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一章拾穗 【雅一1】「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雅各书的作者只简单的介绍自己为“雅各”(James),或 Jacob;希腊文 Iakobos;希伯来文Ya!qob;英文的“James”是演自意大利文“Giacomo”。这一简洁的身份证明指向著名的“公义的雅各”,主的兄弟(加一19),那位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参徒十二17,十五13~21,廿一18~25)。虽然保罗在加拉太书一19称雅各为“使徒”,雅各本身并不宣称自己具有使徒权柄,他情愿选用“神及主耶稣基督的仆人”来称呼自己。雅各称自己为仆人(doulos,这字可译成“奴仆”),说明自己的身份是谦卑地事奉地的主人主耶稣,然而身为如此庄严主人的代表,自然带有某种权威。同样的,在旧约中“神的仆人”、“耶和华的仆人”、“我的仆人”等称呼,常特别用摩西(参申卅四5;但九11)、大卫(耶卅三21;结卅七25)、以色列(赛四十一8;passim)及一些代表神完成特殊使命的人身上。 新约中,这个名称常加在使徒及其同工身上,(使十六17;罗一1;加一10;腓一1;西四12;多一1;彼后一1;犹1)。雅各书是新约中唯一称个人为“神及主耶稣基督”的仆人之处。有人认为“基督”在此不是头衔而是专有名词,但雅各更可能有意将耶稣的两种资格都赋予神学份量:耶稣既是神应许以色列人的弥赛亚,又是人该事奉的主。非常有趣的是,雅各唯一提及耶稣的另外一次,也以同样的两个头衔(二1)来形容祂。 雅各写这封信给“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就实际来说,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这称呼已成为一个说法,形容神在“末世”所要塑造的以色列,将之重新聚集,灵性更新(参结四十七13;太十九28;启七4~8;廿一12)。散住(Diaspora)这字专门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国中的犹太人(看马喀比后书一27;约七35)。这两个名称在此是否仍然专指犹太人,以及“散住”应以字义解或以比喻解,我们均不确定。彼得前书很明显是写给外邦人的,该卷书中“散住”便为第二种用法:基督徒是流散于真正天上家乡之外的人(一1,注:和合本译为“分散”)。雅各书较早的写作日期、犹太气候及雅各书的收信物件,是使徒行传十一19那些因迫害而“分散”的(diaspeiro,此动词与diaspora同源)信徒,他们向犹太人传福意,最远至“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们极可能曾是雅各教区的信徒,而雅各以“教牧书信”来劝勉他们。 雅各的问候十分简短:“请安”(chairein)。这是希腊式书信典型问候方式(参徒廿三26),反应出雅各熟知希腊格式。除使徒行传廿三26之外,这特殊的问候方式只在新约中,雅各代表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所写的信函中出现(徒十五23);这平行之处支持作者为同一人的看法。──《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各写这封信给「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就实际来说,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这称呼已成为一个说法,形容神在「末世」所要塑造的以色列,将之重新聚集,灵性更新(参结四十七13;太十九28;启七4~8;廿一12)。基督徒是流散于真正天上家乡之外的人(一1,注:和合本译为「分散」)。──《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人』这个名词不是一个赚工资的人,乃是一个奴隶,谦卑的,出于爱心的,甘心乐意的事奉父神和主耶稣基督。 一个见过主荣光的人,总会自卑到一个地步,没法与这位荣耀的主再谈甚么亲属关系(参二1;林后五16)。 基督是你生活中的主人,正如是你的救主;只有在你愿意接受祂作你的主人,让祂管理你日常生活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接受祂作你的救主,把你从罪中救出来。没有一个人同时能站在两只船上。──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雅各“:本书著者,看书前<参考资料>。“仆人”:看《罗马书》一1注。“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有几种解释:1,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多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中海四周地区 。(本信既然是写给基督信徒〔一18,25;二1,12;五7~9〕,范围当然比这要小);2,散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基督信徒; 3,基督教会中神的子民(初期教会信徒视自己为真以色列民(加六16)和亚伯拉罕的后裔(罗四16),当然也会把自己当作新“十二个支派之人”)。不过种种证据都指出,本信是写给(2)项所说的犹太人基督徒,但信息则具普遍性,适用于古今一切信从基督真道的人。参书前<参考资料>“本书受信人”。“请…安”为希腊尺牍通用问候语。──《启导本圣经注释》 主的兄弟雅各(太13:55)谦卑地自称为“仆人”。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27】本书是为了:①激励试练中的读者;②纠正过份强调理论教义,而忽视生活的错误信仰观;③强调福音的社会性。信心不是单纯的理论或理性的承认,而是在实践和行为中成为完全。而且福音应超越个人的层面,以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担当社会责任。其它书信不是只强调没有行为的教义,同样,本书也不是只强调没有信仰根据的过激的社会行为。就象不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一样,信心与行为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因此偏于任何一方,就等同于强调两者都不完全。本章为了激励当前处于试练中的信徒而写,教导我们活着的信心就是完全地,喜乐地接受试练。试验是神训练其子女的一个过程,圣徒在其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欲望,且发现神的旨意。因此神的试验是只有圣徒才能接受的神旨意。再次,在本章雅各强调整个试探的责任在于人,不在于神。本章的结构如下:①蕴含在试验中的神的祝福(1-12节);②试验的原因(13-18节);③试验过程中信仰的成熟(19-27节)。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我的弟兄们”,这称呼共享了十四次(其中三次加“亲爱的”),常用来引介新的段落。这种亲昵的称呼为雅各书内许多劝勉附上了浓厚的牧者语气。第二项特征是雅各发出的命令:“要以为大喜乐”。这个命令是直截的,暗示读者必须下定决心采取喜乐的态度。形容“喜乐”的“大”(英文为“all”,应可译成“全然”)提示喜乐不能掺杂其它情绪──“要以为只是喜乐”,或“除了喜乐之外无他”──但强调的可能是喜乐的质量(NEB译成“Supremely happy”──极端快乐)。这项命令的特殊之处,是它应用在最不可能自然反应出喜乐的时候:“落在百般试炼中”。译成“试炼”的这字peirasmos,在新约中有两个基本意思,它可以指内在受罪恶的引诱,好比在提摩太前书六9:“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之中。”但它也可指外在的苦难,特别是逼迫(参彼前四12)。有些经文很可能含括这两种意义(如:太廿六41及其平行经文)。 在本节中,“落”这字的使用,及在第三节以“试验”替代peirasmos(试验),强烈地指向第二种意义。“百般”这个形容词,可能不但指一般人所会遭遇的困难,也指基督徒因信心之故会碰到的特殊困境。