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拾穗 【書二十二1】「當時,約書亞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來,」 當時: 指迦南地分配結束的時候。摩西稱此時為“等……那地被耶和華制伏了”(民32:22),“等到你們弟兄在約但河那邊,也得……地”(申3:20)。據兩個半支派所許之願,此時為“以色列各承受自己的產業”之時(民32:18)。――《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22:1~6 與 1:12~18 的經文相呼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2】這兩個半支派的人住在約但河東之地,但他們的勇士四萬人隨其他支派渡河,在迦南地征戰許多年(看四12~13注)。現在任務完成,約書亞差遣他們回去。聖經說他們“沒有撇離你們的弟兄,直到今日”,又守了他們在摩西面前向神作的承諾,確為一代好榜樣。他們在渡河前,築了一座“證據之壇”,作為河東與河西兩地以色列人中間的證據,要他們的後代記住,約但河並未將以民分開,都要敬拜同一位神。此舉為其他支派誤會,以為另行築壇要拜他神,觸犯律法(參利十七8~9);雖建有大功,也要群起而攻。後經說明,誤會冰釋(21~29,33節),反傳為美談。――《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二十二1~9】河東二支派半謹守諾言:(見民32章),幫助了他們弟兄奪取河西之地,如今約書亞給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回去。――《串珠聖經注釋》 約但河東的支派還鄉: 在與家人闊別數年的狀態下,兩個半支派履行對神的應許而英勇奮戰在征服戰的第一線,如今,他們終於成功地完成其使命,得以回到深深懷念的家人身邊。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約書亞懇切地勸勉他們當將信仰生活放在首位。雖然他們結束戰爭而踏上回家的旅程,但事實上,為了迎接屬靈爭戰,必須不斷地裝備自己(申4:4;提前4:7)。因為,隨著戰火的消失,他們很有可能靈性懈怠,忽視敬虔生活。最可怕的仇敵與其說是在身外,不如說是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太15:18)。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1~34】二支派半立證壇。――《串珠聖經注釋》 對兩個半支派的誤會: 本章描述了以色列分配好迦南地後,在迦南征服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兩個半支派的勇士返鄉的過程。約書亞對他們誠實地履行誓言(民32:20~22)表示深深的稱讚,並將所奪來的錢財分給他們,讓他們帶著返鄉。他們在轉回的路上,築一個壇以象徵與約但河西同胞的聯合。但是,因為事前未經商討,這一舉動引起了約但河西支派的嚴重誤會。兩個半支派為了不遠離對神之信仰而築了壇,而約但河西的支派則為了守護信仰而欲爭戰。如此看來,雙方心中都有對耶和華的牢固信心。尤為注目的是,當他們因誤會即將導致自相殘殺之際,滿有智慧地展開對話,不僅消除了誤會,還使他們之間的紐帶更加堅固。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書 22 記載了一場證壇風波。從這件事情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與教導之下,似乎非常注意信仰的堅定與忠貞,決不馬虎或妥協。河西那邊表明了最堅決的立場:為了保守信仰,不惜一戰!這一種表現,對後代任何投機與游離分子,都是當頭棒喝!其次,他們從過去的失敗裏面,學到了屬靈的功課。
民 25:1~9 「拜巴力.毗珥」的慘痛經驗尚歷歷在目; 書 7 亞干的鑑戒亦記憶猶新。但河東解釋他們河東兩個半支派的人之所以築壇也是為了後代的靈性需要著想。由此可見,當時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地敬畏耶和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對他們說:“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也都聽從了。」 “摩西所吩咐你們的”。參看民數記第三十二章的腳註。另參看他們的順從:約書亞記一章16至18節和四章12至14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摩西所吩咐你們的」:指 民 32:20~22 摩西吩咐這兩支派半要過河協助取得迦南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3】兩個半支派在以下兩個方面配得稱讚:①即使是在摩西去世後他們也守了與摩西所立之約
;②對他們而言,愛國之心既是對神信仰的表現。當信仰與愛國心融為一體時,他們便甘願獻身作英勇無比的壯士。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3】「你們這許多日子,總沒有撇離你們的弟兄,直到今日,並守了耶和華你們 神所吩咐你們當守的。」 ●「撇離」:「撇下」、「離去」。 ●「弟兄」: 22:3 的兄弟應該是指以色列的其他支派。同 22:4,7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4】「如今耶和華你們 神照著他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到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旦河東所賜你們為業之地。」 ●得享「平安」:「安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5】「只要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 神,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誡命,專靠他,盡心盡性侍奉他。”」 兩個半支派完成他們在軍事上的承諾後,約書亞提醒他們,他們在屬靈上仍然有一定的責任。我們不要以為這些支派定居在約但河東並不是神的旨意。神已經把那地賜給他們(二四8),而那地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約但河東的基列眾山(而不是約但河)是巴勒斯坦的東界。――《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只要切切……事奉他: 兩個半支派的壯士久經疆場,必經歷了許多危險與苦難,並且在那些逆境中經歷了神的大能,因此得以擁有更加火熱的信心。約書亞懇切地囑咐那些結束漫長的軍旅生活而還鄉的壯士,不可懈怠屬靈的追求,當更加大發熱心,繼續信心之旅。