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二章拾穗 【彼前二1】「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注:或作“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所以你们既……”显示下句所提种种罪恶的行事,乃是未得救时的行为。而一23“你们蒙了重生……”与本节“既除去一切的恶毒……”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因为得蒙重生与除去罪恶,乃是同时发生的经历,而本节的“一切的恶毒”亦与一18的虚妄行为同归一类。――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除去: 提示为个人和教会的圣洁,必须根除的事项(林前5:3-5:13)。恶毒: 指力图谋害别人的各种邪恶之心。诡诈: 指表面看似良善,其实是欺骗别人的计划。假冒为善<可7:1-23,关于假冒为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3】紧接前章重生了的人应有新生活的教训。1节至3节说明罪能阻止人相爱,故须除去一切恶毒,灵命才能生长。“灵奶”为喂养灵命的粮食,当指神的话语和认识神的知识(一23∼25),是一切粮食中最好的(赛五十五1∼2)。保罗和《希伯来书》作者曾用“奶”来比喻简易浅显的教训(林前三1∼2;来五12∼14),要信徒放下奶改吃饭(干粮),但彼得用此词的意义和他们不同。 “象才生的婴孩”无低贬之意。信徒应象婴孩依在母怀羡奶一样,爱慕那助长灵命的真道。信徒灵命要有如此健康的生长,才可以得到主再来时完全且丰盛的救恩,身体复活,进入神的国度(一5,7;罗八21∼24)。凡是遵行主道,又与其他信徒有交通,能彼此相爱的人,也就是有份于基督,尝过祂美善的人(诗三十四8),应该不断长大,使属灵生命日益丰盛。“主恩”不只是基督的慈爱,更指祂的美善。──《启导本圣经注释》 这是彼得有关圣徒个人生活的第一次劝勉的结论,教导圣徒应成长为基督长成的身量。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2】「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因此渐长”,即因爱慕神的话,灵命日渐长大。神的话能不断地培养、改正、修理、洁净、更新心意……,便使我们的灵命不断的长大强壮。 “以致得救”,指将来完全的得救。按信徒脱离灭亡得着永生来说,我们是已经得救了的,但按救恩的全部内容而论,我们事实上仍未经历救恩的全部内容,因为救恩完满实现是要在世代之终结才能得着的。所以在此“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为着救恩的最后完全实现而追求长进,向着那最终的得救目标前进。――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干粮是为大人的,奶是为婴孩的。当我们在属灵的生命上幼稚,对于属灵的事,领会力不够强的时候,圣经的话像奶一样,能喂养我们,使我们在属灵的生命上得以渐渐长大。 爱慕……像才生的婴孩: 指重生的人应当爱慕神纯净的灵粮,长成基督的身量。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2,5】「婴孩」表示温柔谦卑,「活石」表示刚强忍耐。「活石」一辞的函义,也是「务要生长」。由婴孩生长成为大人,表示一种自然的长进。由活石成为灵宫,表示一种建树的生长。── 徐松石《新约七公信撷华》 【彼前二2~8灵奶、活石、灵宫、祭司、灵祭、匠人的石头意指什么?】 答:使徒彼得在这几节经文中,讲到信徒灵性的增长,同被建造,以及基督被神拣选时,提及这几个特定的名称,实有美好的意义,是我们所要领会的。 ①爱慕纯净的灵奶(彼前二2)——这奶就是神借着祂的话和福音所供给信徒的(彼前一23;来六4,5)。是借着人的讲道和自己的读经而得着吸收的(罗十17;约五39;徒十七11;赛卅四16)。神的话像奶,含有丰富的滋养性,可使婴孩的身量日渐长大,是不容或缺的。所谓纯净的灵奶,表示这乃是不掺水或其他粗劣的质料,是纯一不杂的,正意味着神的道毫无虚假和诡诈,没有缪见(林后四1),是完全洁净,永不改变,如密甘甜美好,为信徒爱慕而极有益于灵命健康的食物(诗十九9,10,一一九103;耶十六16)。这食物在保罗书信中的意思,且将分作奶和干粮两种不同的对比,表示那些哥林多和希伯来的信徒,灵命尚为幼小,仅能喝奶汁,而不能吃干饭(林前三2;来五12-14),因为他们消化不了硬东西,所以奶在这两处的意味,表示圣经初步较浅的道理(来六1;赛廿八9,10),但在彼得的心目中,却没有这种比照,所有的信徒,都需要这灵奶的喂养,因为奶是表明神的全部真理。 ②主乃活石(彼前二4)——这石在原文的意义,乃指曾经凿成用以建造屋宇之石,彼得以基督为石的说法,是引自诗篇一一八22节,主在世时曾经指出祂自己就是那块石头,被匠人所弃的,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用以警告犹太人弃绝祂,所要受到严重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太廿一42;可十二10;路廿17,18)。彼得以后在讲道中,又重述了这个教训(徒四11),而在此又特别说这石头是活的,表明是有生命的基督不但有生命在祂里面(约一4,五26),并且也世人得着生命(约五24,三15,16),祂也是生命之主(徒三15),又是生命的粮,生命的水(约六51,四14)。祂虽然是被犹太人所弃(可八31;路九22;赛五三3),却是神所宝贵的(参6;赛廿八16),其原文的意思,乃为神所尊重的。 ③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5)——基督是活石,信徒们也都是活石,与这房角的头一块石头——基督联合起来,被建造成为灵宫,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所在(弗二20-22)。这里的宫字原文()是指家或房屋的意思(彼前四17;提前三5),也常用以指殿的意思(约二17;诗六九9,一一六19),彼得在此正取这个意思,就是神的殿,这殿是用活石——信徒众人的结合,成为一个永生神的圣教会(提前三5,15)。这殿既称为灵宫Spirtual house,就是圣洁而属灵的,是神的圣殿,圣灵的居所,圣洁的教会,信徒必须是加入这个教会,对神举行属灵的敬拜,它的存在是完全为了灵性的用处,以见证基督救恩,显扬神的荣耀为目的(诗一二二1,廿七4;赛五六7;可十一17;林前三16,六19,20)。 ④作圣洁的祭司(彼前二5)——这祭司的原文,是意味着祭司集团。教会在地上既是灵宫,又作圣洁的祭司,乃为信徒的全体,被视为一群的祭司,为服事君王的一个祭司团体(彼前二9)。我们原有一位大祭司基督,祂即为了我们的罪献上自己作了活祭,就进入天堂(来四14,七26,27,十21),在那里不断的为人代祷,继续履行祂的祭司职分(约壹二1;来七25);而在世间全体的信徒,就联合组织成为一个祭司团(彼前二9;赛六一6;启一6,五10)。