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攻取艾城】 一、神勉勵約書亞並給他授策(1~2節) 二、約書亞下達攻城指示(3~8節) 三、約書亞安排好開戰前的準備(9~13節) 四、艾城的人大意中計(14~17節) 五、以色列伏兵奪城後夾擊並殲滅敵人(18~29節) 六、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宣讀律法上的話(30~35節) 貳、逐節詳解 【書八1】「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你起來,率領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經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裡。」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約書亞說:『不要懼怕,不要驚慌;你要率領所有能爭戰的人,起來、上艾城去;看吧,我已把艾王、和他的人民、城市、土地、都交在你手裏了。」 〔原文字義〕「驚惶」被打破,被驚嚇;「艾」荒場。 〔文意註解〕「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懼怕…驚惶』一則害怕以色列軍心渙散(參書七8),二則恐怕迦南七族的人聯軍來犯(參書七9)。 「你起來,率領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經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裡」:『起來』這是神第三次告訴約書亞起來,前兩次(參書七10,13)是要他停止哀傷、對付敗因,這一次是要他積極進取;『一切兵丁』神似乎有意藉此戰恢復全軍士氣;『交在你手裡』指得勝的保證。 〔話中之光〕(一)百姓從他們中間除掉了「當滅的物」(書七12),神就負責除掉他們的「懼怕、驚惶」。除罪只是恢復的開始,得勝才是徹底的恢復。人與神的關係恢復了正常,神就可以繼續作我們的元帥;神所允許臨到我們身上的每一次失敗,祂都會用更大的得勝來恢復我們。 (二)探子向約書亞建議「眾民不必都上去」(書七3),但神卻指示他「率領一切兵丁上艾城去」。人把攻打艾城看作一項工作,只需要完成任務就行了;但神卻把攻打艾城看作一次恢復,以色列人既在「當滅的物」上同受連累(書七1),就當在得勝中同得恢復,這就是團體的見證。因此,人少未必能表明信心,第一次攻打艾城就是出於肉體的自信和熱心;人多也未必會倚靠勢力,第二次攻打艾城就是與神同工、靠神得勝。 (三)亞干事件處理完畢後,約書亞便準備再攻艾城。這次一定要獲勝。他從這事學到功課,那也是我們應當注意的:(1)在神顯明你所犯之罪的時候,要認罪(參書七19~21);(2)失敗時,要重新注目於神,對付問題,勇往直前(參書七22~25;八1)。神叫人在犯罪以後悔改,得祂赦免,好得到力量,重新開始。從失敗中學到的功課,會叫我們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局面時能較好地應付。因為神渴望潔淨我們、赦免我們、加力量給我們。除非我們自己放棄,才會失去這福分。 (四)在奔跑屬天的路程中,神兒女很難避免有失敗的經歷。我們不是說失敗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我們必須學會在失敗中尋求恢復得勝。最美就是不給失敗有發生的機會,但若是失敗出現了,千萬不要灰心喪志,總要記得神的呼召是「你當剛強壯膽。」這是約書亞所接受的呼召,也是我們所接受的呼召。所以從失敗中能學到功課,那麼在失敗的經歷中,我們還是可以因主而誇勝。我們來看看,以色列人在艾城的失敗中獲得了什麼長進。 【書八2】「你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當照樣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內所奪的財物和牲畜,你們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後設下伏兵。”」 〔呂振中譯〕「你怎樣處置耶利哥和耶利哥王,也要怎樣處置艾城和艾王;只是城內被掠之物和牲口、你們倒可以劫為己有;你要在城後邊設下伏兵。』」 〔原文字義〕「耶利哥」它的月亮;「掠物」搶奪,攫取;「伏兵」埋伏,潛伏。 〔文意註解〕「你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當照樣待艾城和艾城的王」:意指殺滅所有的人口(參書六21)。 「只是城內所奪的財物和牲畜,你們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從艾城開始,容許以色列人為自己保留戰利品。 「你要在城後設下伏兵」:這是戰術的指導。 〔話中之光〕(一)耶利哥是神在迦南地賜給百姓的第一個得勝,所以一切財物都必須當作初熟的果子獻給神(書六17)。艾城也是神賜下的得勝,但神卻允許百姓將艾城的「財物和牲畜」留作戰利品,作為恩典的供應。神的恩典總是夠我們用的,我們若多一點專心信靠、多一點耐心等候,就不會像亞干一樣偷竊神的物了。 (二)「在城後設下伏兵」,是神所指示的謀略。屬神的人誠實、但卻不傻,因為聖靈是使我們「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賽十一2),「從上頭來的智慧」(雅三17~18)必能使我們「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 (三)神親自指示了戰略的細節。