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罗马书第十二章拾穗

 

【罗十二1「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劝』也可译作『求』。圣灵常在我们里面借着神的爱,求我们将自己奉献给神。神的爱,常是圣灵用以来感动我们的一大能力。

         「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我们人是在身体里。我们要把自己献给主,就得将身体献上;不然,我们的奉献就是抽象的,渺茫的,不得具体,不能实际。

         这里所说的祭,乃是重在燔祭。一个祭物烧成了灰,才变作馨香之气,成为神的享受。可惜好些人肯奉献,却不肯让神来对付。只有经过神对付的,才是为着神的。

         新约里的祭,乃是这里所说的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不是像旧约里那样烧一次就完了。我们是天天在祭坛上烧,而又是活的。是一直活的,又是一直烧的,这是新约里的祭。

         「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祭物乃是叫神喜悦,使神满足的。祭物一献给神,牠的活动和命运,就都由神作主,不能由得自己。圣灵在我们里面怎样带领,我们的身体就怎样随着活动。这样,这身体就是为神而用的活祭。

         「弟兄们,…你们…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使徒在这里不是光劝少数有特殊恩赐的人,要献上自己以事奉神,乃是劝全体蒙了神救恩的人,都要将自己献上以事奉神。所以,我们今天在新约之下,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可有不必事奉神的观念和看法。

       「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在这里我们看见使徒『劝』信徒将身体献上。他可以命令,但是他喜欢劝,因为这件事若非甘心乐意,就作不来,就是作了,也是没有用处的。

         「将身体献上,」保罗在这里非叫信徒献上自己的灵或魂,乃是叫信徒献上他们的身体。在此我们看见身体地位的重要。第一,『神所喜悦的』,就是祂儿子的救恩应当达到最外面的身体才可以,否则,就救恩的效力尚是不完全。第二,身体代表全人所有的,身体的献上就是所有的献上。第三,身体和灵有一个大分别的地方,就是身体是讲时候、地方的,灵是不讲的。身体是在外面的,所以,是特别与外面的事物发生关系的。所以,献上身体就是献上与身体相连带的时间、地方,并一切与天然界的接触。所以,献上身体的意思没有别的,就是为主作工,并为主生活。

         「弟兄们,」这是对信徒说的。「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献上身体是因为神的慈悲。因为神一切的恩待与爱心的缘故,所以,身体应当献上。这与林后五14~15的意思相合:『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是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献上身体作甚么呢?『当作活祭』。祭都是死的,但是,神却要我们的身体作活祭。旧约祭物的身体,都是死的放在祭坛上。但是神要我们的身体活着为祭献给祂。活着死,就是这里的意思。活着多久,就献上为祭像死的一般多久。这样的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因为神慈悲的缘故,『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弟兄们,神既然已经在我们里面()得着地位了,就要求我们把外面(身体)也奉献给祂。我们既然靠祂而活了,祂就盼望我们再为祂而活。灵既然更新了,祂喜欢我们的身体也完全交在祂的手里,好叫更新的灵有一个同心的身体与祂合作。

         奉献的目的和结果是事奉。事奉这两个字在原文里的意思,就是像我们所说的『伺候』,意即准备着在那里服侍。奉献的目的,不一定是劳碌作工;奉献的目的是伺候神。祂要你站住,你就站住;祂要你站在旁边,你就站在旁边;祂要你跑,你就跑;这个就叫作伺候。

         「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罗马一至八章,都是神的慈悲和怜悯。按教训,罗十二章是继续在八章之后的。三至四章是讲到血,五章是讲到赦免,六至八章是讲到十字架。一面血是为着赦罪,叫我们得着赦免;一面十字架是为着钉死我们的旧人,叫我们从罪得着释放。感谢神,祂被钉在十字架替我们死;不只,祂也替我们活。保罗就凭着神的这些怜悯慈悲来劝我们要把自己奉献给神。《得胜的生命》

         圣经没有一次说奉献自己的心的,圣经是说奉献自己的身体。没有一个人奉献了自己,还把身体留下不奉献给主的。从今以后,我的口、耳、眼、手、脚,都不是我自己的。你每天的生活,你的全身体都是为主的,你不过是经理人而已。《得胜的生命》

