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第一章拾穗 【彼后一1】「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注:有古卷无“和”字)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 「得」到宝贵信心的『得』,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牛述光 「耶稣基督的仆人和使徒」是指明彼得的地位和职份;在地位上他是主耶稣的奴仆,以谦卑侍祂为职事;但在职份上他是使徒。在主面前他是谦卑的仆人,但在人面前,他却是带有神圣属灵权柄的使徒,靠着主所赐的神圣权柄施教训,指导人认识真理知识,换言之,彼得被神委任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勉励人在迷惑多端的时代里作忠诚真理的见证人,不被假教训所动摇。──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一样宝贵的信心」。这个意思是我们的信心使我们与使徒「站在同等的地位」!他们并非经历了第一流的而将第二流的留给我们!──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本节至2节点问候语,和《彼前》基本相同,受信人应该也是散住在小亚细亚北部的基督徒。所不同的是多了“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的话。认识基督是本书的重要题旨,也是抵拒异端虚假教训的对症良药。 本信的收信人大半当为第二代的基督徒(参一15),但基督是公义的,一样给了他们象第一代信徒同样的宝贵信心。参《彼前》一1注 。──《启导本圣经注释》 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信心: 指出信心的来源不是我们自己,乃是神 (弗2:8,9)。我们: 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如,指:①犹太人信徒;②当时彼得牧会的教会;③众使徒;④分散在各地的所有基督徒和记录本书的作者等,其中最恰当的是④。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11】记录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劝勉受苦难的圣徒, 主要论述了教会内部发生的患难, 即背教和虚假的教导。本书信尤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但这知识并非是关于诺斯底主义或异端邪说的, 而是认识耶稣基督的属灵知识。同时, 本书警告虚假教师之前, 劝勉圣徒为躲避假教师的迷惑而努力,向更高标准的生活而迈进。 即由于神赐予圣徒活出圣洁生活的能力, 因此信徒应对此做出相应的响应。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圣洁的生活是分辨真假基督徒的凭据;②信徒的圣洁不同于人的修养,而是神恩典的结果(诗119:140;雅3:17)。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2】这「恩惠平安」是有条件的,是透过「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才得着的。「认识」这词在本书中使用了四次(一2,3,8;二20)。这词含有「完全知识」(full knowledge),「透澈认识」(to become thoroughly acquainted with)和「正确的认识」(to know accurately)。──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认识”(希腊原文为epignosis)这个词在本书中出现四次( 本节,3,8;二20),指比较深入而完全的知识。“知识”(gnosis)出现三次(5,6;三18)。诺斯底派心目中的知识是有关宇宙构造、世界创造、以及神的本性等隐秘奇诡的说法,认为人得救是脱离属物质的邪恶躯体,所倚靠的不是对基督的信心,而是靠隐秘的知识。彼得指出,唯有认识主耶稣基督才能得到恩惠平安和那永远的国(8,11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认识: 是本书信中最重要的词,与当时给教会带来恶劣影响的诺斯底主义的知识相比,具有更深的意义<约壹 绪论,诺斯底主义>。具有“全备的知识”之意。 彼得讲述,只有当我们掌握关于神和耶稣的知识时,才能拥有更多的恩惠和平安。在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基督教不仅是知识性的,也是体验性的宗教;②丰富的圣经知识并非能带来人格的变化。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3】「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 耶稣基督借着祂自己的美德(arete)和祂神格伟大的震撼力(doxa)来呼召人。或许那时彼得回顾往事,思想耶稣的生平。那些事曾经深深的震撼他,以致他曾一度大呼:“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彼得前书的主题之一就是效法基督。无疑的,他也想到在变像山上那刻,耶稣的荣耀如何把他破碎了。他在第17节提到这件事。然而耶稣神格的震撼力不仅止于藉变像显明而已。耶稣的一生在都显出祂的荣耀。那是为什么约翰能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arete(美德)和 doxa(荣耀)这两字在旧约圣经里被用来描述神的神性(赛四十二8、12,按七十士译本),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彼得也用这两字形容耶稣。