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歌罗西书第二章拾穗

 

【西二1「我愿意你们晓得,我为你们和老底嘉人,并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是何等的尽心竭力;」

         『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由此显出他的关心不是个人的喜好问题,而从神来的托负。――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尽心竭力』又可译作『竭力奋斗』。保罗的奋斗是内心的奋斗,大概不是限于为他们迫切的祷告,一定包括为他们挂心、内心的忧虑等。――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尽心竭力』原文与『较力争胜』(林前九25),『打仗』(提前六12;提后四7),『努力』(路十三24),『争战』(腓一30)都是同一个字。――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尽心竭力”原文agona,与林前九25的“较力争胜”是同一个字。在提前六12译作“打仗”,腓一30译作“争战”。所以这句话不但说出保罗怎样在祷告上为信徒“打仗”,也说出他为信徒灵性的事,何等热切地肯付代价。虽然有许多信徒是他还不认识的,他也同样关怀。他实在不愧为神的管家,神的忠仆,因他自觉对神一切的儿女都有责任。虽然自己还在监狱中,但对于从未见面的歌罗西信徒,却仍有亲切的负担和热诚,知道他们信仰上有错误,便要极力挽回他们。──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歌罗西书》

         “我愿意你们晓得”或“我愿意你们知道”为当日书信用语,在说完一事之后,另及一事,多用此句开头,如同中文尺牍“兹有——事奉告”之类。保罗说明他使徒的责任之后,进一步解释他的牧羊工作并不限于自己设立的教会,也包括象歌罗西、老底嘉等没有与他“亲自见面的人”,他同样关怀、代祷、通信。他另有信致老底嘉的教会,那封信会转来歌罗西。给歌罗西的这封信也要转去老底嘉,大家交换宣读(四16)。

老底嘉距歌罗西城不过16公里,为今土耳其的巴木加尔(Pamukkale)。

保罗忠心己职,对虽非自己建立的教会也同样尽心竭力。他对罗马的教会也是如此(罗一715)。──《启导本圣经注释》

         老底嘉:位于歌罗西附近的吕克司平原,是小亚西亚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文化与艺术。尤其是很多犹太人居住在这里。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5保罗在这里吐露自己对歌罗西教会的关心和担忧。虽然无法直接面对面地见面,但由于担心异端思想的入侵而写了本书。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2「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因爱心互相联络,以致丰丰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

         『真知』是充分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从经验中领受来的。――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保罗盼望基督徒的团体都能本爱心结合,基督为元首,众教会为筋节,爱心为脉络,联合为一(二19;三14)。这样必可得到鼓舞激励,信心充足,真能认识基督。

基督是神的像(一15及注),把神的本性显明给人看,使我们能领悟神的奥秘,因为基督里面蕴藏有神全部的智能和知识。

“奥秘”在保罗书信中指的是人不知道的神的旨意,其内涵须从上下文中去决定。例如一27的“奥秘”和《罗马书》十一25的“奥秘”,说的便是不同的事(参罗十一25注)。不过总的来说,都是过去隐藏但现在却公开让大家知道的神的旨意;这奥秘不象别的信仰,只给一小部分人知道,而是公开给一切人知道。──《启导本圣经注释》

 

【西二3「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

         『智慧』是指领会属灵真理的意义的能力,『知识』则是领受的真理;这两词在原文共享一个冠词,表示两词代表一件事;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智能是分不开的,两者都隐藏在基督里面。――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一切的宝库都存在基督里面,但却像隐藏的珍宝一样,不是不可知,而是要用功夫去发掘。――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智能”和“知识”是神的本性,表现在祂救赎人类的大功和控驭人类历史的大能中(罗十一36注)。保罗针对假教师所说基督只是显明神给人看的诸灵中的一位,力斥其非,指出基督深藏有神全部的本性,在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于祂的智能与知识中。

本书常提到“智慧”,指的是人认识神的智慧(例如一910;二2)。诺斯底异端强调智慧为人得救之本,乃他们所专有(诺斯底一名就是智慧的意思)。保罗要人明白真智慧来自基督。基督徒才能得到真智慧。──《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文含有三种概念:①真智能和知识在基督里面;②基督里的智能和知识是宝贵的;③这种智能和知识是隐藏的<13:10-17,比喻的双重目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4保罗要歌罗西信徒明白,认识基督才是认识神性的唯一途径,劝告他们别受异端欺骗,鼓其如簧之舌,领上歧途。──《启导本圣经注释》

         花言巧语:看似象样的极富吸引力的理论。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5「我身子虽与你们相离,心却与你们同在,见你们循规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坚固,我就欢喜了。」

         『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器具,『蹈』就是实践的意思,『循』就是遵循的意思。一个基督徒若是有生根建造的学习,就会遵循属灵的原则,实践信仰生活的规矩,做到应尽之本分。―― 陈尊德《更加丰盛―歌罗西书的信息》

          先称赞,后劝戒,这是劝戒人的一个好方法,容易使人领受。――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真正教会必须有像兵士的纪律。正如标准修订本所译,保罗因听闻歌罗西人的信仰能够合乎规矩order)和坚固firmness),心就欢喜了。这两个字是足以展示一幅鲜明的图画,因为它们是军队里面的惯用词语。译作规矩的希腊字是taxis,解作行列或者有条理的安排。教会必须像一队整齐的士兵,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随时准备和愿意听候命令。译作坚固的希腊字是:stereo{ma,解作坚固的堡垒,或一个不能动摇的方阵。它描写一队士兵以方阵的密集防御,能够抗拒任何侵略的敌人。故此教会必须有纪律化的规矩,和坚固的阵形,像士兵们具有的纪律和训练。他们必须在祂里面生根建造。──《每日研经丛书》

         他想象自己是一个军官,在检阅准备妥当、排列整齐的军队。循规蹈矩坚固两词乃军事用语,前者形容一营兵士的井然排列,后者描述他们表现出来的稳固阵形。保罗看见(虽不在肉身却在心里)歌罗西信徒怎样忠于神的道,就欢喜快乐。──《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保罗如在歌罗西,一定会当面抵挡这些假教师,但他身系囹圄,有心无力。好在他与教会之间心意相通,可以象身在他们那里一样说话。“循规蹈矩”与“坚固”原文指军队列阵井然有序,屹立如山。保罗好像将军检阅军队,看见他们在 入侵的敌人前,阵容坚固,丝毫不乱,内心甚为宽慰。从本节可知异端并未能在歌罗西教会中立足,以巴弗报告的只是警号。但保罗毫不懈怠,劝信徒不可放松警觉(67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循规蹈矩:意指训练有素的士兵井然有序的排队。坚固:牢固的战地,这里指信心毫无动摇的状态(林前15:58)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6「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祂而行,」

   抵挡错误教训的惟一方法,是在我们的属灵经验和所学到的真理上站稳。――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西二67“遵祂而行”,原文是“在祂里面行动”的意思,参N.A.S.B., R.V.等英译本,中文新旧库译本译作“当在祂里面行动生活”,就是以基督为范围地生活。