約書亞本來應該在上一次攻城之前等待神這樣的指示。我們常常跑到神前面去,走在我們自己點燃的火把中(參賽五十11),還以為自己是在執行神的旨意。在人生的每一步,我們都應懇切求問:這是神的旨意嗎? 【書八3】「於是,約書亞和一切兵丁都起來,要上艾城去。約書亞選了三萬大能的勇士,夜間打發他們前往,」 〔呂振中譯〕「於是約書亞和所有能爭戰的人都起來、要上艾城去;約書亞選了有力氣英勇的人三萬名,趁夜打發他們。」 〔原文字義〕「大能」大能的,強壯的。 〔文意註解〕「於是,約書亞和一切兵丁都起來,要上艾城去」:『一切兵丁』遵照神的指示(參1節)。 「約書亞選了三萬大能的勇士,夜間打發他們前往」:『三萬』相較於上次的三千(參書七4),表示不輕敵;『夜間』是為躲避敵人的眼目。 【書八4】「吩咐他們說:“你們要在城後埋伏,不可離城太遠,都要各自準備。」 〔呂振中譯〕「吩咐他們說:『務要注意,要在城後邊埋伏攻城;不可離城太遠;總要各自準備。」 〔原文字義〕「太」極度地,非常地;「準備」準備,安排。 〔文意註解〕「吩咐他們說:你們要在城後埋伏,不可離城太遠,都要各自準備」:『在城後埋伏』即指在城西(參9節)設下埋伏;『各自準備』即指伺機攻城。 〔話中之光〕(一)在耶利哥賜下得勝的是神(書六2),百姓只需要「繞城、呼喊」(書 六3~5);在艾城賜下得勝的也是神(1節),但百姓卻需要「埋伏、誘敵」(4~8節)。神做工的原則永不改變,但方式卻非一成不變,祂總是用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訓練、造就我們:神使用紅海和東風來摧毀埃及軍隊(參出十四27~28),卻使用約書亞的刀去對付亞瑪力人(參出十七13);神使用「神跡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來見證福音(來二4),也借著「教會大遭逼迫」(徒八1)將福音傳開。因此,我們不能把人的教條套到神的身上,把無限的神想像成有限的人。無論是「繞城、呼喊」,還是「埋伏、誘敵」;無論是「一切兵丁」(1節),還是只留下「三百人」(士七7);只要是根據神的旨意,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的事奉。 【書八5】「我與我所帶領的眾民要向城前往。城裡的人像初次出來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在他們面前逃跑。」 〔呂振中譯〕「我呢、我和我跟從我的眾人、要向城前進。城裏的人像初次出來對我們接戰時,我們要在他們面前逃跑;」 〔原文字義〕「初次」第一的,先前的。 〔文意註解〕「我與我所帶領的眾民要向城前往」:『所帶領的眾民』指主力大軍。 「城裡的人像初次出來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在他們面前逃跑」:佯裝失敗潰退。 【書八6】「他們必出來追趕我們,直到我們引誘他們離開城,因為他們必說:‘這些人像初次在我們面前逃跑。’所以我們要在他們面前逃跑,」 〔呂振中譯〕「他們一定會出來追趕我們,直到我們引誘他們離開了城;因為他們一定會說:「這些人又要像初次在我們面前逃跑了。」所以我們要在他們面前逃跑;」 〔原文字義〕「追趕」(原文無此字);「引誘」拉掉,拔起。 〔文意註解〕「他們必出來追趕我們,直到我們引誘他們離開城」:『引誘他們離開城』目的是要導致城防空虛。 「因為他們必說,這些人像初次在我們面前逃跑。所以我們要在他們面前逃跑」:『像初次』前次的經驗,使敵人失去戒心。 【書八7】「你們就從埋伏的地方起來,奪取那城,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必把城交在你們手裡。」 〔呂振中譯〕「那時你們就可以從埋伏的地方起來,取得那城;永恆主你們的神就把城交在你們手裏了。」 〔原文字義〕「奪取」佔有,剝奪。 〔文意註解〕「你們就從埋伏的地方起來,奪取那城」:趁敵人的主力遠離城時,迅速攻進城裡。 「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必把城交在你們手裡」:神已保證萬無一失。 【書八8】「你們奪了城以後,就放火燒城,要照耶和華的話行。這是我吩咐你們的。”」 〔呂振中譯〕「你們奪取了城以後,要放火燒城,照永恆主的話行;注意吧,這是我吩咐你們的。』」 〔原文字義〕「奪了」掌握,支配。 〔文意註解〕「你們奪了城以後,就放火燒城,要照耶和華的話行。這是我吩咐你們的」:『放火燒城』發出信號(參21節)。 〔話中之光〕(一)倚靠神,不等於人什麼都不做。約書亞與神同工,反而要更加殷勤做工,「夜間打發他們前往」(3節);既然知道「神必把城交在你們手裡」(7節),就更加不可懶散,而「要照耶和華的話行」(8節)。約書亞這次不再輕敵,即使對付一個小小的艾城,也要認認真真地照著「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五15)的安排去盡本分。 【書八9】「約書亞打發他們前往,他們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這夜約書亞卻在民中住宿。」 〔呂振中譯〕「約書亞打發了他們去,他們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間、就是在艾的西邊。那一夜,約書亞在人民中間過夜。」 〔原文字義〕「伯特利」神的家;「住宿」住宿,過夜。 〔文意註解〕「約書亞打發他們前往,他們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即指在城後埋伏(參4節)。 