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九章拾穗 【書九1】「約旦河西,住山地、高原,並對著黎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王,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諸王,聽見這事,」 “諸王”是約但河西迦南人各族的領袖。迦南全境甚多獨立小城,有王統治。――《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山地」(1節)指迦南的中央山地。「高原」(1節)原文是「低地」,特指中央山地和西面地中海沿岸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示非拉 Shephelah」,是後來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長期爭戰的地方。「對著黎巴嫩山沿大海」(1節)指地中海沿岸向北一直到黎巴嫩山區的海岸平原。──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高原」:字義是「低地」,或者是「猶大山區之西的地帶」的專有名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大海」:「偉大的」「海」(the Great Sea)。這名稱通常用來專指地中海(the Mediteranean Sea)。──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赫人」:「赫的子孫」,「赫」是迦南的第二個兒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摩利人」:字義是「山居者」,原居於幼發拉底河西部,後來遷徙至迦南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迦南人」:指迦南地的原有居民,有時也特指「佔據山谷和海岸平原的迦南地原有居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比利洗人」:原意是「屬於某一村莊的人」、「鄉村人」。應該是居住城市的迦南人之外的另一個民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希未人」:字義是「村民」,居住於迦南北方靠近黑門山之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耶布斯人」:曾經佔領耶路撒冷 撒上 15:8 ,原居於迦南山區。是迦南的第三個兒子的後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2】為以下幾章的引言,這與諸王的戰爭始記於10章。――《串珠聖經注釋》 赫人……耶布斯人: 意指當時居住在迦南地的七個民族<緒論,迦南諸民族>。前面攻下的艾與耶利哥都是小城邑,從此以色列要征服的對手是擁有遼闊土地與眾多居民的迦南各族。神早已計畫盡行毀滅迦南列族(創15:13~16),摩西在世時也再次宣告了迦南列族的滅亡(出23:23,28,33),並下了與此相關的命令(利18:24~26;申7:2,3)。 諸王……爭戰: 是迦南各族第一次締結同盟的場面。第二次同盟是以夏瑣王為中心,在巴勒斯坦北部締結的(11:1~3)。然而,他們的同盟因基遍之戰(10章)與米倫水邊之戰(11:4~14)依次被瓦解。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迦南地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而是由許多獨立的城邦組成,「諸王」(1節)指各個城邦的首領。迦南諸王「聽見」(1節)神大能的作為,最初是恐懼,「心都消化了」(二9;五1);但現在恐懼卻變為仇恨,因著仇恨的力量要「同心合意」(2節)地與神的百姓爭戰。在前八章中,是以色列人主動選擇爭戰的物件與地點;現在卻是迦南諸王主動聯合起來,「同心合意地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2節),也就是「同心合意」地與神爭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當以色列人奪取中部山區的重要據點耶利哥和艾城,便將迦南一分為二,開始先南征後北戰。 9:1~2 可以看作約書亞記第九章到第十一章的引言, 9:1~10:43 描述南部的戰役, 11:1~15 則是提到北部的戰役, 11:16~23 則是征服整個地區的總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27】與基遍簽署友好條約: 聞聽艾與耶利哥被以色列所征服的消息之後,迦南諸民族就都聚集,為同心合意地抵抗以色列而結成聯盟(1,2節)。基遍居民派遣假裝從遠方而來的使臣,建議以色列與之結盟,約書亞落入他們的圈套而與之立約,但是,三日之後他們暴露了身份(16節)。然而 ,約書亞因不能違背指著神的名所起的誓,只好讓他們存活,讓他們作以色列永遠的僕人(14~27節)。以色列與基遍立約的事件,顯然是違背了神的命令(出34:15~17;林後6:15)。雖然是這樣,但因以色列並非故意犯這些罪,神也就沒有直接懲罰以色列。但日後以色列不停地受到他們的折磨(10:1~14;撒下21:1~14)。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列國歷來都是爭鬥不休,只有對神的仇恨能使他們聯合起來;世人從來都是各持己見,只有對神的抵擋能使他們觀點一致。今天的屬靈爭戰和過去的迦南爭戰一樣,世人和迦南諸王「同心合意」地反對神,背後都是撒但在轄制和挑動,要使「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詩二2)。因此,世人「聽見」了福音,天然的反應都是恐懼、仇恨,「心裡剛硬」(十一20),正如主耶穌所說的:「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約六65)。所以主耶穌向聖父的禱告,不是讓所有的人都得永生,而是「叫祂將永生賜給禰所賜給祂的人」(約十七2)。──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九至十一章原文都以「聽見」(九1;十1;十一1)開始,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學結構,描述了以色列人橫掃整個迦南地的爭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奇蹟式地過了約旦河之後(書 3 ),先後拿下了耶利哥城( 書
