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约书亚记第十二章拾穗

 

【书十二1以色列人在约旦河外向日出之地击杀二王,得他们的地,就是从亚嫩谷直到黑门山,并东边的全亚拉巴之地。

       约但河东的王与河西的王不一样,他们是控制一片地区,而不是一座城,这里将各地按着以色列的胜利顺序列出来。亚嫩谷是亚摩利王西宏的南界,443这谷以南便是摩押人之地。黑门山是这个地区的北界,以色列人直打到这里。此一南北界可与约但河以西的南北界相媲(书十一17,十二7)。──《丁道尔圣经注释》

         整个范围以亚嫩谷为南界,黑门山为北界,「全亚拉巴」(即约但河谷南段之东部)为河东领地之西界,至于东边则以沙漠为界。――《串珠圣经注释》

         从亚嫩谷直到……东边的全亚拉巴之地:被摩西所征服赐给两个半支派的约但河东边的地界。 亚嫩谷:是源自摩押高原的两条河川汇聚在一起流淌的险峻山谷,形成了摩押地与分给流便支派之地的天然分界。 黑门山:位于亚拉伯地与分给玛拿西支派之地的分界,四季被白雪所覆盖。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嫩」谷:字义是「湍急的溪流」,此谷位于隐基底的对面。

         「亚拉巴」:「沙漠旷野」、「干草原」,也可以是专有地名,指约但河旁边的旷野。此处的亚拉巴有冠词,比较可能是专有地名。──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6概述以色列人在摩西带领下于约但河东所取得的胜利。参看民数记第二十一章和申命记二章24至三章17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本章是以色列人肃清约但河东、西两岸敌人经过的综述。16节为河东的战绩(民二十一章;申二24~三17);78节记河西的胜利(见611章)。――《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摩西在生时以色列人在约但河东所得之地。――《串珠圣经注释》

         征服迦南东部的概要:本段记录了在渡约但河之前,被摩西所征服的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事迹(21:21-24,33-35)。以色列本想尽量避免与不属迦南地的民族争战,然而,因亚摩利人首先敌对以色列,以色列迫不得已应战。亚摩利王西宏早已征服了摩押族,拥有强大的权势(21:27-30)。因此以色列借着打败他们,在进入迦南之前就大显了神的威风,并使迦南居民深感恐惧(2:8-11)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1-6节数算了摩西带领百姓在约但河东的得胜(民二十一21-35)。「从亚嫩谷直到黑门山」(1节),意思是从河东二王之地的最南方一直到最北方。「东边的全亚拉巴之地」(1节),指东部的沙漠。河西诸王只是控制一座城和周边的乡村,河东二王却控制着广阔的地区,比河西诸王更强大。但神让百姓在进入迦南之前,就借着击败河东二王,预先经历了神的大能;并且因此让迦南人的「心都消化了」(二9),为百姓进迦南预备了道路。──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二1~24战役的总结。――《串珠圣经注释》

         征服之地的地界与君王之名:本书作者在记录分配迦南地的事件之前,首先一目了然地罗列了被以色列所攻陷的君王与其地区。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一眼就认识到在诸多不利条件下,以色列惟靠着神的帮助而征服了这许多君王。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本章总结了神在约但河两岸赐给百姓的得胜,为十三至二十一章的分配地业作准备。──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此处被征服的事情纪录在 21:21-35 ,分地给两支派半记载于民 32:33-42

         12 对以色列人肃清约但河东西两岸敌人的经过进行综述。12:1-6 开头就描述了在河东战胜亚摩利人的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战绩,这是往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以前所作的战争,详细内容见 2121-35 2:24-3:17

         约但河东的王与河西的王不一样,他们是控制一片地区,而不是一座座城。 12:1-6 将各地按着以色列的胜利顺序列出来。亚嫩谷是亚摩利王西宏的南界,这谷以南便是摩押人之地。黑门山是这个地区的北界,以色列人直打到这里。此一南北界可与约但河以西的南北界( 11:17 , 12:7 )相媲。──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这二王,有住希实本、亚摩利人的王西宏。他所管之地是从亚嫩谷边的亚罗珥和谷中的城,并基列一半,直到亚扪人的境界,雅博河,

