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歌罗西书导论拾穗

 

【何谓歌罗西书?作者是谁?(西一12)】

答:①歌罗西书,乃保罗给歌罗西教会信徒的书信,是保罗书信的第七卷(罗、林前、林后、加、弗、腓、西),其内容要义,系记述保罗为信徒的灵命长进,感谢与代祷,基督的神格荣耀与教会的关系,福音的盼望与在基督里的完全,儆醒防备过犯与异端邪说,治死旧人与活出新人生活的美德,家庭夫妻亲属之间,及父母子女与主仆等应尽的本分,要求恒切的祷告与感恩,如何用智慧跟外人交往,以及最后举荐带信人与代笔问安等事。本事主要信息,是在描绘基督之神性,尊贵、荣耀、与丰满。

②歌罗西Colossae(意即惩罚、怪异),是小亚细亚的弗吕家省内的一个古城,与老底嘉、希拉波立相距不远(西四13),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此城建立在以弗所通往伯拉大河流域的要道上,与老底嘉同为黑羊毛的产地。主前四百年年,城池广大,人民富庶,商业繁盛,后因常有地震,日渐衰落,及主后十二世纪时,该处教会被土耳其人所毁灭,全城亦成为废墟,至今已不复存在矣。

③歌罗西的教会,从本书两处经文描述,显示主仆以巴弗曾在歌罗西忠心作工,并为他们多受劳苦(西一7,四1213),故有人认为该处教会为以巴弗所建立,他可能是保罗在以弗所居住年多时(徒十九10),因听保罗布道而得救,然后回到歌罗西,将福音传开,设立了教会;并且可能是保罗派他作传道。至于保罗虽在以弗所住了多年,但从本书二1节所知断定,保罗直到写此信时,尚未曾到过歌罗西(参一49;门22),所以有人认为该教会非保罗所创立;但有一个可能,保罗曾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地方,坚固众门徒(徒十八23),因歌罗西古时属于弗吕家区,可见他曾到过歌罗西(参徒十六6)。且歌罗西是靠近亚西亚边界,位于以弗所之东部,仅约百哩之路程。他既在以弗所住过多年,相信他必到过歌罗西和老底嘉,而在以弗所工作,带来了歌罗西建立教会的结果,这是很可能的事。同时另有一种说法,是当五旬节圣经降临的时候,有弗吕家和亚西亚人,听了彼得布道得救的(徒二910),他们返回本乡时,就把福音带回去,歌罗西既在弗吕家境内,这些人可能就是歌罗西教会基本会友。从本书四9节,得知阿尼西母是歌罗西人,而他又是腓利门的奴仆(门1016),可见腓利门也是歌罗西人。这样看来,教会教会大概是在腓利门家中举行的,他的儿子亚基布可能也是作了传道人(门12;西四17)。以上所论,皆无圣经明确的根据,不过属于圣经一般地推断而已。

④本书是保罗在罗马被囚坐监时写成的,是他与提摩太(其生平参一四五题59两项)联名的一封书信,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众圣徒,约在主后六十一至六十三年间,是由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以一同送去的(四7-9),在此时期中,并写了以弗所书,腓立比书,和腓利门书,称为狱中书信。他写本书的原因,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对付那些浸入奇偶啊会诡异危险的异端,而高举耶稣基督。当保罗在罗马坐监时,有歌罗西教会的以巴弗到罗马来探望他,并与他同住了一些日子时(门23),保罗从以巴弗获悉一些有关歌罗西教会的情形,听说在他们中间有其信仰上的错误,且有假师傅迷惑信徒的事,即成为在教会中蔓延的异端。这种异端,乃指由亚历山大城的神哲主义,与腐败的犹太教混合而产生的。所谓神哲主义,为希腊人的智慧派Gnosticism,或直译为诺斯底派,保罗称这些人的主义,为「花言巧语、理学、和虚空的妄言」,又称之为「小学」(西二482021)。他们论神有许多等级的神,最低级的神,同渐渐物质化,与物质界渐渐发生关系,造出物质的世界和人类,且以为物质是邪恶的,是神灵的仇敌,人既属物质,就不能与神亲近,人只能崇拜物质化的神。又认为天使是低级的神之一,以天使作神人中间的居间者,或称为中保,可以承上接下,所以人又当敬拜天使。他们且认为基督不过也是这些神祗中的一位,得救不是单靠相信基督,乃在乎获得最高的知识。这中异端,是否定了基督救赎完全的恩功。所谓腐败的犹太教,即为犹太教的律法派,他们极端主张要严守摩西律法规条,认为人虽然相信耶稣,仍属不够,必须还要受割礼,遵守律法、节期、月朔、安息日、以及敬拜天使、甚至主张避世苦修、禁欲等(二16-1820-23)。保罗对于这种混合的异端,在本书中极力驳斥其非,高举基督是万有之首,指明祂的地位崇高和救赎工作的完全。又因以巴弗此时留在狱中(西四12;门23),故打发推基古(参二九一题)送此信到歌罗西教会。且因阿尼西母是歌罗西人,作腓利门的奴仆,后逃至罗马,在狱中遇见保罗,得保罗引领主。保罗原想将他留下伺候,但认为他应先回归其主人那里,故又为他写了一封信给腓利门,叫他与推基古带本书同去歌罗西的教会)门12;西四7-9;弗六2122)。上面所述这些事情,为保罗写作本书重要的原因。

⑤本书与以弗所书、腓利门书是在同一时间内写成的,也是打发同一使者带去的(西四7-9;弗六2122;门1012)。本书与以弗所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两书皆论到基督的地位与信徒的本份,阐述福音的要道,不过两书之主题不同。本书着重基督为教会元首的种种情形,以弗所书则着重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关系。在本书所有95节中,有78节四与以弗所书相似的,比如论到圣徒同得基业(西一12;弗一1118),基督为教会之首(西一18;弗五16),夫妻、父子、及主仆之间的关系(西三1819;弗五23-32)等等不及备举。可见两书同是出于保罗一人的手笔,而被称为姊妹书信。——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歌罗西书主题】这卷书的主题乃是:「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至被引动失去福音的盼望」(23);「循规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坚固」(5);「在祂里头生根建造,信心坚固」(7);「能站立得稳」(12)

   保罗为着这个目的,就为歌罗西的教会不住的祷告,要他们满心知道神的旨意(9~10;四12);他更是尽心竭力的把神的道传得全备,使他们真知道神的奥秘就是基督,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语迷惑他们(25~5);他要他们知道,自己借着基督的死、埋葬与复活,已经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6~17);他打发人去探望他们,目的是要他们知道保罗与同工们的光景,叫他们得安慰与鼓励(7~18)。── 沈保罗《真知灼见──歌罗西书讲解》

 

【歌罗西在何处?】

    “歌罗西”(COLOsSAE)在亚西亚境内,原属弗吕家区,古时为弗吕家区的一个大城。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图HERODOOTUS说,歌罗西大城居民众多,建筑物拥挤,梅安得(MAEANDER)河支流莱苦斯(LYCUS)河从城外流入,经过城下隧道,然后在城外一里处再度出现。该城南离一高达7200尺的革母山(CADMUS)九里。古时有大道由以弗所通至东方的伯拉大河边,歌罗西城为必经之地,该大道由山上的隘口通过,因此有重军把守。纪元前481年,波斯王薛西(XERXES,即亚哈随鲁王,拉四章6节。亚达薛西王则在其后)曾进兵亚西亚境,欲攻希腊,但止于歌罗西。纪元前4l0年,古列王亦曾进兵至此而回。

