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出埃及記第十六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天降嗎哪】

   一、以色列人在汛的曠野為缺食物發怨言(1~3)

   二、神應許黃昏必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4~12)

   三、晚上有鵪鶉飛來,早晨降嗎哪(13~15)

   四、收取嗎哪的規定(16~30)

   五、盛滿一罐嗎哪作為紀念(31~36)

 

貳、逐節詳解

 

【出十六1「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地以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汛的曠野、在以琳和西乃之間。

   〔原文字義〕「會眾」會眾,群落;「以琳」棕櫚;「起行」出發,離開,啟程;「到了」進來,來到,遭遇;「西乃」多刺的;「汛」刺,黏土。

   〔文意註解〕「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以色列全會眾』這是在摩西五經中首次提到這個詞,以色列人蒙神拯救出埃及,最主要的目的是為著事奉神(參三12;四23;七16),因此,他們必須聚集在一起,『全會眾』同工配搭,才能達成這個目的,而這個『全會眾』也就成了新約時代『教會』的模型;『從以琳起行』以琳雖好,有水、有綠蔭(參十五27),仍不能久留,必須啟程前行。

         「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以色列人是在正月十五日出埃及(參民三十三3),故此時剛滿一個月,其間,聖經記載他們安營的地點不多,可能在以琳休養生息的日子不短。

         「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西乃』位於西乃半島的南端,著名的西乃山就在該處;『汛的曠野』處於向南往西乃的半途上,是一片長滿荊棘的曠野,難於找到食物。

 

【出十六2「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原文字義〕「會眾」會眾,群落;「發怨言」發怨言,發牢騷,抱怨。

   〔文意註解〕「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在曠野』處身在這樣的環境中,缺乏維持生命的食物,四顧茫茫,難免令人感到絕望。

         「向摩西、亞倫發怨言」『發怨言』意指發洩不滿的情緒,是肉體的表現(腓二14)

   〔靈意註解〕「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以色列表信徒;曠野乃不毛之地,表世界不出產屬靈的糧食。

   〔話中之光〕()當人面臨困境,所想到的,並不是對方曾給過多少的幫助,而是將自己的困擾歸咎給對方。

          ()人所以會發怨言,是因為對現況不滿,表明他還沒有學會順服,也還未作出得救的工夫。

          ()主在世時,常常受到別人不合理的待遇,但祂卻甘心忍受;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的人,也應接受別人不合理的待遇,而不發怨言。

         ()一個不向後看,只向上、向前看的人,永遠不會發怨言;一個不發怨言的人,是一個對神最有信心的人。

 

【出十六3「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在埃及地早死在永恆主手裡;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餅吃到飽飽地,你們竟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體大眾都餓死阿!』

   〔原文字義〕「巴不得(原文雙字)」誰,無論何人(首字);給,放,置(次字);「死」死,殺死;「飽足」飽足,充裕,豐富;「領出來」將人帶出,使出來,使前去;「餓」飢荒,飢餓。

   〔文意註解〕「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意指寧願違背神的旨意,讓神將自己處死在埃及地,也不願跟從你們的帶領來到這裡;本句含有後悔跟從你們出埃及地的意思。

         「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意指當時雖然在埃及地作奴工辛苦,但仍可享受豐盛的肉食;本句也顯示人們很容易忘卻已往悲慘的生活,而把眼前的缺乏無限放大。

         「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意指你們將我們帶到這曠野地,簡直居心不良,為要叫我們全都餓死在這裡。本句含意是與其死在曠野這裡,不如早死在埃及地;與其餓死,不如撐死;與其自由而死,不如在迫害中死。這種人生觀,完全基於肉身物質的滿足,而無視於精神心靈的需求。

   〔靈意註解〕「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意指生活安定(),物質的享受(肉鍋),十分充裕(飽足)

         「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表徵信徒在世奔跑天路,若不吃屬靈的糧食便會餓死。

   〔話中之光〕()曠野的生活比埃及辛苦;信徒就肉身的享受而言,投身教會生活大體上比致力於世界生活較為窮困,但心靈上卻更能想受神的供應。

         ()「人活凓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

         ()以色列人擔心,因為他們沒有信心。環境改變,信心就改變,環境困難,信心就軟弱。以色列人在曠野,神藉凓各樣的缺乏來考驗他們;看他們是否有信心倚靠神,神每次都供應他們所需的,以至他們一無所缺。

