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拾穗 【帖前二1】「弟兄们,你们自己原晓得我们进到你们那里并不是徒然的。」 (NIV)省略了“原”(For)字,但这个连接词显示了新国际本英文圣经前因后果的关系(参赖富特)。你们是强调语气;在威尔逊(G. B. Wilson)所谓的“漂亮的一击中”,保罗以要求帖撒罗尼迦信徒自己作见证展开他的反驳。他们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外,这里也和一9有关连,不太常用的字 eisodos 再次出现(有译为“接待”的;这里是进到,席利尔(Schlier)认为它和一9同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充满力量的进入),而你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相当。那些报告有关帖撒罗尼迦情形的人,他们自己也晓得所报告的是真的。以这样开头显示保罗对他所带领悔改者的信心,也提醒这些人,他们所知的事实已足以驳倒保罗之敌对者的控告。如果他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成绩这么无可置疑,那么他显然就不是别人所污蔑的趋炎附势者了。 以巧妙的轻描淡写,保罗继续说他进到他们那里并不是徒然的。动词用完成式含有持续效果的观念:不但传道已有立即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信徒的生命更起了永久的改变。kenos(徒然的)意思是“空着的”;有人认为保罗把时间浪费在盲目的追求,保罗对这样的看法很不以为然。他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固守这个目标。──《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进到你们那里」,这句话可说明保罗传道那种主动的性质。他并不是被邀请才去,是自己要到没有教会的地方去传道。――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前章讲完帖城信徒如何热心真道成为神所拣选的子民之后,本章1~12节追述当日保罗一行来帖城传道的经历,用自身的体验和榜样来勉励信徒。有人把这12节称作教牧的“手册”,包括:1,所传的信息是神的福音(2节);2,传的动机光明磊落,不求人的荣耀,只讨神的欢喜(3~4节);3,所作所为未藏有贪心,也非媚世(5节);4,一切都发乎温柔的心、爱心、圣洁与公义;5,为真道辛苦劳碌、昼夜作工。 本节指出帖城的信徒可为保罗作见证,他们传道确有效果,不虚此行。他人的指摘(3节)是立不住脚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然: 字面意思是“空虚或无益”,指借着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们的福音事工,帖撒罗尼迦地区出现了很多改信宗教者。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20】保罗在前章毫无保留地称赞、激励了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而现在回顾自己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时所受的逼迫,并向众人告白自己之所以在那种艰难中依然持守福音,为的是惟独讨神喜悦(1-16节)。同时,保罗还阐明自己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与关心依然没有削弱(17-20节)。从保罗这种告白中我们发现他炙热的倾注在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父亲般的爱,就是(林前4:14;林后6:13;约三1:4)。──《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2】「我们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这是你们知道的;然而还是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给你们。」 “但是”(NIV中省略)是 alla,为强有力的反转词;接下来的经文显然与前面的对立,跟“徒然的”造访截然不同的是,保罗一班人在传讲福音时放开胆量的精神。在他们进入这个城市前已忍受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烦恼。他们在腓立比遭到许多刑罚,脚被铐在镣里。奈尔认为,整个来说(尤其是在林后十一23以下),保罗的这些书信显示他对于身体的疼痛可能特别敏感,所以回忆时总带着些许的恐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在面对不断的迫害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也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同时他回忆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在腓立比时横加于他这个罗马公民的种种侮辱。受辱(hybristhentes)指出了部分迫害者(NEB,“暴虐”)那种傲慢无礼的态度。