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二十二章拾穗 【书二十二1】「当时,约书亚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来,」 当时: 指迦南地分配结束的时候。摩西称此时为“等……那地被耶和华制伏了”(民32:22),“等到你们弟兄在约但河那边,也得……地”(申3:20)。据两个半支派所许之愿,此时为“以色列各承受自己的产业”之时(民32:18)。――《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22:1~6
与 1:12~18 的经文相呼应。──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2】这两个半支派的人住在约但河东之地,但他们的勇士四万人随其他支派渡河,在迦南地征战许多年(看四12~13注)。现在任务完成,约书亚差遣他们回去。圣经说他们“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又守了他们在摩西面前向神作的承诺,确为一代好榜样。他们在渡河前,筑了一座“证据之坛”,作为河东与河西两地以色列人中间的证据,要他们的后代记住,约但河并未将以民分开,都要敬拜同一位神。此举为其他支派误会,以为另行筑坛要拜他神,触犯律法(参利十七8~9);虽建有大功,也要群起而攻。后经说明,误会冰释(21~29,33节),反传为美谈。――《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二十二1~9】河东二支派半谨守诺言:(见民32章),帮助了他们弟兄夺取河西之地,如今约书亚给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回去。――《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河东的支派还乡: 在与家人阔别数年的状态下,两个半支派履行对神的应许而英勇奋战在征服战的第一线,如今,他们终于成功地完成其使命,得以回到深深怀念的家人身边。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约书亚恳切地劝勉他们当将信仰生活放在首位。虽然他们结束战争而踏上回家的旅程,但事实上,为了迎接属灵争战,必须不断地装备自己(申4:4;提前4:7)。因为,随着战火的消失,他们很有可能灵性懈怠,忽视敬虔生活。最可怕的仇敌与其说是在身外,不如说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太15:18)。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1~34】二支派半立证坛。――《串珠圣经注释》 对两个半支派的误会: 本章描述了以色列分配好迦南地后,在迦南征服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两个半支派的勇士返乡的过程。约书亚对他们诚实地履行誓言(民32:20~22)表示深深的称赞,并将所夺来的钱财分给他们,让他们带着返乡。他们在转回的路上,筑一个坛以象征与约但河西同胞的联合。但是,因为事前未经商讨,这一举动引起了约但河西支派的严重误会。两个半支派为了不远离对神之信仰而筑了坛,而约但河西的支派则为了守护信仰而欲争战。如此看来,双方心中都有对耶和华的牢固信心。尤为注目的是,当他们因误会即将导致自相残杀之际,满有智能地展开对话,不仅消除了误会,还使他们之间的纽带更加坚固。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书
22 记载了一场证坛风波。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与教导之下,似乎非常注意信仰的坚定与忠贞,决不马虎或妥协。河西那边表明了最坚决的立场:为了保守信仰,不惜一战!这一种表现,对后代任何投机与游离分子,都是当头棒喝!其次,他们从过去的失败里面,学到了属灵的功课。 民 25:1~9
「拜巴力.毗珥」的惨痛经验尚历历在目; 书 7 亚干的鉴戒亦记忆犹新。但河东解释他们河东两个半支派的人之所以筑坛也是为了后代的灵性需要着想。由此可见,当时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地敬畏耶和华。──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对他们说:“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也都听从了。」 “摩西所吩咐你们的”。参看民数记第三十二章的脚注。另参看他们的顺从:约书亚记一章16至18节和四章12至14节。――《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摩西所吩咐你们的」:指 民 32:20~22
摩西吩咐这两支派半要过河协助取得迦南地。──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3】两个半支派在以下两个方面配得称赞:①即使是在摩西去世后他们也守了与摩西所立之约 ;②对他们而言,爱国之心既是对神信仰的表现。当信仰与爱国心融为一体时,他们便甘愿献身作英勇无比的壮士。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3】「你们这许多日子,总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并守了耶和华你们 神所吩咐你们当守的。」 ●「撇离」:「撇下」、「离去」。 ●「弟兄」: 22:3 的兄弟应该是指以色列的其他支派。同 22:4,7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4】「如今耶和华你们 神照着他所应许的,使你们弟兄得享平安,现在可以转回你们的帐棚,到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旦河东所赐你们为业之地。」 ●得享「平安」:「安息」。──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5】「只要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爱耶和华你们的 神,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诫命,专靠他,尽心尽性侍奉他。”」 两个半支派完成他们在军事上的承诺后,约书亚提醒他们,他们在属灵上仍然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支派定居在约但河东并不是神的旨意。神已经把那地赐给他们(二四8),而那地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约但河东的基列众山(而不是约但河)是巴勒斯坦的东界。――《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只要切切……事奉他: 两个半支派的壮士久经疆场,必经历了许多危险与苦难,并且在那些逆境中经历了神的大能,因此得以拥有更加火热的信心。约书亚恳切地嘱咐那些结束漫长的军旅生活而还乡的壮士,不可懈怠属灵的追求,当更加大发热心,继续信心之旅。本节中的“切切”具有“尽力”、“深思熟虑”等含意。“尽心尽性”则指投入全身心。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两个半支派虽然忠心履行了争战的责任,但在临别之前,约书亚也提醒他们属灵的责任:还要「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5节)。因为人很容易在事奉上尽力,但却用事奉代替了爱神的心。神的心意不但要我们「尽心尽性事奉祂」(5节),而且要「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诫命,专靠祂」(5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22:5 约书亚对他们的临别训勉有四个要点:谨守耶和华的诫命、爱耶和华、专心倚靠耶和华、尽心尽性的事奉耶和华。这些都是基于摩西早时对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可参考申 4:4,9
