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四章拾穗 【书四1】「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耶和华就对约书亚说:」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直译为「当整个国家尽都过了约但河」。和合本少译了开头语「当」。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原文是「整个」和「国家」两个字。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原文是「全部」和「结束」两个字。 ◎ 4:1
的用语与它前面的话( 3:17 )很接近,那句话总结了祭司抬运约柜的一段。不同之处在于: 3:17 是以「直到」这个词组开头,记载祭司在河中停留的时间。而有关 4:1 以下纪念的这段,头一个词组则是用「当」开始来告诉读者,以下的事件是在众民过了约但河之后发生的。 ●「过」了约但河:「经过」。这个原文字根(希伯来:`b[r)在4:1~5 这段出现四次,讲到过约但河。而且4:3,8 的「经过」是Hiphil型态,表示这些纪念用的石头是被人带过河,正如以色列人被神带过约但河一样,例如 7:7 「你为甚么竟领这百姓过约但河」就是同一种用法。──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8】先前被拣选的十二个人(三12)回到祭司站立的地方,取了十二块石头,带往吉甲立作纪念碑(四20)。――《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立石纪念神的伟大和能力:立石地方有两处:河中祭司站立的地方(9)和河西吉甲(8, 19)。――《串珠圣经注释》 ◎ 4:1~7
这一大段从一个新的角度强调以色列人过河:「全国都过来了」( 4:1 ),第一节的开头就用到「全国」(希伯来:kol~haggo^y),来自以色列各支派的十二个代表为其象征。约书亚对纪念石的解释里有提到纪念物需要十二块石头,也是同样的道理。以色列众民过约但河,不能只成为这一代的经历,未来的以色列人也要知道;他们看见这个记号,听见相关的解释,就能「参与」在其中。──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24】作为纪念的十二块石头: 当时,祭司长抬着约柜站在约但河中,以色列百姓便渡过了河。这一行动恐怕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渡河之以色列百姓约有两百万左右),但圣经作者只用了一句话进行概述(1节)。然而,却很详细地描写了在约但河中取十二块石头放在吉甲的事件。这是因为放置十二块石头的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欲借着这些石头,使神的百姓牢记神的信实与权能。可是,以色列百姓不顾神的劝勉,一而再,再而三地背逆神(士2:17;3:12;4:1)。本章也记录了两个半支派为征服迦南而站在最前线。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3:14~17
概括地描述了渡河的过程,并且 3:17 指出已经完成渡河的动作,不过 4:1~24 则进一步描述和回顾渡河的细节,包括安置纪念的石头的过程,此时众祭司仍站在河床上。──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2】「“你从民中要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书四3】「吩咐他们说:‘你们从这里,从约但河中,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带过去,放在你们今夜要住宿的地方。’”」 “今夜住宿的地方”当指吉甲(19~20节),位于耶利哥城东约二公里,为一平原。以色列人过河后在此扎营。有几件重要的事发生在吉甲:1,吗哪停止降下;吗哪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时的粮食,现在可以吃到迦南地的出产(例如“烘的谷”),不再需要吗哪(五12)。2,立石为见证;十二块立在河中,十二块立在吉甲,见证神的大能(四8~9)。3,受割礼(五2~9);为旷野路上出生的人施行割礼(为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创十七9~13)。4,守逾越节(五10~11)。――《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约但……地方: 祭司抬着约柜站在约但河中时,河中一直没有水。约柜象征着神的话语,这就意味着当祭司遵行神的话语时灾难便消失了。泛滥的约但河象征患难或审判(耶12:5)。无论河水如何泛滥,当抬着约柜的祭司站定的时候,灾难就远离他们而去(诗114:4,5),生动地表明祭司的使命就是阻挡奔涌而来的患难。旧约中的挪亚与亚伯拉罕都是守护着那个时代的神的百姓,远离患难与审判的祭司。站定在泛滥之约但河中央的祭司,告诉我们今日教会的使命。 