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年已老邁工尚未畢(13:1)(賈玉銘) 約書亞記第十三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約書亞記箋記(十三章)(于中旻) 得勝的結果:分地(蘇穎智) 未得之地(邁爾) 非利士人……………………………………………………………羅雅生譯 承受應許的實行(王國顯) 各場大的戰役先後結束了,以色列人已經可以控制迦南全地。雖然還有一些零星的勢力存留著,但並不能對以色列發生有害的影響。因此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必須往前跨出一步。迦南地的爭戰是必須要有的,但爭戰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達到目的的時候所不能缺少的。爭戰乃是為了承受產業,神應許的終點站就是承受產業。所以以色列人結束了主力戰以後,他們就向承受產業這個方向前進。 人或多或少總是有點惰性的,特別是遇上重要的關鍵事,躊躇不前是可以理解並給予同情的。但神的應許必定要作成,祂不會讓人畏縮不前,所以祂就向人說話了。人的躊躇不一定是因為膽怯,多半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一步。人可以不知道,但神全知道;祂向人說了話,人也就知道了該怎樣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是神,領以色列人進入產業的也是神。祂不完成祂所要作的,祂就不會歇下祂的工。所以在人等候往前去的時候,祂的引導也就顯明出來。 承受應許的帶領 神一說話,人就蘇醒了。神的話一來,人就看見當走的路。叫人最感難受的就是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繼續往前行,裡面感覺到不平安;要繼續往前行,又不知道該如何舉步。人一生的年日有限,能確實作工的時日更是有限。在出埃及的時候,約書亞的年歲在聖經中沒有記錄。但是四十年在曠野的飄流,五年在迦南地的爭戰(參十四7-10)共是四十五年,若是他在出埃及時是四十歲,現今也已經是八十五歲了。到了這個時候,他該如何的使以色列人得著產業,就成了他心頭上的重壓。 神的時間是最美的,祂不會給人起了頭,而不領人走到終點。祂的信實使祂不能忘記祂交給人的託付,祂一定及時給人幫助,使他能完成祂的託付。祂向約書亞說話了,祂絕不甘心讓約書亞落在傍徨裡。「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現在你要把這地分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十三1-7)主的話一來,前面的路就開通了,進迦南就來到了決定性的最後階段。 確定應許的範圍 神的應許不是籠統與含糊的,祂給人的應許都是十分的具體。是神的應許,祂必定成就。不是祂的應許,人也不能強求。所以神給了人應許,祂就要求接受應許的人明白應許的內容,並應許的範圍,使人可以確實的享用祂的應許。神把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時候,祂要求亞伯蘭從所站之地一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創十三14)凡他所看見的地都賜給他,並且還要求他「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創十三17)好確定神所應許的地。在約但河東,神給摩西明確的指引迦南地的四界(民三十四1-12),神如今向約書亞說話,就是根據迦南地的四界指出他尚未得著的地。 神要人明確的知道祂應許的內容。祂不要祂的子民作糊塗人,祂要他們明白祂的旨意是什麼。祂不喜歡人越過祂的旨意向祂有所求,祂也不喜歡人因無知而不去享用祂的應許,祂就是喜歡人把祂所應許的充充足足來享用。祂從不責備人盡情的享用祂的應許,祂只是指出人不會使用祂的應許,祂十分樂意看見人以享用祂的應許作他們的喜樂。人若是以神的應許作他們的滿足,這也就是神自己感覺到滿足。 所以神不讓人對祂的應許無知,祂要求人對祂所應許給人的有充分的把握。因為神所有的應許,不管是作預表的,或是直接說明的,都是在顯出祂兒子的所是和所作,並祂兒子所顯明的神永遠計畫的目的。在主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抓緊神的應許往前行,不增加,也不減少,更不偏左右,只是走在祂的應許中,就是憑著祂說的話而定規自己的腳步,這人是十分蒙福的,因為他所走的道路的終點,就是完全的得著主的自己。 在神的話中往前行 出埃及是因著神說的話,進迦南是因著神說的話,在迦南地的爭戰中也是根據神說的話,承受產業還是根據神說的話。在屬天的路程上奔跑,每一樣都是根據神說的話。這是一條不能改變的規律。因為屬天的事都是根源於神,祂既是不改變的,一切根源於祂的事物就沒有可改變的條件。祂是怎樣作了定規,跟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是正途,不隨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找不著道路。 神給約書亞列出了「許多未得之地」,神也清楚的說了,「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十三6)局部占住迦南地的人雖然還在,但這並不妨礙產業的分配,因為神應訐說祂必把這些人趕走。是神的應許,祂一定負責完成。事情的成就不是根據當時眼見的環境,而是根據神已經說了的話。所以是神已經給了應許的,就可以放心去取用。在神的話中往前行,一定能經歷神的信實。在前後十一年裡,我們一同聚會的弟兄姊妹們,用現金購買了兩處會所,顯明了神的豐富,教會沒有負債羞辱主的名。在流行貸款購業的今天,不是因為我們富有而不需要貸款,乃是因著神說了話,叫我們可以支取祂的豐富,去作成我們憑自己所有而作不成的事。 是神說了的話,我們都可以支取。神沒有說的話,我們也不必向祂要。祂要給的,祂一定向我們說。祂不要給的,祂就不說,祂說了的祂就一定給。祂給是祂的信實,我們去取用祂所說的是我們的順從。所以神所不給的,就不必去向祂要。這就如雅各書上說的,「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四2-3)向神要,或是不向神要,都是在學習跟隨主說的話往前行。主說了的,我們放心去取用。主沒有說的,我們不向祂強求。我們只是一心一意的跟著主的話走,這是祂向我們顯明的。保羅因為主說的話,就不再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那就是個跟隨主的話行走的好榜樣。他只要神的命定,他不要神的允許。 拈鬮——在信心中行動 神一切應許的內容,都是指著神的兒子基督耶穌的所是和所作。人接受基督的所作的方法就是相信神的應許,信心就是承受神應許的唯一途徑。在信心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聯接到神那裡去。人在伊甸園失落以後,神不住的引領人學習行走信心的路,使人可以從失落中給挽回過來。舊約時代的人是這樣在神面前走過,新約的人也一樣的在神面前走過來。從信心開始進入神的應許,繼續在信心裡承受神的應許。羅馬書一章17節所說的「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就是這個事實。 以色列人因信出了埃及,也因信渡過了約但河,更因信贏得了迦南地的爭戰。現今神帶領他們去分地作為他們的產業,仍然是讓他們在信心中去接受。我們別要忘了,以色列人在這時雖是得了迦南地,但只是限於城和城與城之間的交通線,所以神說他們尚有許多未得之地。他們所已經控制了的只是點與線,對於迦南地廣大的面,他們還沒有確實的掌握到。在這樣的情形下,怎能進行分地呢?關鍵就在這裡,因為神說了「你只管照我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所以就有了分地的根據,只是這根據必須要用信心去配合,才能使這根據成為事實。 再有一點該要注意的,神告訴他們分地的方法是拈鬮。這樣的方法就是在信心的原則上作的。在外面看來,這是碰運氣,但實際上是相信神在作分配。在舊約的日子,聖靈還沒有普遍的賜給每一個屬神的人,所以在尋求神旨意的事上,就要用烏陵和土明的方法,拈鬮就是按著這原則來作的。在新約的日子,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前,決定馬提亞作十二使徒之一還是使用拈鬮的方法,這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聖靈來了,神就直接給人引導,再也不必間接的使用拈鬮作引導。 不管是舊約時的拈鬮,或是在新約裡的聖靈引導,在人這一方面都是用信心去接受的。神引導人的方法有更改,但人在信心中接受引導這個原則卻沒有更改。人必須在信心中行動,神的應許才會成就在他們身上。