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一章例证与灵感集锦
【约一3奇妙的道】据说,改教运动时诺克斯(John Knox)在苏格兰布道,他一个人的声音较之一万个喇叭在听众的耳边吹响,更为有力地提起他们心中的勇气。在法国革命的时候鲁赛德利尔(Rouget de Lisle)写了马赛曲,那歌曲使许多人参加了革命。言语确能成就事情。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武器短缺,盟国亦无能力援助,首相丘吉尔在向全国广播的时候所用的言语,确实为人民做了许多事。在东方更是如此,至今仍然是这样。对东方人来说,一个字不单是一个声音,它是一股会做事的力量。帕特逊教授回忆起乔治.史密夫(George Adam
Smith)爵士讲过的一件事。一次当史爵士在东方一个沙漠旅行的时候,一群回教徒给他的队伍一个惯行的见面礼:「愿你平安。」当时他们不知道爵士是个基督徒。当他们后来发现祝福了一个异教徒的时候,他们赶快回来取回那祝福。话语好像一件东西,可以受差遗去做某一件事,也可以被取回来。──《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3奇妙的道】希腊思想中道的观念大约始于主前五百六十年,而且,够出奇的是,它始于以弗所,就是第四福音写作的地方。主前五百六十年有一个以弗所的哲学家名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他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样东西都时刻在变动中的。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你只可以踏进一条河流一次,然后收回你的脚。你再踏进去时,你所踏的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因为那河水已流去,你所踏的是另外的河水。赫氏认为每一件事都是这样,在不断的变动中。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生不是一种大混乱呢?在一个变动不息的世界中怎能找到意义呢?赫氏的答案是:这一切变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控制有组织的;它永远跟着一个不变的模式,控制这模式的就是洛格斯,亦即道,或上帝的理性。赫氏认为洛格斯,道就是秩序的原则,整个宇宙都藉它而存在。赫氏再进一步说,他认为不止物质世界有模式,即事情更迭变易的世界也有模式。他认为没有一件事物是漫无目的的,在一切生命与生命的事迹中都有一个目的,一个计划,一个设计,一个构思。然则是什么力量控制着一切事物呢?答案又是洛格斯。据此,赫氏将问题发挥得更深入。是谁告诉我们事情对与不对?是谁使我们能思想和推理?又使我们作正确的选择,使我们在见到真理的时候可以分辨?赫氏所给的答案也是同样的;使人有理性,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就是上帝在人心中的洛格斯。赫氏认定,在自然世界和事物的世界中「一切事物按着洛格斯而发生。」在人心中洛格斯是真理的判断者。照赫氏看来洛格斯是上帝的心思,统治着世界和每一个人。──《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4】世界上最古的恐惧之一就是惧怕黑暗。有个小孩要在一间陌生的房里睡觉。招待他的主人一番好意,让他上床时亮着灯。他很有礼貌地拒绝了。主人说:「我以为你会怕黑暗哩。」小孩说:「没有关系,这是上帝的黑暗啊。」有了耶稣,黑夜也如同白昼一样有光包围着我们。
【约一5】很久以前犬懦学者(Cynics)曾说过,人憎恨真理,是因为真理像光一样刺痛眼睛。在卡德梦(Caedmon)的诗中有一幅奇异的图画,那是末日的图画。在图画的中央是个十字架,从十字架那里射出一道奇特的血红色光辉,这光的神秘性能照出万物的真像来。那外表的掩饰和一切的包装都完全被拆开;一切都被显明,赤裸裸地现出了原形。──《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5】约翰说,耶稣来到世界就把那真光带给人。他的来临就像一阵大光,正如曙光照耀。有一个旅游者一次站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山上,下临那不勒斯海湾。当时是那样黑暗以致什么都看不见,突然天际闪过一道电光,把每一件东西都清楚地给照明出来。耶稣来临,就像光来到黑暗之中一样。──《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6~7为光作见证】「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我们为主作工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作见证。