    “生根”指灵命方面说的。信徒应当“生根”于基督,就能从祂结果子。“根”是向下生的,可以表明谦卑。

    “建造”显示使徒在此将信徒的灵性看作一种工程,像建造房屋那样(太七24,26;林前三1015)。这建造之工程是包括生活与工作两方面。

    “生根”注重隐藏部分,向下深入;“建造”是注重向上的发展,是向外表现的部份,信徒应在这两方面一同生长。“生根建造”英译rooted and buildedR.V.)。──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歌罗西书》

         在这里使徒保罗向已接受基督为主的信徒给予几个劝勉:第一,“遵他而行”。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忍耐;第二是“生根”,使用了完成时态,指信徒一次性地,且永久地扎下信仰之根;第三是“建造”,指出如同建造大厦一样,信仰也要持续成长;第四,“感谢的心也更增长”,这里的动词是现在分词,指信徒的感恩生活应成为习惯化。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7「在祂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

         『生根』指隐藏的生活,有下面的讲究:(1)证实开始生长。(2)开始寻找供应。(3)立不见的工夫。(4)使生命更稳固。―― 陈尊德《更加丰盛―歌罗西书的信息》

         『建造』指显露的生活,有如下的讲究:(1)按照蓝图。(2)善用建材。(3)精确无误。(4)注意美观。(5)方便使用。―― 陈尊德《更加丰盛―歌罗西书的信息》

         人性是喜埋怨,而这种埋怨的心会使心情沉重而苦闷,反之则会心情愉快而积极,所以感谢是治疗埋怨的良方。―― 陈尊德《更加丰盛―歌罗西书的信息》

         『建造』是现在式的分词,如同房屋一样,要继续不断的建造增长,直到完成。基督徒的生命在基督里有了根基,就要继续不断在上面建造。――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扎根、建造、在生命上长进、在信心上坚定,这些也可能成为试探,使人觉得自己已经得胜,满有成就,所以还要存感谢的心。明白自己经验神的恩典愈多,愈会谦卑;感谢神就是承认这些好处不是我自己的,乃是神所赐的。――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生根』原文是今成时体,『建造』乃今恒时体。生根是一次成功的,在我们信主的时候就好像一颗树生了根。建造是继续进行的,我们信了主之后,还要像建屋那般不住的在上面建造。――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坚固』有联合的意思,联合得紧紧密密的,好似水泥,使房屋坚固。『感谢的心增长』原文是『溢于感谢』。――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第四件事是「感谢的心也更增长」。「更增长」的原文有充满、满溢、突出的、卓越的与优于的意思。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前面几样的追求,虽然动机是出于自己的心愿,但成就乃是出于神的恩典。所以为着我们灵命上的获得与长进,我们更当倾心感谢神。── 沈保罗《真知灼见──歌罗西书讲解》

         本节用了四个词来说明信徒成长的过程:“生根”、“建造”、“坚固”、“感谢”。信徒先要向下扎根,生根在基督身上;然后向上建造,不断有灵性的成长。(信徒是基督耕种的田地和建造的房屋——林前三9)。接上要记住坚立向神所作的信心的许诺,持守主道到底。最后应记得以前学过的道理,“凡事欢欢喜喜地忍耐宽容”(一11),向神感谢祂的救恩,使人与神和好(一20)。──《启导本圣经注释》

 

【西二8「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谨慎』是现在时式,表示继续进行的动作,意思是说,要经常不断的儆醒防备,否则便容易落在敌人的圈套里。――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理学和虚空的妄言』可译作『哲学和骗的空谈』,这两个名词是连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冠词,表示是一件事。骗的空谈是形容哲学的。――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这些异端教训不是照着神在基督里所启示的真理,而是照着人的传统和世俗的言论。『传统』通常是口头传来,或是间接得来的资料。――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小学』指这些异端师傅所夸耀的知识,并不是很深奥,只不过是初步的知识。『世俗的』意思是指属于着个世界的,而不是超然的。――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理学』歌罗西的异端是注重理智过于注重信心。他们以为得救是借着智慧。―― 陆德礼《歌罗西书注释》

       『理学』就是哲学,是喜欢知识的意思,其原文就是『喜欢』和『知识』二字合成的。――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小学』可译作『原质』或『形质』(彼后三10~12)。异端者主张宇宙间的风、云、雷、电、金、木、水、火等物质,各有神灵管理,所以世上的小学就是宇宙间这些物质或管理这些物质的神灵,犹如中国迷信的身神、水神、火神、雷公、雷婆等。――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理学”原文philosophia,是由“喜爱”与“知识”二字合成的,新旧库译本译作哲学(参英译)。保罗在本节圣经中劝勉信徒谨慎,恐怕有人用他们的哲学和这世上虚空的妄言,不照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将他们引诱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歌罗西书》

         保罗首次清楚说出有异端的教训混入歌罗西教会里,十分危险,所以一开头便警告,别落入圈套,被人当俘虏一样掳劫而去。他没有提这些假教师的名字,他不说,教会里的信徒也当知道是谁。

“理学”或“哲学”范围颇广,可指希腊人的尚智思想或犹太教中的某些异端。这里很明显是指当时流行的一些玄学,自以为凭他们的智慧可以洞悉天地的奥秘。这些假教训所根据的是“人间的遗传”,例如诺斯底派的宗教玄机与口诀的秘密传授,鬼蜮伎俩,一派胡言;与基督福音真理的泽被全人类,光明如日月人人可听可得,奚啻天壤!

这些谬误道理在本质上根基肤浅,只是“世上的小学”,幼稚的教理初阶,表面玄奥,其实只是皮相之谈,是人认识真理的阻碍(参加四3注)。有人将“小学”的原文stoicheia译为“星宿之灵”,因此字有“基本原素”之意。希腊思想认为日月星辰等为宇宙基本构成体,乃左右人类命运的灵体所居。诺斯底派的此种说法,今天看来更是皮相之谈,可包括在“小学”之内。参本书< 参考资料><“歌罗西教会信仰上的危机”>一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世俗理学的假教导。这里的理学,似乎是诺斯底主义哲学<约壹 绪论,诺斯底主义>。世上的小学:意味着离开神的属灵真理的属世的学问或教导。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8理学,人间的遗传,世上的小学是指什么?】

