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拾穗

 

【徒十一13“奉割禮的門徒”指猶太信徒中力持割禮和堅持外邦人須遵守猶太人飲食規矩的人(3),相信包括法利賽人(十五5)和祭司(六7)。彼得為了 說服他們神不偏待人(十34),帶了六位親睹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弟兄一同作證(十23,十一12)。──《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一1~10從這件事所佔的篇幅,可見路加對這事的重視。古代作者的篇幅絕對有限。書籍的形式那時還未存在。作者所用的是一捲稱為蒲紙的東西;蒲紙是紙張的先驅,是用蒲草的心造成的;蒲草則是一種蘆葦類的植物。書捲是笨重的。所用的書捲,最長的有三十五呎,差不多正是要寫上使徒行傳所需的長度。在這篇幅裏,路加有無限的材料要放進去。他必須十分小心選擇放進去的材枓;可是他卻覺得彼得與哥尼流的事蹟這麼重要,他竟把它全部敘述了兩次。──《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一1~18受割禮的猶太人責備彼得及彼得的答辯。哥尼流的悔改多次被強調,可見此事件意義重大,不僅看到“福音的擴展”,也看到“猶太基督徒的反應”,所以路加特別重視哥尼流的悔改。初期信徒大都是猶太人,而且很多人嚴守律法。因此,他們很容易誤解基督教是猶太教的延伸,排斥外邦人加入。彼得認真地向大家說明實情,扭轉了猶太基督徒的誤解(10:1-十一18)。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

         奉割禮的門徒: 也稱割禮黨(西4:11),指接受福音後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他們忠於摩西律法,嚴格遵守割禮及其他潔淨規例。他們優越的自我意識帶出偏見,認為外邦人要接受基督,需先遵守猶太教的諸多儀式。因此,彼得拜訪哥尼流,必然成為他們糾纏的問題。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3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質問彼得的,是奉割禮的人。 RSV的譯本令人產生誤會,希臘的辭語意思不過是說,那些屬於割禮的人,也就是那些生為猶太人的NEB)。教會在這階段,並沒有具體的黨派,尤其是當時割禮問題仍未擴大,成為令人分黨分派的局面。不過,曆世以來的猶太傳統,使他們對彼得的所作所為提出尖刻的批評,尤其是他居然與外邦人一同吃喝。外邦人雖然信主了,問題依然存在。猶太信徒若被猶太食物律例所局促,就不能與外邦信徒相交(更不能接觸不信主的外邦人),除非外邦人受割禮,又守猶太人飲食的規條。這個難題絕不是路加的想像虛構,且看加拉太書二1114的事件,當時問題依然存在,並未消減(當時甚至連彼得也回復起初的行徑呢)。在猶太信徒這種強烈反應的背後,可能有種恐懼,怕一旦拋棄了猶太教的習俗,就會被猶太同胞所攻擊,像司提反和他的同伴一樣。這種狀況是絕對有可能的,因此對於狄比流(pp.109121)的疑竇,說與外邦人吃喝的問題,在原來的故事中,沒有這回事,我們大可不必苟同。──《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4~10參照10:14註解。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417這段敘述自然先從彼得個人經歷開始,而不是從哥尼流開始了。他描述自己魂遊象外,見到一塊大布從天而降的異象,布裡面滿了各種活物(除了前面曾列的活物之外,這祇多了野獸一項)。天上的聲音與彼得的對話,這次是重述沒有什麼變動。異夢以後,隨即有三個人來請他去該撒利亞;彼得聽見聖靈的指示,叫他要與他們回去,不要分別等類(見十1720{\LinkToBook:TopicID=152,Name=二 哥尼流信主(十1~十一18}),意即不要有所歧視(指與猶太人比較)。於是他和六位弟兄到了那人的家,那人當然是指哥尼流,這裡不提名字,固然是因為彼得的聽眾(早已對這事有所聽聞)和路加的讀者,都必然知道指誰。因此,對於赫肯(p.355)的見解,認為這段記載彼得的聽眾根本聽不懂,我們必須提出異議。此外,這兩段記載中,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自相矛盾可尋。赫肯所見的矛盾,是第11節說,當哥尼流的使者來時,那六位約帕的猶太信徒,已經在硝皮匠西門家裡了。這一點其實微不足道,而且從第十章也不能證明他們那時不在屋內。第13節,哥尼流追述他如何看見天使,這裡敘述的語氣也是為路加的讀者寫的,並不等於彼得對聽眾的交代很含糊。不過,我們在這裡才知道,天使的信息是答應哥尼流,他和他全家將會得知救恩的途徑(14節)。這個細節解釋了十2223哥尼流的話。天使的用語與早期傳道人相吻合(參十六31),都用得救一詞,不過這裡在舊約已經常用,因此對猶太人或歸化者都不會造成困擾。還有一個疑難,就是彼得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聽眾身上,而第十章則說,他講了好一會兒之後,事情才發生。不過,這也祇是個很表面的難題。彼得所要說的不過是他還沒有講完,而開始一字,在希伯來化的希臘文中,不宜過份強調。

