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六章拾穗 【啟六1】七年大患難的開始部分,描述了七印的災難。本書的6-18章中出現關於大患難的記載,這是本書的中心部分,審判的主體是神。內容可分為:①七印之災(六1-8:1);②七枝號之災(8:2-14:20);③七碗之災(15:1-18:24)等三大段落。這三重災難都出自七印,採用了七印到七枝號,七枝號向七碗發展的形式。尤其七印之災與耶穌講述過的末世徵兆非常相似。下面是符類福音中所出現的災難和七印災難的比較圖。 以上的災難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是末世的事情,將發生在基督再臨之前,在大患難時實現。第二,這些災難都在神所允許的範圍;第三,災難的物件是全地的一切,影響波及全世界。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1,3,5,7羔羊揭開前四印時,四活物是對誰說你來呢?】 答:人的見解各有不同,大體而言,可有三種說法。列述與後: ①有人以為是對約翰說的——因為這一些原文手稿,和舊英譯本有「你來看」,多看一字,所以是對約翰說的,意即所以的異象,都需要約翰注意去看。且在本章有三次提到約翰說「我就觀見」(啟六2,5,8),都是在雷聲說「你來」之後。可見這「你來看」,與「我們就觀看」是很有關聯的。但在最古的手稿,沒有「看」字,所以新英譯本與國語聖經,只有「你來」而已。並且用不著對約翰這樣說,因為約翰已經在那裡,無須用這樣轟然的雷聲吩咐他來。 ②有人以為對騎馬者說的——因為當四活物聲音如雷的說「你來」之後,立時就有四種不同顏色的馬匹出現。所以這「你來」就是吩咐騎馬者。若然,則這「來」字,不如翻為「去」字,因這來字原文()是有來去二意,to come,go,必按發言者的觀點而定。如「你去」,意思是對騎馬者,說要出去完成他們的任務,此種見解是較合乎最近的上下文,而似乎是出於自然的。 ③有人以為是對基督說的——就如保羅所得的啟示,一切受造之物皆歎息勞苦,切求基督快來釋放他們,脫離敗壞的轄制(羅八19-22)。並且此處之「你來」與啟廿二17和20節的「來」字原文相同,可知「你來」顯然是對主耶穌的請求。同時以為揭開前四印時,所現出來的事,是基督再來的四種預備。至揭開第五印時,殉道者的靈魂也切求主來,給他們伸冤(啟六9-11),而在揭開第六印時,所求的事就實現了(啟六12-17)。 以上這2、3兩項解釋,孰是孰非,難以肯定。因為此二者皆有相當的理由,不過多數解經家,認為第2項的說法較為合理,筆者亦以為然。——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六1~8】出現四匹馬和騎這些馬之人的異象,這異象以撒迦利亞先知所見的四匹馬和馬車的異象(亞六1-8)為背景。它們是成就神審判的工具,在末日到來之前,具有強大的破壞力,這審判將在神主權的許可之下發生。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1~8 白馬、紅馬、黑馬、灰馬表明何意?】 答:馬在聖經中是代表武力和戰爭(出十五1;伯卅九19-25;賽卅一1;耶四13)。約翰在此所見四匹馬的異象,和先知撒加利亞所見的相似(亞一7-11,六1-8),顯然是有密切的關係。那匹馬和騎馬者,是從神那裡出來,要到世界來審判。古時羅馬帝國的將軍在凱旋時,都要騎上白馬,乃是表示他們必然的得勝。所以這裡提到騎白馬拿著弓的人,就是表示一種必然迅速的勝利(啟六2)。茲將四匹馬之解釋要義分述如下: ①白馬(啟六2)——代表勝利。有人認為白馬和騎者,是指基督的勝利,因為這裡與十九11節之騎者甚為相同。但這裡所說四匹馬,均與神審判世人施行的災難有關。白馬且是單騎出現,有弓無劍出現,而在十九章所說的基督是作萬王之王,王主之主,口有利劍,手有鐵杖,並且眾軍都騎白馬跟隨,祂來開始是在地上為王的(啟十九14-16)。可見其前後二者的任務和地位,是顯然不同的。另外六2節之騎者,只戴一個冠冕,原文字(),是指勝利者的冠冕(參二一四題,四三五題)。但在十九12節之騎者,是戴許多冠冕,原文字(),是指王者的冠冕,可知這裡的勝利者不是基督。有人認為這騎白馬者,就是那敵基督者。牠是末後假基督的顯現,是一種得勝軍國主義的領袖。牠的手拿著弓,在地上發動冷戰,並與冠冕賜給牠。「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但十一21),牠便出來施行霸道為王。