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一章拾穗 【啟一1】「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 『耶穌基督的啟示』,意思是這一個啟示是屬乎耶穌基督的,是藉著耶穌基督的,也是論到耶穌基督的。全部聖經所有的啟示都是集中在耶穌基督身上,都是為要將耶穌基督啟示出來。──
倪柝聲 “啟示”一字有“透露”的意思,把基督再臨的事揭開,讓人可以看見;也可以指所揭露的目的物,把過去隱藏的事指示人,可以認識神和祂的旨意。揭開這帷幕讓人可以窺見世界前景的不是約翰,而是耶穌基督,而這啟示乃是來自父神(參約五19;八26;十四10)。 由神給耶穌基督的啟示乃通過一位“使者”(天使)傳給約翰。天使是信息的忠實傳遞者,地位有同先知,不是神(看二十二6~9);因有父神、基督和天使一同參與,約翰寫下的話具無比權威。 “曉諭”原文為semaino,來自字根semeion,為“記號”的意思。關於人的未來的事不是直接說出,而是用符號語言作象徵性的表達。──《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的啟示: “啟示”(apokaluyiv)一詞含有“揭開所隱藏的”之意,指神向信徒顯現他的奧秘(伯1一7;38:1)。啟示的中心和頂峰是耶穌基督,這一點藉著耶穌的道成肉身,十字架事件及復活而顯明了出來,並且最後將通過耶穌的再臨完成。這一啟示的內容與“耶穌基督的見證”或“自己所看見”(2節)的相同,其終極目的是拯救人類。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1~3】本啟示經過的手續︰(1)神賜給基督;(2)基督差遣使者;(3)使者曉諭約翰;(4)約翰對神的僕人們證明;(5)僕人們再讀給教會聽,使教會明白而遵行。── 牛述光 【啟一2】「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耶穌基督的見證』,包括有四方面︰第一,耶穌是誰;第二,耶穌與人的關係是甚麼;第三,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功了甚麼;第四,耶穌與神永遠的計劃有何關係。這個耶穌基督的見證是存儲在一個器皿裏,這器皿就是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乃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我們蒙召是為著存儲在器皿裏的真理的見證,經過啟示,組織在我們裏頭。問題是︰聖靈有沒有啟示主耶穌給你呢?是不是你聽人說主耶穌是神的兒子,你就同意這個說法,或者是因著聖靈的啟示而有所看見呢?可能它不過是在聖經裏,不過是一種理想,一種說法,一種信條;但是也可能在我們的裏面已經被啟示出來,成為我們真的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倪柝聲 “神的道”通常指全體聖經所包含的內容;此處指本書的內容。這裡記下的是神的信息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一3】本書記有七福,此處是第一福,其餘六福見十四13;十六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這福是賜給那些在各教會中誦讀這啟示,以及聽見了又遵守的人。因此揭示未來的事不是滿足人的好奇,預卜休咎;而是要讓憑信心接受預言的人,能活出這些教訓來。 “福”是可以得到本書所宣佈的救恩的保證,須與《馬太福音》五 3~12的“登山寶訓”同讀。耶穌所宣告的福分乃給予仰望神、尋求救贖的人。“日期近了”指本書所預言的事實現的時期。“近了”說明其緊迫性。──《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三層重疊法談及能蒙神所福的物件。
念這……預言的: 在舊約,“念的人”指在會眾面前念經文的人,念聖經是猶太教禮拜中的重要順序之一(路4:16)。到了新約時代,監督及教師繼承了這一作工。因此它意味著教導者,也包含字面意思所示的渴慕神話語而念的人。聽見……的: 聽福音是人類所能享有的最高福氣和特權。我們信仰的前輩為了聽福音的真理並遵守它而甘願獻出生命。能得聽神話語,這對我們來說是個至高無上的特權。遵守其中所記載的: 如果聽道是特權,那麼遵守此道乃是義務。換言之,特權伴隨著義務,對於不守義務的人來說,特權將毫無意義(雅2:26)。日期近了: 指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強調末世預言成就日子的臨近。給活在末世的信徒加增緊迫感<摩 緒論,耶和華的日子>。約翰強調這一點的目的是:①為了安慰當時受羅馬政府嚴酷逼迫的信徒;②為了呼召世人悔改並忠誠地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4】「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 『今在昔在以後永在的神』是等於耶和華這名字的意思(出三14~15)。── 牛述光 『七個教會…七靈』,四是世界的數目,二是人的數目,四加二是六,是人完全的數目,一是神的數字,神是獨一的神,人的完全數再加上獨一神的數字就是一個完全的數目。──
牛述光 作者署名約翰,當日各教會應該都知道他,所以不象旁的書信,作者沒有把自己的身分寫出來。關於本書作者的事,參書前<參考資料>。 亞西亞為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中西部的一省(今土耳其西部)。當時除此七教會外,還有別的教會(例如歌羅西教會)。這裡說明《啟示錄》是作者寫給一群教會的長信,為他牧養下的教會證道並解惑。 本節對神的稱呼,見舊約《出埃及記》三14。耶和華神在荊棘火焰中,向摩西介紹祂自己為“我是自有永有的”,重點為“有”;約翰稱神為“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重點為“左”,不只說明神是跨越時間的獨一宇宙主宰,也在未來裡等著我們;祂從永遠裡把恩惠平安藉著基督賜給我們。 “七靈”:傳統指聖靈的七種恩賜(參賽十一2)。但也有人說指神寶座前的七位天使(八2)。在祝福中,把天使和神及基督同提是罕見的。若指天使,作者可以直說,毋須用“靈“代替。一般認為約翰借用《撒迦利亞書》4章一個燈檯有七盞燈和耶和華有七眼遍察全地,以及倚靠聖靈方能成事(亞四6;參啟五6)等,以神的“七靈”代表聖靈的完美和祝福的全備,因為“七”為完全的數目。包含在這祝福裡的仍舊是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
。──《啟導本聖經註釋》 昔在……永在的神: 以聖父的名強調了神絕對屬性中的永恆性、不變性和先存性,同時證實了神是信實的神,因他遵守應許到底。因此,人必然要絕對信靠神。 靈: 指聖靈,七靈: 意味著聖靈的完全和事工的迅速成就<緒論,聖經中數字的象徵意義>。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4神寶座前的七靈有何意義?】 答:在啟示錄中關於七的數目字,幾乎每章都有提到,使用最多,觸目可見。約翰在這裡寫信時,首先就說到「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又說到「祂寶座前的七靈」,這七靈的含意,並非表明七種相異的靈,乃是指一位聖靈完全充足之性說的(賽十一2),因為七在神的眼中表示完全之意,聖靈只有一位,但祂的恩賜、能力、和功用,卻是多方面的(林前十二4-11)。有人認為七靈,即指聖靈在信徒心中的七種工作,亦未嘗不可。例如:祂能使人重生(約三5),使人成聖(帖後二13),開導人心(約十六13),賜人能力作證(路廿四49;徒一8,二4;亞四6),安慰勸勉(約十四16;徒九31),幫助禱告(羅八26,27),使人復活(羅八11)等是。這樣看來聖靈的工作確是完美而足用的,並且我們從啟示錄一書中,可以察知七靈與教會及其他方面的關係。例如: ①祂與七教會的關係(啟三1)——這七星即表明主掌握各教會的使者(啟一20),主使教會的使者教牧被聖靈充滿,得聖靈的能力,運行各樣的工作,復興教會。 ②七燈與寶座的關係(啟四5)——這七燈就是神的七靈,在此是以七盞燈火,在神的寶座前點著,非指顯出光照感化人的作用,乃為指其如火焚燒毀滅之力,顯出神公義的烈怒,而來施行的審判(賽四4,九19,十二2-4;太三12)。 ③祂與七角七眼的關係(啟五6)——這七角七眼亦就是神的七靈,在此是以七角來表明神的能力,和完全絕對的權柄(太廿八18;但七7),七眼表明神的完全智慧和知識,與這些關係的敘述,可知在神寶座前七靈,是表示聖靈的充足,與完全的能力,亦即表示神的全權全智,全能全在的意思。——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4「在神寶座前的七靈」是何所指?】 啟示錄一4記載:「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這七靈是否指三位一體神的第三位——聖靈(第二節曾提及聖父及聖子)?這七靈似乎是指聖靈而言,這答案令人訝異。有人可能以為七靈乃指七位天使,但他們並非亞西亞七所教會的「天使」,因為保羅在第4節分別列出那七所教會。 那麼,聖靈又怎可能用「七靈」來代表呢?原來「七重的聖靈」首先可見於以賽亞書十一2;「耶和華的『靈』(1)必住在他(指彌賽亞)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2)和『聰明』(3)的靈,『謀略』(4)和『能力』(5)的靈,『知識』(6)『敬畏』(7)耶和華的靈」。在聖經,「七」象徵神完美之工(創二2-3),因此,「耶西的不」(賽十一1)開始其彌賽亞事工時,必完全受聖靈引導。 第二次,「七眼的靈」可見於撒迦利亞書三9;「看哪,我在約書亞(大祭司)面前所立的石頭,在一塊石頭上有七眼。」這節經文指出神的靈鑒察萬事、照顧周全;大祭司前面的「石頭」(可能是一塊大寶石)鑲上七隻眼。