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二章拾穗 【林后二1】「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们那里去,必须大家没有忧愁。」 本节的意思就是保罗立定主意,要迟延去哥林多,等哥林多人悔改,这样就不用在痛苦尴尬的场合中相见了。――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再到…忧愁』保罗曾有一次痛苦探访哥林多的经历,他希望再度访问时,能避免类似的情形又发生,然而他也准备好,在必要时行使权柄(参十三2)。我们不知道上一次不愉快探访的实际情形,但应该不是他初次把福音传到哥林多,使教会得建立的时候。因此一定确如十二14;十三1所记,他曾二度访问过哥林多,而现今计划的探访将是第三次。第二次的探访可能是在写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发生的,也有人认为是在写哥林多前书以前。──《新国际版研读本》 本节不是说他决定不再去哥林多教会,免得大家不愉快;而是说他已去过了一次,也许就是十三2所记的再访哥林多。此次不愉快的旅行可能在《哥林多前书》发出之后,因为《前书》未提及此事。──《启导本圣经》 上文说到保罗改变行程的属灵立场,这章说到他的存心;保罗十足的表现了一个作父亲的心,在真理上非常严格,但内心又那么柔和柔软的疼爱他们。──《圣经助读本》 「再到 ...... 忧愁」:暗示保罗之前的到访甚不愉快。──《圣经串珠、注释》 『定了主意』断定,审判。 我自己定了主意……没有忧愁: 本节是保罗第二次访问哥林多教会的凭据,目前为止他访问过哥林多教会两次,第一次是为了传福音(徒18:1-18),第二次是为了纠正因假教师而造成的误解和教会问题,写完哥林多前书后访问了哥林多教会(1二14;13:1,2)。但这第二次访问没有得到预期的果效,反而引起了更大的不信任和心灵上的伤痛。因此,为了不再成为从前那样痛心的访问,保罗更改了访问计划。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4】接续一章的内容,澄清保罗没有直接访问哥林多教会的理由。哥林多教会有一些滋事分子,如果保罗访问哥林多教会,他会惩治他们,很可能引起教会状况的恶化,因此保罗推迟了访问计划。突出表明了为哥林多教会的益处,延迟访问计划的使徒保罗深思熟虑的作为和来自人性的苦恼及对哥林多教会热切的爱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5】一点忧愁是一点面酵,必引起全团忧愁︰(1)犯罪的人叫保罗忧愁;(2)教会不忧伤,还自高自大,这些人也必成了保罗的忧愁;(3)保罗必斥责,叫他们忧伤懊悔;(4)不然教会也必须因那人而忧愁;(5)教会责罚那人时,那人必忧愁,教会也忧愁,主也忧愁;犯罪就是一件忧伤的事,谁说信徒还会有快乐呢?── 谢模善 【林后二2】「倘若我叫你们忧愁,除了我叫那忧愁的人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 保罗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快乐(一24),他没有理由反而去叫他们痛苦;何况他们是能叫保罗快乐的人呢!──《启导本圣经》 「我叫那忧愁的人」 : 与3「叫我快乐的那些人」一样,都是指一般哥林多信徒。──《圣经串珠、注释》 本节的内容为“只有你们能给我带来喜乐。但如果我让你们伤心,不就等于把痛苦加给能使我喜乐的人吗?”在这里我们看到哥林多信徒的喜乐和属灵的成熟,就是保罗喜乐的根据(1:24)。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2~3】保罗的快乐是什么呢?就是看见犯罪的信徒诚心悔改。他的忧愁与快乐不在乎物质方面的得失,全在乎信徒灵性方面的长进或退后。 “我曾写信给你们”这句话是指前书(参林前4:21;5:1-2)。“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即那些在保罗预料中可能悔改的人反叫他失望。这句话也可能是指那些教会领袖,执行教会纪律的人(林前5:1-2),没有按照保罗的意思对付罪恶,他们对自己在神的事上失责并不在意,因而叫保罗失望。但保罗始终表现出他对哥林多人的信心,虽然有人犯罪,有人反对保罗,他却深信他们在基本上还是有基督徒当有的表现而且也会像保罗那样,为教会灵性的堕落而忧心,为教会的复兴而快乐。所以,保罗相信如果他为那犯罪的人悔改而喜乐,哥林多人也必然跟他同样喜乐。保罗既把哥林多信徒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也就深信哥林多人会以保罗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了。――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林后二3】「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这事」:指保罗不到哥林多去的决定及背后的原因。