         我们一面是祭司,「将身体献上」;一面又是祭物,「当作活祭」。谢模善

         「乃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是爱主太多了。―― 谢模善

         「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乃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蒙恩以后,就成为神的儿女;凡我们所有的,都是属于神的,因此奉献乃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神不愿勉强人照理而行,乃是以祂的慈悲来劝勉。哦,神既如此慈爱,我们还不肯奉献吗?――《读经指引》

         「所以…劝你们将身体献上。」这个『所以』的原因,就是前面十一章中所说到,神在基督里那丰盛无比的救恩。是的,只有对基督丰满救恩的看见,才是奉献的最高动机;而奉献的真实目的,也正是让神把这救恩,完满的实施在我们身上,使我们都能模成神儿子那荣耀的模样,使祂自己得到最丰满的彰显。――《读经指引》

         本章开始讲基督徒的生活原则,将本书前半因信称义的教导具体应用在实际生活上。教训的中心思想是信徒应让基督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去见证基督,与人和睦。这种结合经义于实际生活的教导也见于保罗其他书信:《帖前》4章;《帖后》36节以后;《加拉太书》5章;《歌罗西书》3章及《以弗所书》4章。

作“活祭”是基督徒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祭是献给神的。旧约时代主要以牛、羊为祭。祭牲献在坛上都是已死的;“活祭”强调信徒不拿已死的东西献给神,而是献上有属灵新生命的活活的自己(参六4)。

“身体”指我们整个自己,不只是血肉之躯。“侍奉”原文和“敬拜”为同一字(比较九4;来九1,6)。信徒将身体献上是发乎心灵的全人的侍奉。──《启导本圣经注释》

         所以……劝你们:保罗并不只是教导读者,还劝勉他们。保罗选用“劝”这一词的理由很明确,它具有命令与恳求的中性意义,兼具“命令”强烈表达的权威和“恳求”所表达的呼召。身体:并不是纯粹的躯体,而是指与身躯相关的生活或在这地上的整个生活。若考虑到当时盛行于罗马社会的异教徒不洁净的献祭方法,就更能明确认识到基督徒的身体是当献给神的“基督的肢体”(林前十二27)、“圣灵的殿”(林前6:19)之深意。活祭:与旧约的死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以属灵的行动来敬拜。保罗欲借着这句话来表达,敬拜并不是外在的仪式,而应该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若从对神的赞美和事奉的角度考虑,真正的敬拜就是在基督徒的整个生命领域中不断执行的根本性义务。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2一个献身的人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人,他们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虽然活着却是一个已经献上的祭,随时都可让神使用,或杀、或烧、或栓在祭坛角上,都在乎神,我们已经奉献的人就是要事奉神;只有这样奉献事奉神的人,才敢、才能不效法这个世代(原文)。人们都是顺着潮流流,随着世代走,但基督徒的心与世人不一样,他们的心意更新了,他们的心意变化了,他们的目标是神的旨意,他们决心要按着神的旨意行事,丝毫不茍,万般不变。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奉献的人;奉献的人是只有神而无己的,他们决不会因计算自己的利益而背弃神。谢模善

 

【罗十二1~1012-15章讲述得救者的实践伦理,本文是总序和扼要。没有列举基督徒如何在流动性的,不完全的现实中生活的详细条款,而是勾勒出以永恒的神话语为标准常常反省自己的态度。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13结束9-11章论述以色列得救的问题,重新回到罗马书原来的主题。按照绪论,本文集中谈论在法律上得称为义的圣徒所当行的实践伦理。正如1-8章说明,人因着信被称为义,神的义则引领人进入崭新的生命秩序中。基督教伦理的基本提问应当体现在基督徒所有最具体、实际的生活层面上,那就是“作为置身这新生命秩序中的一员,应当如何行在这地上?”。然而,保罗并不纯粹是人文主义道德家。对他而言,伦理就是积极顺服圣灵引导,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诚实。这诚实不仅包括个人伦理层面,也包括了共同体伦理,即在社会和国家层面,顺服基督之灵、效法基督。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2「不要效法这个世代」(原文)。『世代』等于今天的人所说的『摩登』,所以也可译作『时髦』。『世代』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的一环,是显在你跟前的『世界』。『效法』原文的意思,是『同形于』、『同化于』。不要效法这个世代,就是不要跟从这世代的时髦,模成这世代的样子。