6 )和艾城( 書 8 ),這些事情就像炸彈般地在迦南地掀起了軒然大波。迦南人出現了兩種反應,主流派主張是團結起來負隅頑抗,積極備戰並聯手抗敵,
書 9:1~2 開頭講的就是這種情形;另一種反應是 書 9:3~27 所講的基遍人的做法,用詭計來謀求活命。──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為何這時候迦南人才開始結盟抵抗以色列人?可能是結盟需要時間,也可能如 7:9 約書亞的預料:因為以色列在艾城戰敗,所以迦南人認為以色列人也有打敗的機會,因此才開始振作結盟要抵抗以色列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就都聚集,同心合意地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 ●「同心合意」:原文是「同一個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3】「基遍的居民聽見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基遍”有“山城”的意思,位於艾城西南,在耶路撒冷西北約12公里,面積大過耶利哥和艾城(十2)。城中居民為希未人,屬當滅的民族(九2,11~19;申七1)。基遍既近耶利哥與艾城,在以軍的攻勢中首當其衝;若告以實情,和約決無可能;所以誆稱來自遠方,慕名前來立約講和,以逃厄運。依規定,以色列人可以和迦南地以外民族立和約(參申二十11~15)。約書亞信以為真,與之立約,以色列會眾的首領且為此起誓。 自此以後,基遍人在以色列人的社會中,雖屬次等公民,但受到保護(23節)。分地時,基遍城劃歸便雅憫支派(十八25),後來成為利未人城邑(二十一17),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王上三4~5;代上十六39;代下一3)。 本章為以色列人取得迦南大部分土地記錄的第一部分——中部戰役。此役將迦南分切為二,以中部高原為根據地,開始南征北討。10及11章各為南部及北部戰役的記錄。――《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基遍在耶路撒冷西北約十公里(六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基遍」(3節)的字義是「丘陵城市」,「是一座大城」(十2),位於艾城西南約16公里的丘陵地帶,比「住山地、高原,並對著黎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王」(1節)更靠近艾城,很可能就是以色列人的下一個目標。因此,迦南諸王「聽見」(1節)了神大能的作為,決定「同心合意」(2節)地與神的百姓爭戰;但基遍人「聽見」(3節)了神大能的作為,卻決定來求和。──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遍」:字義是「丘陵城市」,現代的 el~Jib,距離耶路撒冷6.8公里。位於艾城西南,面積大過艾城 10:2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3~27】以色列人可以跟遠方的城市和平相處,但他們卻必須把迦南地的城全然毀滅(申七1,2;二○11~15)。由於“基遍”距離艾城西南面只有六英里半(10.5公里),所以它的特使必須裝作從遠方來,才可以逃過正在入侵的以色列人。――《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基遍人恐怕以色列人滅絕他們,故設詭計冒充長途跋涉由遠地而來的使者,欺哄以色列人和他們立約,結果雖然逃過厄運,但卻受咒詛,世世代代為人奴隸。――《串珠聖經注釋》 ◎ 9:3~13 提到基遍人知道神吩咐過摩西將迦南人完全消滅並將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 9:24 ),他們基遍既然靠近耶利哥與艾城,在以色列軍隊的攻勢中必然首當其衝,如果告以實情,絕無可能立約講和。但是他們不甘心坐以待斃,因此尋求自救之道。或許他們也知道神只吩咐滅絕迦南人,對迦南以外的民族可以講和( 申 20:11~15 )。因此,他們就謊稱來自遠方,慕名而來立約講和( 9:6,9~11 )。為了叫以色列人相信,他們就設法把所派的使者扮成一副長途旅行的模樣:穿著舊衣服、舊鞋,拿著舊口袋和破裂的舊皮酒袋,帶著乾而變成碎屑的餅(9:4~5,12~1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4】「 就設詭計,假充使者,拿舊口袋和破裂縫補的舊皮酒袋馱在驢上;」 根據律法,以色列人可以與遠方的各城締結和約(申二十10~15),但不可與迦南地的各城「立約」(申七1~2),必須把他們全部消滅(申二十17),免得被他們敗壞的行為和偶像所污染。基遍人離吉甲只有約38公里,但他們可能知道這條命令,所以「設詭計」(4節),煞費苦心地冒充是遠方之人。他們的行為雖然詭詐,但卻也像那位「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路十六8)。──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詭計」:原文是「機靈」、「狡猾」、「睿智」。