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短篇信息

 

目录:

不传自己     林后四5      (陈终道)

瓦器里的宝贝     林后四7      (罗爱徒)

微妙的属灵软弱     林后四10

历代基督徒的信心     林后四18      (童家骅)

顾念所不见的     林后四18      (翁修恭)

透过所见的寻求所不见的    林后四718      (林景康)

信的勇气     林后四718     (宋泉盛)

 

 

             不传自己    陈终道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5

 

    「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林后四5

    基督徒在世上最主要的责任是传基督,最大的危险是传自己。使徒保罗是基督忠心的使者,他终身的目标是:不传自己,只传基督。

    传自己的方法很多,有些人像法利赛人那样、吹号、打锣、自我宣传,这是最拙劣的方法;有些人比较高明一点,他们似乎无意却是有心地把自己的「敬虔」显在人的面前,让看见的人自己在心里称许;还有些人则在高呼见证基督、传扬基督的口号下,附带地传扬自己;但不论用甚么方式,究竟仍是离不了「传自己」,不是传基督。

    「作见证」是介乎传基督与传自己之间的宣传方式。通常「作见证」总是包括把自己蒙恩的经过叙述出来作为一种事实的证明,以证实基督恩典的奇妙。但在这种叙述中,是否忠心见证基督,抑系见证自己的属灵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其中有很多可能被诡诈的肉体利用以显露自己的机会,所以,基督徒为主作见证,必须诚实忠心。诚实就是不夸张、不渲染,只忠实地叙述神的作为;忠心就是要使见证的果效让基督完全得荣耀,且不使自己有一点机会引起人的注意。

    将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关乎超自然的经历——讲述出来,作为证道的方法,是很容易使听的入受感动并获得深刻印象的;但毫无疑问的,它也是最容易引起听众过分崇拜讲者的方法。任何人讲论自己的经历,讲得越谦卑,便愈获得人的敬佩,这是任何较有经验的传道人都明白的事。所以基督徒应当很慎重又忠诚地运用这种方法见证主。

    使徒们并不很随便的用这种方法传道。彼得为着说服耶路撒冷那些信奉割礼的门徒,说明神的恩典也临到外邦人时,曾将他自己怎样见异象的经过叙述出来(徒十一118);保罗在亚基帕王前申诉时,也曾叙述他如何在大马色的路上看见基督向他显现的经过(徒廿六123),他也曾对那些怀疑他是否使徒的加拉太人,简略地见证他怎样到亚拉伯去受神的造就(加一1120);又在向那些属肉体的哥林多信徒剖白自己时,揭露他隐藏在心中已经十四年的经历(被提到三层天)(林后十

12)。

    留心看见这些见证,便知道他们都有不得不叙述自己的经历以证明神旨意的需要。但在通常的情形下,使徒们多半引用圣经传讲真理以见证基督。例如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引证诗篇和约珥书来见证基督复活,他有见过主复活的经历,却不一定口口声声提到那个经历;司提反殉道之前的证道,几乎全部引用旧约圣经(徒七章全);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541)、路司得(徒十四1418)、雅典(徒十七2231),屡次讲道中,都引证圣经的话,见证基督复活,解明福音真理,却未提自己见异象的经过。在全新约书信中,绝大多数是讲论真理的信息。

    讲真理就是讲基督,因为真理就是基督。虽然我们可以从使徒书信的字里行间,看出他们有丰富的属灵经历和丰盛的生命;但叙述他们经历的过程的文字只占很少数的经节;甚至像使徒行传这样一本专门记载使徒事迹和教会初期历史的书中,那位写书的路加,虽然写了许多别人蒙恩的经过,见证了基督在初期教会的许多奇妙作为,但关乎他自己的事,在全卷使徒行传中只极含隐地提及,甚至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未出现过一次。路加真不傀是一个诚实忠心的见证人了!

    「用经历见证真道」的意思,并非必须不断地提到自己的经历,乃是应当对所见证的真道有经历,有经历的人所讲解的真道自然能刻划入微,扣人心弦,却不一定要叙述那经历的过程。

    多讲到自己和自己的经历的结果(不论怎样讲法),必使人多注意自己甚或崇拜自己;但多讲及基督和基督的真道的结果,就必使人多想到基督和多认识基督。这是每一个诚心要传基督不传自己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基督徒们,让我们跟随使徒的脚踪罢!

    「我们原不是传扬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

 

         瓦器里的宝贝    罗爱徒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7

 

    今天我要与各位谈到一件宝贵的东西,这是比一切的东西更为宝贵的。保罗曾说过,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下,神将光赐给我们,又要借着我们将这光传给全世界的人。我们是神作成的器皿,从基督所受的光,为的足要荣耀神,不是荣耀自己。Moffat说得很对:「我们虽是软弱的器皿,却仍是宝贵的。」在印度对于待客奉茶有一种习惯,就是将杯子擦洗的洁净,让客人从洁净的器皿中品尝到茶的真味道,用后就摔碎,后来的客人才再用新器皿。我们似如盛物的器皿,本身毫无所有,只是做个让神用的器皿而已。

    神利用土的器皿要宣扬弛的爱。我们成为土的器皿,将宝贵的信息传到人的中间。作个土的器皿常会遭批评和为难,但我们有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将福音于器皿中再传给人。保罗当时也经历过种种的试炼与患难,他也强调虽然处于各种艰难的景况中,仍然要作完全的器皿,负起属灵拯救的工作。保罗的呼吁正是针对着我们而发的。作个神的器皿要有下列三点的认识:

 

一、认识自己:

    传道者应当忠实于神所赐的恩赐和自己的特色。这与孔子所说人当尽己份的教训相彷佛。凡是神的工人都当认识自己,神的工人常有许多的试探和诱惑,以致在人面前显得骄傲和自高。因而常会在事实的背后作出不诚实的事情,有许多人所吃的亏,都是由于他隐藏在背后作的事所使然。惧怕自己丑恶的言行被揭发是人之常情,但人若在背后作了仅顾自己的事时,这个土作的器皿已无用处了。

    「人」,有时会高抬自己,有时又会贬抑自己,两种的极端都是不好的。据我所知,台湾地区的传教者较少是高抬自己的,但许多人却是看轻自己,这也是一种罪过。通过神学的训练后,已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特色和力量的来源了,并且由于继续的灵修、研习、讨论,就可忠实尽善地推动工作。可能将来宣教师的人数减少时,就希望你们皆能克服那教会的人事、物质、金钱上的诸种困难,如此方能展开主的工作。

 

二、认识服务的对象:

    撒该是个被压制的犹太人,为政府征收税金的。耶稣也希望撒该能站高一些,撒该终于爬上了树得见了耶稣。耶稣看弛本身是与撒该同样的人,于是进了撒该的家,我们虽不知他们谈话的内容,但是可以知道撒该终于归向主。撒该的得救之意并非只他个人有何特色,而是在他的社含生活圈子里获得了新方向。

    每个主的工人都要认识所传的对象,不可放任些弄权作势的虎威所控制。虽有年长之辈,也该训练他们成为主的学生。

 

三、认识神:

    神的工人不是属于他本身或其对象的,而是属于神的。旧约圣经中的先知们虽然没有被封立为牧师,但他们已有了明确的了解,个个先知都具有独特的本色。我们不能因自己所作的而自称为先知,而是根据所说所作的,是否完全符合于神才能相称。旧约中的先知真可说是贤明的神学者和社会的革新者(不是普通所说的革命家),先知们本着「我们如此说,因为神这样说」的精神,是我们当效法的。在你宣扬神的话时,也有别人宣扬着「神这样说……」的教训,你是否容他与你并立?在这许多危险、复杂的情形中,我们要明了先知的任务是针对此种处境而发的。我们更当从神得到真正的信息而加以宣扬。

    有个历史上的事实,就是台湾山地名人芝宛的故事,这位女信徒在种种受苦逼迫的情形下,仍然一心传扬主道。结了婚后,她仍然作传道工作,到处讲道宣扬福音。芝宛本身在淡水读神学校时,虽然脸上刺纹难看,但她并不觉害羞,毕业后,女宣道会遣派她到山地传教,作为山地福音的种子,她在万般困苦的战斗中传福音,虽然常受讥诮、迫害及下监的危险而不顾,时常带领信徒在隐藏的秘密处聚会,福音之火被熄灭时,显得更兴旺。芝宛训练学生传福音时,谆谆地让他们忍耐的学习后才去做工,并本着「没有把握不能出去」的原则。她也是个很热心祷告的人,到了战争结束时,她们领人归主有相当的成果。这是一个例子,正如保罗所说的:人只是为神所用的器皿。

    当我们作为耶稣基督的仆人,承认是个土作的器皿。愿神赐福我们所该做的工。

 

          微妙的属灵软弱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10

 

    无论是个人的属灵经验,或教会团体属灵的长进,常常会使我们感觉,当我们有心在属灵上追求时,都觉得自己是非常的软弱。甚至疑惑像自己这样的人,是否配得追求属灵!在内心总是有一个感觉自己不配、和够不上属灵标准的遗憾。很稀奇,正因为这样,我们属灵的长进,又得向前迈进一步。

    属灵软弱的感觉并不一定是属灵退役的结果。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常在基督里的人,他的属灵软弱,可能是属灵长进的反挫动作,这正如保罗所说:「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四1o)一个属神的人对属灵发生不满足的现象,证明他有心渴慕神。而神在我们身上所作的,一面是使我们有需要,并因需要而发生软弱现象;一面将弛自己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刚强我们的软弱。就在这样一正一反循环的过程中,神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又显大一次。基督徒属灵的长进,就是在软弱——刚强,刚强——软弱的循环中产生的。

    但基督徒真正属灵的后退,不是在他感觉软弱时,反倒是在他自以为刚强、感觉不到自己是软弱的时候。老底嘉教会所以受责备,正因她说:「我已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岂是主知道她的隐病,指出她的毛病说:「却不知道你是那因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三17)这是什么缘故?她说她是富足的,而祂说她是贫穷的呢!如果我们明白保罗所说的话:「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我们就会明白,老底嘉教会主说她是困苦的,是因为她以为只要将教会组织好,治理得有条理就可以,她以教会当一个属世团体(非生命的)来看待,从此闭门自守,保守她仅所得的一些属灵产业;但她却忽略了恩赐者自己。她对属灵的现状一满足,自然而然的就把主关在门外了。(启三20

    因为什么地方有基督,什么地方就有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和困苦等待着。老底嘉教会她因经历了基督的能力而被建立,但却因拒绝了为基督的缘故,以软弱为喜乐而衰退。她的失败是只可刚强而不许软弱,但圣经给我们看见,基督徒属灵的长进,是一方面软弱,一方面却是刚强的。它没有绝对的一面。保罗知道这个秘诀,所以他只夸他的软弱,也以这些为喜乐,他知道神的能力是显在软弱人的身上。老底嘉教会怕这些,拒绝这些,结果自以为富足,反倒成了贫穷。