         「只要心思更新而变化」(原文)。心思是我们的思想机关。我们的心思原是堕落的,受了罪恶、世界、人情、风俗,极深的浸染,充满属世的思想,属人的观感,所以必须更新,就是必须脱去一切旧有的思想、观念、眼光、看法,而重新受神的教导。

         「只要心思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原文)。神虽然是借着祂的灵,把祂的旨意启示到我们的灵里,叫我们的灵直接感觉得到,但是我们还需要用心思来领会我们灵里所感觉的。灵是在我们的最里面,心思是在灵的外面,包围着灵。如果我们的心思没有更新,就不能领会而透出圣灵在我们灵里所给我们的感觉;即使领会,也不会准确,也不会透出神旨意的本来面目(深色灯罩遮蔽里面的电光,或所射出的电光失去本色)

         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才能「察验」甚么是神的旨意。所以,在寻求神的旨意时,还是应该用思想意志的;当然,这个思想意志应该靠着圣灵的工作『更新而变化』才对。

         我们重生的时候,神的灵进到我们的灵里,我们的灵就得着更新。此后圣灵就从我们的灵里往外开展,直到魂的各部分,特别是达到心思部分。圣灵要从我们灵里发出光来,照耀我们的心思,除去我们心思里的昏暗,改正心思里的妄谬。这样消除黑暗,改正妄谬,就是圣灵在心思里作更新的工作。

         要记得,我们所负责的是遵行神的旨意,神所负责的是我们遵行神旨意之后所有的结果。我们不负责找顺利的出路,基督徒的愚笨在神手里没有用处,基督徒的聪明在神手里也没有用处,我们作基督徒所有的事,就是要寻求神的旨意。我们活在世界上,不是凭我们的头所想得到的,乃是要察验何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人不明白神的旨意,不是方法的问题,是你这一个人的问题。许多人懂得知道神的旨意的方法,但是他那个人不对,因此他仍旧不能明白神的旨意。那一种的人能知道神的旨意?就是蒙神拯救脱离他头脑力量的人。你的心意(或心思)要更新而变化,然后才能察验甚么是神的旨意。

       心思的更新是一件太重要的事!一个人重生之后,他的属灵生命有多少,完全是在乎心思更新有多少。虽然今天我们都有一个新的生命,但是请记得,我们的心思却不能很快的都变作新的。这一个是需要时间的,这一个是圣灵在我们身上天天的工作。属灵的事,是需要更新的心思来领会的(林前二14);灵里的启示,也是需要更新的心思来明白的(弗一17~18)。可见心思的更新在属灵的长进上是多么紧要呢!―― 俞成华

         当人信主的重生的时候,人的心思有第一次的改变,并且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这个叫作悔改。悔改的意义就是心思的转变(a change of mind)。这一个悔改,就是心思变化的起头。此后还得天天更新,按着所看见的亮光,越过越更新,越过越向着神,也越明白神的心意。老实说,心思是人里面的眼睛。悔改的时候,就是眼睛开启的时候,更新是叫眼睛更亮。眼睛多亮,生命就多长进。所以,心思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心思的更新多少,同时也就变化多少。人生命的变化,是借着心思的更新而变化的。―― 俞成华

         一个更新的心思,就能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多少时候,这也好像是神的旨意,那也好像是神的旨意。多少时候,我们不是误彼为此,就是误此为彼。更新的心思,才能对于神的旨意没有错误。

         「察验…神…旨意,」献上的目的是要完全行神的旨意,求神的荣耀。谢模善

         「不要模成这个世代的模样,却要因着心思的更新而变化,叫你们证实何为神那善美、完全、可喜悦的旨意」(另译)。在罗马书中有两个『模样』,是彼此相对的:一个是神儿子的模样,一个是这世代的模样。我们若不愿被模成这世代的模样,就要好好把自己献上,让神把我们模成祂儿子的模样。而被模成神儿子模样的关键,就在于里面被开启,心思被更新,老旧观念被打倒,越过越认识神那善美、完全、可喜悦的旨意,就是丰满的基督。就在这逐渐更新、认识的过程中,神就越过越向我们证实祂的旨意,我们也越过越成为神旨意的证实。――《读经指引》

