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書亞記第八章拾穗

 

【書八1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你起來,率領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經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裡。

         率領一切兵丁:當時,渡過約但河的以色列兵丁有來自兩個半支派的4萬“兵力”(41213)和來自其餘支派的“後隊”(69)16萬名。本節似乎並不是指20萬兵丁,乃是指來自兩個半支派的先鋒隊3萬或4萬兵丁(3)。本節使用“一切兵丁”,似乎是為了與探子“只要二、三千人上去”的輕率報告(73)進行對比。――《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交」在你手裏:「給」。語氣是完成式,強調「一定會給」。──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81 提到「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這句話讓人想起神在一開始 19 給約書亞的應許,而且 19 有解釋為什麼不用懼怕,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他的地」,艾城不像耶利哥,如果以色列人居住在耶利哥,將會受到咒詛 626 。但是住在艾城,並不會有問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2神鼓勵約書亞再次攻城,而這次進攻有特別策略。――《串珠聖經注釋》

 

【書八1~35再次攻打艾城:以色列藉著處死亞干,再次受到全能之神的保護與引領。這次征服艾城,神指示使用埋伏戰術(2)。此戰術在攻打艾城之時最為有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①艾城居民自取得了上次勝利之後,心便因勝利而驕傲、輕浮起來。因此,他們很輕易被以色列主力部隊的假敗而逃所迷惑(7);②因為艾城位於高地,若正面對決,以色列軍隊即使獲取了勝利也難免嚴重的死傷,埋伏是最為妥當而有效的戰略戰術;③艾城周邊是地形崎嶇不平的山區,易於埋伏(13)。神的幫助、約書亞卓絕的用兵以及軍兵們紋絲不亂的埋伏,使他們之輕鬆地拿下艾城。約書亞佔領艾城之後,照著摩西的命令(27),將百姓分成兩半,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30~35)。那時,站在基利心山上的人象徵順服律法的人,站在以巴路山上的人則象徵不順服律法的人,並宣告了神將以祝福報應順服的人,以咒詛報應不順服的人。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比較 75 ,這一章( 8 )的第二次攻打艾城約書亞不再自作主張,而是先求問神,尋求神的幫助,因此最終取得勝利。得勝的根本原因不在戰術的高明,而在依靠神( 872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你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當照樣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內所奪的財物和牲畜,你們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後設下伏兵。”

         這次以色列人可以自己保存戰利品。亞干怎麼不多忍耐一點呢!――《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你……取為自己的擄物:在尚未開始爭戰之前,神就指示得勝後如何處理艾城,使約書亞對勝利充滿確信。佔領艾城之後的處理方法與對耶利哥城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擄來的物品與家畜皆都歸給了以色列百姓。事實上,若要繼續爭戰,就需要重新使用擄掠之物。只因耶利哥城是第一個征服的城邑,所以特意分別為聖歸給了神。 設下伏兵:在人類戰爭史中,埋伏術是不可遺漏的基本戰術,雖然在具體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伺機襲擊對方而隱藏在隱蔽之處等待的戰術,在現代戰中也廣為使用。在舊約聖經中,士2029~41;撒上154~9;撒下523~25;代下1314;耶5112等處都記錄了埋伏戰術。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聖經中沒有記載約書亞怎樣對待耶利哥的王,不過應該也就是「完全毀滅」。──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82 中神准以色列人可以奪取財物與牲畜,和攻打耶利哥城時不准奪取任何財物的命令不同。理由可能是因為耶利哥是進入迦南的第一個城,有如「初熟的果子」,所以全部應該獻給神,而艾城以後則考慮到以色列人也需要由迦南地中獲得補給,因此引用一般戰爭的規定,讓以色列人可以奪取戰利品,但仍要殺滅所有的人口。──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82 提到可以拿取艾城戰役的果子,所以亞干如果願意等的話,神不是沒有給他們用正當手法拿取物質利益的機會。──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於是,約書亞和一切兵丁都起來,要上艾城去。約書亞選了三萬大能的勇士,夜間打發他們前往,

       約書亞順服了第1節的命令。他和一切兵丁都起來,要上艾城去。他選了三十個三千(意即:三十隊人馬:參七3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60,Name=i. 在艾城的失敗(七15})……夜間打發他們前往。下面則是說明這些事的細節。在古代近東很少有晚上作戰的,夜間可以偽裝、突擊,在以寡敵眾的時候,是最佳的辦法。以色列的軍隊常常少於敵軍,所以聖經中便有幾次夜間爭戰的例子。──《丁道爾聖經注釋》