──《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你们知道的,』指保罗在腓立比的遭遇是他们『有目共睹』的(徒十六16~40)。『大争战』喻指艰巨的工作或强烈的反对,即徒十四59;帖前二15~16。──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这就是保罗能够继续勇敢为福音争战的秘诀。我们的神是一个没有穷尽的源头,我们的信心、力量、胆量……都可以从神这个无穷尽头得着。「放开胆量」的意思是很自由、放心、不用顾忌什么地传讲。――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神的福音 有时称作人的福音(一5)。除非福音真正成为一个人自己的,否则他无法有信心和勇气去宣讲。但是另外一方面,福音不只是人的福音,它的起源不是人,乃是神,所以是神的福音。它是起源于神,也是关于神的,并且邀请人来得神的拯救。保罗说神的福音乃是由人的不完全转变到神的完全。──《中文圣经注释》 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传道受辱的事见《使徒行传》十六19~40。别人遇到这样难堪的遭遇,可能早已放弃,但保罗反勇往直前,来到帖撒罗尼迦,放开胆量传福音。这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倚靠神而来的大勇,面对大争战和大反对丝毫无惧。──《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腓立比被害受辱: 使徒保罗一行在巡回腓立比地区途中,曾医治过被污鬼所附而占卜的女仆,其主人由于再也得不到卦金,就以传怪异风俗为借口把他们一行告到官长那里。因此,保罗和西拉遭遇了被撕破衣服、欧打,最终入狱而严重的苦楚(徒16:19-24)。在传福音的人面前摆着如此的,以魔鬼为首的不信之人的诽谤,甚至还有来自顽固信徒的毁谤等无数的苦难和逆境,但这些都是必然的。但是如同保罗和西拉那样越遇到苦难越不受挫折,而更加大胆无畏地传福音,并赞美那使我们通过苦难偿到(彼前1:6)真正喜乐的神,这才是真信徒应具备的态度(徒16:25-34;罗6:13,林后8:5)。──《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3】基督徒的标准与世人的标准是不相同的,故此凡一心一意热忱地跟从基督的标准而生活的人,时常都会被视为神智不正常的。──《每日研经丛书》 事实上在基督徒的习惯当中,有一项经常会被异教徒故意误解的──就是与弟兄亲嘴问安(帖前五26)。故此每逢基督徒提及爱筵,和亲嘴问安的时候,那些心中存凓邪念的人不难会在这些字句中妄作揣测,或无中生有。这种麻烦经常都会见到的──若果人心肮脏的话,凡他所见的事物也会变成肮脏污秽的。──《每日研经丛书》 保罗传道不象当时的所谓哲学家卖弄词令,欺世盗名。他诚诚实实劝人相信耶稣基督,接受真道;并在生活中见证出来,配作神国的子民(12节)。他用了三个“不是”来反驳外间对他所传讲的福音的攻击:1,“不是出于错误”——所传的是神的真道,来源正大真确;2,“不是出于污秽”——所传的不是出乎个人的雄心与贪念,而是用心纯正且圣洁(四7);3,“不是用诡诈”——他传道没有用不诚实的手法来引诱人信他的话。──《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3~4】表明了传讲福音的人在信仰上应具备的态度。因为事实上传讲神的话语本身就是交付给所有信徒的最基本的使命(太10:27;可16:15;路9:2;徒5:20;提后4:2),所以决不允许回避这事情或借此谋求自身利益等不正当的目的。因此决意要传福音的信徒,应时常持守只为归荣耀给神而奉献的心志,竭力忠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林前4: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4】「但神既然验中了我们,把福音托付我们,我们就照样讲,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 动词验中,意即“测验”后加以承认,以为测验的成果;时态用完成式表示这种承认是永远的。保罗认为他自己曾被神试验过,因而被托付以服事的责任。他和他的同伴正是以这种职分在传福音,我们就照样讲用现在式表示这是他们经常性的工作。 保罗强调信息来自神;它不是为要讨人喜欢所发明出来的。原文讨……喜欢可能比英文的含义更广。这个希腊字可传达一种利他性服务的观念(MM从铭文中举出许多例子)。重要的是保罗虽服事人,但并非为服事人而活。他的服事一开始就是服事神,且极乐意视自己为“基督的”或“神的”奴仆。这点在每个世代都能历久弥新,因为许多基督教传道人总是企图使其信息迎合听众的口味。说人是罪人,必须谦卑地靠神的怜悯才得救赎,这种信息少人喜欢。他们对福音中的“社会意涵”(Social implication)较感兴趣。当然,这些不该被忽视,但传道人却必须常常强调那些圣经本身视为首要的教义。 神察验我们心,暗示传道人必须完全地虔敬。动词察验较早译为“检验”,有“进行测试”及“因而认可”的意思。圣经中“心”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整个内在气质,包括感情、知识和意志;并不局限于我们所常表现出来的感情一项。保罗说传道人的整个心思意念是永远向神开放的,而他自己传福音的工作更是在充满此种自觉中进行。这和下一节经文中,他要求神见证他的真诚是同样的意思。──《丁道尔圣经注释》 “验中了”是说经过神的考验,核准他们做传福音的工作。神不看外貌,要看人的内心,祂“察验”的是“我们的心”,因为动机决定行为。