「七眼的靈」再次出現於撒迦利亞書四10;「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這七眼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見所羅巴伯手拿線鉈,就歡喜。」主前五一六年,第二所聖殿建成,奉獻與主;神便應許賜下聖靈,施慈愛引領信眾。 然而,啟示錄的七靈以各自獨立的個體而出現,除卻一4,還有三1:「那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你是死的。」四5亦記載:「又有七盞火燈在寶座前點著,這七燈就是神的七靈。」五6:「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以賽亞書十一2「七重的靈」與啟示錄的「七靈」似乎有著絕對關係;「七重的靈」以七個個別的靈顯現,符合了神的全能及顧佑全備。全能及顧佑正是啟示錄的中心信息。整卷啟示錄都充滿了象徵性的描述,因此,啟示錄以特別使人留深刻印象的手法,用七代表一,讀者也毋須驚訝困惑。啟示錄一14-15所描的「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他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但在五6,人子被描繪成為羔羊,有七角七眼。綜合上述兩節經文,亦可看出七代表一這個原則;雖則這次是聖子而非聖靈。 同樣,撒旦被描繪為一條大紅龍,有七頭十角(十二3);這樣子就像撒但在世上的代表——有十角的獸,有十冠冕並七頭,代表它的全面,但它的腳似熊腳,口似獅口(十三2)。(撒但後來成為這世界的獨裁者,「七」代表他誤以為自己已代表神全備的權力叫十七3-4又記載大淫婦,她代表貪愛世界的教會。大淫婦穿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騎在朱紅色的獸上。使徒約翰在拔摩島看見這些異象,神用象徵手法教導約翰,使他明白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三位——聖靈——的本質與特點。 主耶穌受浸時,鴿子代表聖靈(太三16);五旬節,聖靈如火的舌頭降下(徒二3),使信徒能有力量為基督作見證。根據使徒行傳一13、15記載,在樓房上聚會的信徒約有一百二十人,那麼,聖靈降下時就有一百二十個火的舌頭了。由此可知,聖靈以不同形式出現,皆為切合當時情況所需。──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啟一4神寶座前的七靈何意?聖靈的數目何以有七?】 首先我們要明白,啟示錄有許多數目字是帶著濃厚的屬靈意義的。特別是“七”這個數目字,啟示錄用得最多。如七教會、七靈、七燈、七印、七災、七碗、七天使、七頭等。 其它的數目字如三、十、十二、六等亦有其不同涵義。 “七”據一般解經家的意見,乃是一個“完全的數字”。 “七靈”是什麼,一向有五種解釋法: 一、猶太人的解釋法: 猶太人是有許多奇怪的傳統說法,特別因為受那些次經和偽經的影響之故,對於舊約聖經(後來對於使徒的作品),都用他們的遺傳說法去解釋。 他們根據以諾傳和多比傳(TOBIT,多比傳共十四章)來解釋說:在神面前有七位天使,稱為“白色的頭七位”(可能指穿白衣的天使而言)。這是以諾傳第一集,九十章21節的話。又說:“這些站在神面前的天使長,他們的名字為米迦勒,加伯列(聖經有這兩個名字),還有賽誇爾(SAIQ
UAEL)、烏利爾(URIEL),拉發爾(RAFAEL)、拉古爾(RAGUEL)和耶列米爾(JEREMIEL)。每一名字後面均有“神”字(EL),表示是有服神的天使。這七位天使掌管火、風、水與世界各國。 約翰所說的七靈,如果是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觀念來寫信給亞西亞的七教會,他可能指這七位天使長而言。 可是這種猶太人的傳統解釋是不適宜的,理由是天使是受造的,約翰說“但願從神、七靈和耶穌基督,有恩惠和平安歸與你們”,天使怎能將恩惠平安歸與人? 因此這裡所說的七靈,一定是指聖靈說的。 二、多數解經家喜歡引用以賽亞書十一章2節的話來解釋七靈的涵意,該節聖經說: ①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 ②智慧的靈和 ③聰明的靈 ④謀略和 ⑤能力的靈; ⑥知識和 ⑦敬畏耶和華的靈。 以上共有七靈,表示聖靈的七種屬性。這七種屬性也可以說與屬神的人的屬靈關係。 此一解釋、多數人採用。 三、此外尚有人主張“七靈’即聖靈的七種工作。有人將這七種工作開列如下: ①使人重生(約三5)。 ②使人成聖(帖後二13)。 ③開導人心(約十六13)。 ④賜人能力(徒一8)。 ⑤安慰勸勉(約十四16)。 ⑥幫助禱告(羅八26-27)。 ⑦使人復活(羅八11)。 四、又有人認為“七靈”是聖靈的七種恩賜,那是根據羅馬書十二章6-8節所排列的: ①說豫言。 ②作執事。 ③教導的。 ④勸化的。 ⑤施捨的。 ⑥治理的。 ⑦憐憫人的。 不過,如果要列出聖靈的恩賜,則應根據哥林多前書十二章7-11節的話,該段經文一共列出聖靈九種恩賜,而非七種。 五、我們從啟示錄一書中可以發現有關七靈的事,曾有幾次的描寫如下: ①七靈與七教會有關(一4)。 ②七靈與七星有關(三1-16)。 ③七靈與七燈有關(四5)。 ④七靈與七角七眼有關(五6)。 這些有關的敘述,表示“七靈”一詞不能有片面的解釋,七靈與七燈均表示光明,神的靈明察秋毫。七角則表示神的靈有能力。七眼表示神的全知,遍察全地(亞四10)。約翰所見的異象與撒迦利亞所見近似(亞三,四章)。 因此,本人認為七靈乃是表示神的全知,全能與全在。不必作其它的解釋。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4~8】使徒約翰向亞細亞七個教會發出的祝福與頌贊,其形式是“發信者→受書人→頌贊”的結構,具有典型的書信格式。祝福的內容是祈求三位一體神的恩惠和平安與聖徒同在;這裡的恩惠: 意味著神白白賜給我們的無限大愛,平安則指藉著耶穌基督與神恢復和睦的關係。頌贊中明確提及基督的再臨和神絕對不變的主權。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4,11亞西亞的七個教會在今何國境內?與約翰工作有何關係?該七教會所預表教會七個時代如何劃分?】 一、所謂亞西亞(ASIA),並非今日地理上所用的“亞洲”,乃是古時羅馬帝國的一省。當時又有“小亞西亞”一名,則是指包括“亞西亞”省在內的一個較遼闊的半島地區,等於今日的土耳其全境。 亞西亞有省長,也有當地的地方領袖(徒十九31)。亞西亞是羅馬帝國歐洲與亞洲的橋樑,所以甚為政府所重視。亞西亞本為一小帝國,首都乃是別迦摩,國王名“亞他魯”三世(ATTALUS III),在他臨終前曾宣佈希望將來他的國土歸屬羅馬帝國,時為紀元前133年。 在第一世紀的教會時代,亞西亞成為教會集中發展的重要地區。首先是因為保羅在此曾下一番工夫,特別曾用三年時間在以弗所傳道。以弗所當時已成為亞西亞的中心,因該處有七大奇觀之一的亞底米女神廟之故(徒十九26-27;二十31)。 其次是因為約翰離開耶路撒冷之後,把他的傳道中心遷移到以弗所,在該處有二十多年之久。據傳說在第一世紀末葉,亞西亞地區共有大小教會五千多處。 約翰在拔摩海島著寫啟示錄時,上主吩咐他要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事實上這七個教會乃是代表亞西亞地區那五千多教會,他們收到約翰所寫的信之後,即傳達與各處教會信徒閱讀。 可是今天,自從十四世紀土耳其成為回教國後,所有基督教會均被剷除淨盡,只剩下很少數禮拜堂,還有兩間古老禮拜堂,即馬利亞堂與約翰堂,使人憑弔而已。如果保羅和約翰今天還在生,豈能不痛心! 據一九五五年的政府公告,土耳其境內的基督徒只有一萬多名,阿米尼亞(古民族的基督徒)則有五萬五千名,而回教徒則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八,約二千七百餘萬。 作者在1962年曾訪土耳其在歐洲部分的伊斯坦堡(ISTAN-BUL)城小住,但見回教寺林立,在該處也找不到一所基督教堂,不覺傷心之至。 二、約翰遵命寫信給亞西亞七個教會,該七教會即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和老底嘉,參閱聖經地圖6的使徒行傳地圖,便可找出這七個地名,為當時的主要城市。 多數解經家承認啟示錄第二、三章有關七教會的話,也是預表教會歷史中各時代的景況,即由第一世紀的教會時代起直到主耶穌來的前夕。每一教會代表一個教會時代,其劃分如下: ①以弗所(EPHESUS),由使徒時代起至紀元後100年。道理純正,離棄初愛。 ②土每拿(SMYRNA),由紀元後100年至316年,物質貧窮,靈性富足。 ③別迦摩(PERGAMOS),由紀元後316年至600年。靈力減少,俗務增加。 ④推雅推喇(THYATIRA),由紀元後600年至1200年,但一直存在到主再來。容讓異端,沾染世俗。 ⑤撒狄(SARDIS),由紀元後1200年至主再來。名生實死,一無所成。 ③非拉鐵非(RHILADELPHIA),由紀元後1517年即馬丁路得改教起至主再來。保守真理,廣傳福音。 ⑤老底嘉(LAODICEA),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畢後直至主再來。科學倡明,靈性冷落。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4,11亞西亞的七教會所在地區概況如何?】 答:古時的亞西亞並非今日的亞洲,乃小亞細亞西部沿海一帶,面積僅及小亞細亞的三分之一(參彼前一1;徒二6,六9),為羅馬帝國的一省,是羅馬歐洲與亞洲的橋樑,今日屬於土耳其的境內。在第一世紀時,亞西亞成為教會集中發展的重要 地區,神吩咐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事實上這七個教會,乃是代表該地區的眾教會,因七有完全的意思。該七教會,請看聖經地圖6號的使徒行傳地圖,就很容易找出這些教會所在的城邑。 ①以弗所城——在羅馬帝國時代,是小亞西亞的省會,為地中海附近之古城,與希臘的雅典隔海相望,自稱為亞西亞之光。其地勢三面環山,西面向海,形成一個優良滿口,交通便利,商務繁盛,在當時兼為小亞西亞政治和教會的中心。其城有大女神亞底米女神的廟,為時人所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此廟供奉亞底米女神(徒十九24,27,28,35-37;參一六九題,一六二題),是多乳之神,其像非常醜陋,被稱為眾生之母,是從丟斯那裡落下的。豈知到羅馬王康士但丁,立基督教為國教時(主後三一三至三一四年),此像與廟已一概都毀滅了。此外還有大戲場(徒十九29),是用石頭砌成的,面積可容二萬餘人,據說迄今遺址猶存。以弗所因蒙神恩眷顧,就有更美的名聲,結了美好善果,使徒保羅在那裡作工三年之久,建立教會(徒廿31,32),亞居拉,百基拉,亞波羅,推基古,對此聖工都有貢獻(徒十八18,19,24-26;弗六21)。以後保羅立提摩太任該處教會監督(提前一3,四14;提後一6);再後約翰年老時,亦來到以弗所,以此城為他傳道區的中心點,周遊小亞西亞,管理各處的教會。如今他被囚在拔摩海島,主耶穌要他寫第一封書信,就是給以弗所教會的,其原因是該處在各方面的重要性,且因福音種子,已在這罪惡眾多之城,深深紮根,獲得勝利,結出信心愛心更多的果實,這封信實具有啟發和領導的作用。 ②示每拿——是一座善美的城邑,位於海邊,與以弗所相近,在亞西亞的地位,僅次於以弗所,被稱為亞西亞的冠冕。此城為希臘王亞歷山大所重建,其中有一所宏偉的圖書館,一件奧地安的海港良好,商賈雲集,據傳說,示每拿是希臘詩人荷馬的誕生地,乃為其所值得驕傲的。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雖都未提到示每拿之名,但相信此處教會早已建立,它所以很有名聲,乃因為約翰的高足,波利甲Polycarp曾為教會的監督。示每拿的教會,在七教會中,惟獨未受主的責備,是一個屬靈的教會。當波利甲於主後一五五年二月為主殉道時,羅馬方伯要他否認救主耶穌的名,就可保全性命,免於一死,但他回答說:「我曾事奉主八十六年,如此長久蒙祂恩待扶助,豈能貪生怕死,否認我主麼?」他因此受害被殺。示每拿Smyrna,意即沒藥,沒藥味苦,表明它正是一個受苦的教會,因此聖靈對這教會使者說:「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二10)。我們可以推知這位受信的使者,就是波利甲,這些話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勵。 ③別迦摩城——在示每拿以北五十哩,是亞西亞地區一座名城,因它是地區文化的中心,且是希臘文化首席學府,主前一三三年時,即歸羅馬管轄,其中有極大的藏書樓,藏書量達廿萬冊,全是皮卷。緣於主前三世紀埃及王多利買,因嫉妒別迦摩文化上的榮譽,而禁止寫書的蒲草紙運往該城,但結果該城學者就發明羊皮紙,比較埃及書紙更為優良,於是這種羊皮便命名為別迦摩那Pergamena。在該城又有丟斯,雅典那,阿波羅,三座希臘神的華美廟宇。其外廟堂林立,甚至敬拜豬、牛、蛇、鼠之類各樣的假神,如亞斯克雷琶Asclepios,這種醫病之神,有很多病人之神,有很多病人常在它的廟中睡眠,祈求醫治,其假神為蛇徽號,則在夢中施術,矜誇它的異能,為撒旦所藉以反抗傳福音真道之工。尤有著者,別迦摩又是崇拜羅馬皇帝該撒的中心,在亞西亞建造的第一座皇帝廟,即在別迦摩。羅馬帝國政府,強迫每一國民都要崇拜該撒,他們稱該撒為主,以榮耀歸於該撒亞古士督皇帝,約在主前廿九年。許久以後,又有圖拉真皇帝(A.D.98-117年),建第二個廟;再後為賽維拉斯皇帝(A.D.193-211年),建第三座廟宇,因而說到別迦摩是有撒旦座位之處(啟二13),別迦摩Pergamum意為「極大的結合」或「合婚快樂」,表明此城人民私欲污穢,與罪惡親近,和異端世俗聯絡,真是不堪聞問。後來羅馬以基督教為國教時,實行政教合一,那流弊就更大了。 ④推雅推喇——是在別迦摩相隔不遠的西南方,為首府別迦摩的術星城,屬於馬其頓的殖民地,商務極其茂盛,以賣紫色布為大宗。使徒保羅聽見馬其頓的呼聲,首途往歐洲佈道時,在腓立比有一位賣紫色布的婦人呂底亞,就是推雅推喇人(徒十六13,14),她因聽保羅傳道而歸主,後來仍以賣布為業,可能是保羅在歐洲初結的果子。從她素來敬拜上帝之事看來,可知在推雅推喇城內,當有猶太人居住,並且呂底亞原是信奉猶太教的異邦人;至於福音如何傳到那城,我們不能確知。有人推測是這位呂底亞婦人,她從腓立比信主之後,回到推雅推喇,一面買布做生意,一面傳道,就慢慢創立了教會,以致發展成為女權發達的教會,後來女人就易形成在教會中掌權。當約翰寫本書時,教會曾興起了「那自稱是先知的女人耶洗別」(啟二20),此人可能很有財勢的貴婦,她不事奉主,卻引誘人行淫犯罪,不肯悔改,自結黨類,乃要受到主的報應(參四八七題)。 ⑤撒狄城——為古時呂底亞國的京城,位於小亞西亞界之內,距推雅推喇約百里之遙,非常繁華富貴,此城之名,表示虛張聲勢,似是而非,有名無實,自大失敗等意。當主前六世紀時,受克裡薩斯王之治理Craesus,此王富賈天下,自以為其城堡堅固不拔,大可安居其中,結果不加防備,被波斯古列王軍兵乘虛而入,一戰而使撒狄陷落,統治了兩個世紀。到了羅馬時代,撒狄仍然以富足著稱於世,而且成為羊毛市場交易中心,羅馬政府以之為自由市,於主後十七年,該城毀於一場大地震。當約翰寫信給撒狄教會時,撒狄社會日漸衰落,黑暗已極,教會顯得死氣沉沉,不能為主發光,在名義上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但「只有幾名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真信徒(啟三4),在天上這教會,除了那幾名以外,卻要從生命冊上被塗抹(三5)了,可知信徒生在舒適享樂環境中,是易於沉睡腐敗,不能警醒,主對撒狄教會的行為,沒有一語稱讚,其原因也就在此了。 ⑥非拉鐵非城——是位於撒狄東南方,在亞西亞與弗呂家二地區的交界處,主前「五九至一三八年,為別迦摩王亞達拉二世非拉鐵非Athalus Ⅱ所建立,他因表示對兄弟憂門斯Eumenes之愛心,所以建築此城,就稱為非拉鐵非,意即兄弟之愛。在新約內曾有七次用過此字(羅十二10;帖前四9;來十三1;彼前一22;彼後一7用二次——以上皆譯為兄弟之愛,啟三7音譯為地名。」非拉鐵非是希臘的文化城,其他出於一個火山平原的邊緣上,因火山所噴出來的黑灰,而使其土地至為肥沃,因地近火山屢遭地震,於主後十七年時,本城並撒狄等共十二個城市,同被大地震所毀壞。此後常有小地震,甚至居民不敢住在城內,乃在城外搭棚居住,他們這種懼怕地震之事,系與主教訓「試煉的時候」有關(啟三10)。非拉鐵非在地震之時,曾因蒙羅馬地該撒提庇留的恩待,同時易名為紐該撒利亞Neocaesarea,意即該撒的新城。及主後十四世紀拜占庭時代,土耳其回教軍隊崛起,毀滅小亞西亞所有基督教會,惟非拉鐵非蒙恩免。數百年來的希臘教徒,仍然能在該城保持基督徒崇拜的機會,土耳其政府以後改稱之為阿拉Ala Sehir意即神的城,這城得了新名,亦系應驗了主所說的話(啟三12)。如今這個被稱為甚難的城,仍然屹立於世界,正如在那四周荒涼中作柱子,在七教會中,惟有這個教會與示每拿教會,未見有受主的責備,它在眾教會中,是一個較完美者。 ⑦老底嘉城——此城在以弗所的東南方,歐羅西的西邊,它與歌羅西和西拉波立三城鼎足而立,皆同在呂庫Lycus的平原上。老底嘉在當時有七處同名,為了識別,本城被稱為呂底嘉,其最早之名為丟斯波立,因該城自古即丟斯假神,但當敘利亞王安提阿庫二世瓜分希臘大帝國後,重新建造,時在主前二百五十年,為紀念其妻老底西,就給稱為老底嘉。至主後六十二年,因亞西亞大地震,所有建築物,與其他城市一同毀滅淨盡,但不久即由城中富庶之民再行建物,不需政府補助。這城商業至為繁盛,以制羊毛為業,聞名於世,並且也是當時弗呂家省(徒十六6)首屈一指的醫學中心,因在城外十三裡近弗呂家之門處,有一神廟名加利安Carian,是一所著名的醫學學院。老底嘉的醫士,從城外山中取出一種火石,磨成粉質,發明眼藥,為當時希臘人所通用,老底嘉人因有這些財富而驕傲自恃,任意妄為,因此老底嘉的教會,沾染世俗,也成了一個不冷不熱的教會,就被主以當地的背景所暗示的意義,作了嚴厲的教訓(啟三15-19)。所以此處教會在七教會中,是唯一不被主所稱讚的教會。 在保羅給歌羅西的書信中,也曾提及老底嘉的事(西四13,15,16),即有主僕以巴弗,為歌羅西,老底嘉,和希臘波立這三足鼎立的教會,多多的勞苦,保羅可以為他作證;又有特別問候老底嘉的信徒甯法,和他家中的教會安;同時又吩咐將歌羅西書交給老底嘉的教會閱讀,也要歌羅西信徒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這封書信或已失傳了(參三二O題)。有人以為老底嘉教會的使者(啟三14),就是亞基布,曾經作了該教會的監督,後為主殉道了(西四17;參三一九題4項)。——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5】「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注:“脫離”有古卷作“洗去”),」 主是︰(1)『那誠實作見證的』,可以糾正我們的錯誤;(2)『從死裏首先復活』,給我們帶來盼望、鼓勵;(3)『為世上君王元首』,使我們得勝與祂一同作王。──