         ()真正的信心,不在乎環境的改變,物質的豐富或缺乏,順境或逆境,富足或貧窮,健康或疾病;都堅心信靠神。

 

【出十六4「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摩西說『看吧,我要從天上將食物降給你們;人民可以出去,每天撿每天的分兒,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行我的法度。

   〔原文字義〕「糧食」麵包,食物;「降給」降雨,降落;「收」拾取,收集;「分」言語,事情,事件;「試驗」試驗,測驗;「遵」行;「法度」律法,指示,教誨。

   〔文意註解〕「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從天降給』與『從地長出』相對,前者重在滿足精神心靈的需求,後者重在滿足肉身物質的需求;

         「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出去』指出到營外野地,即使是從天降給,仍須付出勞力的代價;『每天收每天的分』這是為著要試驗以色列人是否遵守神的規定(參閱下一句),本句表示信靠神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乃是一天過一天的信靠。

         「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法度』指律法條規;本句表示順服神的誡命並不是單獨一次的順服而已,乃是一次過一次全部條規的順服。

   〔靈意註解〕「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表徵信徒的靈糧乃是屬天的。

         「每天收每天的分」:表徵信徒必須每天領受靈糧。

         「我的法度」:表徵神的話。

   〔話中之光〕()世人為吃餅得飽而勞力,但主耶穌勸人要為永生的食物勞力(參約六26~27)

         ()以色列人因吃喝而得罪神(3)。我們是何等容易因衣食而離棄神。但如果我們回頭倚靠神,祂的供應又是何等豐富和滿足!

         ()聖經明言,我們的生命糧即耶穌基督;非以耶穌為靈糧,決不能供給我們靈裡的需要。

         ()神吩咐他們,當天收當天的分,不是多日收一次。所以百姓必須天天拾嗎哪,不可一日停止。恐怕他們備足數日所需,就可以不用天天拾取,以致閑懶下來。

         ()今日的信徒也不可懶惰,終日無所事事,成了社會的渣滓。或服務社會,或服務教會,都要盡人的本分,天天做事。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

 

【出十六5「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呂振中譯〕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豫備好了,就會比天天所撿的多一倍。』

   〔原文字義〕「預備好」堅定,牢固;「多一倍」雙倍,複本。

   〔文意註解〕「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第六天』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22~2326);『預備好了』意指把當天所收進來多餘的一天份量(參下一句),按照所指示的方法(23)預備妥當。

         「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意指收兩天的份量(29)

   〔話中之光〕()神指示他們,第七天是安息日,無論什麼工都不可做(申五14)。工作不做,飯照樣要吃,所以神特允百姓于預備日有雙倍的收入。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可二27),神既願意讓人身心休息,就多方體貼、憐憫人,于前一日為人預備好糧食,既可休息又不必挨餓。這是極大的恩典。

 

【出十六6「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呂振中譯〕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就知道是永恆主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原文字義〕「知道」由經驗中領悟,主觀的認識。

   〔文意註解〕「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他們向以色列眾人轉達神的吩咐。

         「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到了晚上』這是預言當天晚上將會有神奇的事發生(13);『知道』指經驗中的體認,而非僅道理上的知道。

   〔話中之光〕()我們對神若僅止於道理知識上的認識,仍無濟於事;必須是經歷上的認識,方能成為我們的幫助。

 

【出十六7「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祂所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

   〔呂振中譯〕早晨、你們要看見永恆主的榮耀,因為永恆主聽見了你們向他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阿?』

   〔原文字義〕「榮耀」榮耀,富足,尊貴,光輝;「怨言」怨言;「發怨言(原文雙同字)」發怨言,發牢騷,抱怨。

   〔文意註解〕「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早晨』這是預言次日早晨所將發生的事(13~14);『榮耀』指神藉由祂的作為而彰顯出來。