神的察验工作不断进行(此处所用动词dokimazo为现在式分词,有继续不断的意思),以确保信息的质量。福音来自神,内容由神决定;现在交托给了保罗,他必须忠于所托,不能有丝毫自私的打算。──《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5】「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神可以作见证的。」 保罗从一般的转向特殊的,从正面的转向反面的。他说他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时不曾犯过三样事情。第一是谄媚(更正确地说是“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个动词传达的是,一种进入且持续在某种特定状况中的观念(像罗十六7提到的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安就是进入且一直在基督里)。“话”是他们传讲之内容的总称,但译为“谄媚”的 kolakeias 的意思,仍很难用英文表达出来。它并非指花言巧语及口是心非的奉承。大体上它是指“诱骗”(“以巧妙的诡辩迷惑人”,Moore),即用怂恿的言语使人解除心理武装,以达其目的。保罗强烈地否认有这种想法。 另外他否认带有藏着贪心的面具。这些传道人不会隐藏他们真正的动机,以保全个人的利益。有些译本从金钱的角度来翻译(JB,“企图获取金钱”;LB,“因此你们会给我们金钱”),但 pleonexia 这个字是指一般贪求无厌的心态。这种心态虽常表现为对钱财的渴望,但就最寻常的意义而言是指那种渴望的心情,即自我膨胀。保罗否认有任何这一类的动机,并郑重地求神作见证(参第10节;罗一9;林后一23;腓一8)。这节经文前段保罗诉诸外在的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了解(你们知道),后段这里则诉诸内在的神的鉴察。──《丁道尔圣经注释》 称赞是由于发现别人的好处而发出喜乐的同情。这同情包含着爱、敬服、勉励的成份。但谄媚则是由于贪图别人的好处,而从诡诈的心里发出虚伪的赞美,其中含着卑贱的、利己的、乞怜的成份。――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贪心是由拥有及更多二字组成。也就是渴想得到不应该有的。──《中文圣经注释》 作神福音工作的人应守以上(3~4节)所说的原则。保罗有没有遵守呢?他要求帖城的信徒根据亲身的感受来见证。他从不用讨好人的空话,也没有表里不一致地包藏贪念,来夺走不属他的东西。他从未用福音作包装来掩藏自利的目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谄媚的话: 不是单纯地为他人着想,而是早已将自己的利益预算在内的话语。藏着贪心: 表面上挂着传福音的漂亮幌子,却是以满足自己的贪婪为目的的伪善行为。这样的人才是假冒伪善之人,是披着羊皮专行掳掠的狼(太7:15),是所谓假先知的真实面目。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6】「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 尊重(希腊文是 baros)英译为“重担”,它的意思可以是“重担”,也可以是“重要性 /尊重”(像 LB,“我们当然有权利得荣耀”,NEB译为“我们已展示了我们的分量”是企图结合两种意思)。保罗可能是说使徒有被尊重的权利(虽然他们没去求取),或者是说他们有权要求经济支持(却没有提出)。──《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人经常都会遇到这种试探的危险──炫耀自己而不是彰显信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五节中,我们看见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保罗没有说:『我来到你们当中。』他说:『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保罗让人看见信息,而不是让人看见他自己。──《每日研经丛书》 除了不媚世、不欺人之外,他也不求人的荣耀 ;不但在物质上,就是在地位和名望上,也一无所求。传道人可能因福音工作略有所成,形成灵性上的骄傲,无意中陷入贪求人的称赞中。保罗要人谨慎防范此种引诱 。 本节的“尊重”原文为en barei,有“地位”和“负累”二义。保罗可以用他使徒的地位,要求大家尊敬听命。也可以因他是使徒,要求教会供应他物质上的需要。但从保罗情愿自己作工不让教会受累的一贯立场,此处不宜作“负累”解。本节“没有…求荣耀”和下节的“存心温柔”,都可为保罗不藉地位来求权利作注脚。 本节所用“我们作基督的使徒”一语中的“使徒”,按狭义可指奉神旨意蒙召作福音使者设立教会的人,与广义的由教会派遣担负特别任务的“教会的使者”(林后八23,原文同“使徒”apostoloi)有别。保罗使徒的权柄来自他亲眼见过复活的主基督,与十二使徒一样同为蒙主选召(林前九1;十五8~10;加一15~17)。 本节“使徒”一词若只指他一人自无问题,但显然包括了西拉和提摩太。保罗在这节所用的“我们”可能与报刊主笔或皇室用的“我们”一样,虽为多数,讲的只是保罗自己。也可能保罗是说,他和他的同工可以像主的使徒一样要求人的尊重。也有人说,此处的“我们”只包括保罗和西拉二人,西拉为耶路撒冷信徒领袖(徒十五22),可能有使徒身分。 