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八章拾穗 【書十八1】「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 示羅素來是宗教中心,到以利的時代仍舊如此(撒上一~四章)。在此它代表神應許的實現,祂要與以色列同住(利二十六11~12;申十二章)。572示羅被指認為克貝塞倫(Khirbet Seilu^n)。挖掘者找到中銅時期(主前2000~1550年)的廟,和晚銅時期(主前550~1200年)遊牧民族的中心。根據它在鐵器時期(主前1200~586年)的人口和大小來看,它很可以作為以色列眾支派的中心。──《丁道爾聖經注釋》 會眾從吉甲遷移至示羅,即伯特利以北十英里(16公里),把會幕設立在該處,而會幕在士師統治期間一直停在示羅那裏(參看二二9,12;撒上一3)。――《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示羅”意為“安息”。此城屬以法蓮支派。約書亞揀選示羅為設立會幕的地方,供全民敬拜神(申十二11)。示羅位於伯特利北15公里的山岡上,在迦南地中央(士二十一12),會幕暫時設此(十九51;士十八31),稱為“神的殿”(撒上三3)。士師時代會幕一直設在示羅。以利為士師時,約櫃為非利士人擄去,示羅地位式微(參撒上1~4章)。聖經沒有詳細記述示羅衰微的經過,其情況一定曾令當時的人震驚。示羅的命運說明犯罪所能招致的慘痛後果(詩七十八60;耶七12,14;二十六6)。後來,會幕先後建在挪伯(撒上二十一1)、基遍(王上三5)等地,直到所羅門王造成聖殿取代為止。――《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示羅」:在示劍以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位於以法蓮境內。示羅被選中為設立會幕之地,可能因為它處於迦南地的中央,占地理上優勢。――《串珠聖經注釋》 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 以色列子孫分產業給五個支派之後,把會幕從吉甲移到示羅。這就意味著他們將宗教、政治、軍事中心挪到了迦南的中心地帶。
“會幕”是以色列百姓宗教生活的中心,也象徵著以色列的終極統治者是神。在本節,我們要考查會幕的名稱與功能。①“帳幕”(出26:1)是從指處所的希伯來語“ohel”翻譯而來。即帳幕是象徵神之臨在的場所;②“會幕”(出27:21;利1:1)是與“帳幕”類似的名稱;③“法櫃的帳幕”(出38:21;民1:50)指藏有見證之石版的約櫃所在的處所。見證的石版標誌著神與人之間所立的聖約。記錄著十誡;④“法櫃的帳幕”(代下24:6)與第三個用法相同;⑤“聖所”(出25:8;利10:18)指分別為聖的聖潔場所;⑥“耶和華的殿”(出23:19),意指與以色列百姓的居住地相區分的神之殿;⑦“神殿”(代上6:48)意指聖殿;⑧“耶和華的帳幕”(利17:4),意指“神所居住的場所”。
示羅: 位於伯特利北約16公里處,在軍事上屬於安全地帶。示羅因位於迦南的中心地帶,以色列百姓容易從全國各地聚集在此。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書亞在吉甲(十四6)給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三個支派分配了地業之後(十五至十七章),把會幕搬到示羅,在示羅繼續為其餘七個支派分地(十八至十九章)。「示羅」(1節)的意思是「安歇之地」,屬於以法蓮支派,位於伯特利以北、在示劍大路以東(士二十一19),是迦南地的中心。 會幕在士師時代一直設立在示羅(撒上一3),直到以利的時代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撒上四4)。神「離棄示羅的帳幕」(詩七十八60;耶七12、14;二十六6)以後,會幕先後設立在挪伯(撒上二十一1)、基遍(王上三4),一直到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聖殿取代會幕。──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示羅」:字義是「安歇之地」,位於以色列中央山地主要道路以東三公里,伯特利東北十五公里處,曾經是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聖經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考古發現此處於西元前1050年被非利士人毀滅。示羅位於迦南地中央( 士21:12 )。有考古學者指認示羅是克貝塞倫(Khirbet Seilu^n),在該處挖掘到中銅時期(西元前2000~1550年)的廟,和晚銅時期(西元前550-1200年)遊牧民族的中心。並根據它在鐵器時期(西元前1200-586年)的人口和大小來看,它很可以作為以色列 眾支派的中心。 ●「會幕」:原文作「聚會的帳幕」。參 出 33:7-11 。 ◎ 18:1 約書亞把會幕設立在示羅,在此它代表神應許的實現,祂要與以色列同住( 利
26:11-12 ; 申 12 )。 申 12:11就有提到神已經有定意設立會幕之地。 ◎會幕繼續留在示羅直到撒母耳的年代 撒上 4:3 。後來,會幕先後建在「挪伯」(
撒上 21:1 )和「基遍」( 王上 3:5 )等地,直到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聖殿取代為止。 ◎當會幕設立( 18:1 )後,約書亞先批評七個支派的懶惰和膽怯( 18:3 ),然後叫他們選出代表,去走遍迦南全地,把未分之地分成七份(
