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十四章拾穗 【啟十四1】「我又觀看,見羔羊站在錫安山,同他又有十四萬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寫在額上。」 『額』是人身上最明顯易見的地方。羔羊的名和父的名都寫在他們的額,意思是說,羔羊的名和父的名所包含一切豐滿的意義,都明明的、具體的,表顯在他們身上。──《讀經指引》 錫安山: 位於耶路撒冷東南方的丘陵地帶;被擄之前意指猶大全領土和以色列全民族,被擄以後指聖殿和耶路撒冷城。關於本節中的“錫安”具體指何處,有兩種見解:①錫安不在地,而在天,是144,000人居住的地方(來12:22,23);②支持前千年說的學者們認為錫安不是指神和天使居住的地方,而是指將成就在地上的彌賽亞國度或千年王國。在此雖不能斷定哪一觀點正確,但第一種觀點得到更多支援,也更符合本文含義。十四萬四千: 與本書7:3的144,000人是同一群,指由得救信徒組成的最終完成的教會。在7章他們還沒有經歷大患難,但在這裡描寫他們與已通過大患難的羔羊一同在榮耀中。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站在錫安山上與基督在一起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否即第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 對此問題,有正反兩派的說法,一派說是相同,另一派說是不同,其解釋如下: 一、這兩處所題的十四萬四千人是相同的,因為任何一個作者沒有理由在書內用同一龐大數目,去描寫兩個不同的團體的。 ①數目相同,均為十四萬四千人。不過在第七章是指明從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每一支派有一萬二千人接受神的印記。 ②兩者都曾受神印記,而且都在額上。不過第七章未曾說明該印的內容,此處則說明該印是有“他的名他父的名”,是一個(雙名印”。 ③第七章所說的十四萬四千人是要為神工作,出外去宣傳福音,以後可能都被殺,靈魂回到天上,所以說他們與羔羊一同站在錫安山。顯然地,這錫安山不是“地上的錫安山”(雖然有些解經家以為他們仍在地上),乃是天上的錫安山(參閱希伯來書十二章22節)。理由是這十四萬四千人是“從地上買來的”(已經不在地上),又說“在寶座前,並在四活物和眾長老前唱歌”,這些活物和眾長老是在天上,不是在地上(啟四2-6)。又說他們跟隨羔羊,顯然是在天上,因為羔羊尚未降臨到地上。 ④至於說,他們未曾沾染婦女,原是童身,應作靈意解,表示他們在地上未曾崇拜偶像或那獸像而言,是忠貞的人。有關此點,下面另為文研究。 ⑤他們也稱為初熟的果子,這特有的名稱,是保羅曾用在主耶穌身上(林前十五23)。基督是頭一個真正復活的(復活後,身體變成靈體,而且不再死,才是真正的復活;至於主耶穌在世上曾叫三個人由死中再活,只能稱為“還魂”,參閱本難題第一集,路加福音八章及第三集、哥林多前書十五章的研究)。以後所有復活不再死的基督徒都排列在基督之後。但何以這十四萬四千人竟稱為初熟的果子呢。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初熟的果子”並未提及與復活有關,所以這些人只是在大災難中首先被揀選為主工作的,他們已為主被殺,以後還有更多以色列人也步武他們的腳蹤歸向基督,漸漸完成“以色列人全家得救”的計劃(羅十一26)。 二、但另一派解經人士認為這些十四萬四千人是另外的一班人。 ①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有印“印”在額上,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是有他的名和父的名“寫”在額上,表示不同一群人。 ②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是“神的眾僕人”,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是“童身”,未曾沾染婦女,可能是一群未婚青年人,也可能是守獨身主義的信徒。 ③七章的那一群是作神的僕人出外傳道的,但這一群童身是緊緊跟隨羔羊的。 三、此外,還有些解經家相信這一群童身的十四萬四千人是三種不同的人: ①歷代一切守獨身的基督徒,到天上之後,有特殊的地位。 