結果在為期七年的世界大災難期中(但九27),前三年半,牠出去勝而又勝了;及至後三年半中,牠又要取勝。以至遇見真基督騎白馬的出現,而被祂完全的戰敗了(啟十七14,十九11,19-21)。這樣看來,騎白馬之前者是屬地的,後者是屬天的。到了那時,地上的人對於真假基督之分,才能認清了。 ②紅馬(啟六3,4)——代表戰爭。紅色是流血的意思,有權柄給騎紅馬者,從地上奪去太平。牠有一柄大刀,為其工作的表現,就是作戰的兵器。顯然地牠是發動戰爭,使人彼此殘殺,甚至要毀滅人類。主耶穌曾預言到末期,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他們也要彼此陷害(太廿四7,9,10;參賽十九2;亞十四13)。如此可怕的戰爭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推測,是因那戴著冠冕的騎白馬者,牠必先以大規模的殺人流血,獲得短期的勝利。繼之,以後騎紅馬者出現,就必再打殺人流血戰爭,而形成國家社會人類紛亂不安,世上太平全被奪去。 ③黑馬(啟六5,6)——代表饑荒。黑馬是有恐懼的意思。騎馬者手裡拿著天平,表明其實施配給制度,要用以稱面和大麥,按人口售糧。如先知以西結說:「他們吃餅要按分兩,憂慮而吃,喝水也要按制子,驚惶而喝。」(結四16;參利廿六26),其饑荒情形是一樣的。一升麥子是一個人每天所吃的分量,一錢銀子是一個人一天工價,只夠買一天的糧食(太廿2)。至於油和酒,不可糟蹋,更顯缺乏和昂貴。這些麥子和大麥,油和酒,皆是日用的食物(參詩一O四14,15),在饑荒中使人得來不易,是證明生活十分困苦。但神在災難中,對這騎黑馬者的工作仍加限制,使人雖遇嚴重饑荒,仍然不至全缺糧食。這油和酒不僅是供人食用,且有醫治疾病之效(路十34;雅五14)。所以極為寶貴,禁止踐踏,更是顯出神的憐憫,豐富的恩典(哈三2;詩一O三2)。 ④灰馬(啟六7,8)——代表死亡。灰色是將死之人的面色,極其難看。這騎在馬上的名就叫死亡,他要殺害人的肉體。那些被殺的人都要到陰府隨著他,為要收留他所殺之人的靈魂。人將用刀劍、饑荒、瘟疫,和野獸這四樣大災(參結十四21)而被殺害,置於死地,其數目要達到地上的四分之一。是以表示這宗災害乃全球性的,不過只是四分之一受害,可知騎灰馬者毀滅的行動和程度,也是有限制的。 上述四匹馬的審判,乃是大災難的起頭(太廿四8),末期還沒有來到(太廿四6)。但這四匹馬與騎馬者,在曆世歷代以來,預言其行動和作為,無非曾有屢次局部的應驗。至於最後完全的應驗,則定準是在世界的末日。那就是耶穌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再來實行審判的時期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六2】白馬上的騎士戴有勝利的冠冕,樣子像基督卻不是基督。此處“冠冕”二字的希臘文為stephanos,為征服者戴的勝利的冠冕。本書19章所記基督戴的“冠冕”,希臘文為diadema,指的是皇冠。白馬騎士外表像基督,但“勝了又要勝”,追求的是權力,故決非基督,而是欺騙者,企圖征服世上男女的心靈,
奉他為主。(《撒迦利亞書》1,6章提到四匹馬,顏色與這裡的相似:紅、黑、白,和有斑點的,象徵神對世界不同的刑罰。解經家對白馬主要有三種解釋:1,基督;2,敵基督;3,用欺騙來征服人類心靈的假信仰。由於其餘三匹馬各代表戰爭、饑饉與死亡,第3說自然且合理。這些事都發生在基督獲得勝利和大患難前,故不可能是基督 。)──《啟導本聖經註釋》 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 指屬於敵基督和惡勢力,將來出現的某個征服者(詩4六9;耶49:35;何1:5)。白馬: 象徵戰場上的勝利,弓: 象徵強大的軍事力量。騎白馬者的出現,預先告知我們地上將要發生的悲劇性事件。有時,神甚至把惡勢力當作審判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2 騎白馬者】 問:啟示錄六章二節:「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白馬上的拿凓弓,並且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指誰? 答:神的兒女對於此點,意見頗為紛歧。最普通的有三種見解:(一)基督。祂現在開始審判,與啟示錄十九章十九節者相同;(二)敵基督。這是照馬太福音二十四章的秩序而看。白馬、紅馬、黑馬與敵基督、爭戰、饑荒相反;(三)福音。今世長期間福音的得勝。