這個字聖經僅出現五次,用於正面有三次: 箴 1:4 , 箴 8:5 , 箴 8:12 ,可以指「謹慎」。若用於負面有出 21:14 ,便意味「背叛或陰謀」。在此9:4 有負面之意,不過並不像出埃及記到謀殺的地步。就基遍人而言,這可能是謹慎的一步,因為這是他們惟一自保的方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假充使者」:「整裝而去」。──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4~5】詭計一詞的意思,與「智慧、瞭解」接近。若用於正面,如箴言一4和八5、12,可以指「謹慎」。若用於負面,如出埃及記二十一14,便意味「背叛或陰謀」。約書亞記九4有負面之意,不過並不像出埃及記二十一章一樣,到謀殺的地步。就基遍人而言,這是謹慎的一步,是他們惟一自保的方式。這字與12節有一個動詞的字根,帶(NIV: packed),在形式上相仿;MT 第4節也用到這字根的形式(s]yr 的 Hithpael,反身形式),可以譯為他們以使者的身分出去。──《丁道爾聖經注釋》 「假充使者」(4節)原文是「整裝而去」。「長了黴」(5節)原文是「碎屑」,意思是「易碎的」。「他們到吉甲營中」(6節),因為此時約櫃和約書亞的總部還在約旦河谷的吉甲。──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九5】「將補過的舊鞋穿在腳上,把舊衣服穿在身上。他們所帶的餅都是幹的,長了黴了。」 聞聽以色列奇跡般地渡過約但河並毀滅耶利哥與艾的消息之後,基遍居民認識到不能再抵擋以色列。他們得以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與以色列締結和約。然而,基遍居民非常清楚以色列決不肯與他們締約,因此,為了保存生命,他們擬定了非常細緻的計畫。如衣鞋都已破裂,餅也長了黴,這意味著至少旅行了好幾個月以上。然而,以色列渡過約但河佔領耶利哥與艾城的時間並不長。若以色列仔細察看了基遍密使們的行為,小心留意他們說話的前後關係,約書亞與以色列百姓就可以看穿他們的謊言。這件事是以色列百姓自開始展開迦南征服戰之後犯的第二個錯誤(7章)。基遍居民使用奸計請求締約,使以色列陷入圈套,表明了基遍人非常有智慧且具有卓越的洞察力(太10:16)。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長了霉」:原文是「碎屑」、「麵包屑」。意思是「破碎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6】「 他們到吉甲營中見約書亞,對他和以色列人說:“我們是從遠方來的,現在求你與我們立約。”」 求……立約: 直譯就是“切割”或“掰開”。這句話來自古代的風俗,當事者將牲畜的身體分成兩半,從中經過以示立約。這種儀式象徵,若違背所立之約便就象這被掰開的牲畜一樣受死亡的懲罰<出19:5,理解契約神學>。“立約”的內容就是以色列保證不入侵基遍。契約應該是立約雙方在彼此平等的條件下才得以成立。然而,基遍人突然出現在以色列人面前,提出單方面的要求。約書亞之所以與他們立約,似乎是因為基遍人採取了順服態度(8,21節)。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吉甲」:應該就是 5:9 約旦河旁的「吉甲」。──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7】「以色列人對這些希未人說:“只怕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的,若是這樣,怎能和你們立約呢?”」 最值得留意的,是這裡所提到的希未人、長老,和約但河以東以色列人征服之地的細節。以色列人不知道基遍人就住在附近,這裡說,他們是和希未人說話。由此或許可以推論,希未人是好幾族人的泛稱,而基遍人乃是其中之一。但是為什麼此處要提到這個細節?這個詞與約書亞記九1相連,那裡提到希未人是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的迦南諸族之一。這些迦南人並不承認以色列之神是至高的神。這個詞或許也暗示,這族人的起源是在安納多利亞(Anatolia;參:書三10的注釋)。若是如此,便可以解釋11節的長老。──《丁道爾聖經注釋》 “希未人”明顯是相等於何利人(比較創三六2,20),而何利人就是在約書亞等人定居巴勒斯坦之前已經住在那裏的胡利人。――《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在勝利面前,以色列人和約書亞並未完全放鬆警惕,他們都懷疑「這些希未人」可能「是住在我們中間的」(7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希未人」:字義是「村民」。 9:7 說基遍是希未人, 9:1也說希未人準備與以色列人爭戰。因此可知基遍應該是希未人的一支。
撒下 21:2 說基遍是「亞摩利人」,應該是用「亞摩利人」泛指迦南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8】「他們對約書亞說:“我們是你的僕人。”約書亞問他們說:“你們是什麼人?是從哪裡來的?”」 你們……哪裡來的: 約書亞本當根據這種疑問,調查出他們的真相。義人容易陷入惡人的奸計,因此當具有蛇一般的智慧(太10:16)。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我們是你的僕人」(8節),意思是願意接受神百姓的管理,也就是投靠以色列的神(9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九9】「他們回答說:“僕人從極遠之地而來,是因聽見耶和華你神的名聲和他在埃及所行的一切事,」 基遍人的表白(9~10節)與喇合的話相似(書二10~11),他們都是因為「聽見」(9節;二10)神在埃及和約旦河東所行的大事,所以願意來投靠神。