         “三萬”。若是進行埋伏,這人數似乎太多了。有人認為“三十千”應作“三十個首領”。若是這樣,約書亞就是差遣了三十個首領進行一種突擊埋伏。――《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第二次進攻艾城,不但先求問耶和華,也未輕敵,且運用誘故之法,令對方大軍中伏盡殲。他派出軍隊兩批,一批三萬人(或為三千人之誤),夜間行軍,埋伏城後,介乎伯特利與艾城之間;另一批五千人也在城後,作第一批部隊的掩護或增援,(若三萬人數字無誤,此五千人或為自三萬人中派出,為伺隙攻城的主力,其餘為增援之需)。他自己率軍自東面掩至,在城北紮營。次日清晨攻城北面,敵人應戰,即佯作不敵向東方退卻,引艾城和伯特利的精壯軍隊出城追趕。埋伏的部隊乘機攻入城內,火光燭天。約書亞的軍隊也回戈反擊,與城中殺出的以軍兩面夾攻,殺得敵軍片甲不留,並活擒艾城的王,懸屍樹上示眾。――《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艾城位於中央山地的丘陵地帶,西邊有一條比較深的旱溪(Wadi Sheban),可以埋伏軍隊。以色列人從東面來,「城後」就是「城的西邊」(13)。這「三萬大能的勇士」(3)是第一支伏兵,負責奪城放火。──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三萬」:原文是「三十千」。由 812 說其中五千()是伏兵。──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9授作戰計畫:3節與12節記載的伏兵數目大有出入,學者對此有兩種解釋:

  1 這是文士手抄之誤,三萬(3)這數字太大 , 伏兵的數目應是五千(12)

  2 這是指兩隊兵士,分別在艾城之西南 (2「城後」) 及西面(9)埋伏。後者幫助攔截從伯特利而來的救兵。――《串珠聖經注釋》

 

【書八4吩咐他們說:“你們要在城後埋伏,不可離城太遠,都要各自準備。

         “在城後”。即在城的西面(9)――《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非常詳細地制定了埋伏的地點,並明確地告知若被人發現埋伏在城後,就有被斷絕後路的危險。然而,若能成功,就可以突然襲擊敵軍,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伏兵的地點不可離城太遠的原因在於,伏兵可以繼續察看城內的情形,若有適合的時機就能迅速攻城。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城後」:指的是「城的西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由於艾城附近是丘陵地形,所以伏兵可以藏身在離城不遠的地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5我與我所帶領的眾民要向城前往。城裡的人像初次出來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在他們面前逃跑。

 

【書八5~7攻打艾城的戰術:此處說明了從誘引艾城軍隊到擊破他們的作戰戰術。古往今來,許多戰略家都使用這種埋伏→誘引敵人→進攻的作戰計畫。 我與……要向城前往:當時伏兵是由主力部隊和初次參戰跑得快的士兵組成。若伏兵過早攻打艾城,艾城軍兵便會回去守城,若伏兵攻打的時間過遲,逃走的以色列軍就有可能被敵軍所傷。神直接指示約書亞,幫助伏兵在最合適的時機攻佔艾城(1819)――《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八6他們必出來追趕我們,直到我們引誘他們離開城,因為他們必說:‘這些人像初次在我們面前逃跑。’所以我們要在他們面前逃跑,

         「引誘」:「拉走」、「繼承」、「拉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7你們就從埋伏的地方起來,奪取那城,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必把城交在你們手裡。

         一旦計策奏效,軍隊被誘離開要塞,伏兵就可以出來,佔據該城。第八章只有這裡用到動詞「奪取」(希伯來:yrs%)。這個字代表前面神聖約應許的一部分(參一11),即,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為業。在向埋伏的部隊講的一番話中,這個字可以提醒他們,此一冒險將實現上天的旨意,使以色列能擁有這地。在第1節中,神應許要將艾城交在約書亞的中,或「權」下。──《丁道爾聖經注釋》

         「奪取」那城:「佔有」、「剝奪」。──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8你們奪了城以後,就放火燒城,要照耶和華的話行。這是我吩咐你們的。”

         放火燒城,主要是用來讓城外的敵軍一面想要抵抗敵人,一面也想回去拯救城池,造成軍心與陣勢的混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9 約書亞打發他們前往,他們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這夜約書亞卻在民中住宿。

         「在民中住宿」(9),指約書亞沒有參與埋伏,而是留在約旦河谷帶領百姓。──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住」在伯特利:「居住」、「停留」的意思。──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伯特利」:此處沒有提及伯特利被毀, 1216 提到伯特利王被擊殺, 士 122~26 又提及約書亞死後,約瑟家攻擊伯特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9~13 戰陣伏兵在黑夜掩蔽之下行軍十哩,然後在城的另一面鞏固陣地(西面;耶利哥和吉甲在艾城的東面)。軍隊的主力于翌日向西沿阿薩斯干河(Wadi el~Asas)行進,到達艾城北面山谷或山坡的營地。艾城士兵出來時,以色列兵團按照伏擊計畫,向東面的大本營退卻。——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10約書亞清早起來,點齊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長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點齊”指召集。――《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點齊百姓: “點齊”具有“數”、“監視”、“訪問”等含意(撒上1417;王上2026;王下36)。在戰前點齊百姓的事件很好地體現了約書亞的做事周全、完備。因為,百姓中間或許出現叛徒將伏兵的事通告敵方,以色列便會遭到襲擊。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點齊」:「訪問」、「計算」、「派定」。──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伏兵夜間大約行走16公里繞到艾城西邊,以色列主力清早進到艾城北邊。不過僅僅是紮營,沒有立刻進行進攻。──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0~29作戰經過及最終勝利。――《串珠聖經注釋》