本節中的“切切”具有“盡力”、“深思熟慮”等含意。“盡心盡性”則指投入全身心。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這兩個半支派雖然忠心履行了爭戰的責任,但在臨別之前,約書亞也提醒他們屬靈的責任:還要「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5節)。因為人很容易在事奉上盡力,但卻用事奉代替了愛神的心。神的心意不但要我們「盡心盡性事奉祂」(5節),而且要「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5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22:5 約書亞對他們的臨別訓勉有四個要點:謹守耶和華的誡命、愛耶和華、專心倚靠耶和華、盡心盡性的事奉耶和華。這些都是基於摩西早時對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可參考申 4:4,9 5:10 6:5 10:12 11:13,22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6】「於是約書亞為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去,他們就回自己的帳棚去了。」 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在進入迦南之前,已經定居在約旦河東。但他們信守諾言(民三十二20~22),派四萬人(四13)渡過約旦河,順服地與其他弟兄一起在迦南征戰七年(2~3節),沒有任何怨言。他們忠心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在河西一直「等到耶和華使你們的弟兄像你們一樣得享平安」(一15),所以約書亞就「為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去」(6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二十二7】「瑪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給他們地業。這半支派,約書亞在約旦河西,在他們弟兄中,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打發他們回帳棚的時候為他們祝福,」 【書二十二8】「對他們說:“你們帶許多財物,許多牲畜和金、銀、銅、鐵,並許多衣服,回你們的帳棚去,要將你們從仇敵奪來的物,與你們眾弟兄同分。”」 與你們眾弟兄同分: 與弟兄同分戰利品對以色列而言是一個原則(民31:25~47)。戰事後論功行賞的對象不僅是在第一線奮戰的軍兵,還包括在後方支援他們的人,藉此來確認作為神的選民,以色列整個民族心系共同的命運。每個基督徒作為信仰共同體的一員,要彼此補足,以此經歷基督豐盛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過約旦河的人與留在河東的人平分戰利品,「一半歸與出去打仗的精兵,一半歸與全會眾」(民三十一27),這在人看是不公平的。但神的百姓與世人不同,因為替百姓爭戰的乃是神自己(申三22),戰利品乃是神白白的恩典。百姓若知道自己都是不配的,就不敢提「多勞多得」,而是「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應當大家平分」(撒上三十24)。 同樣,教會的事奉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因為事奉的果效只在乎神自己。屬靈的爭戰表面上是人的努力,實際上是神為我們爭戰,又借著爭戰白白賜給我們恩典:「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四8);這恩典不是讓我們自己獨享的,而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22:8 約書亞分配戰利品,也要求他們回去照摩西的方式分戰利品給河東留守的人
民 31:25~27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8 戰利品的性質】成功征服的結果,是從被擊敗的城邑和居民手上獲取大量的各種戰利品。按照古代的經濟系統和對物件的評價,本段算是頗為典型。分享掠物的命令表示各支派在目標上團結一致,並有助於將來彼此的合作(見:撒上三十16~25)。——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二十二9】「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從迦南地的示羅起行,離開以色列人,回往他們得為業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為業之地。」 兩個半支派「從迦南地的示羅起行」(9節),表明他們盡忠到最後一刻,一直到分地結束後才離開。──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列」:指約旦河東一帶的地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0】「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約旦河的一帶迦南地,就在約旦河那裡,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 離開示羅而返回基列的約但河東支派是流便、迦得、瑪拿西半個支派。到了靠近約但河一帶的迦南地: 兩個半支派抵達巴勒斯坦的天然要塞約但河之後深有感觸。當年他們把家人留在原地,在以色列軍隊中最先渡過了約但河,如今卻把在戰場上同甘共苦的同胞留在河西。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 他們所築的壇外形雖與當時的壇相同,但其規模卻很大。他們使用了“壇”一詞(創8:20;出17:15;利1:9;申27:6),卻附加了定語“樣子甚大的”,為了尊重原文的語感譯成“那壇看著高大”。他們之所以修築如此高大的壇,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們所築之壇,不僅其外型與獻祭給神的壇相同,而且其規模更大,成了使其它支派心存疑惑的原因。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那壇看著高大」(10節),很容易讓人誤會是為了與「神帳幕前的壇」(29節)競爭,或者是用來拜偶像。──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書 22 講述的事情是與河東兩個半支派有關的。他們遵守當初的承諾( 1:16~18 ; 民 32:17~18,27,31~32 ),差遣他們的戰士跟隨以色列人跨過約旦河,在河西的迦南地上衝鋒陷陣、勇敢殺敵。現在迦南地基本佔領並分好土地,這些戰士們返鄉的時候到了。於是 22:1~5 提到約書亞就招聚他們,對於他們的信守諾言和英勇殺敵給予當眾嘉獎,並告訴他們可以返鄉了,又囑咐他們要謹守律法,愛神,順服神,依靠神,侍奉神。 22:6~8 約書亞又為河東的戰士們祝福,並且叫他們把在迦南爭戰多年所得的戰利品帶回去與他們在河東的弟兄們分享。當河東的戰士們歡歡喜喜一定凱旋歸家,就在約旦河東岸築了一座高壇( 22:9~10 )。 ◎在 出 23:17 有規定所有支派的人每年要三次前往會幕( 18:1才剛設在示羅),也就是敬拜中心敬拜,人只能在耶和華指定的地方獻祭( 利 17:8~9 ;