不问作何解释,重要的是传道人一方面须受人尊重,但另一方面却不可以此求人的荣耀,且要用温柔的爱心,像乳养孩子的母亲般照料教会(7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7】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 与其说代理母亲,受人之托养育子女,不如更接近于亲生父母对待自己的宝贝子女。即保罗成为帖撒罗尼迦信徒属灵的父母,以“纯净的灵奶”(彼前二2)养育他们,以母爱般的慈爱看顾他们。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8】「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 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他用了一个少见的动词(homeiromenoi),据瓦伦博格(Wohlenberg)推测,它可能是一个育婴室中用来爱抚孩子的语汇(被引用在 Milligan作品中);这种说法虽无法证实,但很吸引人,也可能是正确的。总之,这个动词的确表达了保罗对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挂念以及在愿意(eudokoumen)中一再流露的真诚。 这些传道人愿意将神的福音分享给帖撒罗尼迦人;不但如此,他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他们。psychas 在英王钦定本圣经(AV)是译为“灵魂”,但多数译本都和新国际本英文圣经一样译成性命(GNB, JB, LB)。不过 psychas 也并不全然是“灵魂”或“性命”之意,从前后文看来,它表示整个人的存在,即“我们自己的本身”(RSV)。这里保罗所谈的是献身(而不单单是一种从某处听来的道理),是真正基督教教导和传道的本质之一。正如贝斯特所言:“真正的传道者并非一个擅长传递信息的专家,而是一个专志于呼召且能以整个生命和听者交流的人。”这里措辞强烈,责备那有所保留和没有果效的不冷不热的服事。有生命的服事,其代价是高昂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给 就是分给、分享、共有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得的跟别人分享。爱就是给予。他所以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原因是他有爱神及爱人的心。──《中文圣经注释》 性命也愿意给你们: 基督教所追求的价值中最宝贵的是爱(林前13:13),其中最伟大的爱是自我牺牲的爱,是那种毫无吝惜地献出自己性命的爱。这样的爱借着耶稣基督替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的事件得以证实,由施洗约翰、司提反、彼得等为福音殉教的先进分子所继承,并且永远存活在现今那些立志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基督的、有献身精神的(太16:24;可15:21)信徒们的心中。为了学习这种爱,我们首先要爱神(罗1二10;彼前1:22),其次要爱人如己(太2二39),从而成为一个能够爱仇敌的,真正实践爱的信徒<约壹 绪论,圣经中对爱的理解>。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9】「弟兄们,你们纪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做工,传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 辛苦(kopos)是指劳动中的疲劳,mochthos 就如译文,意即劳碌。赖富特和奈尔指出,这两个字发音类似(像英文的 toil和 moil),使人更清楚感受到传道人工作的艰难和劳累。他们不是在演戏或作象征性的姿态。传福音和赚取生计的双重职务,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繁重的工作,这点帖撒罗尼迦信徒很清楚。保罗没说他们从事何种工作,但这位使徒自己是制作帐篷的(徒十八3),因此可能是指一名皮革工人。不断工作(日夜做工)的理由,保罗说是为了传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动词传(ekeryxamen)表示一个使者所作的当然是说出一切神要他说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很轻微的小事,如果经常要别人帮忙,就会变成别人的「重担」,叫人受累。但反过来说,如果我让别人占一点便宜,就可以给人许多方便。――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是说保罗情愿辛苦劳碌,不分昼夜,作罗马人眼中看不起的体力劳动(参徒十八3),来把福音传开,不成为任一信徒的经济负担。保罗特别提到劳碌作工,可能希望那些一心等主来而不作工的信徒(四11)学他的榜样。──《启导本圣经注释》 传福音给你们: 保罗没有筹集捐款或募捐传道旅行所需的经费,而靠自己的劳动准备费用(徒20:34;林前4:12;林后11:9)。据当时的惯例,传道人接受信徒支持的经费是理所当然的(林前9:4,12,14)。尽管如此,保罗却拒绝接受教会的财政支持。保罗不愿给初建的教会带来更多负担,这是他深思熟虑后信心的流露,也是显明他要一生为主奉献的信仰热忱。