什么是见证?就是让众人可以从我们身上看到主的光,听到主的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心里面首先有光、先被光照;被光照亮了,看到了自己里面污秽、可怜,再到主面前得洁净、修理,然后才能向人作见证。
只有这样的见证,才是最有力的见证,使众人看见、听见这样的见证,就不得不承认我们所传的是真的、是实在的。就必要相信、承认耶稣为主。
如何蒙光照?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一4)有生命就有光,生命就是光,这生命不是旧造的生命,乃是新造的生命,即:
基督——圣灵,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在我们里面的证实——圣灵感动。
我们应该接受光,为光作见证,使人因我们而信主。—— 李慕圣《晨光》
【约一6~16满有恩典】
圣经的译者遇到一些有力和意义丰富的词句,常得费一番苦心去翻译。比方说,约翰一16:「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最近的意译本,译为:「主所给予我们的是福上加福、爱上加爱、恩上加恩。」信徒在日常生活当中,常会体验到天恩一如波涛,一波接连一波,永不止息。上帝为我们安排的是「福杯满溢」(诗廿三5)不但足够我们所需用,而且多得溢了出来。
挑水的人常把罐子盛满,虽然挑在路上,水会因身体的动作而溢出来,但挑水的人还是会把桶子装满。上帝的恩典就像这样,多多地加给我们。
保罗在歌罗西一19说:「上帝亲自决定使儿子有他完整的特质。」我们若在信仰上与主联合,即能分享祂的「神性」(彼后一4),而且成为荣耀的后嗣。
让我们把这属天丰盛的恩典,也分一点给别人!——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约一10~11没有空处】美国开国元老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在第三任总统之前,曾任副总统(1797-1801,
John Adams任内),有多方才干,极受人推重,而崇尚简朴。
有一天,他穿着旧工作服,到巴勒摩的著名旅馆找房间。旅馆主人不认得他,推说没有空处而拒绝。当杰斐逊离去后,有人告诉包亦敦(Boyden),他拒绝了给副总统住宿。包吃了一惊,急忙派人去追寻,告诉他随意要多少房间都可以。那时,杰斐逊已经另在别的旅馆安置;告诉来人说:“请回去告诉包亦敦先生,多谢他的盛意;但如果没有空处收容一个肮脏的工人,他也该不能收容副总统。”“
圣经说到主耶稣:“祂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约一:10,11)── 于中旻《喻道集锦》
【约一11】上帝预备了世上每一个男女老幼去接受一项任务。某小说家谈到一个女孩子常常拒绝接触不洁的东西,问及她为什么如此时,她说:「有一件美好的事情终于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当它临到的时候我要准备好迎接它。」那么多的人拒绝上帝为他们预备的工作,这訧是悲剧。──《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11他们不接待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大约六十年前,我读到那首“一个雇员之死”的诗,我还记得诗中的一句话:“家就是我们回去时,必定会收留我们的地方。”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我的父母和兄弟就是这样地爱我的,无论什么时刻,他们都会热情地欢迎我回家。
可是和我的经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耶稣所遭遇到的却是“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
他是创造他们的人(约1:3),但是他却放弃天上的荣耀而降世为人。他来到自己的百姓中作他们的救主和君王,他伸出双手,给他们各种理由使他们爱他,但人们却背弃他,并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然而这还没完,甚至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也表现出了他的大爱。他的死是为了我们的罪受刑罚,并且他的复活是保证,所有信他的人都将胜过死亡而享受与他同住的永生。
直到现在,耶稣仍然伸着双手,在寻找那些愿意接受他的人,你会让他进入你的心吗?
哦!接待他!他是如此地爱你,
他为你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
哦!相信他,敞开你的心门,
让爱你的救主进去!