 

【書八11眾民,就是他所帶領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來到城前,在艾城北邊安營。在約書亞和艾城中間有一山谷。

         有一山谷:艾城周邊環繞著深深的山谷,形成了天然要塞。因此,越過這些山谷去攻打艾城,實屬不易。約書亞之所以領兵進入此山谷有以下兩個原因:①故意進攻敵軍戰略上的薄弱環節,誘導敵軍安心追擊他們;②山谷周圍的地形不平坦且樹葉茂盛,易於埋伏。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書亞「在艾城北邊安營」(11),可以清楚看見整座城,並讓城西的伏兵看見信號。「在約書亞和艾城中間有一山谷」(11),可能是中央山地南北城邦之間的分界旱溪(Wadi el~Gayeh)。「約書亞進入山谷之中」(13),可以引誘敵軍居高臨下追擊他們。──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向前直往」:原文是「靠近」。雖說是「靠近」,事實上還隔著一個山谷。──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2他挑了約有五千人,使他們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

         這第二支由五千人組成的軍隊被派去預防伯特利人的攻擊。約書亞在北部的軍隊(11)主要負責誘騙艾城的人離開他們的城。――《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五千人」(12)可能是第二支伏兵,負責阻擊來自西邊不遠處伯特利的敵人援軍(17)。──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812 說是5000人, 83 說是30000人,這些數字讓學者有些爭議。大多數學者持以下兩種說法:

A.約書亞兵分兩路 ~~ 假設 812 的五千人應當就是 83提到的伏兵

a.約書亞先安排三萬戰士連夜去艾城西邊伏兵,就是在艾城與伯特利中間埋伏( 83~9 )

b.約書亞帶領主力部隊連夜趕往艾城北邊,然後在那裡安營( 891113 )

c.次日天亮,約書亞帶領主力部隊從城北進攻( 810 ),與艾城人正面交手( 814 )

d.此時在艾城與伯特利中間埋伏的伏兵有五千人(應當就是83 提到的伏兵)

B.約書亞兵分三路 ~~ 假設有兩組伏兵

a.約書亞先安排三萬戰士連夜去艾城西邊伏兵,就是在艾城後面埋伏( 83~4 )

b.約書亞自己帶領主力部隊當作誘餌,使艾城的戰士主動出擊離開城(忽略城內毫無防禦),約書亞詐敗( 85~6 )

c.此時那三萬人就按照預定的訊號起來攻城,把城焚燒(88 )

d.第三隊五千人在艾城和伯特利中間( 812 ),阻斷伯特利人前往艾城的援軍,因兩座城之間可能有盟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城西的「伏兵」:原文是「腳跟」、「軍隊的後衛」。──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3於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軍和城西的伏兵。這夜約書亞進入山谷之中。

         在這次的戰役中,約書亞和以色列的長老都是身先士卒,在百姓主力部隊前行動。可能是為了平撫上次失敗的恐懼,領導人用身先士卒的方式來安定軍心。──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第一天約書亞紮營在北邊山丘,然後夜間進入山谷,等待清晨上艾城這邊的坡去進攻艾城,伏兵早已經夜間行進到艾城西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4艾城的王看見這景況,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來,按所定的時候,出到亞拉巴前,要與以色列人交戰,王卻不知道在城後有伏兵。

         “亞拉巴”指約但河谷。――《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亞拉巴」:指約但河谷,可能是15節所指之曠野。――《串珠聖經注釋》

         艾城的王……急忙起來:艾城的王察看以色列軍隊的陣容之後,便立即判斷他們是烏合之眾。因為,當時的以色列軍似乎想要打一場不及初級兵法的戰爭。然而,若是卓越的戰略家看到這種“無理”的佈局,便會懷疑內中有詐,而擬定反攻戰術。但是,當時的艾城王因過於相信上一次的勝利經驗而輕易斷定以色列為烏合之眾。所以,以色列的失敗卻成了轉禍為福的契機。亞拉巴:常指死海南部地區(28)、約但河東(449)、約但河西(1116)或加利利湖下端的整個約但河谷(撒下47)。在這裡指約但山谷周邊的草原地區或曠野。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按所定的時候」(14)原文意思是「指定的地點、指定的時間」,這裡應譯為「指定的地點」(英文ESVNASB譯本),指上次打敗以色列人的地點。──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出到亞拉巴前」(14),意思是「出到面向亞拉巴的路」(英文ESV譯本)。「亞拉巴」(14)指約旦河穀,約書亞所在的山谷在艾城東北、通往約旦河谷的東西大道北側。「通曠野的路」(15)是迦南地的東西大道,向東沿下坡通往約旦河谷。──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按所定的時候」:原文可以指「指定的地點」或「指定的時間」,此處應該是指「地點」而非時間。──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拉巴」:「沙漠曠野」、「乾草原」,也可以是專有地名,指約旦河旁邊的曠野。此處的亞拉巴有冠詞,比較可能是專有地名。──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拉巴前」:「亞拉巴前」或「面對亞拉巴」。亞拉巴在艾城東邊,可能是北面山谷上來的路會到艾城的東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5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在他們面前裝敗,往那通曠野的路逃跑。