因此疾病(参五14)、钱财的起落(参一9)及剥削(二6),都可能包括在“百般试炼”之内。不管究竟是哪一种,基督徒都应视试炼为喜乐的机会。──《丁道尔圣经注释》 “试炼”的原文为多数,指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可能包括信徒受的逼迫。本节的“试炼”和14节的“试探”在原文都为同一字peirasmos,但作“试探”解时,指内心所受的罪的引诱,与此处所指的外在压力不同。以百般苦难为“大喜乐”本是耶稣的教训(看太五10~12)。──《启导本圣经注释》 试炼: 希腊语有两种意义,即外在逼迫与内在罪的诱惑。在此指前者,在13-18节指后者。──《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4】作基督的跟从者,并非使人免除试炼或脱离生活上的种种危难──但我们能让神使用痛苦、悲伤、和患难,成为促进灵命成长的工具。──《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一2~12】试验当然非常艰难,但是试验是圣徒的信心得以成熟的最好机会。雅各告诉圣徒要完全地甘愿接受试练,而且暗示了试验将要带来的福。那福是:①将德行成全完备;②实际体验信心;③预备天国的赏赐(传4:9;赛40:10;太5:12)。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圣徒是蒙神特殊恩宠的人,并且信心的胜利是永恒的,是光荣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3,12-15试炼和试验与试探的意义有何不同?】 答:关于这三种译词,在新约圣经中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在这里试炼和试验的原文字是()(雅一2,12)试探的原文字是 ()(雅一2译作试炼,12首句,13四次,14),这二字在原意上,系皆含有试炼,试验,和试探的意思,Approve,Trial,Temptation,(参十五题)。但我们必须将这两点不同的来源,及其目的加以区别。试炼和试验的来源是出于神,是善意的,其目的是要叫人得益处。试探的来源是出于魔鬼,是恶意的,其目的是要陷害人,使人犯罪。一般来说,试探多半是从私欲方面的引诱(雅一14)。魔鬼叫人放纵情欲,使人肉体或心里方面,受到磨练或痛苦。但是有些时候,试炼和试验与试探同时临到。在魔鬼的诡计,是要借着某一件事试探人,要人受灾祸;但神却要借着魔鬼的试探来试验人,使人的信心更坚固,能胜过魔鬼的试探,完全的顺服神。由此可知,试探虽然是出于魔鬼的行为,然而往往也是神所许可的(参伯一6至二10)。所以雅各在此劝勉那些落在百般试炼中的弟兄们,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也当成功。同时忠告他们,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雅一2,4,12)。这种美好的赏赐,已显明地告诉了我们,皆为经历过试炼(试验)和试探的人,才能得着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一3】「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信徒在面对百般试炼时,应以喜乐应对,原因是这些试炼乃是神用来成全信心的“试验”方法。译为“试验”的dokimion是罕见的一个字,新约别处只有彼得前书一7出现过,另七十士译本诗篇十一7(即诗十二6)及箴言廿七21有这字。在彼得前书中,这字似乎含有经过试验后的结果之意:“你们信心的真实性”(RSV)。然而在七十士译本的两处,这字则是指金银被火熬炼的“过程”;这可能是雅各的用意:受苦是一种途径,信心经逆境之火考验后,杂质炼净,更有力量。由此看来,试炼并非要鉴定一个人是否有信心,而是要强化已存在的信心。 忍耐(steadfastness,或可译作稳固,希腊文为hypomone)是试炼过程后的预期结果。此字在新约中经常出现,用来指明基督徒面对逆境、试探及逼迫时必须具备的质量(参路八15;帖后一4;启二2,十三10)。“坚忍”(NEB),“沉着的能力”(罗培士),“英雄式的忍耐”(狄比流)等译法都试图捕捉此字的意义。特兰区(Trench)将基督徒对“人”的“忍耐”(makrothymia)与对外在困难的忍耐(hypomone)作了区分,颇有帮助。这种忍耐hypomone 并非指对境遇柔顺的、被动的屈服,而是指强烈的、主动的、挑战式的面对境遇,以行为证明基督教能真正带给人满足。 因此雅各要求信徒以喜乐面对试炼,因他知道,如此才能产生深沉有力、满有确据的信心。这项观念的顺序,及词汇的使用,与两处新约经文密切的平行:罗马书五3~4及彼得前书一6~7。在前者中,保罗提醒罗马人苦难(thlipsis)可生忍耐(hypomonen katergazetai),忍耐则能生老练(dokimen)。彼得说,苦难可试验出“信心的真实性(dokimion)”。有些学者深信,惟有直接借用可以解释这些思想及语言的雷同(如,Mayor,cii页)。但使用这些字眼来表达信心经试炼考验的过程及结果,是很自然的,而且前面也提过,旧约中早有前例(亦参传道经二1~6)。因此极可能这三位作者均使用了早期犹太教及基督教通行的传统用语。──《丁道尔圣经注释》 『忍耐』的希腊文含意是『在任何一个压力之下仍能站立得住』,基督徒应该在任何环境下靠主站立得稳!──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我们的忍耐,不是天然有的,乃是经过苦的试验而有的。要我们的信心能忍耐,能持久,就必须经过试验。要经过试验,就必须经过苦难。 每当试验来临时,总是叫人情绪不安和急躁,而经过试验所生出的忍耐可以使这情绪受到支配。──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中文译作『试验』,原文dokimion是一个很有趣的字,乃指制造纯正无杂质金币的过程。意思是说,试炼的目的,乃是铸造我们的基督徒品格,使更纯洁,更似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忍耐: 意味着不屈服困难,不断前进的主动的坚固性,而非指被动的忍耐。即主动对付试炼,表明真信仰不止于感情或理性的层面,而是将扩展到意志。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3~4】『忍耐』不是指消极的逆来顺受,而是积极的运用这些处境使自己的灵性、品格达到更完全的地步。有智慧的人懂得将挫折视为机会,这是到达完全之前必修的课程。── 施达雄《迈向成熟──雅各书之精致讲章》 假如我们带着正确的态度面对试炼,雅各告诉我们,信心经过试炼就生『忍耐』。『忍耐』一词极为有趣,原文hupomone不是死忍,而是能把试炼转为祝福和荣耀的能力。──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外来的压力,无论是患难 、逼迫或生活的艰困,都是锤炼一个人忍耐的机会,培育在万般变迁中矢志不移的信心。约伯是我们的好榜样(五11)。“成全完备”四字在《马太》五43~48有耶稣自己的解释。信徒受百般的试炼,可以更象主、更爱人、更谦卑、更成熟,以作基督里的新人为乐。──《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4】「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他认为,信徒该让“忍耐成功”,对“成功”(字义为“完全的”或“完成的”的工作──ergon
