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徒十6】「他住在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 這地方必有極重的氣味,使徒住著不會很舒服,由於皮革的臭味,並且可能皮革還帶著血,對敬虔的猶太人也在禮儀上不潔,彼得一定也不會很自在。可能他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居住的。他當時是教會中最主要的使徒,最近可能從一個很重要的旅行回來,突然他與門徒好似都隔離了,而在硝皮匠的家裡住了多日(九章四十三節)。 主對待祂的僕人並不難解釋。我們喜歡作工,卻不願與主交往,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好似很剛強,又有成功,又受友人的照顧。但我們需要從人群中退避,從發達的事業中出來。當太陽光遮去,我們的自信十分低落,現在只有一個退避之處,藏在箭袋中,在曠野度過四十天。我們自己生命的衝動逐漸過去,也許我們得投靠撒勒法的寡婦,或道亞拉伯曠野,在硝皮匠西門家中。 當彼得等候的時候,他仍保持禱告的習慣,他的心仍仰賴聖靈的教導,等下次雲柱的運轉。他就這樣得著功課,從以往的經驗,對以後的生命作出反應,他退居之後,新的時代就開始了。——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十9定時、定地、定心的祈禱】「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 禱告也是如此,應有定時、定地、定心,履行以此為事奉,這才能叫我們蒙大恩。 我們不能忘記一件事,就是為主結果子。不僅領人歸主,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品行上的改變,能有各樣的美德表示出來。但這美德,並不是在肉體的天然中能顯明,而是藉著順服聖靈的律活出來的。這是要經過爭戰,經過真實又深切禱告而產生出來的。 必須注意下禱告的工夫: 一、定時的禱告──為敬虔的事奉,要注意早禱,不可貪睡。 二、特別的尋求──須花時間,付價值,禁食。 三、同心同德的禱告──顯明身體的事奉。 四、要順服裡面的感覺──認罪、捨己、順服、對付。 五、漸漸會有感覺──產生了負擔。 六、又會有異夢或異像──從中明白神的旨意,或旨意的奧秘。 異像、異夢都有一個作用,即是啟明神的旨意,闡明神的奧秘,使人信服,使神得榮。 親愛弟兄啊!你們要常常祈求,不住的禱告,好明白主的心意,蒙此大恩。——
李慕聖《晨光》 【徒十23】認真嚴正的猶太人不與外邦人接觸,甚或不與不守律法的猶太人接觸,尤其不會接待這樣的客人,甚或在不守律法的人那裏作客。彼得到了該撒利亞、哥尼流迎接他;無可置疑的,彼得跨過了門檻,進去了(第27節)。阻障就這樣奇妙地開始撤除了。 這是基督的典型作為。一位傳教士說,他有一次在非洲主持聖餐禮。坐在他旁邊的是一位長老,他是俄尼(Ngoni)族的偤長,稱為孟理荷(Manlyheart)。這位老偤長可以記得當年俄尼族的年青戰士撇下一堆戰後的廢墟,帶著敵血染的矛戟和被俘的婦女回來的情景。他們當時所破壞蹂躪的是那些部落呢?是森格(Sengn)和譚北卡(Tumbuka)。現在坐在這裏領聖餐的是誰呢?俄尼、森格、譚北卡,並肩坐在一起,他們的敵意已經在耶穌基督的愛裏忘卻了。早期基督教的特徵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機會時它仍然能一樣作到。──《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35義人蒙悅「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神造人的時候,曾將良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放在人裡面,自古在人們中間都有一種道德觀念,雖然標準,細節不同,但基本的原理是一致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很顯然的,如果以為別人那樣對待自己是不對的,自己那樣對待人自然也是不對的,眾人認為好的事,對人有益的事,是對的好的;而使人受害受苦的事則是錯的,壞的。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人都有正義感;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義人、罪人,是眾人所能分別的。 因此,自古以來,雖然許多人丟棄良心、不顧道義、專求利己、任意犯罪。但也有人願意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內無愧於心。因而樂天知命,心安理得,一生行義為善,安分守己,不貪不爭,敬神愛人,這種人生活雖然可能艱苦,平淡,沒有什麼物質的享受快樂,但內心平安快樂,沒有人間的榮華富貴,卻是坦然無愧,可以立在光天化日之中,放在任何地方,在神在人面前都無可指摘。 而那些違背良心、不顧道德、自私自利、犯罪作惡的人卻是心中有愧,毫無平安,永無滿足,必受報應的,因為他違反神在人心中所設的律法,損害與人的基本關係,越乎自己當守的本分,罪的結果總是死,但敬畏主行義的人卻為主所悅納,並以永生報應那些恆心行善的人。(羅2:6~16)──《每日天糧》 【徒十44】「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神常常打斷彼得的話!在變化山上,當他正說話的時候,父神就說話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後來回到迦百農的房子裡,當他剛替他的主答應要納丁稅,且正要告訴主時,「耶穌先向他說,」為要改正彼得對這事的錯誤觀念。而今在該撒利亞哥尼流家裡,當彼得還在講話的時候,聖靈用祂大能的作為,打斷了他的講道,因而他的六個同伴「就都希奇!」所以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支持他的見證,而向教會報導。聖父,聖子,聖靈,曾各自干涉並打斷過彼得的講話。