講解這些聖經,實在不能絕對的斷定。我們自己所見得到的,就可以信,但切不可武斷的以為別人的都是錯。如果不是有靈性上的關係,對於解經方面,總當抱自己所知者為有限的態度。―― 倪柝聲 【啟六2白馬代表什麼?】 “白馬”,白馬在啟示錄曾提及兩次,另一次是在十九章11節,該處騎白馬者分明是萬王之王主耶穌基督。但六章2節的白馬,是在以後三匹馬之先出現的,騎馬者是否基督,抑是偽基督或敵基督,解經家意見不一。 首先我們要解釋的乃是“馬”的涵義和背景,“馬”是代表武力,約翰在此所見的四馬異象、和舊約先知撒迦利亞所見的近似(參看亞一10,六5),那些馬匹乃是從神那裡出來,在遍地走來走去,為神執行審判的任務。 羅馬帝國的將軍均騎白馬,表示得勝和高貴。當戰勝歸國在各地作凱旋遊行時,他們的軍車也用白馬奔馳。所以在這裡說那騎馬的“勝了又要勝”。又說“騎在馬上的拿著弓”(沒有說有箭),一題到馬與弓,羅馬人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羅馬帝國戰無不勝的軍隊也曾被“帕提亞人”(PARTHIANS)所戰敗(參徒二9),因為帕提亞人是有名的弓箭手,也是騎白馬作戰的。紀元後62年,一隊羅馬兵曾投降帕提王亞“伏羅革色”(VOLOGESES)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唯一的恥辱。因此,“帕提亞人之射箭”,成為一種“最後勝利、每發必中”的代名詞。 所以,顯然地,這騎白馬而帶弓的人,是表現一種“必然的勝利”,不過,到底是代表誰勝利呢?那一種勝利呢?下列是不同的解釋。 一、指基督的勝利,因為這裡與十九章12節有點相同,該處騎白馬者是基督,則此處騎馬者也應該是基督無疑。基督是得勝者,所以他勝了又要勝。 但是難題來了,這裡所說四匹馬,均與神審判世人所施行的災難有關,基督在十九章12節出現是作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開始在大地上為王,與這裡所說騎自馬者的任務不同。 還有,基督在十九章12節出現,是口有利劍、手有鐵杖,天上眾軍也都騎白馬跟隨他,是十分威風的。但這裡騎白馬者有弓而無箭,無箭如何能作戰射擊敵人呢?而且他單獨出現,又與其他騎三匹馬的人地位相同。又根據撒加利亞書所載,他們是從神那裡出來的僕人,為神完成任務的,但十九章12節騎自馬的基督則為萬主之主,可見二者顯然不同。 還有,這裡騎白馬者所得的冠冕,原文是在運動場比賽獲獎時的“勝利者的冠冕”,原文為(STEPHANOS),司提反即此字,該種冠冕用鮮花製成,數日後即凋謝而朽壞(林前九25),但在十九章12節所說的許多冠冕。是用另一個字,該字原文為“王冠”DI-ADEMA,是指為帝王所戴的冠冕。從這兩個不同的冠冕觀之,便知六章2節那騎白馬者只是一個“勝利者”,並非基督。 既然這騎白馬的不是基督,那麼是誰呢!是哪一方面的勝利呢?以下是另外的兩個解釋: 二、是一種不用武力的勝利。有弓無箭,表示不用武力,但是“有力”,這種非武力的力量有時比武力可能獲得更大的勝利,所以說“勝了又要勝”,是兩種或兩次的勝利。 ①可能是政治的勝利。在大災難開始之時,可能有一政治家,憑三時不爛之舌,說服全球各國的政府,彼此聯合,比現在的聯合國的聯合更聯合而有力。 ②可能是宗教的勝利。不過不是福音的勝利,乃是一種混合的宗教勝利。這種宗教的混合,現在已經有了不少活動。 三、是假基督的勝利。假基督顯現的時候,使人十分困惑,因為他能行奇事(啟十三13),主耶穌也預言說,假基督與假先知能行大神跡與大奇事(太廿四24),所以無法能使人分辨到底他是否“基督”而受迷惑。因此假基督勝了又要勝,勝了信徒也勝了世人,人人都相信他。 等到真的基督出現,與假基督作戰而戰勝時,地上的人們才可分辨誰是假基督,那時已經太遲了(啟十七14,十九11,19-21)。 以上三說中的二、三說,均可採用。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3四活物在羊羔揭開七印時說“你來”,是對誰說的?】 “你來”可能是對約翰說的,可能是對騎馬者說的,也有人主張是對主耶穌說的,希望他早日從天降臨。 一、主張是對約翰說的人說:有些古卷是說“你來看”。多一看字,所以是對約翰說,因為所有的異象都需要約翰注意去看,然後記錄下來,傳遞與各教會。這七個印所包括的審判情形是很重要的,所以要約翰來看。 還有,在本章有三次提及約翰自己說“我觀看”,都是在雷聲說“你來”之後(l-2節,5,8,9節)。可見這個“你看”是與“我觀看”有關,原文在“你來”之後,有一“看”字也是很合理的。 