其实,我们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白白领受神的福音,也应不求任何报酬白白传福音给人,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从事福音事工的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传讲神话语的道理(徒20:34;林前4:12;9:15;林后11:7;帖后3:8)。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0】「我们向你们信主的人,是何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你们作见证,也有神作见证。」 圣洁(hosios)指出分别为圣的特质;公义(dikaios)表示顺从一种规范,而对圣经作者而言,此种规范就是神的律法;无可指摘(amemptos)意即没有任何可招致非难的。这三种品行见证了保罗所确信的,没有任何毁谤可以加在这一小群传道人的言行上。他信心十足地要求帖撒罗尼迦信徒作见证显然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他们都在场,对所发生的事握有第一手资料。保罗正是诉诸那些知道事实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洁、公义、无可指摘』特指他传福音的动机和行径。──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今天我们所怕的并不人的口毁谤我们,所怕的乃是我们没有那种见证,可以答复那些毁谤我们的人,塞住他们的口。――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帖前二10~12】这几节讲保罗对刚信主的人的照顾,强调牧者应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的生活;用父母的心肠尽力劝勉、安慰和嘱咐信徒,度对得起神的生活。 从10节可知确有人攻击保罗和所传的信息。他庄严地宣布连神也可为他行为正直作证。他在教会中 毫无他图,只知劝勉、安慰和再三叮咛信徒在生活上做到合乎基督徒的标准,荣神益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11】「劝勉」是为退后,停滞不追求,或是懈怠于遵行主道的人。「安慰」是为忧伤受苦,或在遵行主道上受挫折的人。「嘱咐」是为未曾知道主的道或没有遵守主道的人。――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帖前二12】「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 神召你们用现在式表示神的呼召从未停止。通常保罗提到神的呼召时都用过去式,有时他用不定过去式(aorist)来提醒我们呼召的断然性(例如加一6、15),或用完成式表示那些被召的一直处于被召的地位(例如林前七15、17)。这里我们看到神的恩召一直临到我们,且要求我们对得起神。基督徒的标准是最为可行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行事对得起是进入神国,得他荣耀的条件。意思即信者的行为必须顺服神的旨意。──《中文圣经注释》 原文国与荣耀合用一个冠词,因此可译作荣耀的国。──《中文圣经注释》 【帖前二13】「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这道实在是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 动词领受了(paralambano)通常是说接受一种流传下来的传统;保罗也用它来表示他自己对基督信息的领受(林前十五3)。奈尔则视之为一个术语,是指“接受”传道者传讲信息(kerygma)。接待(dechomai)传达的是一种欢迎的意思,常用来指接待客人(Ward称之为“款待用语”)。帖撒罗尼迦人不仅听见和接受这信息,同时也欢迎它。──《丁道尔圣经注释》 接受神的道就领受了: 意味着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没有把保罗所宣讲的福音,当作伦理的规范或以道德价值的观点来曲解,而全部当作神的话语来接受。据此,应断然驳斥那些当今试图把神的道单单根据人的角度去解释的错误思想。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3~16】这一段话追述帖撒罗尼迦人通道的经过。他们真心的领受了神的道,因为他们甘心为自己的信仰忍苦受害,就象犹太地方各教会的基督信徒一样;因为他们认识这福音不是为取悦人而传讲,乃是来自神的真道。 “本地人的苦害”(14节)指犹太人在帖城所煽起的对保罗的迫害(徒十七5~9)。这种迫害显然已由当地的外邦人接手,继续加在教会身上。保罗虽爱自己的犹太同胞,但他们迫害教会的罪恶却不能不予数算,严加斥责。 “到了极处”的原文eis telos有“终于”、“拯救”、“到底”、“直到末了”等义。若采用“终于”、“到底”之义,则保罗写信时心中当有某种具体的苦难,用以证明神的忿怒终于降在他们身上。因此有人以为此处指的是主后49年犹太人遭罗马皇帝驱逐出罗马的事。其实,保罗在15节提到主耶稣和先知的被杀,心中有的应是耶稣和先知关于将来的预言;此处所指当为将要来的事。保罗一直认为犹太人或外邦人只要听信福音都可以得救。神对犹太人的忿怒现在已到一种“极处”的地步。若不快快悔悟,最后审判必临到他们身上(腓三18;帖后一5~9)。 保罗不是鼓励报复;享有新生命的信徒,甚至能爱仇敌;把伸冤与报应的事交在主手中(罗十二19)。