从耶稣身上,神的美德和荣耀得着完全的显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只要能认识那召我们的主,我们灵性生活所需的一切,祂都能赐给,毋须从神秘的玄学中求。“荣耀”是基督的本性与本质,祂召我们进入祂的荣耀和美德中。──《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3~4】这部分论述了基督徒的属灵特权。生命: 是人成为新造的人的原动力(约壹5:11,12),虔敬: 意味着人与神之间的崭新关系。因我们认识……召我们的主: 信徒可以通过与基督人格化的亲密交通(2节),享受神赐予他们的属灵礼物。这是神为了使圣徒恢复自己的形象(创一26;弗4:24)。宝贵、又极大的应许: 指信徒个人所享有的神的恩惠和在新天新地(3:13)中的永生。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4】「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世界一词在彼得看来乃是指因违背神而与神隔绝的社会(二20;参:约壹二15~17,五19)。只有在我们脱离或抛弃背叛的心态之后,我们才得与神的性情有分(请注意经文中恒动式分词带有一种下定决心的意味;参:雅一21)。古代的人一直被肉体不免败坏(phthora,即 corruption)的意识所困扰。许多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都感到人生短暂,没有意义的压抑(今天的人也作如是想)。彼得告诉他们说,有一条路可以使人脱离这种绝望的光景──就是借着耶稣基督。 彼得乃趁机用异教徒圈中描述人品的两个常用字,eusebeia(敬虔)和 arete(美德),来强调德行的重要。他们似乎以为过圣洁生活是不可能的(参看二19~20),彼得乃向他们讲述神的大能,就是希伯来人用以代表神的婉转称呼。异教徒的教师断言,人若靠“守律法”(nomos)或“顺本性”(phusis),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然后便脱离了败坏(phthora)的辖制。彼得乃借用他们的话,说这一切全然靠主的恩典。假师傅像诺斯底派人士一样,认为学生们藉脱离物质世界的捆绑,然后变得更像神。这说法正确吗?彼得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与神的性情有分乃是基督徒生活的起点,不是终极目标。彼得写信的对象是那些已经脱离来自背叛神社会的引诱,顺服了神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与神的性情有分。』我们的新人是从神生的,就有神的性情。当我们凭新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里面自然就有神的爱好和趋向,我们的生活自然就有神的迹象和味道。 『与神的性情有分。』生命是重在生活的本能,性情是重在生活的口味。若是我们领会了,在我们里面有一个神的性情,作我们的口味,我们就知道,要脱开世界是多容易,要不爱罪恶是多容易。 这“应许”是:得脱因世上情欲而来的败坏,可以享受神的性情;也就是借着圣灵,神可以住在我们里头,神的荣耀显在我们身上 (罗八18),我们与神的生命有份(约一12~13;十四16~17;加二20)。这应许是给予每个信徒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4神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是什么?】 答:神的应许一语,系为彼得书信特别注重的用语(彼后一4,三4,9,13,参一11;彼前一3,4,五4)彼得在此提到这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就如本节下文所说:「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后一4下;参林后六17,18,七1),这从情欲来的败坏,是出于肉体的,是属世俗的,而圣灵为敌的(约壹二16;加五16,17)现今神给我们应许脱离这样的败坏,使我们灵命长进,成为圣洁,亲近神,「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就是有了神的生命,追求属神的事,将神的圣洁、公义、信实、慈爱、怜悯、良善、忍耐等等,这些神的品格性情活出来(利十一44;彼前一15;约壹9;诗一O五;彼前一3;可十18;彼后三15)。神应许了这个目的,为要引导我们现在的生命,达到一种圆满完成属灵的地步,以致进入那天上永远的国度(彼后一11,三13;彼前一3,4;来十二18,十一16),恢复我们原已失去的神的形象(创一26,九6;林前十五44,49;腓三21),与神同在同住,享受祂的荣耀(约十四2,3;林后四17)。——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一4~5】「与神的性情有分」,就是重生。因为已经重生,就当发展这种重生的生命。「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殷勤。」(5节)―― 倪柝声 【彼后一5】「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 『加上』原文不是从外面加上,乃是从里面长出来。―─ 牛述光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信心里原来就有行为,只要一殷勤,就可以生长出来。―─ 牛述光 我们已经认识了神,神又已将一切关乎生命,虔敬的事,和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了我们,我们已经有分于神的性情。神既赐下这一切恩典给我们,我们就像一个作买卖的人,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股东」,有资格参予属灵的事务,在属天的财富上经营了。这些生命和虔敬的事,就是我们的属灵产业,既已属于我们,我们就当「分外殷勤」地去经营、发展,使我们可以丰丰富富地进入神的国。