teleion)的解释有好几种,如忍耐本身的高峰(梅尔),忍耐应当生出的“一切合适的果子”(罗培士),或指此节末了所提基督徒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的性格。或许我们该接受最后一种解释:成熟的基督徒是试炼的最终成果。“使”字hina,或译“为要”,引介出“成功”的内容以及试炼的最终目的。“成全完备”是真实“基督徒”经历试验后应当达到的地步。雅各最根本的关心,是基督徒的完美或完全,他不断强调对神与祂的美意全心全意、毫不保留的献身,相形之下,“心怀二意”就成了罪根。 “成功”(teleios)这字将这节经文的两部分连系起来:“成功的”工作即是“成全的基督徒”。这种作全备的包括些什么呢?工作即认为这字有“成熟”,或“完整”的意思,并建议这项美德可在今生达到。然而此字是否可以如此“软化”,令人怀疑。雅各用此字形容神的赏赐(一7),“自由的律法”(一25),及那能“勒住自己舌头”的人(三2),在这三处意思似乎都是“完美”而不只是“成熟”。因此第四节后半段所标明的目标,是一项将来的赏赐──是基督徒当不断全力以赴的,但事实上,却惟有到救恩新时代实现时才会获得。到那时,基督徒美德的全副盔甲才会“毫无缺欠”。──《丁道尔圣经注释》 成熟的基督徒是试炼的最终成果。「使」字 hina,或译「为要」,引介出「成功」的内容以及试炼的最终目的。「成全完备」是真实「基督徒」经历试验后应当达到的地步。 「成功的」工作即是「成全的基督徒」。──《丁道尔圣经注释》 『完备』意思是全备,在每一部分里都不缺少甚么。──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成功』并非指『完美』或『完整无缺』,这个词的原意指成长中的动物;对信徒来说可以是指成熟的性格和理解。──周贵发《雅格书──听行并重》 『成功』原文teleios,可译作完美(perfect),但本来的意思是指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完成学业毕业了,我们就说他是teleios。少年渡过少年阶段,进入成年的阶段,我们也称他是teleios。所以,这个字可译作成长、成熟。当人经过试炼后,生命一定会有成长。──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成全完备』原文holokleros可译作毫无污点,全备无缺。本来这字是形容献祭之牲畜,必须无疾无缺,全备完美,才配得上献给神,所以,当信徒经历试炼后,更愿意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全为主用。──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成全: 意味着时间概念的完整性,即信仰上不间断的赛跑。完备: 指空间概念的完整性,即圣洁的丰盛。圣徒的成圣一直延续到圣徒临终时,并且只有在信仰里面,亲近圣洁之神时才可以成就(太5:48;彼前一18)。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5】「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智慧”(sophia)在旧约书卷、箴言,及两约之间书卷如所罗门智慧书、传道经(或通称“西拉之子耶稣的智慧书”,或简称“西拉书”中,扮演了中心要角。 他提醒我们,神“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译成厚赐的“厚”这字(haplos),新约中只在此处出现,它的字根基本意义为“单一”、“简单”,保罗在以弗所书六5(参西三22)使用此字的名词haplotes时,保留了此意:“你们作仆人的,要……用诚实(单一)的心听从。”在用来形容给予时,“单一”的观念则有慷慨的含意(参林后八2,九11,13),在翻译雅各书一5时,多数译本采用这意思,许多注译家也主张这种译法(特别看 Hort书中详尽的讨论)。然而“单一”的观念若解作神不分心、不动摇的意向,可能更接近雅各的本意。此字相关形容词haplous在路加福音十一34(参太六22)或许有此含意,而我们知道雅各对耶稣的教导非常熟悉。再者,“单一”若解作“毫无保留”,与立即接下来的“不斥责人的”也很相配,并且与七到八节那“心怀二意”的人形成分明的对比,这或许是雅各有意的笔法。因此雅各的用意是在强调神毫无保留、不计算、不动摇的心意,要将智慧赐给凡求祂的人。 神的赏赐不单是全心全意的,也不含斥责。传道经说,“愚昧人的赏赐不使你得益处,因他眼目不单一,他给得吝惜而叱责(Oneidizei)多多……”(二十14~15a)。相形之下,神用“单纯的眼目”(“singly”)赏赐,并且“毫无斥责”(oneidizontes)──祂不会因过去的失败谴责我们,也不老提醒我们祂所赐礼物的价值。这节经文与耶稣的教导有关(太七7~11),也同样鼓励我们,大可放胆地来到毫不摇动的施恩之神面前来求。──《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最主要是一种以实用为本的美德,为属神之人提供生活的方向;智能能「洞悉」神的旨意,并将其应用在生活中(看箴二10~19,三13~14,九1~6)。 雅各的用意是在强调神毫无保留、不计算、不动摇的心意,要将智慧赐给凡求祂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决不斥责我们求得太勤或太多,但祂却斥责我们求得太少或太小。祂也斥责我们的疑惑和我们的小信(可四40;太十四31)。』── 安保吾《雅各书的研究》 世人所谓的智慧,或是指『醒目』,不会为人所胜,或是指IQ高人一等,对事物的了解既准又快。然而,圣经所谓的智慧,是生命的智慧,懂得怎样过有意义、有深度、又方向、及以神为中心的生命。──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神必会让你知晓在灵命上所需要学习的功课,祂也必给你力量战胜试炼。──周贵发《雅格书──听行并重》 雅各在第三节曾提到忍耐,而在本节论述了能够经历神的实际信仰之条件。智慧: 指神的智慧,它使我们能够躲避恶,成就公义的生活。这智慧是神的恩赐,不是人为的,对理解试验的目的和性质是必需的(罗1一33;林前10:8;弗一8,17)。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5~6】「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所以我们应当祈求,多多祈求。因为主喜欢人向祂祈求。祂是一位极丰富的赐予者,所以祂要人祈求。―― 倪柝声 信徒要有属灵的智慧,知道甚么是合宜的事,甚么是合乎神旨意的事。这是一种道德抉择的力量(三17~18;箴二1~15;罗十六19),能分辨是非。人若缺乏这智慧,可向神求。祂美善 、丰富、慈爱,凡凭信心遵循祂的旨意求,就必得着(太七7)。──《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6】「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雅各说自私、属肉体的祈求,神不会听(看四1~3),但是“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祂便会答应。耶稣在教导门徒们祷告时,也同样使用这几个字,祂发命令叫无花果树枯干时,对门徒震惊的回应如此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廿一21~22)。在这两处经文中,钥字“信心”和“疑惑”有类似的意义。“信心”不仅相信神会赐予所求,更包括对神全心全意、不动摇的依靠。“疑惑”译自一个字(diakrino),基本意义为“区别”。从这字根延伸的意思包括“明辩”(林前十四29)、“争辩”(徒十一2)等,而其关身语态(middle
voice)有“自我争辩”、“摇摆”、“疑惑”等意思。雅各在二4中使用此字,描写在教会对富人不当的注意力所造成的“断定”或“分化”。因此这字的意思比较不是指思想上的疑惑,而是指忠诚方面的冲突,如效忠神还是“玛门”(太六24),或神还是“世界”(雅四4)。 此节下半段的“因为”(gar),带入六节下半至八节的整体讨论。这几节经文用一负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凭信心求的“原因”:那缺乏信心、“心怀二意”的人,从主得不着什么。第六节的末了将这人与海的波动来相比,这个比喻重点不在海浪涌向海岸,而在海水不断的翻腾不定。正如海的表面一时一刻都没有同样的形状,随着风向和风力变换飘动,心怀二意的人也没有固定的信仰和方向。他缺少“灵魂的锚”(来六19),成了各种教义之风和逼迫风暴的掠物,对神的忠诚时常饱受威胁。这样的人对神没有不动摇的信心,受逆境及各种观念的影响,因此从主得不着所求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只要凭着信心求。』祷告是求未见的事,必须凭着信心。我们不只要凭着信心祷告,也要祷告到有信心,祷告到能信。 『怀疑』一词是由『登中』和『分离』所组成,意思就是在自我中互相分争,没有定见。──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疑惑: 是动摇于两种见解之间的矛盾的心。在此我们可以知道真信仰的关键在于把优先权放在何处,且选择怎样的价值(太23:16-22)。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6~7】『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 祷告得答应有一个定律,就是信。