18:4-9 ),最後他為他們在神面前拈鬮(18:10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10】以色列人要得神所賜的地,必須憑信心攻取:約書亞督促停滯不前的七個支派去得地為業,首先要他們抽籤分配迦南未分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八1~28】在示羅分配餘地: 本章與19章記述了將產業分給除了已分得產業的流便、迦得、瑪拿西、猶大、以法蓮支派之外的剩餘七個支派的過程。這七個支派之所以在分產業之事上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可能是基於以下的三個原因:①他們未能正確領會神藉著征服迦南所要成就的事情;②他們因所經歷的許多戰爭而身心疲憊,失去了驅逐迦南殘餘敵人的意志和欲望;③他們因長期的遊牧生活,尚未正確地認識到農耕與定居生活。約書亞直面這些現實,為了堅固他們的信心,在示羅建立了會幕。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八2】「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 【書十八2~9】約書亞派遣二十一人去勘察那仍未分配給猶大、瑪拿西和以法蓮的土地。――《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十八2~10】15~17章記述過了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三個支派已在河西分得了地業。會幕既已設立,約書亞又為其餘七個支派分地。本章至19章所記即為分給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及但的土地。 他們在示羅拈鬮,最後還特別給了約書亞一塊土地。比較來說,猶大、以法蓮、瑪拿西三個大支派分得的土地面積較大,較小的是西布倫和以薩迦。――《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八3】「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 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 這是對蒙召作基督工人的所有聖徒的警言。當時七個支派的各種藉口都不能合理地解釋他們的行為(8:1-28),不論遇到何等逆境,都當憑著信心積極地加入擴展天國的事工中。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此時迦南人已經不再是以色列人的威脅,但這七個支派卻安於現狀,遲遲不肯遵照神的吩咐趕走殘餘的迦南人,得著神所賜給的土地(3節),可能是因為: 1.他們並不領會承受應許的長遠意義,以為神只是要他們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2.他們已經疲于征戰,又奪得了許多財物,所以急於享用恩典; 3.他們過慣了遊牧生活,可能更願意與從事農業的迦南人貿易,而不是自己去耕種。 我們也常常像這七個支派一樣,在難處中會抓緊神,一旦生活安逸,就會安於現狀、止步不前。因此,聖靈也會借著各樣的方法,催促我們不要停留於次好,「耽延不去得」(3節)基督裡上好的應許。──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得」:「佔有」、「繼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4】「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按著各支派應得的地業寫明(或作“畫圖”),就回到我這裡來。」 ●「選舉三個人」:「給出三個人」、「提供三個人」。 ●「寫明」:原文的意思的確是「書寫」,不過一般都認為這是去繪製地圖。西元前3000年就已經有地圖的繪製的紀錄了,被挖掘出來當時的泥版上有些刻著地圖。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元前1500年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尼普爾的地圖集,以及西元前1500年左右巴比倫的「世界」地圖。埃及也有一個西元前1300年蘭塞二世年間的採礦地圖。 【書十八4~6】為了有效地分配土地而設立委員會: 約書亞在拈鬮給剩餘七個支派分配土地之前,特意設立了土地委員會。即每個支派都要選舉三個人,使這二十一人將以色列的剩餘之地分為七份。約書亞之所以下達此番特殊指令,可能有以下三種原因:①警戒七個支派的消極態度,督促勉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分配土地 ;②分配產業的事宜已耽延了許久,因此事先派遣調查團,以迅速準確地進行分配工作;③每個支派都公開派遣由三人組成的調查團,使之毫無私心地公平劃分境界。他們所當要畫的地圖並不需要經過嚴格而詳細的測量,只需概括性地調查,按其自然之特徵分為七份即可。因為七個支派的人口相異,需要在拈鬮之後進一步具體調整境界。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八4~8 古代地圖的製作】地圖的繪製至少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三千年紀。挖掘出來的泥版上面有些刻著地圖。最值得一提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尼普爾的地圖集(來自主前1500年),以及巴比倫人的「世界」地圖(主前第一千年紀中期)。埃及又有一個來自蘭塞二世年間(主前十三世紀)的採礦地圖。——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八5】「他們要將地分作七份。猶大仍在南方,住在他的境內;約瑟家仍在北方,住在他的境內。」 【書十八6】「你們要將地分作七份,寫明瞭拿到我這裡來。我要在耶和華我們神面前為你們拈鬮。」 ●「拈鬮」:SH 3384+SH 1586。藉拈鬮斷定神明旨意,是占卜法的一種。
