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啟示錄第十八章拾穗

 

【啟十八1~3一位天使宣告巴比倫的滅亡,講述荒廢城市的光景和巴比倫滅亡的緣由。其原因為:①偶像崇拜和淫行;②因奢侈和極度富有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現象;③因過剩的財富和產品造成的傲慢和放縱(6:24-26;4:8)。對巴比倫——這一粗暴踐踏神的真理和社會正義的國家——的宣判,其範圍不只局限於過去的某一國家,而是包括現在和未來的所有國家。以最後的審判為結尾,表明神不會放過墮落的歷史和腐敗的國家(14:8;23: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1~24繼前一章淫婦巴比倫的審判,本章具體描述了巴比倫大城滅亡時的情形。本章內容可分為:①天使預告巴比倫城的滅亡(1-8);②世人的哀哭(9-20);③巴比倫滅亡的具體情況(21-24)等三部分。本章多次引用舊約聖經的話語,對照地記述神選民的榮耀得勝和惡者充滿怨恨的哀歌,闡明了神對撒但的權柄和制度的公義審判(撒下1:17-27;14:4-2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2巴比倫一名在預言書中,不但指古代的巴比倫帝國,或巴比倫城(賽十三11注),有時含有比字面更廣泛的內容。“巴比倫”在末世時會以兩種型態出現,就是“政治上的巴比倫”(十七817)和“宗教上的巴比倫”(十七17)。有的人認為“政治上的巴比倫”是指“敵基督”(十三110的獸)所統領的聯合帝國,那是外邦世界最後的政權(比較但二34,4244)。“宗教上的巴比倫”指一切背道的教會團體的聯合,還可能容納了世上其他的宗教。雖然有人解釋這裡的“巴比倫”是指巴比倫的重建,說《以賽亞書》十三56,10,1922;十四16,22,2526的預言將來還會實現,但這裡的“巴比倫”應作象徵意義解;《以賽亞書》十三1922;《耶利米書》五十一2426,6264的話似乎否定了巴比倫城重建的可能性。“宗教上的巴比倫”是“大淫婦”(十七1),最後會被“政治上的巴比倫”吞滅(十七1518),讓那“獸”(敵基督)成為唯一受人敬拜的偶像(十三15;帖後二34)。“政治上的巴比倫”在主再來時也被主消滅(十六1416;十九17)。──《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十八2巴比倫大城傾倒了,所指何事?】

答:論到巴比倫大城的傾倒,在啟示錄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先於十四8節及十六19節略為提到,繼之於十七至十八兩章詳述其敗壤經過,最後於十九1-3節乃言神伸討其流人血之罪,天上的群眾,因巴比倫的傾倒歡然高唱哈利路亞。關於巴比倫的表意,在前一題已經有了解釋,不過人的看法不一。有人以為這不是地理上的巴比倫,因巴比倫從來未曾殺過先知或聖徒,而這裡說到此事(啟十七6,十八24),所以是暗指異邦的羅馬城或羅馬教而言。有人認為這是古巴比倫將來的復興,但在舊約聖經中,未曾預言過巴比倫復興的事(耶五十3940;賽十三1920),所以這種看法也不合理。此外還有人認為巴比倫即指為腐敗而倒塌的耶路撒冷城(參十六19,十一813;亞十四4),等等不足為論。但我們總認為這巴比倫,是出於奧秘哉大巴比倫(啟十七5),此巴比倫乃是寓意的,表示其強大而淫穢不堪(啟十七45,十八23),這奧秘的大巴比倫,非指腐敗政府的象徵,乃屬腐敗宗教的象徵,因為當時凡言奧秘二字常與宗教有關,即表明一種宗教的奧秘,自更正教時代以來,普遍的見解,皆以巴比倫為羅馬天主教的一切宗教弊端,自取的政權,並為聖徒的殘忍迫害者。

