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一章拾穗 【書一1】「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 摩西約在主前1405年逝世。――《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摩西逝世前,遵照神的吩咐,將領導權移交給了他忠心的助手約書亞(申三十一1~8)。關於約書亞的生平,看書前<參考資料>。本章記有以色列年輕一代在他率領下渡河進入迦南前的三段重要講話:1,神給約書亞的曉諭,再三勉勵他“當剛強壯膽”。約書亞雖已八十多歲,身經百戰,但初承偉大領袖摩西肩負的大任,面對強敵,難免膽怯。耶和華囑咐他不要驚惶,因神與他同在,又反復叮嚀務須遵守神藉摩西所傳律法,以確保順利亨通(1~9節)。2,約書亞下令全民準備渡約但河進入神賜以色列人為業之地迦南,並對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兩個半留在河東地的支派講話,要他們的勇士依諾與其餘支派一同渡河擊敵(10~15節;參申三12~20)。3,全民回答他的講話,全心全力擁護他(16~18節)。――《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雖然摩西死去,但神的事工仍要進行(太8:22),因此,神立約書亞作以色列民族的新領袖。 耶和華的僕人: 此稱號曾用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申9:27)、大衛(王上8:66)與眾先知(賽20:3),以及全體以色列百姓,使徒保羅也自稱為耶穌基督的僕人(羅1:1)。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書亞」原來的名字是「何希阿」(民十三8;申三十二44原文),被摩西改名為「約書亞
יְהוֹשׁוּעַ」(民十三16),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希臘文就是「耶穌 Ἰησοῦς」。約書亞自從出埃及以來,一直是「摩西的幫手」(1節;出二十四13;三十三11;民十一28)。他當年帶領百姓與亞瑪力人爭戰(出十七10),陪同摩西一起登上西奈山(出二十四13),在十二探子窺探迦南的事件中與迦勒一起「專心跟從」神(民三十二12),「是心中有聖靈的」(民二十七18;申三十四9)。約書亞蒙神親自揀選,作為摩西的接班人(民二十七18-23),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承受那地為業」(申一38;三十一2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1 把約書亞記和申命記最後的記載銜接起來。 ●「耶和華的僕人」:約書亞以前,只有摩西才被這樣稱呼。算是摩西的頭銜。這個頭銜後來也用在君王身上王上 8:66 ; 王下 8:19 。 ●「摩西」:字義是「被拉的」。 出 6:20 15:20 記載摩西的親屬與出身。
●摩西的「幫手」:原文是「伺候」、「服事」的分詞型態,是「助手」的意思。 ◎ 民 27:18-23 記載了耶和華任命約書亞作摩西的繼承人。 ●「嫩」:字義是「魚」或「後裔」。 ●「約書亞」: a.是以法蓮人(
民 13:8 ),也是摩西的私人助手( 書 1:1 )。 b.他是早期參加戰事,為神而戰的人。他帶領以色人與亞瑪力人爭戰,那是他們的第一次爭戰,也是惟一一個在埃及地已出名的將領。 c.他常逗留在主的會幕裡( 出 33:11 )。 d.他曾陪伴摩西上西乃山( 出 32:17 )。 e.在三十八年以前,以色列人仍在加低斯巴尼亞的時候,只有他和迦勒能以信心的眼睛看見應許之地( 民 14:6-10 )。 f.代表以法蓮支派與其餘支派選出的人一同進入迦南地窺探(民13:8-16 )。只有他和另外一位探子猶大支派的迦勒(原屬基尼洗族,後歸化猶大支派)堅信神的應許,力主進攻迦南。但以色列人因為不信,聽了其他探子的話,雖然已經接近迦南卻不得進入,受到四十年流浪生活、當代男丁全部倒斃曠野的刑罰,只有約書亞和迦勒留存( 民14:22-25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9】當摩西死後,神授命與約書亞繼續摩西的工作;領導以色列人攻取迦南地,並勉勵他勇敢負起這使命。――《串珠聖經注釋》 【書一1~24】征服迦南: 本書清晰地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1:1-12:24)記錄了征服迦南的過程,後半部(13:1-24:33)則記載了定居于迦南與分配產業的過程。通過征服迦南的記錄,我們可以認識到以下四個事實:①征服迦南是神之應許的成就。神曾應許要把迦南地作為產業賜給亞伯拉罕與其後裔(創26:3;28:13)。