出 28:30 是用「烏陵和土明」,民 26:55 也有關於拈鬮的記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6~10 拈鬮】藉拈鬮斷定神明旨意,是占卜法的一種。請參看:出埃及記二十八30,有關「烏陵和土明」,和民數記二十六55,有關拈鬮之應用的注釋。支派的排名是按照邏輯上的次序,可見拈鬮所定的不是哪個支派可以先來挑選,而是各支派按既定的次序差派代表,然後拈鬮決定該支派所得的是哪片土地。古代近東瓜分父親遺產的慣例,是長子先挑選自己的分,其他繼承人則拈鬮分配。——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八7】「利未人在你們中間沒有份,因為供耶和華祭司的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迦得支派、流便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已經在約旦河東得了地業,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所給他們的。”」 供耶和華祭司的職任: 指有資格取用獻在神的聖殿的祭物的職任(出29:9;40:15;民3:10)。因為從制度上保障了利未支派靠著服侍神的聖殿而生活,故利未支派未能得產業(13:14)。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八8】「劃地勢的人起身去的時候,約書亞囑咐他們說:“你們去走遍那地,劃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 約書亞瞭解百姓的軟弱,所以忠心地把會幕從約旦河谷的吉甲遷到示羅,坐鎮迦南地的中心,督促七個支派「去走遍那地,劃明地勢」(8節),得著北方的應許之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劃地勢」:「寫明土地」、「紀錄地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8~10】被選舉之委員的信心: 21名代表為了踏遍產業畫地圖而出發了,他們擁有無比的勇氣與信心。他們的任務並不容易完成。因為,當時居住在迦南的本地居民,仗著強大的力量(申7:1),而不容外部勢力。如今剛剛來到迦南的以色列人要進行地理堪探,不言而喻,他們肯定抵觸以色列人。然而21名堪探者信靠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們的神(1:4;出3:8),不看眼前的環境,只盼望將要成就之神的應許,以色列一一勝過了難關。良善的神引領這些堪探者平安地完成任務回到示羅的陣營。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八9】「他們就去了,走遍那地,按著城邑分作七份,寫在冊子上,回到示羅營中見約書亞。」 分作七份: 堪探迦南地後,將此地分作七份是因為尚未分得產業的支派共有七個。迦得、流便、瑪拿西半支派已在約但河以東分得了產業,利未支派則不以地為產業。 寫在冊子上: 此處的冊子並非指今日用紙作成的書,乃是指用羊皮作成的書卷。堪探者們在羊皮上畫了迦南地的“地籍圖”。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冊子」:「書冊」、「卷軸」。──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0】「約書亞就在示羅耶和華面前,為他們拈鬮。約書亞在那裡按著以色列人的支派,將地分給他們。」 拈鬮: 拈鬮以決定事情的作法是廣傳於古代近東的風俗<弗 緒論,拈鬮>。然而,對以色列百姓而言,拈鬮的習慣具有尋求神旨意的特殊意義。在這裡他們面對分配土地這一大事,為了尋求神的旨意而拈鬮。因此,我們不能視此拈鬮的行為是世俗的舉動,如同那出於僥倖心理而買彩票或玩賭博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這七個支派明明知道神已經賜下了土地,卻能拖則拖,非要約書亞督促著才肯去爭取。雖然他們並沒有看上自己的地業,但神所賜給他們的地業,在神的計畫中卻極其重要,因為聖殿、主耶穌傳福音和末日大決戰的地點都在這裡。 我們新約的信徒也是一樣,常常不認識自己乃是神「眼中的瞳人」(申三十二10;亞二8;詩十七8),乃是主用寶血「重價買來的」(林前六20),所以不明白自己在神計畫中的重要,常常妄自菲薄、不思進取,以致辜負、糟蹋了神的恩典。因此,雖然許多信徒早已明白真道,但神仍要不住地用祂的話語來「提醒你們,激發你們」(彼前一13;彼後三1),免得我們「閑懶不結果子了」(彼後一8)。 11-20節是便雅憫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猶大支派和以法蓮支派之間的狹長地帶,包括以後的聖殿所在地耶路撒冷,應驗了摩西的預言「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申三十三12)。