──《圣经串珠、注释》 『写』此语支持一种看法,即认为另有一封书信现今失落存。──《圣经新释》 【林后二3~4】『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心里难过痛苦』这里提及写给哥林多人的前一封信。从最早期开始,教会就一致认为,此即哥林多前书;但到最近,却普遍接受在哥林前书和后书之间,另有一卷书信存在的假设。有些支持此看法的人认为,该书信已失落;另一些则认为,该书信的部分或全部,也就是哥林多后书的最后四章。后者认为这几章的内容与前文不协调,却符合这里所述写信时『心里难过痛苦』的情景。不过没有任何历史证据,显示哥林多后书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值得怀疑,只是近代才有人提出异议。──《新国际版研读本》 保罗写了一封信替代亲自访问,希望这封信能够发生效力,令他再去看他们时,会是一次愉快的访问。这里提到的『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的信,传统认为便是《哥林多前书》,但《前书》里头看不出他有任何灵性忧伤的迹象,所写多为劝勉与责备,实事求是;反而在别的书信中,保罗有流泪陈词的话(参腓三18),《前书》中连暗示心里难过痛苦的话都没有。所以圣经学者趋向于相信此处所提到的信是在《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写的。信写得语重心长,责备诚恳,是流着眼泪写的(二4,9;七8,12);但此信已散佚。有人说《林后》十~十三章可能就是那封信的部分内容,不过并无确实证据。──《启导本圣经》 写给你们: 有些人认为指哥林多前书或本书。但这里应该指哥林多前书和本书之间写成的第三封书信更为恰当,即保罗在哥林多的痛苦探访以后写的“泪(严峻)之信”。这封信在主后56年通过提多送到哥林多教会。保罗写这封信的目的:①促使哥林多信徒悔改并恢复正确的辨别力;②为了传达保罗对他们的深情厚爱。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4】「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地疼爱你们。」 责备若不是出于爱心,就只不过是一种败坏人性的发泄而已!先爱之深后责之严,才是父亲的心,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释他写前书,不是发泄怒气,故意叫他们难过,而是因为“格外的疼爱你们”。责备若不是出于爱心,就只不过是一种败坏人性的发泄而已!先爱之深后责之严,才是父亲的心,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释他写前书,不是发泄怒气,故意叫他们难过,而是因为“格外的疼爱你们”。――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林后二4】『先前由于许多的痛苦和心中的难过,流着许多的眼泪写信给你们』(新译)。── 牛述光 『我先前在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的疼爱你们。』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因着他们有错,所以有许多指责的话;但他却是心里难过痛苦,流着眼泪来写的。这是因为他心里格外疼爱他们。同样的,主有时在我们里面指责我们,或者借着外面环境的打击管教我们,都是由于祂格外疼爱我们,我们应当甘心接受。──《读经指引》 【林后二4~7】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有『格外的疼爱』,甚至『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所以他才配代表神对他们有严厉的责备。因此他的责备并非血气的弃绝,乃是爱心的挽回。例如他在前书中严严嘱咐他们『赶出去』的那位弟兄(参林前五1~5),保罗在百忙中,还一直惦念着他,甚至因着他的罪过,心中忧愁,不得快乐。所以他首先题议该『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怪,甚至沉沦了』。哦,这是何等真挚的身体的感觉,这是何等珍贵的肢体的爱!在今天教会中充满了定罪、弃绝的光景中,更是显得何等难能可贵!──《读经指引》 【林后二5】「若有叫人忧愁的,他不但叫我忧愁,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
这里所说的“几分”,到底是程度上的“几分”,还是数量上的“几分”?按和合本与新旧库本,很自然地叫人理解为程度上的几分;然而吕振中本译作“一部份”,那就变成指数量方面──是哥林多人中有一部份人难过忧愁。英文R.S.V.译作Some