耶稣为我们牺牲生命,
好让我们里面有他的生命。
──《生命隽语》
【约一12】有人向一个出名的老师提到某青年的名字,因这青年自认是他的学生。老人回答说:「他可能听过我讲学,但他不是我的学生。」坐在课室内听课,和做一个老师的学生有极大的分别。他们可能有接触而没有交往;可能有关系而没有团契。广义来说,人都是上帝的儿采,因为他们都是被创造的,并且因上帝而得以存活。但只有一部分人变成上帝的儿子,有着父子间深切而亲密的关系。──《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13信者是神的生的】「“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不是从血气生的──有人信从主是凭血气,他们佩服主的人格,就自告奋勇愿跟从主,甚至为主死,这是无用的。
不是从情欲生的──凭着肉体的情感来对人、为人;为找对象,讨对方的喜欢而信从主等等。
也不是从人意生的──随着人的意思行事,认为某某领导是我的亲属关系;某某是我的朋友;或说我的父母是传道人等,以此说明自己的属灵,这些人都不能算作是神的儿女。
乃是从神生的──这些人与神发生直接关系,自己从内心去认识神,主观上服从神。
如何从神生?即约三1─5节说:被圣灵感动,经过十字架,承认主的救恩,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并愿意对付罪,然后得着一个新心,这才是神的儿女。
既是神的儿子,就当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因此活着。(罗八13)—— 李慕圣《晨光》
【约一14与神同住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曾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人对神的认识在旧约的时代是渐次下沉的。
一开始是人与神同在,后来人犯了罪被赶出乐园,不能与神同在了。但在以诺与挪亚那时,仍可与神同行,直到亚伯拉罕时代,仍可享受此恩。到了摩西时代,人就很难与神同行了,仅仅可领受神的知识。进到士师时代,就更难见到神向人显现了,但在痛苦中可遇见神。到了撒母耳时代,就成了“先见”,仅是见到神的旨意,并不可与神常见面,只不过在寻求时可以领悟神的旨意。
再往后就更差了,是称为“先知”,仅仅可以知道神旨而已,直到玛拉基时代以后,连先知也没有了,一下子落到几百年的黑暗中,人无法得知神的旨意,直到神的儿子亲自降临。
在新时代就不同了,他乃是神亲自借着圣灵来,住在人里面,人凭着信心,又可以与神同行、同住了,这就是教会的真实意义──“神与人同住”。
可是许多人却不能领悟这个真理,不去到里面寻求神,却仍是用旧约的方法寻求神,因此他们对神的认识仍是停留在旧约的程度上,没法在生命中经历神,在心灵中认识神;因此,教会的真意义也无法从他们身上活出来。
要活出神人联合之真理的人,必要学习回到里面去寻求神,并顺着里面圣灵的新样来事奉神、亲近神,这是新约中的道路,是人与神亲近联合的道路。
主阿!你保守我们,叫我们活在新约里面,作新约信徒,作新约执事;因你与我们同在,那是何等美好,谢谢你,阿们!—— 李慕圣《晨光》
【约一16恩上加恩】一个老传教士到一个古老的匹克特人(Pictish编注:苏格兰早期居民。)的王那里去。王问传教士如果他做了一个基督徒,他可以得到什么。传教士回答说:「你可以得着奇迹再加上奇迹,而每一个奇迹都是真的。」有时我们在一条景色怡人的路上旅行,见到一幅美景呈现眼前。每一景致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是最美的了,谁知转了个弯,一幅更美丽更伟大的风景又出现在眼前。一个人学习音乐、诗歌或绘画时,他永远不会有终止的,新而美丽的经验永远在等着他。对基督也是如此,我们认识他愈多,地平线就变得愈广阔。──《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17恩典真理「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世人都犯了罪,结果只有死(罗5:12),但没有律法,人对于罪是不清楚的,律法能叫人知罪(罗3:20;5:13,20;7:7)。世人虽然有良心在里面起律法的作用(罗2:14~15),但不足以表明神的要求,和人所当尽的本分,直到摩西所传的律法和诫命才有清楚的指示。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人的罪,虽然世人之中,也有义人与恶人的分别,但按神的绝对标准来说,没有不犯罪的人。因此律法向全世界宣告了神的旨意和要求,也显明了人的罪恶和亏欠。
