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十九章拾穗 【书十九1】「为西缅支派的人,按着宗族,拈出第二阄。他们所得的地业是在犹大人地业中间。」 因为与巴力·毗珥连合而遭瘟疫(民二十五9、15),西缅支派的人口从59,300人剧降到22,200人(民一23;二十六14)。犹大与以色列南北分裂时,西缅支派可能有许多人散住在北方(王上十一31;代下三十四6),剩下的逐渐被犹大支派同化(代上四39-43;代下十五9)。这个支派没有出过任何重要的人物。──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书
19 开头讲的是西缅支派所得土地的位置( 19:1 )和城邑( 19:2-9 )。这个支派所得的土地被形容为「在犹大人地业中间」( 19:1 ), 创 49:5-7 记载了雅各的诅咒「西缅和利未都要散开分居在以色列的地中」( 创 49:7 )。分地以后,圣经很少再提到西缅支派,此这支派可能很早便被犹大同化,只余下原有属地的名称给人缅怀。本段的城市大都在尼革(「南地」),其余两个(以帖、亚珊)在萨非拉(「高原」,见:15:21-32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9】西缅得到犹大领土的南部为产业,应验了雅各的预言。参看创世记四十九章5节的脚注。西缅最后移居北部,而其领土跟犹大的领土合并。参看列王纪上十一章13节的脚注。“过多”(9节)即太大。――《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西缅所得之地:西缅支派的边界未有清楚列出;所占地是在犹大支派以南的南地。――《串珠圣经注释》 西缅支派的产业: 西缅支派所分得的产业在犹大支派的地业中间。这似乎是靠着拈阄与在分配过程中进行调整所得的结果。因犹大支派的领土过于宽阔,故能将一部分产业拿出来分给在12支派中人口最少的西缅支派。据民1章与26章的两次人口普查的记录来看,西缅支派在旷野生活中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些人是因在巴力毗珥事件中所犯之罪而受到惩罚而死的,因为那次犯罪的主谋是西缅支派的族长心利,且在那次事件之后,西缅支派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民25:14,15;26:14)。总之,西缅支派在旷野生活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似乎已难以作为一个支派而存立。西缅人居住在犹大境内之后,逐渐被犹大支派所同化(21:9;士1:3,17-19),到希西家王执政时,似乎已分散居住在犹大的各处(代上4:39-43)。这就应验了雅各对西缅支派的预言(创49:5-7)。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1-9节是西缅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犹大支派境内,有些城邑与犹大支派共有,应验了雅各的预言「我要使他们分居在雅各家里,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创四十九7)。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九1~9 西缅的分】西缅的领土被形容为「在犹大人地业中间」,故此这支派可能很早便被吞并或同化,只余下原有属地的名称给人缅怀。本段的城市大都在尼革(「南地」),其余两个(以帖、亚珊)在萨非拉(「高原」,见:书十五21~32)。上文没有讨论过的城市中,伯玛加博「战车之家」和哈萨苏撒「马匹村」可能只是绰号,不是地名,或许亦即是麦玛拿和三撒拿(书十五31)。——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1~51】土地分配以约书亚得产业而告终: 本章记录了结束领土分配的过程,剩余的六个支派分得产业之后,最后约书亚得到了自己的产业。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清楚地记录各支派的地界,尤其没有说明西缅与但支派的境界,只记录了他们所得之城。当时的以色列百姓都熟知分配的过程,前文也详细地记录了其它支派的分配状况,因此,本书作者似乎不愿再进行详细说明。至此,照着神的应许,迦南地被公平地分给了十二支派,剩下的就是为利未子孙准备居住的处所(21章)。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书
19 讲了其余六个支派分得的土地。除了西缅支派(在南方)和但支派(在中部)以外,其余四个支派均在北方。──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他们所得为业之地,就是别是巴(或名示巴)、摩拉大、」 「别是巴」(2节)是亚伯拉罕和以撒挖井的地方(创二十一31;二十六33),也是雅各年轻时居住的地方(创二十八10),是南地的主要城市,也是到旷野之前的最后一个主要城市。别是巴的井在1917年收复耶路撒冷的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那场争战使耶路撒冷和圣地脱离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的统治,奠定了1948年以色列复国的基础。──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别是巴」:是迦南地最南端的城市,以撒曾经在此筑坛创 26:23,25 ,字义是「七倍盟誓之井」。 ●「示巴」:字义是「七」。七十士译本(LXX) 作「示玛」(Shema)。经文似乎有讹误,因为「示巴」重复了前面名字的后半。若保留「示巴」(或「示玛」),那名单就有14座城,与 19:6 的总结不符合。 ●「摩拉大」:字义是「出生」或「赛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哈萨书亚、巴拉、以森、」 「哈萨书亚」:「哈萨」二字原文为「围起来的空地」的意思,大概西缅族在南部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串珠圣经注释》 ●「哈萨书亚」:字义是「豺狼村」。 ●「巴拉」:字义是「女主人」。可能是马索斯遗址附近的图卢默德巴(Tulul el~Medbah) ●「以森」:字义是「骨头」。──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伊利多拉、比土力、何珥玛、」 ●「伊利多拉」:就是 15:30 的「伊勒多腊」,原文完全相同,字义是「神的世代」。 ●「比土力」:字义是「神毁坏」或「属神的人」。 ●「何珥玛」:字义是「庇护所」。──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5】「洗革拉、伯玛加博、哈萨苏撒、」 「伯玛加博」与「哈萨苏撒」:可能分别是「麦玛拿」和「三撒拿」(参15:31)。――《串珠圣经注释》 ●「洗革拉」:字义是「回绕」。 ●「伯玛加博」:字义是「战车之家」。 ●「哈萨苏撒」:字义是「马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6】「伯利巴勿、沙鲁险,共十三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伯利巴勿」与「沙鲁险」:可能分别是「利巴勿」和「实忻」(参1532)。 沙鲁险乃扼守以色列地南面通往埃及大路的重镇。――《串珠圣经注释》 ●「伯利巴勿」:字义是「母狮之家」。 ●「沙鲁险」:字义是「恩典的避难所」。──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7】「又有亚因、利门、以帖、亚珊,共四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亚因」:字义是「泉水」。 ●「利门」:原文与 15:32 的「临门」一样,字义是「石榴树」。参 亚