measure(数量方面),N.A.S.B.却译作some degree(程度、等级方面),这是因为原文meris可以用作数量、程度,甚至时间方面的“部份”。所以,这“几分”既可指数量也可指程度。――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几分』可译为『大部分』,那人叫保罗忧愁,也叫教会大部分的人忧愁。── 牛述光 「叫人忧愁的」:指犯过错的人。 所犯的罪可能是林前5:1-5所说的淫乱,或是对保罗使徒权柄的侮辱。 「我说 ...... 太重」:意思是:「我说你们有些忧愁,是避免说得过分。」──《圣经串珠、注释》 『若有叫人忧愁的』保罗在此不明显地加以指责,如此表现他柔和的爱心。信徒不应该常把已经过去和赦免了的事记在心中。──《圣经新释》 保罗很慎重,不说叫全体忧愁,恐怕说的太过。概括的说就是教会受了损伤;然而有些教会中的人,尚不实觉教会的名誉受了多少玷污。──《新约全书释义》 保罗在此或许是题到林前五1的犯罪者,或者是那些反对保罗的人,究竟是指着那个,很难确说。──《新约全书释义》 『说得太重』原文太施压力、说的太过。 【林后二5~6】本文意指“有人曾伤过我的心与其说那人伤过我的心,事实上也有点伤过你们的心。恐怕说得过重,所以我用‘有点’这词。那人已被你们大多数人受到相当的惩罚”。责罚: 虽有许多观点,但普遍认为指被逐出教会。犯罪的人在教会被逐出决定以后,立即悔改。对此,哥林多教会内出现不同主张:多数人主张以警告来处理;少数人坚持主张逐出教会。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5~7】保罗若说的『太重』,那人就必忧愁『太过』;太过则使人失去盼望、而沉沦。── 谢模善 【林后二5~9】『有叫人忧愁的』指教会中一位信徒,可能就是令保罗要赶去哥林多,回来后又流着眼泪写那封信的问题人物。那人犯了很大的错误,以致保罗要求教会惩治他。此人或在搞小圈子,敌对保罗,制造分裂;不只叫保罗忧愁,也让整个教会忧愁。保罗要求惩治,目的在考验他们是否顺服他使徒的权柄(9节)无意对付那人到底。如今,此人已悔改,保罗因此要求教会重新接纳他,用宽容、爱心和忍耐来对待他。传统解释,认为此人即《林前》五5说到的那个犯奸淫罪的人。保罗建议的处分钟『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是一种长期性的严厉惩治,与对此人的从宽态度不同,更不像是对奸淫罪的态度。故有的解释,认为当为另一人,是反对保罗最突出的一个人物。 『沉沦』非指灭亡,而是说责备过分,使犯罪的人深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启导本圣经》 【林后二5~11】论及一个哥林多犯严重罪过,且曾受到教会纪律处分的人。保罗劝谕哥林多人,由于那犯过者已经为罪表示真诚的忧伤和痛悔,教会应停止对他的处罚,并要以爱心接纳他重回教会群体中。教会纪律虽重要,却不可变得无情严峻,以致没有宽恕和挽回的余地。这里所提及的过犯,或许是发生在保罗第二次访问哥林多时,因而促使他写下那封严厉的书信,要求处罚犯过者。另一种看法认为,这里提及的就是林前五章所记的事件。──《新国际版研读本》 保罗柔和之处:(1)你们的忧即是我的忧;(2)要赦免、安慰、同情;(3)不改变的爱;(4)学习操练基督的赦免,彼此赦免撒但无计可施。──《圣经助读本》 对犯过者的做法:保罗劝教会既然责罚了犯错的人,那人也已经悔改,便应以爱心赦免安慰他,免得他因过分懊悔而离开神,中了撒但的诡计。──《圣经串珠、注释》 呼吁大家宽恕在教会惹事的人,因为他们已受教会的惩治并悔改,因此不要再责备,而要以宽恕和爱来对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①教会的惩治属于教会全体的事情,不以个人的意图或主观观点左右;②惩治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审判或刑罚,而是通过悔改和磨练纠正错误;③惩治的前提是爱和宽恕。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6】「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 所谓“受了众人的责罚”,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的人都同心指责那犯罪的人,以致他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指责其实已经是一种责罚,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已经够严厉了,所以不用再过份责备。――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林后二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 “沉沦”katapino新约除本节外还有六处用过这字,太二十三24;彼前五8;启十二16都译作“吞”;林前十五54;林后五4;来十一29译作“吞灭”。只有本节译作“沉沦”,它的实际意思不是指沉沦以致灭亡,而是指那犯罪的人,既知罪自责,又受人过份的指责,就可能因此灰心消极,而被这种过份的自责所吞没,无法重新起来了。