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書亞記第十一章拾穗

 

【書十一1夏瑣王耶賓聽見這事,就打發人去見瑪頓王約巴、伸侖王、押煞王,

       這一章的開頭與第五章和第十章相同,都是不吉祥的「當某人聽見……」表達法。這個短語的意思也像前幾章一樣,是指以色列人前面的勝利;其主詞(某人)便將是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主要對頭。因此,戰事即將登場,又有一次機會讓神來建立以色列人的信心了。與以色列人作對的,是夏瑣王耶賓。耶賓是西閃族人的名字,在主前二千年左右,這名字在夏瑣可以找得到。──《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書亞在南部勝利的消息使得加利利和西部地帶各城邦的王聯合起來。這聯盟以“夏瑣”王為首;夏瑣是今天已乾涸的戶勒湖(Lake Huleh)西南面約五英里(8公里)、加利利海以北十英里(16公里)以外的一座城。――《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夏瑣為迦南北部一座防守堅固的大城,位於加利利地北,米倫湖西南。考古學家發現古時的夏瑣,人煙稠密,是政治、經濟中心(10)。這時,夏瑣發起北方聯手抵抗入侵的以色列人,加入聯軍的有北方、東北、西北方諸王(2~5)――《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夏瑣」:為大城(10),位於米倫湖之西部和南部。

          「瑪頓」:在加利利海以西。

          「伸侖」:於西布倫境。

          「押煞」:在北部沿岸地區,近亞柯之東南。――《串珠聖經注釋》

         夏瑣:是北部迦南的重要王都,位於呼勒(Huleh)湖西北8公里處。此城雖被約書亞所毀滅(13),後卻被重建,成為外邦人的王都(4217;撒上129)。夏瑣王耶賓是當時迦南地的最高領袖,具有很大的權柄,且有超人的智謀。因此,他在使北部迦南的所有君王結成聯盟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夏瑣」(1)是迦南北部一座防守堅固的大城,位於加利利海以北16公里,扼守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埃及的國際貿易路線「沿海大道 Via Maris」,是古代迦南的政治、經濟中心(10),城內可住4萬人。「耶賓」是迦南王的頭銜而不是名字(士四2),正如埃及王的頭銜「法老」(創十二15),非利士王的「亞比米勒」(創二十2)一樣。

         九至十一章原文都以「聽見」(1;十1;十一1)開始,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學結構,描述了以色列人橫掃整個迦南地的爭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一1~5北部迦南民族的團結:據本文所論及的地名,從約但河到西部海岸整個北部巴勒斯坦的勢力都加入了北部迦南同盟。他們為了與以色列決一死戰,全都聚集在米倫水邊。以色列面對此番大戰可能也禁不住心驚膽顫。然而,神一舉殲滅了聚集在一起的仇敵,就其結果而言,反而使征服迦南更易進行。若約書亞的軍隊依次征服北部城邑,恐怕必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夏瑣」:位於呼勒湖西南6.4公里的戰略性位置,是埃及往返西亞帝國的主要通道,當時人口估計有四萬人(耶利哥估計約1500)。西元前18~17世紀的馬里文獻和西元前14 世紀的亞馬拿文獻都提到此城。由於此處位居要津,所以約書亞征服以後可能又有迦南人進入此處重建。

         1955年有學者成功在「基達廢坵」(Tell el~Qedah)發掘出夏瑣遺跡,城內包括高的建築物,高於路面50.3公尺,佔地10.12公頃,並且城周圍有68.83公頃的平原。此城有三次被焚毀的痕跡,分別是西元前140013001230年。一般認為西元前1300年那一次是埃及法老塞提一世的戰績,其餘兩次之一可能就是約書亞所為。

         「耶賓」:字義是「神所看見的人」,是西閃族人的名字。有學者根據馬里文獻,認為這可能只是夏瑣王的稱號或朝代名,而非人名。 士 42 的夏瑣王也稱為「耶賓」。

         聽見「這事」:指的應該是南方聯盟被打敗,百姓被滅盡的事情。

         「瑪頓」:字義是「爭吵」。許多學者認為「瑪頓」就是「米倫」,因為在七十士譯本裡兩者的名字完全一樣 (“μαρρον(marron)”)

         「約巴」:字義是「沙漠」。

         「伸崙」:字義是「守望高處」。一般認為是拿撒勒以西八公里的Khirbet Sammuniya

         「押煞」:字義是「我將被迷惑」。一般認為此處就是凱桑遺址(Tell Keisan),位於伸崙西北偏北約20公里,距離地中海約5公里。

 

書十一1~5  叫耶賓的夏瑣王好像不只一個……有兩個夏瑣王名字皆叫作耶賓。士師記所記的那一個,顯然不如這一個(參士42~3)。這裡的耶賓很有勢力,因為他能與多國結盟。表面來看,耶賓顯然比約書亞佔優勢,他的軍隊也較多。不管敵方人數多麼龐大,凡敬畏神的人都必能得勝。──《靈修版聖經註釋》

         夏瑣王聯合了迦南地北方、東北和西北諸王,他們人數眾多,又有「許多馬匹車輛」(4),是當時最強大的戰爭武器,適合平原作戰。所以他們「來到米倫水邊」(5),要把以色列人引到能發揮他們優勢的戰場進行決戰。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說,北方聯軍有三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和二萬輛戰車,他們強大的陣勢嚇住了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猶太古史記》卷5164)

         南方五王聯軍都是「亞摩利人」(6),但北方諸王聯軍則由許多的種族組成(3)。「基尼烈」(2)字義是豎琴,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北岸。「亞拉巴高原」(2)指約旦河穀的丘陵地帶。「多珥」(2)位於西邊地中海沿岸迦密山附近。「黑門山」(3)是迦南地北方最高的山。「米倫水」(5)是上加利利的一條溪水。──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一1~15北部戰役:佔領迦南南部後,以色列人乘北上征服加利利地區的城邑。夏瑣王耶賓立刻聯合北部諸王來阻擋。――《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一1~23征服迦南北部:繼征服迦南中部(61~835)與南部地區(91~1043)的戰爭之後,本章記錄了以色列藉著佔領北部地方,名符其實地成為迦南之主。此後,以色列的任務就是,分配與佔據所佔領的迦南地(131~2145)。我們可以藉著本文中的所有戰爭場面,得到以下的教訓:①聖徒爭戰的對象追根究底是撒但的勢力,因此,聖徒惟有以神的真理全副武裝自己,才能獲得勝利。若比較當時以色列軍隊與迦南同盟國之間的戰鬥力,不論是在兵器、軍隊數量,還是在兵力方面,以色列都明顯地劣於他們。然而,以色列之所以獲得名垂千史的大勝,是因為以色列軍隊擁有“順服神”這一最強有力的武器;②神是歷史的主宰,因此,他的計畫與計畫的實施絲毫也沒有差錯。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一2與北方山地、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高原,並西邊多珥山崗的諸王。

