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书第四章拾穗 【腓四1】「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 我所想念,epipothetoi,让人想起一章8节,表达出他极渴望再见到他们。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这一热情的措词,与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人的赞誉类似(帖前二19~20,三9)。冠冕的希腊文stephanos,可比喻温柔之爱,不过一般用来指节期中戴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也可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参:林前九25)。──《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承接前章17~18节的勉励,劝谕教会“应当靠主站立得稳”,在逼迫环伺之际,同心合意,共赴主工。 本节用了一些最亲切的词句来称呼受信的教会:“所亲爱所想念的”,“想念”原文为epipothetoi,新约只见于此处,表达了保罗再见腓立比信徒的热望。“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说明他何等盼望在教会事工上所付出的代价可以有收获;信徒能在患难中站稳,成为他赛跑所夺得的花冠(参帖前二19;三9)。──《启导本圣经注释》 严谨的意义上可以把本节看作前一段的结论,但从内容上也可视为本书信的结论。──《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9】到现在为止谈到了对腓立比教会的一般性教训与劝勉,但现在开始劝勉进入到较个人化而具体的事情上。具体谈到腓立比教会不和的原因,即友阿爹和循都基的问题,并且劝勉教会的合一(1-3节),进而劝勉大家要树立坚定的德行(4-7节),并要具体实践从保罗学来的一切品德(8-9节)。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2】「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 Euodia和Syntyche(和合本:友阿爹和循都基)是妇女的名字,应当是教会的会友,她们彼此争吵;第三节的这些女人,最自然的解释是指她们。因此我们知道,保罗认为在某些福音工作上,她们是他的同工。或许她们提供物质的资助,如吕底亚从前所作的(徒十六15、40)。使徒显然和她们很熟,对她们的不和很难过,在此极力要她们在主里彼此相和,即,作风要像个基督徒。“相和”译自to auto phronein,“要有同样的心思”,这个词组用了保罗最喜欢的动词,phronein(见一7的注释)。他们在和好、相爱时,所需要共有的“心思”为:把教会的好处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以道成肉身之主的谦卑为激励,照祂对祂子民的期望去行(二3、5)。这里没有提她们吵架的原因,不过从用词看来,可能不只是意见不同而已(布鲁斯);她们的争吵已经对教会产生不良影响(葛蒂从牧养角度评道:“长期的对立只会使教会软弱,使想在教会领袖中寻找榜样的人感到可耻”)。──《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立比教会内部需要团结,可从保罗劝友阿爹和循都基两位女信徒的话见出。这两个女人一定曾经不和。历史告诉我们,马其顿不但出生象亚历山大大帝那样名闻世界的男人,也迭出在政坛与军事上显赫一时的著名女人。路加记载保罗在腓立比初传福音,便遇到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吕底亚和巫鬼所附的女奴(徒十六14,16)。保罗书信中特别提到友阿爹与循都基并力劝她们同心,二人一定也是教会领袖,她们之间的争吵曾影响教会合一的侍奉。他处理此事既有魄力也很圆到,未偏袒任一方:一方面在信中公开勉励同心,一方面叫人为之疏解。从信中语气(3节)可知这两个女人很可能会听劝告和好如初。──《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节提到的两个女人是保罗所看重的同工,似乎在腓立比教会建立初期开始致力于福音事工。虽然没有提到两个人争吵的原因,但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她们对教会过分的热诚引起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2友阿爹与循都基是谁?她们何故不能同心?】