「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只有在信心中行走的人,神在基督裡的一切豐富,就要照著神的應許成為他們所享用的杯中的分。 隱藏的爭戰 拈鬮是分地的方法,分到了地就要去得地。地得到了,才成為真實的產業。我們不會忽略,在迦南地的幾次大戰役中,以色列人得了主要的點與線,在廣大的面上就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在土師記開頭的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繼續爭戰的簡略記錄,其中除了少數重複記載約書亞記中的歷史以外,大部份是新的爭戰記錄。這一些新的爭戰,我就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 我所以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乃是因為他們在信心上已經得了地。他們對那些地已經有了所有權,但是在他們所有的地上卻是有敵人盤據著,他們還不能在那些地上作完全的管理與享用,他們必須要把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清除。這些盤據在那裡的敵人,可以說是隱藏在他們的產業裡的殘餘勢力。他們必須要清除這些殘餘勢力,才能實際的享用他們的產業。在迦南地的大戰役是主力戰,是明顯的。清除殘餘的勢力是零星的戰鬥,相對來說就是隱藏的,是不太明顯的。但是這些隱藏的戰爭一定要繼續下去,直到一切阻擋承受產業的力量都徹底的清除。 神在基督裡所應許給我們的,都是基督給我們作成的。基督給我們打勝了主力戰,我們也在信心裡接受了祂所作成功的,也接受了祂自己作我們的生命。但是亞當的生命殘存在我們身上的影響,還是會不住的阻擋我們完全的享用基督,不使我們在基督裡成長。因此,我們已經在基督裡的人還常常有靈裡的掙扎,有時甚至灰心失望,要從屬靈生命追求的路上退去。「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19)「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27,30)這些話都是主提醒我們,不要給這隱藏在我們身上的肉體再轄制我們。我們必須要藉著主的得勝去勝過它,使我們可以實際的享用基督的豐富。 河東地的數算 神吩咐約書亞把地分給以色列人以後,聖靈立刻就數算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河東所得之地。若是留意神吩咐約書亞分地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的這些話,我們定會發現聖靈對河東地的數算是有原因的。河東地首先給數算,並不是因為這地已經分給那兩個半支派為業,乃是和神起初給以色列人的安排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來注意,從其中領會一個嚴肅的屬靈問題。 河東地不在神的應許內 神把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這迦南地並不包括河東地。亞伯蘭當日縱橫走遍這地的時候,他沒有越過約但河。神給摩西所指明迦南的地界,河東地也不在其中。我們不要忘記,神給摩西指明迦南地界的時候,河東地已經落在以色列人手中,但是神還是沒有把河東地加算進祂的應許裡。這些歷史的事實是十分重要。神要藉著這些史實,讓人學習看重神的應許,輕看神應許以外的事物。 那兩個半支派雖然是已經得了河東地,只是我們回到當日的歷史去看,我們就明白了。神從來沒有說河東地可以代替迦南地。相反的,我們看到摩西當日答應他們的要求是有條件的。“倘若他們不帶著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民三十二30)那意思就是說,他們必須要為迦南地爭戰;不然,神還是要他們在迦南地得產業。他們若是放棄在迦南地爭戰的成果,那只是他們的意思,神要讓他們看見,他們的產業應當是在迦南地,因為神的應許只是在迦南地。 在分地的事上,神允許那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地得產業,但神卻沒有承認河東地是祂賜給他們的。聖靈記錄他們所得之地「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給他們的。」(參十三8,15,24,29)其餘的九個半支派所得之地,都是照著神的方法,用拈鬮分給他們的。九個半支派是在信心裡接受神的應許,那兩個半支派是在強求中接受神的允許,因為河東地原來並不在神的應許裡。神在分地的事上向人明顯的表白這一點。 既成的事實也不能使非應許變成應許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是享用得勝的歷程,而兩個半支派留在河東地卻不能說是享用得勝,只能說是在得勝中留下了破口,埋下了以後在以色列人中間所發生的難處的原因。這些都不是神所要看見的,所以神必須表白他們所作的並不在祂的應許中。他們所作的,神不能負他們的責任,他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重看神的應許而羡慕應許以外的事物,那一定給人帶來重大的虧損。 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得了產業是既成的事實。以色列人在河東的攻略中也作了一些神所要作的事。他們滅盡了亞摩利人,「卻沒有趕逐基述人,瑪迦人。」(十三13)因為他們不列在迦南七族的人當中。以色列人也在攻略亞摩利王西去的國時,「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土巴蘭。」(十三22)這些事都是神看為好的。但這一切事都不能改變神的定規,把不是應許的事物改變成神應許的內容。 在神子民的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例證:像亞伯蘭娶夏甲生下以實瑪利,亞多尼雅搶在所羅門以先自立為王,摩西的孫子在米迦的家裡作祭司(士十七)。這些事都不是作在神的應許中,神不因為是既成的事實就接受它歸入祂的應許中。是應許的永遠是應許,不是應許的,永不能成為神的應許。不在應許中作的,結局都是不美的。以色列人的強求,神雖是同意,但也只是神的允許,不是神的應許,希西家王在神允許中多得了十五年的壽命,但這十五年對他和猶大來說都是禍不是福(參王下二十章)。神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叫後來的人知道準確的揀選神的應許,而不要神的允許。 留下利未人作神的見證 神不承認河東地作應許,但祂卻紀念住在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人所作的雖是不美,但神卻不能不義,忘記祂自己的應許。所以我們看見祂在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的時候,祂特別一再的提到利未人。「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他們的產業,乃是獻與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火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十三14,33)利未支派是不承受產業的,神把祂的份給了利未人,作利未人的享用。 神把一部份利未人留在河東地居住,這個安排是非常的恰當,他們作了在河東的居民中間的見證。他們不承受產業,所以他們在河東沒有產業,這表明了神沒有接受河東地是稱為祂名下的民的住處。但利未人是神所紀念的人,是神特別分別他們出來,使他們接近神,作在神面前服事的人。神把利未人放在兩個半支派的人中間,正是說明了神不離棄在河東地的人,讓他們明白他們雖是作得不合神的心意,但神仍是憐憫他們,不丟棄他們,只是他們必須要保守自己,不再轉離神的道路。 河東地的面積占全以色列人所得之地的五分之二,人口占全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強。從二十一章所記載的事上,我們看到一件特別的事。神在以色列中只設立六座逃城,而河東地竟占了三座。這事明明說出河東地的人特別需要神恩典的憐憫,因為逃城是神救恩的預表。每一個人都需要恩典,那些離棄神的話的人更需要恩典。神把利未人和恩典特別多的留給河東地的百姓,這不正是那位「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的神在表明祂的自己嗎! 在信心中承受應許 神讓九個半支派在迦南地承受產業,利未支派不在承受產業的支派內。但神再三的提起,他們是以神的份作他們的產業,又在以色列人中把城邑給他們居住,也把郊野給他們牧放牲畜,安置財物。他們雖然不參加分地,但因為約瑟支派分開成了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所以在承受地業的見證上,以色列仍然是十二個支派,在見證上仍然是完整的(參十四4)。