但基遍人故意不提「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3節),因為遠方的人不應該知道最近才發生的事。──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九10】「並他向約旦河東的兩個亞摩利王,就是希實本王西宏和在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一切所行的事。」 基遍人很聰明,他們不提以色列人近期的勝利——若他們真的從遠方而來,就不可能知道那些事情。――《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這些基遍的使者只提及以色列人在約但河東的戰績,佯裝從遠方而來,不知道他們最近的勝利。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蹟,以及他們對希實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待遇,在迦南地居民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事。參2:9~11注。――《串珠聖經注釋》 ●「希實本」:字義是「堡壘」。這國位於亞嫩河與雅博河之間的約但河東,在現今約但國首都安曼之北偏西約二十公里之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西宏」:字義是「勇士」。──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斯他錄」:字義是「星辰」。與迦南的女神同名。是約旦河東邊巴珊的一個城市,後來分給瑪拿西支派。此處指的是巴珊的首都「亞斯他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巴珊」:「多結果實的」。位於約但河東的極北之處,涵蓋了目前的戈蘭高地。該地土壤肥沃,不但宜農,也適於畜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噩」:字義是「長頸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參考 申 2:26~3:11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9:9~10 與 2:10~11 喇合的發言相似。──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0 亞斯他錄】本節稱亞斯他錄為巴珊的首都。在同時代的埃及文獻、亞馬拿書函(提到它的統治者名叫艾亞布〔Ayyab〕),和後期亞述文獻中,這城都十分有名。部分學者相信烏加列某文獻提到神祇伊勒統治的所在,也是這個地方。它今日稱為亞斯他拉遺址,位於雅穆克河畔,加利利海東面二十五哩左右之處。——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九11】「我們的長老和我們那地的一切居民對我們說:‘你們手裡要帶著路上用的食物,去迎接以色列人,對他們說:我們是你們的僕人,現在求你們與我們立約。’」 我們是你們的僕人: 前來立約的基遍使者為了締結和約,將自己放在極度卑微的地位。約書亞陷入基遍人所設的假裝謙卑的網羅,給以色列留下了很大的後患(18節)。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當時迦南大部分城邦都是由「王」治理的(1節),而基遍是由「長老」治理的。所以基遍人提到「我們的長老」(11節),特意表明與其他迦南城邦的不同。 基遍使者第二次重申自己是「僕人」(11節),這一次是代表全體基遍人接受以色列人的管理。──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九12】「我們出來要往你們這裡來的日子,從家裡帶出來的這餅還是熱的。看哪,現在都乾了,長了黴了。」 【書九12~15】基遍人的故事取得了以色列人的信任。他們就像在艾城失敗的那次一樣,沒有去求問神的旨意。不過,此處明明指出他們未能作到。以色列人又與面對艾城時一樣,倚靠自己的看法,不尋求神的引導,因而受到欺騙。上一次,他們錯估了艾城軍事的實力;這一次,則錯估了來求和之人的出處。第14節責備以色列人沒有求問耶和華。這句話沒有特別怪罪約書亞,指責他沒有求問。當時約書亞在哪裡,在作什麼,此處並沒有交代,但是前面說,他參與了質詢的過程,因此不能完全免責。352以色列的屬靈領袖中,沒有一位想到求問神的重要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九13】「這皮酒袋,我們盛酒的時候還是新的,看哪,現在已經破裂。我們這衣服和鞋,因為道路甚遠,也都穿舊了。”」 【書九14】「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 以色列人的罪是在這事上沒有求問耶和華。――《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並沒有求問耶和華: 以色列之所以犯沒有先求問神的旨意而迅速同意立約的錯誤,是因為被艾城之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我們通過這件事,應該學,越是獲得成功之時越當自重,謙卑聆聽神之聲音。在舊約時代,尋問神旨意的方法有烏陵與土明的決斷法(出28:30;申33:8),藉著先知求問(撒上23:2;王下8:8),以及直接向神發問(創25:22;代上14:14)等。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基遍人的信仰告白打動了約書亞和「會眾的首領」(15節),他們又「受了他們些食物」,確認這些食物已經不新鮮,所以「並沒有求問耶和華」(14節),就與基遍人講和立約。今天,我們若不謹慎禱告,聽其言、觀其行,也很容易被人謙卑的話語打動,把人一時的衝動當作信心,把人出於肉體的熱心當作聖靈的感動。