彼得這番話帶出一項事實:外邦人所經歷的,與當初即五旬節聖靈降在他們身上時一樣。他把外邦人的經歷,與那日在樓房上的門徒相提並論,而不是與最先從猶太教信主的人相比較,這一點頗重要。外邦人絕不是二等公民。此外,彼得更從外邦人的經歷中,看出這是耶穌在一5之話的應驗,祂對門徒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從這句追述,可以引出兩件事:第一,外邦人受聖靈,就等於受了聖靈的洗(看一5這辭的意思),因為它與五旬節的經歷相同,而後者是耶穌預言的第一次應驗。第二,若外邦人已經受了聖靈的洗,他們自然理所當然可以接受水禮了。這推論表面似乎不太明顯,因為16節(參一5)似乎把水禮與聖靈的浸作成對比;不過這話可能是說:約翰(祇是)用水施洗,但你們還要受聖靈的洗(不單祇受水禮)。教會既然施行洗禮,就有義務替信主的外邦人施洗,否則,就阻礙了神的旨意成就。從這話看來,彼得認定凡信主耶穌的人,就必有聖靈的恩賜;洗禮乃是對人承認信仰的回應。雖然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這些外邦人有信心,但可能他們在受洗時,必須要承認信仰。──《丁道爾聖經注釋》

         作者複述前事(十章)但更有力 。──《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一12在第十二節有一個重要的間接說明。彼得說他帶了六位弟兄同去。連他在內,一起有七個人在場。猶太人都很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猶太人也都很明白,按照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因此彼得實際上是說,『我不與你們爭論;我們告訴你們事實,而對這些事實我們有七個見證人。這案子便是證實了。』

         基督教的證據常常在於事實。如果用口頭證明和邏輯說明總是可疑的。基督教的證據乃是它有作用,它改變了人,它使壞人變好,它使上帝的聖靈臨到人身上。當人的行為揭露出他的言語虛謊時,最使人不信任基督教,人的言行一致最能使世人接受基督教的論證,因為基督教不能容忍人在行為上的否定。──《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一15“當初”指五旬節(二4)。──《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一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彼得的辯辭顯然大有說服力,不僅令原來批評的人無話可說,而且眾人都讚美神,因為祂叫外邦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有機會悔改得永生(五20,十三4648)。這機會是藉聽福音而來的。

  彼得的理論,無形中宣稱外邦人為教會正式的成員,因此割禮和守律法與得救無關。此外更廣的含意,就是猶太人對於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和人的區分,已經廢除了。可是,對猶太人說來,這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非經過搜索枯腸,諸多爭論,難以被接納。路加沒有立刻討論這個題目,我們不知道彼得的行動所代表的意義,耶路撒冷教會當時領會了多少。使徒行傳下一段顯示,向外邦人傳道的動力,由耶路撒冷轉移到安提阿;至於耶路撒冷教會是否已預備依從彼得的榜樣,並不清楚。第18節並不表示耶路撒冷從此大大熱心於外邦人的傳道使命。事實上,他們似乎從未如此做過,結果,耶路撒冷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丁道爾聖經注釋》

         彼得的有力見證叫攻擊的人無話可說。普天下人不靠割禮和行為,乃靠主的救恩“悔改得生命”。福音向四方傳開。──《啟導本聖經註釋》

         歸榮耀與神,: 奉割禮者聽了彼得的說明,不再指責他,與他和好,以悔改的心讚美神。聖靈不僅在外邦人身上作工,同樣在奉割禮者身上動工,使他們放棄固守律法(3:29)──《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19「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賽普勒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

