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哥林多后书第十三章拾穗

 

【林后十三1「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

    “第三次”,按行传的记载,保罗第一次到哥林多记在徒18章,但第二、三次是否在徒二十13,无法确定。本节既说“第三次”(参十二14),则写本书时已经到过哥林多两次(参2节)。――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这话教训我们︰(1)若非有两三个人以上的见证,我们不要随便听信人的话。(2)我们要为基督作见证,也必须找别的弟兄姊妹一同配搭,这见证才能刚强有力。──《读经指引》

         本章为保罗在结束此信时说的劝勉的话。他根据旧约所定审理案件的原则(申十九15),说他来处理教会的问题,不会只听片面之词,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这说明他第三次的访问是具决定性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凭两三个人的口……定准:遵行了对犯罪者凭两三个的口见证,才可定案的旧约律法的条例(申19:15;18:16,表明了保罗坚决的态度,若哥林多教会的犯罪之人不悔改,他将施行裁决,必定要惩戒他们。本文明确指出神虽然长久地忍耐,但对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所以神会坚决施行审判。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1保罗说“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一语,是否表示他以前曾两次到过哥林多?】

    保罗首次到哥林多传道,在使徒行传是有清楚的记录的,他当时投奔亚居拉和百基拉,一同织帐棚,也一同传道(徒十八章14节)。他在那里共住了一年零六个月(11节),以后在使徒行传再找不到保罗到哥林多传道的记录(参哥林多前书及后书第一条难题的研究)。

    哥林多属亚该亚省,在使徒行传十九章21节曾记载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保罗到了马其顿之后(徒二十章12节),曾走遍该省,然后,“来希腊,在那里住了三个月”(23节)。所谓希腊是古名,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属罗马,改称为亚该亚省(见圣经地图6)。所以保罗在希腊住了三个月,很可能就是他与同工们第二次访问哥林多信徒的时候,因为当时亚该亚省只有雅典、坚革哩和哥林多三个城市,是保罗传道所到过的地方。如果保罗这时只由雅典到叙利亚而不到哥林多去的话,他就是“故意不去的”。如果他曾第二次到哥林多作短期访问的话,就只有这一次了。之后,使徒行传不再提及保罗到过亚该亚,或希腊或雅典等地,因为他到耶路撒冷之后,便被拘捕,以后一直成了囚犯,后来抵达罗马。

    在本书最初的一段难题研究中提及保罗曾有意“再到哥林多”,但后又改变意向,不到哥林多去,引起哥林多信徒的埋怨,批评他“反复不定,是而又非”(林后一章17l8节)。所以保罗为自己申辩说:他当时不去哥林多,是为宽容他们(一章23节),但保罗定了主意,要再到哥林多去(二章1节)。

    保罗既然在哥林多后书自辩没有到哥林多去的原因,非常可能保罗“第二次哥林多之行”未成功,这事并未记录在使徒行传。这就表示保罗有意“第二次到哥林多”,但取消此行,可是仍然在人们印象中及保罗自己的印象中,当作已经有第二次之行。

    因此有不少解经家认为十二章14节和十三章1节的话应作为此解释)

    十二章14节“如今我第三次打算到你们那里去”,即第二次曾打算去而未去,如今第三次打算去(原文打算一词在第三次之后,英文亦然)。

    十三章1节“这是我第三次(打算)要到你们那里去”,因为第二次所打算的未成功(并非说第二次已去过),现在要作第三次打算。

    可是,如果上述这种解释是对的话,问题来了,那是第十三章2节的经文:“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保罗在此岂非说得很清楚,他曾第二次和哥林多信

徒见过面么?

    为要解决这节经文的意义,和证明保罗第二次打算到哥林多去而未去的主张,必须根据原文圣经的记录与语气。我参阅过不少外国译本,在这一节圣经的原意都作不同的翻译,但仍以1611年的KING JAMEs古老译本(即钦定英文本)与原文圣经字句次序完全一致。请记得,希腊文圣经原文并无“句点”,颇似中国古书一样,所以在翻译时把原文分为一句一句,有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文在十三章第2节排列的次序如下(我不加句点,请读者自己研究):

    我从前说过(原文是一个字)并且我现在先说(原文是一个字,先说意即先说后做)好像(中文译为正如)是在场的那第二次并且 不在场如今 对那些 从前犯罪的(一个字)和对那些别的一切(人)就是 如果 我要来到 再不 我将宽容