「這夜約書亞卻在民中住宿」:即指駐紮在主力部隊中間。 【書八10】「約書亞清早起來,點齊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長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呂振中譯〕「約書亞清早起來,點閱了眾人,他和以色列長老便在眾人前面上艾城去。」 〔原文字義〕「點齊」召集,指派。 〔文意註解〕「約書亞清早起來,點齊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長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點齊百姓』即指率領「一切兵丁」(參1,3節)出發。 【書八11】「眾民,就是他所帶領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來到城前,在艾城北邊安營。在約書亞和艾城中間有一山谷。」 〔呂振中譯〕「眾民、就是跟從他的戰士、都上去,向前進迫,直到城前,在艾城北邊紮營;在約書亞和艾城之間有個平谷。」 〔原文字義〕「安營」紮營。 〔文意註解〕「眾民,就是他所帶領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來到城前,在艾城北邊安營」:『向前直往』從東往西行軍;『城前』指城門前方。 「在約書亞和艾城中間有一山谷」:意指安營之處與城門之間是低谷。 【書八12】「他挑了約有五千人,使他們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 〔呂振中譯〕「他大約取了五千人,叫他們埋伏在伯特利與艾之間、是在城〔有古卷:艾城〕西邊,」 〔原文字義〕「挑了」取出,帶走。 〔文意註解〕「他挑了約有五千人,使他們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這是第二批伏兵,目的在阻擋從伯特利來的援軍。 【書八13】「於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軍和城西的伏兵。這夜約書亞進入山谷之中。」 〔呂振中譯〕「於是他們把眾人、就是城北的全營、和城西後陣兵、都布置好了。那一夜、約書亞走進了山谷中間。」 〔原文字義〕「安置」放置,設立。 〔文意註解〕「於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軍和城西的伏兵」:『安置』指派定任務。 「這夜約書亞進入山谷之中」:可能帶領少數親隨,擔任前哨,或為離眾禱告。 【書八14】「艾城的王看見這景況,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來,按所定的時候,出到亞拉巴前,要與以色列人交戰,王卻不知道在城後有伏兵。」 〔呂振中譯〕「艾王看見了,艾城的人清早就急忙起床出來,王和他所有的眾人都到下坡〔傳統:按所定的時候〕向亞拉巴前面進發,要對以色列人接戰;王卻不知道在城後有伏兵要攻擊他。」 〔原文字義〕「急忙」快速的,匆促的;「亞拉巴」沙漠曠野;「交戰(原文雙字)」遭遇,降臨(首字);戰役,戰爭(次字)。 〔文意註解〕「艾城的王看見這景況,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來」:『這景況』即指以色列的陣容,可能因此判斷他們是烏合之眾。 「按所定的時候,出到亞拉巴前,要與以色列人交戰,王卻不知道在城後有伏兵」:『按所定的時候』原文是「按所定的地點或時間」,故另譯「上次打敗以色列人的地點」(ESV、NASB英譯本);『出到亞拉巴前』按原文可譯作「出到面向亞拉巴的路」,即面向約但河谷,亦即面向東邊。 〔話中之光〕(一)約書亞的誘敵之計並非天衣無縫,他把軍隊部署在不利的地形,一方面可以誘敵追擊,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懷疑。但「艾城的王看見這景況」,卻毫不懷疑地「急忙起來」,輕率地離城追趕,甚至「撇了敞開的城門」(17節)。因為百姓若完全「照耶和華的話行」(8節),神就負責讓「艾城的王」只看見約書亞所要他看的「城北的全軍」(13節),卻看不見約書亞不讓他看的「城西的伏兵」(13節)。人若忠心順服神的權柄,神就按著應許施行大能,這就是與神同工。 【書八15】「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在他們面前裝敗,往那通曠野的路逃跑。」 〔呂振中譯〕「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在他們面前假裝戰敗,往那通曠野的路上逃跑。」 〔原文字義〕「裝敗」被擊打;「逃跑」奔逃,離開。 〔文意註解〕「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在他們面前裝敗,往那通曠野的路逃跑」:『通曠野的路』是迦南地的東西大道,沿著下坡向東通往約但河谷。 【書八16】「城內的眾民都被招聚,追趕他們。艾城人追趕的時候,就被引誘離開城。」 〔呂振中譯〕「城裏的眾人都應召來追趕他們;艾城人追趕約書亞時,就被引誘離開了城。」 〔原文字義〕「招聚」召喚,被聚集;「追趕」追逐,逼迫;「引誘離開城。」 」分開,拉斷。 〔文意註解〕「城內的眾民都被招聚,追趕他們。艾城人追趕的時候,就被引誘離開城」:『城內的眾民』即指留在城內的守軍;『被引誘離開城』即指與城分開,漸離漸遠。 〔話中之光〕(一)城裡的百姓可能被傳令官召集在一塊。以色列軍隊的突然逃跑似乎使他們大為吃驚,因為艾城的居民沒有料到這一點。