         通「曠野」的路:也就是前述的「亞拉巴」。──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6城內的眾民都被招聚,追趕他們。艾城人追趕的時候,就被引誘離開城。

         追趕「他們」:原文是「約書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7艾城和伯特利城沒有一人不出來追趕以色列人的,撇了敞開的城門,去追趕以色列人。

         此處提到艾城和伯特利二城聯手作戰。十二16記有伯特利為以軍攻陷的城邑之一。本書除了此處外未再提過伯特利城為以軍攻取的事。可能艾城為伯特利的前線基地。二城距離甚近;約書亞攻克艾城後不久也取得伯特利(參士一22~26)。從考古資料獲知,伯特利在主前14世紀末和13世紀初被毀,適在以軍進攻迦南的時期。――《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伯特利城因和艾城很接近,也捲入戰事,居民過來幫忙追趕以色列人。――《串珠聖經注釋》

         艾城和伯特利城沒有一人……:本節告訴我們伯特利人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伯特利是位於艾城西部約3公里處的小城邑。伯特利居民對以色列入侵迦南感到威脅,他們與艾城聯手作戰。但在艾城被攻陷之時一起被以色列殲滅(1216)――《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伯特利與艾城相距約3公里,位於中央山地的南北大道上,與艾城同屬南方城邦聯盟。約書亞攻克艾城後不久,也攻取了伯特利(士一22~2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艾城和伯特利城」:七十士譯本僅有「艾城」。當時可能也沒有伯特利城的居民加入,當然,也可能是艾城只是伯特利的前進基地。聖經除了在1216 提到伯特利是以色列人攻陷的城邑之一,除此之外沒有再提到伯特利被以色列人攻取的事情,有可能約書亞攻克艾城之後不久也取得伯特利,但 士 122~26記載約瑟支派攻打伯特利。從考古資料得知,伯特利在西元前14世紀末和13世紀初被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撇了敞開的城門」,看起來艾城的人真是完全沒想到有伏兵的,急急忙忙就出城追趕,連基本的防衛也沒處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8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你向艾城伸出手裡的短槍,因為我要將城交在你手裡。”約書亞就向城伸出手裡的短槍。

         約書亞伸出的短槍或為裝有矛頭的標槍,可以投擲,是一種攻擊性武器。他用矛頭反射日光通知埋伏城後的以軍攻城。26節說約書亞一直伸出手中的短槍到殺盡艾城居民為止,令人想起摩西當日戰敗亞瑪力人所舉起的手(出十八8~11)――《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向艾城伸出手裡的短槍:約書亞順服神的命令,高舉手中的短槍指向艾城,伏兵以此為信號進攻。約書亞高舉短槍象徵了神與以色列軍隊同在。因此,直到以色列軍隊完全獲勝之時,約書亞都未曾收回高舉的手(26)。這場戰鬥看似靠著人的計畫與戰術獲勝,但是,其背後卻有神的大能與同在。“艾城”是巴勒斯坦中部的城邑,位於伯特利東南約3公里處,具有“廢墟”、“堆”之意。被擄巴比倫歸來之後,便雅憫支派生活在此地。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短槍」:「標槍」、「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18 短槍約書亞時代的短槍是金屬的槍頭,安裝在短木杆子上。後世的標槍用繩環輔助,使之螺旋飛行,可以拋擲得更遠更准;但在這時代並沒有這種記錄。很多學者提出本段經文所指的武器並非短槍,而是著名的彎刀(見六21注釋的描述)——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18~19約書亞的短槍用來反射太陽的光,給埋伏的人發信號。――《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書八19他一伸手,伏兵就從埋伏的地方急忙起來,奪了城,跑進城去,放火焚燒。

       艾城的人曾急忙起來(14),抓住眼前的機會,而埋伏的以色列一看到約書亞的信號,也急忙(19節,用了兩次)行動。331描述他們動作的第一行和最後一行,與約書亞在第7~8a節所給他們的命令中,第一行與最後一行互相對應:伏兵就從埋伏的地方急忙起來,並且放火焚燒。這裡所用的動詞,顯出行動的急迫。這裡的希伯來經文當中有一個短語:他一這樣作,也就是,當他一伸出他的手。──《丁道爾聖經注釋》

         跑進城去,放火焚燒:這場火向以色列與艾城的軍隊通報了城已被攻陷。以這場火為信號,逃跑的以色列轉換方向開始反攻,而艾城軍隊既不能繼續追擊,也不能退回到城中,被圈在原地受到雙面夾擊,只有面對死亡。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放火焚燒」:直譯是「迅速地放火焚燒」,和合本未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0艾城的人回頭一看,不料,城中煙氣沖天,他們就無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曠野逃跑的百姓,便轉身攻擊追趕他們的人。