新约全体教会都是事奉神的祭司,故作祭司是每个信徒的责任和权利,其义务就是要将自己奉献给神,作神的仆人去服事神(罗十二1;赛六一6;弗六6,7;来十二28),便可直接进至神前,为人向神祷告祈求(太廿七51;来十19-22;提前二1,2),并且引领世人认识主和崇拜神。 ⑤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二5)——在旧约时代祭司的献祭,都是奉献上牛羊等类的祭物,到了新约时代,基督降世将祂自己一次献上永远为祭(弗五2;来九26,十12),因此旧约的一切祭物预表,都在基督身上一次的献祭应验,而代替成全了。所以这献祭的事,便由物祭变为灵祭,信徒既为圣洁的祭司,乃是借着基督奉献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神就是灵,祂所需要的是灵祭的事奉(约四23,24;罗十二1;腓三3)。彼得在此虽未具体指出这些灵祭是什么,但我们要从别处圣经可以看出,就如以身体献上的活祭(罗十二1),以颂赞献上的为祭(来十三15;诗廿七6),以唱诗祷告感谢献上为祭(诗一O七22,一一六17;启八3,4),以行善爱心献上为祭(来十三16;腓四18),以得救的灵魂献上为祭(罗十五16),以舍己生命献上为奠祭(腓二17;弗五2;提后四5,6),这一节所有的祭都是灵祭,全是神所悦纳的。 ⑥匠人所弃的石头(彼前二7)——这是引自诗篇一一八22节的话,在前面的4节已经提到。这里「匠人」首先是指着犹太的当局,如官长,法利赛人,祭司长,文士,长老,与众百姓等(约七48,49;路廿二2,4,52,廿三18-23);但也表示一切拒绝信基督的人,他们都是抛弃这块石头——基督。耶稣也曾经引用这节圣经,暗指祂自己说的(太廿一42;参三十八题),「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在祂的天国建造中,具有罪尊贵,最重要的地位,这是神的作为,十分奇妙的神迹(诗十八23)。祂在任何人所不能移动的根基,只有在祂上面建造,才得稳固(林前三11,二2)。 ⑦跌人的盘石(彼前二8)——在那些不信的人,基督是「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这是引自以赛亚书八14节的话,在此绊跌之意,不仅是跌倒,而且照主所说,是必要跌碎,砸得稀烂(太廿一44)。那就是说不信的人,拒绝基督,不肯接受祂的教训道理和信仰,其后果就是在道理上绊跌受罚,以致毁灭的结局。如保罗说,那些不信的犹太人,认为钉十字架的基督,是他们的绊脚石;但这跌人的盘石,对于信靠祂接受救恩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就是福音,成为他们的拯救和依靠,根基稳固的盘石(罗九32,33;林前一23;加五11;林前三11,十4,12;赛廿八16;太十六18;参三一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前二3】「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主恩的滋味”,在这里“主恩”是特别指上节的“灵奶”──主的话语。主的话也是主恩,因主的话常把各种主的恩带给我们,我们若尝过这“恩”的滋味,便必然更加爱慕而追求了。我们领略了主的话所带给我们的种种属灵祝福:不论得永生、得能力、得胜罪恶和肉体,以及将来永远荣耀的盼望……,就必更加热烈追求认识主的话。――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信徒当爱慕灵粮的理由。在这里我们领悟到:①爱神的话语,就是爱神。②只有真正经历过神的恩典,才能爱慕神的话语。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4】「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 “活石”表明是有生命的。主耶稣不但自己有生命,也使人得着生命(约五24;三15-16),祂是生命的粮,又是生命的水(约四14;六51),所有来到祂跟前的人都可得活泼的盼望。 “固然是被人所弃的”,这人指犹太人。这活石虽然是犹太人所不认识而丢弃,却是“神所拣选所宝贵的”。 “神所拣选……的”即神在万世之前所选定的,“神所……宝贵的”即神所尊重、视为珍贵的。――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本节至10节讲属神的人是神的殿(灵宫),基督是灵奶,供应信徒成长;祂又是活石,我们也从此活石得生命,成为建造主殿有生命的石头。彼得自己便是从主得生命的“石头”(太十六18)。 圣经作者喜欢用“盘石”(或石头)表征主基督,用以说明祂的身分和工作。祂是:1,在旷野被击打的盘石,生命的水从祂流出来,要喝的人都可以来喝(出十七6;林前十4;比较约四13∼14;七37∼39)。2,是房角石,教会建立的根基(弗二20)。3,是犹太人的“绊教石”(看罗九32∼33;林前一23)。4,是主再来时,以色列民“房角的头块石头”(亚四7)。5,从建立神国度的计划来说,祂是粉碎一切属世权势,权力遍满天下的石头(但二35,44∼45)。6,对不信主的人来说,是审判世人的巨石,掉在谁身上,谁便给砸得稀烂(太二十一44)。──《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4~5】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 复活的基督成为属神教会的基石,即活石。圣徒应认识:①教会应该把基督和他的话语奉为最高权威。②信徒应效法基督,并保持与基督不可分割的关系(约15:4)。③离开教会就很难持守正确的信仰生活(来10:24,25)。作圣洁的祭司: 新约的圣徒借着神的恩典和耶稣基督完全的赎罪事工,不再需要任何人作中保,就能直接事奉神,并能解决罪的问题(来7:27,28)。耶稣死在十字架时,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27:51),已明确见证了这一点,这幔子的裂开意味着借着耶稣基督撕裂的身体,开通了走向神的道路(来10:19,20)。因此凡以自己的身体为殿住在基督里的(约二19)新约时代的圣徒,不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都有权享有直接见神面的特权(加3:28)。但罗马的天主教教会至今还设立神父,作神和圣徒之间的中保,并命令信徒向中保忏悔自己所犯的罪,这不仅否认了基督赎罪事工的完全性,也是再一次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行为(来6:6)。因此以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者对此勇敢地进行了反抗,坚决维护了圣经的教导,这是当今的圣徒应持守的圣经真理。