这样,人就没有希望了,只有被定罪灭亡了。是的,凭自己是没有希望的。根据律法,人没有法子在神面前称义,只是按当时的情况比较,才能说自古以来各时代也有义人。若不是神找出拯救的途径,人是完全灭亡了,但感谢神,祂差祂的独生子降世,带来恩典和真理,使人可以得祂的救恩,知道祂的旨意,有永生的门路和荣耀的盼望。
从耶稣基督降世到今天两千多年之后,人不应当再在黑暗、罪恶之下,走死亡之路,乃应当到祂那里得到恩典和真理,这是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如果置之不理,就太可惜了,他必永恨不已。──《每日天粮》
【约一17】「恩典和真理都是从耶稣基督来的。」
这句话,乃是约翰福音的钥节。在全本的约翰福音中,你一直可以看见这双重的重点:一面是真理,一面是恩典。真理通常总是有所要求,而恩典却是来应付真理的要求。第八章记载那位正在行淫时被捉拿的妇人,在那里真理照耀出来了!主没有对那妇人说:「你没有犯罪,你是对的。」祂没有向那些自以为义的犹太人,暗示那妇人没有犯了严重的罪行,也没有显示自己对此事漠不关心。不,祂的话乃是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7)真理在这里显明出来了:这妇人实在犯了罪,并且按照律法,她必须被石头打死。但恩典同时也在这里,当众人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离开了的时候,祂转过身来对那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所以,从全本的约翰福音里,你可以发现真理总是调配在恩典里,相辅而成。——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约一35~37看、听、跟】「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
我们服事主、爱主有一个秘诀,就是学习会看、会听、会跟;学会了看,才会有后面的跟;会跟了以后,才会爱;真能在爱中与主联合了,这才算得上对主的服事。
主从来不是叫人先作,或叫人如何为他忙(路十一41),为他发热心,而是叫人去学着看:看他的生活,看他的行为,看他与神的交通,看他如何爱人群,并如何服事人们,然后才叫他们照着他那样行。(路十1─7)
我们不但要会看,还得会听。主在云彩里发出的声音,正是教训门徒们的一个功课,那是要听他,不会听的人,定规他不会作。
除了看与听,还得有一个跟。看明白了,听清楚了,然后才会去跟。跟就是照样行,步主的后尘,踏主的足迹,一步一趋的向前行去,这才是对主的服事,这才是服事的征途。
所以主说:“……凡自己所看见的,都证明出来。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启一2─3)—— 李慕圣《晨光》
【约一36】「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
当约翰首次宣告基督是神的羔羊时,他再加上一句说:「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就是这样,他强有力地在见证基督救赎的工作。第二次,当他这样的宣告时,他只说:「看哪,神的羔羊。」这次他见证的重点是在于主的本身,过于主的工作。当我们真实的赞赏一个人时,我们乃是因着珍视他的本身而称赞他。我们爱他本人,过于爱他的工作。我们对基督的感赞,也应该如此。我们因着主的恩赐而感谢祂,但我们是因着主的价值而赞美祂。十字架的基督,使我们献上惊叹的感谢,而宝座上的基督却使我们献上欢呼的赞美。我们看见祂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便深深的感谢祂,但我们注视祂自己所是的,我们便爱慕的敬拜祂。——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约一36代死的羊】“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约一﹕36)澳洲一所新房子﹐房顶站着石刻的一只羊﹐那幢房子与羊并没有什么关系﹐既不卖羊肉﹐也不卖毛线﹐人就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当地人说﹕“当这幢房子建筑到层顶时﹐有一个工人不慎从房顶失足跌下﹐落到路旁人行道上﹐大家想他一定要跌死﹐谁知这时正有一群羊在人行道走过﹐那人恰巧跌在一只羊的身上﹐那羊被他压伤流血不止而死﹐他本人竟没有受伤﹐所以房主就叫石匠雕刻这石羊作纪念。”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三﹕18)