       這裡所記的地區,可與約書亞記十40所描述的南方地帶作比較。這兩段都是用四個詞來總括整個地區,而一開始都提到山地。這裡包括的區域,後來劃歸以法蓮和瑪拿西,就是南到耶斯列穀,北到加利利的高地。南邊(Negev)一詞曾在約書亞記十40出現,這裡用作普通名詞,意思是十一2南邊,即,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基尼烈,就是烏瑞瑪廢墟(Khirbet el~`Ur~eima = 金洛特~加龍省廢丘,Tel Kinrot),它俯瞰加利利海的西北岸。南邊是古哇珥(el~Ghuwayer)平原,或許就是這裡所指的地方。414不過,這裡更可能是指整個北邊的約但河谷,在加利利海(= 基尼烈海)以南。──《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尼烈”就是加利利海。“多珥”位於地中海沿岸,在該撒利亞和迦密山中間。――《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基尼烈湖即加利利海。多珥山岡在地中海旁迦密山以南,包括該撒利亞以北的地區。――《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本節應譯作:「與北方山地、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低原、並西邊多珥山崗的諸王」。

          「基尼烈」:或許是近基尼烈湖(即加利利海)的一個城,其南邊的「亞拉巴」大概指加利利海南部之約但河谷。(814)

          「多珥」:位於地中海岸,靠近迦密山,故被描述為多珥山崗。――《串珠聖經注釋》

         「基尼烈」:字義是「豎琴」,就是「加利利海」的早期名稱。

         「亞拉巴高原」:原文應該是「亞拉巴、高原」,兩個字都有冠詞,指的是兩個地方,「亞拉巴」是指約旦河旁邊的曠野。「高原」字義是「低地」,指猶大山區以西的地帶。

         「多珥」山岡:字義是「世代」。位於地中海旁、迦密山以南。

         ◎ 112~3 所記的北方地區可與 1040 所描述的南方地帶作比較。這兩段都是用四個詞來總括整個地區,而一開始都提到山地。 112~4 這裡包括的區域,後來劃歸以法蓮和瑪拿西,就是南到耶斯列谷,北到加利利的高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3又去見東方和西方的迦南人,與山地的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並黑門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

       南方的聯盟被稱為是亞摩利人,但北方則不同,是由不同的種族組成。416這些種族曾出現在約書亞記三10。最後兩族人又加上地理位置的說明。這裡的耶布斯人是住在山地的人,有關這些人,沒有進一步的資料可尋。至於黑門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參東邊米斯巴的平原(8)黑門山下利巴嫩平原(17)的說明。這是指黑門山西邊坡地的一些山谷平原帶。417不過,黑門山可以包括利巴嫩前山(Ante~Lebanon)的草場,就是今天的黑門山北方的一片地區。418所以,米斯巴應當含括裡他尼河(Litani River)的東部,419這條河是從貝卡(Beqa)平原的南端,沿著瑪迦雲(Marj` Ayyun)平原,經過呼勒(Huleh)盆地的北端,然後再轉西,流向推羅。──《丁道爾聖經注釋》

         「黑門山」:於利巴嫩山對面,為北部最高的山。――《串珠聖經注釋》

         「亞摩利人」:「山居者」之意。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

         「赫人」:「赫的子孫」,「赫」是迦南的第二個兒子。

         「比利洗人」:原意是「屬於某一村莊的人」、「鄉村人」。應該是居住城市的迦南人之外的另一個民族。

         「耶布斯人」:曾經佔領耶路撒冷 撒上 158 ,原居於迦南山區。

         「黑門山」:「黑門」字義是「聖所」,「黑門山」是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東北邊界上的一座山。

         「黑門山根」:「黑門山腳下」,指黑門山西邊坡地的一些山谷平原 帶。

         「米斯巴」:字義是「瞭望台」。

         「希未人」:字義是「村民」,居住於迦南北方靠近黑門山之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4這些王和他們的眾軍都出來,人數多如海邊的沙,並有許多馬匹、車輛。

       這些眾軍組成的聯盟,軍容壯大,而馬匹車輛為數也不少。這個說法在希伯來聖經還出現在八個地方,420所描述的,是當時最可怕的戰爭工具。例如,埃及人追趕以色列人時,馬匹車輛都進入海中(出十五121)。申命記二十1則提到,以色列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神會保護他們。──《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的眾軍”。雖然可能是誇張的說法,但約瑟夫稱北方的軍隊有三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和二萬輛戰車。――《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如海邊的沙:聖經多處使用了這句話(2217;3212;712;撒上135),在本節是指迦南聯軍的數量多得不計其數。與此相同,今日攔阻並敵擋聖徒的黑暗勢力也無比強大。因此,若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對抗這些勢力,都會陷入恐懼與失敗中。然而,耶穌親自成為聖徒的盾牌,折斷仇敵所有的箭,並幫助聖徒脫離撒但的奸計、絕望、罪的意念和對死亡的恐怖,居住在完全的光之世界中(812;616;西112;2111)――《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神若開了我們的眼目,雖然仇敵「人數多如海邊的沙」(4),但我們卻能看到「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王下六16);雖然仇敵有強大的「馬匹車輛」(4),但我們卻能看到「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王下六17)。北方諸王聯合起來,在人看是大大的難處, 其實是神再一次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好將仇敵一次性「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車輛」:此時的迦南戰車是由兩匹馬拖拉的,幾乎沒有裝甲的,輪子有四輻。後來稱為「鐵車」的,則是有裝甲,輪子有六幅,給徒手戰鬥的以色列人帶來很大壓力( 1716~18 119 413 )。埃及、亞述的戰車,每車有兩個馬兵,赫人的戰車,每車有三個馬兵。亞述的戰車是由兩匹或四匹馬拉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5這諸王會合,來到米倫水邊,一同安營,要與以色列人爭戰。

