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使徒行傳第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見證的擴散】

    一、擴散的原因――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1~3)

    二、轉變消極的分散為積極的擴散 (4)

    三、腓利往撒瑪利亞傳道(5~8)

    四、征服行邪術的西門(9~13)

    五、彼得、約翰按手使撒瑪利亞信徒受聖靈(14~17)

    六、西門想以金錢買恩賜(18~24)

    七、彼得、約翰回耶城途中一路傳揚福音(25)

    八、腓利蒙聖靈引領在曠野路上接近太監(26~29)

    九、腓利從聖經向太監傳講耶穌(30~35)

    十、太監信而受浸(36~38)

    十一、太監歡歡喜喜的走路(39)

    十二、腓利從亞鎖都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40)

 

貳、逐節詳解

 

【徒八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原文字義〕「逼迫」推擠,壓逼;「分散」播散種子,四散。

    〔文意註解〕「從這日起」:『這日』即指司提反殉道的那一日(參徒七57~60)

          「耶路撒冷的教會」:這是新約聖經首次冠上一個地名來稱呼教會,表示她是一個地方性的教會(徒十三1;羅十六1;林前一2;帖前一1;啟一11),用以與宇宙性的教會有所分別。

          「除了使徒以外」:有解經家認為,這句話表示『僅有使徒們仍留在耶路撒冷,而其餘的門徒都分散到其他地方』,這也就是說,只有使徒們抵擋得住逼迫,因他們有特別的膽量(徒四13),而得到仇敵的退讓和包容(徒五38~40)。但是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公允,且與日後耶路撒冷城仍有成千上萬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人信徒(徒廿一20)的說法有牴觸。

                比較可採信的看法乃是:(1)此次受逼迫的,是以司提反、腓利等為首的說希利尼話的信徒為主(徒六1),因他們對律法持著不墨守成規的態度(徒六13~14)(2)使徒們和希伯來信徒,當時似乎傾向於仍舊嚴守律法(徒十五1;廿一20),故未成為猶太人逼迫的對象。

          「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門徒被迫四散的屬靈原因如下:(1)猶太人一再抗拒聖靈,殺害司提反,因而遭致神聖的反應――神暫時棄絕他們,叫恩典流向外邦人(羅十一11)(2)耶路撒冷教會已經發展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教會,快要從『芥菜』變成『大樹』了(太十三31~32),因此神不得不伸手來拆散他們;(3)主原吩咐他們要把見證傳到地極(徒一8),但他們卻安於一地,所以主不能不興起環境來逼使他們分散。

    〔話中之光〕()許多時候,逼迫、苦難的環境,是出於主的許可,為要成全祂的旨意。

          ()我們若遭到消極的境遇,切不要因此灰心喪志,反而要為主積極地擺上,使消極的環境,轉變為積極的效用。

 

【徒八2「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背景註解〕按猶太人的法典『米示拿』(Mishnah),被石頭打死的罪犯,視如人間的垃圾,只宜草草埋葬,不可為他們哀哭。

    〔文意註解〕「有虔誠的人」:指敬畏神的人;原文是複數詞,這些人可能是信徒。

          「為他捶胸大哭」:指為他舉喪哀慟,表示同情他的被處死,含有向當權者消極地抗議的意味。

    〔話中之光〕()黑暗的權勢雖能藉處死來封住傳道人的嘴,卻不能封住殉道者對人心的影響。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

 

【徒八3「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

    〔原文字義〕「殘害」毀壞,蹂躪,大肆破壞;「下」交給,賣。

    〔文意註解〕「掃羅卻殘害教會」:『殘害』這個詞在希臘原文是指獸性的殘酷,用以指野豬蹂躪葡萄園,和野獸狂咬一個人體;並且這裏所用的是未完成時態,表示是一種持續不停的行動。

          「進各人的家」: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採用家庭聚會方式的(徒二46),因此,要抓人便須進到各人的家中,查看是否有多人聚集。