──《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14】为甚么犹太人要反对基督教呢?因为(1)罗马政府虽然视犹太教为合法的宗教,但犹太教徒与政府的关系仍然非常紧张。当时,基督教被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犹太人恐怕社会上对基督徒的责难会拖累他们;(2)犹太领袖认为耶稣是个假先知,不愿意祂的教训到处传播;(3)他们惧怕当许多犹太人归信了基督教后,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动摇;(4)他们对自己作为 " 神的选民 " 的特殊身分引以为荣,抗拒外邦人成为教会的成员。──《灵修版圣经》 基督耶稣: 不是强调历史人物耶稣,而是更强调教会之首的耶稣。因为你们也受了…… 苦害: 帖撒罗尼迦信徒受同胞的逼迫的原因是,他们因着信仰的改变,离弃以前的习惯和偶像崇拜,愿意遵行神的话语生活。其实一直生活在外邦文化影响下的人接受耶稣基督是相当艰难的事情,必然会跟随各种痛苦和苦难(提后3:12)。但这些人的痛苦神决不会置之不理,神将籍着圣灵帮助、保护他们(罗8:26;来二18)。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5】犹太人最大的罪是杀了主耶稣。真正执行十字架刑罚的是罗马人,而煽动这事的却是犹太人。这成为多个世纪以来,逼害派往以色列国的神的先知的一个高潮(太二一33~39)。──《活石圣经注释》 【帖前二15~16】犹太人的罪恶可以视为来自宗教的顽固和狭隘。尤其他们沉浸在选民意识的病态的优越感,不仅非常厌恶给外邦人传福音,最终还被强烈的嫉妒心所制服,诽谤传福音的仆人、逼迫改信宗教者等行各种恶行(徒16:19-24;17:5-9)。这种沉湎于自己错误的思想方式或排他性信仰防碍神事工的人,将来必比不信的人受更严厉的审判(太11:22;约9:41;罗二9)。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6】「不许我们传道给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神的忿怒临在他们身上已经到了极处。」 犹太人苦待他们的后果是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文法上这句话是表达犹太人的企图,但其意义是神旨意的完成。他们一直和祂的计划敌对,结果是祂的忿怒不可避免地临到他们。他们罪上加罪(Phillips,“恐怕他们就要恶贯满盈”,参太廿三32);神的忿怒是他们躲不掉的后果,(其它译本像 JB,NEB等译为“报复”,并非保罗原意)。动词已经到了的希腊文是不定过去式,常用来指过去的动作,但这里的忿怒当然是末世论的,也因此是未来的事情。不定过去式强调神忿怒来临的彻底和确定。尽头可译为“极处”(AV),这似乎才是保罗的意思(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极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许』原文『阻挠』。「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指他们不自觉充满罪行。『到了极处』也可译『至终』、『终于』。──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帖前二16神的忿怒临在他们身上是何原因?】 答:保罗和西拉在帖撒罗尼迦与庇哩亚两地传道的时候,曾经遭受犹太人的嫉妒,招聚匪众,煽动捣乱(徒十七5,13,参徒十三45,十四19),这在保罗的心中,必然留下深刻的印,所以他在此敢厉的指出犹太人之罪过,是杀害主耶稣和先知,与众人为敌(帖前二15)。「不许我们传道给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神的忿怒临在他身上已经到了极处。」(16)。有人想这里所说的忿怒,是指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灭之事(注),但散住在各处的犹太人至圣殿被毁时,大多数是没有遭遇到此处的灾难,故这种想法未符事实。保罗的意思就是指犹太人因杀害基督,反对福音,逼迫信徒,一定要受末时的审判,亦即如他在上章所说那「将来的忿怒」(帖前一10),这都是指着神的审判,要在这时代的末了,到耶稣第二次降临再来的时候,所要施行在全地上的刑罚(帖前四16,17;启廿11-15)。 注:主后七十年,罗马王提多Titus将军率领十万精兵,攻陷耶路撒冷,将圣城和圣殿完全拆毁,并杀死无数人民,此事应验了主耶稣的预言(路十九41-44)。——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帖前二17】「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 对立连接词但(译注:中文和合本没译)指出了保罗自己和犹太人截然不同,他用强有力的我们(hemeis)也是这个意思。保罗极想回帖撒罗尼迦,这种渴望发自他对信徒深切的关怀。他称呼他们弟兄们,而表示离别(aporphanisthentes)的字原文意思是“成为孤儿”。这个动词用得有点不受拘束,且可延伸到字义以外的其它意思,但却是一强烈的字眼,使人注意到保罗寂寞的光景。 译为想法子的字进一步表达出这种渴望。动词 spoudazo 含有快速与勤快两层意义,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及时努力的印象。