    所以,神在我们身上所作的,总是给我们经历我们是软弱的,这样会使我们不离开祂;只有看不到自己软弱的人,他才会独立而不依靠神。老底嘉教会岂不是如此吗!一个人若为基督的缘故(不是为自己与世界的缘故)而软弱,他是一个肯倒空器皿,让基督充满的人。属灵的软弱是很微妙的,人如果不感觉自己是软弱的,总是不会亲近神。个人的经历常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世界中有发展,或是在属灵的事上有发展时,总没有失败时、软弱时、比较与神来得亲近。我想,如果我们各人身上若没有一根刺——属灵软弱的刺——缠住的话,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神的恩典和祂的能力是何等的完全;「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所以我们属灵的长进,似呼吸一样,有软弱之时,也有刚强之时;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然而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信徒说:「我实在是软弱,真软弱阿!软弱得一直起不来……。」听起来好像顶谦卑,但我们仔细查究一下,不难看出这样的软弱是有问题的。基督徒的属灵软弱有二种情形:一种是我们前面提过的,正常的属灵软弱,是自知的,而且很快又能经历神的能力;但另一种软弱却是不正常的,它是从世界,人的情欲所造成的软弱,里面有不圣洁或罪的成分在内,且有陷人于属灵不自觉下沉的危机。像这种的软弱,真是信徒灵程上的致命伤,若不起来对付它,他的属灵可能一直起不来。谁说:「我软弱得一直起不来……。」他就要仔细省察,好好地去改正。

    有些信徒曾做见证说,当他们在遭受患难痛苦,家破人亡之时,他们才知道在这世上是无路可走,只有神是他的避难所,从此就不敢离开祂一步等等的见证。你我真不敢想象,他们因复兴而所付的代价是何等的大,但神为了爱惜我们的灵魂,常常以作父亲的手来管教我们,调整我们与祂属灵的关系。然这种情形究非与正常的属灵软弱可比,正常属灵的软弱是生命过程中的循环状态,是一方面感觉自己软弱,一方面又感觉神的能力是在带领着他迈前的。

    有一次有位姊妹找我交通,她说她目前在属灵上感觉非常枯干而软弱,读经没有味道,祷告没有能力,也摸不着神同时的甘甜,查究自己也没有什么罪的难处,然而为什么像那从前一段属灵的喜乐没有了呢!或者你亦有这种经历?当我听了这些,非常感谢神说:这种情形,正是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长大的现象。麦穗结实,是要经过雨水和日光的淋晒;她的情形,正是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长大,也是要经过滋润与枯干期的交替;直到麦穗结实,生命长成之时。我们不要忽视这些,以为这对作基督徒无关紧要,要知道我们所以称为基督徒,就是在里面有生命的缘故;而生命的长进,是在属灵的软弱与刚强之间不断交替的结果。如果认识这生命运动的原则,我们的属灵生命必长成很快,像初熟的果实一样、得先献在神面前。生命长成到一个地步,能使我们在地上活着不再凭着感觉,只凭着神的信实而活。

    但如今有多少人常夸自己的软弱,甚至软弱到一直起不来,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什么是正常的属灵软弱,什么是不正常的属灵软弱,乃是看他在软弱之后的有无反应。不错,许多人确实是软弱的,但他更大的软弱,是在软弱之后,没有刚强反应。使徒保罗他所经历的,是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若是我们只看到自己是软弱的,而没有去经历神的阳强,就信徒个人说,生命长得不够结实;就教会团体说,基督的身量还没有长大成人。属灵的软弱是很微妙的,在正常情形下,那里有软弱,那里接着就有刚强。如果我们知道它的窍诀,差不多也就摸着属灵生命长进的道路了。

 

       历代基督徒的信心    童家晔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18

 

    各位青年弟兄姊妹平安,保罗说:「通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耶稣基督话来的,凡求告主的,必得救。」然而未曾信祂的,怎么求呢?未曾听见祂的,怎么信呢?感谢主的安排,也感谢各位今晚给我这个美好机会,与大家再一次来思想神的话语,今晚要思想的题目:是「基督徒的信心」,我们都很熟悉;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在坛上作燔祭,是凭着信心。约书亚有勇气带领以色列人民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消灭强敌,建立国家,是凭着信心。以色列人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是凭着信心。妓女喇合接待探子,得免与一般不信的人一同灭亡,是凭着信心。约伯受试探,受尽灾难,仍能称颂神是公义的,是凭着信心。这些先圣那里来的这么大信心。起初我原也发生疑惑,但查考圣经后,我知道神给他们各人有其不同的恩赐,他们才真正认识神。并相信与他们同在,产生了牢固坚定的信心。

 

亚伯拉罕的信心来自多年操练

    先讲亚伯拉罕,他原叫亚伯兰,亚伯拉罕是以后神赐给他的名字,神对他特别喜爱,特别有恩赐。创世纪十二章1节记载:「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那时候他才七十五岁,到了八十六岁生以实玛利,一直到九十九岁,妻撒拉也九十岁了,他们自认老迈不能生育,结果神又应许他生以撒。神要毁灭所多玛、蛾摩拉,他向神祈求拯救了他的侄儿罗得。总而言之,自他七十五岁起被神拣选到了九十九岁,这二十四年中间,下埃及地,受饥荒,有挫折,有恩典。所以我说,他后来有那么大的信心,是经过多年操练来得较为恰当。

    其次谈到摩西的信心,当时埃及王法老不准以色列民离去,神晓谕摩西显现奇迹,初「以杖变蛇」、「手生大痲疯」,要求法老允许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后来法老又改变心肠,神又晓谕摩西以「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最末神用击杀长子,迫使法老就范。圣经记载摩西起初对这些奇迹,原也发生犹豫,但仍顺服神的吩咐,作了都应验,怎能不使他信心增强呢?约书亚也是神的赐名,他原叫「何西阿」,是摩西的门徒。