──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受了」:「取」,「拿」。可能是嘗一嘗食物,以證明是不新鮮的之意。或「以色列人接受基遍人的食物,表示接受基遍人的合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9:14 作者特別提到此時以色列人沒有求問神,應該是有「責備」的意思。──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5】「於是約書亞與他們講和,與他們立約,容他們活著,會眾的首領也向他們起誓。」 約書亞與基遍人講和,立約的目的是容他們活著。353容許存活所用的動詞,「活著」,與約書亞記二13~14,和六25相同,那裡是描寫在耶利哥城毀滅時,喇合一家得保存。這裡所立的約,也是讓基遍人同樣得保存。這個合約反映出的理念,與其他古代近東各國之約相仿。尤其當時的埃及,這種「存活」具有神學和經濟上的含義。 會眾的首領一詞,在出埃及記、民數記和約書亞記中,共出現八次。他們與摩西、約書亞,和大祭司一同負治理之責,作出報告,並決定全國大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與他們立約: 神曾警告以色列人不可與外邦人立約(出34:15~17),新約聖經亦教訓我們“信與不信不可同負一軛”(林後6:14,15)。這是為了要防止聖潔之神的百姓在與不信之人或拜偶像之人一起交往時,被他們的邪惡行為所沾染。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立約」(15節)的目的是「容他們活著」(15節),與讓喇合一家存活一樣(六25)。在古埃及的和約中,「容他們活著」標記法老將生命、糧食賞給臣服之民,而百姓承認法老為神,在法老面前享受「活著」的權利。基遍人也是借著這個和約承認,以色列的神和以色列人有讓他們「活著」的權力(24~25節),而以色列人接受基遍人作為藩屬。──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講和」:「給」「平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容他們活著」:「存續生命、使其存活」。與 書 2:13~14和 6:25 相同,那裡是描寫在耶利哥城毀滅時喇合一家得保存。──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6】「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之後,過了三天,才聽見他們是近鄰,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的。」 ●「近鄰」:「近的」,可指時間或空間上的近,此處應該就是指「空間」上的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6~21】基遍的騙局被暴露: 基遍居民的欺瞞在三日之後就被暴露了,以色列卻因已立之約不能再加害於他們。結果,基遍人終於可以保住性命,但作為說謊言的代價,他們要成為以色列的僕人。當時,從以色列的安營之地吉甲到基遍城,步行要花3天的時間(17節)。既然和約已成立,因此以色列訪問基遍,就古代國家之間的習俗而言是極其自然的。在本文中,以色列進入基遍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更加明確地闡明主從關係的誓約,並直接確認其居民的反映。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九17】「以色列人起行,第三天到了他們的城邑,就是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 他們起行到基遍人的城,而證實了這件事。17節以色列人所走訪的基遍人城鎮,包括基遍、基非拉(Khirbet il~Kefireh,基遍西南西方5哩)、基列耶琳(Tell el~Azhar,約在耶路撒冷西北8哩),和比錄(el~Bireh,在 Khirbet Raddana?)。這些遺址都在便雅憫境內。──《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四座結成基遍聯盟的城,現在以色列人和平佔領。以色列會眾發怨言,或為害怕未毀滅迦南人招來神的刑罰,也可能因為失去了取得掠物的機會。――《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基非拉」:在基遍以西約八公里(五英里)。 「基列耶琳」:在耶路撒冷以西約十四公里(九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基非拉: 是希未族的城,分配給了便雅憫子孫。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基遍人的城鎮包括「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17節),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的丘陵地帶,後來被分給了便雅憫支派。掃羅的家鄉就在這一帶(代上八29~3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非拉」:字義是「雌獅」。基遍西南西方8公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比錄」:字義是「水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基列耶琳」:字義是「森林之城」。Tell el~Azhar,約在耶路撒冷西北13公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基遍及其結盟的城鎮,遺址都在便雅憫境內。