牛述光 『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主的血既使我們脫離了我們的罪惡,就因著我們的罪惡而臨到我們身上的難處,主的血都給我們解決了,都使我們脫離了。――《聖經要道》 出現了關乎基督的三種稱呼:①誠實作見證的: 指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在地上的事工,這一切:i.基督已經藉著自己順服的生活證明出來了;ii.也藉著如今住在我們心裡的聖靈證明;iii.未來將通過耶穌再臨並使萬物更新的事工來證明。②從死裡首先復活: 指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事件。基督是:①萬物之首(西一15);②復活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25);③對死人也具有絕對的權柄(一18);③為世上君王元首: 指隨著再臨,基督驅除撒但的勢力,以萬王之王的身份統治世界。基督(彌賽亞)統治這個世界,這是本書的核心主題之一。因此可以說,福音的核心內容都包含在基督的三種名稱裡面。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5~6】主︰(1)『使我們脫離罪惡』──得救;(2)『成為國民』──有地位;(3)『作祂父神的祭司』──有職權。── 牛述光 【啟一6】「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又使我們成為一個國(原文),作祂父神的祭司』(是成為一個『國』Kingdom,不是『過民』)。今天教會乃是祭司的國,教會全體都是祭司。這乃是說,全體蒙神恩典的人,只有一個職業,就是為著事奉神。請記得,你作了基督徒,你的職業就完全改過。從今以後,我變作神的祭司。我地上的工作,不過是副業,我主要的職業乃是要事奉神。不一定我都是在外面忙碌勞苦,我是在神面前事奉神,都是為著屬靈的目的。──
倪柝聲《初信造就》 『使我們…作…神的祭司。』作祭司,就是事奉神。神要所有的信徒都作祭司,就是要所有的信徒都事奉神。墮落的天主教,和走了樣子的基督教,只叫少數人作事奉神的人,有聖品的階級,乃是非常不合乎新約教訓的。――《聖經要道》 當年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與神立約,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及注),“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是說基督領我們脫離罪的奴役,與神立新的約,成為以基督為元首的國度中的國民和祭司(參彼前二9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國民: 指基督再臨時與主一同作王的基督徒共同體。祭司: 表示所有聖徒都可以直接向神獻上敬拜和頌揚,反映了人人皆祭司說(彼前2:9)。神無限的愛,目的是為建設神的國度和榮耀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7】本節為舊約兩節經文 的混合引用(但七13;亞十二10),可作《啟示錄》全部預言的主題看。“刺他的人”可指猶太人及羅馬人,因為是他們把基督釘死十架。一切不接受基督和祂犧牲救贖的,也有同釘祂在十架上,這些人都要因就要發生的事悔改已遲而哀哭(參太二十四30 注)。 “阿們”是對7節所說的話的肯定與相信。“這話是真實的”是對這應許的雙重肯定。──《啟導本聖經註釋》 描繪了基督公開地在榮耀中再臨的場面。同時主的再臨和審判具有雙重性,對信徒來說意味著永生和榮耀及真喜樂,對不信主的人意味著審判,永恆的刑罰和恐怖。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8】“阿拉法”與“俄梅戛”是希臘文字母的第一和最後一個字。神是萬物的始,也是萬物的終。基督在二十二13 用此自稱時作了解釋:“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神是自古迄今直到永遠全能的主,祂掌握全宇宙和全人類的歷史,跨越時空。祂所應許的必能實現。──《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一8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戈要義如何?】 答:「主神」一詞,是舊約聖經常用的名稱,就是耶和華神(創二4),是將神與人立約之名耶和華,和祂普通之名的聯結,此普通之名,表示神掌管宇宙萬物的權柄,在這裡所用的雙名甚為合宜,因要統一萬代,曆世歷代的神,是一樣而永久不變的。「阿拉法,俄梅戈」,乃為希臘文廿四個字母中的首末二字,即A(alpha),與Ω(omega),意思就是「首與末」,「始與終」,在啟示錄中曾經幾次提及(啟一8,18,17,二8,廿一6,廿二13),皆有相同之意,表示神是首先萬有的本源,也是末後萬有的歸結(賽四一4,四三10,四四6,四八12),我們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在各處經文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義,如: ①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戈,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一8)——是在表明神的永恆無時間性,以及祂是無所不在全能的神。 ②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用永永遠遠(啟一17,18,二8)——是表明主耶穌在萬有之先,是現在死而復活的神(西一17,18),並且如今祂在高天之上,直活到永永遠遠,為信的人得永生的憑據。 ③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給那口渴的人喝(啟廿一6)——是表明了耶穌基督為生命之主,祂那生命活水的泉源,給人白白的恩典,得到滿足(啟七17;約四10;太五6)。 ④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戈,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啟廿二13,14)——在此重複了以上各處的話,是主耶穌所說的,足以證明祂與父神同性同等,並且表明代罪羔羊基督的寶血,有洗淨人一切的罪汙的功效(啟七14;約一29;來九14,2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8 “阿拉法”與“俄梅戛”二字何意?】 “阿拉法”(ALRHA)是希拉文甘四字母的第一字母。“俄梅戛”(OMEGA)是希拉文最後一個字母。意即“首與末”,“始與終”。在啟示錄曾四次提及,而且每次均表達不同涵意。 ①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生的全能者(一8)。與神的無時間性全能有關,。 ②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二8)。與主耶穌的復活有關。 ③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是將生命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廿一6)。與生命有關。 ④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廿二13)。與聖潔有關。 約翰是猶太人,他是用猶太人傳統的說法論及神,不過改用希拉文字母來表達,因為他是用希拉文來記錄啟示錄的異像。猶太人說:神是“阿利夫”(ALEPH),神是“投”(TAU),這是希伯來文首末兩字母。拉比們說:亞當犯了神的律法,但亞伯拉罕遵守神的律法從“阿利夫”到“投”。又說:神賜福給以色列,從“阿利夫到投”,因此這種說法是表示“完全”之意,在他一無所缺。 以賽亞書四十四章6節有同樣的話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參四十4,四八12)。 詩篇九十篇2節則用另一方法表達此意說:“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意即從“無始的永遠到無終的永遠,你是神”。詩人摩西的話較深邃因為“阿拉法”與“俄梅戛”是“始與終”,摩西則用“無始與無終”來論神。 古時拉比說:“真理乃神之印”。真理一詞在希伯來文用三個字母“EMTh”,這三字母乃是希伯來文A(頭一字母),M(中間,雖然不是最中的中間),和Th(最後一字母),這就表示神的真理是昔在、今在及以後永在的,永不改變。 希拉人對於首末二字母的說法與約翰在此所表示相同,即,希拉人提及此首末二字母時,常有“能幹”之意,比方說:某人真是阿拉法和俄梅戛,即某人什麼都會之意。不過,人的能幹是會受“時間”限制,神的全能則不受時間限制,所以他是“昔在(無始的永遠)、今在和以後永在(無終的永遠)的全能者。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9】「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 使徒約翰沒有自視高人一等,他看他是他們的弟兄,這是何等的謙卑、柔細。他的身體雖在拔摩島上,但是他的靈卻和他的弟兄一同受苦,一同忍耐著等候國度的來臨。他是活在身體的實際裏,所以他就如此感覺。──
倪柝聲 患難、國度、忍耐這三者的關係是分不開的。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既有患難,就必須忍耐;否則,難免打盹、退後、轉向地的吸引。── 倪柝聲 約翰因為忠心於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而被流放於荒涼、孤淒的拔摩島。就是在這一種環境裏,榮耀的基督向他顯現,給他新的啟示和新的託付。地在約翰是消滅了,天卻向約翰敞開。──
倪柝聲 『為耶穌基督的見證,曾被流放在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原文)。── 倪柝聲 『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我們同是神的兒女,同是父神的祭司,教會不該有聖品階級存在。── 牛述光 『患難、國度、忍耐』,因為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患難是難受的,國度還在將來,因此必在耶穌的忍耐上有分。有患難才有國度,想得國度也必須加上忍耐。──