信是尊重神,荣耀神;疑惑是轻看神,羞入神,所以叫神没法答应我们的祷告。 【雅一8】「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心怀二意的(dipsychos)字义为“两个灵魂的”(double-souled),暗示此人分裂的深度。在希腊文学作品中,此字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有些人认为雅各自己创造了这字。然而不管此字多新,其观念未必是新的。旧约将罪人的特征描写为“心不专一”(divided heart)(诗十2;何十2)却宣告那些“一心”寻求神的人为有福(诗一一九2)。犹太人的拉比藉描写人具有两种倾向──善和恶──在灵魂中交战,来刻划人基本的罪。当文士问耶稣什么是最大的诫命时,耶稣引述申命记六5:“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廿二37)。若对神的基本态度有条痕,一下这样相信,一下又变成那样──这是雅各最反对的,他劝勉我们在祷告中决不可有这种信心(6节上段),神当然不会应允发自不信的祈祷。我们应该注意,“心怀二意”是基督徒生活目标“成全完备”(teleios,4节)的死敌,也与神“单一”、“全心全意”的性格对立(5节)。2~8节的首要主题,便是渴望动机能单一、纯洁,全书信中这种渴望反复出现(特别看四4~10)。──《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怀二意的人』这是说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目标,只不过受感情的支配而已(参四8)。──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可直译为有两个心灵的人。一则相信,另一则不信;此等人的内心有如战场,『是否依赖神』则是引起争战的主因,两个心态在人内心不断争斗。── 巴克莱《每日研经丛书──雅各书注释》 向神求不可有贰心,不可把心的一半放在神身上,一半放在别的事上;对神必须专一(太六24)。──《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9】「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 将弟兄形容为卑微的(tapeinos),指的是社会经济状况卑微的基督徒,即没钱没势的人。tapeinos 这字的意思很清楚,因旧约经常以此意使用这字(参诗十18;卅四18;一○二17;赛十一4;摩二7),且tapeinos在此与“富足” plousios(10节)形成对比。如果雅各书是写给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犹太基督徒,许多读者,可能占其中大多数,都是贫穷人。我们知道大约这时发生饿荒,基督徒既被社会大众摈弃,可能遭受更严重的苦情(参看徒十一28~29)。在苦难当中。基督徒的社会地位固然低微,却要因“升高”而“喜乐”(RSV译为 boast,夸口;NEB译为 be proud,引以为傲)在这段上下文中不是指自我重视的高傲,而是指一个人因看重神所看重的,而有的喜乐夸耀。升高(hypsos)这字新约别处也曾用到,形容基督升入的属天领域(弗四8)及圣灵降自的所在(路廿四49)。信徒借着信心归入属天领域,成为天上国民(腓三21)。因此我们可以说,“升高”包括信徒目前所享有的属灵超越地位,也包括他对将来有份于基督那荣耀永远国度的盼望。这种目前的地位与将来的产业的组合,雅各在另一节经文中特别提出来,将hypsos的意义作了更明白的诠释:“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么?”(二5)──《丁道尔圣经注释》 『卑微的』弟兄自然是贫穷的;这里所着重的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不是他的贫穷。一个人的财产之有无,就决定他的社会地位之高下;在雅各的时代是如此,在今日更是如此。── 安保吾《雅各书的研究》 雅各论证了超越财物之上的——信心可贵的价值。升高: 圣徒在基督里被新造的尊严及其价值。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9~10】贫穷的信徒应当以自己在基督里尊贵的地位为荣;富足的信徒则应以发现了比财宝更重要的事物为乐。── 陈惠荣《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本书有多处讲论贫富的事(二1;五1及以后 ),此处为第一次。从本章2~12节前后的经文都论试探来看,9~10节两节讲的应该也和试探 有关。贫的人成功地经历试探固应喜乐,富的人经过试炼,蒙受经济损失,却学习到谦卑的功课,也应喜乐。人有真道为基础,才可永远立定(赛四十8)。──《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10】「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雅各书中从来没用“富人”(plousios)来称基督徒(除了属灵的意义之外),并且雅各书五1~6对富人广泛宣布审判,而10b~11那富足人的“降卑”即是指他在末日所受的审判。采取此种看法的人一般都建议,在降卑时该夸口的劝勉是带讽刺的说法:“富足人过足了好日子,他能对将来期望的就是降卑,那是唯一剩下来让他好‘夸口的’。”然而这里反讽的笔调并不明显,并且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以这段为严正的勉励似乎更恰当,若是如此,这“富人”必是信徒。就文法来说这种看法也较获支持,因9节“弟兄”(adelphos)是在“卑微的”(tapeinos)一字之前,因此自然它也涵盖10节的“富人”(plousios)。──《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一11】「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这节经文继续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7,更详细的形容10节中提到的“过去”。RSV用现在式翻译此节前段的四个主要动词,反应出此处希腊文过去式格言式、定律式的语气。但这种时态也可能意指动作的突发性。很快凋谢的花之比方,对中东读者来说是很熟悉的,他们每年看见早春的花在无情炎阳下迅即凋谢。在 RSV译成炙烈的热风(Scorching
heat, Kauson)或许该译成“炙热的风”(如和合本:热风,如 NASB的译法);此字在七十译本出现几次,指“东风”,即热沙漠风;也常用作审判的比方,参何西阿十三15:“他(以法莲)虽在弟兄中茂盛,必有东风刮来,就是耶和华的风从旷野上来,他的泉源必竭,仇敌必掳掠他所积蓄的一切宝器。” 这个植物的比方所要说明的重点,11b作了简明的摘要:正如花一样,一天看来盛开,隔天立刻枯萎,富人“在他的追求中(和合本为:所行的一切事上)也要这样衰残”。“衰残”这动词(maraino)在此显然有死亡的含意。“追求”把 poreia这字作了很适当的翻译,它的意思可以只是“方式”,即“生活方式”,但也常具有“旅途”的特别意义。从本处上下文,及雅各书四13来看,此字可能是指以求利为动机的生意旅途,在其中富有的基督徒突然“被神取去”。──《丁道尔圣经注释》 衰残: 这是神对富人的警告。这是指富人将在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时候降卑,而并非意味着财富方面的损失。这是一句严重的警告:为主受苦者将升高;而一心二意追求世界者,将要降卑。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2】「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冠冕”(Stephanos)这字有时指皇冠,但更常用作颁给得胜运动员的桂冠(参看林前九25),而其寓意为象征荣耀和尊贵。最后这层意义最适合这里,因“冠冕”是灵性成功的表记,由宇宙之王颁给那些在苦难与试探中“持守信心”的人。“生命”应即指奖赏──“得奖赏,即生命”。这“生命”当然不是指肉身的生命,而是指永远的生命,在永恒中享受神的同在。