──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8】「因為會眾的首領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誓,所以以色列人不擊殺他們。全會眾就向首領發怨言。」 雖在基遍人的欺詐之下訂立( 1 5節),但該和平條約仍然是不可違背的。“發怨言”,大概由於百姓不能佔領基遍人的城市和貨物。――《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全會眾……發怨言: 因領袖的失策,群體內部甚至出現了混亂的徵兆。這令我們看到領袖的責任是何等重大<耶22:1~7,領袖的責任>。百姓在抱怨之前,當包容他們並非出自本意的過失,共同商量對付局面的對策。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全會眾向眾首領「發怨言」(18節),可能是因為不能攻佔城市、奪取財物,也可能是擔心不能順服神的命令除滅迦南人,招致危機。但神既然允許這個疏忽發生,百姓就不應該繼續「發怨言」,而應當思想神允許這事發生的美意。今天,教會也可能會做出不明智的決定,但神如果允許錯誤發生了,我們就不應當淪為「怨婦」,而應當思想神要我們從錯誤中學習的功課。──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發怨言」:「發牢騷」、「抱怨」。──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9:18 會眾向首領發怨言的背後原因,應該不是為了他們沒詢問神導致放過迦南人,而是沒有殺迦南人,就無法奪取戰利品。──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18 誓言的約束力】在一個視神明為活躍、有能、可懼的文化中,起誓是很認真的事。願可以廢除(利二十七;民三十),但立誓的人卻受神明復仇威脅的約束。誓言若遭違背,奉其名起誓的神祇就會被視為無用無能。主前十四世紀的赫人君王穆希利相信戰亂和瘟疫是立誓締結之條約被人違背的結果。撒母耳記下二十一章描述違背本段所起之誓所導致的惡果,明證約書亞視之為聖是正確的作法。——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九19】「眾首領對全會眾說:“我們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誓,現在我們不能害他們。」 ●「害」他們:「碰觸」、「擊打」、「傷害」。──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0】「我們要如此待他們,容他們活著,免得有忿怒因我們所起的誓臨到我們身上。”」 首領想要避免的忿怒(希伯來:qes]ep[),在約書亞記另外只出現過一次,即二十二20。那裡乃是追憶因著亞幹的罪,神將忿怒臨到以色列人,意思應當是指軍事上的失敗。以色列的首領希望不再重蹈第七章的覆轍。所以他們必須恪守約定,無論代價如何的大。顯然以色列首領在起誓與基遍人立約時,並沒有附帶條件,即基遍人必須要誠實。所以,儘管他們的謊言被識破,誓言依然有效。這樣一來,約書亞就不得不擔負起拯救基遍人的角色,這也是百姓的怨言之一。他們得到拯救,不單是因為雙方曾立約,更是因為約書亞也在約中有份。──《丁道爾聖經注釋》 ●「忿怒」:聖經中多用來指「神的憤怒」。 書 20:22 就用這個字來指神對亞干的罪所發出的反應。舊約中出現29次。──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0~21】由於所起的“誓”,基遍人可以活(比較民三○2),但他們要在會幕作劈柴挑水的人。參看以斯拉記二章43節的腳註。基遍人以為自己的詭計能讓他們得自由,但實際上卻令他們成為奴僕;然而,他們在會幕服務,也使他們有機會敬拜獨一的真神。――《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神的子民不可背約(民三十2),即令吃虧,也不可失約於人。以色列人與基遍所立之約獲神承認;後來掃羅王毀約而殺死基遍人,為神追究責任(撒下二十一1~2)。“作劈柴挑水的人”即為服勞役之意。――《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九21】「首領又對會眾說:“要容他們活著。”於是他們為全會眾作了劈柴挑水的人,正如首領對他們所說的話。」 要基遍人作為聖所劈柴挑水的人,這個意見顯示,凡住在該地的外邦人就必須作這些事(申二十九11;希伯來聖經10)。雖然劈柴的斧頭可以當作武器使用(耶四十六22),不過這裡的描述意思是作和平的用途。挑水是為了生存而每天必須作的事,這對基遍的居民尤其適用,因為在當地找到山地最大的井之一。既然聖經提到挑水(撒下二12~17;耶四十一12),這井很可能是附近一帶的重要水源。在聯合王國時期,有一個以色列的聖所相當出名,地點或在基遍,或在它附近(也是在鄰近的 Nebi Samwil),這或許是基遍人所保存下來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劈材挑水的人: 委任給基遍族類的任務就是劈聖所用來獻祭的柴並挑水。身為外邦人,基遍人極其盼望加入神之恩典的心願是值得稱道的,然而,巧用奸計則是明顯的錯誤。只要目的是良善的,便可使用任何手段與方法,這並不是聖徒當有的態度。就像雅各雖然很早就蒙了祝福,卻因他欺騙父親的事,不得不經歷許多的磨練一樣,基遍人雖然得蒙拯救,卻必須付出代價。事奉聖所的利未人將又累又髒的活分給基遍人來做。他們當時居住在以色列百姓中間,被視為是最卑賤的人(申29:10,11)。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以色列的眾首領和全會眾因為敬畏神,所以不敢毀約,不但照著和約「容他們活著」(21節),並且也照著和約拯救了基遍人(十6~7)。後來「掃羅卻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大發熱心,想要殺滅他們」(撒下二十一2),結果反而被神追究了責任。