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弗所书第二章拾穗

 

【弗二1「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

    在这里所说的,显然是指灵性的死。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对罪完全失去反抗的力量。像一个死人一样完全没有生命的活力,无法取胜。所有在罪恶中的人,对于罪都没有制胜的能力,是被罪和死的律(罗八2)所捆绑,不能不犯罪的。

    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也是在罪恶的死亡中等候灭亡的意思。所有罪人都是沉落在灭亡的权势之中,不能自救,等候永死之来临。罪不但使人的灵性死了,也使人天天活在肉身的死亡和永远的死亡之双重威胁中,没有安宁(参来二1415)。

    过犯罪恶略有不同,过犯paraptomasin意即错误,过失、侵越、罪咎等意。按照杨氏经文汇编,这一个字在K.J.V.译本有九次译作trespass,七次译作offence,三次译作sin,其余译作fall, fault各有二次,共计在新约圣经中用了二十三次。罪恶”hamartia,意即未中的,但这字在圣经中用途很广,有时用来形容全人类的罪(约一29;21;来九27),有时则用以指罪在人心中的权力,如何左右人的意志(参罗五21;12;11;14,17,20,23,25;2……),有时是指人在罪的地位上(约八24;罗五12;12;7),有时用来描写一种犯罪行动(太十二31;雅二9;17)。

    总之,过犯注重人表现出来的罪,一切越过神旨意的范围之错误行为;罪恶则广泛地包括一切不合道德的,不合神标准的存心、行动,地位,消极方面违犯了神的旨意,积极力面未达到神的要求等各种罪。──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

        对于罪,全人类没有一个是旁观者。犯法的死在过犯罪恶中,立法、司法的照样死在过犯罪恶中。制宪的休想在圣洁前立足,修宪的又岂能例外?每个人都是过犯罪恶这竞技场的参与者,灭亡乃是唯一的下场。―― 周神助《荣耀的教会――以弗所书的信息》

         保罗在第1章里透露了神永世的计划。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全宇宙都在祂的治理下,人类将见到真正的正义与和平。保罗因此为信靠基督的人在今世和来世所享有的福气而欢喜。由这样的基督徒结合而成的普世教会必能忠心侍奉基督,力足胜过一切邪恶的反对力量。

本章开始讲神实现祂计划的步骤,从人的救赎开始。本节至10节是一个人归信基督后,生命从黑暗无望进到恩典中积极为人的鲜明轮廊画。前三节指出生活无基督的苦痛绝境,后七节讲有了基督以后的何等不同。

“罪恶”、“过犯”可以是同义字的迭用,指旧人陷在罪中与神隔绝的生活虽生若死。“过犯”是明知故犯的罪。“罪”是“矢不中的”,失去了本应射中的目标,不能遵守和履行神所定的生活标准。罪令我们应作的反不去作,不应作的偏偏要作(参罗七1521)。

原文无“他叫你们活过来”数字,是中文和一些英文圣经译者根据上下文意加上,说明基督的大能怎样将因罪而“死”了的人改变,成为有祂丰富生命、活在祂的大爱中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先证明没有基督的悲惨生活来呈现教会的荣耀。过犯:指误入歧途;:指偏离靶子。因此“死在过犯罪恶之中”意味着因违背神的旨意,受到神的咒诅,从而丧失圣洁荣耀的形象,与神隔绝的状态。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3称为教会的这一批神的儿女,他们并不是比别人好,也不是比别人强。照着他们的本相,他们和世上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分别,都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放纵肉体的私欲,...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这正是我们原来的写照。在地位上是死的,对神的事是陌生的,可是对今世的风俗,不仅是熟练,而且是喜爱,对撒但的统治,一点也不抗拒,只要能满足自己,甚么道义,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1~10神在基督里赐下的救赎的爱改变了我们:①属灵的地位;②生活的性质;③内心的态度。这救赎大爱是永恒的,并越来越深(林前13:8,13)。因此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应是每天不断向着谦卑与虔诚继续变化的过程。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22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扩充,主题为:①基于救恩的教会的普遍性;②教会在基督里领受的特殊恩典。教会具有普遍性,能接纳犹太人或外邦人,能经历从未有过的属灵恩惠,谋求圣洁的使命。这一切的变化只能在保罗独特的思想“在基督里”才有可能。基督是旧约与新约的中心,是由罪变为义的变革的中心,所有人在他里面得以和好。像这样,保罗想通过本章,彰显基督的伟大。在这里我们可以确实发现神差遣基督的大爱与人们真正幸福的根源。本章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对比在基督里的生活与没有基督的生活,衬托教会在基督里的荣耀。本章结构如下:①被救赎的教会(1-10);②具有普遍性普世教会(11-2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2「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随从今世的风俗,所谓今世的就是属今世的意思。原文今世的又可译为这世界的这时代的。换言之,是属世的,是属世界的人所崇尚的。但基督徒既不属这世界,若随从今世的风俗,就必生活世俗化,失去与世界有分别的见证,这是神所不喜悦的(罗十二2;4;王下十七33)。

    空中指魔鬼的住处,它未必是人所看见的天空或太空;但它既不是地上,也不是神所住的第三层天(林后十二2),所以说是空中,这与启示录十二8天上,大概是相同的地方。按魔鬼原本是受膏的基路伯(结二十八14;赛十四1215),因犯罪被降到空中,大灾难时将被摔至地上(启十二9),灾难后被下入无底坑(启二十13),千年国以后就被丢进火湖(启二十10)。

    空中掌权者的首领,魔鬼被称为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因为牠是幽暗世界中诸邪灵之王,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弗六12),又称为这世界的王(约十二31;十六11)。所有世上的罪人都卧在牠手下(约五19),所有属基督的人,都要和牠争战(弗六12),防备牠的诱惑(太四112)。──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我们在罪中时,受到两种外来的压力。一个来自我们生活的社会,跟随世人的邪恶风俗走,向世界堕落的道德低头。另一压力来自超自然的罪恶的权势,这权势处心积虑要破坏神的计划,这就是“空中掌权者”。“空中”介乎人犯罪的地球与神有绝对权柄统治的高天之间。在古时,这片空间被认为是灵界的邪恶势力居住的地方,撒但是首领。“悖逆之子”指背逆神的人。本节替撒但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在今世背叛神的人“心中运行的邪灵”。──《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2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是谁?】

答:在这里保罗已经告诉我们,这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在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直言之,就是指着魔鬼撒旦说的(注)。它管辖这幽暗的世界,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为基督徒属灵战争的仇敌(弗六10-13;彼前五8)。等到主耶稣再来时,魔鬼要被捆绑丢在无底坑里(参上集八六题),千年后,它的最后结局,是要再被仍在硫磺火湖里,永远受痛苦(启廿237-10)。至于它的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乃指它是实际空中的领袖,耶稣称之为这世界的王(约十二31),在神人中间常作种种的恶行,引诱迷惑人与神疏远,虽弃真道,去敬拜别神(提前四1;启十二9,九20),可知它的活动领域也是在地上(彼前五8),且是在人心中(弗二2;可九25,十六9),真是无孔不入。总之,这空中无论是指实际的空中,或指人的心中,我们总认为这是一种属于灵界的名称,其范围是未可限定也。