“友阿爹”(EUoDIAs)意即优美之路,或一种香料之名。“循都基”(SYMTvcHE)意即同行者或幸运者。这两位妇女是腓立比 的信徒,有人猜想她们是教会的执事,也可能是在社会有地位的高贵妇人,可能两人都甚能干,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拥护者,因意见不同而失和。所以保罗劝她们和好,要在主里同心。
腓立比教会可能有不少妇女在教会中服务。根据保罗在腓立 比传道的情形,我们知道第一个蒙恩的乃是卖紫色布自勺女人吕底亚(徒十六章14一15节),以后那个被巫鬼所附的使女被保罗把鬼赶走,可能也信那稣。保罗可能也以吕底亚这位女徒的家为腓立比教会的中心(徒十六章40节),吕底亚可能带领不少妇女来参加聚会。不要忘了,保罗初到腓立比传道会是对一班妇女讲道的(徒+六章13节),这些愿意祷告的妇女们可以后都信主那稣。所以腓立比教会可能是女权发达的教会,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友阿爹与循都基二人是在腓立比教会中有地位的领导人。
保罗说这两位姊妹曾与他一同劳苦,表示保罗在腓立比教会传道时,她们曾出过不少力量。至于她们究竟何事不睦,无法知悉,有人猜想她们争夺教会的领导权,有人猜想她们对于发展教会的方法有歧见;也有人往好处想,她们对于供给保罗的量上有不同的限度。但保罗褒贬齐下,说她们的名字均在生命册上,证明她们是为圣工而争吵,并非对私人的事有何纷争。
“生命册”,保罗只有此处用过一次,另外一次是约翰在异象中看见时记录下来(启二十章12、15节)。圣经它处在提到生命册的记录,不过无“生命”一词冠于册子之前(出三十二章30节;诗六十九章28节;赛四章3节;但十二章1节;路十章20节)。
至于本意3节所说的“真实同负轭的”人为谁,无法知悉。保罗劝他帮助友阿爹与循都基和睦,有人猜想这人就是腓立比的传道人以巴弗提。至于革利免,可能是监督(长老)之一。
(注:中文圣经把一个女人的名字译为(友阿爹),实不通之至,“爹”是男性用字,何以女人称为阿爹,为何早期译经长者们错用此字,其实可译为尤雅德。不要把这个第一世纪的革利免[CLEMENT]与以后的革利免当作一个人,那是纪元后215年亚力山大神学家革利免。)――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四2,3友阿爹,循都基,革利免是谁?与保罗关系如何?】 答:友阿爹Euodias——意思是喷香,或佳美的旅行(新译本译名友阿嫡,为女性名字甚合)。循都基Syntyche——意思是命运或同行者。这两个女人是腓立比教会的信徒,可能都是教会中的女执事,或是属于高级社会妇女领袖,为著名而颇有影响力的人,因她们曾经跟过保罗一同劳苦作工,是保罗的同工,殷勤事主,名字都在生命册上(参启十三3,廿12,15,廿一27),显见其灵性之高超,不是普通的人。由于她们意见不一而失和,保罗劝她们要在主里同心,除去一切的隔膜,以期和睦相处。至于他们因何缘故争执不和,无法得知。保罗同时也请求一位「真实同负一轭的」(腓四3)人来帮助她们,求达和睦之目的。有人以为这个人就是腓立比的教会使者以巴弗提(参三O一题),但到底是谁,我么无从获悉。此外还有以为革利免Clement——意思是温和的,此人亦是与保罗同工的,在初期的教会历史上,有一位罗马督革利免(主后九十五年),有人以为保罗所提的同工革利免,就是后来的这一位,但是缺乏证明其身份,难以确定为同一个人。总之,友阿爹,循都基,革利免这三个人都是有属灵生命的人,都是与保罗一同劳苦的同工,都是和保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四3】保罗请他去帮助“这两个女人”的“真实同负一轭”的人是谁,信中未提及。他可能是以巴弗提、西拉或路加,或者吕底亚,是一位与他同工并且一同受苦的人。革利免的名字在圣经中只见于此处,相信是腓立比的一位信徒。“生命册”是神记录祂子民的名册(出三十二32;诗六十九28),这里指在天上记录神所拣选的人的名册(参启三5)。保罗说这些与他同工的人都会在神的记录上有份。──《启导本圣经注释》 真实同负一轭的: 没有具体的说明,因此无从查起。指与保罗一同作福音事工的、受保罗委托帮助腓立比圣徒的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 指的是友阿爹和循都基。关于革利免,圣经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提到它,所以不清楚。罗马有名的监督当中虽然有同名的人(A.D.30-100年),但同一人的可能性很少。