按N.A.S.B.译作overwhelmed,就是“击溃”或“不胜悲伤”的意思。R.V.译作swallowed up,就是“吞没”的意思。――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在哥林多前书第五章,说到有弟兄因犯淫乱的罪而遭到教会的开革。后来那犯罪的弟兄悔改了,却一直在忧愁中不敢来到教会中,所以保罗劝他们『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在此说明,我们无论犯了多大的罪,不该因惧怕而远离主,反倒应当赶快向主悔改,就能蒙主接纳。──《读经指引》 『免得忧愁太过』太严厉的惩罚会使人沮丧失志。──《圣经新释》 『赦免』饶恕,待以恩慈。 【林后二8】『显出坚定不移』意即『准他』,使悔罪着确实知道他已完全恢复被接纳了,我们可以推想这是要那个悔改的罪人再被收纳和教会有交通。──《圣经新释》 『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向他证实爱,意即以确实的证据正式的证明爱。 【林后二9】「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要试验你们,看你们凡事顺从不顺从。」 这意思是他所写的前书除了责备犯罪的信徒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那些没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对付罪,顺从保罗的教训。等到他听了提多的报告(林后七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实在顺从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保罗上一封信所关心的信徒肯否听从教导,责备犯错的人。──《圣经串珠、注释》 『要试验你们』原文是要知道你们经过试验的品德,或蒙称许的品德。 我先前写信给你们: 指保罗探访哥林多教会以后写的“泪(严峻)之信”(3,4节)。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0】「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 “在基督面前”,意思是他的赦免是真实的赦免,是基督所同意的,是因为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罗跟教会也愿意赦免。――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此事需要保罗个人的宽恕,说明他可能受到伤害。但他说这算不得甚么,此人对哥林多教会造成的损害一定大过保罗所受的;他们若肯宽恕,他也可以,因为在基督里大家都同蒙赦免。──《启导本圣经》 『在基督面前』希腊文意即觉得有基督同在并且得祂的准许。这话有『代表基督而执行』的意思,可以指为保罗代表教会的原首,作君王的基督,使那个犯罪者正式恢复他在教会中的地位。──《圣经新释》 『在基督面前』『面』指眼睛周围的部分,其神色乃是内在思想和感觉的标示。保罗与基督有最亲近、最密切的接触,照着祂眼神所流露的心意而生活行动的人。 在本节保罗讲明,在宽恕犯罪圣徒的问题上,他要依从哥林多教会的决定。但保罗的宽恕不是出自一时的情绪或环境,而是以基督为见证人,效法基督的真正的宽恕(西3:3)。我们对弟兄姊妹的宽恕:①以神的赦免为前提条件(太5:12,14;可11:25);②恢复信徒之间的交通,使之合一的依据,同时能够感受到宽恕的必要性(路17:4)。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0~11】教会中缺少赦免的灵,仇敌就会趁虚而入;弟兄间互相定罪,撒但就会趁机得胜。(请记得,弟兄彼此相争,得胜的不是任何一方,乃是弄诡计的撒但阿!)所以肢体间若不肯赦免,不论甚么理由都是最愚昧的!只有在基督里彼此因爱赦免,才会筑成一道坚实的堤防,堵住仇敌一切诡计的冲击。──《读经指引》 保罗是在基督面前赦免犯过者的,也是为造就哥林多教会之故。──《圣经串珠、注释》 【林后二11】「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 这意思就是在我们责备犯罪信徒的事上,不要给撒但留机会。虽然责备犯罪的人是好的,教会同心不容纳罪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假如我们做得过份,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责备得太厉害,以致他灰心丧志,那就中了魔鬼的诡计。对犯罪者过份严厉和过于姑息,都不合真理与爱心的原则,结果都会引起各种愤懑不平,而使教会陷于纷争之中。――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趁着机会胜过』,这是当时军队作战常用的名词,原有『贪多无厌,垂涎以待』的意思。『诡计』原文是『思才、心才』,魔鬼是有思想谋略的。