申 12:4~5 ),因此,河東建壇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河西,約書亞他們以為河東支派築壇是為了獻祭,但可獻祭處是唯一,以為他們另行築壇要拜假神( 11:16 ;利 17:8~9 ; 申12:1~14 13:12~18 ),因此極其震驚。 ◎ 22:10 的意思是這座祭壇是建築在約旦河西的迦南地上,但是因為高大,所以可以由約旦河東看到。 ◎築壇本身並不一定有敬拜他神的意義,摩西也曾建築過一座壇來紀念戰勝亞瑪力人( 出 17:15 )。 ●「一帶」迦南地:原文編號SH 1552 18:17 作基利綠的那個字,原文編號SH 1553 ,兩字相當接近。而 15:7 又說基利綠這個地點名叫「吉甲」,於是許多抄本就說這個地點就是吉甲。事實上基利綠這個地點也不是以色列人渡河後的大本營吉甲,因此照字義翻譯成「一帶」比較妥當。 ●「看著高大」:「看起來巨大」。 ◎通常建築較宏偉的廟宇多半是為了競爭,突顯自己敬拜的神之偉大。兩支派半的人所建立的大祭壇,可能比示羅的還大(為了讓約旦河東的人也看得見),因此很容易造成以色列人錯誤的聯想。 ◎若河東真是為了要拜假神另行築壇,這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因為這是在得罪神,絕不可姑息縱容,全會眾聚集到示羅,一致要求興師問罪。不過畢竟只是道聽塗說,並不瞭解事情真相,所以為了慎重起見,約書亞先委派了一個極具權威的代表團去查明真相。代表團召集人是忠心愛神的大祭司非尼哈(出 6:25 ; 民 25:7 ),成員則是河西十個支派的首領,因為這件事既與以色列的合一有關,其餘十個支派各自派一代表一同前去興師問罪。( 22:11~14 )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0~11】這兩個半支派不智地,也是無知地,在過河前於約但河西築了一座壇,以見證他們也分享耶和華的產業。那是不需要的舉動,因為神已經規定所有男丁必須每年三次上聖所去(參看出二三14的腳註),以維持眾支派的合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二十二10~12】誤會之源——兩個半支派所築的壇: 兩個半支派在約但河東完成任務後歸回的途中,在約但河岸築了一座壇,使迦南地的同胞嚴重地誤會他們。他們築壇的動機固然是為了堅固信仰和民族的團結,但這種想法卻出自沒有必要的憂患意識。因為,神命令以色列的所有男丁都應每年上三次聖所,以此來保持支派間的合一(出23:14~17)。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10~20】二支派半的人回河東途中,私立祭壇:引起河西其餘支派猜疑,恐怕他們偏離神,會招致神的忿怒。――《串珠聖經注釋》 【書二十二10~34證壇風波的重大意義】首先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與教導之下,非常注意信仰的堅定與忠貞,決不馬虎或妥協。他們表明了最堅決的立場:為了保守信仰,不惜一戰!這一種表現,對後代任何投機與游離分子,都是當頭棒喝! 其次,他們從過去的失敗裏面,學到了屬靈的功課。「拜巴力.毗珥」(民二十五1~9)的慘痛經驗,尚歷歷在目;亞幹的鑒戒亦記憶猶新。 最後, 兩個半支派的人之所以築壇,也是為了後代的靈性需要著想。由此可見,當時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地敬畏耶和華。──《新舊約輔讀》 【書二十二11】「以色列人聽說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約旦河邊,在迦南地屬以色列人的那邊築了一座壇。 「屬以色列人的那邊」:原文意思頗隱晦,有譯作「對著以色列人的那邊」。――《串珠聖經注釋》 「屬以色列人的那邊」(11節),可能是建在約旦河西的迦南地(10節),目的是讓河東支派的子孫將來能在對岸望見他們的祖宗在河西所建的壇,以證明他們與河西眾支派擁有同一位神(28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二十二12】「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 「要上去攻打他們」:即要懲治背逆耶和華的百姓,免得神降罰消滅全體會眾(參利17:8~9; 申13:12~15)。――《串珠聖經注釋》 全會眾……要上去攻打他們: 若除了示羅的祭壇之外(18:1)再修築第二個祭壇,就被視為是偶像崇拜,凡參與的人都要受到懲罰而被殲滅(申13:12~17)。雖然說是出於誤會,以色列會眾為了懲罰拜偶像的舉動,面對同甘共苦的同胞,依然站起來要去攻打他們。這一事實很好地體現了以色列十支派對神的火熱信心。尤其是,帶頭去攻打的人是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他曾在巴力毗珥事件中因對神的忠誠而領頭定以色列的罪(民25:12,13)。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這一代的「全會眾」(12節)親身經歷了38年的曠野飄流,見證了神的所是和所作,所以非常敬畏神,對干犯神的罪非常敏感(16節)。他們知道,即使是部分人不跟從神,也必然會連累全會眾(17~18節);因此,雖是立下戰功的弟兄,也必須放下屬地的感情,照著律法所吩咐的(申十三12~15)「上去攻打他們」(12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二十二12~20】 向約但河東的支派宣戰攻打以前,以色列人打發一個代表與他們會面,若他們認為他們的境地不潔淨,便給他們約但河西的土地(19節)。在處理築壇事件中,非尼哈和其它人重提,以色列如何因毗珥的罪孽(17節;比較民二五章)以及亞干犯了罪而受苦害(20節;比較第七章)。他們視這壇危害他們的福祉,所以反應十分大。作為百姓,他們學習到罪汙損整個營,以及神要國民為個人的行為負責任。——馬唐納《約書亞記》 準備為築壇的事而攻打他們的其餘支派,精明地首先派遣一個以“非尼哈”(13節)為首的代表團調查事件。“罪”(16節)。跟亞干的罪(20節;七1)所用的字相同。關於“毗珥的罪孽”(17節),即拜偶像和不順服的罪,參看民數記第二十五章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二十二13】「以色列人打發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 約書亞派了一個極具權威的調查團去查明真相,說明全民乃一體,一人幹罪,全體受罰。