注:参拙著真道查经问答汇编一八五——一九五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弗二2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为谁?他如何在空中掌权?】

    保罗在这里已经回答,这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原文无邪字)。显然的,谁都能再加以解释,这是指魔鬼而言。

    关于魔鬼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是实际的空中领袖,即地球之上的空中。他占据空中,在神与人之间作种种恶行,阻碍神与人的交通,向神控告人,控告约伯,即其一例。启示录十二章10节说魔鬼在神前昼夜控告信徒。魔鬼也使信徒怀疑神的慈爱,使信徒对神失却信心等。

    法利赛人称之为鬼王,其名为别西卜(参路十一章有关别西卜的研究),那稣称之为“这世界的王”(约十二章31节),保罗称之为“这世界的神”(林后四章4节),彼得透露撒但的行踪是“遍地游行”(彼前五章8节),与保罗所说魔鬼在空中掌权的并不是矛盾。空中是魔鬼的大本营,地上乃是魔鬼活动的领域。

    根据神学家一般的推论,魔鬼先是在天上,因背叛神而被驱逐到空中,但活动范围则包括地上在内;等到主那稣从天上降临到空中之时,魔鬼与他的使者便被迫下到地上,地上便开始空前的大灾难。再等到主那稣与千万圣者降临到地上为王时,魔鬼便被捆绑丢在无底坑里,千年后,魔鬼被释放再被扔在硫磺火湖里,结束他数千年的邪恶活动,使他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至于有关魔鬼堕落的经文,在圣经中可从下列各处来研究:

    以赛亚书十四章320

    以西结书二十八章11l9

    路加福音十章18

    启示录十二章19

    神学家一致认为以赛亚与以西结所讲述的是暗指魔鬼的堕落,约翰在异象中所见的则为魔鬼堕落的明显经文,主那稣所说的则可能追述魔鬼以前堕落的情形。

    二、空中指人们心中而言。原文“空中”一词之后,跟着便是“灵”字(邪灵)。保罗原意为“那掌权者的首领,是在空中,亦即在灵里,在那些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着”。

    “空中”指一种抽象的环境,即肉眼所看不见的环境内,亦即人心内。魔鬼并非住在肉眼看得见的地球之上的“空中”,乃是人们心里的“空间”。正如那稣曾说一比方,有一恶鬼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进占一个打扫干净修饰完竣的人心,使他心中景况非常坏

(路十一章2426节)。

    保罗自己解释说,所谓空中掌权,就是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因为魔鬼是在灵界活动的,灵界的活动是不应受肉眼所看见的领域所限制的。因此“空中”是指“人的心中”而言。

    不过多数解经家都接受上述第一种解释,理由是“空中”一词与那稣将来降临在空中的“空中”原文同字,即AERaflp,英文的AIR空气一词即源出此字),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17节的空中之前有云里二字,清楚指明是肉眼能见的空中。

    不过,仍然有不少解经家认为同一个字可作不同的解释,主那稣降临在空中,是在云里,不过魔鬼的活动是在人心中,乃是肉眼所看不见的,只有凭着人们犯罪的行为来显出是受魔鬼的支配。――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弗二3「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

    我们指信徒,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的信徒。注意上节第一句的你们,这里的我们和下句的他们各指不同的人。上节的你们指外邦信徒,信中称你们无疑就是指受书人,而以弗所书的受书人是外邦教会的信徒,下句的他们指上节的悖逆之子,而本句的我们,则系指保罗代表的犹太信徒,和受书人所代表的外邦信徒。留心在我们后面的几个字,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这我们说明不论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从前都是在他们中间放纵私欲的。所以使徒在这里提醒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我们之中并没有那一等人可以轻看别人。因为在没信主的时侯,大家都同样是死在罪中且悖逆神的人。

    放纵肉体的私欲……”,虽然在圣经中肉体有时也指身体(林前五5;腓三34),但大多数是指罪欲、罪性、使人犯罪的旧生命而说。私欲就是不正当的欲望,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所有的私欲都是属肉体的,所以称为肉体的私欲放纵肉体的私欲就是体贴肉体的意思(罗八56),也就是下句所说:随看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的意思。从放纵这两个字看来,可见肉体的私欲是不能不加约束,不能任它自由的,若任由它,放纵它,就会自动闯入罪恶里面去。所有死在罪中,服在魔鬼手下的罪人,都是爱凭自己所喜好的去行的;而他们心中所喜好的事,无非都是属肉体和放纵私欲的事,这都是邪灵在他们心中运行的结果。

    本为……”可译作按本性按天然(参新旧库译本,英文N.A.S.B.等)。死在罪中的人,按本性来说就已经是可怒之子,生来就天然地喜好犯罪,悖逆神,何况还在罪中放纵私欲,岂能不招惹神的震怒(约三36)?所以信徒在蒙恩以前,不论在生命上、地位上、性情上、行为上,都是魔鬼和罪恶的奴仆,完全背叛神的。

    和别人一样别人和上句的他们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悖逆之子”──不信者。虽然信徒信主之后在生命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未信主以前都和现今那些仍未信的别人一样,跟招惹神的怒气的人并无分别。──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人犯罪还有内在的来源,这就是肉体的私欲。保罗说犹太与外邦人信徒,包括他自己,过去也象悖逆之子,不只放纵肉体的情欲,也陷在《加拉太书》五1921所说的各种邪情罪恶中,随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因此,按人的本性来说,是应该接受神忿怒影响的人。这忿怒是人犯罪招来的刑罚。参《罗马书》一1820;二5及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放纵肉体的私欲:在希腊语中“肉体”不是指人的身体,而是指堕落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因此没有基督的人生以自满、自夸、憎恶为特征(3:3-6)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4「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

    然而,这是最大的转机,虽然信徒原来的情形是那么可怜、败坏,毫无良善可言。然而却因神丰富的怜悯,能以在神的恩典中活过来。使徒保罗本身对神丰富的怜悯,有清楚的经历,他在提前一1516见证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丰富的怜悯,反衬出我们罪恶的众多与顽恶,若非神有丰富的怜悯,我们是无法得救的。我们若是看见困苦而很刁蛮狂妄,或是令人厌恶的人,就不会怜悯他的困苦,因为我们的怜悯很有限。但神丰富的怜悯,却使我们这些原本是死在罪中,顺从魔鬼,随从世俗,悖逆神,放纵私欲的人,能以在祂的恩典中救活过来。