艾城人自衛的勇氣至少要超過他們的鄰居耶利哥。他們敢於主動出擊。上一次的勝利使他們對這次的成功滿懷信心。但他們的熱心被誤用於敵擋神了。所有違抗神的人都是這樣。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在為誰發熱心?如果我站在錯誤的一邊,唯一理智的選擇就是投降。如果我站在神一邊,我就是在用自己的全副精力「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 【書八17】「艾城和伯特利城沒有一人不出來追趕以色列人的,撇了敞開的城門,去追趕以色列人。」 〔呂振中譯〕「艾城和伯特利城沒有剩下一個人不出來追趕以色列人的;他們都撇了敞開的城門、去追趕以色列人。」 〔原文字義〕「撇了」放棄,棄絕;「敞開」鬆開,解開。 〔文意註解〕「艾城和伯特利城沒有一人不出來追趕以色列人的,撇了敞開的城門,去追趕以色列人」:意指傾城而出,任令城門大開。 【書八18】「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你向艾城伸出手裡的短槍,因為我要將城交在你手裡。”約書亞就向城伸出手裡的短槍。」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約書亞說:『你伸出手裏的短槍指着艾城,因為我要將城交在你手裏』;約書亞就伸出手裏的短槍指着那城。」 〔原文字義〕「伸出」延長,伸展。 〔文意註解〕「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你向艾城伸出手裡的短槍,因為我要將城交在你手裡」:『伸出手裡的短槍』意指發出攻城的信號指令,短槍在此即指揮棒。 「約書亞就向城伸出手裡的短槍」:表示約書亞完全順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參書五14),一一遵照吩咐而行(參8節)。 【書八19】「他一伸手,伏兵就從埋伏的地方急忙起來,奪了城,跑進城去,放火焚燒。」 〔呂振中譯〕「他一伸手,伏兵就從埋伏地方急忙起來,跑進城去,攻取了城,連忙放火燒城。」 〔原文字義〕「急忙」匆促,快速。 〔文意註解〕「他一伸手,伏兵就從埋伏的地方急忙起來,奪了城,跑進城去,放火焚燒」:『放火焚燒』發出信號(參8節)。 【書八20】「艾城的人回頭一看,不料,城中煙氣沖天,他們就無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曠野逃跑的百姓,便轉身攻擊追趕他們的人。」 〔呂振中譯〕「艾城的人向後一看,哎呀,城中煙氣往天上冒,他們要向這兒向那兒逃跑、都無從着手;往曠野逃跑的眾人便轉身攻擊追趕他們的人。」 〔原文字義〕「回」轉動,轉向;「沖」上升,攀登;「力」力量,人手。 〔文意註解〕「艾城的人回頭一看,不料,城中煙氣沖天,他們就無力向左向右逃跑」:『無力向左向右逃跑』意指喪失鬥志,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 「那往曠野逃跑的百姓,便轉身攻擊追趕他們的人」:裝敗(參15節)的主力部隊轉身回頭攻擊艾城的追兵。 【書八21】「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奪了城,城中煙氣飛騰,就轉身回去,擊殺艾城的人。」 〔呂振中譯〕「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攻取了城,又見城中煙氣直往上冒,就轉回去、擊殺了艾城的人。」 〔原文字義〕「飛騰」上升,攀登;「轉身回去」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奪了城,城中煙氣飛騰,就轉身回去,擊殺艾城的人」:前節的『煙氣』對艾城的人來說是噩耗,而本節的『煙氣』對以色列人來說乃是喜訊。 【書八22】「伏兵也出城迎擊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間,前後都是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人擊殺他們,沒有留下一個,也沒有一個逃脫的。」 〔呂振中譯〕「攻取了城的人也出城迎擊艾城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間,這邊也有,那邊也有。於是以色列人擊殺了他們,連一個殘存的或逃脫的、都沒有給他留下。」 〔原文字義〕「迎擊」遭遇,降臨;「困在…中間」在…之間。 〔文意註解〕「伏兵也出城迎擊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間,前後都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兩面夾攻,艾城的人成了甕中之鱉,任以色列人予求與取。 「於是以色列人擊殺他們,沒有留下一個,也沒有一個逃脫的」:意指無一活口,全然殺滅。 【書八23】「生擒了艾城的王,將他解到約書亞那裡。」 〔呂振中譯〕「連艾王、他們也活活捉住,解到約書亞那裏。」 〔原文字義〕「生擒」活捉;「解到」帶來,呈獻。 〔文意註解〕「生擒了艾城的王,將他解到約書亞那裡」:『生擒』留他活命,交由約書亞親自處置。 【書八24】「以色列人在田間和曠野,殺盡所追趕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滅盡,以色列眾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殺了城中的人。」