    這一段的序言,帶讀者回到八24,即司提反的死引起教會受逼迫的浪潮,信徒四散。這些人很可能是本來分散各地的猶太人,這時他們自然會遷移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包括這裡所提的三個地方。腓尼基(現今的黎巴嫩)是沿海一片狹長的地域,由迦密山而下,直延至一百五十哩(即242公里),主要市鎮有多利買、推羅、撒勒法和西頓,這些地方後來都有信徒聚集(廿一37,廿七3),無疑是這時候組成的。居比路,前面已提過這是巴拿巴的家鄉(四36),早在西元前第二世紀(瑪克比一書十五23)已有猶太居民。它也是後來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出外傳道的第一佈道站(十三412)。這就是說,巴拿巴、保羅未到以先,居比路已經有信徒,這個事實與十三412路加的記載並不抵觸,即或他在那裡並沒有提及(孔瑟曼 p.67)。第三個地名安提阿,是故事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安提阿是羅馬省份敘利亞的首都,發展奇速,成為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在羅馬、亞歷山大之下),人口約達五十萬。安提阿是西流古一世(Seleucus I)所建,冠以他父親安提阿古(Antiochus)之名,以示崇敬(共有十六個城市用同一個名字作紀念,參十三14)。那裡猶太人口甚為可觀。──《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尼基位於地中海東北岸(為今黎巴嫩所在地),有推羅與西頓等大城。居比路為地中海東北的小島(今名賽普勒斯),是巴拿巴的家鄉(四36)。

安提阿是羅馬管治的敘利亞省的首邑,位於奧倫提斯河(Orontes)上游,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羅馬和亞歷山大,約有人口八十萬。安提阿此時已取代耶路撒冷成為向外邦人宣教的中心。保羅三次佈道之旅均從此城出發。──《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一19~30十一18的事件與12章雅各的殉道和彼得的入獄是相連事件。路加在相連的事件中插入本段,有重要意圖。表明不僅在耶路撒冷教會內部的重要事件在進展,而且在以安提阿為中心的外邦地,傳福音的預備也趨於成熟。而且耶路撒冷信徒和外邦信徒在屬靈和物質上的相互交流也令人注目,耶路撒冷教會為外邦信徒差遣教會領袖(22),安提阿教會為耶路撒冷的饑荒籌備救濟(29)──《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0另一個突出的特色則是:這事件揭開了使徒行傳的,以安提阿為中心的段落。在當時的世界,安提阿是世界第三大都市,僅次於羅馬和亞力山太;位於俄隆提斯河(Orontes, 譯註:敘利亞最大的河流,從利巴嫩谷經安提阿流向西北)口附近,約離地中海十五哩。安提阿是可愛的,四方雜處的地方,卻以奢華淫樂名聞於世。安提阿以其賽車及認真夜以繼日,苦心尋樂為世所知;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崇拜大斐尼(Daphne, 希臘神話月桂樹的化身,本為沙神之女;)這女神的廟在城外五哩的月桂樹叢中。傳說大斐尼是個少女,為亞波羅所愛,他追蹤她,她為安全便變為月桂樹。大斐尼廟中的女尼乃是神奴。崇拜者與這些女尼每晚便在這些月桂樹中,重演這種追蹤。人所共知的,『大斐尼的道德』這話,乃是放縱的意思。基督教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作大踏步的,要作普世性的宗教,似乎是難以置信的,然而卻是千真萬確的事。由此我們必須記得,沒有不可能的事。──《每日研經叢書》

         19節說門徒“只向猶太人講”。現在有些人開始向希利尼人(不同於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也就是根本不信神的希臘人傳福音,這是佈道事業又一突破。──《啟導本聖經註釋》

         逼迫分散的人(8:4),到安提阿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具有特別意義。有部分猶太血統的撒瑪利亞人,藉著腓利接受了主。“敬畏神”(10:2)、與猶太教有緊密關係的哥尼流藉著彼得接受了主。在安提阿接受福音的純粹是外邦人,他們是首先接觸福音的外邦人群。保羅未來的工作以安提阿為中心展開,可以看到神對安提阿教會的特別旨意。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021放逐的猶太人在新的家鄉,起初祇向猶太人傳福音。帶動轉變的,則是從居比路和古利奈來的猶太人,他們傳耶穌的福音給安提阿的希利尼人。