          「拉著男女下在監裏」:注意,逼迫的對象包括了婦女。

          本節顯明掃羅乃是當時策劃逼迫耶路撒冷教會的主要人物(徒廿二3~5;廿六9~11;林前十五9;加一1322~23;腓三6;提前一13)

 

【徒八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原文字義〕「分散」播散種子,四散;「傳道」宣講福音的話(logos)

    〔文意註解〕福音得以從耶路撒冷傳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各地(徒一8),竟不是出於教會主動的策劃,而是出於神手的安排――因遭受逼迫而被動地擴散出去。

    〔話中之光〕()信徒被迫分散,卻不是逃難,他們所到之處,乃如種子四處播散(「分散」的原文字意),傳播神生命的話,使之萌芽生長。

          ()團契是為了在交通中享用主的豐富,分散是為了福音的傳播。

          ()逼迫非但不能減低信主者的熱忱,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增加對外界接觸、傳揚福音的機會。

          ()許多時候,人們的惡行,反會被神所利用,而變成神兒女行善的機會。

          ()今天主也藉著各種的遭遇,如戰爭、遷居、轉業等,把我們分散到各處;我們也當學習那些分散的人,把主的福音帶開,這樣,我們在各種境遇中的行動,才有屬靈的價值。

          ()神生命的特性是:壓力越大,能力也越大;信徒愈受壓迫,反而能愈加流露出生命來。

 

【徒八5「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

    〔背景註解〕撒瑪利亞是舊約時代北國以色列的主要地區,也是首都所在地(王上十六2429)。約在主前七百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人滅掉後,大部分猶太人被遷徙外地,並將異族人遷到境內諸城(王下十七624)。從那時起,此地的人就成了猶太人和異族的混血種,其後裔就是撒瑪利亞人。歷史告訴我們,他們有摩西五經,並按這部分舊約敬拜神,但猶太人從不承認他們是猶太民族。

    〔文意註解〕「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腓利』不是指使徒腓力(太十3),而是指耶路撒冷教會那七位執事中之一(徒六5),後來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徒廿一8)。『下』字指往地勢較低的地方去;『撒瑪利亞城』或指撒瑪利亞的古都。

          「宣講基督」:『基督』在原文有定冠詞,指明所宣講的乃是關於彌賽亞的信息,亦即耶穌就是基督。

    〔話中之光〕()猶太人雖然鄙視撒瑪利亞人,但腓利卻向他們傳福音;福音乃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一16),我們傳福音要衝破種族的藩籬,不可歧視某些人。

          ()基督乃是福音的內容與中心,沒有基督就沒有福音。

 

【徒八6「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

    〔文意註解〕「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同心合意』指眾人都有一致的反應;『聽從他的話』指接受他所傳講的福音。

    〔話中之光〕()腓利不過是七執事之一,他的福音事工卻大有果效,可見屬靈的事工不在乎其地位和資歷,乃在乎我們向著主的心志。

          ()福音不僅是能叫人「聽見了」,並且也能叫人「看見」;我們傳福音要有功效,就必須「所行的」和『所說的』能相符合(腓一27)

 

【徒八7「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

    〔文意註解〕「那些鬼大聲呼叫」:『大聲呼叫』表示牠們對被趕逐之事極其不甘心。

          本節表明兩種的醫治:(1)心靈上的醫治――趕逐污鬼;(2)身體上的醫治――解除病痛。

    〔靈意註解〕「被污鬼附著」:表徵受黑暗權勢的轄制。因此,趕逐污鬼表徵使人從黑暗權勢底下得著拯救與釋放。

          「癱瘓的、瘸腿的」:表徵人的肉體軟弱無力――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話中之光〕()福音不但能叫我們脫離罪惡的綑綁,並且還能釋放我們脫離撒但的轄制。

          ()聽道而不行道,有如「癱瘓的、瘸腿的」,知道如何行卻又不能行。

 