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4】「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喜乐不只是一种乐观的情怀,而是在面对艰困、逼迫时,自内心发出的一种欢歌的力量。这力量来自“靠主”。因为倚靠主,信徒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喜乐(雅一2)。──《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的入狱、圣徒们遭遇的苦难和迫害以及内部的不和,导致腓立比教会幽暗沉闷的气氛。面对这种状况保罗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劝勉,是因为他经历过以基督所受的苦难为骄傲的悖论性信仰(林后12:10)。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4保罗在监牢中为主受苦,还有甚么可喜乐之处?何以能吩咐腓立比信徒要喜乐?】
“喜乐”为本书信常用的字句,所以本书被称为“喜乐的书信”,计开:本书用喜乐或同义字有喜乐,欢喜,欢欢喜喜,欢欢乐乐等,共十六次(中文圣经有十七次,其中一次在一章26节的欢乐,原文是夸耀KAUCHEMA寻们tla〕与喜乐不同)。
原文用同一字根的动词、名词与拼合字来表达喜乐的程度如下:
一、CHARA(Xapa)是名词,一章4、25节,二章2、29节,四章1 节。
二、CHAIR O(xa一川是动词,一章18节(2次),二章17、18、28节,三章1节,四章4(2次)、10节。
三、SUGCHAIR O(ouyxa中…是拼合动字,一同喜乐,二章17、18节。
保罗虽然坐监,但他的灵性已到了高峰,觉得坐监是一种享受,因为他的捆锁,以致基督在御营全军中被传开,他怎能不充满属天的喜乐呢?他喜乐的最大原因是因主的名被传开(一章13、18节);他坐监或任何的苦难,如果是使基督被传开的一种最佳的方法,保罗愿意为主多坐监而毫无怨言(林后十一章23节)。又,当他看见信徒们灵性长进,他也觉得十分快乐(二章2节),这正是每一位事奉主的人所应当效法的。――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四4~5】「谦让」二字在中文译本上除了谦虚、忍让的意思之外,更含有另一种积极的潜意──可忍受低级卑贱的环境,或别人不恭敬的对待。一个常常喜乐的人,一定是懂得谦让的。一个人不肯忍让而怀恨在心,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惩罚与折磨呢?─ 施达雄《生之态度》 【腓四5】「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 要温柔,to epieikes(RSV,“宽容”)的要求,对象由向众人界定,显示使徒是想到教会与外界的关系,而不是基督徒彼此之间的交往。Epieikeia是名词,在本文中作形容词用,是伦理词汇,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章1节亦曾使用。七十士译本的诗篇八十五篇(和合:八十六)5节,用这个形容词来翻译“预备饶恕”;马歇尔将它的含义作了全面的说明:“心存美意,对人的错误宽大为怀,处置人的失败满有怜悯,因为考虑他们全盘的光景”。也许最接近的英文为“graciousness”(恩慈);在这里,它是指在试炼中甘愿顺从的灵,其表现便是拒绝还击。──《丁道尔圣经注释》 “近了”原文eggus,可指空间的“近”(约三23;徒九38),也可指时间的“近”(太二十六18;二十四32),中文新旧库圣经译作“主是靠近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信徒应处处为他人着想,做领袖尤其需要这种“谦让的心”(参林后十1),也就是又忍耐又谦卑、温柔的心。能这样才不至只顾念自己的事,眼中只见到他人的短处。温柔谦让不是示弱,更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相反的,信徒应站稳立场,齐心为福音(一27)。不要过分关心自己所受的,因为主的日子已经近了,祂必伸张正义。──《启导本圣经注释》 基督徒要认识到遭受不义胜于行不义(林前6:7)。因此对基督徒来说宽容是真正幸福的根本因素,是喜乐的源泉。保罗把这些与主再临时得到的安慰紧密联系起来。基督的再临,即所有应许成就的时刻临近了,因此圣徒们即使受逼迫也要谦让、宽容他人。