    當時,向外邦人的福音工作,顯然有一段蓬勃的時期,而且沒有要求信主的人守猶太律法。教會何以會走上這一步,我們不知道。彼得需要從神來的指引才被說服,踏出這一步;這裡卻似乎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而且從開始到後來,都沒有引起原則上的困難。也許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只要記住在散居的猶太人地區,外邦人與會堂接觸的機會甚多,因此教會面對向他們傳福音的問題,必然比在猶太地更多更直接。若傳福音的人中,有些本身是歸化猶太籍的外邦人,這一步就更自然了。此外,這新成立的信徒團契,必定很快就脫離了會堂,因此不再受制於猶太律法,與耶路撒冷強烈的猶太背景大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哥尼流的歸主是否已經發生,以致在安提阿也為人知曉,成為先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22這裡再提到巴拿巴。綜合來說,巴拿巴對初期教會的貢獻頗大:1,他說服使徒接納保羅的歸信(九2628) 。2,他看出安提阿教會的興旺是神的工作(十一2224)。3,他去大數找保羅來安提阿侍奉(十一25)。4,他偕保羅進行第一次佈道旅程(十三2)。5,他在耶路撒冷會議中,為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工作說話(十五12 22,25)。參四3637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巴拿巴: 利未支派的猶太人(4:36),對外邦傳福音格外熱心。是初期教會領袖中突出的委身者(4:37),被聖靈充滿(24),使人和睦的人(peace-maker)。他發現聖靈在保羅身上的工作,為保羅辯護(9:27),並且邀請隱居大數近3年的保羅到安提阿,幫他成為向外邦傳道的先鋒(25,26)。作為保羅的同工,他對初期教會影響非常大,稱他為使徒也毫不誇張(14:14)。安提阿: 位於東西方文化混雜地區,總人口50,其中約1/7為猶太人。安提阿詭辯哲學等學術及多種文化非常興盛,也是著名的頹廢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安提阿在教會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向外邦傳福音的始發地、基地(13:1-3),在此信徒第一次被稱為“基督徒”(十一26),關於割禮問題的爭論也發生在此地(15:1,2;2:11-21)──《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224耶路撒冷教會對安提阿傳來的消息,基本的態度是同情的,從他們差派巴拿巴做代表前去,我可以知道。巴拿巴雖來自僑居的猶太家庭,但耶路撒冷教會對他信任十足,他是教會中說希伯來語與說希利尼語成員之間的樞鈕與連系。他的個性很適合這崗位,他的屬靈生命品質十分卓越;使徒行傳中,路加再沒有以好人形容第二個人,他的屬靈恩賜,與司提反並駕齊驅。他在安提阿看見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就為神的恩滿心歡喜。他不但沒有催迫他們遵行律法的要求,反而勸他們要在信心上堅固;由此可見巴拿巴實不愧稱為勸慰子(四36)。巴拿巴能夠有屬靈的悟性,認出神的計畫在安提阿實現了,這一點成為教會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23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顯然,安提阿的信徒對耶穌基督的福音非常感激,但信仰並非出於一時的感激。信徒在任何境況下,都要警醒不倦(21:36;6:18;提後2:26),信仰才能得以長進(4:13)。聖經警戒:蒙神的愛和恩典,稍微不慎就會陷入放縱(6:1)。為此,就當恐懼戰兢、時常省察自己、努力成為義的器皿獻給神(6:13;2:12)──《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526巴拿巴體會當時是個發展的大好良機,又看出在傳道教導上,都需要更多人手幫忙,於是他去尋找在大數工作的老友保羅,勸他加入安提阿的事工。保羅是否覺得他在大數的工作已經可以告一段落?我們無從知曉,也沒有聽說他以後與該地有任何聯絡;不過,他雖然已在那裡好一段日子,而他日後傳道的策略,是在每地停留足夠的時日,讓教會得以建立,然後才移往別的地方去。巴拿巴和保羅在安提阿的工作,這裡說是教訓會友,但這個詞可以指傳福音,也可以指培育信徒。

