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使徒行傳第二十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保羅在途中和在羅馬的見證】

    一、在米利大島上的見證:

          1.保羅被毒蛇咬住,卻不受害(1~6)

          2.保羅醫治島長的父親和其餘的病人(7~10)

    二、換船安抵羅馬,受弟兄們迎接(11~15)

    三、保羅蒙准和看守的兵另住一處(16)

    四、對猶太人的首領的表白和傳講:

          1.請猶太人的首領來,對他們說明原委(17~20)

(1)自己沒有干犯本國的百姓和祖宗的規條

                (2)審訊的結果,被認定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

                (3)被迫上告於該撒,並非要控告本國的百姓

                (4)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而被鍊子捆鎖

          2.他們回答說並無從猶太來的音訊,願意聽保羅的講論(21~22)

          3.約定日子,到他的寓處聽他講論神國的道(23)

          4.有信的,有不信的,彼此不合(24~25)

          5.保羅藉先知以賽亞的話,說明救恩轉向外邦人(25~29)

    五、保羅在羅馬足足有兩年,向所有來訪的人傳講神國的道(30~31)

 

貳、逐節詳解

 

【徒廿八1「我們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島名叫米利大。」

    〔原文字義〕「米利大」避難所,蜜。

    〔文意註解〕「我們既已得救」:『得救』指性命得以保全(參閱徒廿七44註解)

          「才知道那島名叫米利大」:『米利大』是距義大利西西里島南方約八十多公里外的一個小島,今名『馬爾他』,現為一獨立國家,當時是隸屬西西里省。

    〔話中之光〕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是我的避難所(撒下廿二2~3)

 

【徒廿八2「土人看待我們,有非常的情分;因為當時下雨,天氣又冷,就生火接待我們眾人。」

    〔原文字義〕「土人」野蠻人;「情分」待人以慈愛,十足人情味。

    〔文意註解〕「土人看待我們,有非常的情分」:『土人』(barbarian)一詞有二意:(1)指野蠻未開化的人;(2)指未受過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薰陶,不懂說希臘語或拉丁語的人。此處『土人』的意思以後者較為合理,故有些英譯本改以『原住民』或『土著』(natives)稱之。島上這些居民是腓尼基人的後裔,說的是一種腓尼基方言(Punic),生活方式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開明進步,並非完全未受教化的蠻族。

          「因為當時下雨,天氣又冷」:那時大概是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正值冬天寒冷季節,又適逢暴風雨剛過。

    〔話中之光〕()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欲置保羅於死地,可是米利大的土人卻熱情接待,可見一種僵化的正統宗教比落後的文明更可怕、更可悲;我們要怕信仰的僵化過於文明的落後。

          ()我們基督徒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

 

【徒廿八3「那時,保羅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條毒蛇,因為熱了出來,咬住他的手。」

    〔原文字義〕「毒蛇」有毒的蛇(viper);「咬住」緊附著。

    〔文意註解〕「有一條毒蛇」:據謂現在米利大島上並無毒蛇,因此許多解經家無法確定牠是否真正有毒;其實從島上土著的反應看來(4~6),那條蛇確實是毒蛇,因為他們若明知島上沒有毒蛇,就不會有那樣驚奇的反應。故此可能在這之前,曾有毒蛇藏身在船上貨物中或蟄伏在浮木樹枝間潛入島上,但因數目不多,後來被島民除滅而絕跡了。

          「因為熱了出來,咬住他的手」:保羅被毒蛇咬住,相信是出於神的旨意,叫保羅在踏上米利大島上的第一個時刻,就引起所有島人的注意。

    〔話中之光〕()從保羅拾柴助火的事可見,一個真正的屬靈人,並非不屑去作小事,或者坐著不動,讓身邊的人來服事他。

          ()勤勞作工,是每一個人生存在世應盡的本份。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

          ()工作並無大小和輕重之分,拿柴與講道、醫病同樣重要。只有小人物才會計較工作,而拒絕去作小差使。

          ()蛇「咬住他的手」;撒但千方百計要咬住我們的手,叫我們不能事奉神。

          ()魔鬼像吼叫的獅子,到處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真正屬神的人,雖被咬住,卻不被吞吃(5)