         「希实本」:大概在约但河口以东廿五公里(十五英里)。

          「亚罗珥」:在亚嫩河之岸,俯瞰河谷。

          「基列」:大概指雅博河两岸一带的山地。

          「亚扪人的境界」:包括雅博河上游。――《串珠圣经注释》

         「亚摩利人的王西宏」(2节)的地,南起「亚嫩谷边的亚罗珥」(2节),北至「雅博河」,西起约但河,东至旷野的亚扪(士十一22)。──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希实本」:字义是「堡垒」。这国位于亚嫩河与雅博河之间的约但河东,在现今约但国首都安曼之北偏西约二十公里之处。

         「西宏」:字义是「勇士」。

         「西宏」统治的领土包括 -- a. 东部地区: 从南面的「亚罗珥」边城(位于亚嫩谷北面边缘)控制当地贸易和道路,并直到北面边界「雅博河」,也就是说,涵盖了雅博河以南的基列地区,所以说是「基列一半」。b. 约但河东岸: 据称从雅博河以北延伸到基尼烈湖(加利利海),南面则直达死海的东北岸,包括耶利哥对面毘斯迦山脉的山坡。

         「亚罗珥」:字义是「毁灭」。在亚嫩河北岸的一个城市, 亚摩利王西宏的领土之南端,后来为流便族的领土;现在的'Arair'

         「基列」:字义是「多岩之地」,位于约但河东。

         「雅博」河:字义是「倒空」,位于加利利海与死海之间。──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3圣经多处论及西宏所治理过的地界,就是从亚嫩谷到雅博河(21:24;2:36,37;4:48,49) 希实本:是亚摩利王西宏的都城(21:26),位于约但河东32公里处。以色列占领此地之后,分配给了流便支派(13:17),后来成了利未支派的逃城(21:39)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二2~3 地理概况由于圣经中之希实本的确实位置依然不明(黑什班遗址并没有征服时代的文物),它只能说是位于死海北端附近的摩押领土之内(见:民二十一2528的注释)。西宏领土的东部地区从位于亚嫩谷边缘,控制当地贸易和道路的边城亚罗珥开始,包括雅博河以南的基列地区。而在约但河东岸方面,西宏统治的地区据称从雅博河以北延伸到基尼烈湖(加利利海),南面则直达死海的东北岸,包括耶利哥对面毘斯迦山脉的山坡。——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3与约旦河东边的亚拉巴,直到基尼烈海,又到亚拉巴的海,就是盐海,通伯耶西末的路以及南方,直到毗斯迦的山根。

         「就是盐海,通伯耶西末 ...... 」:应译作「就是盐海,东边通伯耶西末 ...... 」。

          盐海即今日的死海。伯耶西末则近死海东北岸。

          「毗斯迦」:为西宏所管之地的南界,在死海东北角。――《串珠圣经注释》

         「巴珊王噩」(3节)的地,南起「雅博河」(2节),北至「黑门山」(5节),西起约但河边的「巴珊、基列」(5节),东至「撒迦」(5节)。「亚斯他录」(4节)是噩王国敬拜偶像亚斯她录女神的中心,巴珊王在「以得来」和「亚斯他录」轮流居住。──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基尼烈」海:字义是「竖琴」,就是「加利利海」的早期名称。

         「伯耶西末」:字义是「荒芜之家」。位于耶利哥对面不到二十公里处。

         「毗斯迦」:字义是「裂缝」或「峰」。此山脉的最高峰就是尼波山。──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4又有巴珊王噩。他是利乏音人所剩下的,住在亚斯他录和以得来。

       击败噩的事,也记在民数记和申命记。446他控制的地区在西宏以北,称为巴珊。他是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因此或许和晚铜时期乌加列文献内的拉庇乌(Rapi~u)有关,这是 (1) 亚斯他录和以得来的某位统治者, (2) 一位过世之王的头衔, (3) 一位能使人得胜的神祇。447噩也像拉庇乌一样,来自这个地区,他死的时候,正是这份文献写作的时期。在圣经其余地方,利乏音人(Rephaites Rephaim)是指死去之人(诗八十八10;希伯来圣经11),或巨人,或大能的战士(创十四5)。──《丁道尔圣经注释》