雖然亞伯拉罕未能在應許之地生活,只是在盼望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來11:13),但是,守約的神卻在四百年之後藉著摩西與約書亞成就了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②迦南征服戰是“聖戰”,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爭奪領土的戰爭。作為救贖人類的永恆計畫的一環,神以驚人的護理引領以色列進入了迦南地。神親自引導,征服迦南地(8:1,2;10:8),當以色列百姓違背神的命令而以屬人的方法對抗敵人時,就遭慘敗(7:1-5);③突出了神的僕人約書亞謙卑的信仰(3:7)和他卓絕的戰略戰術(8:17;10:9;11:7)。據推測,他在出埃及之前就服役於埃及軍隊,出埃及之後在摩西身邊積累了許多經驗(出17:8-16);④正象有許多仇敵圍繞以色列(11:1-5)一樣,今日,魔鬼依然像吼叫的獅子威脅著聖徒(彼前5:8)<弗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一2】「“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 “摩西”因不信——擊打磐石出水,(參看民二○12),不能進入巴勒斯坦地。“約但河”水漲的時候(書三15),會很難渡過;其寬度由二百碼(183米)至一英里(1.6公里)不等。――《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但河為迦南地東疆的屏障,春季洪泛期內,河面闊至一公里,水流湍急;但平時,耶利哥城附近河面不過四、五十公尺。以色列人過約但河時值“收割的日子”,為陽曆四、五月間,河水氾濫時期。神命河水分開,使以民可以過河登上對岸乾地。一千數百年後,耶穌也在此河中受洗。――《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我的僕人摩西死了: 摩西作為神偉大的僕人雖然留下了豐功偉績,然而卻因在加底斯得罪神而受到不得進入迦南地的懲罰(民20:10-12)。通過摩西的實例,我們可以認識到絕對順服神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旦河」:平常約旦河寬度大約25-30公尺寬,但是春天河水氾濫的時候,耶利哥附近的河面寬度可達1000公尺。 ◎ 申11:24-25 是
1:2-3 這段的平行經文。──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2~3】重述摩西的死,是確認約書亞現今的領導地位。這裡描寫迦南地為耶和華即將賜給祂百姓的禮物。不過,這個出現兩次的動詞,輪番出現在另外兩個動詞之間,就是講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將渡過(希伯來:`a{b[ar)約但河,並將擁有腳掌所踏(tid[ro{k[)之地。由此可以看出一件一體兩面的事:神應許賜下土地,但是百姓必須自己去獲取。他們必須按照神的指示去爭戰,並按照祂的引導來分配土地。申命記十一24~25是這段的平行經文,其上下文亦為要向神盡忠的吩咐,以及祂的誡命。約書亞加上了「過河」的命令,就是百姓準備要進行的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 1:2-3 描寫迦南地為耶和華即將賜給祂百姓的禮物,這段出現兩次的動詞,輪番出現在另外兩個動詞之間,就是講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將「渡過」(希伯來:`a{b[ar, 命令式)約旦河,並將擁有腳掌所「踏」(tid[ro{k[, 未完成式)之地。由此可以看出一件一體兩面的事:神應許賜下土地,但是百姓必須自己去獲取。他們必須按照神的指示去爭戰,並按照祂的引導來分配土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3】「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腳”是權力的象徵,被踏在腳下表示征服(參詩一一〇1)。以色列人腳掌踏過之地,便取得所有權。――《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動詞「賜給 נָתַן」在本章中出現了七次(2、3、6、11、13、14、15節)。第3節的「賜給」原文是完成式,表明雖然以色列人還沒有過河,但神已經把迦南照著祂「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3節),所以迦南人的「心都消化了」(二9)。但神雖然先動了工,祂也要求百姓憑信心「過這約旦河」(2節),用「腳掌」(3節)跟上神的帶領,憑著神的應許爭戰一城、得著一城,這就是走信心的道路。