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十七章拾穗 【书十七1】「玛拿西是约瑟的长子,他的支派拈阄所得之地,记在下面。至于玛拿西的长子基列之父(“父”或作“主”)玛吉,因为是勇士,就得了基列和巴珊。」 约瑟的长子“玛拿西”被幼子以法莲抢先分得土地。参看创世记四十八章14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玛吉……吉列与巴珊: 玛吉的子孙所得之地是约但河以东的整个巴珊王国与半个基列。他们英勇如壮士的父,因此不仅轻松地征服了巴珊与基列,在占据那地之后,为了帮助兄弟支派而带头渡过了约但河。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虽然雅各预言约瑟的次子以法莲比玛拿西更大(创四十八19),但以法莲支派只是影响力更大,玛拿西作为「约瑟的长子」(1节),仍然分得两分产业,在约但河西和河东都有土地。 「玛吉」(1节)一族因为战斗能力强,所以承担防守边界巴珊的任务。──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玛拿西是约瑟的长子( 17:1 ; 创
41:51 ),这解释了为什么约瑟的子孙有双重产业,一部分在约但河东,一部份在约但河西。但是创
48:14 提到他弟弟以法莲得的祝福是在他以上。 ◎ 书
17 讲的玛拿西支派分得的土地。 17:1 开头讲的这个支派其中半个支派已经在约但河东分得土地( 13:29-33 ; 民 32:33,39-42 ),而 17:2-6 则记载他们剩下半个支派如愿以偿分到河西所得之地。 ◎玛拿西支派分得的土地之大仅次于犹大,而更加肥沃。这十份地17:5 中的五份给了亚比以谢等五弟兄 17:2 ;但这并不包括希弗,因希弗的儿子西罗非哈没有儿子,所以另外的五份给了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 17:3 。 ●「玛吉」:字义是「卖出」。 代上 7:14 记载玛吉并非是玛拿西的长子,可能是后来被立为长子。 ●「基列之父」:此处的「基列」是「玛吉」的儿子 代上 7:14 。 ●「勇士」:原文是「战士」。 ◎照说此时玛吉应该已经去世,怎么会说因为他是战士所以获得基列和巴珊呢?参考 民 32:39-40 ,可了解此处的意义是「玛吉的后代都是骁勇善战的战士」。 ●「基列」:字义是「多岩之地」,位于约但河东。 ●「巴珊」:「多结果实的」。位于约但河东的极北之处,涵盖了目前的戈兰高地。该地土壤肥沃,不但宜农,也适于畜牧。──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6】玛拿西支派的子孙: 本文详细记录了承受迦南地为业的玛拿西支派的剩余子孙,包括六个男丁与五个女性后裔。被造时男女原拥有平等的人格(创2:22,23),夫妻则当以爱与顺服的关系联合成一体(弗5:22-23)。然而,据旧约圣经记载,女性象东西般被买卖(出21:7,8),有时则成为施虐的对象。就原则而言,女性并没有权利继承父或夫的产业<代下21:3,圣经中的长子权与继承权>。只是到了后来,才承认女性在没有儿子的家庭中有继承权(民27:4-7;36:1-12)。在本文中,西罗非哈拥有继承权的女儿们只能嫁给本支派的人(民36:8)。因为,她们若嫁到其它支派,产业亦会属于其它支派(民36:3)。神为了同时保护个人(女性)的地位与各支派的权利而拟定了这些规例。最后,西罗非哈的女儿们顺服了耶和华的命令嫁给了玛拿西支派的子孙,保存了先祖的产业(民36:10-12)。总之,西罗非哈的女儿们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堂堂正正地行了当行之事。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七1~18】玛拿西所得之地:包括河东(1-6)及河西(7-13)之地。――《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半支派的产业: 本章描述了玛拿西半支派分得产业的过程。其中尤为详细地记录了玛拿西的子孙按宗族分得产业的过程(1-6节),这是为了表明女性也有分得产业的权利(民24:4-7)。约瑟的子孙(玛拿西、以法莲)分得了迦南中部的辽阔土地<14:1-5,12支派的边界线>。然而,他们还不满足,说自己分得之地不够宽广(14节)。对此,约书亚命令他们自己去“开拓”(18节)。事实上,约瑟的子孙(玛拿西、以法莲)不愿去开垦分给自己的土地,反倒以山地多为理由来表示不满的情绪。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七2】「玛拿西其余的子孙,按着宗族拈阄分地,就是亚比以谢子孙、希勒子孙、亚斯列子孙、示剑子孙、希弗子孙,示米大子孙;这些按着宗族,都是约瑟儿子玛拿西子孙的男丁。」 亚比以谢、希勒、亚斯列、示剑、希弗、示米大:为基列的子孙(参3)。――《串珠圣经注释》 ●「亚比以谢」:字义是「我父是帮助」。 民 26:30 记载其名为「伊以谢」字义为「无援」。 ●「希勒」:字义是「部份」。 ●「亚斯列」:字义是「我将会是神的王子」。 ●「示剑」:字义是「后面」或「肩膀」,原文编号是SH 7928。 ●「希弗」:字义是「一口井」。 ●「示米大」:字义是「有智慧」。 ●「玄孙」、「曾孙」、「孙子」、「儿子」:原文都相同,字义是「儿子」、「子孙」。──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3】「玛拿西的玄孙、玛吉的曾孙、基列的孙子、希弗的儿子西罗非哈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他的女儿名叫玛拉、挪阿、曷拉、密迦、得撒,」 依希伯来法律,父亲的财产只可以分给儿子,女儿通常不可继承,但可得一笔嫁妆,包括女奴、陪嫁田地(创二十九24,29;王上九16)。摩西死前,因西罗非哈的女儿提出抗辩,确立了有条件的女子继承权,因西罗非哈无子,而众女儿也同意只嫁给本族人(民二十七6;三十六10)。此处所记为他的五个女儿根据摩西的决定,要求取得产业,如愿以偿。――《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西罗非哈」:字义是「形像」。 ●「玛拉」:字义是「疾病」。 ●「挪阿」:字义是「动作」。 ●「曷拉」:字义是「鹧鸪」。 ●「密迦」:字义是「皇后」。 ●「得撒」:字义是「讨人喜欢」。──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3~4】摩西曾说女儿可以继承父亲的产业。参看民数记二十七章3、7至11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十七4】「她们来到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众首领面前,说:“耶和华曾吩咐摩西在我们弟兄中分给我们产业。”于是约书亚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在她们伯叔中,把产业分给她们。」 ●「伯叔」:原文是「父亲的弟兄」。 ● 17:4 的事,记载于 民 27:1-11 36:10 。西罗非哈无子,他的女儿在同意嫁给自己本族的人的条件下可以继承地业。──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5】「除了约但河东的基列和巴珊地之外,还有十份地归玛拿西,」 “基列”。参看第十三章24至28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土地之大仅次于犹大,且肥沃过之。这十分地中的五分给了亚比以谢等五兄弟的子孙(2节),不包括希弗,因希弗的儿子西罗非哈没有儿子;另外的五分给了他的五个女儿玛拉、挪阿等(3节)。在这事上,男女是十分平等的。――《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十分地」:有五分给希弗的五个孙女,另外五分给基列其余的子孙。――《串珠圣经注释》 十份: 就是分给除了希弗之外的基列五子之五份与分给西罗非哈之五女的五份。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玛拿西的地一共分成十二分。河东的「基列和巴珊」(5节)两分地给了玛吉和睚珥两个宗族(申三14-15),河西「还有十分地」(5节),可能给了五个男丁的宗族(2节)和西罗非哈五个女儿的宗族(3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十分」:「十段」、「十个部份」。这意思是基列的六个儿子(希弗不算)和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各得约但河西的一段地总共十段地。──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6】「因为玛拿西的孙女们在玛拿西的孙子中得了产业。基列地是属玛拿西其余的子孙。」 古代中东只有儿子有承受产业的权利。西罗非哈没有儿子,但神定意要让他在以色列中留名,所以就允许他的女儿承受产业(民二十七1-7)。而新约的信徒肉身虽然有男女之分,但「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加三26),都有承受神产业的权利。──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依照希伯来律法,父亲的财产只可以分给儿子,女儿通常不可继承,但可得一笔嫁妆,包括婢女( 创 29:24 ),或陪嫁田地( 王上 9:16 )。在