取十二块石头: 十二块石头证明河已见底。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今夜住宿的地方」,指位于耶利哥东面的平原的吉甲(19节),以色列人过河后在这里扎营。──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四4】「于是约书亚将他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那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来。」 预备的那十二个人: 这句话表明本文的命令早在渡约但河之前已下达(3:12)。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四5】「对他们说:“你们下约但河中,过到耶和华你们 神的约柜前头,按着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数目,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 【书四6】「这些石头在你们中间可以作为证据。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 【书四7】「你们就对他们说:‘这是因为约但河的水在耶和华的约柜前断绝;约柜过约但河的时候,约但河的水就断绝了。这些石头要作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 立石为记乃遵神的吩咐,提醒后世子孙永远敬畏曾拯救他们的大能的神。――《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要作……永远的纪念: “永远”一词常见于旧约(9:23;出32:13;利10:9等)。从亘古到永远的神(启21:6),使约但河事件成为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借着这些纪念碑,以色列百姓当纪念过去,把握现在,筹划明天。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纪念」:的意思是「纪念物,记忆」,这个希伯来字在约书亚记中只出现这一次,但希伯来圣经中这个字多次出现,尤其是在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 ◎圣经中提到其他作为后代的「记号」:民 17:10 :「亚伦的仗」给背叛的人留作记号。赛 55:13 :在千禧年国度中「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替代蒺藜」,要向弥赛亚赐福的国度做记号。出 12:13 :逾越节以「血」为记号,瘟疫不会临到以血为记的以色列家庭。 ●永远的「纪念」:「纪念物」、「记忆」。──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8】「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按着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从约但河中取了十二块石头,都遵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行了。他们把石头带过去,到他们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里。」 【书四8~9】约书亚在约但河当中又立了十二块石头。经文似乎暗示,这是第二回的纪念,是在前面所提的十二块石头之外。这个举动的目的没有解释,而前面的命令和后面的记载都没有提及,因此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经文这样记?或许这段是不必要的,应当删除。209另一种看法认为,这或许是指用石头搭的一块平台,让祭司站立,或者是一种文学的设计,强调约书亚顺服的热诚。210不过,最佳的解释,是认出以下几点特色: (1) 重复与回顾的笔法,第8节中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第10节; (2) 这里的用语,和第8节与20节立第一堆石头的用语很接近; (3) 文法的重复用法,是为了突显一个要点; (4) 若在半路引进一个全新的题目,但只提一次,这种作法(在希伯来文法中)是非常突兀的,甚至可说是不可能的。211因此,把这些石头视作与第一堆相同,是较佳的翻译:约书亚将本来在约但河中的十二块石头立起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四9】「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 由另外十二块石头所立的纪念碑被放在约但河里。――《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直到今日: 指直到记录本书之时。本书成形于B.C.12世纪。这句话常见于本书(5:9;7:26;9:27;13:13;16:10),表明本书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9节),原文的意思也可能是:「约书亚将本来在约但河中、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的十二块石头立起来」(英文NIV版)。 「直到今日」(9节),意思是直到本卷书写成的时候。有时是为了解释来历(四9;六25;七26;八28;九27;十三13;十四14;十五63;十六10),有时是为了应用到当时的读者身上(二十二3、17;二十三9)。──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4:9
