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書亞記第五章拾穗

 

【書五1約旦河西亞摩利人的諸王和靠海迦南人的諸王,聽見耶和華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等到我們過去,他們的心因以色列人的緣故就消化了,不再有膽氣。

         迦南的居民一直倚靠約但河作為以色列人入侵的屏障。雖然此時似乎是以色列人進攻的最好時機,但他們先要完成一些重要的屬靈工作(行割禮和守逾越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以色列人能在約但河水如此洶湧的情況下,輕易越過敵方的天塹,進到吉甲,難怪全地的人聞風膽喪。――《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亞摩利人的……諸王: 出埃及之後,差遣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十二個探子也曾報告過這些人的情況(13:28,29)。當時的以色列百姓聽到探子們的報告後,就甚懼怕,開始埋怨摩西(13:32-14:4)。因他們這種小信,除了約書亞與迦勒之外,全體百姓都死在了曠野(14:29,30),並受到在曠野漂泊四十年的懲罰(14:34)。如今這些曾令以色列懼怕的迦南居民因神的大能而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之中<緒論,迦南諸民族>――《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過紅海的神跡已經使迦南人的「心都消化了」(9),現在過約旦河的神跡更使迦南諸王喪失了安全屏障和鬥志,讓他們還沒開始爭戰就「不再有膽氣」(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靠海迦南人的諸王」:指的應該是靠地中海邊的迦南君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15在吉甲行割禮: 正如前章所記錄,聽到以色列百姓因神超自然的神跡渡過了約但河,約但河西諸王就甚懼怕。因為他們相信約但河是無人能過的天然屏障。但是以色列並沒有作即將攻打迦南本地(6)的戰前準備,卻行割禮、守逾越節,行了一系列在仇敵看來既虛妄又荒唐的儀式。事實上,在人眼看來行割禮是魯莽至極的舉動(34:15-24)。以色列卻認認真真地行了這事,這是因為他們最看重的是與神的關係,想要全然順服神的大能。這是以色列百姓40年來第一次守逾越節(12:6-51;9:1-5),這逾越節是為脫去為奴的羞辱和得到自由而感謝神的儀式,只有受割禮的人才能參加此節日(12:48)。第一個逾越節是在出埃及前守的(12:11),吉甲的逾越節則是在即將開始爭戰之時守的,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耶和華軍隊的元帥之所以顯現在約書亞面前,是為了加添以色列百姓的勇氣,並且,還要使他們懷著聖潔的心(15)。本章一直在強調以色列的聖潔,這就暗示了若想得到神大有能力的幫助,首先當具有如鴿子般純潔的心(10:16)――《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5:1~15 主要講的是在營地吉甲做的幾件事情。一開頭 5:1 交待了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對迦南人來說如同遇到強大的威脅,因為約旦河本來是迦南人的天然屏障,而且河水氾濫的春季要過河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此難以逾越的天塹竟然在以色列面前彷彿無物般地不堪一擊,因此迦南人的士氣再次被完全瓦解(如同 2:10~11 描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2那時,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你製造火石刀,第二次給以色列人行割禮。

         “行割禮”。那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時一種信心的標記。參看創世記十七章914節的腳註。在曠野飄流期間,以色列人並沒有執行這禮儀,他們活在審判之中。這時,在取得應許之地前,他們必須為所有三十八歲以下的男子(即在曠野出生,因而沒有行割禮的人)行割禮。――《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割禮”:所有與神立約的亞伯拉罕的後裔須行的儀式。行割禮的方法與原則,見《創世記》十七10注。摩西律法規定以色列男子須行此禮(利十二3),連摩西自己也不例外(比較出四2426)。以色列人過了約但河,大敵當前,第一件事不是攻城,而是履行律法上的規定:每個男子的身上須有這個與神立約的記號,這是一個重要的屬靈原則:與神建立正確關係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受過割禮後有一段時期行動不便,對備戰期間的以民不利(五8;比較創三十四章),但神保守他們未受侵襲。

“第二次”:四十年前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行了割禮(五5;比較出十二4849),但在三十八年的曠野流浪中出生的以色列人則未行此禮,這次因此算為“第二次”。以色列人要受了割禮才可以出去為神打仗,取得迦南為業,而男丁未受割禮的也不能守逾越節(出十二48)。