5:10 6:5
10:12 11:13,22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6】「于是约书亚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他们就回自己的帐棚去了。」 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在进入迦南之前,已经定居在约旦河东。但他们信守诺言(民三十二20~22),派四万人(四13)渡过约旦河,顺服地与其他弟兄一起在迦南征战七年(2~3节),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忠心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河西一直「等到耶和华使你们的弟兄像你们一样得享平安」(一15),所以约书亚就「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6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二十二7】「玛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给他们地业。这半支派,约书亚在约旦河西,在他们弟兄中,分给他们地业。约书亚打发他们回帐棚的时候为他们祝福,」 【书二十二8】「对他们说:“你们带许多财物,许多牲畜和金、银、铜、铁,并许多衣服,回你们的帐棚去,要将你们从仇敌夺来的物,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与弟兄同分战利品对以色列而言是一个原则(民31:25~47)。战事后论功行赏的对象不仅是在第一线奋战的军兵,还包括在后方支持他们的人,藉此来确认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整个民族心系共同的命运。每个基督徒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一员,要彼此补足,以此经历基督丰盛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过约旦河的人与留在河东的人平分战利品,「一半归与出去打仗的精兵,一半归与全会众」(民三十一27),这在人看是不公平的。但神的百姓与世人不同,因为替百姓争战的乃是神自己(申三22),战利品乃是神白白的恩典。百姓若知道自己都是不配的,就不敢提「多劳多得」,而是「上阵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应当大家平分」(撒上三十24)。 同样,教会的事奉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事奉的果效只在乎神自己。属灵的争战表面上是人的努力,实际上是神为我们争战,又借着争战白白赐给我们恩典:「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弗四8);这恩典不是让我们自己独享的,而是「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22:8
约书亚分配战利品,也要求他们回去照摩西的方式分战利品给河东留守的人 民 31:25~27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8 战利品的性质】成功征服的结果,是从被击败的城邑和居民手上获取大量的各种战利品。按照古代的经济系统和对对象的评价,本段算是颇为典型。分享掠物的命令表示各支派在目标上团结一致,并有助于将来彼此的合作(见:撒上三十16~25)。——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二十二9】「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离开以色列人,回往他们得为业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为业之地。」 两个半支派「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9节),表明他们尽忠到最后一刻,一直到分地结束后才离开。──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基列」:指约旦河东一带的地区。──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0】「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约旦河的一带迦南地,就在约旦河那里,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离开示罗而返回基列的约但河东支派是流便、迦得、玛拿西半个支派。到了靠近约但河一带的迦南地: 两个半支派抵达巴勒斯坦的天然要塞约但河之后深有感触。当年他们把家人留在原地,在以色列军队中最先渡过了约但河,如今却把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同胞留在河西。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他们所筑的坛外形虽与当时的坛相同,但其规模却很大。他们使用了“坛”一词(创8:20;出17:15;利1:9;申27:6),却附加了定语“样子甚大的”,为了尊重原文的语感译成“那坛看着高大”。他们之所以修筑如此高大的坛,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所筑之坛,不仅其外型与献祭给神的坛相同,而且其规模更大,成了使其它支派心存疑惑的原因。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那坛看着高大」(10节),很容易让人误会是为了与「神帐幕前的坛」(29节)竞争,或者是用来拜偶像。──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书
22 讲述的事情是与河东两个半支派有关的。他们遵守当初的承诺( 1:16~18