“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之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4~10】在本文,彼得以不信主的人作为比较对象,教导我们爱慕神的话语,成为神所喜悦的祭司、蒙属灵祝福而成为神圣洁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5】「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你们来到主面前……成为灵宫”这句话,表示这灵宫绝不是礼拜堂,乃是“你们”基督徒们主的血所买赎的人。 “作圣洁的祭司”,本句表示信徒的另一种职责,和教会在地上另一方面的事奉。教会在地上既是“灵宫”,又是圣洁的祭司,正如主耶稣一方面是这灵宫的房角石,同时又是天上的大祭司(来八1)。――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宫』字实在就是房子,别的地方,都是翻作房子,而这里却翻作宫。这一个属灵的房子是活石造的,不是死的石头造的。彼得也就是一块活的石头,他的名字就叫作石头。一块石头,如果不是堆在一块石头上,就是荒凉的表示,不是好的现象。乃是有审判,荒凉了,所以一块石头不在一块石头上面。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合在一起,才是一所房子。一个人一信主,这一个人就是神居所中的一块石头。但单独一块石头没有用处,恐怕要成功作绊脚的石头。需要与别的活石合在一起,才能盛得住神,神才能住在里面。── 倪柝声 『宫』或者说『殿』,因为为在原文是同样的字。以色列人所失去的,就是教会所得着的。普遍的祭司职分是,从以色列人手中丢掉的。今天到了新约的时候,又恢复了普遍的祭司职分;凡是活石,凡是与属灵的殿有关系的人,就是所有蒙恩得救的人,都是神的祭司。―─《初信造就》 『你们…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奉献…灵祭。』在旧约的时候,给神来居住的圣殿是一所房屋,向神献祭的祭司另是一班人。但新约二者都是教会。教会在地上,一面是叫神得着安居,而得着人事奉敬拜的地方,一面也就是那些事奉敬拜神的人。 这里所用的活石是众数,指主所救赎的人。活石原文有活动迅速、敏捷(Active, Quick, Sprightly)的意思。今天灵宫的建造,实在需要有基督丰盛生命的基督徒作活石。有了基督丰盛的生命,才能作活动、迅速、敏捷的基督徒,可以在教会的灵宫里被建造起来。可惜今天教会里充满了死石,他们对于建造灵宫毫无用处。── 张有光《末世的信息》 旧约记载以色列民通过祭司来间接见神(参来二17)。新约时代,每个信基督与祂联合的人,都是祭司(9节;启一6)。基督徒因为有基督这位唯一的永远大祭司的救赎,不必藉其他媒介,可以直接到神面前(提前二5)。新约没有把教会的圣职人员当作“祭司”阶层,他们和众信徒都是新约祭司总职事中的一分子。这是信主的人的大福气,是天生的权利,就象亚伦后裔世袭为祭司一样(来五1)。 信徒怎样作祭司呢?1,作神圣洁的子民,有神和大祭司基督那样的圣洁(一15;来七26;十10)。2,献上自己的“身体”,当作活祭(罗十二1;腓二17;提后四6;雅一27;约壹三16);献上赞美(来十三15)、财物(罗十二13;加六6,10)、善行(来十三16)。3,为人代求(西四12;提前二1)。4,作家庭的祭司,把家人和邻舍带到神面前。旧约时代未设立祭司制度时,家长是每个家庭的祭司(创八20;二十六25;三十一54)。──《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5,9】教会所有的名称,都含有团体的意思――『被拣选的族类』、『有君尊的祭司』、『灵宫』、『圣洁的国度』。族类是从同一的根源诞生的,是同种族的,是同享受一个生命的。── 倪柝声 【彼前二6】“房角石”相当于今天建筑工程上的基石(弗二20)。经文引用《以赛亚书》二十八16。──《启导本圣经注释》 房角石: 指基督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和睦的救赎事工(亚4:7;路20:7;徒4:11;弗二20)。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7】经文引自《诗篇》一一八22,主耶稣也曾引用(太二十一42),作者用此经文说明拒绝基督的人绊跌在此盘石上,但对信祂的人却是异常宝贵。──《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7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一语中的匠人为谁?石头暗指何人?】 彼得在前书第二章对于“石头”发生甚大的兴趣。由4节至8节,曾提及不同的石头: 活石(4,5节)。 房角石(6节) 匠人所弃的石头(7节)。 房角的头块石头(7节)。 绊脚的石头(8节) 跌人的盘石(8节)。 彼得在这里两次引用以赛亚书,一次引用诗篇的话来发挥他的“石头论”。 第6节是引用以赛亚书廿八章16节,但不是直接引用希伯来文的旧约,乃是引用七十译文的希腊文旧约,所以与以赛亚书的希伯来文句子不同。 第8节是引用以赛亚书八章14节,语句相同。 第7节是引用诗篇一百十八篇22节。 一、“匠人”一词,在诗篇一百十八篇作者的心目中是暗指当时的列强,即亚述、巴比伦与玛代波斯(如果这一篇诗是写在以色列人被掳归国之后,则包括上述三国,如果是写在被掳之前,则不包括玛代波斯在内,因为以色列人是被亚述与巴比伦人所掳,却是在玛代波斯王朝被释回国的)。这些强国丢弃犹太国,视之为无用的石头;但神将这被列强所丢弃的石头,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使它重建国家及圣殿。 二、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廿一章曾引用这节圣经暗指他自己。彼得在会中为主作证时也引用同样的话,来解释说: “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的石头”(徒四11),主耶稣在引用该节经文后,加上这样的两句话:“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太廿-44)。彼得认为主耶稣这两句话与以赛亚书八章14节所说意义相同,说他“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意即不信他的人将遭受灾祸。 耶稣时代的匠人乃是法利赛人,文士与长老等,他们杀了耶稣,正如匠人把一块重要的石头丢弃一般,但神将耶稣高举,成为万人的救主,成为教会的头块石头了。 彼得自己的名字也是石头的意思,他可能回忆马太福音十六章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一幕,主耶稣要把教会建造在盘石上(18节)。但主耶稣乃是在大山上未经凿出不能移动的盘石(PETRA)。彼得的名字乃是已经凿出可以移动的石头(PETROS)。 不过,今天,主已经是活石,教会已因他被建立起来,而每一个信徒也是活石,一同被建造成为“灵宫”(属灵的圣殿),成为神所居住的所在了。