── 牛述光 撒但的诡计是常趁机会,得胜一些粗心的人。── 谢模善 要是过分责罚,时间一长,难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加深教会内的分岐,这就中了撒但的诡计。下节他提到从前在特罗亚的经验,撒但曾因他对哥林多教会担心,使他不能安心传扬福音,可作这种『诡计』的好说明。──《启导本圣经》 『撒但』反对者会利用长久严酷的空气对教会施行破坏。──《圣经新释》 这揭露出那恶者撒但,在每件事的幕后藏着,在每件事的里面作祟。 『趁着机会』指有机可趁,占了便宜。 『诡计』阴谋,计划,策略,企图,设想,计谋,打算,目的。 撒但……诡计: 本节论到的撒但的计谋是破坏灵魂和肉身(路9:39;彼前5:8),诽谤和敌对信徒(伯1:9-11;弗6:12),阴谋分裂教会(弗4:26,27)等。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2】「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
原文没“从前”这个字,只有下句的“到了”,表示曾到过而已。N.A.S.B.,
K.J.V.与R.S.V.都译作when I came to Troas(当我到了特罗亚时)。――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特罗亚」:参徒16:8注。──《圣经串珠、注释》 保罗述到他最近的行程,使哥林多人知道他一直是只求遵行神的旨意,而且并不是(在外表看来可能是)再照约定去到他们那里。──《圣经新释》 『主也给我开了门』直译在主里,或借着主、凭着主开了门,意即不借着人的努力。 【林后二12~13】主虽在特罗亚为保罗开了福音的门,但他却『因为没有见兄弟提多』而『灵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保罗看重同工过于工作,与今天有的人为着工作而撇弃同工的光景,实正相反。提多不过是他晚辈的同工,他还是如此看重,他真是一个懂得甚么叫作肢体配搭的人。──《读经指引》 保罗第二次布道之旅到过特罗亚(徒十六8),是个位于小亚西亚西北端的海港,在爱琴海畔,越海可到欧洲的马其顿和亚该亚等省。保罗在此见异象,才往马其顿去的。那是他第一次访问欧洲。 这是保罗第二次去特罗亚,是他在大亚底米庙骚乱事件后离开以弗所去马其顿,路经特罗亚(徒廿1~6)。动身前曾要提多把这封流泪写的信带给哥林多教会(七5~16),并约定在特罗亚相会。但在特罗亚却等不到提多。特罗亚虽有很好的传福音的机会,但保罗急于知道哥林多教会对他去信的反应(『心里不安』),于是渡海往马其顿,希望遇到从哥林多回来的提多。他终于在那里遇见了提多,得到哥林多教会危机已渡过的消息,令他大得安慰(七5~8)。 保罗为他的行程作的辩解到13节中断,然后,从七5才继续下去。中间插入的二14至七4一大段,不应看作保罗另一封信的内容,而是他欢欣之余,不由自主写出的感恩之词。──《启导本圣经》 保罗的人情味很重,富有感情。──《圣经助读本》 保罗的行踪:保罗托提多将严厉的信带往哥林多教会后,在亚西亚省等待提多的回复未果,着急之余,惟有搁下在特罗亚大好传福音的机会,赶往马其顿去会晤提多。──《圣经串珠、注释》 可见保罗关切教会过于关切传福音。 『兄弟』保罗很看重提多,他委托提多在哥林多办理为耶路撒冷贫苦信徒募捐的事(八6),又挑选他把这封信带给哥林多信徒(八16~17)。 讲到保罗具体的行程(1:15-17)。传道之门已从以弗所打开到特罗亚,但保罗执意去马其顿。其原因有三:①在以弗所经历的骚动;②担忧和挂念哥林多教会;③担心差派到哥林多的提多的安全。原来保罗与提多打算在特罗亚,或若不如意就在马其顿见面。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2~17】保罗突然转换语气,以香气作比喻谈论使徒职分所具有的特权:①信徒是基督的见证人;②福音是信者得永生,不信者得审判和死亡的根据;③福音见证事工是神赋予圣徒的至上命令,是神真正喜悦的(太28:19)。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3】「那时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 肢体间相互的生活──『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保罗是基督的使徒,是神特选的器皿,他曾到处夸胜、显扬基督;可是我们由这一位伟大刚强的使徒身上也找到了他的需要和缺少;希奇得很,他的需要是提多,他的缺少是提多,保罗固然刚强,没有提多他就没有安慰;虽然在特罗亚工作的门开了,也不能代替提多当作安慰,他只得离开特罗亚来到马其顿等待提多,及至提多来了,这位身体不宁、周围不安、内有惧怕、外有争战的丧气的保罗就得安慰了(林后七6)。原来教会是身体,其中最大的保罗也大不过一个肢体,无论怎样大、怎样小,还都是一个肢体,不是身体;身体能自营生活,而肢体不能单独生存;肢体必须相依为命的;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原因乃是人以为是软弱的肢体都是更不可少的。