但教会里也有不少以守护真理为名,不能宽容他人并行为独断、顽固的人,这一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6】「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 祷告,proseuche,和祈求,deesis,在使徒书信中常一起出现,按照艾伯特与司密斯(G. Abbott-Smith)的希腊文辞典,这两个字可以有所区分。他说,proseuche是泛指一般的祷告,而deesis则注重需求。另一方面,deesis也用在人对人的要求上,而proseuche只限于对神的祷告。要求,aitemata,这个字特指有明确请愿之内容的祷告(参:路二十三24;约壹五15)。因此,再借用章伯斯的话,祷告不是感性地“在神面前呢喃”,而是可以直接提出特定的要求(如:路十一5、9~10)。感谢,eucharistia,是真祈祷的重要和音。纪念神的美善与怜悯,能使我们避开不知感恩的种种陷阱,如:过分担心眼前的困难、忘记神过去对我们所施的恩、忽略比我们更有需要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挂虑”是对神的保护和照顾缺乏信心的结果。主耶稣教训人不要为生命、身体、明天等等忧虑,因为我们所需用的一切天父都知道(太六25~34)。保罗叫人对任何事都不要耽心挂虑,只要积极地把所要的告诉神。“祷告”指一般的求,“祈求”指恳切的特别的求(参路一10,13及注)。更重要的是用感谢的心去求。这里说“凡事”,指生活中不问顺境与逆境,各种的需要都可以告诉神(参帖前五18)。──《启导本圣经注释》 祷告与祈求: 是只有基督徒才能享有的特权和义务,是解决人生所面临所有问题的最佳方法(帖前5:17)。祷告中必须伴随着感恩。感恩:①证明祷告出于良善;②使我们得到更多的祝福 ;③让我们认识到神的旨意比任何一切都重要,并使其成为最优先的课题。应当一无挂虑: 指无须担忧、焦急,或倾注不必要的关心。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7】「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平安,eirene,旧约中描写,神使一切仇敌臣服,彰显祂全权的治理后,立刻临到的,便是这项福气(shalom;参:赛三十二17)。按新约的说法,惟有先接受祂和好的恩典,我们才能认识祂的平安(参一2注释)。神的平安来自与神和好,这是透过主耶稣基督完成的(罗五1),祂用自己在十架上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超越一切领悟,这个形容词可以指“所成就的,超过我们最聪明的预料、最精密的盘算”;或“超越一切人的想法(nous),高过我们所有的梦想”(参:摩法特),因此越过我们能理解的范围(弗三20)。动词超越,hyperechousa,与三章八节译为“凌驾一切之上的伟大”,或“至极的美好”之名词同源,两处的意思似乎都指绝对的独特,而非相对的高一等。因此,第二种译法较为可取(毕尔)。──《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所赐的平安里藏有神对人的拯救与保守,人的罪得赦,与神和好后内心永享安宁。“出人意外”指这种平安的美好、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人的梦想,非人的任何计划所能达到(参弗三18~20)。“保守”的原文phrouresei为一军事用词,有“警戒防守”之意。信徒与基督联合,顺服在祂的旨意下,生命因为有神大能的保守,固若金汤。这保守深入人里头,连心怀意念都在祂的看顾中。──《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的平安: 借着祷告而得的、神所赐的出人意外的礼物,意味着与神和好,得到神的恩宠并与神合一。这有别于世上的平安。因为世上的平安是一时的、表面的、是不安定的,而神的平安是永恒的、本质的、完全的。出人意外: 意味着神所赐的平安不是人们能自行创造或享有的,而是超越人们认知的(弗3:18-20)。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8】「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思念”原文logizesthe,有计算、思想、考虑、决断等意。我们若多思念属世之事,结果必陷于痛苦与忧虑中。──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保罗继续7节“神赐平安”的主题,添上本节和9节“未尽的话”,来说明信徒应如何乐享此平安。他指出一个人的心思意念对人生活的影响。脑里想的是甚么,说的做的也会是甚么。他要求信徒思念本节所列举的事,然后付诸实行(9节)。有这样健全清洁的思想,才可以有出众的高尚的道德与精神生活。