耶稣在启示录二10在对受苦基督徒说的话,与此节的观念密切同行:“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即使忍受试炼意谓着身体的死亡,那些爱神之人的奖赏还是“生命”;我们对神的爱借着愿意为基督受苦表彰出来,并藉以得着成全。──《丁道尔圣经注释》 许多时候我们想,要得一生命的冠冕不知要作多少的工。但是在这里要得生命冠冕的,有一条件,就是爱主。哦,我们对神太缺乏爱心了!―― 倪柝声 『生命的冠冕』是表明我们的生命就如冠冕,这生命是充满了尊贵、荣耀和欢欣。──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主基督在老约翰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信中,给被试炼受患难的信徒的应许是:“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二10)。在竟技中胜利的可得花冠;在主道上奔跑到底的可得主赐永远生命 。──《启导本圣经注释》 忍受: 这词的希腊语含有“被证实”之意,意味着圣徒忍受试练到底,最终得到完全的胜利。这句话与神的奖赏联系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尚未完全的信仰(腓3: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3】被神试探: 指自己犯了错误,却把责任推卸给神的错误的心理(箴19:3)。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3~15】本节至18节讲神美善的本性。三11说到泉源从一个眼里不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同样,在神那里只有“美善的恩赐”和“全备的赏赐”。信徒面对试探乃站在神一边与恶对抗,神是圣洁的,不能为罪所诱,故与试探毫无关系。祂既不引诱人,也不把试探加在人身上。人受的试探生发于内心的私欲,魔鬼才利用这私欲引人犯罪(参创三6~22)。──《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13~18】本文阐述,试探是在人的内心发动的犯罪的冲动,人的私欲是其原因。这私欲:①诱发试探;②导致灾祸;③与神的礼物正相反。以此我们不难发现抵挡神,且违背神道德标准的自我,认识到离开耶稣基督的自己是一个何等渺小的存在。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4】「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欲望(epithymia)并不总是有不好的意义(参路廿二15;腓一23),但就像多次新约中一般,在此它指的是属肉体、自私,不合法的欲望。这字经常特别指的是性欲,但在此用单数,可见其涵意更广。拉比们曾说“罪恶的冲动”(yeser hara)是每个人都有的,雅各也似乎在此想到人内在有犯罪的倾向。试探源自此“罪恶的冲动”,因为它会“牵引”人,“诱惑”人。“牵引”(exelko)含有强有力的拉走或拉开的意思,“诱惑”(deleazo)则建议藉提供饵来吸引。这两个动词均曾被寓意式的使用,形容享乐的吸引力或说服力强之教师的吸引力。但是这两字最初是用在钓鱼的比喻中,而在此可能仍有此意:“欲望”好似上了饵的钩,先诱惑它的猎物,然后将它拉走。假若一个人不全力拒绝“欲望”表面的吸引力,他就会“上钓”,而无法逃离它大力的牵引。雅各未提撒旦为试探的源头,并不表示他忽视这最终的“试探者”(参四7),他在此的目的是强调个人对罪的责任,并且如班尔(Bengel)所评:“来自魔鬼的建议并不会造成危险,但等到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想法’,就糟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牵引诱惑,」原文是采取用鱼饵钓鱼的比方。―─ 牛述光 『牵引』这一词是用在引诱野兽入陷阱的。『诱惑』是指着一种钓鱼的饵(参彼后二14)。──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牵引诱惑: 明确指出人内心中的罪性、私欲是人遭受内在试探的原因。这句话是打猎或钓鱼用语,是现在时态,具有继续持续的意思。雅各把私欲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私欲所具有的大力。私欲具有持续而爆发性力量,因此唯独神恩典的力量才能击退它(罗6:15;林前15:10)。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5】人所犯的一切罪,都是受了身体的关系。要明白其中的原因并也不难,因为『私欲既坏了胎,就生出罪来』。罪的根本在乎私欲,私欲的埋伏处就是在身体。『肉体的邪情私欲』(加五24)。实在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的罪,都是因着身体(生理)的关系而发生的,都是因为身体里有了这一种的私欲,所以生出这一种的罪。―― 倪柝声 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以生理上的生产来比喻罪与死亡的关系。这句话把罪比喻为男性,当罪长成时就成为死亡之父。罪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具有如同环一样,环环相扣的集合性。表现了罪迅速的污染性和人彻底的腐败性。因此离开耶稣基督而孤立的人本质上是可怒之子(弗2:3)。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6】「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 这一节为12~15节及17~18节的转接。将犯罪的意图归给神──说祂试探人──是件严重的事。雅各要确知他的读者在这件事上不致受欺骗。神不但不会引诱人犯罪,祂是所有美喜善赏赐的源头(17节),其中最大的赏赐之一就是新生命(18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一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这一节的大意很清楚:神,祂仁慈的性格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是所有美善的根源。至于这节的许多细节则模糊不清。第一个问题是,雅各为何同时提出“美善的恩赐”及“全备的赏赐”。塔斯克建议,我们将“美善的”视作述词形容词,他引介了这两个名词的对比:所有的赏赐都是“美善的”,但是每一项“全备的”赏赐则来自神(参 NEB小字)。若以上解释为真,在这两个名词之间,应当有一相反连接词“但是”(alla或de)。所以可能这两个名词并无意义上的差别,雅各可能为了文笔的效果,而作重复加强,或许他乃是引用不知外的来源。 第二个问题出在此节的标点。RSV与大多数译本一样,将逗点置于“从下头来”之后,使“降下来……”成为一额外的独立分词句子。但是 NEB将“从下头来的”与“降下来”联合起来:“所有美善的给与及每一项降自上头的全备赏赐……”。可能 RSV的译法比较适切,因为NEB译法将介词句子(“从众光之父”)有些笨拙地吊在那里。 将神形容成“众光之父”,在圣经中是独一无二的。“众光”几乎可以确定是指天体,可能包括太阳、月亮及星星(参看诗一三六7~9;耶卅一36﹝七十士译本卅八36﹞)。圣经常以天幕作证明,见证神的创造手艺及不断运作的大能(特别看伯卅八4~15、19-21、31-33;诗一三六4~9;赛四十22、26;及犹太作品传道经四十三1~12)。将神描写成“父”,也是指祂的创造之工(参伯卅八28)。因此雅各的用意是提醒我们神慈爱的大能,彰显在祂“美善的”创造之工中(参创一)。 这个天体的比喻一直延用至此节最后一个句子。RSV的小字注明此处希腊原文不确定。大多数抄本都是写两个主格名词,改变(parallage)及影儿(aposkiasma),这两名词被“或”(e)字及一所有格名词“转动”(tropes)分开,这名词是附属于“影儿”。如果采用这种读法,那么所有格tropes
必须被视为来源或主格,因此 RSV译为“因着转动而有改变或影儿”(Variation or Shadow due to change)。然而某些早期且重要的抄本,将“影儿”写成所有格(aposkiasmatos);如果采用这种读法,则 e 这个字就可能应该加上“有气号”的,使它变成附属于 parallage的相关代名词。如此这句子就可译成“因为影儿转动而有的改变”(variation that belongs to the turning of the
