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十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其餘七支派分得之地(一)】 一、分地的原則:將所餘之地按地勢繪成七分後拈鬮(1~10節) 二、便雅憫支派按拈鬮所得的地業境界(11~20節) 三、便雅憫支派地業內的城邑共有二十六座(21~28節) 貳、逐節詳解 【書十八1】「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棚立在那裏;那地在他們面前被征服了。」 〔原文字義〕「示羅」安歇之地;「會幕(原文雙字)」聚會(首字);帳幕(次字);「制伏」支配,使受奴役。 〔文意註解〕「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示羅』位於示劍南方約18公里,伯特利北方約15公里;『會幕』又稱「神的殿」(撒上三3),是敬拜神的地方;『制伏』就是征服的意思。 〔話中之光〕(一)「會幕」是神與人會面的地方,是人敬拜神之處。「示羅」是迦南地的中心地點,爭戰得地之後最重要的行動,就是在示羅設立會幕。屬靈爭戰的中心目標,就是在地上建造教會,將團體的基督完滿地彰顯出來。 【書十八2】「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中還留下七個族派、沒有分得產業。」 〔原文字義〕「其餘」剩下,留下;「分給」分配,指定分享。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其餘的七個支派』指便雅憫(11節)、西緬(書十九1)、西布倫(書十九10)、以薩迦(書十九17)、亞設(書十九24)、拿弗他利(書十九32)、但(書十九40)等支派。 【書十八3】「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 〔呂振中譯〕「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永恆主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懈怠怠不進去取得它、要到幾時呢?」 〔原文字義〕「耽延」放鬆,閒懶;「得」佔有,剝奪。 〔文意註解〕「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耽延不去得』指他們安於現狀,不肯遵照神的命令去驅逐其餘地區的原住民,擴展領土,其原因可能如下:(1)過去所得的戰利品足夠供他們眼前的安逸生活;(2)他們過慣了游牧生活,不願過定居下來的農耕生活;(3)他們缺乏遠見,又疲於征戰,因此不再願意去開疆拓土。 〔話中之光〕(一)「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約書亞表徵基督。現今主也常常責備我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許多時候,我們等候神是應當的;但是許多時候,我們的等候只是一個藉口,不肯付諸行動。但願聖徒在等候神之時,也能聽見主在裡面催促的聲音,起來與神同工吧! (二)人的惰性,使他容易苟且偷安,不知進取。因此,貪戀溫暖安全的雛鷹,需要「鷹攪動巢窩」(申三十二11),才肯展翅飛騰。有時,神藉著環境的改變,患難逼迫臨到,為的使祂的子民起飛。有時,聖靈感動屬靈的領袖,像在埃及地的摩西,像在約但河西的約書亞,激動百姓的心,叫人知道不要坐而不動,要起來前去得地,進展到新的境界。 【書十八4】「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按著各支派應得的地業寫明(或作“畫圖”),就回到我這裡來。」 〔呂振中譯〕「你們每族派要自備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要起身,走遍那地,按着各族派應得的產業繪畫下來,然後回到我這裏來。」 〔原文字義〕「選舉」給予,提供;「打發」送走;「寫明」書寫,記錄,畫圖。 〔文意註解〕「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三個人』很可能是指其餘七個支派(參2節),故總共21人。 「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按著各支派應得的地業寫明,就回到我這裡來」:『走遍那地』指神所命定的迦南地四境(參民三十四1~12)。 【書十八5】「他們要將地分作七份。猶大仍在南方,住在他的境內;約瑟家仍在北方,住在他的境內。」 〔呂振中譯〕「他們要將地分做七分,猶大仍然在南方住他的境界;約瑟家仍然在北方住他的境界。」 〔原文字義〕「猶大」讚美的;「約瑟」耶和華已增添。 〔文意註解〕「他們要將地分作七份」:『分作七份』預備分配給其餘七個支派(參2節)。 