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四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徒十四1】「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裡講的叫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當我們站起來講道了,聽眾立即可以發覺我們是著重道理或生命。如果是注重道理,我們就永無風險。我們會小心翼翼謹守自己在道理綱目的範圍內,以求絕對的安全,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誤會:我們按邏輯次序擺出理由,而借著一個歸納的過程,達致在理論上是無懈可擊的結論。但如果我們是注重生命,我們宣講的方法就大有差別了。我們會不大關心那些技巧上的準確性,因為我們自己早已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單憑道理絕不能維持我們。只要我們能夠將基督在祂那活潑的身位裡擺在聽眾面前,並讓聽眾面對面的遇見祂,那我們便知道,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我們要用所認識的基督來服事教會。職事是需要我在神面前看見一個東西,神叫這個東西新鮮的在我身上,叫我能夠把這個東西拿出去擺在教會面前。——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十四1~7關心我們的事】 要向罪人見證救主往往是難而又難的。即使大使徒保羅也要求在以弗所的信徒為他代禱,好叫他放膽開口「把福音的奧秘宣講出來。」 美國佈道家慕迪有晚在回家的路上,見到一個人靠在電燈杆旁,他就伸手搭在他的肩上,問那人是不是基督徒。那人抓起拳頭兇狠的對慕迪說,「你少管閒事!」慕迪說,「很抱歉干犯了你,老實說,我並沒有多管閒事,其實這正是我的事!」說完,他就靜靜地走了。 約莫過了三個月後,有一天晚上,這位佈道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他問:「誰啊?」有人答話。但他還是認不出回話的人的聲音。他又問:「你要什麼?」門外的人答說,「我要作一個基督徒。」於是慕迪開了門請他進來,那人正是以前怒目對他的那一位,他見證說,自從那一晚見到慕迪後,心中便總是不平安。於是慕迪帶領他歸主,後來那人成為一個主日學老師,熱心到處見證他歸主的經過。 耶穌希望我們作祂的見證,因為當我們向罪人見證恩主時,我們不是管人閒事,事實上,這正是我們的事。——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徒十四3】「主藉著他們的手施行神跡奇事。」 聖靈與他們同作見證,而且同工合作,是有極大的鼓勵最大的果效,凡被聖靈充滿的,必進入神的相交裡,在工作中與祂合作,他們在外面工作,祂的工作在裡面。他們撒種,聖靈就澆灌。我們必須十分謹慎,祂與我們合作,我們的手必須潔淨,祂就使我們施行神跡奇事。當我們與祂同工,結果必定超過我們的期望,有意外驚人的成效。 有一位在邊遠的地方從事傳道工作的,曾寫出他的經歷來:「我們來這裡已經有七年了,在這長久的年月中,一直是受著忍耐的試煉……一切似乎都很徒然,有人以為宣教士工作毫無功效,於是自己點著了火,不僅抓住一個個人,而且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到處有人問:我們怎麼可以得救,這些地方都變成基督的環境了。」 神有一定的時間,祂的遲延有原因的。我們不能立即看到撒種、勞苦。眼淚的果效,但是我們的工作是為我們的神,我們的請求必蒙應允,也必在指望中有喜樂,我們必須常發恩言,神的恩惠竟使我們反叛者成為祂的兒女,從罪汙中得著潔淨,也蒙祂回復、保守與成聖。——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十四5】在地位上,猶太人就以外邦人為犬,中間隔斷的牆,是何等的高;然而,在逼迫聖徒上,他們是何等的同心!魔鬼也有牠的合一! 第七節:不是逃匿,乃是傳福音!―― 倪柝聲 【徒十四8~18】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碰上一件奇特的事。他們被當為神,這一件事的解釋在呂高尼傳奇性的歷史。路司得附近的人有一個故事,說丟斯和希耳米神有一次化裝來到地上,沒有人接待他。後來有兩個老農人,就是腓利門和他的妻子葆茜(Baucis),他們倆請兩位神進去。結果全地的人都被神所減,只餘腓利門與葆茜二人,作了一座宏偉廟宇的守却。他們死了以後,變作兩棵大樹。所以當保羅醫好了那瘸腿的人時,路司得的人決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巴拿巴必然是個風采高雅的人,因此他們才把他當作神中之王──丟斯,希耳米是眾神的傳訊者,而保羅是個講者,他們便稱他為希耳米。──《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11~14】路加這裡用的“說話領首”,與一份異教文獻的說法很接近;而且,這兩位神祇同時出現的時候,希耳米作發言人,也並非不可能。一首俄維丟(Ovid)寫的拉丁詩,保存了這一段希耳米與宙斯降臨這地區的傳說。他用了這兩位神祇的羅馬名字:天神(Jupiter)和商業之神(Mercury);有一對老邁的夫妻腓利門和包西施接待他們,但對兩位訪客的身份全不知情。