          ()『烤火』象徵尋求屬地和屬人的溫暖。彼得在烤火時,就被那古蛇――撒但咬了一口,而厲害的跌倒了,甚至不敢承認主(可十四66~72);保羅為著烤火,也被毒蛇咬了一口,幸而靠著主復活的權能(可十六18),才不致喪命(5)。可見當我們為主作見證而遭受冷落時,切莫尋求任何屬地或屬人的溫暖,以免讓魔鬼趁機傷害我們。

 

【徒廿八4「土人看見那毒蛇懸在他手上,就彼此說:『這人必是個兇手,雖然從海裏救上來,天理還不容他活著。』」

    〔原文字義〕「毒蛇」野獸;「天理」公義,懲罰,報應。

    〔文意註解〕「土人看見那毒蛇懸在他手上」:『懸在他手上』也可以說是纏住他的手,意即不僅咬了一口而已,還狠狠地連咬帶纏。

          「這人必是個兇手」:土人因看見保羅被兵丁看管,故知道他是囚犯之一,乃有此推測。

          「天理還不容他活著」:『天理』在原文又指希臘神話中掌管公理報應的女神;土人可能相信另一位同類的神明,而認為被蛇咬是天降的懲罰(遭到天譴)

 

【徒廿八5「保羅竟把那毒蛇甩在火裏,並沒有受傷。」

    〔原文字義〕「毒蛇」野獸。

 

【徒廿八6「土人想他必要腫起來,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時,見他無害,就轉念,說:『他是個神。』」

    〔文意註解〕「土人想他必要腫起來」:『腫起來』是醫學上指發炎的用語;在新約裏只有路加使用過這詞。

          「他是個神」:注意,路加記載土人這句話,絕非有意高抬保羅(參徒十四11),而是在批判土人的迷信。有些解經家誤引這句話,來證明基督徒是個『神』。

    〔話中之光〕()迷信的宗教信仰,常誤將『人』當作『神』看待;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乃是認識『人』自己敗壞的本性,轉而歸向那惟一的『真神』(參徒十四11~15)

          ()人是『人』,絕不會是『神』。凡提倡『人成為神』或『自稱是神』的,都是從撒但來的異端邪說(參帖後二3~4;林前八4~5)

          ()人心善變,一會兒認定某人是罪大惡極的人(4),一會兒「就轉念」以為他是神;今天在教會中也有人,一會兒將你捧上天,一會兒又將你摔下地,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論斷,應該在意的乃是神如何看待(林前四3~5)

          ()從外表看,保羅是個囚犯,但從他的裏面看,他是個屬神的人,因他的裏面有神。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林後五16)

          ()所有單憑外面的禍福順逆來判斷事情的,都是屬靈方面的『土人』;他的眼光也是『屬土』的眼光。但願我們有屬靈超越的眼光,能看透萬事(參林前二15)

 

【徒廿八7「離那地方不遠,有田產是島長部百流的;他接納我們,盡情款待三日。」

    〔原文字義〕「島長」該島的第一人,島上首要的人;「部百流」孚眾望的,受人喜愛的。

    〔文意註解〕「有田產是島長部百流的」:『部百流』是羅馬人名字;他可能是羅馬帝國派駐該島的行政長官。

          「他接納我們」:『我們』在此不僅包括保羅和路加,也指全船的人。

 

【徒廿八8「當時,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躺著。保羅進去,為他禱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文意註解〕「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躺著」:『熱病』為該島流行的一種腸胃炎病症,由島上所產山羊奶內的微生物引起。

          「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治好』原文意『治癒』,今日靈恩派的人喜歡把這詞用在神醫的事上。

                使徒保羅被毒蛇咬了,卻不受傷害(5);此處他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在保羅身上,主耶穌復活以後所作的宣告(可十六17~18),完全得著證實。

    〔話中之光〕()先有三日盡情的款待(7),然後才有他父親的病被治好。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

          ()我們一般基督徒雖然沒有神醫的恩賜,但對於一切患病(包括身體和靈性的病)痛苦的人,也要伸出同情之手,為他們禱告。

 

【徒廿八9「從此,島上其餘的病人也來,得了醫治。」

    〔文意註解〕「得了醫治」:這裏按照原文是醫學名詞,『醫治』和第八節的『治好』不同字,它含有藉著醫術和藥物得痊癒的意思;由此看來,本書作者路加大概也有分於這項服事(10節『我們』註解)