「另把」十二块石头:原文仅用一个连接词,意义也就是「与此同时」。 ◎ 4:1~3
是说百姓过河后,约书亚传达神的命令,由约但河中取十二块石头当作纪念,和 4:9 记载的是两件事。也有学者则认为4:9 的石头就是后来搬过河的石头,并认为 4:9 较佳的翻译应该是:「约书亚将本来在约但河中的十二块石头立起来....」。不过大部分译本不持这样的看法。 ◎约但河平时宽度约30公尺,深度约1到3公尺要深,此时应该比平常宽、深甚多。因此如果要把石头立在河中,需要相立起当大的石头才能让人由岸上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头。 ◎此处重复记载许多细节,是因为「过约但河」标志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展。对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来说,这是到达终点的前奏。 ◎迦南地的居民没有出面伏击以色列人,可能是因为以色列人的过河方式太过离奇,他们没有想到以色列人这样神速的通过湍急的河水,不过由 4:10 可以看出以色列人也是迅速过河,以免遭遇敌人攻击。──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9~五1】过约但河:过约但河的有流便、迦得、半个玛拿西支派的部分壮丁(12~13; 参民26),这些支派的其余壮丁可能为保卫家园而在河东留了下来。――《串珠圣经注释》 【书四10】「抬约柜的祭司站在约但河中,等到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办完了,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于是百姓急速过去了。」 虽然第9节大半是重复的话,但其中也有新的资料:约书亚是整个立石为纪念之事的总负责人。第10节继续第8~9节的摘要,提到祭司站在水中,将整个行动归之于神透过约书亚所颁布的命令,并且又说,这都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而行的。正如第9节,这里的重点是将行动的终极责任,归于神所拣选的领导人。不过,这里将摩西和约书亚作了平行比较:摩西怎样顺服神,约书亚也怎样顺服摩西。这就又进一步显示,约书亚是摩西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它成为14节高举约书亚的伏笔,那里说,众百姓从前怎样尊重摩西,现在也同样尊重约书亚。──《丁道尔圣经注释》 「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10节),可能指摩西所教导的与神同工的原则:「耶和华怎样吩咐摩西、亚伦,以色列人就怎样行」(出十二28)。在七十士译本中没有这句话。 「百姓急速过去了」(10节),可能是为了避免迦南人的阻击,也可能是因为看到神迹,兴奋而急切地顺服神的命令、进入应许之地。──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此处很清楚的表明祭司听约书亚的命令,而约书亚听摩西与神的命令。 ●「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七十士译本中没有这句话。其实我们也找不到摩西到底吩咐约书亚关于过约但河要注意哪一些事情。──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0~11】重新陈述渡约但河的过程(3:14~17),15~18节之所以重复记录相同的事件,是为了强调此事件的重要性。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 此处的约书亚起着代神而言的先知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是以色列的领袖(君王),把百姓带到神面前的祭司(7:6~9)。从这一点看,约书亚与摩西一同预表了耶稣、先知、祭司、君王的身份(赛9:6;来7:1;约壹2:1)。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四11】「 众百姓尽都过了河,耶和华的约柜和祭司就在百姓面前过去。」 这一段提出过河的两个理由:顺服神的指示,并预备争战。首先,顺服神的命令,这可以由此处反复的声明看出来:以色列人遵照所吩咐的去作了。动词尽(tmm),指全国都过了约但河(三17与四1),也说明了他们完全执行了神的命令(10节)。同样,下一句再用这个动词来描述百姓完全过了河(11节)。它强调出,以色列的过河乃是完全遵行神的命令,亦即,当以色列人「尽都」过了约但河,就表示他们「尽都」顺服了神的吩咐。由此亦可说明这里的一个细节,即:以色列人是急速过去的(10节),显然他们迫切要遵守神的命令。──《丁道尔圣经注释》 ●众百姓「尽都」过了河:动词「尽」(tmm),一如 3:17