這是應驗了神藉著雅各在臨終前所宣告的話。利未要散居在以色列中,而約瑟是承受長子的祝福,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參創四十九7,22)。因為利未支派在拜金牛犢的事上分別了自己,站在神的一邊,所以神給他們保留了咒詛的樣式,而把祝福代替了咒詛的內容。 九個半支派照著神吩咐約書亞的話,拈鬮分配在迦南的地業。在分配的過程中,神記錄了一些事,藉著這些事指出承受與享用的經歷,也可以說是條件。承受是一件事,能享用是另外一件事。在正常的情形下,承受與享用應當是調和在一起,不會發生難處。但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承受了的卻不能享用所承受的,或是在享用中卻得不到該有的豐富。這一些都在向我們發出警告,叫我們必須學會越過一切眼見的環境,單單在信心中去承受並享用神的應許,這是得勝者該有的操練。 專心跟從耶和華是承受產業的條件 提到分地承受產業,聖靈立刻就說到猶大支派。說到了猶大支派的時候,就記錄下迦勒得地的事。聖靈這樣作記錄,似乎隱約的說出在以色列中,猶大支派是為首的。這與猶大承受長子的名分一事很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指出迦勒得地的經歷,因為迦勒的經歷向人啟示了得勝者的道路和結局。在本書的起首,神給約書亞的呼召是要他「剛強壯膽」,這個呼召實際是得勝者的呼召。話是向約書亞說的,實際是向以色列全體說的。神實在願意看到全體以色列人都作得勝者,因為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 迦勒實在是一個得勝者。四十多年前,在加低斯巴尼亞,只有約書亞和他堅持要行在神的引導中。四十多年後,他還能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十四10-11)曠野飄流的生活沒有使他埋怨神,也沒有使他失去當初對神的跟從,他仍然是緊緊的抓住神說的話。所以聖靈給他見證說,「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十四14) 希伯侖是大衛起首作王的地方。他是合神心意的王。神給他的應許是他的寶座是存到永遠,這應許就應驗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上。迦勒得了希伯侖為產業,是根據神的應許(參十四12)。希伯侖的意思是「朋友」,是當日神稱亞伯拉罕為朋友的地方,又是作王之地。「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十四15)迦勒得了這地,不正是說出了他因為與神的聯結,對付了人以為不能戰勝的亞衲族人(難處),使希伯侖成了作王之地。這是得勝者的歷史,是跟從神的人的好榜樣。主在祂的教會中也是不住的呼召得勝者,主也是巴不得全教會都成為得勝者。但是只有聽見主的話,又毫無保留的跟從主的人,才能成為得勝者。我們千萬要記緊,只有得勝者才能承受完全的產業,就是作王的產業,這是神給教會的應許中最頂尖的心意。 拈鬮所得之地 九個半支派包括猶大和約瑟這兩個半支派,他們得地都是根據拈鬮而得的。只有在河東那兩個半支派得地,是沒有照著拈鬮的原則來處理。所以從第十五章到十九章記載每個支派得地,都是留下相同的記錄,「XX支派拈鬮所得之地。」不單是支派用拈鬮的方法分得地業,就是支派內的宗族也是以拈鬮作分地的方法。因此在分地的記錄上都留下「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的記錄。拈鬮在當時是在信心支取神的原則下實行的。上面已經提說過,在新約的日子,聖靈來了,祂給人直接的引導,拈鬮的方法就不在教會中使用了。 怎麼看見拈鬮是信心的運用呢?我們不要忘記,以色列各個支派的人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以男丁為計算的根據,在渡約但河以前的數點,人數最多的是猶大支派,共有七萬六千五百人。人數最少的是西緬支派,只有二萬二千二百人。那是三倍的差別。我們記得神這樣的吩咐:「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按著人名的數目,將地分給這些人為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雖是這樣,還要拈鬮分地。……要照產所拈的鬮,看人數多,人數少,把產業分給他們。」(民二十六52-56)按人數多少來分配產業是神說的,要拈鬮來分配也是神說的,怎樣能保證人數多的支派一定拈到大的地方呢?這是一個難題。 問題的解決是在神的手裡。話是神說的,祂就要使祂的話不落空。在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的手中是不會有難成的事,因為在祂凡事都能。我們相信當猶大支派的族長伸出手來去拿鬮的時候,神的手也同時伸出來,把最大的地段的鬮放在猶大支派族長的手中。烏明和土陵的法則就是這樣,馬提亞接上作十二使徒之一也是這樣。表面上是人的手在作,實際上是神的手在作。這就是信心原則的運用。得勝者就是那些實在相信神要照著祂的話行作萬事,就單純的照著神的話來跟從的人。他們的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承受神所應許的作他們的產業。 經過爭戰而實際承受產業 地業經過在信心裡作分配,交到各支派的手中。在名義上,各支派都得了地業,但實際上有許多的土地還是在敵人的手中。因此要實際享用地土,還要進行深一層的爭戰,要把實際的所有權,從點與線擴展到全面。 所以在分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爭戰的記錄。沒有更深一層的爭戰,就不能實際享用所有權。要實際的享用所得到的應許,就必須進行深一層的爭戰。當日以色列承受應許是這樣,現今我們享用神應許的豐富也是這樣。沒有經過爭戰,就沒有條件享用豐富。 爭戰的結果不是得勝就是失敗。信心的爭戰也不例外。只是信心爭戰得勝的把握在乎依靠神。懂得依靠神的必定能得勝,得勝的也必承受地土。以色列人在深一層的爭戰中有得勝,也有失敗。得勝的就承受了地土,失敗的就承受不到地土,並且還留下了破口,不能享用到神所應許的安息與豐富。迦勒能享用神特別的應許(參十五13),因為他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俄陀聶能享用應許中的豐富(參十五16-19),因為他也會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 猶大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參十五63),固然因為耶路撒冷不該是猶大支派去占取,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我們且看看不能得勝的原因在那裡。猶大支派沒有盡滅迦南人,約瑟的子孫也沒能完全趕出住那地的迦南人(參十六10,十七12)「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人,都有鐵車。」(十七16)只看難處,又不肯付代價,這才是爭戰不能得勝的主要原因。只看難處就是不看神,不肯付代價就是不順從神,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在爭戰中得勝,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承受。 在更新的信心中再往前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最早分得地業的是猶大支派和約瑟支派。迦勒和約書亞分屬這兩個支派,但最早得地卻不是因著他們兩人,而是因著猶大所得的長子祝福,和約瑟所得的長子的名份。這兩個支派(實際是兩個半支派)所分得的地,都是以色列人所已經攻佔之地。以色列人把會幕設立在以法蓮地的示羅,這城和約書亞所得的亭拿西拉很接近。這時,「以色列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你們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十八2-8)這是他們祖宗亞伯蘭接受迦南地的應許的腳蹤,要付代價去得地,也要在信心中去接受。 地還沒有攻取,但是因為神已經這樣說了,他們就在信心中去接受,如同已經攻取了一樣。不單是在信心中接受,也進一步在信心中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如同是自己的地業一樣。我們不要忘記,那時這些地方還是在敵人的手上。在那種敵對的氣氛中進入敵境,那是危險的動作,還要畫明地勢,就更惹動敵人的注意。這樣的進入敵境,不僅是需要勇氣,更需要信心。這事本身就是一個信心的考驗,在信心裡面勇敢的向前行,這樣才能完全的承受地土。 