“思念”不只是“记住”,有把这些美好的质量来陶铸一个人的行为之意。──《启导本圣经注释》 信徒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全部推卸给神,必须付诸负有责任的实际行动。根据这一点保罗提出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品格。真实: 与神共有的属性(罗3:4),是所有信徒的特征之一。可敬: 保罗书信中特殊的一词(提前3:8,11;多2:2),指基督徒的礼仪与自重。公义: 意味着公正与正确。清洁: 指道德上纯洁而且无罪。可爱: 意味着说不出的亲切。有美名的: 指道德和人格上都无法指责,可称为楷模。德行: 指因对他人的宽厚,而受众人认可的品性。称赞: 意味着道德和灵性得到赞许。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9】保罗把教导(“所学习的”)、传统(“所领受的”),说的话(“所听见的”)和生活的实际榜样(“所看见的”)放在一道,要求信徒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学效基督的榜样。这样才能得到7节所讲的平安 。──《启导本圣经注释》 想要永远享受平安,唯一的办法是在生活上不断实践出灵性与道德方面所领受的教训。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9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是什么?】 答:使徒保罗和腓立比的信徒,曾经发出一项要求说:「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事,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由这几句话里,可知他在属灵生活的见证方面,确有美好的榜样,不但是要他们学习,领受,听见,看见,而且要他们自己实行出来,这一件甚属不易的要求,保罗从前也对哥林多的教会信徒说到:「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十一1)。而在本书前面又曾明示:「因我活着就是基督。」「弟兄们,你么要一同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腓一21,三17)。从这几处经文给我们知道,保罗并非有老大自居的心理,其目的是要信徒学习效法他在基督里面一切的榜样,我们可以领会此处他的语意要求是什么,所谓在我身上学习的——如保罗为主受苦的心志,和忍耐,谦卑,顺服,爱心,信心,行为的好榜样。所领受的——如保罗高超的灵性经验,丰富的智能知识,供应属灵的粮食,和启示真理的亮光。所听见的——如保罗传讲的福音信息,各样美好的见证,行出的能力奇事。所看见的——如保罗忠心为主到底,奔走十字架道路的脚踪,不顾性命而靠主真理战胜仇敌的胆量,以及在各样圣工上的成就,与结成一切美好的善果。以上这几点可以说出了保罗人生生命的历程,将他作传道人应具备之成功条件,都鲜活地表现出来了。他的这些教训和榜样,不但是为当时的教会信徒所要学习和领受,直到如今,我们研习圣经,对于保罗的传道教训,一切的生活榜样,仍然深为领受,更当有始有终地学习和效法。——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四10】“思念我”是说腓立比教会为了纪念在狱中的保罗,用财物供应他的需要。他们向来如此,只是没有机会,他们心甘情愿,只是有时候环境不许可。这阻碍是甚么呢?信中未说明。可能是保罗所在的地方无法与外界联络,也可能是腓立比人一时钱财不济,又或者是须先周济耶路撒冷的圣徒。──《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立比教会托以巴弗提送来礼物,保罗对此表示感谢,其态度郑重而高尚。如今又发生: 这说明对保罗的物质方面的支持曾中断过一段时间,但并非因对保罗缺乏关心,而是找不到恰当的机会和条件。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0~23】在书信的结尾处保罗对腓立比圣徒的馈赠行为表示深深的谢意(10-20节)。这是对圣徒的至诚之爱所发出的感谢,其程度远远超出对物质本身的感谢。最后以问安和祝福结束了本书(21-23节)。──《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1】保罗的生活秘诀是知足,无论在缺乏中、在富足时,环境的改变不影响他与主的紧密关系。主基督是他生活力量的源头,所以他能知足。他感谢腓立比人的馈送 ,但不倚靠、贪恋(提前六6~10)。