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章拾穗 【書十1】「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聽見約書亞奪了艾城,盡行毀滅,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樣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聽見基遍的居民與以色列人立了和約,住在他們中間,」 亞多尼洗德聽見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勝過了艾城和耶利哥,並且將其盡行毀滅(h]rm)。359這裡的焦點是在這位盟軍的領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個城首領的名字。亞多尼洗德不僅財產受到了威脅,連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對基遍的態度,則與對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360基遍人立了和平之約,這個詞彙與後面亞多尼洗德傳達給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時也暗示他們得享平安,與另外兩個城市盡行毀滅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見,亞多尼洗德所聽見的報告,將以色列人的威脅表達得十分清楚,這種威脅讓人必須作出決定。亞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規以色列人的進展,如此則必然和耶利哥與艾城一樣,落入神的審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與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邊,就能在以色列人當中存活,只不過必須成為奴隸。──《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立約媾和,在南方山地取得了軍事上的立足點。南方諸王大起恐慌。耶路撒冷最近基遍,以色列人南下,該城首當其衝;因此與四王聯手,一則討伐基遍降敵,懲其不忠;同時可以抗以軍自保。――《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亞多尼洗德」:意即洗德是主。――《串珠聖經注釋》 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 在南部耶路撒冷地區擁有最強大的勢力,屬於耶布斯族。他被包括在亞摩利五王(5節)之內,這並不是因為他屬於亞摩利族,乃是因與他們毗鄰而居。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九至十一章原文都以「聽見」(九1;十1;十一1)開始,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學結構,描述了以色列人橫掃整個迦南地的爭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路撒冷」:當時的名字應該叫「耶布斯」 撒下 5:6~8 。此處可能是後來的文士為了讀者加以修訂的。書 15:8 18:28 的「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也顯出這個地名的演變傳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西元前十四世紀的亞馬拿書信中,耶路撒冷王至少寫過五封信給埃及法老,談及耶路撒冷城和其安全,並向法老請求援軍抵禦異族入侵(不是以色列族)。在亞馬拿書信和此處中,耶路撒冷王都是諸城的領袖,到了
士 1:8 撒下 5:6~9 時這座城似乎已經不是很關鍵的領袖城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多尼洗德」:字義是「我主是公義」,跟 創 14:18 耶路撒冷王「麥基洗德」字義「我的王是公義的」意義相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盡行毀滅」:原意是「滅絕」、「完全毀壞」,此字在 10 總共出現六次( 10:1,28,35,37,39,40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神何以如此處置迦南人?這是今天許多人所發出來的疑問。原因很簡單,神容忍了這約但河西的亞摩利人( 5:1 ),已經長達四百多年之久(參看
創 15:16 出 12:40~41 ),目的是要他們悔改。可是,他們仍繼續燒死嬰孩獻給假神(即和合本所說的「以兒女經火」,參看
利 12:1 王下 56:3 17:17 等),以及在敬拜假神中行淫亂等罪惡中轉回過來。所以,他們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毀滅,正如一個死囚被處死,不是置他們於死的法官或行刑官犯殺人罪,是罪犯的本身犯殺己罪──他所犯的罪惡,使他當被處死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5】同盟國對基遍之背叛的決意: 像基遍這樣強大的國家竟與以色列締結和約並成其奴隸的消息,給迦南同盟國帶來了極大的衝擊。聽到此消息後,迦南同盟國一面甚感懼怕(2節),一面又下定決心懲罰背叛他們的基遍。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1~6】基遍人跟以色列人立和約的消息促使亞摩利人的五個王聯合起來攻擊基遍人,於是基遍人尋求約書亞的幫助。――《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十1~43】於基遍附近戰勝五王:這五王聯盟是由耶路撒冷王發起,他們來自南巴勒斯坦五個重要的城,這次聯合攻擊基遍,是要懲罰該城居民與以色列人立和約一事。基遍遂請求以色列人來幫忙抵擋五王的攻擊。以色列人亦樂於乘機爭取對中央山地及通往海邊大路的控制權。――《串珠聖經注釋》 征服南部迦南: 以色列軍隊以吉甲為根據地,依次佔領了耶利哥(6章)與艾(8章),以此截斷了最強的迦南勢力,如今又擊破了亞摩利聯軍(1~27節),並且開始征服南部地區<6:1,展開迦南征服戰>。藉著出現在本章中的戰爭場面,我們可以注意到以下兩個事實:①神激勵約書亞(8節),再一次證明神“為以色列而爭戰”(14節;出14:14;申1:30),降冰雹擊殺仇敵,並使太陽停住(11~13節);②約書亞不愧是卓越的戰略家,使用襲擊戰術,令敵人魂飛魄散,一舉攻破敵軍(9節)。始于伯和侖上坡的戰爭很快就擴散到南部平原。通過這場戰爭,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南部的主要要塞立拿、拉吉、伊磯倫、希伯侖、底壁等地。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2】「就甚懼怕,因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 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憫高地,就是山地到猶大曠野的必經之地。由此再通過伯和侖隘口,可達沿海的平原和西邊的低地。南方諸王深恐失去這個險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議,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與基遍相鄰,因此等於以色列人已經威脅到亞多尼洗德的邊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與艾的失敗,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與中央一帶,因為他們獲得了具關鍵性的便雅憫高地。現在只剩下南方還屬於耶路撒冷王。──《丁道爾聖經注釋》 大城: 基遍不僅比伯特利或艾城大,而且離耶路撒冷更近。以色列藉著佔領伯特利、艾並與基遍締結同盟,將迦南劃分為兩半,確保了重要中央根據地。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自然感到危機,為了抵擋以色列,只好與所有迦南列族握手聯合。據推測,他似乎對周邊的幾個民族行使著政治上的宗主權。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都城」:原文是「王國城」、「國度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 基遍的戰略性地位】山地和平原之間的主要通道之一,是伯和侖和亞雅侖谷之間的山隘,這是基遍所控制的地區。加上已經擊敗耶利哥、艾城、伯特利,以色列如今控制了橫貫巴勒斯坦(從約但裂谷前往海岸)的主要道路。——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3】「所以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打發人去見希伯侖王何鹹、耶末王毗蘭、拉吉王雅非亞和伊磯倫王底璧,說:」 這裡用四個相似的子句,講到亞多尼洗德邀請的四位首領和他們的軍隊。這些王的名字和亞多尼洗德一樣,都可以在約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帶的文字記錄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約書亞記自稱各樣事蹟所發生的時期。──《丁道爾聖經注釋》 「希伯侖」:在耶路撒冷西南以南三十一公里(十九英里)。 「耶末」:在耶路撒冷以西廿六公里(十六英里),可眺望沿海地區,佔有軍事優勢。 「拉吉」:為一要塞,位於希伯侖以西廿三公里(十五英里)。 「伊磯倫」:接近拉吉,確實地點不詳。――《串珠聖經注釋》 希伯侖: 位於耶路撒冷南部約26:6公里處的山地,是迦南列族的王都。 耶末: 是位於迦南平原的城(15:3),就是今日的格木(Jarmuk)。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希伯崙」:字義是「聯合」、「同盟」,位於耶路撒冷南方30公里左右。是目前的Tell er~Ruemideh。亞伯拉罕曾在此築壇 創 13:18 ,大衛作王的前七年以該城為猶大國首都 撒下 5: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何咸」:字義是「群眾之主」。