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一章拾穗 【林后一1】『在哥林多神的教会』,这里有神、有教会、有哥林多。教会是神从世界里呼召出来的一个团体,是出世而属神,属神而在世的;它是居在神和世界之间,它可以把神的旨意传给世人,又可以把世人送到神前。── 牛述光 兄弟提摩太: 提及提摩太为共同的发信人,这是为了恢复曾受哥林多信徒轻视的提摩太的权威(提前4:12;提后一7)。曾替保罗去哥林多的提摩太,因哥林多信徒的轻视和自身年少胆怯的性格,其牧会事工遭到失败(林前4:17),记录本书信时,他已从马其顿回来与保罗在一起。后来保罗差遣提多代替提摩太到哥林多教会,作自己的代理事工者(徒19:22)。亚该亚: 包括古希腊大部分地区的罗马的附属国,它的首府是哥林多市。这表明记录哥林多前书时,传福音只局限于哥林多地区,但到记录本书信时,已扩大到亚该亚全地区(林前一2)。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2】信首的问候语,请看《林前》一1及《罗马书》一1注。与保罗一同具名问候的提摩太虽是晚辈,但称他为“兄弟”,对受信者和保罗来说,在主里同为兄弟。大凡保罗写信,有提摩太与他为伴的时候,信首的问候中都会与他联同具名(看林前四16注。参腓一1;西一1;帖前一1;帖后一1;门一1)。保罗对提摩太信托有加,称之为 “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林前四17),曾派他为代表去哥林多教会协助处理教会内部的问题(林前十六10)。 亚该亚为当时罗马帝国的一省,在马其顿省以南,地理上相当于今天希腊所在。此信写给亚该亚省全境各地教会中的圣徒。哥林多东南九公里外的坚革哩教会中的信徒便是其一(罗十六1)。 此信主要是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但会在省境内其他教会中诵读(参西四16;帖前五27)。神所启示的话语,今天也为全世界的信徒所阅读;虽经历近二千年,读来常新,就象今天写的一样。──《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1~11】本文教训:①成为基督徒,等于积极选择苦难;②忍耐是战胜患难的秘诀;③信仰通过患难将更加成熟;④神的安慰常与受患难的圣徒同在;⑤通过患难得到能安慰患难当中弟兄的爱的能力(弗3:13;提后4: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3】「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 『安慰』与劝勉、训诲、保惠师是同一字根,这里对神的描写正像浪子的慈父一样。我们有患难,也有慈父;我们有各样的患难,慈父也有各样的安慰。── 牛述光 『…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在以弗所书中我们认识到一位荣耀的父,赐天上各样属灵福气的神(弗一3~17);在哥林多后书中我们认识到一位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慈悲是神对祂儿女的心,安慰是神对祂儿女的行动;也可以说慈悲是神对我们的一种感觉,安慰是因神慈悲在我们心中会有的一种感觉。总之,神是我们各样安慰的根源。── 谢模善 父的管教虽然严厉,但祂满有怜悯、安慰和鼓励。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管教之后,必有膏油滋润,必定经历父的怜悯和神的安慰。――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3~4】慈悲的父: 意为极其恩慈的父亲,赞美施慈爱和怜悯的神的属性(多3:4-7)。赐各样安慰的神: 神保守卑微的人和在患难中的人(诗86:17;赛66:13),并且神是圣徒苦难中得安慰的根源(诗7一21;罗15: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3~7】从第三至第七节之间,安慰这一个希腊字,或是作名词,或是作动词,不少过九次。安慰在新约中,其意义不只是温柔的同情。其字根的意义即为拉丁文的fortis。Fortis的意义是勇气。基督徒的安慰是带给人勇气的安慰,使他能解决人生的问题。保罗十分确定, 神决不会只给人远象,而不给他达到这远象的能力,祂也决不会把工作交托给人而不给他完成工作的力量。――《每日研经丛书》 保罗用“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来赞美父神,与旧约诗人、先知相呼应。(《诗篇》一〇三8说:“耶和华有… 丰盛的慈爱”,《以赛亚书》五十一12说:“惟有我是安慰你们的”。)这句话为此信1至9章点出了主题:受有创伤的心灵从有丰盛慈爱的天父得到帮助和鼓励,也就是“安慰”。天父不只忧伤时安慰,也是一个人将近绝望、前途昏暗时鼓舞他向前的力量。这是“安慰”一词希腊原文()的意思。保罗指出,为基督的缘故受苦,不只可从父神得到安慰,还可以有力量去帮助、鼓励一切在患难中的人(4~7节)。他愿意多受苦楚来减少信徒的苦楚。──《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3~11】这段圣经三次提到患难,三次苦楚、苦难、死亡,但提到安慰有十次之多。