         「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祂所發的怨言了」以色列全會眾原是向摩西、亞倫發怨言(2),但神在這裡表示他們乃是向神發怨言。

         「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意指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不是他們(3),因為他們並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以色列人找錯對象了。

   〔話中之光〕()信徒向教會中服事他們的人發怨言,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向神發怨言,因為怨言乃是對神「小信」的表示。

         ()我們要小心,因為所發的怨言,神都「聽見」了。

 

【出十六8「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祂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

   〔呂振中譯〕摩西說『永恆主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吃飽,因為你們向永恆主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永恆主發的。』

   〔原文字義〕「晚上」日落,傍晚;「食物」食物,麵包;「得飽」飽足,滿足,滿意;「發(首字)」發怨言,發牢騷,抱怨;「怨言」怨言;「發(次字、末字)(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給你們肉』指鵪鶉的肉(13)

         「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食物』指嗎哪(1531)

         「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祂都聽見了」請參閱7節次句的註解。

         「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請參閱7節末句的註解。

   〔靈意註解〕「耶和華必給你們」:表徵神自己是靈糧的源頭。

         「肉吃食物得飽」:表徵主的肉是可吃的,主的血是可喝的(約六55)

   〔話中之光〕()連偉大的摩西竟然也說「我們算什麼」,我們一般基督徒和傳道人更不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

         ()教會中一切的怨言,表面上好像是向著人發的,其實是不滿意神,是向著神發的。

 

【出十六9「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就近耶和華面前,因為祂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

   〔呂振中譯〕摩西對亞倫說『你要對以色列人全會眾說『你們要走近前來到永恆主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

   〔原文字義〕「就近」靠近,接近,到達;「怨言」怨言。

   〔文意註解〕「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因為神指定亞倫代替摩西說話(參七1),不僅在法老面前如此,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也是如此(參四30)

         「你們就近耶和華面前,因為祂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就近耶和華面前』意指要以色列眾人存著來到神面前的態度,恭聽神的話;『祂已經聽見』表示以下的話乃是神對他們發怨言的回覆。

   〔話中之光〕()小心,我們信徒所說的一切話,包括好話和壞話,神都聽見了(參瑪三16)

         ()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十二36)

 

【出十六10「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呂振中譯〕亞倫對以色列人全會眾說話的時候,會眾面向著曠野,阿,永恆主的榮耀在雲中顯現呢。

   〔原文字義〕「觀看」轉向,轉視,回頭看;「不料」(原文無此字);「榮光」榮耀,富足,尊貴,光輝;「顯現」顯現,出現,使看見。

   〔文意註解〕「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意指正當亞倫向他們說話之時,以色列全會眾的目光被曠野突然發生的景象所吸引,而轉離亞倫向著曠野觀看。

         「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意指他們看見雲中出現神榮耀的光輝,耀眼刺目,是神親自臨在所發出的榮光。

 

【出十六1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呂振中譯〕永恆主告訴摩西說

   〔原文字義〕「曉諭」說話。

   〔文意註解〕「耶和華曉諭摩西說」表示下面12節神的話是向摩西個人說的,以色列全會眾可能僅看見雲中的榮光(10),甚至聽見神說話的聲音有如雷轟,卻聽不懂神說的是甚麼,所以才要摩西轉告他們(12)

 

【出十六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的怨言、我已經聽見了;你要告訴他們說『傍晚時分你們必吃肉;早晨你們必有食物吃飽,你們就知道我永恆主乃是你們的神。』

   〔原文字義〕「怨言」怨言;「黃昏」傍晚,日落;「肉」血肉之體;「得飽」飽足,滿足,滿意;「知道」認識。

   〔文意註解〕「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神親自說話印證摩西所說,神已聽見以色列會眾的怨言(8~9)

         「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黃昏的時候』即指尚有日落的餘暉,還能容許人們在帳棚外活動的時候;『吃肉』即指有鵪鶉的肉可吃(13節上)

         「早晨必有食物得飽」『早晨』指即將日出之際,亦能容許人們在帳棚外活動的時候;『食物』指可以烤焙的嗎哪(14~1531),供在曠野中取代麥類主食之用。

         「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意指在不可能得到豐富的肉類和食物的曠野環境中,仍有足夠的代用品可供飽食,正是神與他們同在的明證。