同时保罗用了比较级的副词 perissoteros,“更大量地”(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极力地”),但因新约中比较级事实上已取代了最高级的功能,因此它的意义可能是“非常大量地”或“最大量地”(Milligan则认为这里的比较是正确的;他把它改写成“我们非常想再见你们的面,且这愿望因受阻而更加迫切”)。很愿意再次强调了保罗迫切地想再见到他的朋友们。epithymia 这个字表示一种强烈的情绪,因而常被译为“欲望”或“贪”。新约中这个字通常取其负面的意思,这里则是正面的用法。──《丁道尔圣经注释》 『离别』意『使成孤儿』。──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 突出表现了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极大关心和爱,这与他对歌罗西人的心,即“我身子虽与你们相离,心却与你们同在”(西二5)中表现的恳切的心情相呼应。同样,信徒即使身体相互分离,但可以通过对对方的爱与恳切的祷告在灵里面相互交通,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来13:18,19)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17~18】“离别”的原文aporphanizo有儿童丧父母或父母丧子女之意。保罗在7节把自己比喻为乳孩子的母亲,在11节又把自己比喻为严父;现在他用此词来说明被迫离开帖城,那种强行分离之苦,有若父母丧失子女。 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后,曾不只一次设法重返,均未成功。他用“我保罗”强调重返是他迫切的愿望(18节)。此愿难偿,只好打发提摩太去坚固教会(比较三2~6;徒十七14;十八5)。 “撒但”是阻挡福音进展、引诱信徒放弃信仰、重陷罪中的邪恶力量(三5;林前七5;林后十二7)。在不让保罗再去帖城的各种人为因素背后,都有撒但的作为在 。──《启导本圣经注释》 【帖前二18】「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 所以带出了上述那种渴望的证明,即保罗极有意到你们那里。动词有意(thelo)即“愿意”;显然保罗又用了另一个能表达他探访帖撒罗尼迦信徒之强烈渴望的字眼。接着他不禁陷入感叹中,好像个人的情绪突然宣泄出来;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极少用单数第一人称,这是其中之一(参见三1注释),而且也是唯一用加强语气 ego 的地方(三5用 kago)。译为一再地(kai hapax kai dis,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一两次”)的词组并不常见,它似乎意指“不只一次”(JB,参见导论: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真实性);新国际本英文圣经的译文或许稍微强烈了一点。但保罗谈的绝非只是当时一时兴起的念头。──《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有心要回帖撒罗尼迦,却一次两次的受阻挡而不去,可见保罗在明白神的旨意方面,也考虑到环境上的安排,而不是单凭内心的感动。不然的话,他就可能不顾一切地到帖撒罗尼迦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帖前二18撒旦怎样阻挡使徒保罗布道的行程?】 答:在本书的三位署名者,保罗、西拉、提摩太,都曾先后去过帖撒罗尼迦地方(徒十七1;帖前三2)。当保罗和西拉到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时候,曾受到不信者犹太人的反对。犹太人因为当时找不到使徒,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府去,控告他们匿藏使徒们,以后地方官取了耶孙和其余的几个保状,这样才释放了他们(徒十七5-9)。有人觉得保罗是认为保罗或因本身的有病痛,健康不佳的原因,是出于撒旦的拦阻,使他不能再与那是所亲爱的教会弟兄们见面(帖前二17,18)。可是,虽然如此,他却仍然书夜切切的祈求,渴望能蒙主引领,再回到他们当中。他曾因过于迫切,就打发提摩太为代表前去那里,坚固信徒们的信心,因而获得了不少的安慰(三1-11)。 在保罗旅行布道的过程中,他曾多次提到撒旦的作为,诸如讲到撒旦的引诱(林前七5),撒旦的胜过我们(林后二11),撒旦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4;参二四六题)撒旦的差役要攻击我(林后十二7,参二五O题),撒旦阻挡了我们(帖前二18),撒旦的连动(帖后二9),快要将撒旦践踏在你们脚下(罗十六20)等等,让我们看出撒旦的诡计多端,是层出不穷的。保罗一切布道行踪计划,除了是神的特别干预,圣灵的禁止不许之外(徒十六6,7),其他的阻拦都是出于撒旦的作祟,是今日信徒所当引为警惕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帖前二18撒但如何阻挡保罗布道的旅程?】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当地曾因他引起骚动,那些反对保罗的犹太人把耶孙拉到官府去,控告他和另外几位兄弟。以后地方官长曾“取了耶孙和其余的人的保状”,才释放他们。可能,这种“具保释放”是包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答应不再让保罗来帖撒罗尼迦城传道”。因此保罗无法再入境。保罗认为地方长官如此决定,是由于撒但在幕后主使,因此称之为“撒但的拦阻”。