    仔细研究这些没有逗点区分句子的原文每一个字,然后,把它们分成短句,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法,而造成意思不同的语气,根据这些认为保罗第二次并未到哥林多去的解经家把这节经文作以下的翻译:

    我从前说过,现在我先说,好像第二次和你们在一起一般(其实我不在场),我如今对那些从前犯罪的和其余的一切的人(说),我如果再来,必不宽容。

    保罗说这些话,好像与哥林多人面对面说话,作第二次的见面,其实保罗并不在场,只是在信件上会谈而已。

    因此,保罗并没有与哥林多信徒作过第二次面谈,保罗只曾作打算要作二次见面,正如上述。

    现在保罗第三次打算去,他如果去得成功,必不宽容那些犯罪的(即哥林多前书所详述的)。

    到底保罗写完这封哥林多后书之后,有没有再到哥林多去呢?“没有下文”足以证明他再去哥林多,除非在使徒行传二十章23节所说,保罗到了希腊小住三个月的时候曾到哥林多处,否则再没有任何经文记载足以证明保罗曾“二访哥林多”了。因为保罗离开希腊再返回北方的马其顿之后,便到耶路撒冷去,跟着到罗马去,永远没有机会再访哥林多了。

    因此,保罗只有两次到过哥林多,并没有第三次,但如果使徒行传二十章23节他到希腊而避免到哥林多的话,那么,保罗一生只有一次到过哥林多。――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后十三1~13在前章保罗借着夸耀自己的属灵经历,辩护自己的使徒权柄,并表明自己要访问哥林多的计划。本章则劝勉大家悔改,同时警告要惩戒不悔改的人。保罗之所以警告要行使使徒权柄和能力,为的是使他们提前悔改,避免在他到访时发生惩戒人的不幸事件。在此我们认识到,惩戒的真正目的是悔改,真正的悔改是逃避神的惩戒和刑罚的唯一道路(徒3:19)。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2「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

    保罗声明说他一定不宽容不肯悔改的人,这是因为哥林多人中间有人以为保罗只是“威吓”他们而已(林后109)。所以保罗说他来的时候,必定用使徒的权柄处罚那些不肯悔改的人。

    “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圣经没有记载是在甚么时候和见面时的详细经过。――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这里有他在二1所说的第二次访问的一些具体资料,证明他的确去了,但过程不愉快。参二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尽管第二次访问(伤心的访问)时给了同样的警告,然而实际上没能执行惩戒,暗示着第三次访问时不会再迟延,会立即执行惩戒。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3「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因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

         哥林多人寻求基督在保罗里面说话的凭据,他就回答说,这位基督就是在他们里面有大能的那一位。这话的含意就是说,他说话是否出乎基督,就看这话说后,他们里面是否有基督大能的运行。是的,真实基督发表的话语,总是叫听见的人,里面产生基督大能运行的故事。这也就是圣灵在人里面的印证。若是没有这光景,这话语的源头和内容就有问题。──《读经指引》

         基督……说话的凭据:指信中的指责和警告为准的实际惩戒。这里包含毁谤的意思:即虽然保罗在信里强烈指责信徒,但实际上如同第二次访问,他是一位优柔寡断的领袖。对此保罗宣告,在第三次访问时他将证明基督与他同在,主是大能者,主毫不耽延地审判犯罪者。在这里我们看到哥林多信徒狭隘的思考方式和幼稚,他们误解了保罗的温柔和宽容,并怀疑他的使徒职分。同时我们认识到福音的能力不是单纯的奇迹或神学知识,而是通过具体实践爱来改变他人心灵的工作(林前13章)。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34保罗因为谦卑、隐藏、不夸口,好象很软弱,不象反对他的人那末张狂夸耀,令到哥林多教会中一些人说他不够做使徒的条件。保罗因此说,在必要时,特别在处理哥林多人的问题上,他会刚强,必不宽容。他有看来软弱的一面,也有真正刚强的一面,就象基督被钉十字架时,好象很软弱,但祂从死里复活,却表现出了神的大能,因为“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一25)。──《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十三4「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他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