       北方聯軍在米倫水邊安營。瓜納希丁廢丘的北邊是哈曼溪(el~Hamam),這可能就是米倫的水邊所在。421這些軍隊在夏瑣以北的路上會合。這裡和第十章開頭的結構很相似,顯明與夏瑣的戰爭並不是零星的小戰役,就像第十章最後征服的那些小城一樣。這場戰爭的規模與南方聯盟之役旗鼓相當。北方諸首領也像南方聯盟一樣,以聯軍來對付以色列,不過這群軍隊更可怕,因為擁有馬匹和車輛。──《丁道爾聖經注釋》

         “米倫水邊”。明顯不是戶勒湖,而是在戶勒和加利利海中間的眾多水泉。北方聯盟的軍隊在這裏集合。――《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米倫水」:指米倫湖與加利利海之間的水泉。――《串珠聖經注釋》

         米倫……安營:一般認為“米倫”是位於加利利海西北約15公里處的現在的Meiron,但是,其確切位置還未確定。米倫水邊之戰是決定以色列征服迦南的決定性戰爭。若以色列在這場爭戰中遭到失敗,攻佔迦南的所有戰績將會毀於一旦。相反,若以色列獲勝,征服迦南的大業就等於成功了。因為,迦南的所有殘餘勢力全都聚集在米倫水邊,參加決定勝負的一戰。在如此重大的時刻,神再一次使約書亞剛強壯膽(6),深信神之幫助的以色列軍隊藉著果斷勇敢的襲擊,暫態擊敗了仇敵(7)。至此,歷經7年的迦南征服戰爭終於接近了尾聲。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米倫水邊」:字義是「高處」。應該是今日的Hula Lake(胡拉湖),位於加利利海北方約23公里,Safed(采法特)城東北約18公里(采法特西北西五公里處,也有一城名為Meron,與「米倫(Merom)」音近);猶太史家約瑟夫稱之為Semechonitis。此湖在Hula峽谷中,左右分別被拿弗他利山脈與戈蘭高地包夾,是目前以色列北部淡水豐富的農作區。亞述王提格拉毘列色三世曾經在他的加利利征服戰中攻打此區(參耶 5017~20 註釋資料)。──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6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不要因他們懼怕。明日這時,我必將他們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你要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

         “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神吩咐約書亞砍斷敵人馬的蹄筋,使之癱瘓,並焚燒他們的戰車,而不是把他們捉回來。這樣,以色列人便不會把信心放在馬匹和戰車上了。――《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神吩咐砍斷敵人的馬蹄和焚燒其車輛,免得百姓倚靠這些而不倚靠 。――《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不要因他們懼怕:大敵當前,神再一次顯現在約書亞面前,堅定他對勝利的信心。雖然神已賜下關于征服迦南得勝的應許(16),但在每次爭戰之前,神都重新紀念這一應許,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神深奧的用意。我們所經歷的屬靈爭戰,並不是一次性的,乃是持續的。雖然如此,有很多得到裝備的基督之兵,時間一長其信仰就變得日益懈怠。因此,聖徒當時刻警醒人性懶惰的弱點,勤於每日省察自己。使徒保羅也曾說,這於他並不為難,於聖徒則是妥當(31)。 砍斷……車輛:意指以色列不可象外邦人一樣想靠著馬匹與車輛之力爭戰,乃要依靠神的大能。馬匹與車輛是可以加強以色列軍隊之戰鬥力的最新裝備,不論是為了爭戰,還是為了交通,馬匹都是必備之物。然而,約書亞果斷地順服了神的命令,因為他確信以色列的所有勝利都是信仰之勝利。人的才華、有利的環境都是重要的,但這些也有可能使人的信仰生活停滯不前或後退。因為,人會依靠環境,而不再依靠神,很容易驕傲,認為沒有神的幫助也可以過得很好。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雖然神早已賜下得勝的應許(6),並且早已宣告「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9);但在每次爭戰之前,神都要重新勉勵約書亞「不要因他們懼怕」(6節;八1;十8)。神憐憫我們的軟弱,「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賽五十4),借著各種方式來提醒我們、激發我們(彼後一13);而我們更應當每天都警醒仰望神新鮮的話語和恩典,才能在屬靈戰爭中剛強壯膽。

         迦南人有強大的「馬匹車輛」(4節;十七18;士四13),以色列人只有步兵。但只要百姓永遠跟隨神、順服神的權柄,就不必倚靠「馬匹車輛」或任何先進武器,因為神自己會為祂的百姓爭戰。所以神命令約書亞「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6),不用繳獲的裝備來壯大自己,免得百姓把信心放在眼見的「馬匹車輛」上。有利的環境、條件雖然好,但也很容易使屬靈的生命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因為人的眼目很容易從神的身上轉移到人以為可靠的事物上,結果迷失了方向。神要除去百姓的這個試探,讓百姓學習單單仰望祂:「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約書亞忠實地執行了神的命令,因此以色列人一直到大衛王的時候,都沒有使用「馬匹車輛」。──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16 神對約書亞的保證,與 108 與南方聯盟決戰前的保證相似。

         「我必將他們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I will have them all lying slain before Israel(我會使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被殺倒)。」,原文直譯是「我必將他們全部交在以色列()面前給殺了」。原文中「殺」是名詞。

         「砍斷馬的蹄筋」:「割斷馬的小腿韌帶」,這樣會讓戰馬殘廢。

         撒下 83~8 記載大衛打敗瑣巴王和亞蘭人時也是這樣對付戰車馬,表示到了大衛時期以色列人還是無法駕馭這種先進的戰爭工具,只能用消極的「損毀戰馬」的方式處理擄獲的戰車隊。有人認為如此雖可使這些動物不在適用於戰役,但仍可以用於做家務。所羅門王以後以色列人就有自己的戰車部隊了,但耶和華曾警告君王不可依靠馬匹( 1716 );或許神是要提醒以色列人,他們會成功不在於軍事上的力量。

         在這裡,耶和華自己帶領以色列人爭戰,也不要他們留下馬匹車輛供自己使用,或許這些武器以色列人也不習慣使用。是否我們也常羨慕別人的才能、金錢、背景、資源都勝過我們,而感到自卑,甚至想一味仿效?或許我們更該做的是高舉神,畢竟迦南人看起來條件很強,卻仍然被大大殺敗了。也可以反省,我們為自己的哪些馬匹車輛洋洋得意?我們所羨慕追求的東西適用於我們嗎?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7於是約書亞率領一切兵丁,在米倫水邊突然向前攻打他們。