; 民 32:17~18,27,31~32 ),差遣他们的战士跟随以色列人跨过约旦河,在河西的迦南地上冲锋陷阵、勇敢杀敌。现在迦南地基本占领并分好土地,这些战士们返乡的时候到了。于是 22:1~5 提到约书亚就招聚他们,对于他们的信守诺言和英勇杀敌给予当众嘉奖,并告诉他们可以返乡了,又嘱咐他们要谨守律法,爱神,顺服神,依靠神,侍奉神。 22:6~8 约书亚又为河东的战士们祝福,并且叫他们把在迦南争战多年所得的战利品带回去与他们在河东的弟兄们分享。当河东的战士们欢欢喜喜一定凯旋归家,就在约旦河东岸筑了一座高坛( 22:9~10 )。 ◎在
出 23:17 有规定所有支派的人每年要三次前往会幕( 18:1才刚设在示罗),也就是敬拜中心敬拜,人只能在耶和华指定的地方献祭( 利
17:8~9 ;
申 12:4~5 ),因此,河东建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河西,约书亚他们以为河东支派筑坛是为了献祭,但可献祭处是唯一,以为他们另行筑坛要拜假神( 11:16 ;利
17:8~9 ;
申12:1~14 13:12~18
),因此极其震惊。 ◎ 22:10
的意思是这座祭坛是建筑在约旦河西的迦南地上,但是因为高大,所以可以由约旦河东看到。 ◎筑坛本身并不一定有敬拜他神的意义,摩西也曾建筑过一座坛来纪念战胜亚玛力人( 出 17:15
)。 ●「一带」迦南地:原文编号SH 1552 18:17 作基利绿的那个字,原文编号SH 1553 ,两字相当接近。而 15:7 又说基利绿这个地点名叫「吉甲」,于是许多抄本就说这个地点就是吉甲。事实上基利绿这个地点也不是以色列人渡河后的大本营吉甲,因此照字义翻译成「一带」比较妥当。 ●「看着高大」:「看起来巨大」。 ◎通常建筑较宏伟的庙宇多半是为了竞争,突显自己敬拜的神之伟大。两支派半的人所建立的大祭坛,可能比示罗的还大(为了让约旦河东的人也看得见),因此很容易造成以色列人错误的联想。 ◎若河东真是为了要拜假神另行筑坛,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因为这是在得罪神,绝不可姑息纵容,全会众聚集到示罗,一致要求兴师问罪。不过毕竟只是道听涂说,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所以为了慎重起见,约书亚先委派了一个极具权威的代表团去查明真相。代表团召集人是忠心爱神的大祭司非尼哈(出 6:25
; 民 25:7
),成员则是河西十个支派的首领,因为这件事既与以色列的合一有关,其余十个支派各自派一代表一同前去兴师问罪。( 22:11~14 )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0~11】这两个半支派不智地,也是无知地,在过河前于约但河西筑了一座坛,以见证他们也分享耶和华的产业。那是不需要的举动,因为神已经规定所有男丁必须每年三次上圣所去(参看出二三14的脚注),以维持众支派的合一。――《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二十二10~12】误会之源——两个半支派所筑的坛: 两个半支派在约但河东完成任务后归回的途中,在约但河岸筑了一座坛,使迦南地的同胞严重地误会他们。他们筑坛的动机固然是为了坚固信仰和民族的团结,但这种想法却出自没有必要的忧患意识。因为,神命令以色列的所有男丁都应每年上三次圣所,以此来保持支派间的合一(出23:14~17)。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10~20】二支派半的人回河东途中,私立祭坛:引起河西其余支派猜疑,恐怕他们偏离神,会招致神的忿怒。――《串珠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10~34证坛风波的重大意义】首先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与教导之下,非常注意信仰的坚定与忠贞,决不马虎或妥协。他们表明了最坚决的立场:为了保守信仰,不惜一战!这一种表现,对后代任何投机与游离分子,都是当头棒喝! 其次,他们从过去的失败里面,学到了属灵的功课。「拜巴力.毗珥」(民二十五1~9)的惨痛经验,尚历历在目;亚干的鉴戒亦记忆犹新。 最后, 两个半支派的人之所以筑坛,也是为了后代的灵性需要着想。由此可见,当时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地敬畏耶和华。──《新旧约辅读》 【书二十二11】「以色列人听说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约旦河边,在迦南地属以色列人的那边筑了一座坛。 「属以色列人的那边」:原文意思颇隐晦,有译作「对着以色列人的那边」。――《串珠圣经注释》 「属以色列人的那边」(11节),可能是建在约旦河西的迦南地(10节),目的是让河东支派的子孙将来能在对岸望见他们的祖宗在河西所建的坛,以证明他们与河西众支派拥有同一位神(28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二十二12】「全会众一听见,就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 「要上去攻打他们」:即要惩治背逆耶和华的百姓,免得神降罚消灭全体会众(参利17:8~9; 申13:12~15)。――《串珠圣经注释》 全会众……要上去攻打他们: 若除了示罗的祭坛之外(18:1)再修筑第二个祭坛,就被视为是偶像崇拜,凡参与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而被歼灭(申13:12~17)。虽然说是出于误会,以色列会众为了惩罚拜偶像的举动,面对同甘共苦的同胞,依然站起来要去攻打他们。这一事实很好地体现了以色列十支派对神的火热信心。尤其是,带头去攻打的人是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他曾在巴力毗珥事件中因对神的忠诚而领头定以色列的罪(民25:12,13)。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一代的「全会众」(12节)亲身经历了38年的旷野飘流,见证了神的所是和所作,所以非常敬畏神,对干犯神的罪非常敏感(16节)。他们知道,即使是部分人不跟从神,也必然会连累全会众(17~18节);因此,虽是立下战功的弟兄,也必须放下属地的感情,照着律法所吩咐的(申十三12~15)「上去攻打他们」(12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二十二12~20】 向约但河东的支派宣战攻打以前,以色列人打发一个代表与他们会面,若他们认为他们的境地不洁净,便给他们约但河西的土地(19节)。在处理筑坛事件中,非尼哈和其它人重提,以色列如何因毗珥的罪孽(17节;比较民二五章)以及亚干犯了罪而受苦害(20节;比较第七章)。他们视这坛危害他们的福祉,所以反应十分大。作为百姓,他们学习到罪污损整个营,以及神要国民为个人的行为负责任。——马唐纳《约书亚记》 准备为筑坛的事而攻打他们的其余支派,精明地首先派遣一个以“非尼哈”(13节)为首的代表团调查事件。“罪”(16节)。跟亚干的罪(20节;七1)所用的字相同。关于“毗珥的罪孽”(17节),即拜偶像和不顺服的罪,参看民数记第二十五章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二十二13】「以色列人打发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 约书亚派了一个极具权威的调查团去查明真相,说明全民乃一体,一人干罪,全体受罚。