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前二7~8】指犹太人把耶稣视为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从而怀疑、对抗基督神儿子的身份,并且排斥他(徒13:42-46),但神却把基督立为房角的头块石头,立他为给所有信他之人带来救赎的唯一根据(诗118:22;赛28:16;可1二10-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8】「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注:或作“他们绊跌都因不顺从道理”)。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他们这样绊跌也是豫定的”,这意思就是他们这样不信,也是在神预知之中的,并不足以使神永远的计划受到任何的损害,都是在神永远的计划中,按他自己的旨意,照他既定的步骤和时候逐渐实现的。――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绊跌也是预定的”有几种解释:1,有些人预定要绊跌(堕落或丧失); 2,神预见人会不信,这些不信的人预定要丧失;3,不信的人的命运是永远灭亡;4,神预备了一个得救的方法(徒四12),人拒绝接受(不顺从),因此算为绊跌的人。人对基督只有当作宝贵或者当作绊脚石,没有中间的道路。作者引用《以赛亚书》八14来解释此点。──《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8预定】 问:彼得前书二章八节:「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入的盘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预定」二字何解?有人说:凡在道理上绊跌者,皆为神所预定,如信徒为神所顶定者然。又有人说:不然,神只能预定人得救,不能预定人不得救,彼绊跌者,乃神任凭人妄用其自主权者。故此处「预定」二字,乃言神早有一定规则,即信靠祂的人不羞愧,不顺从的人必绊跌是也。此二解孰是孰非,请详细赐教,抑或另有他解? 答:神预定信徒──预定的道从来没有对末信的说──得救;神未尝预定人沉沦。所说「神只能预定人得救」是错的,「不能预定人不得救」也是错的。神只预定人得救,不预定人不得救。两个「能」字应当除去。前说错误,因为神既愿意万人得救(提前二4),就不可预定谁沉沦。 至于彼得前书二章八节,乃是一个误会。按使徒行传十三章四十八节的「预定」,在原文是「他素」(Tasso);在罗马书八章二十九至三十节和以弗所书一章五及十一节的「预定」,在原文是「波罗鲁力诅」(Proorizo);这里(彼前二8)的「预定」,则既不是「他素」,又不是「波罗鲁力诅」,乃是「太提米」(Tithemi)。这字的意思并非预定,世界大希腊文家杨氏(Young)说:这字意即「置」,「放」。所以,这里的意思乃是:没有一人受预定不顺从;凡不顺从的都被预定──我用此两字一如「放」、「置」之意──跌倒;凡跌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跌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太廿一44)。―― 倪柝声 【彼前二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族类”表示一大群人的集合,有他们特殊民族性与生活习惯。信徒乃是一种“族类”,称为“被拣选的族类”,是一切蒙拣选者的集合,是属神的族类,理当有我们特有的生活表现。注意:“被拣选”表示拣选者对他们存有特殊的目的与用意。按约十五16告诉我们,神拣选我们是要分派我们去结果子。但神拣选与人的拣选不同,人只拣选好的,但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厌恶的……(林前一26-29),使人在神面前毫无可夸而完全归荣耀于神。 “国度”是表示一种权力的范围。世上的国都是不服从神权柄的,教会在世上则应成为神施行其权柄的“国度”,让神的旨意通行无阻。 “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圣经中用“黑暗”代表罪恶方面的行事(罗十三12;约三19),世人被圣经称为黑暗之子(帖前五4),而信徒则被称为光明之子(弗五8)。神是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神,这样,我们这些被祂所召的人,当然应当彻底离开黑暗,进入光明之中。“入奇妙光明”,就是进入神的光明中。神是毫无黑暗、绝对光明的(约壹一5),且能使一切在他里面的人也成为光明之子。――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被拣选的族类: 暗示新约的圣徒是因着神的主权之爱而被拣选的一群人(出19:5,6;赛43:20)。在这里我们认识到:①基督徒具有与神直接相交的特权;②我们有责任服侍具有相同身份的邻舍。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 指分别为圣的基督徒(出11:12;启19:8)。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9∼10】作者引《出埃及记》十九5∼6、《以赛亚书》四十三20∼21、《何西阿书》一6,9;二1,23等处经文,来说明信徒蒙神拣选的尊贵身分。以色列民在旧约时代为神的选民,信徒在新约时代也是神拣选的子民。“君尊的祭司”:看5节注。“圣洁的国度”:以色列民是分别为圣归给神的国民(参申七6;十四2,21),新约信徒也是分别出来归给神的圣洁的子民。他们来自多国多族,现在都成为神国度中的人。外邦人原在神怜恤之外,现在接受主,进入了教会,也成了祂的子女。──《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10】「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从前是根本“算不得子民”的罪奴。作神的子民,原非易事,正如在今世的国家,我们若要取得别国的国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但现今我们却作了神的子民,并且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成为神国的一员。这是因为:“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换言之,是神施恩的结果。神既然这样恩待并抬举了我们,我们岂能徒受他的恩典(林后六1),不在我们一切行事上荣耀他呢?――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前二10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是指何等人?】 答:有人认为本节说到:「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神的子民,从前未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这些话语,显然是指外邦人说的(参彼前一14,18,四3)。