    因祂爱我们的大爱,神的大爱和神丰富的怜悯是相连的。怜悯的原因,怜悯的实行。神既然这样爱我们就怜悯我们。大爱原文的plousios;也有很丰盛很多的意思。神的爱乃是大爱,因为那是爱罪人的爱,是为罪人作了极大牺牲的爱。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弗二4~5严格说来,这一个「一同」,和第六节的两个「一同」是有点不一样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原则上还是一样的。我们原来迷醉在犯罪的生活里,对罪没有感觉,像死了一样。但当我们得救的时候,基督的生命进到我们的里面,这生命使我们对罪有了敏感,对罪起了反抗,罪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辖制我们,也不能随意摆弄我们。从前以罪为喜乐、为满足的感觉,不再存留了;反过来,罪却成了可憎和可厌的。这是基督徒最基础的经历。从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他绝不会是一个基督徒。每一个得救了的基督徒,都经历这一件事,因为是神已经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来,我们的灵已经苏醒过来。只有灵苏醒过来的人,神的恢复工作才能显在他们身上。──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与前面相反,从这一节开始提及神的救赎工作。“怜悯、爱、恩”是这一救赎工作的基础。怜悯可理解为恻隐之心,恩可理解为赦罪之恩,但本质意义上爱是神的本性(约壹4:8)<林后 绪论,关于恩典>;怜悯、恩是与罪人的关系中所体现神的的爱。因此可以说怜悯与恩是爱的另一种表现,救赎工作是神对爱的具体实现。从这里可以认识到圣徒的爱不在于话语,而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况下的适切的行动。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5「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侯,便叫……”这句话是连接上文的,说明神的大爱为我们作了甚么,就是当我们还死在罪中时便叫我们活过来。“便叫……”显出神的爱是主动的。本句和上节连着读,就很容易看出是神在主动地怜悯我们,爱我们,叫我们活过来:并不是甚么人的催促使祂爱我们,乃是由于祂自己的爱,使祂自动地为我们预备了救法,舍弃了祂的爱子。

    “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这句话包括基督为我们的罪死的经历在内,基督既为我们的罪死了、埋葬了、三日后复活了,便叫我们和祂一同活过来。基督的死和复活都是“包括性”的(参林前十五22:“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我们既在罪的方面,在祂的死上死了“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便也在生命方面,在祂的活上活了──“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罗六45)。所以一切信祂的人,不但不再死在罪中,脱离了灭亡的永刑,而且活在祂的恩典中,得着永生的生命。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这句话在括号里面是解释上文的,意思就是:既然我们原本是死在罪中的人,毫无善功可言,乃是由于神丰富的怜悯和慈爱,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可见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有两重意思:1,前章所说的信徒的属灵福气和本章所确证的新生命,都来自神的恩典;2,这些福气现在已属信祂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5~6活过来、复活、坐在:这些话暗示基督的复活、升天、审判。圣徒只有在与基督的联合中,才能经历到这些<9:28-36,耶稣生平的五大事件>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6「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又叫”显明这是进一步的恩典,是重迭在前面所说的恩典之上。主的恩典常常是多而又多的,我们应一步进一步地深入祂的恩典中。“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和上节“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有点不同。“活过来”sunezoopoieesen新约只有本处和西二13用过,意思只是使一个死了的人再活,有苏醒过来的意思。但是“复活”的原文suneegeiren却有“起来”之意,也译作“复起”,比“活过来”的意思更积极。不只是活了,而且离开了死人的坟墓生活,离开黑暗的罪恶生活,一举一动活出新生的样式来。

    “一同坐在天上”,注意这里的“活过来”,“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都是过去式,都是已经成功的。不但与基督“同活过来”,“同复活”是已经成功的,而且与基督“同坐在天上”也是已经成功的。这意思就是信徒虽然肉身还活在这世界,但按所领受的灵命说,却是有分于已经升到天上的基督,而过看属天的生活;虽然还在地上做人,生命却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三3)。

    “坐”是一种安息的表示,信徒虽然活在没有安息的世界中,却可以享用天上的安息。这一切都包括在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的救恩里面,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际经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中文圣经在这里(五至六节)指出了三个「一同」,这实在是充满了恩典的事实,它清楚的指明,每一件事都是基督自己作的,但是当基督作的时候,都把我们包括进去,使祂所作的都成了我们所作的。祂活过来,我们与祂一同活过来,不再活在罪和死里面;祂复活,我们与祂一同复活,死亡再不能辖制我们;祂坐在天上,我们也与祂一同坐在天上,进到神的荣耀里。

         这三个「一同」,不是要等到将来见主面的时候才成为事实,而是现在已经成为事实,是神已经作完成了的事实。与祂一同坐在天上,我们承认不大容易领会这个属灵的事实,但是我们的不够领会,并不能改变这一个已作成了的事实。这些属灵的事实都是我们的经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经历,是我们还活在地上的时候,就感觉得到的。

         第五节所说的「一同活过来」是灵的苏醒,这里的「一同复活」是胜过死亡的权势。我们信了主的人,不单是有复活进入荣耀的盼望,也已经有了复活的地位,这个复活的地位叫我们可以向死亡夸胜。虽然我们的肉身还会死亡,就像主也曾为我们的罪死过一样,但死却不能拘禁我们,像它不能拘禁主一样,因为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

         复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我们是站在复活的地位上,身体的复活是将来出现的事,但我们现在就有了复活的指望,这指望是根据复活的生命和复活的地位。死的权势不能再摸到我们,阴间的权势也不能胜过我们。教会的历史清楚的印证了这一点,历世历代直到今天,世界所加给教会的各式各样无止境的逼迫,或是要使教会走样变质,但教会并没有倒下去,因为教会所有的是复活的生命,教会所站的是复活的地位。

         神丰富的怜悯把我们更深带进一个新的地位,就是叫我们一同坐在天上。神的话既是如此的说,我们不只要相信,并且要经历这一同坐在天上的事实。

         我们的生命不单是复活的生命,也是属天的生命;我们在基督里的地位,不只是复活的地位,也是属天的地位。许多神的儿女不重视地上的事物,一心一意的爱慕天上的事物,这是因为我们站在天上的地位来察看一切,用属天的生命来接触一切的结果。基督徒正常的生活表现应当是如此的。

         我们不仅是在天上,而且是「坐」在天上。坐就是安息,就是作完了要作的工,就是等候得胜的果实(参来十12~13)。所以真实活在基督里的人,他们不是挣扎,不是愁苦,而是享用基督的安息,享用基督的得胜,高举基督的得胜。苦境压不倒神的儿女,难处伤害不了神的儿女,因着他们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在忧伤的环境中仍能喜乐,在黑暗的际遇里仍能歌唱,因为神的儿女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信徒凭着信心,与主基督联合,生命也与主合而为一(罗六110)。基督今天在高天之上(一20;来七25),信徒也随祂进到那境界。“坐在天上”(一3,20)就是在神的面前的意思。──《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7「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世代”原文是多数式,所以“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不是仅指某一代,乃是要显明给以后无穷之世世代代的人看。包括现今的世代,将来千年国的世代,以及永世中之世代……。不但显给不同世代的人看──不论蒙恩的人,或在罪恶中的人,而且也显给各世代中的众天使,和管辖幽暗世界的诸邪灵看。──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神丰富的恩典显明在我们身上,并不是我们知道自己的痛苦和危险,我们先向神求拯救,然后神就为我们预备救赎。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并没有向神要求救赎,而是神看到我们的困苦流离,祂动了慈心,在我们还蒙昧无知的时候,祂主动的为我们预备好恩典。