摩西死后继承摩西遗志,可以说摩西生前所行的一切奇事,他是亲身经历的一人,当然他也有摩西一样的信心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围绕耶到哥城七日,城墙就塌陷了。

 

救恩不分尊卑  喇合信心最为难得

    我以为最难得还是妓文喇合接待隐藏二个探子的故事,喇合算是卑贱的人,但他有信神的心,视探子为天使,才不惜冒极大危险,庇护探子,使蒙得救,不与一般不信的人一同灭亡。下面是喇合对神产生信心的一段话,请看约书亚书二章1011节:喇合说:「因为我听见你们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怎样在你们前面使红海的水干了,并且你们怎样待约旦河东的两个亚摩利亚『西宏』和『噩』信将他们尽行毁灭。我们一听见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为你们的缘故,并无一人有胆气,耶和华你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亲爱的弟兄姊妹,神是信实的,公义的,救恩不分贵贱,只要你信靠祂,就必得救。

    再说约伯所受的试探,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自身肉体上所受之疮痛,已经接近死亡,虽然向神诉苦,但始终如一,称颂神是公义的。约伯记一章21节说:「约伯撕裂外袍,剃了头,伏在地上,下拜说,我赤身出母胎,也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神给他的锻炼,后来果然给他加倍的赏赐。雅各书第五章说:「能忍耐是有福的」。

 

信心最高境界  不畏烈火焚身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但以理书第三章所记载的一节史实: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俘虏犹大国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三人因不遵守王命敬拜王的神,及王所立的金像,要将他们扔在烈火的窑中,王说:「看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沙控得」三人答说:「王阿!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祂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结果三人被掷于烈火中,毫无损伤。这里我必须重复一提的就是他们说:王阿!「即或不然」我们也不敬拜别神(偶像)。这是何等志节,我国先圣有句话:「义之所赴,不成功,便成仁」。

    保罗对基督,有坚定的信心,他所遇到的,无论是饥饿、赤贫、刀剑、危险,都不能动摇他,不计较成败得失,他决不以生命为念,他曾经说,「没有一件东西可以动摇我」。因此他有此信心,后来为了传扬福音而殉道。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他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主又说:「你若能信,凡事都能。」所以信心,就是勇气,就是力量。基督徒既然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相信祂死后三天复活。这是基督教经过一千九百余年迄今,仍然一天比一天受人爱戴的真理所在。保罗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所仰望的,所期待的,虽然都是眼睛看不见的,但却因着主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恩赐,因此就比看得见的,更为实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8节说:「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他又说:「我们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须忍耐等候。」现在我的话又要转回来,信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当你灵性软弱的时候。信心就随之软弱,我认为一个时常诉说主恩的人,他就有坚强的信心,他必定记住耶稣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保罗也说:「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一个肯认罪悔改的人,他在神的教训话语中,已经认识自己是何等可恶有罪。也知道死的毒勾就是罪。罪好比身体上生了恶瘤,若不忍痛割除,不能与神保持关系,不能与神和好,蒙神怜恤,结出的果子与悔改的心相称,若能如此,即有信心照着雅各所说:「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心,你们亲近神,神必亲近你们。」

    

        顾心所不见的    翁修恭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18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得,乃是顾念所不见的。」(林后四18

    「所见的」与「所不见的」,是两项性质完全相反不同的事,也是一个明显的对照,然而却有着不能分开的密切关系。如一棵树,有树干与树根两个部分,树干在地上,是看得见的:树根在地下,是看不见的。一座建筑物,有上层建筑与基础两个部分,上层建筑在地上,是看得见的;基础在地下,是看不见的。

    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若不先奠下基础,就不能建造上层建筑。但因为这些「根」与「基」是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所以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其实,看不见的根和基是比看得见的干和上层建筑更为重要。所以保罗说:「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

    我们的人生,也有赖以建立生活的,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就是人生的根基。人若想使他的人生牢稳,必须先巩固其根基—人若想对外有所发展,必须先充实其本身。人生的根基和内容是什么呢?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6节;五章10节,举出三个对照,给我们提示人生应该注重顾念的是什么。

 

一、「外体」与「内心」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

    人是以外体和内心(或称为灵)两部分构成的。只有内心没有外体,不能称为人,但只有外体没有内心,只可称为「尸首」,也不能称为人,灵肉俱全,才能算为完全的人。当然我们要保重外体,但内心更需顾念。

    为什么我们应该顾念内心胜于外体呢?圣经给我们的解答是:「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外体与内心向着相反盼方向进展;外体日益毁坏,内心却逐日更新。外体会毁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也是一件人人以为最悲痛,最严重的问题。今天世人为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使之不变坏,或治疗已变坏的身体,使之恢复健康,所支付的智力是无法估计的。人在医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姑且不提,我们只看药品在每天的报纸及无线电广播所占的份量,就可以知道人为会毁坏的外体所支付的关心是何等的巨大。

    人人对自己的外体那么关心,那么顾念,但仍然无法挽救它的变坏。外体会变坏,这是神所定,永世不变的定律。对这定律,我们应该接受,而不应该悲叹,甚至绝望。虽然外体会变坏,但感谢主,神却启示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内心的更新。如今我们无须因越来越衰弱,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外体而忧伤绝望了。