──《启导本圣经注释》 虽然保罗处于困境是事实,但他表明他所关心的事并不是脱离困境,因为他学到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知足的秘诀。从此我们可以学到基督徒知足的方法,知足并不是来自优越的外部条件,而是只有通过领受基督的恩典与平安的秘诀才能实现(约1四27)。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2】都得了秘诀: 唯独依靠那已复活,并作工到如今的基督的能力,这就是秘诀。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2~13】保罗的使徒工作不为世俗所羁,超脱于名利之外,可从这两节掷地铿锵有声的状语中得到认识,也是他卑微、顺服、温柔、谦让的美好品格的忠实写照。他以基督为中心的整个人生观都包含在这几句话里,也成了现代基督徒生活的力量。 “凡事”指一切能讨神喜悦的事。那加给我们力量的是复活的基督,祂是我们的倚靠。有了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12节,参林后十二9~10)。有了祂,基督信徒此生应尽的责任和应做的事都可以完成。──《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四13】当时的斯多亚哲学信奉的是人高尚的能力,认为借着彻底的克己可以达到自我满足的境界。保罗却表明克服环境的能力不在于自己而在于神。对保罗来说,这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告白,同时也是坚定的确信。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4】「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 保罗回到本段的主题,再度称赞该教会的体贴,用礼物──大概是金钱──协助他的工作。他赞许他们乐意同受(Synkoinonesantes)他的患难。原是美事,他用了一个惯用语。Kalos,加上过去式的动词,可表达有礼的请求,如使徒行传十章33节,约翰三书6节。这个动词形容出使徒和他的朋友之间关系的密切,指的是“和我彼此相交,koinonia”,即,他们在福音的事工上,与使徒完全认同(参一5的注释)。 我的患难,thlipsis,在这里绝不仅指“我的困难”或“我个人的需要”。Thlipsis是术语,专门指末世将临到世界的灾难或痛苦;参马可福音十三章19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6节。由此可见,腓立比人赠送礼物,所得的称许不只是救济了使徒,而是有分于使徒的苦难,而这苦难是在末世之前,也在为末世作准备;伯纳德认为,借着他们的礼物,福音能遍及万民,预备末世的到来(可十三10)。乍看之下,这个想法似乎有些突兀,但它却是解释下文(15节)之钥。──《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立比人的馈赠是与保罗同担患难的“美事”,也是他用另一种方式向腓立比人说“多谢”。“患难”指的当为他坐监的事,但他受牢狱之苦是为了福音。教会支持他是与他同工,令他使徒的工作得以继续。──《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无需他们的馈赠,但为了表达感谢之意,他特别慎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保罗首先感谢他们的馈赠,尤其看重馈赠背后那份高尚的心。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5~16】为了表示没有忘记腓立比圣徒以前对自己的宽待,保罗回忆他们早期向自己显明的爱。实际上保罗离开马其顿到亚该亚时除了腓立比教会,其他教会也都没有送来宣教费用,因此为了凑足宣教经费保罗做过苦工(帖前2:9;帖后3:7,8)。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5~17】“初传福音”指保罗第二次布道之旅,来到马其顿省的腓立比城传道。帖撒罗尼迦是他在马其顿省传道的第二个城。保罗在他城传道时,腓立比教会曾经不只一次在物资上供应他。这是保罗常常乐道的事(参林后八1~5)。 “授受的事”是指财物上的施与受。腓立比人所作的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所收的是属灵的“红利”(“果子渐渐增多”)。