14:10 ,可能是别是巴东北13公里的哈里夫遗址(Tel Halif)。 ●「以帖」:字义是「丰富的」。可能是阿特尔废墟(Khirbet el~'Ater)。 ●「亚珊」:字义是「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8】「并有这些城邑四围一切的村庄,直到巴拉比珥,就是南地的拉玛。这是西缅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巴拉比珥」:字义是「井的女主人」。此地可能与 15:24 的「比亚绿」相同(见 代上
4:33 的巴力),其位置大概是在别是巴的东邻。 ●「南地的拉玛」:很可能是一个专有地名「拉玛尼革夫」意义是「南地的高地」。──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8 巴拉比珥】此地可能与十五章24节的比亚绿相同(见:代上四33的巴力),其位置大概是在别是巴的东邻。「南地的拉玛」一语(即「尼革的高地」)表示这是一个邱坛,或进行祭仪的地点(见:撒上三十27;和合本:「南地拉末」)。——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9】「西缅人的地业是从犹大人地业中得来的,因为犹大人的份过多,所以西缅人在他们的地业中得了地业。」 西缅支派的地在南方,位于犹大支派所得的地业中间。西缅没有专属于自己支派的土地(创四十九5~7)。此后,圣经中很少再提到西缅支派。――《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 19:9 解释了为什么西缅支派所得土地会在犹大支派之内,因为犹大原本分地似乎太大了。──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0】「为西布伦人,按着宗族,拈出第三阄。他们地业的境界是到撒立。」 「撒立」:在西布伦境之尽东南部,在拿撒勒东南八公里(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西布伦地」将成为福音的起源地(太四15-16),主耶稣成长的拿撒勒就在西布伦境内,「从前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赛九1),应验了摩西的预言:「西布伦哪,你出外可以欢喜」(申三十三18)。──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撒立」:字义是「生还者」。可能是拿撒勒东南五哩的沙杜德遗址(Tell Shadud),是西布伦地业西边的定位点之一。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0~16】“西布伦”分得下加利利四面被高地包围的土地,其中包括拿撒勒,而且有贸易路线横过。――《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西布伦所得之地:包括耶斯列谷之西部及下加利利的中段。――《串珠圣经注释》 西布伦支派的产业: 西布伦支派的境界相当于迦南北部的内陆地带<14:1-5,12支派的地界>。这似乎不符合雅各的预言,西布伦将住在海口。(创49:13),但是,若能承认位于贸易要道的西布伦支派因经商而繁盛的事实,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解决。就是说,当年雅各预言以萨迦将要从事安逸的农耕生活,相反西布伦支派则走遍辽阔之地而从商(申33:19)。西布伦的境界内有迦密山,当年以利亚曾在此山中与400名巴力和亚舍拉的先知相争以分辨真神与假神,最终以利亚大获全胜(王上18:20-40)。不仅如此,耶稣基督所生长的拿撒勒亦属于此地(太2:13-23)。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10-16节是西布伦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耶斯列平原西部及下加利利的中部。虽然西布伦的地不在地中海沿岸,但耶斯列平原有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的路」(赛九1)通过,应验了雅各的预言「西布伦必住在海口,必成为停船的海口;他的境界必延到西顿」(创四十九13),以及摩西的预言「他们要吸取海里的丰富,并沙中所藏的珍宝」(申三十三19)。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10-16 提到西布伦支派分得的土地。西布伦领取的是一份细小位在中央地区的下加利利区内,即加利利海和地中海中间。其边界和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以「拿撒勒」这个城市为轴心往东西延伸,虽然拿撒勒之名当时尚未出现,却是这分地业的定位点。──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0~16 西布伦的分】拿撒勒之名虽未出现,却是这分地业的定位点。边界和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以这个城市为轴心,往东、西延伸。北界是在提比哩亚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西北六哩的临门(今日的龙曼纳〔Rummaneh〕)。撒立──大概是拿撒勒东南五哩的沙杜德遗址(Tell
Shadud)──是另一个面西的定位点,边界由此沿着基顺河延伸,直到约念为止(见:书十二22)。东极远达以萨迦的领土,即拿撒勒东南两哩左右。在此提及的地点有大比拉(他泊山附近的达布里叶〔Daburiyeh〕)和雅非亚(拿撒勒东南面的亚法〔Yafa〕)。西布伦与海岸惟一的关联(虽则似乎不合创四十九13和申三十三18~19),是它和亚柯之间的贸易,这贸易可能是透过附近的城市拿哈拉(纳珥遗址〔Tell