         突然向前攻擊:因神的激勵,士氣沖天的約書亞為了以神的名義懲罰仇敵立即展開了爭戰。迦南聯軍雖數量龐大,但以色列在他們尚未建立紋絲不亂的指揮體系之前的黎明進行突然襲擊,給他們決定性的打擊。以色列軍隊之所以能夠獲得此番勝利,是因為:①神的幫助;②約書亞卓越的戰術;③整個以色列軍兵充滿確信的英勇進攻等。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書亞再一次順服神的命令,「率領一切兵丁」(7)急行軍5天,「突然向前攻打他們」(7)。無論是艾城之戰、基遍之戰還是米倫水之戰,約書亞都是「突然」進攻,一面是完全倚靠神,一面是竭盡全力,成為我們與神同工的榜樣。──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突然向前攻打他們」:原文是「突然攻擊他們,落到他們身上」;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came upon them suddenly at the Waters of Merom and pounced upon hem (在米倫水邊突然找到他們,並突襲他們)。」

         ◎ 117 原文僅是「突擊」,但有學者認為這實際上是「夜襲」,不然很難在平原區域突然攻擊快速運動的馬戰車。

 

【書十一8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以色列人就擊殺他們,追趕他們到西頓大城,到米斯利弗瑪音,直到東邊米斯巴的平原,將他們擊殺,沒有留下一個。

       這裡的追趕,似乎是指以色列軍隊沿著加利利的邊界順時針方向走。422假定西頓大城(= 西頓)是各支派地業的西北界,而米斯利弗瑪音是東北界(位於裡他尼河旁),便可以看出這次的追趕起初是向西到耶斯列穀,然後順著通道往北(或許是在漢那頓廢丘 Tel Hannathon),行經亞割平原,繞著「推羅之梯」,略過推羅,向北直到西頓。然後,軍隊再朝東南走,經過米斯利弗瑪音來到瑪迦雲谷,又向南沿著裡他尼河(= 米斯巴溪穀),直到能進入呼勒谷,繼續向南到夏瑣。他們侵入了盟軍每個國家,把未來以色列北方的地業周遊了一遍。──《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書亞將北方的敵軍趕入非利士人(腓尼基)境內。西頓乃腓尼基的大城邦。――《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西頓」:位於腓尼基海岸。

          「米斯利弗瑪音」:在亞柯平原之盡頭,這些地方是西部界限。――《串珠聖經注釋》

         「米斯利弗·瑪音」(8)在米倫水的西面,「米斯巴的平原」(8)在米倫水的東面,以色列人向東西兩面追趕敵軍,徹底殲滅了他們。──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西頓」:字義是「打獵」,是位於推羅北方的地中海岸旁的腓尼基古城。

         「米斯利弗瑪音」:字義是「燃燒的水」,另外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靠水的石灰窯」(lime~kilns by the water)之意。是一個沿海城市,可能附屬於西頓城;有學者認為在西頓以南但位置不明,見 13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9約書亞就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去行,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

 

【書十一10當時約書亞轉回奪了夏瑣,用刀擊殺夏瑣王,素來夏瑣在這諸國中是為首的。

         在迦南諸城中,只有耶利哥、艾城和夏瑣被焚燒:耶利哥是獻給神的初熟果子;艾城是用徹底的得勝來恢復失敗的百姓;而夏瑣是「在這諸國中是為首的」(10),是迦南惡俗的象徵,必須被徹底清除。──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110~11 特別紀錄夏瑣被焚燒,基本上以色列人只有焚燒耶利哥、艾城、夏瑣三座城,其餘的都僅僅是奪取財貨,並沒有焚燒。約書亞奪得夏瑣是征服北部戰役中最大的勝利,因為夏瑣王是北方聯軍的首領,他被擊殺使得北方聯軍群龍無首,以色列軍對可以乘勝追擊,一舉拿下其餘各城的城邑。

         夏瑣是北方戰役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座城,我們可以與耶利哥和艾城比較:耶利哥 艾城 夏瑣攻城背景 以色列人進攻迦南的 前次戰役大勝, 北方諸王之首,第一道防線 以色列人心高氣傲 有馬匹戰車特殊事蹟 繞城七天 亞干犯罪, 米倫水邊發動奇襲第一次攻城失敗滅絕(SH 2763) 有 有 有617 826 1112戰利品 金屬器皿歸耶和華、 財物、牲畜可歸己用 財物、牲畜可歸己用不留牲畜 6192124 82 1114

首領 未提及 生擒、掛樹上、堆大石 用刀擊殺82329~30 ) 1110焚城 有 有 有624 ) 81928 111113咒詛 不可再建城,否則喪子 以巴路山上獻祭,宣讀 未提及626 祝福與咒詛 830~35──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syncBible ref=11:10-13>

書十一10~13  在進軍迦南的戰役中,以色列人燒過幾座城?為甚麼?勝利的入侵者通常會將攻佔的城市完整保存下來,變為商業中心,或防衛基地。例如,摩西在申命記(參申610~12)中預言,以色列人要佔領非他們所建造的城市;但是夏瑣卻被焚毀了。它在過去既然是那地的京城,就是邪惡風俗的象徵,以色列人必須毀滅它。它被佔領、被毀滅,就折斷了聯軍的支柱,也削弱當地百姓想頑抗的意志。

 

【書十一10~23完成征服迦南:約書亞佔領了列祖渴望得到的應許之地迦南大部分領土,終於完成了征服迦南的偉業。由於以色列百姓順服神的命令,以色列歷史終於開啟了新的篇章。從救贖史的角度來看,以色列的勝利可以視為神成就了他的應許(1512~21)。神親自參加這場爭戰,為以色列奪取了這地(443)――《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一11以色列人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口,將他們盡行殺滅,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約書亞又用火焚燒夏瑣。

     約書亞奪得夏瑣是北征中最大的勝利。夏瑣王的軍隊早已在米倫戰敗,現又殺其王;群龍無首,以軍輕易取得其餘各王的城邑。

夏瑣城被焚後不久,迦南人曾圖重建,在《士師記》四2記有另一個夏瑣王耶賓起來壓迫以色列人,為女士師底波拉所殺(4~5)。夏瑣後來歸屬拿弗他利支派。考古學家發現此城遺址有三次被焚痕跡,各在主前140013001230年左右。1300年的焚城當屬埃及法老塞提一世所為。1400年者或為此處所記焚城。――《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一12約書亞奪了這些王的一切城邑,擒獲其中的諸王,用刀擊殺他們,將他們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的。