──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耶末」:字義是「高地」。應該是耶路撒冷西南約24公里的雅穆克廢墟(Khirbet el~Yarmuk)。──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毗蘭」:字義是「像一頭野驢」。──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是目前的Tell ed~Duweir,位於希伯崙西邊20多公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雅非亞」:字義是「照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伊磯倫」:字義是「似小牛」。應該是目前的Tell Aitun。──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底璧」:字義是「聖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書10:3 提到的這五個王的名字都可以在約西元前1550~1100年巴勒斯坦一帶的文字記錄和人名中找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3,5,23 列出的名單順序大致是照字母順序, 10:31~37則是按照攻擊順序記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4】「“求你們上來幫助我,我們好攻打基遍,因為他們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約。”」 整本約書亞記只有在這裡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裡去。在主前十四世紀,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寫五封信給法老,談及他的城和其安全。這些信包括在現今所稱的亞馬拿書信中,與當代其他巴勒斯坦諸王的書信比較,其內容較長,文筆也較優美。372大部分書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說的話,這位文士負責讀信,並向首領傳話。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動聽之詞。這些信十分講究修辭,所有的要點都以三個重複語來加強。──《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十5】「於是五個亞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侖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磯倫王,大家聚集,率領他們的眾軍上去,對著基遍安營,攻打基遍。」 五個亞摩利王: 統治著位於南部山區的主要城邑。居住在山地的亞摩利人與居住在海岸線的迦南人有著明顯的區別。――《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耶路撒冷、希伯侖、耶末、拉吉、伊磯倫」(5節)都位於基遍的南方。基遍離耶路撒冷只有13公里,扼守從約旦河穀經中央山地向西到沿海平原的東西大道,不但控制著迦南地的東西要道,而且直接威脅到耶路撒冷,所以耶路撒冷王必須聯合南方諸王「攻打基遍」(5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在這五城中,耶路撒冷地勢最高,其他各城位於較低的示非拉丘陵,所以耶路撒冷王說「上來幫助我」(4節)。「亞摩利」(5節)有時指亞摩利人,有時是迦南人的統稱。這五個城可能都是亞摩利人,而基遍人是「希未人」(九7),屬於不同的民族。這五個王的名字在主前第二千年古代中東的文獻中也出現過,表明這些名字都很古老。──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以色列人已經擊敗耶利哥、艾城、伯特利,等於以色列人控制了具關鍵性的便雅憫高地(從山地到猶大曠野的必經之地);如今再加上控制了通過伯和崙隘口,可達沿海的平原和西邊的低地;所以總結來說,以色列相當於控制了橫貫巴勒斯坦「從約但河谷前往海岸」的整個主要道路,在南方山地取得軍事上的立足點。而且基遍很接近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只要一淪陷,其他南部山地的四座城市也就岌岌可危。因此耶路撒冷王希望制敵機先,先打下基遍,剷除以色列人在中央山地的大據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6】「基遍人就打發人往吉甲的營中去見約書亞,說:“你不要袖手不顧你的僕人,求你速速上來拯救我們,幫助我們,因為住山地亞摩利人的諸王都聚集攻擊我們。”」 你們的僕人……攻擊我們: 基遍人所傳來的信息很好地表明瞭事態的緊迫性。它首先強烈地呼求以色列派援兵,之後才說明了其理由。因為以色列與基遍人簽署了和約,因此基遍的滅亡就是意味著以色列的失敗。然而,以色列出去攻打迦南同盟國,並不只是為了履行與基遍簽署的和平之約。以色列早晚要與他們決一死戰。從吉甲到基遍約有40公里,地形是險惡的山丘地帶。以色列夜行這險阻地帶抵達基遍之後,立即突然襲擊敵軍的事件(9節)告訴我們以下事實:①他們相信神與他們同在;②因為求援要求非常緊迫,約書亞為了嚴守和約,不辭艱辛地行軍;③約書亞的襲擊戰極具成效。迦南同盟國沒有預想到以色列會如此迅速地襲擊他們,約書亞正是利用了他們的這個弱點。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10:6 「打發」(SH 7971)、「上來」(SH 5927)、「幫助」(SH 5826),這些動詞都出現在 10:3~4 耶路撒冷王請求四王幫助的記載中。顯示出兩邊都有一樣的動作,一邊向其他幾個國家求幫助,一邊只向約書亞一個人求幫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袖手不顧」:「放鬆你的手」、「把你的手抽離」。──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摩利人的「諸王」:「所有的王」、「每一個王」。不過此處應該是基遍人的誇大用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6~9】基遍人向駐在吉甲以軍總部求援,約書亞依約有保護屬地的責任, 馳援。趁黑突襲五王聯軍,大敗敵人。――《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因為基遍已經與以色列人立約,成為他們的屬地,按照約定以色列有保護屬地的責任,所以接到基遍人的援助請求( 10:6 ),約書亞就率兵馳援,趁黑突襲五王聯軍( 10:7,9 )。神鼓勵約書亞不要懼怕,因為耶和華已經將五王聯軍交在他們手裡( 10:8 )。神也在作戰過程中幫助以色列人:先是叫敵人不戰而亂( 10:10 );又降下大冰雹殺敵(
10:11 );後又垂聽了約書亞的禱告,叫日月停止前進,為的是讓以色列人有充足的時間追趕並且消滅逃跑的敵人( 10:12~14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7】「於是約書亞和他一切兵丁,並大能的勇士,都從吉甲上去。」 南方諸王回應了亞多尼洗德的呼求,都上去了,同樣,約書亞也回應了基遍人的請求。雖然動詞「上去」(希伯來:`lh)可以指出現在現場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韋(Nebi Samwel)是該區山地的最高點,因此對峙的雙方可能都需要登山。這裡對回應者的描述與第5節一樣,首先是一般的稱呼(五個亞摩利王),接著則是細述盟軍的每一個成員,第7節也相仿,先是概稱回應者為約書亞,接著便說明參與的人,即,約書亞和他的軍兵。約書亞代表以色列的軍隊。──《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十8】「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不要怕他們,因為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他們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耶和華……不要怕: 神多次向以色列應許勝利,以此勉勵他們(8:1)。值得注意的是,當約書亞聽到必勝的應許時,他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具體的安排當中。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裏」:這是確實完成式(a perfectcertitude),強調行動的確定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8 可能因為這是約書亞第一次遭遇「聯軍」,而且必須行軍30公里上坡路才能到達戰場,因此神特別出來向約書亞保證,並要約書亞不要害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9】「約書亞就終夜從吉甲上去,猛然臨到他們那裡。」 ◎耶利哥到基遍直線距離大約25公里,走山路大約30公里,吉甲位於耶利哥附近。 9:17
描述以色列人由吉甲行軍到了第三天才到基遍,這大概是一般的行軍,以色列人的大本營還停留在吉甲。──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終夜」從吉甲上去:字義是「整夜」。──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猛然」:「突然」。──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9 說明約書亞是整夜行軍,到達基遍後進行突襲,我們可以想像約書亞的軍隊是怎樣的訓練有素、驍勇善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9~10】整個晚上行軍的策略,一方面回應了基遍人所要求的盡速支持,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為他們在清晨薄霧中驟見以色列人,必然陣腳大亂。舊約另外還有地方記載神使仇敵混亂,所用的動詞亦相同(希伯來:hmm)。379古代近東的戰爭記錄中常用到這個字,描述敵軍陷於驚恐、害怕當中。這裡則成為本段的結語,並預告了11節,就是第二個「畫面」的開始。大大的殺敗他們總結了約書亞出兵的結果。在第三個「畫面」也用同一個詞彙開頭,描繪仇敵的失敗(20節;NIV:destroyed