【徒八8「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

    〔文意註解〕基督福音所到之處,解決了人間兩大痛苦:(1)被黑暗權勢轄制的痛苦(約壹五19)(2)飽受肉體軟弱無力的痛苦(羅七24)。因此,福音能夠給人們帶來喜樂。

    〔話中之光〕()那裏接受福音,那裏就「大有歡喜」;真正福音的果效,是給人們帶來喜樂。

          ()我們傳福音,若只告訴人消極方面的定罪,而沒有指引人積極方面的道路,便成了傳『禍音』,而不是傳『福音』;如此的傳講,只能帶給人們憂苦,而非喜樂。

 

【徒八9「有一個人,名叫西門,向來在那城裏行邪術,妄自尊大,使撒瑪利亞的百姓驚奇。」

    〔原文字義〕「驚奇」驚訝,癲狂,嚇呆了。

    〔文意註解〕「向來在那城裏行邪術」:『邪術』是指異教的法術。

    〔話中之光〕()異教徒也能行異能奇事,因此我們不要把一切超自然的奇事都當作『神蹟』。

          ()盲目追求神蹟奇事,有可能落入撒但的圈套而不自知。

 

【徒八10「無論大小,都聽從他,說:『這人就是那稱為神的大能者。』」

    〔原文直譯〕「眾人從小的到大的,都注意他,說,這人就是神的能力,那稱為偉大的。」

    〔文意註解〕「這人就是那稱為神的大能者」:西門或許自稱為神,也有可能自稱是神在地上的代表。

    〔話中之光〕()今天在基督教的異端團體中,也有些人自稱是『人成為神』或『神的代表權柄』,他們妄自尊大,正如西門一樣。

          ()我們不可尊崇任何人過於聖經所記(林前四6),以免敗壞了對方,也敗壞了自己。

 

【徒八11「他們聽從他,因他久用邪術,使他們驚奇。」

    〔原文字義〕「聽從」注意;「久」許多時候,一段長的日子;「驚奇」驚訝,癲狂,嚇呆了。

 

【徒八12「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

    〔文意註解〕「傳神國的福音」:傳福音不能不講神的國(可一15);事實上,傳講神的國,也包括傳講基督,因為神的國開始於救主耶穌基督作人生命的種子,撒在信徒的裏面(可四26;彼前一23;約壹三9),並在地上發展成為一個神掌權的範圍。

 

【徒八13「西門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與腓利在一處;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和大異能,就甚驚奇。」

    〔文意註解〕「西門自己也信了」:注意,這裏並沒有表示西門的信心有問題,雖然有些解經家懷疑他的動機可能不單純:(1)他不欲失去他以前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11)(2)他對腓利的異能甚感興趣(13)(3)他想從腓力學取異能,以供己用(19)

 

【徒八14「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裏去。」

    〔文意註解〕「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裏去」:『打發』意即差遣;彼得和約翰是當時的使徒領袖,卻受使徒們的打發,可見沒有一個人是高高在上,只差遣別人,而不受別人的差遣。任何主工人的行蹤,乃是受到同工的約束的。

                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們,乃是『神的道』的原始受託人,他們打發彼得約翰前去撒瑪利亞,必然是因為關切在那裏所傳的道是否純正,故含有印證、幫助、分享神道的意味。這裏完全沒有所謂『總會監督、干涉各地分會』的含意。

    〔話中之光〕()每一個工人,都是一個受約束的人;人越是屬靈,就越多受到約束。

          ()各地教會之間,只有交通、協助的關係,而沒有從屬的關係。

 

【徒八15「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

    〔文意註解〕「要叫他們受聖靈」:這不是說,撒瑪利亞的信徒在相信主時,沒有得著聖靈的內住。凡是真實悔改相信主耶穌的人,就有聖靈住在他們的裏面(徒二38;羅八9)。這裏所謂的『受聖靈』,是指『聖靈的降臨』(16節;徒一8),亦即『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聖靈降臨或澆灌在人身上,使人得著能力,能為主作工,作主見證。