    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Q.亚当士( John QAdams  1767-1848 )当他年老的时候,常常提着手杖出来散少,认识他是退任的总统的人,遇见他就对他点头,或握手致敬,并问安说:「亚当士先生,你好吗?」亚当士就对向他问安的人回答说:「好,好,约翰·亚当士越来越强壮,但所住的房屋就不行了,它已经破烂的不堪居住了。」「你看!」他就伸手去摸摸他的头说:「屋顶这样破旧,只剩下几片残瓦罢了。」意思是他的头发几乎脱尽,所剩下的头发寥寥无几了。然他就移手去摸他的胸部说:「壁泥也都落尽,里面的支架都露显出来,一根一根可以数得出来了。」意思是身体很瘦,肋骨历历可数了。最后就举起他的手杖说:「房屋的柱子也都朽烂了,所以不得不用这一根支柱撑住。」意思是腿已经衰弱无力,走路时要靠手杖来撑住。

    是的,我们的外体虽然毁坏,但内心却有换新的可能。那么这换新的可能,努力是从那里来的呢?圣经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后五17)内心的换新不是必然的,而是有条件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需借助外力的。「在基督里」,这是条件,「基督」,就是藉以换新的能力。

 

二、「暂时的」与「永远的」

    「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保罗所提示的第二项要事是时间的问题。时间大至可以分别为永远与暂时。暂时是有始有终,永远是无始无终。除了创造主神之外,在宇宙间存在的一切被造物都是短暂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的。他有生成之日,就有消逝之时,正如作诗的人吟说:

    主阿,祢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

    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

    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明日,

    又如夜间的一更。

    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

    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

    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诗九十16 )

    人的愚蠢与悲惨,是想在短暂,易变,靠不住的现世的事物上,追求永恒不变的寄托与幸福,对真正靠得住,永恒的存在,却凑然无知,也不想企求。相反地,人的幸福是存在于一切短暂的事物背后,寻出永恒的价值及意义。人若能看见那看不见的永远存在者及祂所赐与的恩赐,就能超脱现世短暂的欲望,而得幸福了。

    克服一切世上的痛苦、悲哀、惧怕的能力,是从透过一切属现世的事物,而看见那看不见的存在,那种属灵真正的智慧而来的。因抵抗纳粹党的凶恶专横而被害死,被称为廿世纪的殉道者,德国神学家孟赫华,当他从受拘禁的牢狱,被提解去处刑时,他对同受拘禁的囚犯说:「这是最后了,但是对于我,这是生命的开始。」是的,只有懂得那永远生命的意义的人,才能毫无畏惧地跨越那人人视为最可怕的死线,而向前迈进。

 

三、「地上的」与「天上出」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五1

    人只知道现世的靠不住还不够;使人敢向那茫茫的前面迈进的,是彼岸的引力。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是永远的,但那永远的来世,若是痛苦的,悲惨的,可怕的,那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呢?若是需无的,无可把握的,那还有什么用处呢?那永远的来世若是痛苦的,悲惨的,可怕的,那我们何必再去吃不完的苦呢?因为我们现在所吃的苦头已经够了,若永远的来世是虚无的,那也值不得我们去追求,因为虽说现世是很痛苦的地方,却多少也有乐趣,比那没有苦,但也没有乐,干燥无味,永远的静默虚空好得多了。

    基督教是肯定的宗教,它肯定现世的痛苦,也肯定来世的喜乐。佛教否定一切,他们说:一切皆空。他们所标榜的理想境地是永远的「空」。基督教肯定一切皆有,且追求永远的「有」。我们所追求的,不是虚无的,而是实有的,有内容的,乃是永远的生命。

    生命的机能的生活,是工作,工作最高的表现是事奉。我们在现世生活的意义是事奉。在这事上主耶稣给我们留下了最完善的榜样:「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我们在现世的生活是事奉,在来世的生活也是事奉。我们所冀求的,是在现世因有罪恶的缠绊,以致不能从心所欲的事举工作,在来世能臻完善。所以保罗说:「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在这里所说的「帐棚」,「房屋」是指我们所取的外体,是灵魂藉以发挥机能,活动,工作的工具。因为在地上的工具若毁坏不堪使用,就换用更完全,更能发挥灵魂机能的工具,这就是属天之体,是荣耀的体。(腓三21)我们在天上的生活,就是借着这种「体」而更能完全地事奉神。我们离开此地,并非为逃避到那无所事事的地方,去过着虚无,静默,无意义的生活,而是进到那更能从心所欲去事奉主的地方去。

    「地上的」与「天上的」是另一个显然的对照。世人看见地上的事,但愿我们基督徒都能够看见天上的事,并羡慕那里美好的生活。

    人生宛如旅行,从现世进到来世,从暂时的走向永远,从此岸到彼岸,从地上迁住天上,前者都是看得见的,后者都是看不见的;要看那看不见的,须要有特别的眼睛,我们不能凭属地的眼睛,或理智,而是应凭属灵的眼睛去看。这眼睛就是信仰,因圣经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十一1

 

      透过所见的寻求所不见的    林景康

                   经文:哥林多俊书四章718

 

    今天我奉主的名所要讲的,是哥林多后书四章18节所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保罗对哥林多的信徒说这话,我们很难了解,因为看得见的东西才能给我们去看它,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当然不会去看它,但这话如非像保罗那样深刻经历的人,就无法体会了。

    保罗在这里所说「看得见的」是指着甚么?从他的经验鉴百语中,给我们看到是指着「苦楚和享受」,这些苦楚与享受,在保罗的眼中是不足轻重的。论到苦楚:保罗曾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89)这些在保罗的心中都是至暂至轻的苦楚。我们若与保罗同感,苦楚是暂时的,就很愿意忍受;我记得,在抗战胜利时,我们住在贵州毕节,那时要回上海,因广西经湖南的公路早已被日人破坏了,不得不从陇海路和京浦路到南京而转上海。我们只在四川边境的宝鸡县到陕西的西安,那段公路上就行了十五天,住于小旅店,睡在泥坑里。我们身虽受过这些苦楚,但心中的盼望却有故乡,和多年不见的父母快要团聚,要享受家庭的温暖,所以对于这十多天短暂的苦楚就不足介意了。保罗不但看苦楚是暂时,他对于享受也看为暂时,因此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做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三78