them completly)。贏得這場大勝利的是約書亞,第20節和第10節的下一句都這麼說。因此,這場戰役的得勝,神和約書亞都有份。──《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十9~11】約書亞連夜走了二十五英里(40公里)的山路,終於把五王的聯盟打敗;耶和華降下“冰雹”,打死更多的人。奇妙地,那些冰雹並沒有傷害以色列人。――《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十10】「耶和華使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潰亂。約書亞在基遍大大地殺敗他們,追趕他們在伯和侖的上坡路,擊殺他們直到亞西加和瑪基大。」 “瑪基大”:在耶末城(5節)附近。瑪基大不屬南方聯盟五城中;約書亞既擒了五王(16節),乘勝攻襲此城,殺盡城中人口(28節)。――《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伯和侖」:有上下兩個地點(16:3, 5),它們之間為一山路。上伯和侖地勢較高,距耶路撒冷之西北十八公里(十一英里),下伯和侖地勢較低,距上伯和侖西北約三公里(二英里)。 「亞西加」:在伯和侖西南之南約廿七公里(十七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雖然以色列人一夜急行軍,已經非常疲憊,但由於他們在夜間突然出現,神就使迦南人「在以色列人面前潰亂」(10節),讓疲憊的以色列人仍然能「大大地殺敗他們,追趕他們」(10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從海拔250米的亞雅侖平原沿著山脊上到海拔770米的基遍,被稱為「伯·和侖的上坡路」(10節),「伯·和侖」隘口扼守在這條古道中間。這是當時從沿海平原通往中央山地的必經之路。「正在伯·和侖下坡的時候」(11節),原文「正在伯·和侖斜坡的時候」,意思是五王聯軍沿著「伯·和侖的上坡路」往下逃跑的時候(英文ESV譯本)。──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潰亂」:「使困惑, 打亂」。這個動詞舊約總共出現13次,多數用來記載神使仇敵混亂,例如:
出 14:2 ;申 2:15 。古代近東的戰爭記錄中也常用到這個字,描述敵軍陷於驚恐害怕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約書亞」在基遍大大地殺敗他們:原文並沒有指明是約書亞,而是用「他」,所以可指上句的以色列(Israel),或耶和華(the LORD),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指約書亞(Joshua)。──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以色列軍隊由東邊進入戰場,擋住敵軍的退路,使得敵軍往西邊逃竄,無法直接回到自己的城池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10 用「大大地殺敗他們」(NIV:destroyed them completly)總結了約書亞出兵的結果,在 10:20 也用同一個詞彙描繪仇敵的失敗和約書亞的得勝。──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伯和崙」:字義是「空虛之家」,有上、下伯和崙兩座城,兩城相隔約三公里,下伯和崙比較大、比較重要。──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伯和崙上坡」:指由基遍到亞雅崙平原的一條谷道。──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0~11】那戰事是以色列人的大事。他們整夜前往,然後打歷史上最長一日的仗。他們用盡自己的力量,超越平常的限度;但勝利仍屬耶和華的。——馬唐納《約書亞記》 【書十11】「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侖下坡的時候,耶和華從天上降大冰雹在他們身上(“冰雹”原文作“石頭”),直降到亞西加,打死他們。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殺死的還多。」 在伯和侖下坡,神幫助以色列人作戰,從天降下大冰雹在敵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獻,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亞述人文獻中,都曾提及神祇用「天上的石頭」來與敵軍作戰。384敵軍陣腳大亂,也常以此為解釋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現在春天。385而冰雹也預示了後來用來封住盟軍首領洞口的大石頭(18節,希伯來文為同一個字)。──《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和華……降: 巴勒斯坦地區不常下冰雹,然而,一旦下起來,便會極其嚴重地損壞農作物。在聖經中,冰雹是神的審判工具(出9:13~34;賽28:2,17;結38:22)。有人視今日漫延於世界各地的罪惡是理所當然的,視神的審判與神的聖潔為虛妄。然而神以火焰般的眼目遍查全地(啟1:14),收割時,必會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啟22:12)。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亞西加」:字義是「被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瑪基大」:字義是「牧人之地」。與「亞西加」相距甚遠,很可能是五王的軍隊被整個趕散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從「天上」降大冰雹在他們身上:「諸天」(heavens)或「天空」(sky)。──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大冰雹」:「大的石頭」。七十士譯本翻譯為「冰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1~12】從基遍到亞雅侖平原,為一條很長的谷道,稱伯和侖上坡。掃羅和約拿單在密抹打勝仗追趕非利士人,也是走此谷道。記在《雅煞珥書》上的約書亞的禱告,表達著以色列人切望天亮前趕到敵營的心情,讓對方措手不及。所以有“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侖谷”的話。 《雅煞珥書》為以色列人歌頌英雄和戰跡的史詩集,現已散佚(參撒下一18)。――《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12】「當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侖谷。”」 第12a與14節構成框架,中間是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跡。這兩處都提到神為以色列爭戰的特殊之日,伯和侖下坡向西進入亞雅侖谷。在此戰爭激烈地進行,約書亞要日頭在東邊的基遍停住(希伯來:do^m),要月亮在西邊的亞雅侖谷停住。386由這些天上光體的位置看來,當時正是一清早,太陽和月亮同時可以看得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從基遍到伯·和侖大約10公里,約書亞追趕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是黎明,站在伯·和侖隘口的山頂可以看見東面基遍初升的太陽,也可以看見掛在西面亞雅倫穀上空的下弦月。所以約書亞禱告之後,就向百姓宣告神要讓日頭「停在基遍」(12節)、月亮「止在亞雅侖谷」(12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許多人想用自然現象或科學理論去解釋這超長的一日,但並沒有必要,因為神跡就是神超自然的介入。以色列人從基遍向西沿著「伯·和侖的上坡路」(10節)追趕五王聯軍到亞雅侖谷,再向南經過「亞西加」一直追到「瑪基大」(10節),全程大約80公里,光行軍就要17小時,加上爭戰、休息,需要將近兩個白天的時間,所以神要讓「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13節),才能「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節)。這「是因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14節),成就祂自己所定意的計畫。──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雅崙」谷:字義是「鹿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停在」:「靜默」、「靜止」。 10:12 的「停在」、「止在」,和 10:13 的「停留」原文都是此字(SH 1826),10:13「止住」,原文只有「站立」、「停留」的意思(SH 597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12基遍在東方,亞雅崙谷在西面,所以此時是日出月落(大清早)之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12 準確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學者間有許多爭議,可能的解釋是:a.把「停在」,當成是「靜默」,解釋成「黯淡」的意思。含義是約書亞祈求使黑夜可以長一些,讓以色列軍隊可趕得上黎明前到達戰場,藉以突擊敵人。b.天體真的運轉緩慢多了一天。c.日蝕的自然現象所致。d.大冰雹引致的日月無光。e.太陽光線有一種不尋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爭戰的時間。上下文看起來b.應該比較可能。因為 書 10:13