         「巴珊」:在河东地区之东北。

          「亚斯她录」:在加利利海东北偏东。

          「以得来」:位于流入约但河支流亚尔母克河的其中一分支附近。――《串珠圣经注释》

         「噩」:字义是「长颈的」。

         关于巴珊王「噩」:a. 控制的地区在西宏以北,称为巴珊( 3:11,13 )b. 是利乏音人所剩下的 ( 12:4 ; 3:11 )c. 拥有巨大铁床的王( 3:11 )d. 有学者认为他即有可能是晚铜时期乌加列文献内的「拉庇乌」(Rapi~u),拉庇乌是:(i) 亚斯他录和以得来的某位统治者,(ii) 一位过世之王的头衔,(iii) 一位能使人得胜的神祇。噩也像拉庇乌一样,来自这个地区,他死的时候,正是这份文献写作的时期。

         「利乏音人」:「巨人」的意思。合和本中文圣经在其他处有时翻译成「伟人」。这族身型高大, 3:11 『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换算成公制,此床大约长四公尺、宽1.8公尺)。

         「亚斯他录」:字义是「星辰」。与迦南的女神同名。是约但河东边巴珊的一个城市,后来分给玛拿西支派。此处指的是巴珊的首都「亚斯他录」。

         「以得来」:字义是「好的牧草地」,位于雅博河北方。位于亚斯他录东南,在雅穆河南支流上。因为在悬崖上所以可以留意到从南面或东面入侵的敌人,是噩重要的防御地点。──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4 利乏音人利乏音一词在圣经之中,不是指人死后的灵魂(诗八十八1012;赛二十六14),就是如本节一样指外约但比珊地区的原住民(创十四5;申三13)。这些人以身材高大著称(民十三33;撒下二十一16),并且与亚衲人和摩押地的以米人一样,被入侵的以色列人所逐。拥有巨大铁床的噩王被称为这民族的最后一人,这是他们在以色列人入侵时衰亡的另一个证据。乌加列有关古代君王和英雄的传奇(见:赛十四9),或许能够解释利乏音为何与死人有关。他们和外约但民族的关系,可能是基于乌加列对这地区的传说,同时又可能与他们的神明或以之为名的祖先拉帕(Rapah)有关(见:申三1113注释中讨论利乏音人的附带数据)。——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5他所管之地,是黑门山撒迦、巴珊全地,直到基述人和玛迦人的境界,并基列一半,直到希实本王西宏的境界。

         「撒迦」:位于巴珊东边的一座城。

          「基述」:在加利利之东北。

          「玛迦」:在黑门山以南,基述以北。――《串珠圣经注释》

         巴珊王噩的领土,北抵黑门山,南达雅博河,东至撒迦,西至约但河边的巴珊与基列。此地肥沃并以畜牧业著称(32:1)。巴珊王国的居民属利乏音族,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以色列在尚未进入迦南之前,就借着击败此番强敌而经历了神的权能,他们在征服迦南期间继续经历了神的大能。神爱自己的百姓且爱到底,借着惩戒或安慰或劝勉,引领百姓走上自己所喜悦的道路(13:1)。因此,我们当确信那在我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1:6)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基列」位于约但河东,巴珊王噩控制「雅博河」以北的部分,亚摩利人的王西宏控制「雅博河」以南的部分,所以说他们分别占据「基列一半」(25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撒迦」:字义是「迁移」,位于巴珊地区的东界。

         「基述」:是一个亚兰城邦,位于加利利海东北。

         「玛迦」:字义是「压制」,是一个亚兰城邦。──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6这二王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和以色列人所击杀的,耶和华仆人摩西将他们的地赐给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为业。

 

【书十二7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击杀了诸王。他们的地是从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直到上西珥的哈拉山。约书亚就将那地按着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分给他们为业,

     从黎巴嫩的巴力迦得(在北方)到哈拉山(在南方沙漠),一南一北,代表约但河西全境。参十一1617注,比较十一1617.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宗族 Clans」(7节)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与各个「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间的单位,由长老领导。以色列人分配土地是按「宗族」为单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个行政区。

         7-8节数算了约书亚带领百姓在约但河西的得胜。「从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直到上西珥的哈拉山」(7节),意思是从迦南地的最北方一直到最南方(十一16-17)。──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2:7-8 这里综述了河西的战绩,详细内容就是书 6:1-11:23 。尤其是重复了 11:16-17 ,列出约但河西所征服的土地,为要按照创 15:18-21 所立的约,强调以色列对这地的拥有权,并且作为各支派分地的根据。所以这边预示了书 13 到书 22 中土地的分配。