 

【徒八16「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

    〔原文字義〕「降在」從上面降臨(fall upon)

    〔文意註解〕「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降』字表明這是指聖靈從上面臨及人的身上。撒瑪利亞信徒那時雖已得著聖靈的內住,但還沒有得著聖靈的澆灌,所以還沒有明顯的彰顯出聖靈的功用,無法叫別人一見即知。

          「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只』字表明受浸與聖靈的降臨是兩回事;水浸並不就是靈浸。『奉主耶穌的名受浸』原文是『受浸歸入主耶穌的名裏』。名字代表一個人的實際,主耶穌的名代表耶穌基督的實際;所以『歸入主耶穌的名裏』意即『與基督發生奧秘的屬靈聯合』。信徒藉著受浸與基督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祂一同復活(西二12),而得著基督復活的生命,在這生命裏與基督有了奧秘的聯合。

 

【徒八17「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文意註解〕「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按手』意指聯合;使徒代表基督的身體,藉著按手與他們聯合,將他們接納到基督的身體裏面來。

          「他們就受了聖靈」:聖靈的膏油原是澆在元首基督身上(太三16),到五旬節的時候已經從元首基督流到身體――教會――的上面(徒二1~4)。使徒們給人按手,乃是代表這身體把人接納進來,所以這身體上的膏油――聖靈――就藉著他們而流到被他們按手接納進來的人身上(詩一百卅三2)

          1《使徒行傳》特別記述了四次聖靈的降臨:一次是五旬節降在猶太人門徒們身上(徒二1~4),一次是降在猶太人與外邦人混雜的撒瑪利亞人身上(徒八16~17),一次是降在羅馬人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密友們的身上(徒十44~48;十一15~16),再一次是降在以弗所十二個門徒們的身上(徒十九1~7),有聖經專家認為他們是希利尼人。除此四次之外,聖經並未再提及聖靈降臨的實例,甚至在記述五旬節那天有三千人受浸歸主,以及另一天信主的達五千人時,均略而不提聖靈降臨之事(徒二41,四4)。由此可見,這四次具有代表性的意義,他們代表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徒一8),所有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信徒,都領受了聖靈的浸,浸成了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3)

                這四次聖靈的降臨,有兩次是經過使徒的按手(徒八17;徒十九6),另有兩次並未經過任何人的按手,這是因為:(1)在五旬節時,尚沒有人可作教會的代表,所以聖靈直接從天上降下來;(2)在哥尼流的家裏,當時彼得還未清楚明白神的旨意,不敢代表教會接納外邦信徒,所以聖靈以直接降臨的事實,提醒彼得神已經接納了外邦信徒(徒十一15~17)

          2前節的『受浸』是重在叫個人得救,本節的『按手』是重在建立基督的身體。『受浸』是宣告說,我在消極方面脫離了世界;『按手』是宣告說,我在積極方面進入了身體。

    〔話中之光〕()腓利雖然滿有聖靈的能力,但仍須使徒彼得和約翰的按手禱告,才能叫撒瑪利亞的信徒得著聖靈的澆灌,這說出:(1)一個人無論多麼有屬靈的恩賜,也不能離開基督身體的原則;(2)主的工人必須互相配搭,彼此合作。

          ()我們在信主之前,無論有多大的差異,但是信了主之後,在教會裏面就不再分猶太人、外邦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我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

 

【徒八18「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就拿錢給使徒」:

    〔文意註解〕「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西門』這名字後來演繹成『西門尼』(Simony),用來指以不正當的買賣取得教會的職位。

                聖靈原是眼睛所不能看見的,但這裏卻記載被看見了,表明這是指聖靈的恩賜顯明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指聖靈的內住。

 