    歌罗西与老底嘉同为黑羊毛产地,附近山中亦产成为染料的化学原质,因此商业繁盛,来往的商人众多。纪元前120年至纪元后200年间曾多次大地震,最后在纪元后64年一次大地震中,歌罗西全城被毁,以后重建,但商业渐衰,起而代之者是老底嘉城。

    歌罗西最初属吕底亚(LYDIA)王国统治,以后则归别迦摩王国。纪元前335年被希腊王亚力山大远征波斯时所征服,开始接受希腊文化。纪元前200年由叙利亚王所管辖,叙利亚王安提阿库(ANTIOCHUS)把一部份歌罗西人迁徒至巴比伦,又把二千户犹太人迁至此地,于是犹太教亦影响了此城的居民。

    歌罗西与老底嘉及波立三城鼎足而立,歌城位于东,老城位于西,希城在北方(参圣经地图6)。歌城离老城不过三十余里,因此两城居民时有来往,保罗写此书信时曾请他们问候老底嘉信徒安(西四章15节),又告诉他们要把这书信交给老底嘉信徒阅读,而且要念从老底嘉来的书信(16节),又说以巴弗为此三城的教会多多穷苦(13节)。可见三城居民关系密切。

    罗马帝国征服亚西亚后,由歌罗西通往别迹摩的古时大道改由城西的远处经过,因此歌罗西日渐衰落,变成小城,但开始有罗马军队在此驻守,于是歌罗西人也接受罗马的政治思想及种种迷信。

    纪元后1720年歌罗西被大地震所毁,至今已不复存在,土耳其人在此城西重建一城名“但尼斯理(DENIZLI)”。

希罗多图于纪元前484年生,为有名希腊史学家,在波斯统治时期生于小亚西亚,其名著有波斯之战。――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歌罗西教会由谁建立?保罗曾否到过歌罗西?】

    一、有人根据本书二章1节所说“我愿意你们晓得我为你们和老底嘉人、并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是何等的尽心竭力“数语,来断定保罗未曾到过歌罗西,所以歌罗西教会不是保罗所创建。

    在使徒行传的记录中,并未提及歌罗西或老底嘉,可能因为当时歌罗西是个小城,不在保罗广阔的布道旅程之内。假如保罗与这教会的建立有关系,使徒行传应有提及。

    保罗写信给一位歌罗西的信徒腓利门时,曾告诉他要为他预备住处,因为保罗准备在出监狱后到歌罗西去(门22节)。显见保罗以前未曾到过歌罗西,只希望去一次而已。

    二、但亦有人相信保罗曾到过歌罗西,而且在该处传过道。因为歌罗西是属古时弗吕家区,使徒行传十八章23节说保罗曾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地方,坚固众门徒。可见他曾到过歌罗西(参徒十六章6节)。使徒行传十九章10节则说保罗曾到以弗所有两年之久,叫一切在亚西亚的人都听见主的道。歌罗西是在亚西亚境内,当然亦不例外。保罗既有两年之久在以弗所,相信到歌罗西和老底嘉去一次,也很有可能的。以弗所只距歌罗西约一百里。

    保罗写信给歌罗西信徒腓利门,是用极好朋友的口吻,保罗也认识腓利门的太太亚腓亚与儿子亚基布和他家中的教会,可见保罗一定曾在歌罗西住过相当时日,才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

    至于说,本书二章l节所说“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一语,可能指那些后进的基督徒,即以后加入教会的人,都没有机会见过保罗,并非指歌罗西教会创建时候的信徒。这节圣经也可以这样念:

    “我愿意你们晓得我为你们和老底嘉人,是何等的尽心竭力,为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也是如此”。这样念,便不会误会保罗没有到过歌罗西、与歌罗西的信徒一个也不认识了。

    以上二说,均有人采用,但如果在使徒行传中要找一处明文来证明保罗到过歌罗西,则有技穷之感了。

    至于歌罗西教会的创立,多数解经家认为是以巴弗的功劳,可能以巴弗在以弗所听保罗布道而得救,于是把福音带回歌罗西城去,然后成立歌罗西教会。

    但如果歌罗西教会是在保罗首次出国传道时所创建,则歌罗西人以巴弗可能是保罗委派作该教会的传道人。另外还有一位是腓利门的儿子亚基布(西四章17节;门l节),也可能是歌罗西教会的传道人。

    但是也有人说,当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时候,罗马帝国各地到耶路撒冷去旅行或经商的人有十五种族之多,其中也有弗吕家和亚西亚人(徒二章910节),可能他们当时已经把福音带回弗吕家及亚西亚去,歌罗西也在内了。

从本书四章9节获悉阿尼西母是歌罗西人,而阿尼西母又是腓利门的奴仆,因此断定腓利门是歌罗西人。――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保罗为何要写歌罗西书?】

    保罗写歌罗西书,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驳斥那些侵入教会的异端,另一方面是要高举基督。有些解经家把歌罗西教会所遭遇的异端分为三种如下:

    一、犹太教的律法派。他们在保罗所到之处不断引起麻烦。他们虽然信那稣,但仍主张要守摩西律法和行割礼(参阅加拉太书难题研究)。他们也在歌罗西教会散布这些律法主义。所以本书二章分别题及割礼、饮食、节期、月朔、安息日等这些被保罗称为“影儿”而非“真实”的事,是“预麦”而非“本体”。不过,可能在歌罗西的犹太律法派是采取“混合主义”,他们和那些希腊人的“智慧派”和本地人传统的“敬拜天使”主义结合为一,但每一派人士则强调自己所注重的为更重要。

    二、弗吕家人传统的“敬拜天使”主义。这些已有数百年甚至千年的主张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创造之主是“圣”的,但所造出来的物质是“恶”的,一位圣洁的神怎能直接创造罪恶的物质呢?所以神先要创造一些天使(或说“分神体”),而且分出许多阶级,一级一级的产生下去(或说分神体的连续分裂)。到了最低级的天使时,才由这些最低级的天使去造出万物。这样,圣洁的神达到了他创造万物的目的,而又不使他的圣洁受污损。所以,世界万物是由多种天使分工合作去管理和保护的,人们因为终日与物质接触,所以要求天使们保护,纔能脱离罪恶和获得平安。基督则为许多天使中最高者。因此,敬拜天使是重要的一种信仰。

    保罗警告他们说:“不可让人因着故意谦虚和敬拜天使,就夺去你们的奖赏”(二章18节)。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只有一部份歌罗西信徒受这种主义所影响。因为下文有“这等人”一词,他们是故意如此做,而自高自大而已。

    三、希腊人的智识派。保罗称这些人的主义为“花言巧语”、“理学”和“虚空的妄言”,又称之为“小学”(二章482021节)。他们自称获得特殊的智慧,被希腊人称之为“唯知主义”或“知识主义”(GNOSTICISM),或直译为“诺士的斯派”。他们有很多错误的信条和神秘的理论,加入这派为会员的人也要守秘密的条件,他们认为得救不是单靠相信基督,乃在乎获得最高的知识。