可是,難道沒有女子守獨身嗎?為何說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呢! ②這些人是歷代靈性高尚的聖徒,他們不與世同流合污,過聖潔的生活,在主前有特別地位。 可是,歷代的信徒,都已復活被提,或早已回到天家去,他們的地位是“廿四位長老”,何以這一群人卻在眾長老前唱新歌呢? ③這些人是在大災難中為主殉道的男性基督徒,他們的靈魂到天上去之後,在主前有特別的地位。 此說近乎上述第一派人士所主張的。 本書作者認為第一派人士所解釋的,合乎解釋啟示錄的原則,應予採用。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十四1~4同羔羊站在錫安山十四萬四千人是何等人?】 答:①這十四萬四千人的一個團體,是由以色列十二支派選出的,就是啟七1-8節所論的團體(參五O五題),他們的數目一樣,均為十四萬四千人,並且兩者都曾受了神的印記。此處雖未言明受印記,但兩處都說明在額上,與受印記顯然是無異的,這兩處的數目,印記,並受印之處既是一樣的,可知他們不是兩個團體,乃在互相說明,同是指為十四萬四千的以色列人,雖然有些解經人士以為這是兩個團體,但其理由並不正確,未可置論。 ②在七章所說的十四萬四千人,當
期中蒙神保護,為神的名作見證,出去宣傳福音於普天下,直到大患難期的結束;但他們仍然是為羔羊基督忠心到底,無人失落,全數存留。現今是大患難的末了,他們與羔羊基督一同站在錫安山上,這錫安山,有些人認為是在地上,但有些人認為是在天上的錫安山(來十二22)。其理由是這十四萬四千人,是從「地上買來的」(啟十四3,4),表示他們已經不在地上,且說「他們在寶座前,並在四活物和眾長老前唱歌」(啟十四3)。這些活物和眾長老也是在天上(啟四2-6)。又說他們都是跟隨羔羊,此時羔羊尚未降臨到地上,顯然卻是在天上了。 ③這些人才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啟十四4)。這裡若按字句解釋,則表示這十四萬四千人,無論是男的或女的,皆沒有嫁娶。但聖經上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來十三4),禁止嫁娶是魔鬼的道理(提前四1,3),天主教曾禁止受聖職的人嫁娶之事,以為不結婚乃聖潔;可是此乃違反神的旨意(創二24),也不合乎主的教訓(太十九4-6)。所以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必按靈意來解釋,即表示他們在大患難中,還能保守自己的忠貞,未曾加入當時流行的假宗教,七崇拜偶像或那獸像而言。如此,他們是站穩在聖潔的地位,不沾染世俗的污穢(雅一27),是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二11),作主忠心的僕人。 ④他們是歸於神作初熟的果子(啟十四4)。基督的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表明後來因祂的復活,而有許多的人復活,成了極大的收穫(林前十五20-23)。照樣此處所說初熟之果,也表明了因這十四萬四千人的見證,就必有許多人歸向主,成為極大的收穫,所以他們是作初熟之果子,完全歸於神和羔羊基督,今日我們凡作神的兒女,基督的信徒,也可稱為初熟的果子(雅一18;羅八2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十四1~20】本章描述教會面臨惡勢力的全力攻擊有被消滅危險的時候,基督忠心的信徒冤屈得伸,撒但的從眾受到刑罰。1~5節寫信徒忠於基督的結果;6~7節為大患難期中福音傳遍全地;8節宣佈巴比倫的滅亡;9~11節警告受獸印記的後果;13節為殉道者祝福;14~16節以收割莊稼喻人子基督再來施行審判;17~20節以收割葡萄喻同一事。──《啟導本聖經註釋》 向一切正遭逼迫和患難的信徒發出神公義審判的預告,以此安慰和激勵他們。本章預言因拒絕獸的印記而被殺的虔誠信徒將得到獎賞,而崇拜獸的人將遭受最後審判。本章的內容分為:①得蒙救贖的144,000人光榮的形象(1-5節);②對三位天使審判的預告(6-12節);③莊稼,即信徒的得救(13-16節);④對那些喻稱為葡萄樹果子的不信之人的審判(17-20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20 收割地上的莊稼和葡萄所指為何事?】 