可是,這一主張頗有疑問,因為約翰已經在那裡,何必叫他“來”呢?同時,其聲如雷,用這樣可怕的聲音來吩咐約翰“來”,似乎過份。還有,當活物用雷聲說“你來”之後,立刻有不同的馬出現。所以這個“你來”應該是對騎馬者的吩咐,而不是對約翰說的。 二、第二種主張說這是對騎馬者的吩咐。因為當那些活物大聲說“你來”之後,馬上就有多種不同顏色的馬匹出現,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你來”,是對騎馬者的吩咐。 不過,第一說的人說,如果這個“你來”,是對騎馬者說的,則應改為“你去”才合。理由是對這四個騎馬者說要“出去”完成他們的任務。但既說“你來”,顯然與騎馬無關。 三、第三說為這個“你來”,是對基督的請求。因為一切受造之物均歎息勞苦,希望基督快來,施行審判,可以脫離敗壞的轄制,這是保羅所得的啟示(羅八19-21)。同時,啟示錄廿二章17節,與20節的“來”與“你來”,原文與此處“你來”同字,在20節的“你來”,顯然是對主耶穌的請求,則六章的四次“你來”,也是對主耶穌說的。 可是,如果是對主耶穌的請求,何以用“雷聲”?豈非太不尊敬? 因此,多數解經家認為第二說較合理,因為揭開第二印之時,“你來”之後,便有一匹白馬“出來”,這兩個“來”字是相符合的。然而主張第一說與第三說的人也不少。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3,4紅馬與騎紅馬者代表什麼?】 “紅”色代表流血,是人人皆知的。這騎紅馬者有權從地上奪去太平,顯然地他是發動戰爭、使人彼此相殺的。他手中拿著一把大刀,真是使人聽見也毛骨悚然,解經家對此紅馬與騎馬者的意見大都相同,因為是有一場可怕的戰爭要在遍地上發動。 主耶穌曾預言,那時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又說: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又說:他們要彼此陷害(太廿四7,9,10)。在約翰的腦海中,他一定會想起舊約先知有關戰爭的種種預言。比方在以賽亞十九章2節說:弟兄攻擊弟兄,鄰舍攻擊鄰合,這城攻擊那城,這國攻擊那國。又在撒加利亞書十四章13節說,他們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 同時在約翰的回憶中,他也會記得紀元前67年至37年之間,猶太人如何背叛大希律,被殺者數十萬人。又在紀元後61年羅馬帝國曾進攻不列顛(即古時英國領土)而殺死十五萬人。 我們可以推想,這可怕的戰爭是因為騎白馬者獲得表面短暫勝利之後,全球各地人們發現該騎白馬者有弓而無箭,並無真正的統治力量,於是拆穿了西洋鏡,各人紛紛要爭取自由,所以釀成可怕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人與人、社團與社團、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階級與階級、主義與主義之戰,因此沒有前線,也沒有後方,世上太平被奪去,人們彼此相殺。 跟著,很自然地,第三與第四匹馬與騎馬者的出現,代表饑荒與死亡,是跟在一次全球大屠殺之後。每一場戰爭之後,必有饑荒、瘟疫與死亡,那是無可避免的。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4】紅馬是戰爭與流血的象徵。騎士揮動手裡的大刀,刀尖劃出死亡與毀滅的圓圈,奪去和平,使人互相殘殺。──《啟導本聖經註釋》 另有一匹馬……那騎馬的: 象徵大屠殺和戰爭(王下3:22,23),騎白馬的人象徵全世界範圍的戰爭,騎紅馬的人象徵內亂和革命。到那時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將完全被破壞,由於極端的利己主義和相互競爭,和平將從地上消失(賽19:2;太10:2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5】黑馬象徵的是饑饉。──《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六5~6】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 表示貧窮和饑荒,“黑”通常象徵戰爭,流血帶來的結局,即悲傷、哀痛和荒涼(賽50:3;哀5:10)。而且貧窮和缺乏帶來極大的通貨膨脹,人們的生活陷入極度悲慘的景況。