但聽過兩個半支派的陳詞之後,真相大白,回來向其他支派報告,一場大禍消弭於無形。 “非尼哈”:看《民數記》二十五章,當日祭司非尼哈以清除罪惡得神喜悅。現在他再度立功,使以民誤會全釋。――《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非尼哈是神所指定的大祭司接班人(民二十五13),他非常適合負責這次使命,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二十五13)。這個代表團的規格之高,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非尼哈」:字義是「銅管樂器的口」,此人在 民 25:6~18記載的巴力毘珥事件阻擋以色列人拜偶像。所以此處可能除了其父親祭司以利亞撒年邁的理由之外,也是因為非尼哈過去為神忠誠的行徑使他被推派為全以色列代表。──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3~15】因為此事有關敬拜的正確與否,以色列人便揀選一位祭司作代表。雖然在分配地業的時候,是由以利亞撒出面(參十四1),但這次使團的召集人卻是他的兒子非尼哈。這或許是因為以利亞撒已經年邁,不過非尼哈在約但河東時就已是出名的祭司,他曾在巴力毘珥阻擋了以色列人去拜偶像(民二十五6~18)。因此,倘若約但河東的宗教出了偏差,他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而這件事既與以色列的合一有關,其餘十個支派便各自派代表一同前去。658──《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二十二13~20】十個支派的憤怒: 以色列子孫先抑制激動的情緒,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而派遣調查團,這是非常明智的決定。雖然本文並沒有記錄,但此番決定背後必隱藏著以約書亞為首的領袖所付出的努力。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為了同一個目標而結成牢不可破的協助關係並同甘共苦的弟兄們竟然背叛的事實令人難以置信。由十個支派的首領與非尼哈組成的調查團,認為兩個半支派的行為是偶像崇拜,斷然責備了他們,隨後含著淚水提出了對策。當時,驅逐外邦人而佔據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惟有對拜偶像行為堅決排斥。雖然如此,他們卻接納兩個半支派一時的過失,表明只要他們轉意不拜偶像,河西的支派甚至願意分給他們自己的產業。可以說這種態度才是信仰共同體彼此相愛的關係。為了使兩個半支派想到罪會帶來的悲慘結局,他們列舉了過去的慘痛教訓。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14】「又打發十個首領與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個首領,都是以色列軍中的統領。」 以色列的領袖們並沒有貿然行事,而是先差派「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13節)與「十個首領」(14節)去瞭解情況。教會的肢體之間若出現了問題,不應該在背後議論、傳話、揣測,而應當憑著愛心和誠實當面交通,正如主耶穌所教導的:「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十八15~17)。──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二十二15】「他們到了基列地,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對他們說:」 【書二十二16】「“耶和華全會眾這樣說,你們今日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干犯以色列的神,為自己築一座壇,悖逆了耶和華,這犯的是什麼罪呢?」 悖逆: 指對神的叛逆及不順服,超過一般的罪過。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干犯」以色列的神:SH 4603 ,在 民 5:12,27 用同一個字來描述妻子對丈夫的不貞。 ●「這犯的是甚麼罪呢」:原文是「這是何等的罪」。重點是「何等嚴重」而不是「那一種罪」。──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6~20】這裡舉出巴力毘珥和亞干的罪(書七章),以為前車之鑒。這兩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陰影,神的審判臨到,整個國家都面臨毀滅的威脅。轉去不跟從和悖逆兩個詞,過去曾用來形容以色列對神的不忠,包括約書亞記第七章亞幹的罪。659在這兩件事之間,則是兩度提到悖逆神的危險(18~19節)。在18節,代表團再度聲明,由於恐怕神發烈怒,他們很在意維繫全國的信仰。19節則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讓約但河東的人到河西來得地業。在那裡,河東的諸支派可以參與以色列人的敬拜,在神所指定的地上敬拜真神。十個支派的人擔心,約但河東的支派所蓋的壇有競爭意味,要向別的神祇獻祭。660他們用以色列從前悖逆的罪為例,勸導約但河東的人,不要走上那條路。──《丁道爾聖經注釋》 非尼哈用百姓共同經歷的兩次失敗,勸告河東兩個半支派不可「悖逆耶和華」(18節):1.「從前拜毗珥的罪孽」(17節),使百姓「遭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民二十五9)。因此,神的百姓若「不跟從耶和華,干犯以色列的神」(16節),必然會從恩典中失落。毗珥的瘟疫是因著非尼哈除掉罪惡而止息的(民二十五7~8),所以非尼哈體會很深。2.亞干「在那當滅的物上犯了罪」(20節),導致了艾城的失敗,連累三十六人死亡(七5)。因此,神的百姓中少數人的犯罪,也會破壞整體的見證,連累全體(20節;七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22:15~20 記載當代表團抵達河東之後,即作出以下四個的嚴厲責備:a.質問他們為什麼膽敢離棄真神耶和華,為要敬拜假神而築壇(22:16 )。「轉去不跟從」和「悖逆」兩個詞,常用來形容以色列對神的不忠。b.勸告他們應當吸取昔日在河東什亭拜巴力毗珥( 民 25 )和今日在河西亞干取了當滅之物( 書 7 )這兩件被神嚴懲的教訓(22:17,20 )。c.強調這樣的犯罪不僅僅危害自己,而且會連累全民(22:17~18,20 )。d.如果嫌河東的土地不理想,仍然可以在河西分得土地,但萬不可得罪神,築壇向假神獻祭(
22:19 )。這些陳述不但有理有據,且語重心長;更令人玩味的是,他們甚至提到願意為了不得罪神作出了巨大的讓步:讓約但河東的人到河西來得著地業。 ◎ 22:16~20 這裡舉出巴力毘珥(