“火石刀”用燧石作成,色灰黑,為尚未結晶成六角形體寶石的粗糙礦石。原始民族因其鋒利,用作矛頭、箭矢和剝獸皮的刀。以色列人此時生活在銅器時代,已有金屬刀可用,用火石刀行割禮,或亦含有忌金屬之意(他們建壇須用未經鐵器鑿過的石頭,出二十25);此外,也比金屬刀鋒利且衛生。

在此時行割禮當亦有奉獻之意。――《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割禮」是割除男性包皮的禮儀,埃及、以東、亞捫、摩押和阿拉伯人都行割禮,但不是出生後第八天,而非利士、迦南、亞述、巴比倫則不行割禮。神把「割禮」作為與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立約的證據」(創七11),表明人與犯罪的舊生命隔絕,單單信靠神、「不靠著肉體」(腓三3)。亞伯拉罕後裔中的男子都有義務「受割禮」(創十七10),不受割禮就沒有資格守逾越節(出十二48),也沒有資格承受應許。

         「火石刀」(2)用燧石做成,敲碎後邊緣非常鋒利。以色列人此時已經有金屬刀,但還是用火石刀行割禮,可能行割禮不可使用金屬刀具(出二十25),也可能是因為可以大批製作。

         「第二次給以色列人行割禮」(2),可能四十年前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行了割禮,但曠野的路上出生的以色列人未受割禮(5),因此這次算「第二次」。「第二次」在七十士譯本中譯為「坐下」。──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割禮」:割除男性包皮的一種禮儀。是以色列人象徵和神立約的儀式。 創 17:9~14 12:3未受割禮也不能守逾越節 出 12:48~49

         「火石刀」:「岩石刀」,應該是用燧石做成,用岩石刀行割禮,可能也有排斥使用金屬的意味 出 20:25 。事實上當時已有金屬刀,不過神還是命令用火石刀行割禮。可能當時要大量取得鋒利的小刀子,還是以岩石刀最方便。

         「第二次」:七十士譯本翻譯為「坐下」,這個「第二次」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認為 出 4:24~26 摩西為以色列人行的割禮是「第一次」,有人認為在曠野曾經有一次未被紀錄的割禮,所以這裡算是第二次。「坐下」,則被學者認為是指施行割禮的人是「坐下」施行割禮的。此處正確的意義為何,我們已經不容易確定,不過事實上也不影響我們了解這段的意義就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2~12記載百姓在吉甲紮營後的情況:給離開埃及的第二代行割禮,作為神與他們立約的記號(2-9);守逾越節(10-11);以地裡的出產代替嗎哪作食物(12)。――《串珠聖經注釋》

 

【書五2~15準備攻打耶利哥。――《串珠聖經注釋》

 

【書五3約書亞就製造了火石刀,在除皮山那裡給以色列人行割禮。

       火石刀,最佳的解釋是一種黑曜石。這應該不是一種向後投述的律法,即,用一種古代的工具,來視某儀式源于古時。227米拉德已經證明,古代近東許多地方都用黑曜石刀,其用途廣泛。228這種刀的刀面平滑、銳利,無論是在儀式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都為人所愛用,即使在金屬刀發明之後,仍然通用。這並不意謂約書亞所行的不是儀式,只是表明,火石刀並不能否定此事。基比亞哈拉勒的意思是「包皮之丘」,它的正確地點還無法判斷。至於吉甲,則可能只是一個暫時的營區。──《丁道爾聖經注釋》

     “除皮山”可能是近吉甲的一個地方,原名吉比亞特哈拉羅(Gibeath Haaraloth),“除皮山”是俗稱,亦有譯為“包皮山”的。可能因在其地行割禮,以此命名,藉資紀念。――《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對以色列百姓而言,行割禮標誌著成為神的百姓,同時也是與神立約的記號<17:9-14,割禮與信仰>。割禮儀式之所以在曠野中斷,是因為以色列對神的不順服(14:26-35)。如今,中止了40年的割禮又重新開始實行,神與以色列的立約關係也重新得到了恢復。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除皮山」:字義是「包皮山」,可能是吉甲附近的吉比亞特哈拉羅(Gibeath Haaralot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4約書亞行割禮的緣故,是因為從埃及出來的眾民,就是一切能打仗的男丁,出了埃及以後,都死在曠野的路上。