油和酒不可糟蹋,有兩種解釋: ①油和酒是一種奢侈品,當貧苦窮乏的人在饑餓中流離彷徨時,少數富人卻享受奢侈的生活。富人的利己主義和貪婪,更加深了貧富之間的兩極分化,並且多數人陷入在最低層的貧困狀態中;②油和酒意味著神的恩典,即在大災難中,神為了減輕信徒的痛苦而賜下的愛和恩典(太24:22)。這裡,第二種解釋更符合原文的意思。藉此,我們可以明白:①神在任何環境下都鑒察、保護他的選民;②大災難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對世人的審判和他們的滅亡,而是罪人的悔改和救贖(路3:3-10)。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5~6黑馬與騎黑馬者代表什麼?】 任何人都曉得“黑”是恐懼與神秘的顏色。這裡所描述的是物價昂貴引致普遍性的饑荒的情形。主耶穌預言末世情形時,也提及“多處必有饑荒”(太廿四7)。約翰在這裡看見那騎黑馬者手裡拿著天平,相信他很容易憶起以西結書所說的“按分量而食,按制子而飲”的饑荒情形(結四9,13,17)。麥子(小麥),大麥、油和酒乃是日用的食物,當物價昂貴之時,一升麥子,即一日的糧食,需要一錢銀子,即一日的工價(太二十2),每日工作所得只夠購買糧食。油酒缺乏,不可糟踏,那騎馬者手裡拿著天平,按人口售糧,足證生活十分困難。 神在利未記曾警告以色列人,如不聽命,將來必將被交在仇敵手中,糧食按分量而秤,表示糧食非常缺乏(利廿六26)。 當約翰寫啟示錄時,他也可能憶及尼羅統治下、曾有一次饑荒的情形。當時許多糧船均從埃及的亞力山大港抵達意大利。有一次糧食缺乏,人們在海邊看見有一支大船是從亞力山大港來的,便以為政府已運了糧食來配給,不料當該大船抵岸時,只見全船所載的是埃及尼羅河所出的特別沙土,尼羅皇用來裝飾一個展覽會的地面,使百姓極為失望。 油和酒是人們日常食品之一,有錢的人則用得較多,有時也會浪費。但當饑荒之時,油酒價高昂,一般人們已無法購到,所以四活物中有聲音說:“油和酒不可糟蹋”。不過油和酒也作治病之用(參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十34),在戰後,許多病人需要油與酒以滋潤創傷及增加體力,所以極為寶貴,不可糟蹋。這也可以表示雖在困難中,神仍有憐憫,禁止浪費,以保留治病的物資。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6】「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 一錢銀子是一個人一日的工價,買 “一錢銀子”為當日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本可買到比,“一升”多十倍的麥子。“大麥”比麥子價錢低,用賤價的大麥來替代麥子,也只可購到“三升”。這兩句話生動地說明糧食不足,價格奇昂,假信仰和戰爭過後,饑饉之災接踵而至,茶毒人類。“油和酒不可糟蹋”有二解:1,饑饉的同時會有奢侈和浪費出現。貧者越貧,富者越富。2,黑馬帶來的災害有個限度。榨油用的橄欖和榨酒用的葡萄入土根深,可抵受乾旱的侵害。(2)說很勉強。──《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六7~8灰馬與騎灰馬者代表什麼?】 “灰色”是死者臨終時的面色。騎灰馬者名叫“死亡”,任何人聽見這名字,都有毛骨悚然之感。還有“陰府也隨著他”,那真是更可怕的一件事。因為這位“死亡”先生大事屠殺之後,那些被殺的人都要到陰府去,所以陰府隨著死亡去“辦公”了。 我們記得當大衛數算民數而犯罪後,有一位“滅民的天使”出現,使七萬人被殺(撒下廿四15-16)。這滅民的天使在歷代上廿一章16節描寫他是站在天地之間,手裡有拔出來的刀,伸在耶路撒冷之上。那真是可怕的鏡頭。這滅民的天使,不妨也可稱他為“死亡的天使”,這位天使在埃及十大災難的最後一個災難中,曾把埃及地所有的長子,盡都殺了(出十二29),神稱之為“滅命的”(十二23),相信也是那位在大衛時代滅民的天使。 但約翰在異象中所見的騎友馬的那一位,與舊約上文所載的“滅命或滅民的天使”是否相同,則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有負責使人死亡的一位,則是可相信的。 約翰當然會想起以西結書的話說,神用四樣大災降在耶路撒冷攻擊不聽命以色列人。這四樣大災乃是“刀劍、饑荒、惡獸和瘟疫”(結十四21),這四樣大災和這騎灰色馬者殺害地上的人,所用的四災完全相同。同時神在利未記所宣佈的刑罰也有“野獸、刀劍、瘟疫和饑荒”例廿六21-26)。