他们从前算不得是神的子民,现在却因信了耶稣才算是神的子民,从前未蒙怜恤,现在听到福音,而蒙神的大怜悯,蒙恩重生得救了(彼前一3;提前一13,16;林后四1)。但我们知道这一节话,是引自何西阿书一6,9,10节,及二23节的意思,此乃指哥蔑的女儿,罗路哈玛(意即不蒙怜悯)及罗阿米(意非我民)而言,他们都是离弃神的以色列人,但后来仍恢复和好,这是保罗曾经也有提过(罗九25,26)。从前他们是处于黑暗之中,因罪恶所以与神隔绝,算不得是神的子民;现在已经把他们从各民族中分别出来,却因得听福音,借着主耶稣救赎大功,成为神的子民,蒙了大怜悯,归主得救了(彼前一3;参何二1;提前一13,16;林后四1)。这样救赎的洪恩,不仅是应验在犹太人的身上,即连外邦人也一同蒙救恩(弗二11-13,19;徒十三47,48,十五17;罗三9,29),成为神的子民,神的儿女,天国的国民了(多二14;林后六16,18;约一12;罗八16;腓三20)。——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前二10从“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一语、岂非暗示这些读者乃是外邦人吗?何以能证明本书是写给散居的犹太基督徒呢?】 有些解经家以为彼得前书是写给黑海以南五省的外邦人、而不是写给信耶稣的犹太人,理由是因为发现在本书有几处是有疑问之故: 比方,本节说“‘你们以前算不得子民”,很清楚地指出本书读者从前算不得是神的子民,现在信了耶稣才算得是神的子民。显然地本书是写给外邦人。 又,在四章3节说:“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等”,很清洁地指出,这些人是外邦人。 又,一章14节说:“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还有,一章18节说:“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这两处经文对外邦人说较适宜也。 那些主张本书是写给信耶稣的犹太人的解经家很容易会反问,说;那么为何在一章1节说,彼得写信给“那分散”在各地“寄居”的人呢? 认为本书是写给外邦人的解经家便说;“那问题很容易解决。因为基督徒在世上乃是寄居的,而且是分散在不同国家的寄居者”(参来十一13)。 但是认为本书是写给信耶稣的犹太人的解经家,则认为上列四处经文并不足以暗示本书是写给外邦人,理由如下: 一、犹太人或外邦人或任何信耶稣的人,在未信主以前的生活,正如上述,在神眼中都是罪人,并无犹太人与外邦人之别。 二、至于本节说:“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一语,也适用于犹太人。因为自从耶稣完成救赎之后,不信主的犹太人与外邦人都算不得是神的子民,等到他们信了耶稣之后,才算得是神的子民。正如保罗曾说:“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罗三9)。又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罗二28,29)。所以犹太人在未信耶稣以前,与外邦人并无分别。 但彼得前书是写给信耶稣的犹太人,是不能因为上述四处经文的疑问而有改变的。因为彼得前书和雅各书一样,都是写给那些信耶稣而分散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的。 作者本人则认为,彼得前书是写给信耶稣的犹太人的,但在黑海五省的教会中,也可能有不少外邦人信了耶稣。上述四处经文是彼得专对这些信主的外邦人而发,也是非常可能的。──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前二11】「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禁戒”表示私欲是不容放纵、需要约束的。它是“与灵魂争战的”,要使我们的灵魂随从它的意思而行,不随从圣灵而行(加五16-17)。我们“禁戒”私欲的方法就是体贴圣灵,不体贴肉体(罗八5-6);站在圣灵一边,不站在肉体一边。“不要为肉体安排”(罗十三14),是“禁戒”肉体私欲的另一种方法。许多人整天所思想的,不过是为肉体“筹算”、“安排”,使它可以放纵而已。但基督徒却应当筹算如何披戴基督,而不是给肉体安排机会。――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此乃因为彼得深知一个得救了的基督徒纵然会过委身顺服的生活,然而他亦很现实地指出人那个「老我」的生命仍未完全死去,仍会继续影响着基督徒的生命与生活。「禁戒」这词是与「圣洁」一词相同,是消极的用法,含有从邪恶分别出来的意思。「私欲」不单是指肉身的情欲,而是包括整个未得救赎的堕落人性说的。──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客旅和寄居的」,这两词乃指出基督徒在现世生活是暂时性质的,即是过一个过渡暂时性的生活。既然我们不属于现世社会,因此,我们就不能随现世生活标准来生活,也不接受现世的价值观来衡量事物。──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信徒在神圣洁的国度中须作圣洁的子民,但信徒既生活在世上,周围都是不信的人,怎样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本节至三12提出一连串生活的守则,教导信徒不只消极不沾染世俗,而且须积极劝善,影响世人。 信徒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客旅”和“寄居”(一1 注;参创二十三4;诗三十九12),他们的真正家乡不在这里,不可落入世间风尚中。肉体是软弱的,心灵与身体都易为罪所染。信徒虽已重生(一3,23),仍会遇到世上诸般引诱,必须努力克服(罗八1∼14;加五16∼25),从世人中分别出来。──《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11~12】「争战,」原文是率领军队袭击的意思;基督徒内有仇敌的袭击,外有世人的毁谤。―─ 牛述光 彼得就个人生活态度进行教导后,谈论信徒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应采取的行动。 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 暗示圣徒虽活在这世界,却不属于这世界(1:1;腓3:20)。禁戒肉体的私欲: 人有属灵的自我和属肉体的自我,其中属肉体的自我引发肉体的欲望,诱惑人去行不道德的行为(罗7:18-25)。在这世界上,作为客旅、寄居的信徒为了遵行神的旨意,应治死肉体的情欲,披上神圣洁的性情。这是指时常受罪的诱惑的(林前10:13)信徒,为了不至陷入罪里,应每天都信靠神(哈3:6;太26:41;路1:37;启19:6)。