    〔話中之光〕()保羅在海上航程中,他成了全船上人的福分(徒廿七24);現今在米利大島上,他更是成了全島上人的福分。基督徒無論在何處,都應該是屬天祝福的管道,給四圍的人們帶來福分。

          ()保羅無論到那裏,都能找到服事和傳道的對象。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應當準備好自己,才能隨時隨地對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今天有一些過度提唱神醫的人,認為信徒不該接受醫藥的治療,而該完全以信心仰望神的醫治。其實第八、九兩節告訴我們,當時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治病事奉:保羅是藉著神蹟,而路加則藉著醫藥。

 

【徒廿八10「他們又多方的尊敬我們;到了開船的時候,也把我們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原文字義〕「多方」許多,大大,切切;「尊敬」恭敬,尊崇,敬奉。

    〔文意註解〕「他們又多方的尊敬我們」:『尊敬』在原文與『敬奉』(提前五17)同字,含有『饋贈酬金』之意;故『多方的尊敬』除了多方表達敬意以外,可能還包括致送各種禮物和生活所需的物品;『我們』無疑的包括作者路加在內,他是一位醫生,他的醫療技術在醫治病人的事上必然派上了用場。

    〔話中之光〕()基督徒固然應當存著不求回報的心去幫助別人,但是助人就是助己――叫別人得著好處,自己也會不知不覺的得著好處。

          ()主命定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林前九14);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配受信徒加倍的敬奉(提前五17)

 

【徒廿八11「過了三個月,我們上了亞力山太的船往前行;這船以『丟斯雙子』為記,是在那海島過了冬的。」

    〔原文字義〕「亞力山太」人之保衛者;「丟斯雙子」丟斯(Jupiter)的兒子們。

    〔文意註解〕「過了三個月」:冬季天候不良,海上完全停止行船,須等到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才又開始航行季節,所以他們被迫在島上停留那麼長的時間。

          「我們上了亞力山太的船往前行」:『亞力山太的船』大概也是一艘運糧船(參徒廿七6註解)

          「這船以『丟斯雙子』為記」:當時在地中海航行的船隻,喜歡在船頭裝飾人像,視作『破浪神』。而『丟斯雙子』(迦斯托與坡呂克斯)兩個傳說中的天神,為一般航海的人所喜愛的守護神,有如福建和台灣人所迷信的媽祖。

 

【徒廿八12「到了𥱥拉古,我們停泊三日;」

    〔原文字義〕「敘拉古」聲聞敘利亞。

    〔文意註解〕「到了𥱥拉古」:『敘拉古』是西西里島的首要城市,位於該島的東海岸,有兩個海港。

 

【徒廿八13「又從那裏繞行,來到利基翁。過了一天,起了南風,第二天就來到部丟利。」

    〔原文字義〕「繞行」轉了一圈;「利基翁」裂口;「部丟利」硫磺溫泉。

    〔文意註解〕「又從那裏繞行,來到利基翁」:『繞行』可能是當時航海的一個專有技術名詞,因為從敘拉古到利基翁,乃是直線北上,無需繞行,故它可能指:(1)船在出港或進港時轉換了方向;(2)有的版本將『繞行』寫成『放鬆』,意指『拋開纜索』。

                『利基翁』位於義大利半島的西南尖端,與西西里島的東北角相對峙,中間僅隔非常狹窄的海峽;有人說整個義大利半島的形狀有如一隻長筒鞋,利基翁就是鞋尖腳趾所在處。

          「第二天就來到部丟利」:『部丟利』在羅馬南方約一百二十多公里那不勒斯灣北岸,是當時義大利首屈一指的海港,亞力山太的糧船以它為主要卸貨港之一。

 

【徒廿八14「在那裏遇見弟兄們,請我們與他們同住了七天。這樣,我們來到羅馬。」

    〔原文字義〕「羅馬」能力。

    〔文意註解〕「在那裏遇見弟兄們」:『弟兄們』指在主裏的信徒,與肉身的弟兄們(17)有別。

          「這樣,我們來到羅馬」:『這樣』一詞,是在描述他們一路經歷過的風浪、飢餓、黑暗、沉船、蛇咬事件等許多的艱險(徒廿七1~廿八14);就在『這樣』困難重重、險象叢生的行程中,終於到達羅馬。