當神自己來截斷我們滔滔不絕的話語時,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打岔!——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十48在使徒行傳中多次題及使徒們為信主的人施洗,到底他們如何為人施洗?】 對於施洗的方式,教會內一向有不同的兩派,一派人士認為要全身浸入水中,另一派人士則認為只要用水淋在額上便夠了。這兩種說法往往有水火不容之勢。聖經中根本沒有詳細說明施洗的方式,浸禮派與淋禮派各有一百零一個理由說他們的方式才合聖經。如果兩者之中有一個是對的,另外一個一定是不對的,既然兩者都存在,兩者都有人採用,亦有些教會兩者兼用,任由信者選擇。那麼,兩派人士實無爭執之必要,各人施行各人認為合的便是了。 到底使徒時代的使徒採用什麼方式來為信的人施洗呢?使徒行傳也未詳細說明,這就表示“洗禮的方式”不被重視,但信的人一定要“受洗”。 1966年我在聖地旅行時發現一件有趣的遺物,那就是在該撒利亞城遺址中,考古家發現十字軍東征時代(紀元後1099一1250年)曾用過各種不同的印鑒,其中有一個是刻有彼得為哥尼流施洗的圖書(見附圖)。哥尼流是浸在一支大水桶中,露出頭與上部,彼得則由桶中取水淋在他的頭上。印鑒四周刻有彼得為哥尼流施洗的拉丁文:PETRUS BAPTIZANs COBNELIUM等字樣。哥尼流是在該撒利亞為羅馬駐兵的百夫長,所以這印鑒用在該撒利亞。 看過這幅有趣的圖書,便知教會內的“浸”“淋”之爭,實屬多餘,相信使徒施洗的方式是自由的,隨環境與需要而定。 另外一幅在英國博物院珍藏的那穌受洗圖,為米蘭天主教會所贈,圖中的施洗約翰站在河邊石上,那穌則站在水中,水淹至膝。約翰從河中取水淋在那穌頭上。旁邊許多人參觀。這樣,主那穌以雙腳“浸”在水中,所以,聖經說他從水裏上來,約翰則用水“淋”在他頭上,浸淋二者兼而有之。該圖下有拉丁文OMNIPOTENS一字,意即“全能者”。――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懷恩早禱】 1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 2 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 神。 19 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 34 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 神是不偏待人. 35 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36 神藉著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 38 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 神與他同在。 39 他在猶太人之地,並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他們竟把他掛在木頭上殺了。 40 第三日 神叫他復活,顯現出來、 42 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是 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 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47 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浸呢。 讚美萬有之主。我們在天上的父神。祢的大能充滿整個宇宙,祢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在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祢會顯出祢的忿怒。 天父懇求祢赦免我們的罪,原諒我們未能活出愛神和愛人兩方面的平衡,在未信的人面前,未能活出遠離情慾的敗壞,未能顯出神的性情,未能在殷勤、德行、忍耐、敬虔和愛心上活出好見証。求天父潔淨我們,再次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在所蒙的恩召和揀選中堅定不移,不再失腳。 讚美審判活人死人的主基督耶穌,在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祢所悅納。 感謝主耶穌祢來傳和平的福音,使我們藉著祢能與神和好,並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份賜給我們,同時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祢怎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相愛,使眾人因此就認出我們是祢的門徒了。 感謝聖靈祢降臨在每一個聽道、信道、守道、行道的人身上,又隨己意把恩賜澆在我們身上。求祢喚醒我們沉睡的靈,幫助我們在這邪惡不潔的世代中,天天結出聖靈的果子,活出有感染力的生命見証。 聖靈求祢鼓起我們眾教會的晨鐘,同心切切的尋求天父的格外憐憫,同心為疫情帶來的影響禱告,全球不少地方都變成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們起來瞻仰祢,為要見祢的能力替我們止息這疫情,醫治我們的傷痕,幫助我們弟兄姊妹除去分歧,重新建立肢體合一的見証,一同頌讚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們要奉祢的名舉手,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歌頌。 禱告乃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誠心所願! ──小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