shadow85)。以上两种读法的意思都不算顶好,然而支持前者较多,所以最好采用前者。此句中所用的两个字 trope和 parallage 常用于星球方面,这事实再加上前句中的“众光”看来,很可能这里指的是某种天文现象。“改变”自然是指天体定期的运转。但“转动的影儿”是否是指月亮的盈亏,或由月蚀产生的影儿,或日夜不断的转换,则不清楚。然而雅各的语言并不是专用术语,所以我们可以猜想,他的用意不外是指由受造物中观察而知的恒常变化。此种受造物的变化性常被用来衬托、对比,创造之神不变的本性(参 Philo,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2:33:“每一种受造物必须经过改变,因这是它的本质,就象不变性是神的本质一样。”)。──《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一5)。祂创造日月星辰,是光的源头(“众光之父”),洁净无暇,连一点阴影也没有;从祂那里赐给人的无不美善全备。造物会变,祂永不改变 。──《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前面雅各证明了受试探的原因在于人自己,本节中则证明神的完全。美善的……全备的: 这句话指在道德上完全排除了罪恶的可能性。光:指类似于太阳的发光体,意指神是光的掌管者,因此在神不可能有黑暗、试探或死亡。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8】「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雅各指出神用真道生了我们的事实,作为祂美善恩赐的一个范例。这是神己依据祂自己“恩惠的、自发的决心”(bouletheis)行出来的。但这里“生”指的是什么?是指人类之生──依神话语的谕令而生?还是祂的百姓以色列之生(参申卅二18)?或是基督徒之生──藉福音真道而生?赞成第一种解法的人指出,17节有清楚提到受造之物,斐罗使用“生”(apokyeo)这个动词形容创造,且“所造的物”(Ktismata)这字可能是指非人办的营造物。赞成第二种解法的人诉诸旧约资料,指以色列是神的“初熟的果子”。然而有一些决定性的因素支持第三种解释。首先,“初熟的果子”(aparche)一词,新约惯用于称基督徒(特别看帖后二13;启十四4),且基督徒蒙救赎之受造之物“初熟的果子”,这个观念与罗马书八章19~23有平行之处。其次,18节中“生”这动词清楚的与15节的用法对此平行(这是新约中唯一出现的两处),所以这里“属灵的”新生物与15节属灵的死亡成对比。再看,也是最具决定性的,是“真理的道”最有可能是指福音。新约其它四处用此一词汇,是指福音(林后六7;弗一13;西一5;提后二15),而在雅各书中此词与21节“能救你们灵魂的道”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雅各书以基督徒的灵性“新生”为神所赐之美好事物最有力的例证。此新生是神亲自决定的,祂的“旨意”乃是不改变的不像祂所造的万物一样。神所用来成就此属灵新生命的工具就是福音,“真理的道”。这新生的目的,乃是要基督徒在神宇宙救赎计划中成为“初熟的果子”──其余“美善的恩赐”神还要继续赐下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用真道生了我们“指人信主所得重生。“我们”指第一代基督信徒。“初熟的果子”不只时间上最早,在素质上也最好,是用以献给神的礼物(利二十三10)。有了初果必有收成;有了第一批信徒,必有更多人归信基督。 “真道”可指福音、律法或神创造天地所说的话。从《彼前》一23可知此处指的是福音。──《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18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何意?】 答:这初熟的果子一词原文()即有初熟之果,初熟之击,首献之牺牲,或初信主者之意。与罗八23节初熟的果子同字First fruit,在新约中共享过八次(罗八23,十一16,十六5;林前十五20,23,十六15;;雅一18;启十四4)。按旧约圣经记载,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的果子献给神(利廿三9,10)。雅各谅必想到,这些犹太人的基督徒,如今已在基督里,成为新的族类,是被神所拣选的一群。神要把我们自己像是作为初熟的果子献给神,表明受造的万物,以致万物也因地受了咒诅(创三18),而一同叹息劳苦(罗八22)。但在神的救赎完成了以后,人却先蒙了救赎,是归于基督初结的果子(罗十六5;林前十六15)。由于人蒙了救赎,万物也要脱离败坏(罗八21),回复正常的状态,是以显明了在万物中为主了。须知基督的复活,是已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参二二八题)。祂为一切得赎之人的保障,可知这初熟果子的譬喻,是具有属灵的意义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一19】「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RSV与多数译本一样,将此节的头一个字看作是命令句:你们要知道,然而就形式而言,此字也可以是直述句;参 NEB,“对于那事你们是知道的”。雅各喜好用命令句,特别是训勉读者时,因此这里命令句较有可能。控制个人言语的重要性,是智慧文学中素享盛名的主题(参箴十19,十五1,十七27~28;传道经五9~九1)。值得注意的是,言语的放松通常与不受控制的愤怒连在一起,根据箴言十七27:“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我们常因对人发怒,而导致急促的多言多语,雅各虽不禁止所有的愤怒(“义怒”为一例),却禁止不体贴、不受约束的脾气带来的轻率、有害且无法收回的话语(参传七9)。雅各在三1~12会就此题目作更多讨论。──《丁道尔圣经注释》 慢慢的动怒: 希腊语的动怒指深藏在人心中的很深的怒气(罗2:5;太3:7)。圣徒如果要从试验中得到新力量,就必须除掉怒气,因为怒气是稗子,它是阻碍神话语的。在这里我们认识到一个道理,为了领受神的道,我们的心必须先受圣灵的感动。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19~20】“义”包括神的美善、慈爱和怜悯。神的义中不容人的怒气,人也不能在怒气中彰显神的美善,所以不可发怒,免受责罚(太五22);要有好行为才能荣耀神(太五16)。 人应管住自己的舌头(一26;三8),做个好听者。不要顺从 肉体,生气犯罪(弗四26)。──《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19~27】雅各介绍何为通过试炼而得以成熟的完全的信心。这种信心:①抑制人的冲动;②聆听道之后付诸施行;③为社会服务。这种完全的信心不是静止的,而是生动的,是逐步实现目标的新力量。在此我们可以发现没有目标的、仪式性信仰的虚无,再次认识到圣灵充满的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0】「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愤怒不可无节制,是根据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这项事实。在此要正确的指明“神的义”究竟何意,相当困难。我们可考虑三个可能性。第一,这句子可能是指“神所赐予我们公义的地位”(将所有格theou当作主格)。此种义的解释,可从保罗书信中有很多例证(参腓三9),而雅各在二14~26显然以此一般意义使用“义”及其同源词“称义”二字。第二,“义”这字可能意为“公平”(参 NEB),如此,雅各就是在警告读者,不要认为人的怒气找借口,以它为神公平审判的工具(这个解释以所有格theou为略具占有力)。这种“义”的意义在七十士译本中有很多例证,且“行了公义”这句子在希伯来书十一33(参 RSV)中亦可能有此意义。第三个可能性是将“义”了解为“神所赞同的公义活动”(将所有格 theou 看作受格;参 NIV)。“行”(poieo)或“实践”(ergazomai)公义在圣经希腊文中素有此意(参 ergazomai,试十五2;徒十35;来十一33也可能适用此意)。最后这项解释似乎最有力,尤其当我们看见惟一清楚以“义”指在神面前的地位(即第一种解法,是在一句引言之中(引用创十五6)。