畫明地勢是個重要的關鍵。用現今的話語來表達,就是明確的瞭解應許的內容。迦南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但實際是怎樣,就需要去查察,並作出記錄。這樣掌握了應許的內容,付代價去得著這應許就更有把握了。在新約的應許中,神把祂一切的豐富都在基督裡賞賜給我們,我們必須要竭力的追求認識我們的主的所是,和祂的所作,叫我們在任何的境遇中,也不會失去信心,我們就是照著祂的應許往前行。 在分地的事上一些帶著啟示的插曲 在分地的過程中,發生了好些事情。我們對這些事情多加以注意,一定能發現這些似乎是小事的,卻都是帶著神的啟示,預先說明了一些將來要發生的事。我們不以為這些是偶然發生的事,我們相信神要藉著神子民在歷史上所遇到的事向我們說話,叫我們明白祂的心意。 1.都是神的兒子 「瑪拿西的元孫,瑪姬的曾孫,基列的孫子,希弗的兒子西羅非哈,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他們來到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眾首領面前,說,耶和華曾吩咐摩西,在我們弟兄中分給我們產業。於是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在他們伯叔中,把產業分給他們。」(十七3-4)這事在民數記中已經一再提起,(參民廿七1-7),如今是把這事實行。我們要留心的是,在一般的情形下,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西羅非哈的女兒們也不例外。只因西羅非哈沒有兒子,而他又必須在以色列中留名,所以他的女兒就因此而有了承受產業的權利。雖然是女兒,但卻站在兒子的地位上。 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神要藉著這事向我們說出祂對人的心意。照著一般的情形說,我們在神面前都是罪人,男人女人都一樣,只配給定罪,不配談承受產業,因為我們都是與神無分無關的。因著神的救贖大恩,我們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裡,神賜給我們權柄作祂的兒女。是弟兄也好,是姊妹也好,這只是在肉身上的區別。但「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加三26)「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八17)因為我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羅八15)神越過我們肉身上性別的區別,叫我們在救恩中得了兒子的名分,與祂的獨生子一同作後嗣,這是極大的恩典。祂承認我們是兒子,把天上屬靈的基業賜給我們。 2.在咒詛中仍舊沾上恩典 「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十九1-9)我們記得西緬在雅各臨終前的預告中,與利未支派一樣,「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中。」(參創四十九7)這是咒詛,說出他們得不著自己的產業。現在分地的時候,西緬支派確實是分到他們該有的一份,但他們的份是從猶大中分出來的。從土師記的記載中,我們好像看不見西緬支派確實的去攻取他們所分得的份,他們只是短暫的佔有他們的份,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中,又遷移到東邊的西珥地(參代上四39-43)以後到了猶大與以色列分成南北兩國的時候,西緬支派是在北方的十個支派中,他們更失去了在所分到的地上所有的一切。雅各的預言還是應驗在他們身上。 但是值得留心的,迦南地本身就是應許的恩典。西緬雖是享用不到他們該得的份,但是他們還是活在迦南地,還是分沾著神恩典的豐富。他們雖是在咒詛的形式中經過,但是神沒有把他們拋在恩典以外。這就是神對人的心意。在伊甸園墮落以後的人也好,現今在救恩中的人也好,他們若是有指望的,他們的指望就是建築在神這一份憐憫人的心意上。 3.但必作道上的蛇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十九47)這事的經過,在土師記中有詳盡的記載。他們不依靠神為能力,沒有攻取他們分得的地,但他們卻越界到北方去,掠取了神沒有給他們的地,殺了神沒有要毀滅的民。這些作為都是不服神權柄的表現,也是脫離作神見證的行動。 雅各指著但支派的預言是這樣的宣告,「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蹄,使騎馬的墜落於後。耶和華阿,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創四十九16-18)這個宣告大大令人感到不尋常,查看啟示錄七章,十二支派中不再看見但支派的名字,而以利未支派加進來。究竟在大災難期中,但支派發生了什麼事呢?這實在是耐人尋味。雖然一般人都以為那時出現的假基督該是出於猶大支派,但既然稱為「假基督」,那從但支派出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管怎樣,這個不服權柄的支派在大災難期中的動作,叫他們的祖宗雅各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 還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到將來國度顯現的時候,但支派還是在國度中有分於承受地業。是照著神的定規承受地業,不再是憑自己的力量去霸佔地業。這也許是他們在災難的磨煉中悔改。但肯定的是,神的信實紀念亞伯拉罕的約,也是神的憐憫紀念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 4.得勝者是神心意中所等候要得著的 分地的記錄以約書亞得了亭拿西拉作結束,「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十九51)這時以色列人雖還沒有完全得著迦南地,但神的心意已經在他們的信心中完成了。到了有一天,這信心的事實也要成為眼見的事實。在神的救贖計畫中,祂為我們在基督裡所存留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也是照著這從信心進入眼見的次序來完成。現今不是在眼見中接受神的賞賜,到那日,現今在信心中所見到的都要成為眼見的事實。 神的應許成了神的賞賜的經歷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留心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承受地業的安排,我們會看到整個過程是由迦勒得地開始,由約書亞得地結束。這兩個人是經歷了出埃及又進到迦南的碩果僅有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就是得勝者的經歷。這兩個得勝者作為承受產業的開始和結束,很顯然的說出了得勝者在神計畫中的地位。神在祂的子民中所等候的,就是這些能圓滿的作成神心意的得勝者。在每一個世代中,神就是要得著這樣的得勝者。 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雖然都承受產業,但迦勒承受的是作王之地,約書亞所承受的是結果豐盛的地,(亭拿西拉的意思就是結果豐盛)是靠近設立神會幕的示羅,又是在宣告神祝福的基利心山地帶。在屬靈的意義上,他們所承受的都是神應許中的最豐富。現今在教會中,神仍然是等候得勝者。祂要藉著他們來成全祂的計畫,也要讓他們享用並彰顯基督最榮耀的豐富。巴不得讀本書的人,都揭幕在神面前作個得勝者。 年已老邁工尚未畢(13:1)(賈玉銘) 當約書亞壽高年邁時,他的事工尚未完畢,耶和華曾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當時,約書亞大約有九十多歲,與他同為偵探的迦勒此時已有八十五歲,約書亞之年紀,諒必高過迦勒。在曠野前次被數的以色列會眾中,此時亦只有此二老尚存於世。人得壽高年邁,固為榮幸,亦非必為喜樂的事,聖經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詩90:10)“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伯14:1)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或“如鷹返老還童”(賽4O:31;詩l03:5)。此時約書亞雖已年邁,諒其體力依然健強,如迦勒、摩西老年的光景(14:10-11;申34:7)。 一、神對約書亞的觀念 “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神對此年紀老邁的僕人,事工尚未完畢,究如何存心呢? (一)神的關注 我們的事,皆在神洞鑒之中,神知道我們的真相,比我們自己還清楚。