         J.B. Philips把本节意译如下,颇能掌握这命令的意味:『不要让环绕你的世界把你压榨成它的模样。』相反的,借着我们思想上的『更新』,经历一完全的改变(变化译自希腊文的『蜕变』);这样,我们就能察验(或证实)神的旨意,并且会发现这是叫我们得到完全满足的。

         “效法”指外面的仿效,“变化”指内心的更新,是两个相对的字眼。“世界”为包括今世邪恶与腐败事物的总称,非仅指物质宇宙。保罗强调人须在道德上更新思想与意志,经历试验与错误的过程(“察验”),才能有彻底的改变,才能有力量追求完美,明白神所要求于我们的是甚么(“旨意”),在灵性与道德上不断的长进(“善良”),得到祂的喜悦。──《启导本圣经注释》

         具体论及如何在生活中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使徒保罗警告读者,不可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效法这世代虚假无常的风俗。因为这世代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容易侵害神的话语。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的心应当常常更新而变化。心意的更新始于在基督里面,存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并要达到神的荣耀。基督徒不能安于现实,乃要常常仰望神的国度,不断改变自身与社会,因此作为新人要拥有更新的心意,且要过崭新的生活。察验:对变化万千而堕落的“这世代”和永不更改且良善的“神旨意”善加分辨。察验的原文意指“用火炼净金银,除去渣滓”。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3「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凭着所赐我的恩。亦即,使徒的“恩典”或恩赐(参一5,十五15)。根据第6节,教会每一个成员都领受了这种特殊的“恩典”,其运用是为了整体的好处。

  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里的“信心”与本书信前半部的意义相当不同,乃是指所赐给每个基督徒的属灵能力,以负起他们当尽的责任(参第6节,“当照着信心的程度”)。——《丁道尔圣经注释》

         「恩」是指使徒职分说的(弗三7);「所当看的」是必须看的;「合乎中道」是谨慎自守,心里明白过来等意。―― 牛述光

         「看得合乎中道,」我们再大,在身体上也不过是一个肢体;再小,也不过是一个肢体。因此,既不骄傲,又不灰心,只要站住自己的地位就是了。―― 谢模善

         希腊原文版本的意思是:『不要「过于思想」,但要「认真思想」﹗』当紧记,甚至我们的信心也是神所赐的(弗二8),并且,祂也赐与其他信徒一个相若程度的信心。所以,在属灵的事上,我们不应有比别人优越的感觉。

          保罗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说的(“各人”),谁也不例外。他用三个希腊字()来说这句话,后二字包括了前一字在内,但意思则一个比一个深刻。中文译为“看”,“过于当看”和“看得合乎中道”,可说译得传神而恰到好处。不过第三字sophro-nein除了指对自己应冷静衡估之外,还指生活也应不偏不倚,敬虔且合乎中庸之道。

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记号,也是衡量侍奉能力的标准。这里的“信心”包括神赐予人的各种恩赐在内。《以弗所书》四7说我们蒙恩,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可为此处所说“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作注脚。保罗劝人在属灵的事上别过分高估自己,因为我们的能力均为神所赐。──《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要看……所当看的:指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根基的谦卑态度。每个人各有其软弱的一面,且受环境的影响,是身心皆软弱的存在。神按照各人的需要,赐下不同的恩赐,圣徒应该认清这一点,以谦卑的心,努力达到和谐。特别是在十二3-11所强调的教会共同体内更要如此。并且,这一点亦与圣徒的自足(提前6:6)相关。信心的大小:是指信心的份量,根据各人所领受的职分、恩赐的界限与特点有所不同,并非指信心的多寡(林前十二2-31)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3~8蒙恩者生活的头一面,就是身体的配搭。是的,凡看见元首丰盛的,必不忽略身体的配搭;因为身体的配搭,正是元首丰盛的具体表现。换言之,只有先认识基督的丰满,然后才能懂得教会的意义,真实活出教会的实际。先有罗马前十一章,再有罗马十二章,这是一定的次序。――《读经指引》

 