  這一番活動的結果,就是門徒首次被稱為基督徒。路加特別在這裡提出來,是因為他執筆的時候,基督徒在某些地區已成為很熟悉的名稱了。第二世紀早期,羅馬、小亞細亞及安提阿都可證實有此名稱出現;說它是由安提阿發源,絕對有可能。這字(Christians)的字尾,表示它是拉丁字,正如希羅底Herodian)一字一樣,它指跟隨基督的人。因此,基督就成了耶穌的專有名詞,雖然其本來的用法是指彌賽亞,是一個頭銜。稱為(譯注:被動式)這動詞,很可能表示基督徒是安提阿民給他們起的綽號,他們大概已把基督當做專有名詞了,雖然這時候信徒仍以它作為一種頭銜。不過,這名稱不久就逐漸成了耶穌的名字了。基督徒很可能帶有嘲弄的意味(參徒廿六28;彼前四16,它在新約中祇出現於這幾處經文)。信徒們喜歡用其它名字自稱,如門徒聖徒弟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26「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本書遇到“基督徒”時通常都稱之為“門徒”,“信徒”,“聖徒”或“弟兄”。現在門徒首次被稱為“基督徒”,即“基督人”的意思。安提阿的教外人可能因信徒常講基督的復活,生活方式和他們有異,又不能算是猶太人,因此給他們取了這個半希臘、半拉丁的名字Christiani(基督徒)。後來“基督徒”便成了所有信徒的稱呼(二十六28;彼前四16)。──《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徒: 暗示基督教不是單純由猶太教演變而來,或只是它的分支。安提阿教會聚集了許多與猶太教毫無關聯的人(24),需要一個統一的名稱。最初,基督徒可能是外邦人對他們的貶義稱呼,不過直到如今,這個名稱成為公認的信徒名稱(26:28;彼前4:16;林後1:21)。賽 62:2“新名的稱呼”,就是指“基督徒”——安提阿信徒的新名稱。帶出兩個問題:①當基督教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宗派時,羅馬政府認可它是合法宗教。但它與猶太教的分離,帶來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的逼迫;②基督徒離開猶太教,但不能忽視舊約聖經中神與猶太人立約的事實。在當時,神學研究非常初級和混亂,這些問題足以引起混亂。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6安提阿是什麼地方?有何重要事蹟發生?】

答:在使徒行傳中有兩個同名不同地方的安提阿,皆為使徒們旅遊傳道外邦經過之城。一、是敘利亞的安提阿,建於主前三百年,在羅馬帝國時代的都市中位居第二,其大街長達四裡,以其建築著名,它乃是從地中海通往那些東部大公路的門戶,在安提阿有許多門徒,乃因司提反被害的事,四散的基督徒,直到這城傳講耶穌(徒十一19),保羅和巴拿巴從這城被差遣作第一次旅行佈道(徒十三1-3),安提阿歷數百年,一直為教會的中心,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這裡起行的(徒十一26,參四三三題),保羅二、三次旅行佈道,周遊教會,也是由這裡起行的(徒十五35-41,十八2223),由此可知,除了耶路撒冷以外,這城乃為基督教會福音傳遍外邦為首之發祥地也。二、是小亞細亞之弗呂家省內彼西底的安提阿,原是一座大城,以後成為一片荒丘,保羅,巴拿巴第一次旅行佈道時,經過此地講到,有許多外邦人信主,但遭猶太人之嫉妒,把他們趕出境外(徒十三13-51),當他們周遊轉回的時候,又在這裡堅固門徒的心(徒十四2122),保羅在提摩太后書中,曾經述說他在這裡遭受了何等的苦難與逼迫(提後三1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一27先知的作用從他們的名字上可以得知。先知兼有預言家fore-teller)與先言者forth-teller)之意。他們預言未來!而他們更先說了上帝的旨意。他們沒有規定的範圍;他們也不隸屬任何一教會。他們享受最高的尊崇。十二使徒遺訓大約是主後一○○年的書,其中載有教會最初的禮拜程序,編排好了聖餐禮拜的儀節,但是其後又說,先知可以隨意主持禮拜。人們知道他們有特殊的恩賜,但是他們也有特殊的危險。在先知的工作中,人可能不是出於最崇高的動機而承擔,卻是出於最低級的動機。假先知曾經有過,他只是貪圖教會的慈善款。同一部十二使徒遺訓警告人,要提防那些一見面便要錢要飯的先知;它教導人,要常常款待先知一夜;但是說,如果那先知想逗留長久些,卻不作工,他便是假先知。──《每日研經叢書》