他知道我們的得勝、我們的失敗、我們的懈惰、我們的機會—你已經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二)神的感慨 “你年紀老邁了!”光陰過得真快,“有許多未得之地,”是事工尚未完畢。人當老邁時,尚有未竟之事工,本是一件極感慨的事;約書亞尚有當作未作之工;在普通不知愛惜時光,不知隨時盡本分的人,即更不用說了。 (三)神的提醒 當時約書亞或以戰事已畢,暫時告一段落,他的本分即算是已經盡了。殊不知尚有許多當得之地還未得,神民應得的產業尚在敵人手中,怎可不及時進攻,直到將敵人滅盡,得獲迦南全境,才算盡了本分呢?所以神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四)神的督催 “你年紀老邁”,機會不多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有大本分擺在目前,當如何趁這有限的時光。去盡這重大的本分呢? 所以神不但是提醒他,也正是督催他,使他快快的,“趁有白天,作完父的工。” (五)神的體恤 “你年紀老邁了,”當然力量不及從前;去率領大軍,與敵交鋒,恐力有不及;但是“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將如何辦呢?只好照著力所能及的,速速將迦南全地,趁你還在的時候,分給以色列各支派。“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這是老約書亞所能辦,且是應辦的事,務要趁著老年將這事辦畢。 二、約書亞個人的感悟 年已老邁,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此時有何感想呢? (一)為已往時日當感謝 1.特別蒙神任用 得以繼承神僕摩西之後,有分於神的聖工,率領會眾進入迦南美地;而且制勝仇敵,親眼看見神所應許的話具體實現,這是何等可喜樂的事。在西乃山下被數的民眾,只有二人,他也是這二人中特別被神任用的,這又是何等榮幸的事! 2.深切被神紀念 神對他這個老僕人,也是深切在紀念,“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這好像神對於他這個一生忠於神家的老僕人,深深關懷,深深同情,現在“年紀老邁了,”神知道我們生活的情狀,力量的大小;“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是說還有許多應作未作之工,——神知道。 3.格外蒙神原宥 過去難免有些錯失,甚至未請示於神,即與基遍人立約;年紀老邁,未能及早作完當作之工;皆已被神原宥,仍得神格外的體諒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趁有機會,起來工作吧! (二)為現在時日當警覺 1.雖已多年作工而工尚未完
按約書亞本是多年作主之工,聖經最初記載他,就是說他為以色列人的軍長(出17:8-16),常常服事摩西(出24:13,32:17,33:11;民ll:28);曾被遣為十二偵探之一(民13:6-10);後繼摩西之任,率領以色列會眾進迦南戰列國;他為主作工的年日,真不算少。然而時當老邁,仍然有許多未作之工,——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2.雖已多多作工而工尚未完 約書亞不但為主作工之年多;而且所作之事工亦多,在曠野四十年來,助摩西共同作主的工;以後到迦南所成事工真不算少,然而仍然有許多當作而未作之工。 3.雖已認真作工而工尚未完 約書亞不但作工的時日長久,事工繁多,而且是凡事盡忠:如窺探迦南,為十二探子中最忠心的;且是心被靈感,最合神心意的;經上說:“摩西對耶和華說:‘願耶和華萬人之靈的神,立一個人治理會眾……免得耶和華的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耶和華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又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民27:15-23)可知約書亞是合神心意,作了神喜悅的事工,然而直至老邁,事工尚未作完。 4.雖是專心作工而工尚未完 約書亞可謂一生服事主,在主的事工以外未作別事,直至年紀老邁,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可知人在世光陰無多,所成事工有限,縱盡力工作,至年老時,仍不免有多少未竟之事工,焉得不趁時為主勤勞,免致老年徒自傷悲呢? (三)為將來時日更勉勵 1.以年日無幾 現在年紀已老邁,所餘光陰無多,機會異常寶貝。決不得因循曠廢,宜趁有今日,竭盡天職,寶貝所余留的光陰! 2.因事工尚多 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無情歲月已逝去,天國大業尚未完,縱然在靈道中勇進,在聖工上努力,猶覺時日不足;焉得不抓著機會,惜寸又惜分,以完成主的託付呢? 3.要贖回光陰 年紀已經老了,可奈何?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將如何?聖經說:要贖回光陰,這不是說以前虛擲的光陰,今日再重度;乃是要重視機會,以一年當十年度,已往的虧欠失敗,趁機補償,即是贖回所失去的光陰;如此最後年月,即成為黃金時代了。此時神命約書亞招集會眾,即時拈閹分地,連未攻取之地,亦按支派拈鬮,各得各的地業。神原不強人所難,此時只是拈鬮分地;攻取佔領,留待將來,此亦信心的行動,以信而行,本是極容易的。 三、此事于信徒的訓教 “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此一言,可為天國戰士千古的警鐘。我們固當趁此青年、精神足、膂力充、血氣方剛之時,為天國交戰,舉凡應得之地,無不趁機而得,應為之事,莫不及時而為;或不至於年紀老邁時,徒自慨歎。 (一)靈界地業非有多處尚未得嗎 流乳與蜜的迦南美地,原是表明信徒在靈界中,所得各樣的豐恩厚賜;所以解經家每拿以弗所書為新約的約書亞記,正因以弗所書內所載各樣屬靈的福氣,即新約的迦南地。當時以色列會眾,于約書亞年邁時,尚有許多當得而未得之地;信徒今日對於屬靈的迦南,不更是有許多當得而未得之處嗎? (二)天國地業非有多處尚未得嗎 教會在中國已有百數十年,所歷時日不為不久,然而究竟教會在中國的範圍,或天國的疆域,在此大田多稼的中國,是否應該大大開展呢?不料尚有許多許多應得而未得之地,我們信徒所據之地,僅為極小的部分,主之真僕,可不聽見主的警告,奮然而興嗎? (三)個人心地非有多處尚未得嗎 天國疆域固不易開展,所最痛惜者,即個人之心地,尚有多處荒蕪,或為敵人佔據,未將全部心地讓出,完全歸主,讓聖靈充滿其中,在個人心靈的深處,可時時安居于迦南福地,享受不盡各樣屬靈的恩賜。盼望教中信徒,聞此緊要的勸告,各趁著還有今日、進據屬靈迦南的榮美地業為要。 (四)聖經要道非有多處尚未得嗎 聖經原是教會的產業,其中一切豐富,是我們每個信徒應當盡力享受的;無奈信徒中對於聖經之研究,多浮慕淺嘗,未能深深掘取聖經中之無窮寶藏,是何等可憐的事啊! 所深堪痛惜者,不但約書亞年紀老邁,還有許多未得之地;而以色列會眾,亦多是耽延時日,不肯及時進攻。如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18:3)諸君啊!我們對於靈界地業,耽延不去得,究竟要到幾時呢? 約書亞記第十三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分地 讀經:書13章 內容: 一、未得之地 13:1 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13:2 就是非利士人的全境和基述人的全地。 13:3 從埃及前的西曷河往北,直到以革倫的境界,就算屬迦南人之地。有非利士人五個首領所管的迦薩人、亞實突人、亞實基倫人、迦特人、以革倫人之地,並有南方亞衛人之地。 13:4 又有迦南人的全地,並屬西頓人的米亞拉到亞弗,直到亞摩利人的境界。
13:5 還有迦巴勒人之地,並向日出的全黎巴嫩,就是從黑門山根的巴力迦得,直到哈馬口。