 

【書十一13至於造在山崗上的城,除了夏瑣以外,以色列人都沒有焚燒。約書亞只將夏瑣焚燒了。

         “山岡”。由早期城鎮的瓦礫堆積而成的山丘或廢丘。――《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其他的城市都沒有被焚燒,因為神要把這些城市作為白白的恩典賜給百姓:「那裡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申六10~12)

         「造在山岡上的城」(13),是因為迦南地的城通常都建在多石的山上,以利於防禦,也留出平地來種植糧食。──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山岡」上的城:「廢墟堆」、「土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13~15雖然以色列子孫除了焚盡夏瑣之外,留下了所有山上的城邑,但聖經記載說“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這意味著神允許以色列佔有所擄獲的財物與家畜(82)――《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10~15節的北方戰役清單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了「盡行殺滅」(11),表明約書亞和百姓不折不扣地遵行了神的命令(24)。「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15),這正是他每一次得勝的秘訣。──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一14那些城邑所有的財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

 

【書十一15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為什麼這些城要毀掉?因為摩西曾忠心地將神的命令交付約書亞,要他去得迦南地為業。請參照申命記三十一7~8,在那裡,摩西吩咐約書亞去征服迦南地,並分配給以色列為業。──《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指的應該是 申 201~20 。十一、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迦南地的紀錄總結 1116~1224──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16約書亞奪了那全地,就是山地、一帶南地、歌珊全地、高原、亞拉巴、以色列的山地和山下的高原。

         「高原」:應作「低原」。

          「以色列的山地」:指巴勒坦中部的山地。――《串珠聖經注釋》

         「全地」指整個迦南地。「山地」指南方的猶大山地。「一帶南地」原文是「南地全部」,指猶大山地南邊的乾旱曠野。「高原」原文是「低地」,特指猶大山地和沿海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示非拉 Shephelah」。「亞拉巴」指約旦河穀。「以色列的山地」指北方的以法蓮山地。「山下的高原」原文是「山下的低地」,指北方的丘陵地帶(1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一帶南地」:「整個南地」,「南地」是指「猶大南方之地」。

         「歌珊」:並非指埃及的歌珊地,而是迦薩與基遍之間的一個區域。

         「高原」:字義是「低地」,或者是「猶大山區之西的地帶」的專有名詞。

         「亞拉巴」:「沙漠曠野」、「乾草原」,也可以是專有地名,指約旦河旁邊的曠野。此處的亞拉巴有冠詞,比較可能是專有地名。

         山下的「高原」:字義是「低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16~17約書亞至此已大致征服了迦南全境,從南端的加低斯巴尼亞(哈拉山在其東,為沙漠中的山峰),到北方加利利海東北約65公里的黑門山一帶。巴力迦得為黑門山西邊的一個谷地,自南徂北,盡入其版圖,雖有少數迦南人存留,當時起不了什麼作用。

黑門山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一座山,有兩個山峰,海拔2813公尺,山脈全長33公里。――《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一16~17 征服的範圍16節所列的地名,除了北至加利利,南達尼革的海岸以外,全地所有區域都包括在內。第17節用兩個地標描述所征服的土地。哈拉山接近南部以東的邊境,通常考證為位於馬拉幹河畔,別是巴和尋的曠野之間的哈拉克山(Jebel Halaq)。巴力迦得是這地的北界,位於夏瑣以北,但/拉億一帶。部分學者認為它是但城東面不遠的班雅斯(Banias)。學者一般認為利巴嫩平原即是米斯巴穀(見十一8的注釋),與利坦尼河谷會合,注入胡列穀。有關「盡行殺滅」等用語,可參看十章40節的注釋。——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一16~23南北戰役概括的總結。――《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一17從上西珥的哈拉山,直到黑門山下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並且擒獲那些地的諸王,將他們殺死。

         “哈拉山”位於南部,在別是巴東南約二十三英里(37公里)以外。“黑門山”位於北部,在加利利海東北約四十英里(64公里)以外。約書亞已經控制整片土地。――《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西珥」:約在亞拉巴以西,後屬猶大支派,與約但河東以東人的西珥山有(1510)

          「哈拉山」:在別是巴以南四十九公里(廿七英里)

          「巴力迦得」:大概是位於黑門山西面之山谷。――《串珠聖經注釋》

         哈拉山:位於迦南地南部邊境,與今日位於別是巴南42公里處的Jebel Halap是同一處。巴力迦得:是位於黎巴嫩平原的城邑,是迦南地的北部邊境。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從上西珥的哈拉山,直到黑門山下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17),意思是從迦南地的最南方一直到最北方。──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西珥」:字義是「多毛的」或「長滿粗毛的」。是以東的山脈。

         「哈拉」山:字義是「平滑的」。在加低斯的東邊,別是巴以南40公里,是沙漠中的山峰。有考證認為是位於馬拉幹河畔,別是巴和尋的曠野之間的哈拉克山(Jebel Halaq)。如果是這個地點,是面對西珥,亞拉巴以東的以東地區。

         「巴力迦得」:字義是「財神」、「財富之主」。

         ◎ 1116 1040~41 很相似,指出約書亞征服了整個地區。包括了:a.山地 ── 南部猶大山地b.一帶南地 ── 南部的曠野c.歌珊全地 ── 可能在迦薩和基遍之間 ( 1041 )d.高原 ── 西方平原,在海岸平原和猶大山地間e.亞拉巴 ── 加利利海南方的約旦河谷至亞卡巴灣一帶的地區f.以色列的山地 ── 指北部地區, 和a.山地是不同的g.山下的高原 ── 北部地區山下的平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18約書亞和這諸王爭戰了許多年日。