en~Nahl〕)进行。但西布伦的领土并不延伸到地中海。——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11】「往西上到玛拉拉,达到大巴设,又达到约念前的河。」 “约念前的河”指基顺河。――《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约念前的河」(11节)指基顺河,流经耶斯列平原。女先知底波拉在这里打败西西拉(士四7)。──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玛拉拉」:字义是「颤抖」。 ●「大巴设」:字义是「一个山丘地」。 ●「约念前的河」:指「基顺河」。可参考 12:22 。「前」可能是指「东面」。「约念」字义是「人们哀恸」。──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2】「又从撒立往东转向日出之地,到吉斯绿他泊的境界,又通到大比拉,上到雅非亚。」 「吉斯绿他泊」:可能是「基苏律」(18),在拿撒勒东南三公里(二英里),座落于西布伦与以萨迦接壤的边界。 「大比拉」:在他泊山之西北。 「雅非亚」:在拿撒勒之东南。――《串珠圣经注释》 ●「吉斯绿他泊」:字义是「他泊的侧腹」。 ●「大比拉」:字义是「话语」。是他泊山附近的达布里叶(Daburiyeh)。 ●「雅非亚」:字义是「照耀」。拿撒勒东南面的亚法(Yafa)。──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3】「从那里往东,接连到迦特希弗,至以特加汛,通到临门,临门延到尼亚。」 「临门」:在拿撒勒东北九公里(六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迦特·希弗」是先知约拿的家乡(王下十四25)。──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迦特希弗」:字义是「矿区的榨酒机」。此城是约拿的故乡。 ●「以特加汛」:字义是「审判时期」。 ●「临门」:字义是「石榴树」。今日的龙曼纳(Rummaneh),位于提比哩亚以西约十九公里,拿撒勒西北十公里,是西布伦的西边边界。 ●「尼亚」:字义是「震动」。──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4】「又绕过尼亚的北边,转到哈拿顿,通到伊弗他伊勒谷。」 ●「哈拿顿」:字义是「恩慈的」。 ●「伊弗他伊勒」谷:字义是「神打开」。──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5】「还有加他、拿哈拉、伸仑、以大拉、伯利恒。共有十二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此处的伯利恒不是犹大支派大卫家乡伯利恒,而是在拿撒勒西北约11公里的另一城邑。――《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拿哈拉」:在亚柯以南。 「伯利恒」:不是位于犹大境内,而是在拿哈拉之西北。 「以大拉」:在伯利恒附近。――《串珠圣经注释》 西布伦的「伯利恒」(15节)不是犹大支派的大卫家乡伯利恒,而是士师以比赞的家乡(士十二8)。「以比赞之后,有西布伦人以伦,作以色列的士师十年」(士十二1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加他」:字义是「小」。 ●「拿哈拉」:字义是「草场」。纳珥遗址〔Tell en~Nahl〕。 ◎西布伦的领土并没有延伸到地中海,而且西布伦与海岸惟一的关联好像是它和亚柯之间的贸易,这贸易可能是透过附近的城市「拿哈拉」进行。但这似乎不合创 49:13 和 申
33:18-19 的记载。 ●「伸仑」:字义是「守望高处」。 ●「以大拉」:字义是「神的记念」。 ●「伯利恒」:并非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此城位于拿撒勒西北11公里。字义是「面包(粮食)之家」。士师以比赞埋葬于此( 士 12:9-10 )。这附近目前尚有一个阿拉伯人的村落,保存了贝特拉恒(Beit~Lahm)之名。 ◎ 19:15 提到西布伦的领土内有12座城市,但是只有5座在这整段提及,可能是抄本文字佚失导致。──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5 伯利恒】这个位于西布伦之拿哈拉西北的城市,与南部犹大境内的伯利恒并不相同。士师以比赞埋葬于此(士十二9~10)。时至今日,这附近尚有一条阿拉伯人的村落,保存了贝特拉恒(Beit~Lahm)之名。——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15~16】西南角的城邑。――《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九16】「这些城并属城的村庄,就是西布伦人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书十九17】「为以萨迦人,按着宗族,拈出第四阄。」 【书十九17~23】“以萨迦”的领土在玛拿西以北,从西面的他泊山延伸至加利利海南端。――《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以萨迦所得之地:在下加利利之南部(特别是西南部)。――《串珠圣经注释》 以萨迦支派的产业: 以萨迦支派的领土内包括Esdraelon平原的肥沃农田,这应验了雅各与摩西的预言(创49:14,15;申34:18)。以萨迦支派的耶斯列地有亚哈的宫殿,附近则有拿伯的葡萄园(王上21:1,2)。位于摩利(Moreh)的书念城因曾供给以利沙的女子居住在此地而扬名(王下4:8-37),源于他泊山而流入地中海的基顺河则以士师巴拉获胜之地而著称(士4:12-16)。并且,士师陀拉与巴沙王皆出生在以萨迦支派(士10:1;王上15:27)。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17-23节是以萨迦支派产业的范围,在下加利利南部。以萨迦的人口仅次于犹大和但支派,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却包括迦南地最肥沃的耶斯列平原,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应验了雅各的预言「以萨迦是个强壮的驴,卧在羊圈之中。他以安静为佳,以肥地为美」(创四十九14-15),以及摩西的预言:「以萨迦啊,在你帐棚里可以快乐」(申三十三18)。耶斯列平原有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Via Maris)通过,是商队必经之路,也是经常发生争战的地方,可能因此以萨迦支派常做负重运货的工作,应验了雅各的预言「低肩背重,成为服苦的仆人」(创四十九15)。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17-23 提到的是以萨迦支派分得的土地。这段经文对其区域并没有确实的描述,但主要是在玛拿西以北,亚设以东,拿弗他利以南的耶斯列谷(相当肥沃)之内。其北界从他泊山,延伸到约但河和加利利海南面不远的部分。──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7~23 以萨迦的分】这片土地主要是在玛拿西以北,亚设以东,拿弗他利以南的耶斯列谷之内。其北界从他泊山,延伸到约但河加利利海南面不远的部分。本区极不稳定,并且很具战略性,埃及法老杜得模斯三世(提及亚拿哈拉、基善)和薛提一世(提及利篾=耶末,大概与伯善以北六哩的雅尔穆塔山〔Mount