       主要的動詞是「死」字。每個從埃及出來的以色列人,都死在曠野了。因此,所有以色列人都需要再度行割禮。原來參與出埃及事件的人,沒有一個還活著。這裡特別關注的是能打仗的人,即,到了年齡,可以參戰的人。約書亞在吉甲為這些人舉行割禮。原來的那批早一代的人,都已經死在曠野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切能打仗的男丁: 在以色列,年過20歲的男子才被視為成人,他們有義務服兵役,在神與百姓面前表明自己是有責任感的人。在加低斯事件(14)發生之前,受割禮之兵丁的年齡是20,那麼,過了38年的今天,他們的年齡應是58(1:1)。他們因在加低斯不順服神全部死在曠野,只剩下約書亞與迦勒。因此,在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之中,受過割禮的只有約書亞與迦勒。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五5因為出來的眾民都受過割禮,惟獨出埃及以後,在曠野的路上所生的眾民,都沒有受過割禮。

       那些人曾經受過割禮。同樣,這裡的重點也是出來的眾民。那一代的人全都死了,不過,重要的是,他們全都受過割禮。以色列在立國之初,軍中便沒有未受割禮的戰士。在過紅海、站在西乃山與神立約的群體中,沒有一個是未受割禮的,所以,新的一代也應當如此──所有的人都要受割禮。──《丁道爾聖經注釋》

         老一代的以色列人三十八年前不順服神,拒絕進入迦南,結果被神「疏遠了」(民十四34),所以「在曠野的路上所生的眾民都沒有受過割禮」(5)。新一代的以色列人順服神,已經過了約旦河、進入迦南地,現在給他們行割禮,表明百姓與神的立約關係得到了恢復。──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五6以色列人在曠野走了四十年,等到國民,就是出埃及的兵丁,都消滅了,因為他們沒有聽從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曾向他們起誓,必不容他們看見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我們的地,就是流奶與蜜之地。

       那一代的人都死了;過約但河的時候不剩一人,所以,這一代所有的人都要在吉甲受割禮。230第一批人在曠野走了四十年。這句話讓人憶起神對那一代的審判,是因為他們的不信(民十四3334)。接下來的一句話,因為他們沒有聽從耶和華的話,可以肯定這一點。雖然民數記講述了好些他們不順服的例子,但是其中只有第十四章同時提到不順服與四十年的飄流。第6b節繼續說明這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沒有聽 ...... 的話」:詳情見民13:17-14:10

         耶和華曾起誓不許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見民14:26-35――《串珠聖經注釋》

         「流奶與蜜之地」:埃及的文獻、烏加列史詩都提到迦南地是一個豐富自然資源,農產豐盛的地方。這話描繪迦南地有許多放牧之區(盛產奶)和顯花植物(蜜蜂採花成蜜)。──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7他們的子孫,就是耶和華所興起來接續他們的,都沒有受過割禮;因為在路上沒有給他們行割禮,約書亞這才給他們行了。

         「割禮」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與神立約的記號,受過割禮的人才有資格承受應許之地。出埃及的老一代沒能憑信心進入應許(6),但新一代「是耶和華所興起來接續他們的」(7),現在他們受過了割禮,表示將取代老一代來承受應許。──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以色列人過河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行割禮,讓所有百姓重新與神立約。過去的日子因為曠野漂流的不方便,以色列人無法遵守割禮的規定,但今天已經要進入迦南地,所以就全體施行割禮。

         此時行割禮的意義:神在引領新一代以色列人剛進入迦南之後就要求他們受割禮,原因固然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受過割禮,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重申」神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希望他們吸取悖逆剛硬的父輩的教訓( 5:6 ),能轉而效法敬虔的列祖那樣信靠順服神,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然後再履行征戰迦南的使命。──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7~8約書亞作這件事,是因為現今的一代沒有受過割禮。這兩節的模式是 A ~ B ~ A' ~ B',其中 A 是指出埃及的一代,而 B 是指現今的這一代。這個結構將這兩代互相比較,其差異再由動詞「完成」(希伯來:tmm)的雙關語來加強,這個字在四11011節都有這個作用。在第6節中,四十年耗費在曠野,等到所有的人……都消滅了(即「完了」)。另一方面,第8節,當全國都受完了割禮,亦即「完成了」割禮的程式,他們便在營中休息。因此,前一代是在不順服中而「死完了」,但吉甲的一代卻「完成了」順服的行動。──《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五8國民都受完了割禮,就住在營中自己的地方,等到痊癒了。