總而言之,在這十七至十八兩章中所論到的巴比倫,乃是預言復興的羅馬,及其將來的罪行與毀滅。——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十八4~5在羅馬教裏頭,有得救的人。神對祂所有的子民命令說︰你們要從他們中間出來,免得有分於他們所受的災殃。神的子民,當從羅馬教裏出來。── 倪柝聲《初信造就》

         以耶利米對巴比倫的預言(50:8;51:6-9)為背景,警告人們不要陷入撒但的誘惑,勸勉大家脫離各樣的不義,不要與之共舞。罪惡滔天: 暗示我們,由於撒但及其追隨者的罪惡達到頂點,神終於具體實施報應(51:9)。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6對行惡之人審判的標準和方法,其根據是舊約聖經中出現的復仇法(lex talionis)原則(137:8;50;15,29;7:2)。本節強調:①伸冤只在於神;②神對那些至終拒絕悔改的人發出嚴厲的審判;③神的震怒是罪的結果。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7「她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她照樣痛苦悲哀,因她心裡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

         『因她心裏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啟十八章是用巴比倫比作墮落的教會。惟有墮落者才會以為自己不是寡婦。甚麼時候你墮落了,甚麼時候你就要失去寡婦的特點。我們在這世上,如果要忠心服事主,就我們對這世界乃是一個寡婦的地位,我們對這世界天天要持守這態度──一個寡婦的態度》── 倪柝聲

         巴比倫的主要罪名是過多的財富造成的奢侈和傲慢,追求享樂而逃避苦難。奢侈生傲慢,逃避苦難的欲望生不義財富的積累。並且這種財富的積累必然會造成剝削他人、輕視生命和金錢萬能主義及不平等的社會結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8“寡婦”在聖經中是貧窮與孤單無助的表徵。皇后地位尊貴,不可能落入寡婦的悲慘中,誰知一日之內,昔日的光輝全失!巴比倫的傾倒何其突然。這刑罰警惕世人,須知審判的主是全能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一天之內: 與“一時之間”的表達一樣,強調時間的緊迫性、瞬間性及同時性。本節的災難是對巴比倫誇耀的報應;死亡是剝削和嘲笑寡婦等弱者的代價;悲哀是巴比倫無節制的奢侈和追求快樂的代價;饑荒是對過剩的富饒的懲罰。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9~10他們是因失去特權和地位而悲痛,並不是因悔改而流淚。君王的哀號,暗示政治領袖的不義和腐敗對國民生活造成的影響,預示領導階層所要承受的殘酷而嚴重審判。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9~19哀哭巴比倫的滅亡。本文分為:①地上君王的哀號(9,10);②商人的哀歌(11-16);③船長和水手的哀泣(17-19)等三個部分。這哀哭是以以西結書27章的內容為背景,暗指當時羅馬帝國的狀態。當時羅馬是淫婦的大城,犯下偶像崇拜和淫行等一切罪惡,並且極其殘忍地逼迫聖徒。本文中的哀哭者都有共同點,就是自私和自我中心,徹底否認神,不把人當人看,把人當作可利用的工具(6:24;提前6:9,10)。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920三大類的人一齊哀號:1,過罪惡生活的君王(9節);2,販賣貨物發財的商人(11節);3,靠海為業因巴比倫的珍寶而富足的人。1213節所列29種貨物中,有15種見《以西結書》二十七1222。先知以西結也曾為推羅的毀滅而難過。