Yarmuta〕相同)的年表都反映了这一点。其他位置已经确认的地点如下:耶斯列是基利波山西北的泽林(Zer'in);基苏律即吉斯绿他泊(书十九12),是拿撒勒东南两哩的伊克萨珥(Iksal);书念是耶斯列东北三哩的索伦(Solem)。——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18】「他们的境界是到耶斯列、基苏律、书念、」 「基苏律」:参12节注。 「书念」:在耶斯列之东北。――《串珠圣经注释》 「耶斯列」(18节)的意思是「神播种」,位于基利波山西北山麓、耶斯列平原南端。后来亚哈王在这里建了宫殿,附近则有拿伯的葡萄园(王上二十一1)。耶斯列平原是著名的古战场,也是主耶稣再来时「哈米吉多顿」(启十六16)决战的战场,南面的「耶斯列」与北面的拿撒勒隔着耶斯列平原可以互相望见。 「书念」(18节)位于耶斯列平原,非利士人在这里扎营与扫罗争战,先知以利沙在这里使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王下四8),书念的童女亚比煞伺候老年大卫(王上一3)。主耶稣特地来到书念北面的拿因,使寡妇的儿子复活,让人联想到以利沙的神迹,所以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路七1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斯列」:字义是「神栽种」。可能是基利波山西北的泽林(Zer'in)。 ●「基苏律」:字义是「侧翼」。可能是吉斯绿他泊( 19:12 ),是拿撒勒东南三公里的伊克萨珥(Iksal)。 ●「书念」:字义是「倍觉安息之地」,位于拿撒勒东南方11公里,他泊山以南八公里处。耶斯列东北五公里的索伦(Solem)。──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19】「哈弗连、示按、亚拿哈拉、」 「哈弗连」:在摩利冈之东北。――《串珠圣经注释》 ●「哈弗连」:字义是「双洞」。 ●「示按」:字义是「毁坏」。 ●「亚拿哈拉」:字义是「恐惧的呻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0】「拉璧、基善、亚别、」 「拉璧」:可能是「大比拉」(参21:28)。――《串珠圣经注释》 ●「拉璧」:字义是「多数」。 ●「基善」:字义是「坚硬的」。 ●「亚别」:字义是「我要弄白 (或弄得泥泞)」。──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1】「利篾、隐干宁、隐哈大、伯帕薛;」 「隐干宁」:在伯善以西,耶斯列平原尽南。――《串珠圣经注释》 ●「利篾」:字义是「高度」。可能与「拉末」相同。 ●「隐干宁」:字义是「花园喷泉」。 ●「隐哈大」:字义是「瞬间水泉」。 ●「伯帕薛」:字义是「散布之家」。──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2】「又达到他泊、沙哈洗玛、伯示麦,直通到约旦河为止,共十六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他泊」:大概近他泊山。――《串珠圣经注释》 「他泊」(22节)就是他泊山,可能就是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地方,也是女先知底波拉聚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争战的地方(士四12)。 「伯·示麦」(22节)的意思是「太阳神之家」,不是犹大的伯·示麦(十五10)和拿弗他利的伯·示麦(十九38)。这个名字的城市之多,表明迦南地的太阳神崇拜很普遍。──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他泊」:字义是「石墩」。 ●「沙哈洗玛」:字义是「面向高地」。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3】「这些城并属城的村庄,就是以萨迦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士师陀拉是以萨迦人(士十1),以萨迦人巴沙王做过北国以色列的王(王上十五27)。 【书十九24】「为亚设支派,按着宗族,拈出第五阄。」 【书十九24~31】“亚设”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从迦密山向北伸展至推罗,即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亚设所得之地:范围由迦密山至北面推罗、西顿沿地中海岸,是宽二十公里的地带。――《串珠圣经注释》 亚设支派的产业: 亚设支派所得的产业是加利利西边的倾斜地区。他们的领土达到西顿与推罗两个城邦的沿岸,与整个亚柯平原与加利利的西部倾斜之地相连。亚设分得如此肥沃的农作物产地,亦应验了雅各的预言(创49:20)。此支派中未曾出现一个士师,仅供参考。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24-31节是亚设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亚柯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港口,应验了雅各的预言「亚设之地必出肥美的粮食,且出君王的美味」(创四十九20),以及摩西的预言「可以把脚蘸在油中」(申三十三24)。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24-31 提到的是亚设支派分得的土地。亚设享有一条沿地中海很长的海岸线,其区域的位于亚柯平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西面,往北延伸到腓尼基海港推罗、西顿。 ◎亚设支派的地区在埃及的王室年表中也有很显著的地位。杜得模斯三世攻取迦南城镇的名单包括黑甲、押煞、米沙勒、亚拉米勒;兰塞二世的名单则有加拿。──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4~31 亚设的分】亚设位于亚柯平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西面,往北延伸到腓尼基海港推罗、西顿。这地区在埃及的王室年表中也有很显著的地位。杜得模斯三世攻取迦南城镇的名单包括黑甲(大概是哈尔巴吉遗址〔Tell
el~Harbaj〕或卡西斯遗址〔Tell
el~Qassis〕)、押煞(见:书十一1)、米沙勒(在迦密山附近)、亚拉米勒;兰塞二世的名单则有加拿(推罗东南七哩)。其他位置已经确认的地点如下:迦步勒是卡布勒(Kabul);义伯仑是亚柯东北十哩的阿布代废墟(Khirbet
'Abdeh);乌玛可能是亚柯;利合(十九30;有别于十九28的利合)可能是亚柯东面七哩的加尔比遗址〔Tell
al~Gharbi)。提及推罗和西顿并不表示这些地方已被占领。本段的可能只是理论上而非实际上的疆界。然而属于这些城邦的乡村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受以色列所控制。——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25】「他们的境界是黑甲、哈利、比田、押煞、」 「比田」:可能在亚柯海湾。――《串珠圣经注释》 ●「黑甲」:字义是「光滑」。大概是哈尔巴吉遗址〔Tellel~Harbaj〕或卡西斯遗址〔Tell el~Qassis〕。 ●「哈利」:字义是「项链」。 ●「比田」:字义是「肚腹」。 ●「押煞」:字义是「我将被迷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6】「亚拉米勒、亚末、米沙勒,往西达到迦密,又到希曷立纳,」 「迦密」:为一列的山丘,走势由地中海旁至多坍平原。――《串珠圣经注释》 「迦密」(26节)是地中海旁的山脉,是先知以利亚大战八百五十个假先知的地方(王上十八19)。──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拉米勒」:字义是「王的橡树」。 ●「亚末」:字义是「耐久的」。 ●「米沙勒」:字义是「恳求」。 ●「迦密」:字义是「花园地」。 ●「希曷立纳」:字义是「白中之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7】「转向日出之地,到伯大衮,达到细步纶,往北到伊弗他伊勒谷,到伯以墨和尼业,也通到迦步勒的左边。」 ●「伯大衮」:字义是「大衮的住所」。 ●「细步纶」:就是「西布伦」。 ●「伊弗他伊勒」谷:字义是「神打开」。 ●「伯以墨」:字义是「山谷之家」。 ●「尼业」:字义是「被神移动」。 ●「迦步勒」:字义是「结合」。位于约在Akko的西方十六公里,现今之「Kabul」。──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8】「又到义伯仑、利合、哈们、加拿,直到西顿大城,」 首四城在北部。 「义伯仑」:可能是押顿(参21:30),在亚柯东北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加拿」:在推罗东南十一公里(七英里)。 「西顿」:虽在亚设抽签得地的范围,但这城没有被攻取。(参士2:31)――《串珠圣经注释》 「西顿大城」(28节)是腓尼基人的城市,一直没有被亚设支派攻取(士一31)。推罗是腓尼基人的城市,一半在大陆上,另一半在海岛上,「坚固城推罗」(29节)可能指海岛的部分。主耶稣曾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可七24),医治外邦妇人的女儿,显明救恩将临到外邦人。──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义伯仑」:字义是「同盟」。可能是亚柯东北十哩的阿布代废墟(Khirbet 'Abdeh)。 ●「利合」:字义是「宽阔的地方」。 ●「哈们」:字义是「温水泉」。 ●「加拿」:字义是「芦苇」。推罗东南约十一公里。 ●「西顿」:字义是「打猎」,是位于推罗北方的地中海岸旁的腓尼基古城。──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9】「转到拉玛和坚固城推罗,又转到何萨,靠近亚革悉一带地方,直通到海;」 推罗城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大陆上,另一半在海岛上。这措施是为了防止敌人进攻时全城遭歼灭。所谓「坚固城推罗」大概是指海岛的部分。 「亚革悉」:在推罗与亚柯之间。 「一带地方」:原文可能是另一地名──亚黑拉(参士2:31),这城位于推罗以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拉玛」:字义是「小山丘」。 ●「泰尔」:字义为「岩石」,是地中海岸的腓尼基城。 ◎ 19:29 提及泰尔(推罗)和西顿并不表示这些地方已被占领。本段可能只是理论上而非实际上的疆界,然而属于这些城邦的乡村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受以色列所控制。 ●「何萨」:字义是「庇护」。 ●「亚革悉」:字义是「欺骗」。位于亚柯北面,虽然分给亚设支派却从来没有被攻取( 士 1:31 )。遗址的挖掘证明从中铜器时代第一期到罗马时期,当地是个兴隆的贸易中心。它几度被洗劫,然后又再重建。公元前八世纪是其全盛时期,直到公元前701年毁于西拿基立手下为止。此地和 15:44 分给犹大的同名城市并不是同一个。──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29 亚革悉】位于亚柯北面的亚革悉虽然分给亚设支派,却从来没有被他们攻取(士一31)。遗址的挖掘证明从中铜器时代第一期到罗马时期,当地是个兴隆的贸易中心。它几度被洗劫,然后又再重建。主前八世纪是其全盛时期,直到主前七○一年毁于西拿基立手下为止。此地不可与十五章44节中位于萨非拉,分给犹大的同名城市混淆。——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30】「又有乌玛、亚弗、利合,共二十二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乌玛」:可能是亚柯。 「亚弗」:为常见地名,这里大概指亚柯平原近河一地方。 「利合」:这与28节的利合不同,大概是在亚柯以东十一公里(七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乌玛」:字义是「联合」。可能是「亚柯」。 ●「亚弗」:字义是「围住」。 ●「利合」:字义是「宽阔的地方」。 19:30 的利合有别于 19:28的利合,可能是亚柯东面十一公里的加尔比遗址〔Tell al~Gharbi)。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1】「这些城并属城的村庄,就是亚设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书十九32】「为拿弗他利人,按着宗族,拈出第六阄。」 【书十九32~39】在亚设东面是“拿弗他利”的领土。――《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拿弗他利所得之地:包括加利利东部直到约但河谷和加利利海;南面达他泊山,耶斯列谷。这一带土地颇为肥沃。――《串珠圣经注释》 拿弗他利支派的产业: 拿弗他利支派位于北端,其南界与西布伦,其西界与亚设相连。在约书亚征服迦南之时,曾在迦南居民中起主导作用的夏琐王之居所亦在此境界内(11:10)。拿弗他利支派未能驱逐迦南的外邦势力而混住在一起,很早就陷入了偶像崇拜(士1:33)里。有许多河水通过基尼烈湖西部,拿弗他利支派的领土是广阔的平原,易于耕种。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32-39节是拿弗他利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加利利东部,包括许多山地,应验了雅各的预言「拿弗他利是被释放的母鹿」(创四十九21),以及摩西的预言「拿弗他利啊,你足沾恩惠」(申三十三23)。主耶稣传福音的主要地区加利利海和迦百农,就在拿弗他利境内,应验了雅各的预言「他出嘉美的言语」(创四十九21)。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32-39 提到拿弗他利支派分得的土地。大半在加利利海以北,他泊山是本支派地业的主要基准点。其中基尼烈( 19:35 )就是后来的加利利。──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2~39 拿弗他利的分】他泊山是本支派地业的主要基准点。拿弗他利的南界沿着法贾斯河谷(Wadi Fajjas)往东,直到约但河为止。这一点也略有争议,原因是「撒拿音的橡树」位置不明(见:士四11),但以之为南界的看法可能性最高。在这界在线的位置已经认定的地点如下:希利弗(他泊山附近的阿巴塔特废墟〔Khirbet
'Arbathath〕)、亚大米尼吉(特珥废墟)、雅比聂(纳安遗址〔Tell
en~Na'am〕)、拉共(曼苏拉废墟〔Khirbet
el~Mansurah〕)。户割的确实位置颇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考证为加利利海西岸的雅库克(Yaquq)。其他位置已经确认的地点如下:亚大玛大概是约但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处西北两哩半的哈贾尔达姆(Hajar
ed~Damm);以利稳是黎巴嫩边界上的雅龙(Yarun);有关夏琐的讨论,可参看十一章1节的注释;基低斯是在今日已被排干之胡列湖(Lake