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8:10 提到「在....耶和華面前」顯示他們應該是在會幕抽籤。──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1】「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 於猶大子孫與約瑟子孫之間。」 分給便雅憫支派的領土,大都是山地,有一部分是沙漠,其餘的就是耶利哥與耶路撒冷附近的肥沃土地。――《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八11 便雅憫地處於……】便雅憫分得一個狹長的地帶,作為猶大和以法蓮之間的緩衝區,猶大和以法蓮後來統治了這地。──《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八11~20】得地界限:便雅憫的北界(11-13)正是以法蓮的南界(見串6),它的南界(15-19)正是猶大的北界(參15:5下-11)。――《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八11~20 便雅憫的分】便雅憫的領土位於猶大和約瑟之間,猶大的北界與便雅憫的南界大致相同。便雅憫的北界則沿著以法蓮的邊界至基列耶琳為止,並不延伸到地中海,藉以保留土地給但支派。本段形容的次序是自東而西(始於約但河流入死海之處),從耶利哥北鄰,延伸穿越山地,轉南到路斯(伯特利)的山坡,直達伯和侖和基列巴力(又稱基列耶琳),亦即是西界的終點。這邊界經過欣嫩子谷,證明了耶路撒冷在便雅憫屬地之內。——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八11~28】“便雅憫”抽籤得到猶大與以法蓮中間的土地,包括耶路撒冷(應驗申三三12的預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便雅憫分得之地:便雅憫支派分得猶大與約瑟支派之間東西伸展,由約但河直到伯和侖的狹長地帶,西面則與但支派相連。――《串珠聖經注釋》 便雅憫支派的產業: 本文說明了便雅憫支派所分得產業的境界與其中的城邑。他們的領土南與猶大支派,北與約瑟支派相連<14:1-5,12支派的地界>,這就成就了神藉著摩西所說的預言(申33:12)。便雅憫是約瑟的惟一兄弟,故他們後裔之間似乎也存在著特殊的連帶關係(創43:29)。並且,當以色列王國被分裂時,只有便雅憫支派幫助猶大支派,守住耶路撒冷聖殿與大衛的寶座(王上12:21)。照著雅各的預言(創49:27),便雅憫支派的人皆繼承了好戰的傳統(士20:15,16;撒下2:15),這種好戰性格也符合他們所分得之地的地理特點。他們的領土位於連接南北的戰略要道,是紛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18:11-28 講的是便雅憫支派分得的土地:所在的位置( 18:11)、四界( 18:12-20 )和按照宗族分配的城邑( 18:21-28 )。形容的次序是自東而西(始於約但河流入死海之處),從耶利哥北鄰,延伸穿越山地,轉南到路斯(伯特利)的山坡,直達伯和崙和基列巴力(又稱基列耶琳),亦即是西界的終點。這邊界經過欣嫩子谷,證明了耶路撒冷在便雅憫屬地之內。 ◎便雅憫支派分得的是一個狹長的地帶,位於猶大和以法蓮之間的中央位置,成為這兩大支派之間的緩衝區。在便雅憫的城邑中,伯特利( 18:22 )和耶路撒冷( 18:28 )都是宗教聖地。 ◎便雅憫的領土位於猶大和約瑟之間。──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2】「他們的北界是從約旦河起,往上貼近耶利哥的北邊,又往西通過山地,直到伯亞文的曠野。」 ●「伯亞文」:字義是「犯罪之家」,這應該是「伯特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3】「從那裡往南接連到路斯,貼近路斯(路斯就是伯特利),又下到亞他綠亞達,靠近下伯和侖南邊的山。」 伯特利: 便雅憫支派的北界與以法蓮支派的南界相連(16:1,2)。人們常認為伯特利是以法蓮支派的領土,然而,本書作者卻明確地記載伯特利屬於便雅憫支派(22節)。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路斯」:字義是「杏樹」,是伯特利早期的名字 創 28:19 。 ●「亞他綠亞達」:字義是「榮耀之冠」。 ●「伯和崙」:字義是「空虛之家」,有上、下伯和崙兩座城,兩城相隔約三公里,下伯和崙比較大、比較重要。──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4】「從那裡往西,又轉向南,從伯和侖南對面的山,直達到猶大人的城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這是西界。」 ●「基列耶琳」:字義是「森林之城」,此城也被稱為「基列巴力」書 15:60