民 27:6 36:10 记载摩西死前,西罗非哈的女儿提出抗辩,确立了有条件的女子继承权,因西罗非哈无子,而众女儿也同意只嫁给本族人。因此, 17:4 这边当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要求取得产业,结果得以如愿以偿。──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7】「玛拿西的境界:从亚设起,到示剑前的密米他,往北到隐他普亚居民之地。」 「亚设」:在玛拿西以北,「示剑前的密米他」:为玛拿西南界,「前」意指「东」。 「北」:原文为「南」。 「隐他普亚」:即他普亚的水泉。――《串珠圣经注释》 ●「亚设」:字义是「快乐的」。以色列的支派名。 ●「示剑」:原意是「背」或「肩膀」。位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的山谷中, 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4公里,撒玛利亚东南10.5公里。这个地点距离哈兰大约有600公里。 ●「密米他」:字义是「藏身处」。 ●「隐他普亚」:字义是「苹果城的水泉」。 ●「他普亚」:字义是「苹果城」。──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7~11】玛拿西控制中央山地的北部,直到耶斯列谷。“又有三处山冈”(11节)。“山冈”(Napheth)一词并未在别处出现。它可能指三个区域、城镇或山冈,也可能要说明多珥(名单上的第三个城)是拿法特多珥(Naphathdor)。――《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在约瑟的子孙的地业中,以法莲在南面,玛拿西在北面,一直到耶斯列平原。具体位置和地点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事实上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地业仅比犹大支派小。──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7~11 玛拿西的疆界】本段对这支派范围的描述颇为含糊,只说其领土在以法莲的北邻,示剑一带,延伸至与亚设支派毗邻。领土有时亦会重迭,至少他普亚城(见:书十二17)属于以法莲,但其周围的区域却分配给玛拿西(见:书十六9)。西界是地中海,东面与以萨迦接壤。在其他支派境内分配给玛拿西的城市,除多珥以外,全在以斯德伦平原(Plain of
Esdraelon;耶斯列平原东部不包括耶斯列谷的地区;见:书十二21)之上。这些城市计有伯善(胡斯恩遗址〔Tell
el~Husn〕)、米吉多(穆特瑟林遗址〔Tell
el~Mutesellim〕),纳布卢斯附近的以伯莲,迦密山南面沿海的多珥,隐多珥(拿撒勒东南七哩)、他纳(米吉多西北四哩的蒂因尼克遗址)。——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七7~13】约但河以西玛拿西半个支派的境界: 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在约但河以西迦南地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产业的境界<14:1-5,十二支派的地界>。其境界北接亚设、西布伦、以萨迦支派的境界,南则沿着加拿河到他普亚。东从加利利海的南端到约但河地带,西临地中海。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七8】「他普亚地归玛拿西,只是玛拿西境界上的他普亚城归以法莲子孙。」 以法莲支派在玛拿西的境内拥有「他普亚城」(8节),因为这两个支派本来就属于同「一阄一段之地」(14节)。 ◎这段对这支派范围的描述颇为含糊,只说其领土在以法莲的北邻,示剑一带,延伸至与亚设支派毗邻。西界是地中海,东面与以萨迦接壤。 ◎ 17:8-9 提到及玛拿西和以法莲的领土有时亦会重迭,例如12:17 提到「他普亚城」属于以法莲( 16:8 ),但其周围的区域在 16:8-9 却分配给玛拿西。──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9】「其界下到加拿河的南边,在玛拿西城邑中的这些城邑都归以法莲。玛拿西的地界,是在河北直通到海为止。」 ●「加拿」河:字义是「芦苇」。──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0】「南归以法莲,北归玛拿西,以海为界。北边到亚设,东边到以萨迦。」 【书十七11】「玛拿西在以萨迦和亚设境内,有伯善和属伯善的镇市,以伯莲和属以伯莲的镇市,多珥的居民和属多珥的镇市。又有三处山冈,就是隐多珥和属隐多珥的镇市,他纳的居民和属他纳的镇市,米吉多的居民和属米吉多的镇市。」 分给玛拿西支派在以萨迦和亚设的不少镇市,这时尚未取得,伯善便是其中一个。扫罗王战败自刎而死后,非利士人曾把他的尸体挂在伯善的城墙上示众,说明此城与非利士人连手抵抗以色列人(参撒上三十一10.《和合本》将“伯善”译为“伯珊”。同一 地名在希伯来文有两个读法:beth shan和beth shean,义为“寂静之屋”)。――《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伯善」:在耶斯列与约但谷之界面。 「以伯莲」:在米吉多之东南约十六公里(十英里)。 「隐多珥」:在他泊山以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在以萨迦与亚设境内: 亚设与以萨迦支派是在玛拿西支派后才分得产业(19:17-31)。