    保罗在本书中可能是用讽刺的口吻针对这些搅扰教会的知识派。所以他说这些人“使人徒有智慧之名”(二章23节),智慧原文为SOPHIAooO*)。又说“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oodi*)(一章28节),后来又说把“所积蓄的一切智能(ooQta)知识(原文为6NnSISyu而【Q,都在他里面藏着”(二章4节)。保罗希望歌罗西信徒重视“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满心知道神的旨意”(一章9节,“满心知道,,原文是二个字EPIG NOSIS[*一yUlxjoC与下文10节“多知道”相同)。

    保罗一方面驳斥这些异端,另一方面则高举基督。他在第一章说,基督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一章15节),同时又说万有都是靠他造的,不是由天使们造的。在第二章则说基督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二章10节),应受崇拜,同时因他的救赎已将一切“后事的影儿”废去(17节)。在第三章则题及基督与我们信徒生命关系的密切(41522节)。――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本书与以弗所书有何关系?四章16节所说“从老底嘉来的书信”是何书信?】

    一、歌罗西书与以弗所书中的教义与教训有许多相同,乃是一件不能否认的事实。

    比方:以弗所书所题及的神秘的“掳掠了仇敌”的教义(弗四章8节),在歌罗西书则说得更详细:“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西二章15节)。

    以弗所书一章23节又是神秘难解的一件事“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在歌罗西书一章24节则说,保罗要在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

    以弗所书的十架和平论(二章16节),与歌罗西书同(一章20节)。

    以弗所书的与基督同活、同在天上(二章56节),与歌罗西书所说互相辉映(三章12节)。

    又关于伦理问题,即夫妻、父子、主仆间的关系,则差不多完全一样。

    读者自己可以将两书作比较式的阅读,便会觉得这两本书真是一套“姊妹书信”了。

    因此,有些解经家便认为以弗所书为一封地区书信的见解不能成立,理由是:如果以弗所书是一封地区书信,亚西亚各教会均可阅读,亦均曾阅读,歌罗西教会的信徒也一定读过以弗所公函,保罗又何必在写歌罗西书时重复以弗所书的教义与教训呢?

    不过,以弗所书与歌罗西书是有不同的主题的。

    以弗所书是注重基督与教会的种种关系,像丈夫对妻子说话,歌罗西书则注重基督为教会元首的种种情形,像校长对学生发言。同时,在以弗所书并无有关对异端的驳斥,在歌罗西书则充满驳斥异端的口吻,已如上述。以弗所书并无问候朋友的句子,歌罗西书则甚多(四章)。

    二、至于本书四章16节所谓“从老底嘉来的书信”,一般的见解认为是上文所说的那封以弗所公函。也有人相信是保罗另外写了=封“老底嘉书信”,不过书信甚短,或价值不高,未被列为新约经典。天主教的圣经在马丁路得改教前竟有老底嘉书在内,可能是后

人伪造的。

    亦有人相信所谓老底嘉书信是另外一位信徒写的,可能是彼得或别人,该信对亚西亚教会有益,已传到老底嘉,保罗劝勉歌罗西教会也要念该书信。

    不过,约翰充军到拔摩海岛时所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不可能是保罗所指的这一封,因为约翰写老底嘉书为时甚晚,保罗早已为主殉道了(启三章1422节)。

    教父耶柔米则认为老底嘉书信被拒绝列为新约圣经,是有理由的。后人猜想该书中的理论或不合每一时代的需要。

    又有人说从老底嘉的书信是老底嘉信徒想念保罗而写给保罗的书信,保罗要歌罗西信徒去阅读,以激发他们爱护保罗的心而已。

    虽然多数人承认从老底嘉来的书信是以弗所书,不过无圣经.明文足以支持这个被公认的说法而已。――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位于尼加斯(Lycus)山谷的市镇】距离以弗所约一百哩,位于尼加斯河的山谷,靠近连接美安达河(Maeander)的地方,屹立着三个重要的市镇──老底嘉,希拉波立(Hierapolis)和歌罗西。初时,它们同属弗吕家省;但到了保罗的时代,它们便转属罗马亚西亚省的市镇。这三个城市非常接近,几可互相瞭望。希拉波立与老底嘉,位于山谷的两旁,而尼加斯河把两城隔开──相隔只有六哩,彼此相望,全城景物可以映入眼帘;歌罗西则跨在河上游较远的地方,但相距亦只不过十二哩。尼加斯山谷有两个显著特点。

     尽人皆知,这个地方是地震区。史策堡(Strabo)给它一相当古怪的形容词:euseistos。这个字译过来就是适宜地震的。在历史上,老底嘉曾多次毁于地震;不过它是一富庶和相当独立的城市,它能够不需罗马政府给予任何经济上的援助,从废堆中重新再建立起来。正如约翰在启示录中所提的:它自以为非常富有,并且一无欠缺(启三17)。

    尼加斯河主流和支流的河水含有大量的石灰。这些石灰质积聚在郊区四周,重迭而形成一个天然结构的奇景。赖福(Lightfoot)描述这个地方说:‘古迹被埋在地下;肥沃地土被覆盖;河床堵塞,河道更改;附近的石块由于自然界那奇妙、反复无常,和具有破坏性和创作性的力量,假以时日,鬼斧神工地塑造出许多奇形怪状的石窟、瀑布与石拱门等天然景色。这些对草木具有损毁性的硬壳石块形同一袭石衣,紧紧罩盖着地面。它们在山边看来像冷河般闪烁着,二十哩外的游人也可以目睹。这些独特的美丽的风景,能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实在是别处少见的。’──《每日研经丛书》

 

【一个富庶的地区】虽然上述的地理条件似乎有若干限制,但无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它们发展了两种相关性的商业。火山灰堆起的泥土,通常都是十分肥沃的;那些未被石灰硬壳遮盖的地方,是一片肥美的草原,最适宜畜牧羊群,使这个地区成了世界羊毛业的中心。老底嘉的制衣业是以质量优良而驰名的。与羊毛业相连的另一种商业就是漂染业。这地区的河水内含石灰质,特别适合用来染衣。歌罗西在染衣业中具有领导性的地位,其中有一种染料便是用它的地名作名称的。

    所以这三个城市在该区中具有相同的地理环境,而且商业相当发达。──《每日研经丛书》

 

在歌罗西的教会】歌罗西教会并不是由保罗亲手创建,而他也未曾到访过。他在信中指出歌罗西与老底嘉信徒并没有与他亲自见面(二1)。毫无疑问的,这个教会是因保罗策画和督导而建立的。保罗曾在以弗所传道三年之久,当时整个亚西亚省的居民,包括犹太人与希腊人在内,也听闻了主的道(徒十九10)。歌罗西与以弗所相隔约一百哩,所以我们不会怀疑当保罗决定扩展教会的时候,同时也安排福音的事工伸延到歌罗西。我们不能确定谁人负责创建歌罗西教会;这个人选很可能是以巴弗(Epaphras)。因为保罗在信中提及他作了保罗的同工仆人,和歌罗西教会的忠心牧者;而且他后来又与希拉波立和老底嘉教会建立了关系(一7;四1213)。倘若以巴弗不是教会的始创人,他也一定曾在该地担当过牧养的职责。──《每日研经丛书》