今天,神同樣已經在基督裡「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一3),同樣也要求我們用信心的「腳掌」跟上,支取和享用神所成就的一切,這正是神心意中的「與神同工」(林前三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這裏 1:3 神所說的「賜給」卻是完成式。表示「已經給了(have already given)」,強調行動的確定性。 ◎在以色列人未過約旦河之先,神說已把迦南地賜給他們了,只要抓住神的話過約旦河去得地就是了,這就是用信心去得著在基督裏的一切屬靈的福氣( 弗 1:3 )。過約旦河是過信心的關,然後遇著一城,爭戰得著一城,這是走信心的道路,憑神的話領取一城再一城。
● 1:3-4 的第二身代名詞是複數(你們),顯示領受命令的是全體百姓(all the people),而不單只是約書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4】「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幼發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 此處描述這片土地,包括曠野和利巴嫩,並延伸至伯拉大河;這些細節可與創世記十19、民數記十三17、21~22和三十四3~12比較。在創世記與民數記中,特別說明迦南地的南界為何,因為那些經文最關心的是這一帶。在創世記十19和民數記三十四3~5,迦南地的南界呈弧形,從迦薩境內與西邊的埃及河谷開始,140,向東到死海(鹽海),以及可能為所多瑪與蛾摩拉的一帶。──《丁道爾聖經注釋》 應許地的南界是亞拉巴的“曠野”;北界是“利巴嫩”。東界是“幼發拉底河”;西界是地中海。學者常認為“赫人的全地”是指敘利亞北面,但這句子在七十士譯本和申命記十一章24節都沒有出現。這是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地, 但仍未長久由以色列人擁有,而且這應許要到千禧年的時候才能完全實現。參看創世記十五章18至21節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此處所記疆界乃當年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後裔的土地(看創十五18及申十一24注);以色列人要到所羅門王時代,才得到此廣大土地。“曠野”包括南地與西奈半島,為南邊的界限;“黎巴嫩”即今黎巴嫩境,為北界;“伯拉大河”就是幼發拉底河,乃東界;“大海日落之處”為今地中海,是西界;“赫人的全地”指今敘利亞北部。赫人退居北疆一隅已數百年。迦南仍稱為“赫人之地”。 ――《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曠野」:也許是指東南的阿拉伯曠野。「利巴嫩」:為以色列領土的北界。「伯拉大河」:即今日的幼發拉底河,為東界。「赫人的全地」:指東北的敘利亞。「大海」:指地中海,為西界。事實上,神應許的這廣大版圖,以色列人只得到部分(因他們並沒有遵行神的話),直到大衛和所羅門時才擴展至這些地界。――《串珠聖經注釋》 以應許之地的南部與阿拉伯沙漠為境界,北抵黎巴嫩山脈,東西則是幼發拉底河到地中海沿岸(創15:18)。大衛王時期,以色列的版土曾擴張至接近上述地界,然而,以色列百姓卻未曾確保這一切地界。因此,本節所描述的地界是神所應許的理想範圍,根據以色列百姓的順服與否,其版圖有可能縮小或擴大。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曠野」(4節)是迦南地南方的乾旱地帶。「黎巴嫩」(4節)是迦南地北方的山區。「赫人的全地」(4節)代稱整個迦南地。「大海日落之處」(4節)指迦南地西邊的地中海。第4節所描述的這片土地,就是神應許給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之地(創十三14-15;十五18-21;民三十四3–12;申一7-8)。──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4 提及整個應許之地的範圍,可與 創 10:19 民 13:17,21-22 民