   〔話中之光〕()認識耶和華是我們的神,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真願意我們都追求在經歷上更多認識神。

         ()更多認識神,自然就會更多信靠神。

 

【出十六13「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

   〔呂振中譯〕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把營都遮滿了;早晨在營的四圍、滿有露水。

   〔原文字義〕「晚上」夜晚,傍晚,日落;「鵪鶉」鵜鶘;「飛來」上去,上升,攀登;「遮滿」遮蓋,淹沒,隱藏;「營」營地,營盤;「四圍」四圍,周圍;「露水」露水,夜露。

   〔文意註解〕「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鵪鶉』是一種候鳥,在南歐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移棲,中途經過西乃半島;『遮滿了營』表示鵪鶉的數目極多,遍地皆是,俯拾即得。

         「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曠野中白天和夜間的溫度差別極大,故清晨往往在地面上結有露水;在此,神要在平常的事物(露水)當中,顯出不尋常的作為,僅在四十年間出現嗎哪(35)

   〔靈意註解〕「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吃鵪鶉需流血,表示需接受主的救贖才得有分於靈糧。

         「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嗎哪隨露水而降,露水乃平凡之物,表示靈糧隨手可得。

 

【出十六14「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

   〔呂振中譯〕那露水消散了以後,就見野地上、有細小鱗狀的東西、細小像白霜在地上。

   〔原文字義〕「露水」露水,夜露;「上升」上升,上去,攀登;「不料」(原文無此字);「野地」曠野,荒野;「面」面,表面;「白霜」白色的霜,霜;「小圓物」鱗狀的東西,被剝落的。

   〔文意註解〕「露水上升之後」意指露水蒸發之後。

         「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有如白霜』意指伴同露水發生,卻不容易與露水分辨,須等到露水蒸發後才看得出來;『小圓物』意指形狀像水珠。

   〔靈意註解〕「有如白霜」:表徵神的話清新、殺菌去腐。

         「小圓物」:表徵主耶穌卑微細小,卻又完滿無缺。

 

【出十六15「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或譯這是嗎哪)?』摩西對他們說『這是永恆主給你們吃的食物。

   〔原文字義〕「知道」認識;「彼此(原文雙字)」人類(首字);兄弟(次字);「對問說」說,講,發言;「什麼」嗎哪;「食物」食物,麵包。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呢?」表示他們從未見過此物,所以才會彼此對問,莫名所見。

         「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摩西已經從啟示中得知,這是神在曠野中四十年間所將賜給以色列人吃的食物,故此回答他們的疑問。

   〔問題改正〕「今日教中之科學解經家,每以嗎哪不過為該處曠野之出產,即今日該處仍產此物,究非什麼神奇的作為。殊不知今日於該處雖仍產與此類似之物,但煮之為糖水,烤之如糖醬,並不能磨為粉,作為餅,且僅產少許,合四十年所產,也不足以色列會眾一餐之用;且僅產於一地,非於曠野遍處,凡會眾所到之地,皆產此物。聖經明言:“此乃神所給的食物。”且適足為耶穌的預表。── 賈玉銘

 

【出十六16「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裡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

   〔呂振中譯〕永恆主所吩咐的話是這樣說『你們各人要按著自己的食量撿;一人一俄梅珥,照你們的人數,各按自己帳棚裡的人數去拾取。』

   〔原文字義〕「吩咐」吩咐,命令,指示;「飯量」食物,糧食供應;「數」數目,計算;「收起來」取,拿來;「俄梅珥」捆,乾量單位(大約兩公升)

   〔文意註解〕「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神的供應綽綽有餘,此處限制各人按飯量收取,目的並不是要阻止浪費,而是要試驗他們是否聽話(20)

         「為帳棚裡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帳棚裡的人』即指自己家裡的人;『一俄梅珥』固體容量單位,為一伊法的十分之一,折合約2.2公升,相當於一個人三餐的份量。