――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本节至11节说明 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历德行与灵性的增长过程,成为在基督里能结果子的完美生命。这包括最基本的信心(对神的信靠)、德行(道德上的美善)、知识(认识神的智能)、节制(自制而不放纵)、忍耐(坚定不移)、虔敬(表现在生活中的对神的恭敬)、爱弟兄的心(对主里的人的关怀)、爱众人的心(基督徒美德的最高境界是能爱众人,做到象天父一样完全——太五48)。──《启导本圣经注释》 分外地殷勤: 在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尽管信徒的圣洁是借着神的能力才得以成就,圣徒自己也必须积极努力(腓2:12,13)。信心……德行: 暗示信心完全是神的礼物(弗2:8,9),是一切信仰生活的基础。德行是指已具备作为信徒当具有的基本要求(林前6:20); 知识: 指基督徒信仰的成长所要具备的智能与知识。人若缺乏这些就有可能成为盲目的狂信者。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5~7】信心生出来的是德行,不是死行;从德行生出经验的,而不是空洞的知识;从实验的知验里会生出节制,而不会放荡败坏;从节制生出忍耐;从忍耐长出敬虔;从敬虔生出爱;爱是最大的,所以爱上只能再加上爱。信心是根基,爱心是最上层的建造。―─ 牛述光 『你们要分外的殷勤:有了…又要加上…有了…又要加上…。』彼得在这里说了七次『有了…又要加上…』,这给我们看见,殷勤的人总是加上又加上的,总是不了的。神所要得着的工人,就是那种不肯了的人。有了还要加,有了还要加的人才能作主的工。―― 倪柝声《主工人的性格》 蓝斯基说:这七种德行,是用来与假先知(二1)及他们的假信仰生活作对照的。他们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耻辱;不是知识而是鲁莽无知;不是节制而是放荡淫乱;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恶事上坚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爱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儿女;不是真正的爱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切德行都必须以神为中心,否则,便纯粹是肉体的工作。── 弗莱明《彼得后书及犹大书》 【彼后一5~11】本文讲述了得到属灵恩典的信徒,为了属灵的成熟当做的事情。本文教导我们以下几点:①基督教的伦理不是单纯道德的德性,而是信仰的伦理,因此一切都应当升华为爱;②只有通过对信仰伦理的具体实践,才可以使基督徒的生活成圣。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6】「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得乃趁机用异教徒圈中描述人品的两个常用字,eusebeia(敬虔)和 arete(美德),来强调德行的重要。他们似乎以为过圣洁生活是不可能的(参看二19~20),彼得乃向他们讲述神的大能,就是希伯来人用以代表神的婉转称呼。异教徒的教师断言,人若靠“守律法”(nomos)或“顺本性”(phusis),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然后便脱离了败坏(phthora)的辖制。彼得乃借用他们的话,说这一切全然靠主的恩典。假师傅像诺斯底派人士一样,认为学生们藉脱离物质世界的捆绑,然后变得更像神。这说法正确吗?彼得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与神的性情有分乃是基督徒生活的起点,不是终极目标。彼得写信的对象是那些已经脱离来自背叛神社会的引诱,顺服了神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节制」的意思是自我节制(箴十六32;廿五28),「忍耐」是在环境艰困时忍受的能力。节制与处理生活中的欲求有关,而忍耐则主要是与生活的压力与困难有关(忍耐找麻烦之人的能力是「长久忍耐」long-suffering)。通常向欲求「让步」之人亦是在处理压力上操练不够的人,所以他「放弃」了。──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现今文化提倡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或发泄出来,以满足个人的感受或欲望,「节制」相对这表达方法,显得何等重要!── 弗莱明《彼得后书及犹大书》 「虔敬」的意思就是「像神」。在希腊原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是「敬拜」,它描写一个与神以及与同伴有正确关系的人。──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一8】「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 如果你们已经有这几样(huparchonta),你们必须让这几样美德充充足足(pleonazonta)地表现出来。你们绝不可找借口以现今的成就自满。人若没有属灵上的长进就是属灵死亡的征兆。你们也不要为自己的怠惰与闲懒(argous)留下余地;否则基督徒就变成不结果子(unproductive)的人,好像被荆棘挤住的麦子一样(荆棘代表生命中的忧虑,并钱财和享乐的诱惑),这样的麦子是不会结实的(akarpous)。 在认识(epignosis)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是一句含义深刻的话。或许这话乃是针对那些自夸已经拥有全备知识的假师傅说的。彼得提醒他的受信人说,对于基督完全的认识必须等到将来我们与主面对面的时候。这一点也是他在彼得前书一8所强调的,虽然他在那里的口气并不像在这里带有争辩性。此外,他也看到对基督的认识涵盖基督徒生活的每一层面。