── 牛述光 保罗因着亚西亚等处的患难,他认识了神是︰(1)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3~7);(2)叫死人复活的神(8~11)。── 谢模善 问安后,反复论及本书的主题“患难中的安慰”。保罗在小亚细亚受尽苦难,但通过差遣到哥林多教会的提多(7:6),了解到教会改善的状况,因此保罗以激昂的情绪赞美在患难中赐安慰的神。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4】『叫我们能…』原文意思是患难会给我们带来才干。以前自己怕患难,现今学会了本领,不但自己不怕,并且也有能力去安慰别人了。── 牛述光 像保罗那样的人是能安慰别人的人,因为在他里面没有一件难处能摸着他。── 倪柝声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基督徒的遭遇并非一帆风顺,乃是常遇风波。但感谢神,我们虽在患难中,祂却来安慰我们;并叫我们能去安慰那些和我们一样在患难中的人。──《读经指引》 当人遭遇患难、或是受到神的击打,常会忧愁、灰心、丧胆,这时极需安慰和鼓励。我们要认识一个原则:只有对神的经历能帮助人。单靠知识,甚或启示,都不足安慰人;必须自苦难中经历过神的安慰,如此才能实际地去帮助别人。――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4~6】『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以致能『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这就是借着基督十字架的死,供应基督的丰盛。并且这供应是在任何光景中都不停息的──『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真正神的执事,必是如此。──《读经指引》 【林后一5】「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只有在苦难中,才有机会经历神的安慰。――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基督的苦分为两方面:第一、是为救赎而忍受十字架的苦。这是基督独自承当的,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第二、是为产生教会而受的苦。我们都该有分于这个苦(腓三10;西一24;加四19)。――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我们若肯为弟兄姊妹的生命长大和教会得建造而受苦,就必定靠基督多得安慰。外面受苦,里面经历基督的安慰。基督的安慰成了使徒承受苦楚的能力。――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受苦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乃是有基督在里面供应。如此,愈经历就愈有基督的丰富,愈能供应人,叫人生命长大,使教会得着建造。――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基督的苦楚: 字面上指基督十字架的苦难,但在这里指凡信靠基督的一切信徒要面临的患难<伯2:7,关于苦难>。这种苦难不仅与基督的苦难相似,而且是为基督的身体(徒14:22;西一24)教会而受的苦难,通过这种苦难与基督合一,因此也成为基督的苦难(徒9:4,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6】「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 患难的答案是忍耐。这‘忍耐’的希腊文是hupomone。这字的主要意义并不是倔强的,毫无生气的接受,乃是胜利的制胜患艰。这字所描写的精神,不只是接受痛苦,乃是要克服得胜。――《每日研经丛书》 原文是『这安慰能叫你们能忍受我们所忍受的那样苦楚』,安慰能叫信徒有本领。── 牛述光 保罗无论是受患难,或者得安慰,只有一个目的:为着弟兄姊妹、为着教会。每一次的经历,都必须为着建造教会,不是为着自己属灵,我们都该有这样的态度。如此我们的经历就越发丰富,属灵光景越发健康,个人就自然消失在身体里。――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6~7】本文中保罗提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患难和哥林多教会所受到的安慰之间的关系。即保罗所受的苦难和逼迫是为哥林多信徒得到安慰和救赎,通过这些他们能得到得胜试炼和患难的力量。在这里“苦难”并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和积极的:①成为当今工人的典范;②让人明白基督代赎的大爱;③基督同在的看顾;④通过试炼得到更加成熟的信心;⑤能够关心苦难中的弟兄(彼前5:9)。