       這裡與前面快速的行動正成反比,講到這一切的爭戰花了許多年日,意思是說,除了前面所講的爭戰之外,還有其他的戰役。這一點在十二章中很清楚,那裡所列被征服之王的清單中,有一些沒有出現在約書亞的爭戰中。這裡的重點是領導人,諸王,而不是城邑。與約書亞作對的,是領導群。而這些城的居民和他們的態度,則沒有說明。430──《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色列人先後用了六、七年時間征服浙大片土地,“許多年月”指此(參十二7)――《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約書亞……許多年日:迦勒在加低斯巴尼亞被差遣為探子之時是40(147),而迦南征服戰結束時,其年紀為85(1410)。除去在加低斯巴尼亞的曠野生活40年,迦南征服戰等於持續了5年。其實,嚴格地講,在曠野的生活是38年。若除去出埃及的那一年與在西乃停留的一年時間,迦南之戰等於持續了7年,這7年大都花費在北部戰爭中。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經過了南方戰役和北方戰役,迦南地從南方到北方大部分都已在以色列人的掌管下,但沿海平原還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之下。神所指示的爭戰對象並沒有包括非利士人(11)。神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摩九7)的時候,也「領非利士人出迦斐托」(摩九7),預備他們作為管教、訓練神百姓的工具。非利士人到參孫作士師的時候將成為以色列人的主要敵人(士十三1),掃羅王與非利士人多次爭戰(撒上十三5;十四23;二十三27;二十八1;三十一7),最後由大衛王徹底征服了他們(王上四21)

         「許多年日」(18)大約是7年。雖然耶利哥、艾城、基遍和米倫水四大戰役已經殲滅了迦南聯軍的主力,但還有許多城市需要逐一攻取。迦勒窺探迦南時40(十四7),分配土地時85(十四10),減去曠野飄流的38年,征服迦南的爭戰大約用了7年時間。

         征服迦南的爭戰,乃是神按著祂所計畫的節奏為百姓爭戰(申三22)。是神安排「日頭停留,月亮止住」(13),「從天上降大冰雹」(11),用閃電戰消滅五王聯軍;也是神吩咐百姓「不可把他們速速滅盡,恐怕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申七22),所以才「和這諸王爭戰了許多年日」。

         同樣,我們只有認識到屬靈的爭戰是神為我們爭戰,才能一面跟上神的步伐,勇敢接受屬靈的挑戰;一面順服神的節奏,耐心等候生命的成熟。神固然會用閃電戰打敗撒但的權勢,使我們生命的方向得以扭轉;但生命的成熟卻不能通過幾次奮興、活動來速成,神要用我們一生「許多年日」的爭戰來訓練我們,將我們裡面的舊人「漸漸趕出」(申七22),使我們越來越能「乘駕地的高處」(申三十二13),並且「在高處安穩」(詩十八3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許多年日」:直譯是「許多日子」;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a long period (一段很長的時間)」。根據1410 「分地時,迦勒85歲,出埃及已經45年」與 申214 「曠野漂流38年」的推算,以色列人從停止漂流從到各支派分迦南地,花了7年左右。

         「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神何以如此處置迦南人?這是今天許多人所發出來的詰問。原因很簡單,神容忍了這約但河西的亞摩利人( 51 ),已經長達四百多年之久(參看創 1516 1240~41 ),目的是要他們悔改。可是,他們仍繼續燒死嬰孩獻給假神(即和合本所說的「以兒女經火」,參看利 121 王下 563 1717 ),以及在敬拜假神中行淫亂等罪惡中轉回過來。所以,他們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毀滅,正如一個死囚被處死,不是置他們於死的法官或行刑官犯殺人罪,是罪犯的本身犯殺己罪──他所犯的罪惡,使他當被處死刑。」

         ◎ 1118 這裡與前面快速的行動正成似乎形成反比,因為提到了這一切的爭戰「花了許多年日」。可能要表達的重點是:以色列和約書亞要去得神所賜給他們的地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過程也很複雜,除了前面所講的爭戰之外,還有其他的戰役。這一點在書 12 可以看出,那裡所列被征服之王的清單中,有一些沒有出現在約書亞的爭戰中。 書 11 這裡的重點是領導人(諸王),而不是城邑。與約書亞作對的是領導群,而這些城的居民的態度則沒有說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19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沒有一城與以色列人講和的,都是以色列人爭戰奪來的。

       只有基遍人的領袖和以色列人講和。在約書亞記的前文,這個動詞只出現於亞多尼洗德聽見的消息,就是基遍人與以色列人立了和約(1)。第九章的注釋曾經提到(208~209),基遍人可能不是由王統治。這種治理的模式究竟多普遍,則無法得知。這裡的重點是,以色列和約書亞要去得神所賜給他們的地,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過程也很複雜。──《丁道爾聖經注釋》

如果迦南人願意,其它城市也可以效法基遍人與以色列人講和。但他們就像法老一樣(出七13),自己「心裡剛硬」(20),同心合意地「來與以色列人爭戰」(20);所以神就任憑他們繼續「心裡剛硬」(出十1),「沒有一城與以色列人講和的」(19),讓他們自取滅亡。──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與以色列人「講和」:「締結和平之約」。這個動詞在舊約出現多次,但在約書亞記只有出現三次,另外兩次就是記載耶路撒冷王聽見基遍人與以色列人「立了和約」( 101 104 )

         ◎ 1119 七十士譯本沒有「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此句。──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20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此處和《申命記》七章及二十16~18說明了以色列人在戰爭中殺滅敵人的理由。以色列人進迦南是一次聖戰,神的土地必須潔淨,沒有拜偶像的異教信仰者居住。以色列人既為聖潔的子民,不可與拜偶像的人混合,以免信仰受損,或受引誘接受他神。以色列人常不能完全遵守此定例;但神寬容,希望借此考驗以民肯不肯遵行祂的道路。參《士師記》二20~4――《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耶和華的意思:作者用這種表達方式<伯 緒論,認識神政論>,強有力地表示了惡人因自己的頑梗悖逆而落到了只能被遺棄的境地(124)――《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迦南人之所以「盡被殺滅,不蒙憐憫」,並不是因為神把這地應許了給以色列人,而是因為迦南人已罪惡滿盈(創十五16);並不是因為迦南人的敗壞,而是因為他們「心裡剛硬」(20)。今天,世人也和迦南人一樣罪惡滿盈,所以「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而神也按著祂的主權揀選了一些人接受祂的救恩(彼前一2),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九15);而沒有得救的人,乃是自己決定「心裡剛硬」。──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一21當時約書亞來到,將住山地、希伯侖、底璧、亞拿伯、猶大山地、以色列山地所有的亞衲族人剪除了。約書亞將他們和他們的城邑盡都毀滅。

         “亞衲族人”。住在南部的巨人,他們在四十年前曾嚇跑以色列人的探子。參看民數記十三章33節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亞拿伯」:在底璧以南約五點六公里(三英里半)――《串珠聖經注釋》