34:3-12 比較。 ●「曠野」:指應許之地南部雨量較少的旱漠區域。 ●「黎巴嫩」:字義是「潔白」,是位於以色列北方的一座多樹木的山,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等,都沒有這個字。 ●「赫人」:迦南的第二個兒子的子孫所形成的種族; 曾經居住在安那托利亞中部(現在土耳其之亞洲部分), 後來在黎巴嫩北邊。 ●「赫人的全地」:此時赫人已經退到「敘利亞北部」,不過整個迦南地還是被稱為「赫人之地」。七十士譯本中沒有此一詞。 ●「大海日落之處」:指迦南地西邊的地中海。 ●「境界」:「邊界」、「界線」、「疆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4 應許之地的範圍】「曠野」包圍了這地南面和東面的疆界。黎巴嫩和幼發拉底河(和合本之「利巴嫩」和「伯拉大河」)是北界的東西兩端。在其他有關應許地疆界的討論中(見:申一7注釋),幼發拉底河是指這河在艾瑪爾一帶轉北的地區。 大海,即地中海,是這地的西界。赫人的全地最有可能是指敘利亞,赫人帝國在主前一二○○年左右滅亡之後,很多赫人社群都在附近地區定居。——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一5】「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得勝的應許再度肯定約書亞是神所揀選的領袖,眾人也由此看出他和摩西一樣,與神有特殊的關係,是以色列人的領袖。神應許與他同在,讓人想起申命記三21~22,那裡記載從前神如何向約書亞說話。這兩處經文都強調:神是戰士,為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申命記三十一23再度出現這應許,所用的話和這裡差不多。在那裡神首次向約書亞保證,約書亞必領以色列人進我所起誓應許他們的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平生的日子」:直譯是「你生命的整個日子」,約書亞共活一百一十歲 24:29 。
◎摩西死了以後,神主動發言,要求約書亞開始採取行動,帶領百姓進入應許之地,祂又應許、保證要賜給以色列人應許之地,並且保證與約書亞同在,如同與摩西同在一般。 ◎當時以色列人正在什亭紮營( 民
25:1 ; 書 2:1 ; 書 3:1 ),位於約旦河東與耶利哥相對。 ◎ 1:5 的「你」是單數,指約書亞(Joshua)。這邊耶和華應許約書亞「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這是何等有力的保證! 在 申 3:21-22 記載從前神如何向約書亞說話,申 31:23 神首次向約書亞保證,約書亞必領以色列人進我所起誓應許他們的地。這類得勝的應許再度肯定約書亞是神所揀選的領袖,眾人也由此看出他和摩西一樣,與神有特殊的關係,是以色列人的領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6】「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 耶和華神曾應許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和雅各,將迦南地賜給他們的後裔(創十二6~7;十三14~15;十五7~21;二十八13),又向摩西提及(出三13~17)。如今他們就要去得到這個等待已久的產業。――《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面對前面未知的道路,神對約書亞只有兩個要求:「剛強壯膽」(6節)和「謹守遵行」(6節)。人只有「剛強壯膽」、「謹守遵行」,才能得著神的應許;但承受應許並不是倚靠人的「剛強壯膽」、「謹守遵行」,而是神的同在必使人能夠「剛強壯膽」、「謹守遵行」。 1.神吩咐約書亞「當剛強壯膽」(6節),但並不是要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剛強壯膽」;而是讓他看見神的同在(5、9節),明白神自己負責成就祂的應許(3、6節),神必為祂的百姓爭戰(申三22),因此就不能不「剛強壯膽」。神的「應許」(6節)是「剛強壯膽」的根據,神的「律法」(7-8節)是「剛強壯膽」的指引,神的「同在」(9節)是「剛強壯膽」的力量。 2.神吩咐約書亞「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6節),但並不是要他靠著自己的努力來「謹守遵行」;而是用「必與你同在」(9節)使約書亞能夠順服神,「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8節)。人若毫無保留地順服神,「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8節),得勝就有了保障。──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剛強」壯膽:「堅定」、「穩固」。 ●剛強「壯膽」:「勇敢」、「無懼」。 ◎整章出現四次「剛強[0553]壯膽[02388]」(此處出現三次),顯然是神深知初任領袖的約書亞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特質。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堅定無懼」嗎?