但听过两个半支派的陈词之后,真相大白,回来向其他支派报告,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 “非尼哈”:看《民数记》二十五章,当日祭司非尼哈以清除罪恶得神喜悦。现在他再度立功,使以民误会全释。――《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非尼哈是神所指定的大祭司接班人(民二十五13),他非常适合负责这次使命,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为神有忌邪的心,为以色列人赎罪」(民二十五13)。这个代表团的规格之高,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非尼哈」:字义是「铜管乐器的口」,此人在 民 25:6~18记载的巴力毘珥事件阻挡以色列人拜偶像。所以此处可能除了其父亲祭司以利亚撒年迈的理由之外,也是因为非尼哈过去为神忠诚的行径使他被推派为全以色列代表。──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3~15】因为此事有关敬拜的正确与否,以色列人便拣选一位祭司作代表。虽然在分配地业的时候,是由以利亚撒出面(参十四1),但这次使团的召集人却是他的儿子非尼哈。这或许是因为以利亚撒已经年迈,不过非尼哈在约但河东时就已是出名的祭司,他曾在巴力毘珥阻挡了以色列人去拜偶像(民二十五6~18)。因此,倘若约但河东的宗教出了偏差,他能够面对这样的挑战。而这件事既与以色列的合一有关,其余十个支派便各自派代表一同前去。658──《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13~20】十个支派的愤怒: 以色列子孙先抑制激动的情绪,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而派遣调查团,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虽然本文并没有记录,但此番决定背后必隐藏着以约书亚为首的领袖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结成牢不可破的协助关系并同甘共苦的弟兄们竟然背叛的事实令人难以置信。由十个支派的首领与非尼哈组成的调查团,认为两个半支派的行为是偶像崇拜,断然责备了他们,随后含着泪水提出了对策。当时,驱逐外邦人而占据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惟有对拜偶像行为坚决排斥。虽然如此,他们却接纳两个半支派一时的过失,表明只要他们转意不拜偶像,河西的支派甚至愿意分给他们自己的产业。可以说这种态度才是信仰共同体彼此相爱的关系。为了使两个半支派想到罪会带来的悲惨结局,他们列举了过去的惨痛教训。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14】「又打发十个首领与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个首领,都是以色列军中的统领。」 以色列的领袖们并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先差派「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13节)与「十个首领」(14节)去了解情况。教会的肢体之间若出现了问题,不应该在背后议论、传话、揣测,而应当凭着爱心和诚实当面交通,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太十八15~17)。──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二十二15】「他们到了基列地,见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对他们说:」 【书二十二16】「“耶和华全会众这样说,你们今日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神,为自己筑一座坛,悖逆了耶和华,这犯的是什么罪呢?」 悖逆: 指对神的叛逆及不顺服,超过一般的罪过。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干犯」以色列的神:SH 4603 ,在 民
5:12,27
用同一个字来描述妻子对丈夫的不贞。 ●「这犯的是甚么罪呢」:原文是「这是何等的罪」。重点是「何等严重」而不是「那一种罪」。──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6~20】这里举出巴力毘珥和亚干的罪(书七章),以为前车之鉴。这两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阴影,神的审判临到,整个国家都面临毁灭的威胁。转去不跟从和悖逆两个词,过去曾用来形容以色列对神的不忠,包括约书亚记第七章亚干的罪。659在这两件事之间,则是两度提到悖逆神的危险(18~19节)。在18节,代表团再度声明,由于恐怕神发烈怒,他们很在意维系全国的信仰。19节则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约但河东的人到河西来得地业。在那里,河东的诸支派可以参与以色列人的敬拜,在神所指定的地上敬拜真神。十个支派的人担心,约但河东的支派所盖的坛有竞争意味,要向别的神祇献祭。660他们用以色列从前悖逆的罪为例,劝导约但河东的人,不要走上那条路。──《丁道尔圣经注释》 非尼哈用百姓共同经历的两次失败,劝告河东两个半支派不可「悖逆耶和华」(18节):1.「从前拜毗珥的罪孽」(17节),使百姓「遭瘟疫死的,有二万四千人」(民二十五9)。因此,神的百姓若「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神」(16节),必然会从恩典中失落。毗珥的瘟疫是因着非尼哈除掉罪恶而止息的(民二十五7~8),所以非尼哈体会很深。2.亚干「在那当灭的物上犯了罪」(20节),导致了艾城的失败,连累三十六人死亡(七5)。因此,神的百姓中少数人的犯罪,也会破坏整体的见证,连累全体(20节;七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22:15~20
记载当代表团抵达河东之后,即作出以下四个的严厉责备:a.质问他们为什么胆敢离弃真神耶和华,为要敬拜假神而筑坛(22:16
)。「转去不跟从」和「悖逆」两个词,常用来形容以色列对神的不忠。b.劝告他们应当吸取昔日在河东什亭拜巴力毗珥( 民 25 )和今日在河西亚干取了当灭之物( 书 7 )这两件被神严惩的教训(22:17,20
)。c.强调这样的犯罪不仅仅危害自己,而且会连累全民(22:17~18,20
)。d.如果嫌河东的土地不理想,仍然可以在河西分得土地,但万不可得罪神,筑坛向假神献祭( 22:19 )。这些陈述不但有理有据,且语重心长;更令人玩味的是,他们甚至提到愿意为了不得罪神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让约但河东的人到河西来得着地业。 ◎ 22:16~20