         「亞衲族人」(21)是巨人,他們在四十多年前曾叫老一代的以色列人恐懼退縮(民十三),唯有約書亞和迦勒沒有懼怕。現在,約書亞帶領百姓剪除了所有的亞衲族人,印證了老一代以色列人的愚昧,更向歷代神的百姓顯明:他們的得勝乃是因為他們跟隨神、順服神,跟隨神不能根據人所能做的,而是根據神所要做的。──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剪除」:字義是「剪除」、「毀滅」;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wiped out(消滅)」。

         「亞衲」:字義是「頸」,這一族人通常被視為「巨人」(「偉人」 民 1321~33 210~11 撒下 2118~22),聖經以外沒有其他文獻明確提起亞衲族人,但埃及的碎陶咒詛文獻可能提及他們。西元前十三世紀的阿納斯塔西第一蒲草紙記載迦南地有些戰士身高270210公分,另外也挖到兩具身高210公分的女性骸骨。所以亞衲族人的存在並非全然是空穴來風。此字阿拉伯文就是「巨人」的意思。此字SH 6062 聖經出現9次,申 128 21011 221 92 ,書 112122 141215 。聖經中「亞衲族人」還有用另一個字SH 6061,出現8次, 民 13222833 , 申 92 ,書 151314 2111 , 士 120

         征服「亞衲族人」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四十年前, 民 1333 「亞衲族人」曾令摩西派出窺探迦南的探子們膽戰心驚,叫以色列人上一代談虎色變;但在約書亞軍隊面前還是被完全擊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21 亞衲族人亞衲的子孫通常被視為「巨人」(和合本:「偉人」;33節;民十三21~33;申二10~11;撒下二十一18~22),但「巨大」可能是更合適的形容。聖經以外的史料沒有提到過亞衲族人,但埃及的碎陶咒詛文獻可能提及他們。此外,阿納斯塔西第一蒲草紙(主前十三世紀)中的一封埃及書函,則形容迦南有些勇猛戰士,直立有七至九呎之高。兩副來自主前十二世紀,體高七呎左右的女性骸骨,亦在外約但的薩伊德葉遺址出土。——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一21~22這些地方都在迦南南方。四十年前,“亞衲族人”曾令摩西派出窺探迦南的探子膽戰心驚,叫以色列人上一代談虎色變(參民十三33);今天在約書亞的軍隊前豕突狼奔。――《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一22在以色列人的地沒有留下一個亞衲族人,只在迦薩、迦特和亞實突有留下的。

     這裡所舉迦薩等城為當日非利士人所居。非利士人到大衛時代才被以色列人控制。參《撒上》十七23. ――《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迦特」:在迦薩之東北約卅二公里(二十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迦薩、迦特和亞實突」(22)是非利士人的地方,大衛殺死的迦特巨人歌利亞(撒上十七4),可能就是剩餘亞衲族人的後裔。──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迦薩」:字義為「強壯」,非利士人的一個城市,位於巴勒斯坦的極西南邊,靠近地中海。

         「迦特」:字義是「酒醡」,是非利士的五個主要城巿之一。

         「亞實突」:「強而有力的」。亞實突 Ashcold 是非利士人的一個主要城市,位於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西邊,即現在的 Esdud。──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一23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以色列人南征北討,大小戰役無數,一共征戰了六、七年。本書詳加記載的著名戰事計有:1,耶利哥城之役(12~27)2,艾城和伯特利之役(2~29)3,討伐南方聯盟之役(1~27)4,瑪基大之役(28)5,立拿之役(29~30)6,拉吉之役(31~32)7,基色之役(33)8,伊磯倫之役(34~35)9,希伯侖之役(36~37)10,底璧之役(38~39)11;討伐北方聯盟之役(十一1~9)12,夏瑣之役(十一10~11)13;征討北方諸城之役(十一12~15)

現在戰爭已經過去,“國中太平”。――《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主要的敵對勢力雖然被攻破了,但以色列人還要繼續將迦南人克服,本節乃簡單的總結而已。 ──《串珠聖經注釋》

         至此,約書亞的迦南征服戰落下了帷幕,定居于迦南的生活開始了。 奪了那全地:第二部——以色列並沒有完全佔領所有迦南城邑與村落(132~6)。他們只是征服了迦南地的主要城邑,獲得了支配迦南的實權。那些尚未攻佔的地,神應許將隨著以色列的繁榮將漸漸地被攻陷(2328~30)――《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宗族 Clans(23)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與各個「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間的單位,由長老領導,分配土地是按「宗族」為單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個行政區。

         雖然「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十三1),但以色列人已經征服了迦南地的主要城邑,消滅了有組織的政權和抵抗;而那些尚未攻佔的地,神應許「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出二十三30)。所以百姓已經可以分地為業,在享用應許的過程中不斷承受更多的應許,直到完全「承受那地為業」(出二十三30)。同樣,神也沒有要求我們等到生命成熟時才能享用基督,而是讓我們一面享用基督裡的豐富,一面「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4),直到完全得著豐滿的基督。

         「太平」(23)原文的意思是「平靜、安靜,不受干擾」,這個詞在士師記中也不斷出現(士三1130;五31;八28),又譯為「安息」(亞一11)。但約書亞讓百姓所享用的安息只是暫時的(來四8),這個暫時的安息到士師的時代將不斷因著百姓的不順服被破壞。「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9),就是另一個約書亞——耶穌基督將要賜給我們的永遠的安息(約十四27;腓四7)。──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太平」:「平靜」、「不受干擾的」。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 1123 是一種概略的說法,事實上還有很多迦南人到了士師記還成為以色列人的禍患。

         其實征服迦南地的工作尚未完成,因此這裡的「太平」SH 8252只是暫時的( 1415 又出現一遍;士師記中每段暫時的太平也使用此字,如 士 31130 )。我們是否也能把未完成的工作交棒,使我們所服事的領域與我們自己都能階段性的安息?神國的工作只能靠一棒接一棒,而不是某個英雄就能完全做完的。

         ◎ 1122 提到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的部份,應該不是指不再有戰爭,而是不再有重要的大戰役。總結約書亞記有詳加記載的著名戰事有:

a.耶利哥城之役( 6 )b.艾城和伯特利城之役( 7 , 書 8 )c.討伐南方五王聯盟之役( 71~27 )d.瑪基大之役( 1028 )e.立拿之役( 1029~30 )f.拉吉之役( 1031~32 )g.基色之役( 1033 )h.伊磯倫之役( 1034~35 )i.希伯侖之役( 1036~37 )j.底璧之役( 1038~39 )k.討伐北方聯盟之役( 111~9 )

l.夏瑣之役( 1110~11 )m.征討北方諸城之役( 1112~1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思想問題(11)

 1 自耶利哥之役開始,以色列人的爭戰是否一次比一次厲害?神在每次爭戰中怎樣幫助祂的百姓?今日信徒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戰與考驗,是否愈來愈難應付?神會給予怎樣的幫助?參林前1012~13

 2 為什麽神吩咐約書亞將敵人的馬匹和車輛盡行毀壞(116)呢?你有否依靠任何人、物(包括你自己)過於依靠神呢?參詩207

 3 夏瑣是當代中東一帶的貿易中心,但居民的罪惡(參利2022~23)卻使它邁向滅亡的結局(1113)。你對此有何感受?