         艾城人並沒有激起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勇氣,而是「無力向左向右逃跑」(20),這也是因為神讓他們喪失了鬥志(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無「力」向左向右逃跑:「手」。表示「能力」的意思( 323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0~22神作為戰略家親自指揮戰鬥,並擬定周密細緻的戰略戰術,因此戰爭必會得勝。本文描述神的戰略方法與現實完全符合。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八21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奪了城,城中煙氣飛騰,就轉身回去,擊殺艾城的人。

 

【書八22伏兵也出城迎擊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間,前後都是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人擊殺他們,沒有留下一個,也沒有一個逃脫的。

         「沒有留下一個」:原文是「沒有給他留下倖存者」。──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3生擒了艾城的王,將他解到約書亞那裡。

 

【書八24以色列人在田間和曠野,殺盡所追趕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滅盡,以色列眾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殺了城中的人。

         本節的光景極其淒慘,似乎與神慈愛的屬性背道而馳。表明了神是何等厭惡罪與拜偶像(204;利261;詩819)――《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刀」(24)原文是「刀口」,以色列人進迦南時使用的刀不是兩刃的,而是鐮刀形的埃及牛腿刀(Khopesh),只有一面有刃,用於劈、砍。──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824 七十士譯本缺「艾城人倒在刀下」這句。──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5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一萬二千」:原文是「十二千」。──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6約書亞沒有收回手裡所伸出來的短槍,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

         沒有收回……短槍:這令我們聯想到在與亞瑪力人爭戰時,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的事件(179~12)。像約書亞這般傑出的軍事戰略家,面對勝利完全可以抬高自己的聲望與名譽。然而他為了將勝利的榮耀只歸給耶和華,而一直高舉短槍,直到完全攻下艾城。這與使徒保羅將自己的工作果效全部都歸給神而自取卑微地位的作法是相同的(林前410)――《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書亞「沒有收回手裡所伸出來的短槍」(26),就像四十年前他與亞瑪力人爭戰時,摩西沒有放下向天舉起的手一樣(出十七11~12)。他們都是用完全的順服來支取神的大能,直到徹底勝利。本書從18節之後,以色列人便無往不勝。──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826 說約書亞伸出手中的短槍就一直沒有收回,直到殺盡艾城居民為止。可見舉起短槍不僅僅是指揮伏兵行動的暗號,還是指揮所有的以色列人殺敵的記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七十士譯本沒有 826 ,這一節應該是與 出 178~13 以色列與亞瑪力人爭戰時,摩西舉手杖讓以色列人得勝相對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7 惟獨城中的牲畜和財物,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約書亞的話。

         以色列人將掠物據為己有。為什麼這裡可以,而耶利哥不行?或許因為耶利哥是在迦南地所攻下的第一座城,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將一切都獻給神,一旦完成了這個動作,便可以取掠物了。第二個理由,可由亞干的罪推想。第一座城的毀滅,以及其中的掠物,成了神給以色列的測驗,看他們是否順服神。攻擊艾城的人通過了這項測驗,因此便不需要禁止他們得戰利品。另一方面,這裡提到牲畜,讓人留意以色列人當時危急的景況。神已經不再像在曠野時一樣,供應他們嗎哪,現在以色列人要自己找食物了。然而神在這裡還是供應他們:將牲畜賜給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八28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

       約書亞記描繪艾城的毀滅是永為高堆。這個詞只在申命記十三16(希伯來聖經17)出現過。艾城的刑罰像耶利哥一樣,完全摧毀(參:書六26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56,Name=iii. 征服耶利哥對約書亞的影響(六2627}),因它不要敬拜以色列的神。直到今日的格式,是向作者當代的人傳講艾城故事的警告──包括以色列人最初的失敗,和艾城人對以色列信仰的拒絕。(參增注:來歷語{\LinkToBook:TopicID=143,Name= 增註:來歷語(aetiology})──《丁道爾聖經注釋》

         將艾城焚燒:GarstangAlbright在此地區挖掘的陶器塊與1928年進行的調查來看,艾城是在耶利哥城滅亡的同時,也就是B.C.1400左右滅亡的。永為高堆:有些譯本將“高堆”譯成“廢墟”。據考古學資料與聖經的前後文脈來看,被約書亞攻陷之後,艾城很久以來一直處於荒廢的狀態。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高堆」(28)、「荒堆」(申十三16)、「山岡」(耶三十18)和「亂堆」(耶四十九2),都是指中東常見的一些山丘狀廢墟,希伯來文是「Tel」。這些廢墟原來是古代居民點,歷經天災人禍,幾經摧毀、夷平、重建,逐漸堆高,最後被放棄,成為無人居住的土堆。今天以色列有很多Tel開頭的地名,表明這裡有古代高堆。聖經中的許多城市,如夏瑣、米吉多、基色、亞西加、拉吉等等,都以高堆的形態存留至今,考古學者按層挖掘,甚至能挖出二十多層文化遺跡。──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八29又將艾城王掛在樹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時候,約書亞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城門口,在屍首上堆成一大堆石頭,直存到今日。