         「巴力迦得」:字义是「财神」、「财富之主」。

         「上」西珥:「上升」、「登上」。

         「西珥」:字义是「多毛的」或「长满粗毛的」。是以东的山脉。

         「哈拉」山:字义是「平滑的」。──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7~8 地理概况本段重复约书亚记十一1617,列出约但河西所征服的土地。此举是按照创世记十五1921所立的约,强调以色列对这地的拥有权;并且作为各支派分地的根据。南界是以东附近的哈拉山(今日之哈拉克山)。北界是黎巴嫩边界,黑门山脚附近的巴力迦得。此外本段又列出了一些地理特征,如「山坡」(见:书十40,大概指山地下到萨非拉,或犹大旷野下到死海的斜坡)和「旷野」;这是后来犹大支派定居的地区(见:书十五61)。——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7~24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在河西所击杀之王。――《串珠圣经注释》

         被征服的西部迦南诸王之名:本段按照征服的顺序记录了约书亚在约但河西所征服的迦南诸王之名(南部的16名君王与北部的15名君王)。详细的记录是为了显明必定成就所应许之事的神的信实。虽然都是些小小的国家,但是这众多的国家云集遍布在迦南地,说明了当时迦南地的肥沃。然而今天,此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若不经过高度的开垦,就不可能用来耕种农作物。这一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迦南地只不过是永恒天国的模型。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二8就是赫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山地、高原亚拉巴、山坡、旷野和南地。

         本节说明了以色列征服的迦南地的地界,10:40-4211:16,17相符合。只是此处新添加了“旷野”这一词,指亚拉巴东南部的不毛之地。所列举的迦南民族中遗漏了迦南七族之一革迦撒人(3:10;7:1)。这是因为此民族早已被周边民族吞并。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8节列举了6个被驱逐的民族,没有提到「革迦撒人」(三10),可能他们当时已经被周边民族同化了,或者已经迁走了。──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山地」:应该是指「犹大山地」。

         「高原」:字义是「低地」,或者是「犹大山区之西的地带」的专有名词。

         「山坡」:原文是「坡」,指「犹大与非利士地之间的平原和坡地」。

         「南地」:原意是「干旱」、「烧焦」,指耶路撒冷以南、死海西南方的旷野。──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9他们的王:一个是耶利哥王,一个是靠近伯特利的艾城王,

  这里和下面所列举被灭绝的国王,其顺序大体上与其被征服的顺序一致。他们有31人,加上约旦河东的2个,共有33个王。这些王中有许多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新提到的名字中最重要的是基德,何珥玛,亚拉得和亚杜兰。他们都属于南部联盟。──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二9~12 君王名单这个君王的名单大致依照他们在约书亚记六至十一章被以色列人征服的次序。耶利哥和艾城(在伯特利旁边,见:书七2)出现在约书亚记六至八章。记录在约书亚记十323的迦南南部联盟诸王,则列于第1012节。亚述的碑文有时也会列出某位君王在战役中征服的国土和君王之名单。例如提革拉毘列色一世,就描述自己在五年之内,征服了四十二国的土地。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 I)则自称摧毁了五十一个城市。——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9~13这里的王是按照2-10章所记录之事件的顺序记下的。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二9~16迦南南部的诸王。――《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综合记述南方被征服诸王名单(参十15,2842)。――《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在南方所杀的王。――《串珠圣经注释》

         9-16节是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南方击杀的16个王,17-24节是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北方击杀的15个王。有些城如示剑、多坍没有列在其中。可能这些城没有王。──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2:9-24 综述了河西被征服的诸王(31)名单-- a.中部诸王 ( 12:9 ):就是耶利哥和艾城。b.南方诸王 ( 12:10-16 ): 10:1-5 10:28-42 相比,多了基德王、何珥玛王、亚拉得王、亚杜兰王。c.北方诸王 ( 12:17-24 ): 11:1-23 相比,多了他普亚王、西弗王、亚弗王、拉沙仑王、他纳王、米吉多王、基底斯王、约念王、多珥王、戈印王、得撒王。

         ◎ 12:9-24 的诸王名单大致依照他们在约书亚记六至十一章被以色列人征服的次序。每一个王都代表了一个独立的城邦。──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0一个是耶路撒冷王,一个是希伯仑王,

 

【书十二11 一个是耶末王,一个是拉吉王,

 