    “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这“软弱”不是指灵性方面的软弱,而是指祂的谦卑柔和。祂没有用武力,也不凭自己的血气,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因而在世人眼中,看祂是软弱的。“却因祂是大能,仍然活着”,本句指祂虽然被钉十字架,却因神的大能叫祂从死里复活(罗一4),所以仍然活着。照样,基督虽然在“世界”看是软弱的,被钉在十字架上,但祂在信徒身上却是有大能的,因祂叫我们从罪恶死亡之中活过来(参弗二1)。

    保罗把基督因“软弱”被钉十字架的事,引用在他和哥林多人之间的关系上。他说:“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意思是我们也像基督一样,被你们看不起;但神却借着你们轻看的人作了美好的工作,把你们引到神前,显出祂的大能。既然这样,保罗深信,“也必与祂同活”。――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说出,基督何等忠诚的接受神所安排在人性里的限制,好使祂能绝对的,全然的,依靠『神的大能』而『仍然活着』。哦,许多时候,我们何等不愿服在神那使我们软弱的带领,而『同祂软弱』,联于基督的死;所以我们也就难以经历『神…的(复活)大能』,而『与祂同活』,联于基督荣耀的复活。──《读经指引》

         如同借着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出现的基督软弱的人性,保罗虽然因软弱而遭受许多苦难,但将借着已复活升天的基督的能力惩治犯罪而不悔改的哥林多信徒。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5「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

    “可弃绝的”原文adokimos,新约共享过八次,中文和合本的译法如下:罗一28译作“邪僻”;林前九27译作“弃绝”;林后十三57出现三次,都译作“可弃绝的”;提后三8;多一16都译作“可废弃的”;来六8译作“被废弃”。

    但按A. & G.希文字汇,这字有不合格,经不起考验,没有价值,和卑下的等意思。英文K.J.V.R.S.V.本章57节都译作reprobate(堕落或丢弃),R.S.V.三节都译作fail(失败),N.A.S.B.6节译作fail,第7节却译作unapproved(未经认可的,或不被承认的)。――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么?』甚么人不被主弃绝呢?『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你有没有到主这里来呢?有。我们既到主这里来,就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我们里头了。── 倪柝声

         『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里面么』(原文)?我们一信主,靠着主的宝血蒙神悦纳了,就有主耶稣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永远不再离去。这是我们蒙恩的中心,我们必须确切的相信。──《读经指引》

         自己省察……自己试验:相当于“回顾”、“省察”具有积极的含义,即在判断和定罪他人之前,先反省自己,努力在正确的信仰基础上站稳。圣徒要时常省察的内容是:①是否在正确的信仰上,即作为圣徒是否活出有信心的生活;②基督是否在我们里面,即是否借着圣灵的内住与基督联合等问题。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56哥林多人要求保罗作使徒的凭据。保罗反问他们应该拿出凭据来证明自己真有信心。与其问基督有没有向保罗说话,不如问自己基督真住在他们里头没有。“可弃绝的”是说通不过这试验而被弃绝。那些假冒的使徒便属可弃绝之列。──《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十三7『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我们能不作恶事,并非在于自己的谨慎小心;乃是需要好好在主面前祷告,也需要彼此互相代祷。──《读经指引》

         保罗为叫别人蒙恩,宁愿自己被看为是『被弃绝』的。这正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灵;因祂那日喊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可十五34),我们今天才能呼叫『阿爸,父!』(加四6)。──《读经指引》

         保罗希望哥林多人能发现他确已通过这试验。他求神让他们端正行事,不作他信中一再谈到的“恶事”。要是他们能行事端正,时时有基督在心里,即令他的使徒是假的也没有关系,因为他来时已经用不着行使惩治的权柄,来证明他是使徒了。最重要的事是他们蒙神的悦纳。──《启导本圣经注释》