和4:1 指「全国」都过了约但河,也说明了他们完全执行了(「办完了」4:10
)神的命令。这个动词强调出以色列的过河乃是完全遵行神的命令,亦即,当以色列人「尽都」过了约但河,就表示他们「尽都」顺服了神的吩咐。 【书四12】「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都照摩西所吩咐他们的,带着兵器在以色列人前头过去。」 ◎ 4:12
「带着兵器」意味着这是他们在迦南地从事争战的开始。过了约但河,以色列人便终于踏进了神应许要赐给他们祖宗之地。同时,他们也进入了敌人的疆土,危机四伏。所以,他们要全副武装,预备作战。──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2~13】战争的预备,分别记在三个地方。约但河东的战士最先过河。他们过河时带着兵器,这表示他们在以下所记巴勒斯坦所有的战役中都有份。从这件事亦可确知,在过河的时候,以色列所有支派都同心合意,218所有以色列人都看见他们过了河。其次,此处提到四十个「带兵器的部队」219(和合:四万人),说明了所有以色列人过河的目的。这是他们在迦南地从事争战的开始。过了约但河,以色列人便终于踏进了神应许要赐给他们祖宗之地。同时,他们也进入了敌人的疆土,危机四伏。所以,他们要全副武装,预备作战。第三,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为百姓过河的目的作了总结:他们是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他们在耶和华面前过去,也就是说,他们顺服耶和华的命令,而祂可以为他们的顺服作见证。因此,他们可以期待神必定会实现祂的应许,为他们争战,让他们得到这地为业。他们过河之后,来到耶利哥的平原。因此,他们是在约但河西岸取得了一个战略性的据点。──《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的人数比这些支派能出去打仗之人的总数少了一半有多,其它人留在约但河东保护自己的土地和家人。这四万人在前面引路。――《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过河的二支派半军队的人数为四万,《民数记》二十六7,18,34所记二支派半流便、迦得、玛拿西,20岁以外能打仗的总数为13万余;可见过河参加战争的只有三分之一,其余的留在河东(外约但)—保护新建立的家园。――《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四12~13 迦南地的居民为何没有在以色列人渡河的时候,就攻击他们呢?】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他们或许不确定以色列人会不会过河,或什么时候会过河。以色列人似乎已在摩押地的什亭安顿下来,他们过河的行动十分突然,在岸边的时间也很短暂。因此,迦南人或许没有准备好去攻击他们。 第二,他们过河的地点出人意外,在亚当城以南,那里并不容易涉水而过,以色列可能的仇敌绝对不会料到他们竟在那里过河。如果迦南人要等着攻击,或许会选择北边一带。 第三,在晚铜时期(主前1550~1200年),迦南只有几个地方人口比较集中,而靠近耶利哥平原一带,若有一些民族移入,对这些地方并不会造成威胁。下文将说明,耶利哥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聚居之地,因此,那「城镇」的居民对以色列人的过河也束手无策。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军事方面的预备,让人想起新约所描述的属灵争战,这也同样是很大的挑战(彼前五8),需要灵里有预备,穿戴全备的军装(弗六10~18)。──《丁道尔圣经注释》 : 【书四13】「约有四万人都准备打仗,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 河东两个半支派过河的人数「约有四万人」(13节),大约是这些支派战士总数的三分之一(民二十六2),其余的可能留在约但河东保护自己的土地和家人。 「都准备打仗」(13节)原文是 「装备好的军队」,表明这些人是特选的精锐。他们都「带着兵器」(12节)、「等候上阵」(13节)。──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带着兵器」:「列以战阵」。 ●「四万人」:字义是「四十千」,「千」是当时的部队单位名称,不一定是「一千人」。照 民 26:2