   〔話中之光〕()讀經也要按各人分量,像傳道人長執抑是識字的信徒、當然多讀,其次普通平信徒,不識字的工作又忙的也要讀,不過比較讀的少,但要知多收的不留存,少收的也不缺欠,最要緊一件,是各自去取不能委派代表。

         ()保羅謂:『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只要有衣食就當知足』(提前六68)。神已按各人每日的需要賜給人貨財,使我們足夠吃用,在勞祿中喜樂(傳五19)

 

【出十六17「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的撿得多,有的撿得少。

   〔原文字義〕「多收」許多,變多,為大;「少收」小的,變小,減少。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就這樣行」『這樣行』意指遵照神的吩咐(16節首句)而行。

         「有多收的,有少收的」意指無論是故意或是無心,各人僅攜帶容器而未帶量器,所收的份量當然參差不齊。

 

【出十六18「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

   〔呂振中譯〕趕到他們用俄梅珥一量,多撿的沒有餘,少撿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食量撿。

   〔原文字義〕「俄梅珥」捆,乾量單位(大約兩公升);「量一量」測量;「有餘」多於所需;「缺」缺少,缺乏;「量」口;「收取」收取,收集,積聚。

   〔文意註解〕「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俄梅珥』指標準量器,用它來量固體的容積大小,注滿了它剛好一俄梅珥(16節末句)

         「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這是另一個神蹟,表示神知道每一個人的需要,我們只要憑信心依靠神的供應,必不至於出差錯(參林後八15)

         「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意指各人按照自己和家人的需要收取(16)

   〔靈意註解〕「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表徵正合各人所需。

 

【出十六19「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

   〔呂振中譯〕摩西對他們說『誰都不可把所把撿的留到早晨。』

   〔原文字義〕「留到」以色列;「早晨」早晨,日出。

   〔文意註解〕「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目的是要訓練神的百姓『不要為明天憂慮』(太六34),而要天天信靠神。

   〔話中之光〕()七天當中,除了第六之外,其餘的日子,神不准百姓將嗎哪留到隔日早晨。推其原因,不外是防備百姓偷懶。神既不希望百姓偷懶,也不要他們為明日擔憂(太六30~32)

         ()「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務須盡情享受靈糧,不可節省。

         ()嗎哪是不能留到明天,若留要生蟲發臭;讀聖經也像這樣,不能今天多讀五六章,明天可不必讀,也不能今天不讀,留到明天補讀,乃要每天對主得新的能力,新的引導。

 

【出十六20「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

   〔呂振中譯〕有人不聽摩西的話,把所撿的留到早晨,就生蛆長蟲變臭了摩西很惱怒他們。

   〔原文字義〕「留到」留下來,剩下來;「蟲」蟲,蛆;「變臭」有臭味,發臭;「發怒」怒氣沖沖。

   〔文意註解〕「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意指神的百姓中,有人存心故意違背神的話。

         「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意指隔日的嗎哪變質不能吃了,但安息日的嗎哪卻是例外,這又是另一個神蹟。

         「摩西便向他們發怒」任何人對神的話不忠不信,神真實的僕人都會起憤恨之心(參林後十一2)

   〔話中之光〕()「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神的話不是給信徒作頭腦知識的累積,乃是給信徒即時享受並應用。

         ()基督徒不能靠過去的屬靈經歷,來維持現在靈性上的長進。

  

【出十六21「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呂振中譯〕每天早晨他們都去撿,各人按著自己的食量撿;日光一熱,就熔化了。

   〔原文字義〕「飯量」食物,糧食供應;「收取」拾取,收集,積聚;「發熱」變暖和;「消化」消化,溶解。

   〔文意註解〕「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意指每日早晨在太陽升起發熱之前,就要為當日的飯食定量收取。

         「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意指倘若遲去收取,等到太陽高升之後,便會來不及了。

   〔話中之光〕()「每日早晨收取」:必須天天享用神的話,使裡面得著更新有朝氣。

         ()「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當趁著機會享用神的話,以免後悔也來不及了。

         ()他們要趁早去取,因日頭一出就熔去,信徒讀聖經,也是清早較好,早晨是咱靈修的好時光。

 

【出十六22「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

   〔呂振中譯〕在第六天、他們撿了雙倍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所有的首長就來告訴摩西。