       將艾城的王掛在樹上,與約書亞記十26~27所記亞摩利人的五王類似。楊格指出,約書亞記第十章記載,他們是將那些王的屍首掛在樹上(26),這與古代近東其他的征服記錄很接近。這並不是一種來歷語,或將記錄改寫,以證明約書亞作到了申命記式的規定,即申命記二十一22~23的命令。

         這裡提到將戰敗者的屍首懸掛示眾,也可以視為在描述戰爭行為,和一種宣傳伎倆,並不是直接根據申命記第二十一章,因為那裡乃是指對犯罪者的刑罰。不過,展示屍首不過夜的原則,對罪犯(申二十一23)和以色列的戰爭行為都適用。──《丁道爾聖經注釋》

         “掛在樹上”。參看申命記二十一章2223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摩西律法規定,懸掛的屍體在日落時須除下(申二十一22~23)――《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將艾城王的屍首掛在樹上,是要進一步的羞辱他,並象徵神的咒詛;日落時取下屍首,是要避免玷污地, 見申2122~23。在屍首上堆石頭,好作紀念(726)――《串珠聖經注釋》

         掛在樹上,直到晚上:將死者掛在樹上,是為了使其蒙羞,並且使看的人引以為戒(254;申2122;撒下2189;斯710;太2738)。然而,禁止使屍體被掛在樹上過夜(2123),這是為了不玷污神所賜的聖地。耶穌卻代替罪人被掛在十字架上(313)――《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將戰敗者的屍首懸掛示眾,是古代中東戰爭的慣例。經歷了第一次攻打艾城的失敗教訓,約書亞處處謹慎,即使是這個細節,約書亞也沒有忽略順服,在日落的時候吩咐人把艾城王的屍首取下來,因為「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申二十一23),乃是神的命令。──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干被埋在石堆下,「直存到今日」(26);現在艾城王也被埋在石堆下,「直存到今日」(29),神用得勝給艾城的功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從此,百姓從約旦河谷進入了中央山地,切斷了南北大道,可以各個擊破南方(九至十章)和北方(十一章)的迦南諸王。──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掛在樹上」:與 書 1026~27 所記亞摩利人的五王的方式相同,這是當時一種普遍的手法,宣示自己已經打敗敵軍。日落前要將屍體埋葬的律例,是記載於申 2122~2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 829 在艾城王的身上堆石頭也是作為背叛以色列的神反面的紀念物之表現之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29 在屍首上堆石主前二○○○年左右在屍首上堆石埋葬是巴勒斯坦常見的作法,南部尼革和西乃的乾燥多石地區尤然。這個時代迦南的慣例是埋葬於可多次使用的墳墓。全家人都可同葬在井洞底部的石室中。所有日常用品,墓穴中都一應俱全。——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30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

         這個守衛以巴路山與基利心山中間之山谷的示劍堅固城(參看申一一29的腳註),此時可能已經投降,或被攻取,或表示友善。――《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以巴路山」:位於示劍谷以北,與基利心山相對。――《串珠聖經注釋》

         在以巴路山上……築一座壇:以色列如此築壇不僅是遵行了摩西的命令(271~81),並且也是順服耶和華之律法。“以巴路”山位於撒瑪利亞,海拔約900米,基利心山位於以巴路山南部對面,之間有重要的東西向道路。基利心山樹木茂盛,而以巴路山則是光禿禿的荒山,這兩座山被選為宣告祝福與咒詛的場所(1129)――《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以巴路山」(30)在艾城北方大約33公里,位於示劍城北。聖經沒有提到示劍的爭戰,可能當地的迦南人已經聞風而逃。──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以巴路山」:字義是「石頭」或「禿山」,位於示劍之北方。高於海平面1000公尺左右。──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築一座壇」:考古學家於以巴路山上挖掘到一座可能是這個祭壇的遺跡。祭壇位於一個山峰上,以石頭製成,寬7.6公尺,長10.6公尺,厚1.5公尺,高2.7公尺。裡面有動物的骨頭。此處出土的陶器時間大約是西元前一千兩百年。──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0 壇的作用這壇似乎是特別為這一次的慶典築造,不是作為永久性建築(這是使用未加工粗石的另一個理由)。在此所獻的祭只有燔祭和平安祭(見:利三的注釋),沒有贖罪祭、贖愆祭。——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30~33摩西的律法(希伯來:to^ra^)源自於耶和華神,透過耶和華的僕人摩西之手,傳給以色列人。約書亞記八30~32應驗了申命記二十七4~8,那就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書八33)。因此,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了一座壇,獻上燔祭,和平安祭約書亞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在示劍城的南邊與北邊。示劍為迦南中部大城,乃以色列人古代宗教聖地(創十二6~7;三十三18~19)。摩西死前曾吩咐眾民過約但河進迦南地後,須在示劍立壇獻祭,並重申前約(申十一26~30;二十七1~8及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八30~35約書亞遵行昔日摩西的囑咐(27),於以巴路山(30)立石為神築壇,並將律法刻於石上和公開宣讀。――《串珠聖經注釋》