【罗十二4「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保罗把教会比作一个人的身体:教会是一个团体,肢体应彼此配搭。参看《林前》十二12;《以弗所书》四15;《歌罗西书》一18。肢体的功能不同,但同为身体健康生长与活动所必需,故应寓同于异中。──《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4~5我们不只是作信徒,并且是作肢体的。作肢体,不光是道理,乃是需要进入身体的。身体的对面是个人,我们要进入身体,就得脱离个人。我们作一个人是可以,但是我们如果有个人主义就不可以。我是肢体,所以我并不是整个,连半个都不是,我不过是身体上的一小部分而已。作肢体,就是我一切的工作、生活,都是以身体为本位、为单位。这样,肢体作事就是身体作事,肢体走路就是身体走路。肢体所作的,没有一件事是为自己作的,而都是为身体作的。一个肢体不能代替整个身体,一个肢体却能影响整个身体。

 

【罗十二4~8林前十二14~2128~30注重的乃是话语的职事和神奇的恩赐,这里除了有话语的职事以外,还有教会中服事的职事。每一个有恩赐的,不管是话语的职事,或者是服事的职事,都要按着神所给他的恩赐来作。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应当事奉,每一个人都应当专一的事奉,专一的作他所该作的事。

         教会像身体一样,包括许多的肢体,包括每一个肢体。这个身体你必须给他工作,给他有机会发展他的功用,保罗在这里,乃是给我们看见,你有甚么种的恩赐,你只作到你的恩赐为止。千万不要作到比你信心的程度还要高,要留下地位给别的弟兄来作。你把所有的工作都作了,别的弟兄就没有工作了。教会里最好是一个人作一份。不能一个人作两份,更不能一个人作全份。要给每一个弟兄姊妹都有机会事奉神,像你有机会事奉神一样。

         主把祂的工作分给各人,各人有各人的一分,我们总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主分给我这一分,我就忠于自己这一分;主分给他那一分,我也尊重他那一分。看见身体的人,就看见所有的肢体都有他的功用,就看见自己不过是许多肢体中的一个,就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来和别人比较,来占去别人的地位。一个基督徒一看见身体,他就没有骄傲、嫉妒的可能。

       这里有话语的职事,也有教会里服事的职事,后者好像利未人的工作。这里是说,因着各人所蒙的恩典不一样的缘故,各人在神面前所得着的恩赐也不一样。每一个有恩赐的,不管是话语的职事,或者是服事的职事,那一个命令乃是要专一的作。换一句话说,不应该干涉别人的事,践踏别人的脚。你走你的路,你按着神所给你的恩赐来作。人的天性,欢喜作别人所作的事。这一段圣经乃是给我们看见,每一个人在神面前都应该知道他能作甚么,都应该知道主所给他的恩赐是甚么,知道了,就当专一的去作,不管别的事。――《初信造就》

         林前十二章是盼望说,一个肢体不占去别的肢体的地位。罗马十二章是盼望说,一个肢体不丢掉他自己的地位。不止不占去别人的地位,也不丢掉他自己的地位。大家一同拿出来,一同事奉,那才有教会。――《初信造就》

 

【罗十二5「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在基督里成为一身。参哥林多前书十二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哥林多前书与罗马书中,都用人的身体作比方,说明基督徒整体的生活;但在歌罗西书与以弗所书中,这个观念就更进一层了。在这些后期的档中,重点是在说明教会与基督的关系,好像身体与头之间一般;其中没有一个教会的普通成员可以比拟作头,或头的一部份(如林前十二161721所形容);而且身体不再只是一个模拟,倒成为使徒所能找到最有力的词汇,来表达基督复活的生命与信徒的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主耶稣和祂的子民联为一身,我们在祂里面互相联络作肢体的这个概念,与大数的扫罗蒙召悔改时所发生的这件事,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主首先对他说的话是:「我是你所逼迫的耶稣。」(徒95)这句话很郑重的提醒扫罗一件事:凡触犯祂子民的,就是触犯了祂。主耶稣这句话,在一个非常特出的过程中,导致了扫罗从祂所领受教会那伟大奥秘的启示。但主耶稣并非说了这句话就算了,祂不容许扫罗只是停留在属天的奥秘里。紧随这启示之后是一个有实际行动和后果的命令:「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徒96)「必有人告诉你。」他必须等候去接受他所痛恨之人的教导!若离开这班他定意下手除灭的门徒,扫罗便毫无救助了。这个关键他可能不会知道。――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互相联络作肢体,」是肢体,但失去交通,没有联络,就不能作肢体。谢模善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基督徒彼此之间的关系,正如身体上的肢体一样,是彼此联络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独作基督徒,应当常与众弟兄姊妹交通、聚会、追求、事奉。――《读经指引》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为了防止圣徒个人主义的危险,保罗论及有机结合体——人的身体。保罗借着这个比喻指出身体的“统一性”,肢体的“多样性”及“相关性”,使圣徒认识到健全的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健全的社会意识与基于信仰的历史意识,是圣经所强调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5~6「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新约信徒的事奉,不是个人的,乃是身体的。我们各人不过各自是身体上的一个肢体,肢体必须配搭在身体上,若离开身体,就不能活动。照样,我们必须配搭在教会里,若离开教会,我们就不该有事奉。