因此,本节并非按照分地的时间顺序记录,只是为了说明玛拿西支派的境界而这样记录。虽然每一个支派各自拥有自己的产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隔绝,作为同胞,他们当彼此协力,彼此相爱。调整境界依据的是平衡的原则,当在彼此理解与协助中进行。 他纳: 是现今的Tell Taannak,在地理上非常重要的地方。此处是西连沙仑平原,东北接以色列平原,北通亚柯平原的商道要地。玛拿西支派更加强盛之后,才得以占领此地(士1:27,28)。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设和以萨迦境内」(11节),可能代指亚柯平原和耶斯列平原,不一定指这几个城邑原来属于亚设和以萨迦支派。 「伯·善」(11节)位于在耶斯列谷的东端,把守进出约但河谷的重要道路。这个地名的希伯来文「בֵּית שְׁאָן」有「伯·善 Beth-shean」和「伯·珊 Beth-shan」两个读法。一直到扫罗时代,迦南人可能还占据着这座孤城,所以扫罗战败自刎而死后,非利士人把他的尸体挂在「伯·珊」的城墙上示众(撒上三十一10)。在新约时代这里被罗马人建成一个奢华的城市,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中,浪子挥霍财产的地方可能就是「伯·善」。 「隐·多珥」(11节)是扫罗交鬼的地方(撒上二十八7)。 「米吉多」(11节)是控制耶斯列平原和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的重要城市,是著名的古战场,主耶稣再来时的「哈米吉多顿」(启十六16)决战将在这里进行。──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伯善」:字义是「安静之地」。可能是胡斯恩遗址〔Tell el~Husn〕。扫罗战败自刎之后,非利士人曾把扫罗的尸体挂在伯善的城墙上示众 ( 撒上31:10 ;和合本译为「伯‧珊」,因同一地名在希伯来文有两个读法:beth shan和beth shean),说明此城与非利士人连手抵抗以色列人。 ●「以伯莲」:可能位于纳布卢斯附近。 ●「多珥」:字义是「世代」;在迦密山南面的沿海。 ●「隐多珥」:字义是「多珥之泉」,位于拿撒勒东南11公里。 ●「他纳」:字义是「多沙的」;可能是米吉多西北6.5公里的蒂因尼克遗址。 ●「米吉多」:字义是「群众之处」;可能是穆特瑟林遗址〔Tellel~Mutesellim〕。──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2】「只是玛拿西子孙不能赶出这些城的居民,迦南人偏要住在那地。」 约瑟家的两个支派都没有记录很多城邑,可能因为当时这里大部分是森林,城市很少,后来各宗族都用自己祖先的名字作为新建城名(1-3节)。仅有的一些城邑都在平原,住在其中的迦南人使用铁车,所以一时很难攻取。 一面是「迦南人偏要住在那地」(12节),一面是玛拿西人半推半就(十六10),等到强盛了也「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13节),而是「使迦南人作苦工」(13节)。约瑟的子孙贪图眼前的好处,没有彻底执行神的命令(申七1-26),这种属灵的近视却给后代埋下了属灵的危机。他们舍不得「全然赶出」迦南人,结果自己因为「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违背祂的约」(王下十八11-12),被神赶出了应许之地。──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分给玛拿西支派在以萨迦和亚设的很多市镇,这时尚未取得。 ●「偏要住在」:字义是「留下、耽搁」,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作「stubbornly remained(固执地留下)」。──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2~13】当时居住在从伯善到米吉多之间地区的迦南人拥有铁制兵器。因此,尚未走出青铜器文化圈的玛拿西子孙只能服在他们的淫威之下。但是,他们若以真正的信仰装备自己,借着神的帮助定能战胜任何强敌。在迦南征服初期,玛拿西子孙一马当先与极其强大的迦南联军英勇奋战(4:12),如今,却不能驱逐其残余势力,这首先是因为他们的信仰已懈怠。这些原因加增了以色列的网罗、陷阱与鞭打(23:13;士2:2,3)。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17:12-13 提到「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表示以色列人并没有完成全征服迦南人,参 士 1:27-29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2~18】约瑟的子孙没有把境内的迦南人消灭,却要求他们进贡;跟,他们又抱怨没有足够的土地。