它以被赎信徒认识那呼召他的开始(一3);接着,他继续寻求更深刻地认识神和耶稣(一2);最后,由于祂使这美德的阶梯在蒙救赎的人生命中成为可能(而且实现),达到人对神完全的认识。保罗也看到直接而非间接地认识耶稣基督,才是基督徒信仰历程的基础与目标(腓三10)。──《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至于闲懒不结果了了。』有了还要加上,这样,就不至于懒惰了。换句话说,懒惰这个东西是必须用殷勤去对付的。―― 倪柝声《主工人的性格》 基督徒必须同时培育这些美德,在灵性上有不断的增长,行事为人才能达到圣洁完全,得以认识主基督。脱离罪的辖制不是要人放任,而是要在德行上操练,作光明的儿女(参西一9~12)。──《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8~9】信心里又充充满满地加上七种德行的人,就能在人格上更多体验神,否则就会忘却过去神曾赐的赦罪的恩典,也很难正确领悟自己现在所享有的属灵特权。因此这些人对未来将要蒙的祝福,全然无知。在此我们认识到:①没有进步的信仰,只有更加退步;②信仰上的停滞是灵性的麻木。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9】「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那不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是眼瞎的。原文tuphlos常常被用来这么比喻。新约圣经里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样的人缺乏属灵见识(参:约九39~41)。他看不出来有一场与邪魔争斗的属灵大战正在进行(启三14及下)。他基本上仍在“这个世界的王”有效的控制之下。这世界的王最喜欢玩弄的诡计就是弄瞎人的心眼(林后四4)。NIV版本无缘无故地把形容词的次序颠倒,只看见近处的在前,眼瞎在后。彼得却是把眼瞎放在前面,只看见近处的放在后面。为什么彼得用这么奇怪的次序呢?原文 muopazo(此字在新约圣经里只有此处出现)通常有“近视”的意思。如果一人已经瞎了眼,他怎么又可能近视呢?如果彼得心中的意思是这样的,他可能指这人看不见天上的事物,却把全副精神贯注于眼前地上的事物。他不能看到远处的事物,只能看到近处的事物。如果我们想到当时假师傅的不道德与世俗化,则这么解释就很合理。但是彼得也有可能想到 muopazo 的另一个意义,就是“眨眼”或“闭眼”。如果这字的意思真是如此,则整个分词就含有因果性。其意思为,这样的人看不见,因为他故意在光明面前眨眼或闭上眼睛。属灵的盲目总是临到那故意回避神所赐美德恩典的人。基督徒认识基督的时候,他原是为接受这样的恩典而蒙召。整个句子是属扬抑格的四音步句。或许彼得乃是摘录自某段诗词或那时流行的歌谣小曲。保罗有时候也如此插入一段俗语(多一12)。这或许是为什么这句话如此奇怪的原因。──《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时有些人用虚假的道理教训人,说人可以不遵守神的道德律仍能 认识神。彼得郑重指出,人若不培养美德,过圣洁生活,只是一个“瞎子”或“近视眼”,看不见也认识不到神。“眼瞎”含有“闭着眼不看”的意思。 “旧日的罪 ”指基督徒信主前的罪,靠神的恩典现已得赦。──《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10】「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 “应当更加殷勤”,这是本段中第二次提及“殷勤”,这样反复地提及殷勤,似乎暗示当时的信徒因为信仰虚境日渐困难,和假师傅道理的困扰,已渐感困倦、怠惰、不想前进了。所以彼得将这些事情提醒他们,要他们不但不怠惰,反要更加殷勤。 “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这并不是说神对他们的拣选和所施的恩典,会因他们的不殷勤而发生动摇;乃是说,他们若殷勤追求长进,便使他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显得真切,使人觉得神的恩典坚定稳固,使人对神的恩慈更坚信不疑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 彼得在这里劝勉弟兄们要格外热心殷勤。原文 spoudasate 属主动命令式,强调他迫切恳求弟兄们决志为神而活。──《丁道尔圣经注释》 「行」有些手抄本加了「善行」,用的是中动态的 poieisthai 一字,就是「自我肯定」。基督徒的蒙召与过圣洁生活,两者是并进并行的。假师傅则不然。他们似乎自夸他们蒙神恩召,蒙神拣选,但在同时他们却又为「各种淫行找借口,好像他们已经得了犯罪免罚的许可证,以为自己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义人」(加尔文)。──《丁道尔圣经注释》 史察肯(Strachan)如此说︰「并非所有听到神声音(kle{sis)的人都会在基督徒的行为上有长进。这种长进乃是蒙拣选(ekloge{)的记号。」这话真是一针见血。──《丁道尔圣经注释》 「永不失脚」彼得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永不会犯罪;在他的脑海里有一幅行军图,他的意思乃是说,我们不会从这行列中滑倒而被遗弃。──《每日研经丛书》 信徒应积极壅培5至7节所说的美德,用圣洁的生活来证明所蒙的恩召和拣选。神选召我们是要我们得成圣洁,顺服基督(参彼前一2;弗一3~6及注),若能实行这几节所说的事,便可证明确为神所选召