         先知是初期教會特殊恩賜之一。參十三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幾位先知: 舊約時代,先知與君王、祭司,是以色列社會三大核心角色。先知不僅預言未來,而且作為代言者向百姓傳達神的旨意(撒上9:8)。以色列社會出現君王制度後,()的旨意開始在百姓中傳播,先知就擔當傳播以色列真正的王()旨意的角色。耶穌復活升天後的先知作為被聖靈充滿(inspiration)的人,預告教會內的特別事件,或解明聖經。舊約先知和新約先知具有根本區別。教會時代,講道者代替了先知,他們的講道具有舊約預言的性質。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728早期教會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先知的活動,他們是有屬靈恩賜的傳道者,或屬某地方教會,或作巡迴的事工。他們的功能各有不同,包括勸勉與說預言,他們可能會向會眾詮釋舊約,憑屬靈的悟性說明舊約預言怎樣應驗在教會的興起上。他們的活動,與教會因著聖靈的恩賜而獲得的新啟示,大有關連。這批人從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並不稀奇(祇是赫肯 p.376對他們大惑不解)。不過,這裡並沒有說明他們去的目的和結果,祇提到其中一位叫亞迦布的(他在廿一10再度出現),預言將有大饑荒,會延及天下,即羅馬帝國。饑荒是信徒對末世的預期事件之一(路廿一11),這預言可能是警告末日近了,不過經文中沒有涉及這一點。事實上,在革老丟(Claudius)統治期間,並未發生全國性的饑荒(其它時期也從未發生)。不過,根據歷史家綏屯紐(Suetonius)說,饑荒是經常有的,這就足以應驗這預言了。西元四六年,在猶太地的確有饑荒,約瑟夫記載亞地亞賓(Adiabene)的赫琳娜(Helena)送粟米給耶路撒冷的貧民充饑。耶利米亞(Jeremias)說,當時猶太人仍遵守第七年安息休耕的律法,因此若饑荒正是休耕年,則災情會更重。所以他認為,這饑荒應該與西元四七~四八年寫的安息年相關。當然,這預言必在事發的早幾年之前就說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28革老丟此人是誰?】

答:革老丟——意思是有名望的,為羅馬第四個該撒皇帝(參八十題),主後四十一年即位,到五十四年崩逝。他即位的時候,亞基帕(參五及一五七題)在猶太為分封的王,主後四十四年亞基帕卒,革老丟不再用分封王治理猶太國,就將猶太國降為羅馬帝國的一省,只派巡撫管理。在革老丟年間,猶太地方有大饑荒,果然應驗了耶路撒冷先知亞迦布(意螞蚱)的預言(徒十一2728,廿一10),主後四十九年,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徒十八2),他雖然下了這樣的命令,但是還有猶太人居留在羅馬而久不歸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一29「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

         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 安提阿教會的信徒不是狹隘的人,只照顧本民族或本地區的需要,而是開明的人,懂得教會的合一、具有整體意識(林前12:12-27)。救濟是教會的重要使命之一(6:1;24:17),首先救濟主內的弟兄姊妹(6:10)。信徒的愛超乎同情,是“愛仇敵”的愛(5:44),盡所能幫助貧窮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一2930這預言激勵了安提阿信徒送捐款給耶路撒冷的弟兄,好購備糧食渡過難關。這是信徒相契合的舉動,亦即教會成員自動按力量參與。捐款是送給教會的長老,這是第一次提及耶路撒冷的眾長老。有人對這裡祇提長老,而沒有提使徒大感意外,而前面有提及使徒在負責濟貧的工作。不過,使徒其實已將這責任交給別人(六16),當時設立負責這工作的七人,這時可能已以長老著稱,沿用了猶太會堂領袖的頭銜。他們與使徒合力同工(十五462223,十六4,廿一18)。捐項是由巴拿巴和保羅帶去的。有人表示異議,說下一章便記載教會受逼迫,在這當兒,他們兩人怎可能在耶路撒冷?他們怎能絲毫未受牽連?不過,這裡並沒有明說他們那時在耶路撒冷;年日的推算仍屬懸案。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段記載與加拉太書一、二章,保羅總論他早期與耶路撒冷教會的關係,二者如何相連。保羅除了記述匆匆逃亡的那一次到過耶路撒冷之外,祇提過另一次再度造訪,是與巴拿巴和提多同去的,為要討論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問題,那次的結果是叫他要紀念窮人,他說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加二110)。──《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一30長老是耶路撒冷教會的管理人,聖經在這裡初次提到。後來外邦教會也設立長老(十四23;二十17)。聖經沒有說明此職源出何處,可能是依照猶太會堂的制度而立。根據二十28,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的話:“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可以看出教會後期的“監督”(提前三17)和早期的“長老”為同一職分。

捐項送給不老,不等於說使徒此時不在耶城,照猶太人習慣,家庭聚會都由長老主持,因此救濟的事也交由長老負責。使徒專責傳講與教導。──《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