约书亚建议他们把树木清除,住在树林区的山地。“铁车”。大概是木制的战车,只有车轴是用铁做成的。――《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十七13】「及至以色列人强盛了,就使迦南人作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 ●「做苦工」:「奴工队」、「劳工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4】「约瑟的子孙对约书亚说:“耶和华到如今既然赐福与我们,我们也族大人多,你为什么但将一阄一段之地分给我们为业呢?”」 约瑟的子孙抱怨自己只有「一阄一段之地」(14节),可能还想再拈「一阄」。但这「一阄一段之地」听起来很少,其实是迦南最大、也是最肥沃的地段。约瑟的子孙对神的恩典挑三拣四,感觉神的恩典对不起他们的「族大人多」(14节),实际上就是藐视恩典。各支派的面积对比参见地图。──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七14~18】约瑟子孙要求得到更大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约瑟子孙的不满与约书亚的命令: 16:5-17:13记录了约瑟的子孙以法莲支派与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产业。他们占据了迦南地的中心地带,若加上分给约瑟支派的两个产业,他们所得的地宽阔得不能与其它支派相提并论。约书亚“你们自己开拓吧”的命令中,隐含着双重意义,即当驱逐残存于约瑟支派境内的迦南居民,并开垦荒地使其成为肥沃之地。耶稣也曾警告轻看所领受之银钱的现象(太25:26-30)。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17:14-18 提到约瑟的子孙(包括以法莲和玛拿西)来见约书亚,投诉说他们族大人多,仅仅是一阄一段之地是满足不了的。这样的投诉并不合理,因为以法莲人口32,500 ( 民 26:37 ) 和玛拿西半支派 26,350人( 民
26:34 )加起来还少于犹大支派 76,500( 民
26:22 )及以萨迦 64,300人(
民 26:25 ),后者拥有的土地却少的多。约书亚要他们把已经分配给他们当中仍为迦南人所占的土地攻下来(
17:15 ),但是他们强调敌方有战车,装备精良,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17:16 ),因此约书亚重复并强调神的应许,激励他们要勇敢前凭着信心攻打迦南人,进取得地业( 17:17-18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5】「约书亚说:“你们如果族大人多,嫌以法莲山地窄小,就可以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在树林中砍伐树木。”」 约书亚鼓励他们砍伐法莲山西北的树林区来扩张土地。 「利乏音」:在河东(12:4; 13:12),但这名也出现于河西。(15:8) 「比利洗人」:居河西(3:10; 9:1; 11:3等)。――《串珠圣经注释》 约书亚也是以法莲支派的一员,但他却没有迁就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约书亚对于怨言的回答是:既然你们蒙神「赐福」而「族大人多」(14节),就应该善用已有的恩典,赶走「比利洗人、利乏音人」(15),「在树林中砍伐树木」(15),而不是要求更多现成的城邑。──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族大人多」:「有众多的人民」。参考 民 26 约瑟的子孙两支派相加的确比其他支派多,但是单一支派少于犹大支派。 ●「比利洗人」:原意是「属于某一村庄的人」、「乡村人」。应该是居住城市的迦南人之外的另一个民族。 ●「利乏音人」:「巨人」的意思。 ●「砍伐树木」:原文没有「树木」,仅仅是「砍伐」、「开垦」的意思。──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6】「约瑟的子孙说:“那山地容不下我们,并且住平原的迦南人,就是住伯善和属伯善的镇市,并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铁车。”」 平原才可供战车、战马驰聘。“铁车”在铁器刚发展出来的时代(此时仍处后铜器时代),当非后来的铁甲车可比。古代人有了铁金属以后,竞相用于战争中,制成刀枪。战车中须承受重大摩擦的部分,例如车轴与车轮的边,可能用铁来替代或包边,故称“铁车”。――《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铁车」:见士1:19注。――《串珠圣经注释》 「铁车」(16节)可能指车身加铁巩固的战车,车轴与车轮可能用铁包边,上面可能还安装了钉子或箭头,用于加重和冲锋,在平原作战很有优势。当时刚刚进入铁器时代,以色列人还不具备炼铁技术,青铜兵器不如铁器坚硬。