这里举出巴力毘珥( 民 25 )和亚干的罪( 书 7 )以为前车之鉴,这两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阴影,神的审判临到,整个国家都面临毁灭的威胁。──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7】「从前拜毗珥的罪孽还算小吗?虽然瘟疫临到耶和华的会众,到今日我们还没有洗净这罪。」 “拜毗珥的罪孽”指当日在什亭拜异邦邪神之罪(民二十五1~5,16~18)。――《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从前拜毗珥的罪孽」与「瘟疫」:以色列人昔日在毗珥拜巴力及行淫以致遭神击打一事,见民25章。 于该次事件中,非尼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难怪在这次「证坛风波」中,以色列人派他跟河东支派交涉。 「到今日 ...... 这罪」:引致毗珥事件的罪根至今还未完全从百姓心中清除,仍可能造成祸害。――《串珠圣经注释》 拜毗珥的罪孽: 指以色列住在什亭时,百姓与摩押女子行淫,并拜他们的偶像巴力,因此激发耶和华震怒的事件(民25:1~9)。当时,非尼哈杀死了将米甸女人带进以色列会众的人与那女人,使因神的震怒而泛滥的瘟疫得以止息。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毗珥(毘珥)」:原文是「裂缝」,摩押地区的神名。民 25:1~5
记载以色列人被引诱去敬拜巴力毗珥的事迹。──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7 从哪里我可知以色列人曾拜巴力毘珥?】对于以色列人偏离神,拜巴力毘珥的事,可参看民数记第25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18】「你们今日竟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吗?你们今日既悖逆耶和华,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会众发怒。」 ◎非尼哈一面质问河东的以色列人为何要筑坛悖逆神,一面也表达以色列是一体的,今天如果河东的人犯罪,神也会处罚全会众。如果河东的人嫌分得的地业不好,可以到河西来,但是不能犯罪让全以色列人落入险境。──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19】「你们所得为业之地,若嫌不洁净,就可以过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只是不可悖逆耶和华,也不可得罪我们,在耶和华我们 神的坛以外为自己筑坛。」 「不洁净」:指礼仪上不洁,不配敬拜神。――《串珠圣经注释》 帐幕: 直到所罗门执政时期被圣殿代替为止,帐幕同以色列的历史一同经历了多次移动与艰难。帐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帐幕的设立与奉献:摩西在西乃山从神得到了关于设立帐幕的启示,那时神详细地指示了帐幕的样式(出25:1~31:11)。这帐幕在出埃及后第二年一月一日得以完成(出40:2,17)。当设立好帐幕,所有器具都按部就班之时,象征神临在的云彩遮盖了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40:34)。从那时起,表明神临在的云彩就成为神的引领与保护的象征(出40:36~38);②旷野中的帐幕历史:在西乃山下约停驻50天之后,帐幕于第二年2月20日开始移动(民10:11)。在旷野生活中,每逢云彩从帐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进(出40:36;民9:17),若云彩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出40:37;民9:15~23);③定居迦南后的帐幕历史:以色列百姓在进入翘首企盼的迦南地之后,安营在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并设立了会幕(4:19;5:10)。然而,那只是临时地点,待迦南征服告了一段落之后,他们将会幕移到以法莲支派的领地“示罗”。从那之后,会幕开始具备永久性的面貌,亦被称为“耶和华的殿”(Temple of Jehovah)(撒上1:9;3:3)。但是,在整个士师时代,以色列百姓不断背道,很多时候只是进行形式上的会幕敬拜。并且,在撒母耳时代,与非利士争战之时,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试图在形式上利用约柜,而被击打而死,最终约柜被夺,示罗则被攻陷(撒上4:1,4,10,11;诗78:60;耶7:12)。因着神的大能,被非利士夺去的约柜重新回到了以色列(撒上5:11;6:10,11),暂时停放在伯示麦(撒上6:19~21),后在基列耶林人亚比拿达的家中放置了20年(撒上7:1,2);④从那之后,圣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论及会幕,直到大卫王时代,才记录会幕设立在基遍(代上16:39;21:29)。据推测,当时设立在基遍的会幕是摩西在世时所制造的(代下1:3)。大卫将自己的宫殿建在锡安之后,把神的约柜也搬到那里,那里已预备好了安放约柜的会幕(撒上6:16,17;代上15:25~29)。因此,当时有两个会幕,一个是位于基遍的拥有祭坛的会幕,另一个是位于耶路撒冷的,用来安放约柜的会幕(代下1:3,4)。到了所罗门王时代,按照神的指示建筑了圣殿,约柜和其它器具也得以从会幕搬到圣殿(王上8:1~4;代下5:3~5)。至此,长达约五百年的会幕历史结束。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若嫌不洁净」(19节),可能因为会幕不在河东,而那里还有「基述人、玛迦人」居住(十三13)。「在我们中间得地业」(19节),表明河西的支派在非尼哈出发之前已经一致同意:宁可舍弃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让河东的两个半支派搬到河西,也要维持神百姓整体的见证。为了挽回弟兄而舍己,这正是主耶稣所教导的「彼此相爱」(约十三34):基督怎样舍己爱我们,我们也要怎样舍己相爱。──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二十二20】「从前谢拉的曾孙亚干,岂不是在那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临到以色列全会众吗?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独一人死亡。”」 亚干犯罪贻害全会众的经过,见书7:1~26。亚干的例子,足以证明少数人的罪会连累整体会众受罚,而以色列人须除掉罪魁祸首才能在迦南地立足。――《串珠圣经注释》 亚干……犯了罪: 亚干犯罪的事件(7:1~26)栩栩如生地印在当时所有以色列百姓的脑海之中。那是以色列百姓自进入应许之地后所经历的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恐怕对两个半支派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毗珥的事件与亚干的事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犯罪结果不仅影响到当事人,还涉及到整个以色列会众。在以色列社会中,个人与整个会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关于亚干因贪欲犯罪的事,请参看本书第7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 22:20