因此,考古學家考證,現在路司得附近,有將這兩位神祇並列的教派,日期約為西元二五○年。赫肯否定這教派可能早已存在的論調,全無確實的證據,無以立足。雖然,在路斯得尚未發現丟斯廟,在城前面(即城外)卻有一類似的廟,在哥勞地奧波利斯(Claudiopolis),離路司得不遠(見布魯斯,Acts, pp.281f)。依這些證據看來,若說人們原來是以當地呂高尼人的神名來稱呼宣教士,而路加用希臘神祗的名字來取代,因為讀者對它們更熟悉,這講法是極不可能的。不過,也可能呂高尼人早已把自己的神,與希臘的神祇融合起來了。 我們在此得一瞥亞拿突宗教的禮儀,他們從城中把牛牽到廟裡去,以毛線花圈裝飾著,準備宰來獻祭。使徒們一看見這種形勢,迅速地制止他們,撕裂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在猶滴書(Judith)十四16、17有一段很相似的記載,用詞也相同,描寫猶滴謀殺何羅弗尼斯(Holophernes)時,巴歌亞(Bagoas)的悲痛情景。不過這裡的重點不同;撕裂衣裳是對以人為神的褻瀆行徑一種猛烈的反應;使徒快快跳進眾人中間,是避免被尊為師,招致頂撞神的罪。又有人認為,當地的祭司斷不會誤認兩個行神跡的遊行猶太人為神祇。不過韓森(p.148)提出類似的例子,表示這樣的題材完全可信。使徒一詞(十四4注)意思可能是強調巴拿巴和保羅的身份,不過是神的使者。──《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15】「我們也是人」──我們應當記得這個。因此傳道人不應當受人敬拜。可惜,許多人,已不記得他自己是「人」了。―― 倪柝聲 【徒十四19】撒但使者的熱心,幾乎與使徒相埒!「用石頭打!」前豈不是要向使徒獻祭麼?我們若順著人意,隨他們的便,去敬拜神,就沒有逼迫。肯受人稱讚的人,人反愛他!否則,「用石頭打!」―― 倪柝聲 【徒十四20】主的道理,雖受逼迫,還會「起來」。廿個世紀以來,世人多少時候「以為祂是死了」呢!―― 倪柝聲 這故事的突出特色乃是保羅的絕對勇敢。他清醒過來,第一個行動便是逕直回到他被石擊的城市去。約翰衛斯理的忠告是,『常常大膽面對暴民』。保羅逕直回到那些企圖殺害他的人當中去,可說是絕頂大膽的事。這樣的一個舉動,其效果勝似一百篇講道。人們必然會自問,一個人那裏來的勇氣,使他敢於這樣作呢。──《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22】「我們」──信主得救的人。「進入」──得著。「神的國」──與主同王。「必須」──必經的路徑。「經歷艱難」──與主為王的條件。「許多」不止一次。―― 倪柝聲 【徒十四22;約一43;可一36守、跟、追】 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恒守所信的道……。(徒十四22)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約一43) 西門和同伴追了他去。(可一36) 我們在屬靈的道路上,求得長進的秘訣有三點: 一、堅守(啟三11):恒守所信的道是站穩了我們的腳步,或說立場,這也就是前進的起點。守者,即是堅守、堅持、站穩、認定、持守真道。“守”就是認定了所信的道,承認主名,持守規則,按例遵行,這樣的信心才算穩固了。守道者就是持住不放,我們的談話、禱告、承認主名,不都是守道的具體表現嗎?“持守”是指教義、禮儀以及條文儀節方面的,也是帶有點律法性的,如守晨更、守什一捐、守主日、守婚姻等等。 二、“緊跟”(約一43):這是奔走靈程的開始,要學跟,要會跟,只有跟的人才會達到主同住的境地,也只有緊跟的人才有被主帶上高山或帶入密室的可能。 跟者是要背十字架。其實背十字架也是跟,沒有十字架,不背十字架,就無從跟。沒有十字架的跟,都算不得跟。因為主曾說:“不背著十字架跟從我的,就不配作我的門徒。”所以跟從主的另一個含意,就是背十字架。 背十字架的意義就是捨己,這是我們一生一世都要追求的,一天都不要放棄;何時我們肯背十字架,何時我們就要看見主,就要找著主,或說聽見主的聲音,我們就是在十字架裡與主同行的。 “跟”者是要會順從聖靈的感動、引導,接受神的造就、光照,捨棄自己的意見、喜好、愛慕等等。 但跟從也有幾種光景,有的是巴底買式的跟從,在路上的跟從(可十46─52);有的是馬可式的跟從,披著一塊麻布赤身逃跑了。為了活命什麼輿論也不管了,只顧保全自己的生命(可十四51);還有一種是彼得式的跟從,真是很熱心,可一到十字架臨到時,就離主遠遠的了,至終卻失敗在使女面前(路二二31─62);還有幾個姊妹是不聲不響,卻是至死忠心的跟,一直跟到十字架底下,眾人都散了,她們還在那裡哭;最好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不但跟到主釘死,還要在天黑的時候去墳墓找耶穌,這個跟是變成追了,追求主到墳墓,這是何等高貴的跟從(路二三43,50─56;二四1─10)。 三、“追”(可一36):有時我們似乎是趕不上了、落後了、失去了主。這時就應當趕緊追上去,把發酸的腿和下垂的手挺起來,急起窮追,然後才能找到主。 追者是在落後時才出現的。當我們有了一點失敗,而失去主的同在時,就應當趕緊求復興,萬不可再繼續打盹下去。當良人來敲我們的心門時,我們沒有及時去為他開門,他走了;這時我們才會有所醒悟,一醒悟就應該馬上起來到街上去追找良人。 追者即已發覺失去了主的恩典,就得自我省察,趕快離開現狀,去追求靈性上的長進及復興。追之前必先有舍、放棄,否則就追不上去了。但在追時,是需要受點對付的,要付點痛苦的代價,但不可灰心,只要急追,必能再遇見主,那時我們就滿足了。 “追”就是追求主,這是內心主動的要求,不滿足自己的現狀,要更多滿足主的心。但追求主的人都要得著一種反應,即受苦,為主受苦,並為主甘心丟棄萬事,看為糞土,竭力追求。 持守與跟從都是受著客觀的促動,而追求卻是出自內心的自願,願背十字架、願奉獻、願愛主,這也就是愛主的真實表現。真正愛主的人,就必須追求主。 持守、跟從、追求,這是靈程上的三種態度。——