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殺盡了艾城所有的居民、於田間、於野外、就是他們追趕以色列人的地方;艾城人全都倒斃在刀劍之下、直到滅盡;以色列眾人就回艾城,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人。」 〔原文字義〕「滅盡」完成,結速。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在田間和曠野,殺盡所追趕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滅盡」:意指在戰場上殺死了艾城所有的士兵。 「以色列眾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殺了城中的人」:又在城中殺死了艾城所有的老幼婦孺,情況相當悽慘,都是因為他們敬拜偶像假神,惹動神的忌恨。 【書八25】「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呂振中譯〕「那一天倒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人,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原文字義〕「殺斃」(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艾城的全城人口是一萬二千人。 【書八26】「約書亞沒有收回手裡所伸出來的短槍,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 〔呂振中譯〕「約書亞總沒有收回伸出短槍的手,直到把艾城的所有的居民盡行殺滅歸神,纔把手收回來。」 〔原文字義〕「收回」返回,轉回;「殺滅」滅絕,完全地毀壞。 〔文意註解〕「約書亞沒有收回手裡所伸出來的短槍,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沒有收回…短槍』意指命令持續有效,直到完成任務。 【書八27】「惟獨城中的牲畜和財物,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約書亞的話。」 〔呂振中譯〕「只是城中的牲口和和被掠物、以色列人倒劫為己有,是照永恆主的話、就是他所吩咐約書亞的。」 〔原文字義〕「掠物」搶奪,攫取。 〔文意註解〕「惟獨城中的牲畜和財物,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約書亞的話」:請參閱2節(中段)註解。 【書八28】「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 〔呂振中譯〕「約書亞燒了艾〔即:廢堆〕城,使城永做廢堆山、一片荒涼、直到今日。」 〔原文字義〕「焚燒」燃燒,毀壞;「高堆」土堆。 〔文意註解〕「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意指艾城成為廢墟。 【書八29】「又將艾城王掛在樹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時候,約書亞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城門口,在屍首上堆成一大堆石頭,直存到今日。」 〔呂振中譯〕「又將艾王挂在示眾木上、直到晚上時候。日落時、約書亞吩咐,人就把屍體從示眾木上取下來,丟在城門口,又在屍體上立起一大堆石頭;那石頭到今日還在。」 〔原文字義〕「丟」扔,投擲。 〔文意註解〕「又將艾城王掛在樹上,直到晚上」:殺死後屍首懸掛示眾(參申二十一21~22)。 「日落的時候,約書亞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城門口,在屍首上堆成一大堆石頭,直存到今日」:屍首不留在樹上過夜,乃遵照摩西律例的規定(參申二十一23)。 【書八30】「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 〔呂振中譯〕「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永恆主以色列的神築了一座祭壇,」 〔原文字義〕「以巴路」石頭,禿山。 〔文意註解〕「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以巴路山』是陳明咒詛的山(參申十一29);『築一座壇』即築祭壇。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進入中央山地的第一件事,不是趁熱打鐵、擴大戰果,而是照著摩西的吩咐到以巴路山為神築壇(參申二十七4~6;十一29~30),重申聖約。因為耶利哥和艾城的經歷已經告訴他們:有了神,就必有得勝;沒有神,到手的得勝也不能長久。因此,應當讓神「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不可以看重神所賜的應許過於賜應許的神。 【書八31】「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 〔呂振中譯〕「照永恆主的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塊石頭築的一座祭壇;在這壇上眾人給永恆主獻上燔祭和平安祭。」 〔原文字義〕「動過」來回搖動,攪動。 