【徒八19「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

    〔原文字義〕「權柄」特權,權利,作主。

 

【徒八20「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

    〔文意註解〕「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滅亡』有兩方面的意思:(1)對不信的人而言,指永遠的滅亡(約十七12)(2)對信徒而言,指暫時懲罰性的沉淪(來十39)

                關於西門的悔改相信主,到底是真心抑或假意?解經家們有兩種完全對立的看法:(1)教父猶士丁(Justin)等人認為他仍是個基督徒,僅因無知而以為可用金錢換取聖靈的恩賜;(2)另有一些解經家認為他是個假信徒,只是『驚奇』(13)且拜服於別人有更高的法術,故他的相信是一種的『迷信』。

                本書編者比較偏向於採納前者『是基督徒』的看法,理由如下:(1)聖經既說他信了,也受浸了(13),我們不能懷疑聖經所說的『信』不真;(2)信徒也有墮落敗壞的情形,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信徒的墮落敗壞,就斷定他沒有得救(林前五5)(3)許多信徒也與西門一樣,在錢財和名利的事上失敗,但我們不能說失敗的信徒就不是基督徒;(4)本節的『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是指他若在有生之年,仍沒有脫離這件惡事的捆綁(22~23)的話,將來死後就要和他的銀子同受刑罰。

    〔話中之光〕()許多人自稱是基督徒,其實動機可能是為了得到經濟、教育或物質上的好處。

          ()我們可以羨幕並追求聖靈的恩賜(林前十四1),但它是不能用錢買的。

 

【徒八21「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因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原文字義〕「分」夥伴,部分,同得;「關」鬮,基業,承受;「不正」不對,不直。

    〔文意註解〕「你在這道上」:『這道』在原文也可譯作『這事』(matteraccount),指神的恩賜(20)

    〔話中之光〕()「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一切信仰的冒牌貨當中,最可惡的一樣,就是容許我們的心改變;其實,真正的信仰,必須是把基督的愛,珍藏在我們心中。――懷特菲

          ()我們在教會中,必須存心單純、正直,千萬不可將買賣或名利等邪惡的思想帶進來。

          ()凡是想為自己有所獲取,甚至是屬靈的獲取,來和別人比較的,就是在神面前「心不正」。

 

【徒八22「你當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或者你心裏的意念可得赦免。」

    〔原文字義〕「懊悔」悔改,心思的轉變;「罪惡」惡毒,壞事;「意念」意向,企圖。

 

【徒八23「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被罪惡捆綁。」」

    〔文意註解〕「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苦膽之中』是希伯來的比喻式講法,說到一個人拜偶像、離棄神,必給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帶來苦果(申廿九18)

          「被罪惡捆綁」:西門的『罪惡』在於有貪慾之心和競爭的靈。

 

【徒八24「西門說:『願你們為我求主,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身上。』」

    〔文意註解〕「願你們為我求主」:有解經家根據這句話來斷定西們並沒有真心悔改,這未免太過武斷,因為許多真基督徒也求人代禱(參雅五14)

 

【徒八25「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瑪利亞好些村莊傳揚福音。」

    〔文意註解〕「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證明主道』指用個人對主的經歷來見證主的話;『傳講』指照著主的啟示來傳揚並教導。

    〔話中之光〕()主的道是可以證明的;凡是對主復活的生命有主觀經歷的人,都能見證我們所信的主是又真又活的。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我們總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時隨地為主傳福音。

 

【徒八26「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

    〔文意註解〕「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此處『主的使者』和29節的『聖靈』乃是同義詞。

          「起來,向南走」:『南』字在原文另有『晌午』之意,故這裏也可解作『雖在烈日之下,亦須即刻起身以赴』。

          「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迦薩』離撒瑪利亞約有一百多公里,是到埃及必經的一條沿海岸狹窄走廊,西面是地中海,東面是大片沙漠。