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7】「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确定的』,这是当时商业上的法律名词,如某某两家有约就以此为定,以后不能更改。可译保付、坚信、兑现、信任主义等等,保罗一见信徒受苦就确定他们必得安慰。── 牛述光 保罗根据他受苦的经历,有了确定的把握:在每一次的苦难中,必定能经历基督的安慰。故此,我们不丧胆,因我们有荣耀的盼望。――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8】亚细亚遭遇苦难: 保罗为福音作见证时,在路司得犹太人用石头打保罗,差点送命(徒14:19);在腓利比驱赶附在使女身上的鬼,招致使女的主人的控告,被囚禁(徒16:19-24)。特别是在以弗所,以底米丢为首的银匠的骚动差点使保罗送命,陷入极大的困境(徒19:23-40)。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8保罗在亚细亚所遭遇的苦难是什么?】 答:保罗说:「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这里是很显然的指在以弗所地方所受的大苦难,我们可从使徒行传十九章得知其一切的情景。以弗所是亚西亚省的大城市,保罗曾在这城里放胆传道,行奇事医病赶鬼,使行邪术的自焚邪书,叫造偶像的银匠生意受损失,使以弗所人所崇拜的女神荣耀被轻忽,因而引起当时满城轰动,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同工该犹和亚里达古。如此保罗也是处在极为危险的环境中,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他在前书曾经说到「我是天天冒死,在以弗所天天同野兽战斗」+(林前十五31,32)。由这两句话的描写,可知当日的处境是何等的凶恶,但是保罗当时并不依靠自己,乃是专心靠神,视死如归,如果卒能化险为夷,得了最后的胜利(林后一9-10)。——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后一8保罗所说在亚西亚遭力不能胜的苦难,是指什么事件而言?】
很明显的,这是指在以弗所的大动乱事件而言。以弗所是亚西亚的大城,亦为罗马军队的驻防都市。约翰在启示录所写的七个教会,均在亚西亚省境内。保罗在亚西亚遭遇什么大的苦难呢?仔细研究使徒行传中有关保罗传道的旅程,便知保罗曾在以弗所遭遇剧烈的反对(详见使徒行传十九章)。因他在以弗所有三年之久(徒二十章31节),他讲道获得非常良好的效果,以致鬼被赶走,行邪术的烧掉五万块钱的邪书,许多人相信那稣,影响以弗所人对大女神亚底米的崇拜,使他们的生意大受打击。当时众人拿住保罗的两个同工该犹和亚里达古,保罗也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中。路加没有详细说明当时保罗与同工们受过什么痛苦,但相信一定是曾遭遇使保罗认为难堪的事,以至认为几乎连活命的希望都没有了(8节),除此以外,并无亚西亚任何危险的事件发生。――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后一8~9】「我们....遭遇苦难,被压太重....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 遭遇苦难,常使我们重视生命。每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我们觉得这真是一个新的开始,该怎样多多事奉神。遭遇苦难,也使我们能谅解、同情别人的苦难。 人们总常喜欢批评别人没有信心,逃避试炼;但是曾经苦难的人绝不如此。他懂得别人所遭遇的苦是甚么。 【林后一8~10】『并且我们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10),人越绝望(8),以后就越有指望;自己越多死过几次,就越多认识叫死人复活的神(9)。── 谢模善 圣灵借着环境的重压,把我们带到十架死的绝境,逼我们不得不放弃对天然生命的倚靠──『不靠自己』,然后我们才会经历到复活的基督──『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如何是我们丰满的救恩──『祂曾救…现在仍要救…将来还要救…』。──《读经指引》 【林后一8~11】亚西亚是当日罗马帝国的一省,在今小亚细亚西部的土耳其国境。保罗没有说明他在亚西亚遭遇的“苦难”是甚么,有的解释说是染上致命的疾病,也可能是无法逃脱的危险。他看自己获得拯救有同神叫死人复活的神迹。《林前》十六9所提到的“反对的人”的力量可能极大,但靠着神的帮助和众信徒的祷告,化险为夷 ,得庆生天。他获救的经历让他更懂得怎样“靠”神,不靠自己。天父的恩典够倚靠祂的人用,在我们的软弱上更显出祂的大能(十二9~10)。 这几节所用的“我们”有同皇室或报刊社论中所用的“我们”,虽为多数,指的却是“皇帝”个人或“本报”。本书除特别明示者外,“我们”在保罗的用法中都指他自己。 保罗所遇到的大难可能发生在写《哥林多前书》与《后书》之间,但发生的确切地点不详。──《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9】「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 保罗在绝境中体认到,自己的聪明、智慧、办法、力劲,全不可靠;惟有那叫死人复活的神,才是惟一可信靠的。