答:在這一段經文中提到兩種不同的收割,一種是坐在白雲之上的人子,就是預表耶穌基督,「頭上戴著金冠冕,手裡拿著快鐮刀。」(啟十四14),表明祂的勝利和執掌王權,要迅速收割地上的莊稼,因神所定的「收割時候已經到了,莊稼已經成熟了」(啟十四15;可四29)。這收割莊稼,是預表基督第二次從天降臨時所行的事,因祂曾用過這樣的比喻,要容稗子和麥子兩樣一齊長,等到收割的時候,先將稗子薅出來焚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這種好的麥子,乃表示屬於主的人(太十三39,30,38);那實際上被收割的莊稼,就是指為義人了(啟十四16;太九37),可四29;約四35;參太廿五46)。他們是那大患難中堅守真道的信徒,末了將要被提與主同在。關於另外一種,是又有一位從天上的殿中出來的天使,他也拿著快鐮刀,表明為要執行從神而來的審判(啟十四17)。又有一位管火權柄的天使,要他伸出快鐮刀來,收取地上葡萄樹上的果子,因為葡萄熟透了(啟十四18)。天使管火之權,也是表明審判之意,因這火就是燒滅那眾敵人的烈火(來十27;結廿二31)。收割葡萄則是審判惡人的表示,因為那天使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是丟在神忿怒的大酒酢中(啟十四19)。從這忿怒的表意看來,可知是神的報仇之日,正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我惟獨踹酒酢……發怒將他們踹下。」「我發怒踹下眾民,發烈怒使他們沉醉,又將他們的血倒在地上。(六三3,6),這都是指相同的事(參珥三13;啟十六19,十九15)。 「那酒酢踹在城外,就有血從酒酢裡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遠有六百里。」(啟十四20)。這城就是末日重建的聖城耶路撒冷(參啟十一2,8),城外則包括巴勒斯坦全地,到了災難的末期,敵基督者的全軍,要來攻打以色列全地,必須很多人死亡,他們所流的血,高到馬的嚼環,表明所流血面積之廣。有人以為這是包括巴勒斯坦地,從南到北的裡數,雖面積不大,卻是足以表明空前絕後的大屠殺,是一個極重無比的刑罰。這種普遍大流血的事,可能就是指為哈米吉多頓之大戰而言(啟十六12-16;參五二八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十四1;七3~8的十四萬四千人是何所指?】 根據啟示錄七3,「神的僕人」要在額上受神的印記,之後,神才容許掌管風暴能摧毀世界的四位天使施行毀滅性的大災難。受神印記的總共有十四萬四千人(5-8節),來自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每支派有一萬二千人。請留意上述經文沒有包括但支派,原因可能是但支派中一些壞分子不願留在劃分給他們的地業內,卻擅自北上,甚至越過亞設北界。根據士師記十八27,這批但人還屠殺擄掠,又闖入以法蓮山地米迦的住宅,搶走他的神像以弗得,供奉為他們自己的神像(參士十八18-26)。還有一點使人感興趣的是利未人;根據摩西律法,利末人生生世世為祭司,不入任何一支派,但啟示錄七章視利未人為一支派。此外,上述名單中的約瑟應該是指以法蓮;而瑪拿西自成一支派。因為以法蓮全支派居住於約旦河西,而瑪拿西有半支派留在約旦河東岸,因此,用約瑟代表以法蓮,也是以法蓮支派應得的光榮。 有些學者假設十四1所指十四萬四千這總數,是十二支派中歸向基督的猶太人。那時是米吉多大戰前最後七年的首三年半。然而,上述假設難以成立,尤其是現今的猶太人多半自稱屬猶太支派,只有一小部分自稱利末人或源於利未的柯亨人(Cohens)。縱使小數猶太人源于其餘十支派,但絕大部份歸信基督的都屬猶大族,這情況在公元一世紀時已是如此。究其原因,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二一年及其後亞述擄去北國十支派。 至於為數一萬二千一組,合共十二組的人,所有解經家都認為是指舊約神子民的十二支派,以及新約時代由十二使徒領導的信眾。上述兩類人由二十四長老代表,啟示錄多次記載二十四長老在天堂的情景(參四4,五8,十一16,十九4)。若將上述兩組的十二相乘,結果應是一四四,卻非相加而得的二十四!若將十二乘以一千,所得結果可比較民數記三十一4-6,該段經文是聖經之中首次記載特別選派神的子民到戰陣迎敵。其後在士師時代,以色列人也循相似步驟從十一族中選派戰士懲罰犯了罪的便雅憫人(士二十10)。