「猶大仍在南方,住在他的境內;約瑟家仍在北方,住在他的境內」:『猶大仍在南方』他們的境界詳載於書十五1~12;『約瑟家仍在北方』以法蓮支派分得地業的境界詳載於書十六5~9,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河西的境界詳載於書十七7~10。 【書十八6】「你們要將地分作七份,寫明了拿到我這裡來。我要在耶和華我們神面前為你們拈鬮。」 〔呂振中譯〕「你們要將地繪畫成七分,把圖拿到我這裏來;我要在這裏、永恆主我們的神面前、給你們拈鬮。」 〔原文字義〕「寫明」書寫,記錄,畫圖;「拈鬮(原文雙字)」投,擲(首字);鬮,小卵石(次字)。 〔文意註解〕「你們要將地分作七份,寫明了拿到我這裡來」:由21人共同按照土地的利用價值,而不是土地的面積,平均分成七份,作出書面的評估和建議。 「我要在耶和華我們神面前為你們拈鬮」:即指由神決定各支派的所在位置,至於確實的地界可能在拈鬮之後稍作調整。 【書十八7】「利未人在你們中間沒有份,因為供耶和華祭司的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迦得支派、流便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已經在約但河東得了地業,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所給他們的。”」 〔呂振中譯〕「利未人在你們中間沒有業分,因為供永恆主的祭司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迦得和如便、及瑪拿西半個族派、已經在約但河東邊得了產業,就是永恆主的僕人摩西所給他們的。』」 〔原文字義〕「祭司的職任」盡祭司的職分;「迦得」軍隊;「流便」看哪一個兒子;「瑪拿西」導致遺忘;「約但」下降。 〔文意註解〕「利未人在你們中間沒有份,因為供耶和華祭司的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祭司的職任,就是他們的產業』意指事奉神並從神領受生活的供應。 「迦得支派、流便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已經在約但河東得了地業,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所給他們的」:請參閱民三十二28~42。 【書十八8】「劃地勢的人起身去的時候,約書亞囑咐他們說:“你們去走遍那地,劃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 〔呂振中譯〕「那些人就起身而去;當時約書亞吩咐那些去繪畫地勢的人說:『你們去走遍那地,繪畫地勢,然後回到我這裏來;我要在示羅這裏、永恆主面前、給你們抓鬮。』」 〔原文字義〕「劃」書寫,繪製;「地勢」土地;「起身」起來,起立;「劃明」(原文與「劃」同字)。 〔文意註解〕「劃地勢的人起身去的時候,約書亞囑咐他們說:你們去走遍那地」:『劃地勢的人』就是每支派所選舉的三個人(參4節)。 「劃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裡來,我要在示羅這裡,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劃明地勢』指劃一地圖,註明城、鄉、山、谷等位置,以及土地的肥沃或貧瘠,做為參考資料。 〔話中之光〕(一)「走遍那地,劃明地勢。」神所賞賜給我們的屬靈產業實在豐富浩瀚,需要我們窮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去「走遍」與「劃明」,諸如:有形的聖經,無形的聖靈,以及包羅萬有的基督,都需要我們下工夫去實際經歷和了解的。 【書十八9】「他們就去了,走遍那地,按著城邑分作七份,寫在冊子上,回到示羅營中見約書亞。」 〔呂振中譯〕「那些人就去,遍行那地,繪畫地勢,在冊子上按城市畫為七分,然後回到示羅營中來見約書亞。」 〔原文字義〕「走遍」經過,穿越;「冊子」書冊,文件。 〔文意註解〕「他們就去了,走遍那地,按著城邑分作七份,寫在冊子上,回到示羅營中見約書亞」:『冊子』當時尚無紙張,是寫在「羊皮卷」上。 【書十八10】「約書亞就在示羅耶和華面前,為他們拈鬮。約書亞在那裡按著以色列人的支派,將地分給他們。」 〔呂振中譯〕「約書亞就在示羅永恆主面前給他們抓鬮;約書亞在那裏照分配辦法將地分給以色列人。」 〔原文字義〕「以色列」神勝過。 〔文意註解〕「約書亞就在示羅耶和華面前,為他們拈鬮。約書亞在那裡按著以色列人的支派,將地分給他們」:本節敘述約書亞的兩個任務:(1)在神面前拈鬮得出神的旨意;(2)分地給七個支派取得眾民的共識。 【書十八11】「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 〔呂振中譯〕「便雅憫人支派的鬮按家族拈上了;他們拈鬮所得的地、其境界是出於猶大子孫與約瑟子孫之間。」 〔原文字義〕「便雅憫」右手之子。 〔文意註解〕「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便雅憫』雅各的小兒子,與約瑟同母拉結所生的弟弟(參創三十五24);『在猶大、約瑟子孫中間』即指猶大地的北方,以法蓮地的南方。 