見的朋友的情誼,而這分友誼至今仍未結束。就在這一塊屬於他的產業上,就在他所種的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他和他說話,就像人和朋友交談一樣。這正預表了,當耶穌在世時,門徒拿但業的經歷。 同樣的,你也該把自己完全獻給神,跟從他,就像登山新手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緊緊跟隨他的響導一樣;不然你可能永遠進不了希伯侖。但神因為愛的緣故,把他自己給了我們。「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十四23)。這個世界需要愛,到處都是疲倦的面容。手足鬩牆之痛,和破碎的心。只有借著人,神的愛才能臨到這些人。這也就是何以道成為肉身,因為這樣神才能為他充盈豐沛的愛,不光是像在陽光充足和結實的季節裡,傾倒在人身上,而是要進入人的心。因此,現在已被救贖的人,和主同住的人,要成為讓祝福之愛流通的管道。但若我們中有任何人渴望成為這個管道,他必須住進希伯侖,永不離開。他必承受芳香柔和的空氣。有梯田的豐足山坡以及溫暖的陽光。就像主所愛的使徒,約翰的第一封書信所流露的,是來自希伯侖的恬靜,而非以弗所異教徒的爭鬥,我們必須活在神的愛中。他的愛要暢通無阻地住在我們裡面。而經歷這種生活惟一的門,就是不計代價、沒有例外的順服,完全跟從神旨意和律法的最高目標。 凡是跟從神的都認識他,他回頭看著他們跟從,聽他們探問他隱藏之處,他便命令他們:「來!看!」啊!何等的福中之福!他們竟和主在一起,擁有和摩西在山頂與主那樣的友誼!不知不覺中,他們的心燃燒、火熱起來,他們的面容因著愛的容光而改觀,他們原本樸素的衣裳也因之閃著美麗的光輝。 (3)擁有力量。「看哪!」迦勒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十四10~11)。把自己獻給神,就是這永不衰竭的力量之源,因為這樣人便能不斷從神支取力量。正如春天裡植物的汁液流過柔軟的枝條,神的能力也是這樣流過那些相信他的人;這些人不僅與他結聯,更完全順服讓他進入心中掌權。 這一點是以賽亞強調的,他曾將少年人的充沛精力與等候耶和華的人作一絕佳的對比。他說當少年人也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全然跌倒時,「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0)。其中行走是最困難的。展翅上騰都還沒那麼難,在年輕的日子裡,碧蘭的天是那麼誘人,便禁不住要乘風而起;和風催人,也無法再駐足突起於光裸巨岩的細枝上。奔跑也不難,當朝陽逐漸東升,草上的露珠還未幹卻,大地還一片平靜時,自有欣喜的感覺,促使我們舍去原來沉靜的步伐,以快速的腳步代之。但是行走就不同了!在酷熱中還是要前進,要有耐心,肩負著主的使命,且不疲倦。要抵擋疲倦冷淡、怠惰、奢華享樂的試探!行走是最難的一件工作。然而迦勒在曠野流浪四十五年的經驗,就學會了這功課。這不是任何血肉之軀力所能及的。人的靈應該學習支取神賜給那昏厥者的力量,也接受他加添給無能者的精神。 但這種力量惟獨透過順服才能得到。除非是經過深思熟慮,為要照他的旨意,遵行他的道以及執行他工作的目的,否則神不會賜予這種力量。但如果你是基於這個目標,那麼你的身體、靈魂、心靈以及意志所需的一切力量,都將源源而至。肉身即或朽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4)帶來勝利。在所有承繼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人中,迦勒是惟一成功地將原先占住土地者完全驅逐的人。在面對敵人鐵戰車與防堵的城牆,以色列人的進攻似乎總是軟弱無力。我們一再讀到這令人難受的記載:以色列人沒有將他們全然趕出。但是迦勒卻是個顯著的例外。雖然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書十四15),雖然亞巴的三個孩子示篩、亞希幔和撻買寧可不要性命,也不放棄這個產業(書十四15),但迦勒把他們都趕了出去——這並不是他自己作的,而是那位和他同在的主作的,給了他自己力不能及的全然勝利。惟有專一、全然跟從主的人,才能贏得全然的勝利。 這個結論多麼寶貴而明確!當我們要逐出心中的巨人、對付內心的敗壞以及抵擋魔鬼的攻擊,不幸敗北時,多半是敗于我們未能全然委身於主的緣故。我們並沒有專心全然跟從主。總有一些隱藏的破綻、一些縫隙,使力量流走。這一點是我們最需注意的。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當我們完全降服在神面前,就沒有任何罪在我們面前站立得住,因為罪在神面前是站立不住的。我們只要謙卑、信靠他將事情放在神的手中,就相信他會以救恩的戰車向我們的敵人進攻。 (5)使我們能給別人祝福。聖經中兩度告訴我們押撒——他是俄陀聶冒死奪取底壁所得的賞賜——過門時,勸俄陀聶向他父親要一塊地。迦勒原本給她的陪嫁是南地,但那裡沒有水泉;得從老遠的地方引水來灌溉。新婚的小倆口商議之後,發現他們多麼想擁有水泉,俄陀聶靦於開口,於是她便自己向迦勒要求:「求你也給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賜給他」(士一14~15)。 在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中,保羅提到「那賜給你們聖靈」的人(加三5)。這是多麼寶貴的教導,只要是聽信福音的人,他就能成為一個管道,把聖靈供應給別人。這是何等奇妙的能力!這並不是說,借著按手的儀式,就可以成就這樣的屬靈實際。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直到現在,人若和那些住在希伯侖的弟兄妹妹接觸,往往可以透過他們,上泉與下泉也能蒙恩而流通。 專心全然跟從主:這樣你就住進這地;你的心將成為一座澆灌良好的花園,其中有永不枯竭的流泉;不僅你自己得到應許之地,也讓別人得到它;這樣生命的活水便流過你以及熟識你的人;俄陀聶和押撒這些你的親族們會圍繞著你要求祝福,你也有能力從天上高處,每日實際服事的深處以及生活的山谷,打開屬靈的祝福之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