【书十二12一个是伊矶伦王,一个是基色王,

 

【书十二13一个是底璧王,一个是基德王,

         「基德」:位置不明。有学者认为可能就是基多( 代上 4:39 ),在西米恩南部。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这可能是抄录上的错误,这城该是「尼革」(和合本:「南地」)西部的迦南城市基拉珥。然而所罗门王有一名官员被描述为基德人(和合本:「基第利人」, 代上 27:28 ),显示真有一城以此为名。另有学者认为这城有可能是希伯仑北面约10公里的「杰杜尔废墟」(Khirbet Jedur)。──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3 基德基德的位置不明。部分学者提出这可能是抄录上的错误,这城该是尼革(和合本:「南地」)西部的迦南城市基拉珥。然而所罗门王有一名官员被描述为基德人(和合本:「基第利人」,代上二十七28),显示真有一城以此为名。这城有可能是希伯仑北面约七哩的杰杜尔废墟(Khirbet Jedur)。——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3~16出现在本文中的诸王曾见于10章及其它经文中(14:45;21:1;撒上22:1)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二14一个是何珥玛王,一个是亚拉得王,

         「何珥玛」:可能是在别是巴以东四点八公里(三英里)。

          「亚拉得」:在别是巴东北三十公里(十八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何珥玛」:字义是「庇护所」。

         「亚拉得」:位于希伯仑的南方约26公里处。是一处军事要点。现今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务农地区,这地牢靠在一个小山之上,且这小山处于一个阔大而又稍微陡斜的平原之中,其强健的土堆能够抵御人为和天然环境故意的破坏。──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4 何珥玛这名的意思是「毁灭」,故此可能用于几个不同的地方。它似乎位于犹大尼革地区的南部,但确实地点依然未有定论(可能的地点包括别是巴东面七哩的米珥遗址〔Tell el~Milh〕,和别是巴东面七哩的马索斯遗址)。这名字和民数记十四45以色列初尝败绩,以及击败亚拉得(民二十一13)都有关系。——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5一个是立拿王,一个是亚杜兰王,

         「亚杜兰」:在耶路撒冷和拉吉之间。――《串珠圣经注释》

         「立拿」:字义是「铺过的道路」。这城筑于泽塔干河畔,位于耶路撒冷西南40公里,扼守海岸通往希伯仑的大路,极具战略价值。

         「亚杜兰」:位于伯利恒西南20公里处,字义是「人民的正义」。此处位于希伯仑西北。──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5 亚杜兰按考证亚杜兰是位于犹大南部的萨非拉,耶路撒冷西南约十六哩的玛德库尔酋长遗址。它在此虽然只是在被征服君王名单中昙花一现,别处经文却提到它与大卫有关(撒上二十二1),并且为所罗门的设防城之一(代下十一7)。先知弥迦在预言中因它在亚述侵略时被毁而哀哭(弥一15)。——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6一个是玛基大王,一个是伯特利王,

  虽然没有提供细节,伯特利无疑就是在这次征战中攻克的。──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二16~24是中部与北部巴勒斯坦诸王的名单。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在长约30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迦南地居住着6个民族,居然有「三十一个王」(24节),一面说明迦南确实是「流奶与蜜之地」(五6),一面也说明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这些王代表各城不同的利益,彼此各持己见、争斗不休,只有在抵挡神的事上才能「同心合意」(九2),这正是世界和肉体生命的真实写照。──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二17一个是他普亚王,一个是希弗王,

         「他普亚」:字义是「苹果城市」。

         「希弗」:字义是「一口井」。──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7 他普亚他普亚是以法莲、玛拿西两支派属地之间的边城(见十六8,十七78),按考证是纳布卢斯东南九哩,位于山顶之上的阿布贾拉德酋长遗址(Tell Sheikh Abu Zarad)。十五章34节提到犹大有一同名的城镇,但该城的地点却未有定论。——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7 希弗城邦希弗的位置未有定论,但最有可能是在玛拿西支派属地的东北部,可能北达多坍谷和基利波山脉。考古学家最近在该地区的勘测结果,显示穆哈法尔遗址(Tell el~Muhaffar)可能是希弗的遗址(有关希弗和西罗非哈地业之间的关系,见十七章23节的注释)。——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7~18「他普亚」:在以法莲山地,示剑以南。