【書十八12】「他們的北界是從約但河起,往上貼近耶利哥的北邊,又往西通過山地,直到伯亞文的曠野。」 〔呂振中譯〕「他們的境界、北邊是從約但河起,那界線上到耶利哥阪坡北面,又往西上去,通過山地,其終點是伯亞文曠野。」 〔原文字義〕「貼近」(原文無此字);「伯亞文」虛華之家,罪孽之家。 〔文意註解〕「他們的北界是從約但河起,往上貼近耶利哥的北邊,又往西通過山地,直到伯亞文的曠野」:『從約但河起』指從約但河入死海口往北約距15公里處,即為以法蓮地和便雅憫地的交界點;『耶利哥』位於約但河西方約10公里,耶路撒冷東北方約23公里,伯特利東方約21公里;『山地』指迦南地中部的以法蓮山地;『伯亞文的曠野』其確實地點不詳,應是伯特利東北方的一個曠野。 【書十八13】「從那裡往南接連到路斯,貼近路斯(路斯就是伯特利),又下到亞他綠亞達,靠近下伯和崙南邊的山。」 〔呂振中譯〕「界線從那裏往南過路斯,到路斯阪坡(路斯就是伯特利),又下亞他綠亞達,靠近下伯和崙南邊的山;」 〔原文字義〕「接連」經過,穿越;「路斯」杏樹;「伯特利」神的家;「亞他綠亞達」榮耀之冠;「下伯和侖(原文雙字)」較低的(首字);空虛之家(次字)。 〔文意註解〕「從那裡往南接連到路斯,貼近路斯(路斯就是伯特利)」:『路斯』是伯特利的原來名字,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6公里,示羅西南方約15公里。 「又下到亞他綠亞達,靠近下伯和侖南邊的山」:『亞他綠亞達』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2公里,伯特利南方約4公里;『下伯和崙』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20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約15公里,海拔約400公尺 【書十八14】「從那裡往西,又轉向南,從伯和崙南對面的山,直達到猶大人的城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這是西界。」 〔呂振中譯〕「從界線又延長,繞西邊往南,從伯和崙南邊東面的山走,其終點是猶大子孫的城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這是西邊的界。」 〔原文字義〕「轉向」轉動,旋轉;「對面」面,臉;「基列巴力」巴力(偶像假神)的城;「基列耶琳」森林之城。 〔文意註解〕「從那裡往西,又轉向南,從伯和崙南對面的山」:『伯和崙南』指下伯和崙(參13節)的南邊。 「直達到猶大人的城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這是西界」:『基列巴力』是基列耶琳的另一名稱,位於耶路撒冷西方約15公里,基遍西南方約9公里。 【書十八15】「南界,是從基列耶琳的盡邊起,往西達到尼弗多亞的水源。」 〔呂振中譯〕「南邊的界是從基列耶琳的儘邊起,界線又向死海而出,出到尼弗多亞的水源;」 〔原文字義〕「盡邊」末端,盡頭;「尼弗多亞」開口;「水源(原文雙字)」水,眾水(首字);泉水(次字)。 〔文意註解〕「南界,是從基列耶琳的盡邊起,往西達到尼弗多亞的水源」:『基列耶琳』又名「基列巴力」(參14節);『尼弗多亞』位於耶路撒冷西方西約4公里,基遍南方約6公里的一個水泉。 【書十八16】「又下到欣嫩子谷對面山的盡邊,就是利乏音谷北邊的山。又下到欣嫩谷,貼近耶布斯的南邊,又下到隱羅結。」 〔呂振中譯〕「又下到欣嫩子平谷東面之山的儘邊,就是利乏音山谷北邊的山;又下欣嫩平谷、到耶布斯人的阪坡南邊,再下隱羅結;」 〔原文字義〕「欣嫩」悲嘆;「子」兒子;「盡邊」末端,盡頭;「利乏音」巨人;「耶布斯」被踐踏,打穀場;「隱羅結」票洗者的泉源。 〔文意註解〕「又下到欣嫩子谷對面山的盡邊,就是利乏音谷北邊的山」:『欣嫩子谷』耶路撒冷西南側長約兩公里的山谷;『利乏音谷』始於耶路撒冷西南方約5公里,向西南延伸到伯利恆的西北方約4公里處的一條廣闊山谷。 「又下到欣嫩谷,貼近耶布斯的南邊,又下到隱羅結」:『欣嫩谷』即「欣嫩子谷」;『耶布斯』耶路撒冷的古城區,南北長約460公尺,東西寬約160公尺;『隱羅結』位於耶路撒冷東南角,欣嫩子谷和汲淪溪的匯合處。 【書十八17】「又往北通到隱示麥,達到亞都冥坡對面的基利綠。又下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呂振中譯〕「又折往北,出隱示麥,出到亞都冥坡對面的基利綠,又下如便兒子波罕的石頭;」 〔原文字義〕「隱示麥」太陽之泉;「亞都冥」紅潤的人,安靜的人;「基利綠」圓圈;「波罕」拇指。 〔文意註解〕「又往北通到隱示麥,達到亞都冥坡對面的基利綠」:『隱示麥』位於耶路撒冷東方約3公里,橄欖山麓的一條小溪;『基利綠』是一個地標,而非一個城鎮,其確實地點不詳。 「又下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波罕的磐石』是猶大支派與便雅憫支派的交界石(參書十五6)。 