         割禮的含意,見創17:1-14

         「等到痊癒」:男子受割禮後起初感到痛楚行動不便(參創34:24-25)。以色列人在這期間蒙神保守,不致受敵人突襲(參1)。――《串珠聖經注釋》

         等到痊癒了: 4:195:10節來看,似乎休息了約34天。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人受割禮之後有一段疼痛期,很容易被敵人攻擊,「等到痊癒」(8)至少需要三天。雖然行割禮代表百姓與神恢復立約關係,但為什麼不在河東的安全地帶行割禮?為什麼不分批行割禮?在人看來,過約旦河後、集體在戰前行割禮是很不明智的自殘行動,以色列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創三十四25)。但過了約旦河的百姓完全信靠、順服神,他們毫無保留地執行了神的命令,顯明了他們的信心。信心不是不顧理性、不看環境,而是經過了理性的思考,仍然相信神必會勝過環境。實際上,神已經使迦南諸王「不再有膽氣」(1)來侵擾他們,「耶利哥的城門因以色列人就關得嚴緊,無人出入」(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等到痊癒了」:行完割禮後前三天最疼痛,幾天後才會完全復原。在這期間,迦南人沒有趁機攻擊,應該是出於對過約旦河神蹟的懼怕,也是因為神特別的保守。 創 34:24~26記載以色列的先祖就曾經利用割禮的疼痛攻擊過示劍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9耶和華對約書亞說:“我今日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滾去了。”因此,那地方名叫吉甲,直到今日(“吉甲”就是“滾”的意思)。

       神接受了這個行動,視之為結束埃及的羞辱的方法。雖然其他的國家認為,是以色列人勝過埃及才帶來他們的光榮(書二10),但這裡卻是指46節,就是指從埃及出來死在曠野的那一代。埃及的羞辱乃是前一代(出生於埃及的那代)的不順服,以致他們飄流多年,並倒斃在曠野。233那一代的人未能承受這地。而目前的一代也可能遭到同樣的審判,但由於他們順服聖約,受了割禮,審判便離開了這個國家。因此,以色列人現在可以承受迦南地了。神將為以色列人爭戰,不再與她為敵(與民十四4045相反)。──《丁道爾聖經注釋》

         “埃及的羞辱”。因為以色列人仍未得到應許之地,所以埃及人對他們加以嘲弄。那羞辱這時候已經滾去了(“吉甲”的意思是滾)。――《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埃及人曾譏笑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進不了迦南(出三十二12;民十四1316),現在他們已踏上應許之地,受了割禮,公開宣告正式成為神的子民,當年羞辱得以盡除。――《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埃及的羞辱」:埃及人大概曾譏笑以色列人,說神把他們領到曠野是要殺戮他們(參出32:12; 9:28); 出埃及的頭一代以色列人因得罪神而死於曠野,不能徹底擺脫埃及的嘲諷,但當第二代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吉甲(意即「輥去」)接受割禮時,就表示他們是名正言順的與神立約的選民,而神應許的迦南地和福氣,就快屬他們所有,一洗以前的羞辱。――《串珠聖經注釋》

         「埃及的羞辱」:指的應該是「做奴隸,沒有自己的國土」的狀況,或指 出 32:12 和 民14:13~16曾經嘲笑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之後進不了迦南的話。也有一說是指「他們未受割禮的情況」(在埃及當奴隸就無法自由受割禮)

         「吉甲」:Gilgal。這名字與希伯來文動詞「滾開(roll away)(galal))發音相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0以色列人在吉甲安營。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利哥的平原守逾越節。

     守逾越節乃照四十年前耶和華神的吩咐而行(出十二25)。受割禮和守逾越節是相連且必須行的事(出十二4749)。――《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正月十四日晚上」:即在百姓過約但河之後四天(見4:19)。

         逾越節和無酵節的條例,見出12:1-20, 48。這次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第二次守逾越節(上一次見民9:1-5)。――《串珠聖經注釋》

         神要百姓所做的第二件事情也不是攻城,而是「守逾越節」(10),紀念神救贖工作的起點。百姓行了割禮,才有資格守逾越節(出十二48),這次「行割禮」實際上就是「正月初十日」(19)開始的逾越節預備儀式。