Huleh)的北面。——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33】「他们的境界是从希利弗、从撒拿音的橡树,从亚大米尼吉和雅比聂,直到拉共,通到约旦河。」 「希利弗」:可能在他泊山麓。――《串珠圣经注释》 ●「希利弗」:字义是「交换」。可能是他泊山附近的阿巴塔特废墟〔Khirbet 'Arbathath〕。 ●「撒拿音」:字义是「移动」。 ●「橡树」:「笃耨香树」。 ●「亚大米尼吉」:字义是「亚达珥人」。可能是特珥废墟。 ●「雅比聂」:字义是「上帝导致建造」。可能是纳安遗址〔Tell en~Na'am〕。 ●「拉共」:字义是「设防」。可能是曼苏拉废墟〔Khirbet el~Mansurah〕。──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4】「又转向西到亚斯纳他泊,从那里通到户割,南边到西布伦,西边到亚设,又向日出之地,达到约旦河那里的犹大。」 「亚斯纳他泊」:在他泊山麓。――《串珠圣经注释》 ●「亚斯纳他泊」:字义是「他泊山顶」。 ●「户割」:字义是「指定的」。的确实位置颇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加利利海西岸的雅库克(Yaquq)。 ●「约旦河那里的犹大」:Judah, the Jordan。七十士译本(LXX) 缺「那里的犹大」。可能在约旦河(the Jordan)北端有一个名叫犹大的城镇(不同于犹大支派)。 ◎ 19:34 提到拿弗他利的南界沿着法贾斯河谷(Wadi Fajjas)往东,直到约旦河为止。这一点略有争议,原因是「撒拿音的橡树」位置不明(见: 士4:11 ),但以之为南界的看法可能性最高。──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5】「坚固的城,就是西丁、侧耳、哈末、拉甲、基尼烈、」 「哈末」:在加利利海西南岸。――《串珠圣经注释》 「约旦河那里的犹大」(35节),可能指河东玛拿西半支派睚珥的二十三座城邑(代上二22)。睚珥的祖父是犹大人,祖母是玛拿西人,所得的地业在约旦河东的基列地(十三30)──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西丁」:字义是「下坡地」。 ●「侧耳」:字义是「燧石」。 ●「哈末」:字义是「温泉」。 ●「拉甲」:字义是「岸」。 ●「基尼烈」:字义是「竖琴」,就是「加利利海」的早期名称。──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6】「亚大玛、拉玛、夏琐、」 「亚大玛」:在约但河与加利利海汇合处之西北四公里(二英里半)。――《串珠圣经注释》 「夏琐」(36节)被约书亚烧毁后,又被迦南人占领。后来迦南王耶宾「大大欺压以色列人二十年」(士四3),神就兴起女士师底波拉和来自「基低斯」(37节)的巴拉(士四6)打败了迦南人。──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大玛」:字义是「地土」。大概是约但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处西北四公里的哈贾尔达姆(Hajar ed~Damm)。 ●「拉玛」:字义是「小山丘」,这个名字太平凡了,很多城市都是这个名字。 ●「夏琐」:字义是「城堡」。这是一个大城,参考 11:1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7】「基低斯、以得来、隐夏琐、」 「隐夏琐」:在基低斯西南或西边。――《串珠圣经注释》 ●「基低斯」:字义是「圣所」。是在今日已被干涸之胡列湖(Lake Huleh)的北面。 ●「以得来」:字义是「好的牧草地」。 ●「隐夏琐」:字义是「夏琐之泉」。──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8】「以利稳、密大伊勒、和琏、伯亚纳、伯示麦,共十九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以利稳」:字义是「害怕的」。是黎巴嫩边界上的雅龙(Yarun)。 ●「密大伊勒」:字义是「神的高塔」。 ●「和琏」:字义是「神圣的」。 ●「伯亚纳」:字义是「回应 (或痛苦) 的处所」。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或「太阳神殿」。──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39】「这些城并属城的村庄,就是拿弗他利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拿弗他利得地大半在加利利海以北,其中基尼烈即后来的加利利。――《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九40】「为但支派,按着宗族,拈出第七阄。」 【书十九40~48】“但”分得在便雅悯和地中海中间的一小片土地(比较士一34;一八1~31)。但人的地界“越过原得的地界”,向北伸展至远处的“利善”(拉亿,改名为但)。参看士师记一章34节及十八章1至31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但所得之地:在犹大、以法莲和便雅悯支派之间;即海滨平原耶昆河与梭烈谷之间的部分,以及示非拉的西麓。――《串珠圣经注释》 但支派的产业: 在12个支派中,但支派是最后一个分得产业的。其产业位于南边的犹大与北边的以法莲之间,东有便雅悯的领土,西临地中海。在属于他们领土的城邑中,有许多亚摩利人(士1:34)与非利士人所占据的地方。但支派所得之地较人口而言有所缺乏。然而,他们并没有抱怨艰苦的环境,而起来寻找其它支派尚未征服的新开垦地,最终得以占据了位于迦南地最北端的利善地区(47节;士18章)。雅各与摩西的预言也很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进取与勇猛(创49:16,17;申33:22)。――《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40-46节是但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便雅悯和地中海之间的丘陵和平原,平原地带大部分还在亚摩利人(士一34)和非利士人的手中。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40-48 提到的是但支派分得的土地。但支派在便雅悯以西,所领的土地细小但肥沃,从梭烈溪到约帕旁的雅康河,虽然分到了颇为广大的一片土地,他们实际占用的大概不会超过其中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地区一开始是非利士人控制,后来则是被亚述人所控制。直到所罗门年间,这地才属于所罗门的南区,并为犹大的一部分。 ◎但支派分得的土地原在地中海沿岸,但是因着赶不出迦南人,被迫居住山地( 士1:34-35 18:1-2 ),才到北方寻找土地居住,最后占据了利善(巴勒斯坦的北界),改名为但。 19:47提及但支派的迁徙往北是在约书亚死后发生在士师时代( 士
18),所以 19:47 可能是编辑时加的一个附注。──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0~48 但支派的分】但支派在便雅悯以西,从梭烈溪到约帕旁的雅康河,虽然分到了颇为广大的一片土地,他们实际占用的,大概不会超过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地区初时受非利士人,后来则被亚述人所控制。所罗门年间这地属于他的南区,并为犹大的一部分。原属于但的伯示麦(鲁梅雷遗址)就是一例,它后来被列为犹大境内的利未人城邑(二十一16)。其他属于但支派的地点如下:色拉宾在基色以东,大概是瑟珥比特(Selbit;见:士一35);亚雅仑(曾在亚马拿文献中提及)大概是基色东面五哩的雅洛(Yalo);亭拿他是伯示麦西北五哩的巴塔希遗址;基比顿曾在杜得模斯三世战事表中提及,大概是默拉特遗址(Tell