         一般認為這一段應該是錯置到此處的,因為此時才剛剛打下艾城,不可能跑到北邊的示劍去築壇。七十士譯本將此段放置在 92 之後,死海古卷的一殘篇中,這段是在 52 之前。這一段記載與 申 1126~30 相關。並呼應 申 271~8 的命令。──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根據摩西在 申 27 的吩咐,約書亞拿下艾城之後做的事:

A.在以巴路山上為神築壇獻祭( 830~31 ) ~~ 對照 申 275~7

B.將摩西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 832 ) ~~ 對照 申 272~48

C.對著基利心山、以巴路山宣讀祝福和咒詛( 833~35 ) ~~ 對照申1129~30 ; 申 2711~2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0~35約書亞于以巴路山上築壇(書八3O),但後來神裁定于「高處」拜偶像者的罪;約書亞此舉是否與神的命令互相衝突?】

     拜偶像者設壇祭祠假神的地方稱為「高處」(bamot)。另一方面,在所羅門建立耶路冷聖殿(約主前九六O)之前,以色列人設壇來敬拜耶和華神。神定「高處」拜偶像者的罪,這項命令顯然不能追溯至包括所羅門王以前對於耶和華神的敬拜行動。對於「高處」的責難,乃向耶羅波安第一(約主前九三O))所設立的邪惡反叛的祭壇而發。耶羅波安另設祭壇,使他所統治的北國人民不會在每年數次的節期中往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神;他這樣做,明顯是違背了記載于申命記十二2~14神的命令。根據這段經文可知,神命令以色列人完全清除那些用以敬拜假神的祭壇,還有他們的柱像(massebot)和木偶('aserim),並把敬拜的事情集中在唯一的全國性聖所之內(2~6)(依照迦南居民的迷信,柱像及偶像分別代表男性神只及它們的女性配偶。)經文沒有指出這所中央的聖所應設立於那個地點。事實上,在攻佔迦南至所羅門聖殿建成期間,聖所的位置曾由吉甲遷移至示羅,後來又搬到基遍。然而,會幕及其獻祭的壇搬遷到那裡,聖所就在那裡設立。所羅門的聖殿終於建成了,且在一個全國性的集會中舉行聖殿奉獻禮(王上八章)。雖然聖經沒有明言,但我們亦理解到一切獻祭事宜都在這所偉大的聖殿舉行,亦只應在這裡舉行。

    但到了後來,所羅門王受到他那些拜偶像的外族妃嬪影響,允許興建bamah(或「山頂的祭壇」),給予摩押人的神基抹和亞捫人的神米勒公(王上十一5),當然還包括其他神氏,而內中必定有所羅門最喜愛的妻子——當時埃及法老的女兒——所敬奉的假神。所羅門這個敗壞的例子使以色列人更忽略申命記十二2~14的禁令,在各處異教中心設立bamot,包括北國(北國人民效法耶羅波安)及南國的境界。後來,南國的邱壇、柱像及木偶等曾一度在亞撒宗教改革期間被拆毀(代下十四3;雖然他的改革不徹底,其果效亦不可長期維持;參王上十五12~14)。此外,亞撒的兒子約沙法(代下十七6),還有希西家(王下十八14)及約西亞(王下二十三4~8)均曾清除敬拜假神的地方。

    在南國境內的bamott,其中有些顯然是為敬拜耶和華神而設的,目的是方便國內不同省份的居民。無論如何,這些祭壇與申命記十二章的禁令有抵觸,因而也受到真正屬神的先知所痛斥。列王紀下二十三8指出其中一些祭壇是利未人祭司所供奉的,但這些祭司未被處死(依照申命記十三章,犯拜偶像之罪者必被治死),有力地顯示他們是在地方性的祭壇敬拜耶和華神。在約西亞進行宗教改革期間,王容許他們仍然存活,且可享用奉獻予供養亞倫系祭司的食物。然而,這些在地方性祭壇敬拜神的祭司,不得進入聖殿事奉。

    約書亞在以巴路山築壇,為要使全體以色列人參與莊嚴的重申與神立約的儀式(書八30~35)。較早時,出埃及記頒佈築壇的律法,而約書亞于以巴路山築壇事情與出埃及記的律法完全吻合:「凡記下我名的地方,我必到那裡賜福給你。」(出二十24)縱然在所羅門建成聖殿以後,北國卻設立祭壇,但當以色列人面臨國家性的危機時,祭壇仍會被神祝福。例子之一是以利亞於迦密山頂築祭壇來抗拒亞哈王及其軍兵,神從天降下神奇的火燒盡燔祭,從而顯出以利亞所敬拜的是獨一的真神,而巴力只是王后耶洗別的先知幻想出來的假像而已(參王上十八30~39)──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書八31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

         “壇”。參看出埃及記二十章2426節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參《出埃及記》二十24~26. ――《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沒有 ...... 築的」:見出2024~26注。