亚干的事迹,可以参考 7:1~26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1】「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军中的统领说:」 【书二十二21~22】约但河东之人的响应,是以一段信仰告白开始,显示出他们对以色列之神的信心。他们反复声称大能者,神,耶和华!这个说法可以用最高级来翻译,即,「耶和华是最伟大的神」。他们用最强烈的誓言,声明他们绝对无意在这坛上敬拜另外的神祇。──《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21~29】两个半支派的解释: 两个半支派的代表以同样的诚意回答了非尼哈一行的真挚忠告。他们并没有因自己受到误会和责备而愤怒或抱怨,反而柔和地回答,使对方怒气消退(箴15:1)。首先,他们郑重地指出非尼哈一行错误地认为筑坛是为了用来献祭。之后,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筑坛的真正意图。他们真正惧怕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子孙是否会逐渐远离对神的信仰,并且失去与约但河西支派的连带意识。追根究底,约但河西的百姓误会了两个半支派与他们相同的信仰热忱。借着本文的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误会带来的危险何等可怕。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22:21~29
提到河东支派面对代表团严厉而又武断的责备极为震惊和气愤,他们连声澄清和强调耶和华神是大能者,无所不知并鉴察一切,藉此表明神知道他们的动机并不是要离弃神。他们甚至说,若是为离弃神而筑坛,就求神亲自惩罚他们(22:22~23 )。然后他们说明筑坛的目的是因为他们担心会因着约旦河的间隔,日后河西的后代否认河东的他们与神有任何的关系,因此就仿造会幕祭坛的样式造了这座高坛。不是为了给神献祭,或者离弃真神给假神献祭,而是作为证据,以证明他们与河西的以色列人一样,都是神的子民,都能在会幕敬拜神( 22:24~28 )。
22:29 则再次重申他们根本没有悖逆的意图,说他们筑坛是为了「离弃神,敬拜假神」,乃是武断、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1~34】二支派半立坛的理由:是要给河西支派的后人作证据,表明河东支派同是敬拜耶和华的。他们的解释终为河西支派所接纳。――《串珠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22】「“大能者神耶和华,大能者神耶和华,他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你今日不保佑我们)」 两个半支派呼喊神的三个名字(大能者、神、耶和华)来确证他们的无知,并且两次重复这称谓。事件得到完满的解决(33,34节)。――《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这是以民的誓言,所以重复提耶和华的名字,保证决无悖逆干犯之意。――《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大能者神耶和华: 两个半支派将神的三个名称锐阿、以勒、耶和华结合在一起重复呼求两次,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清白。共同译本将这句话译成“至高之神雅巍”,KJV,Living Bible则译成“万神之神耶和华”(The Lord God of gods)。并且他们满有自信地在无所不知的“神面前”陈述了自己的真意。对神的百姓而言,这种“神面前”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若不能站立在神的面前,其它一切事都归虚无,这样的信仰正是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钥匙(诗61:7;徒4:19)。被罪玷污的人原本决不能进到圣洁之神面前,但惟有靠着基督代赎的恩典,我们可时常呼求神的名字,坦然无惧地进到荣耀之神的面前(来4:16)。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两个半支派连呼两次神的三个名字「大能者、神、耶和华」(22节),表示非常震惊。──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大能者神耶和华!大能者神耶和华」:重复两次是表示「最高级」的意思。意思是「耶和华是最伟大的神」。 ●「大能者神耶和华」:本处用了三种称呼称以色列的神 ~~ (a)SH 410 :神 (El or God)。(b)SH 430 :神 (Elohim or God)。(c)SH 3068: 耶和华
(Yahweh or the LORD)。 「Yahweh」来自动词「我是」( 出 3:13~15
),这个名字是表明神与祂的子民以色列的关系。 ●「大能者」神耶和华:这边是阳性单数。SH 410 这个字常与其他称谓连用,如「至高神(God Most High)」(El Elyon)。 ●大能者「神」耶和华:这边是阳性复数。SH 430有「统治者/审判官」的意思。 ●大能者神「耶和华」:SH 3068是神的名字之专有名词。──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3】「为自己筑坛,要转去不跟从耶和华,或是要将燔祭、素祭、平安祭献在坛上,愿耶和华亲自讨我们的罪。」 神吩咐百姓不可效法迦南人随处筑坛献祭(申十二4),只能到神「选择何处为立祂名的居所」(申十二5)求问神。因此,河东的支派不可私自筑坛献祭,而应该到河西的会幕那里献祭。──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22:22~23
等于是发誓河东支派这样的举动绝非是要背弃神。──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4】「我们行这事并非无故,是特意作的,说: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有何关涉呢?」 「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24节)原文是:「是出于忧虑的缘故」。──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原文是「是出于忧虑,出于(这样的)缘由」。──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4~25】这段经文体现了两个半支派所关心的三个重大事项:①信仰第一;②团队精神;③子女教育。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25】「因为耶和华把约旦河定为我们和你们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们与耶和华无份了。’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 ◎许多学者因为 22:25,32