在摩西及大衛時代,一個軍團包括一千名戰士。 綜合上述因素可知,但以理書九25七十個七的最後一個七,外邦與猶太信徒同心協力,使宣教工作更有果效,福音傳得更廣。十四萬四千可能是宣教士的總數,他們都熱心為主,是主的精兵,由十二個地區領袖領導著。從啟示錄七9看來,十四萬四千名宣教士的工作異常成功,他們傳福音使「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的」信靠了基督,這許多的人來自世界各族各方。教會被提之前,最後一七的首三年半,福音傳得前所未有的熱烈。(這當然假設了教會於最後七年的中間被提,這個觀點未成定論,尚待學者討論研究。) 至於啟示錄十四1-5的十四萬四千,似乎是選民的總數;換言之,是代表被提到天上的教會,信徒因得以與基督面對面而歡欣雀躍。要符合上述假設,經文中的「錫安山」應該是天上的錫安山,而非地上的聖城耶路撒冷。據加拉太書四26可知,天上也有耶路撒冷:「但那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他是我們的母。」希伯來書十二22也指出:「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這樣看來,將啟示錄十四1的「錫安山」解作天上的耶路撒冷,實有先 例可援。這錫安山位於天庭,有天使吹號角,又有得榮耀的聖徒。 啟示錄十四1特別強調這十四萬四千名聖徒的忠信與貞潔。他們有神的名字在額上;寄居世上時,他們拒絕接受獸的印記。其次,經文指出他們是「守童身」的(parthenoi),因為他們「未曾沾染婦女」。(經文並非指嫁娶而言,因為根據希伯來書十三4,嫁娶之事乃神聖的,毫無污穢可言。因此,啟示錄所言似乎是行淫雜交;在這末世,道德淪亡,行淫雜交越來越普遍。)然而,啟示錄十四章所謂「童身」,其含意遠超婚姻貞潔方面,而是指完全信靠神,忠於天上的新郎,熱切盼望他重臨世上,迎接新婦回天家參與羔羊的婚謙(啟十九9)。 關於啟示錄十四章十四萬四千人的身份,福音派學者解釋可歸納為兩類。一般來說,佩恩(Payne,J.B,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Prophecy,p.597)、昆高爾、亞爾弗、林斯基及米利根(Bengel,Alford,Lenski,Milligan)認為啟示錄七章及十四章的十四萬四千都是指新約信徒教會。他們沒有顧及第七章提及支派的原因,又認為十四萬四千這數目只含象徵意義,代表古老十二族長和新約十二使徒。但昆高爾有如下評述:「因為利未禮儀尚未斷絕,所以利未與眾弟兄同列。」(Gnomon of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Nutt,William and Norgate,[19621]) 我們必須回顧主耶穌對門徒的應許:「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榮耀的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十九28)主耶穌這句說話,肯定是指十二支派齊集一起接受審判。(當然有人認為上述說話的含意是,在舊約時代已經散失了的十二支派,最後會齊集天庭,獲得賞賜或者懲罰。)千禧年劃分聖地時,十二支派的地位顯然保存著。(至低限度是以歷史上的名字命定此十二區。)根據以西結書 四十八章,有七塊互相平行東西走向的地業分給七族(但[雖則可能是錯誤了,不過原文如此]、亞設、拿弗他利、瑪拿西、以法蓮[並非約瑟]、流便及猶大)。聖城南面的地業劃分給餘下五支派:便雅憫、西緬、以薩迦、西布倫及迦得(約但河東再無支派居留了)。 時代論的學者認為啟示錄第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乃單指猶太人而言,因為七5-8提及以色列的眾支派。馮士色(Fausset)指出:「在摧毀一切反基督勢力的審判中,十二支派裡信靠神的餘民得以保存。」(Jamieson-Fausset-Brown,Commentary)甯哈錄(Harol