          「希弗」与「亚弗」、「拉沙仑」(18):在北部地中海沿岸之沙仑平原。――《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二17~24迦南北部的诸王。这一切的胜利都由于神的子民信靠这位永生神的能力。――《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综合记述北方诸王名单(参十一15,1618)。――《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在北方所杀的王。――《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二18一个是亚弗王,一个是拉沙仑王,

         「亚弗」:字义是「围住」,由于以色列有许多地点都叫「亚弗」,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个「亚弗」。但按照埃及法老年表, 12:18 的亚弗应该位于沙仑平原,雅康河(Yarkon River)发源地的拉斯艾因遗址(Tell Ras el~'Ain),在今日的特拉维夫附近。它也是以色列和非利士之间两场战争的战场(撒上 4:1 ; 撒上 29:1 )。

         「拉沙仑」:与「沙仑」原文一样,字义是「平原」。依照七十士译本的读法,拉沙仑可能只是亚弗地点的表示(「沙仑的亚弗」),因为其他地方也也有同名的城市(见: 13:4 王上 20:26-30 )。但拉沙仑若是独立城镇的话,它最有可能是在非利士地区附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18 亚弗按照埃及法老杜得模斯三世(主前14901436年)和法老亚门霍特普二世(主前约14471421年)的年表,本节的亚弗位于沙仑平原,雅康河(Yarkon River)发源地的拉斯艾因遗址(Tell Ras el~'Ain),在今日的特拉维夫附近。它也是以色列和非利士之间两场战争的战场(撒上四1,二十九1)。——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8 拉沙仑依照七十士译本的读法,拉沙仑可能只是亚弗地点的表示(「沙仑的亚弗」),因为其他地方也也有同名的城市(见:书十三4,王上二十2630)。但拉沙仑若是独立城镇的话,它最有可能是在非利士地区附近。——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19一个是玛顿王,一个是夏琐王,

 

【书十二20一个是伸仑米仑王,一个是押煞王,

         「伸仑米仑」:可能是伸仑(见11:1注)。──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伸仑米仑」:字义是「米伦的眺远处」。

         「押煞」:字义是「我将被迷惑」,位于迦密山脚下。──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1一个是他纳王,一个是米吉多王,

         「他纳」与「米吉多」:在耶斯列谷西南,控制进入沙仑平原之通路,故深具战略地位。――《串珠圣经注释》

         「他纳」:字义是「多沙的」。 12:21 的他纳是公元前2700年创建于米吉多西北约六公里,俯瞰耶斯列谷之山顶上,今名蒂因尼克遗址(Tell Ti'innik)。这城在。另有学者认为他纳是位于米吉多东南方。不论如何,这城是在地中海干道上,是重要的保卫城。

         「米吉多」:字义是「群众之处」。位于耶斯列平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1 他纳主前二七○○年创建于米吉多西北约四哩,俯瞰耶斯列谷之山顶上,今名蒂因尼克遗址(Tell Ti'innik)的他纳,直到主前十五世纪法老杜得模斯三世,在年表中记录米吉多之役(约主前1486年)时,才首次在经外史料中出现。米吉多由于极具战略价值之耶斯列谷的西边入口、沙仑平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国际沿海商道,都在米吉多的控制之下,无数古代君王都留意到它。米吉多在主前三三○○年肇建于两道泉水旁边。——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22一个是基低斯王,一个是靠近迦密的约念王,

         「基低斯」:在拿弗他利境内东北山区,米伦湖之西北,

          「约念」:在西布伦境,近基顺河。――《串珠圣经注释》

         「基低斯」:字义是「圣所」,位于以萨迦境内。

         「约念」:字义是「人们哀恸」,位于米珥干河(Wadi Milh)流入耶斯列谷之处,西布伦边界之上( 1911,21:34)的约念遗址(Tell Yoqneam)。这城创建于初铜器时代,截至俄图曼帝国时代为止,一直有人在此居住。它名列在法老王杜得模斯三世征服城邑的名单中,足见其战略地位。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动乱曾经毁灭这城。可能因为以色列向北扩张,它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又再度被毁。──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2 约念约念按考证是米吉多西北不远,位于米珥干河〔Wadi Milh〕流入耶斯列谷之处,西布伦边界之上(书十九11,二十一34)的约念遗址(Tell Yoqneam)。这城创建于初铜器时代,截至鄂图曼帝国时代为止,一直有人在此居住。它名列在杜得模斯三世征服城邑的名单中,足见其战略地位。主前十三世纪的动乱曾经毁灭这城。可能因为以色列向北扩张,它在主前十一世纪末又再度被毁。——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23一个是多珥山岗的多珥王,一个是吉甲的戈印王,