。──《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11】「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永远的国”表示这里所讲的不是千年国,乃是存到永世的神国。但在此却称为“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主耶稣与神和圣灵,既是三位一体的神,当然神的国有时也可以称为主耶稣基督的国了。何况我们得以有分于神的国,乃是因主耶稣作我们救主的缘故。主耶稣曾经说:“你们若不重生,就不能进入神的国”,我们能得重生的经历,乃是因耶稣被举起来(参约三14-15),我们信祂“被举起”的功劳,便得着重生,可以进入神的国。我们和神的国发生关系,乃是由于主耶稣为我们成就了救牍的工作在此使徒彼得有意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称这国为“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信徒在将来国度的荣耀中,最少是分作二等的。一、「仅仅得救」(彼前四18)。二、丰丰富富的进入主国(本处)。―― 倪柝声 「丰丰富富,」也可译为『体体面面』。―─ 牛述光 「得以进入」原文为动词被动语态,方便之门大开,得以长驱直入,无人能够拦阻此「入门权」。──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能达到这境地的基督徒,便与基督的永生有份,得成为神国的子民(参太十三11注 ;雅二5)。──《启导本圣经注释》 进入……永远的国: 暗示在这世上热切地追求圣洁生活的信徒,必得到更大的赏赐<来13:2,3,圣徒的事奉和赏赐>,并使我们认识到圣徒灵性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得救,而是恢复神形象的成圣之生活。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2】「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 “已有的真道”大概是指上文3-4,11节等处经文所讲的事,他们已经认识主耶稣,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对神的真道并非毫无认识,且已有若干程度的领悟,又“在……已有的真道坚固”了。这“坚固”表示他们不单有了初步的经历,且已有相当老练的经验。一个人从初步听道,到在所听的道上坚固,是需要经过多次的听道,且清楚明白所听的,又经历所明白的真道,不但有一次的经历,且多次重复地经历过,因而成为老练的,这样才算达到坚固的地步。――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虽然晓得这些事,……我却要将这事提醒。」―― 倪柝声 「你们已有的真道,」原文是『你们现在的真理』。『现在的真理』也可说是『今天的真理』。所有的真理其实都是在圣经里,却因人的愚昧、不忠心、失职、不顺服,以致许多真理向人隐藏起来。真理虽然仍在那里,人却看不见、摸不着。直到神看为时候满足,就在某一时期中,释放某些真理,叫它们重新再显现出来。那个真理就成为那个时期中之『现在的真理』。每一个主的工人都需要在神面前求问,甚么是今天的真理?── 倪柝声 「坚固」彼得应记得主曾对他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廿二24~32)。── 弗莱明《彼得后书及犹大书》 已有的真道: 是关于基督再来的教义,是收信者所了解的真理(徒一11;2:42)。我……提醒你们: 是记录本书信的目的(彼前一13;3:1)。圣徒应当借着常常纪念真理,将真理如实地运用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上,使之成为又活又真的真理(罗15:4)。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2~13,15】彼得写这封书信背后服事的动机有三:第一个是顺从基督的命令,他知道他有必须完成的特殊任务,就是提醒、坚固弟兄们(12节;路廿二32)。第二个动机是做应当做的事。「我以为应当…」(13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这是正确且恰当的。」第三个动机隐藏在「尽心竭力」(15节)中,它与「殷勤」(5,10节)是同一个字,它的意思是「快快去做某事,热心地去做它」。──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一12~21】步入晚年的彼得面对濒临的死亡,以悲壮的心情讲述了关于基督再来的问题,劝勉他们把已传给他们的福音深藏在心里。并且指出自己的这篇教导是具有属灵权威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徒6:6,关于使徒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3】「我以为应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 “帐棚”代表肉身,这一种讲法亦与使徒保罗的讲法相同(参林后五1-4)。帐棚原是游牧生活的人的居住方式,以色列人从祖宗亚伯拉罕开始,便多半是牧养牛羊的,因此常常住在帐棚中。“帐棚”在圣经中代表一种寄居的生活,表示信徒不以世界为永久的家乡,他们虽然活在世上,却是以盼望天上家乡的态度来生活。而使徒保罗和彼得却将“帐棚”用以指我们的肉身,表示我们在肉身活着,是存著作客侨居的态度,我们的今生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帐棚,里面所居住的是一个永久的生命。这暂时的帐棚可以毁坏,但那里面的生命是不朽坏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当趁着末离开这肉身的帐棚之前,知道他所要去的地位,并善用他今生的时机,为永世图谋。――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为传道书第九章第十节。―― 倪柝声 彼得盼望其死亡之早至,他以其身体为一帐棚,正如保罗所说的一般(林后五4)。这是早期基督徒作者所乐用的字眼。致丢格耶妥书(The Epistle to Diognetus)如此说:『不死的灵魂却居于必死的帐棚内。』这图画无疑是由旧约的族长们的游牧生活而来,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居所,只暂住在帐棚内,因为他们正在往应许的路途上。