因此基于此项解释,“成就义”便是“犯罪”(二9)的反面。急促,无节制的愤怒是罪,因为违反了神要求祂百姓的行为准则。在七十士译本唯一将“行为”(ergazomai)及“义”合起来使用的地方(诗十五2),其上下文讲的是言语上的罪;这虽然有些巧合,但颇令人惊讶。──《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一21】「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对“脱去”(opotithemai)这字的使用,更进一步支持了他是沿用通行传统的看法。这字通常是指“脱去”一套衣服(参徒七58),在新约中广泛用以指“脱去”成为基督徒之前的旧的行为模式(参罗十三12;弗四22,25;西三8;来十二1;彼前二1)。根据雅各的看法,应该脱去的是“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污秽(rhyparia)则在二2用及,以形容穷人的衣服;然后主的使者才能给他穿上一套崭新的华服。因此“脱去”这字在这里保有穿脱衣服的喻意。“盈余”这释法是从一意为“剩余”或“丰富”的字(perisseia)而来,塔斯克建议,在此它与perisseuma同义,意思为“余剩的邪恶”。但在罗马书五17及哥林多后书八2这字显然只指“丰富”,所以最好认为雅各将这字加入,是要强调基督徒必须与花样众多、势力普及的罪争战(参 NIV,“the evil that is so prevalent”)。 “脱去”罪恶的同时,要“接受”另一种东西:“所栽种的道”。何特辩称,译成“所栽种的”(emphytos)那字意思应为“天生的”(智慧书十二10,那是此字在所谓“圣经”希腊文唯一另一次出现),而雅各指的是人自然的,“天生的”接受神的启示的能力──“即那按照神形像所造的受造者所具之天然本能,使人类能够明白启示”。但此观念不但圣经根据可疑,且对上下文来说也太笼统,因为“道”在此处被形容成有拯救的能力(21节)且能带来重生(18节)。这些资料很平白的指明,“所栽种的道”必是指所宣扬的神的道,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 依此而言,emphytos指的是“已经”栽种好的东西。这个对道的特殊观念,或许是依据耶利米书中著名的“新约”预言而来,在那儿神应许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卅一33;参一25中提及的“自由的律法”及导论中“律法”部分,原书第37~39页)。雅各如此形容“道”,表明他认为基督徒不可以为得救后就与“道”无关了,因这道已成为基督徒永久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恒常在他里面吩咐他、引导他。因此“领受所栽种的道”的吩咐,指的不是悔改得救(在新约别处接受这“道”指的是悔改),而是指接受道的训诲约束,按照其准则而活。真正“重生”的基督徒(18节),借着谦卑接受道作生活的权柄及指南,表彰这道已改变了他们。或者,我们可使用主自己使用的比喻,来作同样的说明:信徒要在心中准备“好土”,使已栽种之道的“种子”能多结果实(参可四3~20)。雅各以“你们灵魂的得救”为其果实。“灵魂”在此只是指“人自己”,这与旧约的使用一致,而救恩则是指向将来:“领受这道”能在审判之日得释放。──《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劝勉读者们应该脱去一切污秽和邪恶。『脱去』一词的希腊文是用来描述人脱下衣服的举动。他苦劝其读者应脱去污秽和邪恶,好像人脱下肮脏的衣服,又如蛇脱去旧皮一般。经文中形容罪恶肮脏的字眼是非常生动的。污秽一词的希腊文是ruparia,这字可用以描述衣服上或心灵里的污秽。更有意义的,是这字乃从rupos而来,而rupos在医学上来说,其意义则指耳垢而言。本节经文中此字的意义,很有可能是指耳垢;雅各劝勉读者应除去耳朵中一切拦阻人聆听上帝话语的东西。当耳垢塞满耳道时,人可能因此而成聋子;而人的罪也能使人听不见上帝的叮咛。再者,雅各也论及盈余(perisseia)的邪恶,在他的思想里,邪恶滋生,蔓延处处,有如毒癌一般,非加以割除不可。--《每日研经丛书》 温柔: 这词的希腊语是指温柔地顺从,与前面的怒气成对比。信徒之所以要温柔,是为了不减低神话语的惊人的能力。这是信徒真正力量的根源(箴15:11)。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2】要行道: 这是本书的主题,这句话表明基督教始终是活着的宗教,是生命的宗教。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3~25】雅各用一比方来详尽说明只听道之人与听且行之人间的对比。“只听道的人”被比作那“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然后立刻忘记他所看的人。而行道的人却“详细察看那全备、自由的律法”,并且“时常如此”;他乃是“实在行出来”。这个比方到底在比较什么呢?某些人建议,雅各以看的方式作对比:“只听道的人”仓促的瞥一下那自由之律法,并不留心,而行道的人则认真思想律法(参 NEB)。这项看法假设23节的“镜子”与25节的“全备律法”相当。不过,在古老的哲学及宗教中,镜子虽然经常具此比喻的意义,但雅各的用意似乎并非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理由将23~24节中Katanoeo(看)这动词解作仓促或草率的看。事实上,这动词通常含有仔细的,注意的思考的意义(如路十二27,耶稣要我们“想百合花”)。劳斯注意到这点,便建议将比较之点完全倒转来看。她认为,雅各可能意指,即使仔细看镜子印象却迅速飞逝,与短暂一瞥“全备的律法”却有长久的效果,两者成尖锐对比。然而25节的看(parakypto)虽可以指快速的看,它最常见的意思为其字根意义(para,“在旁”及kypto,“弯曲”),显示一个曲身下去仔细看某物时的身体动作(看彼前一12)。所以我们看不出雅各变换动词带有任何特殊对比之用意,必须再从别的角度来分辨雅各的意思。 这段经文中一个很明显的重点是24节“忘了”及25节“存留”(和合本译“时常如此”)间的对比。这个重点在25节末了再次出现,那儿“听而忘的人”与“行的人”再次成为对比。这项强调建议,雅各可能使用照镜子来描绘神的道对那些只听不行之人身上表面的、暂时的影响,他们从神的话语上得不到长久的利益,就好比梳头时照镜子的效果。另一方面,行道的人“存留”或“持续不断”(parameinas),意指他接着去“行”神的道(参 NEB),或继续默想神的话语(参 GNB)。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赞许行道的人藉行为表现出神的话语对他的生活不断产生冲击。 我们注意到22节的“道”在25节中变成全备──自由的律法。“律法”(Nomos)的意义在雅各书中不容易分辨(看引言中“律法”部分的讨论)。对雅各这一类的犹太人来说,律法一般指的是摩西的律法,这律法经常被称为“全备的”(参诗十九7),有时并被称作赐真自由的力量(参 Mishnah, Abot 6:2)。但此处上下文使我们犹疑,无法接受“自由之律法”即是指旧约律法,因为自经文的思路来看,25节的“全备律法”必与22节的“道”相同;而这“道”,又是那带来属灵新生(18节),引至救恩(21节)的真理的道。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将“全备自由的律法”与福音密切的相联。而从耶稣的教导对雅各之伦理观巨大的影响看来,这“律法”可能特别包括耶稣的伦理要求。雅各要向读者强调,随救恩的“好消息”而来的,是对完全顺服的彻底要求,这是无法避免的。用“律法”来形容基督教“真道”中命令的层面,以雅各的身份来说是完全自然的(而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神学家,将律法与福音分别处理而开路),这“律法”包括旧约的吩咐,在二8~11说得清楚。但由雅各用“全备”来表明律法的特征看来,这些吩咐必须从耶稣成全了旧约律法的角度来看(太五17)。并且,虽然仍是“律法”,其对顺服的呼召却是“自由的”,因为,正如耶利米对新约的预言(卅一31~34),它是写在心上的(参21节“所栽种的”)。随着福音彻底、绝对的要求而来的,是神使人能得到恩典。耶稣呼召人“来”就他,负起他的“轭”,他应许道:“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一24】这里形容了几项自己欺哄自己的行动:(1)『看见』──行动是短暂的,来到神的话语面前是短暂的;(2)『走后』──行动是完全离开,看完镜子后就完全离开了;(3)『随即忘了』──忘记先前因为镜子而看到自己是怎样的人,请特别留意『本来的面目』(23节)对比『怎样的人』(24节)。