 

【一个外邦人的教会】歌罗西显然是一个外邦人众多的教会。保罗所说的一句话: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祂为敌。(一21)乃是他经常描写那些曾经一度生活在神应许之约以外的陌生人。此外在一章廿七节中,保罗引述基督的奥秘在外邦人中显明出来──他很明显是指歌罗西人而说的。在三章五至七节中,他又列举他们未成为基督徒之前所犯的罪,而这些恶行都是外邦人特别容易沾染的。我们故此可以肯定,在歌罗西教会中,大部分教友都是外邦人。──《每日研经丛书》

 

【威胁教会的事情】这必然是当保罗在罗马系狱的时候,以巴弗把歌罗西的近况和发展的消息带给保罗。他带来许多好的消息。保罗听闻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和对众圣徒的爱心,深感安慰(一4);他听闻他们结出了基督徒的果子,心中非常的快乐(一6)。以巴弗再把他们因圣灵所存的爱心告诉了保罗(一8)。保罗又因见他们循规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坚固,就欢喜了(二5)。然而在歌罗西教会里面一定存着一些使人烦恼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仍未发展到传染蔓延的地步。保罗当然相信预防胜于治疗;所以他在这封信中,全力拑制这种邪恶的根源,不让它有机会向外扩散。──《每日研经丛书》

 

【伟大的书信】保罗给当时不甚重要的歌罗西城写了一封代表他思想上臻至最高境界的信,这委实是一件奇妙与使人惊愕的事情。保罗这样做,使这封信产生了影响力──能够中止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异端趋势。假若保罗不及时加以制止而让它滋蔓的话,我们深信亚西亚的基督教必然被它破坏,而教会整体的信仰会遭受极严重的损毁。──《每日研经丛书》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保罗许多书信都是写给在大城市或重要城市的信徒的,如罗马、哥林多、以弗所和腓立比。歌罗西是名噪一时的市镇。即使这样,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当地信徒还是名不见经传。总括来说,若不是这封写给歌罗西信徒蒙默示的书信,恐怕今天歌罗西一名,只会为研究远古历史的学生所认识吧了。

  尽管地点不具重要性,但使徒保罗写给当地的书信却举足轻重。继约翰福音第一章和希伯来书第一章之后,歌罗西书第一章对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绝对神性,有最精深的阐述。由于这教义是一切基督真理的基础,其价值并没有被高估。

歌罗西书对人际关系、异端邪说、基督徒生活等,有许多的指示。──《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歌罗西书为保罗作品之说,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至十九世纪,一直没有人提出质疑。外证尤其充分,那些引述歌罗西书的人,常提作者为保罗,当中包括伊格那修、殉道士犹斯丁、安提阿的提阿非罗、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俄利根。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经目都接纳歌罗西书为真确本。

  内证包括作者三次在信中提到自己是保罗(一123;四18),并且内容与这些陈述相符;阐释教义之后讲述基督徒的责任是保罗一贯的作风。也许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说明歌罗西书的真确性,是与腓利门书的紧密联系,而腓利门书是众人承认为保罗所著写的书信。篇幅短小,但所提到的五个人物,也同样出现在歌罗西书中。即使批评家李南曾经怀疑歌罗西书,也为其与腓利门书的类似留下印象。

  反对歌罗西书为保罗著作的论据,集中在用语、基督的道理,和明显提到的诺斯底主义上。谈到用语,歌罗西书用了一些新词汇,代替一些保罗爱用的词汇。十九世纪,英国一个保守学者萨利蒙机智地提出反辩说:“一个人写一篇新作,苦于失去素来风格,必不可采用以往没有用过的用语。这种讲法我不能苟同。”1歌罗西书中的基督论,正好与腓立比书和约翰福音吻合。只有那些想将基督的神性,看为第二世纪从异教发展出来的理论的人,才不接受这教义。

  至于诺斯底主义,自由派苏格兰学者莫法特认为,歌罗西书所展示的诺斯底主义的雏型,很可能在第一世纪已经出现了。

因此,歌罗西书为保罗著作的论据,立足坚稳。──《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歌罗西书是保罗的四封监狱书信之一。保罗通常惯于在其书信之首就表明自己的身分──“作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加上本书有百分之七十与以弗所书相似,亦与腓立比书相呼应,这是内证。此外早期教父爱任纽不单引用此书,更指明所引用的是保罗的书信,这是外证。所以歌罗西书毫无疑问是保罗的作品。──《新旧约辅读》

 

【歌罗西书的作者】第十九世纪以前,很少有人怀疑歌罗西书作者的问题。初期的教父中,多人曾提及或引用本书的经文,而且明说是保罗所作20;直到第十九世纪初,才有德国的作家开始怀疑,甚至否认本书为保罗所作。近代作者可以贝尔21及汤臣22作代表。这些作者也许没有直接否认保罗是歌罗西书的作者,但他们的笔法所导致的解释,则使人不能不怀疑本书的作者问题。

简单说来歌罗西书作者问题困难集中在三方面:文字体裁、神学思想、本书与以弗所书的关系。

文字体裁

汤臣举出十多个字是保罗在别的书信中所没有用过的,如“基业”、“花言巧语”、“月朔”等;又有一些保罗在别处常用的字,在本书中却没有出现,如“律法”、“称义”、“信心”等。贝尔特别提出本书许多句子的构造都很长,语气缓和,连一章廿五至廿七节论到同样的题目时,都没有用哥林多前书二章六至十六节那样简短有力的句子。上面所举的这些特点都是事实;但是任何一本书的体裁和用字都与写作时的心情和书的内容有关。歌罗西书中的确有不少保罗在别处没有用过的字,但这些都直接与该教会所面对的错误教训有关。至于本书一章廿五至廿七节与哥林多前书二章六至十六节的体裁不同,乃是因为保罗写作时的心情不同。哥林多教会本身犯了错误,所以保罗写信时用比较激烈的词句;歌罗西的教会不是犯了大错,而是面对错误教训的引诱,保罗知道他们需要安慰和鼓励,所以用比较温和的言词,这是极其自然的。

神学思想

    简单说来,歌罗西书的重点有几方面和别的书信不一样:别的书信多注重基督的工作,本书则注重基督的本性;救恩的问题似乎没有提及。本书中关于圣灵的教训很少,他甚至在三章十五至十七节论到基督徒新生命的表现时,都没有提及圣灵的工作。另外一点:一些学者认为保罗在本书中用福音的普遍性来证明福音的真实,这些学者认为这是教会较后期的立场。这一点很难解释,因为我们如果不理会保罗写作本书的历史环境,或者是根本先否认本书的历史背景,再来用主观的看法来批评,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找到完满的答案。本书注重基督的位格和基督在全宇宙中的地位,因为当时的错误教训就犯了贬低基督位格的毛病。实际上以弗所书等好几封别的书信,也很少讲到救恩的教训。至于关乎圣灵的教训,本书提到的确不多,但不是完全没有27,而且按篇幅的比例来说,本书论到关乎圣灵的教训比哥林多后书并不少。书中讲到福音的普遍性,是用来鼓励歌罗西的信徒,并不是说因为福音传得广才证明福音的真实;而且用这样的经文来证明教会已接纳福音传统的传递形式,似乎太过份了。