,就可知道其他解釋無多大真確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2~13】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 因約書亞的禱告,日頭停住的奇跡,引來了各種不同的解釋:①主張地球真的放慢了旋轉速度,因此在地球的日曆中完全漏了一天,並試圖在埃及、中國或印度的文獻中找出其證據;②認為“停住”的希伯來語具有“止住”之意,主張太陽停止發光了。以色列軍隊因太陽所發的熱氣而難以爭戰,此時神用雲遮掩其光;③認為日落之後日光折射,依然照亮了戰場;④認為這是一首希伯來詩(12節),主張詩意地表達了神賜力量給以色列軍隊而使之獲勝,半天就打完了一天的仗。我們無法知曉在上述見解中正確的是哪一個。我們所能確信的是,用話語造天地萬物的神,只要他願意就能成就一切事情。神要藉著這件事向全地宣告自己為子民以色列所施的至高權能。並且,也藉此向外邦顯明崇拜日月之神可憎行為的虛妄性。雅煞珥書: 字面意義是“義人之書”,並不是正典,未能傳到今天。這本書用詩的形式記錄了偉大人物或事件,收錄了以色列的戰爭史或古代英雄故事<代下35:26,27,聖經所論及的材料、文書>。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12~14】有關這現象的觀點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的觀點假設地球的正常轉動緩慢或停頓下來,以至那天有更長的時間(多了12或24小時)。神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以色列人的仇敵有機會在晚上休息和重組之前,讓約書亞的軍隊把他們徹底打敗。“停留”(13節)在希伯來文是一個表示動作的動詞,顯示地球減慢或停止它的自轉(那並不會影響地球繞太陽轉動的運轉)。第14節指出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日子。第二類觀點包括了認為地球沒有不規則地轉動的各種看法。其中一種看法指出當時陽光因某種不尋常的折射而使白天延長了。這樣,那天的白天是延長了,但整日的時間卻沒有增加。另一個看法認為昏暗的時間延長了,好讓約書亞的軍隊免受熾烈陽光的暴曬,而這現像是由於神不尋常地在夏天降下冰雹。這看法認為第13節的“停留”是“靜止”或“停止”的意思,指太陽是被暴風雨籠罩,而當天並沒有時間的增加。第12至15節是引述“雅煞珥書”,那是歌頌以色列英雄的歌集(另參看撒下一18)。――《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禱告求神使日頭停在東邊的基遍,月亮停在西邊的亞雅侖谷。這禱告可有二解釋:祈求日間時間延長,或是夜間時間延長。和合本的翻譯屬前者;其實13節之「下落」原文也可解作「上升」,「不急速下落」即指太陽遲遲不升起。――《串珠聖經注釋》 ◎ 10:12~13 記載的神蹟雖然沒辦法100%確定細節是什麼,但是10:14
肯定神應允這個禱告是個空前的事情,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Neither before nor since has there ever been such a day, when the LORD acted on words spoken by a man(這是空前絕後的一天,當雅威聽人的話語行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2~14 基遍之戰 太陽真的停住了嗎?是不是誇張的文學手法?】 太陽怎能停住不動?就地球而論,太陽當然是不動的──乃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不過我們不要因為這卷書的遣詞用字,就懷疑這個神跡,因為大家都習慣說太陽升起和落下,我們總不至於對地球和太陽的運行混淆不清。這段的重點不在於神使用甚麼特別的方法,把時間延長,而是在這一天白天的時間確實延長了。 對這件事有兩種解釋:(1)照希伯來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轉動而緩慢下來,使約書亞有更多的時間作戰。(2)太陽光線有一種不尋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爭戰的時間。不管神用了甚麼方法,聖經明確地說明,神用神跡使這一日延長;而祂的介入,也使戰爭變得對百姓有利。──《靈修版聖經注釋》 【書十12~14 太陽真的停住了嗎?是不是誇張的文學手法?】太陽怎能停住不動?就地球而論,太陽當然是不動的──乃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不過我們不要因為這卷書的遣詞用字,就懷疑這個神蹟,因為大家都習慣說太陽升起和落下,我們總不至於對地球和太陽的運行混淆不清。這段的重點不在於神使用甚麼特別的方法,把時間延長,而是在這一天白天的時間確實延長了。 對這件事有兩種解釋:(1)照希伯來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轉動而緩慢下來,使約書亞有更多的時間作戰。(2)太陽光線有一種不尋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爭戰的時間。不管神用了甚麼方法,聖經明確地說明,神用神蹟使這一日延長;而祂的介入,也使戰爭變得對百姓有利。──《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12~14 日月如何能在天當中停止?】 答:當亞摩利五王合攻基遍的時候,因基遍人與以色列人立了和約,要求約書亞起來援救。約書亞向神禱告呼求,日頭要停在基遍,月亮要止在亞雅山谷。於是蒙神垂聽,使日月停留止住,「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因此日子延長,以致約書亞殺敗敵人,大獲全勝。這樣的神跡,是寫在已喪失的猶太史記雅煞珥書上。(書十13,有人以為這是詩歌書,參撒下一18)。類乎埃及的三天黑暗(出十21~23)。日影為希西家王後退十度,(王下廿8 11,實卅八4—8,代下卅二24)。明星引導博士拜主(太二2 9~11)。並主耶穌釘十架,遍地黑暗之事,(太廿七45)。這些都是神自己所行的奇妙作為,因神創造日月星辰,就能行出大能止住天體的運行。(創一14~18,哈三11)。據科學家李梅博士Harry Rimmer證明,猶太曆四月十一日(西曆七月廿二日),如果照人的肉眼看來,日頭停在基遍,(北緯31度51分——距耶路撒冷西北約十英哩,是一座大城),月亮止在亞雅山谷內,(距耶路撒冷西北39裡之一鑽),非常正確。美國耶魯大學脫勞德教授C.A Trotter,在1890年曾著一本專書證明。以精密的天文計算,地球按照規律的進行來說,相差24小時。並且他與一些天文學家,因辯論神的話「約有一日之久」,核算在約書亞的時代,只有23小時又20分鐘,不是十足的一天。所以再讀聖經,得知猶太王希西家病得要死的時候,神聽了他的禱告,曾應許為他延長壽數十五年。神給他看一個兆晷上,向前進的日影,往後倒退十度,(王下廿1—11,賽卅八4~8),這裡十度恰是40分鐘。於此前後所說,計算便是一天的時間,令人相信聖經記載真確無比。──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書十12~14 根據約書亞記十12~14的記載,「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這事怎樣解釋呢?(D*)】 約書亞記記載了多個神跡,其中最值得討論及最引人爭議的就是在基遍之役中,白晝的時間延長了二十四小時(書十12~14)。有人題出反對意見,認為若地球突然停止自轉二十四小時,整個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物均會遭受難以想像的災害。至於那些相信神無所不能的人,便會堅稱神有能力防止這些災害,使自然律暫時失效。然而,根據聖經希伯來原文,我們似乎沒有絕對必要去認定地球突然停止自轉。第十三節指出日頭「不急速下落,約有一天之久」。其中「不急速」的字眼,似乎是指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以四十八小時作一次自轉,而非平常二十四小時。
埃及、中國及印度都記載有一次「長日」,這可支持上述推論。根據嚴夏利(Harry
Rimmer)的報告,有某些天文學家已作出結論,認為在我們的天文曆中少算了一整天。嚴夏利指出,哈佛天文臺的白加榮(Pickering)將這少算的一天追溯至約書亞時代,而耶魯的托頓(Totten,C.A.)亦持相同意見(參看芮百納Bernard Ramm,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rure[Grand Rapids: Eerdmans,1954],P.159)。芮氏於其著作指出,他不能使這份報告存入檔案,可能是因為大學的有關部門不希望把這類記錄存入他們的檔案中。
此外,解釋約書亞記十12~14尚有另一可能性,是對dom作出略為不同的解釋(dom這個字在KJV中翻譯成「你站住」)。這個字通常解釋作靜默、停止或止住。因此,格蘭威治的莫達斯(E.W.Maunders)及普林斯頓的威羅拔(Robert Dick Wilson)提出以下解釋:約書亞的祈禱是懇求不要讓太陽所散發的熱力照射在戰場作戰的士兵身上,使他們在有利的情況下作戰。緊接著戰爭的一場大冰雹,使上述觀點獲得一些憑據,受到那些向來不提出問題的人士所支持。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第十三節似乎更支持「長日」的說法——「……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