13:6 山地的一切居民,從黎巴嫩直到米斯利弗瑪音,就是所有的西頓人,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 13:7 現在你要把這地分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 本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1-12章記述以色列人怎樣佔領迦南,13-24章記載怎樣分地、以及與神立約。本章到19章記下分給十二支派土地的地理概況。這些記載對確定聖經中早被遺忘的古代地名很有益處。今天考古學進步,許多難稽考的地方已經被重新發現。約書亞此時已經年近百歲,故說“年紀老邁”(1節)。迦勒此時已經85歲(14:10)。兩人是同時代的,年齡相近。 開頭這裡,神列出了以色列人還未完全佔領的土地,稱之為“未得之地”(1節)。雖然還沒有得到,神要求約書亞仍舊進行分配(6-7節)。 3節中的“西曷(讀作“和”)河“,是以色列與埃及邊界的埃及小河(民34:5)。 二、河東之地 13:8 瑪拿西那半支派和流便、迦得二支派已經受了產業,就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旦河東所賜給他們的, 13:9 是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和穀中的城,並米底巴的全平原,直到底本, 13:10 和在希實本作王亞摩利王西宏的諸城,直到亞捫人的境界。 13:11 又有基列地、基述人、瑪迦人的地界並黑門全山、巴珊全地,直到撒迦。 13:12 又有巴珊王噩的全國,他在亞斯他錄和以得來作王,利乏音人所存留的只剩下他。這些地的人,都是摩西所擊殺所趕逐的。 13:13 以色列人卻沒有趕逐基述人、瑪迦人,這些人仍住在以色列中,直到今日。 13:14 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注:原文作“他”)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他們的產業乃是獻與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火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 13:15 摩西按著流便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產業。
13:16 他們的境界是亞嫩谷邊的亞羅珥和穀中的城,靠近米底巴的全平原; 13:17 希實本並屬希實本平原的各城,底本、巴末巴力、伯巴力勉、 13:18 雅雜、基底莫、米法押、 13:19 基列亭、西比瑪、穀中山的細列哈沙轄、
13:20 伯毗珥、毗斯迦山坡、伯耶西末, 13:21 平原的各城,並亞摩利王西宏的全國。這西宏曾在希實本作王,摩西把他和米甸的族長以未、利金、蘇珥、戶珥、利巴擊殺了。這都是住那地屬西宏為首領的。 13:22 那時,以色列人在所殺的人中,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士巴蘭。 13:23 流便人的境界就是約旦河與靠近約旦河的地。以上是流便人按著宗族所得為業的諸城,並屬城的村莊。 13:24 摩西按著迦得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產業。
13:25 他們的境界是雅謝和基列的各城,並亞捫人的一半地,直到拉巴前的亞羅珥。 13:26 從希實本到拉抹米斯巴和比多寧,又從瑪哈念到底璧的境界, 13:27 並谷中的伯亞蘭、伯甯拉、疏割、撒分,就是希實本王西宏國中的餘地,以及約旦河與靠近約旦河的地,直到基尼烈海的極邊,都在約旦河東。 13:28 以上是迦得人按著宗族所得為業的諸城,並屬城的村莊。 13:29 摩西把產業分給瑪拿西半支派,是按著瑪拿西半支派的宗族所分的。 13:30 他們的境界是從瑪哈念起,包括巴珊全地,就是巴珊王噩的全國,並在巴珊、睚珥的一切城邑,共六十個。 13:31 基列的一半,並亞斯他錄、以得來,就是屬巴珊王噩國的二城,是按著宗族給瑪拿西的兒子瑪姬的一半子孫。 13:32 以上是摩西在約旦河東對著耶利哥的摩押平原所分給他們的產業。 13:33 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是他們的產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 首先提到的是約旦河東土地的分配,是分給兩個半支派的。這在沒有進入約旦河西的時候就已經作了分配,相應內容見《民數記》32:33-42,這裡是加以確認而已。畢竟兩個半支派已經履行他們的承諾,他們的戰士跟隨以軍進入迦南地,衝鋒陷陣,英勇殺敵(4:12-13;22:1-6)。 這裡先對約旦河東的土地進行綜述(8-12節),然後分別講到分給流便支派(15-23節)、迦得支派(24-28節)和瑪拿西半支派(29-32節)的土地。強調河東也有“未得之地”(13節),又特別強調利未支派沒有分配產業,他們的產業就是神(14,33節)。對後者的強調,一方面說明利未支派沒有分得產業的原因;一方面也是暗示分得土地的十二支派要敬畏神,供應專司會幕侍奉的利未人的生活需要。 22節又特別提到了假先知巴蘭的下場。這個一心只為發財的假先知,雖然迫不得已祝福以色列人,但是仍然在臨走前為摩押王巴勒獻上詭計,引誘以色列人在什亭拜巴力、行淫亂,最終自食其果、命喪黃泉(民22:1-25:2;31:8,16)! 三、反省反思 1、本章開始,主要講什麼?首先提到是哪些支派土地的分配? 2、為什麼一再提到利未支派沒有分配產業? 3、術士巴蘭的下場是什麼?給我們哪些警示? ── 張策《約書亞記文字釋經證道》(原載「約拿的家」) 約書亞記箋記(十三章)(于中旻) 未得之地
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書一三:1) 歷史上所有最偉大的英雄所不能征服的敵人,就是時間。 得勝的結果:分地(蘇穎智) 以色列人遵行神的話,終於進入了流奶與蜜的迦南地,使神的應許在約書亞的帶領和以色列人的正確回應下成為現實。以往寄居異邦,流亡曠野的生活宣告結束,以色列人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約書亞記十三章,講述的是他們分配地業的情形。 首先,流便,迦得,瑪拿西半個支派有大批的牛羊和牲畜,所以他們很希望能在外約旦牧草肥沃的土地上安居,但摩西吩咐他們要幫助其他的弟兄一起去爭戰將這塊地奪來。利未人沒有分地業,只是獲得了 48 座城和屬城的郊野,並且分散在眾支派當中,他們雖然沒有分地業,但他們的產業是天上的,神是他們的產業,所以他們的產業更貴重。 約書亞記十三章 15 至 23 節,「摩西按著流便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產業。他們的境界是亞嫩谷邊的亞羅珥和谷中的城,靠近米底巴的全平原;希實本並屬希實本平原的各城,底本,巴末巴力,伯巴力勉,雅雜,基底莫,米法押,基列亭,西比瑪,谷中山的細列哈沙轄,伯毗珥,毗斯迦山坡,伯耶西末。平原的各城,並亞摩利王西宏的全國。這西宏曾在希實本作王,摩西把他和米甸的族長以未,利金,蘇珥,戶珥,利巴擊殺了。這都是住那地屬西宏為首領的。那時以色列人在所殺的人中,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士巴蘭。流便人的境界,就是約但河與靠近約但河的地。以上是流便人按著宗族所得為業的諸城,並屬城的村莊。」 這是流便支派所分得的地方,位於死海以東,過去這裡是屬於摩押人的地方,這是按照流便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的。 第十三章 24 至 28 節,「摩西按著迦得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產業。他們的境界是雅謝和基列的各城,並亞捫人的一半地,直到拉巴前的亞羅珥。從希實本到拉抹米斯巴和比多寧,又從瑪哈念到底璧的境界。並谷中的伯亞蘭,伯寧拉,疏割,撒分,就是希實本王西宏國中的餘地,以及約但河與靠近約但河的地,直到基尼烈海的極邊,都在約但河東。以上是迦得人按著宗族所得為業的諸城,並屬城的村莊。」是迦得支派所獲之地業,是過去基列地的中央地帶。 第十三章 29 至 31 節,「摩西把產業分給瑪拿西半支派,是按著瑪拿西半支派的宗族所分的。他們的境界,是從瑪哈念起,包括巴珊全地,就是巴珊王噩的全國,並在巴珊,睚珥的一切城邑,共六十個。基列的一半,並亞斯他錄,以得來,就是屬巴珊王噩國的二城,是按著宗族給瑪拿西的兒子瑪吉的一半子孫。」是瑪拿西分得的地業,基列以東巴珊的高原,肥沃的地帶。應驗創世記四十九章 3 至 4 節,雅各臨終前的預言,流便沒有享受到長子的待遇得到雙份,而雙份的地卻分給了約瑟,約瑟的兩個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各分到一份,其它的支派也是按照預言一一應驗。創世記四十九 8 至 27 節,是雅各對其它支派的預言,在後面都被一一應驗。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分到的地業不是明智之舉,由於他們在東邊,沒有天然的屏障作分界,以後不斷的受到摩押人、迦南人、亞南人、米甸人與其它民族的侵襲,當亞述帝國入侵的時間,這兩個半支派就首先遭殃。歷代志上五章 26 節,「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裡。」亞述帝國侵略以色列時,首先擄去的就是這兩個半支派的人。 這裡給我們一個屬靈的啟示,就是屬靈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因貪圖一時的方便和捷徑,最終要吃更多更大的苦頭。