    今天我要问诸位一件你们都经验过的事情,就是你们上巴士过两站就要下车时,我想你就不管车里有多少座位,总是宁愿站在门口与人挤在那里,为甚么不到里面去坐呢?因再几分钟就要下车了。这就是保罗的心意,他觉得无论是苦楚抑是享受都是暂时的,不足顾念。主曾对保罗说:「你要为我的名,受许多苦难,你必定到罗马去,站在该撒面前为我作见证。」保罗清楚听见主说这话,既然被带到罗马去,就不管罗马王要请他到王宫去住,还是要把他关在监里呢?这些事他都不以为意,因为知道世界是暂时的,他乃要往神所预备那永远的城邑去,要戴上神公义的冠冕,永远与他所事奉的主同在。保罗有这样的心意,也给我们这样的教训,这教训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当效法他「透过所见的,寻求所不见的」,不要看现在那些暂时的苦楚,要看那永远存在的荣耀。

    保罗又说要看那「看不见的」,甚么是看不见的呢?7节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这里告诉我们,看得见的,是「瓦器」——我们的身体;看不见的,是「宝贝」——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

    11节又说:「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那么,看得见的,就是「我们这活着的人」,看不见的,是「耶稣的生」——永生,这永生在我们必死的身上要彰显出来。

   14节再说:「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祂面前。」耶稣的复活,在当时使徒们是看得见的,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一同站在祂面前,这是还不能看见的,就是将来的审判。

    16节也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外体虽然毁坏」是看得见的,「内心一天新似一天」是看不见的,是指着永远的生命。

   17节又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能看见的,是「至暂至轻的苦楚」,不能看见的,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现在简单来说:看不见的就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圣灵,永生,复活,审判,永远的生命,永远的荣耀。这些保罗叫我们每个人都要注重,都要透过所见的而看它。

    我们要用甚么方法去看那看不见的呢?保罗既然曾透过所见的,去看那看不见的,就把他的经验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3节对我们说:「但我们既有信心,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气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可见保罗是用信心去看那些。

    亲爱的兄姊们!你们若用信心的眼睛去看圣灵,永生,复活,审判,永远的生命,永远的荣耀,这些都是真实可靠的,不然就看不到了。今天在座的兄姊们!有谁还没有接受耶稣基督作你的救主呢?我奉主的名恳求你们,要看那永远的生命,这永远的生命是你的,你现在的生命是暂时的,不过几十年就要过去,世上没有不死之人,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这事现在是你看不见的,将来你一定会看见,不如早用你的信心,来相信主耶稣基督作你的救主,就必逃避那个审判,得着永远的生命。

    诸位要记得,看得见的,是暂时,看不见的,是永远的,赶快相信主耶稣作你的救主,而得永生吧!你若信了主,那些看不见的,将来都要显明在你的面前。在我们中间或者有人,你所亲爱的人,已经不在你身边,你多少时候为他伤心流泪,巴不得今天能和你在身边,你多少时候为他伤心流泪,巴不得今天能和你在这里一同敬拜主,他却不能到你这里来,只有你能到他那里去,但有一天他要来到,主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泪,你所爱的人要复活,你的身体也要改变,与你所爱的人同得主荣耀的身体,那时你与他,他与你永不再分离了。

    所以今天我们须以能看见的眼睛,去看那看不见的复活。亲爱的兄姊们!我知道你们爱你们所亲爱的人,你所亲爱的人怎样才能仍然与你亲近呢?就是要用看那看不见的眼睛去看这些,你就必得无限的安慰,内心的快乐。在座或者有人会为主做工,在教会当长老,执事的,多少时候为主的工作,受人无情的批评,当面的顶撞,背后毁谤,无理攻击。你好像难以担当,只有在神的面前借着祷告吐露你的苦衷。但你若想到将来所要得的荣耀—在黄金的道路上往来,与天使长一同歌唱,面对面看见你所事奉的主,听见慈爱的声音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的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时,那些苦楚就不足介意了。

    亲爱的兄姊们!要透过所见的,寻求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不见的是永远的,阿门。

 

          信的勇气    宋泉盛

                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718

 

    假若有人问你:「在这现代化的世界里,你最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你要怎样回答?也许你会不加思索地说:我最需要的当然是知识。知识是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现代高度的科学和技术文明,无可否认的,是人类不断求知所造成的,从人钻木取火的原始社会到电器瓦斯的现代社会,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运用知识智能,去探求自然,改善生活,为下一代求进步。世界各地林立的各级学府,就是产生智识的摇篮,只要有人一天存在,他不会放过求知的机会。知识是一种力量,一个人具备的知识愈多,他参加人类过程的机会愈大,而他塑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人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显然地,上面所讲的只是一面的看法,每一个人未必会百分之百地赞成;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都会同意,知识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大力量。那么,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什么?我想有不少人会异口同声地说:经济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经济,从一方面看来,的确是造成人类文化的决定力量,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史是一种经济史。这用不着什么高深的思想理论才能获得结论,我们这廿世纪已经经历两次惨痛的大战,无论是战前,战中,战后,经济因素不是占非常重要的地值吗?现代的战争是一种科学战,也可说是一种经济战。现在美苏之间角逐登陆月球的和平战争中,美国似乎占领先地位,也是因为它有绝对压倒性的经济力量。这二十年来许多新兴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要有一席比较稳固的地位,除了政治、军事以外,经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世界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社会、家庭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刚才已经讲过,这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凭我们日常生活