牛述光 『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要有分於主的國度,就得有分於主的患難。今天的事界,是棄絕主的。世人怎樣逼迫主,也要怎樣苦害跟從主的人。能在今天和主同患難,才能在將來和主同得國。――《聖經要道》 “患難”、“國度”、“忍耐”是本書一再提到的事,“末時”已自基督的 降生開始, 而以祂再來建立永遠的國為高潮。患難是末時基督徒必須經歷的事(約十六33),將來還要加劇。信徒在基督裡同時經歷患難和祂的國度中的平安與喜樂(路二十四26),祂也給我們忍受患難的力量,可以在這國度裡有份。 拔摩島在小亞細亞西海岸外,羅馬當局眼中危害社會的分子,被放逐到島上服苦役。約翰因傳神的道,見證基督而被囚(參六9;二十4)。教會越受逼迫,主道越興旺;約翰被放逐得見異象,寫出《啟示錄》便是好例(參腓一12)。 據教會史家優西比烏(主後265~340年)說,約翰先後被囚18個月,後來獲釋,回到以弗所,不久為主接去(參《約壹》 <參考資料>)。──《啟導本聖經註釋》 約翰在暴君多米田的(A.D.81-96)統治時期,由於宗教性逼迫被流放到拔摩島,啟示錄是在這期間記錄下來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白如下內容:①約翰因著為耶穌作的見證,被流放到拔摩島;②借著苦難和信心,提前參與末世的主的國度;③約翰把苦難視為神計畫和旨意的一部分。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9拔摩海島在什麼地方?與約翰有何關係?】 答:拔摩Patmos——意即我的殺滅。此海島為小亞西亞南角之一小荒島,今稱拔提哪,是位於以弗所城對面的愛琴海中,離以弗所海島約卅哩,其島面積不甚寬廣,島長約十哩,最闊處六哩,全島僅十三哩,其中岩石甚多,從前無人居住,以後雖有希臘民族居住,亦不過數千人而已。該島自古以來,為放逐犯人囚禁之地。據傳說,約翰昔日曾因羅馬豆米仙皇Domitian(D.A.81-96年)的逼迫,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我們根據本書一9節的過去時態,就顯然可見他曾在島上見了異象,並且受了不少痛苦,而寫下了啟示錄,為真理作見證。古代教父如特土良,阿利金,壓力山大城的革利免,以及耶柔米等人,亦皆曾證明約翰是在拔摩海島,他寫本書時,沒有絲毫含恨或一句怨言,因他毫無懼怕,忠心到底,為傳神的道,並給耶穌作見證(啟一9,10),所以反因這被流放之事,使教會大得屬靈的利益。——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9拔摩海島在何處?約翰何以到該島上去?】 “拔摩”島(PATMOS)為羅馬至以弗所遙遠航程的最後航海站。在米利都埠西南三十七哩,在撒摩島(SAMOS)西南廿八英哩,島長十哩,最闊處六哩,全島共十三方哩。自古以來為放逐政治犯之處。 拔摩島有一深水港,無形中將該島分為南北兩部分,一部分有高山,山高800尺。古城在海港之南,該處有小山,傳說約翰便是被放逐在此小山上一洞中,該洞被稱為啟示錄洞。紀元後1088年,有一聖徒在此建一“約翰堂”,該人名“基督徒杜魯斯”(CHRISTO-DULUS),該人去世後,安葬於此堂中。 以下是古教父之言,證明約翰曾在拔摩海島。古教父杜特連說:使徒約翰是被放逐到拔摩海島去的。 教父阿利金說:羅馬皇帝把約翰定罪,把他放逐在拔摩海島,在該處為真理作見證。 亞力山大城的革利免說:當那暴君去世後,約翰由拔摩海島返回以弗所。 耶柔米說:約翰是在尼羅皇第十四年放逐的,但在杜米仙皇死後獲得釋放。 這是說:約翰是在紀元後94年被放逐,但在96年獲得釋放,因為杜米仙皇卒於96年。 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可能會受不少痛苦。約翰在他的啟示錄也很生動的描寫在該島的一切自然景象。他可能在洞中看見大海,或被准許站在小山上散步。“海”字在啟示錄曾用過廿五次,而“眾水的聲音”也用過三次。因為在那深水港上,水聲甚大,約翰很自然會採用這種說法。約翰所說的“玻璃海”也有三次,在十五章二節所說的玻璃海上是有火攙雜的,相信是約翰在小山上看見日出時,太陽的紅光照在平靜的海面上之故。 自古以來,不少神的僕人因受迫逼而被放逐,都是在神的計劃之中,他們在被放逐時,往往獲得屬靈的無限利益。比方雅各逃避以掃,遠離家園,便在路上看見天梯,又比方摩西逃到米甸,看見火燒著的荊棘,在該處蒙神的呼召。以利亞逃至南方的洞中,聽見神微小的聲音。以西結在被擄之地看見神無比的榮耀。但以理辦看見許多異象。本仁約翰則被禁在大橋下完成天路歷程。“苦難與榮耀,只有一線之隔”。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9有分苦難「我約翰,……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在拔摩海島上。」】 使徒約翰在年老的時候,被流放在拔摩海島上。離開親人、朋友、家鄉、教會,以及平常所熟認的一切,來到一個荒涼,孤獨的海島,四顧大海茫茫,杳無人煙,無處可去,無事可作,無人可談,真是何等寂寞,無聊!不但失去人生的意義和樂趣,而且還要忍受饑寒、羞辱,他只有坐以待斃嗎?滿腹愁腸嗎?悲哀絕望嗎? 不!不是的,約翰早已知道他走的是十字架的道路,跟隨主要有艱難的遭遇,對於屬世的禍福早已置之度外,任何得失無動於衷。在那荒涼寂寞的海島,他無處可望,卻可以抬頭望天,與神交談,無事可作,卻可以等候主來。這時身雖在地,心卻在天,外面雖苦,裡面甘甜。雖仍在肉體之中,心已進入永世靈界之內,何等釋放,何等寬廣,真是有主夠了。 不僅如此,在這極孤獨的境地,卻有超凡的事發生,主向他顯現了,天門為他開了,他看見永世奧秘,聽見天上的聲音,寫下最高的啟示,傳給教會寶貴無比的信息,他失去用處的時候,卻被神大大使用,無工可作的時候,卻作了最偉大之工,所以跟隨主沒有絕路,順服神沒有盡頭,十架引到寶座,苦難帶來榮冠。──《每日天糧》 【啟一9~10】海島與海有分別,和地也有分別。說海又不是海,因為它是孤立在海上的。說地又不是地,因為它和大地是不相連的。海島不只離開海,又離開地。它是最孤獨不過的一件東西。海就是世界,地就是今天人的宗教組織。海島是和此二者都不相連的。神不在世界裏,神也不在人偉大的組織裏。人最好的成績,不過是一塊大地而已。神卻把約翰放在海島裏,他既沒有世界狂浪般的快樂,又沒有大地穩妥的平安。可是一件希奇的事,就是約翰在那裏被聖靈感動,見了大異象,聽見了主耶穌的聲音,並且到了天上。雖然不能得著海的快樂,地的平安,可是有了主的安慰,就足夠了。沒有一個聯絡海和大地的人,是能聯絡主的。一個基督徒,若是捨不得宗教裏的座位、名譽,永不能到海島上去。──
倪柝聲 【啟一10】「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誰有資格來研讀啟示錄?在約翰自己的歷史裡,我們找到了答案。他第一個異象不是看見事情,乃是看見耶穌基督自己。約翰雖曾靠在耶穌的胸前,但他一定要再一次遇見那位使他僕倒在灰塵中的永活主,只有那時他才蒙指示去瞭解那些「將要成的事」。凡沒有首先看見約翰所看見的異象,就沒有資格去研讀以下的記載,因為我們需要先有看見了主耶穌,纔能裝備整齊去面臨爭戰。 從前約翰是認識主的愛,現在是親眼見到祂的威榮,從前他認識主耶穌是一位元慈愛的救主,現在更認識祂是一位元榮耀的王。除非我們先如此遇見祂,並僕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不然,一切將來之事的知識,只會引起我們的好奇和自高,最後且導致混亂或甚至不信。這卷書宣告主的爭戰,祂向一切抵擋祂國度的宣戰。這卷書的目的,乃在向我們顯出耶穌基督是寶座上的君王,只有這個看見,纔能產生屬靈的戰士。――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主日』,乃是七日的弟一日,並不是『主的日子』,那是指審判的日子說的。── 倪柝聲 『在靈裏』,約翰的身體在拔摩島上,失去自由,但他的靈並不因此被囚禁。可惜神的兒女常不免誤會了神所安排的拔摩島。── 倪柝聲 『主日』在原文裏,和『主的日子』完全不一樣。Lord’s Day和The Day of the Lord完全不一樣。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許多早期的教父的著作,證明主日兩個字是指著七日的第一日。在我們一生之中,要圈出這一個主日來為著主。這一天,不是我的天,這一天是主的天。我就是休息,也是為著主。我就是忙碌,也是為著主。是我給主整整一天,叫作主日。──
倪柝聲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約翰這句話說得很好。應該是他在那裏等候主的時候,被聖靈感動。願這一天,能夠變作聖靈感動教會的一天;願這一天,是我們蒙祝福的一天。──