〔文意註解〕「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沒有動過鐵器』即指不可切割、研磨和鑿劈,用意在保持渾然天成,避免人工的玷污(參出二十25);『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請參閱申二十七5。 「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指整個祭物須在祭壇上經過火燒,使馨香之氣上升,全部獻給神;『平安祭』表明獻祭者對神的感恩,虔敬與奉獻。 〔話中之光〕(一)「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壇。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壇的外貌一定是很不美觀,但神在出埃及記二十章25節中向以色列人說過這話,說出人與神中間並不需要人的手加添什麼,來維持神與人的正常交通,摩西也在河東地囑咐了他們(參申廿七5)。他們不因這個吩咐沒有寫在律法書上,就隨意更動,為了美觀而把築壇的石頭敲打。他們認定這是神的定意,就不管事情的大小,他們都無條件的遵行。 (二)燔祭是尋求神喜悅的祭,這祭也包括了赦罪的恩典。平安祭是為了感恩而獻上的祭,為享用了恩典而獻,也為了認識賜恩的主而獻。在表面上看來,這兩個祭好像都是人給神。既然是人給神,人大可以把人以為美的給神。但是兩城爭戰的經歷使以色列人明白了,他們在神面前是何等的不配,而神在他們這些不配的人身上卻是大大的施恩。認識了自己的不配而領受了大恩,他們就不敢隨己意而行。 【書八32】「約書亞在那裡,當著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 〔呂振中譯〕「約書亞在那裏、當着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律法抄本寫在石頭上。」 〔原文字義〕「寫」書寫;「抄寫」(原文與「寫」同字)。 〔文意註解〕「約書亞在那裡,當著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請參閱申二十七8。 【書八33】「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呂振中譯〕「以色列眾人和他們的長老、官吏、審判官、都站在櫃的這邊和那邊、當着那些抬永恆主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一半對着基利心山、一半對着以巴路山、照永恆主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先給以色列民祝福,」 〔原文字義〕「基利心」割除;「以巴路」石頭,禿山。 〔文意註解〕「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全民一致,抬約櫃的祭司在場作證。 「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請參閱申二十七12~13。 〔話中之光〕(一)這個動作,向眾人表明神的祝福是建基在律法的實行上,人照著律法行,祝福就要顯在人中間。在新約的日子,神兒女不再依據律法的字句行,但聽從主說的話還是蒙福的道路。 【書八34】「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咒詛的話,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 〔呂振中譯〕「然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與咒詛的話、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全都宣讀一遍。」 〔原文字義〕「宣讀」朗讀,宣告。 〔文意註解〕「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咒詛的話,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祝福咒詛的話』請參閱申二十七14~26;二十八1~68。 【書八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呂振中譯〕「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當着以色列全體大眾、和婦女小孩、以及在他們中間行走的寄居者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原文字義〕「話」言論,言語。 〔文意註解〕「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注意本節涵括了兩個一切:(1)「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沒有一句不宣讀的」;(2)「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 〔話中之光〕(一)約書亞不是祭司,照今天的看法,算不上專業傳道人;但我們看他的事奉,是多麼徹底,認真。他不像那些討人歡喜的人,只講天堂,不提地獄;只講說神的慈愛,全不提神的嚴厲,說最後人人都可以得救。約書亞將祝福和咒詛的話,全部宣讀。神忠心的僕人,如同保羅,凡「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徒二十27)。 (二)約書亞也傳播得普及所有的人。