仅仅提出「流便人、迦得人」,就认为22 所有的「玛拿西」支派都是「后来编修的人加入」的。其实,为何不可能是
22:25,32
省略了「玛拿西支派」?或者因为玛拿西支派还有一半在河西,所以被完全隔绝的危险性比较小,因此不提此半支派?再者,既然要编修,哪有编修成这种丢三落四的状态呢?──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6】「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 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 两个半支派所遭到的误会已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然而,筑坛的事件本身依然是个问题。从律法的角度来看,神禁止为拜偶像而筑坛。圣经未曾禁止建立胜战碑或纪念神之特殊美意的碑(4:20 ;创12:7;撒上14:35)。两个半支派考虑到这些事实,明确地解释了自己筑坛的目的,想要消除所有疑惑。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27】「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侍奉他,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份了。’」 河东的两个半支派不但忠心履行了争战的责任,也愿意忠心履行约书亚所提醒的属灵责任:「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5节)。他们知道自己的产业是神所赐的,所以盼望子孙后代能敬畏神、继续活在这产业里。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子孙离弃神,另一方面也担心河西支派的后人指责他们「与耶和华无分了」(27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证据」:「见证」、「证据」。SH 5707。这个字和法庭中的见证人是同一个字( 利
5:1 ;
申 19:15 ),而两方定出边界后所立的纪念碑,也是这字(创 31:48~52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7~28】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两个半支派有此番忧虑。因为:①他们与十个支派之间横放着约但河这一天然障碍,故不易彼此往来;②事实上,期待没经历征服战的后代拥有同样火热的团队意识是不太现实的。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十二27~29】这座坛乃是要用来作证据(希伯来:`e{d[)的,也是一个复制品(希伯来:tab[ni^t[)。证据一字,和法庭中的见证人是同一个字(利五1;申十七15),而两方定出边界后所立的纪念碑,也是这字(创三十一48~52)。在约书亚记中,这个证据是立在两类支派的边界上(约但河东与河西),以提醒西边的团体,他们与东边的团体乃是相同的。以色列人不可以敬拜任何受造物的复制品(申四15~20),不过,神曾显示会幕的复制品(NIV:样式),让以色列人去建造(出二十五9、40)。在约但的基利绿之祭坛,是所有以色列人在真祭坛之敬拜的复制品,它本身是按照神启示的样式建造的(二十七1~8)。因此,这座坛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们的身分为何,以及他们在敬拜上的合一。约书亚记中曾经出现过这类纪念物(书四8~9,七26,八29)。以色列人从前经过的旷野里,古人也用立起的石堆等类似的标志,来作宗教性的纪念碑。661──《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十二28】「所以我们说:日后你们对我们,或对我们的后人这样说,我们就可以回答说:你们看我们列祖所筑的坛,是耶和华坛的样式,这并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作你我中间的证据。」 「耶和华坛的样式」(28节),可能指「不可用凿成的石头、不可用台阶」(出二十25~26)。──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和华坛的「样式」:「复制品」 、「模式」、「形象」。──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29】「我们在耶和华我们神帐幕前的坛以外,另筑一座坛,为献燔祭、素祭和别的祭;悖逆耶和华,今日转去不跟从他,我们断没有这个意思。”」 ◎事实上因为约旦河天然屏障的关系,河东人的确比河西更多受外敌的侵扰。当时交通不便,这种天然阻隔造成合一的丧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座坛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们的身分为何,以及他们在敬拜上的合一。约书亚记中曾经出现过这类纪念物(书 4:8~9
7:26 8:29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30】「祭司非尼哈与会中的首领,就是与他同来以色列军中的统领,听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所说的话,就都以为美。」 非尼哈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神在地上见证的合一,而不是为了自己。全会众「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12节),是为了维持见证的合一;而看到河东两个半支派「没有向祂犯了这罪」(31节),则证明了见证的合一。因此,虽然调查的结果证明是全会众错了,但他们还是「都以为美」(30节)。 真正的主内弟兄姊妹,不会对肢体的过错幸灾乐祸、百般挑剔,因为我们知道,「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十二18),「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十二26)。──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二十二30~34】以色列的和解: 非尼哈一行听到两个半支派的解释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为自己误会了他们而深感抱歉。若双方都只顾为神而大发热心,忽视用爱与智慧彼此相处,必会引起一场触目惊心的同族相残之悲剧。最终以色列各支派再次确认对神的信仰,更加加深了彼此的兄弟友爱之情。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在