可見神降災與犯罪的人,其法古今如一,任何國家,民族和犯罪的個人均不能逃避因犯罪而應得的刑罰。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一語(8節)。表示這四大災禍是全球性的,可能全球各地四分之一的人死亡後,跟著在第九章18節說,有三樣災殺了人的三分之一。那就是說全球先有四分一人死亡,後來,又有三分之一死亡,全球的人數已死去一半,留下一半人口而已。那是大災難時候的大事。 這四樣災難的相連是很自然的,過去的歷史是如此,將來也不例外,人們逃避大兵災之後,因耕種無人、必遇凶年,到處饑荒,饑荒後、健康欠佳,瘟疫隨而來臨。餓死的人將成為野獸的晚餐,同時野獸連活著的人也光顧到了。阿摩司先知曾如此說:“人要躲避獅子,又遇著熊;進房屋以手靠牆(休息一下),就被蛇咬”(摩五19)。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8】騎著灰馬上的名叫“死”。灰色無生氣,象灰塵。“陰府”為暫時收藏在基督之外死去了的人的靈魂的地方。“陰府也隨著他”:這位騎士好象清除廢物的人,把死人一個個拾起,丟進垃圾袋似的陰符裡。“刀劍、饑荒、瘟疫、野獸”:參《利未記》二十六21~26;結十四21。這些可怕的災害裡頭不是全無盼望,因為只“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給其餘的有悔改機會。──《啟導本聖經註釋》 死(qanatov): 除“死亡”以外,還有“瘟疫”之意。灰色馬: 喻指在戰爭、饑荒和瘟疫中許多人將死去(耶14:12;結14:21)。陰府: 原先指舊約時代,一切死亡的人死後居住的世界,而到新約時期其概念發生演變,是指為不信者死後,在末日的審判之前暫時居住的中間狀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9】「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 『為著持守這個見證而被殺害之人的靈魂』(原文)。── 倪柝聲 【啟六9在祭壇底下,為神的道被殺者的靈魂是何等人?】 答:在羔羊揭開第五印的時候,天上聖殿內的祭壇就顯了出來。這祭壇底下被殺者的靈魂,就是在首四印所出現大災難的初期,那許多被殺者中所包括的一部分人,卻未說出他們是何等人。但當這五印揭開之後,便已明白其中這些人,是為神的道作見證而被殺的。原因是在大災難以前,教會已經被提到空中,地上必然仍有基督忠心的門徒,以及他們喚醒當時許多醒悟悔改歸向神的人。於是在大災難中,為主大發熱心作見證,不為當時統治之惡者所屈服,因而為主犧牲性命,便成為被殺的殉道者。他們的靈魂,就是約翰在祭壇底下所看見的。這些靈魂大聲呼喊,哀求主要快來,為他們的無辜被殺流血而伸冤(啟六10)。 這些人的靈魂,雖然說是在大災難初期被殺的人。但他們也是可以指為代表,從亞伯起,直到主耶穌來前後,為真理捨命一切的殉道者(參創四10;詩九四1-7;代下廿四22;徒七59,60)。這些人都是被惡人的辣手獻祭而犧牲,他們求神伸冤的禱告,雖尚未蒙應允,但就各人而論,已有白衣賜給他們穿上。就是表明他們已經蒙神拯救,得稱為義的聖徒,將在榮耀與主一同作王,同享福樂(啟六11,三14,七9,13,14,廿4)。——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六9~11】因福音和見證耶穌的緣故而受死的殉道者,為公義的審判而向神呼求。特別要指出的是本文內容發生的地點是天,而不是四印之災發生的地。滿足了數目: 指神通過信徒所要成就的事工結束時,或者大災難結束,基督再臨的時候。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9~11在祭壇下被殺者的靈魂,是什麼人?】 一、“被殺者的靈魂”的被殺應該是在上述四匹馬出現的大災難初期,當時許多人(四分之一的人)被殺,卻未分別說出誰被殺。但當第五印揭開之後,我們便明白在上述四馬時期被殺的人中有許多是“為神的道作見證”而被殺的人。他們要求神為他們無辜被殺而伸冤。 解經家多數認為這些靈魂是在大災難初期被殺的人。當時教會已被提到空中,那些未真正重生得救的掛名基督徒和傳道人因被撇下而醒悟侮改,於是在大災難中大發熱心,為主作證,不服從當時統治者的命令,因而被殺。他們便成為教會被提後、留在世上的殉道者。 二、但是另有一部分解經家認為這些被殺者的靈魂,是指由亞伯起直至主耶穌再來前後一切殉道者而言。