    〔話中之光〕()主耶穌親自應許保羅,他必在羅馬為主作見證(徒廿三11);祂怎樣對保羅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徒廿七25)。「這樣」,保羅就來到羅馬。

          ()主若給我們指明了目的地,縱使我們中途歷經各樣的危險,我們終必會抵達,因此我們儘管專心仰望主,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2)

          ()為主作見證,雖不能凡事順利,但祂必親自引領並保護,扶持我們走過最艱困的旅程。

 

【徒廿八15「那裏的弟兄們一聽見我們的信息就出來,到亞比烏巿和三館地方迎接我們。保羅見了他們,就感謝神,放心壯膽。」

    〔原文字義〕「亞比烏」革老丟的市場,說服人的市場;「三館」三個酒店,三間旅館;「迎接」相遇;「放心」領受,拿著;「壯膽」鼓舞,激勵。

    〔文意註解〕「那裏的弟兄們一聽見我們的信息」:保羅一行等人在部丟利住了七天(14),這期間,有部丟利的弟兄們將保羅到來的消息,傳給在羅馬的弟兄們知道。

          「到亞比烏巿和三館地方迎接我們」:『亞比烏』是一個商業市鎮,離羅馬約六十多公里;『三館』是一個交通要站,離羅馬約五十多公里。這兩地都是從義大利南端經部丟利到羅馬大道上必經要站。

          「保羅見了他們,就感謝神,放心壯膽」:換句話說,保羅受到弟兄們的鼓勵。此時的保羅已是一個靈命非常老練成熟的人了,但仍須主裏信徒的激勵,可見屬靈生命有一個特性,就是喜歡與相同的生命交通來往(約壹一3)

                大約是三年之前,保羅曾寫了《羅馬書》(參徒廿3註解)給在羅馬的聖徒們,但他從未到過羅馬,在信中表達了他想去羅馬的心願(羅一13~15;十五22~24)

    〔話中之光〕()本節顯示早期的基督徒相當注重『彼此相交』,不但羅馬的弟兄們遠道出迎,叫使徒保羅很得弟兄們的激勵;並且部丟利和羅馬兩地的教會,彼此之間也有很好的交通聯繫。

          ()我們基督徒都同具有神的生命,而神生命的特徵之一,便是喜歡與具有神生命的基督徒交通來往,故此我們喜歡聚會,而不喜歡孤獨。

          ()即使像保羅這樣的信徒,尚且需要弟兄們的迎接和激勵,何況一般基督徒,更需要肢體間彼此相顧相助。

 

【徒廿八16「進了羅馬城,(有古卷加:百夫長把眾囚犯交給御營的統領,惟有)保羅蒙准和一個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處。」

    〔文意註解〕「百夫長把眾囚犯交給御營的統領」:這句話僅見於少數古抄本。『御營的統領』即指京畿衛戌部隊的指揮官。

          「保羅蒙准和一個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處」:可能是因為巡撫非斯都在解送保羅的奏書上,陳明他並沒有犯下甚麼該死的罪(參徒廿五25~27;廿六31~32),因此得到特別的優待,不必與其他的囚犯一同關在監獄裏,只須兵丁看守,以防脫逃。

    〔話中之光〕()保羅特別蒙准,單獨和看守的兵丁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30),而無須與其他囚犯一起被關在監獄中。這事再次證明,凡為主受苦難的人,主必在苦難中眷顧他。

          ()主在環境中如此眷顧保羅,並不是為著他個人的舒適,而是給他方便,能自由傳講神國的道(2330~31)。照樣,主若在環境上給我們甚麼好待,乃是為要叫我們更多被祂使用,我們切勿因此而沉迷於逸樂,而忽略了服事主的責任。

 

【徒廿八17「過了三天,保羅請猶太人的首領來。他們來了,就對他們說:『弟兄們,我雖沒有甚麼事干犯本國的百姓和我們祖宗的規條,卻被鎖綁,從耶路撒冷解在羅馬人的手裏。」

    〔文意註解〕「保羅請猶太人的首領來」:羅馬皇帝驅逐猶太人離開羅馬的命令(參徒十八2),在此之前已經取消,所以有許多猶太人又回到羅馬居住。『猶太人的首領』指猶太公會和民間的領袖人物。保羅每到一處地方,往往先向猶太人作見證(徒十三14~16;十四1;十七1~210;十八519;十九8)