所记,这三支派能打仗的战士共有十一万零五百八十人,因此真正派出去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可能负责维护河东的安全。 ●「都准备打仗」: 「装备好的军队」。显示派出去的军队是特选的精锐军队。 ◎看起来这两支派半的人是派遣精锐部队做整个以色列部队的先锋,但还留下大部分军队维持河东居住地区的安全。但约书亚也没有对这样的配置表示意见,显示他应该也认同这样的配置。──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4】「当那日,耶和华使约书亚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在他平生的日子,百姓敬畏他,像从前敬畏摩西一样。」 这里应验了神在三7的应许,所用的言辞也类似,这也是过约但河事件的结语。耶和华高举约书亚,让以色列人尊敬他,正如从前尊敬摩西一样。过河是约书亚诸多责任中的头一项,以色列人承认,他是摩西的接班人,是他们的领袖。以下各样事件更肯定了约书亚的角色,他要率领百姓,得着圣约中的应许。──《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约书亚……尊大: “使……尊大”意为“提高名誉和人格”、“使之光荣”(3:7;代上29:12)。借着渡约但河的神迹,神巩固了约书亚的领袖地位,使以色列百姓都敬畏约书亚。神所赐的这种权威,并不象许多属世的权威,为了个人的通达和利益,乃是为了成就神的旨意。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百姓「敬畏」他:「惧怕」、「敬畏」、「害怕」。这个字在利 19:3 用在「孝敬」父母, 申 28:58
则用在「敬畏」神。 ◎ 4:14
应验了神在 3:7 的应许,所用的言辞也类似,这也是过约但河事件的结语。耶和华高举约书亚,让以色列人尊敬他,正如从前尊敬摩西一样。过河是约书亚诸多责任中的头一项,以色列人承认他是摩西的接班人,是他们的领袖。──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5】「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 【四15~18】这几节很像约书亚记三8、13、15~16。那里记载,耶和华向约书亚说话,应许将高举他。耶和华指示他,吩咐抬约柜的祭司去站在河中,他们照着去行,约但河的水就止住了。在约书亚记四15~18,耶和华又向约书亚说话,指示他吩咐祭司行事。不过,这一次却是要他们将约柜从约但河中抬上来,踏入迦南地的干地上。约书亚又照着耶和华所说的吩咐祭司,他们也全然遵行,抬走了约柜。约但河的水随之复流,流到原处。从宗教方面而言,这个动作将整个过河事件放进了神所命定的仪式情境中,由祭司开始,也由祭司结束。平信徒参加在内,并作见证。文中提到祭司的脚掌,是证实这件「奇事」完全是由祭司掌控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详述11节。――《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河合流的意义: 当祭司抬着约柜走出约但河踏上旱地的瞬间,约但河就恢复了原样。当约柜依然在约但河中央时,神的恩典之门是敞开着的,当约柜一离开约但河,河水恢复原样,恩典之门亦关闭。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4:15~18
补充 4:11 祭司过河的情形,这几节很像 3:8,13,15~16,在 书
3 的那段记载了耶和华向约书亚说话,应许将高举他,并指示约书亚吩咐抬约柜的祭司去站在河中,他们照着去行,约但河的水就止住了。在 书 4 的这段则记载了耶和华又向约书亚说话,指示他吩咐祭司行事,不过这次却是要他们将约柜从约但河中抬上来,踏入迦南地的干地上。当约书亚照着耶和华所说的吩咐祭司,祭司们全然遵行抬走了约柜,此时约但河的水随之复流,流到原处。所以整个神迹是由祭司开始,也由祭司结束。──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6】「“你吩咐抬法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 ●「法柜」:原文是「见证柜子」,是约柜的另一名称。──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17】「约书亚就吩咐祭司说:“你们从约但河里上来。”」 【书四18】「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脚掌刚落旱地,约但河的水就流到原处,仍旧涨过两岸。」 祭司在河底,直等到神的百姓都过了河,才能出来。国度还没有进来,我们不能出死。但终有约书亚吩咐说:『从约但河里上来』。我们得胜的约书亚,必要叫我们从水里上来。这是国度起始的时候。──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四19】「正月初十日,百姓从约但河里上来,就在吉甲,在耶利哥的东边安营。」 “吉甲”距离“耶利哥”约有一又四分一英里(2公里)。以色列人刚刚来得及拣选逾越节的羔羊(参看出一二的脚注),那时距离上一代的人离开埃及的日子有四十年了。――《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吉甲」:确实地点不详,约在耶利哥以东。