【書十八18】「又接連到亞拉巴對面,往北下到亞拉巴。」 〔呂振中譯〕「又過到亞拉巴的阪坡北邊,而下亞拉巴;」 〔原文字義〕「接連」經過,穿越;「亞拉巴」沙漠曠野,乾草原。 〔文意註解〕「又接連到亞拉巴對面,往北下到亞拉巴」:『亞拉巴』指約但河流域從北邊的加利利海到死海南端以迄阿卡巴灣的河谷地帶,全長約460公里。 【書十八19】「又接連到伯曷拉的北邊,直通到鹽海的北汊,就是約但河的南頭,這是南界。」 〔呂振中譯〕「那界線過到伯曷拉阪坡北邊;界線終點是鹽海的北汊、約但河的儘南邊:這就是南界。」 〔原文字義〕「伯曷拉」鷓鴣的房屋,鷓鴣之地;「汊」舌頭,海灣。 〔文意註解〕「又接連到伯曷拉的北邊,直通到鹽海的北汊,就是約但河的南頭,這是南界」:『伯曷拉』位於耶路撒冷東方約26公里,耶利哥東南方約10公里;『鹽海』即死海;『北汊』即指死海的北端,約但河流入死海的河口。 【書十八20】「東界,是約但河。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照他們四圍的交界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在東邊、它的界是約但河:這是便雅憫人按家族所得的產業,照它四圍的界記下來的。」 〔原文字義〕「四圍」四方,周圍;「交界」邊界,界線。 〔文意註解〕「東界,是約但河。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照他們四圍的交界所得的地業」:『約但河』是便雅憫、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拿弗他利等支派的東界。 【書十八21】「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城邑,就是耶利哥、伯曷拉、伊麥基悉、」 〔呂振中譯〕「便雅憫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城是耶利哥、伯曷拉、伊麥基悉、」 〔原文字義〕「耶利哥」它的月亮;「伯曷拉」鷓鴣的房屋,鷓鴣之地;「伊麥基悉(原文雙字)」剪下(首字);山谷,低地(次字)。 〔文意註解〕「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城邑,就是耶利哥、伯曷拉、伊麥基悉」:『耶利哥』位於約但河西方約10公里,耶路撒冷東北方約23公里,伯特利東方約21公里;『伯曷拉』位於耶利哥東南方約10公里,耶路撒冷東方約26公里;『伊麥基悉』位於耶利哥和死海之間,確實地點不詳。 【書十八22】「伯亞拉巴、洗瑪臉、伯特利、」 〔呂振中譯〕「伯亞拉巴、洗瑪臉、伯特利、」 〔原文字義〕「伯亞拉巴」沙漠谷地的房屋,凹地之處;「洗瑪臉」雙倍羊毛;「伯特利」神的家。 〔文意註解〕「伯亞拉巴、洗瑪臉、伯特利」:『伯亞拉巴』位於耶利哥東南方約6公里,耶路撒冷東方約26公里;『洗瑪臉』位於伯特利東北方約4公里,示羅南方約12公里;『伯特利』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6公里,示羅西南方約15公里。 【書十八23】「亞文、巴拉、俄弗拉、」 〔呂振中譯〕「亞文、巴拉、俄弗拉、」 〔原文字義〕「亞文」毀滅;「巴拉」母牛鎮;「俄弗拉」幼鹿。 〔文意註解〕「亞文、巴拉、俄弗拉」:『亞文』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5公里,伯特利東方約4公里;『巴拉』不同於書十五9的「巴拉」,也不同於書十五29的「巴拉」,位於耶路撒冷的東北方約9公里,基遍東方約12公里;『俄弗拉』位於耶路撒冷的北方約21公里,伯特利東北方約7公里,一條小溪的發源地。 【書十八24】「基法阿摩尼、俄弗尼、迦巴,共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基法阿摩尼、俄弗尼、迦巴:十二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 〔原文字義〕「基法阿摩尼」亞摩利(山中居民)人的村莊;「俄弗尼」發霉;「迦巴」山。 〔文意註解〕「基法阿摩尼、俄弗尼、迦巴,共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基法阿摩尼』位於伯特利北方約5公里,示羅南方約10公里;『俄弗尼』位於伯特利北北西方約7公里,示羅西南方約14公里;『迦巴』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9公里,伯特利南方約8公里。 【書十八25】「又有基遍、拉瑪、比錄、」 〔呂振中譯〕「基遍、拉瑪、比錄、」 〔原文字義〕「基遍」丘陵城市;「拉瑪」小山丘;「比錄」水井。 