奇裡及德裡茲(Keil and Delitzsch,Joshua,Judges,Ruth,p.110)則認為,以色列人及約書亞能在「長日」中完成兩天的工作,假如對他們來說,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令白晝延長,那麼,經文所指的就是一個以神奇的方式而導至的「長日」。假如地球自轉仍保存其計算時間的功能,那麼,奇裡及德裡茲就難以解釋地球是否以一般的速度來自轉。他們又題出另一個解釋:神以折射的方法使地面保持光亮,當正常的日頭下落的時間來臨了,神便特別利用光線的反射,使人們仍能看見周圍的事物。 白曉則提出另一個解釋(Hugh J.Blair,"Joshua,"in Guthrie New Bible COmmentary,p,244),他認為約書亞祈禱時,仍是早上,因為月亮還在西邊,而太陽亦在東方。冰雹下降時,地面上有一段長時間是黑暗的,使以色列人可以趁此機會來突襲敵人。乘著這個機會,以色列人將敵人完全擊潰;那麼就應該說約書亞記記載了一個「長夜」,而非「長日」。上述解釋,完全是威羅拔及莫底斯的觀點。若採納了這項解釋,則地球毋須停止轉動。然而,參看約書亞記十13,就可知道上述解釋無多大真確性。──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書十13】「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這事豈不是寫在雅煞珥書上嗎?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 雅煞珥書可指“正直的書”。聖經在撒下一18節也提到這卷書,可能是以詩體記載的歷史文集。聖經有許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經卷,也引過詩歌、口述和筆錄的資料。現今沒有以這為名的書,肯定這不是默示的書卷。——馬唐納《約書亞記》 關於“日頭在天當中停注”約有一日之久,解經家有好幾種解釋:1,這段經文(12~15節)是引用《雅煞珥書》上的詩句,只應當作比喻看;2,是一件歷史事實,地球停止正常轉動,給以色列人充足時間追趕敵人,使無喘息機會;“停注”在原文不是指停止不動,而是地球在軸心上的轉動減慢,並不影響饒日而行的運動;3,太陽光線的不尋常的反射,使白天的時間增長,但一天的時間仍舊;4,用雲彩等遮擋酷熱的太陽光線,整日天氣降涼,可以一直追殺敵人到下午。天且降冰雹,打死敵人比用刀殺的還多。 耶和華神當然有行此神蹟的能力,因宇宙在祂的管理中。此事如何發生雖不容易瞭解,但依聖經所記,明顯有神大能的手作用其上(14節)。――《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雅煞珥書」:為歌頌以色列古代英雄的詩歌。――《串珠聖經注釋》 「雅煞珥書」(13節)可能是古代以色列的詩集(撒下一18),現已失傳。 9~15節是概述南方戰役,16~43節是詳述南方戰役,兩者都是以回到吉甲(15、43節)為結束。──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雅煞珥書」:原文是「正直人之書」、「正義者之書」。照撒下 1:18 記載,這本書紀錄了大衛的「弓歌」,因此不可能是大衛時代之前就寫成。而相對的,這一段約書亞記經文也不可能在大衛時代前寫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3 雅煞珥書沒編入聖經中,其權威性如何?】雅煞珥書(在撒下1:18也提到這卷書)可能是以詩體記載的歷史文集。聖經有許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經卷,也引過詩歌、口述和筆錄的資料。因為神引導作者選用這些資料,其信息就具有神的權威性。──《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14】「在這日以前、這日以後,耶和華聽人的禱告,沒有像這日的,是因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 耶和華聽人的禱告: 至高之神垂聽低微卑賤之人的禱告,這一事實給聖徒帶來莫大的確信與安慰。禱告是進入祝福的門,亦是開啟神寶庫的鑰匙<路11:1~13,正確的禱告生活>。與約書亞相同,以利亞亦是與我們擁有同樣性情的人,但他藉著禱告可使雨停,亦可使雨降下(王上17:1;18:1;雅5:17,18)。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15】「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回到吉甲的營中。」 ◎七十士譯本沒有 10:15 ,因為距離的關係以色列人可能沒有回到吉甲。 【書十16】「那五王逃跑,藏在瑪基大洞裡。」 ●那五王「逃跑」:SH 5127 ,和 10:11 用的動詞一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16 的「畫面」和前一幅(
10:10~15 )一樣,此處不是講所有的敵軍軍隊,而是指他們的五個首領。「瑪基大」是 10:10 提到三個主要戰場(「伯和崙」「亞西加」「瑪基大」)之一。其中「伯和崙」和「亞西加」出現在 10:11~15 ,如今「瑪基大」再度出現在 10:16 ,將整個故事框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6~17】這裡的「畫面」和前一幅一樣,一開始便用動詞「逃跑」(希伯來:nu^s)。此處不是講所有的軍隊,而是指他們的五個首領。瑪基大讓人想到第10節,就是三個主要戰場之一。其中兩個出現在11~15節的「畫面」。如今第16節出現了所餘最後一處的地名。同一句話,藏在瑪基大洞裡,出現了兩次。動詞「藏」(希伯來:hb~)在本段落的最後一節中再度出現,將整個故事框住。第16、17節也重複提到五個王。這件事預告了28~40節的事──每征服一個城,便將其中的王處死。這些本來領先全軍的王,如今躲了起來。以色列的軍隊有神的能力幫助,便能如此。──《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十17】「有人告訴約書亞說:“那五王已經找到了,都藏在瑪基大洞裡。”」 藏在瑪基大洞裡: 瑪基大是位於耶路撒冷西南32公里處的城邑,五王為了保住性命而藏在瑪基大附近的一個洞穴中。儘管他們以為在安全的藏身之處(27節)。然而,他們還是被發現了。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18】「約書亞說:“你們把幾塊大石頭滾到洞口,派人看守,」 大石頭,請參第11節的注釋。在約書亞的指揮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為,也用到圓形大石。而洞口的大石頭,在第27節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這些首領的監牢,後來又成了他們的墳墓。──《丁道爾聖經注釋》 ◎「幾塊大石頭滾到洞口」:當時有些傳統故事,內容是把大石頭滾到仇敵躲藏的洞口,目的是要把仇敵餓死。此處,約書亞吩咐在封石後派人看守的原因,是要其餘的人繼續去追擊敵人以殲滅之,而不要受找到敵國君王事件的影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19】「你們卻不可耽延,要追趕你們的仇敵,擊殺他們盡後邊的人,不容他們進自己的城邑,因為耶和華你們的 神已經把他們交在你們手裡。”」 這一段話有三個目的。第一,它與11~15節描述的行動類似,是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而不是從神的角度來看。約書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耽延」(或譯「停住」;希伯來:`md),所用的動詞與神在第8節給約書亞的應許相同,無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這個字也與日頭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關(13節)。描述日頭不急速下落的同一個動詞(希伯來:labo~),在此則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敵進自己的城邑。天上的星體、地上的軍隊,都聽從了約書亞的命令。這兩者的背後乃是神的應許,祂已經將仇敵交在以色列的手中(8、19節)。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應許,便得到了勝利。以色列人大大的殺敗他們(10節),這句話在20節又重複了一次。──《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容他們進自己的城邑: 這是藉著封鎖敵人的根據地,防止敵軍再度聯手的戰略。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不容他們進自己的城邑」(19節),是因為敵軍主力如果「進了堅固的城」(20節),攻城作戰就會曠日持久,所以約書亞要求盡可能在野外殲敵。「堅固的城」(30節)原文是「有堡壘的城」。──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百姓既然知道神已經讓「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13節),並且「已經把他們交在你們手裡」(13節),但「卻不可耽延」(19節),反而要更加努力地「追趕你們的仇敵」,「不容他們進自己的城邑」。這正是與神同工的原則:把一切交托給神,不等於人可以推卸責任;既然知道有神的預定,人就更加不可懶惰懈怠,反而要更加勇敢地傳福音(徒十八9~1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不可「耽延」:SH 5975,和
10:8 神給約書亞的應許「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的動詞「站立」是同一個字。和 10:13 「月亮止住」的「止住」,「日頭在天當中停住」的「停住」也是同一個字。──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有人認為,此字指出不管是天上的星體、或地上的軍隊,都按照神的應許聽從了約書亞的命令。在此( 10:19 )指以色列人應也聽從神令,不可容仇敵進仇敵自己的城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19 約書亞再次強調神「已經把他們交在你們手裏」,用的時態是完成式。 【書十20】「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大大殺敗他們,直到將他們滅盡,其中剩下的人都進了堅固的城。」 ●「堅固的城」:「有堡壘的城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剩下的人」:原文直譯是「倖存者(都)逃脫」,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some fugitives who escaped(得以逃脫的餘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20 「以色列人大大殺敗他們」是 10:10 的再次重複。──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20 所提到的「滅盡」,應該是一個概略的說法,因為同一節中就提到還有人逃回「有堡壘的城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1】「眾百姓就安然回瑪基大營中,到約書亞那裡。沒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饒舌。」 眾百姓就安然回瑪基大營中: Living