●「使這百姓承受....為業」:「使這百姓繼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7】「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哪裡去,都可以順利。」 當剛強壯膽: “剛強”意味著手臂充滿了力量,“壯膽”指膝蓋有力量而站得穩。對即將進行迦南征服戰的勇士而言,剛強壯膽是必備的狀態。
都可以順利: 本節論及了神對以色列百姓附有條件的應許。若神願意,他也能強制性地使不願順服的百姓順服自己,而成就自己的事情。然而,神不喜悅這種作法,他喜悅他的百姓自發地順服自己。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不可偏離左右」:可能指的就是申命記的律法,因為申 5:32 17:11,19-20 28:14 也記載類似的命令。──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7~8】得產業並非無條件,全民必須信守律法。“這律法書”指神藉摩西所傳的一切律法,包括《出埃及記》、《利未記》和《民數記》中所記載的律法,以及《申命記》中摩西作的講解(參申一1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一8】「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 約書亞能夠完成使命與否,在於他個人對神“律法”的順從。“思想”。沉思、冥想,包括大聲朗讀和反複誦讀神的話(詩一2)。留意律法在這時已經寫成,而且被奉為權威。――《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不可離開你的口: “要常常背誦,不致忘記”。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 1:8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所指的應該是「朗誦」。 ◎神對約書亞只有兩個命令:「剛強壯膽」跟「遵行律法」。我們是否也能這樣面對我們未知的人生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9】「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 神必與你同在。”」 因為有神的同在,在踏上未知而漫長的天路之前,「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9節)。 在摩西去世之前,神和摩西三次囑咐約書亞和百姓要「剛強壯膽」(申三十一6、7、23);現在,神又三次囑咐約書亞要「剛強壯膽」(6、7、9節)。摩西去世之前,告訴以色列人神「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三十一6);現在,神再次應許「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5節)。摩西去世之前,神應許約書亞「我必與你同在」(申三十一23);現在,神再次應許「必照樣與你同在」(5、9節)。神是用話語來做工的神,祂過去怎樣用這些話語來堅固約書亞,今天也照樣要用這些話語來堅固我們(來十三5-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 的「我豈沒有吩咐你嗎」是一個反問語句(rhetorical question),強調接下句之吩咐的重要,重複一次以提醒聽者。──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0】「於是,約書亞吩咐百姓的官長說:」 約書亞負起艱巨任務,以新領袖地位發佈命令。“百姓的官長”當為摩西在各支派中所立的千夫長、百夫長等管理百姓的人(參申一15)。――《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約書亞聽到神的應許與命令之後,絲毫沒有反問或置疑,就立即開始執行。“官長”可譯為“官吏”。在曠野生活中,官長是特定血緣團契的頭目,其作用是將領袖的指示傳達給百姓或召集戰鬥人員(民11:16;申16:18)。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百姓的官長」:大概就是 出 18:24-25 民 11:16 所記載,摩西所設立的官員。──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0~18】約書亞下令所有以色列人出動攻取迦南地。――《串珠聖經注釋》 【書一11】「“你們要走遍營中,吩咐百姓說:‘當預備食物。因為三日之內,你們要過這約旦河,進去得耶和華你們神賜你們為業之地。’”」 約書亞向官長指示的頭一個字,是一道命令,要他們走遍全營,命令百姓準備出發。這個動詞與第二節相同,那裡神指示約書亞,要過約但河。11節又出現這個字,要以色列人也過河。此處這動詞的物件則不同,並不是約但河,而是全營;這並非偶然。這個動詞既表命令,又表執行,顯示這是頭幾章最重要的活動。