的一点经验就可知道的。不但是我们的物质生活,连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要依靠经济情况的安定,二千多年前的管仲,早就一语道破这个事实,他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麇实而后知礼义,」就是这个道理。从我们实际生活的体验,我想很少人敢否定这句话的真实性。那么,我们是不是用不着去谈别的了。

    人,也就是我们,偏偏是一种不知足的动物,有了高深的知识,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我们不会就满足,试问各位:在大学四年,现在总算要毕业了,这就是说:这四年的大学教育,已经给你们起码的知识,去从事文化,生产,研究的工作;并且有人认为,从经济的观点而言,这四年是一种投资,换句话说:拿到了大学文凭以后,大概总不至于饿死了。除非你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或者一个不愿动手指的懒虫,总可以保持你的生活。但是这样你就满足的吗?不见得!我想一定有人要脸红红地争辩说:假若没有爱,人生算什么?没有爱,知识有什么用处?我们不能把爱公式化,用方程式解答爱的问题。但是有了爱,那些枯燥的方程式才显得有意义。同样地,假若没有爱,金钱有什么用处?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但有了爱以后,钱才花得有意义!买卖式的婚姻,不但在农业社会里有,连在现在的工业社会里也没有完全绝迹,爱应该超越这种交易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虽不

一定和现实背道而驰,但也不是完全和现实胶在一起。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兄弟姊妹间的手足之情,夫妇间的恩爱,父子间的爱,这些比人生其他物质因素都来得重要,难怪古往今来,都有人情愿为爱牺牲自己的性命。

    「在这现代世界里,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提到知识经济和爱。当然,对这个问题不只有这三个答案,见仁见智,各位一定有不同的答案。我想这并不太重要,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你认为最需要的,是不是最有意义的?」当诸位要毕业的时候,当你们快要踏出孕育你们的知性和心性的这学园校门的时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检讨的问题。

    「你认为人生最需要的,是不是最有意义的?」这里所说的王思义」是指使你的精神有真正的寄托,同时也帮助别人找到丰富的人生,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共同走在「希望」的道路上。知识也好,钱财也好,爱情也好,你认为人生中最需要的,而竭尽力量去追求得来的,是不是这种最「有意义」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发人深省的问号。我有一种感觉:现在的世界对这问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大多数的现代人对这问题不敢下一个积极的答复。为什么?照我个人偏狭的看法,这是因为我们正在处在一个普通地丧失「信的勇气」的时代,没有信的勇气的时代是一个失落的时代,失落什么?失落信的勇气。

    谈到勇气,我们应该承认,现代人在许多万面十足表现了无比的勇气以及惊人的毅力。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人拿出勇气去冒险出来的;文化可以说是人本着他的勇气作出来的冒险的总汇。单靠充分的科学知识,单靠庞大的经济力量,登陆月球的壮举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假若没有那些科学家们,特别是那些航天员,冒大危险的勇气,这是做不出来的。同样地,攀登世界最高的喜玛拉雅山峰,并不只靠不断的训练,详细的计划,周密的准备就可以成功的。不用说,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条件,但是,假使没有置生死于不顾的那种大无畏的勇气,还是不行的。我们其实不必谈到那么遥远的事,我相信诸位同学可以自己的身上所经历过的,发现现在所讲的是事实。你们在这四年当中,必定经过许多次在知识上,经济上或者在精神上的打击和挫折。也许有人,为了内心的烦闷,外来的各种压力,不只一次想放弃在此地求学的机会:但是,你们的勇气终于把你们支撑到现在,把你们带到毕业的这一天。虽然我不敢说,现代人与过去的人比较,有胜百倍的勇气,但我们不能否认,现代人的精神力量使他作出许多勇敢的行为,使他开创这个科学与技术的新纪元。这个事实摆在我们眼前,有目共睹,使我们不能不赞不绝口,不能不肃然起敬。

    不过,我必须赶紧接下去证,这只是一面之词,为什么这一个富有戏剧性,充满挑战性的新时代,同时许多人感觉到也是一个失落的时代?为什么成为一个丧失信的勇气的时代?可能有人要讽刺的说:丧失信的勇气,正表现现代人的勇气!人第一次似乎成功地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撇开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因袭,粉碎了宗教的枷锁,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愿这是事实。

    其实,信的勇气的普遍丧失,并没有使人成为更成功的独立自主的自由人。过去二十年当中,加诸人性上的有形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紧;人从物质上的限制解放出来,重新踏入精神上的限制里面。一个人到了无法忍受精神上的限制的时候,在这日日向荣的人群中,他终于迷失了自己。迷失的人是失去了理智作用的人,不相信道德规律的人,他失去了控制自己情感的力量,不能相信自己,在某种场合里面,让冲动替代理性;结果,毁灭自己,也毁灭别人。他对某一种事体,不再持有客观而公正的态度,不听良知的呼唤,只让他当前的利益决定他的行为。他也许斤斤计较,为的是谋求自己的生计,保护自己的地位。为保护自己的地位,什么生活的信念,什么远大的理想,如同废纸,被丢弃在他的生命圈以外。他丧失信的勇气,他不需要这种多余的东西,这岂不是成人的世界中相当普通的现象?这使许多现代人成为失落的人。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凭着他们的热情,一时对这种没有道义的成人世界表示抗议,但是迟早他们也不是会加入这种成人世界里面?倘若情形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何才能重获信的勇气?    b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丧失信的勇气所引起的结果。现代人好像愈来愈没有勇气去相信别人,这是人换取机器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个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家团聚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人活动的幅度小,对周围亲近的人和事,连他们脑子里,心里的事,都瞭如手掌,互相间警戒的心较少。现代的工业社会就不同了;各种因素错综在一起,人的心里愈来愈复杂。一个人常常属于一种以上不同的组织,他不得不对他的顺从作一种适当的分配,尽量避免走入陷阱。我并不是因此而主张回到以前的农业社会里面去;其实我们尽管憧憬过去的时代,想过去也没有办法的,历史不会倒流的,过去永远成为过去,人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所要指出的,在这新的时代里,新的人生观,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在暗中摸索,不敢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别人,在我们的心坎上,有一钟莫名的空虚感,没有法子去掉它,也没有办法填满它。我不知道各位要毕业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看法,至少我的看法是如此。