         神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是宇宙中最大的一件事,也是绝不寻常的一件事。神这样的造成教会,祂就把教会陈列在宇宙中,好像展览品一样,透过这展览品向宇宙中一切被造之物显明神的慈爱,特别要给以后的世代看,看看神的心意,看看神的作为。看到了教会,就看到了神的恩慈,因为这许许多多不配的人,都进到了神荣耀的丰富里。

         谁是以后的世代呢?这绝不是我们的儿孙,因为他们若是信主,他们也是在教会中,也是组成基督的身体的一个份子,所以绝不是他们。在神的计划中,我们这一个世代以后,还有两个世代,就是国度和永世。神把教会也摆放在这两个世代中,显明教会是神的丰满。在国度时期,教会与基督一同在地上执掌王权(参启五10);在新天新地里,教会以新耶路撒冷的形式出现,永远的彰显神的荣耀和丰富。神不只是在今世使用教会作祂的见证,也永永远远使用教会作祂自己的彰显。──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后来的世代”在新约中多指基督再来掌权的世代,是在今世以后的。也有人解释,由于“世代”的原文为多数,当指作者写书以后的各时代。《和合本》译为“后来的世代”可能依此说。本节的意思是:神向他们所做的,不只是为了他们,而且借着他们显明出来;神愿意把恩典也施给以后世代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基督耶稣里:这句是保罗有特色的表达之一,与“在亚当里”(5:12-19)相对照。这两个用语包含:①连带性概念;②末世论性的对比概念。在连带性概念中,亚当是旧人类的代表,基督是新人类的代表(5:12-21)。在末世论性对比这一概念中,亚当代表着罪与死亡的旧世代,基督代表着自由与生命的新世代。因此“在基督里”是指与基督同死、同复活、与基督联合的人得救的状态:①它意味着与基督神秘的联合(8:39;14:17;腓二1,5;4:7,13);②它强调以基督为中心的集合性性质。这些概念只能在与教会的关系中理解。(3:6;15;林前4:15;1:22;3:28;西1:2);③它是有关神所行的客观事实的陈述。即预定(11:11)、救赎(3:24)、成圣(林前1:2)、和好(林后5:19)、称义(加二17),这一切只有在基督里才成为可能;④另外这些用语会决定圣徒的日常生活与奉献的性质(9:1;15:17;林前4:17;1:13;帖前4:6)。总之“在基督里”意味着在得救的新领域,经历新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89本乎恩就是本乎神白白赐给人的原则的意思,因为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罗四4),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罗十一6)。所以得救完全不在乎人的行为(罗三28),乃是神白白的恩典(罗三24)。

    因着信这是人方面接受神恩典的步骤。这不算是行为之一种,因下文明说也不是出于行为,显见圣经认为得救的信心不是行为;并且圣经也告诉我们信心亦是圣灵恩赐之一(林前是十二9;彼后一1)。但这种既是真实的活信心,所以它是必有行为表现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弗二810这三节经文包括了福音的精义,讲出了救恩的主要内容:1,神的工作:恩典;2,人的回应:信心;3,救恩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人行出身所要求的善;4,真正救恩的标准:非出于人的行为,乃因神所赐的信心。

“恩“是神对人的行动,祂首先把耶稣基督赐给完全不配的人类,然后让人可以得到因基督的牺牲而有的救赎。恩是完全出于神对人的大爱,借着基督赐给人。因为这恩,不但人的罪得到赦免,人里头的恶也赖以克服,人的软弱变成刚强(林前十五910;林后十二9)。人若凭信心接受神的恩,这恩便能在人的生命中充分彰显它改变人的能力。人是完全因此恩而得救。“信”是人的响应,是人对神的完全交托,让神的旨意可以作用在他身上,愿意接受神所赐的,甘心顺服神的旨意。“恩”与“信”都是神所给。整个得救的过程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的作为,借着人的相信来完成。信是管道,神的恩通过这管道浇灌到人的生命里头。得救既是神所赐,因此不靠人的工作;若靠人的行为,例如遵守律法,度圣洁生活,便难免自以为义,犯上法利赛人自夸的罪(路十八11);这样得来的只是罪,而非罪的脱离。基督徒必须以感谢的心,承认自己的得救并非出于己力,完全是神所赐,谦卑交托、接受。

基督徒因此是神所作的工,是基督所重造的人(林后五1718)。能按照神的旨意以爱心行事(林前十三章)。神差基督拯救世人,从人得救成为新人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求人学习基督不求自己的益处,能为他人的福利牺牲小我,在生活中实践神所要求的善,活出基督的样式来(太十一29)。──《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9「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我们的本相是没有条件得救的,本性是不要神,行为是抵挡神,凭着我们本身所有的,只配被定罪。就算我们能作出一些自己以为好的,也不能够得上神圣洁公义的要求。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一点也不错。得救是我们自己作不来的,也是我们所不配得的。若有人以为可以凭着行为得救,那么他还不认识人败坏的本质。我们全然是凭着神的恩典得救。按着神公义的性情,祂不给我们拯救也有充足的理由的,但是祂乐意向我们施恩,祂不要求我们作甚么,祂也知道我们甚么也不能作,祂替我们作好,只告诉我们说:「去用信心接受吧!」这是恩典,实实在在的恩典。──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10「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行善”是神对已经得救之人的要求,神对未得救的人只要求他们“信”,接受祂的恩典。对已经得救的人,神却要他们行善。但不是照人自己的意思行人以为善的事,乃是照圣灵的引导,行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善,就是圣经所记载一切合乎神旨意的事。──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豫备叫我们行的。」

         以上经文的第一句话,亦可翻作「我们原是祂的杰作。」教会是神以大能所产生的最美杰作,她绝不能再加改善。我们举目环顾,所见到处破败荒凉,我们不禁惊问:「教会怎能达到那完美境地呢?我告诉你,她不是要去达到什么,她乃是已经达到了。我们不用向前去发现她的目标,我们只要回头一看创世以前,神在基督里早已达到了祂的目的,便可知道了。当我们在那永远事实的亮光中与主同行时,我们现今就能见证这一荣耀事实的渐进彰显。在罗马书第八章卅节里,保罗告诉我们,那些神所预先定下的人,祂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所以在神的心意中、一切属乎祂的人,都已经在基督里得着荣耀了!由于在基督里那完美的目标早已达到,所以教会在属灵实际上也早已被带进荣耀中了。――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神的心意放在教会里是有原因的,因为教会是祂的工作,借着基督来作成的。要加以注意的是,这不是在说个人的经历,而是在说教会的经历。「我们」是包括全部神的儿女,是多数的;「工作」却是一件工作,是单数的。神的工作是把我们众人都作进一个教会里,把全部神的儿女作成一个基督的身体。所以说,神这一个工作是教会的经历,不是个人的经历。虽然教会的经历是根据个人的得救,但个人得救的目的,却是为了基督身体的建造,让神得着材料来建造基督的身体。