但虽然迦南人有铁车,以色列人只要照着神所吩咐的去行,照样能「砍断他们马的蹄筋,用火焚烧他们的车辆」(十一9)。 约瑟的子孙再次抱怨「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铁车」(16节),认为敌人太强,约书亚应该替他们把敌人赶走。犹大支派八十五岁的迦勒凭着信心争取最危险的希伯仑(十四6-15),约瑟的子孙却只想坐享其成,圣灵把这两个鲜明的对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斯列平原」:此平原由伯示麦向东北展开,直达海法,位于加利利海西南,是个肥沃的平原。「耶斯列」是「神栽种」的意思。 ●「铁车」:就是指「战车」,这最初是由「海民」引进巴勒斯坦,非利士人就是拥有战车的海民之一。当时刚进入铁器时代,铁可能只用在战车的某一部份,而非全车都是铁。迦南人、非利士人很早就从赫人身上晓得铸铁的秘密,而且很谨慎保持他们的优势( 撒上 13:19-22 )。以色列人则是一直到了大卫时才脱离青铜器时代晚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7】「约书亚对约瑟家,就是以法莲和玛拿西人,说:“你是族大人多,并且强盛,不可仅有一阄之地。」 约书亚对于怨言的回答是:既然你们「族大人多,并且强盛」(17节),就更应该刚强壮胆,靠神争战:「迦南人虽有铁车,虽是强盛,你也能把他们赶出去」(18)。神把产业分给我们的同时,也把「未得之地」分给了我们,让我们一面享用应许、一面学习神所量给的功课。因此,在属灵成长的道路上,当尽的本分不能让别人承担,当学的功课也不能让别人代劳。 约书亚说:「不可仅有一阄之地」(17节),意思可能是「你们不是仅有一阄之地」,而是有很大的一片山地和相邻区域(18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约书亚处理这种争议的方法很有意思,鼓励约瑟的子孙如果自认强大就应该自己向外扩张,而不是仅仅想直接透过政治分得好处。圣经对这些事情的纪录,对照 14:6-15 犹大支派不落人之后来争取最危险的地方,跟约瑟的子孙只想分好处,其高下立判。──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七17~18】约书亚使约瑟子孙建立必能驱逐迦南列族的确信。只要那分开约但河,用超自然的方法使坚固的耶利哥城倒塌的神与之同在(申20:1),谁都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我们可以通过约书亚在本节中的回答,领悟蒙应许得到永恒产业的圣徒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人因执迷于追求世界就容易失去对神之永恒应许的信心。因此,就不会因巨大的属灵祝福而感恩,反而常因迷恋吃喝之事而抱怨不平(太6:25)。然而,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基督徒,当以作天国子民为荣(腓3:20),怀着对救恩的确信,竭力传扬天国的福音(太25:14-30;启2:10)。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七18】「山地也要归你,虽是树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归你。迦南人虽有铁车,虽是强盛,你也能把他们赶出去。”」 约瑟的子孙因着他们的祖宗约瑟敬畏神、被神使用,享受了比其他各支派更大的恩典,但他们却把恩典当作理所当然的,不但不知感恩,反而发怨言;不但不反省自己的信心,反而一味地强调客观理由。约瑟的子孙后来越来越骄傲(士八1),不断招来灾难(士十二1-6),最终在恩典中失落,被神赶出了应许之地(何十二14)。──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约瑟的子孙虽然享受神特别的恩宠但却视而不见,不反省自己信心的缺乏并一味地强调客观理由,与已届老龄却仍信心百倍的迦勒之老当益壮( 14:6-15 )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的骄傲自大也隐隐浮现,这样的毛病在日后还会多次出现,因此招致灾难( 士 8:1 ;士 12:1-6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思想问题(第17章)】 1 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为什么要求与叔伯的子弟一同分得地业呢?参民27:1-11注,36章。这事有否增添你对神的认识? 2 约瑟的子孙为何埋怨约书亚(14)呢?从约书亚的回答可见他们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呢?若有信徒表示他的处境使他不作好的见证,或认为他的恩赐太小,以致他不能有效地服事神,你对这些埋怨有何意见?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