感谢神,这就是身体,这是神奇妙的安排与配搭。── 谢模善 我们推想保罗心中对哥林多人甚怀忧虑,不知道他们接到那封『遗失了的』书信中的责备起了甚么样的反应。──《圣经新释》 『心里不安』原文是灵里不安,可见他是在灵的感觉里生活行动的人。 【林后二13提多有几位?其行事如何?】 答:提多Titus——意即心悦者,或中意者,在新约圣经中有两个提多的名字出现,一个记事较多,一个未有详载。 ①希利尼的一信徒——是保罗重要同工之一,约在主后五十年,曾陪同保罗和巴拿巴赴耶路撒冷参加会议,他虽是外邦人,但没有勉强他受割礼(加二1-3),后被派往哥林多办理慈惠的事,待人殷勤,受到称赞(林后八6,16-18)。他以后由哥林多回来,就与保罗在马其顿会面,将情况向保罗报告,使保罗很得安慰,忧心得释,更为欢喜畅快(林后七5-8,13-16)。旋又打发他再回哥林多去,并携哥林多后书为保罗之行先有所准备(林后八1,16-24,十二14,18)。至于他以后的行事,圣经久久未有提及,直到保罗写提到书时,又再次被差遣(参三六三题)。 ②哥林多的一信徒——他的姓为犹士都,所以称为提多犹士都Tirus Justus,这人敬畏神,保罗曾经到过他的家中(徒十八7)。——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后二14】「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本节也有当时特别的背景。当时的罗马军队,如果一个将军打胜仗回来,他就走在他的士兵和俘虏的前面,凯旋进城,并且在游行时,群众要烧香欢迎。保罗可能借用当时的习惯,来描写基督的战士,顺从基督的帅领而得到胜利的情形。所以这里说“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实在就是在各处留下得胜的见证。――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认识基督就有了启示(福音),对人们就是一个气味,一个见证。── 牛述光 神的带领,并非叫我们在自己里得胜,乃是叫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因为基督乃是我们一切得胜的原因和根据。──《读经指引》 这时保罗暂停描述自己的行程,而照他一贯的特色,让思想自由发挥,转入另一段颇长的话题(直至七5他才又恢复描述自己的行程)但这转折很切合本书主旨,因它强烈流露出一份得胜的信心,赞美神的恩典;在人所能想象的一切情况下,无论看来多么可怕和有破坏性,这恩典都全然够用,不会失败。──《新国际版研读本》 『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根据原文的用法,香气和认识是同位语,所以对基督的认识,用香气为象征,借着使徒的工作,传递其性质和功效。 保罗现在忧愁尽驱,快乐逾恒,而能说:“感谢神!”他欢天喜地参与主帅凯旋行列,同沽胜利的光采;不象押解在行列后的战俘,虽也在游行队伍中,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夹道欢呼的群众焚香庆祝,香气洋溢空气中。基督徒在主基督率领下参与属灵的战争,与胜利的主一同凯旋。认识神的“香气”借着使徒福音的传扬和信徒的见证,也能到处散布。──《启导本圣经注释》 常帅领我们……夸胜: 在本节,保罗把一时看似失败,但决不失败的福音的胜利,比喻为罗马军队的凯旋。现今,信徒虽然因基督尝尽所有挫折和苦难,但他们不仅通过传福音征服世界,并且在基督再临时,与审判主一起得享永远得胜的荣耀(启20:4-6)。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4~15香气与基督馨香之气,指什么而言?】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曾提及三种“香气”,但中文圣经未能美妙地加以分别。
一、是香气,是普通的香气,或说“小香气”。即14节的“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该字原文为OSME(加U加,指一般食物的、或焚香的香气而言。
二、是馨香之气,是特别的香气,或是“优越的香气”,因为原文该字是EU ODIA(e乙毗而),是由EU(优)与OZO(放香)二字合成,指令人陶醉的香气而言,基督所有的香气乃是这种较高贵的香气。
三、另外一种是馨香的香气,是“联合的香气”,因为在以弗所书五章2节所译“馨香”一词,中文译得不妥,原文该字是上述两种香气合成的一种香气,译为“馨香”,只译了一半,也不易译出。这是基督徒与基督“联合为一”所发出的共同、更特别的、更优越的香气。原文是OSMENEUODIAS(ootL*帖一*一as)
保罗所说这些“香气”,是有罗马历史背景的。当罗马军队远征归来时,大家掳掠一些俘掳一同回来。这些战胜的军队受沿途民众欢迎时,会闻到民众所焚烧的“埃及香枝”的香气,觉得是一种“胜利的享受”。同时各省市政府也在欢迎时预备一辆焚烧着各种不同香枝的花车,使花香与香枝两种香气混合成一种使人陶醉的香味。等到这些胜利的大军回到罗马城市,狂欢的罗马人焚烧更多的香枝与抛掷更多的香花。这些香气在战胜者闻起来,乃是一种快乐;但在大军之后的俘掳,闻到这些香气,乃是一种痛苦,因为他们不久可能被斩首或受各种刑罚。