    另外一个神学思想方面的理由:有些学者认为保罗在歌罗西书中所反驳的是诺斯底派的教训,而诺斯底派的教训是在使徒时代以后,主后第二世纪,才普遍的流行。因此歌罗西书一定是后人冒保罗的名写的。虽然强调这一点的人近来已比较少,但仍值得一提。诺斯底派的教训的确是在主后第二世纪才普遍流行,但是一种哲学主义的教训,不是一天就可以兴起来的,实际上诺斯底派里面的一些思想很早就已经存在。如同主张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有许多不同等级,或不同属灵程度的被造之物,这种观念在主耶稣以前的希腊哲学思想中,甚至在犹太哲学家的思想中,已经存在。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保罗在歌罗西书中所反驳的并不是发展完全,晚期的诺斯底派思想,因此没有理由说因为歌罗西书中有反驳诺斯底派一些教训的话语,就认为本书是在保罗时代以后才写成的。

本书与以弗所书的关系

    这两本书相似的地方很多,根据一个作者的意见29,歌罗西书的五分之三都出现在以弗所书内。这两本书在用词、思想的表达及体裁各方面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如果要承认一本书为保罗所作,便无法否认另一本也是出自保罗的手。但很多不接受保罗为歌罗西书作者的学者,首先不承认保罗是以弗所书的作者,所以也不承认保罗是歌罗西书的作者,在这里我们不必多解释以弗所书作者的问题。如果按着教会一向的立场,接纳保罗为歌罗西书的作者,问题实际上就变得简单得多了。保罗差不多同时写这两封书信,在那一段时间,保罗一直在思想同一些问题;而且以弗所和歌罗西距离不太远,虽然歌罗西的异端那时还没有传到以弗所,但同一个思想形态的教训可能很快会影响另一个地方。因此在两本书里保罗都注重基督论的真理;而在以弗所书内,他只是积极地从正面讲解基督的身份和祂在教会中的地位,这似乎是很自然而且恰当的笔法。

    不接受保罗为本书作者的学者多数都一再的说,单凭文字的体裁,或神学思想,或本书与以弗所书的关系都不足以构成拒绝保罗为作者的理由,言外之意乃是说,在没有考虑这些比较可以捉摸的问题以前,这些学者心里早已有怀疑了,因此这些问题虽然有合理的解释,也觉得难以接纳。如果心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怀疑,这些疑难有了合理的解释,就不成问题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保罗是本书的作者。──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写作的地点和时间】教会中一向都认为监狱书信(腓立比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及腓利门书)是保罗在罗马坐监的时候写的。直到第十九世纪末、第二十世纪初才有人主张这几封书信是在该撒利亚或者以弗所写的,同意这个看法的人最近似乎在增加。我们可以把这几种看法简单的思想一下。

该撒利亚

主张本书写于该撒利亚的理由有几方面。首先这些学者肯定腓立比书是写于该撒利亚,在歌罗西书四章十一节保罗说受割礼的人中,只有三个人和他同心,这种情形与腓立比书一章十五至十七节所讲的情形吻合,所以歌罗西书也和腓立比书一样是写在该撒利亚。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理由,但事实上歌罗西书四章十一节所证明的刚好相反。在该撒利亚有传福音的腓利,保罗和同伴曾在他家住宿;如果歌罗西书是在该撒利亚写的,在书中保罗没有理由不提腓利的名字,所以这个理由不能成立。再一个理由是在腓利门书廿二节,保罗说,他希望不久可以去探望歌罗西地方。这些学者认为,按保罗旅行的习惯,他一定先去探望他已传过福音的地方,所以他在该撒利亚坐监时,他的心仍罣念着亚西亚一带的教会。该撒利亚离歌罗西不远,保罗可以盼望不久去探他们。如果保罗在罗马坐监,就不容易去探歌罗西了。这一点也有困难,因为保罗在该撒利亚坐监时,他已上诉于该撒,他去罗马是作为囚犯被解去,如此他不可能有自由去探望途中的教会。此理论的第三个理由是在歌罗西书及腓利门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人名,是保罗在耶路撒冷及该撒利亚时的同伴,而不是在罗马与保罗在一起;而且欧尼西慕大概是新近逃到了该撒利亚,因为从歌罗西去该撒利亚比去罗马容易,所以保罗写歌罗西书时一定是在该撒利亚。这一个理由只是主观的推测。保罗的同伴如果在该撒利亚和他在一起,没有理由证明他们没有和他一同去罗马;实际上,至少有一个人,亚里达古是和保罗同去的35,而且经文中的我们显明路加也一同去了。至于欧尼西慕,虽然该撒利亚距离较近,但一个逃跑的奴隶要跑得越远越好,而且在越大的城市,越难被人发现,所以他逃去帝国的首都罗马并不意外。此外歌罗西书四章十节提到马可与保罗同在,传统上认为马可去了罗马,但却没法确定马可曾在该撒利亚陪伴保罗。从以上种种情形看来,保罗在该撒利亚写歌罗西书的可能性不大。

以弗所

    使徒行传没有提到保罗在以弗所坐监的事,但是在书信中他却暗示他在此坐过监。主张保罗在以弗所写歌罗西书的理由,和上面主张在该撒利亚的理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除上面所列的理由之外,尚有一两件值得一提。首先,以弗所距离歌罗西只有一百多公里,而罗马则远十倍,以巴弗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到以弗所去向保罗请示应如何作,这样很快就可以来回;如果要去罗马,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教会面临考验的时候,以巴弗不可能丢下教会几个月的时间。这个理由似乎有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既然教会面临的困难十分严重,以巴弗一定觉得就算多用一些时间去向保罗请教,也是值得的。此理论的另一个理由是保罗要腓利门给他预备住处。如果保罗距离歌罗西只有几天的路程,这样的请求就很合理;但他若在罗马,就显得很特别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腓利门书廿二节用的是现在命令式,应该译作要常把我的房间预备好,意思是说我早晚会来探望你们的,却不是说他已有清楚的计划,很快去探望他们。再者歌罗西书是一本组织严谨、神学思想很成熟的书,就算保罗在以弗所坐过监,按他在书信中的语气,他坐监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也不会有安静的时间让他从容的思想神学问题;相反,在罗马时,他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至少有两年多的时间,朋友可以自由来探望他,适合于写一封神学理论性的书信。同时歌罗西书四章十四节说在写此书信时,路加和保罗在一起,这一点也支持保罗在罗马写此书信的看法。从使徒行传廿七章,得知路加和保罗一同去了罗马,但是没有经文证明路加曾和保罗在以弗所一起工作过

罗马

    前面两段的评论已经提出几个理由,证明保罗在罗马写这几封信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有一两件事值得思想的:圣经的启示是渐渐进展的,后赐下来的启示比先赐下来的启示更加清楚,因此有些教义在较早的启示中只是雏形,在后来的启示中就发挥得比较详尽。保罗个人的神学思想和教训也是如此。歌罗西书的教训特别是有关基督论的教训,是发展完全、思想成熟的教训;所以在保罗所写教义性的书信中,必定是较晚写成的。在罗马坐监应该是最适合写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方面,保罗谈到他坐监的事所用的词句,显出他认为他的监禁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情况,而不是像他在腓立比坐监,今日被捉,明日就释放了。在腓利门书中说欧尼西慕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在歌罗西书中保罗要他们纪念我的捆锁41。这样的经文显出保罗的监禁已经有一些日子,而且短期内还没有被释放的迹象,只有罗马的监禁适合这种情况。