22:30~33 提到真相大白了,不但是一场虚惊,而且确实武断和错怪了河东支派,竟然把他们的良苦用心说成是悖逆犯罪。原本以为一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内战,因着妥善处理得以避免,事情到此总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所以代表团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深深地自责,赶紧返回河西示罗,说明真相并消除误会。冰释之后,全民更加团结一致,全心全意侍奉耶和华神。 22:34 记载河东支派就为这座高坛取了名字,叫「证坛(见证的祭坛)」,为的是作为他们及其后代也都是神的子民一个不容置疑的证据。──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31】「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对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说:“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他犯了这罪,现在你们救以色列人脱离耶和华的手了。”」 真正的主内弟兄姊妹,不会对肢体的过错幸灾乐祸、百般挑剔,因为我们知道,「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十二18),「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十二26)。──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22:31
意思是如果河东支派犯罪,所有以色列人都会受罚,等于是河东以色列人犯罪陷害全以色列人。但河东支派并非犯罪,就好像全体以色列人免于被罚一样。事实上河西的代表是为了「合一(以色列人一体)」来找河东支派,河东支派也是为了「合一(怕被撇弃)」建立祭坛。──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二十二32】「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与众首领离了流便人、迦得人,从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里,便将这事回报他们。」 【书二十二33】「以色列人以这事为美,就称颂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毁坏他们所住的地了。」 【书二十二34】「流便人、迦得人给坛起名叫证坛。意思说: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 神。」 “证坛”的希伯来文是E d,解作“见证”或“证据”(如在27,28节)。――《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给坛起名……: 具有“证据”、“证言”之意。他们之所以使坛具有“见证”之意,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以耶和华为真神并敬拜了他。约但河东的以色列百姓想要以此坛为媒介,向后人见证对神的信仰与团契的团结。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考查“见证”之意。①见证意味着标志。就如本章,可借着所筑之坛来表明自己从神得了产业。另外石堆(创31:44~46)或摩西之歌(申31:26)、约伯所得之疾病(伯16:8)、约书亚所立之石(24:27)皆可成为见证;②对圣徒而言,终极的证人是神。神是雅各与拉班之间的证人(创31:50),约伯也曾说自己的证人在天上(伯16:19)。并且,使徒保罗也曾坚持神证实自己的真实性(罗1:9;林后1:23);③所有基督徒都当为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作见证(路24:48;徒2:32;3:15)。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河东两个半支派用心良苦地用「证坛」来「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34节),其实是多余的行为。因为神已经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二十三13),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东的支派中,以维持神的百姓与神、与人的合一。「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诗十九7),人若觉得神的安排还不够,想在神的话语之外再加添什么,即使是出于好意,也是无知而危险的。因为人所加添的,必然会越走越偏;正如中世纪的教会想用画像、圣物来纪念基督和圣徒,结果却陷入了偶像崇拜。 神与人的关系并不能倚靠人所建的「证坛」来维持,只能倚靠祂自己的话语。人若里面没有神的话语,外面的「证坛」再高大,也不能让人生发爱神的心;人若不肯付代价好好读圣经,即使把儿女送去主日学、教会学校,也不能带领儿女跟从神。事实上,河东两个半支派的子孙后来还是得罪神,随从偶像,以致被亚述掳去(代上五25~26),成了最早被掳的支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段经文对被掳以后的犹太人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不再有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因此他们可以学习自己建立、持续对神的敬拜。──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思想问题(第22章)】 1 过河帮助其他支派夺取迦南地的二支派半得到约书亚怎样的称赞?约书亚向他们表示欣赏的做法给你什么提醒?他们回去是出于自己的要求抑或是约书亚的主意?他们忍耐顺从的态度给你什么榜样? 2 假如约书亚只嘱咐二支派半的人谨守神的律法、尽心竭力事奉(5),而没有提醒他们爱神,你想这嘱咐是否完全?人若如此,信仰上会有什么危机?反过来说,若说爱神而不守 的诫命,不尽心事奉 ,又会生出什么问题? 3 二支派半的兵丁辛苦参战,所得的战利品按理毋须与河东没有参战的弟兄分享,那么约书亚的教导(8)有何意义?这对他们与其他弟兄的关系有帮助么? 4 二支派半因在河边筑证坛而引起其他支派的误会,甚至要率兵攻打他们,双方在这事上都有错和对的地方,试加以分析。 5 十支派把过往失败的历史引为监戒(17, 20),警醒服事神。我们读了他们的事迹,觉察到自己过去的失败后,是否如他们那样以古监今呢? 6 二支派半并没有因十支派率军大兴问罪而以牙还牙,他们清楚的剖白终使弟兄释疑,这是否处理误会的一个好方法? 7 十支派明白了二支派半筑坛的动机后,有否坚持己见来处理这场误会呢?同样我们若发现自己误会了别人,应怎样处理?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