         我们是神的工作,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是呕心的杰作。教会实在是神的智慧和神的能力的结晶品。在宇宙中,只有教会是神用祂独生子作代价来造成的,也是在祂独生子里面来完成的,使教会像基督,教会的性质是基督,也充满基督。所以教会是神的精心杰作,神全副的心思都放在教会里,也只有教会能让神心满意足(参赛五十三11)。可惜却没有多少神的儿女体会神的心意,与神同心来配合祂神的计划。结果造成在教会中只有人的活动,却失去神的心意。

         神把我们造成基督的身体,是要叫教会在地上活出神的心意。神的话明确的指出来,我们在基督里被造成,目的是要我们行善,就是行神预备要我们行的。从人这边来看救恩,是人脱离罪的权势和刑罚;从神那边来看救恩,是神要得着遵行祂旨意的人。所以教会是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被选召的;教会不知道遵行神的旨意,就是不站教会的地位,失去了教会的立场。

   「行善」不是一般人观念中的作好事,人以为好的,在神眼中不一定是善事,甚至可能是敌挡神的事。这里所说的善事,是指神所命定的事,是神预备我们要作的事,是神能点头说「阿们」的事。所以教会不一定要作人以为好的事,但一定要作神所要作的事。教会不是为满足人而存在的,而是为着满足神而被造。教会不是慈善机构,教会不是一个聚会,教会该是神旨意的出口。──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感谢主,我们不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靠不住;我们乃是神的工作,绝对可靠的。我们既是全能神手里的工作,祂动了工必定成全。有谁能拦阻神呢?哦,荣耀的事实 我们是神的工作!这里「工作」二字,原文的意思是「奇妙的工作」。出于神的工作,没有一样是不奇妙的。─ 俞成华《生命的信息》

         为要叫我们行善:这句话显明神的救赎目的,意味着我们的得救,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宽恕上,而是能使我们积极行善的复活与新的创造。这句话与1节的“过犯罪恶”相对照。因此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圣徒的真正生活是通过实践义、真理、圣洁(4:24)在每天经历基督的复活与创造事工。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1「所以你们应当纪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

    “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使徒加上这句解释,表明使徒并不赞同犹太人那种凭肉身受过割礼为骄傲的错误态度,因为“真割礼……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二2829),不过以弗所信徒在未信主之前,不独没有灵的割礼,也没有肉体上的割礼,所以使徒就借用犹太人惯用的讲法来形容他们从前的景况。──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保罗要信徒回想他们生命中没有基督时的光景。未信主时,外邦人(包括以弗所教会中大部分的人)在神的福气上是没有份的。“按肉体”指按着本来的身分。割礼是犹太男婴出生后第八天须履行的仪式,“凭人手在肉身上”行的。当日,外邦人进犹太教也须行此礼。割礼是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同的记号。犹太人以此为荣,轻蔑地称外邦人为“没受割礼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11~12这是在救赎以外的外邦人在神面前的光景:神与人所立的约,外邦人不包括在里面;关乎基督的应许,外邦人也不包括在里面;外邦人根本就不认识神,也不知道寻求神,更不知道神的国度和永远的计划,是神工作的局外人。所以说,「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这事一点都不假。活着的实际是罪的捆绑,活着的意义是等候死亡,活着的盼望就是进入永远灭亡。这光景实在是可怜!──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1122保罗从人的得救讲到本来互相敌视的犹太人于外邦人,怎样借着基督,彼此得以和睦(1116节),成为一体(1922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在前面提到了在基督里的救赎工作。这是进一步陈述救赎工作的结果。其结果,有双重性,即解除了:①人与神之间的隔阂;②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解的方法是通过基督代祷。基督是教会生活的标准。因此我们从这句话语中会认识到教会的使命:应以神面前的公平原则为基础,公平地将每个人带到神面前,力图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建立普遍的教会。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2「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

         “诸约“:指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应许赐人福分,例如亚伯拉罕之约(创十五1721)、摩西之约(出十九5)、大卫之约(撒下七章;二十三5),及《耶利米书》三十一3140所应许的新约。参《罗马书》九4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外邦人曾被排除在神与以色列之外的悲惨状态。“与基督无关”:描述外邦人对弥赛亚毫无期待的无知的状态,“没有神”描述外邦人因拜偶像得神的震怒而痛苦的情形。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2应许的诸约有几种?】

答:应许的诸约,是指神在古时对历代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约而言(参罗九4),所谓诸约是出于神的应许,是神与人中间必须履行的某一种契约,而达到其守约的某些愿望和目的,例如:

①挪亚的约——当神用洪水毁灭世界以后,便想挪亚应许不再施行毁灭,就晓谕他说:「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且以虹为立约的记号,即神每次看见虹在云彩中出现时,就要纪念祂与人类和地上活物所立的永约(创八21,九1-17)。

②亚伯拉罕的约——神应许万族要因亚伯拉罕得福,叫他成为大国,立他作多国的父,神要作他和他后裔的神,要将迦南美地赐给他和他后裔永远为业;并且定下割礼,为立下永远的证据,为他和他的后裔世代所当遵守的(创十二1-4,十三14-17,十五1-7,十七1-21;参利廿六42)。

③摩西的约——神在西乃山上呼唤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要他们遵守神的约,那就是表显神公义旨意的一切诫命、典章、律例,其内容是关乎以色列人在社会生活,及宗教生活的管理等方面(出十九3-6,廿一1至卅一18;参申五1-3;耶卅一32;来八9)。

④帕勒司坦的约——这是神在摩押地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即是应许将他们从被掳分散在各国招集回来,重返迦南应许之地,永久安居(申廿九19,卅3-520)。

⑤大卫的约——神应许大卫的后裔,接续坐在祂的位上,并且坚定祂的国,直到永远。这一个约之最后继承者,是关乎预言弥赛亚的,是应验在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身上(撒下七10-16无约字,参耶卅三3021有约字;路一 3032)。因之自立此约之后,神不再与以色列人立任何的约,直到耶稣基督降临成立新约的日子(路廿二20;林前十一25;来九15;参三九三题)。除了以上清楚说明的五种约之外,其他还有所谓伊甸园的约(创一28无约字),亚当的约(创三15无约字),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诸约,不是用血立的(来八713,九18),实际上是与外邦人无关的,所以保罗说外邦人,是「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弗二12 “所应许的诸约”是那几种约?】

    一、所谓“诸约”,是指神在古时与犹太人的列祖所立的“约”而言,犹太人大都明白“约”的涵义,即双方在某一事上同意,双方都遵守某一种规定以达到某一种目的。

    圣经并未明言神与犹太人的列祖立过多少种“约”,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曾提及“约”的经文如下:

    诸约,都是他们的“罗九章4节)。

    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加四章24节)。

    神预先所立的约不能被律法废掉(加三章17节)。

    所应许的诸约(弗二章12节)。

    二、除此之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则多次提及约的事情,而且宣布‘那稣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来七章22节)。历年来,西方解经家列出一个“诸约表”,有人说共有“八个约”,另一些人则主张只有“七个约”,这两种主张均将“新约”包括在内。所以列祖“诸约”只有六个或七个。主张神与列祖所立之约共六个的如下:

    亚当约。人犯罪后,神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创三章1419节),同时也宣布亚当、夏娃、蛇与地今后的情形。但本段经文并无“约”字。

    挪亚约。神用洪水灭世后,向挪亚应许不再用洪水灭世(创八章20节至九章27节)。神在此清楚宣布说:“我与你们立约”(11节),又说是“永约”(12节),并以虹为立约的记号(13节),并且神每次看见虹在云彩出现,便纪念他与人类和动物所立的约(16节)。

    亚伯拉罕约。神选召亚伯拉罕,对他多次宣布神要赐给他的福气(创十二章13节,十三章14l7节,十五章15节),但只有一处经文明显地提及“立约”的话,而且称为“永远的约”。神要立他作多国的父,神要作他和他后裔的神,并要把迦南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永远为业(创十七章12l节),这约的记号为“割礼”(十七章910节)。这约也被摩西称为以撒约与雅各约(利二十六章42节)。

    摩西约。神在西乃山对摩西宣布他的一切律法之前,曾对摩西说:“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章56节)。跟着由出埃及记二十章至三十一章,都是神吩咐摩西要传递与以色列人的律例,包括道德律(十诫),社会律与宗教律(祭祀)等。

    以后摩西在申命记宣布这些乃是神与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五章13节),立这约时是在火中,所以“火”为这约的记号。希伯来书作者曾引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2节的活,说神与以色列人曾在出埃及之后立约,就是指上述经文而言。

    应许地约,或称巴勒斯坦约,或称申命记约,是与神在西乃山立的约不同(申二十九章1节)。这约是因为神预知他们因为不遵守神的律法而被分散在万国,所以在他们进迦南地以前,再立一约,应许他们再返回迦南应许地永久居住(申命记二十九,三十

章)。

    大卫约。神与大卫立约,应许他永远有子孙坐在他的宝座上(撒下七章517节)。该段经文并无“约”字,但在耶利米书三十三章2021节称之为“大卫约”,这大卫约的最终承继者便是神子耶稣基督(路一章32节)。因此神与大卫立约之后不再与以色列人立

任何的约,直到“新约”来临与实施的时候,即主那稣降世成立新约而完成救恩的时候。

    以上六个约,加上“新约”共七约,但另有解经家另加一个伊甸约,不过这伊甸约的见解并不普遍被采用,而事实上所谓“亚当约”亦无“约”的内容,因为那是神对亚当、夏娃与蛇及地土的宣判与刑罚,并未顾及对方的利益,称之为约,并不合理。所以神与列祖所立

的约,有清楚的说明是五种“约”。

    但是,还有一种“利未约”是被忽略的,那是在尼希米记十三章29节和玛拉基书二章19节所清楚指出的。至于此约在摩西五经中记于何处,解经家认为即民数记三章、四章及八章有关利未人的训言,他们是代替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一切的长子事奉神的。

    所以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诸约中,应有“利未约”在内。

    至于“新约”,将在希伯来书的难题研究中仔细讨论之。

    有关以色列人的诸约,事实上是与外邦人无关的,所以保罗说外邦人在神所应许的诸约是局外人。――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弗二13「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远离神的人”原文没有“神”字,应作“远离的人”或“远处的人”,亦即“外邦人”。但中文圣经加上“神”字也没有什么不合,因为事实上这些外邦人,不但按肉身上与犹太人是“远离”的,按灵性说也确是与神远离的。以弗所信徒既是外邦人,原先对神毫无认识,当然也是和神远离,并且与神的百姓也是远离,各不相干的。

    “如今却在……”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这转机就是“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便使那些原本远离的人得以亲近。在此“已经得亲近了”这句话,可包括两方面的意思:指已经与神亲近,指已经与一切在基督里的人亲近。──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神的怜悯改变了外邦人可怜的情景。借着基督的血,叫我们这些远离神的人,如今认识了神,可以亲近神;原来与基督无关的人,如今却进到基督里面,可以享用神的诸约和应许的一切恩惠。──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外邦人一向和犹太人远离,因此也和福气的源头——神分开了。

“基督的血“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血代表基督捐弃的生命。基督的献身是人与神和好的条件(一7;二16;西一20)。人与神和好了,便能和与自己本来没有关系但也是与神和好的人和好;这是在基督里的合一。──《启导本圣经注释》

         如今:与前一节的“那时”成对比,区分在基督以外的旧时代与在基督里的新时代。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4「因他使我们和睦(注: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因祂使我们和睦”小字原文作“因祂是我们的和睦”。这“是”estin比较“使”的意思更强许多,也深刻许多。“使”我们和睦,这意思是祂站在一个第三者的地位上,在两者之间调解,使我们归于和睦。

    “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这墙就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阻隔。这些阻隔,是由于旧约律法的各种规条,例如有关各种食物不洁之禁戒,婚俗之禁戒,宗教礼拜之禁戒等而有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救恩没有显明以前,外邦人不只和神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并且有律法把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分隔。以色列人心中并不接待外邦人,他们的心思就是神不悦纳外邦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中间的界线,坚硬得如同罪人与神中间的分隔一样,绝不能调和在一起。神的恩典把这坚硬的界线打开,叫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一同成为教会建造的材料,来完成建立基督的身体的计划。──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中间隔断的墙:有可能指:①使外邦人与犹太人分割的律法;②分割犹太人的院与外邦人的院的耶路撒冷圣殿的墙。但从上文下理来看,指两者之间已很僵化的敌对感。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4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的隔断的墙何意?】

答:在犹太人的圣殿里,是有一道高立的墙垣存在,将外邦人的院子,和以色列人的内院两面隔绝,在人口处的墙上刻有警语,即:「凡闯过此墙的外邦人,比被处死。」所以外邦人不得越墙入内,只可以在外院活动。这一道墙即成为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阻碍。保罗以此为隐喻,提到摩西「在律法上的规条」(弗二15),照样也是其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为人与神中间的关系隔膜,但当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时候,圣殿中的幔子裂开了(太廿七31),表明旧约的律法墙垣已告破除,我们是因着耶稣的血,可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祂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1920),直通到神那里去,从此神人中间的阻隔已全被清除了,所谓「将两下合而为一」,乃是同时指为犹太信徒与外邦人信徒中间的嫌隙除去,是借着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工作,所造成的和睦,使这两下合而为一体了(15-18;参西二14,三1011)。——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弗二14 “中间隔断的墙”指什么墙而言?】

    犹太人的圣殿内部是不许外邦人进去的,外邦人只可在“外邦院”的范围内活动。在外邦院与犹太人的“以色列院”之间有高高的围墙,有四个进口及石级,每个进口处的墙上均刻有警告的话“外邦人不得人内,否则处死”。所以外邦人只能在墙外的外邦院行动,如有外邦人愿意学习敬拜神,也只能在外邦院。