Bible將“安然回”譯成儘管他們以為在安全的藏身之處(27節)“無一人傷亡地回”。因此,這暗示以色列不流血就獲勝了。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神對其子民無微不至的照料(詩17:8)。不管是昨日還是今日,神永不改變,因此,今日的聖徒也當除去一切憂慮,為了完成神所賦予的使命而壯膽奔跑(詩31:4;約14:1)。 沒有一人……饒舌: 這是以色列的格言,含意與“連狗也不敢向他們搖舌”相仿(出11:7)。神將以色列的名聲與榮耀高舉在萬邦之上,使任何人都不能非難或嘲笑以色列。神既可以使人降卑,亦可以把人高舉(撒上2:7)。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饒舌」:原文是「磨利舌頭」;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snarled at(咆哮、怒罵)」。──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21 「回瑪基大營中」:顯示此時瑪基大應該是前進基地,以色列人為了南征沒辦法回到吉甲營地,所以在此紮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2】「約書亞說:“打開洞口,將那五王從洞裡帶出來,領到我面前。”」 【書十23】「眾人就這樣行,將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侖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磯倫王,從洞裡帶出來,領到約書亞面前。」 【書十24】「帶出那五王到約書亞面前的時候,約書亞就召了以色列眾人來,對那些和他同去的軍長說:“你們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他們就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 “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是完全把他們征服的表示。――《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指已將敵人完全降伏。考古學在埃及、亞述發現很多古代浮雕,證明古時確有此風俗。――《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把腳踏在 ...... 頸項上」:象徵把這些王完全制服。――《串珠聖經注釋》 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 約書亞將敵軍一網打盡之後,處罰了五王。這亦是踐踏掌權的如同踹泥一般(賽41:25)。令地上的所有君王懼怕耶和華神之懲罰(詩76:12)。用腳踏頸項就是使之成為腳凳,意味著完全的勝利(王上5:3;詩110:1)。目睹此番情形的以色列百姓會大震士氣,亦會提高對罪惡的警覺。使迦南列族依次屈服在以色列面前的神,日子一滿,必會使所有生命屈膝在耶穌面前(腓2:10)。耶穌藉著十字架的勝利,踐踏了所有敵對神而自高的仇敵(詩91:13),並賜同樣的權柄給凡相信且順服他的聖徒(路10:19)。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24節)是古代中東的戰爭慣例,表示得勝者制伏了俘虜。──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軍長」:「戰爭指揮官」,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提到以色列人中有「戰場指揮官」這個職務。──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24 「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是一個當時很常見的傳統風俗,這樣做的用意是表明已經將敵人完全降服。考古學家確實有這樣的風俗(在埃及、亞述發現很多刻著這樣內容的浮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10:24 「腳踏」的舉動對以色列人來說有雙重意義,一方面象徵征服這幾個王的完全成功,另外也激勵他們要進一步在迦南地取得更多的勝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4 腳踏在王的頸項上是甚麼意思?】把腳踏在仇敵的頸項上,是古代近東的軍事慣例,表示得勝者制伏了俘虜。這些驕傲的王曾經誇耀武力,現在全以色列人都看出,神遠超乎世上一切的軍隊。──《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25】「約書亞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應當剛強壯膽。因為耶和華必這樣待你們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敵。”」 神勉勵約書亞「不要懼怕」(8節;一9;八1),約書亞也勉勵部下「不要懼怕」(25節)。一個屬靈的領袖,應該借一切機會把從神而來的信心傳遞出去,幫助同工的眼目轉向神、「剛強壯膽」(25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0:25 這段約書亞對大家講的話讓人不禁想起 1:7,9 神激勵約書亞所講的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6】「隨後約書亞將這五王殺死,掛在五棵樹上。他們就在樹上直掛到晚上。」 ◎ 10:26 強調五王是首先被殺,然後才掛在樹上(懸屍)。可見 10:26與處死無關,而是對待屍首(曝屍)的方法(可對照 撒下 21:12 與撒上 31:10 的比較)。屍首被丟在這些王曾躲藏的洞內,表示沒有被安葬,算是能給敵人最高的羞辱,因為當時大部民族都認為埋葬得體與及時與否能夠影響死者來生的幸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6 曝屍】列王首先被殺,然後才掛在樹上。可見本節與處死無關,而是對待屍首的方法(見:撒下二十一12與撒上三十一10的比較)。很多學者相信它所指的是將屍體插在刑架上,類似後世亞述和波斯的作法。埃及偶爾亦有曝屍的作法。曝屍代表最後一次的侮辱和褻瀆(見:賽十四19~20;耶七33,八1~3),因為古代大部分民族都認為埋葬得體及時,能夠影響死者來生的幸福(見八29的注釋)。——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27】「日頭要落的時候,約書亞一吩咐,人就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他們藏過的洞裡,把幾塊大石頭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把屍首……幾塊大石頭放在洞口: 巴勒斯坦的地表多由石灰岩形成,自然會有很多洞穴。這些洞穴常用來作墳墓(創23:19;約11:38)、避難所(創19:30;撒上13:6;王上18:4)、谷倉或飼養家畜的房子。五王作為避難所躲藏的洞穴竟成了他們的墳墓。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日頭要落的時候」(27節)指這超長一天的傍晚。即使是在歡慶得勝的時候,約書亞也沒有忘記順服神的命令,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27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0:27 在日落前把屍首取下來的法律背景在 申 21:22~2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8】「當日約書亞奪了瑪基大,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和王,將其中一切人口盡行殺滅,沒有留下一個,他待瑪基大王,像從前待耶利哥王一樣。」 【書十28~29】約書亞繼續向南方諸城進攻,先取瑪基大,盡滅其人口。接上十立拿、拉吉和基色王及隨從他來助拉吉的人。(基色是南部諸城中最強大的城邑,後由埃及人攻取,當作所羅門王的婚禮(王上九16)。接上攻陷希伯侖,再轉西南,攻打底璧,奪取其地。――《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28~40】約書亞這時使用閃電似的突襲來攻擊死海以西、迦南南部的重要城市。“瑪基大”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面約二十英里(32公里)以外(28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在28~39節的戰役清單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了「盡行殺滅」(28節),表明約書亞和百姓不折不扣地遵行了神的命令(九24)。順服神的權柄,正是神的百姓得勝的保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遍獲救打敗五王之後,約書亞趁熱打鐵、揮師南下,先後攻佔以下諸城: 10:28 瑪基大 10:29~30 立拿 10:31~32 拉吉 10:34~35 伊磯倫 10:36~37 希伯侖 10:38~39 底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8~43】約書亞控制了具有戰略價值的伯和侖和亞雅倫谷後,繼續揮軍攻取鎮守南部和海濱低地的要塞
: 瑪基大(29)、立拿(29, 在亞西加以西約六公里──四英里)、拉吉(31),伊磯倫(34)、希伯侖(37)及所屬諸城邑、底璧(38, 在希伯侖西南十九公里 ── 十二英里)及所屬城邑。至於耶路撒冷及基色(33, 在亞雅侖谷口)則沒有被克服。――《串珠聖經注釋》 迦南南部的地理背景。在征服迦南的這場戰爭中,基遍之戰是決定最後勝利的關鍵一戰。彰顯在基遍之戰中的神的大能鼓舞了整個以色列的士氣,以色列連戰連勝。因此,有人說基遍之戰是決定人類歷史的一場戰爭。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29】「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從瑪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瑪基大」:字義是「牧人之地」,為前往拉吉路上的小鎮,有學者認為是位於澤塔幹河(Wadi