民 25 )和亞干的罪( 書 7 )以為前車之鑑,這兩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陰影,神的審判臨到,整個國家都面臨毀滅的威脅。──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7】「從前拜毗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 “拜毗珥的罪孽”指當日在什亭拜異邦邪神之罪(民二十五1~5,16~18)。――《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從前拜毗珥的罪孽」與「瘟疫」:以色列人昔日在毗珥拜巴力及行淫以致遭神擊打一事,見民25章。 於該次事件中,非尼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難怪在這次「證壇風波」中,以色列人派他跟河東支派交涉。 「到今日 ...... 這罪」:引致毗珥事件的罪根至今還未完全從百姓心中清除,仍可能造成禍害。――《串珠聖經注釋》 拜毗珥的罪孽: 指以色列住在什亭時,百姓與摩押女子行淫,並拜他們的偶像巴力,因此激發耶和華震怒的事件(民25:1~9)。當時,非尼哈殺死了將米甸女人帶進以色列會眾的人與那女人,使因神的震怒而氾濫的瘟疫得以止息。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毗珥(毘珥)」:原文是「裂縫」,摩押地區的神名。民 25:1~5 記載以色列人被引誘去敬拜巴力毗珥的事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7 從哪裡我可知以色列人曾拜巴力毘珥?】對於以色列人偏離神,拜巴力毘珥的事,可參看民數記第25章。──《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二十二18】「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嗎?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 ◎非尼哈一面質問河東的以色列人為何要築壇悖逆神,一面也表達以色列是一體的,今天如果河東的人犯罪,神也會處罰全會眾。如果河東的人嫌分得的地業不好,可以到河西來,但是不能犯罪讓全以色列人落入險境。──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19】「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 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 「不潔淨」:指禮儀上不潔,不配敬拜神。――《串珠聖經注釋》 帳幕: 直到所羅門執政時期被聖殿代替為止,帳幕同以色列的歷史一同經歷了多次移動與艱難。帳幕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①帳幕的設立與奉獻:摩西在西乃山從神得到了關於設立帳幕的啟示,那時神詳細地指示了帳幕的樣式(出25:1~31:11)。這帳幕在出埃及後第二年一月一日得以完成(出40:2,17)。當設立好帳幕,所有器具都按部就班之時,象徵神臨在的雲彩遮蓋了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出40:34)。從那時起,表明神臨在的雲彩就成為神的引領與保護的象徵(出40:36~38);②曠野中的帳幕歷史:在西乃山下約停駐50天之後,帳幕於第二年2月20日開始移動(民10:11)。在曠野生活中,每逢雲彩從帳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進(出40:36;民9:17),若雲彩不收上去,他們就不起程(出40:37;民9:15~23);③定居迦南後的帳幕歷史:以色列百姓在進入翹首企盼的迦南地之後,安營在耶利哥附近的吉甲並設立了會幕(4:19;5:10)。然而,那只是臨時地點,待迦南征服告了一段落之後,他們將會幕移到以法蓮支派的領地“示羅”。從那之後,會幕開始具備永久性的面貌,亦被稱為“耶和華的殿”(Temple of Jehovah)(撒上1:9;3:3)。但是,在整個士師時代,以色列百姓不斷背道,很多時候只是進行形式上的會幕敬拜。並且,在撒母耳時代,與非利士爭戰之時,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試圖在形式上利用約櫃,而被擊打而死,最終約櫃被奪,示羅則被攻陷(撒上4:1,4,10,11;詩78:60;耶7:12)。因著神的大能,被非利士奪去的約櫃重新回到了以色列(撒上5:11;6:10,11),暫時停放在伯示麥(撒上6:19~21),後在基列耶林人亞比拿達的家中放置了20年(撒上7:1,2);④從那之後,聖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論及會幕,直到大衛王時代,才記錄會幕設立在基遍(代上16:39;21:29)。據推測,當時設立在基遍的會幕是摩西在世時所製造的(代下1:3)。大衛將自己的宮殿建在錫安之後,把神的約櫃也搬到那裡,那裡已預備好了安放約櫃的會幕(撒上6:16,17;代上15:25~29)。因此,當時有兩個會幕,一個是位於基遍的擁有祭壇的會幕,另一個是位於耶路撒冷的,用來安放約櫃的會幕(代下1:3,4)。到了所羅門王時代,按照神的指示建築了聖殿,約櫃和其它器具也得以從會幕搬到聖殿(王上8:1~4;代下5:3~5)。至此,長達約五百年的會幕歷史結束。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若嫌不潔淨」(19節),可能因為會幕不在河東,而那裡還有「基述人、瑪迦人」居住(十三13)。「在我們中間得地業」(19節),表明河西的支派在非尼哈出發之前已經一致同意:寧可捨棄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讓河東的兩個半支派搬到河西,也要維持神百姓整體的見證。為了挽回弟兄而捨己,這正是主耶穌所教導的「彼此相愛」(約十三34):基督怎樣捨己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捨己相愛。──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二十二20】「從前謝拉的曾孫亞干,豈不是在那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臨到以色列全會眾嗎?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獨一人死亡。”」 亞干犯罪貽害全會眾的經過,見書7:1~26。亞干的例子,足以證明少數人的罪會連累整體會眾受罰,而以色列人須除掉罪魁禍首才能在迦南地立足。――《串珠聖經注釋》 亞干……犯了罪: 亞干犯罪的事件(7:1~26)栩栩如生地印在當時所有以色列百姓的腦海之中。