基督徒清楚知道这世界并不是他永久的家乡,世界的旅程只是通往永恒住处的过程。十五节也包含这个意思,彼得表示他的离世正如出埃及一般;出埃及一词固然是指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往应许之地的专有名词。但,彼得不将死亡看成为万事的终结,而是往上帝所赐的应许之地的阶梯。──《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像保罗(林后五1)一样,用拆毁帐棚的比喻来代表死亡。常有人以为这类话显出作者受希腊哲学二元论的感染,说人永不朽坏的灵魂住在必朽坏的肉体之中。其实这两位作者很可能受旧约圣经里很普遍的朝圣人生观影响。伊皮德特(Epictetus)的话正可以解释这种观点。他说︰「虽然他准许你使用它(指你的产业),你却要把它当作不属于你的东西,就好像旅行者住在招待所一般。」──《丁道尔圣经注释》 帐篷: 彼得借着将自己的肉身比喻为帐篷,不仅表明自己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也指出在这世上的生活是极短暂(14节)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3~14】“这帐棚”指肉身(林后五1~4)。一般认为此信写于作者殉道前不久。彼得记得主对他说的话(约二十一18),自知时日无多,谆谆训勉信徒,务要坚固,不可动摇(比较提后四6~8)。──《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14】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 指基督预言彼得之死的事 (约2一18,19)。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4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何意?】 答:帐棚二字的原文为(),意即帐幕,会幕,居所tent,Tabernacle,Dwelling place,(徒七46;彼后一13,14),此处是以实字虚用,意指灵魂所居住的身体(参林后五1,4;参二三九题)以示我们在这世界寄居的躯壳(Tabernacle,即含有灵魂寄居的躯壳之意),乃是脆弱短暂的。这帐棚原是游牧生活的人居住方式,在圣经中代表一种寄居的生活,彼得以身体来比作帐棚,犹如他以人生来比作旅程,表示肉身活着,爱世是寄居的客旅,今生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帐棚,是随时可以毁坏的。脱离这帐棚的时候,是他预知自己离世的时候快要到了,并且告诉信徒,这也是主耶稣基督所指示他的(彼后十三至十五章),他将要如何为主殉道,如何为主的荣耀而死,以应验主所说的预言(约廿一18,19)。我们根据教会的传说此深知自己将面临苦难死亡的来到,毫无惧怕惊惶,不过是只看为脱离这暂时脆弱的帐棚,而灵魂却是进入天上永久的居所。——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一15】「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纪念这些事。」 这里的『尽心竭力』在原文与『殷勤』是同一个字。彼得要殷勤的叫他们记念这些事。―― 倪柝声《主工人的性格》 「去世」这字在希腊文中为「大批离去」(exodus,亦指以色列人的离开埃及)。──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我们由此可见属灵的文字工作之重要性,因文字的生命比作者的生命存留得更长,作者离世之后,这类书信仍有效力。这激励我们要制作高素质的属灵书籍。── 弗莱明《彼得后书及犹大书》 传统认为《马可福音》大部分是彼得讲道的记录,由马可整理写成;本节指的可能即为此书。作者的目的可说已藉《 马可福音》一书达到 。──《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16】「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 “我们从前……”,这“从前”大概是指前书中所提及有关主再来的信息(例如一5;四13;五1,4);但也可能是指彼得和那些信徒在一起的时侯,曾对他们讲述过的那些有关主再来的信息。 “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是指主耶稣第二次的再临。注意彼得将主的大能和主的再临连在一起讲。基督的第一次降临,表现得很卑傲、软弱和贫穷(太一1-2;八20;可六2-3;约一46),但是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乃是有大能力、荣耀、威严的(太二十六64;二十四30-31;二十五31;腓三20-21;徒十七31;来十二26;启一7)。第一次祂来是作万人的救主,第二次祂来却是要审判天下。所以,信徒必须忠心儆醒,等候主的再临。――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虚言」这字的意思是「神话」,亦即在事实上没有根据而揑造出来的谎言。──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 在新约,神话常与福音真理对比,总是用于否定之意(提前一4;4:7;提后4:4;多一14)。但具有讽刺之意的是,初期教会的假教师把基督的再来看作是神话之一。彼得认识到对此应采取对策的必要性。亲眼见: 希腊语相当于“看”的意思,在新约只出现于彼前2:12;3:2与本节中。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6~18】作者追述多年前目睹耶稣登山变像的事(太十七1~8)。当时在场的有彼得、雅各和 约翰三个门徒(太十七1),所以作者用“我们”。雅各早逝(徒十二1~2),彼得写这封信时,只剩他和约翰。 “圣山”为耶稣变像之山,一般以为位于黑门山。称之为“圣”,不过说明此山曾被选作神显现祂荣耀之用,并不意味此山与别的山有甚么不同