――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人生最大的苦难就是面临死亡,最大的拯救就是复活大能。『死』的经历是引我们进入『复活』的经历;十字架的工作了结我们的『己』,并使我们在复活里经历神。――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当环境顺利时,我们倚靠天然的力量仍可应付;当绝境临到,心里毫无指望的时候,我们才会信靠神﹗就在这时,在我们灵里的复活基督,发挥了功效。――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经历复活的秘诀:第一、有启示。认识神是叫死人复活的;并知道祂如今是是赐生命的灵,住在我们的灵里。第二、环境的配合。叫我们不能信靠自己,只信靠神。――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保罗不仅传复活的道理(林前十五章),他自己更生活在复活的境界里。若没有复活的启示,苦难临到,只会把你压死,不会使你有复活的经历。――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断定是必死的: 不是法庭的宣告,而是象征苦难达到极致。这句话表示了在艰难试炼中的保罗的心理状况。在本节我们能明白:①基督徒所受的苦难,可以使人离弃骄傲;②使人完全信靠神;③大患难可以使人经历到更大的喜乐和得胜(林前15:31;腓2:27)。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0】「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 『救』,救赎是一次;拯救是多次多时的。── 牛述光 『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这话说出,主的救恩何等恒久而完全!我们可以全然安息信靠在祂怀中。──《读经指引》 经历复活有三个阶段。第一、过去,我们是在极大的死亡中(灵、魂、体都充满了死亡的毒素)。祂救了我们,把我们的灵点活过来。第二、现在,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天天蒙主拯救,让赐生命的灵浸透并变化魂的每一部分。第三、将来,我们的身体得赎,复活的大能要将我们的身体改变形状,与主复活的身体相似。――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曾救我们……仍要救我们……还要救我们: 这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强调神的救赎行为和安慰不是一次性或一瞬间的,而是从万世以前到永远的永恒,具有无限性(伯42:2;传3:14)。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1】「你们以祈祷帮助我们,好叫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 当别人遭遇苦难时,陷入绝境时,我们该以祷告帮助他们;当别人经历复活的大能时,我们该为他们感谢神。――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以祈祷帮助: 保罗身为大使徒还嘱托别人为自己祷告,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仆的谦虚和代祷的重要性<太9:2,代祷的果效和局限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2】「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神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向你们更是这样。」 保罗所用的圣洁(eilikrineia)很是有趣。它是经得起日光照射的考验。一个人所有的一切行动,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像保罗一样,可以宣称他的一生没有隐藏的事,那人就有福了。――《每日研经丛书》 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原则,是靠神的恩惠,不是靠我们的聪明。所以要求神施恩拯救我们一切自作聪明的人,一切玩弄手腕的人,一切自命不凡的人。我们碰见一件事情,不必想这想那,想应该怎样作,才少难处,才有结果。我们基督徒简单得很,只要问一句话︰神,你要我怎样?我们只要负责一件事,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倪柝声 注意︰『向你们更是这样』。你们是哥林多人,哥林多人是聪明的人。碰着越聪明的人,我们越不用聪明。我们是倚靠神的恩惠。在属灵的事情上,千万不要把你那一种属世的头脑带进来。你那一种属世的方法、机巧、手段、聪明,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也许有用处,但是在属灵的事情上,决没有用处。