──《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四17】保罗首先关心的不是馈赠,而是馈赠所显出的属灵的果子(箴11:25)。这给我们如下教训:①接受馈赠的人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益处,而要记住馈赠中隐含的爱,从而感谢那爱,并为他们祝福;②馈赠行为不应该是假冒伪善的工具,也不能以馈赠为骄傲的手段<可7:1-23,对于假冒伪善>。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8】「但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 我的供应充足,pepleromai,继续肯定他所有的物质需要,都因腓立比人对他的事奉而得充足;此处否定他有任何不感激、不体贴之情。这份由以巴弗提(参二25)带来的礼物,被形容为在神眼中是可收纳的,此种描述更可以澄清这一点。倘若连神都喜悦,视为可收纳、令祂喜悦的祭物,腓立比人一定认为,使徒也会由衷地感激。他们的礼物又被形容为馨香之祭,这个词汇取自旧约(创八21;参:出二十九18;利一9、13;结二十41),它提示我们:一切基督徒真诚的事奉,即付出牺牲与舍己代价的服事,不仅促进了基督的大业,扶持了神的仆人,其本身也是一种敬拜,蒙神悦纳。──《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对馈赠之人以信心、爱、感谢的态度表示敬意。喜悦的祭物: 如果象亚伯(创四14)和挪亚(创8:21)一样,以虔诚的心为祭物,神会悦纳(林后2:15,16;来13:16)。为最小的人所做的即是给神做的,从这一观点来看(太25:40)保罗的表达很恰当。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18~19】旧约时代有向神表示感谢而献的祭,称为馨香的祭(创八21;出二十九18,25,41;利一9,13),献祭的人希望得到神的悦纳。保罗以腓立比人给他的馈送当作神所喜悦的祭物。由此可见,信徒捐助神的事工或在物质上帮助服侍神的人,也是向神作的奉献,是祂所悦纳的祭物。──《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四19】「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将供应 plerosei(这个字与18节所译的动词“我已经充足”相同)和需要 Chreia(在四章16节,以及前面二章25节,这字曾用来形容使徒的需要)等字的使用,可以支持他的观点。按照这种看法,保罗向他在腓立比的朋友所提的,是重申神的信实,祂既然供应了祂仆人的物质需要,也必能供应他们的一切需要。 荣耀的(直译“在荣耀里”),一词究竟指什么,解释有几种。它可被视为副词,形容供应,意思是:“用荣耀的方式供应”;它亦可指未来神国度为信徒存留的荣耀:“在荣耀中”(参:莫德)。然而更可能的是:它与丰富相连;如此,这词组的意思便是荣耀的丰富。根据旧约中荣耀(希伯来文kabod)的某些含义,丰富、荣耀两个字可算同义词。请参阅创世记三十一章1节与以赛亚书十章3节,“荣耀”在这几处等于财富、财宝,如 NI V。 神丰富的怜悯与供应,可由在基督耶稣里看出。神完备的启示与救赎,都在祂里面(西一27,二3),因此我们在祂里面是“富足”的(林后八9),亦即,我们用信心与祂联合之后,就连于一切真财富的供应之源。──《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在缧绁中一样关心腓立比人的需要,神给教会的供应丰富无比,一切所需都充足(参弗一18;三16~20);他为此献上颂赞(20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节说明腓立比信徒是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资助了保罗,这才是神最喜悦的(可12:41-44)。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21】保罗在每封信末总要加上问安,常常亲笔添上(参罗十六3~16,21~23;林前十六19~20;林后十三12~13等)。“圣徒”看一1注。“众弟兄”指伴他的同工,包括提摩太。──《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四21~22】动词问安,aspasasthe,在第二句中又重复:都问你们安。那些在他坐监之地的基督徒弟兄们,包括提摩太在内,都和他一同凭信徒之谊致意。这个作法是借用古代写信的习惯,不过改以基督徒的内容。 和保罗一同问安的信徒,不一定都和他一起在监狱中;此处特别提到其中的一群人:在该撒家里的人。