         「正月十四日晚上」是在百姓過河之後的第四天(19)。這是以色列人第三次守逾越節,也是在應許之地第一次守逾越節。前兩次逾越節分別是出埃及的那天(出十二11)和出埃及第二年離開西奈山之前(民九1~5)。──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正月十四日」:以色列人正月十日才過約旦河,之後立刻行割禮,十四日晚上守逾越節,此時割禮的傷口應該還很痛,但以色列人還是守逾越節(總得做殺羊、烤肉、烤餅一類的事情)

         「逾越節」:出埃及前夕正月十四日晚上,以色列人於黃昏時宰殺羊羔,將血塗在門楣上和門框上,晚上烤了羊肉與無酵餅、苦菜一起吃。半夜天使執行第十災,擊殺埃及一切頭生的牲畜和長子,只有門楣和門框上有血者,不受此災。於是埃及法老放以色列人出埃及。出 12:6~14 ,此日等於是以色列人的國慶日。出埃及後,在曠野中以色列人應該都沒有守逾越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0~12在吉甲守逾越節的意義: 以色列百姓曾在出埃及的次年正月在西乃曠野守了逾越節(9:1-5),如今,又重新恢復了從那之後被中斷的守節活動。在吉甲重守逾越節具有重大的意義。亦即,以制定逾越節開始的神之救贖事工(出埃及事件),藉著在迦南地守逾越節而告了一段落。到了時候,神必完成自己所計畫的事(9:24;1:9;9:26)。 嗎哪就止住了: 以色列百姓在汛曠野開始吃嗎哪(16:15),過了40年之後,在正月17日終止吃嗎哪。因為以色列百姓結束了曠野的生活,他們開始吃迦南地的出產。我們可從中得到兩個教訓:①神不允許人盲目地依賴他。神是通過神跡成就人力所不能及的,同時要求人努力解決自己所能解決的事情 ;②神先於我們知道我們的需求,必在適當的時候,供給我們所需要的(6:8;4:19)――《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五11逾越節的次日,他們就吃了那地的出產;正當那日,吃無酵餅和烘的穀。

         “那地的出產”。即正當那時收割的農作物。――《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那地的出產”指穀物。“無酵餅”為不加酵烤制的餅,逾越節先後一共七天,須吃此餅(利二十三56)。“烘的穀”為獻初熟之物的素祭中的祭物(利二14),以色列人受割禮,吃烘的穀,整個民族奉獻為神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逾越節應在正月第十四天過後開始舉行,一連七天,但此處說“正月十四日晚上”便守,因為希伯來人的一天是從頭天黃昏開始至第二天日落為止。――《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烘的榖」:如取自初熟的禾稼,須首先向神獻上一捆,另獻上燔祭、素祭和奠祭(見利23:9-14)。――《串珠聖經注釋》

         「吃了那地的出產」(11),代表享用神應許中的豐富。「那地的出產」(12)指大麥,逾越節是迦南地收割大麥的季節。

         「嗎哪」是神在曠野供應以色列人的超自然主食(出十六14~15)。從出埃及當年的二月十六日一直到出埃及第四十一年的一月十五日,神每天降下嗎哪,讓百姓學習信心和順服的功課(出十六28)。此時百姓已經有了迦南地出產的穀物作主食,就不再需要嗎哪了。神停止降下嗎哪,標誌著曠野飄流的結束,也標誌著承受產業的開始,正如新約裡受了割禮、守了逾越節的新人,從此要開始享用基督裡的豐富。──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無酵餅」:是不加酵烤制的餅,逾越節後一周須吃此餅( 12:18 )

         「烘的穀」:原文沒有「穀」。這裡應當只是介紹加工的方法,是用「烘的」。指的可能是獻初熟之物的素祭中的祭物( 2:14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11~12在摩西五經中,最注重的乃是烤羊羔,但是約書亞記內卻沒有提到它。為什麼呢?過去學者曾認為,逾越節最初有兩種盛筵,一種是遊牧民族式的,以羊羔為祭,另一種是農業社會式的,主要是吃無酵餅236根據這種說法,約書亞記第五章的記載,應當源出於已經定居在那裡的人。然而,反對遊牧式與定居式之分的說法,指出他們的假設是不成立的。當以色列人出現在迦南地時,住在山地的各族可能既是遊牧式(在有限的範圍內),也是定居的村戶,他們的生活型態會隨著政治與環境的改變而變化。──《丁道爾聖經注釋》