倪柝聲 『主日』原文與主的晚餐是相同的文法,尤斯丁馬特爾曾說主日不是安息日,乃是七日的第一日。── 牛述光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這話給我們知道,在使徒的時候,主復活的日子,就是當日的聖徒們常聚會的七日的第一日,就已經稱為主日了。所以稱為主日,因為是主復活的日子,是特別顯明主而為著主的。――《聖經要道》 盼望弟兄姊妹看重主日,把這一天圏出來為著主。這一天,不是我們的一天,這一天是『主日』。但願這一天能變為聖靈感動教會的一天,是我們蒙祝福的一天。――《初信造就》 “主日”:七日的頭一日,就是主耶穌復活之日(可十六1~2,9)。初期教會信徒稱此日為“主日”,可見他們多半已放棄了猶太人在第七日(今禮拜天)守安息日的習慣,改在七日的第一日(今禮拜天)聚會,紀念主的救贖和復活(徒二十7;林前十六2)。 約翰所聽見的如吹號的大聲音,不是1節所說的天使,而是復活的主自己的聲音。這可從17~19 節看出。要約翰把所看見的寫出的是基督。──《啟導本聖經註釋》 主日: 約翰被聖靈感動見到異像的那天是主日,這一天是耶穌復活的那天,是安息日後的頭一日(太28: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10主日是指什麼日子?】 答:使徒約翰說:「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這欸聖靈感動一語,在啟示錄中有幾次提到(啟一10,四2,十七3, 廿10),可見他每次見到異象時的心裡情狀,非尋常可比。他是受了一種特別的靈感,如使他魂遊象外(參一五四題),其內體的活動完全暫停,而靈性敏銳,領悟屬天的靈界大事(參結一2,二2,三12,24,八1,3;林後十二1-4)。此句亦告訴我們,他見異像是當主日的時候,有人以為這「主日」是舊約的安息日,有人以為是指舊約先知所說「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珥二11),或稱為「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賽二11;珥一15),亦即指為「主的日子」(帖前五2;彼後三10),那就是末世主耶穌再來的時代。但這種解釋,是屬於將來的解釋,恐不合適,不過是一種偏激的見解,因人人都認為二、三章達七教會的書信,是指當時現代的時代,由此可知約翰在異象中,所看見主在七金燈檯中間(啟i12,13,20,二1),與那大而可畏之日五所關連,所以我們必為這個「主日」,顯然是指「七日的第一日」說的(徒廿7;林前十六2),這就是信徒為紀念主從死裡復活的日子,更是全部歷史中永當紀念的大日,此為古代教父如伊格拉丟,遮斯丁馬特,愛任紐皆所共認和相信者。——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11】「“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 『七』是一個完全的數目,神揀選這七個教會來代表︰(1)當時各教會實在的光景;(2)從使徒後到主再來時的教會在各時代中的情形。── 倪柝聲 『那七個教會』,所以揀選這七個教會,是因為當時這七個教會足能代表一般教會的情形,也能作各時代教會的預表。── 牛述光 這七間教會所在的城市,是沿著官道而列,先是以弗所,然後向北到士每拿,以迄別迦摩,然後轉向東南,至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以迄老底嘉。有人認為這七城都是當日驛遞的中心站,城與城間相隔約50至80公里,構成一個圓周。約翰很可能以此七教會為亞西亞省傳道的核心,而用以弗所作總部,循官道探訪沿途各教會。這七教會可作那一帶所有教會的代表(參書前< 參考資料>“受信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細亞七個教會的位置如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11亞西亞的七個教會有何預表?】 答:教會的原意,是從世界蒙召出來之人的聚集(參三十一題)。新約的教會,就是基督奧秘的靈體,是一個活而有機的屬靈團體,由五旬節至基督再來的前夕,凡蒙聖靈從世界召出來,而重生的真信徒,所合成的,因此名為永生神的教會(提前三15)。約翰寫信所達與亞西亞省的七個教會,是指當時實在的七個教會,七為表示完全的意思,如此七個教會,是代表那全省的教會,也是表明各時代的全教會;這七個教會狀況,也是預表在教會歷史中,相繼而出的各時代的狀況,其區分如下: ①以弗所Ephesus——意即可愛的,代表使徒時代的教會,主後三O至一OO年。這教會的特色,是為純正的道理熱心,並且在勞碌中能忍耐,但以後把起初的愛心丟棄了(啟二1-7)。 ②示每拿Smyma——意即沒藥,代表受逼迫時代的教會,主後一OO至三一六年,這教會受患難被試煉,如同在火爐中,其物質雖然貧窮,但靈性卻是富足的(啟二8-11)。 ③別迦摩Pergamos——意即合婚快樂,代表教會與政府的聯合時代,主後三一六至六OO年,這教會有撒旦的座位,存各樣的異端,實行政教合一,其靈力減少,俗事增加(啟二12-17)。 ④推雅推喇Thyatira——意即燒香,代表黑暗時代的教會,主後六OO至一二OO年,這教會滿了淫行,頗為世俗化,有自稱為先知的婦人耶洗別,在其中敗壞道德,教會是容讓異端,沾染世俗(啟二18-29)。 ⑤撒狄Sardis——意即遺留之物,代表黑暗時代末期的教會,主後一二OO至一五一七年,這教會的行為,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沒有被主稱讚,名生實死,一無所成,是推雅推喇自然的結果(啟三1-6)。 ⑥非拉鐵非Philadelphia——意即弟兄之愛,代表更正教的時代教會,主後一五一七年至主的再來,這教會遵守主的道,未受主的責備,又蒙主給他開了一敞開的門,以喻其堅持真理,廣傳福音(啟三7-13)。 ⑦老底嘉Laodicea——意即人民掌權,代表末世時代的教會。這教會的行為是不冷不熱,靈性生活墮落,只受主的責備,主要從口中把它吐出去,其物質雖然富足,但靈性卻是貧窮(啟三14-2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12】「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檯。」 『七個金燈台』,七個燈台並不是聯合成為一個,乃是分開的七個燈台,各負發光的責任於它所在的地方。教會在生命上,乃是合而為一的,如同一個身體,然而教會在地上,在外表上,乃是各自就地為政、各自向主負責的。金代表神的榮耀,教會的責任就是要彰顯神的榮耀。燈台的發光全在乎油和火,教會要為主發光,就該繼續不斷地倚靠神的聖靈和神聖潔的火。──
倪柝聲 『轉過來』,是說到心靈方面的領悟。── 牛述光 『燈台』,光體共有三個︰主是公義的日頭,是自己發光的天上光體;使者是星,是返光的屬天的光體;教會是燈台,是祭司加油修理在地上發光的光體。──
牛述光 【啟一12~14】 本書以“七 ”為一組的事物甚多。此處的“七個金燈檯”代表七教會(20節)。復活的基督為教會所圍繞,是屬祂的人的中心。“人子”指復活的主,但與福音書中耶穌自稱的“人子”不同(可八31;九31;十33,45)。 此處非稱呼,而是描繪,指一個象人的形體,與《但以理書》七13裡的用法相似。那亙古常在的神把權柄、榮耀、國度都給了這“一位好象人子”的基督。約翰用“人子”,所看重的是基督已得到的榮耀。 到腳的長衣和束在胸前的金帶是大祭司的服飾。有人說,有尊貴地位的人也穿長衣,一般人把帶束在腰間
,便於卷起長袍作工;基督的大功已完成 ,金帶不用再系在腰間。所以長衣和胸前金帶,不一定暗示祂是大祭司。總之,這裡見到的基督是復活的、有尊榮地位的主。祂的如雪白發、發光的腳、聲音如眾水,是先知書中所描寫的坐在寶座上的神的頭髮、腳和聲音(但七9;十6;結四十三2)。祂有智慧、威嚴、雙眼如火焰,如兩刃的劍。祂來要審判(參二16),但祂會保護祂的教會,因祂右手 托著七星,這七星代表“七個教會的使者”(20節);這些教會要發出光,照亮整個世界。──《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一12~16七個金燈檯中間的人子形象外貌表明什麼?】 答:約翰在拔摩海島上,於主日見了人子的異象,他對於其形象外貌之記述,甚為清晰,這與先知但以理曾在希底結河邊所見的人像,幾乎完全一樣(但十4-9)。不過約翰在此所描寫的人子,是在七個金燈檯中間,且加上祂是手拿七星,口出利劍。我們先從這一段經文形容的句子中,可以看見人子救主耶穌基督的一切威榮,與各樣所顯明的表意: ①七個金燈檯(啟一12)——金燈檯在舊約時代摩西的帳幕內,是具有七個枝子的燈檯(出廿五31,37;參亞四2)——這個金燈檯杈出七個枝子,宜於表明神的子民只為一族,但在此處有七個金燈檯,以表示新約各處時代的教會,各處基督教會有自己的燈檯,燈檯的功用是發光,這光乃是神的道,神所啟示的真理(詩一一九105,130;箴六23)。教會是燈檯(啟一20),是要將從神所得的光表現出來,將那生命之道向世人表明出來(腓二16;約一1-4)。這燈檯是金子做的,表明教會在神眼中看為寶貴,它能為主發光,歸神為聖。 ②有一位好像人子(啟一13上)——主耶穌在世時自稱為人子(路十九10;太廿四27,30,廿五31,廿六64;參但七13),表明祂是道成了肉身,住在人間,時常自稱為人子,為要傳道,拯救失喪的人,並且也是用以指明祂的榮耀再來,審判萬民。祂在七「燈檯中間」,表明常與教會同在(參太廿八20)。 ③身穿長衣(啟一13下)——長衣是表示作大祭司的外袍(出廿八31,卅九22,27),是以表明基督為我們的大祭司,祂的「胸間束著金帶」,這金帶是君王所用的,表明基督既是祭司,又是君王的意思,是甚為合宜的。因為在本書,可以看到主快要成就祂為祭司之工,就登位作王,使兩職之間奠定和平(來四14,六20,七16,26;亞六13)。 ④頭髮皆白如雪(啟一14上)——祂的頭髮皆白如羊毛如雪,乃表明基督的光明,無汙清潔,和榮耀之意,是日光所發射出來的爍爛光輝,這種皎白純淨,亦為表明神為亙古永遠的常在者(但七9)。 ⑤眼目如同火焰(啟一14下)——顯明主的眼光四射,神氣逼人,祂是察看人肺腑心腸的神,能看透萬事,那如火焰的雙目,將人的罪惡污穢察出,被火燒滅,無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逃避主的嚴厲眼目監察(啟二18,23,十九11;但十6;箴十五3;代下十六9);並且也表明這眼目光明清潔,有驅散諸惡之能力(18;箴廿8,3)。 ⑥腳像光明的銅(啟一15上)——祂的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表明基督的腳爍爛發光,如在爐中燒紅像光明的銅一樣,顯出大有能力,可以踐踏燒滅祂的一切仇敵(啟二18;但十6;結一7)。 ⑦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啟一15下)——此句表明耶穌的聲音,是極大而有威嚴全能(啟十四2,十九6;但十6;結四十三2,一24)。例如死人一聽見這聲音,就要從墳墓裡出來(約五25,28,十一43,44);當祂再來之時,還要發出各種聲音,顯出祂的大能力,實行大而可畏的審判(帖前四16;太廿四30,31;參詩廿九3-9)。 ⑧他右手拿著七星(啟一16上)——七星就是教會的七個使者(啟一20,二1,三1),在聖經中常以星表明大權柄之意,如「有星出於雅各」(民廿四17;參但十二3;彼後一19;啟廿二16),可見這七教會的使者,在教會裡掌權,是為教會的代表,就是教會的監督或牧師。