保罗所说: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便是根据这种事实来描写的。表示基督帅领我们,有战胜者的姿态,在各处显扬基督馨香之气,这种“基督的香气”,显然地是指基督徒过得胜、圣洁的生活而言。――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后二14~16】夸胜也就是夸大,是借着香气夸大;基督一显大,信之则生,背之则亡。── 谢模善 我们认识基督的人,就能显出基督、彰大基督,我们正如拿香炉夸胜的人一样,基督一被显扬,权柄也就被人碰到,顺者生、逆者亡。── 谢模善 【林后二14~16】保罗现在忧愁尽驱,快乐逾恒,而能说:『感谢神!』他欢天喜地参与主帅凯旋行列,同沾胜利的光采;不像押解在行列后的战俘,虽也在游行队伍中,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夹道欢呼的裙众焚香庆祝,香气洋溢空气中。基督徒在主基督率领下参与属灵的战争,与胜利的主一同凯旋。认识神的『香气』借着使徒福音的传扬和信徒的见证,也能到处散布。──《启导本圣经》 【林后二14~16何谓基督馨香之气?】 答:香气是一种有历史性背景的词藻,当罗马将军率领军队带着一批俘虏胜利凯旋的时候,许多人来献花焚香夹道欢迎,使军队的行列充满了馨香之气,其中有的俘虏是要定罪判处死刑,有的是要存留性命预备释放,他们同样闻到这些香气。保罗说:「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其意思便是从这些历史事实来描述的,表示基督常率领我们靠祂而得胜,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馨香之气。基督徒得胜见证,以及荣耀赞美神,满有奋兴喜乐与圣洁的生活,可喻为福音的香气。对于那些相信接受信息的人,使之得救而得生命;对于那些不信的人,便要定罪而灭亡。——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后二14~17】胜利的使命:保罗还未道出他从提多得悉的好消息(见7:5-16), 便急不及待的颂赞神的胜利,并为自己有分于胜利的福音事工而雀跃万分。──《圣经串珠、注释》 【林后二15】「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 使徒说,他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是(原文)基督馨香之气』;这香气乃是他们因『认识基督而有的』。是的,至今我们还能遇见一些真认识基督的人,从他(她)们身上发放出基督的馨香,甚至透过时间和空间,到处显扬出来。──《读经指引》 信徒身上当发出香气,使未得救的人也能闻到基督的香气,正如光照在别人身上,反射出光亮。──《圣经助读本》 保罗到处传布认识神的智识,就如同持香的人到处散布香气一样。但是传讲神的话有双重效果:对于那些接受信息的人可以使之『得救』而得生命;对于那些不听的人便成了『死的香气』(16),因为他们拒绝的结果便是『灭亡』。──《圣经新释》 【林后二15~16】保罗在福音的事工上成为香气,但这香气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果效:使那些接受福音的人迈向永生的结局,却使拒绝的人迈向永远沈沦。──《圣经串珠、注释》 属主的人被基督所浸透,成了基督馨香之气。不仅他们是基督所产生的香气,而且基督自己就是那献给神的香气,散发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里。 “我们”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也可以泛指一切信徒。无论是向得救的基督徒或向不信的灭亡者,我们都应该随时随地显出基督徒应有的美好见证,并宣传十字架的福音,这样就是显扬基督的香气。这种香气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信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对于不信而拒绝的人,就成了死的香气叫他死。这意思是,十字架的福音,对于接受的人就成了他们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于拒绝的人就成了他们被定罪的根据。基督徒为基督所显出美好的见证也是这样,没有成见的人会因而受感蒙恩,存心敌挡神的人,反而因信徒的好行为而生出嫉妒和毁谤。――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福音的馨香之气既借着信徒的见证散布开去,世上的人虽同 在这香气中,有的接受了福音,成了得救的人 ;有的却不肯相信,成了灭亡的人。洋溢凯旋大道空气中馨香的烟雾,增加了一同凯旋之人的欢乐;但对行列中就要面对死亡的战俘来说,这就成了“死的香气”。