有人說一點點的信心就可以把你帶進天堂,但要更強的信心才能把天堂帶入你的心。 有一間教會在短短兩年內,從三個人增長到二百人,發展得非常快,但是過了三四年,卻越來越走下坡路。到了去年,異教,異端及極端紛紛侵入這間教會,使教會的人流失很大,原因是牧者沒有用神的話好好裝備,整天只是講見證,講領受的亮光,卻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神的道。所以靈恩說法便出來了,很多人被靈恩派引走了;又有一些人被『耶和華見證人』帶跑了。因為信徒不懂三位一體是怎麼回事,就乾脆去找『耶和華見證人』。『統一教』這些人的特點是專門針對婚姻夫妻的問題,可以幫助信徒挑選介紹男女朋友,所以又有一些人去了『統一教』。很多信徒相信了異端都渾然不知,就是因為教會中不講聖經,只講經歷,因為想用捷徑發展教會,造成了很多人根基不穩。另外有一家教會,有些靈恩派的人教他們怎樣才能有一個活潑奮興的敬拜,於是他們就取用一些短歌,聚會時就是唱短詩歌,按手治病和趕鬼,他們用很多時間唱短詩敬拜(因為靈恩派的人認為長詩不容易記,貪圖方便,就完全取消了長的詩歌),用很多時間拍手跳舞來敬拜,就是不多用時間去學習聖經,結果這教會也受到重創。貪圖安逸,根基不穩,就很容易受邪教異端和極端的攪擾。當我們發現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都很有道理的時候,只能證明我們對神的話非常浮淺模糊,沒有系統,沒有詳細的瞭解與認識。上面說到的兩個半支派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他們貪圖方便的結果。 第十三章 33 節,「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他們的產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利未支派的人,摩西並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神是他們的產業,表面看來他們沒有產業,但到處都是他們的產業,因為利未人分佈在每一個支派中,住在城邑里,每到五英里至十英里,就有一個利未人的城,利未人成為他們的祭司,成為他們屬靈的牧者,帶領以色列人不斷地聽見神的話,就是因為他們的中間有利未人。同樣,我們今天是看重地上產業,還是看重天上的產業呢?什麼對你更重要呢? ── 蘇穎智《約書亞記》 未得之地(邁爾) 約書亞記十三1 在迦南地全被征服時,約書亞大約九十歲。但他的工作有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還沒有完成。除非繼勝利之後,他能分配土地,讓以色列民各得其所,否則還不足以確定以色列已佔領迦南地。毀壞之後必須有建設,行政官員需取代戰士。 住進迦南地的第一步,是召喚那位曾忠實執行神話語的僕人。雖然他年老,且飽經風霜,但他仍忠於耶和華,接受神向他啟示的奧秘,執行他的計畫。他在老年時仍結果實,身體雖漸趨朽壞,卻仍抽出新葉、結出果子;他從少年時的急湍中進入河水的更深處,其豐富不斷加增且日趨完滿。他生命輝煌的秋日能建立神的子民,一如在旺盛的春日帶領他們進入勝利——這是非常光榮的、不尋常的成就。這也是對約書亞極高的禮贊,當他的年歲已超過一般歲命年限二十年之後,他贏得了那出於一生工作所得來的冠冕。 分配土地的方式似乎是:先仔細察考測量過尚未被佔領之地;然後根據各支派的大小來分配;最後由各支派自己去努力取得分配給他們的地區。現在我們先來看第一步。當神召喚那位退而未休的老領袖,交給他這一生最後的大事去處理後,他就得進行衡量還有哪些未得之地;稍後,還有七個支派沒有分到地業,這是當務之急,於是約書亞派出二十一位專員去走遍全地調查,再回到示羅向他報告。 去調查神指定給他們的地業,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我們必須注意到:那地業包括非利士全地,其上的居民非利士人曾與以色列人對敵,在列王時代以前,他們一直是以色列窮於應付的危險敵人。地業還包括南方肥沃的草原;富庶的腓尼基平原和丘陵,有冰峰和利巴嫩溪流灌溉其中。在這麼多地業中,以色列人目前真正掌握的,只有較小的一部分。若將神原定地業的地圖,與以色列人實際擁有的、以及後來他們所佔領的地來比較,相差甚遠。(將來天國降臨,他們才能得到全部的地業。) 這驚人的不同讓我們回想起約書亞記一開始所記神起初的應許。「從曠野,和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書一3~4)。然而事實上,以色列只有一次真正擁有這地業,應驗這個預言。所羅門一度達到神這個理想,但他的王國那稍縱即逝的光榮,瞬間就被天上的烏雲所遮蔽。有些人藉此爭論神的真誠性,但實際上不如將此結果歸因於人類的脆弱,以致未能完成神的應許。神是不改變的,即使我們的不信,也不能使他的應許失效。 讓我們想一想,是否沒有別的明顯對比,存在於神本來要給我們的,和我們真正所擁有的東西之間。展讀聖經中耶穌生平的故事,那就是神給我們——就像他給約書亞——的地圖,是他盼望人去取得的地業。那裡有滿山滿谷的異象與祝福、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我們可佔領的城市和可驅逐的敵人。這都是神給我們的地圖,我們當有智慧、仔說地思想,如此,便會因看清自己緩慢的進度而謙卑,同時也因在基督耶穌裡所領悟的而受鼓舞。 一、在知識方面。我們必須分辨聰明與知識的不同。要得到聰明並不困難,因為我們周遭有許多途徑可以取得信息。正如報紙一旦發現人們的興趣不僅限於政治,便陸續把科學新發現,各種書籍的內容也登在報紙上,帶到我們的早餐桌上來。娛樂、品味、記憶與智力訓練、觀察與社會,都能傳遞一種叫作文化的怪異虛飾;然而它與知識完全是兩回事。一個人也許完全沒有文化,但卻對真理有直接而直覺的洞察力。反過來說,一個反應快、聰穎過人、消息靈通,很能掌握最新訊息的人,卻可能對真正的知識一無所知。 耶穌在世上的日子,對神有清楚的認識,神原本希望我們也能像耶穌那樣認識他。記得耶穌多次說:「我認識他。」神的本性如浩瀚無垠的原野美景,而在耶穌的眼中,這一切都可以一覽無遺,沒有任何薄紗的隔阻。神的公義如高山,審判如大海,他的慈愛,憐憫和恩惠,宛如宜人的翠綠草坪,從他的存在裡所發出的是滋潤大地的江河,而在他存在之上的,則是有如結實絫絫的夏天之田地。這樣的知識如此高深奇妙,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努力能企及的,但是那可稱頌的主已經領我們進入那種知識。為了讓我們認識那位元惟一的真神,他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他命我們倚靠加略山的愛,使我們能看到天父的心。在他的生命裡,他向我們啟示了神,而認識他也就是認識了神。但如今我們對天父所知仍然這樣少!跟他個別的親密關係和交通就更少了。 來個最簡單的測驗,就拿對神話語的知識來說吧!雖然有些特別的開拓者,已經努力進入未知及人跡罕至之境,然而大多數自稱基督徒的人卻滿足於幾句耳熟能詳的經節。他們反復誦讀四福音書、詩篇和以賽亞書裡熟悉的經文,卻從未想要深入探索更高的領域。最令人覺得悲哀的是:對這些熟悉的經節,他們的體悟也不深,且無長進。他們就好像輕易行過烈士塚的匆忙群眾,忽視那神聖的碑銘,也錯過歷史家們窮極心力敬虔默想而得的深刻思想。 有許多主題,是很多基督徒承認拒絕深入探討的。比方說耶穌第二次降臨;以色列的複國,及她未來對人類的使命;應驗與未應驗的預言這個大問題;以及神與信徒間奧秘的聯合等等。這些都成了我們的未得之地。我們應該效法詩篇的作者,晝夜思想耶和華的律法。我們應該多向尼希米或其它聖經人物學習,因為他們的禱告和詩歌常常不斷引用聖經的經節。讓我們快來補救,別總是去走容易走的老路,卻要尋求神的話語中全盤的真理。 我們對聖經所知愈少,對神的認識也愈少。有些人僅注意到神的特質之—,其餘則全然忽略不視。我們不是強調他的慈愛而不提公義,就是著重他的公義而忘卻他的恩典。我們對神的知識,多半來自耳聞或者別人的經驗報告,卻不是自己去聆聽他、認識他。我們聽音樂或欣賞圖畫都要求原作才心滿意足,同樣的,除非我們能發出像約伯那樣的驚歎,我們的心才能安歇滿足。約伯曾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5)。啊!要去認識神,繼續追求認識他,直到他如清晨甘露一樣打開我們的心門!當我們從朋友身上看到意想不到的優美,發現他新的特質和美好,是多麼歡喜。因此,當我們開始更多去探索這位以前對我們好像是忽隱忽現的神,我們的生命將會有新的意義,就好像擁有更多地業一樣。 二、在基督徒的目標方面。在我們裡面,就如原本的老迦南地一樣,有七個外族的罪。其中有遺傳的邪惡傾向;自行養成的不潔習慣;以及世界所遵循的方向已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剛成為基督徒時,會斷然對付這些罪,同時贏得許多勝利;然而,漸漸就疲于應付源源不絕的爭戰,也難常保持儆醒了。我們不再有兵士那種挺胸縮腹警覺戒備的態度。基督只是偶爾觸動我們的心,我們的平安則不斷被那未曾根除的惡魔破壞,他常常猝然攻擊我們,攫取一切可吞吃的。我們還有大片未得之地。 我們難道不該列舉出自己缺乏不足之處嗎?但這是基於誠實的自我分析,而非病態的自我批判。清楚地評估有那些地方需要修鋪,難道不是走向生命成長的第一步嗎?我們最好由個人努力追求認識自我,轉而敞開自己的心讓神的靈來檢查,在他領我們走向永生之路以前,先求他審查並曉諭我們裡面有甚麼罪需要除淨。 有時候,是我們的生意、工作或者帳務,還沒有讓神掌管,還在他的影響力範圍之外。另外如社交生活或家庭關係,也還未向神降服。我們的靈是順服了,但魂仍抗拒;或者魂也順服了,體卻不服。我們接受神掌管了生命的主要部分,