──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挑水」(21節)這個工作尤其適合基遍人,因為基遍一帶有許多大水池(撒下二13;耶四十一12),是附近一帶的重要水源。──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容他們活著」:「存續生命」、「使其存活」。──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要基遍人作為聖所劈柴挑水的人的經文根據來自於 申 29:10~11,凡住在該地的外邦人就必須作這些事。雖然劈柴的斧頭可以當作武器使用( 耶 46:22 ),不過這裡是作和平的用途。挑水是為了生存而每天必須作的事,這對基遍的居民尤其適用,因為在當地找到山地最大的井之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聖經中其他提到基遍的大水池有: 撒下 2:12~16 ; 耶 41:12,表示基遍池(井)很可能是附近一帶的重要水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自從以後,基遍人在以色列人的社會中,雖然屬於次等公民(為全會眾作了劈柴挑水的人),但受到保護。分地時,基遍城劃歸便雅憫支派( 18:25 ),後來成為利未人的城邑( 21:17 ),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 王上 3:4~5 ; 代上 16:39 ;代下 1: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2】「約書亞召了他們來,對他們說:“為什麼欺哄我們說:‘我們離你們甚遠’呢?其實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 【書九22~27】懲戒基遍的意義: 從基遍人淪為以色列之奴隸的事件中,我們可注意以下三個事實:①很顯然,他們所受的屈辱是神的咒詛(23節;創9:25);②雖然如此,他們的生命得以保存,是因為他們敬畏神並渴慕神的恩典(24,25節);③從末世論角度預表了外邦人也可以進入恩典的事實(賽66:21)。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你們中間的人必斷不了作奴僕」(23節),就像利未人「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四十九7)一樣,都是以咒詛開始,卻以祝福結局。「奴僕」既表明基遍人成為以色列的藩屬,仰賴以色列人施恩;也表明以色列人對基遍人負有責任,有義務保護他們(十6~7)。不僅如此,約書亞還把基遍人從「為全會眾作了劈柴挑水的人」(21節),具體變成了「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23節),用代替會眾為祭壇劈柴挑水的方式,來服事全會眾(27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九23】「現在你們是被咒詛的!你們中間的人必斷不了作奴僕,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 “被咒詛的”指當年挪亞所說迦南當受咒詛給他弟兄作奴僕的話(創九24~27)。“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是21節所說的為“全會眾”服勞役的具體說明。會幕獻祭需要大量柴和水,這種勞動工作落在基遍人身上。 從掃羅時代開始,中心聖所一直在基遍(代上二十一29;代下一3),直到所羅門王建殿。猶太人被擄之後,所羅巴伯回國的行列中,有“尼提寧”(殿役),可能就是基遍人的後裔(拉二43注)。在迦南諸族中,只有耶利哥城的喇合全家和基遍人沒有被毀滅。――《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神的殿」(23節)原文是「神的家」,指會幕。「耶和華的壇」(27節),指祭壇,需要大量用以獻祭的柴和用以潔淨的水。神借著基遍人在「神的殿」中永遠的事奉提醒我們,順服神的人連基遍人設詭計所立的約都不應該破壞,更應當遵守在神面前鄭重立下的聖約。──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神的殿」:原文是「神的家」,不一定是指「聖殿」,雖然後來這個字用來指「聖殿」,但此時顯然就是指「會幕」。不需要把這段文字當成是後來的加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4】「他們回答約書亞說:“因為有人實在告訴你的僕人,耶和華你的神曾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把這全地賜給你們,並在你們面前滅絕這地的一切居民;所以我們為你們的緣故甚怕喪命,就行了這事。」 ◎「有人實在告訴....,耶和華你的神....,我們甚怕喪命,就行了這事」:基遍人說明這是為保命而走投無路的陰謀,且又將自己知道神賜這地給以色列人的事說出,因此只好自甘為奴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25】「現在我們在你手中,你以怎樣待我們為善為正,就怎樣作吧!”」 【書九26】「於是約書亞這樣待他們,救他們脫離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沒有殺他們。」 【書九27】「當日約書亞使他們在耶和華所要選擇的地方,為會眾和耶和華的壇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 基遍人在以色列民中和祭壇處作劈柴,挑水的奴僕。――《串珠聖經注釋》 ●「所要選擇的地方」:原文是「單數」型態,並有冠詞,意思是「某個特定的地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耶和華的壇」:後來基遍就有耶和華的祭壇 代下 1:3,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後來還是有以色列人想滅絕基遍人,如掃羅王 撒下 21:1~9 。不過約書亞的誓言基本上還是有效的,甚至後來還有基遍人與猶大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一同回來,重建耶路撒冷 尼 7:25 。另外也有人認為 拉 2:43 記載與所羅巴伯一同回國的尼提寧(殿役),可能就是基遍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九章 基遍人用詭計與以色列人立約,為何以色列人需遵守這條約呢?】