Zeita)畔的博納特遺址(Tell Bornat),其位置是把守希伯侖前往海岸最佳路線的戰略性地點。此外亦有其他學者認為貝達丘廢墟(Khirbet Tell el~Beida,東面8公里,拉吉東北14公里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立拿」:字義是「鋪過的道路」可能是Tell es~SaFi,幾乎是拉吉正北,相距約11公里。這個地方接連猶大高地和非利士平原,十字軍給這地方的名字作Blanchegarde,顯示這處地方的獨特性,且在它與平原相距19公里的另一邊便是亞實突,可見其位置的重要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29 立拿】瑪基大前往拉吉路上的小鎮立拿,通常被考證為位於澤塔幹河(Wadi Zeita)畔的博納特遺址(Tell Bornat),其位置是把守希伯侖前往海岸最佳路線的戰略性地點。這遺址雖未有挖掘,勘測卻發現了一些晚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文物。此外亦有其他學者認為東面五哩,拉吉東北九哩外的貝達丘廢墟(Khirbet Tell el~Beida),才是立拿的遺址。——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30】「耶和華將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裡。約書亞攻打這城,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沒有留下一個。他待立拿王像從前待耶利哥王一樣。」 【書十31】「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從立拿往拉吉去,對著拉吉安營,攻打這城。」 「拉吉」(31節)是迦南地南方的主要堡壘,最為堅固,所以「第二天」(32節)才攻取。其他各城大都是「當日」(28、35節)攻取的。──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是目前的Tell ed~Duweir,位於希伯崙西邊20多公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2】「耶和華將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裡。第二天約書亞就奪了拉吉,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奪」:字義是「捕捉」、「抓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3】「那時基色王荷蘭上來幫助拉吉,約書亞就把他和他的民都擊殺了,沒有留下一個。」 「基色」(33節)扼守亞雅侖穀西面的入口,並不在約書亞進軍的路線上。基色王前來幫助拉吉,所以約書亞就消滅了他們,但並沒有立刻前去攻佔他的城市(十六10)。──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色」:字義是「部分」,遺址為Tell el Jezer(耶塞廢邱),位於西方往耶路撒冷的要道(距離約30公里),對其有重要戰略意義。 王上 9:16
記載這座城被埃及佔領作為法老女兒的嫁妝。 士 1:29 記載「以法蓮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荷蘭」:字義是「崇高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此處沒提到以色列人佔領基色,只提到基色王和基色軍被擊殺。此處的「擊殺一切人口」一類的話,常常出現在當時的文獻中,如:馬尼他石柱寫著,「以色列被滅盡,不再有後代」,西元前第九世紀的摩押石柱上面刻著米沙王的話說:「以色列從今以後徹底滅絕了。」。但事實上以色列人並沒有「完全絕滅」,這只是當時習慣的一種誇勝說法,表示戰爭是得到了壓倒性的勝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3 基色】基色的遺址是哲色遺址(Tell
Jezer),這遺址占地三十三英畝,位於亞雅侖谷西端,距離本段的軍隊集結地二十五至三十哩。其軍隊雖失敗,城卻未被攻取(參看十六10)。法老梅雷他攻取諸城的名單中包括了基色。它也是亞馬拿書函中最重要的迦南城市之一,文獻中有十封信件,是君王雅帕胡寫給法老的。這遺址曾經進行大規模挖掘。其中銅器時代的城牆十分厚重,在該時代末期毀於大火(大概是主前十五世紀于杜得模斯三世手下)。晚銅器時代繞城的牆壁厚十二至十四呎,高度超過十五呎。——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34】「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從拉吉往伊磯倫去,對著伊磯倫安營,攻打這城。」 ●「伊磯倫」:字義是「似小牛」。應該是目前的Tell Aitun或是Tell~el~Hesi。如果是後者,是位於迦薩通往耶路撒冷的大道上,控制了從撒非拉下來的山谷之地,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性的城,尤其是因為它很接近非利士平原的邊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5】「當日就奪了城,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人。那日約書亞將城中的一切人口盡行殺滅,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 ●「盡行毀滅」:原意是「滅絕」、「完全毀壞」,此字在 10 總共出現六次( 10:1,28,35,37,39,40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6】「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從伊磯倫上希伯侖去,攻打這城,」 ●「希伯崙」: 15:13~14 說是迦勒趕出當地的亞納族人,士 1:10 說「猶大人去攻擊住希伯崙的迦南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6 希伯侖被毀】有關希伯侖的一般討論,可參看十章3節的注釋。由於晚銅器時代的文化層尚未在希伯侖發現,考古學不能提供什麼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滅城的資料。由於現代希伯侖市是建於古城原址之上,很多地方都不能進行挖掘。——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37】「就奪了希伯侖和屬希伯侖的諸城邑,用刀將城中的人與王,並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擊殺了,沒有留下一個,是照他向伊磯倫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盡行殺滅。」 “王”指希伯侖城的王。十23及26節說約書亞殺了希伯侖王(在五王之內),此處的希伯侖王是新登位的王儲。――《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希伯倫王何鹹」在五王之戰中已經被殺(26節),在南方戰役中被殺的希伯侖王可能是繼任者(37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38】「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回到底璧,攻打這城,」 ●「底璧」:字義是「聖所」,有考古學家認為是Tell Beit Mirsim,在希伯侖西南21公里,拉吉南11公里。但後來最新考古資料則傾向認為底璧是現代的拉布德廢墟(Khirbet Ra~bud),是晚銅器時代迦南人的設防城,居高臨下,位於希伯侖和別是巴之間的希伯侖幹河(Wadi Hebron)之上。15:16~19 士 1:10~15 說是迦勒攻擊底璧的居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38 底璧】底璧是現代的拉布德廢墟(Khirbet
Rabud),占地十五英畝,位於希伯侖西南約八哩之處。這個晚銅器時代迦南人的設防城,居高臨下于希伯侖和別是巴之間的希伯侖幹河(Wadi Hebron)之上。當地挖掘只限於兩壕,因此不能提供什麼約書亞滅城的資料。——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39】「就奪了底璧和屬底璧的城邑,又擒獲底璧的王,用刀將這些城中的人口盡行殺滅,沒有留下一個。他待底璧和底璧王像從前待希伯侖和立拿與立拿王一樣。」 【書十40】「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高原」:應作「低地」,即山地與沿海之間的山麓。 「山坡」:指向東對著死海的山坡或向西對著沿海一帶的山坡。――《串珠聖經注釋》 「全地」(40節)指迦南地的南方,這些地方後來成為猶大支派的產業。「山地」(40節)指南方的猶大山地。「南地」(40節)指猶大山地南邊的乾旱曠野。「高原」(40節)原文是「低地」,特指猶大山地和沿海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示非拉 Shephelah」,是後來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長期爭戰的地方。「山坡」原文是「低地、狹谷」,指猶大山地與非利士地之間的平原和坡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40節),這是強調百姓向神的順服。