答:在本章中所论主要的内容,为保罗对于歌罗西教会信徒尽心竭力的责备劝说,以及严厉的谨防邪说,驳斥异端的错误,在此他特别提到理学和虚空的谎言,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这些混合的异端邪说,为引诱迷惑信徒纯正的信仰,是不合真理的学问,务要谨慎防备,免得受其欺骗,作了它的俘虏,走向灭亡之路。这里所谓理学——既是哲学(注一),乃是当时出于人的错误理想,和一些玄妙的真理,听来似乎合理,而实系虚空的妄言,这种道理不切实际,不遵循正路而行,不是照着基督的真理,乃是根据人间的遗传,是属于一种秘密的学理,只流传于某种学派之内(参十六题),成为一种欺骗的理论而已。所谓人间的遗传——大概是指当时在歌罗西的异端。有的是凭人意以外表的敬虔,所发明的教义,和所订立的某种规条。就法利赛人而言,他们除了严守律法之外,还凭已意订定若干规条,而渐将这些人间遗传的规条,当作道理教训人,要人去遵守(太十五1-9;加一14)。此并非福音真理的内容,所以对于人的得救毫无帮助。所谓世上的小学——在本章821节两次提及,在加四39节也曾提及,此一词义,原文字为(),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注二),就保罗在此所提实际上的意义而言,概指今世的一般哲理,虚而不实。在人看来,或以为是高深莫测,玄秘奥妙,其实它与福音真理相比,不过是世上的小学而已。此外乃是指为犹太教的律法,它不能使人脱离罪恶,没有能力引人得救,亦只不过是无用的世俗的小学罢了(参二六二题)。

:理学——原文(),是由()(喜爱——情感的爱)与()(智慧)二字组成的,英译Philosophy意即哲学(参新译本)。在使徒行传十七18节中,有学士一词,原文即为()哲学家(参新译本)。圣经除此两处外,他处并未用过此字。至于哲学二字,在我国文化系统上,原无此专有名词,乃由外语翻译而来,其原文字为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72-479 B.C.)所创,译成拉丁文为Philos(爱)-Sophilos(智)二字而合成为「爱智」,故哲学亦称为爱智之学,日本学者西周于一八七三年(日本明治六年),由西文译成中国汉字为「哲学」,系采自中国尔雅书的「哲者,智也」之意,中国学者采用了日人译名,称之为哲学。

:小学——原文()(( )行列,等级),有原质,校本,原则,入门之文字,地上之五行等意思(加四39;西二820;来五12),其中的变化是很有趣的。最初的词意为「排成一行的许多对象」,后来变成为「文字中的字母」,如小学生所念的头几个字母A,B,C,再以后用以代表「任何科目的初阶」,复经过多次不同的变化,希腊哲学将此字用为组成宇宙物质的几种原素Elements,即火、水、风、土,与中国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同。最后希腊宗教家引用此字,指为管理风雨、星、宿、雷电的神灵而言,为空中的众堂权者。保罗指出这些理论,为传异端的根据,并不能代替基督的权柄,与祂为元首的地位(西二10),所以是必须严加驳斥而拒绝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西二820~21 “理学”、“虚空的妄言”和“世上的小学”是指什么而言?】

    一、“理学”即“哲学”,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是从希腊文PHILO8OPHIA(匈Aodom)一词而来。该字由PHILE O(*人*)情感的爱,及SOPHIAaodi a)(智慧)二字合成,即“喜爱智慧的理论),使徒行传十七章18节有学士一词,原文为哲学者PHILOSOPHOS(叭入6aodioQ,除此两处经文外,圣经他处并未用过此字。

    保罗在此所指是那些搅扰歌罗西教会的异端而言。显然地,这些披着漂亮哲学外衣的骗术要贬低基督的崇高地位,他们好像用小学的ABC课程来冒充大学的高级学问,所以保罗由9节至15节这一段把基督高举,高举到这些传异端的人,无可置喙。

    当时所谓“哲学”(理学),实在是一种错误、或偏于某一方面的人生观。有些哲学之士把人生看得太悲观,有些则放纵自己来尽情享乐,过犹不及,以致人们无所适从。歌罗西教会受这些错误思想与言论的迷惑,所以保罗警告他们:“不要被这些虚空的妄言所掳去”。“虚空的妄言”一语是指上文的理学而言,“妄言”可译为“欺骗”,原文APATE(&n*…,指不遵循正路而行之意,保罗认为那些过犹不及的所谓哲学,乃是一种欺骗的理论而已。

    (有关当时哲学的事,可参阅使徒行传十七章18节难题的研究,即以彼古罗与斯多亚两门学士的理论。)

    二、“世上的小学”一词,在8节及2021节曾提及。原文“小学”一词是很有趣的一个字,该字sTOICHEIONaro txe山…,原意指小学生最初所念的头几个字母(即英文所谓ABC),意即“初学”的课程。泥水匠作砖的初步手续。希腊哲学家用此字指物质的几种元素,即“火、水、风、土”,与中国所流传的“水、火、木、金、土”五行相同。希腊宗教家用此宇指管理星宿、雷、电的神灵而言。英文译为RUDIMENTS原出拉丁文,指未成熟或未发展的事物,英文最新译本(RSV)则改译为ELEMENTS,即元素之意。

    到底在此采用此字时,指上述四项意义中的那一种来说的呢?解经家意见不一。但指第三与第四项的可能性甚大。当时那些哲学家与宗教家用这些理论来扰乱歌罗西信徒们的信仰,保罗指出“水、火、风、土,,四行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基督的权柄与恩典的丰盛(东方基督徒亦有人受“五行”理论的束缚,或把似是而非的理论参在基督的启示中,是一种错误的事)。基督是万有的主,在本书第一章已有详细叙述。所以基督徒不应受“四行”所支配,不吃这个,不可摸那个等(二章2122节),与中国人迷信相同。事实上,所谓“四

行”,乃是受基督所支配也。

    另外,那些宗教家迷信管理星辰电的神灵,以为真的有神灵管理自然界一切现象,所以要崇拜这些神灵以保平安,这和东方人所信的甚为近似。所以保罗在下文要高举基督,称他为“元首”(10节)。相信基督便够了,不必惧伯这些“小学”所指的一切。――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西二8~23对基督论(1:15-23)和对自己事工的说明(1:24-7)之后,保罗开始痛斥侵入歌罗西教会内的异端思想。本文的内容虽然同时兼有警告性和辩论性,但从整体来看,警告性更强。保罗先指出基督的丰盛,借此警告哲学的弊端(8-15),并驳斥、警告律法主义的弊病(16,17)以及崇拜天使的异端思想(18,19)及其禁欲主义的弊端(20-23)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9「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

         『有形有体的住在基督里面』,是表明道成糅身的基督乃完完全全的是神。――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有形有体』四个字驳斥了那神的丰盛暂居耶稣之身的谬论,也驳斥了异端者所谓物质为恶的学说。――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丰盛”原文pleeroma在太九16;可二21译作“所补上的”,可八20译作“装满”,约一16;罗十一12译作“丰满”,罗十一25译作“添满”,罗三10译作“完全了”,林前十26译作“充满”,加四4;弗一10译作“满足”,弗一23;19译作“充满”,弗四13译作“满”,西一19及本节则译作“丰盛”。而在此译作“丰盛”,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当作名词用(英文圣经译作fullness)。“神本性”指神公义、慈爱、良善……的性格,神本性的每一样美好都是十分充足的,所以统称为“丰盛”;而这些“丰盛”都居住在耶稣基督里面。──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歌罗西书》