主的右手拿著七星,乃是表明了教會的監督或牧師,是屬乎主的,受到主的保護和重用,他們在主的右手中,表明其能力和崇高的地位(參十五6,一一八15,16)。有人以為那使者就是天使,因在原文同為一字(參太十八10;徒十二15;但十21);但在此若以天使為教會的代表,而又犯了在七書信中所指責的弊端(啟二3,三一15),是難於理解而顯為奇特的;且書信之內容,是關於那幾個教會本身的事,以天使為代表,則是多餘之舉,故對此種見解不足為取。 ⑨口出兩刃的利劍(啟一16中)——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參賽十一4,四九2;貼後二8;來四12),這利劍乃表明主的施行審判權柄,與攻擊敵人的力量。兩刃表明兩方面的功用,如對內刑罰不法的國民,懲治犯罪的信徒,對付不信真理的人(啟二12,16;參太廿四50,51;路十二46);對外則攻擊反對基督教的人,殺滅抵擋神的仇敵(啟十九15,21;路十九27)。須知「審判從神的家起首,若是從我們起首,那不信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彼前四17),我們應當接受這個警告。 ⑩面貌如同烈日發光(啟一16下)——顯明耶穌基督面目的榮光,照耀寰宇,潔白明亮,如日中天,極大無邊。祂的面貌照樣在心靈界放光。保羅在大馬色途中所看見的,就是主這種極大無邊的榮光(徒九3,廿六13;參太十七2;啟十1)。 以上是約翰用簡單的話語,描述人子耶穌的各種榮耀。這是一副靈光照耀的圖畫,將那為神榮耀所發之光輝,本體的真像,佳美的榮形描寫出來(來一3);把舊約先知所見的人像,印證而啟示出來(注)。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一七七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12~20】這裡以象徵性的方式描述了耶穌基督的形象。 ──《聖經精讀本註解》 這裏說教會就是金燈台。神不只說教會是金的,神並且說教會是金的燈台。教會如果只是金的而已,就並不能滿足神的心。金燈台是發光的,是為著照亮的。神要教會作一個發光的器皿,見證的器皿。神在當初的時候,定規叫教會作燈台。不是個人,乃是教會,教會在神面前就是燈台。金的還不夠,出乎神的還不夠,必須為神發光,為神作見證,才是金燈台。所以,教會是為著神的見證而有的。如果不是金的,就不是教會;如果不是燈台,也不是教會。教會必須看見神在這一個世代裏要作甚麼,要得甚麼,看見神今天在地上的見證是甚麼,這個才記作金燈台。──
倪柝聲 【啟一13】「燈檯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 『燈台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這是說到主與祂的教會同在。主的同在,不是專為祝福,也是為著鑒察。『好像人』,是表明主耶穌的神格。祂雖然是人子,然而也是神子。──
倪柝聲 『身穿長衣』,表明祂是祭司。祭司在聖所裏維護燈台發光,一直修理和加油,不容燈光熄滅。修理即審判。── 倪柝聲 『胸間束著金帶』,不是腰帶,腰帶是便於工作。主是把帶束在胸間,這說出祂的愛和力量──『帶』說出行動的力量,『胸』說到愛情。── 倪柝聲 『燈台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無論黑夜多長,教會都不必懼怕,因為有主為燈台負責。── 牛述光 『人子』是主在地上的名字;『身穿長衣直垂到腳』是祭司的服裝。『胸間束著金帶』腰間束帶是表明謙卑、服務;胸間束帶是表示信實(『信實必當祂脅下的帶』,賽十一5)和遵貴榮耀,以及公義審判的權柄(啟十五6)。── 牛述光 人子: 表現了基督完全的“人性”。與此相關,但7:13把人子描寫為彌賽亞,同時也是人。有一位好象人子: 這一句暗示著主雖以人的形象來到人間,但他原是三位一體的神(加4:4)。與第一次降臨時的清貧形象成對比,強烈地刻畫出作為審判之主再臨的耶穌基督榮耀的形象。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14】「他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頭與髮皆白』,說出祂是超越時間,而又包括時間的(但七9)。白髮的意思是經歷、榮耀、長久(箴十六31;廿29),也說到聖潔(賽一18)。── 倪柝聲 『眼目如同火燄』,火燄能夠照亮。主能鑒察人的肺腑心腸,沒有一件東西在祂面前是能隱藏的。── 倪柝聲 『白』是說到古老、聖潔、尊貴。『眼目如火燄』,主眼有穿透、照明罪惡的能力。── 牛述光 【啟一14~15】「祂的……眼目如同火焰,腳好像在爐中煆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 在啟示錄這本書裡,神向我們顯示祂兒子的一方面,是與在福音書裡所表明的各有不同。在福音書中,祂是救主,在啟示錄裡,祂是君王。前者流露祂的慈愛,後者彰顯祂的威嚴。在大樓上,耶穌以手巾束腰,為著服事,在拔摩島上,祂是束上腰帶,為著爭戰。在福音書裡,祂那柔和的眼目,溶化了彼得;在啟示錄裡,祂的眼目卻如同火焰。在福音書那裡,祂的聲音是溫柔的,按著名字呼召祂自己的羊,並從祂口裡發出柔愛的恩言,在啟示錄裡,祂的聲音可畏如同眾水的聲音,而祂的口裡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為要擊殺祂的仇敵。我們若僅僅認識耶穌是神的羔羊和世人的救主,還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認識祂是神的君王和神的審判官。當我們看見祂是救主時,我們讚歎:「何等可愛!」並挨著祂的胸懷,當我們看見祂是執政者時,我們卻呼喊:「何等可畏!」並在祂的腳前俯伏敬拜!――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啟一15】「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 『腳好像在爐中煅煉光明的銅』,銅代表審判。這裏不止說出祂的行動有力量,並且說出祂的行動、祂的道路、步伐,都是絕對公義的。『在爐中煅煉』表明堅強純潔。主的眼所定罪的,祂堅強的腳就要踐踏它!──
倪柝聲 『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形容威嚴而有能力的聲音(詩九十三3~4;耶四十三2),令人畏服──怕聽而又不能不聽。── 倪柝聲 『腳』是踐踏仇敵的;『銅』是表達審判。── 牛述光 【啟一16】「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祂右手拿著七星』,表明基督在教會使(20節)身上的權柄,他們是在主的手中。『右手』有權柄與高舉的意思(詩十七7;十八35;徒二13)。『星』表明他們的職分是發光照耀。── 倪柝聲 『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這是指主耶穌的話語有能力說的(賽四十九2;來四12;路一37)。我們平日必須將神的話豐豐富富地藏在心裏,使祂的話在我們身上得著地位,也使我們在抵擋魔鬼的時候,能用它作武器。──
倪柝聲 『面貌如同烈日放光』,說到主顯現時的權能和榮耀(瑪四2;太十七2;彼後一16)。祂先像晨星一般,惟有儆醒、愛慕祂的人才能看見;然後要如日頭,向一般世人顯現。──
倪柝聲 【啟一16約翰看見有一把兩刃的利劍從主耶穌口中吐出來,到底利劍如何能從口中吐出來呢?】 約翰在拔摩海島所見榮耀的主耶穌的形狀是很特殊的,他所描寫主耶穌的頭、發、眼、腳、聲音、面貌與右手都很榮耀,但可以解得通,不過約翰所說耶穌的口中有兩刃的利劍吐出來,則殊難使人明白。 茲解釋如下: “劍”字在此處,原文是ROMFAIA,是古時“特拉西人所慣用的重劍”。在七十譯本的創世紀三章24節提及轉動發火焰的劍時,也用這字。在啟示錄此字曾用過六次,此外在路加福音二章35節也用過一次,是先知西面對馬利亞所說的“她的心也要被重劍刺透”。 這種特拉西重劍並非大、長、闊的劍,乃是短、小、窄,但很重的劍,劍形如音,為肉搏用。 以賽亞先知也說:神要以口中的技擊打世界(十一4),口中有杖與口中有劍,相信均為象徵說法,表示審判與攻擊的力量,以賽亞又說:神使我的口如快刀(四九2),這種說法是表示先知的言論利如快刀。 關於此點各種解釋如下: ①兩刃利劍,據古教父杜特連解釋,為舊約的律法和新約的福音。 ②主耶穌口中的兩刃重劍,是表示他一方面在教會內懲罰犯罪的信徒,另一方面是在教會外攻擊反基督教的人。正如彼得所說:審判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 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也用同樣的說法說: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那不法的人(帖後二8)。其“口氣”之大,舉世無匹。 希伯來書作者提及神的道比兩刃的利劍更快(來四12),這一節聖經可作為主耶穌口中兩刃利劍的良好解釋。他口中的劍即他的道,有利劍的力量。 ③又有人解釋為神的賜福與定罪。 ④又有人解釋為神賜與人的身體與靈魂的兩種非常力量。 ⑤更有人解釋為揭穿人的虛偽和按正意分解神的道(提後二15)。 我相信約翰在異象中所看見的乃是真的有一把短的重劍從主口中出來,因為那是異象,而異象多數是帶有深邃屬靈教訓的。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17】「我一看見,就僕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 一個人不看見主則已,一看見主,沒有不仆倒在地的。神僕人們看見神的例子︰約伯(伯四十二5~6)、以賽亞(賽六1,5)、但以理(但十8)、哈巴谷(哈三16)、保羅(徒九1~4)。凡自以為有、自以為義的,必定沒有遇見主,必定沒有主的光照。我們是在光中得以見主(詩卅六9)。求主叫我們仆倒在祂腳前,把自己交於死地,好讓主從我們身上彰顯出來。──