――《串珠圣经注释》 吉甲: 这一名词具有“滚”之意。之所以如此命名此地,是为了表达以色列出了埃及而终于进入迦南地,滚去了在埃及为奴的羞辱(5:9)。此地既是以色列百姓渡过约但河之后的第一个宿营地,也是平定迦南的根据地。在撒母耳与士师时代,吉甲曾经是宗教、政治、军事中心(士2:1;3:19;撒上11:14,15;撒下19:15,40)。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正月初十日」(19节),正是挑选逾越节羔羊的日子(出十二3)。摩西从「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开始在摩押平原重申律法(申一3),大约一个月后登山离世(申三十二50),以色列人为摩西居丧哀哭了三十天(申三十四8)。此时应该是摩西去世之后一个多月、出埃及第四十一年的「正月初十日」,大约是主前1407年阳历三至四月间。──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正月初十日」: 申 1:3
记载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训话结束登山死亡 申 32:48
,此时应该是出埃及后第四十一年的正月初十日,亦即摩西去世之后两个月,阳历三月至四月之间,也是庆祝逾越节的时候。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摩西去世之后过一年两个月才过约但河。 ●「吉甲」:字义是「滚动」、「轮子」。究竟是在什么地点,目前并无确凿的资料,耶利哥周围一些小小的遗址都是可能的地点。 ●「耶利哥」:当时的耶利哥城,估计有1500到2000居民。──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四19~24 转到吉甲】到目前为止,读者只知道过河的时间是在约但河水涨溢之时,就是在春天。现在经文指出,是正月初十日。出埃及记十二2~3也提到这个日期,那里讲到逾越节的预备,而逾越节则是十四日。因此,这段经文无异于再次回顾了出埃及的事件。不过,这次的回顾是预备读者,去看第五章中逾越节的庆祝。它也暗示,逾越节的预备既是从这天开始,那么,过约但河也成了在吉甲庆祝逾越节的开始。至于「吉甲」究竟是在什么地点,目前并无确凿的资料。圣经里面所提到的吉甲,不一定都是指同一个地方。这个地名的意思是「圆圈」,用来描述防卫森严的营区正合适,而约书亚时候的情形极可能如此。耶利哥周围一些小小的遗址都是可能的地点,不过并没有可验证的遗物,让考古学家可以准确地判断扎营之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 4:19~24
记载约书亚率领百姓设立石头作记号,纪念神的作为。我们是否也应该要设立甚么东西作记号,以帮助我们容易遗忘的记忆力?──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20】「他们从约但河中取来的那十二块石头,约书亚就立在吉甲,」 约书亚攻打迦南各城时,吉甲是他的司令部。旧约中叫做吉甲的不只此一处(比较申十一29~30)。此处的吉甲当指耶利哥东北三公里处的卡巴马夫谢废墟(Khirbet el~Mafjer)。――《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十二块石头……就立在吉甲: 吉甲是离渡河地点最近(10公里)的城邑,并且是以色列最初的宿营地。当时的以色列百姓因渡约但河深深经历了神的大能,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把这种对神的经历传给后人。圣经中常常出现以眼所能见、手所能摸的实物提醒以色列下一代的事情,如同这吉甲的纪念碑一样(创9:12,13;太6:28),纪念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吉甲」的意思是「轮子、滚动」。圣经中有好几个地方叫「吉甲」(十五7;申十一30),这里的「吉甲」位于耶利哥东面的平原,以色列人过河后在此扎营。约书亚攻打迦南各城时,把「吉甲」作为总部(十43),在这里发生了几个重要事件: 1.立石纪念过约但河(8节); 2.为旷野路上出生的人施行割礼(五2~9); 3.守逾越节(五10); 4.吗哪停止降下,以色列人开始吃迦南地的出产(五11~12); 5.约书亚遇到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五13~15); 6.约书亚在这里给犹大、以法莲、玛拿西支派分地(十四6); 7.约柜留在这里,直到征服迦南全地后搬到示罗(十八1)。── 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4:20