他们问安的背景,很可能是因为:保罗入狱处的基督徒皇家服务人员,对身为腓立比公民的基督徒特别有兴趣,因为腓立比是罗马的殖民地。曾有人认为,该撒家里的人(希腊文hoi ekteskaisaros oikias,相当于拉丁文的familia Caesaris)一语可以肯定保罗被囚于罗马,那里即是本书信的背景;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词不是指皇帝的家属,或罗马议会的成员。译为“皇帝的奴隶”(摩法特)又将这群人限于奴隶中,删去了自由身分的人士,不甚合适,除非“奴隶”是广义地指“仆人”,即市民的公仆。请参阅布鲁斯书中引自罗马书十六章3~16节的一些证据。不过这个词颇具弹性,可以泛指任何城市中在政府服务的人,包括以弗所在内(葛蒂)。──《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四22】“该撒”今译“西泽”,是罗马皇帝。“在该撒家里的人特特地问你们安”说明当时在帝国政府中供职的人也有基督信徒,他们对腓立比城的信徒分外关心。“该撒家里的人”指的不是皇帝家庭里或宫廷中的人,很可能是在帝国政府中服务的,例如看守保罗的罗马兵丁(他们问候腓立比人,可以令后者放心,保罗会受到好的照顾),也可能是驻扎在保罗被囚的地方(罗马或者以弗所)的禁卫或警卫军中人(参一13注及本书<参考资料>)。──《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西泽家里的人: 指在全罗马帝国的各政府机关里工作的官吏和奴隶。但是却无法查到这里特别提到他们的理由。只是推测,可能是指本书开头(1:13)所提到的侍卫队中皈依基督教的人。 ──《圣经精读本注解》 【腓四22该撒家里的人是哪些人?与保罗的关系如何?】 答:该撒Caesar是古时罗马帝国的尊号(参七十题)。在该撒家里的人,有人认为就是尼罗Nero皇宫里的要员,或指罗马政府委派在各地任职的人员,以及当时一些尊贵的人物,如埃提阿伯总管银库的太监(徒八27),百夫长哥尼流(徒十1),与希律王同养的马念(徒十三1),居比路的方伯(徒十三12),腓立比的狱卒(徒十六4),帖撒罗尼迦的尊贵妇女(徒十七4),庇哩亚尊贵的希利尼妇女(徒十七12),亚略巴古的长官丢尼修(徒十七34),哥林多城中管银库的以拉都(罗十六24)并希律家宰之妻约亚拿(路八3)等,这些人其中有些是因保罗传道而信主的。另外有人认为该撒家里的人,大概是指罗马教会的人,可能是保罗问候在教会中那些为主劳苦的工作人员(参罗十六3-16),或是专指御营全军说的(参二九四题)。因保罗曾向御营全军传过福音,这些全军就是罗马皇帝的禁卫军,故被称为该撒家里的人。但无论如何,这该撒家里的人,特特的问腓立比教会安,必然是为腓立比信徒所熟知的,且是保罗传福音所结的果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很亲近密切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四22 “该撒家里的人”是什么人?与保罗有何关系?】
一、“该撒家里的人”,原文为KAISAROS OIKIAS(x*。apo仁0tIctaQ,与一章13节的御营全军是有密切关系的(见本书前文252条),多数解经家均同意保罗把福音向御营全军每一个士兵传开,这些御营全军被称为该撒家里的人。
二、但有人认为该撒家里的人是指罗马政府信主的官长或在各地为政府服务的公务人员而言,保罗曾向不少这一类人物传福音,而且带领他们信主。计开有:居比路的方伯(徒十三章12节),哥林多城中管银库的以拉都(罗十六章24节),腓立比的狱卒(徒十六章34节),帖撒罗尼迦的尊贵妇女(徒十六章4节),亚略巴古的官长丢尼修(徒十七章34节),保罗也向腓力斯大人讲道(徒二十四章24一25节),还有亚基帕王(徒二十六章24一28节)。至于与分封王一同养大的马念是否与保罗传道有关,则不得而知(徒十三章1节)。
三、不过保罗如果是在罗马写这封信,而提到该撒家里的人特别问候腓立比教会信徒的安,表示这些该撒家里的人与腓立比信徒相识。因为保罗在别的书信并未这样说过,所以该撒家里的人一定是在罗马因听保罗传福音而信主的人,他们可能是从腓立比城来的罗马政府机关中服务的人。
四、有人认为是该撒家里为奴仆的,他们相信了那稣。不过这些奴仆何以要问候腓立比信徒的安,则难以解释。――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四23】信末献上祷告,祈求主基督的恩惠常在信徒的心里。“心”为单数,强调教会在主里同心合意的侍奉。这封信以“同心合意兴旺福音”始,以在主里的同心侍奉作结束。──《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