   〔原文字義〕「收了」拾取,收集,積聚;「雙倍」雙倍,重複,第二。

   〔文意註解〕「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意指每周第六天,即星期五,必須為明天的安息日預先收取兩天的份量,供第六、七兩天食用,因為安息日不可作工。

         「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會眾的官長』指摩西所任命,責在監察會眾行為的人們;『來告訴摩西』指報告收取雙倍食物的事。其實,神早已告訴摩西第六天要收取雙倍的食物(5),他們此時大概是來向摩西請示,這額外的一份應當如何處裡,才能避免生蟲發臭(2023~24)

 

【出十六23「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

   〔呂振中譯〕摩西對他們說『永恆主是這樣說的『明天是完全歇息的日子,是向永恆主守的聖安息;你們要烤的就烤,要煮的就煮;凡所餘剩的要給自己存放著,留到早晨。』

   〔原文字義〕「聖」分別,神聖;「烤」烤,烘焙;「煮」烹煮,煮沸。翻騰。

   〔文意註解〕「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他們』指會眾的官長(22);這是因為他們來向摩西請示額外一天的嗎哪該如何處理,所以摩西在此回覆他們的問話,轉達神所說的話。

         「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明天』指第七日;「聖安息日」指分別出來歸與神的安息日;『向耶和華守』紀念神在第七天歇了一切造物的工(參創二2),所以人在這一天一切的工都不可以作(參出二十10)

         「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意指兩天的份量或烤或煮,吃剩下的可以留到次日(即安息日)早晨。

         備註:嗎哪可以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參民十一8)

   〔靈意註解〕「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23):烤和煮表示經過火的處裡,亦即神的話要融入實際生活中,經過考驗。

 

【出十六24「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裡頭也沒有蟲子。」

   〔呂振中譯〕他們就照摩西所吩咐的存放到早晨,居然也不發臭,裡頭也沒有蛆子。

   〔原文字義〕「留到」休息,安息並留下來;「臭」有臭味,發臭。

   〔文意註解〕「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留到早晨』意指將生嗎哪留到次日早晨(參閱23節末句註解)

         「也不臭,裡頭也沒有蟲子」這是另外一個神蹟,有解經家稱它為『安息日的神蹟』,因為其他日子裡所剩下的嗎哪都會發臭生蟲,只有在安息日不會。

 

【出十六25「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著了。」

   〔呂振中譯〕摩西說『今天你們就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事奉永恆主的安息日;今天你們在田野是找不著的了。

   〔原文字義〕「吃」吃,吞噬;「找」找出,發現。

   〔文意註解〕「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今天』指安息日(參下句);『這個』指第六天所剩下的生嗎哪(23)

         「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著了」『必找不著』降嗎哪是神蹟,唯獨在安息日,偏偏不降嗎哪也是神蹟,因此找也必找不著。

 

【出十六26「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

   〔呂振中譯〕六天你們都可以撿;但第七天是安息日,那一天必然沒有的。』

   〔原文字義〕「收取」拾取,收集,積聚。

   〔文意註解〕「六天可以收取」意指六天裡,天天都降嗎哪,故天天都有嗎哪可供收取。

         「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意指在第七天安息日『必』不會降嗎哪,所以沒有嗎哪可供收取。

 

【出十六27「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什麼也找不著。」

   〔呂振中譯〕第七天民間有人出去撿,真地找不著。

   〔原文字義〕「收」拾取,收集,積聚;「找」找出,發現。

   〔文意註解〕「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百姓中有人』指那些故意違背神命令的人;他們或者在第六天沒有收取雙日份,或者存心試驗摩西的話(26節末句)是否屬實。

         「什麼也找不著」表示真的在安息日不降嗎哪。

   〔話中之光〕()今天的信徒和以色列民一般,多有在主日做工而惹神發怒,而且毫無所獲的。既然如此,何不坐下來享受神的恩典呢?