         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以感人的话语吐露保罗向哥林多教会的肺腑之心。他向哥林多教会宣布惩戒,其目的不是处罚本身,而是使他们悔改并归向神。保罗说即使自己如同被弃绝的人遭受一切苦难和羞耻,只要哥林多信徒能站立在真正的信仰上显出善行,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保罗的这番告白是伟大之爱的告白,也是信仰的顶峰,只有领悟基督自我牺牲之爱的奥秘的人才能做到(约3:30;9:3)。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79这三节经文共有两次提到字。原文euchomai在此是祈求的意思(英译作we pray)。在此保罗为哥林多人有两项祈求:一、求神叫他们一件恶事都不作(十三78)。二、{\LinkToBook:TopicID=315,Name=A.求神叫他們一件惡事都不作(13:7-8}求神叫他们进到完全(十三9)。――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林后十三8真理:虽指得救的福音或神的旨意,但在这里指耶稣基督自己(约14:6)。本文教导我们信基督等于住在真理里面,离开基督的人生只能以失败告终。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898节可能为当时很普通的一句格言,保罗引用来说明:使徒行使权柄只可以用来支持真理。要是他来时大家能看清事实,分辨真假,根本用不着他来惩处。这样,即令他被人视为软弱,只要他们真能在神面前刚强,也就满足了。──《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十三9「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

    “完全人”原文只有一个字katartisis,就是“完全”的意思,是名词。全新约只用过这一次。中文新旧库与吕振中本都译作“完全”,英文K.J.V.译作perfectionR.V.译作perfecting――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林后十三9~10若说本书12:20,21里的内容描述了保罗对自己访问哥林多教会时可能发生事情的担忧,本文则陈述了保罗的盼望和希望。另外保罗对哥林多的第三次访问,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此推断的理由为:①他逗留在哥林多教会期间执笔写了罗马书;②在那里计划了访问罗马和西方传道旅程(罗15:24,28;③哥林多信徒接受保罗的号召进行了募捐活动(罗15:26,27)等。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10「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地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

 

【林后十三11「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

“喜乐”原文chairo,是欢喜或喜乐的意思。但因为这字可以用作问安语,所以,在和合本中有少数几次译作“问安”(参雅一1;徒十五23;二十三26;约二1011等)。而英文K.J.V.在此译作farewell(再会,告别),但在其它地方都译作rejoiceglad(参希文经文汇编)。“喜乐”,对在患难、试探中的信徒来说,是已经得胜的表示,对在平安中的信徒是已经感恩知足的表现。

    就是要信徒追求完全的意思。原文只有一个katartizesthe。其字根katartizo在新约中,和合本除译作完全之外,也译作(补网──太四21;可一19),或作预备(指预备作某种用途──罗九22;来十5)或作相合(林前一10),或作挽回(加六1),或作造成(来十一3),或作成全(彼前五10)。――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仁爱和平的神”:保罗很少用这称呼来称神,他多用“和平的神”(罗十五33;十六20;腓四9等)。可能哥城教会的分裂是因为爱心不足,要他们从神多得爱心,共享和睦 。──《启导本圣经注释》

弟兄们:最后的劝勉。到现在为止,保罗一直采用了激昂的口气,到这里他流露出自己对哥林多信徒的真挚的爱,安慰他们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发现保罗对弟兄真正的爱,在严厉的斥责中也不忘记对他们的热心和安慰。亲嘴……务要圣洁:亲嘴原是流行于东方的一种礼仪,初期教会在这礼节上赋予了神圣的意义(罗16:16;彼前5:14)。在初期教会,领受主的圣餐之前,用亲嘴之礼表示和好和相互宽容,通过这种礼仪来确认是否在基督里互相联合。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11~13本书的结论部分,以简短的安慰和问候结尾。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十三1214看《林前》十六20注。保罗要他们思想神借着圣灵的能力,在基督耶稣的恩惠里,给的福分何等无穷无尽。──《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十三14「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耶稣基督的恩惠”指以基督救赎之恩为基础的一切恩典。信徒是根据基督的恩惠才得与神和好。“神的慈爱”是神为我们预备救恩的理由。罪人可以得救就是因神丰富的怜悯和慈爱。“圣灵的感动”把神的慈爱与基督的恩惠浇灌在人心里,帮助人明白并接受神的爱和恩典。祂不但过去感动我们,也要常常感动我们,叫我们常领受并传扬祂的恩惠与慈爱。――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父神的慈爱是源头,基督的恩典是内容,圣灵的交通是实际。哦,这三而一之神的丰满,乃是执事里面所充满的,也是他对教会恒久的供应。──《读经指引》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神的爱,圣灵的交通』(原文)。神的爱是源头,基督的恩是流出,圣灵的交通是流进我们里面。圣灵在我们里面的交通,将基督的恩运输到我们里面,给我们享受;而我们所享受的基督的恩,就是神的爱的实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