那是以色列百姓自進入應許之地後所經歷的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恐怕對兩個半支派也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毗珥的事件與亞幹的事件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其犯罪結果不僅影響到當事人,還涉及到整個以色列會眾。在以色列社會中,個人與整個會眾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關於亞干因貪慾犯罪的事,請參看本書第7章。──《靈修版聖經註釋》 ● 22:20 亞干的事蹟,可以參考 7:1~2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1】「於是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說:」 【書二十二21~22】約但河東之人的回應,是以一段信仰告白開始,顯示出他們對以色列之神的信心。他們反復聲稱大能者,神,耶和華!這個說法可以用最高級來翻譯,即,「耶和華是最偉大的神」。他們用最強烈的誓言,聲明他們絕對無意在這壇上敬拜另外的神祇。──《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二十二21~29】兩個半支派的解釋: 兩個半支派的代表以同樣的誠意回答了非尼哈一行的真摯忠告。他們並沒有因自己受到誤會和責備而憤怒或抱怨,反而柔和地回答,使對方怒氣消退(箴15:1)。首先,他們鄭重地指出非尼哈一行錯誤地認為築壇是為了用來獻祭。之後,充分地說明了自己築壇的真正意圖。他們真正懼怕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子孫是否會逐漸遠離對神的信仰,並且失去與約但河西支派的連帶意識。追根究底,約但河西的百姓誤會了兩個半支派與他們相同的信仰熱忱。藉著本文的事件我們可以認識到誤會帶來的危險何等可怕。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22:21~29 提到河東支派面對代表團嚴厲而又武斷的責備極為震驚和氣憤,他們連聲澄清和強調耶和華神是大能者,無所不知並鑒察一切,藉此表明神知道他們的動機並不是要離棄神。他們甚至說,若是為離棄神而築壇,就求神親自懲罰他們(22:22~23 )。然後他們說明築壇的目的是因為他們擔心會因著約旦河的間隔,日後河西的後代否認河東的他們與神有任何的關係,因此就仿造會幕祭壇的樣式造了這座高壇。不是為了給神獻祭,或者離棄真神給假神獻祭,而是作為證據,以證明他們與河西的以色列人一樣,都是神的子民,都能在會幕敬拜神( 22:24~28 )。 22:29 則再次重申他們根本沒有悖逆的意圖,說他們築壇是為了「離棄神,敬拜假神」,乃是武斷、無中生有的不實之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1~34】二支派半立壇的理由:是要給河西支派的後人作證據,表明河東支派同是敬拜耶和華的。他們的解釋終為河西支派所接納。――《串珠聖經注釋》 【書二十二22】「“大能者神耶和華,大能者神耶和華,他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們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華(願你今日不保佑我們)」 兩個半支派呼喊神的三個名字(大能者、神、耶和華)來確證他們的無知,並且兩次重複這稱謂。事件得到完滿的解決(33,34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這是以民的誓言,所以重複提耶和華的名字,保證決無悖逆干犯之意。――《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大能者神耶和華: 兩個半支派將神的三個名稱銳阿、以勒、耶和華結合在一起重複呼求兩次,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清白。共同譯本將這句話譯成“至高之神雅巍”,KJV,Living Bible則譯成“萬神之神耶和華”(The Lord God of gods)。並且他們滿有自信地在無所不知的“神面前”陳述了自己的真意。對神的百姓而言,這種“神面前”的意識是不可或缺的。若不能站立在神的面前,其它一切事都歸虛無,這樣的信仰正是解決所有人生難題的鑰匙(詩61:7;徒4:19)。被罪玷污的人原本決不能進到聖潔之神面前,但惟有靠著基督代贖的恩典,我們可時常呼求神的名字,坦然無懼地進到榮耀之神的面前(來4:16)。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兩個半支派連呼兩次神的三個名字「大能者、神、耶和華」(22節),表示非常震驚。──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大能者神耶和華!大能者神耶和華」:重複兩次是表示「最高級」的意思。意思是「耶和華是最偉大的神」。 ●「大能者神耶和華」:本處用了三種稱呼稱以色列的神 ~~ (a)SH 410 :神 (El or God)。(b)SH 430 :神 (Elohim or God)。(c)SH 3068: 耶和華 (Yahweh or the LORD)。 「Yahweh」來自動詞「我是」( 出 3:13~15 ),這個名字是表明神與祂的子民以色列的關係。 ●「大能者」神耶和華:這邊是陽性單數。SH 410 這個字常與其他稱謂連用,如「至高神(God Most High)」(El Elyon)。 ●大能者「神」耶和華:這邊是陽性複數。SH 430有「統治者/審判官」的意思。 ●大能者神「耶和華」:SH 3068是神的名字之專有名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3】「為自己築壇,要轉去不跟從耶和華,或是要將燔祭、素祭、平安祭獻在壇上,願耶和華親自討我們的罪。」 神吩咐百姓不可效法迦南人隨處築壇獻祭(申十二4),只能到神「選擇何處為立祂名的居所」(申十二5)求問神。因此,河東的支派不可私自築壇獻祭,而應該到河西的會幕那裡獻祭。──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22:22~23 等於是發誓河東支派這樣的舉動絕非是要背棄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4】「我們行這事並非無故,是特意作的,說:恐怕日後你們的子孫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 「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24節)原文是:「是出於憂慮的緣故」。──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原文是「是出於憂慮,出於(這樣的)緣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4~25】這段經文體現了兩個半支派所關心的三個重大事項:①信仰第一;②團隊精神;③子女教育。