「从约但河中取来的那十二块石头」应该就是 4:3~7 提到的十二块石头。──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21】「对以色列人说:“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他们的父亲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 【书四21~24】补充5~7节。――《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的子孙……就告诉他们: 在尚未具备系统教育体系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因此,家庭是传承信仰的所在。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四22】「你们就告诉他们说:‘以色列人曾走干地过这约但河,」 【书四22~23】前面的说明(6~7节)强调的是约柜,但这里的解释则用以色列人所过的干地为重心。水断绝了,才能取得这些石头,百姓经历到走过干的河床。第23节特别将过约但河与过红海相连。虽然在出埃及的记录中,并没有用到干了这动词,但是喇合在提到过红海的事时,却曾用到(二10)。这里的位格有所改变。在讲到过约但河时,是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这应当是指所有刚过约但河的以色列人。讲到过红海时,则是用普通的第一人称代名词,我们,这是指约书亚和他那一代曾经历过那件事的人。这一位格的改变,与约书亚记五6所提旷野四十年的飘流相符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 4:22
强调以色列人曾走过的是「干地」的约但河,水断绝了,才能取得这些石头。 4:23 特别将过约但河与过红海相连。虽然在出埃及的记录中,并没有用到「干」这动词,但是喇合在提到过红海的事时却曾用到( 书 2:10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23】「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在你们前面使约但河的水干了,等着你们过来,就如耶和华你们的 神从前在我们前面使红海干了,等着我们过来一样,」 ◎ 4:23
的人称有所改变,在讲到过约但河时是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指所有刚过约但河的以色列人。但在讲到过红海时,则是用普通的第一人称代名词「我们」,指约书亚和他那一代曾经历过那件事的人。──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四24】「要使地上万民都知道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们永远敬畏耶和华你们的 神。’”」 约书亚指出这些事的两重目的:第一,是要让地上(迦南地)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惟有神才是真神。耶和华的手是大有能力的。在神责罚反叛者的经文中,这个词经常出现(如:出九3,十六3;民十一23;申二15;书二十三31)。第二个目的,则是接续耶和华的手一词而来。这里又用到第二人称复数你们,指所有听约书亚讲话的以色列人。这个神迹的成就,是要以色列人一生敬畏神,敬畏神便是要全心全意效忠祂。这个神迹和其纪念,以及约书亚的高举,都以此为目的。神迹要百姓注意,必须效忠于神、祂的圣约,以及祂所指定的领袖。221福音书记载拿撒勒人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时,同样也有两重目的:使听见的人能够相信,而信心便能使他们完全委身于基督(约二十30~31)。──《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地上万民: 吉甲的纪念碑并不只是为以色列,乃是为全世界的人而立的。正如以色列百姓在渡过约但河之后立碑以示纪念一样,古往今来的所有圣徒,也都籍着圣餐仪式纪念耶稣基督使我们从死亡进入永恒生命所作的一切(太26:26,27)。 耶和华的手: 希伯来人常用“手”象征神的权能,比如“大能的手”(出3:19)、“你手”(出15:17)、“父手”(约10:29)等。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立在吉甲的十二块石头,其目的是:见证并记念神的大能 4:6~7,21~22见证并记念耶和华是创始成终的神 4:23透过以色列人的经历,使全世界的人都认识耶和华是真神 4:24──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思想问题(第4章)】 1 每支派都要从河中取一块石头放在吉甲,纪念神在过约但河的事上施行的神迹,并向下一代传扬。你对神的思典当怎样永志不忘? 2 约柜停在约但河中直至百姓全部过了河、上了岸(9),这有什么含意?给你什么属灵的功课? 3 14节回应3:7的应许。试从百姓过约但河这事看约书亚如何被神重用,使百姓都敬畏他。 4 百姓在过约但河的事上不独经历了神的大能,更要将这信息向万国传扬(24)。作为神的儿女,你除了享用神的恩典外,还要尽上什么责任?参太28:19, 20。 5 若说过约但河的神迹是美好的安排及百姓日后取得迦南地的踏脚石,你同意么?参5:1。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