18:14 、「巴拉」。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十三公里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5】「南界,是從基列耶琳的盡邊起,往西達到尼弗多亞的水源。」 ●「尼弗多亞」:字義是「開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5 基列耶琳】基列耶琳,即「樹林城」,亦即是耶路撒冷北面八哩之處的代爾阿劄爾,位於便雅憫和猶大支派屬地交界之處。約書亞記十五9稱之為巴拉,約書亞記十五60和十八14則稱之為基列巴力。侵略記述(書九~十)和約櫃暫時退隱(撒上六19~七2)的史事,都曾經提及此地。——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八16】「又下到欣嫩子谷對面山的盡邊,就是利乏音谷北邊的山。又下到欣嫩谷,貼近耶布斯的南邊,又下到隱羅結。」 ●「欣嫩谷」:此谷在耶利米的時代是拜摩洛(亞捫人的神)之地。在那些可怕的禮儀之中,有時要將自己的兒女獻上為祭。後來,以色列人就在這個谷中焚燒垃圾、罪人與牲畜的屍體。於是這個地名就成了地獄的同義詞。 ●「隱羅結」:字義是「漂洗者的泉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6 欣嫩子谷,好像跟小孩子有些關係──】在耶利米的時代,欣嫩子谷變成拜摩洛(亞捫人的神)之地。在那些可怕的禮儀之中,有時要將自己的兒女獻上為祭。後來,以色列人就在這個谷中焚燒垃圾,及罪人與牲畜的屍體。於是這個地名就成了地獄的同義詞。──《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八17】「又往北通到隱示麥,達到亞都冥坡對面的基利綠。又下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基利綠」:可能是吉甲的別稱(參15:7)。――《串珠聖經注釋》 波罕的磐石: 波罕是流便的子孫(15:6)。故可以推測有一些流便子孫曾居住在猶大東北地區。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隱示麥」:字義是「太陽之泉」。 ●「亞都冥」坡:字義是「紅潤的人」或「安靜的人」。 ●「基利綠」:字義是「圓圈」。 ●「波罕」:字義是「拇指」。──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8】「又接連到亞拉巴對面,往北下到亞拉巴。」 ●「亞拉巴」:「沙漠曠野」、「乾草原」,也可以是專有地名,指約旦河旁邊的曠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19】「又接連到伯曷拉的北邊,直通到鹽海的北汊,就是約旦河的南頭,這是南界。」 ●「伯曷拉」:字義是「鷓鴣的房屋」、「鷓鴣之地」。 ●北「汊(音chaˋ)」:字義是「舌頭」、「(舌狀的) 楔子、海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0】「東界,是約旦河。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照他們四圍的交界所得的地業。」 【書十八21】「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城邑,就是耶利哥、伯曷拉、伊麥基悉、」 在十二支派中,唯有猶大支派(十五21-62節)和便雅憫支派(21-28節)詳細地留下了城邑的清單,也只有這兩個支派比其他支派更長久地持守了神分給他們的產業。南北分裂之後,便雅憫是惟一跟從南國猶大的支派。 「耶利哥」(21節)並不是已經被燒毀的迦南人的耶利哥城(書六26),而是在旁邊另建的城市。──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伊麥基悉」:字義是「剪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1~24】東部的十二座城。――《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八21~28】在便雅憫的城邑中,伯特利和耶路撒冷都是宗教聖地(十八28)。列王時代,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分裂後,北國的耶羅波安王卻在伯特利設金牛犢和祭壇(王上十二25~33)。28節的基比亞是以色列國第一任君王掃羅的家鄉(撒上十26;十一4)。――《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八22】「伯亞拉巴、洗瑪臉、伯特利、」 「伯特利」(22節)是雅各夢見天梯的地方(創二十八19),位於與以法蓮的邊界上。在便雅憫支派幾乎被滅絕時,這座城市落到了以法蓮支派的手中(士二十18),後來成為北國耶羅波安設立金牛犢的地方之一(王上十二2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伯亞拉巴」:字義是「沙漠谷地的房屋」或「凹地之處」。大概是耶利哥東南5公里,克珥特幹河北岸的加拉貝泉〔'Ain el~Gharabeh〕。 ●「洗瑪臉」:字義是「雙倍羊毛」。 ●「伯特利」:字義是「神的家」、「神的殿」。位於耶路撒冷北方大約18公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3】「亞文、巴拉、俄弗拉、」 「巴拉」:在巴拿突城(21:17)之東北。 「俄弗拉」:在伯特利東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亞文」:字義是「毀滅」。 ●「巴拉」:字義是「母牛鎮」。應該是法拉廢墟(Khirbet el-Farah)。 ●「俄弗拉」:字義是「幼鹿」。可能是泰伊貝(et-Taiyibe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4】「基法阿摩尼、俄弗尼、迦巴,共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基法阿摩尼」:可能在伯特利以北五公里(三英里)。 