          「那路是曠野」:此句應是路加的補充解釋,而不是主使者的話。『曠野』指人跡罕至的地方;路加作此解釋,顯然是要強調主的使者吩咐腓利的『不尋常性』。

    〔話中之光〕()我們一但得著了聖靈的感動,雖在烈日之下,亦須立刻順服,不能因為會流汗而躊躇不前。

          ()「那路是曠野」:曠野是無人居住之地,神奇妙的帶領,使腓利在那裏幫助那位有大權的太監接受主耶穌。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的曠野,然而就在每一種孤寂的境遇中,我們若忍耐等候主,就必有事奉的機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常常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多馬‧金碧士說:『不在於事奉神有多少,而在於完全討神喜悅。』神叫我們去哪裏,不管那裏是不是曠野,我們就去。

 

【徒八27「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即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

    〔文意註解〕「不料」:原文是『看哪』。

          「有一個埃提阿伯人」:『埃提阿伯』(Ethiopia)今譯『衣索比亞』,但解經家多認為這詞在當時是指舊約裏的『古實』,亦即今日的『蘇丹』,它位於非洲東北部。

          「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太監』是一種官位的名稱,並不一定是個閹人。按摩西的律法,閹人不得進聖殿朝拜()

          「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干大基』乃該國女王的稱號,有如埃及王稱為『法老』;『總管銀庫』即今財政大臣。

          「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這位太監若非正式改信猶太教者(申廿三1),就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話中之光〕()聖靈的引導,常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不料」)

          ()腓利因順從聖靈的感動,竟然在想不到的地方――『曠野』,救了一個大有影響力的人。我們對聖靈的感動和引領,雖然有時難以理解,也當完全順服,才能叫許多奇妙的事,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徒八28「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

    〔文意註解〕這表示太監不但敬畏神,並且也熱心追求認識神。

 

【徒八29「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

    〔文意註解〕「聖靈對腓利說」:{\Section:TopicID=317}聖靈怎樣對人說話?聖靈當時可能是藉著天使說話(26),但也有可能是藉著人裏面的直覺而與人說話。聖靈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們的靈中作的(羅八16原文)。直覺乃是人靈裏的知覺,不是身體的感覺,也不是心思的思想,而是一種靈裏的知覺。聖靈的聲音,在直覺裏是可以聽得見的。不是肉耳可以聽得見祂,也不是心思可以推想祂,乃是直覺可以聽見祂。

    〔話中之光〕()注重理性的人是藉著心思來尋求聖靈的意思;熱心而又無聖經的知識、以及靈命幼稚的人,則想用身體的耳朵來聽聖靈的聲音。這些都是引人到錯誤之途的。受撒但欺騙的,都是這些人。今日的信徒,若非多隨從直覺的感覺以服事主,就要時常行出主旨意之外。

          ()傳福音不是靠人的力量,乃是靠聖靈的帶領。

          ()要對一個人傳福音,就必須「貼近」那人――與他親近來往,贏取他的好感。保羅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

 

【徒八30「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麼?』」

    〔文意註解〕「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跑』字表明他的順從是勤快的。

          「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古時的人唸書時習慣朗讀。

    〔話中之光〕()我們傳福音也要學習腓利的榜樣,隨從聖靈的引導――該去見甚麼人,該說甚麼話,都要仰望聖靈。

          ()人有了頭一次對聖靈引導的順服(26~27),以後就不難繼續順從聖靈的感動(29~30)

          ()傳福音時不要怕向人發問;許多時候,發問乃是打開話題的好辦法。

 

【徒八31「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

    〔文意註解〕本節表明太監的長處至少有二:(1)勇於承認自己的有限與無知;(2)肯謙卑向人就教。

    〔話中之光〕()「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今天有許多人主張:『只要讀聖經,不要看參考書。』但是聖經(特別是舊約)有很多難解的點,需要有鑰匙才能解開其奧秘。

          ()信徒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帖前五20~21)

 