在神的家里,不是人的手段、聪明能作得更好,而是在乎是不是神的旨意。── 倪柝声 『诚实』可译为真诚、赤诚。『圣洁』可译『纯粹』,原义是日光之下的东西、毫无假色,筛过的东西、毫无掺杂或隐藏。『为人』走来走去的行动的意思。── 牛述光 『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人既不可靠,人的聪明也就不可靠;因此难处再临到时,也就不用人的办法逃避,而只叫神作工,叫神施恩了。只有真在主里死了的人,才肯把人的聪明放下。越靠神恩惠的人,也就越多得神的恩。── 谢模善 外邦人在世为人,乃是靠人的聪明,不然就会吃亏;我们信徒在世为人,却『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因为人的聪明还是有失误,神的恩典却永远可靠。这是作基督徒的秘诀。──《读经指引》 常靠『人的聪明』、手腕、政治的,就不懂得倚靠『神的恩惠』;只有痛绝人的聪明、手腕的,才会活在神恩典的原则中。使徒能作刚强的『见证』,原因就是在此。──《读经指引》 一面说,神是全智全能的;另一面,神却又极其单一、纯正,绝不复杂。――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堕落之人的性情与神恰好相反,朝三暮四,三番四覆,非常复杂,遇到问题,总是千方百计设法解决。但保罗以神的单一来应付一切大小问题。环境可能很复杂,但应付的办法非常简单:甚么都不靠,只信靠神的恩典。――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当人被环境压到一个地步,断定是必死的,就变得简单了,不再耍手腕。人若单一,必定诚实、慷慨。这是神本性的美德,也是复活生命的表现。――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本节至二4是保罗为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作的解释,说明他表里如 一,忠信诚实。哥林多教会中有人因他近来的行为,特别是他访问哥林多计划的变更,指责他是而又非。保罗说他的良心可以见证他对人,特别对哥林多信徒的圣洁和诚实。他改变旅行计划,表面上看似前后不符,但却不是出于人的聪明,而是由于神的恩惠,有其更高的目的在。──《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12~14】保罗的行程虽因环境而发生变更,但他的基本行事原则没有改变︰(1)保罗传的道只有一是,不是『是是是非非非的』(原文);(2)主耶稣只有一是;(3)神的应许只有一是;(4)神的仆人保罗只有一是,是主所坚固,神所膏,圣灵所印证的;(5)保罗的定意也只有一是,就是要叫他们得益处、得造就,大家欢喜。想去而未去,将来还决定要去,也都是本着这『一是』,决不是出自害怕,不是为自身的利益。── 牛述光 哥林多信徒诬篾保罗:①行为不诚实;②书信不够真实,因此在这里保罗辩护自己的真实。保罗以自己在神面前无亏的良心和在哥林多信徒面前正直的行为据理辩明自己的清白。在此我们知道:①人的真实首先受自己良心的审判;②其结果显露在众人面前;③为了维持内心的真实和行为的诚实,要行在神的光中(约一5-7)。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2~17】哥林多教会对保罗传道计划的改变有所误解,为了消除误会保罗写了本文。首先,概括性地澄清自己的正直(12-14节),而后具体解释传道计划改变的缘由(15节-2:17)。本文提示:①神的旨意比人的计划更重要;②福音事工中最重要的是对神旨意完全地顺服。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3】一些哥林多信徒诽谤保罗的书信不真实,因此保罗明确表明,他的书信除了字面的意思以外没有别的意图和阴谋。保罗写信是为了鼓励哥林多信徒的信仰生活,正如他们所读所理解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3~14】保罗希望他们读了此信,可以对他的动机有充分认识,不象过去只认识几分。这当然和提多最近去过哥林多教会有关(七6)。保罗曾在许多人面前夸奖过哥林多信徒(七14;九2);他何等希望在主来的日子,可以象夸奖别处的信徒一样夸奖他们(参帖前二19;腓二16);也盼望他们届时能以保罗的使徒工作夸口。──《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14】哥林多信徒对保罗的了解只是一部分,但保罗盼望到那最后审判的时候,如同自己因他们夸口一样,他们也能因他而夸口(帖前5:2)。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保罗在神面前真实的一生和一切判断会在神审判的日子清楚地显明(林前4:4,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5~16】保罗原定访问哥林多教会两次,一次在从以弗所去到马其顿前,一次在从马其顿回来时,所以有“再得益处”(即受益两次)的话。但是可能因哥城教会事态紧急,他提前单独去了那里一趟。这就是此信中提到的不愉快的“忧愁”的旅行(二1;十二14;十三 1~2)。