「迦巴」:在伯特利以北十一公里(七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基法阿摩尼」:字義是「亞摩利人的村莊」。 ●「俄弗尼」:字義是「發霉」。位於伯特利西北方4.5公里處。 ●「迦巴」:字義是「山」。可能是特珥廢墟(Khirbet et-Tell)。──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5】「又有基遍、拉瑪、比錄、」 「拉瑪」:在耶路撒冷以北八公里(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基遍: 是當年以色列在迦南征服戰中,不戰而進駐的城邑。約書亞在此地攻打由五王聯合的巴勒斯坦聯軍,藉著神超自然的神跡殲滅了他們,奠定了征服巴勒斯坦的基礎(10:1-5)。同時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這也是聖幕停留的地方(王上3:4;代上16:39;21:29;代下1:3)。後來,此地與迦巴一起成為利未人的城邑(21:17-19)。此地就是今日的(el-Jib),開墾山地成為沃土,生長著茂盛的葡萄樹、無花果樹與橄欖樹。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基遍」(25節)是基遍人的城邑,後來被分給利未支派。「基非拉」(25節)也是基遍人的城邑。──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遍」:字義是「丘陵城市」,現代的 el-Jib,距離耶路撒冷6.8公里。 ●「拉瑪」:字義是「小山丘」,位於耶路撒冷北面8公里處。 ●「比錄」:字義是「水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5~28】西部十四座城。――《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八26】「米斯巴、基非拉、摩撒、」 「摩撒」:在耶路撒冷以西。――《串珠聖經注釋》 ●「米斯巴」:字義是「守望台」。可能是納斯貝遺址(Tellen-Nasbeh)。
●「基非拉」:字義是「雌獅」。基遍西南西方8公里的克非雷廢墟。 ●「摩撒」:字義是「泉源」。可能是耶路撒冷西方的貝特米澤廢墟(Khirbet
Beit Mizze)。──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7】「利堅、伊利毗勒、他拉拉、」 ●「利堅」:字義是「雜色」。 ●「伊利毗勒」:字義是「神將醫治」。 ●「他拉拉」:字義是「捲軸」。──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八28】「洗拉、以利弗、耶布斯(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基列」:可能是基列耶琳,(見9:17注)。――《串珠聖經注釋》 按著宗族: 常用來記錄土地分配過程。這句話強調的是神按著各宗族的需求充分地供給了所用之地。神賜我們生命,且賜下無比豐盛的生命(約10:10)。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耶路撒冷」(28節)在大衛王時成為以色列的首都,所羅門在這裡建造了聖殿。 「基比亞」(28節)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掃羅的家鄉(撒上十26),也是以色列王國的第一個政治中心。──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洗拉」:字義是「肋骨」。 ●「以利弗」:字義是「無數的」。 ●「耶布斯」:字義是「打穀之地」。 ●「基比亞」:字義是「山谷」。可能是耶路撒冷西南的哲巴(el~Jeba')。 ●「基列」:此字七十士譯本作「基列耶琳」。──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思想問題(第18章)】 1 為何本章章首指出其餘七個支派沒有分得地業呢?是否約書亞本人失責?若教會聖工停滯不前,教會沒有增長,你想這是神的責任麽?3節給我們什麽提示? 2 七支派選出的廿一位代表負責視察得地的範圍。你認為他們會遇到什麽困難?神如何保守他們? 3 為什麽約書亞說他是在耶和華面前為以色列支派分地(6)?七支派分得之地大小不同,他們可有埋怨不公平?今日神給予信徒不同的恩賜或恩典,信徒從以色列支派的表現可學到什麽功課?神要求各支派竭力奪取所分配的地方,同樣 對信徒有什要求?參太25:14-30; 林前4:2。 ──《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八1~十九51】 其餘七支派所得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
18:2-19:51 記載了分給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和但的土地。他們在會幕所在的示羅( 18:1 )拈鬮,最後還特別給了約書亞一塊土地。比較來說,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三個大支派分得的土地面積較大,較小的是西布倫和以薩迦。──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