         歌罗西的虚玄道理视宇宙间的灵体具有神性,在最高神与人之间操握人的命运。保罗指出其错误,要信徒知道“神本性一切的丰盛”,也就是神的“一切”本质都住在主基督里头。基督不是宇宙间的一个灵体,一位高级天使,祂是神在人形体里头的完全的存在。“有形有体”是说神的一切的丰盛,道成肉身,住在真正的一个人的生命中,生活在世间——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启导本圣经注释》

         有形有体地居住:神本性一切的丰盛,确确实实住在道成肉身的基督里面,而不是象征性的居住。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0「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祂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

   与基督联合的人已经得着了神在基督里的丰盛,不必再倚靠任何其他的方法。――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你们也是在祂里面得了丰盛,祂是一切执政掌权者的元首” 这句话的重点在“你们是在祂里面”。“丰盛”的意义是从第九节得来的。这里的经文翻译得很正确,但很难将文字的构造表达出来。在基督里面的人是在灵里与祂完全联合的人;既然神本性的丰盛完全在基督里面,与基督在灵里联合的人自然也能得着神的丰盛。

    “祂是一切执政掌权者的元首” 前面一章十八节讲到基督是教会的头,这里保罗更进一步说祂是一切执政掌权者的头。──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在异端的教训中,这些执政掌权者,在人和神中间占着重要的地位;但保罗说基督才是真正是头,祂是一切的中心。――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耶稣基督既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的合一,信徒与祂联合,在生命里也可以享有祂的丰盛。更何况基督已战胜了一切敌对的邪恶力量,祂不但是创造者(一16),天地的坚立者(一17),也是邪恶力量的征服者。信徒有了主耶稣,何须听假教师的话去拜已服在基督脚下的诸灵 。──《启导本圣经注释》

         只有通过与基督的联合才能使我们灵性的缺乏得到充足。我们借着拥有他而拥有一切。因此歌罗西的信徒不需要回去接受异端理学或摩西的律法仪式以及外邦人的天使崇拜,因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已经都在基督里面。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1「你们在祂里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

         「基督的割礼」(原文)是指基督在我们身上所行的割礼。当我们借着信接受与主「同死」的事实,我们就得着解除肉体情欲统治的救赎,进而过一个得胜的生活。

   基督徒所受的割礼不是除掉身体的一部分,而是除掉整个的肉体,除掉老我和旧人的生命,内心得到洁净,这才是真正的割礼。――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除掉肉身”的割礼,指基督的受死;下面的“你们在洗礼中已经与祂一同埋葬”,就将基督受死的意义更清楚的表明出来。信徒借着洗礼表明和基督一同受死,这就是那“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基督徒所受的割礼不是除掉身体的一部分,而是除掉整个肉身;正如基督的割礼是祂在十字架上受死,舍去生命,我们要受的割礼也是一样,除掉老我和旧人的生命,内心得到洁净,这才是真正的割礼。──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本节至15节解释信徒在基督里的丰盛的意义,以及如何得到这丰盛。这包括1,“脱去肉体”,也就是和旧日的生命切断关系,“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三9);2,旧的取死的身体和情欲把人捆绑住,这个老我已与基督一同埋葬,现在活着的是个新人,带有基督复活的生命。受洗是这个步骤的表征,是基督的“割礼”,是属基督的记号。信徒的新生命开始(12节);3,神赦免一切的过犯(13节)。歌罗西人和所有的外邦人本在立约的恩典之外(弗二11),是罪人,与神隔绝。主基督降生,带来了新秩序,历史有了新开始。心灵死在罪中的因信可以得生;为邪恶力量所捆绑的可以获得释放;4,不再受律法的辖制(14节);5,不再受邪恶势力的管辖(15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肉体情欲:意味着“堕落的人的所有品性”。“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或“脱去肉体情欲”与“基督的割礼”其有相同的意思,是指脱去腐朽的旧习和旧人,穿上新人的重生(林后5:17;6:15)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1~15这里更加详细论述关乎基督丰盛的主题。借着基督为我们所行的三件事:即割礼(11,12)、罪得饶恕(13,14)、征服恶势力(15)来强调这主题。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2「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神的功用。」

    “也在洗礼中,因信那使基督从死人中复活的神所运行的动力,与祂一同复活了。”在接受洗礼的时候,浸入水中表明和主一同埋葬,从水中起来,表明从死里复活,所以洗礼是表明神使基督从死人中复活的大能。使基督从死里复活是神能力的运行,歌罗西人已经接受了基督从死里复活的事实,这就是神大能运行的表现;他们倚靠这大能,因着与基督联合,也能经验同样的好处,享受神本性在基督里的丰盛。

    洗礼表明和基督一同埋葬,又一同复活,但是功效不在洗礼的动作上;要叫洗礼能有属灵的功效,受洗的人必须先有信心:“因信”。基督徒的一切属灵经验都是因着信心,凭着信心除掉肉身,把老我看作死的,不是凭着感觉或经验;也是凭着信心进入新的生命。洗礼只是一个记号和见证,真正有功效的是神使基督复活的能力、基督受死的功劳,和圣灵的工作在人的生命里发生作用。因着信心,这一切功效就能在人生命里成就。基督徒因着信心过胜利的生活,就是因着信心,把和主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的真理活出来。──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要叫洗礼能有属灵的功效,受洗的人必须先有信心;基督徒的一切属灵经验都是因着信心,凭着信心除掉肉体。――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受洗:象征罪得赦免和与基督的联合,同时也表明我们顺服的行为<19:3,关于水礼>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3「你们从前在过犯和未受割礼的肉体中死了,神赦免了你们(或译:我们)一切过犯,便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

         『赦免』一字和『恩典』是出于同一字根,赦免是神的恩典。――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然而神赦免了我们的一切过犯,使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歌罗西的基督徒的需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他们有了过犯,一方面他们“原是死的”。过犯是违反神启示的行为,好像是欠了神的债,却又没有能力偿还,只有神的赦免才能除掉。“赦免”一字和“恩典”是出于同一字根,赦免是神的恩典。罪人原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现在他们的过犯得赦免了,神使他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一同”表明了信徒与基督的关系,因为他们是与基督联合成为一体,所以神使基督复活的时候,与祂联合的人也和祂一同活过来了。

    在这两句话中,保罗将代名词改了,“我们”改成了“你们”,“神赦免了我们”,“使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他这段教训的主要对象是“你们”,歌罗西人,但是提到罪得赦免的时候,他常常将自己也包括在内,他也是蒙恩得赦免的罪人,以神赦免的恩典为荣。──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西二14「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

    “字据”原文xeirographon,按Arndt & Gingrich新约希英字汇是指古人用手写的欠单。──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歌罗西书》