这次访问后,他写了封情词迫切的信,交提多送去(二3~4,12~13;七8,12),然后才上马其顿。他在马其顿时又写了这封《哥林多后书》。从他在《前书》末尾所记,他原来的计划是先从以弗所去马其顿,再来哥林多(林前十六5~7)。本节则说他计划去两次,并在回程时携同捐款从那里去耶路撒冷(“往犹太去”。参罗十五25);可是他写前书时曾表示恐怕不能亲自去耶城,可见访问哥城两次的决定是在写了《前书》之后才作出的。保罗多次改变行程,受到教会中一些人的批评,他在此作出辩护。──《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15~17】论到保罗的行程计划。第一次计划是 以弗所→哥林多→马其顿→哥林多→耶路撒冷,变更的计划是 以弗所→马其顿→哥林多→耶路撒冷(林前16:2-8)。但因福音的敌人——犹太主义者的缘故,没能实现第一、二次访问计划。保罗实际的行程顺序是:以弗所→哥林多(痛心的访问)→以弗所(底米丢的骚动)→特罗亚(2:12,13)→马其顿(写了本书)(徒19:21-20:2)。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5~20】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他与神、与基督都是合一的,他的定意是出于神,绝非出于肉体。 『定意』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和行动。『定意』是综合人的思想、感觉和意志而产生,因此,『定意』决定了行为。 人若在肉体里定意,就产生肉体的行为;若在圣灵里定意,就产生圣灵的行为。在定意上能与神合一,就表示魂里的思想、感觉和意志接受了圣灵的工作,有了相当的变化。当神在你的灵里引导时,你的魂完全能与灵配合,然后就有定意和行动。使徒的魂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并活泼的与圣灵同工。――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15~22】神的应许只有一是,保罗也就只有一是;基督既没有是是非非,保罗也就没有是是非非。── 谢模善 【林后一15~24】传道旅行计划改变后,哥林多信徒责骂保罗反复无常,对此保罗作出解释。哥林多教会中的敌对者恶意利用行程的改变,甚至怀疑、否定保罗所传的福音。但他改变行程不是因个人的利益或感情,而是因顺服神的旨意和为了保守哥林多教会的信徒(23,24节)。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7】反对保罗的人利用这种迫于环境而作的行程改变,当作保罗无信用的证据,来动摇信徒对他的信任。保罗用两个以“岂是”开头的问题 ,来肯定他决非“反复不定”、“忽是忽非”的人。他访问哥城的计划并未放弃,而是作了修改,为了“宽容”(23节),也是让大家见面时“没有忧愁”(二1)。 “情欲”的希腊原文作sarx,新约他处多译作“肉体“。但保罗惯用此字指”未重生的人性“。保罗说他并不照未重生的人的心意来订计划,今天说是明天说非。──《启导本圣经注释》 采用反问的表达方式,意思是“我定这个计划难道是冒然的吗?”或者“你们以为我以人的动机定计划,随己的方便行事,反复无常吗?”。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7~19】『忽是忽非』,出尔反尔的,就是出乎肉体的(『情欲』的原意);始终不渝,永远确定的,就是出乎基督的。无论个人追求,或是教会带领,都可以此判定。──《读经指引》 缺少基督异象的人,所传的信息,常是『是而又非』的无定号声。人若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有了确定的看见,他的看见『只有一是』,他的信息也『只有一是』。──《读经指引》 【林后一18】「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 哥林多人因为保罗说要去而又迟迟未能成行,就议论保罗,说他反复不定,忽是忽非,凭肉体起意,是个不可靠的人。他们甚至进一步推论,保罗传的信息不可靠,所传神的儿子和神的应许恐怕也不可靠。――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撒但常叫人借故怀疑神的仆人,怀疑他们所传的信息,末了,对神也起了怀疑。――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保罗以神的信实来证明自己的话的真实性,即如同神信实一样,作为神的仆人我也没有一次反复不定过。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18~20】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无论是传讲福音或是计划访问,都是本诸他作基督使徒的责任,因此不能凭己意反复不定。他和另外两位同工在哥林多 所传讲的神的应许都在基督身上一一实现。哥林多教会已接受这福音为本身建立的基础,信徒也都一致同意(20节“借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可译为“借着祂我们都能说阿们”也就是“同意“的意思)。对他所传讲的如此重大的事,大家都能见证其实在性;象计划旅行这一类次要的事,保罗有甚么理由要“是而又非” 呢?