         「吉甲的戈印」:可能是在亚弗以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吉甲的戈印王:戈印”的单数形式具有“国家”、“民族”之意,在本节意指部族群体。此处的“吉甲”并不是以色列过了约但河之后,第一个安营扎寨的地方,70士译本与RSV译为“加利利”。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多珥」:字义是「世代」,位于迦密山南边。

         「吉甲」:此处应该是以色列北部,因此「吉甲」可能是文士抄写错误,应该是「加利利」。七十士译本也翻译为「加利利」。

         「戈印」:字义是「多民」,位于现今海法的东南约十二公里处。──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3 多珥临海城市多珥的创建,最有可能与主前十三世纪时,兰塞二世试图促进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爱琴之间贸易的计划有关。非利士人在此居住一段时期之后(埃及温纳蒙旅程的故事见证这一点),这城归所罗门所有,并且成为他的行政中心之一(王上四11)。它是玛拿西支派的属地,但要到王国时代才被攻取(书十一2;士一27)。——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23 吉甲/戈印称为吉甲的城市有好几个,遍布古代迦南全地。「戈印」只是「外邦人」的意思,因此这名对于地点的描述没有什么帮助。但部分学者却按照七十士译本的读法,认为这名和士师记四2之「戈印的夏罗设」有关(和合本:「外邦人的夏罗设」)。约书亚记将这城列于多珥和得撒之间,可能表示它位于沙仑平原东部。——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二24一个是得撒王。共计三十一个王。

         「得撒」:在中部以法莲山地示剑东北约十一公里(七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共计三十一个王:196.5公里,78.6公里的迦南地里居住着七个民族,其君王最多应是七名。然而,这里却有三十一个君王来治理。暗示了当时迦南内部存在着激烈的角逐与深刻的矛盾。他们看似团结一致却各自心藏根本相互对立的意念,没有真正的凝聚力。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以色列人在河东击杀了两个王,在河西击杀了三十一个王,一共消灭了三十三个王。没有神带领百姓这三十三次得胜,以色列人就不能承受产业;而没有主耶稣在三十三岁的得胜复活,我们也不能享受基督里的丰富。在书写很不方便的三千多年前,圣灵让作者认认真真地记下了这三十三个王的名字,让后世的抄写者每抄一个名字,心中都对神生出一份感恩;读圣经的人每念一个名字,心中都对神发出一声赞美。

         在分配地业、承受应许之前,圣灵首先数算了神赐给百姓的得胜。表面上,河东的争战是在摩西的带领下,河西的争战是在约书亚的带领下,约书亚完成了摩西所开始的工作。但实际上,摩西是神的仆人,约书亚也是神的仆人,真正为百姓争战的乃是神自己(十4;申三22)。摩西、约书亚和百姓完全顺服神,才能经历得胜、承受应许(十三至十九章)。同样,作者也要当时的读者和历代的信徒明白,神的百姓只有顺服神、遵守圣约,才能得着、并且长久享用神在圣约里的应许。──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得撒」:字义是「讨人喜欢」,位于示剑东北十一公里处。学者一般考证为中央高地纳布卢斯东北七哩的法尔阿遗址(Tell Far'ah)。

         总结: 约书亚取得的辉煌战绩,应验了神在 7:23-24 给的应许。──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二24 得撒学者一般考证为中央高地纳布卢斯东北七哩的法尔阿遗址(Tell Far'ah)。得撒只有一次出现在圣经中,就是王国时代前,约书亚记里被征服君王的名单。它和玛拿西支派的关系,是根据家谱中一位名叫得撒之女子的名字(民二十六33;书十七3)。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已经有人在这地定居,主前一七○○年左右城市规模最大,筑有厚墙和城堡。它在铁器时代中的全盛时期,则在作为北国以色列首都之时(王上十五21),然而迁都撒玛利亚之后,便式微为次等的驻地。——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11, 12章)】

1 以色列民虽然已攻破许多城邑,但是否已完全拥有神所赐的产业?参11:19, 22, 13:1。你对12章所记的战绩有何感想?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