    “涂抹”和前面的“赦免”是时式完全相同的词,两字所代表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涂抹”解释神如何“赦免”。“涂抹”一词在新约中用过很多次,都是表示被涂抹的东西就不再存在了,例如“罪得着涂抹”,“涂抹他的名”,“抹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在圣经以外,这字的意思是将蒲草纸上的字“洗掉”,纸可以重新再用,或将帐上的一笔款项“除掉”。这里要涂抹的是写在规条上的字据。

    “写在规条上”“规条”一语在新约中常译作条例旨意等,通常是指着神的律法说的。这里保罗不用“律法”,而用此多数的字“规条”,是要表明神启示出来的一条条具体的旨意。我们若违犯了这些规条,这些规条就成了一些具体反对我们、与我们为敌的字句,要成为具体的证据定我们的罪。

    “与我们为敌的字据”“字据”一字在新约中只用过这一次,但是在当时的法律上却是一个常见的字;通常是指一个合同、借据、定单等,由当事人签了字,就要负责履行其中的条件。神的启示,特别是神的律法,就如同一个这样的字据。我们若不遵行律法内所列明的规条,就如同在合约上签了字,却没有履行其中的条件,这样我们就要对合约中所列的规条负责任。当然这里保罗用的是一个比方,所以在解释的时候要很小心。我们外族人并没有亲笔来立这张字据,但比方中这表示的责任问题却非常恰当。外族人都有责任来遵行字据中所列的条件,因为虽然没有摩西的律法,但我们仍然能行律法上的事,因为有律法的作用刻在我们心里,这样就证明了我们和别的人一样有遵守律法规条的责任。现在我们没有遵守其中的规条,这张“字据”就成为证据要定我们的罪。──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涂抹』这字的意思是将蒲草纸上的字『洗掉』,纸可以重新再用。『涂抹』表示被涂抹的东西就不存在了。――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字据』是指一个合同、借据、定单等,由当事人签了字,就要负责履行其中的条件。『撤去』的意思是把一个障碍物挪开。――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涂抹』涂抹的希腊字是exaleiphein。人若明白这个字便会同时明白神的奇妙恩典。古代书写文件是用芦苇纸──由芦苇草的茎制成,或由动物的皮革造成的皮纸。这两种东西都是非常昂贵的,故此人们不会随便浪费。古代的墨汁没有酸性,所以写在纸上的字不会腐蚀纸张(现代的墨水有腐蚀性)。有些时候一个抄写书记为了节省纸张,便利用写过字的芦苇纸或皮纸再书写。他只需事前用一块海绵把从前写的字擦去便可以了;因为这些字只轻轻的附上纸面上,只要用力一刷,以前所写的字便会消失,好像从来未写过一般。神的奇妙恩典也是这样,祂会把我们的罪孽记录一并涂去,并且完全不留痕迹,好像我们未曾犯过罪一般。──《每日研经丛书》

         『字据』用人手写或指控字据的希腊字是cheirographon。它的字意就是亲笔签字。它的专门意思──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就是一个负债者的亲笔签名。表示承认所欠的债务──正如我们俗语所称的借据──(I. O. U.I owe you我欠你)。──《每日研经丛书》

          『把它彻去,钉在十字架上。』照古代的习惯,当一项法律或律例被废除的时候,这些条文便会贴在告示木牌上,并用钉刺穿条文,表示不再生效。但我们怀疑保罗是否会想起这幅图画。保罗很可能思念十字架──这些指控我们的字据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一起被钉。它象征行刑的目的,是把这些与我们敌对的指控全部清除净尽,而且我们以后亦不会再看见。保罗似乎搜索了人类活动的一连串图画,希望展示神的恩典,能够完全击毁那些与我们敌对的谴责。──《每日研经丛书》

         “字据”是借债的人亲笔写的欠单。基督所涂抹的不是律法本身,祂说过:“我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太五17)。保罗只说过:“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也非要废除律法。这里要涂抹的是“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那一方面,那就是我们若不能遵守便定罪的部分。保罗把这叫做“律法的咒诅”。基督已在十架上把这一部分替罪人担当(加三13),涂抹了那欠单上所写的不利的记录。这字据不但撤去 ,也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真是何等有力且生动的信息。──《启导本圣经注释》

         律法上的字据:字面意义是“手写的借据”,但在这里指律法,意味着由于人不能完全遵行律法而被控告为有罪(3:20)──《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4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何意?】

    答:这里提到字据一词,原文()(( )手,( )写,hand-written),意思是手写的纸件,如债主所执之欠约收据等件,保罗借用此字说到神「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他撤去,钉在十字架上。」喻指旧约摩西律法上的一切律例,规条,仿佛视为罪人的摘据。因律法是公义的,它叫我们知罪,指正我们的失败,而我们常因活在罪恶过犯之中,却又不能遵守律法,这样律法就成为攻击控告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是我们在良心上为罪自责,就在遵守神的律法上,成了欠债的人,不能与神亲近来往交通;但因基督为我们钉死十字架,涂抹了我们的最,偿还了我们的这些债,神也就免了我们的债;祂将我们的摘据拿来一笔勾销而丢弃了,也就是除去了我们一切的障碍。我们如今是不再受律法的捆绑和辖制,不再欠律法的债,乃是在基督里一切蒙赦免,得释放,成为自由的人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西二15「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

    靠着十字架一语原文是靠着祂,或靠着它,或在祂里面。如果全句的主词是基督,此句译作靠着十字架很合理,若主词是神,则靠着似乎较好。迈尔认为神是全句的主词,但仍将此句解释作借着十字架,神的整个救赎都是因着十字架成就的。神的赦免和除掉与我们为敌的字据都是因着十字架,自然也是靠着十字架胜过一切执政掌权的。基督的十字架是胜利的关键,也是这些异端理论的答案。有了十字架的真理,还到别的理论中去寻求答案,这是多么愚拙的事!──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基督的十字架是胜利的关键。我们有了十字架的真理,还到别的理论中去寻求答案,这是多么愚拙的事!――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这里的『执政掌权的』只能解释作与救恩为敌的恶天使,撒但的使者。『掳来』艾伯特解作『完全的解除武装』。神在基督里所作成的是完全的救恩。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不单除掉了人类罪的刑罚,而且打破了罪恶的权势。――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执政的、掌权的”指灵界的邪恶力量(弗六12)。主基督征服了这些邪恶的力量,把他们俘虏。这些本来要掳劫信徒(二8)的现在成了基督的阶下囚。基督要象战胜的罗马将军,把俘囚列队跟在祂凯旋的行列后面,游街示众;让众人看清他们背叛神,用假教训引诱人的真面目。──《启导本圣经注释》

         执政的、掌权的:指邪恶的天使撒但(6:12)。掳来:意指基督已击败撒但的势力而得胜(10:17-20)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5 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的给众人看是指谁?】