          「弟兄們」:這個詞有二用:(1)稱呼同有神生命的信徒(15)(2)稱呼同屬猶太人血統的同胞。此處當然是指後者。

    〔話中之光〕()世人往往誤會我們基督徒,說我們『數典忘祖』,父母死了不會哭,不孝;不跪拜祖先牌位,不敬。其實真正的孝敬,並不在那些外面的形式,乃在裏面的存心。

          ()保羅似乎是在為他自己表白,可見傳道人在必要時可以表白自己。不過,保羅的表白,是為他下次的傳福音(23)預先作好準備,而不是顧慮到他自己的得失。因此,我們的表白也應當為著福音和見證,而不是為著自己的顏面。

 

【徒廿八18「他們審問了我,就願意釋放我;因為在我身上,並沒有該死的罪。」

 

【徒廿八19「無奈猶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於該撒,並非有甚麼事,要控告我本國的百姓。」

    〔文意註解〕「我不得已,只好上告於該撒」:向該撒上訴是被猶太人認為不愛國的行為,所以保羅必須解釋其原由,這是出於不得已的自衛手段。

          「並非有甚麼事,要控告我本國的百姓」:表明他是被動站在為自己辯護的立場,而非原告控方。

 

【徒廿八20「因此,我請你們來見面說話,我原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這鍊子捆鎖。』」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所指望的」:就是彌賽亞的來臨,給以色列人帶來拯救(參徒廿三6;廿四14~15;廿六6~7)

 

【徒廿八21「他們說:『我們並沒有接著從猶太來論你的信,也沒有弟兄到這裏來報給我們說你有甚麼不好處。」

    〔原文字義〕「不好」邪惡。

 

【徒廿八22「但我們願意聽你的意見如何;因為這教門,我們曉得是到處被毀謗的。』」

    〔原文字義〕「教門」教派,異端;「毀謗」頂撞,反對,棄絕。

 

【徒廿八23「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早到晚,對他們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

    〔原文字義〕「講論」講解,引出來,揭穿;「證明」詳細證明。

    〔文意註解〕「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即引用舊約聖經(參路廿四2744)

    〔話中之光〕()保羅雖然被囚,但他一直利用每一個環境和機會傳福音。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

          ()基督徒傳講真理,不是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或認知,也不是傳講社會福利或哲學理論,而是引用聖經,「以耶穌的事」勸勉眾人。

 

【徒廿八24「他所說的話,有信的,有不信的。」

    〔文意註解〕「有信的,有不信的」:『不信』比單單不接受福音的話更強烈,含有正面拒絕的意思。顯然地,不信的居大多數,因此保羅才會說出『百姓油蒙了心』(26~27)以及『救恩轉向外邦人』(28)的話。

    〔話中之光〕()像使徒保羅這樣大有能力的屬靈人,人們對他所傳的福音,反應兩極,甚至不信的較多。我們的責任是盡力傳福音,至於效果如何,則交託給主。

          ()我們傳講基督的福音,常是生發兩方面的效力,『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是基督的香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二15~16)

          ()一篇同樣的講章,不可能在每一個聽道的人心中引起相同的果效,原因乃在於聽者的存心不同(參太十三19~23)。求主鑒察我們的心懷意念,好叫我們能得著屬靈的益處。

          ()最好的傳道人,也會在領人歸主的事上遇見失敗;主耶穌在祂自己的家鄉傳道,不被尊敬(太十三58)。既知道會有人拒絕我們,我們就不該喪志;為了還有一些人願意接受福音,就值得我們獻上感謝。

 

【徒廿八25「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

    〔文意註解〕「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下面廿六、廿七節的話引自《以賽亞書》第六章九至十節。

 

【徒廿八26「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話中之光〕()屬血氣的人,不領會屬靈的事,並且也不能知道(林前二14)

          ()我們聽神的話語,必須有對的耳朵;接觸屬靈的事物,必須有對的眼睛。我們的心耳和心眼若出了毛病,就一切都要枉然。

 

【徒廿八27「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文意註解〕「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油』原本是祭物裏面的好東西,是應該獻給神的(參利三16);然而人若將它據為己用,或者說『心裏被好東西霸佔了』,就會對神自己麻木不仁。猶太人的心被神之外的律法、禮儀、字句佔住了,以致對神自己反應遲鈍。