。 彼得等使徒所传的信息,是根据他们亲眼看见的基督大能;不是虚捏的故事,象假师傅那样用以取利(二3)。使徒看见耶稣变像,预见到基督再来建立祂国度的荣耀 。──《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一17】「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句话在书信中,只提及这一次。但在福音书中则有多次(太三17;十七5;可一11;九7;路三22;路九35)。――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这是我的爱子」表明耶稣基督的确是神的儿子。有一个问题可以作为对任何教派的测试:「你对耶稣基督的看法如何?」如果一个宗教教师否认耶稣的神性,那么他便是假教师(约壹二18~29;四1~6)。──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一17~18】彼得介绍自己是耶稣登山变像的目击者,坚持自己对基督再来的教导是千真万确的<路9:28-36,耶稣生平中的五大事件>。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8】「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彼得称主耶稣与他们上山变化形像之山为“圣山”。有解经家以为那山就是黑门山。但彼得为甚么称它为“圣山”?并非黑门山这地方有甚么特别,乃是因主耶稣曾在此变化形像,显出祂自已是“圣”的。圣经中对于神曾显现过的地方常称为“圣”。如摩西在何烈山见异象时,神对他说: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出三5)。约书亚见异象时,亦同样听到主对他说:你所站的是圣地(书五15)。这都是同一原理,不在乎那个地方,乃在乎神曾在那里显现。――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后一19】「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把圣经比做灯或火把,照亮暗室,这点是广为人接纳的,也是很恰当的比方(参:诗一一九105和《以斯得拉四书》十二42),虽然“暗处”(原文auchmeros,NEB译为 murky)在希腊文圣经中不再出现。然而,它却在《彼得启示录》中被用来描述地狱。这段经文的概念是点灯照明暗处铺灰的地方,以便打扫。──《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的『星』,原文用的另一个字;这个字可以翻作英文的『磷』。这是像磷一样能在黑暗中发光的。情形越黑暗,磷光越亮。圣经不该仅仅是黑字印在白纸上;不该是死的字句。我们必须在圣经的话上留意,直到有一些像磷一样的东西从我们里头升起――那就是晨星的基督,就是磷,如同在黑暗中晨光发亮一样。―─《藉活星寻得基督》 确定的话,就是圣经。这里的『星』,原文用的另一个字,可翻作英文的『磷』。这是像磷一样的东西能在黑暗中发光的。情形越黑暗,磷光越亮。我们必须在圣经的话上留意,直到有一些像邻一样的东西从我们里头升起――那就是晨星的基督。如果我们的读经是活的,是正确的;它必要转变为活的基督;写出来的话转变为活的话――就是基督。 『如同灯照在暗处。』我们现在是在『黑夜』(罗十三12),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在这黑暗的里面,圣经的话犹如明灯照亮,使我们识时达事,不至迷蒙胡涂。 全部圣经共有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内中有二百六十章,提到主再来的事,平均每四章有一章。新约圣经共有七千九百五十九节,内中有三百一十八节,论主耶稣再来的事,平均每廿五节中有一节。── 张志新《彼得书信》 彼得称这世界为「暗处」,他所使用的这个字是「黝暗」的意思。它是一幅潮湿地洞以及阴森沼泽的景象。──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在预言上留意」。身为信徒,我们须留意这发亮的话,并按着它所说的来管理我们的生活。──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先知的预言如“灯”,照亮暗世,让我们知道怎样行事为人;又好像天发亮时的“晨星”,预告主基督的来临(参启二十二16)。信徒若留意预言,儆醒等候基督再来,力行神的话语,就可多得亮光,不至在暗中摸索 。 “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是说彼得他们既曾亲眼看见变像(一18),便知圣经预言的事必会应验。又由于已有若干已经应验,足为神所默示的明证(21节)。圣经中对将来的事远在事情发生前很早便预告,是单凭人的智慧和远见无法猜测得到的;何况这些预言的内容详尽且具体,更非普通算卜侥幸测中可比 。──《启导本圣经注释》 如同灯: 指旧约关于基督再来的预言,对生活在这黑暗世界中的圣徒而言,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诗119:105)。直等到天发亮: 有些学者认为本节表达与基督的个人性关系。但是把“你们心里”与因着基督的再来而改变的信徒的内心相联系,更为恰当。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19晨星出现】 问:彼得后书一章十九面下半:「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何解? 答:这一节圣经若照现在的标点,真是难解的。晨星如何能在我们心里出现呢?我看脱勒革氏(Tregelles)和格兰(F. W.