但神並沒有要用火焚燒這些城市(十一1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這些城市的王有些已經都被關在瑪基大洞中了,但此處還是提到希伯崙的王(單數) 10:37 ,底璧的王(單數) 10:39 ,可能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或者這些王是新接任的領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此處著墨的是一些比較主要的軍事勢力,下一段則是提及以色列清除殘餘的抵抗力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全地」:「全地」、「全國」、「全疆界」,指的應該是「迦南地南半部的全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山地」:應該是指「猶大山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南地」:原意是「乾旱」、「燒焦」,指耶路撒冷以南、死海西南方的曠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高原」:「低地」,指「猶大山區之西的地帶」專門用語,原文作「雪非拉」(Shephela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山坡」:原文是「坡」,指「猶大與非利士地之間的平原和坡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40 征服的地區和範圍】本段所述的全部都是山地南部和薩非拉南部的城市。經文沒說他們攻打基色、耶路撒冷等城。本節的描述包含了整個地區。控制這地區的諸王既被擊敗,全區就歸以色列所有。在征服的敘述中用誇張的字眼形容毀滅的徹底,是很平常的事。在約書亞記十五13~16的經文中提到希伯侖和底璧仍有居民,充分顯出本節具有誇飾成分。法老梅雷他的碑文宣稱以色列的後裔沒有一人存留,米沙碑文形容以色列徹底永遠滅亡,用的也是這種渲染手法。赫人、埃及、亞述的戰役記述中,也有這種形容軍事勝利的修辭手法。這並不表示記述有失准、欺騙、誤導的意思,因為這種形容戰跡的手腕是人所共知的,任何讀者都能看出。——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40~41】加低斯巴尼亞在尋的曠野(距別是巴83公里),迦薩在埃及邊界上為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於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過的歌珊地,而是南地東域的統稱。自加低斯巴尼亞朝北至迦薩為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為新土的東疆,本節是說,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已盡入以色列人掌握。“一時殺敗”為在一次戰役中完成此舉之意。 “盡行殺滅”為籠統講法,只在某些城市實行,比較十一16~20;二十一44~45.《士師記》一27~33載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邑。約書亞在中部與南部的戰役中已取得軍事上的控制,但未完全消滅迦南人。――《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 10:40~43 對約書亞的南征戰況作了總結,此時以色列人勢如破竹、節節勝利,一舉拿下了迦南地的南方。這段所述的全部都是山地南部和雪非拉南部的城市,看似包含了整個地區,控制這地區的諸王既被擊敗,全區就都歸以色列所有。然而,在這段經文並沒說他們攻打基色、耶路撒冷等城,
在 15:13~16 的經文中提到希伯侖和底璧仍有居民,在士師記
士 1:27~33 也記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市名單,充分顯出本段「盡行殺滅」的說法( 10:40 )具有誇飾成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41】「約書亞從加低斯巴尼亞攻擊到迦薩,又攻擊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南方一帶正符合約書亞記一4所記的南方邊界。加低斯巴尼亞是和西乃曠野交界之處。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進入迦南的地點,但他們卻在那裡遭逐回(民十四)。迦薩代表和埃及在西邊的交界。在歷史上,一離開埃及之後,頭一個碰到的迦南人之城,就是迦薩。404歌珊並不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前所住的那片地,而是約書亞記十一16的歌珊,和十五51相關。如果這城是指邊界,可能是指東南方朝向死海和南地的界線。最後一座城,基遍,是指山地一帶,就是戰爭開始之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次進一步向南面和西面進攻。“歌珊”。不是埃及的歌珊,而是迦南南部的一個地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這是南部戰役攻取之地的大概範圍。 「加低斯巴尼亞」:在別是巴以南約八十九公里(五十五英里)。 「迦薩」:在希伯侖以西約五十公里(卅七英里)。 「歌珊」:大概指南巴斯坦地。 「基遍」:為北部的界限。――《串珠聖經注釋》 「從加低斯·巴尼亞攻擊到迦薩,又攻擊歌珊全地,直到基遍」(41節),是南部戰役攻取之地的大概範圍,正符合迦南地的南方邊界(一4)。「加低斯·巴尼亞」是曠野的邊界。「迦薩」是從埃及順著沿海大道進入迦南的第一個城市。「歌珊」不是埃及的歌珊,而是迦南南部的地名(十一1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0:41 記載的是南方邊界,也就是
1:4 所說「赫人的全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加低斯巴尼亞」:字義是「神聖的」,在尋的曠野( 民 20:1 33:36 ),距別是巴83公里,代表應許地尼革地區和西乃曠野的邊界。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進入迦南的地點,但他們卻在那裡遭逐回( 申 9:2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迦薩」:字義是「強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歌珊」:字義是「拉近」,此處指的是「巴勒斯坦南部一區, 介於迦薩與基遍之中」,但實際位置不明;和埃及的歌珊不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41 加低斯巴尼亞到迦薩】加低斯巴尼亞代表應許地尼革地區和西乃曠野的邊界。迦薩(正北面約六十哩外)則代表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和西乃半島埃及屬地之間的邊界。這兩個地點形成應許之地西南方的疆界。——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41 歌珊直到基遍】如十一章16節和十五章51節所示,「歌珊」不是指埃及三角洲同名的地區,而是猶大山地的一個區域,山地盡南面的遺址都位於此。基遍是南部戰役所攻佔的地方中,位置最北的一個。這兩點合起來,代表了這場戰役中征服之地的東界。——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42】「約書亞一時殺敗了這些王,並奪了他們的地,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為以色列爭戰。」 約書亞殺敗(希伯來:la{kad[,這動詞出現在約書亞記十1,指艾城的奪取)一語,成為第十章事件的結尾語,把它與前一次的勝仗連接起來。這節前半的語法和其結構,很像對約書亞征服瑪基大的描寫(28節)。在那裡是當日征服,這裡則是一次戰役就全勝。這便強調出該場戰爭結束得很快,因為神為以色列人爭戰。──《丁道爾聖經注釋》 16~42節詳述南方戰役的各個階段,所有的爭戰都結束以後,百姓才同心合意地回到吉甲(15、43節)。每次爭戰結束,他們都是全體回到吉甲的約櫃面前,然後再從吉甲重新出發爭戰。每一次屬靈爭戰的開始和結束,我們都應該像約書亞那樣「回到吉甲的營中」(43節),回到神面前,才能靠神迎接更大的得勝。──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0:42 原文直譯是「這眾王和他們的地, 約書亞一次就攻取了」,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conquered...at
a single stroke(一次行動...就征服)」。──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此處約略敘述了以色列人完全征服南部地區的範圍與過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43】「於是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回到吉甲的營中。」 最後一個「畫面」用到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一語,這個片語曾出現在15節,暗示一個畫面的結束。以色列人是從吉甲出發的(6節),因此,現在他們返回聖所所在之地。南方之役既已全面勝利,便在此劃上句點,全國和其領袖都回到了聖所,來到神的面前。──《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結束了以色列人南部戰役的記錄,節節勝利,勢如破竹。下一章報導約書亞所率大軍北上,在北方的勝利。――《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思想問題(第10章)】 1 約書亞面對五王聯軍,心情如何?什麽使他膽壯,參8節。當你遇到攔阻屬靈生命成長的「勁敵」時,神對約書亞說的話可否成為你的激勵? 2 11節記載敵人如何敗亡?對以色列人與五王之役作了什麽評注?另參14節。 3 約書亞為什麽求神干預大自然的規律(12)呢?你對他的信心有何感受? 4 今日仍有人認為星宿的位置操縱人的命運,你對此有什麽意見?參13, 14節。 5 約書亞謹守神的囑咐(申7:2),將敵人殺得一個不留。今日,罪既然是信的勁敵,約書亞滅絕敵人的做法可否成為信徒對付罪的榜樣? 6 約書亞對軍長的鼓勵(25)曾在本書那處出現?「一句鼓勵的話比消極的批評更能產生良好的果效」,你同意嗎?參弗4:29。 7 約書亞勝了五王後,是否心滿意足?他跟著採取了什麽行動?信徒要過得勝的生活是否也該如此? ──《串珠聖經注釋》 ◎【第十至十二章要點:諸王的崩潰】約書亞對付迦南七族的戰略,首先就是先取得耶利哥和艾兩城,對迦南之心臟地區展開了包圍的形勢,然後在第十章,他揮軍南下,十一章則驅兵北伐,三場戰爭的情況便很清楚了。一是中央之役(六至九章),二是南方之役(十章),三是北方之役(十一章)。至於十二章,只是各場戰役之總結,把擄獲之諸王和重鎮,再重述一次。──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