【徒八32「他所念的那段經,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文意註解〕「他所念的那段經」:就是《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七至八節。這段聖經是預言救贖主基督。

          「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預言主耶穌是代罪的羔羊(約一29),被帶到各各他釘十字架(可十五22)

          「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預言主耶穌在公會和巡撫面前,默然無聲,不為自己表白(太廿六63;廿七14)

 

【徒八33「『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原文作他的審判被奪去);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

    〔文意註解〕「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預言主耶穌在人手中受冤屈,聖潔公義者反而被定罪(太廿七24~26;徒三14)

          「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預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代人受死,乃是千古未有的大事。

 

【徒八34「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

    〔文意註解〕「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這問話表明太監並非不明白這段聖經所描繪受冤屈的情節,而是不明白究竟甚麼樣的人物蒙受如此冤屈。這包含了:(1)這人在神面前的地位如何?(2)神為何要讓他受此對待?

 

【徒八35「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

    ﹝話中之光﹞()聖經中處處預表和預言基督,所以要認識基督,就不能不讀聖經。

          ()基督是聖經的中心內容;要明白聖經,便須找出聖經中的基督。

 

【徒八36「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裏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

    〔文意註解〕「看哪,這裏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由這話可以想見,腓利在向太監傳講福音時,必然曾提及『受浸』之必要,並且『這裏有水』的話表明,受浸絕不是象徵性的點水禮,而是將全身浸入水中,所以才需要『有水的地方』。

    〔話中之光〕()我們傳福音,不只要引導人相信,也該帶領人受浸;所以我們在傳揚福音之時,也該同時傳講『受浸』。

          ()聖經所給我們的榜樣,乃是人一領受福音,就馬上受浸(徒二41;八1237~38;十六33)。領受福音的人並不需要等候一段時間,慢慢學習明白全部聖經,然後才受浸。

 

【徒八37「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有些古卷有本節)

    〔文意註解〕「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一心相信』指全心相信,不是半心相信,半信半疑。注意,這裏的『心』不是指頭腦的心思(mind),而是指心意(heart)

          「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是主耶穌職分的稱呼;『神的兒子』是主耶穌身份的稱呼。祂是基督,來成全神的旨意,完成神的計劃;祂是神的兒子,來顯出神自己,表明神自己。

    〔話中之光〕()受浸惟一的條件是相信主;凡是真心相信,有得救的經歷者,就可以受浸。

          ()「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這句話表明了基督徒信心的對象與內容。

          ()基督是與神的工作有關,神的兒子是與神的生命有關;主耶穌乃是神的兒子來作神的基督,祂是憑神的生命來作神的工作,結果使我們信徒得著神的生命,也能憑著神的生命作神的工作。

 

【徒八38「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裏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文意註解〕「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裏去」:太監受浸是下入水裏,受完浸後又『從水裏上來』(39),可見受浸乃是全身浸入水中,這就是聖經所指定的施浸的方式。

    〔靈意註解〕「下水裏去」:受浸的人全身沒入水中,表明與主同死、同埋葬(羅六4)

 

【徒八39「從水裏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

    〔文意註解〕「就歡歡喜喜的走路」:據傳說,這太監回去以後,使許多埃提阿伯(衣索比亞)人成為基督的信徒。至少我們可以確知的,是這樣歡歡喜喜的走路的人,是不能不與人分享他所發現的喜樂的。

    〔靈意註解〕「從水裏上來」:受浸之後『從水裏上來』,表明受浸的人與主一同復活(羅六58)

    〔話中之光〕()福音是叫人與主發生直接的關係,但是今天有許多傳道人卻橫隔在主與人中間,把傳福音所得的人據為己有,視為『我的羊』,而非『主的羊』。「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就是使他離開自己傳福音的成果,不讓他把人留在自己的手中。