     答:基督「即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显明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这节圣经是保罗借用罗马军队战胜仇敌,凯旋归国时,让百姓观看的一种隐喻(参二三五题),其意义可作以下的两点解释:

    ①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这里掳来一词,原文字()(()离去,()脱出),意即脱尽、脱去、原有夺尽敌人之戎服辎重之意(西三9),此处所用者为假借之字(西二15)。这执政的,掌权的,在以弗所书六12节内,也曾很明白的提到,显然是指魔鬼仇敌王国中的一切首领或它的使者而说的(参八二及八七两题)。耶稣基督,祂与这些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众执政掌权者交战,夺尽(解除)他们的武装,既然仗着十字架夸胜,就在凯旋的行列中,便把牠们公然示众(参新译本及吕译本)。

②执政的,掌权的——有人认为这是指当时歌罗西人所相信而崇拜的天使(西二17);但主耶稣基督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西二10),祂已解除了他们的权势,天使们已为承受就救恩的人效力,作了信徒们的仆役(来一14)。就犹太人来说,他们原是相信有天使执掌各样的律法,因律法是藉天使经中保之手设立的(加三19;参五九题);然而由于基督的得胜,祂不但将律法上那些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撤去(参十四题),而且连这执掌律法权的天使也将废除。从以上这两点解释情形看来,使我们得知不论对于律法或是天使,或是什么掌权者,都因依靠基督十字架的得胜能力,无所畏惧,而不受他们的辖制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西二15 “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招来,明显给众人看”,如何解释?】

    一、这节圣经与以弗所书四章8节所说甚为近似:“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在以弗所书已经详述该节的真正意义,假如该处所研究的“第五种见解”是正确的话,即“主那稣在升天时与魔鬼在空中有一场恶战,结果主那稣获得胜利,所谓掳掠,即战胜之意”,那么歌罗西书二章15节便是列出所掳掠的仇敌的名单的一节经文了。

    至于“明显给众人看”一语,正如在以弗所书该处经文所研究的第二说所述,是借用罗马军队战胜仇敌、凯旋归国时的情景来作比方。他们把所掳掠的仇敌放在军队后面的囚车中,让国民观看;然后再把这些仇敌当作奴隶分赠与某些民众(参阅哥林多后书二章15节香气的研究)。

    二、但另有解经家根据原文来解释“掳来”一词,认为这字的翻译不恰当。因为原文该字是APEKDUOMAI(&llelc8oI1a(),是一个拼合字,由APO(离去)与EKDU O(穿)二字合成,即“不穿”或“脱去”之意。这字在歌罗西书曾用过三次,其他两次均译作“脱去”(二章11节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三章9节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在本章用过两次,前后相距甚近,既然其他两次均作“脱去”解,为何本书译作“掳来”呢?如果本处也译为“脱去”,则全句应译为“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脱去(解除武装),明显给众人看”,也是根据罗马军队战胜仇敌时的一种情景,敌人被脱去军装,缴交兵器,成为俘虏。

    这样翻译和解释,既合原文,亦合保罗引用当时军队战胜的习惯,实无不可。基督在十字架上战胜了魔鬼,虽然在他钉十字架时曾被罗马兵“脱去”他的外衣,也为他的内衣拈阄。但主那稣在十字架完成救赎或在升天时在高空中作战时,却“脱去”了仇敌的武装,使他们成为俘虏。

    至于“执政的、掌权的”等仇敌,正如在以弗所书六章也提及的,那里比较详列,即“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等,显然地这是指魔鬼王国中的一切领袖而言。

    但亦有人认为这是指歌罗西人所相信不同阶级的天使而言,那些天使是管理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所以他们要崇拜许多天使,但主那稣已“解除”他们的职务,信徒不必信靠任何天使,天使已成了为承受救恩的信徒们的仆人,正如希伯来书作者的见解(来一章14节)。

    三、古代教父如奥古斯丁等则有另外一种解释,他们说“脱去”一词是指基督自己“脱去身体”而言,所以这节可以这样译:“既然脱去身体,就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明显给众人看”,意即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之后,埋葬、复活,不再受身体所束缚,同时在升天时战胜

仇敌。

    正如一位参加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角力员,必须“脱去缠累身体的衣服”,纔能在角力时得胜一样。

    这种古老的见解是否合乎真理,颇值得怀疑,因为“脱去”这一个动词,既然是用在基督身上,则“执政的、掌权的”两个名词前后便少了一个“动词”可用,便成不完全的句子了。

    纪元后70年罗马将军提多毁灭圣城耶路撒冷时,曾“掳去”圣殿中圣所的金灯台、陈设饼的圣桌,和许多乐器,令众兵士抬出圣城,抬回罗马,一路让欢呼的民众观看,使他们觉得十分荣耀。――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西二16「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

    “不要让人因着饮食……批评你们”,饮食等若成了他们受批评的原因,保罗说这是错误的。“批评”一语的意思是“评判”。“评判”的结果可好可坏,但“批评”却常常包含着有“坏的评判”的意思。人若因着饮食节日等事褒贬你们,都是不应当的,因为用这些东西作评判的标准根本就错了。不要叫人因这些事批评你们,也不可希望用这些事得人的称赞。基督徒若再追求遵守这些事,就等于回到律法规条的捆绑里面去。──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虽然在不违反圣经原则的情况下,基督徒有自由可以行任何事,但也不该因着饮食节日等事而让人褒贬。――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西二1617这里讲的不可让人论断的饮食方式可能与23节所说的苦待己身、克制情欲的规条有关。古代因宗教理由禁制饮食,或吃斋或禁食。至于守圣日或节期不可让人论断,显然所反对的不是节日本身,而是不可误用这些节期。在歌罗西有人用节期来敬侍星宿之灵,以消灾解难。

     我们从17节可以知道,保罗在本节所提的事当和犹太教中人墨守旧约的礼仪律法及规例有关。“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只是基督要来到世上的预表。现在基督已经来了,仍旧坚持遵守,是不承认神的旨意已在基督身上应验。基督是实体,赦罪、成圣、与神和好等都已在基督身上实现。那些旧约中的祭祀礼仪只是影子,已成过去。信徒毋须再生活在恐惧与禁例的黑暗阴影里,已可与“众圣徒在光明中”(一12)。──《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这里清楚地显露歌罗西教会内律法主义异端思想的主张:“严格遵行律法是救赎的必备条件,即使不是救赎的条件,至少也是达到救赎的完成或成就的条件”。但我们务必铭记律法的局限性以及只有借着信心才能得到或救赎。对此请参照太5:17,18的“完成律法的福音”和< 绪论,有关因信称义的理解>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623本段列述了歌罗西的一些邪门教派和异端。由于写得隐晦且简略,当日读者可能一目了然,今天不易从这些片段间接的描写中 ,得知实际情况。何况保罗套用了这 些假教师的术语与口号,但未加引号或注脚,颇难辨别鉴定。虽然如此,仍有线索可寻。