       嗎哪說出基督在他的道成肉身中,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成為我們在曠野裡所需的供應。在進入迦南地的祝福後,地的產物闡明基督的復活。這兩樣餵養我們的生命。他們吃了烘的穀後,早上嗎哪就止住了。因為這地已經可以種植,能收割莊稼。神是何等奇妙的時間控制者和供應者!——馬唐納《約書亞記》

         ◎ 5:11~12 記載「嗎哪止降」這件重要的事情,在出埃及一個月後百姓在以琳和西奈中間(汛的曠野)吃到的神從天降下的嗎哪,已經吃了四十多年的嗎哪( 16 ),從此之後不再降下了。止降的時間是逾越節「之後」的第二日~~「正月十七」。因為在逾越節的次日(就是「正月十六」),以色列人吃了那地的土產(穀物),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有迦南地的穀物作日常的食物了,就不再需要嗎哪了。換句話說,嗎哪停止降下,既是曠野漂泊生活結束的標誌,又是迦南定居生活開始的標誌。不過有學者認為吃土產的那日就是嗎哪止降的那日(把兩個「次日」當成是同一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2他們吃了那地的出產,第二日嗎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嗎哪了。那一年,他們卻吃迦南地的出產。

         “嗎哪”給他們維持四十年的生命。參看出埃及記十六章15節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嗎哪止住,表示曠野飄流(以嗎哪為糧食)的日子正式結束。――《串珠聖經注釋》

         「嗎哪」:參考 出 16:4~9 ,依據聖經的形容,嗎哪常常被學者認為是一種吸食檉柳樹汁之小蚜蟲之分泌物。這些分泌物硬化掉下來之後,可以收集為甜味劑。但是這種「嗎哪」僅於陽曆五到七月生產,附近必須有檉柳,並且產量稀少,而聖經記載每人每日的可以收集量約2公升。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漢瑪達(hammada)所產的甜汁,漢瑪達是西乃半島南部常見的植物,其汁液可使糕餅有甜味,不過就很難解釋「隨露水降下」的記載。

         以色列人在曠野,主食應該就是嗎哪和畜牧業的產物,但是進入迦南地,就開始以穀物為主食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3約書亞靠近耶利哥的時候,舉目觀看,不料,有一個人手裡有拔出來的刀,對面站立。約書亞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

         既然撤退而再次返回約但河那邊已是不可能的事,約書亞便全心迎接那即將來到的戰役,因此認不出他的探訪者來。――《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四十年前,摩西在曠野遇見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的使者”(出三25),將拯救以色列人的任務交給他;現在約書亞也看見“耶和華軍隊的元帥”(14節),指示他得勝耶利哥王的方法(六25)。有的解經家根據15節的話,認為這是神藉人形親自顯現;甚至有人解釋為道成肉身前的基督。但神也常常差遣天使,有的是統率天軍的天使長(但十13;十二1)。――《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拔出來的刀」:象徵有所準備、隨時作戰。――《串珠聖經注釋》

         3:2~5 摩西看到神要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與此處相呼應。

         「舉目觀看」:直譯是「抬起他的眼睛觀看」,這個動詞彷彿邀請讀者從約書亞的眼中看這情景。作者以約書亞的觀點看,以「一個人」稱呼那陌生者,經文稍後顯明他的真正身分( 5:14~1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3約書亞所見從手裡找出刀來的人是誰?】

答:約書亞在靠近耶利哥城的時候,他舉目觀看,見有一個人,手裡有拔出來的刀。這個拔刀的人,巴蘭所看見的是天使(民廿二23);大衛所看見的也是指天使(代上廿一162730);在先知耶利米書中記載,說到耶和華的刀(耶十二12)。從這幾處記載看來,約書亞所看見的,就是耶和華神自己的顯現。當約書亞到他那裡,問那人是要幫助我們或我們的仇敵的時候,他即回答說:「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14)--耶和華被稱為萬軍之神(耶五14,十五16,詩八十719),也稱為萬軍之耶和華(賽六3),他是自天而降,要作以色列人的元帥(15),也就是六2的耶和華,亦是主耶穌基督(來二10 )。因為他讓約書亞俯伏拜他,稱他為我主;他命約書亞脫鞋,分別為聖(15,參出三5);並且將城交在約書亞的手中(六2)。此乃是他為元帥、為基督的明證。――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書五13~15約書亞遇見耶和華軍帥。――《串珠聖經注釋》

 