亲爱的朋友﹗你有否想过神的羔羊﹑耶稣基督曾为你我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了救赎我们脱离灵魂的永死﹐使我们得到永远的生命﹐痘自己被压受害﹔你愿意接受痘作你救主吗﹖──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约一41带领亲友「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于是领他去见耶稣……」】
每个信徒都有责任领他的亲友归向主,得祂的救恩,不然要受主的责备,受到失丧亲友的怨恨,自己也要感到非常惭愧、懊悔,没有把自己所得的那莫大的好处、福分,分给他们,真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在世上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呢?这是信徒今生最大的责任,应当时时放在心上。
我们应当想到还有什么亲友没有信主得救,要赶紧去领他归向基督,向外人有时是困难的,受条件限制,但对自己的亲友却没有,乃有必要也有机会去领他们认识主。如果连这个机会也不把握,那很可能是和他们的关系不对,不为他们尊重、相信,所以无法与他们接近,不受他们的欢迎,因此素来与亲友的关系要好,生活行为要有见证,才能为人所接近。
再就是可能没有抓住每一个机会,常是因为自己没有心灵的准备,热切的愿望,而让机会错过了,只有世俗的来往,而没有将基督介绍给他们。这当然也必须要常常为人代祷, 并求圣灵的引导,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每日天粮》
【约一43;徒十四22;可一36守、跟、追】
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徒十四22)
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约一43)
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可一36)
我们在属灵的道路上,求得长进的秘诀有三点:
一、坚守(启三11):恒守所信的道是站稳了我们的脚步,或说立场,这也就是前进的起点。守者,即是坚守、坚持、站稳、认定、持守真道。“守”就是认定了所信的道,承认主名,持守规则,按例遵行,这样的信心才算稳固了。守道者就是持住不放,我们的谈话、祷告、承认主名,不都是守道的具体表现吗?“持守”是指教义、礼仪以及条文仪节方面的,也是带有点律法性的,如守晨更、守什一捐、守主日、守婚姻等等。
二、“紧跟”(约一43):这是奔走灵程的开始,要学跟,要会跟,只有跟的人才会达到主同住的境地,也只有紧跟的人才有被主带上高山或带入密室的可能。
跟者是要背十字架。其实背十字架也是跟,没有十字架,不背十字架,就无从跟。没有十字架的跟,都算不得跟。因为主曾说:“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就不配作我的门徒。”所以跟从主的另一个含意,就是背十字架。
背十字架的意义就是舍己,这是我们一生一世都要追求的,一天都不要放弃;何时我们肯背十字架,何时我们就要看见主,就要找着主,或说听见主的声音,我们就是在十字架里与主同行的。
“跟”者是要会顺从圣灵的感动、引导,接受神的造就、光照,舍弃自己的意见、喜好、爱慕等等。
但跟从也有几种光景,有的是巴底买式的跟从,在路上的跟从(可十46─52);有的是马可式的跟从,披着一块麻布赤身逃跑了。为了活命什么舆论也不管了,只顾保全自己的生命(可十四51);还有一种是彼得式的跟从,真是很热心,可一到十字架临到时,就离主远远的了,至终却失败在使女面前(路二二31─62);还有几个姊妹是不声不响,却是至死忠心的跟,一直跟到十字架底下,众人都散了,她们还在那里哭;最好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不但跟到主钉死,还要在天黑的时候去坟墓找耶稣,这个跟是变成追了,追求主到坟墓,这是何等高贵的跟从(路二三43,50─56;二四1─10)。
三、“追”(可一36):有时我们似乎是赶不上了、落后了、失去了主。这时就应当赶紧追上去,把发酸的腿和下垂的手挺起来,急起穷追,然后才能找到主。
追者是在落后时才出现的。当我们有了一点失败,而失去主的同在时,就应当赶紧求复兴,万不可再继续打盹下去。当良人来敲我们的心门时,我们没有及时去为他开门,他走了;这时我们才会有所醒悟,一醒悟就应该马上起来到街上去追找良人。
追者即已发觉失去了主的恩典,就得自我省察,赶快离开现状,去追求灵性上的长进及复兴。追之前必先有舍、放弃,否则就追不上去了。但在追时,是需要受点对付的,要付点痛苦的代价,但不可灰心,只要急追,必能再遇见主,那时我们就满足了。
“追”就是追求主,这是内心主动的要求,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要更多满足主的心。但追求主的人都要得着一种反应,即受苦,为主受苦,并为主甘心丢弃万事,看为粪土,竭力追求。