          「燔祭和平安祭」:獻祭的條例和意義,見利1章; 3章及注。――《串珠聖經注釋》

         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這是按照律法書所記錄的神的命令(202425),也是摩西的命令(275~7)。用未曾經過人為雕琢的而以自然狀態的石頭築壇的事實,告訴我們坦誠而真實的敬拜的重要性。在這壇上……奉獻燔祭與平安祭:燔祭是為了全然的奉獻與贖罪而獻的祭,平安祭則是為了與神密切深交而獻的祭。當時,以色列百姓暫時休戰而向神獻祭,表示他們感謝神以往所有恩典並把將要成就的一切也都交托在神的手中。耶穌自己作為挽回祭獻給神,親自完成了舊約的所有祭祀儀式(約壹22)――《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未經鐵器鑿過的整塊石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2約書亞在那裡,當著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

         “石頭”。不是壇的石頭,而是一根大柱子的石頭。――《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抄寫在石頭上的當為律法的精髓。寫的方法是先在石頭上油石灰,再刻字(申二十七2~3)。由於時間有限,在這次儀式中宣讀的律法不會太長,當年摩西在西奈山所宣讀的律法,很可能只是載於《出埃及記》二十一~二十三章的那一部分(看出二十四7)――《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石頭」(32)指「墁上石灰」(申二十七2)的幾塊大石頭,上面可以寫字。──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832 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可能是抄寫律法的精髓。寫的方

法是先在石頭上抹上石灰( 272 ),再刻字。由於時間有限,這次儀式中宣讀的律法( 834~35 )應該不會太長。──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2 律法刻於紀念碑刻著漢摩拉比法典的石碑,是用閃長岩造成,高達八呎,公開展示以便查閱。王室的碑文通常都是安放在顯眼之處。時至今日,紀念碑文也可見於墓碑、建築物基石,和歷史性遺址上。這些碑文的用意是要給人看見、留意、紀念。反之古代近東的條約則經常安置在聖處,一般人無法得見。其用意是將協議付諸筆墨,安放在奉其名立約的神明面前。有關石塊用作界石和地契的資料,可參看:撒母耳記上七12的注釋。——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33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一半對著 ...... 以巴路山」:根據摩西的吩咐(2712~13),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這六個支派的人要站在基利心山上(面對以巴路山),為百姓祝福,而流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則要在以巴路山上(面對基利心)宣佈咒詛。――《串珠聖經注釋》

         一半……一半:強調了神公義與慈愛的屬性。當我們單方面強調其中任何一方時,困境便會尾隨而來。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示劍位於迦南中央山地的中心,「基利心山」(33)在示劍的南邊,「以巴路山」(33)在示劍的北邊。以色列人的祖先從美索不達米亞來到迦南,示劍是最早的落腳點(創十二6)。亞伯拉罕在這裡為神築了第一座壇(創十二7),雅各也在這裡築了第一座壇(創三十三19)。因此,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來到示劍築壇,才足以表達對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的感謝和讚美。──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這是慣用語,是摩西五經中常出現的詞彙,指所有住在以色列當中的人。指兩者得到同等待遇,起碼當時是如此。──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基利心山」:字義是「割除」,位於示劍之南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3~35這裡提到以色列眾人,並且列出各式各樣的人,清楚說明了參與者是誰。帶領的人中有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還有祭司和利未人。338本地人寄居的,是摩西五經中常出現的詞彙,指所有住在以色列當中的人。33935節最後,提到了最無力保護自己權益的婦女、孩子,並寄居的外人。摩西的律法論及所有人的權利與責任,包括各個民間、宗教、社會團體,和他們所關注的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 833~35 提到以色列眾人,並且列出各式各樣的人,清楚說明瞭參與者是誰。帶領的人中有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還有祭司和利未人。還有本地人、寄居的,指所有住在以色列當中的人。最後,提到了最無力保護自己權益的婦女、孩子,並寄居的外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八34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咒詛的話,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

 

【書八34 公開宣讀在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除了基本的家庭記錄之外)幾乎沒有人家中有片紙隻字的文化中,公開宣讀有宗教、文化、政治意義的文件,是很重要的。好幾個赫人的條約都包括定期公開宣讀文約的條款──一個說每年三次,其他的則較有彈性,只說「時常而不斷」。——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八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以色列……寄居的外人:不僅是以色列百姓參加了祝福與咒詛的宣言 ,連寄居其中的外邦人也參加了。表現了神對全人類的普遍救贖計畫(413;賽421;羅1111)。之所以使以色列的所有兒女參加此會,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使後裔認識以巴路山與基利心山的聖約。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根據摩西的吩咐(申二十七12~13),以色列六個支派的人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另六個支派的人則站在以巴路山上宣佈咒詛。約書亞順服神的旨意,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摩西的吩咐。「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35),凡要活在神的應許裡的人,都必須聆聽並且同心「阿們」(申二十七15~26),立志忠心順服聖約、一生活在神的話語裡。──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8)

 1 約書亞用巧計將艾城攻破,你認為神在這戰役中有否與以色列民同在?

 2 約書亞領導以色列人與艾城居民爭戰,大獲全勝。由此看來,教會領袖在信徒過得勝生活上扮演什麽角色?

 3 艾城一役後,約書亞將摩西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並向百姓宣讀,這給我們什麽榜樣?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