教導全會眾,就不應該有性別的不同,男丁和婦女都在內;包括所有以色列人和外人;包括成人和孩子,他不擔心咒詛和地獄的話,會嚇壞小孩子,使他們作惡夢,只是違背神的話,會使人進入不止息的痛苦,長在永不會醒轉的惡夢中。願我們都效法約書亞,將神全部的話,教導所有的人。 (三)婦女,兒童和喇合及其全家那樣的外族人都在那裡。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都要敬聽神的話語。獲得知識是基督徒成長的第一步。人處在無知中是不能與神和好的。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是愚昧的。所以神非常強調基督徒的教育。不能讓任何事物干擾來我們按神的要求教育孩子。儘管前往以巴路山的旅途是艱難的,古時以色列的兒童還是要與父母一起去。 叁、靈訓要義 【艾城的得勝】 一、得勝的因素(1~13節): 1.神的勉勵與授策(1~2節): (1)「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你起來,率領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經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裡」(1節):神的賜服事得勝的保證。 (2)「你怎樣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當照樣待艾城和艾城的王。…你要在城後設下伏兵」(2節):神授伏兵之計。 2.約書亞遵囑安排攻城準備(3~13節): (1)「於是,約書亞和一切兵丁都起來,要上艾城去。約書亞選了三萬大能的勇士,夜間打發他們前往。吩咐他們說:你們要在城後埋伏」(3~4節):夜間在城後埋伏三萬精兵。 (2)「與我所帶領的眾民要向城前往。…我們就在他們面前逃跑。他們必出來追趕我們,直到我們引誘他們離開城」(5~6節):本陣佯敗誘敵離開城。 (3)「你們就從埋伏的地方起來,奪取那城,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必把城交在你們手裡」(7節):伏兵趁機奪城。 (4)「你們奪了城以後,就放火燒城,要照耶和華的話行」(8節):放火燒城做記號。 (5)「約書亞清早起來,點齊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長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在艾城北邊安營」(10~11節):大軍白天在城前方安營。 (6)「他挑了約有五千人,使他們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間,就是在艾城的西邊」(12節):另派五千伏兵阻斷援軍和敗兵退路。 二、大獲全勝,殲敵焚城(14~29節): 1.「艾城的王看見這景況,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來,按所定的時候,出到亞拉巴前,要與以色列人交戰」(14節):敵軍出到城前方應戰。 2.「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在他們面前裝敗,往那通曠野的路逃跑。城內的眾民都被招聚,追趕他們」(15~16節):敵軍中計傾城而出追趕佯裝的敗軍。 3.「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你向艾城伸出手裡的短槍,…他一伸手,伏兵就從埋伏的地方急忙起來,奪了城,跑進城去,放火焚燒」(18~19節):暗號聯絡伏兵奪城並燒城。 4.「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奪了城,城中煙氣飛騰,就轉身回去,擊殺艾城的人。伏兵也出城迎擊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間,…沒有留下一個,也沒有一個逃脫的」(21~22節):兩面夾擊,敵軍盡殲。 5.「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惟獨城中的牲畜和財物,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25,27節):殺滅居民,奪取財物。 6.「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又將艾城王掛在樹上,直到晚上」(28~29節):徹底焚城,處死敵帥示眾。 三、以巴路山上宣讀律法上的話(30~35節): 1.「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30~31節):在以巴路山上築壇獻祭。 2.「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咒詛的話,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32,34節):抄寫律法在石頭上,將祝福咒詛的話宣讀一遍。 3.「以色列眾人,…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33節):眾人站在約櫃兩旁,祭司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約書亞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約書亞記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