在后书二章9节,保罗提到“撒但的运动”,相信在该章所称那大罪人、即沉沦之子的一切行动,是保罗所谓“撒但运动”的表现(3、4、9节)。
保罗在他所写的其他书信中也时常提及撒但的活动,其中包括“撒但的引诱”(林前七章5节),“提防撒但胜过我们”(林后二章11节),“撒但伪装光明天使”(林后十一章14节),“撒但的差役攻击保罗”(林后十二章7节)等;在罗马书十六章20节则豫言“撒但快将被践踏在信徒脚下”。
但有人认为保罗不能再到帖撒罗尼迦去,是因健康有问题,他的健康不佳,也是因为撒但的攻击。
不过,保罗曾打发提摩太到帖撒罗尼迦,去代替保罗坚固他们的信心(帖前三章2节),而且因此获得安慰(三章9节)。
保罗在写罗马书的时候,也曾提及“被拦阻”的事,但并未归咎于撒但(罗一章13节,十五章22节)。――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帖前二19】「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 我们的盼望表示他对他们的信任。他也称他们为(我们的)喜乐和所夸的冠冕。下一节经文他再次提到荣耀和喜乐;他无法找到更强烈的字来表达他所要说的。 他说的冠冕(stephanos)是指比赛中给胜利者戴的月桂花冠或节庆的花环,而不光指 diadema,即王冠(不过不必太强调两者的区别,因为 stephanos 有时也指王冠)。kaucheseos 译为自傲,有时译为“夸”(译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译法),意即这喜乐不仅感受于内,也溢于外。 我们或许应把疑问句岂不是……你们视为括号内的插入句,即“我们的盼望……(岂不是你们)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吗?”。我们也要注意这里有一点不清楚。原文在你们之前有 kai(相当于“连……也”或“也”),保罗或许是问,难道他的盼望、喜乐和所夸的,并非你们这些人家污蔑说他要舍弃的人(“连你们也”,“众人中的你们”)?或者他的意思是“你们和别人──你们都不是特例”。请再注意这里保罗将主(那至高者)和人名耶稣(在古老的MSS中没有基督两字,应略去;译注:中文和合本没译“基督”)并列。“主耶稣”和“主耶稣基督”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总共出现二十四次,比新约中任何一卷书都多。例如使徒行传中只有十七次,而罗马书中也只有十六次。这么常用“主”也许是因为这两封信中主再来的信息非常强烈。当然,这里就是个例子,因为保罗接着就提到了(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这是基督教文献中首次出现基督复临,parousia。这个字原意是“见面”(例如林后十10;NlV又多了“本人”),后来被用来技巧地表达一种郑重的拜访。──《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parousia)意『临到』,本指贵人到访一地,遇见盛大的欢迎仪式,能有分参与(中文译『站立得住』是补字)。──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新约里指基督的再来用了三个主要的希腊字: parousia(pa-roo-SEE-ah):来临及随后的同在 apokalupsis(apo-KAL-yoop-sis):揭露,启示 epiphaneia(epi-FAHN-ee-ah):显露 最常用的是 parousia 这个字,意思是指同在或并肩而来。温尼说,这个字既代表到达,也代表后来的同在。当我们思想主的来临的时候,应该想到这并非某一时刻的事情,而是一段时期的事情。──《活石圣经注释》 “冠冕”在此指的不是皇冠,而是希腊人竟技优胜者所戴的花冠。 “主耶稣来的时候”指耶稣的再临,这是保罗所传的一个重要信息。祂来会带来末日的审判。信徒的盼望、喜乐和奖赏,是主来时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们的盼望: 意味着保罗恳切地希望当耶稣基督再来时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也参与到得救的大型行列中。喜乐,并所夸的冠冕: 指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得救对保罗而言,是真正的喜乐、荣耀,更是福音事工胜利的标志(士28:1;林前9:29)。传讲神话语的人不应该沉湎于现实而暂时的回馈,应该盼望天国永远的奖赏(罗3:27;林前1:31;林后1:14;腓二16)。 ──《圣经精读本注解》 【帖前二20】「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 你们和就是都有强调语气。帖撒罗尼迦信徒(不是其它人)就是(不是“会是”)保罗荣耀和喜乐的来源。荣耀是指他们给了他在别人面前夸赞他们的理由,而喜乐表示他自己那种快乐的感受。不管是内在或外在,帖撒罗尼迦信徒都是保罗传道生涯中的冠冕。──《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对上节提出的问题给了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帖城教会现在已是他的荣耀和喜乐(腓四1),主来时更是 。──《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