【書五14「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

         約書亞把耶和華軍隊的元帥視為耶和華(六2),承認這是祂的戰役,而以色列人只是耶和華軍隊裏的成員而已(軍隊裏也包括天使和大自然的力量)。――《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軍隊”指天使、天軍(比較王上二十二19),也可指以色列軍隊。這位帥“手裡有拔出來的刀”(13節),表示他是指揮天使、天軍和以色列人並肩作戰的(比較六20)。“俯伏在地下拜”是中東人對位尊者示敬的禮節。

耶利哥為世界最古城市之一,也是巴勒斯坦吸引考古學家最早的一個城市。一九三〇年代,英考古學家賈思旦發現,約在主前1400年,此城高大的城牆塌陷,覆蓋在房屋廢堆上。1952年女考古學家K,肯蓉再事挖掘,發現約書亞時代的古耶利哥城,幾已全在風沙的侵蝕中消失。――《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耶和華軍隊」:即天使眾軍(參王上22:19; 148:2)。

         「元帥」:也可譯作大君(見但10:13)。他的出現表明耶和華要為以色列人爭戰(參申3:22)。――《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軍隊: 亦被稱為“天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出現在即將征服迦南的約書亞面前,這一事實暗示迦南征服戰是耶和華的聖戰。今日的聖徒也當憑藉聖靈強有力的幫助攻破魔鬼堅固營壘<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林後10:4)――《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耶和華軍隊」(14)包括肉眼看不見的天使(創三十二1~2;王下六17)和以色列人(出十二41)。「元帥」(14)原文是「領袖、首領、統帥」。「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的出現,使約書亞確知神的同在和統帥,只要約書亞帶領百姓站在神的一邊,毫無保留地交出主權,站在「僕人」的地位上等候神的「吩咐」(14),神的軍隊就會為他們爭戰(申三22)

         神曾應許摩西:「我的使者要在你前面行,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裡去」(出二十三23)。「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14),原文直譯是:「我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現在我來了」(英文ESV譯本),暗示他就是那位使者。神曾經吩咐:「他是奉我名來的;你們要在他面前謹慎,聽從他的話」(出二十三21),所以一直盼望這位使者的約書亞立刻「俯伏在地下拜」(14)。──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元帥」:「領袖」,原文是單數型態。

         「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意思就是「神自己」,或等同於神的存在(有人說是基督)。約書亞應該也這 樣認為,所以他俯伏敬拜這人,這人也接受他的敬拜。

         有學者認為這是神在 出 23:23 的應許之實現,該段經文中的使者是「單數」型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五15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對約書亞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約書亞就照著行了。

         “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比較出埃及記三章5節及其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脫掉腳上的鞋,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並非其地有何特別不同,但有神的使者在那裡便成為聖地(參出三5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這元帥的話,暗示他神聖的身分。約書亞這次經歷類似摩西在何烈山上的遭遇(見出3:1-5),正如他給百姓行割禮一事與出4:24-26的事件互相呼應。 ──《串珠聖經注釋》

         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 這與摩西在榮耀中蒙神呼召時所聽到的命令相同(3:5)。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摩西與約書亞聽到此命令的地方是聖潔的,而是神所臨在之所皆為聖潔。尊基督為主的人被稱為“聖徒”的原因亦在此。神本為聖潔,因此要求自己的百姓也要聖潔。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聖經並沒有明說這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是誰,但很可能是神以人形顯現,也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聖子。因為:

1.「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15),這個命令與神在何烈山第一次向摩西發出的命令完全相同(出三5),暗示「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就是神;

2.約書亞「所站的地方是聖的」(14),而只有神同在的地方才是「聖的」;

3.「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接受了約書亞的敬拜,而按照神所頒佈的十誡,只有神才配得敬拜(出二十5;啟十九10)。──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與出 3:5 神對摩西的要求一樣。

         這段經文對約書亞應該是一個保證,保證神的軍隊會跟著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因此指要約書亞能夠帶領以色列人站在神的應許這邊,神的軍隊就將成為他們的幫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思想問題(第5章)】

 1 第二次給百姓行割禮有何意義?百姓在曠野蒙羞(5:9)對神有影響麽?今日信徒在生活上因犯罪而蒙羞會影響神的榮耀麽?

 2 以色列人守逾越節、吃當地出產、嗎哪止降、約書亞見天使等事,對神的愛和能力有何提示?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