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1,18】事实上许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并没有过客旅式的生活。反过来,大家都喜欢「定居下来」,要作「业主」不肯作「仆人」;要照人间市民、职业、婚姻的标准来做事,不照神定下的理想目标来做事。──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彼前二12】「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注:“鉴察”或作“眷顾”)归荣耀给神。」 “端正”原文kalon,有诚实而美好之意。在(提前一18;六12)中的“美好”原文kalen,与这里的“端正”是同根字。――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鉴察,」或作眷顾。人肯鉴察就必会蒙眷顾,以致悔改得救。―─ 牛述光 只讲道理,没有实际行动;委实有些信徒的信仰与生活行为是脱节的,在生活表现上是与属灵真理不协调的。──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信徒的生活须端正,并且在不信的人眼中应能看出他们的好行为来。当时的人不了解基督信仰和信徒生活方式,因而毁谤他们(参徒十六16;十九23)。遇到这种情况,不是退避,也不须用言语来辩护,而是用爱心做于对方有益的事,叫他们目睹一切,归荣耀与神(看太五16)。 “鉴察的日子 ”可指看见信徒好行为的人也归信基督的时候,更可以指主再来时审判的日子。──《启导本圣经注释》 鉴察的日子: 意味着神为了审判罪人、安慰圣徒而再次降临的日子(路19:44)。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3】「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人的一切制度”,所谓制度,就是一种规律,用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利益与秩序,破坏这些规律,就是破坏公共的和睦与安宁。政府就是负责执行,并监督人民遵守各种规律的机构,所以信徒理当顺服政府(罗十三1)。――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为主的缘故」,表明不是盲目的顺从,也不是畏于权势的顺从。「顺服」不单包括消极的听从,也包括积极的参与在内。基督徒无理由不顺服政府合理的管治的。──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本节至17节为本书提出的信徒生活守则的第一部分,讲基督徒与掌权者间的关系。教会既是属神的子民结成的国度,应如何与地上的政权相处,是教会建立初期面临的一大问题。使徒保罗在《罗马书》十三1∼7、《提前》二1∼3和《提多书》三1∼3,8都有教导。彼得写此信时,教会正在残暴的罗马尼罗皇帝手中受到逼迫,仍劝勉信徒尊敬和顺服,因“在上的”人的权柄来自神(罗十三 1),这样做不只可以满足神在地上的旨意,也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好处;何况万物的结局已近(四7)。 信徒顺服,目的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为主的缘故”。掌权的既为神所命,违背世间掌权的也就是违背神 。不过顺服决不可以违背神的法则(参徒四19)。“人的一切制度”指神为人所定的制度;“制度”的原文ktisis通指神的造物,例如人、宇宙、智慧等。神也创立管理人的制度,掌权者的权柄乃神所给。──《启导本圣经注释》 为主的缘故,要顺服: 讲述了圣徒对世界秩序及权力的态度,在此我们察看一下关于“灵域主权论”的问题:①灵域主权论的定义:神创造人,并赋予人治理世界的责任,为此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的各种团体及制度,这种制度和团体在神里面有本身固有的独立性和紧密的有机性。同时,由于它们都在基督的主权之下,因此任何一个团体或制度都不能管辖或支配另一方。②起源:中世纪,圣职人员主张教会的优势,并提出世俗的权力要受教会支配。相反,世俗的君主们则主张世俗权利的优势,因此引起了两者不停的冲突和矛盾。为此19 世纪荷兰的改革主义神学家Abraham Kuyper采用“灵域主权论”一词,主张教会与世俗的权利互不支配,互不附属,而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两者可建设性地相互制约。③特征 :i.独立性:由于神赐予人类的各团体及制度,在主里都有各自的独立性,因此不可轻看,也不能试图侵犯或支配。这种错误的企图不仅违背神的旨意,而且也导致抹杀他人尊严的结果。这样的独立性不仅适用于政权和教会,也适用于家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个生活领域。ii.有机性:实际上,若只强调独立性,那么各制度间就不可能和谐,及不能共同地追求良善,从而阻碍社会发展,违背神的创造秩序。因此各个领域不仅保持独立性,同时还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并通过批判,协作等方法建设充满公义和爱的社会。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3~16】两个词组是重要的:「神的旨意」和「神的仆人」。当我们按神的旨意并以神的仆人来作某些事,我们是「为主的缘故」作事。──华伦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彼前二13~17】指基督徒虽是天国的公民(腓3:20),但因为还是这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所以应认真履行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4】「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 “……罚恶赏善”,表示彼得在此是以模范之公民对模范之政府来说。顺服政府是人民的责任,“罚恶赏善”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维护法纪,却不应该欺压百姓,执法而犯法。――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统制者」是指那些执行法律以及处理公正的最高权威下的人。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即或我们无法尊敬官员,也要尊重官方。──华伦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政府有责任罚恶赏善,维持法律和秩序 。 ──《启导本圣经注释》 或是君主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 表明了神设立世俗政府的根本目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5】「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胡涂无知人的口。」 本节中的“行善”,其狭义解释指上文的顺服政府,作良好的公民。因政府既是奖励行善的,则信徒顺服政府亦是“行善”的一种方式,且符合神的旨意。神愿意借着一些看得见的地上政府的法例,使我们学习作一个守法的人,以堵住那些胡涂无知人的口──即上文所说那些毁谤信徒之人的口。――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反对神的人故意装作胡涂无知,攻击信徒。做个好公民是用事实来反击,叫他们无话可说。──《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16】「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注:或作“阴毒”),总要作神的仆人。」 “总要作神的仆人”,本句与罗六18-22的意思相近,就是我们应作神的奴仆,听凭神的旨意行事。信徒虽然因主的救赎脱离罪恶的缠累,不再作罪的奴仆;但另一方面却应当把肢体献给义,作义的奴仆。从前受罪恶的捆绑,现在受真理的约束。假自由是作罪的奴仆,真自由是作神的奴仆。所以“总要作神的仆人”,就是总要在真理中自由,顺从神而自由,让圣灵在我们心中有自由而自由,切勿放纵私欲而自由。――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总要作神的仆人。』主的救恩所给我们的自由是叫我们脱离一切捆绑,得以事奉神,我们不可用作借口,以遮盖恶毒。神的仆人,总是受神的约束,循规蹈矩,甘心服事,使人得益。 自由虽是基督徒所享有的权利,但却不可滥用;真正的自由是服事神,并且要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实行出来。我们在社会中安份守己和实践顺服的美善德行,就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方法。──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在基督里,我们是自由的;但是我们绝不可为我们自己来使用我们的自由,我们必须永远为别人而使用。──华伦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自由不是放纵。基督徒所宝爱的是脱离罪的奴役可以侍奉神的自由,而非不理法纪、打乱社会的放纵。──《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17】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顺服于权威,是因为他首先顺服于基督。我们也许不同意他们的政治观点或他们的执法,但是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职位(罗十三)。 「害怕神」和「尊重君王」是相关的,因为「凡掌权的都是由神所命的」(罗十三1)。──华伦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本节以四事相勉 ,一是尊敬众人,尊敬掌权的之外,应进一步尊敬一切的人,因为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二是爱弟兄,没有一点 虚假(一22);三是敬畏神,是信徒对神 应有的态度(一17);四是尊敬君王,君王不是神,不必畏他,只能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用怕他(太十28)。统治者若违反神明显的旨意,信徒宁可受责罚也要顺从神。──《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18】「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仆人”原文oiketai是家奴。“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意即存敬畏神的心来顺服肉身的主人。这“敬畏”不是敬畏主人,是敬畏神,虽然本节圣经不甚明显,但其上下文均曾提及信徒应存敬畏神的心而生活(彼前一17;三3-4;三15)。下节:“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亦助证本节的“敬畏”指敬畏神。这种敬畏神的存心,能使作仆人的信徒,不论遇到怎样的主人,都可以照自己应尽的本分尽忠。 “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这半节不是表示圣经容许乖僻的主人可以恶待仆人,乃是站在仆人的地位上,指出一个作仆人的,怎样才算是尽了他的本分。就是不管主人怎样对待自己,都要照样忠心服事,而不是等待对方尽了他的本分之后,自己才尽本分。反之,主人对仆人亦是一理,应只管自己尽了主人待仆人应尽之本分,而不管仆人是否尽忠。我们不能等着看别人是否好待自己,然后才估计应否用爱心对待别人。这也是信徒在教会一切圣工上应持守的原则。 “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这“乖僻”是指主人自己的性格或品行,不是指主人所吩咐仆人去作的事。换言之,不论主人自己的为人如何都应当顺服他;却不是说不论主人所吩咐的事,是否属于乖僻无理的恶行,都要顺服。上句“存敬畏的心”而顺服主人,已经暗示这“顺服”仍然是在敬畏神的范围内的。――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本节至25节是关于仆人与主人间关系的教训。初期教会中奴隶归主的很多,他们的主人大都不信主;但这些奴隶在教会中已不再是人的财产或生产工具,而是一个人(加三28;西三10)。新约多处提出人与人间基本平等的原则,成为后来废除奴隶制度的张本(参弗六5∼8;西三22∼25;提前六1∼2;多二9∼10)。彼得所看重的是仆人与神的关系:仆人因为敬畏神(19节),就能忍受苦楚;即令行善受苦,也能忍耐,基督已立有美好榜样(21节)。这本是神的计划,教人能在苦难中得到锻炼,配得神赐的荣耀。──《启导本圣经注释》 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 意味着以敬畏神的心,为了主人的利益,积极地竭力作工(诗25:12,31:19)。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8~25】当时教会里有很多奴隶阶层的信徒。其中也有以信仰为借口试图轻看自己主人的人。为此彼得通过基督的榜样,教导他们顺从自己的主人。彼得如此强调不是因认为奴隶制度本身是正确的,而是为了使福音的传播不受影响,劝勉大家无论做何事都要学象耶稣,尽心尽意地去做每一件事。