Lindsell)採取中間路線:「十四萬四千似乎難以被視為全數是歸信了的猶太人,但有人認為十四萬四千是猶太人歸信的總數,他們憑信心作亞伯拉罕的後裔,神預知又揀選了他們。在歷史最後一頁,他們會轉向基督。」(Harold Lindsell,ed,Harper Study Bibl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4)──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啟十四2】天上有聲音: 不是得救之信徒的聲音,而是天使們的合唱;眾水的聲音: 指大而洪亮的聲音;大雷的聲音: 指威嚴和勝利;彈琴的……聲音: 指美妙的旋律和和諧。這表明地上信徒的勝利和天上寶座的喜樂之間有深遠的關係,並且對神來講,一人的生命比天下更寶貴(太6:25;16:26)。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3】「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 新歌: 只有因基督寶血的功勞、知識和生命被更新的新造之人才能唱的歌。從地上買來的: 指:①用基督的寶血付贖價的人(5:7);②受神的印記的人(7:4-8);③用羔羊的血把衣服洗淨了的人(7:14-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3~5十四萬四千得勝者】問:啟示錄14:3~5究竟何指呢?天主教的神甫似乎以此自居呢?——菲島林 答:啟示錄14:3~5,乃是指著得勝者中間一個班次說的。凡讀啟示錄的人,都知道得勝者有好多班次。得勝的原因各有不同。人豈能單因“童身”,就自以為是得勝者呢?試問對於其他條件,如“羔羊無論往哪裡去,他們都跟隨祂。”“在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來,他們是沒有瑕疵的。”又如何呢?──
江守道《問題解答》 【啟十四4】這裏說到有一班人,是『羔羊無論往那裏去,他們都跟隨』。我們能不能說,羔羊無論往那裏去,我們都跟隨祂呢?十字架是交通的工具,十字架把我們的肉體對付了,把我們的自己打碎了,就無論羔羊往那裏去,都能跟隨祂。──
倪柝聲 我們是跟隨羔羊的人。因為羔羊是被殺的,我們與主一同站在這個地位上。凡不是與主一同站在一個地位上的,凡是與主的地位相反的,就是世界,就非脫離不可。──
倪柝聲 【啟十四4 “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一語,如何解釋?】 如果我們認定他們是與第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同一的人,那麼,這句話便不難解釋,上文亦又略為解釋。但歷代解經家對此語有不同的解說,而且有人因誤解這句話而甘心作一個“獨身的人”(包括男女)。他們以為即然有一群人在天上有這種特殊的地位,緊緊跟隨耶穌,如果他們肯謹守獨身,過聖潔無瑕的生活,則將來定必在這十四萬四千人中有份。下列是這些人的見解與行動: 一、著名教父阿利金(ORIGEN)甘願“自閉”,終身不娶,表示要過一個完全童貞的生活。他可能誤解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九章10-12節的話,同時也可能學習保羅(林前七7),也可能誤解啟示錄本處經文的涵意。 二、有一本偽經名為“保羅與德可拉”(PAUL—THECLA),說底馬與保羅曾因意見不同而爭辯,底馬指責保羅剝奪青年男女結婚的權利,說:只有守獨身的人將來才能復活。 雖然這是偽經不可靠的記載,但在教會初期,確實有許多人誤解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章有關男女婚姻的解釋而甘願守獨身。所以當約翰的啟示錄問世之後,本處經文,更增強了他們守獨身的決心。 三、天主教在羅馬帝國內獲得勢力後,許多修道士主張獨身,包括男女在內,他們認為結婚是錯誤與不潔的,既然跟隨耶穌,便應該和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一樣。 四、有些人認為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既然與第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相同,他們是蒙神揀選為僕人,蓋上印,所以他們也甘願守獨身,不沾染婦女。 五、但多數解經家相信“未曾沾染婦女”及“童身”的意義是屬靈的,非屬體的。這些人忠心事主,在人們被迫拜偶像的時期,堅守信仰,不拜任何偶像,因此被殺(啟十三15),成為主所重視的一群。 我們相信如此解釋是合解經的原則,因為: ①主耶穌尊重婚姻,他也參加婚筵,並且堅持“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的原則(太十九5—6)。 ②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章詳細分析婚姻大事,但絕非主張人人應獨身,亦絕不會說守獨身才能在復活的事上有份,正如上述偽經的誤解。因為他說“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林前七2)。 ③有一個非常可能的事乃是:約翰寫啟示錄這一段有關這十四萬四千人的事時,從1節寫到3節,以後便是本4節的下半,即“羔羊無論往那裡去,他們都跟隨他”,原文並設有“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這兩句話。後來抄聖經的人,把這句話寫在古卷旁邊作為為“腳注”。因為在約翰被充軍到拔摩海島時約在紀元後90年,當時因基督徒受逼迫,許多人甘守獨身,獨身之風甚熾。所以抄經之土加上這兩句,以適應那些守獨身者的心理。等到下一代抄經的人再抄聖經古卷時,這兩句話竟抄進經文裡去,成了正式經文了。 這個可能如屬實,則約翰的本文並無刻二語,解釋這段經文便減少許多困難。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十四4~5】列舉了已得救聖徒們的特徵及信仰品格。未曾沾染婦女: ①指性的純潔,不潔不是指夫婦之間的性生活,而是用於不道德的姦淫和淫亂;②象徵性的解釋,指持守對神信仰的純潔,不做拜偶象或背教之事。這與整個聖經的教訓很協調,聖經通常把神和聖徒之間的關係比喻為夫婦(賽37:22;摩5:2;林後1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4,15】在啟示錄十四章裏,有初熟的果子(4節),和熟透的莊稼(15節)。成熟和初熟之間的不同是甚麼?當然不是性質的不同,因為所有的收成都是一樣的。祂的不同只在於成熟的時間。有些果子達到成熟先於別的果子,因此就成了『初熟的果子』。全部總會達到成熟。但羔贏乃是尋求初熟的果子。要作初熟的果子,就要在我們今生地上生活中愛惜光陰。──
倪柝聲 【啟十四6~7】永遠的福音: 其內容是“敬畏神,榮耀歸於神”,因為神是宇宙的創造主,最後也是這個世界的審判主。福音以救贖和審判兩個側面來顯明,審判與藉著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復活而彰顯的救贖事件參與路9:28-36,耶穌生平的五大事件成為基督教信仰的二大支柱,非常重要。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8】第二位天使宣佈巴比倫大城的滅亡。巴比倫大城: 是世上權柄的模型,是偶象崇拜和不道德的象徵。直接指當時的羅馬帝國,間接指在所有世代出現的屬於敵基督的世上權柄。邪淫: 指偶象崇拜和性墮落,本節反映了耶51:7,8的內容。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9~11】第三位天使預告最後審判時拜獸的人將遭受永恆地獄的懲罰。這與將來信徒享受的永恆安息成對比。雖然在這世上崇拜獸的人可以暫時逼迫、殺害信徒,但到了最後審判的時候,他們的處境和狀況將完全顛倒過來(7:15;帖後1:6,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3】這是本書記的第二福,看一3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從今以後: 關於何時的問題,有三種觀點:①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復活時;②信徒死的瞬間;③使徒約翰看見最後審判的異象時。 在此我們不能斷定哪一個觀點正確,上述的主張不僅都有正確的一面,而且在本節中主要強調的不是時期,而是強烈地對照信徒有福氣的死和不信主的人審判性死亡。在主裡面死的人有福的原因有二:①他們脫離撒但的迫害和攻擊,得享真正的安息;②為基督之名和福音所受的勞苦不會白廢,必然得到補償(2:2;來6: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4~15】雲上有一位: 為審判而再臨的基督。白雲: 基督屬天的威嚴和榮耀;人子: 表明耶穌基督的人性;金冠冕: 表明基督藉著復活戰勝撒但權勢而得到的榮耀和他對這世界永遠的統治權(19:12;但7:13;太24:30;約5:22)。快鐮刀: 指基督對世界最後的審判,以珥3:12-14的內容為背景。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4~20】兩個教訓︰(1)麥子的教訓(14~16);(2)稗子的教訓(17~20)。──