 

【罗十二66节中的“恩赐”,希腊原文作 charismata,指神赐人的特别才能,供应身体(教会)的诸般需要。恩赐可以是超自然的,例如说预言、行神迹等。也可是一般生活与工作上的,象教导、劝慰等。“治理”指治理教会(林前十四40)。“怜悯人”大概指教会中的慈惠工作。“照着信心的程度”可能与3节“信心的大小”同义。参3节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6~8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林前 绪论,有关圣灵恩赐的比较与研究>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7『服事』一词是译自一个希腊文字,从那字,我们得到『执事』这名称。然而,这不应限于教会内有这名衔的肢体,因为这包括了所有具帮助别人恩赐的信徒。

         『教导』一词与我们今天的用法一样。早期教会的教师都是一些蒙神赐显著能力的人,他们能帮助别人明白福音,和福音在生活中的含意。

 

【罗十二8「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就当诚实。(英:In libertyNEB作,“就当尽心”。

    治理的。希腊文ho proistamenos,与十六2相关的名词prostatis“帮助者”意思类似。NEB作:“若你是领袖”,将这个分词与它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2的意思视作相同(“在主里面治理你们……的”)。

    怜悯人的。NEB作:“若你帮助在痛苦之中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施舍的就当诚实,」『诚实』原文是未折过之纸,施舍的人不当偷取荣耀,当慷慨,不叫接受的人有不快之感。

         「治理的就当殷勤,」原来不是管辖所托付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3)

         「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甘心』是快乐愉畅之意。―― 牛述光

         『劝化』一词在新约圣经中以稍有不同的翻译出现过许多次,由『安慰』(林后一4~7),『安慰』(英文『鼓励』,徒十五31),『劝』(林后八17)至较强的『劝导』(来十二5),所有这些意思都包含在内。但原意可能是强调对信徒行为的劝导或有力的鼓励。

 

【罗十二9本节至章末的21节,自成一格,近乎中国的治家格言或处世宝训。其出发点是“爱”字,也是基督徒伦理的核心。

爱最容易落入虚伪中,故爱不可只在口头上,应在行为上有真爱的表现。参《林后》六6;《彼前》一22──《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10 信徒对主内的人应象对家里人一样关怀爱护。各人应看别人比自己强,处处谦逊,明白神给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值得自己学习。参《腓立比书》二3. ──《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此推让: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总是始于享受在前,吃苦在后的思维模式。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1「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要心里火热。(英译:灵里火热)。使徒行传十八25用同样的希腊文来形容亚波罗(“心里火热”);姑不论该处“心里”应作何解,这里则最可能是指圣灵而言。

    服事主。NEB小字作:“有需要及时帮补”,是出于一个西方较不重要的抄本读法,以kairo(“时间”,“机会”)取代间接受格kyrio(“主”)。——《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二11「殷勤不可懒惰,要灵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肉体可以在一时受刺激而热心,可以因有情感的作用而热心,但是这不过是一时的,决不会长久。肉体可以在他最殷勤的时候,还是最懒惰的,因为他所殷勤的不过那些合乎他心意的事,不过是情感帮助他这样做。对他所不喜悦的事,当他情感冷淡的时候,他就不能服事主。不管阴晴,继续地,慢慢地,一步一步,与主同受劳苦的事,乃是肉体所做不来的。「灵里火热」乃是一件长久的事,惟有如此,纔能「常常服事主」。我们应当避免一切属肉体的热心,应当让圣灵这样的充满了我们的灵,以致祂能保守我们的灵火热,不至当情感冷落时,灵也随之而冷落,以致在主的工作上,也像有「拉不动」的情形。――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心里」是『灵里』。―― 牛述光