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25】「因為耶和華把約旦河定為我們和你們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份了。’這樣,你們的子孫就使我們的子孫不再敬畏耶和華了。」 ◎許多學者因為 22:25,32 僅僅提出「流便人、迦得人」,就認為22 所有的「瑪拿西」支派都是「後來編修的人加入」的。其實,為何不可能是 22:25,32 省略了「瑪拿西支派」?或者因為瑪拿西支派還有一半在河西,所以被完全隔絕的危險性比較小,因此不提此半支派?再者,既然要編修,哪有編修成這種丟三落四的狀態呢?──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6】「因此我們說:‘不如為自己築一座壇,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 不如為自己築一座壇: 兩個半支派所遭到的誤會已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決。然而,築壇的事件本身依然是個問題。從律法的角度來看,神禁止為拜偶像而築壇。聖經未曾禁止建立勝戰碑或紀念神之特殊美意的碑(4:20 ;創12:7;撒上14:35)。兩個半支派考慮到這些事實,明確地解釋了自己築壇的目的,想要消除所有疑惑。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27】「乃是為你我中間和你我後人中間作證據,好叫我們也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平安祭,和別的祭侍奉他,免得你們的子孫日後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份了。’」 河東的兩個半支派不但忠心履行了爭戰的責任,也願意忠心履行約書亞所提醒的屬靈責任:「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5節)。他們知道自己的產業是神所賜的,所以盼望子孫後代能敬畏神、繼續活在這產業裡。他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子孫離棄神,另一方面也擔心河西支派的後人指責他們「與耶和華無分了」(27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證據」:「見證」、「證據」。SH 5707。這個字和法庭中的見證人是同一個字( 利 5:1 ; 申 19:15 ),而兩方定出邊界後所立的紀念碑,也是這字(創 31:48~52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7~28】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兩個半支派有此番憂慮。因為:①他們與十個支派之間橫放著約但河這一天然障礙,故不易彼此往來;②事實上,期待沒經歷征服戰的後代擁有同樣火熱的團隊意識是不太現實的。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二十二27~29】這座壇乃是要用來作證據(希伯來:`e{d[)的,也是一個複製品(希伯來:tab[ni^t[)。證據一字,和法庭中的見證人是同一個字(利五1;申十七15),而兩方定出邊界後所立的紀念碑,也是這字(創三十一48~52)。在約書亞記中,這個證據是立在兩類支派的邊界上(約但河東與河西),以提醒西邊的團體,他們與東邊的團體乃是相同的。以色列人不可以敬拜任何受造物的複製品(申四15~20),不過,神曾顯示會幕的複製品(NIV:樣式),讓以色列人去建造(出二十五9、40)。在約但的基利綠之祭壇,是所有以色列人在真祭壇之敬拜的複製品,它本身是按照神啟示的樣式建造的(二十七1~8)。因此,這座壇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們的身分為何,以及他們在敬拜上的合一。約書亞記中曾經出現過這類紀念物(書四8~9,七26,八29)。以色列人從前經過的曠野裡,古人也用立起的石堆等類似的標誌,來作宗教性的紀念碑。661──《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二十二28】「所以我們說:日後你們對我們,或對我們的後人這樣說,我們就可以回答說:你們看我們列祖所築的壇,是耶和華壇的樣式,這並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作你我中間的證據。」 「耶和華壇的樣式」(28節),可能指「不可用鑿成的石頭、不可用臺階」(出二十25~2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和華壇的「樣式」:「複製品」 、「模式」、「形象」。──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29】「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帳幕前的壇以外,另築一座壇,為獻燔祭、素祭和別的祭;悖逆耶和華,今日轉去不跟從他,我們斷沒有這個意思。”」 ◎事實上因為約旦河天然屏障的關係,河東人的確比河西更多受外敵的侵擾。當時交通不便,這種天然阻隔造成合一的喪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座壇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們的身分為何,以及他們在敬拜上的合一。約書亞記中曾經出現過這類紀念物(書 4:8~9 7:26 8:29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30】「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 非尼哈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神在地上見證的合一,而不是為了自己。全會眾「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12節),是為了維持見證的合一;而看到河東兩個半支派「沒有向祂犯了這罪」(31節),則證明了見證的合一。因此,雖然調查的結果證明是全會眾錯了,但他們還是「都以為美」(30節)。 真正的主內弟兄姊妹,不會對肢體的過錯幸災樂禍、百般挑剔,因為我們知道,「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十二18),「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二十二30~34】以色列的和解: 非尼哈一行聽到兩個半支派的解釋感到非常滿意,同時也為自己誤會了他們而深感抱歉。