──《丁道爾聖經注釋》 “三日之內”。探子的差遣(二)顯然在約書亞發出這準備的命令之前。第三章2節所描述的,可能跟第一章11節相同,也可能在第一章11節之後。――《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以色列人作渡河前準備,食物為旅途所需。“三日之內”或指三2所說的三天,這時百姓還在什亭(二1;三1)。――《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三日之內」:只是約數。 很可能在1:12-31這些事情發生以後起計算(對於事件記載的先後,參「寫作背景」)。――《串珠聖經注釋》 「三日之內」(11節)原文是「再三日」,意思是「三日以後」,表明約書亞立即行動,絕不耽延。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神並沒有讓他們預備乾糧,而是讓他們帶著沒有發起的生面烤成無酵餅(出十二39)。但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時候,神卻吩咐百姓「當預備食物」(11節)。因為出埃及預備離開世界,完全是神「獨行大奇事」(詩一百三十六4),不需要人的預備;但過約旦河卻是承受應許,神的心意是要人與祂同工,所以百姓需要預備爭戰。──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約書亞剛剛聽完神的命令,就要求百姓準備食物,三日後要過河進入迦南地。 ●「當預備」食物:「安排」、「建立」。 ●「三日之內」:原文是「再三日」,也就是「三日後」的意思。 ●「過」這約旦河:這個動詞與 1:2 神指示約書亞要過約旦河所用的動詞相同。這個動詞既表命令,又表執行,顯示這是約書亞記頭幾章最重要的活動。 ◎整章裡面出現四次「得、繼承[03423]」,強調神的應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2】「約書亞對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說:」 這二支派半當摩西在生時曾要求在約但河東面定居,他們的要求雖獲批准,但必須首先幫助其他支派過約但河攻取迦南地(參串)。――《串珠聖經注釋》 ●「流便」:字義是「看哪! 一個兒子」,是雅各的長子。 ●「迦得」:字義是「侵略者」、「軍隊」、「財富」。利亞的使女悉帕所生的,排行第三。 ●「瑪拿西」:字義是「導致遺忘」。是約瑟的長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2~15】關於兩個半支派的義務,參看民數記第三十二章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看《民數記》二十一21~35;三十二1~27及注。兩個半支派的婦孺可以留在後方,能作戰的必須與其他支派的人一同過河,取得迦南後才回來。――《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約書亞對約但河東邊支派的命令: 約書亞使流便支派、迦得支派與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想起早年他們與摩西所立的約,命令他們付諸實行。此應許的內容就是兩個半支派可以佔據約但河東,條件是要參加征服約但河西的戰役(民32:16-32;申3:18-20)。“帶著兵器”的希伯來語派生於指數字五的詞根,含有“準備參戰”之意。據推測,兩個半支派軍隊可能是採用了五人為一組的戰鬥隊型。根據4:13,兩個半支派參加戰爭的人數約有四萬人,然而根據(民26:7,18,34),他們中間可以拿兵器的約有11萬人。其中7萬名似乎是為了保護妻兒與家畜而留守在約但河東。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一13】「“你們要追念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話說,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得享平安,也必將這地賜給你們。」 “平安”亦作“安息”,指四境安靖、領邦郭睦、人口清吉、社會太平,無內亂、饑饉、疾病。參《申命記》十二9~10;二十五19。――《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摩西曾將約旦河東的地區分給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條件是他們必須與其他支派一同過河爭戰(申三18-20)。新上任的領袖約書亞並沒有為了討好他們而改變計畫,反倒提醒他們要「追念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話(13節),信守自己的承諾。因為這並不是人的計畫,而是神的計畫。雖然百姓進入迦南爭戰、承受應許之地完全是神所做成的工作,並不在乎人多人少,但神的百姓合一爭戰,乃是神所要的見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追念」:「回想」、「回憶」。 ●「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話」: 民 32:1-42 申 3:18-20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4】「你們的妻子、孩子和牲畜都可以留在約旦河東摩西所給你們的地;但你們中間一切大能的勇士都要帶著兵器,在你們的弟兄前面過去,幫助他們。」 “大能的勇士”:年滿20歲,能使用兵器英勇作戰的人(參民二十六2)。――《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帶著兵器 חָמַשׁ」原文的字根是「第五 חֹמֶשׁ」,可能當時的以色列軍隊採用五人一組的戰鬥隊形。──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約旦河東」:原文是「約旦河對面」。 ●「大能的勇士」:原文是「強壯的軍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5】「等到耶和華使你們的弟兄像你們一樣得享平安,並且得著耶和華你們 神所賜他們為業之地,那時才可以回你們所得之地,承受為業,就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旦河東向日出之地所給你們的。”」 「得享平安」(15節)原文是「得享安息」。百姓爭戰的目的是要進入安息(來四11),爭戰的結果是要得著安息(書二十三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平安」:原文作「休息」,型態是單數陽性分詞。「得享平安」TNK 作「granting you a haven(授予你們一個避風港)」。 ●「得享平安」:「得享安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一16】「他們回答約書亞說:“你所吩咐我們行的,我們都必行;你所差遣我們去的,我們都必去。」 【書一16~17】以色列百姓之所以在征服迦南戰役中,顯示出如此團結,是因為領袖與百姓一條心。在一切事上怎樣聽從摩西,也怎樣聽從約書亞。事實上,以色列百姓並沒有好好順服摩西,摩西責備他們是“硬著頸項的”(申9:24;31:27)。然而,在本節,以色列百姓承認約書亞是摩西的繼承人,並定意要在約書亞面前履行本當順服摩西的一切。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一16~18】約但河東戰士的回答,顯示他們瞭解約書亞的地位尚不穩固,而他們願意肯定他的領導。這裡用三句公式化的應許,加上一句咒詛。這兩段話的結束,各有一個子句,起頭為只要,是給約書亞的鼓勵。三個應許第一個字各為:無論何事/無論何處/無論何人。每個字之後各有一個動詞──命令、差遣、順服,接下來是第二個子句,由另一個相關動詞組成,即無論你命令我們何事,我們都會作,和無論你差遣我們到哪裡,我們都會去。──《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一17】「我們從前在一切事上怎樣聽從摩西,現在也必照樣聽從你,惟願耶和華你的神與你同在,像與摩西同在一樣。」 第三句話也具備同樣的結構,但是主詞與受詞顛倒,還插入了一個片語:我們從前怎樣完全順服摩西,現在也必照樣順服你。最後一個片語之後,是第一個只要子句,它的寫法使得摩西和約書亞的次序顛倒過來。因此,17節的結構為 A ~
B ~ B ~ A:摩西-約書亞-約書亞-摩西。這裡並沒有威脅的意味,不需要解釋為:只要神和約書亞的同在像祂與摩西的同在一樣,約但河東的戰士就會順服約書亞。151這裡乃是一項告白,也是一個禱告,願耶和華與約書亞同在,如同祂與摩西同在一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按著以色列人「悖逆、硬著頸項」(申三十一27)的本相,十二支派很難輕易接受約書亞的領袖地位,連摩西自己都曾經遭到姐姐米利暗和同族可拉的挑戰(民十二2;十六3)。此時摩西已經去世,兩個半支派已經取得河東的土地,但他們卻願意信守與摩西的約定,支持、順服約書亞的命令,這完全是神在人心中做工的結果。神使百姓確信祂與約書亞同在,「像與摩西同在一樣」(17節)。因此,百姓所順服的不是人,而是神在人身上所顯明的權柄。──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一18】「無論什麼人違背你的命令,不聽從你所吩咐他的一切話,就必治死他。你只要剛強壯膽!”」 咒詛也是以無論何人開始。動詞違背(希伯來:yamreh),在約書亞記只出現過這一次。申命記用這個字描述以色列在加低斯巴尼亞的背叛(一26,九23),以及全國屢次背叛的歷史(九7、24,三十一27)。這個字也用來指忤逆之子,要處以死刑(二十一18~21)。因此,用這個字來描述對約書亞的背叛非常合適,因為摩西曾親自用它來描述以色列人過去的反叛。由這個字亦可看出約書亞是摩西的接班人,因為他也可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就以色列過去的經驗而言,死刑是恰當的處理。