他若改变行程,一定有站得住的理由,因为他一生处事,不分大小,决不为自己,都是为福音;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 (参林前九19~27)。──《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19】西拉: 罗马式名字,他是耶路撒冷教会重要的领袖之一(徒15:22),是参与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同工及亲友(徒15:36-41)。在你们中间所传: 三个人在哥林多传福音的时期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期间。他们在这里停留一年六个月,建立教会,给许多人施洗(徒18:7-11)。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20】「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他也都是实在的(注:“实在”原文作“阿们”),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阿们的意义是诚心所愿,如此成就。这并不只是一种形式,或一些礼仪;这字表明我们对于献上的祷告具有信念,深信神会将一切应许作合适的分配,因为耶稣保证我们的祷告必被聆听,一切应许都要成为事实。――《每日研经丛书》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祂也都是实在的』;因为基督乃是神向人赐恩的保人(参来七22)。感谢神,今天我们已经得着基督,所以也就能实际享用神一切应许的福分。──《读经指引》 『神的应许,不论多少,在基督里都是是的…都是阿们的』(小字)。因此人若没有摸着基督,就会对神的应许能否实现,感到疑惑;只有当人摸着基督的实际,才会觉得神的应许何等实在,也才能从深处,对神的应许说『阿们』!哦,丰满的基督乃是神一切应许的实际、保证、和把握。──《读经指引》 神的应许……都是是的: 神通过先知或他的仆人给予的应许,基督已成就,并成为保障,因此,基督是信实的,神的应许必能实现。信徒可以“是”抑或“阿们”来回应对神的应许,把荣耀归于神。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20~22】这段话是讲︰(1)神的应许;(2)在基督里实现;(3)实现后神得荣耀;(4)使人得坚固(坚固与七节的『确定』同一个字);(5)怎样坚固呢?用膏膏了我们,就是基督的灵住在我们里面了;(6)印了我们(膏是说明我们像神,印是说明我们属神);(7)有圣灵在我们的灵里作凭据。── 牛述光 【林后一21】膏我们: 在旧约把先知(王上19:16)、王(王上一39)、祭司(出29:7)分别为圣时举行的仪式。在这里指从神那里得到能够担当传福音职分的权柄和恩赐 。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21~22】圣灵乃是︰(1)神的『膏』,膏我们为圣;(2)神的『印』,印我们属祂自己;(3)神的『质』,叫我们预尝丰盛。──《读经指引》 膏使我们有神的素质,印使我们有神的形像、能彰显神。――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保罗的立场是和信徒一致的,大家同为圣灵所膏,基督所坚固,神所接纳(“印”表示“认可”、“接纳”),且有圣灵保证(“作凭据”)将来必得到完全的救赎,同享荣耀的福气 。──《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22】「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注:原文作“质”)。」 『凭据』原文作『质』或『定钱』;古人买地,常抓一把土或丢下定钱以作凭据。── 牛述光 神又赐灵在我们里面作质、作抵押、作担保、作豫尝。『印』是一个标记,说出我们是神的基业,是属于神的。『质』是一个保证,说出神是我们的基业,是属于我们的。――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切勿受你的感觉和属灵情形所欺骗,要相信神已经永远膏了你,印了你,还赐你那灵作质。这三重的经历,使你能与神完全合一。――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林后一22神用印印了我们有何意义?】 答:在新旧约圣经中,有好些地方提到用印的事(创四一42;王上廿 一8;斯三12,八8,10;约六27;林前九2;约三33;但六17;启廿3;林后一23;弗四30),其意是表示有权柄、证明、保证、封闭,不能改变,以及圣灵为印记的意思。保罗说:「祂又用印印了我们,并且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原文( )作质,林后一22),这里意思就是说神在我们信祂的人身上,盖了一个隐形的印记(加六17,参274题),作为祂的产业,表示我们是属于神的,并且是以圣灵为质,赐下能力进入我们心中,作为祂应许保证的印记,那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弗一13,14)。在英文圣经中,将圣灵的凭据译为The Earnest of Spirit,就普通而言,这Earnest意思是定钱或保证,故此可知凭据或质乃神赐予我们最友善而可靠的保证。——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后一22神用印印了我们,如何解择?】