    埃提阿伯太监上耶路撒冷去礼拜时,也只能在外邦院,该院亦有犹太拉比为外邦人学习礼拜的顾问,并出售犹太圣经的手秒本(徒八章2640节)。

    那几个希利尼人到耶路撤冷去学习礼拜,也是在外邦院,他们愿意见那稣,那稣却在以色列院之内,他们见不到那稣,所以他们对腓力说话(约十二章2023节)。

    有一次保罗带着几个犹太人到圣殿里去行洁净之礼,那些反对保罗的犹太人,因为看见一个以弗所基督徒特罗非摩在城中同行,便以为外邦人曾与保罗一同进圣殿的以色列院,于是大起骚动(徒二十一章2630节)。其实特罗非摩只能在外邦院。

    主那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圣殿中至圣所前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二十七章3l节),这神迹的出现表示神与人之间的“隔膜”已被清除,圣殿这一张遮蔽的幔于是非常重要的,也已被神撕裂。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认为,“我们既因那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十章1920节)。但这件事只表示神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沟通了,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隔膜仍然存在。所以彼得也曾装假,不愿和外邦人在一起吃饭(加二章1114节)。直到纪元后70年罗马将军提多带兵毁灭耶路撒冷城,曾拆毁及污秽圣殿,连那以色列院与外邦院中间隔断的墙也拆毁了,这样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之中再没有隔膜。

    当保罗写以弗所书时,圣殿被毁的事件仍未发生,所以保罗在这里所说“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一语竟成为“豫言”。――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弗二1416“两下”指犹太人和所有非犹太民族。犹太人本来鄙视外邦人,与他们分隔开;自从基督来完成了救恩,这分隔便打破了。“中间隔断的墙”(14节)表明犹太人和外邦人彼此之间好象有墙垣阻隔,不能相通;但是这道墙因基督的缘故拆去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本来互不兼容,这种“冤仇”特别显明在犹太人的宗教规条上。犹太人有自己的一套礼仪和生活范围,外邦人无从问津,因此“律法”也成了犹太人与外邦人相通的阻隔。这里说基督“废掉…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就是说人亲近神的路已变为直接,不用靠赖仪文;犹太人与外邦人也因此无分轩轾。这当然不是说律法对人的道德要求和公义的精神废掉了,这仍是要遵守的。

“新人”(15节)和“归为一体”(16节)都是指着新生的教会而说。教会好像一个新生的民族,它的成员不是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中国人,而是基督徒。教会本身是一个新的族类,故称为新人。所有信徒——不分种族、国别、男女、阶级(加三28)——都“归为一体”,成为一个身体。──《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15「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这里“新人”不是指个别的得救的信徒,乃是指一切已经在基督里的犹太与外邦信徒,也就是教会。教会就是基督借着祂自己所造成的一个“新人”。神曾藉亚当造出夏娃,基督也藉祂自己造成教会。

    “如此便成就了和睦”,这“和睦”广义的包括神与人的和睦,及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和睦。──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这是个人的经历,但在这里说的「造成一个新人」却是指着神的教会,因为这个新人是由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合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这一大群人却是一个新人,这个新人是教会。

         外邦人原来与神无份无关,以色列人也不蒙神的喜悦。虽然在外面有神的选民和非选民的分别,但实质上都是在旧造里,而旧造的生命是抗拒神的。因此旧造里的一切,都得在神的工作计划中除去。

         基督在十字架上把旧造的一切了结了。基督把「在亚当里」这一个事实带进结束的地步,代以一个「在基督里」的事实,叫一切进到基督里的人都成了新造的人,叫所有新造的人合成一个新人。在这个新人里,再也不看人的出身和背景,单看基督自己,单看基督作生命。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所有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都在基督里成为一个新人。这一个新人的性质是基督,内容是基督。

         从前是只有以色列人是神计划中的工作对象,现在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合起来组成那称为教会的,作了神计划中的工作对象,教会在现阶段代替了以色列人去执行神的计划。──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16「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解释上节首句“……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的意思,就是指祂亲自为我们成为血肉的身体而钉在十字架上,以除去因人的罪与律法的要求相背而有的“冤仇”。

    “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解释了上节“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的方法,就是借着祂自己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赎,使这“两下”──犹太与外邦──都在祂里面归为一体。

    “与神和好了”解释上节末句“便成就了和睦”的主要意思,是与神和好,但与神和好的结果便也与人和好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冤仇,是律法的规条所造成的。基督既在十字架上担当了律法上所有的要求,就灭掉了这个冤仇,去掉律法把人与人分离的情况,使两下归为一体;主并且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掉人与神中间的阻隔。就是这样,人与神和好了,让外邦人和以色列人都可以亲近神。──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藉这十字架……与神和好了:这句话强调十字架是敌对民族之间和好的根本。十字架的效力是永远有效的。因此对于因恨恶和敌意而被分割的世界,福音才是唯一的解决对策(西1:20-23)。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教会的使命是福音传播并借此实现和好(林后5:20;提后4: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17「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并且”使本节与上文连接,表示这来传和平福音的就是上文的主耶稣。但“来传和平的福音”这句话,却不限于主耶稣在肉身中时的传道工作,因主耶稣在世时,这和平的福音尚未传给远处的外邦人。但主耶稣既借着使徒们把福音传到地极(参徒一8)的万国,也就和祂自己传的一样了。

    “和平的福音”就是上两节所说的,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和睦”。这“和睦”不但除去神与人之间的阻隔,也除去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使人不敢再凭自己夸囗,而在这“大和睦”之中,彼此和好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远处的人”指外邦人,“那近处的人”指犹太人;远近是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讲。──《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17~18神一切的救恩,都是借着圣灵完成的。是圣灵感动又吸引我们到基督面前,又是圣灵把基督带进我们里面;并且也借着圣灵,把人引进神的面前,称神为阿爸父亲。──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18「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同被“一个圣灵”所感,而同样地“得以进到父面前”。从前犹太人与外邦人所以彼此隔膜,因犹太人有神所赐的律法,外邦人没有;犹太人有祭司和祭礼的规例,可以借着祭司献祭给神,外邦人没有;但现今不论犹太人与外邦人,都不再需要这些律例和祭司作为进到神面前的凭借,而是“籍着祂”同被一个圣灵所感──倚靠同一位中保,领受同一个“圣灵”而进到父面前。──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弗二19「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圣灵把人引进父的面前,叫我们成为儿女,接受了一个全新的地位,不再是流荡的人,也不再是外人,而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这事说明了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回到家里了,安息了,可以享用父所有的了。从人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需要解决了,我们满足了,为着我们自己,我们无所求了。可是从神的心意和神的工作的计划这一面来看,我们清楚的看到神还没有歇下祂的工。我们可以这样说,神给了我们一个可安息的家,但祂自己还没有得着可安息的家。──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你们”指受此信的教会的外邦信徒。“外人”和“客旅”也是相对于犹太人而讲,指一个社会以外的人。他们虽然住在同一地区,却不能享受公民的权利,随时有被逐之虞。福音叫 远处的外人和客旅能“与圣徒同国”(成为国民),作“神家里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家里的人:指神的家人,强调圣徒之间互爱互助的手足情(约壹4:7-21)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20「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使徒和先知”是指使徒和先知所见证的真理和教训,而不是使徒和先知本人。先知是预言基督,使徒是见证基督。神借着他们所启示的圣经,是教会信仰的根基。而基督耶稣自己是这殿的房角石,房角石乃是全房基石中最吃力的石头。所以本节的意思就是,主耶稣自己,以及“使徒和先知”为祂所作的见证,是教会的根基。