    简括来说,不论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其它的理论,这本书不可能在该撒利亚写的,也不可能在以弗所写的,唯一的可能,是保罗在罗马写的。

    既然歌罗西书是在罗马写的,写作的日期就比较容易确定了。不同的学者对保罗的年代看法稍有不同;保罗在罗马坐监的年代大概是在主后6163年,或6264年。在歌罗西书四章十节保罗说马可不久要去探望歌罗西,而保罗自己也希望在得释以后亲自去探望他们,如此看来,这封信可能是保罗在罗马坐监的末期写的。保罗同时也写了以弗所书,而且欧尼西慕也要回歌罗西他主人家去,所以保罗又写了腓利门书。这三本书大概是写在主后63年底或64年初。──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写作日期】歌罗西书是“监狱书信”之一,可能写于保罗在该撒利亚的两年被囚期间(徒二三23;二四27)。然而,传福音的腓利曾在当地接待保罗。使徒保罗是个有礼谦和的基督徒,似乎没有可能忽略提到腓利的。虽然有人提出写作日期是保罗在以弗所被囚期间,但这个可能性较低。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最可能的写作日期,大概是在主后六十年,于保罗首次被囚罗马中期(徒二八3031)。

幸好,研读这卷书不须依一般准则,要充分知道写作环境才可。──《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年期】保罗下监的地点有三处:罗马,该撒利亚和以弗所。其中根据圣经记载以在罗马坐监时拥有最多自由,甚至可以租房屋接待客人,所以监狱书信在罗马坐监时写成是相当合理的。歌罗西书大约写于主后六十一至六十三年间。──《新旧约辅读》

 

【背景与主题】歌罗西是小亚西亚地区,弗吕家省的一个城市,位于老底嘉东面十哩,希拉波立东南十三哩(请看西四13),距离西面的以弗所约一百哩,在卡米安山脉的峡道口(一个十二哩长的小峡谷)。这是从幼发拉底河往西方的军事路线。路卡斯(意为狼)河经过歌罗西流经老底嘉,向西流入米安达河。希拉波立的温泉水与歌罗西的冷水汇合,流到老底嘉,那里的河水不冷不热。希拉波立既是一个繁盛的地方,也是一个宗教中心;而老底嘉则是山谷的都会。歌罗西的地域面积在新约以前时代较大;歌罗西这名很可能与 colossus一字有关,指石灰岩层的瑰丽地形。

  我们无法确实知道福音起初怎样传入歌罗西。保罗写歌罗西书的时候,他仍未与那里的信徒见面(西二1)。一般相信,救恩的好消息是由以巴弗带到歌罗西的(西一7)。许多人相信,保罗住在以弗所三年期间,带领以巴弗信主。弗吕家是亚西亚的管辖区,当时保罗在弗吕家(徒一六6;一八23),不是在歌罗西(西二1)。

  从信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发展成熟而后被称为诺斯底主义的假教训,正开始威胁歌罗西的教会。诺斯底信徒以自己的知识(希腊文 gnosis)自夸,他们声称自己拥有比使徒更优越的知识,并想造成一个印象,就是人除非得以传授诺斯底宗教的最深奥秘,否则不能有真正的快乐。

  有部分诺斯底信徒否认基督的真实人性。他们说基督是从神出来的一股神圣力量,在受洗的时候落在耶稣这个人身上。他们又说,基督在钉十字架时离开了耶稣,结果,依他们的说法,耶稣这个人死了,但基督却没有。

  有一些诺斯底主义的派别倡议,在神与物质之间,有各种不同层面和级别的灵体。他们用这个观点去解释罪恶的源头。罗伯逊解释说:

  诺斯底思想最关心的,是宇宙的起源和罪恶的出现。他们假设神是美善的,但却有罪恶的出现。他们的理论是,罪恶是物质固有的;而美善的神不能创造邪恶的物质,所以他们提出一系列出现在神与物质之间的东西:半神流露体、分神体、灵、天使等。他们主张,一个分神体从神而来,另一个分神体则从这个分神体而来,这样一直下去,直至有一个分神体与神有足够的距离。于是神不受邪恶的物质污染,却又有能力去作工3

  另一些诺斯底信徒相信身体生来是有罪的,于是实行禁欲主义,一种自我否认,甚至是自我折磨的做法,尝试达到更高的属灵状态。有人则走进另一极端,过着放纵肉体情欲的生活。他们说身体是不要紧的,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属灵生命有丝毫影响!

  诺斯底主义的另外两个错误,迹象可以在歌罗西找到,一是反律主义,另一是犹太教。反律主义说一个人在恩典之下,不需要自我节制;相反,可以尽情渲泄肉体的欲望和情感。旧约的犹太教已变质成为一种宗教仪式,希望藉此在神面前成就义。

  歌罗西当时出现的错误,今天仍然存在。诺斯底主义重现在基督教科学会、神智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会、基督教统一派,和其它异端教派中。反律主义,是所有说在恩典之下可以随自己喜好方式生活的人的特征。犹太教本是神所赐的启示,正如希伯来书和新约其它部分说明的,其形式礼仪目的是以预表方式教导属灵的真理。可惜,犹太教沦为一种制度,仪式本身被认为是有功劳的,大部分的属灵意义便常被忽略。今天许多宗教也有同样错误的教训,认为一个人可以借着自己的善行,取得功德和神的喜欢;而忽略或否认了人犯罪的状况,并惟独需要从神而来的救恩。

  在歌罗西书中,使徒保罗展示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荣耀,巧妙地驳斥这一切的错谬。

    歌罗西书与保罗写给以弗所信徒的书信有明显相似之处。然而,是相似却不重复。以弗所书看信徒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而歌罗西书则看信徒在地上,基督他们荣耀的元首在天上。以弗所书的重点在于信徒在基督里;歌罗西书则提到基督这荣耀的盼望在信徒里面。在以弗所书,焦点放在教会为基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一23);因此,强调基督身体的合一。在歌罗西书,第一章广泛地论述基督作元首的身分,并我们必须持定元首(西二1819),必须顺服衪。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中,四十四节与歌罗西书的内容相似。──《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目的】此书的目的是针对异端,指出基督的福音乃神的真知识,非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新旧约辅读》

 