          ()腓利在聖靈中自由的來了,又在聖靈中乾淨的去了;聖靈所給人的帶領,完全不受人情、字句、傳統、組織等的綑綁。

          ()太監雖然不見了腓利,卻仍舊「歡歡喜喜的走路」;信徒得救以後,不可一直倚靠引領我們的人,而該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2)

 

【徒八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

    〔文意註解〕「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亞鎖都』就是舊約裏的亞實突(撒上五1),是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一,距離迦薩約三十公里。

          「直到該撒利亞」:從亞鎖都到該撒利亞約有一百公里的路程。『該撒利亞』是羅馬帝國派任巴勒斯坦巡撫的駐節處,居民多為希臘人。

 

叁、靈訓要義

 

【逼迫的加深】

    一、從對少數個人(21;五17~18;七58)到對全教會(1)

    二、從在公共場合到進入各人的家(3)

    三、從對付男人到拉著男女下在監裏(3)

 

【傳講福音的人】

    一、為福音被逼迫的人(1~3)

    二、轉變分散為播種的人(4)

    三、沒有種族偏見的人(5)

    四、擁有聖靈能力的人(6~7)

    五、能帶給人喜樂的人(8)

    六、能奉主的名給人施浸的人(1216)

    七、能與人分享聖靈的人(15~18)

    八、能不受金錢影響的人(18~20)

    九、能證明主道的人(25)

    十、順從聖靈引導的人(26~27)

    十一、殷勤的人(29~30)

    十二、明白聖經的人(30~35)

 

【傳講福音的地點】

    一、在被迫散居之地傳講(4)

    二、在回程上一路傳講(25)

    三、被聖靈引導到曠野的路上傳講(2635)

    四、走遍各地傳講(40)

 

【傳講福音的內容】

    一、傳講福音的話(4節原文)

    二、傳講基督(5)

    三、傳講神國的福音(12)

    四、傳講神的道(14)

    五、傳講主道(25)

    六、傳講福音(2540)

    七、傳講耶穌(35)

    八、傳講受浸(36~37)

 

【傳講福音的方法】

    一、傳揚好信息(preach good news412253540)

    二、宣講(proclaim5)

    三、行神蹟(6~713)

    四、證明與傳講(testify and speak25)

    五、指教(guide31)

    六、講解聖經(35)

 

【傳福音有果效的明證】

    一、叫聽的人同心合意的聽從自己的話(6)

    二、有屬靈的能力顯明出來(7)

    三、能帶給人喜樂(8)

    四、使眾人信而受浸(12)

 

【福音所帶給人的好處】

    一、趕逐污鬼(7)

    二、帶來歡喜(8)

    三、領受聖靈(17)

    四、歡歡喜喜的走路(39)

 

【腓利傳道的榜樣】

    一、聽從聖靈的引導:

          1.不怕烈日曝曬(26節『南』字原文也可譯作『正午』)

          2.不畏長途跋涉(26節『下迦薩的路上去』)

          3.不論荒郊野地(26『那路是曠野』)

          4.立刻順服(27節『腓利就起身去了』)

    二、接觸對方的要領:

          1.貼近他(29)――設法接近,才能找機會交談

          2.跑到他那裏(30)――勤快,免得讓機會溜掉

          3.聽見他(30)――了解對方的心思和問題

          4.問他(30)――提問是促使對方敞開的妙法

    三、從聖經傳講耶穌(35)

    四、一直帶人到完全得救為止(36~38)

    五、不將得救的人視為己有(39)

    六、繼續不斷,到處向人宣傳福音(40)

 

【埃提阿伯太監的榜樣】

    一、他是一個具有權勢卻不被權勢綑綁的人(27)

    二、他是一個不遠千里尋求神的人(27)

    三、他是一個勤讀聖經的人(28)

    四、他是一個謙卑承認自己不明白的人(30~31)

    五、他是一個肯虛心受教的人(3134)

    六、他是一個迫切遵行教訓的人(36~38)

    七、他是一個滿了救恩喜樂的人(39)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