因為當這些靈魂要求神伸冤時,他們所得到的回答乃是“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才能為他們伸冤。那伸冤的寶施是記錄在啟示錄九章以後的刑罰。 每一時代均有義人無辜被殺,亞伯即其一例;而每一教會在每一時期均遭遇反對者的逼迫,以致有人無辜被殺。中國教會在庚子年被拳匪所害,即其一例。在主耶穌再來至空中之時,地上也有悔改信主(可能是從前未真正得救者)而為主殉道者,也在殉道者的數目中。但仍未滿其數目,一直等到第七章14節所說的“這些人是從大災難中出來的”,十一章那兩位傳道人被殺後復活和十三章所說“所有不拜獸像的人都被殺害”為止,殉道者的數目才滿足,主才為他們伸冤。其伸冤的最高表現乃是毀滅第十七、十八章所說的大淫婦。 這些殉道的人,有白衣賜給他們。以後在第七章9節也說有無數的人也是穿白衣的。長老中有一位對白衣的解釋乃是“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14節),表示這些人是已經蒙主拯救、得以稱義的。在第三章4節也提及有人未曾污穢衣服,他0要穿白衣與主同行。他們既然是得救的,將來他們也要從死裡復活,與主同作王(啟廿4)。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9~17】看六1注。“住在地上的人”指地上與神為敵的人(參三10;八13;十一10;十七2)。為本書特別用法。──《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六12~14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星宿墜落於地,如何解釋?】 這些天上改變的景象,有人以為只是一種靈意的說法,表示末世的社會混亂而已。可是日月星與天的改變,在先知書中早有預言,乃是按“字面”逐字應驗而非按靈意解釋的。 以賽亞書十三章10節預言說: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 以西結書卅二章7節預言說:我要使眾星昏暗、以密雲遮掩太陽,月亮也不放光。 至於約珥書有關日月的預言,曾經在五旬節時被彼得引用過,則已成為“名預言了”(徒二20)。約珥說: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 主耶穌在橄欖山上提及末世預言時,也有同樣的敘述說: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廿四29)。 顯然地,日、月、星的這種不尋常的現象、是一定按字面應驗,而非按靈意解釋的。 但,日、月、星如何會變成上述那種可怕的樣子呢?其可能性有 一、是神跡之一。意即是神自己的作為,他使日、月、星變成那種樣子,為要刑罰世人。正如當摩西與埃及王鬥爭時,神也曾使埃及天烏地暗了三天,摩西加重語氣描寫這種黑暗說:“這黑暗似乎摸得著”(出十21)。詩人追述埃及這種黑暗時如此說;“他命黑暗,就有黑暗”(詩一0五28),表示這種日、月、星的黑暗是神在必要時造成的。 二、是日、月、星自然的轉變。根據天文學家多年研究,發現太陽上面有許多“黑子”,這些黑子好像是“太陽球”本身表面(可能也是內部)破爛之處。有黑子的地方,是沒有火與光的。這些黑子會一天比一天擴大,也會一天比一天增多。其中有一個著名的黑子有十萬“地球”之長(見附圖,該太陽黑子比地球)本身大得多。自1870年至1950年黑子已增加一倍又三分之一,可見太陽日漸“衰老”,所以黑子漸增。黑子一旦增加到比現在多幾倍時(可能是忽然發生的事),太陽便會變成毛布,即暗淡的顏色,同時月亮所反射太陽的光也消失而變成血紅色。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天上的星宿,如果是流星群的話,則將會大量地向地面墜落,也是極可能的。 至於星群的墜落,科學家供給我們的資料也是很多的。多數解經家相信這是指“流星群”從天空落下而言。“流星”,我國天文學家稱之為“奔星”,每隔數分鐘即有一二流星出現空際,越近天亮時流星越多。天文學家對流星的解釋仍是一個謎,一般相信是慧星在天空中橫掃時所留下的放射物體,一旦移動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中約二百二十哩時,便燃燒發光,似乎向地球上降落,其實到達地球上一百五十哩時便化為氣體而消失。有時成群降落,則稱為流星群。1833年11月12日,從“獅子星座”中降落的流星群,每小時竟有流星十萬餘,經六小時始盡。當時歐西基督教人士便以為是世界末日到了,應驗啟示錄本章經文的預言。 