         「火热的灵」。常常服事主,火热、积极、紧、勤、不冷淡、不消极、不松懈、不懒惰。与情感短时的兴奋、热闹不同。

         「殷勤不可懒惰」。换句话说,不殷勤,就是懒惰。在属灵的事情上,我们一个人也许要当作十个人、一百个人用才好。我们要殷勤,意思就是我们在神面前要是一个不怕事情的人,是热心的在那里事奉神的人,是灵里火热的人。我们在神面前总是找事情来事奉神。

 

【罗十二11~1311节论及与主的垂直关系中的热心,12节谈到个人敬虔生活中的热情,13节论到与人的水平关系中的热诚。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2信徒的盼望何等确切,内心那能不喜乐。可是世上忧患在所难免(约十六33),我们因为满怀希望,所以能忍耐致胜,克服万般苦难,也不惧迫害。我们不但在困难中应祷告,也应随时随地祷告与神交通,这是保罗自己得胜的经验(参一910;帖前五17)。──《启导本圣经注释》

         得享真信仰福乐的人就是借着实践本节的劝勉而获得灵性与身体和平的人。对敬虔生活的这一精短的劝勉,浓缩传达了信仰的喜乐和平安(帖前五16;雅五13)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3「圣徒需要要有分,客要追逼着款待」(新译)。本节的『一味』与十四节的『逼迫』原文是一个字。圣徒间是追着、逼着款待;外邦人对圣徒是追着、逼着加害。―― 牛述光

         信徒对人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对主内的人(圣徒)尤其如此。对客人要乐意款待(比较太二十五35,提前三2;五10)。用爱心接待客旅,有时不知不觉就接待了把好信心给我们的人,得到造就(来十三2)。──《启导本圣经注释》

         帮补:罗马帝国没收了殖民地的土地,课以繁重税金,因此,除了少数贵族,多数人都极其窘困。在这种情况下,圣徒还要承受逼迫的痛苦。然而,无论置身何等的痛苦与逼迫,圣徒都不能被自己的难处困住。自己穷乏时还甘愿给予,只有这种时候,与人分享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家里与人分享,称作“款待客人”。希腊语的含义非常清楚,就是施爱给陌生的人。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4「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参路加福音六28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本段经文中,有些古抄本(包括P46在内),在逼迫后面没有你们一字;如此,基督徒所受的劝勉则是,要为逼迫者祝福,无论他们自己是受害者与否。保罗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参看哥林多前书四12下~13上;使徒行传廿八19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主基督的教导,要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太五44;路六28)。保罗重申此教训。──《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14~21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这种矛盾时,圣徒容易失去理性与情感的控制,伤及信心的德行。因此,要小心胜过这样的危险。并且,圣徒要以善胜恶,持守信仰的节制与智慧,获得神的祝福及胜过罪恶。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5「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这绝不是斯多亚式的教导;他的说法是:要有良好的生活,就必须保持距离,不动感情。保罗的教导则与基督的表现相同。——《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觉得与哀哭的人同哭还容易,与喜乐的人同乐反而难。许多人以为可怜人就是同情人,殊不知『可怜』并不是『同情』。『同情』是能与喜乐的人同乐,也能与哀哭的人同哭;有时你见人家欢天喜地,你觉得他太喜乐、太轻浮了,这是我们不能与人的喜乐表同情。

         信徒本着爱心,不但能与忧伤的人同忧,分担他的忧愁;也可以与快乐的人同乐,不因人家的成就或幸福而生妒忌。参《林前》十二26;《腓立比书》二1718──《启导本圣经注释》

         要同乐……要同哭:信仰告白是个人向神的单独行为,但信仰生活却必须在共同体中实行。现代人的心灵因个人主义而枯干,认识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性,并肝胆相照地一同承担彼此的痛苦,对现代人而言是尤为迫切的问题。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16「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注:“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