el~Melat);比尼比拉曾在西拿基立的年表中出现,位于接近约帕之阿拉伯村落凯里亚(el~Kheiriyah)的附近;拉昆可能是一条河,也可能是约帕附近的雷凯特遗址(Tell
er~Reqqeit)。——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41】「他们地业的境界是琐拉、以实陶、伊珥示麦、」 「伊珥示麦」:见15:10注。――《串珠圣经注释》 「琐拉」(41节)是参孙的家乡(士十六3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琐拉」:字义是「大黄蜂」,是参孙的故乡 士 13:2 ●「以实陶」:字义是「恳求」。 ●「伊珥示麦」:字义是「太阳神之城」。可能是鲁梅雷遗址,一般认为与「伯示麦」 21:16 是同一个,后来被列为犹大境内的利未人城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2】「色拉宾、亚雅仑、伊提拉、」 「色拉宾」:即沙宾(士1:35)。在亚雅仑谷,基色以东。――《串珠圣经注释》 ●「色拉宾」:字义是「狐狸的住所」。在基色以东,大概是瑟珥比特(Selbit;见 士
1:35 )。 ●「亚雅仑」:字义是「鹿原」。曾在亚马拿文献中提及,大概是基色东面八公里的雅洛(Yalo)。 ●「伊提拉」:字义是「他悬挂」。──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3】「以伦、亭拿他、以革伦、」 「以革伦」(43节)是非利士人五城中最北的一个。──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以伦」:字义是「松节油」、「强大的」。 ●「亭拿他」:应该是「亭拿」,字义是「一部份」。可能是伯示麦西北八公里的巴塔希遗址。 ●「以革伦」:字义是「移民」或「连根拔起」。──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4】「伊利提基、基比顿、巴拉、」 「伊利提基」:可能在耶路撒冷以西四十公里(廿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伊利提基」:字义是「让神将你吐出」。 ●「基比顿」:字义是「土墩」。曾在杜得模斯三世战事表中提及,大概是默拉特遗址(Tell el~Melat)。 ●「巴拉」:字义是「女主人」。──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5】「伊胡得、比尼比拉、迦特临门、」 ●「伊胡得」:字义是「美丽」。位于Baalath与Bene-Berak之间,离约帕1公里远。 ●「比尼比拉」:字义是「闪电之子」。曾在西拿基立的年表中出现,位于接近约帕之阿拉伯村落凯里亚(el~Kheiriyah)的附近。 ●「迦特临门」:字义是「石榴的酒醡」。──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6】「美耶昆、拉昆,并约帕对面的地界。」 「约帕」(46节)是地中海的重要港口,所罗门王建造圣殿和所罗巴伯重建圣殿的香柏树,都是从黎巴嫩浮海运到这里(代下二16;拉三7),然后运往耶路撒冷;先知约拿在这里坐船去他施,逃避前往尼尼微(拿一3);使徒彼得在这里叫大比大复活,并看见异象,开始向外邦人传福音(徒九43)。──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美耶昆」:字义是「黄潮」。 ●「拉昆」:字义是「神殿」。可能是一条河,也可能是约帕附近的雷凯特遗址(Tell er~Reqqeit)。 ●「约帕」:字义是「美丽的」。──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7】「但人的地界,越过原得的地界,因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们先祖但的名,将利善改名为但。」 “利善”后名“但”,在米伦湖北,为巴勒斯坦地的北界。旧约中常有“从但到别是巴”一语(士二十1等),指的就是以色列人所在地的范围。但人分得的地原在地中海沿岸,因赶不出迦南人,迫居山地(士一34~35;十八1~2),才到北方觅地居住,于是占据了利善。分裂后的北国王耶罗波安在但设有金牛犊,兴起拜偶像之风,陷以民于罪。(但支派此次迁徙往北方发生在士师时代,本节或为编辑时加的一个附注)。――《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利善」:位于约但河源头。――《串珠圣经注释》 但人……住在其中: 但支派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产业,而去攻取遥远的北方城邑利善的原因有以下两种:①较众多人口而言,他们所分得之地过于少;②他们所得产业之内外都居住着强盛的亚摩利人与非利士人,故难守自己的产业。他们在寻找自己得以居住之地的过程中,攻取了尚未要塞化的城邑“利善”,改名为“但”,并居住在那里。利善: 亦被称为“拉亿”。为但支派所占领后改为“但”。它位于巴勒斯坦的最北端,常用“从别是巴到但”来指整个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但支派后来没有顺服神的安排去攻取分给他们的沿海平原,却避难就易,「越过原得的地界」(47节),到北方的黑门山下攻取了神没有给他们的「利善」(47节)。但支派不服神的权柄,叫雅各在预言中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创四十九18)。大灾难中十二支派的名单用利未代替了但的名字(启七4-8),可能因为「假基督」就是从但支派出来的。然而先知以西结看到将来国度显现的时候,但支派还是在国度中有分(结四十八1),虽然人总是不停地悖逆,但神仍然用信实和怜悯纪念祂所选召的亚伯拉罕的后裔。 「但」(47节)是以色列最北方的城市,旧约中常用「从但到别是巴」(士二十1;撒上三20;王上四25)来代表以色列全地。后来耶罗波安在「但」设立金牛犊(王上十二29),就是为了方便北方的以色列人就近敬拜偶像,远离耶路撒冷圣殿。而使徒彼得认信主耶稣的「西泽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就在「但」东面6公里。──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但人的地界越过原得的地界」:直译是「当但人的地界从他们流出去时」。意义应该是指但人无法攻下所分给他们的地业,因此北迁时。 ●「利善」:字义是「宝石」。在米伦湖北,是巴勒斯坦的北界。──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48】「这些城并属城的村庄,就是但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地业。」 【书十九49】「以色列人按着境界分完了地业,就在他们中间将地给嫩的儿子约书亚为业,」 ◎以色列人分地的记载,以迦勒为始 14:6-15 ,以约书亚为终19:49-50 。这两人是摩西时代十二个探子中唯二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取得地业的。