──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看见,走后: 这句话也可译为“稍微照一下镜子,随即转身回去”。指虚假的信心,只在礼拜时形式上、或习惯性地听道,一转身便忘得一乾二净的假信心。在此我们认识到真信心是超越单纯的认识的层面,是不断地,属于实践领域里的神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5】「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自由的律法。』自由的律法,就是新约中的命令和教训。旧约的律法是在人外面的字句,它所吩咐并要求人的,和人堕落的天性和意志是相反的,所以是叫人感觉受捆绑的。但新约中的命令和教训,是主生命的话,虽然是在我们外面,但它的性质却和我们里面因接受主的话,得着主的生命,而有的新性情和新趋向是相同的,所以是叫我们里面得着自由的。 『自由之律法』不是指着某一段叙述,乃是包括全部圣经的教训。『详细察看』意思是低头细细的察看(参路廿四12;约廿5~11;彼前一12)。──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乃是实在行出来。』玛撒毕得说:『实行出来的小事,比较只有计划的大事更好,你不能样样都作得到,但你能作一些事情。』──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详细察看』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家中的仆人在房屋平顶上弯腰观看园中的表眼。在本节是指留心、细心地观察(参彼前一12)。──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时常如此』这是一个组合词,前缀的意思是『一起』或『并营』,而另一部分是『住在』或『常在』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是时常与神的话语在一起,又或住在神的话语里。──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详细察看』一辞,指明完备的律法是可读的。这指明完备的律法不仅是指我们里面的生命之律,同时也是指新约。生命之律可以感觉得到,却不可读。完备的律法是可读的,这事实指明牠不仅是指生命之律,也是指整本新约。── WL 若以为单单听了便够,是自欺。镜子照的是人的天然面目;用福音真道也就是“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来衡量自己,可以知道怎样行才完全 。 旧约的道德教训是以十诫为基础的,基督使这教训更全备。人若遵守,可以不再作罪的奴仆,恢复自由人的地位。──《启导本圣经注释》 察看: 指认真默想神话语的人,这样的人通过话语认识了自己的罪,并悔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圣徒的敬畏之心,他们以恐惧战兢的心领受话语(箴一7)。 【雅一26】雅各指出信心更深一层的实际状况。虔诚: 的希腊语是指宗教外在的实践。 ──《圣经精读本注解》 【雅一25 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是什么意思?】 答:圣经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备的律法,因雅各在这里说到:「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意思即是告诉我们,要细心读习圣经。时常查考神的话,不断地追求。揣摩神的律法,能在生活上行出来,这样行的人是有福的(雅一25下)。所谓「自由之律法」,是对神的律法性质一种解释。雅各认为一个真正能遵守神律法的人,便不会犯罪。既然不会犯罪,他便是一个自由的人。保罗说:「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神的义。」(罗十4)。雅各的意思,一方面也是要把那一般徒有律法认识的犹太人的基督徒,渐渐引到基督面前,叫他们总要顺服基督,遵行神的道。使他们在基督里被释放,才能得着真自由(罗八1-4;约八31-36;加五1)。如此,基督乃为律法的代表,祂来是要成全律法(太五17,18)。祂的律法是全备自由的,这使人自由之律法,就是爱的律法。因为爱是主的命令(太五44,十九19,廿二37-40;利十九18)。——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一26】「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雅各建议舌头好似野兽,若恰当的控制、引导它(“勒住”)便能完成大善事,但若其发挥,破坏力就庞大无比。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舌头的人,就是在自己的“虔诚”上“欺哄自己的心”。他只不过是“听”道的人,因为无法将听见的付诸实行,表明他的信仰是空洞的。“信仰”(Religion),和合本为“虔诚”这字将希腊文threskeia的意义及其有稀有的形容词 threskos 译得很传神。这个名词并不只用在形容基督徒,而是普遍地用在希腊宗教里,表示对一神(或众神)的敬仰及崇拜,它经常含有外在敬拜行为的意思。雅各建议真正信仰的试金不是外在的敬拜仪式,因我们可能在仪式中根本不用思想,心无诚意;信仰真正的试金石乃是顺服──缺乏了它,信仰便是“虚的”:空洞、无用且无益。──《丁道尔圣经注释》 如果我们要作一个虔诚人,我们必须要谨慎言语,且并要言行相符。── 张有光《雅各书讲章》 “虔诚”指外表上做给人看的敬虔姿态,例如禁食、站在十字路口上祷告 、把经文盒系在额上、故意作冗长的祷告等(太六1~7)。要是没有德行,与拜偶像一样虚假(徒十四15)。──《启导本圣经注释》 【雅一27】「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此经文提到,我们生活中能表示对神话语真诚的“听”,还有两件事:关怀社会及持守道德。旧约吩咐人照顾“孤儿寡妇”,仿效神对他们的关心──神要“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保謢)者”(诗六十八5)。以赛亚书有一节经文与雅各书这里十分相似,说神不会再承认祂百姓献上的敬拜(他们的“宗教”);除非他们“洗濯自洁……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赛一10~17)。孤儿寡妇变成世上无助之人的代表,有“清洁”信仰的基督徒会仿效他们的天父,去帮助那些无助之人。在第三世界或大都市中的贫穷人,失业或身无分文的人,不受政府及法律保障的人,这些人应该看见基督徒“真实信仰”的丰富表现。 道德清白是真实信仰的另一证明。“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意为避免在思想上及行为上与围绕我们的社会价值系统同流合污。这个社会多多少少反映出非基督徒(若不是反基督徒的话)的信仰及行为,信徒生活在此世界上,经常有受此系统感染的危险。雅各将这最后一方面列入,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因为这一点超越了行为,透入我们的态度及信念,就是行为的发源地。“全备基督徒”(4节)的“清洁信仰”包括心地的清白及行为的清白。──《丁道尔圣经注释》 “世俗”指以自我作中心 ,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和权力的生活;心里头没有神,充满罪恶。真正的虔诚应表现在善行和自洁上,用爱心来实行圣经的教训(弥六8;路十25~37)。──《启导本圣经注释》 看顾: 这句话特别指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进行的访问。在此我们能窥见福音的社会性。即真正的福音不能局限于仪式或外在的建筑物上,而是应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作用(太24:14)。──《圣经精读本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