──《丁道爾聖經注釋》 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 本章上承申命記的最後一章,記錄了在摩西死後(申34:5)約書亞被立為以色列領袖的事件。在這裡,神使約書亞深深地認識到:①神必親自引領約書亞,勸勉他當剛強壯膽(5節);②宣告神必實現賜迦南地給以色列人為業的應許(6節)。以色列雖從埃及為奴之地得到拯救(出12:37),並在摩押地與耶和華立約(申29:1-29),然而尚未踏進應許的迦南地;③明確地指出了以色列百姓為要得享神的恩典而必須遵行的法律(7,8節)。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神三次囑咐約書亞要「剛強壯膽」(6、7、9節),而兩個半支派也鼓勵約書亞「剛強壯膽」(18節),印證了神的同在。屬靈爭戰的路上,我們不但需要從神而來的鼓勵,也需要弟兄之間的彼此勉勵、彼此扶持,才能「剛強壯膽」地活出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違背」:希伯來:yamreh在約書亞記只出現過這一次。申命記則出現多次,用來描述以色列在加低斯巴尼亞的背叛(申 1:26 , 申 9:23 ),以及全國屢次背叛的歷史( 申 9:7,24 ,
申 31:27 ),還有用來指忤逆之子,要處以死刑( 申 21:18-21 )。因此,用這個字來描述對約書亞的背叛非常合適,因為摩西曾親自用它來描述以色列人過去的反叛。由這個字亦可看出約書亞是摩西的接班人,因為他也可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就以色列過去的經驗而言,死刑是恰當的處理。 ●「你只要剛強壯膽」:原文是「只是你要剛強壯膽」。這兩支派半的人似乎也看出約書亞還不夠「堅定無懼」,所以也鼓勵約書亞要「剛強壯膽」。 ◎「摩西」、「給」、「地」是這一段多次出現的詞。 ◎約書亞呼籲這兩個支派半的人要做以色列人的先鋒, 1:13-15 的重點就是要這兩支派半的人回想起他們跟摩西的約定,並且保證他們會擁有約旦河東,摩西已經分給他們的地。約書亞是要把他對這兩個支派半的領導權建立在他們與摩西的約定上。
◎ 1:16-18 約旦河東戰士的回答了三句公式化的應許加上一句咒詛,顯示他們瞭解約書亞的地位尚不穩固,而他們願意肯定他的領導。這兩段話的結束,各有一個子句起頭為「只要」,是給約書亞的鼓勵。三個應許第一個字各為:「無論何事」/「無論何處」/「無論何人」。每個字之後各有一個動詞──命令、差遣、順服,接下來是第二個子句,由另一個相關動詞組成,即無論你命令我們何事,我們都會作,和無論你差遣我們到哪裡,我們都會去。這裡乃是一項告白,也是一個禱告:「願耶和華與約書亞同在,如同祂與摩西同在一樣。」 ◎ 1:18 的咒詛也是以「無論何人」開始。 ◎這兩個支派半的人給約書亞的回應卻是超過約書亞所預期的:他們會像服從摩西一樣的絕對服從約書亞,凡是違背約書亞命令的人,一律判處死刑。
◎其實約書亞的處境並不容易,我們由摩西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許多人並不一定服從領導,甚至連摩西的姊姊米利暗也曾經意圖背叛民 12 。此時強人摩西剛死,兩支派半已經取得土地,他們大可以不理會以前的約定,而且前去攻打迦南,恐怕還有艱苦的戰爭要進行,如果約書亞不能謹慎的取得絕對有效的領導權,恐怕很難征服迦南地。約書亞在此謙和的把領導權的根源追溯到摩西,而兩支派半帶頭絕對服從約書亞也讓其他可能的競爭者很難取的比約書亞優渥的地位。於是,約書亞順利繼承摩西的領導地位。──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準備過約但河(一章)】《約書亞記》始於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的邊緣,就是在約旦河東安營之時。那時,摩西剛辭世不久,他們為他哀哭的日子也滿了(申三四7-8)。在三十九年以前(就是從前在西奈山用一年時間,領受了神的律法以後),他們本來有機會進入應許地,卻因為不信神能使他們得勝,所以神不讓他們進入,要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直到這悖逆的一代全都死去。 【思想問題(第1章)】 1 按民11, 14, 16等經文,摩西在曠野帶領以色列民的工作非常艱巨,這是約書亞目睹的,現在領導百姓的重任落到他的肩頭上,你想他的心情如何?神瞭解他的感受嗎?何以見得? 2 神給約書亞的應許有否附帶條件?參7, 8節。人若要作成功的領袖,可從本章得到什麽提示? 3 摩西雖然死去,但引導百姓進迦南這件事不因此而停下來,神興起約書亞代替摩西繼續帶領的工作。你對此有何感想? 4 約書亞受神的託付後便立刻開始工作,吩咐百姓預備過約但河得地為業(10-11),可見他的信心如何?你對神的託付是否立刻回應抑或遲延耽擱? 5 約書亞要求二支派半過河幫助其他支派爭戰,這招來什麽反應?百姓因為聽從神的吩咐而順服約書亞的引導(16-18),並且極力鼓勵約書亞。你認為這種順服對教會、社會、國家會產生什麽影響?在不違背聖的原則下,你如何支持這幾方面的領袖呢?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