若雙方都只顧為神而大發熱心,忽視用愛與智慧彼此相處,必會引起一場觸目驚心的同族相殘之悲劇。最終以色列各支派再次確認對神的信仰,更加加深了彼此的兄弟友愛之情。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在 22:30~33 提到真相大白了,不但是一場虛驚,而且確實武斷和錯怪了河東支派,竟然把他們的良苦用心說成是悖逆犯罪。原本以為一場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內戰,因著妥善處理得以避免,事情到此總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所以代表團在如釋重負的同時也深深地自責,趕緊返回河西示羅,說明真相並消除誤會。冰釋之後,全民更加團結一致,全心全意侍奉耶和華神。 22:34 記載河東支派就為這座高壇取了名字,叫「證壇(見證的祭壇)」,為的是作為他們及其後代也都是神的子民一個不容置疑的證據。──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31】「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對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 真正的主內弟兄姊妹,不會對肢體的過錯幸災樂禍、百般挑剔,因為我們知道,「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十二18),「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22:31 意思是如果河東支派犯罪,所有以色列人都會受罰,等於是河東以色列人犯罪陷害全以色列人。但河東支派並非犯罪,就好像全體以色列人免於被罰一樣。事實上河西的代表是為了「合一(以色列人一體)」來找河東支派,河東支派也是為了「合一(怕被撇棄)」建立祭壇。──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二十二32】「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與眾首領離了流便人、迦得人,從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裡,便將這事回報他們。」 【書二十二33】「以色列人以這事為美,就稱頌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 【書二十二34】「流便人、迦得人給壇起名叫證壇。意思說: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 神。」 “證壇”的希伯來文是E d,解作“見證”或“證據”(如在27,28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給壇起名……: 具有“證據”、“證言”之意。他們之所以使壇具有“見證”之意,是為了證明自己確實以耶和華為真神並敬拜了他。約但河東的以色列百姓想要以此壇為媒介,向後人見證對神的信仰與團契的團結。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地考查“見證”之意。①見證意味著標誌。就如本章,可藉著所築之壇來表明自己從神得了產業。另外石堆(創31:44~46)或摩西之歌(申31:26)、約伯所得之疾病(伯16:8)、約書亞所立之石(24:27)皆可成為見證;②對聖徒而言,終極的證人是神。神是雅各與拉班之間的證人(創31:50),約伯也曾說自己的證人在天上(伯16:19)。並且,使徒保羅也曾堅持神證實自己的真實性(羅1:9;林後1:23);③所有基督徒都當為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作見證(路24:48;徒2:32;3:15)。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河東兩個半支派用心良苦地用「證壇」來「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神」(34節),其實是多餘的行為。因為神已經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出二十三13),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東的支派中,以維持神的百姓與神、與人的合一。「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詩十九7),人若覺得神的安排還不夠,想在神的話語之外再加添什麼,即使是出於好意,也是無知而危險的。因為人所加添的,必然會越走越偏;正如中世紀的教會想用畫像、聖物來紀念基督和聖徒,結果卻陷入了偶像崇拜。 神與人的關係並不能倚靠人所建的「證壇」來維持,只能倚靠祂自己的話語。人若裡面沒有神的話語,外面的「證壇」再高大,也不能讓人生髮愛神的心;人若不肯付代價好好讀聖經,即使把兒女送去主日學、教會學校,也不能帶領兒女跟從神。事實上,河東兩個半支派的子孫後來還是得罪神,隨從偶像,以致被亞述擄去(代上五25~26),成了最早被擄的支派。──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許多學者注意到這一段經文對被擄以後的猶太人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不再有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因此他們可以學習自己建立、持續對神的敬拜。──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思想問題(第22章)】 1 過河幫助其他支派奪取迦南地的二支派半得到約書亞怎樣的稱讚?約書亞向他們表示欣賞的做法給你什麽提醒?他們回去是出於自己的要求抑或是約書亞的主意?他們忍耐順從的態度給你什麽榜樣? 2 假如約書亞只囑咐二支派半的人謹守神的律法、盡心竭力事奉(5),而沒有提醒他們愛神,你想這囑咐是否完全?人若如此,信仰上會有什麽危機?反過來說,若說愛神而不守 的誡命,不盡心事奉 ,又會生出什麽問題? 3 二支派半的兵丁辛苦參戰,所得的戰利品按理毋須與河東沒有參戰的弟兄分享,那麽約書亞的教導(8)有何意義?這對他們與其他弟兄的關係有幫助麽? 4 二支派半因在河邊築證壇而引起其他支派的誤會,甚至要率兵攻打他們,雙方在這事上都有錯和對的地方,試加以分析。 5 十支派把過往失敗的歷史引為監戒(17,
20),警醒服事神。我們讀了他們的事蹟,覺察到自己過去的失敗後,是否如他們那樣以古監今呢? 6 二支派半並沒有因十支派率軍大興問罪而以牙還牙,他們清楚的剖白終使弟兄釋疑,這是否處理誤會的一個好方法? 7 十支派明白了二支派半築壇的動機後,有否堅持己見來處理這場誤會呢?同樣我們若發現自己誤會了別人,應怎樣處理?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