李慕聖《晨光》 【徒十四22~23】他表示他確信基督教必須在團契中活出來,正如一位偉大的教父說過的,『人如果沒有教會作他的母親,上帝就不能作他的父親』。約翰衛斯理說過,『沒有人能獨自上天堂去;他一定要找朋友或集合朋友同去。』保羅從起初便不只以栽培個別基督徒為目標,卻要使這些個別基督徒進入基督徒團契之中。──《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27】「神藉,……神為,」不是他們自己。作見證者,應當記得這個。「神開了門」。──他們受苦,使人得進這門。―― 倪柝聲 【徒十四27】保羅與巴拿巴絕不以為是他們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任何事情。他們說到上帝用他們所成就的事。他們只把自己當作上帝的同工。在阿金科(Agincourt 【懷恩早禱】 1 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裡講的叫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2 但那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外邦人,叫他們心裡惱恨弟兄。 3 二人在那裡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膽講道.主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證明他的恩道。 13 有城外丟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 14 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 15 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 16 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 17 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 18 二人說了這些話,僅僅的攔住眾人不獻祭與他們。 21 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 22 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 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23 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 讚美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我們在天上的父神。祢永恆不變的主,祢就是愛,是恩慈良善的主、是憐憫關懷的主、無時無刻以愛為起點,處處都以愛為終點,用愛厚厚的包裹我們,甚至叫我們感受不到祢公義大鎚的壓力。祢不願責打我們,祢的杖、祢的竿都是用來安慰我們,領我們重回正軌。 感謝天父厚恩!過往常常施予無限恩惠,從天降下恩雨,賞賜豐年,叫我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面對現時的疫情逆境,祢的恩手仍拖帶我們,感謝祢不離不棄的大愛,深信苦難將快過去,恩年就在面前。 主耶穌請祢原諒我們最大的失敗,就是失去對祢的愛,沒有重視回應祢的愛,相反地處處表現不滿,事事向祢埋怨,讓苦澀的毒根纏繞我們的心靈;原諒我們又失去信徒應有的體統,失去對人的愛,失去體諒,失去寬恕,心中縱容腦恨與惡毒污染整個人,經常黑口黑面對人、做事黑心,甚至黑手的作為更層出不窮。 信實公義的主耶穌,我們向祢承認自己的罪,求祢赦免我們的過犯,用祢的寶血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叫我們的心志改換一新,穿上新人,披戴基督,有祢的平安在我們心裡,叫我們活出得勝的生活。 感謝真理的聖靈賜我們屬靈的印記,保守我們不要叫祢擔憂,幫助我們儆醒,不看輕在人面前的小事小節,能事事忠心,見証主的美善,為身邊的人打開信道之門。 大能的聖靈!請幫助我們治死老我,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在屬靈的知識上漸漸更新,活出主的形像,摒棄人與人之間的嫌隙,彼此包容和饒恕,能以恩慈相待,存憐憫謙卑的心與人相處,或說話、或行事都能奉主的名,常存感恩的心,並且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 禱告乃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誠心所願! ──小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