          「耳發沉,眼睛閉著」:指耳朵聽不見神的聲音,眼睛看不見神的啟示。

          「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恐怕』有兩種所指:(1)指不信之人的硬心,不肯聽神的話,恐怕受感動;(2)指神的顧慮,神不是怕人悔改轉向祂,神乃是怕人從一樣好東西轉過來,卻仍追求另一樣自以為更好、更屬靈的東西,而把神自己放在一邊。

    〔話中之光〕()我們要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箴四23)

          ()『油』就是人所擁有的好東西。沒有甚麼的人,不會驕傲;人一擁有甚麼,就會驕傲,而驕傲就叫人看不見所沒有的。

          ()人身上的美德、優點、長處、自義、自是等,有時反成了人的難處,攔阻人領受神的恩典。

 

【徒廿八28「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

    〔原文字義〕「聽受」傾聽,聽從。

    〔話中之光〕保羅為甚麼這樣明言定罪猶太人(26~27),故意激怒他們呢?加爾文評論說:『事實上,我們若要和神共享太平,就必須與蔑視祂的人爭戰。』

 

【徒廿八29(有古卷加本節:)保羅說了這話,猶太人議論紛紛地就走了。」

 

【徒廿八30「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原文字義〕「接待」歡迎,接納。

    〔文意註解〕「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自己所租』暗示他自己出錢付房子的租金;保羅此時手被鍊子捆鎖(20),不可能織帳棚賺取生活所需(參徒十八3;廿34),因此極可能是靠各地教會給他的餽送和幫助維生(參腓二25;四18)。總之,保羅並不是被關在監獄裏,而是自己出錢另租一間房子,與看守他的兵丁同住(16)

          「住了足足兩年」:表示保羅等了兩年,案件仍未解決。耗費這麼長的時間,其原因或許是:(1)傳召原告從耶路撒冷來羅馬出庭作證,來回拖延;(2)向各地查證,保羅是否有鼓勵作亂、背叛該撒(徒廿四5;廿五8)的事實。

                據推論,使徒保羅在這兩年期間,寫了四本所謂的『監獄書信』,即:《以弗所書》(參弗三1;四1;六20)、《腓立比書》(參腓一71417)、《歌羅西書》(參西四31018)、《腓利門書》(參門19)

                有若干跡象顯示,使徒保羅在這兩年之後,曾經獲得了短暫的釋放:(1)《使徒行傳》到此突然結束;(2)保羅在『監獄書信』中,曾透露他自信不久將會獲釋(腓二24;門22)(3)保羅在後來所寫『教牧書信』中提到的一些細節,與《使徒行傳》裏面所描述的背景有出入,似乎不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事。因此,許多解經家推論,在《使徒行傳》結束以後,保羅曾經從羅馬回到馬其頓、革哩底、尼哥波立、特羅亞、米利都等地訪問眾教會(參提前一3;多一5;三12;提後四1320),很可能在還沒到達以弗所之前就再次被捕(參徒廿38),最後終於為主殉道了。

          「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根據保羅在羅馬監獄所寫的書信,他曾接待過:(1)各地教會差遣來供給他需用的聖徒(參腓二25)(2)各方來聽他講道的人,甚至連該撒家裏的人也因此信了主(參腓四22)(3)在羅馬和他同囚的犯人,包括潛逃到羅馬的奴隸阿尼西母,也因此歸正(參門10)

 

【徒廿八31「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原文字義〕「放膽」存著勇氣,本著膽量,說話坦率。

    〔文意註解〕「放膽傳講神國的道」:神的國乃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使徒行傳》開始於神的國(徒一3),又結束於神的國。

          「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教導』與『傳講』不同;傳講是重在宣告、傳揚,教導是重在門徒訓練。對於世人,保羅傳講神國的道;對於門徒,他就將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他們。

          「並沒有人禁止」:原文乃是一個字,又可譯作『並沒有受到甚麼阻礙』或『完全自由無阻』。《使徒行傳》就是如此在勝利的呼聲中結束了。

    〔話中之光〕()人能捆綁基督的傳道人,但不能捆綁基督的道。保羅自己曾說:『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後二9)