〔文意註解〕「又有基遍、拉瑪、比錄」:『基遍』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9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約10公里;『拉瑪』不同於書十7的「拉瑪」,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9公里,基遍東方約4公里;『比錄』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8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約12公里。 【書十八26】「米斯巴、基非拉、摩撒、」 〔呂振中譯〕「米斯巴、基非拉、摩撒、」 〔原文字義〕「米斯巴」守望台;「基非拉」雌獅;「摩撒」泉源。 〔文意註解〕「米斯巴、基非拉、摩撒」:『米斯巴』不同於書十一3的「米斯巴蒂」和書十五38的「米斯巴」,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2公里,伯特利南方約6公里;『基非拉』位於耶路撒冷西北西方約14公里,基遍西南方約8公里;『摩撒』位於耶路撒冷西北西方約6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約15公里。 【書十八27】「利堅、伊利毘勒、他拉拉、」 〔呂振中譯〕「利堅、伊利毘勒、他拉拉、」 〔原文字義〕「利堅」雜色;「伊利毗勒」神將醫治;「他拉拉」卷軸。 〔文意註解〕「利堅、伊利毗勒、他拉拉」:『利堅』確實地點不詳,應在便雅憫地業的西部地區;『伊利毘勒』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0公里,伯特利南方約8公里;『他拉拉』位於耶路撒冷古城北方約8公里,基比亞北方約2公里。 【書十八28】「洗拉、以利弗、耶布斯(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洗拉、以利弗、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十四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這是便雅憫人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原文字義〕「洗拉」肋骨;「以利弗」無數的;「耶路撒冷」平安的訓誨;「基比亞」小山;「基列」多岩之地。 〔文意註解〕「洗拉、以利弗、耶布斯(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共十四座城。這是便雅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洗拉』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4公里,基比亞西南方約5公里;『以利弗』確實地點不詳,應在耶路撒冷北方,便雅憫地業的西部地區;『基比亞』不同於書十五57的「基比亞」,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5公里,伯特利南方約11公里;『基列』不同於約但河東的基列(參書十三25,31),確實地點不詳,應在便雅憫地業之內。 叁、靈訓要義 【分配地業(六)】 一、餘地按地勢繪成七分後拈鬮(1~10節): 1.「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2節):尚於七支派未分配地業。 2.「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走遍那地,按著各支派應得的地業…劃明地勢」(4,8節):派代表實地觀測並繪製地圖。 3.「將地分作七份,…我要在耶和華我們神面前為你們拈鬮」(6節):分作七份拈鬮分配地業。 二、便雅憫支派按拈鬮所得的地業境界(11~20節): 1.「便雅憫支派,…他們的北界是從約但河起,往上貼近耶利哥的北邊,又往西通過山地,直到伯亞文的曠野」(11~12節):北界。 2.「從伯和崙南對面的山,直達到猶大人的城基列巴力,這是西界」(13~14節):西界。 3.「南界,是從基列耶琳的盡邊起,…貼近耶布斯的南邊,…直通到鹽海的北汊,就是約但河的南頭,這是南界」(15~19節):南界。 4.「東界,是約但河」(20節):東界。 三、便雅憫支派地業內的城邑共有二十六座(21~28節): 1.「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城邑,就是耶利哥,…共十二座城」(21~24節)。 2.「又有基遍,…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基比亞,基列:十四座城」(25~28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約書亞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約書亞記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