牛述光 【啟十四14~20收割莊稼與收割葡萄何所指?二者有何異同?】 一、這裡有兩種不同的收割,第一種收割是坐在雲上的人子去執行的。人子是耶穌,是毫無疑問的。這兩種收割代表兩件事,收割莊稼是預表主耶穌降臨世時收取屬他的人到天上去,因為主耶穌自己曾用過這種比喻說:“容這兩樣(即麥子與稗子)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太十三30)。 至於收割葡萄,則是審判惡人的表示,以賽亞書有這種說法:“我獨自踹酒榨……我發怒將他們踹下”(六十三3)。表示在末日時要審判惡人。又說;“我發怒,踹下眾民……又將他們的血倒在地上”(6節)。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與這裡所描寫收割葡萄的情形相同。 收割莊稼的異象中提及“白雲”,雲預表慈愛;但收割葡萄時題及管“火”的天使,火當然預表烈怒,所以這兩種收割是預表善人與惡人的收集,善人蒙福,惡人遭殃。 請注意,這是異象,異像是不按時間的,收割莊稼預表屬主的信徒已被提到空中與主相見,那些留在地上而且作惡的人則將受刑罰。 二、有一部份解經家認為這一段經文是預告下文第十五章與第十六章將要發生的事。 十五章提及那些勝了獸和獸像的人,都站在玻璃海上。這些人便是人子要在大災難中收割的、復活或改變,然後一同被提到天上,站在玻璃海上。但第十六章乃是神的審判要作最後一次的執行,使地上的惡人受苦,也就是那些有獸印和拜獸像的人們(十六2)。 至於說“有血從酒榨裡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遠有六百里”的話,頗使解經家納悶。據一般解釋,聖地(即未來的以色列)南北共長六百華里[六百里三字原文是600個“司他地安”,一個司他地安(STADION)等於約六十丈(參閱四福音手冊“聖經中的度”一文有詳細說明]。 但1948年以色列複國後,據政府公佈,南北最長處為280哩,連所佔領的西乃區有內,則為420哩。所以這個解釋未必正確,除非將來的以色列國土南北長度有變更,或者剛好是600個“司他地安”亦未可料。 在十六章七碗的災難中,有兩個災難提及“血”,即“海變成血”及“江河與眾水的泉源也變成血”(3-4節)。又說,因為仇敵曾流聖徒與先知的血,所以神給他們血喝。這些有關流血的敘述,表示仇敵流血遠至六百里,是一個極重的刑罰,以致仇敵的血流遍以色列全地、可能指十六章16節的“哈米吉多頓”的大戰而言。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十四17~20】收取葡萄果子象徵對不信之人的審判。這收取不是祝福和救贖,而是咒咀和懲罰的收割。這收取是借著兩位天使執行,與耶穌親自收割的莊稼形成對比。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18】葡萄熟透了: 這句話在新約只出現在這一處,意味著惡人的不信和罪惡達到頂峰,象徵著苦難中聖徒的呼求上達於神,伸冤的時期,就是最後的審判之日臨近。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十四20】本文通過收割莊稼的比喻,描寫了基督拯救眾信徒的場面(14-16節);通過收取葡萄樹果子的比喻描寫臨到不信主之人身上的震怒、審判(17-20節)。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先拯救、後審判的思想,這一思想貫穿整個聖經(7:1-4;太3:12;25:31-46;路3:17)。這是為了:①先給不信主之人悔改的機會;②為了更強烈地對比眾聖徒將得到的祝福和將臨到不信之人身上的永遠刑罰。
惡人將要遭受的悲慘結局。城: 或指耶路撒冷;或象徵性地指得救的信徒;或指信徒共同體居住的“神的聖城”,在這裡第二個觀點更恰當。因此 “在城外”是指“沒能加入得救信徒的行列,處在永恆懲罰中的狀態”。六百里: 文字上指巴勒斯坦的長度,喻指全世界。表明神的審判是包括全世界的,是完全的,無人能躲避。 ──《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