本章前半所力斥的虚假教训在实行上也都乖缪逾轨,保罗一一指出其愚昧。这些教训不过是“虚空的妄言”(8节),完全不合基督的教导。在这些虚妄行为和规条后面的邪恶灵界力量(15节),都已为基督击败、示众;信徒切不可接受基于错谬道理的生活方式。

保罗说这些假教师是“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地自高自大”(18节),不能牢牢守住基督为元首(19节)。既然远离了这宇宙的主和教会的头,成了自取灭亡的人,他们的道德教训有何功效可言(23节)?对这些人的批评攻击,信徒根本不用畏惧。──《启导本圣经注释》

 

【西二18「不可让人因着故意谦虚和敬拜天使,就夺去你们的奖赏。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注:有古卷作“这等人窥察所没有见过的”),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地自高自大,」

    “不要让人夺去你们的奖赏,这等人因乐于谦卑,敬拜天使;迷于自己所见的;凭着肉体的意念,无故的自高自大” 这节圣经的主要思想是一个勉励:“不要让人夺去你们的奖赏”。主词是“让人”的“人”,然后一连有四个分词“乐于”、“迷于”、“自高自大”和第十九节的“相连”,都是形容要“夺去你们的奖赏”的那人。全句的构造很困难,用字和意义也很难解释。──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夺去』意思是如同运动场上的评判宣布比赛的人失败,或甚至失掉比赛资格。――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拘泥』或译『迷于』,此字的原意是进入、居住、久留等,是形容当时人进入秘密宗教的仪式的一部分。『所见过的』一语可能是指异象,也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知识,异端的人以为这是他们独有的权利或资格,他们以此自豪,迷于自己所见过的。――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所见过的』应译作『所见到的』。异端者思想,人太卑贱,不配直接敬拜至高的神,只好敬拜天使,有天使把他们的敬拜和祷告转达到至高的神面前。这就是他们所见到的。其实这种见地,完全是揣测,是毫无根据的。――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故意谦虚的意思就是假谦虚。谦虚乃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不是故意装出来的。敬拜天使是当时的异端,他们敬拜加百列和米迦勒等天使长。有些人扬言曾看见过天使,就自高自大。──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夺去奖赏』原文是『判下来』、『落第』的意思,这字是运动场上所常用的字。比方运动员在场上赛跑,有跑第一的,应该得奖了。但如评判员说:这人不守规则,越出范围,不能得奖,那么,只因评判员一句话,就把这可得奖赏的人判下来了。――周志禹《歌罗西书讲义》

 

【西二18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意义如何?】

答:这一句话,是指着当时歌罗西敬拜天使的异端者而言,他们自谓时常看见各种天使和幻象,乃坚持拘守他们凭肉眼见所信的为正确,保罗所以如此说:「不可让人因着故意的谦虚和敬拜天使,就夺去你们的奖赏,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的自高自大。」(18)这里就是指出以传异端者的种种虚伪行为,来警告信徒,不要受他们的引诱和迷惑,以免动摇自己所信守永恒不变的真理,保守自己所要得的奖赏(约贰8;腓三14)。因这等人是凭着他们的眼见,去寻求得救之路,是靠着肉体私心虚假的欲念,去臆测神的作为。他们只是徒有私意崇拜宗教之热诚,却没有信心接受基督信仰的实际,竟然自显清高,不持定元首为基督(西二19),此为分离信徒与基督关系的邪说,破坏信仰合一的致命伤。

在「拘泥在所见过的」这一句话下面,有小字古卷作「这等人窥察所没有见过的」(见和合译本),照这意思可有两方面的解释:①是说明这等人,他们对于福音没有认识,存着窥视,怀疑,和虚伪不信的态度;对于基督恩典没有经历,没有诚心领受,是以证明他们不是真实基督的信徒。②是指着这等人并没有看过任何天使和幻象,只不过是出于他们拘泥与自己的主张学说,和虚假的臆测而已,是以信徒应当不被他们这样虚幻的窥察支俩所迷惑。——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西二18 “拘泥在所见过的”与小字所译“窥察所没有见过的”有何不同,何者合圣经原文?原意何所指?】

    一、“所见过”与“所没有见过”的句子显然是相反的,到底原文是“见过”抑“未见过”呢?这是因为有两种不同古卷之故。多数古卷是写“所见过的”,但有些古卷则加一“不”字,全句便变成“没有见过”的了。

    原文是“HA(那些)HEORAKEN(看过的)EMBATEUON)(拘泥或窥察或闯进,。三一*u*…,eO,但有些古卷加“不”字在“看过的”以前,该字为M**…。

    这句所说的是指歌罗西当时崇拜天使的神秘主义而言,他们自称常看见各种天使和异象,坚持他们所信的为正确,所以说“拘泥在所看过的”,但后人在抄写圣经时可能认为这些崇拜天使的宗教完全是虚假的,所以加一个“不”字进去,变成“拘泥所没有见过的”,意即他们并没有见过任何天使或异象,不过拘泥他们自己的主张,或说设法要“窥伺”天使而根本一无所见。因此有了两种不同的古卷。

    二、另有一原文专家认为,原文既无标点符号,在写字时完全用大楷,同时所写的字在皮卷上或抄本上两字的距离疏密不一,所以这句可能变成这样:

现有的经文:

HE HE ORAKEN EMBATEU ON,可能变成

另一意义:

AERAKENEMBATEUON

    AERA(空中的)KENEMBATEUON(踏着或闯进),因此原文可能是指他们“踏着空中的虚无”,或同样意义的解释。

    如果原文是这样安排了的话,则原意变成是“他们拘泥或窥伺空洞之物”,,指那些崇拜天使的人们所谓看见天使与任何异象均是虚假的,空洞的。

    这样看来,不论译为“ 所见过的”或“所没有见过的”均指虚幻的学说,其意相同,并无矛盾。

    英文圣经是采用中文小字的译法“没有看见过的”。最新英文译本改为“坚持异象”,与中文大字同意。――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西二1819保罗警告歌罗西的信徒,不要轻信这些假教师的话,说他们若不故作谦虚、敬拜天使,便不能真正得救。谦虚本是好事,但为了守规条而故作谦虚,苦待己身,以求得登天国,则是背离真道。诺斯底派认为神高高在上,不能接近,只有拜神造的天使来亲近神。

这些人只是给幻想冲昏了头脑,狂妄自大,毛病都出在与教会的元首基督脱离了关系(“不持定元首”);失去了真生命的供应,变成残肢断臂,沦为怪诞诡异行径。须知教会有基督为首,整个身体才能得到滋润,关节筋络也可密切连结,发挥作用,活泼成长 。──《启导本圣经注释》

         侵入歌罗西教会内的异端中有主张天使崇拜的一群人,他们认为人直接敬拜绝对者神是傲慢的行为,因此主张敬拜低于神的天使才是谦卑。但这些都是出于人理性的,与基督的生命力的福音相斥。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19「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着他,筋节得以相助联络,就因神大得长进。(此包括西二18-19)