因此不是播散香气的福音信息叫有些人死亡,而是不信的人拒绝了神赐生命的恩典,虽在活的香气中,却走在死亡的道上。福音对接受的人是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拒绝的人便成了定罪的根据。 使徒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有此馨香之气,而是因为他们见证、传扬基督的“香气”,才能带有这香气。若无神特别的恩典,谁能当得起此事呢?因为能承担此事乃是出于神(三5)。──《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二16】「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基督的香气一面具有杀死的能力,叫人经历死;一面具有复活的大能,叫人经历复活。因为这香气的本身,就是那一位死而复活基督的流露。这乃是新约的执事,对人『供应基督』的具体说明。──《读经指引》 『死的香气…活的香气』当福音的馨香之气借着基督徒的见证在世间散发开来时,虽然人的领受各有不同,但其本身的气味永远是香的。人类最终会分为两类,就是『得救的人』和『灭亡的人』(二15)。对于后者,为主作见证的信徒成了死的香气;这不是福音本身变得邪恶或使人灭亡,而是当不信的人拒绝赖自神那赐生命的恩典时,就自招灭亡。而对那些欣然接受神恩典的福音的人,基督徒并他们的见证,便成了活的香气。──《新国际版研读本》 『这事谁能当得起呢』答案见三5。──《新国际版研读本》 『死的香气和活的香气』保罗的信息就有这样的功效,因为神的话语有能力,信者得生,不信者则死。──《圣经助读本》 「这事谁 ...... 起呢」:「即谁能担当这福音使者的重任呢」?──《圣经串珠、注释》 『当得起』当保罗默默思想从他自己能生出如此有力的影响的时候,他不禁谦卑下来觉自己是何等的不够,在凡事上须要依靠神。──《圣经新释》 『当得起』够资格,胜任,合格,适合,配得。 谁能担当得起呢: 宣告信就得救,不信就得永罚的传福音事工,不是靠人的才能和能力,唯独蒙神呼召,圣灵带领的人才能完成。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二16~17】保罗针对那些在哥林多教会为利而谬讲神真理的人,表明他所作的是出诚实(参1:12注),传讲的是从神而来的信息,要向神交账,受基督的管理。 【林后二17】「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本节可作为第一段保罗行踪(1章;2章)的总结。保罗说了这么多话,就是要叫信徒明白,他的脚踪不像那些假师傅,为利混乱神的道,或为利改变他们的行踪,而是由于要诚实地凭着神的引导决定他的脚步。他是在神面前,靠着基督传讲神所交付给他的信息。――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混乱』意思是售伪货、掺假以图非分之利;保罗却是诚实的讲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道理中绝不掺假。── 牛述光 一些人为利混乱货物尚不可,我们为人的生命怎敢混乱神的道呢?这岂不比卖假药、卖致人死的毒物更可恶吗?── 谢模善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使教会受亏,这是太丑恶的事!所以我们来到教会中,不可贪图任何利益,只该诚诚实实的追求主,敬拜神。──《读经指引》 『我们不…为利混乱神的道』保罗意指那些渗入哥林多教会的假师傅。这些人自满自足又好夸口,并不诚实,却表现得很具说服力,其实他们主要的意愿,是要从那些易受骗的会众身上攫取金钱。相反的,保罗忠实地传讲福音,不索费用,刻意避免成为哥林多信徒的经济负担(参十一7~12;林前九7~15)。──《新国际版研读本》 交托给保罗和他同工的传福音的工作是神圣的职事,他们不会像那些假教师,如同叫卖的小贩(原文kapeleuontes)唯利是图,把假货混进真货里,谬讲神的道理。保罗是神的仆人,首要条件是真诚,才能把神交托的得救之道,照他从神所领受的,像站爱神面前一样,忠忠实实地传讲。──《启导本圣经》 『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保罗不肯为了迎合人的思想而缩减完全的福音信息。这种情形在他那时候已经开始发生。──《圣经新释》 『凭着基督』保罗的整个人生,他的思想和行动都是以基督为中心。这是保罗所喜欢用的语法。──《圣经新释》 保罗讲道乃是:(1)由于诚实;(2)由于神;(3)在神面前;(4)在基督里。──《新约全书释义》 『为利』原文意零售、沿街叫卖,原指低阶层小贩用诡计高价出售劣货。 不像那许多人: ①把神的传道事工当作维持生计之手段的人;②以当时流行的各样属世知识来传已变质的福音的人;③敌对保罗的犹太主义者。保罗以他们为例证明自己使徒职分和所传福音的纯正性。保罗这种无私的传道心志,是当今福音事工者的榜样,同时也带给他们警钟。 ──《圣经精读本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