Grant)两大圣经学者的标点和秩序,最为明白。「我们并且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直到天发亮晨星出现的时候);你们在你们心里,(要)在这预言上留意,才是好的。」晨星不是要出现在信徒的心里;乃是信徒应当在心里留意预言的道。预言好像明灯照在现今黑暗的世界,直到主耶稣显现与祂的圣徒为止。―― 倪柝声 【彼后一19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是指什么?】 答:晨星是在破晓天亮之前,显得特别明亮,是黎明的光辉,是预告天快要亮的信号。主耶稣基督曾被称为「明亮的晨星」(启廿二16)。明星的出现,在旧约的先知早有预言「有星要出于雅各」(民廿四17),这些预言,乃指主耶稣基督的降临,又是祂快要再来的预告(彼后一16),这是为信徒而显现的确据。彼得是要他们在这些预言上留意,是如同灯照在暗处(彼后一19上),如此神的话必发出亮光,照耀在他们的心灵里,好像晨星出现在天空一样。信徒的留意,表示用心相信,等候盼望主将快来。当太阳东升,光芒四射,荣耀的救主基督,要降临在地上的时候(哈三4;玛四2;赛六十二11,六十四1;但七13),那时,祂要作万王之王,信徒是与祂一同作主,审判世界,永远活在祂的荣光之中了(提前六15;启十九16,十一15,廿二5;帖前四16,17;林前六2)。——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一19 “天发亮,晨星出现”所指为何?】 主耶稣基督在启示录被称为“明亮的晨星”(启廿二17),“晨”星”是在天亮以前出现的,出现之后不久,太阳才东升。因此解经家把主耶稣从天降临分作两阶段: 一、晨星出现,那是信徒被提的阶段(帖前四15-17)。 二、太阳东升,那是基督为万王之王的阶段(哈三4;玛四2)。 至于晨星出现,在旧约圣经早有预言,在巴兰的歌诗中有这样的一句:“有星要出于雅各”(民廿17),东方博士看见东方明星,便来耶路撒冷要朝拜新生王。但巴兰所预言的星,可能与彼得所说的是指同一事件,即主耶稣再来时,与晨星相同,是为信徒而显现的,世人仍在沉睡未醒之时,基督徒已经儆醒、等候我主再来。很少人有机会看见晨星,因为是在太阳未出以前的清早,只有少数早起工作或赶路的人才有机会看见晨星的光辉和欣赏它的美丽。基督徒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当耶稣再临的头一阶段,是为这些少数的基督徒,与他们在空中共享难以形容的荣耀。等到太阳东升,人人都起来了,那时,主耶稣要降临大地上,审判全人类,并要作万王之王了。──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后一19~21】彼得把论点转移到旧约的预言上,说明登山变像是旧约预言的,并论述了旧约预言的权威性和在解释预言问题上信徒应持有的合宜态度。本文揭示了预言的权威及其作用,并且通过强调圣经话语是神藉圣灵默示的,教导信徒只有正确领悟神的话语,才能从异端中保守自己,才能因着信基督而明白得救之奥秘。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20】「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 私意在新约中出现了一百十五次,其义一成不变,但解说则较为困难。同一字在可四34译为“讲”;在徒十九39中为“断定”,指法庭的裁定。虽然此处也可以译成解说,但从文法及上下文看来,彼得并未提到预言的解说问题,有的乃是其出处。以西结曾指出真假先知的区别在于:“他们随从自己的心意,却一无所见。”(十三3)。──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私意』原是单独的意思。预言必以预言解释。圣经是一位圣灵的著作,所以互相发展,互相解说的;因为不是出于人意,就不可按私意解说;因为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所以也必须用人被圣灵感动所说出的神的话来解说。―─ 牛述光 『经上所有的豫言,没有可照它自己的意思解说的』(原文)。这就是说,没有豫言是可以单独就着它本处的经文而解释的,必须参看别处的豫言对于这个题目如何说。 译作「私意」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自己的」,或「它自己的」的意思。它意指所有的经文必须「团结一致」,没有一节圣经可以与其他的经文分离,因为它们都是圣灵所默示的(参21节)。如果我们以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圣经,那么,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根据,而这的确是假先知所使用的方法。彼得说使徒的见证证实了先知的话语;没有一句话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这些假先知能证明他们异端教义的唯一方法便是乱用神的话。断章取义成了托辞。──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私意“即己意,断章取义,偏离原意。圣经中的预言不可随私意或脱离全本圣经前后贯通的原则来解释;也不是照说预言的先知自己的意思说出来的。使徒传讲的信息,不是凭人的想象,而是出乎神
。 圣经是神与人共同参与写成(参提后三16),神是信息之本,圣经所说的话乃神的话。圣经作者把神的话传达出来,不是靠他自己,而是因为有圣灵与他同工,教导他,使用他的才智、性格 、感情和文字风格,正确无误地写下神给人的启示 。作者不是机械地记录,而是活泼地传达。──《启导本圣经注释》 没有可随私意解说: ①罗马天主教认为解释权在于教会,而不在于个人;②旧约的所有预言不是预言者个人的解释;③解释者不能随自己的私意解释圣经等等。其中最恰当的见解就是③(3:16)。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一21】「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 感动非同“默示”(圣灵吹气)的原文,但意义非常相近,指牵引、拉动之意。本书有关圣灵的教训仅出现于此,并补充前书一11~12有关圣灵的工作。)──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本节暗示神的话语具有双重作者。原作者圣灵引导记录圣经的人,在罪的影响中保守他们记录圣经。──《圣经精读本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