“把塵土撒在頭上”是悲哀失望的表示。──《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十八11~16客商: 他們是向腐敗的巴比倫掌權者和貴族提供各種奢侈品而發家致富的商人。他們與腐敗的政治家一樣不義,剝削窮人,是這些腐敗之輩的溫床。他們的悲哀是自私的,是因失去生意而發出的哀號。他們的經營專案如以下圖表所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13奴僕、人口: “僕人”(swmatwn)指“身體”或“肉體”。因此,奴僕把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都賣給主人,與牲畜沒有兩樣。當時的羅馬文明基於奴隸制度,商人把人的肉體和靈魂當商品買賣。可以肯定地說,把人當成商品的社會,不關心甚至藐視人的生命和人格,必然要自取滅亡(9:13;16:26;13:34)。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17~19本段描寫了海上的船主和水手的悲哀。他們並不真正悲哀羅馬的滅亡,而是哀歎他們運來的貴重商品被燒,哀歎失去商業的大客戶。本文告訴我們人若把幸福的根基放在物質上,就會失去比它更重要的,:真理、人與人之間的愛、友誼、相互信任、愛心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20與前面的三種哀哭相對照,出現了已得救信徒們的喜樂和讚美。本節表明了聖徒忠誠而良善的生活,也說明惡人的犯罪必帶來報應(32:43;51:48)。信徒的喜樂:①不是針對惡人的幸災樂禍,而是歡喜正義戰勝邪惡(彼前3:15,16);②不是個人的憎惡或不良情緒的表現,而表現了對神公義審判的完全信靠。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21~23通過一位大力天使的象徵性行為,描寫淫婦巴比倫完全滅亡的情景。首先,音樂的消失暗示巴比倫不會再有歡樂的聲音和富貴榮華。手藝人: 指國內所有產業和實體都將滅亡; 推磨的聲音不能再聽見: 將要失去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燈光……不能再照耀: 指巴比倫完全崩潰,陷入黑暗和絕望中;新郎和新婦的聲音……不能再聽見: 指家庭被毀,斷子絕孫。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2223這裡的描寫何等生動!那刑罰的結果是歡樂全消失,燈光熄滅,一片愁雲慘霧;與十九章天上的歡樂成強烈對照。──《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十八23~24巴比倫——敵基督權柄的象徵——滅亡的理由有三:①商人利用財富和不正當手段,勾結權勢,得到王族般的地位,操縱社會,加深社會的不義和物質崇拜;②占星術成為偶像崇拜和不信的直接原因,迷惑了許多人;③跟隨基督的信徒流了許多血(24:6;23:25)。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八章  十八章所說那將要傾倒的巴比倫是否指古比倫將來要復興、後來毀滅?抑暗指復興的羅馬而言?

    上文已說過,十七、十八章是一件事的兩面,十七章是指政權與教權的巴比倫,十八章則指地理與民間的巴比倫(羅馬)。前者要毀滅,後者亦不能存在。

    十七章5節很清楚地指出這大淫婦名為(奧秘的大巴比倫,是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十八章2節則說到巴比倫大城曾使列國因她的邪淫大怒的酒傾倒,地上君王與她行淫,客商因她的奢華而發財。兩者為一,毫無問題。

    十八章7節說她自稱為皇后,並非寡婦,與十七章稱她為大淫婦相同,皇后是人的看法,淫婦是神的看法。

    十八章24節說先知和聖徒的血,都在這城裡看見,與十七章6節所說她喝醉了聖徒的血相同。但地理上的巴比倫從來未殺害過先知或聖徒,足證是暗指羅馬而言。

    十七章18節說那大淫婦就是管轄地上萬工的大城,與十八章2節所謂巴比倫大城相同。是指復興的羅馬京都而言,絕對不是古巴比倫的復興。

    十七章提及這淫婦一切罪行,十七章說到她的毀滅(21021節),是很順理成章的,如果說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倫而言,實不合理。

    雖然有一部份解經家主張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倫,即今日的伊拉克國(IRAQ),但無法解釋上述各點而自圓其說,舊約聖經從來也沒有預言過巴比倫復興的事(賽十三20,耶五39,說巴比倫永無人居住),巴比倫與瑪代波斯、希拉一樣,已為過去成五王的一位(十七10)。

    我們主張十七、十八章都是指復興的羅馬將來的罪行與毀滅,巴比倫乃是寓意,表示其強大,並非指地理上的巴比倫而言。── 蘇佐揚《聖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