約書亞記第九章記載基遍的使者運用詭詐的欺騙手段,來到以色列人的營房中,與他們立下同盟與和平條約(4及5節)。基遍人撒謊,說「從極遠之地而來」(9節),因為他們敬重以色列人的神,他以奇妙的方法使自己的子民壯大強盛。基遍使者自稱來自極遠的地方,他們出發時,麵包是新鮮的,但到達吉甲時麵包都長了黴。事實上,基遍人所居住的地方離開吉甲不足一天路程。毫無疑問,基遍人是有罪的,因為他們有意地將消息歪曲,用欺詐的手段騙了以色列人和他們立約。由此看來,在正常情況下,以色列人毋須遵守與基遍人所立的約,任何法庭都會裁定以色列人沒有義務遵行協定,因為是基遍人故意欺騙以色列人。 然而,這個條約並非一般的協定,而是以色列人因著他們的神的名字而作出的莊嚴誓言。以色列人與敬拜別神的基遍人立約,事前沒有為此事而求問神,因此,必須受制於這個奉神的名而立的約(15節)。以色列人以為自己能靠著良好的判斷力,亦有幹硬發黴的麵包作為證據,於是便忽略了禱告求問神(15節)。因此,以色列人永遠受制於這約。後來,掃羅殺了一些基遍人,破壞了基遍人之約,這是以色列人的其中一樣罪行,使神懲罰他們(參撒下二十一1~14)。──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基遍人從此離開了他們敬拜的偶像,不但不再被神拒絕,反而成了永遠事奉神的人;不但不再滅亡,反而和喇合全家一樣長久地活在應許之地;不但能事奉神,更能親近神,以劈柴挑水的特殊方式「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二十三6)。基遍後來成為利未人的城邑(二十一17),摩西所造的會幕從掃羅時代開始搬到基遍(王上三4;代上十六39;代上二十一29;代下一3),直到所羅門聖殿建成。約櫃被非利士人歸還後,在「基列·耶琳」(17節)被保存了大約50年(撒上七1)。八百多年後,被擄回歸重建聖殿的殿役「尼提寧」(拉二43;八20),就是基遍人的後裔。基遍人忠心地事奉神,成為外邦人歸向神的美好見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正如約書亞名字的意思「耶和華是拯救」,約書亞不但「救他們脫離以色列人的手」(26節),也救基遍人脫離了永遠的死亡。而將來另一個約書亞——耶穌基督「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一16),讓我們「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羅六1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在人看,是基遍人自己做出與迦南諸王截然不同的決定(1~2節),主動來與以色列人講和;但實際上卻是神的憐憫,因為「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沒有一城與以色列人講和的,都是以色列人爭戰奪來的。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十一19~20)。因此,以色列人與基遍人立約,在人看,是首領們的疏忽和錯誤;但實際上,卻是神法外施恩,特意要存留基遍人,顯明神更美的心意: 1.神要借著這事,讓百姓在實際的操練中學習敬畏神。雖然基遍人用詭計與百姓立約,但神的百姓卻不能用詭計毀約,因為這約是「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誓」(18、19節)而立的,守約就是順服神(19~20節)。敬畏神的人「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十五4),因為他所關心的不是別人的對錯,而是自己是否順服神。 2.神更要借著這事,顯明祂悅納罪人的心意。神要除滅迦南人,是因為他們惡貫滿盈,「同心合意」(2節)與神爭戰;但人若肯像基遍人一樣投靠神,即使起初的動機和方式並不準確,神也會像接納基遍人一樣,不但按著罪人的本相接納他們,還會引導他們進入更美的事奉。因為神說:「惡人死亡,豈是我喜悅的嗎?不是喜悅他回頭離開所行的道存活嗎?」(結十八23)。神既然愛惜尼尼微大城中那些「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拿四11),祂也一樣愛惜一切降服在祂面前的基遍人和外邦人。今天,神已經在恩典裡讓我們「借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一5),我們就更不能自以為義,輕看任何一個人、一個種族,「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28)。──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9章)】 1 約書亞為何會受基遍人欺哄呢?他所犯的錯誤,今日信徒也可能犯麽?參14節。 2 「以色列人從攻打耶利哥城至受基遍人欺騙期間,常在得勝與失敗中打轉。」你同意這看法麽。試找出他們得勝的秘訣及失敗的因由。 3 約書亞與眾首領發現犯了錯誤後怎麽辦?他們寧願吃虧也履行誓言是否愚昧的表現?參詩15:4下。從這方面你學到什麽功課? ──《串珠聖經注釋》 9:1~11:23
會戰諸王:以色列人贏取耶利哥和艾城後,繼續向西推進,巴勒斯坦沿海一帶的諸王於是起而攻之。――《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