――《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九49~50】土地分配完毕后,百姓把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给了约书亚,该城在吕大(罗德)东北约十二英里(19公里)以外。――《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约书亚所得之地。 「亭拿西拉」:见士2:9注。――《串珠圣经注释》 继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得产业的事件之后,在这里记录了约书亚得亭拿西拉为业的事件。一般认为,“亭拿西拉”与位于示剑西南约11.2公里处的今日毗勒贝他那是同一个地方。约书亚在分得此地之后重修了那城。“修”的原文与“重新建筑”相近,暗示那城已极其荒废。我们可借着本文的事件,从约书亚身上发现作为真正领袖的特质:①不论是从地位上还是从业绩上,约书亚都当第一个分得产业,但他在所有百姓之后求得了自己的份;②他虽拥有领袖的权柄,但并没有独断地取自己的产业,反而谦卑地在百姓面前求得产业;③他放弃自己的私欲,毫无抱怨地接受了荒废之地。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九50】「是照耶和华的吩咐,将约书亚所求的城,就是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给了他。他就修那城,住在其中。」 “亭拿西拉”又名“亭拿希烈”(士二9)。位于以法莲山地,为约书亚所得的私人地业,以志其功绩。约书亚住在这里直到死日,而且葬在此地(二十四30;士二9)。“是照耶和华的吩咐”一语或暗示耶和华神在约书亚作探子侦察迦南时,已允将此地赐给他,就象将希伯仑赐给迦勒一样(十四13;十五13)。――《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照耶和华的吩咐」(50节),可能指约书亚当年和迦勒一起窥探迦南时,神已经将「亭拿·西拉」(50节)应许给了约书亚,就像将希伯仑应许给迦勒一样(民十四30)。「修」(50节)原文是「建造、重建」,可能指那城已非常破败。但约书亚完全顺服神,没有先给自己挑一块最好的土地,而是等「以色列人按着境界分完了地业」(49节),最后才分,并且神给什么就是什么,不挑不拣。──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亭拿西拉」:字义是「太阳的一部分」或「丰盛的一部分」。位在示罗西南17.6公里。此城又名「亭拿希烈」( 士
2:9 ),地名上的差异可能与地业分配有关。亭拿西拉原在以法莲境内(位于以法莲山地),不过在全体支派各得土地之后,分给约书亚的私人地业(即独立地区),为的是表彰他的功绩。约书亚住在这里直到死时,而且葬在此地(24:30 ; 士
2:9 )。 ●「亭拿西拉」这地被考证应该是示剑西南约十九公里的蒂布纳废墟(Khirbet Tibnah),在当地的挖掘证明了铁器时代第一期曾经有人在此大事定居重建,可能就是 书 19:50 所提到「约书亚修那城,住在其中」。 ◎ 19:50 提到分给约书亚的土地「是照耶和华的吩咐」,可能暗示耶和华神在约书亚作探子侦查迦南时已经答应将此地赐给他,就像将希伯仑赐给迦勒一样( 14:13 15:13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九50 亭拿西拉】这城又称亭拿希烈(士二9),是在全体支派各得土地之后,分给约书亚的地业。地名上的差异可能与地业分配有关,因为「西拉」是「剩余」的意思。这个通俗词源可能改变了原有的地名。亭拿西拉虽在以法莲境内,却是约书亚家族专有的政治飞地(即独立地区)。这地被考证为示剑西南约十二哩的蒂布纳废墟(Khirbet
Tibnah)。当地的挖掘证明了铁器时代第一期曾经有人在此大事定居重建(见:书十九50)。——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九51】「这就是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长,在示罗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拈阄所分的地业。这样,他们把地分完了。」 主持分地的人是摩西预先指定的(民三十四17~19),在这一类继任者难决定的事上,有远见的领袖摩西死前一一作了安排,是遵照神所吩咐的。――《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有权柄分配资源的领袖,若最后才分得剩下的资源,这样的制度才有可能公平。但世上的各种领袖都是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私利,唯有神所设立的领袖才是为着服事人,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二十26-28)。 从出埃及出来、二十岁以上被数点预备争战的人中,只有迦勒和约书亚因为专心跟从神,得以进入迦南(民十四12)。而以色列人分配地业时,正是从迦勒开始(十四6-15),到约书亚结束(49-50节)。这两位专心跟从神的老弟兄首尾呼应,在承受应许的过程中成为信心和顺服的榜样。 七个支派在约书亚的催促下才去得着的地业,在神的计划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些支派看不上自己的地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地业中都有神将要显明祂自己的重要地点。因此,我们谁也不能轻看神所量给自己的分,无论是山地、低谷,平原、旷野,顺境、逆境,都有神美好的旨意,因为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要用这些事显明祂自己。 虽然此时还有许多「未得之地」(十三1),但是「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长」仍然照着神的吩咐「把地分完了」(51节)。他们已经在信心中完成了神所交托的任务,攻取「未得之地」的功课将留给各支派的百姓一起来学习,神在救赎计划中对百姓的带领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9:51 提到把地分完,分地这事是摩西死前在 民34:17-19 预先指定的。不过神就应许给每个支派一份产业则是早在雅各的时代(参 创 48:21-22 ),此时分地是实现神的应许。──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思想问题(第19章)】 1 犹大支派因分地过多而将一些地业给了西缅支派,这表现有什么可取之处?他们是否有权将多余的地业留为己用?太5:5给你什么提醒? 2 西布伦所分得的地靠海,以萨迦的地业多为耕地,而亚设则得肥沃土地,一一应验了雅各的祝福(创49:13-15, 20)由此你看到神那方面的属性? 3 为什么但人越过地界夺得利善(亦名拉亿)而不受责罚?这里他们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参士18:27-31注。 4 谁最后分得地业?亭拿西拉似是个荒芜的地方,会带给得主特别的好处么?由此看来,得主给我们什么榜样?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