 

【出十六2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

   〔原文字義〕「守」遵守,保守,看守;「誡命」誡命,命令;「律法」律法,指示,教誨。

   〔文意註解〕「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你們不肯守』少數人的悖逆(27),竟然會連累到整個民族被神責備;『我的誡命和律法』表示只在一條誡命上沒有遵守,就被視為不遵守全部的律法(參雅二10);『要到幾時呢?』可見神仍滿有恩慈、寬容、忍耐,等待著祂的子民能夠悔改(參羅二4)

 

【出十六29「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祂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什麼人出去。”」

   〔呂振中譯〕你們看,永恆主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所在;各人都不要出自己的地方。』

   〔原文字義〕「賜給」給,放,置;「住在」居住,留下,坐下;「出去」出來,前往。

   〔文意註解〕「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你們看』餘下本節的話是摩西向以色列全會眾說的,本句是在強調安息日在神眼中的重要性。

         「所以第六天祂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所以』表示神在第六天賜給雙倍的份量,完全是為著安息日的緣故。

         「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什麼人出去」意指安息日各人要在自己的住處休息,不可出外作工。

 

【出十六30「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呂振中譯〕於是人民在第七天都休息著。

   〔原文字義〕「安息」休息,停止,中止。

   〔文意註解〕「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於是』指以色列全會眾的反應;『第七天安息了』意指守安息日。

 

【出十六31「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像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呂振中譯〕這東西、以色列家給起名叫『嗎哪』,就像芫荽子,白色;它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原文字義〕「叫」召喚,宣告;「嗎哪」那是甚麼;「芫荽」芫荽;「子」種子,子孫;「滋味」品嘗,審判;「薄餅」小薄餅,薄酥餅。

   〔文意註解〕「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嗎哪』的意思是『這是什麼呢?』(15)

         「樣子像芫荽子」意指形狀像芫荽子那樣的小而圓(14節『小圓物』)

         「顏色是白的」它的顏色則像『白霜』(14)那樣的白。

         「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意指它經過烤或煮之後,可以作成薄餅狀,其滋味則稍帶甜味如同攙蜜。

   〔靈意註解〕「樣子像芫荽子」:神的話中滿有生命的子粒。

         「顏色是白的」:神的話純潔無污。

         「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神的話滋味甘美,且容易吸收消化。

 

【出十六32「摩西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要將一滿俄梅珥(俄梅珥就是伊法十分之一)嗎哪留到世世代代,使後人可以看見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

   〔呂振中譯〕摩西說『永恆主所吩咐的話是這樣說『要將一俄梅珥(俄梅珥約等於四升)嗎哪留給你們的後代,讓後人可以看我當日領你們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

   〔原文字義〕「吩咐」吩咐,命令,指示;「滿」滿,填滿,充滿;「俄梅珥」乾量單位(大約兩公升)

   〔文意註解〕「摩西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下面的話是摩西轉述神的吩咐。

         「要將一滿俄梅珥(俄梅珥就是伊法十分之一)嗎哪留到世世代代」意指將一個人一天的份量(16)留作樣本,備後世觀而得知嗎哪究竟是甚麼東西。可惜後來在《士師記》時代因約櫃曾被非利士人擄去(參撒上四11),那個盛嗎哪的罐子(33~34)隨之失傳。

         「使後人可以看見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以色列人四十年間在曠野所吃的嗎哪,僅在那時出現,以後就消失無蹤了。

 

【出十六33「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存在耶和華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

   〔呂振中譯〕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裡面盛著一俄梅珥嗎哪,存放在永恆主面前,好留給你們的後代。』

   〔原文字義〕「罐子」罐子,類似罐子的容器;「盛」給,放,置;「滿」填滿;「嗎哪」那是甚麼;「存在」休息,安頓,安置。

   〔文意註解〕「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對亞倫說』亞倫是第一代大祭司,故由他執行盛裝嗎哪樣本的任務。

         「存在耶和華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存在耶和華面前』意指存放在約櫃裡面,因為神是在約櫃上的施恩座那裡與人相會(參三十636)

         備註:約櫃裡面一共存放著三樣東西,它們是: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參來九4)。到了所羅門時代聖殿至聖所裡的約櫃,僅存放兩塊石版,其餘兩樣都不知所終(參王上八9)

 