【写作的原因和目的】在保罗被监禁的末期,歌罗西教会的牧人以巴弗到罗马来探望他。当时歌罗西出现了一些传异端教训的人,使以巴弗非常担心。他们的教训有犹太教的色彩,也有外族宗教的色彩,听起来很吸引人。以巴弗知道这种教训是错误的,但可能他自己没办法抵挡或者反驳;出于不得已,他到罗马来找保罗,向他请教。为了教会的需要,保罗写了歌罗西书,指出这些异端教训的错误,也告诉他们正确信仰的立场和改正错误教训的方法。另外一个亚西亚人推基古也在罗马,他可能是以弗所人。推基古正要回亚西亚,保罗就托推基古将歌罗西书带去。以巴弗暂时留在罗马陪保罗44。同时保罗在罗马遇到了另外一个歌罗西人欧尼西慕;他本是腓利门的奴隶,从主人家逃跑,来到罗马,遇见了保罗。在保罗的带领之下,欧尼西慕悔改信了主。过去他是个没有用处的人,现在他成了亲爱忠心的兄弟,保罗要使欧尼西慕和他肉身的主人和好,因为他们现在都是主里的弟兄了。如今推基古要回亚西亚,他带欧尼西慕去见腓利门是最好的机会。为了加强对腓利门的影响,保罗又亲自写了腓利门书,叫推基古和欧尼西慕一起带去。──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基督是神

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的神,是一切受造物的主。祂是那不能看见的神的表像,是永恒的、在万有之先的、全能的和与天父同等的。祂至高又完全。

因为基督是至高的神,我们的生活也应以祂为中心。承认祂是主,表示我们看自己与祂的关系最为重要,并且以祂的要求为我们生命中的最高价值。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

因基督是神,祂是教会和真信徒的元首。基督是世界的创造者、带领者和至高的权威,在我们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中,祂必占首位。

承认基督是我们的元首,我们就必须让祂带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没有任何人或群体、甚至教会,可以轻忽对祂的效忠。

与基督联合

我们的罪已被赦免,并且与神和好,所以我们便得与基督联合,永不分离。我们的信心与祂相连,也在祂的死、埋葬和复活上与祂相连。

我们应与神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与基督联合,并彼此联合。

人为的宗教

假师傅所鼓吹的都是人为的宗教规条(律法主义),他们也主张藉苦行和神秘主义来追求属灵长进,这会引来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

我们不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把它与基督教混为一谈。我们不可为着渴求信仰的特别经验,而盲目追随一个导师、群体、或思想理论,以致忘记追随基督。基督是我们的盼望和智慧真正的源头。

──《灵修版圣经注释》

 

【歌罗西书】

歌罗西,这座小亚细亚一度显赫的名城,到保罗时代,已日趋式微,沦为史家笔下无足轻重的“小镇”。可能这种城市的兴衰与人生的变幻无常,特别激起歌罗西人渴求生命的解答,因而成了各种玄学的好市场。这些假教师宣称,只要肯跟他们走,便能窥宇宙的奥秘、登仙域,享受人生丰盛。

这些后来叫做诺斯底主义,遁世哲学、禁欲主义等保罗统称之为“花言巧语”迷惑人的虚玄“小学”,也潜入了新建立的歌罗西教会

保罗派往歌罗西传道并设立这间教会的以巴弗,现在来到保罗被囚的罗马,向他报告。保罗站在他灵性的高峰,看出信徒在那里所面对的,已不是帝王的殿堂或异教偶像的神庙,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他看出基督福音信仰所面临的,是看不见的侵蚀心灵的“十字架的敌人”,将神造的星宿升格为神,把基督降为同等,要人敬拜天使,以求天人和谐;又要求已得到基督里自由的人,重新回到苦行、饮食禁忌的奴役锁链里。

在这封揭露“徒有智慧之名”虚假欺人理学的书信中,保罗的态度显得分外平静。全书劝善说理,一片和风细雨,象一条小溪静静流漾,潜移默化,领人回到真理(四6)。

但他所见之远,所及人心之深,可说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相形之下,一切异端缪说悉成皮相,肤浅不值一哂。这些人的出发点仍旧是一己私欲,所崇拜的仍是物质。

保罗指出人所追求的天人和谐早已在主基督里做到。祂在十字架上已打开了与神和好的道路。祂复活,已征服了宇宙间一切邪恶的力量,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人可以成为自由的新造的人,有永存的天上的盼望。

本书告诉读者,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都是主基督,祂的丰盛充满万有,是人灵里生命之源。有祂,宇宙万有才有存在的意义;有祂,人生才有了目的(二10)。

此一古代名城歌罗西后毁于地震,长埋瓦砾;但基督福音随传道者佳美脚踪,已“传到普天之下,并且结果增长”(一6)。

在今天诸说纷陈,一片喧闹中,本书水静流深的信息,必可帮助基督徒“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四6)。──《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

本书的作者为使徒保罗,象其他书信一样,多由他口授,同工笔录。其中有一二处(例如一1520及二1315)或为援引当日教会礼拜仪文,经他编选收入书信中。

早期教父著作对此普遍接受。传异端的玛吉安(Marcion,主后100165年)自编的一本“正典”中,也收有本书。从内证来说,信中开始(一1)与结尾(四18)都有保罗的名字。

全信语气和缓,劝善说理,和风细雨,象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漾;不象其他书信那样波涛起伏,澎湃奔腾。有的人因此说本书或为他人之作。须知保罗此函乃写给一间刚建立的教会,他很可能并未去过。全书很少用其他书信里常用的“弟兄”来称呼受信人,措词分外谨慎,结构亦十分紧凑。保罗希望藉文字的力量来说服这群歌罗西信徒,虽未谋面,也能引导他们力拒侵入教会中的异端教导。

因此写信语气与措词的不带火气,正是保罗因材施教的一贯特色,适足证明他是本书无可争辩的作者。

二、 写作时地

保罗写此信的时间要看写于何地来定。《歌罗西书》、《以弗所书》、《腓利门书》及《腓立比书》一向合称为保罗“狱中书简”,但从问候中所提到的人名,前三者共同处甚多,例如推基古为带信并嘱作口头报告的人(西四7;弗六21 ,信中提到一同去的阿尼西母(西四9;门10节),又提及亚基布(西四17;门2节)等等。这些人名在《腓立比书》中均未出现。

其次是《腓立比书》中所表现的对处境不定的忧急,不见于其余三书中,《歌罗西书》尤其写得平静。故有人主张《腓立比书》并非写于罗马(参《腓立比书》的<参考资料>)。若《歌罗西书》与《腓立比书》果均写于罗马狱中,前者当为被囚早期之作。

传统的意见,本书写于罗马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使徒行传》二十七2记有亚里达古和保罗一同去罗马,本书提到此人与他一同坐监(四10)。

2,保罗在罗马被囚,住在自己租的屋子里,足足二年,享有写信和接见访客的自由,所以能写狱中书简并晤见许多人(徒二十八3031)。

3,《腓利门书》与本书末所提问安的人名极相似,都提到逃奴阿尼西母,此人在人口众多京城,无人认识,较为安全。

4,《使徒行传》记载的其他被囚地点都难与本书所说情况吻合。保罗在腓立比只关了一晚,在该撒利亚虽囚了二年(徒二十三33~二十六32),但当时并没有如《腓利门书》22节所说的早日获释的希望,也未享有接见访客的自由,更没有象本书四34节所说的传福音的机会。何况该撒利亚也非逃奴躲藏的安全地。

从这里所举和其他证据,都指出本书写于保罗在罗马第一次被囚期,时间当为主后61

但也有人主张此函写于以弗所,理由是:

1,以弗所距歌罗西近,逃奴阿尼西母自歌罗西来到以弗所远比去到罗马容易。

2,《腓利门书》22节所提要求,更适合于以弗所。保罗在以弗所被囚,只要能提出他是罗马公民的证据,便可获释,所以抱着早日得到释放去歌罗西看望教会的希望。但若为罗马或该撒利亚,因牵涉到上诉问题,时日羁延,难有此种希望

3,保罗书信中先后提到不少同工的名字,其中提摩太(徒十九22)、亚里达古(徒十九29)、推基古(徒二十4)和路加(徒十九21),都在以弗所和他同住过。以巴弗提、以巴弗、阿尼西母往以弗所见保罗比在罗马见他容易得多。其余的人如马可、底马、耶数去罗马和去以弗所也许同样方便。以上十人均无在保罗被囚于罗马期间到过罗马的证据。

4,有人说本书中的神学思想十分成熟,应属保罗晚年作品。其实,以基督为中心及对将来的盼望,这些教训只是《林前》的伸延,是面对异端邪说时当然会提出来的主张。

5,至于一6有福音已传到普天之下的话,用以证明乃保罗后期所写,也站不住;因为保罗在此处所强调的为福音的普世性,以驳斥当时诺斯底主义者的基督有限论

根据此说,保罗此信当写于以弗所,其时间为主后5355年。

三、 歌罗西城和教会

保罗时代前数百年,歌罗西本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大城,位于奈古士河畔,是爱琴海岸以弗所城去到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商贾必经之地。不过主后一世纪,此城已失其商业重要性,沦为无足轻重的小城;其旧日光辉地位已为附近的老底嘉、希拉波立等新兴城市所取代。

此城在新约中颇其重要地位,因为保罗在以弗所传道三年当中,有歌罗西人以巴弗归主(四12),并将福音带到歌罗西(参一78;徒十九10),建立了年轻的歌罗西教会。但未几,这个新成立的教会便受到异端邪说的攻击,情况严重,以巴弗不得不到保罗被囚的地方面陈。保罗听了他的报告,遂写此函。

、歌罗西教会信仰上的危机

刚刚建立的歌罗西教会所 面临的与福音不合的异端到底是甚么,本书并无详尽说明,只可从保罗对真理的捍卫中,找到一些线索。书中有些经文很可能是这些异端教派所用的口号或术语,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这些经文包括:

1,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一19);

2,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的自高自大(二18);

3,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二21);

4,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二23);

5,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二8)。

从这里所列的五段经文,可以大致见到福音真道所受到的威胁,有宗教观方面的,也有实际生活上的。前者的中心为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宇宙的大能到底握在谁手中。第一世纪已萌芽的诺斯底主义者认为神的全备的丰盛流贯于天地间,通过“天使”、星宿之灵等等来左右人类的命运,控驭人的生命,把守住天国的大门。基督只是诸灵之一,人类必须敬奉这些住在星宿中的诸神。

人若要确保天人关系的和谐,复能窥悉属天的奥秘,必须严格过禁欲、苦待己身的生活,戒饮戒食、清心寡欲,守许多戒律,以求达到生命的丰盛。

保罗用“理学”(哲学)和“私意崇拜”(照自己的意思设计出来的信仰)来描写教会中虚假的教训。他把这种哲学和信仰称之为“世上的小学”。

“小学”的原文为stoicheia,指的是一列或一系列的东西,例如字母,把字母串连可成为书写的文字。从此义推广开,得出“基本的原理”、“学习的基本要素”等意义。中文圣经译者将此词译为“小学”,指的不是“小学校”,而是“基本科目”、“基本知识”之意。由于希腊人把“基本要素”(elements)用来指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例如土、火、水、空气等,原文stoicheia一字便有了构成自然界的原质的意思。复由于古代希腊人把世界分成上下、上层包含日月星辰,认为乃诸神所居,操握人类命运。有的新译圣经,可能依此义,及前述诺斯底主义的说法,把“小学”译为“星宿之灵”。保罗当日写时是否有此意思颇成疑问。若将“世上的小学”译为“世人对世界的粗浅观念”当已曲尽原文之义了。

至于对天使的敬拜,也是源于希腊哲学中把天使当作人神之间的代言人,是灵界的非理性的力量,却掌握住人的生命。

当日还有一种观念,认为人要达到神的地步,须先摆脱物质的邪恶影响。诺斯底主义者主张可循两途达此的:一是说人的身体为食欲、本能的冲动与欲念所充塞,故是恶的,必须牢牢控驭住;一是说人的肉体并不关心属灵的事,倾向淫邪。得救之途是禁欲,清心绝欲,克制己身,严守“不可拿”(可译为“不可触”,例如性关系)、“不可尝”(例如酒)和“不可摸”(例如食物的规例。参提前四14)。

一、 保罗的答复

保罗把这一类的哲学观念称之为“世上的小学”,如犹太教或异教的自大妄言的教师粗浅不堪的想法,所崇拜的仍是物质(“拘泥在梭见过的”),出发点仍是一己的利欲(“随着自己的欲心”),真是幼稚如小学生。

保罗指出万有都是借着主基督而造,又是为祂造的。祂是宇宙的主,一切的丰盛都在祂里头(一1617)。基督是元始,是元首(一18;二10)。人应接受基督赐的自由,别陷身于原始的宗教禁忌与桎梏中。

敬拜“天使”其实是为鬼魔张目,这些邪恶的力量早已为复活的基督所战胜并征服,一切信祂的都得享祂复活的生命(三34)。

保罗指出这些照人的吩咐定的规条,诸如禁饮、禁食和禁欲等,并不能阻止人陷溺在肉体的私欲中,反而因为行此规条进入幻觉状态,以为身登天域,变得自高自大(二18)。

这一切虚假的教训无非要信徒抛弃与基督的联合,断绝灵性生命的源头,远离创造万有的神。须知人借着基督可以得到“生命的丰盛”(一1516),祂使人与神和好,是人与神间的唯一中保(一1820),在神与人中间没有设立任何其他中保。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那充满万有者的基督所充满的(弗一23)。

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都是主基督。世间一切的力量都靠万有之先的基督而有,祂充满宇宙,击败了一切敌对的,无不向祂臣服。有祂,万有才有存在的意义(一1617);有了祂,人生才有了目的(而10)。

二、 歌罗西城

今天土耳其的西部,为古时一个叫做弗吕家古国(Phrygia)的所在地。其南疆米安大(Maeander)有奈古士河,歌罗西城即在河谷中;为自以弗所往东的贸易大道上的要冲,乃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希腊史家希罗多德(主前 484425年)记述波斯王薛西斯大军为希腊军队阻于小亚细亚时,称歌罗西为“弗吕家的大城”。其后一百年,史家辛罗芳(Xenophon,主前434355?年)仍称此城“人口众多,地大且富裕”,此城古时商业兴旺,也和织造业有关。奈古士河谷盛产羊毛,而以歌罗西为集中织造地。

至罗马时代,歌罗西逐渐失去昔日光辉,这可能与附近城镇如老底嘉、希拉波立的突起有关。新城繁华重要远胜歌城。到主后一世纪,此一古代名城日趋衰微;至保罗时代,已成“小镇”。后经地震之劫(主后60年),从此一蹶不振。今天此城旧址已无人烟,长埋瓦砾中。──《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