倪柝聲 『不要懼怕』,這句話說出主的愛。因為『愛裏沒有懼怕』(約壹四18)。── 倪柝聲 祂『是首先的』,祂是萬有的根源;祂『是末後的』,祂是萬有的總結。神所起頭的,神要作到底。我們的得救,是祂先來找我們的,祂要救我們到底。今天我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有一天祂都要解決。──
倪柝聲 約翰看見基督,僕倒在祂腳前。創造和管理宇宙的主,親自向祂的老門徒顯現。他害怕又歡喜,向主獻上無限的敬畏。他聽到的聲音是:“不要懼怕”。尼祿焚城的火焰,和殺害信徒的刀劍,在握有死亡和陰間鑰匙的主面前算得甚麼?祂已勝過了死亡。基督的話也是對今天的基督徒說的。世事在主手中,無論好壞,都給我們帶來明天偉大的盼望。──《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一17~18】『我是…』,凡是靈性強健、預備好迎見主的人,並非因他自己這個人比別人好,乃市因他多倚靠、多經歷主的死和復活。我們的得救是靠著主的死和復活,我們的得勝也是靠著主的死和復活(羅六5,11)。──
倪柝聲 這裏並不是注意我們是甚麼,乃是注意主是甚麼。我們如果知道了主是甚麼,我們也就會知道自己的軟弱。── 倪柝聲 【啟一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我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 許多人遇見一點不如意的事就完了,好像遇見了死亡一樣。復活的生命,就是經過死而能存在的。一個教會如果認識甚麼是復活,就也經得起試煉、苦難。──
倪柝聲 『直活到永永遠遠』,祂這樣活著,不單是為祂自己(顯出祂的榮耀,約十七5),並且也是為著我們,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我們祈求(來七25)。認識主是活到永永遠遠的神,才能在靈中不斷地感覺主的確實同在。沒有一樣東西比感覺主的確實同在更能堅固我們。──
倪柝聲 『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人一切身後的事,都是在主的手中。死亡和陰間總是相聯的(啟六8;廿14)。──
倪柝聲 【啟一18拿著死王和陰間的鑰匙意義如何?】 答:在舊約聖經中,曾經提到斯文和門和陰間的門(伯卅八17,十七16;賽卅八10),這可令人連想到門是鷗鑰匙的,死亡和陰間在啟示錄中已有四次用過(一18,六7,廿131,4),先是死亡,後是陰間,都是依著一樣的次序。死亡是指人的身體而言,即壽命的結束;陰間乃指人的靈魂,死後所去之處(參九十五題)。這鑰匙表明與權柄之意。耶穌基督因祂自己已經從死裡復活了,藉著死已經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來二14),而使人能脫離陰間,靠祂勝過死王的權勢(林前十五55-57;參何十三14),所以祂是有全權管理死亡和陰間。祂能叫死人復活,從墳墓裡出來(約五28,29,十25,43,44),因此,約翰所說主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就是指著祂有權柄能力,已經得勝死亡和陰間的意思,叫我們一切凡信靠祂的人,則對於死亡和陰間的痛苦,心裡不再存有懼怕了(參來2二15;提後一10)。 在啟示錄和新約其他經文中,計有記載幾種不同的鑰匙,一,如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一18;參九十五題);二,大衛的鑰匙(啟三7,參四九O題);三,無底坑的鑰匙(啟九2,11,十一7,十七8,廿一3.無底坑共有七次,參八十六題);四,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6;參卅一題);五,知識的鑰匙(路十一52;參八十九題),這些鑰匙都是表示含有屬靈的權柄和能力的意義。——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一18死亡的陰間的鑰匙是一條還是兩條,其意義為何?】 “死亡和陰間”是兩件事,原文“鑰匙”是多數字。啟示錄曾四次提及“死亡和陰間”,即一18、六8、廿13-14。先是死亡,後是陰間,這是很自然的次序。人的壽命結束,稱為死亡,死後到人肉眼所不能見之處,稱為陰間(陰間與陽間相反,陽間為活人所居之處),此處陰間與原文意義相同,原文HADES,原意即“肉眼不見之處”也。 死亡與陰間有鑰匙,這種觀念,自古以有。詩篇九篇 14節一O七篇18節及約伯記卅八章17節說有“死門”,“死亡有門”。希西家王謂他將進入“陰間的門”(賽廿八10)。死亡與陰門既然有“門”,則必有鎖,有鎖則必有鑰匙了。 有人根據這種觀念及啟示錄所記來解釋彼得前書三章18-20節的一段經文,即所謂“陰間大遷徒”的理論,謂主耶穌死後曾到陰間去用鑰匙開了陰間之門,把歷代一切聖徒都釋放而遷徙到樂園裡去(有關這種解釋,請參閱路加福音廿三章34節、以弗所書四章8節及彼得前書三章18-20節等處的難題研究,作者本人不同意此種解釋)。不過我們用屬靈的解釋更佳,即,主耶穌已經勝過死亡和陰間,將永生與天家賜給一切相信他的人。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所說:“主耶穌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同時“並要釋放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5)。又如保羅所說:“主耶穌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提後一10)。 因此,約翰所說,主耶穌拿著死亡和陰間這兩條鑰匙,是指著他已經得勝死亡和陰間而言,一切相信他的人,不再懼怕死亡和陰間,乃是有永生和天家的權利與享受。同時,在他再來之時,信徒要從墳墓復活和被提至空中與主相遇。 啟示錄和新約其它經文所記載不同的鑰匙,均帶有屬靈意義的。茲列舉如下; 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一18)。 二、大衛的鑰匙(三7,參賽廿二22)。 三、無底坑的鑰匙(九12;廿一)。 四、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9)。 五、知識的鑰匙(路十一52)。 這些鑰匙都是表示權力。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一19】「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 『所看見的』,就是約翰已經看見的事,就是指約翰在這裏看見的榮耀基督的異象。『現在的事』,意即現在尚存在的事,這是指教會的時代,指教會的事說的。──
倪柝聲 一般都把本節當作約翰寫《啟示錄》的大綱和次序。“所看見的”指1章所見異象,“現在的事”指2、3章給教會的信,“將來必成的事”指4至22章所記的異象。但也有人把“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當作“所看見的”事的注腳,認為全書所講都是現在和將來的事,是一貫的,很難把所見異象分為過去、現在與將來。──《啟導本聖經註釋》 所看見的……將來必成的事: 把整本書的結構壓縮為一句話,這對解釋本書提供了決定性信息。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一20】「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檯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檯就是七個教會。」 『奧秘』,既是一個奧秘,就不止有物質上的實形,並且含有屬靈的意思。──
倪柝聲 主的右手拿著七星,說出主如何有全權管治天上亮光的代表,以及這些代表要如何在他所在的教會負起他應負的責任。惟獨主的右手──大有權能的右手,能拿住星,能保守星,能叫星照祂自己的意思發光。──
倪柝聲 世人是不能寫信給天使的,所以這裏的使者必定不是天使,而是教會中的人。『使者』意思是教會中的代表人。啟二、三章中,主把這些使者看為全教會的負責者。奉差遣者,在事實上總有幾成代表那差他來者的(太十40)。這些使者必定是教會中有恩賜、有屬靈的學習、足以影響和轉移教會的人。主是用星代表這些使者,可見他們有屬天的地位與經歷,為主作見證,為主發光,如同天空的星一樣。──
倪柝聲 『七燈台就是七個教會』,在原文裏,這七個教會的前面並沒有定冠詞,這是表明主在這裏所說的話並不是專指這七個教會,她們乃是代表所有的教會,『七』是代表『完全』的意思。──
倪柝聲 “七星”所代表的是甚麼?有不少解釋。作者在這裡首次記下了對“七燈檯”和“七星 ”的奧秘的說明:七燈檯就是七教會,七星就是教會的“使者”。歷代解經家對“使者”有好些解釋:1,天上的使者,負責看顧教會;2,地上的使者,例如教會的長老、監督或教師;3,羅馬帝國在貨幣上用七星代表帝國的統治權力,約翰用七星拿在主手裡,說明權柄不屬該撒,而是在全教會的主的手中。七使者是教會精神的總表徵;4,地上的教會在天上的代表,信徒在主裡面,地上的生活反映他們與天上的屬靈關係。 從二1可知教會的“使者”是指教會的領袖,因為這封信是寫給他們和這些教會的信徒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根據時間,啟示錄分為過去(一1-20),現在(2:1-3:22),將來的事(4:1-22:21)三大部分。本章相當於它的第一部分,關於這部分內容,請參照<緒論,綜覽>。 ──《聖經精讀本註解》 七星: 即教會的“使者”(aggeloi),或指各教會的工人,但最合理的解釋是神所差來保護教會的天上使者,即天使。七個金燈檯: 象徵小亞細亞地區七個教會和在基督裡面的所有教會。金: 強調靈性的純潔和信仰的高貴。
──《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