持守与跟从都是受着客观的促动,而追求却是出自内心的自愿,愿背十字架、愿奉献、愿爱主,这也就是爱主的真实表现。真正爱主的人,就必须追求主。
持守、跟从、追求,这是灵程上的三种态度。—— 李慕圣《晨光》
【约一46】有一个故事讲到十九世纪末著名的不可知论者赫胥黎(Huxley)是某乡村家庭集会的成员之一。礼拜日到了,多数人都准备到教堂去;当然,赫胥黎却不预备去。他问一个具有热诚而单纯信仰的基督徒说:「如果你今日不去教堂而留在家中,请把你的基督教信仰对你有什么意义,和你为什么做基督徒简单地讲给我听好么?」那人说:「但你会一下子就把我驳倒的,我不够聪明和你辩论。」赫胥黎柔和地说:「我不想和你辩论,我只想你简单地告诉我这基督对你有什么意义。」那人留下来很简单地将他的信仰告诉赫胥黎。他讲完后,那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眼中已满了泪水。他说:「但愿我能相信这个,我就全心全意支持你。」──《每日研经丛书》
【约一50】「你要将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神恩待我们,常在渐进的阶梯上升起,从最低的一级上去。当我们看的时候,雾气就消散。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经过幽暗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大更大的事。
你知道基督是道吗?祂更是灵、是生命。
祂不是成为肉身吗?你看见祂得着未有世界以先神的荣耀。
你知道祂是阿拉法,在一起之前吗?祂也是俄梅嘠。
你不是遇见约翰吗?有一位比他更大,连为祂解鞋带都不配。
你知道水浸吗?你们将要有火的浸。
你不是看见在十字架上的羔羊?你还会看见祂在宝座上。
你不是看见圣灵仿佛鸽子降在祂头上吗?你会看到火降在众人身上。你不是跟主到约旦河的低谷?你也必与祂一同在永恒的荣耀中进入祂的住处。
你不是承认祂是以色列的王吗?你会听见有人宣称祂是天地的王;你所知道的还会有更多。尽你所能,必蒙福更多。将二千银子尽量来用,你就管理四座城。——迈尔《珍贵的片刻》
【怀恩早祷】
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2 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
13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 神生的。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16 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17 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18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29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赞美众光之父,万有的主宰,我们在天上的父上帝。从亘古直到永远,唯独祢是神、祢是爱、祢是光、祢是生命。
清晨起来,我们扬声称颂祢的圣名!除祢以外,我们还有谁呢!,没有祢的真光照耀,我们仍在黑暗里走;没有祢的圣洁彰显,我们仍在污秽废堆中打滚;没有祢的怜悯涂抹,我们仍在悲伤困苦捆锁之中;没有祢的宽容、饶恕,我们只能死在罪恶过犯之中;没有祢爱子道成肉身,我们就没有永生,死亡将把我们拖进永刑里去。
赞美上帝的羔羊!赞美上帝的独生儿子,我们的主,我们的救主耶稣!尽管祢本有上帝的形像,祢没有把自己与上帝同等看为是要紧抓不放.反倒虚己,取了奴仆卑微的身分,降生为人,活在我们当中,并留下佳美的模范。求祢帮助我们以祢的心思意念,去活出丰盛和有意义的生命见证。
感谢主耶稣,祢看着整个宇宙万物在祢手中有序地建立,野地百合花所需要的装饰,天空飞鸟的生活方式,祢都一一安排妥当。求祢原谅我们的小信,不为今天的疫情忧虑,为生活思虑,为明天挂虑,我们所需用的,祢是知道的。帮助我们一天的难处,一天尽力承担就够了。
感谢进出自如的圣灵,祢容忍我们灵性的迟钝,心志的软弱,失去敬畏的心思,失去尊重的态度。求祢大力地叩醒我们,免致沉醉在物质上,迷失在世途之中。请祢长驻我们生命的中心、重心。
圣灵请赦免我们的罪。当祢将真道圣言转化成我们心中的感动和亮光时,我们还猜疑这恩典和真理的权能。原谅我们有时竟把这恩赐和能力据为己有,把荣耀和光荣的成果,归入自己的账户,夺取了天父的荣耀。请重重督责我们,使我们归正,从新学义,重返十字架的道路,向着标竿直跑。
真心实意的祷告,乃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求。诚心所愿!
──小牧人
|