在这里我们认识到:①人性根本变化是基督教所追求的目标,是最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②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的根本钥匙是爱和诚实,真正的宽容精神。──《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19】「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 本节亦显示信徒若求凡事对得住神,是难免忍受人的冤屈的。我们不能希望世人凡事都给我们合理的待遇,因为基督在世上时也受了不合理的待遇。并且世上常有不合理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却需要对神常常保持无亏的良心,这样我们就得准备随时为主忍受人的冤屈了。――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可喜爱的,」原文是恩典;实在说能与主有类似的苦难和态度,也真就是恩典。―─ 牛述光 有一个在今日肤浅的受欢迎的神学商标,说出假如基督徒按神的旨意作,他们就不受苦。──华伦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彼前二19~20】为行善而受苦难,在神看是可喜悦的。冤屈: 当时按照希腊的思考方式,虐待仆人是正当的。但彼得把这种虐待视为冤屈(不义的)。在这里我们认识到:①珍惜人的真正价值与尊严。②人本主义者所主张的博爱精神只不过是徒有虚名。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20】「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 本节实际上是补充上节的意思,指出信徒受苦的价值在于不是为自己的罪受苦──不是受罪的报应──而是原本不该受苦,却因“行善”的缘故受了。 “行善”的意义,按上文所给我们看见的就是:对国家作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对家庭作一个忠心尽本分的人,对神作一个敬畏遵行神旨意的人。所谓行善乃是行神所预备要我们行的善(弗二10;提后三17)。因如此行善而受苦,乃是神所喜爱的。 “能忍耐”本节共提二次,代表两种不同的忍耐;一种是为自己所犯的罪“受责打”──受神的管教──而能忍耐,这种忍耐,并无可夸;另一种忍耐是行善受苦而能忍耐,这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单单为行善受苦,就“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乃是受苦且“能忍耐”才是“在神看是可喜爱的”。许多信徒虽因行善受苦,却不能忍耐,反在受苦之中发怨言,妄论神的行为,怀疑神的好意,结果是枉然受苦,完全未因受苦而荣耀神。――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前二21】『跟随祂的脚踪行。』我们今天不只在里面有圣灵作我们的律法(来八10;罗八2),并且在外面还有主的脚踪作我们的标本。我们该顺着圣灵,照着主的榜样而作。 跟主的脚踪行,不只是学习祂的榜样,信徒没有了主根本无可循之路。祂受苦是为了救赎罪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21~25】本文通过基督的受难和忍耐,强调圣徒的忍耐,并教导:第一,圣徒蒙召,为的是行善。第二,苦难是信仰成熟与实践爱的原动力。第三,苦难并非以苦难本身结束,而成为将来享有荣耀的前提。这意味着:①基督徒时刻准备象基督那样担当苦难。②应该为自己所受的苦难而自豪。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23∼25】作者用《以赛亚书》53章的话,说明基督的受苦与受死是应验旧约的话。他要读者明白,基督本无罪(一19;约八46;林后五21;来七26;约壹三5)。他在受审与钉死的时候 ,都能不犯罪,且丝毫不报复(太五38∼44;参可十四65;十五16∼20;29∼32;路二十三11等)。 “木头”指十字架。信徒因基督的死,得到新生命 。 基督不只为罪人死,使信的人得到救赎,祂更保护、看顾、喂养、监督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祂是我们生活的榜样(21∼22节)、生命的救赎主(24节)和灵性的最高监督人(25节)。祂不但是牧人(约十11;来十三20;启七17),且是牧人中的牧人(五4)。──《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前二24】「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既然在罪上死”这句话,是消极方面指出我们已经与罪完全脱离了关系,不再因罪而在律法的追讨下,并且也永不再作罪的奴仆了(罗六2,11,18;七4)但基督救赎的功效,在积极方面是“得以在义上活”,就是得以在义的地位上,为那使我们称义,为我们复活的主而活(参罗四25;林后五14-15;加二20) “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鞭伤”直接指基督为我们所受的鞭打(太二十七26),但其意义却不限于主为我们受鞭打的痛苦,亦代表主耶稣为我们钉十字架时,所受的一切附带痛苦。“医治”可以包括灵性及肉身两方面的医治,但按照上文这“医治”更注重灵性方面的意义。我们灵性得医治的结果-灵魂得救的结果-使我们的身体亦属于主,为主所贵重(林前六19-20),因而亦可蒙医治。所以今生身体的得医治,是附属于灵魂得救的恩典内的。但将来信徒“身体得赎”时(罗八23),将改变成荣耀的身体(腓三21),那是到主耶稣二次降临时才实现的救恩(林前十五51-53;彼前一5)。――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 指由于基督受苦难,基督徒得以脱离罪,以义人的身份站在神的面前(罗8:33)。在这里我们认识到,跟从基督的圣徒应有愿意为弟兄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思想准备(太16:25;约15:13;林前10:24)。 ──《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前二25】「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本节提醒信徒从前是怎样的人,乃是“好像迷路的羊”,但如今却归在基督里,由祂作我们灵魂的牧人,归祂看管、保守、照顾了。从前我们随己意在罪中“自由”,但现今在祂的“监督”下享自由;我们既接受祂救赎的恩典,更当接受祂保守的恩典,在祂的旨意中行事。――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监督,」原文是照顾、看顾、照管等意思。不是督工的,不着重严厉,只着重慈爱。―─ 牛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