    要彼此同心。参十五56;亦参腓立比书二25,那里在“意念相同”(与“以眼还眼”完全两回事)的劝勉之后,接着的一段话说明,在基督徒中间惟一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途径:“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不要志气高大。参第3节,及十一20:“不可自高。”

  倒要俯就卑微的人。或(将形容词tapeinois当作中性,而非阳性)“要亲自作卑微的事”(小字)。

  不要自以为聪明。加以上十一25,这是一句引文,取自箴言三7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二17「不要以恶报恶,」总要想到我们住在这不完全的世界中,自己又是不完全的人,因此必须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会给别人难处,自然也必须忍受别人给我们的难处,我们对别人的难处只许出于无知,不许故意。―― 牛述光

         『留心』原文字面的意思是仔细思想。

         这也是主基督的教训,教人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太五3942)。不只是消极的不以恶报恶,而且应积极的去与众人和睦(18节),并爱你的仇敌(20节)。基督徒的行为如果与常人的道德尺度无异,与不信的人毫无分别,如何能见证基督?保罗引用《箴言》三4的话,勉励信徒要做众人都认为高尚的事。──《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18 这也是本诸主基督的与人和睦的教训(太五9;可九50)。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并不容易,但应尽力为之。──《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19「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注: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听凭主怒。所有格“主”(英译:“神的”),在希腊文中没有,但有此含意(参五9)。这个劝勉的意思是,要为神施报应的律留地步,无论报应会立刻实现,或在“神震怒……的日子”才实现(二5)。

  “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引自摩西之歌:“伸冤报应在我”(申三十二35,希伯来圣经;七十士译本作:“在伸冤之日我必报应”)。本处经文的形式,希伯来书十30亦相同,在亚兰文的旧约圣经中有此形式,当时可能也有希腊文译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句引文的要点是,既然伸冤与报应是神的特权,就应该让神来执行。因此,昆兰团体禁止人私下报复,原因是,根据那鸿书一2,惟有神“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二1920此处两节经文分别引自《申命记》三十二35和《箴言》二十五21,目的在劝勉基督徒勿报复。20节“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是说应该以德报怨;这样做反可教人真心悔悟,化敌为友。把炭火堆在头上为一种酷刑。现在饿了给人吃,渴了给人喝,用德用爱堆在敌人头上,会比炭火酷刑更有效,让他从心底里改变。此语也可指埃及一种赎罪仪式,犯罪的人要顶着一炉熊熊的炭火,以示悔悟。保罗勉励信徒应以德以爱为“炭火”。──《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二20「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引自箴言廿五2122;保罗省略了最后一句:“耶和华也必赏赐你。”这段教训原来的重点也许是:“要善待你的仇敌,因为这样会增加他的罪孽;因此你就使他受到更严厉的审判,而使你自己从神得到更好的赏赐。”另一种解释是,这段箴言是指埃及的一种仪式,一个人要当众表明悔改,就在头上顶着一盘烧着的炭火。无论如何,保罗将这段箴言用在这里,而且省略最后一句,就赋予了它更宝贵的意义:“要善待你的仇敌,因为这样会令他感到羞愧,领他悔改。”换句话说,除去仇敌最好的方法,是化敌为友,加此便是以善胜恶(21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徒对仇敌的态度不是报复,乃是施恩――「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读经指引》

         虽然解经家对『炭火』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同意它的意思是指『羞耻和悔意像火烧般痛苦』。

         把炭火堆在仇敌的头上,并不是要把他烧死,而是使他感到羞愧,面红耳赤的意思。──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罗十二21「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这一连串简短的句子到本节结束,其形式或许是为了要让人便于记忆,作为教导之用。参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422——《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为信徒待人接物的教训的总结,人应积极地去以善胜恶。──《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善胜恶:神的善借着胜过人的恶而证明祂的能力与大爱,圣徒也当体现出拥有可以胜过世界之恶的善。那时,世界便会为他的爱而感动(太五13-16) ──《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二章】从本章三节起,所说到蒙恩者各方面的生活,那就是神儿子模样的具体表现。真认识并实际享受前面十一章所说,基督丰满救恩的,必能活出这种神儿子模样的生活;因为基督的救恩,就是神儿子生活的根基和动力。――《读经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