    “使徒和先知”,也可以指神所赐给教会的这两种恩赐(见弗四1113)。使徒的恩赐特别明显的是建立新教会──开荒布道,“先知”的恩赐是讲解圣经栽培信徒(参林前十四1)。教会之建立。这两种恩赐的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神建造教会的工作内容是有原则的。头一个原则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被建造」指明了一个事实,神儿女们在教会的建造上是被动的,不是自己出主意,也不是自己定下一个蓝图,而是作为材料被神用来建造教会。神的儿女该学习守住地位,别把自己看作是教会的主人,教会的头只能是基督,除了基督,教会不该有别的头,也不该有别的主人。

         「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主要的是指在属灵的实际这一方面的意义,而不是指历史的意义。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是指着他们从神所领受并传扬的真理说的。使徒和先知也都是人,是人就都会过去。但他们虽然过去了,主所托付给他们的见证,和启示给他们关乎见证的真理并不会过去。因此教会所作的见证,不能多于使徒和先知所作的见证,也不能少于他们所作的;教会所传讲的真道也是一样,多了,一定是出了毛病,少了,也一样是出毛病,总的一句话说,就是不正常。所以教会的内容只能根据圣经,不能根据人的意见,不能根据民主潮流。

         第二个原则是「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房角石是建筑物的头一块使用的石头,如今人把它用作记念性的奠基石,但房角石的真正用途却是为该建筑物定准方向。那房角石的位置一摆放好,整座的建筑物的方向就得根据它,向着它,直接、间接的联于它。教会必须朝向主,倚靠主,高举主。一切的事物和道理,不管在人的心思里是怎样的对,若是起了打岔与主交通的作用的,叫神儿女不能享用主的同在的,教会都不能接受,因为它们要把教会带离了主,叫神的儿女偏离了神建造教会的工作。──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弗二2021被建造表示不能自由独立,凭自己拣选,应照主的安排与别的弟兄姊妺联合起来事奉主。任何建筑材料,若没有被建造起来,绝不是房屋。房屋乃是建筑材料加上人建造的结果。教会要成为主的殿,信徒也必须被建造起来。在真理上谦卑学习,在生命上追求长进,甘心卑微,顺服主的安排,才能与别的肢体联络得合式。使徒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也有类似的教训,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彼前二5)。这些活石必须顺服工匠的安置,甘心在自己的冈位上,与别的活石联络得合式,成为灵宫。──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弗二2022这里用的是建殿的比喻。信徒是建筑的材料;基督是房角石;使徒和先知是殿的根基;圣灵是居住在殿里的主人;殿就是教会。参《彼前》二48

教会的根基是“使徒”和“先知”,因为这两种职事非常重要,保存了福音的纯正信仰。使徒是亲眼见过耶稣的人(一1注),是耶稣在历史上的见证人。先知不是旧约的先知,是新约时代圣灵的一种恩赐,也是一种职事;他们得着神的启示,将神的心意写下,传于教会。“渐渐成为”是说教会有活力地生长。既有基督作圣殿根基的房角石,整个建筑都以祂为依归,这样建成的教会自然有基督的生命,能不断成长。

房屋是用石头和砖块建造,但教会则用人来建造。信徒与聚会都是整个教会的一部分,这教会是神的居所,祂的大爱,与祂更新人与社会的力量,都可在这里找到。神是个灵,无所不在,充满宇宙,也充满教会(一23)。──《启导本圣经注释》

 

【弗二21「各(或作全)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从那一次五旬节圣灵降临,福音传给远处和近处的人开始,地上是有了教会,但不是完整的教会,从量与质这两面的要求来看,都不是成熟的教会。这「渐渐」两个字就指明了教会的建造还在进行,神没有歇下祂的工,神继续在教会中工作,要使教会被建造到完全合神心意的地步。切盼神的灵开我们的眼睛,叫我们看得见建造的内容,也投身进入神的建造里。

         房角石不单是定准方向,也是叫全座房子因它而联结起来,一根材料接着一根材料,都是依据房角石而联络得合适。教会的建造也是一样,「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主作了教会的头,神的儿女都直接联于主,因为联于主,也就与别的弟兄姊妹们配搭起来,就显出了身体的实际。我们的经历印证了这一件事,我们和主的关系不好,我们和神儿女的关系也不好,交通不来,配搭不来。

         在神的心意里,教会的建造是有原则的,也是有目的和内容的。神建造教会的目的是要教会成为「主的圣殿」。「主的」是指出所有权;「主的圣殿」就指明圣殿是主的,就是说教会是主的。基督徒最容易出的毛病,就是不把教会给主,而把教会据为己有。教会是主的,哥林多教会内的分门别类,教会宗派的产生,就是不体贴神心意的产物,侵犯了主的主权。在建造的过程里,让主的权柄不受限制的显出来,明显是神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圣殿是祷告的地方(参太廿一13),是敬拜的地方。在圣殿里该是充满祷告和敬拜的,在祷告和敬拜里,让神与人的交通达到高点,人享用神的同在,神享用人的敬拜。近代的教会慢慢的失去圣殿的性质,教会内所看重的是世俗的应酬,成了「基督徒」的社交场所,多有人的嬉笑,而少有向神的敬拜。教会里面必须是满了敬拜,才显出是主的圣殿。──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圣殿:意味着与神见面的场所圣殿内部,并非指教会的建筑,而是强调蒙神呼召的圣徒的团契,神同在的有机组织体教会。因此利己主义的分党派是不正确的,教会必须发扬兄弟友爱,不让一人受冷落。 ──《圣经精读本注解》

 

【弗二22「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神建造教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祂要得着「居住的所在」。上节圣殿的意义重在敬拜,这里居所的意义则重在安息,重在享用家的温暖。神需要享用安息,要以教会作为祂安息的居所。神得安息是根据教会的建造完成。破漏的房子不能让人安居在其中,只叫人感觉可怜,没有满足与温暖。同样的,教会若不建造完成,神就没有满足,没有享用到家的温暖,也没有让神在教会中得着可以安居的感觉。

         教会是神的家,但现今又好像不是神的家,因为教会还没有建造完成,还不能供应神安息,让神可以安居在其中。神在教会中能否得着安息,能得到多少的安息,就看圣灵在教会中能作多少工,因为神是在圣灵里得着居所。神在基督里建造我们,直到我们里面满有圣灵,神就在圣灵里安居在我们的里面,教会就真正的成了神安居的所在。──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所在:21节的“各房”是相同的表现手法,强调了圣徒的身体作为圣灵内住的,即神居住的圣殿,与林前3:16,17相同。 ──《圣经精读本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