 4 1115提到約書亞對神的吩咐沒有一件懈怠不行,這給你什麽提醒或教訓?

 5 20節解釋迦南人被滅是因心裡剛硬(參出912),而惟有信服神才得憐憫(參書623)。作為神的兒女,你對 的教導是否也應提防剛硬的態度?

 6 亞衲族人曾經使以色列人喪膽(1332~33),現在卻大部分被以色列民剪除了(21)。是什麽原因使以色列人如此勇敢?參提後17

 ──《串珠聖經註釋》

 

南方五王聯軍都是「亞摩利人」(6),但北方諸王聯軍則由許多的種族組成(3)。「黑門山」(3)是迦南地北方最高的山。「米倫水」(5)是上加利利的一條溪水

雖然神早已賜下得勝的應許(6),並且早已宣告「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9);但在每次爭戰之前,神都要重新勉勵約書亞「不要因他們懼怕」(6節;八1;十8)

北方諸王聯合起來,在人看是大大的難處, 其實是神再一次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好將仇敵一次性「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6)

迦南人有強大的「馬匹車輛」(4節;十七18;士四13),以色列人只有步兵。但只要百姓永遠跟隨神、順服神的權柄,就不必倚靠「馬匹車輛」或任何先進武器,因為神自己會為祂的百姓爭戰。所以神命令約書亞「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6),不用繳獲的裝備來壯大自己,免得百姓把信心放在眼見的「馬匹車輛」上。有利的環境、條件雖然好,但也很容易使屬靈的生命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因為人的眼目很容易從神的身上轉移到人以為可靠的事物上,結果迷失了方向。神要除去百姓的這個試探,讓百姓學習單單仰望祂:「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約書亞忠實地執行了神的命令,因此以色列人一直到大衛王的時候,都沒有使用「馬匹車輛」。

約書亞再一次順服神的命令,「率領一切兵丁」(7)急行軍5(《猶太古史記》卷5164)「突然向前攻打他們」(7)。無論是艾城之戰、基遍之戰還是米倫水之戰,約書亞都是「突然」進攻,一面是完全倚靠神,一面是竭盡全力,成為我們與神同工的榜樣。

「米斯利弗·瑪音」(8)在米倫水的西面,「米斯巴的平原」(8)在米倫水的東面,以色列人向東西兩面追趕敵軍,徹底殲滅了他們。

其他的城市都沒有被焚燒,因為神要把這些城市作為白白的恩典賜給百姓:「那裡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申六10~12)

「造在山岡上的城」(13),是因為迦南地的城通常都建在多石的山上,以利於防禦,也留出平地來種植糧食。

10~15節的北方戰役清單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了「盡行殺滅」(11),表明約書亞和百姓不折不扣地遵行了神的命令(24)。「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15),這正是他每一次得勝的秘訣。

經過了南方戰役和北方戰役,迦南地從南方到北方大部分都已在以色列人的掌管下,但沿海平原還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之下。神所指示的爭戰對象並沒有包括非利士人(11)。神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摩九7)的時候,也「領非利士人出迦斐托」(摩九7),預備他們作為管教、訓練神百姓的工具。非利士人到參孫作士師的時候將成為以色列人的主要敵人(士十三1),掃羅王與非利士人多次爭戰(撒上十三5;十四23;二十三27;二十八1;三十一7),最後由大衛王徹底征服了他們(王上四21)

迦南人之所以「盡被殺滅,不蒙憐憫」,並不是因為神把這地應許了給以色列人,而是因為迦南人已罪惡滿盈(創十五16);並不是因為迦南人的敗壞,而是因為他們「心裡剛硬」(20)。今天,世人也和迦南人一樣罪惡滿盈,所以「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而神也按著祂的主權揀選了一些人接受祂的救恩(彼前一2),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九15);而沒有得救的人,乃是自己決定「心裡剛硬」。

「亞衲族人」(21)是巨人,他們在四十多年前曾叫老一代的以色列人恐懼退縮(民十三),唯有約書亞和迦勒沒有懼怕。現在,約書亞帶領百姓剪除了所有的亞衲族人,印證了老一代以色列人的愚昧,更向歷代神的百姓顯明:他們的得勝乃是因為他們跟隨神、順服神,跟隨神不能根據人所能做的,而是根據神所要做的。

「迦薩、迦特和亞實突」(22)是非利士人的地方,大衛殺死的迦特巨人歌利亞(撒上十七4),可能就是剩餘亞衲族人的後裔。

「宗族 Clans(23)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與各個「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間的單位,由長老領導,分配土地是按「宗族」為單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個行政區。

雖然「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十三1),但以色列人已經征服了迦南地的主要城邑,消滅了有組織的政權和抵抗;而那些尚未攻佔的地,神應許「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出二十三30)。所以百姓已經可以分地為業,在享用應許的過程中不斷承受更多的應許,直到完全「承受那地為業」(出二十三30)。同樣,神也沒有要求我們等到生命成熟時才能享用基督,而是讓我們一面享用基督裡的豐富,一面「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4),直到完全得著豐滿的基督。

「太平」(23)原文的意思是「平靜、安靜,不受干擾」,這個詞在士師記中也不斷出現(士三1130;五31;八28),又譯為「安息」(亞一11)。但約書亞讓百姓所享用的安息只是暫時的(來四8),這個暫時的安息到士師的時代將不斷因著百姓的不順服被破壞。「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9),就是另一個約書亞——耶穌基督將要賜給我們的永遠的安息(約十四27;腓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