流星中有些闖入地球而成“隕石”者,離地球約八九十哩時,用每秒鐘十至四十哩速度下降。科學家發現此種隕石有二十五種元素,其中有數種元素是地上找不到的。因此有人猜想這是月球火山爆炸時飛下來的石塊。這些隕石如大量墜下入地球,當然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景象,可能使屋宇倒塌,人畜死亡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12~16】本文四段描述了因著第六印之災而逼近的預告基督再臨之前的宇宙性變動:①由於地震,太陽和月亮失去光亮;②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③天被挪移,地殼發生變動;④極大的恐怖臨到這地上。其中的部分災難是按古代宇宙論的立場記述的,為的是強調將要臨到這地上的災難(賽10:21;番1:14-1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14天何以會像書卷被卷起來?】 天被卷起的預言,在希伯來書一章10-11節亦曾提及,不過在該處似乎作者在引用舊約經文時,把詩篇一O二篇25-27節的話和以賽亞書三十四章4節拼在一起。其實“天被卷起”一語只出現在以賽亞書。約翰在本節所記載的,提及無花果,相信是很自然地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 古時書卷與今日的書籍形式不同,書是一幅過的長條,可以卷起成圓筒形,亦能打開,像中國所裱好的對聯一樣。有些書卷用得太久了,自然會損壞,書卷上下二處有時會有裂口,裂口如不修補,便慢慢裂得更長。終於有一天,當書卷被打開時,中間的裂口從上到下完全裂開,書卷便分左右兩邊自動卷起來。 約翰的腦海中可能是有這樣的一幅圖畫。 在人類看來,天是大到無法測度的,但在那偉大無比的神看來,諸天在他面前不過像一卷書卷。在他創造宇宙之時,把“書卷”打開,把一切星宿分別擺列在這偉大的“天卷”上(創一17有擺列光體的記載),自創造至今,宇宙的年代除神以外,無人可以計算。但這老宇宙已經相當老了,到處有了裂口,一旦裂口加長,正如上述所說的書卷一樣,終有一天,這“天卷”分左右自動卷起,天裂為二,更大的災難便接踵而至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六15~16】論及審判的對象。凡拒絕悔改、崇拜撒但和偶象、逼迫基督徒的罪人將受這個審判(賽13:6,8;彌1:1-4)。從本文中,我們同時可以認識到,犯罪的人不由自主地躲避神,因為他們懼怕自己的罪完全呈現在神面前,甚至勝過懼怕死亡。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六1~八5】六1至八5是有關審判的三個異象中的第一個。神的羔羊揭開書卷上的七印,讓我們窺見基督審判的景象。每揭開一印便可以看見這審判的一面。但從所展現的圖畫中,隱約可見神將祂所預備的國一步步給人的過程。揭開第七印時已呈露端倪(八1);等到吹響第七號,世上的國已成基督的國(十一15);倒出第七碗時,這個計畫已完成(十六17)。不過這個國要到敵基督傾倒以後,才有詳盡的描寫(20至22章)。 這書卷不是普通的書,而是神審判的啟示。第一至第四印揭開後,我們看見四匹馬和馬上的騎士,他們帶來刑罰。在將來某一個時刻裡,騎馬的人要踏入歷史的最後階段,用假信仰、戰爭、饑饉和死亡來刑罰人;程度之深、範圍之廣,是空前的。不過這審判帶有條件,人如果悔改,似乎可以延遲、甚至收回一個時期(參拿三2,4,10)。審判的目的是要人去邪歸正,切除病根,明白人不能沒有神,應遵守祂的道德原則來生活(來十二5~6,11)。──《啟導本聖經註釋》 第五印讓我們看見,在末時,神要審判住在地上的人,在那時刻來到前,獻身為主的男女(象祭壇底下為主道被殺之人一樣),因見證主道,也要被殺。主基督一定會再來,對信徒是大安慰,對不信者則是大災禍,因祂要施行最後的審判。第六印揭示最後審判時的恐怖景象(六12~17),整個宇宙突然陷入大混亂中,世界戰慄,所有還生存的都逃跑,想躲避;每一個活著和死了的人都要受的審判,這就是“大患難”,是聖經一再提到並警告過的“主耶穌基督的日子”(彼後三10;林前一8;腓一6)。 第七印的揭開記在八1,天上有半個小時的寂靜,一般解釋,這寂靜是為了要聽六10所提到的聖徒的祈求,神用審判為他們伸冤。──《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