【出十六34「耶和華怎麼吩咐摩西,亞倫就怎麼行,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

   〔呂振中譯〕亞倫就照永恆主所吩咐摩西的、把嗎哪存放在法櫃前留著。

   〔原文字義〕「法櫃」見證;「存留」守衛,看守,保管。

   〔文意註解〕「耶和華怎麼吩咐摩西,亞倫就怎麼行」大祭司亞倫遵照神吩咐摩西的話而行。

       「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放在法櫃前』最初是放在約櫃的前面,祭司一進到至聖所裡,就可以看見;何時改放在約櫃的裡面,聖經並無明文記載。

       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裡的『法櫃』原文並無『櫃』字,而僅有見證之意的『法』字,即指『法版』(原文『見證』的意思),也就是說,嗎哪是放在法版前。這樣,法版是放在『櫃』裡(參二十五1623)的,由此推論,嗎哪是放在櫃裡的法版前。

 

【出十六35「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吃嗎哪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他們吃嗎哪,直到進了迦南地的邊界。

   〔原文字義〕「迦南」低地,商人;「境界」邊緣,邊界,末端,盡頭。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吃嗎哪』並不是指以色列人僅吃嗎哪,而是指他們吃嗎哪作為取代麵包的主食,因在曠野裡不種小麥、大麥,至於副食類則有鵪鶉肉(13)、牛肉、羊肉(祭牲之外仍可供人吃)等;『共四十年』指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共達四十年之久(參民十四33)

         「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意指包括約旦河東的摩押平原(參民二十二1),以及越過約旦河之後的迦南美地(參民三十三51),因為那裡有地的出產(指農作物),故停止降下嗎哪。

 

【出十六36「(俄梅珥乃伊法十分之一。)」

   〔呂振中譯〕[『俄梅珥』就是一『伊法』的十分之一]

   〔原文字義〕「俄梅珥」捆,乾量單位;「伊法」乾量單位,約四十公升。

   〔文意註解〕「俄梅珥乃伊法十分之一」本節說明固體乾糧的度量衡單位大小(16節末句註解)

 

叁、靈訓要義

 

天降嗎哪──主是屬天生命的糧】

   一、曠野中缺乏屬靈的糧食

         1.「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2):這世界乃是曠野,不生產屬靈的糧食

         2.「這全會眾都餓死」(3):信徒奔走天路需有靈糧,否則會餓死

   二、天降嗎哪──主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約六51)

         1.「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4):信徒的靈糧乃是屬天的

         2.「每天收每天的分」(4):信徒必須每天領受靈糧

         3.「耶和華必給你們」(8):神自己是靈糧的源頭

         4.「肉吃食物得飽」(8):主的肉是可吃的,主的血是可喝的(約六55)

         5.「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13):吃鵪鶉需流血,表示需接受主的救贖才得有分於靈糧

         6.「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13):嗎哪隨露水而降,露水乃平凡之物,表示靈糧隨手可得

   三、靈糧(嗎哪)的必需

         1.行走曠野不致餓死(3)

         2.神藉以試驗我們有沒有遵行主的命令(4)

         3.叫我們能知道是主將我們從世界裏拯救出來的(6)

         4.叫我們能看見耶和華的榮耀(7)

         5.叫我們能認識『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12)

   四、嗎哪──這是什麼呢?(15)

         1.「有如白霜」(14):神的話清新、殺菌去腐

         2.「小圓物」(14):卑微細小,卻又完滿無缺

         3.「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18):正合各人所需

         4.「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19):要盡情享受,不可節省

         5.「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20):信而順服,是享受神的話的訣竅

         6.「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20):神的話不是給信徒作頭腦知識的累積,乃是給信徒即時享受並應用

         7.「每日早晨收取」(21):必須天天享用神的話,使裡面得著更新有朝氣

         8.「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21):當趁著機會享用神的話,以免後悔也來不及了

         9.「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23):即經過火的處裡,亦即神的話要融入實際生活中,經過考驗

         10.「樣子像芫荽子」(31):神的話中滿有生命的子粒

         11.「顏色是白的」(31):神的話純潔無污

         12.「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31):神的話滋味甘美,且容易吸收消化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出埃及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出埃及記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