    世界上有许多事都有一种连锁反应,我们既然对自己没有十分的把握,对别人也容易丧失信心,我们更觉得困难接受看不见的,没有直接在我们感官经验里面的存在。我们对那看不见的,丧失信的勇气,这就是现代人失落的最大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不敢想象明天的事,明年的事,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未来的希望」,对讲的人,对听的人,都显得格外空洞。宗教家所说的未来的世界,超越的境界,也是太抽象,在许多现代人的字汇里,早已没有这种字眼了,我不想为了看不见的存在者辩护,我只要指出,看得见的,经验得到的,究竟是整个创造的一小部份,这一小部分也不能让你完全靠得住,你又自动放弃对看不见的存在者的信心,结果,你成为现实的囚犯,时间的俘虏,借用沙特的一句话,人被囚禁在没有出口的斗室里面,自找烦恼,折磨自己,折磨别人,沙特的结论是;地狱就是人。

    今天我们所念的一段新约的经文,是取自保罗写给古代希腊的一个国际商业港口都市哥林多的信徒的第二封信。保罗的非常动人的那一段话是这样结束的:「我们不仰赖看得见的,我们所仰赖的是那看不见约,因为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远的」。这里所说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到底是什么?「看得见的」,是指感觉的世界,现象的世界,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总称,包括我们的生,也包括我们的死。我们都知道,这是会改变的,是暂时的,早晚要有一个结束的。它自己不能构成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也不能自力的,比方一所房子,看得见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起居的部分,不能单独存在的。看得见的世界也是这样,它不但不能自立,在它里面真假混合在一起,有时假的以真的姿态出现,许多人受骗;真实与虚幻也居住在一块,混淆我们的耳目。好听的话不一定代表一个真的实在。在这看得见的世界里,往往是好人受苦而坏人迤遥法外,享尽人生的喜乐。宗教家往往只拿因果报应说安慰安慰自己和别人。人没有一个更深的实在作为他信仰的根基,他丧失信的勇气,接着就是丧失有意义的生的力量。若果是这样,我们要拿什么尺度去衡量那些为了某种政治理想愿为阶下囚的人;为了宗教信念而不怕赴汤蹈火的人;为朋友,为别人,为国家社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特权、财物,甚至视死如归的人?他们是天下第一号的大傻瓜,他们吃亏是活该的。假若看得见的世界是独立而全部的世界,这种看法可能是对的,我们最好不必去想别的,只好硬着头皮,投机取巧,碰碰运气,能争多少就算多少;道义用不着了,诚实也没有用的,理想更要不得了。我们所看到的,只有这赤裸裸的现实,要在这现实取胜,只有采用「马基维利式」的方法了。

    从保罗的观点,这种说法实在太可怕了,他对古代的哥林多的信徒,也针对现代的我们,不管是信徒也好,不是信徒也好,他大声疾呼说:看得见的世界不是独立自主的世界,也不是全部的世界,它应该是和看不见的世界关联起来的;它构成现象背后的真实的价值,真实的意义,它也使暂时的具有永远的意义,虽然是直接看不见,假若没有这个永远的真实存在,那看得见的一切立即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其生存的基础。所以保罗要我们信这一个看不见的存在,他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灭,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有了这种一天新似一天的内在的真实的存在,我们才不会为外体的毁灭而害怕,才不会失望,才不会以虚假的一时利益兑换永恒的生命价值。这并不是轻视我们每天有血肉的现实生活,反而是要给现实以永恒的层面。要我们净化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使我们成为不受现实束缚的真正的自由人。用这永恒的层面来透视看得见的世界,这就是信仰的态度,有这样的信仰态度,我们才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现实,为了理想而奋斗。

    保罗自己往返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世界之间,他下面一句话是值得我们反复体会的,他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致死亡。」这句话中所表现的信的勇气是何等的巨大!当你四面楚歌的时候,你要凭什么力量去解围?当你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世界失望的时候,你如何鼓起勇气去寻找希望?在你的事业上,人生的旅途上,吃尽苦头的时候,你如何去打开一条生路?但是,这些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当你的生命面临死的威胁的时候,当你到达那最严肃的瞬间,你如何坦然无惧地接受那看不见的存在者的质问?没有别的方法,只有信的勇气,信的力量。

    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就是这种信的勇气的最大表征,基督背负十字架的图像,在许多人心中激起不同的感触,对一般人,十字架是失败的,绝望的表记,又似乎是一切真的,美的,善的,否定。不错,基督的十字架,负担全世界的虚伪,丑恶和自私,但是,基督对那「看不见的」信的勇气,使同样的这只十字架成为希望,荣耀,生命的表记。

    诸位,这苦难与荣耀的表记不单是基督的,也是你的,只要你接受信的勇气!倮罗说得非常诚恳,非常真实,「我们这至暂,至轻盼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的荣耀。」假若这是事实,我自己深信这是事实,那么你我在这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很清楚的,你我最需要的,是使我们在暂时的,朽毁的世界中,得到永远的,不朽的信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