但有些特別的習慣卻得留下來,不願受神管理。 想一想神心中對我們的理想是何等大!他「照他愛子的樣式造人」。且讓我們細察他的美好:他的能力與甘甜;他的聖潔與憐憫;他對罪的恨惡與對罪人的愛;他對神的奉獻,以及對人類舍己的犧牲。這就是神的理想嗎?他是否預先定下我們成為這個樣式呢?如果我們確實是這個樣子,誰還會絕望呢?但還有多少未得之地!我們擁有像耶穌的美善、能力、溫柔和聖潔是何等少呀! 我們的魂首先被基督得著,然後便開始擁有基督。我們先被神得著,然後便得著他。我們打開心門深處接納他,然後就借著信讓他長住。換句話說,在擁有之前先有奉獻,一旦完成奉獻,便開始擁有。這蒙福的習慣可能始於一個單獨的行動,但由一系列這樣的行動建立起來;這是要靠神的恩典來維持的,直到我們養成習慣,能仰望耶穌並向他求一切我們所需的,就像是呼吸那麼自然為止。啊!人的靈魂哪!為何這樣在窮困與饑渴中毀損消瘦?是不是因為你保留自己,不給耶穌呢?起來,向他降服吧!讓他擁有你;而後你也可以要求相對地擁有寶貴的主。如此,你就可以進入所承繼的恒久產業,開始盡情享受神所應許的各樣豐富,直到永永遠遠。 三、在聖靈的恩賜方面。「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四7)。這段話的上下文清楚顯示,它並不是指每日生活所需的一般恩賜,而是被神的靈充滿所得特別的恩賜,是升天的主賜給我們的。如果我們對以弗所書的教導瞭解正確的話,每個屬於基督身體的肢體,都個別與聖靈的恩賜有分。我們可以將此解釋為與他的浸禮或豐富有分,這些不是屬物質的。但是除了重生、信心的恩賜與救主的啟示這些我們熟知的,一定還有更多別的恩賜。那是一種能力。源源不絕的愛、一種確據、豐盛的喜樂以及自由,並不是所有基督徒都享有,但其實它是像與生俱來就有的權利,是神希望他們擁有的。 此外,還有些聖靈的贈予,好裝備我們在世上為基督工作。比方領導才能;領人歸主的智慧;幫助信徒進入更豐盛生活的能力;行政管理的才幹;或者講道、教導、同情、口才以及禱告的力量。這些都可列入聖靈的恩賜中。整個聖靈賜予的領域,是許多信徒刻意去避免的,它就好像我們孩童時心中的非洲一般遙不可及。然而,在這個方面,毫無疑問它好像大片未得之地。 但是,我們不能單以知道自己的失敗和缺失為滿足,讓我們奮起,除去罪汙,求天上的約書亞讓我們在這塊佳美之地上安居,擁有其上所有的高山谷地、溪流道路。神在基督裡已將一切屬生命及屬神的美好富足賜給我們,讓我們憑信心宣告擁有這分產業,盡可能地享受在地如在天的喜樂。 非利士人 羅雅生譯 主前十三世紀(C.1220-1230 B.C.)以色列人佔領了非利士後,有一群新來的人侵略非利士的西南海岸,而且毀滅與及佔領了一些城市,和鄉村。這一群新來的人是一班無家可歸的人,從十三世紀初期慢慢地從海面向海岸遷移,混居於地中海東岸的人民中。這一群人是現今我們較熟識的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的源流 依照舊約聖經非利士人出於迦斐托:「……我豈不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領非利士人出迦斐托……」摩九:七。在耶利米四七:四稱他們為「就是迦斐托海島餘剩的人。」 迦斐托常常稱為域他海島,但是近來西斯利加亞;特別嘉利吉尼士河的上下流域也包括在內。最有趣的是七十土譯本(主前三世紀的希臘文舊約),在申二:二十三和摩九:七的迦斐托稱為加帕多家,雨處大約都是在那區域。 非利土人出於迦斐托是在小細亞細西南的部落中的一個部落。 在埃及的源流稱部落為海上的人民,這一群好戰的人從水路侵略埃及並且在法老威文氏第三時(主前一一九五——一一六四年)登陸。在埃及南部哈巴王廟宇的牆上雕刻非利土的軍隊,也見非利士兵隊的船隻和牛車,同時很兇猛地與埃及軍隊短兵相接地交戰。非利土軍隊的特點是戴著羽毛的帽,他們的兵器是長矛,與闊口的劍有很大的分別,長矛可以使全力集中於鋒利的一點上。他們不能在埃及得到立足之地便撤回,居於迦南地之海岸。 非利土人居住巴勒斯坦 申命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暗示,可能指非利士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從迦斐托出來的迦斐托人,將先前住在鄉村直到迦薩的亞衛人除滅,接著居住。」申二:二十三 迦薩是巴勒斯坦五個主要的城市之一,那五個城市是迦薩、迦時、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而且迦薩也是參孫將城邑的門扇搬移去的景象。 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並不能找著新的城市,不過是佔領與及奪取迦南人的城市。在一九二O年至一九二一年亞當斯在亞實基倫研究那一帶的墓塚,發現有不同的地層。這表示非利士人毀滅了銅器時代末期迦南的城市,然後再在已毀的地點上重新建築城市。迦南人與非利士人的地層之間有兩尺厚的灰相隔著。在灰的上層發現陶器的形狀完全放變了。邁陶器的形狀對於巴勒斯坦地是新的一種,所以很明顯是非利士人居留的所在地。 發現非利土人的陶器表明聖經中所指示非利士人佔領了巴勒斯坦的東南部,多數集中于南部近海的平原和邊境的山地,好像亞實基倫、以革倫、迦特、基色、伯示麥等。從西南區的海岸一帶找著非利土的陶器便漸漸少。 發掘亞實突 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間發掘亞實突說明非利士的歷史和文化。 亞實突是很大的,超過一百方畝,包括有一個較高的城或稱衛城,與一部較低的城邑。衛城的面積有四分之一英畝,周圍由不同厚度的城牆所包圍,城牆的厚度由八尺至十三尺。較低的城邑包括有人口稠密的地區,所以城牆是很厚的。 因此,這城似乎在主前十六世紀由非利士人首先佔領,不久便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並且距拉吉河口不遠便有海港。貨物可以從亞實突由水路帶到港口,再轉運到地中海其他的港口。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應許地時,亞實突則分配給猶大支派。在約書亞十五章四六至四七節記載猶大的產業包括「從以革倫直到海,一切靠近亞實突之地,並屬其他的村莊。亞實突和屬亞實突的鎮市村莊;迦薩和屬迦薩的鎮市村莊;直到埃及小河,並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 發掘的人發現主前十三世紀中葉末期的城市已經完全毀壞;有一層三尺厚的灰顯明是很厲害的毀滅。而以色列人佔領這地方正在這時候。 以色列人佔領了亞實突後立刻發生什麼事情,從考古學上的發現卻不甚清楚。無論如何在十二世紀非利士人來到。他們在已毀壞的舊址止重新再建築房屋,直到十一世紀非利土長方形堅固的城壘已經訖立在眼前,城牆有四尺闊。同時建有衛城表明周圍的區域;也顯示非利土軍事的力量。這城壘在十世紀初期有一部份被毀壞,可能是大衛出征攻打非利士人的結果。撒下五:二十五,八:一。從以上的資料當中,我們曉得非利土人的出現並非眾多的人民,然而卻有很足夠的軍事勢力,又是可畏的戰土。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國家,便想擴展它的國度。因著他們擴大領土的野 心使他們起來攻打以色列人。所以引起與掃羅戰爭,而以色列人集中努力與在強大的領袖引導之下抵抗侵略敵人。 非利士人在亞實突後期的歷史 主前八世紀非利士人在亞實突受到猛烈的損壞,主要的證據是由於許多的墳墓散佈遍地。考古學家的發掘工作認為是亞述王撒珥根第二在主前七百十二年佔領亞實突。這件事可參考以賽亞書二十章一節,在聖經中,撒珥根的名字只在這裡記載過1次:「亞述王撒珥根打發他珥探到亞實突的那年,他珥探就攻打亞實突,將城攻取;那時耶和華曉論亞摩斯的兒子說……。」 這次的攻打在亞述的首都和斯備撒珥根的碑文中也有記載:「在突然的酣鬥中,我很快地向前進,甚至我的戰車也留下,只是帶了那些無論到朋友的領域也不離開我的騎兵去攻打亞實突與及王室的居所,而且我奪取和征服了他們的城邑——亞實突、迦特等。」 在發掘工作的過程中,發掘了三塊雕刻的石塊,將它譯解時,可能發現是剛才已經講及的撒珥根之碑文的複製品。 石塊的雕刻是楔形文字,在雪花岩之石塊四邊有撒珥根法令。因此必定在戰勝了亞實突和撒珥根死亡的年間豎立的,約在主前七百零五至七百零七年間。 這些石塊是在巴勒斯坦最先發現紀念亞述的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