    “不与头紧密相连” 这是最末的一个分词,形容第十八节的“夺去”的主词。“紧密相连”是一个极其主动的字,代表一个动作,而不是单单代表一种关系。原文有“抓住”、“持有”的意思。基督徒和主的关系不是单单被动的与主联在一起,而是要有一种主动的持守,要抓住主。葡萄树和枝子的关系非常美,肢体与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但这些比方只能表达基督徒和主的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身体上的每一个肢体要主动的去持守他和头的关系。──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西二20~21「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为甚么仍像在世俗中活着,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

         『拿、尝、摸』可译作『摸、尝、触』;『摸』有拿住或抓住的意思,『尝』比『摸』的动作轻一点,『触』比『驰』的动作又轻一点。这三个命令所牵涉的动作,一个比一个轻,也就是说命令的本身一个比一个更严厉。――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西二2023保罗提醒歌罗西人,也提醒今天的信徒,我们因信与基督联合,得成为新造的人,已不再受这世上邪恶力量的辖制,已迁到神爱子的国里。既然如此,为甚么还要生活在旧日的阴影下,好象基督完全没有给我们自由一样呢?为什么还要听这世上肤浅、狂妄之人的假话(“世上的小学”:参8节注),去接受那些完全无用的规条、禁制,让自己重新捆绑住,弃自由而返回奴役呢?

他提到那些“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的规条。“拿”的原文haptesthai有性接触的含义,《林前》七1译为“近”(“男不近女倒好”),此处似可译为“不可触”。其余两项都和食物的禁忌有关,目的在保持礼仪上的洁净。保罗在《罗马书》十四14指出食物为神所赐,本无不洁净的,只是人以为不洁净,在他才不洁净。人应追求公义、和平、喜乐,神的国不建在吃喝上,故不可本末倒置(参罗十四17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警告,是关于禁欲主义的。它把人所定的规定作为得到神支持的手段来强行要求别人。保罗教导,禁欲主义不仅对信徒毫无益处,反而使人变得故弄玄虚,因此应断然排斥(提前4:8) ──《圣经精读本注解》

 

【西二21「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为什么仍像在世俗中活着,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

    有人将“不可摸”的“摸”字解释作婚姻生活中夫妻的关系。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很新鲜,而且哥林多前书七章一节“男人不亲近女人倒好”的“亲近”和这里的“摸”是同一个字,所以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上,正如莱特弗特所说,全本歌罗西书都没有提到禁止婚姻的问题,而这里将一个这样重大的问题,用这样隐晦的字句说出来,好像不大合理,因此没有必要在这几句话中找出这样特别的意思来。──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西二22「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

   『朽坏』一词有溶解、溶化等意思,用在食物上也极其适合,食物一经消化,就不存在了。『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物质,本身没有属灵的价值,基督徒不应被这些东西辖制。――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这一切东西”在原文是代名词,是指甚么东西说的呢?前一句话只有几个动词,没有名词,但这些动词都需要有客词,就是摸的东西,尝的东西,触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指这些动词的客词说的。“使用”一词有经使用而用尽的意思,有些东西经过正常的使用就会用尽,用了就不可以再用,例如燃料、食物等。食物一经吃过,就不再是食物了,一经使用就用尽了。若是这样,这句话更加证明前一节的命令是指饮食说的。“朽坏”一词有溶解、溶化等意思,用在食物上也极其适合,食物一经消化,就不存在了。“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物质,本身没有属灵的价值,基督徒不应被这些东西辖制。

    “这些规条是照着人的命令和教训而定的”这句话的构造和上一句同样简洁,原文只是“照着人的命令和教训”,用来形容第廿一节的“不可摸、不可尝、不可触”。“命令和教训”只有一个冠词,两个名词是属于同样性质的事,是同一件事的两方面,或者传达过程中的两个步骤。这句话的基本思想很可能是从以赛亚书廿九章十三节来的,“主说,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主耶稣引用这节圣经时,将人的教训解作“人的传统”87,犹太人遵守人的传统,却离弃了神的诫命。这些歌罗西异端的师傅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今天我们若过分注重人的命令和教训,也会犯同样的错。──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这些谬误的规条是把人的吩咐当作神的道理来教训人。饮食行为诸多禁忌,无非是出诸人的软弱和恐惧。这些教训是经不起考验的(“败坏”有“朽坏”、“消失”等义)。──《启导本圣经注释》

 

【西二23「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

    “故作谦卑”原文只是“谦卑”一个字,在文法上与“随着己意敬拜”一词的构造一样,莱特弗特认为“随己意”的意思也应当和“谦卑”连到一起,因此这里译作“故作谦卑”很适合。谦卑的意义和第十八节的用法一样。

    “和苦待己身的事上”这句话也最好解释作和前两句平行。的确如莱特弗特所说,前两句的重点是在信仰方面,这句是注重实际生活方面,但是也不必因此就将这三句话的文法构造看为不同。歌罗西的异端本来就有禁欲主义的倾向,这句话就把这种倾向表明出来了。在生活中有节制、不放纵自己肉体的情欲本是应当的,但圣经上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可以单凭刻苦己身来达到属灵的地步。

    “表面上有智慧之名”这话可以有两种译法:把动词译作“是”,或译作“有”。如果译作“是”,全句就译作“是智慧之言”;如果译作“有”,则为“有智慧之名”。智慧之言的“言”常常有“名声”或“名誉”的意思,艾伯特和莱特弗特都从圣经以外的文学中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这样的用法。特别在这里,在文法上“言”是客词,应该是“有”的客词,因此译作“智慧之名”比较恰当。这句话按文字来说没有“表面上”一词,但从整个句子的构造可以看见,真正的重点是在相反的意思上93,“人都以为这规条是有智慧的,但实际上不是如此。”──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私意崇拜』意思是『按着自己的意思或方式来敬拜』。――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在生活中有节制,不放纵自己肉体的情欲本是应当的,但圣经上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可以单凭刻苦己身来达到属灵的地步。―― 鲍会园《歌罗西书注释》

         本节透露了一些出现在歌罗西教会中的假教训的情况。这些假教师似乎建立了一种崇拜的制度和一套支持这制度的理论(“私意崇拜”);又用禁食、禁欲、苦行等来向众人表示他们如何自洁自谦。保罗指出这些体制、禁忌,与苦修,表面看去好像很有智慧;事实上,对身体的本能和饮食需要加以限制,克制不了人罪恶的欲念。人的欲心控制整个人,只在禁制身体的合理需要上强下功夫,而不在人的罪根上着手,舍本逐末,是毫无功效的。

保罗接上提供出乎神的方法:治死在地上的肢体,脱去旧人,穿上新人,用爱心联络全德(三5,9,10,14)。──《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