          ()神是保羅傳道工作的後盾;人一切的反對與作為,都不能阻止福音的推展,和最終的勝利。

          ()使徒保羅在羅馬的見證,其重點乃是『神的國』;這也必須是每一個教會作見證的重點。

          ()本章兩次提到保羅傳講『神的國』,接著都說他將『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或勸勉人(23)。可見,神國的道必須藉著耶穌基督的事來闡明。我們若不藉著耶穌基督,就不能活在神國的實際裏面。

          ()耶穌基督乃是神國度的實際內容;換句話說,神國度的真實意義,乃是耶穌基督在各樣的事上,豐滿的表顯出來。

          ()今天,教會乃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豐滿(弗一23原文)。換句話說,真實屬靈的教會,就是神國度的實際。

          ()「並沒有人禁止」:按原文最好翻作『絲毫不受攔阻』。福音絲毫也不能受到攔阻,因為傳道的門是神所敞開的(參西四3),而祂所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啟三8)

          ()只要我們基督徒的見證是忠於神的國,忠於耶穌基督的詮釋,其結果必然是:我們所作的見證無往不利,毫無攔阻;君王、仇敵、監獄、鎖鍊都不能阻擋它。

          ()環境的限制算不得甚麼。人的地位站得對,神的工作便毫無攔阻;人的地位站得不對,那人自己便是主作工的攔阻。

          ()《使徒行傳》是一本沒有結束的書,這表示復活的主藉著聖靈在地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直到今天仍在繼續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作為主的器皿,應當有參與其事的感覺和心胸,願主也使用我們,作祂應作的事。

 

叁、靈訓要義

 

【一個模範傳道人】

    一、他的行事為人――與福音相稱(參腓一27)

          1.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3)――事無大小,躬親而為

          2.把那毒蛇甩在火裏,並沒有受傷(5);為他禱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8)――在信心裏滿有聖靈的能力

          3.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躺著,保羅進去(8)――同情別人的疾苦

          4.遇見弟兄們,與他們同住了七天(14)――注重身體的交通

          5.見了他們(弟兄們),就感謝神,放心壯膽(15)――接受肢體的供應

          6.我沒有作甚麼事干犯本國的百姓,和我們祖宗的規條(17)――為人循規蹈矩

          7.我原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這鍊子捆鎖(20)――為主受苦

    二、他的傳道對象:

          1.請猶太人的首領來(17)――先向本國的同胞(參羅一16)

          2.傳給外邦人(28)――受主託付為外邦人作使徒(加二7~8)

          3.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30~31)――所有尋求真道的人

    三、他的傳道地點:

          1.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對他們講論(23)――受軟禁的地方(16)

          2.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放膽傳講(30~31)――同上,即監獄

    四、他的傳道時間:

          1.過了三天(17)――席不暇煖,迫不及待

          2.約定了日子(23)――特定的日期

          3.從早到晚(23)――廢寢忘食,勤奮不倦

          4.足足兩年,…放膽傳講(30~31)――無論得時不得時

    五、他的傳道方式:

          1.講論(23)――詳細解說

          2.證明(23)――事實佐證

          3.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23)――引用聖經

          4.勸勉(23)――熱切說服

          5.傳講(31)――宣告傳揚

          6.教導(31)――訰訰教訓

    六、他的傳道主題:

          1.以色列人所指望的(20)

          2.神這救恩(28)

          3.神國的道(2331)

          4.主耶穌基督的事(2331)

    七、他的傳道負擔:

          1.滿有愛心(17~20)――對同胞之愛洋溢其間

          2.滿有耐心(23節『講論』原文含有『詳細』之意)

          3.滿有熱心(23節『證明』原文含有『熱切』之意)

          4.滿有誠心(25~28)――直言警告、定罪那些硬心不信者

          5.滿有信心(31節『放膽』因有『自信』)

 

【基督徒所該突破的三種障礙】

    一、突破人錯誤的觀念:

          1.憑人的際遇而認定一個人的善惡(3~4)

          2.憑人的表現而斷定一個人的尊卑(5~6)

    二、突破人的毀謗:

          1.自我表白,解明一切可能引起的誤會(17~20)

          2.傳揚所信的道,使人對我們的信仰有所瞭解(23)

    三、突破人為的攔阻:

          1.把囚房轉化成工場(30)

          2.放膽傳講,突破心中的自我設限――膽小害怕(31)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