新约圣经中有不少次数提及“印”或“印记”,当然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但有过去历史及当时民间习惯为背景。
远在古时,埃及与巴比伦国即已用印,埃及的法老曾把有印的金戒指戴在约瑟手上,表示约瑟在埃及国为“第二”,有绝大的权力(创四十一章42节)。希伯来人很早已懂得用印,犹大把印交给伪装妓女的他玛以作“当头”(创三十八章17一18节)。耶洗别曾妄用 亚哈的王印宣告拿伯为有罪(王上二十一章7一10节)。波斯王亚哈随鲁用戒指盖印在御旨文告上,表示不能更改(斯三章12节,八章8一10节)。
在新约也有不少有关用印的事。神为信那稣的人印上印(约三章33节),那稣宣布父神印证了他(约六章27节),表示真实无讹。保罗带捐款到耶路撒冷,在这“善果上盖印”(罗十五章28节“交付明白”一语的原文),表示手续清楚。保罗说哥林多信徒是他作使徒的印证(林前九章2节),然后,在别的书信提及圣灵是信徒的印记(弗一章13节),但又说信徒受了圣灵的印记(弗四章30节),显然两者有不同的涵义。在哥林多后书这里则说,那印我们与赐圣灵在我们心里是两件事。关于这事的不同解释如下:
当时以色列人对于印记的用途与类别,最少分三种:
一、是宗教的印记。犹太人出生后,八日即由父亲为他行割礼,受割礼后,婴儿在满了洁净的日子四十天(利十二章2一4节),父亲即带他上圣殿献与主,同时被祭司检验,并发给一张有印章的证书,表示该婴儿已完成“宗教律”的手续。因此有人解释“圣灵对信徒的印证”指“洗礼归主”而言(参罗四章11节,亚伯拉罕的印证)。
二、是主人的印记。罗马为主人者,当购入一个奴仆或雇请一位终身管家时,主人即与奴仆或管家到庙里去,在奴仆或管家的左臂上盖上有主人名字的烙印。盖上之后,烙印终身存在,表示这奴仆或管家是属于该主人的,因此他们无法逃脱离开主人他去,谁也不能收留或把他抢去。保罗在监狱中可能与那逃走的奴仆阿尼西母同囚在一处,保罗看见阿尼西母手臂上的烙印,赫然是他的好友腓利门的,因此带领阿尼西母信那稣,而且保送他回到主人那里去,便是这个缘故。
保罗对加拉太人说:“我身上带着那稣的印记”(加六章17节),表示保罗的主人是那稣。基督徒信主后,神在信徒身上盖上一个隐形的印记,表示他是属那稣的,因此谁也不能从天父与那稣手中把一个基督徒夺去(约十章28一29节)。得救的基督徒也无法逃脱离开“永生的领域”(参提后二章19节;启七章2一3节)。
三、是保证与保密的印记。罗马帝国的商人运货物出口时均在货物上“封印”,只有购买人有权“开封”。当主那稣被埋葬在坟墓中时,罗马政府的代表彼拉多在墓门外加封,并且用兵丁把守,除彼拉多外,无人能揭封,因封上有彼拉多的名。启示录亦提及封印的书卷(五章)。
基督徒信那稣之后,神即在他们心灵中加印,亦有保证与保密二意在内。这封印即圣灵,一个人信那稣之后,圣灵即进入他心中作保证的印记云。
但亦有解经家认为圣灵给予信徒的各种恩赐,乃是圣灵的印记云。
以上各说,均有人采用,而第二、三解则较多人接受。――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后一23】保罗取消去哥林多的计划,并非心意不坚,而是发乎使徒的爱心与关怀,不想在教会问题未获解决时出现,叫信徒象上次一样“忧愁”(参15节注);且大家同受一灵,更不可叫圣灵担忧(弗四30),为了宽容,不让他们羞耻难过,宁可等到彼此的关系较愉快时再来。──《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后一23~24】哥林多信徒虽然犯了许多罪,但保罗一直信赖他们,以爱来引导他们,表明了保罗真牧人的样式。在这里我们知道主的工人:①不是统治者,是服侍,侍奉者;②帮助信徒建立稳固信心的引导者;③一切事情不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而是要在爱的动机下执行。 ──《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后一24】「我们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 我们将来能永远得救,并非渺茫无定的事,因为神已经将祂的圣灵放在『我们心里作凭据』。这圣灵就如神的印,印在我们心版上,保证祂要负我们永远的责任,阿利路亚,何等稳妥!──《读经指引》 管教令人忧愁;忧愁太过叫人信心软弱;信心软弱使人灰心退后。保罗不愿意拿着刑杖辖管人的信心,却愿意帮助人人都快乐,因喜乐的心是医治的良药,使人信心增强,可以在苦难中站立得住。―― 封志理《新约的执事》 哥城信徒凭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站立,是他们直接蒙神恩佑的结果;使徒无权要求他们如此做。保罗的责任是协助他们得到欢乐,为此他才决定延期访问,好让大家见面时都快乐 。──《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